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最少的联通,为何3G业务遥遥领先移动和电信

2024-05-25

用户最少的联通,为何3G业务遥遥领先移动和电信(共3篇)

篇1:用户最少的联通,为何3G业务遥遥领先移动和电信

用户最少的联通,为何3G业务遥遥领先移动和电信,整体业绩联通是最差的,在新增用户数上也是相比移动3277万和电信1785万稍逊一筹,联通仅有1418万。甚至运营商最为关注的ARPU值,联通也是最低的,只有46.8元,移动则高达70元,电信也有52.2元。内容:近在运营商们相继发布财报后,日赚13.7亿元的移动没有获得好评,反而是整体业绩最差的联通,却获得市场的追捧。这非常让人费解,但经过一番仔细比较,我们就能够探究出其中缘由。

整体业绩联通是最差的,在新增用户数上也是相比移动3277万和电信1785万稍逊一筹,联通仅有1418万。甚至运营商最为关注的ARPU值,联通也是最低的,只有46.8元,移动则高达70元,电信也有52.2元。

但丝毫未能影响投资者对联通的信任,机构投资者甚至出现明显加仓迹象,这是因为市场对于联通业绩已经做出预判,未来看点在3G。

相比于整机业绩、新增用户数、ARPU值劣势,3G业务则是为联通争足市场脸面,联通3G服务收入131.80亿元,同比增长234%,在运营商中领先。3G在移动业务中所占比重由去年年末的14%上升至27%。此外,联通3G用户的ARPU值为117.5元,遥遥领先于电信的80元,而移动从未公布过3G业务ARPU值。联通已经放言将在今年下半年实现单月3G业务盈利,这也是运营商中首家敢如此打包票的。

为何联通3G业务拥有如此巨大的优势?究其根本在于联通的终端营销政策已经从高调走向了务实,联通最初运营3G业务时杀手锏就是iPhone,但联通也因为iPhone高额话费补贴让自身背上了沉重负担,去年3G补贴31.7亿,拖累净利润下降六成。这使得联通意识到死磕iPhone必然死路一条,经过细致的市场调查,联通发现,目前国内智能机销售均价为2440元,但用户实际购机时千元价格以下的手机占比63%。因此,联通过去凭借iPhone一款产品打天下的业务模式并不符合国内市场消费情况。针对这种市场状况,联通采取了取消了iPhone套餐中最高补贴86%的一档,加大对千元智能机的推广和补贴。因此联通3G业务终于走向正轨,领先于移动和电信。

在经历了2年多的摸索后,联通正朝着总裁陆益民所描述愿景,逐渐被广大用户所接受。开始驶入业务增长的“高速公路”中。

可以预见的是,iPhone5即将发布,国内三大运营商势必会围绕iPhone进行一场热闹的资费大战。谁能赢得市场先机,那么谁就站在了市场的制高点。

篇2:用户最少的联通,为何3G业务遥遥领先移动和电信

中国联通公布的2012年财报显示,按照剔除固话初装费迟延收入的可比口径计算,中国联通在2012年实现收入2489.3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净利润71亿元,同比增长68.5%。

对比中国移动(营收增长6.1%至5604亿元,净利润增长2.7%至1293亿元)、中国电信(营收增长11.8%至2583亿元,净利润下降9.5%至149亿元)近期公布的业绩,中国联通在2012年的营收和净利润仍不及竞争对手,但这两项关键指标都实现了双位数增长,且增幅远高于另外两家运营商。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净利润增长68.5%”是中国联通在2011年恢复净利润增长之后的更大增长幅度,而在2009年和2010年,中国联通的净利润曾因3g上网建设投资而连续下滑。

这一变化说明,在近两年里实现快速、规模增长的3G业务,已经成为推动中国联通营收及净利润增长的最大驱动力。

财报数据显示,在2012年,中国联通的3G用户累计净增3643.7万户,达到7645.6万户;3G服务收入同比增长82.6%,达到598亿元。更重要的是,中国联通对于3G营销资源的使用效率已得到进一步提升,手机补贴占3G服务收入的比例由上年同期的17.7%下降至10.2%。

在3g上网业务规模增长的驱动下,中国联通的移动业务用户结构、收入结构均得以改善。在财报期内,中国联通的3G用户对移动用户渗透率达到31.9%,同比提高了11.9个百分点;3G收入对移动收入的贡献达到47.4%。此外,虽然中国联通3G用户的ARPU值从2011年的110元降至86.1元,但在用户规模增长的推动下,该公司的移动用户ARPU同比提高1.3%,达到47.9元。

篇3:用户最少的联通,为何3G业务遥遥领先移动和电信

在近日举行的天翼终端博览会期间, 面对台下数百名终端产业链合作伙伴, 中国电信一位高层表示将全力推广公开版双卡六模手机, 该手机支持GSM、WCDMA、TD-SCDMA、TD-LTE、LTE FDD以及CDMA。

具体而言, 在手机卡槽方面, 六模手机除了能支持中国电信2G/3G/4G, 还要能支持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 最终实现卡1和卡2网络可任意插用, 可切换主副卡。那么, 中电信全力推六模手机的原因和实践措施是什么?

如何推动双卡六模全网通手机落地?

“开放的双卡六模全网通手机, 将让用户选择更自由, 厂商生产更简单, 渠道周转更快速, 用户和产业链将广为受益。”对此, 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表示。

对渠道商而言, 六模手机可以让其一款手机打天下, 不需要进某个运营商定制版的产品, 积压风险大大降低;对于手机制造商而言, 不再需要研发不同版本的多个终端, 可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质量提升, 投入到精品手机打造上。

而消费者再也不用关心手机是电信版、联通版或是移动版, 因为双卡六模全网通手机是4G时期的终极规范, 可以支持三大运营商的所有制式网络。

既然有这么大的好处, 终端厂商为什么之前不大力推动呢?电信版手机需增加CDMA制式的网络芯片, 一般只能选择高通的六模芯片 (联发科2015年初推出了六模芯片) 。这让终端厂商增加成本, 还要增加专利授权费用。

如此一来, 同一款三大运营商版本的手机, 电信版总是要比其他版本贵一点。再加上电信的移动业务市场用户数还不如移动和联通, 从全球看CDMA阵营的运营商也少, 所以终端厂商都不愿意推电信版本, 或是很晚推出。

这对电信来说十分不利, 所以中国电信“高兴不起来”。尤其是3G时期, 消费者圈甚至流行一句话, “一入电信深似海, 从此手机不好买。”

总结该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CDMA芯片被高通主导, 价格高、专利授权贵。另一方面是三大运营商的激烈竞争:为了让终端厂商紧紧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运营商推出定制手机策略, 以终端补贴为杠杆, 撬动市场。

推广定制手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三大运营商打了好几年, 在这轮竞争中, 电信在芯片终端层面先天不足。为此, 中国电信多次出奇招, 如推出特色手机等, 如今率先提出了双卡六模全网通手机概念。

如何解决六模芯片终端瓶颈?

为推动公开版双卡六模手机, 中国电信宣布公开版六模手机的补贴和佣金政策与定制版一视同仁 (此前公开版补贴和佣金很低甚至没有) ;将六模手机纳入“卓越100计划”;不鼓励推出五模终端。

这意味着, 终端厂商推出双卡六模手机, 将得到中国电信更多的支持, 也许还能在这手机微利时代多赚一笔。如果与中国电信合作的终端厂商执意要推出双4G或者五模手机, 那么该合作也就走到尽头。

为了进一步扫清六模手机发展的芯片层面障碍, 王晓初和高通董事长雅各布商议达成共识, 高通公司从8月开始, 推出的所有的芯片都支持双卡六模, 价格上和五模差别不大。在专利授权费方面, 六模比五模尽管增加了一模, 但是费用不变。

同时, 联发科也将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单芯片方案, 支持双卡六模, 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2015年初, 联发科推出了支持两款C网新品MT6735/MT6753, 未来将推出更多支持电信4G需求的六模芯片, 覆盖到中高端全网通手机。

移动和联通会“使绊子”吗?

现在三大运营商的移动业务竞争非常激烈, 为了抢夺用户, 地方运营商甚至出现打架、周末不休息摆摊营销的现象。人口红利已尽, 运营商为保证用户增长已到了策反对手用户的阶段。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在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 电信怎么让移动和联通支持六模手机而不“使绊子”呢?

对此,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笔者, 全网通未来绝对是终端发展趋势, 因为这是符合消费者需求、符合市场发展规划的产品。

据悉, 中国电信将发布双卡六模企业标准, 并将推动其成为国家标准——除了自身业务需求外, 中国电信也站在方便消费者、制造商、渠道的角度考虑问题, 做出让步支持移动联通2G/3G/4G网络。

笔者认为, 如果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还想让通信行业保持平衡, 而不是一家独大的话, 也应该积极推动六模手机标准化。

记者观察

六模手机未来前景广阔

在记者看来, 芯片领域的领导者高通支持中国电信, 推六模芯片, 停五模芯片生产——这必然把手机厂商拉到六模全网通手机的阵营。

华为、酷派、海信、联想等厂商都是中国电信多年战略合作伙伴, 他们表示积极响应电信的需求。如华为, 除了在手机领域, 还在通信网络、IT等多个层面与电信合作, 他们必然会考虑到公司所有业务的平衡, 全力支持中国电信的需求。

而酷派、海信等厂商与中国电信绑定相当紧密, 此前中国电信每一次定制产品, 酷派、海信都积极跟上, 这些企业在CDMA制式手机市场也有不错的技术积累。当然, 厂商跟着电信还是有“肉”吃的, 尽管可能没以前那么“大”。

从消费者角度看, 很多用户希望购买全网通手机, 除了购买时候的方便挑选, 倘若想换成其他运营商号, 或者是把手机送给使用其他运营商网络的亲友, 都很便利。从上半年全网通手机市场不断增长, 就可看出用户这方面需求很旺盛。

上一篇:团队合作能力训练任务下一篇:食品检验员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