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餐饮监管

2024-04-20

小餐饮监管(通用11篇)

篇1:小餐饮监管

小餐饮监管之我见□刘涛庄戈小餐饮通常为2-5人的家庭式经营,多分布在大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建筑工地、厂区附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其投资少、门槛低、回报快、管理简单,多为低收入者青睐,同时由于其达不到现行餐饮服务许可要求和监管难的困难,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隐患,现结合我县小餐饮特点及监管现状,谈一谈本人的一些拙见。

一、小餐饮基本情况

(一)数量多分布广。小餐饮分布在人群较为密集的背街小巷、小区楼院、厂区、医院、学校周边、城乡接合部等处。虽供餐人数不多,但人流量很大。经统计,我县小餐饮店约2000家,从业人员近万人,他们在为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存在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这一点不容小觑。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工艺布局不合理。一些小餐饮业缺乏相关的基础卫生设施,大多存在厨房布局不能明确区分粗加工、厨具清洗消毒、切配烹调等区域,厨房内设施配备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很难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往往存在墙裙、地面、炊具布满油污、保鲜设施内的食品原材料交叉放置、无消毒设施或设施不能正常运转,无专用卫生用具或用具交叉使用、无三防设施或设施不全等现象。

(三)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小餐饮店往往是夫妻店、兄弟店,从业人员大多数是下岗职工或来自农村的创业人员,他们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遵纪守法经营的意识不强,对《食品安全法》更是知之甚少,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从业人员不主动办理健康证上岗;不能识别食品原材料的优劣,利益驱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购劣质的食品原材料。

(四)无证经营现象普遍存在。硬件设施不能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现行要求,致使小餐饮单位无《餐饮服务许可证》经营的现象较多。

二、监管现状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目前江苏省尚未出台小餐饮监管的相关法规,法律法规配套不完善造成在日常监管中有法无据的尴尬局面。

(二)监管不到位。一直以来小餐饮的规整工作可谓是监管中的老大难。长期的监管力度不够,让小餐饮从业者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没人管,“法不罚众”,而抱着“一个看一个”的心态,忽略食品安全。小餐饮规模小不成气候,经营人员大多是弱势群体,无证居多,以前尽是开展“五小”专项整治或某些突击检查才去规范,一阵风过去,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容易导致直觉上的不重视。

(三)监管缺乏长效机制。小餐饮经常易主流动性较强,且生命力脆弱,平均“寿命”只在三两年、或更短,食品制售经常随意更换添加。其次许多从业者在被发现问题之后态度很好积极整改,但过段时间便又犯老毛病,更有甚者只是当面应付了事,事后根本不作任何整改。这些都让监管成果难以持续。由此可见,小餐饮具有“多、散、脏、乱、差”的特点,但其暴露出食品安全隐患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三、监管对策

(一)地方政府应加大投入,引导小餐饮的发展。餐饮食品安全工作事关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社会稳定的大局,当前,在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增加监管人员编制、经费和执法装备,充实监管力量,在镇级政府设立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将小餐饮切实纳入可控管理;同时赋予镇级餐饮监管人员一定的执法监督权限,专门负责所辖镇村的餐饮服务监督工作,扭转监管人员严重不足的局面。另外技术保障也不可或缺,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职能部门的支持力度,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将基层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加大对餐饮服务监管和检验检测工作的财政投入,为监管部门补充快检箱、快检车等设施设备,提升监管效率。在此基础上建议对小餐饮进行科学监管、合理引导。一是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或管理办法。对小餐饮实施政策上、物质上的支持,一些小餐饮虽无许可条件,却有其存在理由,对地方饮食文化繁荣有一定的作用,可根据食品安全法和行政许可相关条文制定出针对小餐饮办证的相关标准,在纳入监管的同时让有生机的小餐饮更好更规范地发展。二是集中规划小餐饮经营场所,让原本分散的小餐饮集中化,既有利于日常监管,又可以招揽顾客从而带动周边其他产业的发展。三是推广小餐饮从业者学习借鉴成功小餐饮连锁经营的经验,既可保证餐饮食品安全,也有利于小餐饮业的发展和低收入人群的增收。

(二)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县是个百万人口大县,餐饮环节的监督只靠一个科室几个人去完成,无疑是杯水车薪,应加强联合执法,形成责权明确、联系紧密、配合有力的监管体系,为解决难点、热点问题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建议对小餐饮实行分片分区责任到人管理即网格化管理。与此同时,充分发挥食品药品安协管员和信息员的作用。小餐饮的规整是一种动态监管,要进一步巩固小餐饮整规成果,就需要经常组织“回头看”,将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定期登记、清理和不定期巡查、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监管力度,以整顿促规范,以规范谋发展。

(三)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小餐饮店业主多数文化水平有限,法律意识和餐饮安全意识差,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来进行食品安全宣传,一方面让小餐饮单位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让全社会对小餐饮及其监管的重视,形成企业和从业人员自律、监管和被监管的良好互动。此外,要加强餐饮从业人员和监管人员的培训,切实加强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能力建设,提高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和监管人员的水平。只有我们餐饮服务监管人员的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监管好、引导好地方餐饮行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职能。

篇2:小餐饮监管

城市小餐饮污染环境监管问题思考

摘要:针对城市餐饮业环境污染的现状,分析造成餐饮业环境污染问题难于监督管理的.主要原因,提出从源头加以控制,建立并完善执法体系、加大环境科研投入等环境监督管理的对策和措施.作 者:刘立红  作者单位:徐州市环保局,泉山分局,江苏,徐州,221000 期 刊: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Journal: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年,卷(期):, 28(2) 分类号:X321 关键词:城市小餐饮    污染    环境监管   

 

篇3:城市小餐饮污染环境监管问题思考

1 餐饮业环境污染的现状

餐饮业的环境污染主要有污水、油烟、异味、噪声及热污染等。经调查, 餐饮业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过氧化物和废油脂, 且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城市下水管网, 常引起下水道堵塞污水外溢;厨房排放的油烟、异味, 对环境构成很大的危害;噪声超标的现象十分普遍, 风机、排风扇、空调等排放的噪声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餐饮业具有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 与生活区混杂, 因而餐饮业的“三废”污染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大。目前, 餐饮业的油烟污染和噪声污染已成为居民投诉的热点, 且此类投诉处理难度大, 重复投诉率较高。

2 餐饮业环境污染问题难于监督管理的原因

2.1 城市规划滞后

近几年来,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的过程中, 相关部门对餐饮、娱乐、服务行业配套设施缺乏指导性规划, 未规划出餐饮服务区域, 从而造成餐饮业的选址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出现餐饮业选址不当的现象。

2.2 环保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目前, 我国现行环境立法在餐饮业方面还存在法律空白, 现有的环保法规缺乏对餐饮业管理的具体规定, 可操作性不强, 程序复杂、执法周期长, 加之执法环境的局限性, 执法手段软弱等因素, 使得执法人员难以把握执法尺度。

2.3 各部门法之间缺乏统一协调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统一性。环保部门与工商、公安等部门之间均存在矛盾。

在项目审批上, 《环境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按规定的程序报环保部门批准, 其他各单项环保法律也都有必须报经审批的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九条进一步规定, 建设项目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 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办理环保审批手续。有关环境法规和规章还就某些特殊经营活动的注册登记和执照管理作了专门规定, 并明确要求事先取得环保批准文件。如《噪声法》第四十三条规定, 新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的边界噪声不符合排放标准的, 工商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工商营业执照。可见, 环保部门对新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的批准文件, 无疑是工商部门核发执照的前提条件。国家工商局和国家环保局1995年2月21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饮食娱乐服务企业环境管理的通知》第四条也规定;有污染的企业, 在申请企业设立、变更登记时, 国家法律法规需要审批的, 应提交有关环境影响报告表 (书) 等。

然而, 在实际的具体工作中, 上述这些有关规定却很难得到认真执行。餐饮业的环保审批前置的规定由于近几年才施行, 各部门的协调管理不够, 使得餐饮项目边建边批、先建后批、事后补办环保手续的现象仍难以改变, 致使环保部门很难从源头上加以控制餐饮业的环境污染。

2.4 环保欠债多, 治理难度大

由于大多数餐饮规模较小, 其中个体经营、投资不足万元的占80%以上, 小餐饮业主不想投入几千元的资金去安装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高浓度的含油污水直接排放, 任意排放的油烟以及噪声、异味和空调辐射热等, 成为扰民的污染源。由于目前对中小型餐饮业污染治理还缺乏效率高、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投资省的定型设备, 给落实污染治理措施增加了难度。

2.5 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亟待提高

餐饮业的业主和从业人员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污染治理上来。他们常常错误地认为餐饮业排放的污水、油烟没有毒, 不需要环保治理;有的甚至认为缴了排污费, 治理污染是环保部门的事, 从而对环保执法人员的现场执法监督不予配合。

3 强化餐饮业环境监督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3.1 从源头加以控制

规划和建设部门应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 制定一个餐饮、娱乐、服务等配套设施的指导性规划, 各住宅小区应划出一定区域作为餐饮、娱乐等的经营场所, 既方便群众生活, 又便于管理, 能对“三废”进行集中处理的区域, 从而在源头上避免餐饮业与居民住宅混杂。

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对餐饮项目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审批制度。环保部门要进一步与各职能部门搞好协调, 理顺工作关系, 争取各部门对环保工作的支持, 切实将环保一票否决权落到实处。餐饮业的布局、选址必须符合环境规划要求, 在居民住宅区内、商住楼等环境噪声敏感区域内原则禁止开办产生噪声、油烟的餐饮

广而告之

业, 同时对餐饮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实行先落实后验收, 然后再进行环保审批的制度, 以确保“三同时”制度的严格执行。

3.2 建立并完善联合执法体系

环境保护应该树立大环保、大协作的观念, 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参与。实行环境责任制管理, 将环境目标划分给各部门, 由各部门共同参与, 共同规划, 共同执法。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逐步形成各部门分工负责, 全社会积极参与, 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的工作体系。

3.3 加大环境科研投入, 依靠先进的科技产品解决污染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市场需求的增加, 环保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特别是污染防治设施产品市场, 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规模也越来越大。我们要依靠市场, 研制出技术含量高、治污效果好、运行费用低、投资省的专门针对中小型餐饮的污染治理设施, 确保设施的运行效率。

3.4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公民环境意识

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餐饮业的业主和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力度, 使他们充分认识餐饮业排放的污水、油烟、噪声对周围居民生活环境和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 提高他们的环境法制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 增强治理污染的责任感。

3.5 逐步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环保部门要逐步建立餐饮项目环保审批的公众参与机制, 凡涉及环境敏感区域的餐饮项目审批, 采取多种有利于公众参与的形式, 如举行听证会、开通环保咨询热线、开展环保问题讨论等, 从多方面、多层次让公众了解环境状况, 吸引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慎重考虑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积极参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依法维护自己生存区域的环境。

摘要:针对城市餐饮业环境污染的现状, 分析造成餐饮业环境污染问题难于监督管理的主要原因, 提出从源头加以控制, 建立并完善执法体系、加大环境科研投入等环境监督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篇4: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述评

国内的研究。(1)关于卫生监管部门的监管体制:郑文杰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机构的历史沿革进行阐述,指出我国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模式,容易导致监管重叠、监管缺位及政出多门,将会严重影响食品安全监管的权威性和高效性。刘旭霞、李洁瑜、朱鹏总结发现美国已建立由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整体协调的统一监管模式。按照产品种类的不同来分工,不同种类的食品归不同的部门来管,美国食品安全由各国会直属部门的各下属机构和各不同的法律定共同监管。徐润龙罗华标总结新加坡和香港的监管制度:新加坡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实行少部门监管体制,主要由家发展部下属的农粮食品和兽医局两个部门负责。中国香港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实行单一部门的集中监管体制,实徽策层与执行层分离的政策。(2)除机关部门监管外的监管类型及建议:李光德提出可以通过食品安全的公众监督、社会舆论及社会组织的监督来完善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3)法律法规方面的监管:张利庠与张喜才对欧美的食品发全危机管理进行了相关经验介绍,认为处理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应包括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机构设置,完备信息收集处理机制,并积极开展应急预案建设。

国外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包括安全监管部门的研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

(1)安全监管部门的研究:徐景波通过系统地研究国际上先进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指出建立相对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强化食品安全监管,避免出现多头监管,浪费监管资源;徐润龙,罗华标,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对完善中国大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启示中总结新加坡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实行少部门监管体制,主要由国家发展部下属的农粮食品兽医局和国家环境及水源部下属的国家环境局两个部门负责;朱慧娴在欧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得出:欧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包括两个层次:欧盟、主权国家;具体内容按照职能机构来分:①欧盟理事会。②欧盟委员会及相应的常务委员会。③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美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美国食品也被评为全球最安全的食品,美国已建立由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整体协调的统一监管模式按照产品种类的不同来分工,不同种类的食品归不同的部门来管,国食品安全由个国会直属部门的各下属机构和个不同的法律规定共同监管!

(2)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研究:美国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和社会公众健康,建立了公认的世界领先水平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国会和各州议会也相应颁布了贯彻落实的食品安全法令,并授权或强制要求监管机构依法执行。朱慧娴在欧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讲到美国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和社会公众健康,建立了公认的世界领先水平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国会和各州议会也相应颁布了贯彻落实的食品安全法令,并授权或强制要求監管机构依法执行。

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已有研究的优点。纵观现有研究,学者们都已经注意到餐饮食品安全这一事件的重要性,对此高度重视并积极呼吁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关注这一事情的重要性,食品安全不仅仅直接关系民生,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外贸经济。并且也都注意到了政府部门在其中起到的引导作用,企业的关键性作用,以及民众自我意识提高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对现有政策给出的建议,都是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非常有帮助的。在周永刚王志刚基于国际比较视角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中,还提到了主体重构:弱化政府监管职能,实现全社会创新协同,这一提法较为创新,既要看到政府重要性,又要实现全社会的创新协同。

局限性。现阶段的研究很少提及第三方的监督,而在我国的现有形式下,第三方的监督检验必然会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应整合食品安全检测资源,鼓励支持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

本文拟研究的问题及创新

从市场失灵角度谈谈餐饮企业食品安全体系。肯德基“多腿鸡”等事件的发生将公众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了政府的监管层面上。食品质量安全的信息不对称、食品质量安全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与外部性、消费者在与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中处于弱势,这几个方面导致了市场的失灵,需要政府进行监管。政府虽然也有能力监管,但由于部门之间的缺位与错位,监督制度的缺失,政府能力的局限,管理者追求自身利益动机的影响,导致了政府管制的失灵。在政府管制失灵的情况下,如何解开食品安全监管的症结,关键在于对安全监管体系进行重构。

创新。整合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应提倡以现有具备较强食品检测能力的政府办检测机构为基础,整合检测能力较弱的政府办检测机构,强化政府办检测机构的“第三方”属性、弱化部门归属,在地方政府主导下探索建立跨部门的食品检测资源共享机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树立“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观念,让现有政府办食品检测机构发挥最大化效用;在检测资源整合共享中,可以参考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按照生化与化学、微生物学、兽医学等检测专业进行分类,根据检测机构的专业优势,通盘考虑检测机构规划,进行专业整合和侧重发展。

篇5:小餐饮监管

“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依据《食品安全法》的这条规定,在整治无证照生产经营专项行动中,很多基层工商部门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移送辖区内无证、无照的小餐饮,并要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予以取缔。

接到取缔无证照餐饮服务的督办函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往往非常无奈:首先,这些小餐饮都是自发产生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接手餐饮服务监管之前,它们就已然存在。第二,对这些小餐饮实施许可吧,其很难符合条件;不实施许可吧,其又涉嫌无证照经营。第三,如果进行取缔,这一群体原本就是社会弱势群体,很多都是为了生计才无证照经营的,强制取缔,很可能带来社会不稳定。第四,这些小餐饮大多服务于特定的人群,如集市、学校、居民小区等,依法取缔后,会对这些人群的生活带来不便。第五,如进行取缔,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人员、精力,监管力量不足,取缔后的监管也是个大问题。第六,这些小餐饮大多打游击,即使今天取缔了,明天又来了,根本遏制不了。

在《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卫生许可里有一种临时性卫生许可,卫监部门可以通过采用这种临时性许可的办法解决小餐饮的市场准入问题,也可通过临时性卫生许可强化对小餐饮的监管。《食品安全法》实施以后,餐饮服务许可取消了“临时证”,这就使得很多小餐饮游离于市场的边缘地带,它们拿不到证,就无法进行工商注册,无法工商注册就没有合法的市场主体地位;而要

拥有合法的市场主体资格,就必须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但要办这个证,它们又不具备办证的条件。

拿不拿证?发不发证?无论是对小餐饮经营者,还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都处于一种两难之中。但法律是严肃的,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如果按这一条执行,需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去处罚的小餐饮几乎遍地都是。

法是现实的需要,法会不尊重既有的事实吗?特别是经过立法部门反复征求意见的《食品安全法》,它会作出这种不切实际的规定吗?显然不会。在《食品安全法》里,对无证生产经营,都没用“依法取缔”的表述,而是采用了更为具体的规定:“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做更加细致的分析。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共三款,第一款是总的原则: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第二款、第三款是对这一基本原则做出的两方面补充。其中,第二款是对一些不需要特定许可的补充规定:一是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

食品流通的许可;二是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三是农民个人销售其自产的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

再看《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第三款的补充说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这里面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第二层意思是“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第三层意思是“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

现在,重点分析一下它的第一层意思:“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这样的表述,其法意深刻,这就是对“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这一基本原则的例外,就是间接地表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可以不持有相应的许可证。具体到食品安全监管三大环节就是: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可以不办理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许可,但应当符合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

全要求,应当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

为什么要这么理解呢?这就是法律对社会事实的尊重。与其让不切实际的法律条文“飘在天上”,还不如承认社会现实,对社会存在的现实情况作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规定。因此,《食品安全法》在这一点上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是其对多部门分段管理体制的选择,还是其对“三小”问题的例外规定,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尊重,是立法思想和指导原则的重大进步。结合该法第二十九条第三款的后两层意思,《食品安全法》在“三小”问题的处理上是匠心独具:一是“三小”可以不发证,但必须符合食品安全要求;二是“三小”可以不发证,但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督管理;三是如何加强对“三小”的监管,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具体制定。

从监管的角度看,《食品安全法》对“三小”监管的这种制度安排,不仅尊重了社会现实,也符合监管工作的实际。准入许可仅仅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手段,不是监管的全部。属于监管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发证的要管,没发证的同样也要管。再从法理上来分析,《食品安全法》对“三小”的区别对待,更是食品安全“事前监管”与“事后监管”的完美结合。对大多数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餐饮服务单位,我们可以通过许可准入,前移监管关口,将它们置于监管部门的掌控之内;而对“三小”,由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监管能力所限,对其重在事后监管。也就是说,对“三小”的监管,要结合社会实际,不能一棒子打死,关键是确保其加工、经营的食品的安全。

现在,再回头去看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三小”需要全部取缔吗?答案是否定的;“三小”无法许可办证就必须取缔吗?答案也是否定的。那“三小”需要合法的市场主体地位吗?答案是:

必须要!那么,怎样赋予它们合法的市场主体地位呢?笔者认为,工商部门可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对“三小”直接进行工商登记,而无需相应监管部门(包括其自身)的前置许可审批。各监管部门也可以依据这一条规定,在处理“三小”问题时,不适用《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

篇6:小餐饮监管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餐饮监管工作情况

1、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7期,500余人次;

2、开展餐饮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共出动执法人员196人次,检查餐饮单位943户次,下达监督意见书320份;

3、1-5月共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153个;

4、按时完成市局下达的餐饮服务环节监督抽检50批次;

5、重大活动保障8起;

6、1-5月在监督检查中共处理6起违法案件。其中罚款4起,罚金4万元,警告2起。

篇7:餐饮业监管工作要点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切实做好全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顿工作,集中解决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结合我市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现状,制定如下餐饮业监管工作要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

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疾病控制中心主任、食品监察队队长为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食品监察队,食品监察队队长任办公室主任。

二、进一步加强责任意识,实施餐饮服务领域的全方位监管。

一是完善“监管网”,建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区。二是健全“督查网”。对各个责任区监督员的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查,确保履行职责到位。三是健全“应急网”。建立应急机动队,有效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四是完善“举报网”。对餐饮服务环节举报投诉案件及时检查处理。

二、加强日常性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严格餐饮服务许可。

进一步加强餐饮业消费环节日常监管和安全许可的审查力度。在2009年专项整治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许可程序、条件、许可项目和许可证编号,严格规范餐饮业食品安全许可证的审查、发放和管理;对餐饮单位安全许可证持有情况、许可范围、食品从业人员有效健康证持证情况加大监督检查。

(一)检查对象:检查整顿餐饮单位、学校及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点等餐饮单位。

(二)措施及依据:依据《食品安全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及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等要求,强化权责一致意识,建立和完善餐饮服务许可证申请和发放的现场审查制度,规范审查程序,严把许可准入关。要做到对全部整顿对象进行一次拉网式检查,不留空白点。对无许可证的要登记在册,对符合要求的要在短时间内核发餐饮服务许可证,对不具备申请条件的坚决不予发证;在进行专项检查的同时,要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将许可审核与日常量化评分综合起来确定等级,并按要求进行标识,要将量化分级的信息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示,促进餐饮单位增加软硬件投入和卫生条件改造,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同时积极推行食品卫生管理员等制度。

三、对餐饮业使用不合格原料及添加剂加工食品行为进

行专项整顿。

(一)检查对象:所有餐饮单位、学校及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点等餐饮单位。

(二)措施及依据:依照《食品安全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及《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采取现场监督检查的方式,对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原料使用情况进行集中清理整顿。一是要加强对食用油、调味品、食用盐、水产品、畜禽产品、食品添加剂等重点原料的监督检查,对恶意采购和使用假冒伪劣食品原料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形成震慑力,对涉嫌触犯刑律的,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二是在严厉查处使用不合格和来源不明的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的同时,对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的原料库房、操作间及供水设施做一次全面的清查,发现有毒有害物质或来源不明的原料,要按有关要求进行集中管理或销毁,杜绝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的行为。要充分利用现场快速检测手段,加强对餐饮业原料的现场快速检测,提高卫生监督的能力和水平;三是严查肉品的购入和使用情况,依法查处采购和使用未经检疫和非法屠宰的肉品行为,触犯刑律的,坚决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四、加强食品原料采购管理和食品原料进货台帐的建

立。

(一)检查对象:餐饮单位、学校及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点等餐饮单位。

(二)措施及依据: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卫生部关于《餐饮业食品索证管理规定》要求,结合餐饮业消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2010年继续做好餐饮业单位索证索票制度的建立工作,督促企业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此项工作,建立登记清楚、内容详实的食品安全管理档案;强化监督检查,加大处罚力度,从餐饮服务许可、原料采购、量化分级、档案管理等多方面规范经营行为,使索证索票制度的监管科学化、经常化。通过原料进货台帐制度的建立,切实提高了全市餐饮服务行业食品安全水平,杜绝有毒有害食品原料进入餐饮服务环节。

五、加强长效监管,进一步提升餐饮业的发展水平。进一步实施餐饮服务量化分级管理,分层次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持续保持量化率95%以上。实施不同的监督检查制度,对量化分级实施动态管理。

六、加强宣传教育及食品安全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

以 《食品安全法》实施一周年、12月4日法制宣传日等活动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

篇8:小餐饮监管

“小餐饮”市场需求旺盛、规模不大、形式各异, 它们一方面为市民群众提供了经济实惠、方便快捷的餐饮服务;另一方面受制于资金、规模、管理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齐全、 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无法保障食品安全。同时,经营门槛低、经营者及从业者综合素质不高、监管人员配比与“小餐饮”发展状况不对称、现行“小餐饮”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小餐饮”实际经营情况不相适应等问题成为“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和重点。

2“小餐饮”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成因

2.1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小餐饮”存在诸多食品安全隐患。 (1)硬件设施差。食品处理区普遍面积过小、布局不规范、设施设备简陋,畜禽、水产、蔬菜的原料清洗池以及餐具洗消池,基本无法满足数量要求、区分不明显,存在较大的交叉污染隐患。(2)管理水平低。在原料进货查验、贮存、原料加工、烹饪、餐用具洗消以及人员、环境卫生等管理方面,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或已建立管理制度由于不够重视未能被有效执行。(3)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小餐饮”经营者及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岗前培训,食品安全知识欠缺,未养成良好的餐饮卫生习惯,法律法规意识淡薄,重效益、轻安全,食品安全很难保证。

2.2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

(1)经营门槛低。投资万元甚至数千元即可经营, 大多数“小餐饮”布局不合理、食品处理区面积较小、硬件基础较差,下岗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从业人员主力,整体素质普遍偏低。(2)流动性大。“小餐饮”经营的短期行为比较明显、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流动性都比较大,既不利于自身规范管理,也不利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效执法。

3“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难点及其成因

3.1食品安全监管难点

(1)整改难,易反弹。针对日常监督检查、专项整治过程发现的违规问题,监管部门通常以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形式要求“小餐饮”限期整改,而整改效果往往不容乐观。大多“小餐饮”经营者存在拒不整改、整改不达标或者整改后“反弹”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卫生状况、索证索票、建立台账等问题在短期内可以得到改善但易“反弹”,房屋性质、布局、设施设备等基础状况却很难彻底改善。(2)行政处罚执行难。“小餐饮”从业人员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地方规章制度认识不足,面对行政处罚时, 往往既不愿履行处罚程序、按时缴纳罚款,也不愿提出申辩意见、与监管部门有效沟通,甚至存在矛盾激化或迁址另起炉灶等现象,致使监管执法开展难度非常大。(3)监督执法力度不足。当前,“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仍然存在盲区,监管频次及监管覆盖面难以满足监管需求,也存在由于执法人员自身原因导致监管质量不高的情况。

3.2食品安全监管难点的成因

(1)监管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人才建设不足, 面对众多的“小餐饮”监管对象及巨大的监管任务, 监管力量十分匮乏;保障性、突发性工作多,超负荷的工作量导致监督员难以保证执法质量和力度;经费及装备不足,支撑食品安全执法工作的物质技术力量无法保障以致难以监管到位。(2)经营者综合素质低。从业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知识、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卫生意识、法制意识淡薄,违法违规经营、滥用食品添加剂、餐具清洗消毒不彻底、 掺杂使假等情况屡屡发生,对监督执法不理解、不配合,带有较大抵触情绪。

4标准化在监管中的运用

4.1运用成效

一直以来,标准化在“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标准和法律法规一并成为“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依据,初步构建了 “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国家层面上,在《食品安全法》指引下,陆续出台了与餐饮业相关的服务许可、监管、许可审查、监督抽检、采购索证索票、量化分级等10余项监管制度、规范文件,以及对餐饮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餐具消毒、餐厅卫生等有关的多项国家标准,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法规标准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行业层面上,商业、轻工等行业主管部门发布了针对餐饮业经营、开业条件、 现场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多项相关行业标准, 补充了国家标准未覆盖的、行业有需求的部分共性要求;地方层面上,各地根据对餐饮食品安全监管要求不同,纷纷制定发布了相关地方标准,如:上海关于集中消毒单位、即食食品表面、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山东关于质量管理方面的标准,黑龙江的即食水饺操作标准等,解决了地方餐饮服务安全监管的重点问题。另一方面,标准化已渐渐成为监管部门开展“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上海、重庆、广东、山东、安徽、黑龙江等地充分运用标准化手段对“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进行了有益探索,制定“小餐饮”相关审查、服务许可等规范性文件,发放临时许可证,对食品安全信息进行登记公示,提升了“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引导“小餐饮”规范经营、健康发展。

4.2存在的问题

(1)现行餐饮业相关标准,多以大中型餐饮单位的情况、参照国外或经济发达地区而制定,起点高、要求严,虽有利于餐饮企业及行业整体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却与“小餐饮”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 不适宜“小餐饮”操作执行。(2)“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现行标准及法规,仍存在缺失、滞后、适用性不强等问题,难以满足“小餐饮”自身管理及职能部门实际监管工作的需求。例如:现行《餐饮服务许可审查规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 等相关法规适用性不强;“小餐饮”大多布局不合理, 相关建设标准缺失;“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监管执法工作标准等等。

5建议

5.1制定完善针对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监管标准

(1)制定完善“小餐饮”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是 “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标准的核心部分。首先是“小餐饮”建设标准,应规范选址、流程布局等整体场所要求,采光排风、洗手消毒等辅助设施要求,粗加工间、烹调间、洗消间等食品处理区要求,原料仓库、冷藏等食品储存场所要求,专间要求以及设备工具配置要求;其次是原辅料、工艺、产品、服务、卫生等其他标准,应规范采购、加工、经营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技术要求。(2)制定完善“小餐饮”管理标准。管理标准是“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标准的基础保障,包括“小餐饮”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培训管理,食品安全自检自查,设施设备管理,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管理,餐厨废弃物管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投诉管理、记录管理等各类管理标准,以促进“小餐饮”整体管理水平提升。(3)制定完善“小餐饮”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是“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小餐饮”从业人员的特殊性,应制定符合实际、易于“小餐饮”接受、执行的关键岗位职责、工作制度、考核与评定等工作标准,规范对“小餐饮”从业人员要求, 降低来自人员的食品安全风险。

5.2制定针对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标准

(1)制定完善监管部门技术标准。修订完善现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设备配备基本标准,细化各类“小餐饮”的抽样检验、现场快速检验等相关技术标准,为监管部门有效执法提供参考准则,提升其风险筛查能力。(2)制定完善监管部门管理标准。明确各级监管部门的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等内部管理标准,以保障监管力度;完善对 “小餐饮”信息管理、资质管理、培训管理等标准,规范对“小餐饮”日常监管、不良信用、量化分级等方面的信息管理以及对其资质、培训等方面的监管。 (3)制定完善监管部门工作标准。明确监管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操作规范等工作标准,解决由于监管人员不同、业务能力不同而造成检查效果不同、惩处尺度不一的问题,帮助监管部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工作质量,高效服务于“小餐饮”经营者,促进“小餐饮”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小餐饮”食品安全问题及成因、食品安全监管难点及成因,以及标准化在“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运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小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标准化的思考建议。

篇9:推进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和监督

一是加强农村集体聚餐活动指导。制定了《2011年全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工作方案》,落实农村聚餐申报备案等制度,加强聚餐现场督导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农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二是加强农村小餐饮和“农家乐”餐饮食品安全监管。通过严格许可程序和标准,强化分类监管,使农村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基本达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三是强化农村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督促农村各类学校全面落实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责任制,签订餐饮食品安全承诺书,认真做好农村学校食堂餐饮安全监管工作。

四是深入开展餐饮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培训。各餐饮安全监管部门定期组织对乡镇餐饮食品安全协管员、村信息员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对辖区从事农村家宴的乡村厨师进行动态管理,登记造册并定期组织乡村厨师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

五是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各级餐饮安全监管部门经常邀请新闻媒体跟踪执法行动并进行新闻报道;公布12331举报投诉热线电话,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餐饮安全专题调研、视察活动。

篇10:加强夏季餐饮食品安全监管

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近日,县卫生监督所结合全县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目标任务,对全县餐饮单位进行拉网式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各餐饮单位“三证”持有率,“五病”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消毒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食品原料采购以及使用食品添加剂情况。为顺利完成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目标任务,县卫生监督所领导深入整治现场,抽调精干卫生监督员,采取领导带队、分片包干、对调互查等方式,确保监督检查工作扎实推进。

篇11:2014年餐饮监管股工作总结

2014年,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区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局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关心下,我股室紧紧围绕年初下达的目标责任书与局里下达的工作任务来开展工作。以确保“全区群众饮食安全、促进朝天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立足实际,扎实工作,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确保了全区群众饮食安全,现将一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餐饮环节基本情况

近几年以来,随着地方经济发展,人民群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我区餐饮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已成为我区消费需求中发展速度快增长幅度较大的行业。根据下半年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调查工作摸底了解,目前我区各类餐饮经营单位达426家,其中机关单位及建筑工地食堂45个,中小学校食堂37个、托幼机构食堂10个,其它餐饮单位332家。通过这次详尽细致的摸底了解,获取了我区餐饮行业第一手真实数据,也为我局今后的餐饮服务监管工作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二、全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检查。

春、秋季开学伊始,我局与区教科局联合开展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检查,区食药局制定专项检查方案,与区教科局组成两个检查组,集中对全区47所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

及学校周边餐饮服务、食品经营单位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农村中小学学校食堂、供餐基础条件差、管理相对薄弱的学校食堂以及校园周边易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餐饮和食品经营单位。

开学检查,对学校食堂资质证明、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从业人员体检培训、环境卫生、设备设施、原料采购、食品储存、加工制作、食品添加剂使用、餐用具清洗消毒、餐厨废弃物管理、农村学校营养餐改善计划落实情况、学校周边餐饮服务、食品经营单位的许可、人员健康、过期食品、“三”无食品等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342人次,车辆84台次,检查学校食堂46家,餐饮服务单位23家,食品经营单位15家,立案查处3件,责令整改32份,没收过期食品315公斤。

通过检查,规范了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进一步增强了学校食品安全意识,消除了学校食品安全隐患,确保了广大师生饮食安全。

(二)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面做好“两会”、中高考等8次会议的食品安全 保障工作,确保了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以消除隐患与保障安全为根本目标,突出对食品原料进货查验与索证索票、食品贮存与加工、从业人员健康管理、餐饮具清洗消毒、食品留样等关键

5月初至5月21日,我局请来广元市致远职业培训学校的老师对朝天区25个乡镇从事餐饮服务行业的负责人、管理员及从业人员进行了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会,培训会上,讲授《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针对餐饮服务单位在日常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就从业人员健康管理、规范操作行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及预防食物中毒基本常识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强调。通过培训,进一步强化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增强了从业人员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的自觉性,为全面提升我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并达到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动态培训率100%。

在下乡培训发通知的同时,并对全区426家餐饮服务单位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食品安全检查,进一步保障广大群众饮食安全,警示、震慑违法制售假劣食品行为。

(六)消除隐患,开展节假日期间专项整治。

为加强节假日期间食品安全监管,为确保全区群众度过欢乐祥和的假期,在每逢节假日前,区食药局都要组织开展节前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检查。

围绕节日期间公众消费最直接、人群聚集杂、流动人口较多的农家乐、明月峡景区及周边餐饮服务单位和药品批发企业、零售门店、卫生医疗机构进行全面检查。突出食品原

料、肉及肉制品、调味品、食品添加剂、食用油和高危药品品种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责令立即整改并进行规范指导,督促企业切实把好食品药品安全关,消除潜在安全隐患,坚决杜绝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有效维护 “端午”期间公众饮食用药安全。

(七)参加市局组织的食品安全应急演练。

为加强共产党员食品药品应急抢险突击队的管理,提高应急处臵、抢险救援的专业化水平和实战能力,5月22至24日,我局共5人参加了我市组织共产党员食品药品应急抢险突击队开展2014年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培训,培训结束后,在市共产党员应急抢险突击队训练基地参加了Ⅲ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活动。

培训授课老师四川旅游学院教授梁爱华,对美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她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的事例,丰富的课件,为大家介绍了美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对加强和改进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市培训基地老师组织大家学习了应急抢险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措施,自救互救方法。

通过培训,全面提升我局共产党员食品药品应急抢险的应急处臵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八)民生工程食品抽检工作顺利完成。

为了发挥食品检验在食品监管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及时

建的标准及要求,筛选出6家小餐饮店参加市级示范店创建,目前示范店进入检查验收阶段。

(十一)全面完成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调查录入工作

根据省局办公室《四川省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调查工作实施方案》(川食药监办„2014‟230号)通知的要求,切实做好了全区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调查录入工作,通过调查摸底,全面真实准确的掌握我区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数量,了解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基本状况,完善了我局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档案资料、各类信息台账,为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提高食品安全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提供基础数据。此次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调查共调查了2388家,其中其中食品流通环节939家,餐饮服务单位426家,获证食品生产企业有5家,保健食品726家(其中保健品专营店3家,药店售有保健品71家,餐饮店售有保健食品97家,流通环节售有保健食品的555家),食品(食用农产品)市场开办者16家(取得许可证的2家,未取证的14家),未取证小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饮店、小食品摊贩276家(其中办理了备案登记证的有103家)。在此次食品生产经营调查录入工作中,我局还查获过期食品325公斤,立案2件,处罚没款4.3万元,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36份。调查录入工作精确的掌握了监管对象,为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提供准确的数据。从而促进了我区食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今后工作打算

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餐饮服务环节监管对象点多、线长、面广、量大,工作任务重,面临困难多,监管压力大,要对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倾注激情,大胆探索,破解难题,始终以昂扬的斗志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要克服困难,勤奋工作,多干实事,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党委政府对做好餐饮服务监管工作的指示和要求,使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全面推进。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形势对监管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标准。一是创新监管思路。克服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思想,破除陈旧思维定势,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形成正确的科学监管思路,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大胆地去想、去干、去拼、去闯,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拓创新上有所作为。二是创新监管方式。紧密联系实际,搞好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掌握规律,拓宽思路,开拓进取,实现餐饮服务监管有所进步,有所创新,有所提高。三是提高依法监管水平。加强餐饮服务许可、餐饮服务监督执法业务培训,全面提升队伍素质,提高监管人员业务能力,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一项民生事业,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加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着眼长远效果,在构建监管机制上开动脑筋,想办法、出新招、求实效,积极探

上一篇:五年级英语下册《I Prefer Hamburgers》的教学反思下一篇:画泡泡小班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