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而有味经典散文

2024-04-19

淡而有味经典散文(通用6篇)

篇1:淡而有味经典散文

有人说:人生,既要淡,又要有味。细想想,这句话,颇有哲理。当今这个时代,也太喧嚣,太物质,太功利,太势力;一个人如果欲望太多,就会被“重口味”折腾的死去活来。

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有一句经典台词:“人活着,是为了做很多有意义的事;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是为了更好的活着。”这是很朴实、很真实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样的“平淡”,看似“无奇”,生活却蛮有滋味;凡事最好少计较、少争执、少高调,能往宽处走,就不要往窄处挤;没人挤的窄处,甚至就会变成“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宽处。

人生平淡,并不是让你放弃理想、事业、志向、信仰,而变得庸庸碌碌。而是要少计较,只有少计较,才能少折腾。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用来在官场上、职场上、功名利禄上折腾来折腾去、耍心眼,就会白白消耗掉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而变得疲惫憔悴,哪儿还有时间干正事?把别人折腾的时间、心血、精力,用来干一番事业,用来干一番感兴趣的事业,你的人生虽然“很淡”,却一定“很有味”。看淡物质追求和享受,才能看重做事、做成事,你就能摆脱“淡而无味”的困扰;而变得“淡而有味”有很重的“味”,有上品位的“味”。

一个人想要这个,又舍不得放下那个,不把你累死才怪呢?当一个人学会放弃的时候,那个人才是真正的成熟;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才可能变得强大。所以,让人生“淡而有味”,不仅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大智慧。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算“淡”也会时时感受到“味”很浓、很重;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即便是全身心投入,也不可能不走思。一位科学家,在取得巨大成绩后,记者采访他时,他说了这样的话:“兴趣使我不疲倦。”也许在别人看来,他所做的事“淡”的一点“味”都没有;而他却很感兴趣做,你说“有味没味”?

有人在谈到人生时,这样说:“于己无缘者,随他来去,即为淡;与己有缘者,好自珍惜,即可有味。”真的是“强扭的瓜不甜”。孟非有一本书,叫做《随遇而安》。书中讲述了他中学时代严重偏科,黑暗让他看不到未来。临时工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他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角色一一走过。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孟非告诉读者: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

淡定,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境界。孟非在做摄像时,是一位称职的摄像;孟非在做记者时,是一位称职的记者;孟非在做编导时,是一位称职的编导;孟非在做制片人时,是一位称职的制片人;于是,当孟非做主持人时,才会那样“火”。难能可贵的是,孟非没有名人架子,每周六、周日晚上,都很淡定的主持《非诚勿扰》节目:为什么《非诚勿扰》有那么高的收视率?有那么多人喜欢?这与孟非的“随遇而安”有关,也与他的“淡而有味”有关。

我国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墙高众人推”;还有一句话,叫做“出头的椽子先烂”。高调,总是要招惹是非的;有人说,高处自然风光,却会成为众矢之的。还是少计较、少争执、少高调,少消耗心血,少消耗精力,少消耗体力。有人说:这叫以逸待劳。用最少的投入,不“超负荷的付出”,做成最大的事,做成最好的事,还不是智慧呀?这就是“淡而有味”。

“淡而有味”,表现在做人低调,懂得包容,懂得宽容。一个人,有定力,有包容心,有宽容心,有善良心,这个人想不成功都难!连上帝都会帮助那些与世无争低调的人做成事。

让人生“淡而有味”,是享受人生;这样的人,一定也会享受成功。成功不能坐等而来,需要拼搏,更需要以平淡之心,从容做事,宽以待人;这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条件。

篇2:淡而有味经典散文

以下诗稿均用新韵启航2016大圣归来矣,相逢礼不空。莹莹还瑞雪,暖暖已长虹。伏虎棒千起,凌云梦九重。民生生气正,我也立苍穹。

写在2015年末一年来编刊之余,发表诗词四百多首,获奖十七次,并筛选结成诗集一卷……挥手流霞送,撷得半句哦。生活来点赞,梦想去推波。满捧小星月,一辑大祖国。匆匆春又起,放眼再新歌。

编刊七年“七年之痒”语,一笑未觉真。熟自磨合路,巧方圈点春。清波升日暖,稚气落情亲。每每秋波送,乡刊吾爱人。

月半边丢哪去?做客意翩翩。不剪心儿满,懒贴星际圆。日出绮霞后,天纳陨石间。晓梦敲钟语,拂风上下弦。

近二十年临时工有怀镇日门楣矮,躬行半个人。无阶攀峭壁,有爱寄闲身。撞破心头血,饰红天上云。

犹余一丝梦,惟恐又成尘。三月得悉入选中华诗词2014“青春诗会”感作盈泪暖春雪,霓虹湿眼窝。煎熬十载路,跋涉几重辙。花草须浇灌,人生贵点拨。犹思幼时景,父领背“鹅鹅”。

我发表的第一首格律诗词是在2003年,迄今十一年矣。鹅鹅,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那首启蒙诗。

有感习近平、马英九会谈吟破乡愁久,望穿明月同。淘沙淘尽浪,握手握长虹。纵有阴霾起,复兴绮梦融。“连筋”赞精到,“立命”可无穷?

会谈时,习近平说,“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马英九说,“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

中国仪仗队参加俄罗斯纪念二战胜利大阅兵感作《喀秋莎》乐起,惊梦那些年。正步风声唳,壮怀红场妍。时空几重泪,世界一方天。走我中国范,和平唱凯旋!

阅兵时伴着中国方队入场的是前苏联歌曲《喀秋莎》。

党旗啊,中国红!耀眼红一抹,燃情韵致浓。锤镰锻心志,道义净苍穹。秋美春风始,人和政事通。浩歌弥大野,写意祖国红。

中 国 梦开启中国梦,幸福指数升。惟勤小康近,崇志巨龙腾。博取正能量,少吟无字经,春雷唤春晓,阔步向荣兴。读习近平主席《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感赋一唱高天阔,丹心暖太阳。穿衣常对镜,正己自兴邦。直取焦桐绿,反思雨露芳。春潮圆梦去,新纪又华章。

题温刚先生甲骨文书法新作集萦回逐落笔,悬起那殷商。龟甲负星散,羊毫纳日长。韵植根劲挺,心静道深藏。集尔方圆梦,温情淡淡香。

伤春怨·清明怀父又到清明祭,不见纷纷时雨。雪泪正冰融,浸透丝丝春旭。每吟思亲曲,碾碎词千句。附耳向微风,“莫惦念,安歇去。”

扶娘登山稳住倾风倒,爬阶拭汗忙。叶红离老木,气喘步高阳。拾尽五花彩,兜回四野芳。晚秋欣有梦,岁暮亦须狂。

戏和诗友配图诗《拾秋叶》敛起遐思三两堆,也拾梦里牧风吹。缤纷落指纤纤韵,能抵君题画上谁?冬日剥老秋葱捋去干枯叶,风中坦坦光。任凭衣冻透,仍把屑飞扬。火起心窝暖,辣出鼻涕长。青春春不在,蓄梦助鲜香。

给秧苗插架难借攀云臂,只身立影忙。亦思红日暖,敢架绿荫凉。心守六根净,风摇一梦香。青春谁做主?闲话蔓儿长。

葡萄干不再玲珑润,风干满脸纹。酸甜味依旧,醇厚韵趋新。浓缩半生累,铺陈一粒春。丰华终是水,精品远浮云。

生炉子点燃心里梦,烧旺日头红。烈焰摇风暖,激情炼趣浓。添煤烟荡荡,蓄意势熊熊。轻捅灵思起,诗吟花脸容。

包饺子揉搓手中面,看似很平常。许是春心满,偏将笑口张。浮沉一场梦,成就半锅汤。

全在生活里,拿捏细细量。诗友点评日子寻常过

诗情不可无「文/郁犁」时下有很多人抱怨,生活单调,缺少激情、缺少诗情画意,没有创作的冲动。其实,美无处不在,情趣亦然,只是你没有发现罢了。

近日,萝北赵日新先生寄来一组诗,名曰:《淡淡日子浓浓情》,读之感慨颇深。因工作忙碌之故,只是泛泛读了读,但也读出了其中的味道。“寂寥生况味,有爱胜读书。拖地垢尘去,洗头经络舒。刷墙思笔劲,烧水看云浮。日子寻常过,诗情不可无!”(《读日新组诗感赋》)

日新每日除上下班外,就是与老娘厮守度日,生活可谓单调至极。可是,不能游历山川的日新,却能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挖掘情趣,寻觅诗情,不得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诗人是天赋的,非学而能,但每一个热爱传统、崇尚国学的人,却可以通过学诗,让自己成为“写诗的人”,亲近高贵,崇尚高雅,这就已经是脱离凡庸,走在修德进业的道路上了。日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日新也是如此。每天早起,他便为老娘烧水做饭。每当看到氤氲的水蒸气,他便陶醉在这“云山雾罩里”了。但他不痴迷,因为他懂得绚烂之极终将归于平淡。“壶把浮云煮,理从世相歌。温吞语不尽,滚沸却平和。”沸水如此,人生亦然。

刷碗、拖地、生炉子、积酸菜这是再平常不过的家务活了。能从这些劳作的细节中发觉诗情可谓不易。只有热爱生活、懂得生活、会生活的人才能将“诗”开发出来。不是吗?“龙头遣滑腻,耳畔浣轻柔。意外叮当曲,肚圆诗又收。”众所周知,油碗难刷,可是当日新感觉到水与碗的激情碰撞、美食与胃的情感交流之后,诗便如潺湲的溪水汩汩而来。拖地之后,得把拖布及时清洗出来。这个细节没被日新忽视,“半桶清凉水,满怀尘世情。滴答拧出律,聊戏短歌行。”日新拖地不仅擦出了情趣,而且也擦出了诗的火花。冬天最不让人待见的活儿就是生炉子,尤其生煤炉子。如果是熟手,就会轻而易举地将其点燃。如果是生手,那就另当别论了。通过读日新的《生炉子》,既感知了他的快慰——“点燃心里梦,烧旺日头红”,又仿佛见证了他生炉子的狼狈相——“轻捅灵思起,诗吟花脸容”。如果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是写不出这么鲜活的诗句的。

有人说,东北男人之所以可爱,是因其“出得庭堂,下得厨房。”日新也不例外。不会不要紧,只要肯学,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嘛!譬如日新第一次包饺子。“揉搓手中面,看似很平常。许是春心满,偏将笑口张。浮沉一场梦,成就半锅汤。全在生活里,拿捏细细量。”诗句虽平白如话,但诗味很浓。尤其结句升华的很好,无论干什么,事先都要拿捏好,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其他事情。正是由于这种韧性,日新厨艺渐精。捣蒜时能做到“腕下抖清风”,炖肉时能做到“浸在汤中惹眼迷”,所积的酸菜也如酸秀才的词赋一样“倒牙酸”,试想这样的酸菜用五花肉一烩,再放点儿血肠,地道的东北“杀猪菜”出锅了,呵呵,想想就香,禁不住唾津了。

除了做饭,日新还会覆窗膜。在东北地区,每逢冬季家家户户都要在窗户上钉一层塑料布用来保温。你看日新的动作多娴熟。“轻卷压条紧,窗棂着暖衫。‘叮当’风渐稳,晶亮影犹繁。膜覆灵思满,拱藏春意绵。收工褶悄捋,诗向雪花旋。”这哪是干活啊,这不是在作诗吗?无论干什么,如果都有这样的心态,世上任何困难也就不再话下了。基于此,日新在刷墙时能“借抹梨花色,润泽天水蓝。”“直把污痕去,挥将大笔旋。”何其美也,何其洒脱啊!

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只要我们把心放在上面,就能发现很多很多乐趣。不是吗?日新洗头能“理顺纠结路”,洗手能“银河掌上翻”,剃须能 “仪表又芳妍”,搓澡能“漫推尘垢起,渐卷是非明”,擦鞋油也可以“渐消污垢气,锃亮太阳风”,因此日新才能经常的“旧履入新程。”可见,你给生活怎样的态度,生活就会怎样回报你。做个像日新一样会生活的人吧,只有永远不厌倦生活,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也许,你辛辛苦苦得到的东西,永远不是你梦里寻它千百度的东西;也许你追求的东西永远是水中月、镜中花,但它却照亮了你人生之路。人在寻找得到的同时,总要付出一种代价,正面认识得与失,人就会在得到的时候,懂得必然的失落;也会在失落的时候,懂得如何从失落中找回自我。譬如日新崴了脚,虽然“酸胀犹春漾”,但还自我调侃“脚丫滋补甚?胖作小馒头。”日新胳膊脱了臼,虽然“肩膀突离位,钻心汗雨淋”,但他“咬牙搬正轨,哀叫作歌吟。”服不? 受挫一次,对生活的理解便加深一层,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不起,放不下,叫负担。做你爱做的事,并不意味着生活过得轻松,但绝对可以活得更加精彩。眺望远处,风景迷人,走进风景,你也就成了风景。

字是醒着的,诗也会做梦。的确,日新站在灵魂的高处,吟诵挚爱的生活,于是你成了世上最幸福的诗人!

郁犁简介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哈尔滨市诗词楹联家协会理事。公开发表各类作品1500余件、获奖50余次。入编各类辞书150余部。代表作:《新四声对韵》。著有:《履痕》、《心驻一个秋》等。其家庭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楹联之家”称号。白云瑞点评

有情堪自乐,无事不成诗赵日新诗词解读 最早知道赵日新,还是在三四年以前。那时候我还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在一些诗词刊物上频频见到这个名字。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成了QQ好友,然并无太多交流,只是时常进入空间去拜读他的作品。2014年我们共同入选了《中华诗词》杂志社举办的延安青春诗会,但是日新兄因为母亲生病未能赴会,所以我们始终是“缘悭一面”。青春诗会结束后,我们建了QQ群,交流也就多了起来。他时常将自己的新作发到群里请大家指教,其谦虚诚恳的风度让人钦佩。他最近发来部分作品,拜读之余,觉得有些话说。

在描述一个人外貌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注意这个人最突出最典型的特点,在阅读诗词的时候,我也常常注意这个原则。那么,日新兄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以为正好与他的名字相符:新。清代诗人赵翼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古今所有优秀的诗人,都是道得当时语。但是当今诗坛不少人还在热衷于效颦古人,制造“假古董”,而日新兄全然没有沾染这种习气。请看《跳皮筋》:“闲将旧车带,踩住梦儿颠。衣袂风轻送,马兰春正妍。留心乱节奏,跷步绕蹁跹。频数芳菲里,意旋天地间。”这是日新兄回忆儿时生活的作品。跳皮筋当然算不上新生事物,但肯定是现代事物。“衣袂风轻送,马兰春正妍。留心乱节奏,跷步绕蹁跹。”四句,生动地描摹出了孩子跳皮筋时的动作与心理状态,活脱脱一副现代生活场景。与那些用“仗剑天涯”、“秉烛夜游”、“卧听更漏”等旧意象堆砌出来的作品大异其趣。熊东遨先生说:“历代都有不同诗料,不同语言,此社会发展之必然也。李太白才纵高,焉能写出宇宙寻幽,月宫探秘?”日新兄已经写出了这样的作品,比如《玉兔号成功踏上月球之旅欣作》:“轻缓云梯下,渐行幽梦长。倾心向仙界,漫步印诗行。大道清风起,月尘旗帜扬。还原神话美,捎去桂花芳。”每当国家有“神舟上天”、“蛟龙入海”等振奋人心的大事出现时,以此为题的诗词作品总会呈现出井喷的态势。其情固然可钦,可惜的是好多作品总脱离不了模式化、概念化的藩篱。日新兄这首诗未用比兴,只用赋体,却写得充满新意,饶有兴味。“幽梦”、“倾心”、“诗行”、“神话”等词仿佛用一条诗思穿起,呈现出一种艺术的美感,与那些空洞的口号、苍白的呐喊有着截然不同的意味。其他佳句如《推轮圈》云:“铁丝揻记忆,小巷滚圆圆。”《打弹弓》云“撒丫难远影,挨揍每成章。”《打口袋》云“扔出辫儿翘,闪过电般麻。”《推轮圈》云“岁月推风走,开心挺简单。”等等。我有一种感觉,日新兄写诗总像是手里在慢慢地打磨一块小小的鹅卵石,虽不是什么大的物件,可是总在手里反复打磨,力求精致,同时还要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光泽。我以为日新兄是亲身实践了臧克家先生提出的“三新”的,即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此应是诗家之正路。

只一个“新”字还不足以概括日新兄作品的全部特点。透过他作品鲜活的语言读去,我又挖出一个“真”字来。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可见诗是以情为根的,而凡情种种,最可贵者莫非一个“真”字。日新兄的作品中,写母亲的占有相当大的数量,最能体现这个“真”字。日新兄多年来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中的甘苦自不待言,而越在这种情形下,越能彰显出人性中的一些发光的东西。比如《背娘入医院》:“急步背娘去,撞开医院门。嘶鸣声紧唤,监控器忙临。吸氧悄然缓,含丹渐露欣。晴晖今又见,肩背品春温。”我眼前浮现的是一个满头大汗的汉子背着生病的母亲闯进医院的样子,在影视剧里不止一次见到过这样的场景,但是读这首诗时,我心里仍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首诗是一条单线即背着母亲进医院后的一些列活动串连起来的,一开始就将我们带入一种紧张的气氛中。俗话说,母子连心,母亲忽然得了疾病,为人子的那种急切,恐慌与无助交织在一起。每一句都将情节推进一步,我们的心也随之跳动。随着抢救工作的进行,母亲的状况随之好转,我们紧张的心也随之放松。直到读到最后“晴晖今又见,肩背品春温”这两句,我们的心才彻底舒一口气,道一句:“谢天谢地!”特别是最后“肩背品春温”一句,隽永,温馨,使我想起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的背影形象。清代诗人张问陶说:“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诗近人情,日新兄得之矣!母亲五十五岁生日,日新兄有诗《献给母亲五十五岁生日》云:“百姓人家自俭勤,年交五五脸生纹。簪颗星斗发间卡,剪缕炊烟腰下裙。篱院耕霞织锦色,衣盆浣月荡清音。芳春老向孀居里,依旧斜阳映子孙。”记得在微信上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很吸引人:《中国最美女人前二十名,第一名竟然是她?》。文章里列出了大量娱乐界女星,读到最后出乎意料:第一名,妈妈(入选理由:心目中最美,没有之一)。仔细想来,确实如此,母亲是孩子心目中最美的女神。这首诗中间两联以细致的笔墨描绘出了一位慈祥的母亲形象,使我不禁想起西方美术作品中的圣母,展现出无限的温情。值得一提的是,日新兄在动词的运用上颇为讲究。星斗可“簪”,炊烟可“剪”,霞光可“耕”,月亮可“浣”,几样寻常事物经他这么一组合,意境就出来了,诗中表现出的母亲的勤劳尤为感人。我以为在不宽裕的生活里,母亲给日新兄最大的一笔财富便是一个“勤”字,想来日新兄一定继承了这个字,惟其如此,他在工作中和创作中才能那么勤奋。司马光说:“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而这勤奋,便是最大的阴德啊!母慈子孝,人生一大幸事也!

日新兄作品中还有一个“道”字,而这源于他生活中的诗人的悟性与眼光。袁枚说:“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老实说,并非每一个诗人都有这个本事,然而日新兄做到了。每当读到他那些以日常生活中再细小不过的事为题写成的诗时,我都不禁为他叫好。请看《刷墙》:“借抹梨花色,润泽天水蓝。轻轻刷上下,细细抹周边。直把污痕去,挥将大笔旋。原无靖寰力,屋宇自清焉。”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刷墙是一件太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日新兄却从中提炼出浓浓的诗意来。刷墙的涂料是梨花色的,水是天蓝色的,这一白一蓝交相辉映,和谐温婉的色调正像是他生活的颜色呢!第二联以互文手法写出了刷墙时的认真,这样诗意的生活,不认真才怪!“直把污痕去,挥将大笔旋。”这哪是刷子呀,分明是一把描绘美好日子和美丽人生的如椽巨笔啊!最后一联进一步升华:“原无靖寰力,屋宇自清焉。”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诗人虽然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扫天下之力,可是这“屋宇自清焉”的功夫也并非人人都有的。话说回来,焉知这里的“屋宇”不是诗人自己构建的诗意王国?在日常生活中,脱臼绝对算不上一件乐事,也绝不会美感可寻,可即便如此,日新兄依然有诗,请看《脱臼》:“肩膀突离位,钻心汗雨淋。莫非失反正,真要扭乾坤?窠臼几时改,自由无处寻。咬牙搬正轨,哀叫作歌吟。”肩膀脱臼,在大汗淋漓当中忍着剧痛,诗人还不禁自问一句“莫非失反正,真要扭乾坤?”这一问,一下子把整首作品的格调提升了。更妙的还是下一联“窠臼几时改,自由无处寻”,只陷前人窠臼,不能自由前行,这个借题发挥实在妙。最后一联“咬牙搬正轨,哀叫作歌吟”,你会不会想起关公刮骨疗伤时的镇定自若?关公那盘棋下得好啊!日新兄呢,哀叫作歌吟,想必也是不同凡响了。解到这里,这已经算是一首佳作了。更高明的是,最后一联依然有弦外之音。路走偏了再要回到正轨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候要付出极大的艰辛甚至痛苦为代价,国家,个人,莫不如此。而哀叫作歌吟实在是在这种艰辛与痛苦中的一种不平凡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看似随意,实际上匠心独运,语意委婉又暗藏机锋,妙趣横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日新兄这一类作品数量很多,佳句迭出,如《生炉子》:“点燃心里梦,烧旺日头红。”《包饺子》:“许是春心满,偏将笑口张。”《疙瘩汤》:“面筋濯本色,美在最低层。”《擦鞋油》:“渐消污垢气,锃亮太阳风。”不胜枚举。佛教圣地九华山有一副名联:“非名山不留僧住,是真佛只说家常。”这些寻常日子中的平凡小事又何尝不是一种“道”呢?日新兄善于“小题大做”,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提炼出了生活中的诗意和趣味,这便是所谓的“诗意的栖居”吧!

康德认为,艺术与完美无缘。是的,尽管日新兄的作品妙处多多,但不得不说,他的作品仍然存在些许不足之处。写诗要用诗家语,口语入诗是他作品的一大特点,这种做法本身没有问题,但口语并非都能直接搬来用。不加剪裁,生吞活剥式的口语运用,难免流于浅俗滑易,甚至不伦不类。比如《打弹弓》的结“检讨真功练,作文心不慌。”虽然能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但我以为还有进一步锤炼的空间。又如《忏悔》:“娘拽邻家语,笑声不住息。”《神

九、天宫一号手控对接成功喜赋》:“银河终有吻,王母败无还。”《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有作》:“高阁孰送暖?娥姐可着绒?”对句都有凑韵之嫌,特别是“娥姐”一词,窃以为不足以入诗。王士祯说:“非才无以广学,非学无以运才,两者均不可废。”才是天生的,学却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来。日新兄是勤奋的,当然不一定非要成为学者,但随着学力的增长,他的创作一定会有更加持久的力量。

信笔写来,挂一漏万,一家之言,难免谬误。日新兄作品的长处是我该学习的,缺点是我也存在的,愿与日新兄共勉!日新兄现在当地文联编辑刊物,平凡的日子里写着平凡的诗。在这世上,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容易,自己的工作又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更值得庆幸,日新兄是个幸运儿!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日新兄一定会有更多的诗意呈献给我们。

我在心里默默地祝福这位仁厚勤奋的兄长。

后记:终于画完了本文最后一个句号,但心里却不轻松。由于种种原因,这篇陋文拖了再拖,一直未能完稿,使我心生惭愧,水平有限却又不愿敷衍塞责的我只好硬着头皮上阵。这是第一次写评论文章,处处捉襟见肘,丑态百出。无知小子信口胡说,贻笑大方是肯定的。望日新兄及各位看官谅解,权当解闷了!

白云瑞简介

1989年生,河北省黄骅市人,2013年毕业于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参加《中华诗词》杂志社举办的2014青春诗会,获得“第三届谭克平杯青年诗词奖”。现为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以小见大,淡墨浓情 ——为赵日新“小题大做”喝彩

文/李同振赵日新吟友短信询问我的qq数码,愚翁羞愧,我手笨眼迟,勉强有个手机短信、电脑信箱,其它无涉。我对赵日新至今未识,却早有所知,许多诗词刊物可见,晓得他是一位年富力强,卓有成就的诗人,他还编辑别有特色的《湿地风》,并曾编发我的拙文。他的淳朴清新的风格为我所赏。今日打开邮箱,眼前一亮,大标题“淡淡日子浓浓情”,小题目“烧水、刷碗、拖地、生炉子、捣蒜、积酸菜、覆窗膜、崴脚、脱臼……”计20篇,真是以小见大,淡墨浓情,拜读欣赏足矣。

“小题大做”,以小见大,是许多人的手法,赵日新确是应用自如,别出心裁。“淡淡日子浓浓情”,通篇都是凡人俗事,字里行间却是脱凡去俗,情高趣雅。且举下例: 点燃心里梦,烧旺日头红。烈焰摇风暖,激情炼趣浓。添煤烟荡荡,蓄意势熊熊。轻捅灵思起,诗吟花脸容。《生炉子》

肩膀突离位,钻心汗雨淋。莫非失反正,真要扭乾坤? 窠臼几时改,自由无处寻。咬牙搬正轨,哀叫作歌吟。《脱

臼》

生火炉子,点燃的是“心里梦”,火烧旺,想象是“日头红”;分明是肩膀脱臼,却若是“扭乾坤”,咬牙搬正不由哀叫,却是酣唱“歌吟”。在诗人日新笔下,烧水,可以“咕嘟岁月波”;刷碗,竟是“摞起一堆愁”;拖地,仿佛“润泽胸块垒”;捣蒜,宛如“扫彻腐私情”;刷墙,好个“挥将大笔旋”;积酸菜,绝唱“浸梦蕴新篇”……零星小事,可以闪现乾坤之光,神灵之音。这就是弦外之音,这就是书前人之无道,这就是赵日新的风格之所在。

“小题大做”,以小见大,首先要有精致的观察;更要有丰富的想象,联想、痴想、狂想、幻想乃至梦想,闪现神奇而非离奇的意境。作者灵犀点燃读者的神经,作者幽雅,读者陶醉。我们的年轻诗人赵日新或堪称观察家兼想象家是也。【宋】梅尧臣曾云:“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以小喻大,以大寓小。小玩意可表达大意思,有的诗友曾问我:可以写餐巾纸吗?我回答:可以,脏了自己,净了其他,高境界也。我还受启写了《餐巾纸》一首:“枉唤纸名层次匀,无缘笔墨构诗文。尖牙长舌品滋味,脸面留情洁净人。”著名诗人刘章更是以大寓小的高手,他的诗句“捧起朝阳抛落日,红轮是我健身球”,意象无穷,何等的超我之境啊!我们高兴得看到年轻诗人赵日新正在日新月异,意气风发。我体会,寻常小事,自然可以小题大做,但也要避免牵强生硬。我们期望赵日新在以小喻大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以大寓小的笔力。这正是:“字间无大小,万物可为诗。杠杆蜗居笔,凭心天地支”。

草草此笔。我们祝愿青年诗人赵日新如湿地之风,清润无比,余韵无穷。最后再将前日曾写赠《〈湿地风〉并赵日新》录下:

黑土苍茫湿地风,日新月异烁凡星。休言春暖先知晓,归燕当惊早破冰。

篇3:淡而有味经典散文

初读此文, 只觉它平淡、素朴, 像白开水一样, 甚至会让人心生疑窦, 这怎么算得上是大家的文字呢?从第一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开始, 到文末的“你见了, 绝不会责打它, 它是那么生气勃勃, 天真可爱”。太多的口语化了的语言, 和大多数作家的用字、炼词、斟句、酌文相比, 《猫》似乎没多少文采可言。综观全篇, 也没有什么深奥的句子, 一读就懂, 用不着费心琢磨。

就像老舍先生在和我们拉家常, 我们在听他唠叨。你、我跟他就坐在院子里, 一起随意地聊着。他聊的时候, 没有丝毫做作, 没有刻意修饰。他的语言完全是生活化了的, 每一处的文字都像是用水洗过了似的, 素朴、洁净。仅有的一处比喻:“跳上桌来, 在你的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说得那样的通俗, 给人以亲切、舒服之感。

细读之后, 你才会发现老舍文字里的味道, 那种自然、温情的气息, 像茶香一样氤氲你的心。冰心读了老舍的散文后称赞“就如同听到他的茶余酒后的谈话那样地亲切而隽永”, 看来我的第一感觉没有错。

流畅、活泼, 是我读这篇文章的第二个感觉。老舍写作一般很少用长句, 尤其是散文。《猫》亦如此, 细读之, 只觉语言通达畅快, 节奏轻松明快, 恍若流水涓涓。及至多次读后, 眼前自然出现先生的亲切笑容, 老舍是一边在说一边在笑啊!他哪里是在介绍家里的一只猫, 分明是一位父亲在向友人讲述自己家那位个性鲜明的愣小子, 分明是一位浸润在美好友谊中的长者向别人介绍与自己相知相处多年的一位老友。

读老舍的《猫》, 是由不得我们以一种“读书的腔调”来朗读的, 而应以一种闲聊的口吻, 带着浅浅的笑意和愉悦的心情, 轻轻地读它, 这样才能接近文心。否则, 意趣全无, 面目全非。

我读《猫》一文, 抑制不住地想笑, 那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愉悦。我一边读, 一边将文字化作了画面, 并不是说我有这种读书的习惯, 而是老舍的文字不由得使我的脑海中产生一幅幅画面, 是情不自禁, 发自内心的。“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 成天睡大觉, 无忧无虑, 什么事也不过问。”我马上想起了阳光下、墙脚边、草堆上……猫眯缝着双眼, 伸着腿, 慵懒地睡着的样子, 不由会心一笑;“它决定要出去玩玩, 就会出走一天一夜, 任凭谁怎么呼唤, 它也不肯回来。”会让我想起小时候见过的猫越墙而逃的情景, 自然, 也会想起儿时自己和伙伴们放学后在外面玩到天黑, 村里的母亲们呼唤着叫吃晚饭的温馨画面, 不由得心头漾起一丝笑意;我家的猫倒没有在我的作业纸上印过小梅花, 却上过饭桌, 在桌上留过印迹, 不过, 在我看来, 绝不是老舍先生眼中的“小梅花”, 而是百分之百的“小霉花”……

淡而有味, 文字传情, 这是我读《猫》的第三个感觉。这种感觉是我细读了文本之后, 渐渐觉察出的。

1 援标点的“误用”。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 长短不同, 粗细各异, 变化多端。”通常, 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要用顿号, 可这里却用了逗号。这个句子中用顿号和用逗号有何区别呢?我们不妨分别尝试着去读一读, 如果用逗号, 读的时候停顿的时间稍长一点;如果用顿号, 则停顿较短, 句子的节奏显得有些急促。显然, 用上逗号之后, 停顿时间长一些, 仿佛作者在回味猫的美妙叫声, 沉浸其中, 如果用顿号, 则没有了这种感觉。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 连细小的标点, 都能巧妙折射出他的情意来。

2 援语气词的运用。

细读文本, 发现还有一处特殊的语言现象, “说它老实吧, 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说它贪玩吧, 的确是呀, 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它若是不高兴啊, 无论谁说多少好话, 它也一声不出。”吧、呀、呢、啊, 加上这些语气词, 句子显得柔了很多, 温情和关切、喜爱和赞美之情跃然纸上。

3 援关键词的发现。

在课文的第1自然段, 同时出现了一些相同特征的词语, “成天睡大觉”“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我们来关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成天、一天一夜、几个钟头”, 它们传递着什么信息呢?一来, 说明老舍写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来, 这些词语恰恰也说明了老舍先生对猫的用心之专, 用情之切。试问, 如果老舍先生仅仅是早晨去看了一眼, 发现猫在睡大觉, 能说它“成天睡大觉”吗?可见是观察了一整天的;什么情况下才能做出对猫的“一天一夜不回家”这一结论呢?肯定是早晨老舍先生见猫出去了, 整天都在关注, 直到晚上, 直到夜深, 都还惦念着, 不见它回来, 方能知晓它“一天一夜不回家了”;“几个钟头”亦如是, 猫守候了几个钟头, 他就关切了几个钟头。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真真切切地折射出老舍先生心中有猫, 念猫、记猫、爱猫之情。

4 援同一句式的反复出现。

文中有一种句式反复出现, 达16次之多, 那就是以“它”为首字的句子, 这些句子在全文中形成了一股“文字的气脉”, 给人以“连绵不断”“连珠串玉”之感。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场景, 我们在向别人介绍一位优秀的好友或者自己喜爱的人时, 会一口气地说, 一个劲地说, 连续不断地说, 滔滔不绝地说, 恨不得一口气把他的所有优点都说给人听。老舍先生正是用这种独特的句式传递着他的爱猫之情。

5 援俏皮感和幽默感。

幽默是老舍语言风格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特点, 他本人也成为享誉世界的幽默大师。《猫》一课同样不乏俏皮和幽默, 老舍在这里主要借助了“对比”的手法加以营造, 类似于一种调侃的口吻, 一会儿说它贪玩, 一会儿说它尽职, 一会儿说它胆小, 一会儿说它勇敢……为了达到这种表达的目的, 老舍自然用心于文字, 文中多次出现了这样的词语:“可是”“的确是”“就是”“要是”“或是”“若是”“都是”“但是”等。使得语气或转折, 或假设, 或肯定, 或打趣, 俏皮感和幽默感由此产生。

总而言之, 《猫》看似素朴, 丝毫不加修饰, 如铅华洗尽, 淡然清新, 然而素朴的文字传递着对猫的喜爱之情, 文字淡而有味, 情味、趣味、韵味, 三味聚集, 让人读来不免妙趣横生, 叹为观止。舒乙先生这样评价这篇文章:“老舍先生爱花草, 爱小动物, 尤其爱猫。这方面的文章, 他写过不少。《猫》在他写猫的文章中是最晚的一篇, 也是最全面的一篇, 是集大成者。而且, 也是最好的一篇, 毕竟观察了一辈子了。”

篇4:“倍”感充实 淡而有味

【关键词】 《倍的认识》 生活化 数学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0063-02

最近,有幸聆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倍的认识》一课。课上徐老师创设了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学生在主动参与体验中认知、情感和态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升。听罢,获益良多,感慨良多。现将徐斌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的教学片段整理出来,与读者共赏。

一、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架起“生活化”通往“数学化”的桥梁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这幅图,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数花。

师:是的,有数学头脑的人,看到这些花都想来数一数,咱们也来数数,有几种颜色的花?

生:蓝花、红花、黄花。

师:各有多少朵?

生:2朵、6朵、8朵。

师:根据我们以往学习的知识,同学们能不能选两种颜色的花,把他们的朵数比一比,你选什么花?

生:黄花和红花。

师:提一个问题,比较比较看!

生: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其他学生提问并作答。

师:这些问题,我们早已经学过了,求一个数比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这叫比较多少,其实比较两种数量还有一种新的比较方法,叫做“倍”,同学们听说过倍吗?

[赏析]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中指出“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徐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不同颜色花的朵数,尝试提出问题并予以解答,在引出“倍”之后问学生是否在生活中听说过“倍”。这些简单的设问看似不经意,其实正能看出徐老师对新课标新增的“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透彻理解和有效运用。“有数学头脑的人,看到这些花都想来数一数”,乍一听来风轻云淡,徐老师实则想告诉同学们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自然而然架起由“生活化”向“数学化”链接的桥梁,不仅能找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同课程内容的契合点,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渗透无痕美,润物细无声

师:老师要奖励大家玩一个拍手游戏,闭上眼睛,竖起耳朵(拍了三下)老师拍了多少下?

生:3下!

师:下面要求同学们拍的次数是徐老师的3倍(同学们拍了9下)。同学们拍手挺有经验,拍完三次之后停顿一下,这是很聪明的办法。

这次我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拍(学生上到台前,拍了6下)你想让同学拍的是你的几倍?

生:5倍。

(台下拍得有些凌乱,老师让同学们每拍6下停顿一会,下一次集体拍手很整齐)

师:很整齐,有进步。同桌两个同学也一起做一次拍手游戏,拍完之后交换。

[赏析]

无痕教育是徐老师一直倡导的教学理念,它是将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而非“把教育目的在学生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苏霍姆林斯基语)。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朱智贤语)。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陶行知语),如此简单的活动设置,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同老师的互动中融入新知,在自身的操作中巩固新知,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了班级集体和谐团结的气氛。后续应用拓展的“涂色游戏”也寓游戏于课堂之中,帮助学生积累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又将教育的意图悄悄隐蔽起来。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小学数学学科的基本特性。基于这些因素,徐老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法、谈话法和讨论法,从具体的活动中(如,拍手游戏、操作小棒、测量线段、涂色游戏等),直观的演示当中(如,观察图形),让学生认识倍、理解倍、感悟倍、应用倍。“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师必要的点拨、引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的建构活动。这种无痕之美提升了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更有利于学生去学习数学、感悟数学,也为有效落实“四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三、善于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师:第三个游戏——变魔术,叫做考考你的眼力。

(课件上显示一个宽绿色条图和五个宽红色条图)

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生:5倍!

师: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5倍。

师:再看大家的眼力,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课件上显示一个窄绿色条图和五个窄红色条图)

生:厚度变了,但是长度没有变。

师:你眼力太好了,厚度变了也就是没有原来那么厚了,这时候红带子的长还是绿带子的——

生:5倍!

师:再睁大眼睛看。

(课件上出现一条一刻度的线段和一条五刻度的线段)

师:现在变成什么了,你来说说看。

生:现在红带子和绿带子都变成线段了。

师:这时候第二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一条线段的——

生:5倍!

[赏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标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徐老师在教学中安排这项变式活动,让学生通过感知,在比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建构出“倍”的基本数学模型,即“比较量÷标准量=倍数”。徐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他把教材中军旗、象棋、价钱、相比较的辅助线段图,扩展成由“宽色条图—窄色条图—线段图”层层递进的变式动态化的拓展练习,为学生提供参与几何直观活动的机会,积累用图示学习数学的经验。在解题的过程中挖掘题目的几何直观性,可以使问题变得简明、形象,迎刃而解,拓宽学生的思维,增加知识的厚度。

徐老师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呈现了一堂有关认识倍数的知识盛宴。这节课无论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还是渗透其中的课堂活动的设计,无不显示出结构严谨、过渡自然、层次清晰,层层深入,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他寓游戏于课堂,巧妙无痕地与所授课程相融合,彰显其教学功底的深厚。他以教学目标为准绳,全程的教学活动都围绕其展开,显示其严谨的教学态度。“择其善者而从之”,这堂淡而有味的《倍的认识》让我们“倍”感充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训练好学生思维的体操,架设好由真实生活向数学王国里延伸的桥梁,让他们在数学的思想里成长,在数学语言符号的王国里畅游,应该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篇5:略教丰学 淡而有味

1.大胆放手,自读时间留“足” 。教材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实施略读教学时,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时间自读自悟。在教学《梅花魂》时,引入新课之后,我就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读,在自读中感知质疑。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我又安排学生反复读课文,整堂课仅学生读书就占了将近20分钟时间,在充裕的读书时间中,学生逐步读懂了课文,自主解决了问题。

2.“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略读课文教学应摒弃过度设计,这样课堂结构才会简约,为学生自主阅读攒下时间。怎样求“简”呢?略读课文前的自读提示是个好抓手。如《梅花魂》一课的自读提示就指出了学习本文的一般流程:默读—思考—交流。根据提示,我设计了三个阶段:初读阶段,播放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反复朗读;自悟阶段,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充分默读,在默读中解决问题;引导点拨阶段,根据学生自读情况和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再次深入阅读。如果说简约的一堂略读课需要设计功夫的话,那就是体现在“引导点拨”这一个阶段上。

3.找准着力点,引导学习求“精”。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就成了“泛读”。由于受时间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部分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要反复斟酌,找准着力点。在教学《梅花魂》时,我在“外祖父赠送墨梅图”这一段中花了不少功夫,把学生分三次不同层次了解“外祖父赠送墨梅图的原因”,把“愈是_____,愈是_____,中华儿女愈_____,愈_____。”的想象拓展说话作为教学着力点,重打细敲,让学生有了很多收获:有的说:“外祖父赠送墨梅图是希望莺儿保持梅花的秉性。” 有的说:“外祖父希望莺儿做一个有气节的人。”这样,学生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外祖父赠送墨梅图的意图”这一教学重点,此时“梅花魂”中的“魂”在文中指代什么的问题,学生也就迎刃而解了。

4.内引外联,课外拓展求“宽”。叶老曾说过:“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既然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教学中就应该内引外联,进行拓展阅读。比如在教学《梅花魂》时,课前我就布置收集有关梅花的知识,查找相关人物资料;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穿插了课外资料引导学生将学习向课外拓展延伸;课后又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思乡”的文章,办手抄报。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5.发挥个性,学习方法求“活”。略读课文少了烦琐头绪,为师生的个性发挥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因而略读课应该是最有特色的语文课。比如在教学《梅花魂》时,在学生自主质疑后,我放手让学生探究、交流、释疑。学生根据资料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和“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等诗句,并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跳读、扫读、选读等方法以及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略读课文的教学呈现别具一格的面貌。

篇6:浅析淡而有味的“家常课”

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样,吃多了山珍海味,就慢慢地开始怀念家常菜的味道,舍弃精雕细琢的装饰、种类繁多的佐料以及精致的摆盘,选择普通的食材与用料,不过分追求色彩上的搭配,用心烹制,保留食材最原始的味道,百吃不厌却又营养满分。就像家常菜一样,略去花样百出的浮华,还语文以最朴素、最简单的味道,这才是现在语文课的大势所趋。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孙景华先生从课堂的角度对“家常课”做了几点解说:目标简明、结构简单、方法朴实、教师省力、学生卖力。黄厚江老师在《新课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一文中说到,真理总是朴素的,新课程的理念可以体现在普普通通的课堂中,可以用最平常的方式去实践。短短的几句话,可以看出黄厚江老师朴素的教学风格。黄老师从他的“本色语文”思想出发提出了“家常课”的概念,并为这种课拟定了三个标准: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可以这样教;每一个具有基本素养的教师都可以这样教;每一所普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这样教。诚如黄厚江老师所说,课程改革,是一线普通教师们共同的使命,而不是几个素质“超常”者的表演和作秀。只有致力于常规教学的改革,课程改革才能走进无数学生的课堂。

纵观很多教育名师的公开课,一节课结束,收获掌声、赞叹声满满。听课老师意犹未尽,满眼崇拜的感叹:这堂课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学生积极性高涨,这位名师的课真精彩!不可否认,这些语文名师确实将他们的教学理论融入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之中,每节课都倾注了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都是经过不断反思后精雕细琢的成果。无论是从文本解读的把握、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是课堂细节的展示等等,我们都能从中发掘出这些名师的教学智慧和艺术。但是,这些名师的课堂是否具有迁移性?再来审视很多一线教师的公开课,新颖、独特、热闹,但我们首先要清楚,公开课的教学首先还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收获,教师间的相互听课是为了互相学习,以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学生们的知识获得主要来源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不能为了改革而完全抛弃传统,为了新奇而过度解读文本,为了独特而滥用各种教学方式,要努力探寻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以更好、更有效的开展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关于语文的本质、语文的教学内容、语文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的讨论进行得如火如荼,乱花渐欲迷人眼——“真语文”、“大语文”、“生活语文”等众多教学理念使得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乱了阵脚,怎样洗净铅华,回归语文最本真的状态,不再将“公开课”与“家常课”作为两个大相径庭的上课模式对立起来,真正的做好“家常课”这道原汁原味却又富有营养的菜就成为现在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一、立足文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决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是教学的灵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位教师在上《济南的冬天》这节公开课时,设计了八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多媒体展示关于“济南的冬天”的图片,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走近作家和作品;注意辨别多音字和形近字;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帮学生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揣摩文中修辞手法,感受老舍的语言魅力;学习老舍高超的写景方法等。教学目标设置过于繁多,教师试图把所有与课文相关的全部内容都传授给学生。其实,教师讲得多并不代表学生学到的多,很多时候是适得其反,教师口干舌燥的上完一节课,学生听的也是疲惫不堪,教学重点没有掌握,教师额外拓展的内容更是一知半解。

我们常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有人批判说这句话说的不正确,认为教师剪断了学生个性化的“枝条”,把学生培养成了大批量生产的统一人才。我觉得换个角度看这句话,其实这句话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个人教学设计的一个启示。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如果能丢弃一些无用的枝叶,修剪一些多余的枝干,大胆取舍,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就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

立足于新课标对课文的直接要求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课程要求,才能让教学目标层次分明。如同用线穿珍珠,用一条教学主线,把各个教学目标串联起来,就能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教学流程。当然教师自身对于教材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感悟也是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二、紧扣“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新课改在改革教材、改革课程标准的同时,也改变了很多老师的教学方法,众多语文教学理念的冲击使得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忘记了语文教学的初衷,一味地崇尚新奇使得语文失去了“本味”,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也是回归“家常味”的必经之路。

“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要求教学方法要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比较经典的一个案例是初中生读《背影》时认为作者的父亲翻月台是违背交通规则的。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理解说明学生具有批判精神,但是,如果都这样怀着求异心理的话,语文就不能称之为语文了,新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无意义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很多老师在教学散文、诗歌时,没有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研读作者精致的语言文字去感受景之美、情之切,反而在课堂开始就开展一系列的多媒体图片展示,试图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作者想要描绘的景色之美,从图片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但是,这样直观的视觉冲击只会阻碍学生的想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感悟语言文字,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心底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一个老师教学《纪念白求恩》,整个课堂包括了“唱歌、跳舞、演话剧、诗朗诵、诗歌创作”等多种活动,看起来,热闹非凡,也符合很多人“以新奇为好”的标准,但是以这种形式开展阅读课,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效果不大。

很多教师明白多媒体的辅助性,但是从很多课堂教学可以看出,他们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将多媒体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正确运用固然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方法和手段总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不分课程具体内容、性质、学情,盲目套用“多媒体”的做法,也是中“看”不中“用”的。不是所有形式的课文朗读都要配上音乐,有些教师在学生默读课文时也要配乐。恰当的音乐辅助是为了营造课堂氛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但是不分场合的肆意配乐会干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有教师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文章时配的音乐是《二泉映月》,这种做法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没有积极的帮助。很多教师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也没有额外的背景音乐铺垫,仅凭着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文本和作者的共鸣以及对语言文字的一腔热情也能深深地将学生打动,更好的将学生带入文本。

真正的高手是“无招胜有招”,花样百出、一味追求形式化的东西只会适得其反。实实在在、简简单单、扎扎实实、真真切切的教语文,才能提高教学实效,立足于语文的本色踏踏实实的教语文,也许会收获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之喜。“家常课”所追寻的朴实简约,不是循规蹈矩,更不是墨守成规,而是以朴实求真的教学态度去追求高效、灵动、和谐的课堂。淡而有味的家常课,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

注释:

[1]黄厚江.新课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J].中学语文教学,2005,(12).

[2]张树宝.让公开课走出作秀的误区[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 2009,(6).

[3]吴炎芳.守望家常课简约之美[J].教师,2014,(18).

上一篇:企业统计学试题与答案下一篇:高三第一学期班级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