有滋有味的学习作文

2024-04-11

有滋有味的学习作文(精选14篇)

篇1:有滋有味的学习作文

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题记

落叶飘荡在空中,吟唱着古老的冬之恋曲,暖暖的咖啡香沁人心脾。我爱极了咖啡,这又苦又甜滋味的品尝,恍若一段长远而不知尽头的人生旅途。故人对我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话语在我轻轻搅拌中传入耳中。自出生以来,犹如这一壶白开水,单纯无味,渐渐地,冲泡于这咖啡色的粉末中变得有滋有味,在慢慢地品尝中,我们学习生活。而一路走到今天,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叶芝说,这世上眼泪太多,你不会懂得。这个倔强爱着的一个女权主义者,无疾而终的人,像极了我们对未来固执的单恋,在袅袅香气中,我们反思昨天,期待明天。在不断地成长中,我们终会学会。

务实的生活,在于一个有价值的人生,要有像咖啡般细细碾碎的每一个颗粒般的经历,灼烧溶解,偶尔细细品尝,然后冷暖自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世上的事,我们无法预料,关于爱或者恨。希望愈大,失望就越大,心只是堕着,堕着。自汶川大地震以来,我的心一直沉浸在低谷,生与死,不过是一瞬间的事,这样的苦痛,有如凹凸有致的碑铭镌刻在生命线上。让你抿着嘴,皱起眉头,这样苦味的咖啡,惟有自知。

史铁生说,孩子,这是你的罪孽,亦是你的福祉。

哭泣与劫后余生的庆幸,交杂着,融于这咖啡中。你看,生命对我们总是吝啬的,总是让我们失望,生命却又是慷慨的,总在我们失望后给予我们拯救。

我想,因了这生命的慷慨,我们必须尊严地活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们的存在。

白瓷杯中的咖啡给予了我太多太多的情感,又想起这位终生在爱与死之间作茧自缚的天才——维吉妮亚·伍尔芙。她的灵魂有着深刻的思想与错乱。我恍若看见在春光明媚的苏格兰乡下,矢车菊香气的阳光铺满整个房屋,鹅毛笔与厚质纸张的摩擦,桌旁的咖啡轻袅地散发热气,她正写着《奥兰多》。

篇2:有滋有味的学习作文

假如这日子浑浑噩噩的过了,但你回想起往事时,还会有几分惊心动魄,为什么不为了这几分趣味而放弃在你苦恼时平平淡淡的内心呢?它虽然如柳塘细浪一般温柔,无泱泱江水的浩瀚,可比起有滋有味的生活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痛苦中也有过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偶然有一天,你抓住欢欣的收,幸福的种子就会在你心底发芽。

被人批评是你还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事业或学业上不顺利,是为了让你在会议时能有无数美好的事物,不要想着日子过得枯燥无味,其实世上还有无数美丽的风景。

篇3:有滋有味的语文课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现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导入新闻味,让语文教学导航

篇4:趣味引路,让学习“有滋有味”

媒体辅助——让学习“有声有色”

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丰富感人的画卷,是一部激动人心的乐章。但是枯燥的历史教材,很难把历史的生动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历史缺乏兴趣和好奇心。多媒体课件可以打破时空界限,突破课堂的局限,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同时,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形、声、色、意、情相结合的特点,很容易吸引、感染学生,有助于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介,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会让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让学习“有声有色”。

例如,讲授《红军的长征》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一,以电视剧《长征》中的歌曲“十送红军”导入,这首歌所蕴涵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的每一根神经都“乐”起来了,激发了学生了解本节历史的兴趣;第二,讲述长征路线时以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把长征的过程一目了然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提高兴趣;第三,把长征时经过的地方如雪山、草地、遵义会议旧址,红军的用品、照片,以及有关的诗词等打在屏幕上,以增强学生的兴趣;第四,放一段红军长征的影片,这些资料片真实可靠,能反映历史的时代风貌,复现历史的生动场面,为学生直接观察和认识历史塑造了有价值的形象,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种教学形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通过观看教学影片,也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链接文学——让学习“回味无穷”

恰到好处地引用名言、成语、歌词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些内在力量的驱动之下,学生会自觉形成学习历史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世界现代史中“绥靖政策”的含义时,教材上描述为: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竭力保住既得利益,非常害怕战争。面对法西斯国家日益嚣张的侵略势力,它们处处退让,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求得自身的一时太平,并尽可能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这种姑息养奸的做法,统称为“绥靖政策”。笔者就此引导学生用成语“丢卒保车”与“借刀杀人”来理解“绥靖政策”的含义。这样做既形象生动,又让学生加深了对“绥靖政策”本质的理解。

结合相关的文学作品来教历史,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这一教学方法重在让学生多层次、深刻地理解内容,进而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历史知识,教师不妨先将其转化为形象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记忆,那么学生学习、记忆就会轻松得多。

例如,在教学中国近代史关于“武昌起义”后各省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时,笔者引用了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相关内容:“未庄人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人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人还是先前的把总。”之后,笔者又趁机补充了一句:“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学生笑声四起,轻松地理解了所学的历史知识。

情景表演——让学习“生动活泼”

教师组织学生编排一些相关的历史情景剧来教学,能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掌握历史知识。运用背景知识从另外一个层面开阔学生的眼界,可以达到先言其他而言此的目的,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欢悦中掌握知识,感受课堂的趣味。

例如,在教学中国近代史中的“领事裁判权”时,笔者找四名学生分别饰演衙役、英国人犯、知县、英国领事,设置了如下情景:

“知县”惊堂木一拍:“大胆匪徒,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拦路抢劫,斩立决。”“英国领事”走进来说:“对不起,他是大英帝国公民,不受贵国法律管辖。”说完把英国人犯带走。

学生看完情景哈哈大笑,笔者趁热打铁,给学生解释“领事裁判权”这个概念:英国人如果在中国同中国人发生纠纷,犯了罪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领事按英国的章程、法律处理。这样,学生就在轻松而不失趣味的气氛中掌握了“领事裁判权”这个抽象的概念。

篇5:有滋有味的春节作文

大姑妈、大姑爹拎着大包小包回来了。他们车上装着湖南老家亲戚种的新鲜萝卜、白菜,姨奶奶亲手做的湖南特产——猪血丸子、腊肉、腊鱼,还有大舅爷爷家自养的土鸡肉、土猪肉、自酿的米酒……我发现他们的车后备箱被塞得满满的,全是老家过年时置办的物品。妈妈说这些东西就是年味,我似懂非懂,帮着大人们将东西搬进屋。

开始做饭了,大姑妈、小姑妈、大姑爹、小姑爹、爸爸、妈妈他们进了厨房,忙得不可开交。有的洗菜,有的切菜,有的杀鱼,有的煮肉……厨房里热闹得很,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开饭啦!只见餐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有鱼、肉、螃蟹、鸡、青菜……丰富极了。爷爷给我夹了个鸡腿,我迫不及待地拿着鸡腿啃了起来。突然,大家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我吃得太急,嘴巴四周被鸡腿抹得油亮亮的,妈妈说可以当镜子照啦。

爸爸给大家倒上了不同颜色的酒,有红的、有白的,还给我倒了满满一杯饮料。我们大家一起举杯,大声说:“新年快乐!”

吃完团圆饭,大家围坐在客厅看中央电视台的春晚直播,春节晚会的节目真精彩,有小品、舞蹈、唱歌、武术、相声……看得我眼花缭乱,客厅里不时传出哈哈大笑的声音。

不知不觉,快12点了。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们跟着电视里的主持人一起倒数:“5,4,3,2,1……新年快乐!”

这时,爷爷奶奶递给我两个红包,笑眯眯地说:“祝我们恒逸学习进步,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接着,爸爸妈妈、大姑妈、小姑妈也纷纷拿出红包朝我怀里塞,祝福的话语一句接一句。我开心地大声回应他们:“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祝大姑爹大姑妈、小姑爹小姑妈、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家里充满了祝福声、笑声、春晚的歌声,到处散发着幸福的味道。我想,这应该就是妈妈说的“年味”了吧?

篇6:有滋有味的元宵节作文

中午,我们拿着碗去食堂厨房盛元宵。平日空荡的厨房此时变得人流如潮,有排队等着盛汤圆的,也有拿着元宵兴奋地走出来的。我顺着队伍慢慢挪到了里面,只见食堂里的师傅正热火朝天地给同学们盛元宵。他们身边围着一圈的同学。我挤进圈中,看见大盆里面有许多白嫩的元宵。大家伸出手中的碗,争先恐后地让师傅盛元宵。我手臂长,一下体现出了优势,师傅给我盛了三个。“三个!”围在旁边的人羡慕又嫉妒,因为一般人最多也只能拿到两个。我得意又小心地端着碗走了出去。

回到座位上,我看着碗里的,白白的,但那白并不是纯白,表皮中又透着一点儿褐色。那是因为豆沙馅儿没有藏好,不小心透了出来。元宵散发着清淡的糯米味和豆沙的甜香味,把我肚子里的馋虫都勾起来了。我先品了一口汤,淡淡的,但心中元宵的味道却是又浓了一点儿。我轻轻夹起一个元宵,咬上一口。包在外面的糯米口感纯润,并不粘稠,而是嚼劲十足又Q弹。其中的豆沙,又是另一番滋味。这豆沙不像包子店煮的那么沙,有点儿像还没有揉好的面团,又带一点儿甜味,并不浓,完全融合到豆沙之中了。糯米豆沙一起,使它们原本的味道结合,更加美味了。

旁边的同学也有滋有味的品尝着元宵。有的人不光只吃到了豆沙馅元宵,还尝到了肉馅味的呢!

篇7:一堂有滋有味的课作文

伴着上课的铃声,李老师满面笑容地走进了教室。

咦,老师的手里是什么呀?我定睛一看,不禁“口水直流三千尺”,原来是几只圆鼓鼓的桔子。老师很快把桔子剥好,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一场抢桔子比赛!”顿时,全班炸开了锅,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夏奕天!”老师点到了我。嘿,运气真不赖。我喜滋滋地走上了讲台,已是人头攒动。大家望着诱人的.桔瓣,垂涎欲滴!老师一转身,我们就从一直线变成了“包围圈”,两眼直勾勾地盯着“猎物”。

还没开始,袁昌龄便双手张开,拦着其他同学,企图自己吃独食;与这种“小人之举”相比,我还发现了一位“君子”――钱成凯。他没有抢到好位置,被挤了出来,便“知难而退”,大有一番“坐山观虎斗”的样子,难不成他还指望桔子自个儿跑到他手上?我想:顾不了那么多了,这么好的机会,我可不能错过,于是不露声色,占了一个好位置。

“开始!”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如“饿狼扑食”一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手伸向了桔子,一阵混乱后,各自举着“战利品”得意洋洋而去。我在“群狼”之中勉强抢到一片,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再看那位“君子”――天哪,纸上竟剩了一瓣,他不急不慢,捡了个便宜。

桔子抢到后,老师却迟迟不让我们吃,这不存心吊我们的胃口吗?大家心里像小猫抓痒一般难受。终于,老师命令我们吃掉,大家的眼中又露出了喜悦的光芒。只见吴景程抬手把桔瓣扔进了嘴里,还没见嚼就已下了肚,这会正腆着大肚子站在那,我估计他是“猪八戒吃人参果――没品出味儿来”;而王昊却大不相同,一边嚼一边皱着眉头、捂着腮帮子,惹得同学们“咯咯”直笑。我心里有了数――这桔子肯定很酸!我干脆眼睛一闭,把桔瓣塞进了嘴里,慢慢品味。果然不出我所料,满嘴酸水,霎时遍布全身……

篇8:有滋有味的学习作文

一、转变教学观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要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就要从转变教学观念做起。转变教学观念可以说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前提,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从认知上改观才能改变行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故步自封,局限在僵硬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通常还存在师道尊严的观念,一味将自己的观点强行灌输在学生身上,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长期处在一个被动的地位,自主学习能力差。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己动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活动。另外,要在新课改下实现“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就要突破固定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这句话表明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小学语文正是一门具有丰富内容的学科,它需要以多种教学方法为载体向学生传授,“一个老师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笔”的僵化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发展状况和能力水平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在课堂中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增添魅力

我们身处信息时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学习生活都带来了很大便利,身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也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语文课堂教学,为语文课堂增添魅力。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的要素之一,在语文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学会在语文课上展现多媒体的优点,将课堂内容通过课件进行生动直观的展示,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加深印象。图文并茂的形式要比教师单纯枯燥的讲述更有趣味性,通过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学生挑选适合他们观看的图文影像,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感受语文的魅力,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更加富有活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问题意识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有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教师在课堂上所充当的仅仅是辅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不能替学生包办一切,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教师自身要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端正教学态度,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对其进行斥责,首先要肯定学生敢于回答和提问的精神,再对其进行指导,另外,提问也要讲究方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但提问并不是盲目的,只有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对所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也不相同,在新课改下要实现“有滋有味”的语文课还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摘要:近几年来,语文教学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出现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方法经验,但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语文教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革也要进一步深化,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还需要多加努力。

篇9:学习政治由乏味到有味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学们觉得政治无趣其实是因为不了解政治。高中政治课程分为三个板块——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每一个板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比如说哲学板块,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古人曾说,哲学是一门智慧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众多哲学理论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哲学是思维的竞技,是思想的碰撞,正是在这种碰撞中擦出了智慧的火花。在哲学常识的学习中,我们会折服于先人的睿智,会沉迷于自己的思考。此时,哲学对我们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门必修的课程,而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游戏,一场扣人心弦的思维比拼,有什么理由不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所以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将政治课和意识形态划等号,和时事政治划等号,认为政治课意识形态的强行灌输,这样就是扭曲了政治课的本来面目,使同学们“谈政治课色变”,从而影响到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任何学科的学习不是仅仅靠刻苦就行的,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同学们觉得政治课很难学好,关键在于没有找到适合政治课的学习方法,下面谈谈我是如何学习政治的,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启发。

首先,教会学生阅读政治课本。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对学生的高考有利,也是学生的希望所在,当然也是兴趣所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有利。老师充分引导好指导好学生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其次,重视原理。原理可谓是政治课的基础,整个高中政治课程大概就是由一个个原理构建起来的。这些原理就好比一个人的骨骼,而课本上面举的例子就好比是一个人的血肉,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如对于“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生活中的例子对之进行阐释,但“万变不离其宗”,原理就是“宗”,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原理”这一块,最好能够将重要的原理熟记于心。

第三,重视逻辑联系。在高中政治的五本教科书中,原理何其多,要想将它们都记住且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调取出来,还要注重原理之间的逻辑联系。我们可以对原理先进行归类,最简单的第一层次的归类是按照政治课的三个板块进行,分为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第二层次的归类是在已有的三板块中对于每一板块按照课本的章节或者按照你自己认为的逻辑结构进行,只要能够有利于原理的记忆即可,就这样一直分下去,直到不能再分为止。这样就能形成一个逻辑结构图,对记忆裨益极大。

最后,很多学生认为,政治是死记硬背的科目,但是考试题却是紧密联系现实,不是单单记忆就能解决的问题,学习努力的学生即使记住了所有的原理和定理,也不一定能够拿到高分,所以分析题往往成为部分同学的死穴,对学习政治没兴趣。那么,老师教给学生做题技巧与解答各类题的策略对提高学习政治兴趣有立竿见影之功效。

总之,教无定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很喜欢这句广告词:“面要弹的好,弹面才好吃。”在此,我套用下:“方法适用的好,能引发兴趣就好”。

篇10:一段有滋有味的旅程初三作文

旅程早已开始,你是否做好准备?

路上,风渐渐温暖起来,仅有几片枯叶奔跑着,在公交车后慵懒地打着卷儿,春如约而至。春季旅行最好不过,一段有滋有味的旅程就此开始!

撕开银白色包装纸,伴有细小悦灵动静声音,只不过是一块巧克力。外表不亮眼,简单水滴形,带有标志白色字条无不向人们宣称自己一席之地。入口,虽不说即化,但变化多端味道会让人感到轻松,丰富多彩中定然有意外,苦味像是听到口令,瞬间在口中蔓满,苦滋味让人不能接受也不懂得抗拒。随着苦弥漫,巧克力有了不一样意义。苦后,便是期待已久的甜,不热烈更不轰然,甜的自然,甜的`有心。“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可能事先知道你将会尝到是什么味道。”在旅程中,先苦后甜才是秘密,就像巧克力,有滋有味。

回家,欣喜。“妈,迎春花开了!”不知怎的,迎春花在冬季沉睡得格外长,终于展露黄嫩嫩脸颊。“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几般?”一朵朵鹅黄色花朵,嵌在垂下的枝条上,舒展着,稀有春天色彩释放着自由。这朵娇嫩花儿啊,悄无声息地回应着和风暖阳,娇小身体就经住春风洗礼。迎春花是具有准备的花,经过冬季沉静,是否已经准备好绽放身姿呢?迎春花,是春的象征,经过冬,才是一次又一次地绽放美,会让人有滋有味地欣赏,会让人永驻迎春花精神,会让人有旅程的滋味。在旅程中,做好准备才是法宝,就像迎春花,有滋有味。

一段有滋有味的旅程就此开始。懂得先苦后甜,懂得做好准备,踏上人生旅程。就像巧克力味道,就像迎春花的精神,一段旅程步入正轨。

柔和阳光斜挂在苍松般坚毅的脸上,安静宁然。一段有滋有味的旅程,一段人生的旅程回应着春风绿草。

篇11:青春有滋有味优秀作文

青春之所以宝贵,不仅是因为青春一去不复返,更重要的应该是青春的多彩与美丽。每个人都拥有过青春,但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有滋有味,今天,让你来看一看我们的`青春滋味。

笑滋味

青春有苦更有乐。取得了好成绩,我们笑;交到了新朋友,我们笑。为了一个盼望已久的小东西,我们也可以笑开怀;几句简单的对话,我们也可以笑半天。青春的笑,最简单,最纯洁,也最真实。我们笑出精彩,笑出美丽。

愁滋味

有人说,少年不知愁滋味。我看是大人不懂少年愁。谁说少年没有愁?愁完作业愁考试,愁完考试愁分数,愁完分数愁更愁。成绩差的分数低,成绩好的吧,压力大。与同学有了矛盾愁,被老师批语了愁……哪一样不是愁?就说今天上午的,唉,考完一对答案,顿时泄了气。再一问最高分,107?愁又来了,怎么把成绩提高?怎么和老师交代?怎么对父母坦白?你看吧,愁是一波接一波呢。

迷滋味

这个“迷”,那可不是一般的疯。迷球星的,迷歌星的,迷影星的,真是数不胜数啊。好点的,买几张帖画,听几首歌,哪真迷起来的,没日没夜看偶像剧,为几张海报跑几条街,不远万里去看演唱会……迷得是惊天动地啊。当然了,还没这么简单,迷武侠的,迷小说的,迷上网的,迷游戏的……要我说,这些“迷”,喜欢喜欢倒还可以,真要是赔进了学习与健康就太不值得了。

当然,青春的滋味岂止这些,苦滋味,乐滋味,疯滋味,烦滋味……真要说起来,那三天三夜也倒不完,只有靠大家自己去体味了。

篇12:让你的作文言之有味

其一,语言问题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

语言是情感化的,是智慧性的,是美的。一个从未真正为语言感动过的人是不能获得一流语言能力的。譬如下面这几段话: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节选自刘亮程《对一朵花微笑》

因此,意欲获得语言,首先就要亲近语言。因为亲近而能感受语言的美,因为美的经验而唤起对语言的热爱,因为热爱而愿意琢磨语言,因为琢磨而提升了语言能力。这便是获取语言的流程,流程里最重要的就是须花时间阅读经典,在阅读中精心琢磨语言。亲近着,琢磨着,这是一个意欲提升语言能力必须的态度。

其二,文辞积淀是提升语言的基础

文辞不足则意不能达。章句终究是一个个词语元素构成,没有丰富的言辞,言语便落俗老套而枯干生涩。请看下面这段话: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口舌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这是一篇高考佳作的开篇。短短一段,言辞丰富,书卷气浓郁。如此开篇,哪有不征服阅卷老师的道理呢?而我们许多同学的文辞积淀多是缘于口语,而非来自经典的阅读。好的语言应当依托于大量的书面文辞的积淀。如何积淀呢?最简单最笨而又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背诵,尤其是对文辞量丰富的篇章的背诵。

其三,模仿和借鉴是提升语言的捷径

千古文章一大抄。说“抄”固然偏激,但文章必然要经过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却是不易之论。就连说“惟陈言之务去”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窥陈编以盗窃”。北宋“江西诗社宗派”的开创人黄庭坚说得也明白:“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由此可见,“抄”是一定的,要看会不会抄,会抄就是会模仿会借鉴。千古文章有二端:可变处和不可变处。可变的是自己创新的,不可变的,便是前人留下的,思想、素材、技法……我们要模仿借鉴的是不可变处。

语言也可借鉴。前人遣词造句的技巧,说话的语气,也是可以模式化的。拣前人三二好句子,或改名家二三好句子,移花接木到自己文章中,往往就是文章“亮点”。不妨看看下面这篇高考作文的语言:

我是二胡,漂泊似冬雪之夜、幽怨似深秋桂子的二胡。从一开始,我就在流浪,我想忘记流浪,我要有个安稳的家。

我到过蒙古包、轱辘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可那儿有马头琴悠扬的声音;我到过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原,可那儿天生就是唢呐的故乡……

我闭上眼,试图让自己忘记所有的冷遇。

我依旧在流浪,依旧在忘记,可我踏着犹豫的脚步怯怯走近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人家绕的江南时,我知道一切凝固了,我的脚步像钉住了似的,步履蹒跚。

——节选自XX年陕西考生《二胡·江南》

再看看下面这篇散文的语言: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一方乐器的生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

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虽然高山流水,传世的是俞伯牙的那架琴;浔阳江边,令白居易动情的是一把琵琶。虽然众多的唐诗宋词元曲明剧之中,我们很难听到二胡的那一声低泣,触到二胡的那一脉无奈,但是谁能说,倘无琴和琵琶,二胡就不会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

——节选自陈荣力《流浪的二胡》

比较一下,不难发现前者对后者的模仿和借鉴,甚至已经不是模仿、化用,而是引用、搬用。或许,这就是高考作文的语言突破的快捷方式。当然,这篇文章的做法也有抄袭之嫌,但言其抄袭,其实不过是说他在一篇文章里借鉴得太多了些罢了。倘若我们的同学遵循下面四条原则:

1、不在一处借。模仿化用的不是一篇文章,而是几篇甚至更多的文章,那就不是抄袭,而是创新。

2、不在熟处借。在大家都熟悉的篇章中借鉴,自然容易当成抄袭,但倘若避熟,用一些相对陌生的篇章,相信这样会好一些。

3、鼓励借自己。我平时将一些东西早早表达好,表达精致,考场上我用我自己的,那自然不能算抄袭吧?

4、提倡自己借。别人可能会借鉴的,我不借鉴,我借鉴的,别人压根不用,避免雷同,便是创新。

其四,语言问题终究是一个思维和思想的问题

人有语言,动物没有语言,那是因为人有思维和思想,动物没有思维和思想。所以,研究语言技术,关键是要研究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作为一名高考学生,掌握四种思维方式足以写出好的应试佳作了。

1、比。所谓“比”,就是指作者有话要说,但不单调地直说,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以相似、相类或相关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描述,使道理与形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自己的话变得有趣、易懂、形象。说直白点,就是为了说清、说好一种情景,就拿另一种情景来与之比较。照朱熹说的:“比者,比也,以彼物比此物也。”欲说女儿腰如何纤细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围几何,庸才则辅之以环抱的手势,天才则比描为“杨柳腰”“水蛇腰”之类。经这么一比描,女儿的腰便形象可感。看下面两个句子:

(1)20世纪快要过去了,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回首百年往事……

(2)20世纪的帷幕正在我们头顶徐徐落下,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驿站,我们回首百年来并未如烟消散的往事……

比较两个句子,我们会喜欢第2句。因为第2句形象可感,颇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话不直说,以比之法说出的精妙处。“20世纪快要过去”与“帷幕徐徐落下”作比描,“世纪之交”与“驿站”作比描,“往事”与“如烟消散”作比,三组比,使同样一个意思传达起来更鲜活,有了情感,有了形象。

2、换。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正如马铃薯又叫土豆、洋芋、地瓜、山药蛋。我们“换一个说法说”,意思没有变,但却可以传达一种新的情趣。

(1)有一女孩今年十九,生得毫不“沉鱼落雁”。选这个那个“小姐”肯定是没有希望的,连校花、班花都没有人会考虑到她。

——黄苗子《美丑》

倘若还原为“生得一点也不漂亮”或“生得丑极了”,则一点幽默没有,呆板得酷似面瘫者的表情。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是中国有名的四大美人:西施、王嫱、貂蝉、杨玉环,以此换元,自然可以拓宽读者的想象空间。

3、添。所谓“添”,是指我们采用的给陈述对象添加相关信息或材料,从而使陈述的对象具体化,能够传达某种特别情味的语言技巧。

譬如,我有“暑天酷热”的经验,那么,语言只要表述为“今年太热”,我即能浮现“今年热得怎样”的具体情境,但读者尤其是北方的读者则可能没有反应。为此,我们写作,一定要处处替读者着想,要多问自己,读者读到这样的表述,是否能浮现与我一样的相同情景。倘若不能,则要改变表述方式或增添修饰。

4、齐。所谓“齐”,是说语言要对称,也就是指语言的排列、组合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语言的对称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出句,一是应句。出句和应句在某一方面存在对应关系。请看下面这篇应试佳作言语的齐整:

双赢,你我共辉煌

山东一考生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自私利己,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那是信心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使你我共辉煌。

漫步于历史的沙滩,捡拾一枚枚成功的贝壳,上面写满了“双赢”。春秋的征战,战国的纷鸣,群雄争霸,逐鹿中原。面对强秦的进攻,是双赢的智慧使廉颇和蔺相如和谐相助,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二者相互配合,救赵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拒强秦于国门之外,同时,也使二人为后人铭记,使“将相和”的美谈流传至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张良与韩信如同两颗星辰,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闪光。张良善将将,韩信善将兵,二者配合,才有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成功,才有了汉王朝的统一兴盛。是双赢的智慧,使张良与韩信在汉朝树了威信,建立了功业,使历史的星空中又多了两颗耀眼的星辰。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我们不难发现,双赢的光芒在今天依然闪耀,加入世贸组织,东盟经济合作,六国共同绘制基因组图,这一切都彰显着双赢的智慧,这一切也必定会使我们的祖国不断繁荣强大。

双赢,使蓝天不褪色,使鸽子不慌张,使青春不落幕,使山花烂漫于世界的每个角落。

双赢,你我共辉煌!

其五,反复实作是提升语言的保证

篇13:有滋有味的学习作文

一、感性与理性

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感性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目标中多处提出要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缺乏感性,是过去阅读教学中人文资源严重流失,语文课走向自然科学化造成的弊端。面对现代工业时代精神贫困化的社会病,要实现人性的完善,现代思想家更强调人应该参与感性活动,因为感性活动更为天然,更诉诸直觉,个体可以密切介入,在艺术审美活动中更是如此。我认为,让学生感性地揣摩课文———体验情感、感受形象、触摸语言,是一切理解、探究的基础。逻辑的抽象是必要的,但必须以感性为基础,所以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对感性层面关注太少,理性分析太多,似乎讲课中不从思想意义方面点题,就没有达到目标,这样的问题在观摩教学中也有反映。如《往事依依》一课,教师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探寻作者成长的源头,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志趣高尚之人。”这就是从抽象理念出发,要求学生获得理性的启示,而不是从具体文本出发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虽也要求学生讨论: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看画、读书、听课的经历?你能否举一例来谈一谈?说明教师也试图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感受,但这样的讨论有点儿离开文本,而不是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在文本中展现的心灵世界,理解在表情达意时遣词造句的功夫。其实《往事依依》的课后练习已点明了编者意图:“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但教师引导时没有落实到语言上,希望学生说出的是抽象的结论。因此,我认为,语文课程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导向,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而不一定要在每篇课文的学习中都要得出一些似乎很有思想教育价值的理性结论,那样的结论很可能是外在于学生心灵的,而不能内化为学生的灵魂和血肉。

二、局部与整体

“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这些术语现在已经广为人知。大家都认识到,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一个个整体存在,而文学作品更是生气灌注的有机体。艺术形象的任何部分的任意改动,必然会影响其他部分以至整个作品的原有性质,因为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不仅如此,从系统观念来看,部分之间如果有协同的作用,整体就可能大于部分之和,而不仅仅是各部分的相加。“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然而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实际情况却是像医生解剖尸体那样地分析课文,或像从人体上割下一只手那样与整体相割裂的关注结论,重视课文的整体性,不是不要重点,而是在短短的45分钟内,只允许有一两个重点,不能追求面面俱到,这就必须削枝强干。关键在于对课文重点的把握要服从于教学的整体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游离整体去抓重点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如上《往事依依》,执教老师安排了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究:一是“学生配乐朗读‘读《千家诗》’片段,谈感受”;二是“诵读积累歌咏祖国风物和描写春夏秋冬美景的诗句”;三是“学生表演朗读‘听老师讲课’片段”。加强阅读课的朗读和诵读,我们非常赞成。但这里反映出执教老师对课文重点的把握发生了偏移。首先,学生谈感受,脱离课文,没有落实到文中的关键词句。其次,作者自己学生时代爱读《千家诗》,只是表明这本诗集向她展现了一个五彩纷呈的世界,自己得到美的享受,目的不是在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赞颂四季美景。要求学生诵读积累有关诗句,有点偏离本堂课目标,再说如要扩展《千家诗》阅读,完全可以放在课外。最后,文中关于听教师讲课一节,确是作者写得具体生动、比较细致动情的部分,值得细细咀嚼,让学生表演朗读也是合适的。但问题出在,执教老师并没有抓住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文中作者对敬仰的国文老师上课时动作神态的具体描写。请看课文:“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怀思的眼睛”。正是这些文字,蕴涵着作者的深情,才使她弥久而仍“往事依依”,显然,这是课文的重点所在,情感的体验和语言的品味就应该放在这样的片段上。可惜的是,在泛泛的朗读中,执教老师并没有作点拨,把它轻易放过。我们回过头来看教科书在课文后设计的“探究、练习”,明明有关于课文重点的一些提示,如:作者写听课“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能体会这种感情吗?”“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引起你的联想?”但这并未引起执教老师的重视,或者说教学环节的设计未能很好贯彻教学重点的意图。执教老师在教案上也写出了探究结果,就是要学生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活动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事的启迪”,然而可能更关注“事的启迪”,而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让“美的享受”和“情的熏陶”得到落实和展开。

三、“书声琅琅”与“鸦雀无声”

这次语文课改对朗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教师满堂灌、用繁琐分析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得到克服,语文课出现了“书声琅琅”可喜景象。但也产生了另一种偏向,那就是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个人阅读,用朗读代替默读。阅读教学既然要以个体活动为基础,我们就不可忽视默读的作用,要给学生通过个人阅读来充分品味、体验课文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在《往事依依》一文教学中,执教老师注意了朗读,要求在朗读中品味文章蕴含的深情,接着就要学生讨论发言,但学生反应有点漠然,我看是因为学生没有自己默读品味的时间,讨论的心理准备不够,参与热情当然也不够。这种用集体的朗读和讨论来代替学生个人默读的情形也十分常见。执教老师在集体朗读后就马上请学生讲自己的感受,学生个人读的时间很短,然后就是个别朗读、集体齐读。在读完后就转入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要求学生掌握重音、语调、节奏等,结果一堂诗歌阅读课几乎变成了一次集体朗诵表演的排练课。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默读,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技巧指导的效果明显较差。显然,朗读技巧的指导不能代替学生默读时的体验和品味。所以,我们在强调“书声琅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鸦雀无声”。语文课并不总是热热闹闹的,有时就需要让学生潜心读书、静思默想,有“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充分时间和空间。

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这是一道“铁门槛”。语文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都应该从这里出发,而不能离开这个起点。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首先不能仅仅依靠教学参考书,而应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多读古今优秀诗文;其次应该选读一些重要的美学和文艺学论著,注意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教师自身积淀厚了,识理多了,视野宽了,立足点高了,既能宏观把握,又能微观深入,语文阅读教学才能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

摘要: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忽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 对于文本的解读与把握不到位, 使得学生难以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 限制了阅读教学的效果。鉴于此,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 从感性与理想、局部与整体、“书声琅琅”与“鸦雀无声”三个方面对如何有效提高阅读课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篇14:“春节”作文有滋有味

那么,怎样才能把“春节”的文章写得像“春节”那样有滋有味呢?

善思考——挖掘题材新意

“春节”的生活趣味最浓,人和事的印象最深,有事可记,有景可写,有情可抒……可供写作的题材你也一定能罗列一大堆,如除夕、拜年、放鞭炮、观焰火、看舞龙、包饺子、做汤圆、逛灯会、猜灯谜、街头一瞥、集市一角等等。作文是写生活的,但在表现这些生活时我们不能每年“老一套”,要善于思考,换一个想法,挖掘出题材的新意;换一个写法,写出与“往年”的不同。

多留心——寻觅民间风俗

春节,到处张灯结彩,鞭炮声声,喜气洋洋,是我国人民十分重视的民间传统节日。倘若能“刨根问底”,寻觅耐人寻味的“民族风情风俗”,以此为题材构思成文,让人读来准会趣味盎然。

细观察——摄下欢乐场景

春节,到处有欢乐的人群,喜庆的场景。只要我们不是走马观花,凑凑热闹,而是选准角度,细细观察,就一定能摄下我们身边许多稍纵即逝的“闪光”镜头,写出有浓浓节日特色的文章来。如“童心飞扬”中糜玉华的《贴春联的“风波”》,记叙了除夕家中春联——“福”字的正贴还是倒贴引出的“风波”。小作者善于运用对话,成功地衬托出“三代人”当时的心理变化。说是“风波”,其实是一幕小小“喜剧”,是一个节日的欢乐场景。

画“眼睛”——表达真情实感

上一篇:2022-2023新教材四年级信息技术上教案下一篇:中考语文必看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