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文化韩寒到商业韩寒的讨论

2024-05-11

关于从文化韩寒到商业韩寒的讨论(精选6篇)

篇1:关于从文化韩寒到商业韩寒的讨论

关于“文化韩寒”到“商业韩寒”的讨论

看到一篇文章题为“从‘文化韩寒’到‘商业韩寒’”,列举韩寒代言了凡客、雀巢和斯巴鲁,文中说韩寒代表了“80后”群体的一种文化信仰——做真实的自己。他年轻,活力,前卫,个性,正好符合以“追求个性,用于突破”为文化内核的一些品牌理念。

同时,年轻市场的巨大空间也为其创造了条件,品牌营销专家李光斗表示:“韩寒成为炙手可热的代言人,背后体现的是品牌年轻化时代的到来,以年轻人为主流消费群,这是世界性趋势。

其实,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文章最后一句话,韩寒代言的,不是品牌,他代言的,是“80后”文化价值观!

黎叔说:“整个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需要一个不循规蹈矩但又不脱离主流价值观的宣泄口,韩寒一开始到现在可以说是不走寻常路,做了很多人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情(更多的人应该是想做,但是不敢做而且没有能力做),虽然他是这么不走寻常路,但他也基本没有做过一件背离主流价值观的事情,基本还是按照大方向来前进的。”从韩寒的代言来看,主流社会是接受他的,并通过他为主流社会注入新的血液。

我想到“大众文化”里一个说法,当某种文化为大多数人追崇时,即使一开始不为主流所容纳,但逐渐地它会被主流改造收编,进而成为主流中的一种。

那么韩寒是不是也是从叛逆转向了个性,进而走向勇于创新呢?

对于说韩寒代表了“80后”文化价值观,我想问一个人可以代表一个社会群体吗?可以说,我没有看过韩寒的文章,即使偶尔知道一点也是别人的转述,但是我想起来一件事,高中的时候有个同学上台分享文章,是韩寒的,当时班里反应很大,不过像我这种没真正读过他文章的唯一知道的就是他很受欢迎,所以我觉得我应该也要有反应,不这样的话,是不是我就是out了呢,或者说没有思想了呢?我不否认韩寒有一定的成就,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可是有没有从众在里面呢?

甜妮说,韩寒是一个讲义气的人,自己的钱给兄弟花,她喜欢他。这或许是一种向往。无可争议地,韩寒是受到了一部分人的推崇,更明显的是韩寒这两个字就是一种代表了。

我很好奇韩寒代表了80后,那么他能不能代表90后呢?还是他只是某种理念的标签,因为讨论中大部分人对他不熟,不了解,知道的也只是他很有个性等等一些宽泛的词。

2012.5.8

篇2:关于从文化韩寒到商业韩寒的讨论

一、关于韩寒的介绍、教育

二、从韩寒作品分析社会现实

三、从作品中人物、语言分析内心活动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通过对韩寒作品分析,从中体会韩寒心理特征及从韩寒作品中所映射出的80后心理。韩寒作为一个80后,本应在校为学,但却毅然退学踏入社会。当今的许多80后同样有着韩寒一般的让人无法捉摸的“叛逆”心理。他们自我、厌学、抱怨社会、渴望有自己的新天地、个性张扬。而这一却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跟当今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关键词:韩寒

教育(家庭、学校、社会)

80后心理

当今社会,韩寒式的80后不为少见,但他们并非异类,或许可以叫做另类。他们有着不一样的理想抱负,那么,他们究竟是一群怎样的青年,有着怎样的心理?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他们?他们身上给了我们什么启发?为了能深刻客观的了解他们,在此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探讨。

一、关于韩寒的介绍、教育

韩寒,1982年9月23日出生。青年作家,赛车手。上海人,老家上海金山区亭林镇。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和家人有密切关系,其父 亲同样爱好文学对他进行早期的启蒙教育,发现其文学潜质。

1999年在上海“萌芽”杂志社和北京大学等七所大学联合举办的面向全国中学生的全国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作为一名高一学生以《杯中窥人》获一等奖。2000年,他再次参赛,《穿着棉袄洗澡》获得二等奖;2000年4月由于成绩不合格办理了休学手续,同年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200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集《零下一度》,同年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像少年啦飞驰》,2002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精选文集《毒》,2004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小说《长安乱》,2006年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一座城池》,2007年由二十一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光荣日》,2009年1月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长篇小说《他的国》。同时他的赛车也取得优异成绩。

上海松江二中的高中生韩寒是一个小有成就的文学少年,然而其他课程几乎都不及格。他毅然退学,引起了社会对所谓“韩寒现象”的讨论。很多教育者认为,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韩寒如果能完成高中学业,再发展自己的特长似乎更为合理。眼观社会一般而言是这样的。然而,换一个角度,如果韩寒从小各科成绩都比较优秀,是父母老师眼中的乖小子,毕业后成了一名人民教师。那么哪怕他从教四十年恐怕也不会引起人们议论,因为这正是普遍的社会现实。这一现象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韩寒现象”所显现的,是当今学校教育中全面发展的目标和统一规范学生标准与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之间的激烈冲突。我国现今的现代学校教育,必需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培养目标、质量标准才能应对大规模的学生;然而,学生是活的,世界上没有一个相同的人。因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正如韩寒所说:“现在教育问题是没有人会一丝不挂去洗澡,但太多人正穿着棉袄洗澡”。这正是学校教育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我们的学校教育无疑应当更为灵活、开放和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韩寒现象”促使我们深思:究竟应当提倡“全面发展”还是鼓励“个性发展”?对此,人们也有过反思,50年代和80年代,教育界曾两次就“全面发展”方针展讨论过。早期的讨论,认为学校教育中存在将“全面发展”误解为“平均发展”的问题。“平均发展”的要求强调集体,妨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全面发展”这样一个美好的最高理想、终极目标作为指导学校工作的方针,由于过于高远占不可及,它走向为“平均发展”,恐怕不是偶然的。人无完人,才无全才。韩寒曾说过:“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基本都是专长于某一方面。学校教育中这种全面发展,对有专长人才而言,是会损害其个性和创造性的;对众多“偏科”或有特殊才能的人而言,则阻断了他们的成才之路。“数理化语文英语全很好,音乐体育计算机都零分,连开机都不会,我还是一个优等生。但如果我音乐体育计算机好得让人发指,葡萄牙语说得跟母语 似的,但是数学英语和化学全不及格,我也是个差生。”韩寒的这话是否反映的就是这么一种教育现象。相反,在体育、艺术领域,“特长突出”、“片面发展”这样的标准是被接受和承认的。就现实来看我国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比其他学科的教育更有成效,这 是否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此看来,提倡“个性发展”可能是个更为恰当、更有现实针对性的提法。这不仅因为“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更为重要的是他尊重、重视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鼓励个性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同时,鼓励个性发展,适合于每一类每一个学生,像韩寒那样的、奇才、怪才会被社会认可接纳,见怪不怪,得到恰当的教育和自我发展。如此可见韩寒及韩寒一般的80后,他们并非愤世嫉俗,让人不可理喻。他们只不过选择了异于常人的思想道路想让自己“发光”而已,是个性的张扬自我展现,“不拘一格”不再是口号已成为实际。“我是一块上海大金子,我会让很多人反思自己。”这样的话不是狂妄,或许可以称为贴近现实的“豪言壮语”。

二、从韩寒作品分析社会现实

韩寒作品语言幽默也不乏尖刻偏执,而他这样的表达并非挑衅抱怨。一个作家在其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及观点不是为了贬低别人也并非为了引起世人关注而以此成名,只不过是用来表达心中的情感和宣泄内心的苦闷。在他的小说中,值得称道的不是作品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塑造,而是他文章中的语言和不避世俗的直言不讳。作品中不乏充满智慧的调侃与讽刺,“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部分前辈 们应该认真写点东西,别非黄既暴,其实内心比年轻人还骚动,别凑一起搞些什么东西假装什么坛什么圈的,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这样的言语让人初听起来似乎是没什么道德素养的,而仔细一想,能这样直言不讳的揭示社会现实的社会上恐怕也不多见,当今社会就是因为有太多的“规矩”才弄得好多人不敢说真话。如韩寒语:“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这幽默的话语中即看出了韩寒用语的调侃,也体会到了作为80后的他对社会上的此种现象是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同时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我们当今社会的一部分人是否就是如此,作为80后的青年并不是狂妄,只不过是更自我’。应该更为客观的认识他们。就他已经出版的几本书来看,作品中的主人翁形象并没有较为突出的,但却反映了不少社会现象,《三重门》中的林雨翔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形象,对青春期感情的萌动,对学校教育的不满却不敢也不会表达出来。对此进行剖析,这也正是作为80后的我们这一群人内心的苦闷,青春期感情的萌动作为我们自身而言是生理上的,而作为父母老师看来则视为不好好学习,让人觉得他们有种“存天理,灭人欲”的味道。这一矛盾的解决的当以否直接关系到80后这一群人的心理状态,是顺其自然还是进行反叛内心的抵触也许就由此开始。韩寒的这一作品正是用一个叛逆的眼光审视同年人,审视学校和社会。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 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一是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叛逆” “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自己做错事后,很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教育方式让子女感到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二是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不当,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三是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孩子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很少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很好的成长。因此,作为子女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另外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探讨,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三、从作品中人物、语言分析内心活动

小说《长安乱》里面的人物很荒诞可笑。但语言可堪称经典,其中不乏许多睿智的语句:“迟早的事情永远是早的比迟的好,因为倘若事情是迟早的,事情带来的结果也是迟早的,一切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不早点发生”;“整整半年不下雨,已经是奇迹,终于下雨了,居然下了半年雨,一直。”但这样睿智的语言却与他的一些说辞发生了冲突。【通稿2003】“教师的问题”中,对于教师韩寒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小学的教师水平往往是比较低的。教师本来就是一个由低能力学校培训出来的人”。“在师范里又只有成绩实在不行,而且完全没有特长,又不想去当兵,嫌失业太难听的人选择了做教师。所以可想教师的本事能有多大”。这样的言语过于狂妄,试想,韩寒如果没经过那几年的初级教育,又怎么会有今天的成就。他这样的心理对教师是大不敬,是应该否定的。现今的教育的确存在问题,但这不足以说明教师的无能,这一心理的产生只是受到局部不良教育的影响而来的,而今的80后他们正是个性张扬的阶段,有很重的抵触情绪,他们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对自己却很放纵,同时他们的模仿性也很强,这也正是“韩寒现象”凸显的原因。综合他的其它作品来看,作品中大部分人物都是些无所事事的小混混和在校不好好学习的“坏学生” 在社会上挣扎的形象,《一座城池》以及《光荣日》里的人物都是这样的。如:“我”、“健叔”、“王超”这些人物没什么鲜明的形象,但他们身上从始至终都体现这两个字“不羁”,这不羁的性格同时也是80后中所共有的。他们希望有属于自己的天地,不想受到别人的干涉,自我主见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语言,我认为他的作品优秀的地方是他语言组织能力很强,韩寒也在一些评论上说,在20年内没有人能够在语言方面超越《三重门》。虽然这样的话有些狂傲的本色,但就事论事来说又不会是一句空话。在此我从语言方面来剖析他的创作个性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心理。首先,我们来看他作品中的幽默和丰富的比喻,他从两种看似没任何联系的事物中找共同点。“马德保身高一米八五,人又瘦,站着让人担心会散架,天生一块写散文的料。”一个人瘦这并非典型,而他却将这一特征与散文联系起来了,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在他的巧妙比喻下变得栩栩如生,这个人物外在形象一下子变得明朗了。他的比喻虽有些夸张,但很贴切。“最近整理出散文集书稿,寄出去后梦想更是鼓胀得像怀胎十月的女人肚子,理想中的书也呼之欲出。”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写,梦想与十月怀胎的女人鼓胀着的肚子,让人很难相提并论。可是他将梦想看得很高,同时与怀胎十月的肚子相论,二者都寄很高的希望。由此来看二者相比较并不让人觉得荒谬。同时看出他的思维活跃及异于常人思维之处,这正是作为80后这一群青年所特有的,用他们 的话讲这叫“个性”。这也许就是真正的80后,不走寻常路、敢于尝试,秀出不一样的自我。另一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在不经意间记录了现实中很细微的小情节并加以讽刺揭露,这细小的情节却能让人们看到社会,看到矛盾,让人深思熟虑。作品中“这小子现在攻读环境保护,常常对我说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说到动情之处,润润口地上吐口痰继续说,当然,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又是一回事了。”这细微之处也正让人看到了当今社会上的丑态,语言和行动总是不能合一。他观察入微对这么一类“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进行了不露声色的批判和揭露。从这些方面来看,他们对身边的事有着自己的看法见解,只不过表达方式不一样罢了,这也正是他们特有的心理。

有人说80后的青年不关心社会,这话是有偏见的,关心的含义是什么?绝不是把“社会”二字放到嘴边唠叨。我认为他们不仅关注而且有着自己的看法。对有些社会现象他们不满,但由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他们抱怨,希望引起注意,但绝非冷眼旁观,看热闹。韩寒作品中对社会现象有这样的描述:“这镇上的机关工作人员干什么事都慢,惟一可以引以自豪的是下班跑得快。五点半的铃仿佛是空袭警报,可以让整机关浩浩荡荡的人在十分钟里撤退干净”这有些夸张,却很形象,有些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就是这样,上班就是等着下班。这里用了一个词“浩浩荡荡”来形容机关人员庞大,但真正工作的却没几个,社会的弊病,在这样的语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这些看到的是一群没有束缚的,不再是无奈的青年,有的只是花季年龄的率真,一种叛逆的自傲。【参考文献】

篇3:韩寒:从博客到微博

关键词:韩寒;微博;博客

一、博客:从迎合到“杀戮”

韩寒于2005年开通新浪博客,是较早“开博”的名人之一,从2008年起就长期占据新浪“第一博主”的宝座,迄今为止达到了6亿的访问量。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介,博客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和个性化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开创了读者与作者的新型互动模式。通过博客,年少成名的韩寒又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1、对大众的迎合。开博以来,韩寒以其对时事的高度关注、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鲜明犀利的观点而人气高涨。

在2008年奥运会时,韩寒就发表多篇博文讨论有关奥运圣火、开幕式、运动员和金牌等的话题,在带来笑声的同时也能引发思考。《我要求砸锅卖铁赞助奥运会》里,韩寒就“观众自己拍摄的比赛视频、照片不能发布到网上,运动会赞助商之外的运动员代言广告禁播”等“重视知识版权”的行为进行调侃,并声称要赞助奥运会以保护自己的知识版权。《和》里韩寒讽刺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摄制组的转播水平,“当然,万一真的是春晚的转播团队做的现场转播,所以本来这个开幕式的后期只是有一点点像春晚,但经过他们这么一轻车熟路,就真的成春晚了。”“现在开始直播领导讲话了,转播终于恢复了应有的水平。角度、景深和切换时机的控制都完美无瑕,莫非转播方真的是……”《搞什么搞》则对足协领导总结国奥失败时把错误推到一个奥运期间开房的球员身上加以讽刺,并说“不能觉得外国运动员搞中国女人就是正常的,而中国运动员搞中国女人就成了这项运动失败的一个托词。”

他的博文标题非常吸引眼球,如《电视台很x很xx》《我要两块钱!》《此文炒作,慎入》等,颇有网络“标题党”的风范。他的杂文擅长以小见大,切中时弊,如在《给点咸菜吃》里,韩寒就对超过时速和重量标准的电瓶车进行征税的政策提出质疑,以“多吃的咸菜不能以肉的标准来征税”论述了该政策的不合理之处及其对平民百姓的影响。《2008年1号文件》里,韩寒从这个禁止网络非法销售彩票的规定引申出去,联想到MV收费争议引起KTV涨价、燃油税争议导致油费上涨、撞死人到底谁负责的扯皮,指出政府朝令夕改的政策不能给人以安全感、“一刀切”是行政能力和法律落后的象征。这都是韩寒从一个脚踏实地生活的小老百姓的视角出发去质疑政策、批判政府,自然能引起平民百姓的共鸣。他就像一个茶馆里的常客,在茶余饭后跟大家一起点评时事,嬉笑怒骂,博得一阵喝彩。

然而在“粉丝”越来越多的同时,韩寒逐渐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在《我的2011》中他进行了这样的反思:“那时候我写文章,针砭时弊,批评政府,完全发自内心的痛恨……我从这些批评中获得了很多的赞誉,于是我开始在意这些赞誉,甚至不自觉的迎合。然而的悲悯都抵不过悲剧的重复。到了2010年,我做的很多批评几乎都是有罪推论和变种八股——制度不好,政府腐敗,悲剧发生,人民可怜。我想在任何社会里,这样的批评都会受到民众的欢迎。”

知名专栏作家许知远在《庸众的胜利》中指出,“与其说这是韩寒的胜利,不如说是庸众的胜利,或是整个民族的失败。”网络名人麦田则说:“韩寒迎合大众是真,独立思考是假,韩寒的价值=永远的热点+一流的文字+正确的立场。”

韩寒逐渐发现,因为他总把自己定位于“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所以批评他的声音都被扣上了“反对人民”的帽子。“当我发现批评我的人越来越少或者越来越小心翼翼的时候,我自然高兴了一阵子,但后来我总觉得不对劲,我知道无论我说得多么对,我必然有地方错了。”于是到2011年,他的文章开始改变了。

2、对群众的“杀戮”。从韩寒2011年的杂文集《青春》的前几篇文章如《青春》、《这一代人》、《趁火打劫央视》、《急死你世界纪录》、《像成龙一样学会揣摩圣意》等可以看到韩寒当时对于政府缺乏监督和公信力、為了政绩牺牲人民利益等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尤其在针对富士康跳楼事件的《青春》里,他写道:“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为什么我们的政客能在世界的政治舞台上挺起了腰杆,还能来几下政治博弈,耍几下政治手腕?是因为你们,每一个廉价劳动力,你们是中国的筹码,GDP的人质。无论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封建特色的资本主义,在未来的十年里,这些年轻人都是无解的,多么可悲的事情,本该在心中的热血,它涂在地上。”这篇文章获得了250万次点击和4万余条评论,如此富于煽动性的言论引来了广大网友的一片掌声。

但这样的一味揭露政府腐败、体制阴暗面的文章写一篇两篇还颇具力量,写多了就成了“八股文章”。2011年对于韩寒的博客文章来说是个转折年,“于是,想了很久,我逐渐觉得,一个好的作者在杀戮权贵的时候,也应该杀戮群众。”韩寒在批判政府和官员的同时,也开始把矛头对准大众,讽刺某些“国民性”。在《辱华》《爱国,更爱面子》《一场民族主义的赶集》《不要动不动就举国暴怒》等文章里,韩寒批判了某些网民爱国外衣下凑热闹的心态:“但我真的怀疑大家的内心是否真的那么愤怒,还是大家很久没有游行和集会了?参加游行很好玩吧?赶去会集很热闹吧?爱国主义庇护下的行游和会集又很安全吧?如果你真的不能忍受,觉得现在的情况等同于八国联军侵略,是国难当头,是形势危急,是四面楚歌,而解决的办法就是对着超市抗议,那么我也尊重你,我最终也能理解你的情怀。就怕你是个赶集的。”以及表现为爱面子实则是自卑的心态:“国内死的死伤的伤贪的贪黑的黑,不关我的面子,而国外的刺激则丢了我大国国民的面子和威风。和平年代的爱国就是爱面子。”韩寒还驳斥了“流氓爱国观”,并指出了他所认为的真正的爱国:“问题5:你不是一个中国人,是中国人就该抵制家乐福。回答:宪法上不曾这样规定。这是你的强行流氓爱国观。问题6:爱国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回答:再让你生一次,如果你还选择生在这个国家,那才是真正的爱国和优秀品质。”

nlc202309091701

韩寒曾说:“在通往民主的道路上,最大的阻碍就是人民。”在“韩三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中韩寒指出了国民麻木、不团结、素质低、浮躁趋利的劣根性。“大部分国人眼中的自由,与出版,新闻,文艺,言论,选举,政治都没有关系,而是公共道德上的自由,比如说没有什么社会关系的人,能自由的喧哗,自由的过马路,自由的吐痰,稍微有点社会关系的人,我可以自由的违章,自由的钻各种法律法规的漏洞,自由的胡作非为,所以,好的民主必然带来社会进步,更加法制,这势必让大部分并不在乎文化自由的人们觉得有些不自由,就像很多中国人去了欧美发达国家觉得浑身不自在一样。”尖锐地讽刺了国民法律意识淡薄、道德素质低下。“最关键的就是大部分中国人一副别人死绝不吭声,只有吃亏到自己头上才会嗷嗷叫的习性,一辈子都团结不起来。”“我和各种各样的人聊天,他们普遍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不如文化界想象的那么迫切,他们对强权和腐败的痛恨更多源于为什么不是我或者我的亲戚得到了这一切,而不是如何去限制和监督,只有倒霉到自己头上需要上访的时候才会从词典里捡起这些词汇来保护自己,只要政府给他们补足了钱,他们就满意了。”则批评了人民麻木和拜金主义的一面。

韩寒在接受《北京青年》的采访时说,“在批评中,如果两者并列,则应先批权贵,因为很简单,权贵捞着利益了,苦全是平民受的。但这并不代表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无穷无尽无底线地讨好民众。所以我想表现的就是,爱谁谁,老子谁也不讨好”。从讨好民众到“杀戮”民众,韩寒主动拉开了与民众的距离,从而能更冷静、更客观、更自主地看待这个社会。

3、与网友的互动。博客是一个公开性和互动性很强的网络平台,韩寒的博客也是开放评论的,任何人都可以在他的博文下面留言。韩寒非常重视大众对他观点或行为的反馈,也经常进行回应。《回答爱国者的问题》和“韩三篇”等博文中就集中而系统地回答了网友关于爱国、革命、民主和自由等的问题。在《强烈要求世界像朝鲜一样》《伺候舒服为止》《严禁发表个人喜好》《看过“成人网站”后的反馈》《互动》《结》等博文里大量摘录了读者的留言或网友的评论,或是挺他或是攻击他的。韩寒对一些言论进行了回应,另一些则仅罗列在其明确的观点之前或之后,由读者自行评判。

韓寒的文章并不总是批判与讽刺,也会利用自己的个人影响力对网友的行为选择进行引导,语气诚恳而耐心。

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两天内,韩寒率领团队赶赴灾区,并且在博客上播报当地抗震救灾的进展状况,号召网友捐助物资、发动志愿者前来支援,并抨击了一些负面的网络流言,对稳定民心、引导舆论和促进灾区的救援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8年4月21日至25日,韩寒连发五篇博客,批判了民众暴力抵制家乐福和“爱国”集会游行中的流氓爱国观,并奉劝自己的读者保持理智,不要上街参加集会游行。他一再强调,“如果你是学生,你是大学生,我个人建议,东西你爱买不买,但是不要上街,不要集会。”“再次希望我的读者,不要上街,不要游行,不要傻x呵呵,现在远远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

韩寒作为一个赛车手,也非常重视提高民众安全文明驾车的意识,《开车被持刀抢劫怎么办》《汽车知识和生命模样》普及了被抢劫或发生车祸时如何应对、怎样保证自身安全的知识,《不问安全期,就是没文化》、《谈革命》、《说民主》中则把夜晚错车时关闭远光灯的习惯与国民素质联系起来,虽然有点上纲上线,但可以从中看出韩寒对重视文明驾车细节的呼吁。

從对体制和政府的讽刺鞭挞到“杀戮群众”、呼吁理性爱国、文明驾车,韩寒从喜欢煽动大众情绪逐渐变得更理智、更独立,他不再试图讨好自己的粉丝,享受被他们追捧的感觉,而是肩负起了一个拥有话语权的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他的文章主题关注社会、关心时政、关注普通人,代替民众讲出他们想说又不敢说的话,引起广泛共鸣;他的语言幽默犀利,读来一气呵成,有阅读快感;他的性格至情至性,爱憎分明,兼具热血和理智。这三点使得他大众中获得极大的影响力。韩寒进而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引导社会舆论、促进国民反思。敢于批判自己的受众,可见韩寒并不仅仅是想要当个“网络红人”,他更想为社会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二、微博:更亲切、更私人

韩寒在新浪微博上拥有4千万粉丝,根据2016年9月21日的“微博风云榜”,他的微博影响力排名第九,价值6.7亿。韩寒不喜欢“刷屏”,除了《后会无期》拍摄和宣传期间,常常一个月只更新区区几条微博。比起博客,微博更短、互动性更强,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从一篇篇的长微博到被称为“段子手”、“国民岳父”可以看出韩寒从博客走向微博,从严肃向娱乐的转变。

1、长微博到段子手。韩寒在2012年 3月开通了微博,“其实我开过几天微博,后来觉得不适合,便把账号关了。”他觉得微博传播信息太快太杂,注意力也随之转移得很快,因此他认为“文章比段落更有力量”,他更喜欢安静的博客。但“时代总是裹着你往前走,无论你多么喜欢诺基亚,你总会用上苹果,无论你多么喜欢胶片,你总会用上数码,很多人都怀念老款汽车的经典和韵味,品玩一番,赞不绝口,然后开着新款车回家过日子。”在微博时代韩寒还是用起了微博。他的前几条微博都是长微博图片,也将文章同步发到了博客里,可见韩寒最初还是更适应博客的模式。

但渐渐的,韩寒开始在微博写一些140字以内的小段子,看得人忍俊不禁。如2013年8月27日的微博“前天成都赛车拿了第二,组委会一反传统,颁发了一个硕大的v字型多孔奖杯。我手贱,对着一个孔插了跟手指玩,结果在领奖台上半天拔不出来。当时正电视直播,我只好挂着奖杯和颁奖嘉宾握手。最后差点用肥皂。今天起床我突然明白了,这一切的寓意原来是:大V,别插手,小心不能脱身,最后让你捡肥皂。”2014年3月18日韩寒在微博上发了自己的三张证件照,并附说明“从左到右分别是我现在,大约十年前和十六年前的证件照片。右边,我刚刚开始写小说,中间,我刚刚开始赛车,左边,我刚刚开始拍电影。这是我三个儿时愿望,也是我生命的三个重要阶段。而此刻,我只有一个人生感悟: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任凭风吹雨打,不管荆棘密布,吃宵夜还是会胖。”前几句一本正经地叙述一件事,最后一句出其不意,看似与前面的主题毫无关联,却能取得意外的幽默效果,这就是“段子”。

nlc202309091701

微博上称写段子的人为“段子手”,而韩寒也欣然接受了这一称呼。他在2014年3月21日的微博中说:“朋友说,韩寒,你最近越来越像一个段子手了。我说,什么叫像,一直就是。别看不起段子手。小时候写文章,就怕别人读不下去,所以恨不得处处出彩,段段有点,导致以后的小说和杂文都带着这种气息。在这样的社会里,我分享快乐,是希望大家看到以后都能快乐。我隐藏痛苦,是害怕大家看到以后更快乐。”

2、“屌丝”。拍摄《后会无期》时发出大量片场(他称之为“工地”)的自拍照,胡子拉碴满面焦黑造型邋遢状似农民工,塑造了一副接地气的屌丝形象,如2014年3月15日微博“《后会无期》连续的户外拍摄中。我不喜欢往脸上抹东西,终于被晒成了狗。请教大家怎么才能让脸变成一种颜色?”在《后会无期》的海报公开后,他也贴出许多网友恶搞版的电影海报。而他不遗余力的“自黑”在收获大量笑声的同时也增加了大众对这部电影的期待。

随着头发越留越长,韩寒也热衷于贴出自己披头散发的“丑照”,被网友调侃为“还没洗头”、“好像腾格尔老师”。

此外,韩寒还贴出了很多童年时代的搞怪照片或是和宠物、动物的合照,展现了他有普通人及有爱心的一面。而韩寒穿着赛车服的照片则大多显得帅气酷炫,笔者认为这是为了树立赛车手在大众心中的正面形象。

3、“国民岳父”。2013年11月11日,为回应偷拍事件,韩寒在微博晒出多张女儿小野的照片,萌倒了大批的网友。2014年1月31日,韩寒又贴出一张小野吃面包的照片,转发量很快超过10万,网友和明星在其微博留言齐喊“岳父大人”,话题“国民岳父”更是迅速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对此,韩寒对此调侃道:“怎么会有这么个话题。以前看月亮的时候,人家都叫我韩少,现在新人胜旧人,在片场大家都叫我岳父。我的青春也太短暂了……”

此后韩寒也不定期发布一些小野近期的照片,也会转发几条别人对此的评论,小野阳光可爱的形象每每引起网民的点赞和转发热潮,还经常有网友在韩寒其他的微博评论里要求他多发一些“我媳妇的照片”。

韩寒在一开始相当注重保护自己的女儿,又因为防不胜防的偷拍而公开小野的照片,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女儿的保护。但之后不时晒出小野最新的照片,则可以看出他和每个萌娃家长一样,有种藏不住的晒娃冲动。比起博客,微博里的韩寒似乎离我们更近,2013年以來,他的微博很少涉及新闻事件(但从2016年4月6日对女孩酒店遇袭事件的发言和4月8日路遇超载卡车报警的微博还可以看出他心系天下的一面),他更愿意在微博里展示他的生活,最近的行程、比赛、看的电影、生活感悟等。微博里的韩寒就像个普通人,喜欢晒娃,喜欢动物,偶尔文艺偶尔二逼,还喜欢耍点小聪明逗人一乐,真实又可爱。

三、韩寒的自我定位:为谁发声、说给谁听

1、作家、主编与监制。比起“作家”,韩寒更喜欢称自己为“写作者”。他博客首页公告是这样的:“不参加各种研讨会,不举办签售,不给活着的人写序,不为他人写剧本,不参加剪彩,不参加颁奖典礼,不出演电视剧,不写任何的约稿和专栏,不写任何软文,不接受与保健品,药品,香烟,房地产有关的商业合作。”这看似“高冷”的声明其实是他对文坛不正当风气的一种排斥,而并非性格孤僻或者是为了在公众面前保持神秘感。从他有选择地接受专访、代言广告,参加香港台湾地区的读者见面会就可以看出,在商业化时代,韩寒做出了一些让步,但没有打破自己的原则。

在写作之外,韩寒还尝试创办杂志《独唱团》,历程一波三折,最后只出版了第一期便只能停办。他策划并监制了手机应用“ONE一个”,并投入了大量精力和金钱。而他做这些的目的就是“启蒙”。韩寒透露他的《独唱团》原本打算命名为“文艺复兴”,象征着中国1930年代自由的文学氛围和思想启蒙的浪潮。他创办杂志和应用是为了给爱好文艺的年轻人一个平台,让他们和文艺走向更多的人。然而他发现所谓批判、所谓启蒙,都没那么容易,因为受众总是同一批人,他们一直在做的都是“重复启蒙”,这令韩寒有些悲观,但他要“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他相信“体制是可以被人心架空的。”

如果说韩寒的写作更为私人化,那么他创办杂志和应用软件,是因为它将自己定位为不仅是一个文艺传播者、更是一个民智启蒙者的角色。

1、公知、意见领袖与公民。公共知识分子是由徐昕在翻译理查德·A·波斯纳著作《公共知識分子:衰落之研究》首先引进的,《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使用了这个概念,“政右经左工作室”从2005年起每年推举当年度富有影响的“‘政右经左’版公共知识分子”。其共同标准为: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可以看出这个名词起初是中性甚至带有褒义色彩的,然而这个词在网络爆红之后迅速污名化,染上了贬义色彩。

韩寒的博客有50%的文章是关于最新的社会事件的评论,他在2009年接受《南都周刊》的采访时说“别的个体他们都不和我玩了,所以我只能和这些公共事件玩了。”并且表示对“公共知识分子”这一称呼不感兴趣。他说“我就是个作者,看我文章的人是我的读者。我和他们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很荣幸,而不是教主和教徒之间的关系,我不想拿任何人当枪使。”但在2012年的博文《就要做个臭公知》里,韩寒分析了“公知”一词臭掉的原因,为公知正名,并且承认“是的,我是个公知,我就是在消费政治,我就是在消费时事,我就是在消费热点。我是消费这些公权力的既得利益者。大家自然也可以消费我,不用给小费。……我觉得,‘知识分子’以及‘公知’这两个词,无论在任何年代,都应该是一个褒义词,都该去珍惜。”

韩寒认为媒体称呼他时使用的“公民”本质上也是“公知”他说,“公民其实只是媒体使用的一个带保护性的词汇,对于媒体来说,他们其实希望突出的还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那么一个形象……我认为在一个更良好的社会其实应该是有更多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只有知识分子有很多的时候,这个国家才会维系得更向前,更进步。而意见领袖如果多的话,其实不见得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

nlc202309091701

在“公知”一词还是“颁奖赞美的用词”时,韩寒不喜欢以它自称;而它变成了“搬弄是非的用词”时,韩寒则把它捡起来,擦了擦,戴在头上,并且号召大家都来戴上它。可见,韩寒对于社会潮流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他不从众,而是希望以自己的力量引导民众。

“意见领袖”的概念由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最早提出。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韩寒不喜欢“意见领袖”或“青年领袖”的称呼,他认为“一个人总被说成意见领袖、青年领袖,会出问题的。这个年代不应该产生青年领袖,领袖很容易建立,也容易被推倒。……王小峰不是说,哪来什么意见领袖,都是牢骚领袖。”在接受《北京青年》专访时,他又说“本来就是牢骚领袖,但牢骚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方式。”他认为意见领袖不如知识分子,“带‘领袖’两字的,最终都有可能走向铲除异己的方向,而‘分子’只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单位而已。”

能够看出,韩寒是希望社会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比起“意见”,他更青睐“知识”,比起拥有号召力的“领袖”,他期待更多拥有平等话语权的“分子”。总之,大众可以自由而理智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就是韩寒所希冀的社会氛围。

四、结语

博客里的韩寒倾向于“公知”,他挑战体制、批判国民性,呼唤理性、承担一个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实际上就是一个“教主”,但并不試图控制“教徒”;他也是一个“领袖”,但并不高高在上。他替大众发声,也批判大众;他融入大众,也与他们保持距离。

微博里的韩寒倾向于一个普通人,他耍帅也卖蠢、晒娃还写段子,与其他名人或热门段子手的微博没有很大区别。微博的娱乐性消解了严肃性和距离感,让韩寒从“讲坛”或“神坛”走到了我们身边。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韩寒.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 twocold

[3] 韩寒.可爱的洪水猛兽[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4] 韓寒.新浪微博http://weibo.com/ p/1035051191258123

[5]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

[6] 罗小敷.韩寒:某个时刻必须是演员[J].南都周刊,2010(22):69-71.

[7] 韩寒.青春[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8] 邓熙.颠覆的力量[D].海南师范大学,2012.

[9] 解月.韩寒杂文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10] 刘杰.被斩断的思考——韩寒博客杂文的存在形态[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1] 黄钰钦.初探韩寒新闻评论[J].新闻研究导刊,2014.

篇4:关于韩寒经典名言

2. 很多男人就是这样的,玩女人的时候总希望对方年轻一点放开一点开放三点,玩着别人的女儿的同时又希望别人永远别来碰自己的女儿。出处:传统美德

3. 失恋的女人,要么一生不嫁,要么嫁得飞快。在她飞快地嫁人以后她恍然明白自己谁也没有气着。出处:像少年啦飞驰

4. 有句话说“爱情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话其实不对,爱情没这威力,爱情只是促使女人去买最好的化妆品,仅此而已。

5. 文化,法制和自由是一个民族的一切,别的国家不会因为你国的富豪疯狂抢购了超级跑车和顶级游艇而尊敬你的国民。坐在空客的机舱里,飞翔在两万英尺的高空,一个半小时就到了上海,窗外望去,都是海水。既然我们共享着太平洋的风,就让它吹过所有的一切。出处:太平洋的风

6. 因为当你很老的时候你跟你的小孩说,我曾经完成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的时候,他会有荣耀感,小孩子会觉得,哇!好伟大,而不是说,你看爸爸曾经掏出首付买这套房子,然后每月还贷,这样连你的孩子都未必崇拜你。作者:韩寒

7. 中国之真正的强大,除非一人一台奔驰,否则就取决于现阶段有没有真正让全世界信服的文化作品。这需要所有的文化人和官方共同的努力,只要你松绑,我们从来不缺好的艺术家,当然可能我不是,但一定有一批人是。哪怕是批评你的作品,你一样扶持它。要不然你打算永远靠熊猫和茶叶去感动全世界吗?

8. 每个人的身体,都有厚的地方,他们各不相同,有些人厚的是手上的老茧,有些人厚的是背上的污垢,有些人厚的是脸上的老皮,我愿自己厚的是心脏的肌肉。打死也不能放弃,穷死也不能叹气,要让笑话你的人成为笑话。

9. “虚惊一场”这四个字是人世间最好的成语,比起什么兴高采烈,五彩缤纷,一帆风顺都要美好百倍。你可懂什么叫失去。出处::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10. 对于那些聪明的人,为何仇和恨总是能把握得如此好,却总是栽在爱里。出处::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11. 世界上那么多纷纷扰扰,能和你真正产生关系的不多,外面那么冷,你更要记住那个给你暖被窝的。

12. 找到自己所热爱的,千万不要放弃,千万不要放弃,千万不要怕被他人所嘲笑,因为无论你做什么,总会有一些人在后面笑你,你做得好,做得坏,都会有人在笑你,不要怕被人嘲笑,就算你喜欢研究蚯蚓,或者你喜欢做各种各样的事情,那怕你立志于,要做第一个华人的美国总统,不要紧,just do it!出处:作客芒果台远行作者:韩寒

13.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从高墙里走出来更好,虽然外面也只是没有高墙的院子。

14. 我不知道是否有一种奇怪的感情,它深到你想去结束它,或者冰封它。只因它出现在错误的时间里,于是你要去等待一个正确的时间重启它,而不是让错误的时间去消耗它。少则一天,多则一生。出处::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15. 当公权力和政治能被每个人安全的消费的时候,岂不更好,大家都关心这个现世,都批判社会的不公,毒胶囊出来的时候谴责,贪官进去的时候庆祝,哪怕是故作姿态,甚至骗粉骗妞骗赞美,那又如何。面对政府,公权,政治,你不消费它,他很可能就消灭你。出处:就要做个臭公知

16. 没人能让所有人满意,所以让自己和你中意的人满意就可以。你所判定的一切,也许就是你自己内心的投影。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接纳和抛弃的过程,就是一段迎接冷眼嘲笑孤独前行的旅途。KO不了你的,也许让你更ok,没让你倒下的,也许让你更强大。我也将尽我所能,向在乎我的人创造各种东西,绝不向厌恶我的人解释这是个什么东西。

17. 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出处:韩寒博客

18. 既然多年前你以一挑亿,跑赢了其他所有的精子,那么你必然生来就是牛逼的。来到这个世上,总要留下点痕迹。作者:韩寒

19. 有的人话糙理不糙,有的人话不糙人糙。出处:韩寒博客

篇5:韩寒语录关于励志

1. 一帮毫无成就的人居然还指责一个世界冠军的教育模式有问题,就是中国逻辑。

2. 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

3. 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

4. 教师不吃香而家教却十分热火,可见求授知识这东西就像谈恋爱,一拖几十的就是低贱,而一对一的便是珍贵。珍贵的东西当然真贵,一个小时几十元,基本上与妓女开的是一个价。同是赚钱,教师就比妓女厉害多了。妓女赚钱,是因为妓女给了对方快乐;而教师给了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

5. 和女性争辩是不明智的。无论这个女性是不是明智。

6. 权力高于你尽全力扞卫的权利。

7. 我这辈子说得最让人无从反驳的话就是被子不用叠——本来就是要摊开睡的——然而这也是第一个被人反驳掉的。懂么,这就是规矩。我们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有太多规矩。

8. 大部分的现代诗其实就是把一篇三流散文拆成一句一行写,而所谓比较大师的或者先锋的就是把一篇三流散文每句句子的顺序捣乱了再拆成一句一行写。

9. 只要不要脸,谁一天都能写几十首现代诗。

10. 所谓压力大,学习苦,名额少,全是老百姓的事情,有钱有权的人,从没有说过教育有什么不好,因为这完全是他们所不能体会的东西。

11. 我们主要到你们这里来学习,话是好听,但是你在学校里都干什么来着?

12. 先人也很可怜,引用他们的很多话,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尊敬他们,而是凑巧他们和自己想的一样,利用一下这些话,去反驳或者批评一个和自己想的不一样的人罢了。

13. 欠人钱和欠人情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别人欠你一笔钱,拖着久久不还,你已经断然失望,这时,那人突然还钱了,你便会觉得那仿佛是身外之财,不是你的钱,然后挥霍花掉;但若是别人欠你一份情,也久久不还,待到那人还你情时,你会备加珍惜这情。

14. 对男子而言,最难过的事就是旅行途中二男一女,这样内部永远团结不了。

15. 不漂亮的女孩子撒娇成功率其实比漂亮女孩子要高,因为漂亮女孩子撒娇时男的会忍不住要多看一会儿,再在心里表决是否值得;不漂亮的女孩子撒的娇,则像我国文人学成的西方作家写作手法,总有走样的感觉;看她们撒娇,会有一种罪恶感,所以男的都会忙不迭答应,以制止其撒娇不止。

16. 骂人时最痛苦不过于别人用你的话来回骂你,分量也会猛增许多。

17. 街上美女很少,因为这年头,每天上一次床的美女比每天上一次街的美女多。举凡女孩子,略有姿色,都在大酒店里站着;很有姿色,都在大酒店里睡着;极有姿色,都在大酒店经理怀里躺着。偶有几个清秀脱俗的,漫步走过,极其文静。

18. 上海的美女走在街上向来目不斜视,高傲地只看前方,穿马路也不例外;上海的男人却大多目不正视,竭力搜索美女,脸上的肌肉已经被培训得可以不受大脑控制而独立行动,见到美女就会调出个笑,因为如此的关注,所以,在上海只听到车子撞老太婆,鲜闻有车子撞上美女。

19. 真理往往是在少数人手里,而少数人必须服从多数人,到头来真理还是在多数人手里,人云亦云就是这样堆积起来的。第一个人说一番话,被第二个人听见,和他一起说,此时第三个人反对,而第四个人一看,一边有两个人而一边只有一个人,便跟着那两个人一起说。可见人多口杂的那一方不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许多是冲着那里人多去的。

20. 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聪明绝顶的人。因为有些博士其实见识没有多少长进,只是学会了怎么把一句人都听得懂的话写得鬼都看不懂。

21. 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22. 现在教育问题是没有人会一丝不挂去洗澡,但太多人正穿着棉袄洗澡。

23. 潮流是只能等不能追的,这和在火车站等候火车是一个道理,乖乖留在站上,总会有车来,至于刚开走的车,我们泛泛之辈是追不上的。

24. 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

25. 我成为现象,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

26. 痛恨一个人四年比喜欢一个人四年更加厉害。喜欢只是一种惯性,痛恨却需要不断地鞭策自己才行。

27. 我生性不爱受困,常常违反班规,班主任常罚我抄班规遍,我只好三支笔一起握。我常对人说,我的一手好字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28. 街上美女很少,因为这年头,每天上一次床的美女比每天上一次街的美女多。举凡女孩子,略有姿色,都在大酒店里站着;很有姿色,都在大酒店里睡着;极有姿色,都在大酒店经理怀里躺着。

29. 周庄的大门口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公车,可见我国政府对提高官员的艺术修养是十分注重的。

30. 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

1. 总是需要一些温暖。哪怕是一点点自以为是的纪念。

2. 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

3. 伤口是别人给与的耻辱,自己坚持的幻觉。

4. 我大概是一只鸟。充满了警觉,不容易停留。所以一直在飞。

5. 痛彻心扉的爱情是真的,只有幸福是假的。那曾经以为的花好月圆……爱情只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

6. 我的世界是寂静无声的,容纳不下别人。

7. 像我这样的女人,总是以一个难题的形式出现在感情里。

8. 我们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

9.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10. 我总是以为自己是会对流失的时间和往事习惯的。不管在哪里,碰到谁。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

11. 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

12. 我从来不自欺欺人。我只看真实。

13. 聪明的女子值得同情。

14. 一个女子的寂寞就是这样的不堪一击。如果一个男人对我伸出手。如果他的手指是热的。她是谁对我其实已经并不重要。

15. 我会惧怕孤独吗?我只是偶尔会感觉寂寞。

16. 爱情是容易被怀疑的幻觉,一旦被识破就自动灰飞烟灭。

17. 在她的心里潜伏着一个深渊,扔下巨石也发不出声音。

18. 喜欢的就要拥有它,不要害怕结果。

19. 很多人一旦分开也许会永远都不再见面。

篇6:关于从文化韩寒到商业韩寒的讨论

从韩寒和郭敬明两位“80后”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入手,对他们的创作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得出“80后”文学的总体创作方式。“80后”文学书写青春的反叛、另类和边缘状态,具有孤独、叛逆、感伤等“独一代”特质,叙事题材大多以年轻人的生活经验为主,是一种贴近读者的创作方式。作品中的人物和人物精神世界青少年化,阅读对象以年轻人居多。“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多表现为一种情感化的生活经验,一种品性与情感的融合以及一种不泯的童心,或者性情的解放。“80后”以“率性”“真诚”的青春姿态书写生命的成长体验。他们的文学才华与不懈努力值得肯定,但受年龄经验等方面的制约还存在不足,体现在创作题材单一,缺乏思想深度。

关键词:当代文学;“80后”文学;韩寒;郭敬明;创作方式

From the Han Han and Guo jingming View the Method of “After 80” Literature Abstract:From “80” after which the two representative writers Han Han and Guo starting ,creative approach to their comparative analysis,can be drawn “after 80” literature in general creative way.“After 80” literature is written about the youth rebellion, alternative and marginal status, and it with a lonely, rebellious, sad, etc.“unique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and the narrative themes of“After 80” Literature were mostly based life experiences of young people,this is a creative way close to the reader.These works the characters and the characters reflect the youth of the spiritual world, works for the reading to young people, mostly.“After 80” literature in creative expression as a way mor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life,and a kind of character and emotional integration and a non-childlike innocence, or the nature of liberation.“ After 80” with their “whims” “sincere” attitude of youth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life writing.Their literary talents and tireless efforts worthy of recognition, but by the age of experience, there are constraints such as inadequate, reflected in the creation a single theme, the lack of deep thought.Keywords: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fter 80” Literature;Han Han;Guo,jingming;Writing Style 1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目录 引言(1 文献综述(1 研究方法(2 讨论与分析(2

一、韩寒和郭敬明创作的相同之处(3(一一种贴近读者的创作方式(3(二具有“独一代”特质(4

二、韩寒和郭敬明创作的不同之处(5(一题材不同(5 1.叛逆顽皮的问题少年和青春期的忧伤(5 2.少年眼光和神秘而感伤的奇幻故事(6 3.对世俗的讽刺和忧郁的气质(7(二语言方式的不同(8

三、“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及对其创作的思考(9

(一“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9 1.一种情感化的生活经验(9 2.一种品性与情感的融合(9 1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3.不泯的童心,或者性情的解放(10(二对“80后”文学创作的思考(10 1.文学才华与不懈努力(11 2.受年龄、经验等方面的制约(11 结论(12 参考文献(13 引言

“80后”写作出现的背景是中国转型期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市场经济建设和电视、网络等现代文化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和计划经济时代的价值观,后现代大众消费文化取代精英文化成为文化主流。经济、文化转型形成的合力共同影响“80后”和“80后”写作的发展。[1]“80后”写作延续了“60年代作家”、“70年代作家”的以年龄特征来命名的方式,除了突出了年龄特征外,也强调了“80后”出生的成长环境、人生体验及文化氛围的共同性。他们多在作品中描写青春、校园以及成长这样的现实题材,多以身边的事件和环境作为写作内容,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种鲜明态度或情感。韩寒和郭敬明相对而言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作家,他们之间存在许多争议,在这里主要就是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两位作家来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时代》周刊对韩寒等“80后”作家做过许多评论和研究。很多评论者对“80后”这一概念在2004年以前的发展知之甚少。是从春树、韩寒、满舟、李扬四人被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看作是中国80后的代表后,“80后”这个词才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因此,“80后”一词的盛行,与美国《时代》周刊有着莫大的关系。另外在百度贴吧《韩寒报道汇总:《法国人眼里的<三重门>》,法国评论家也对韩寒的《三重门》进行过评论,以及《外国人眼中的韩寒》,都对“80后”的代表作家韩寒本人及其作品进行了评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①从专著来看,对“80后”作家及作品的研究主要有:孟庆伟编著的《大话韩寒》(华艺出版社,2001,里面对韩寒进行了诸多评论和研究;梦游编著的《80后作家成名之路》(现代出版社,2006,对几位有代表性的“80后”作家及作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分析了他们的成名之路和成名作,并没有研究其创作方式;曹文轩教授的《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对“80后”文学现象作了分析和研究;以及何从主编的《80年代的宝贝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3等等。

②从学术期刊看,有乔焕江的《浅析郭敬明小说的创作理念》(今日南国,2008.6是以郭敬明的小说《悲伤逆流成河》为例进行研究的;喻晓薇的《韩寒“叛逆”吗?》(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是从读者心里以及大众消费层面来解析韩寒;吕国安的《浅析“80后”青春文学的创作特征》(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6是对“80后”的青春文学创作从其形态、内涵及局限性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张未民:《关于“新性情写作”——有关“80后”等文学写作倾向的试解读》,《文艺争鸣》,2006.3是从“性情”写作方面进行解读的;江冰的《论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文艺评论,2005.1是从文化背景这个方面进行研究的。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三对上述状况的评述

随着“80后”一词在网络以及现实社会中不断被提及,很多学者开始了从“80后”,到“80后”作家,再到“80后”文学的研究。许多学者喜欢单独研究“80后”的某一位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从某部作品中来看作家本人,或者从某位作家的创作看其文学观等,接着开始为“80后”文学进行派别之分:有青春文学、玄幻文学、盗墓文学等,还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文化语境与“80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他们大多侧重从作者本位的方向来探讨,而真正从文本的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文章很少,所以,在这里以“80后”的两位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来进行比较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是很有价值的。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社会历史批评、文本比较分析法、文献法。①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来看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对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进行阐释,从内容出发来评判作品的价值。考察作家与他所生活、创作的时代、环境的关系;②使用文本比较法,得出韩寒与郭敬明小说之间的异同;③使用文献法,对大量资料进行梳理整合,论证该命题。

讨论与分析

所谓“80后”作家,简单说来就是指一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爱好文学并积极进行文学创作的新生代作家群体,他们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最年轻的力量。“80后”写作是以年龄特征划分出的一个很宽泛的文学概念,凡是80年代出生的人的创作活动和作品都可称之为“80后”写作。“80后”作家有很多,他们的创作包括叙事文学和散文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占领了文学图书消费市场的重要一角,尽管其卷起的写作潮流不免泥沙俱下,但它却以一种新颖的创作方式而自成格局。“80后”们生活在社会和平稳定、意识形态逐渐开放的时代,享有丰裕的物质条件和花样翻新的生活方式,享受着全球化、大众化、消费化、网络化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和愉悦。后现代消费文化的浸

润,网络、动漫、朋克、摇滚、名牌、手机以及属于他们自己的话语方式构成了“80后”独特的文化空间。韩寒和郭敬明是“80后”作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无论是韩寒“天才少年”的个性叛逆,还是郭敬明的青春忧伤,他们都用个性张扬的文字,自由地宣泄与倾诉青春期的迷茫、困惑、愤怒和向往,本文通过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来整体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他们在作品中大量流露的反叛态度、感伤情绪和对事物的理解都超出了传统的“阳光写作”和文学精神的理解范畴。

一、韩寒和郭敬明创作的相同之处

“80后”写作源头可追溯至1996年郁秀小说《花季雨季》的问世。《花季雨季》创造了空前的阅读奇迹。从此“80”后作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时代气息。[2]当时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主要有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张悦然的《樱桃之远》等。从内容上看,“80后”文学大多书写同代人的生活,展现了一种属于当代年轻人的校园生活以及少年的成长过程,其中既有校园的纯真,也有青春成长中的孤独、迷茫与忧伤。

(一一种贴近读者的创作方式

“80后”这一代人多是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来分享自己的感受,朋友间的交流也不是很多。内心的压抑得不到宣泄,就开始书写自己的青春情绪,以个体经验表达共同的感受,故受到相同年龄阶段读者的热烈欢迎。

先看韩寒的代表作《三重门》,主人公林雨翔是一名中学生,小说主要就他的学习、感情、生活做了一系列的描写,有一定的自传色彩,如作文大赛夺冠、参加文学社周庄采风、体育加分保送、考试挂红灯等。其思想的独特,用幽默的语言对现实、对现行教育制度进行嘲讽,发泄对学业过重、对单调生活、对道德说教的不满,这引起了中学生的共鸣。当大多数高中生被高考折磨得身心疲惫时,这个背离现行教育制度的问题少年,自然引起了关注。而且,《三重门》中林雨翔的严重偏科及其争强好胜,也吸引了一部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分学生的兴趣。长期以来的主流社会观念总是把学习成绩与高考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志,这使在学习成绩以外拥有特长的学生无比痛苦,这种无法言说而又不被家长理解的痛苦在韩寒的小说中被肯定被张扬。林雨翔自己的文学才能不被认可,但又找不到自我实现的途径,这种矛盾和痛苦在作为学生的80年代人中有着很大的普遍性,可以说林雨翔其实就是很多学生的缩影,有一种摆脱世俗的清高,又无法真正摆脱世俗的熏陶,于是只好无奈的回头接受世俗的洗礼,最后落得“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这样的遭遇引起千千万万渴望被肯定的中学生的共鸣。[3] 郭敬明小说的读者群定位为青少年,“花样年华的他们对未来有着深深的期望,犹疑与茫然,他们急切地希望能了解同龄人的生活,希望从小说中看到不一样的人生。”[4]

郭敬明的小说《幻城》以玄幻的想象围绕哥哥卡索与弟弟樱空释前世今生的深厚情感展开了一个关于自由、孤独与忧郁的梦境。所有深爱卡索的人都希望他自由地飞翔,但卡索为了使这些死去的爱他的人复活,自己奋不顾身的踏上了寻找隐莲之路。一路上神秘的气氛,精妙的推理,牢牢地吸引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卡索、樱空释、梨落、岚裳用惨厉的杀戮和死亡来追寻爱和自由,每个人死后都会给最爱的人留一个梦境,而每一个梦境,又无不是在怀念,对失去的美好的怀念。“郭敬明在小说中试图还原了一种在现实社会中已经不可能存在的最本色、最美好的人与人的心灵关系。这种充满了唯美浪漫的美好情感,感动了一群正处在青春期,渴望真挚情感的中学生。”[3]

(二具有“独一代”特质

“80后”出生的人被称为“独一代”,他们独享了几代人的关爱,也因此使他们形成独有的精神气质。当“80后”步入青春期时,稚嫩的生命开始对生命和世界进行探索,用郭敬明的话来说:行走在“爱与痛的边缘”。在一个相对远离俗世的空间里书写自己的快乐与忧伤、壮志与失意、坎坷与曲折、渴望与骚动、沉默与喧嚣,这样的自我情绪“尽管缺一些社会性的宽泛,但也许更加贴近文学的方式”[5]。翻开一篇篇书

写青春的文字,只有青春的质朴和率真,而“孤独”、“忧郁”、“叛逆”等青春情绪弥漫在字里行间,和他们塑造的青春形象一起织就了“80后”写作的青春叙事话语系统。

“独一代”特质首先表现为孤独。在韩寒的作品《三重门》里,林雨翔始终感到一种无处倾诉的孤独,他常常独自一人行走在偌大的校园里,体验着孤独的滋味。热热闹闹却又冷清清,没有朋友可以交谈,没有亲人可以诉说,只好经常自己对着自己发呆。韩寒的《三重门》中表现了一种新时代的苦闷、压抑和焦虑。在那群中学生的世界里我们找不到以往作家所热衷的国衰家败的苦难体验,也找不到生活出路的精神苦闷。这些新世纪青年感受到的是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和由此产生的个体生存焦虑,这种压力不自觉地就会转换成一种对现实的质问和对外在力量的反抗,但却无处诉说。

在《幻城》里,郭敬明在奇幻的外衣里用曲折和隐喻的方式来释放这种情感,坚韧地呼吁和寻找这种情感。“我是个孤独的国王”,“我成了历史上最寂寞的一个王”,“我总是在诺大的宫殿中听到自己孤单的脚步声”。[6]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相依相偎地携手到白头,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生命里的匆匆过客,每个人都在不断经历着离别、死亡和猜忌等所带来的孤独。80后的作品中,孤独是无名的,甚至是没有缘由的,这是青春的孤独,而忧伤也是如此。在80后的作品中,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浸透着忧伤的情调,这种伤感几乎笼罩在他们所写的每一个主题上,包括爱情、亲情和友情。“他们一方面享受着青春的无羁和自由,但另一方面,那种岁月如梭、青春易逝的感觉却又无时无刻不在他们心中升起,不时地泛上心头,给他们带来无名的伤感。”[7]

二、韩寒和郭敬明创作的不同之处

“80后”文学在其创作风格上存在差异性,他们没有共同的写作宣言,叙事题材大多以年轻人的生活经验为主,作品中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呈现青少年化,与以往单纯歌颂青春美好的“阳光写作”不同,“80后”写作书写青春的反叛、另类和边缘状态,具有孤独、叛逆、感伤、颓废等情绪特征,阅读对象以年轻人居多。[1](一题材不同

1.叛逆顽皮的问题少年和青春期的忧伤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韩寒的作品引人关注的首先是题材。长篇小说《三重门》《像少年啦飞驰》,主人公都是叛逆顽皮的问题少年,小说中故事发生的环境是校园以及周边,小说记载的也都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件。韩寒的小说主人公身上都带有他自己和朋友的影子。[8]在韩寒的《三重门》中,林雨翔从小就很聪明,并受益于从事文学工作的父亲影响,被称为“神童”。然而这个极具才气的少年却在初中严重偏科,他逃避学习、害怕父母的管教、与小哥们儿鬼混,到了高中,因为“逃夜事件”而被学校开除。除了林雨翔,小说中还塑造了许多向马德保那样的肤浅、好色、无能的书呆子似的教育者。在韩寒笔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再那么纯洁,由教与学变为相互利用,比如林雨翔利用其语文老师马德保的宠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马德保则利用林雨翔在作文上的成功来炫耀自己的教学有方,还有学生之间搬弄权术、互相攀比等。在后记中,韩寒写到:“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全面发展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全面平庸。” [9]对应试教育狠狠地调侃了一番,并且给出自己的建议:“对于以后不去搞理科方面研究的人,数学只要到初二水平就绝对足够了,理化也只需学一年……”[7]

郭敬明曾说过:“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忧伤是嵌在心里的不可名状的灼热,不可言说”,“我总是在我十八岁的时候缅怀自己的十七岁,等到十九岁的时候又后悔虚度了十八岁。”[10]在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里,郭用一种温婉的语调来描绘青春的流逝与怅惘。小说中描绘的是林岚与闻婧、顾小北、白松等几个成长在都市中的富家子弟的友情与恋情故事。他们年少轻狂,未经风雨,所以在生活面前显得异常的敏感与脆弱,文中林岚感慨道:“真的,我觉得人与人都是缘分,缘分一旦完了,再怎么强求都无济于事的,那只会让别人觉得是个笑话。我一直在扮演着小丑的角色。”在小说结局中,林岚订了婚,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人生的另一段旅程即将开始了,然而对青春年少时的岁月,表现出的竟是“一切都消失了,只记得一首歌”那样不愿再去面对的姿态。郭敬明就是用这样一种姿态来表现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那份难以言说的忧伤。

2.少年眼光和神秘而感伤的奇幻故事

韩寒无论是他的代表作《三重门》还是《长安乱》、《一座城池》或是随笔集《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都体现出他的少年眼光,即以少年单纯的视角审视社会现实,表现出少年特有的心理和特点。

少年最突出的特点是变化和认知。在思考中变化,在变化中迷失又在变化中逐渐成长,学会勇敢和不妥协。在韩寒的作品中,少年眼光的表达是很有趣味性的,它们新奇、怪异甚至荒诞,但这正是每个少年心中最贴切的认知。当作为高中生的韩寒,在《三重门》中过多地反映了自己学生时代的思考、困惑以及梦想。而作为赛车手的韩寒则在《像少年啦飞驰》中更多地表现了作家从写手到车手,把梦想变为现实的尝试过程。随笔《通稿2003》则是对教育和自我的深入评判与反思,用韩寒内心的声音来诠释自己文字的意义。小说《长安乱》表达的是一种对世界的探究、思考与尝试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心路探索。“在这些作品里,韩寒以自己的立场与方式,以自己犀利、尖锐甚至刻薄的语言方式去完成思考和愤怒、激动和抗争、改变和创造的过程,而这一切恰好是一颗少年本真的火热和激情所能给我们的最全面的呈现。”[11]

韩寒用少年眼光审视现实,文章比较贴近现实,属于一个反传统的叛逆者,而郭敬明的创作多属青春幻想型,如他的成名作《幻城》,这是一篇充满奇幻和神秘色彩的小说。在19岁的郭敬明构建的那个帝国中,人人都有着白色晶莹的瞳仁,白色的长发,千年的寿命和梦魇般华丽的幻术,直到最终,神秘依然存在。“感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在他设置的紧张情节和推理中亮艳地流转和纠缠。情节到了阅读的尽头仅仅淡化成了刃雪城背后模糊的一片白色,留下的只是文字中氤氲出的悲凉和深深的感动。”《幻城》是伤感的,伤感来源于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的人死了,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解脱。比如小说的主人公卡索,他终于可以完成弟弟的心愿,可以自由地飞,不再受到尘世琐事的羁绊;比如婆婆,她终于可以看到她崇敬的王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即使是牺牲自己几千几万年的灵力也在所不惜;比如岚裳、梨落这两个深爱着卡索的女人,终于可以完成自己的心愿,成为卡索的妻,并为他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无怨无悔。[12]

3.对世俗的讽刺和忧郁的气质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韩寒在创作方面多是对世俗的讽刺,在他的作品中毫不保留的谈到社会中的种种现实,《三重门》以一个问题少年的视角,辛辣的讽刺了他所接触的人情世故,尤其是当代教育体制中的种种弊端。主人公林雨翔,在校是名中等生,学习一般,本不可能考进重点高中,但通过父母的关系,他进入重点高中读书。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发奋读书,最后因逃夜事件畏惧处罚而离校出走。家庭、学校、社会是人生必然经历的三道大门,而当对这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感到无能为力时,年轻的他们所能选择的道路就是出走,至于要去何方,却又无从知晓。青春常和叛逆联系在一起,叛逆是青春的外衣。与童年期相比,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成人感”和社会独立性更加强烈。他们从心理上强烈要求改变童年期一切依赖成人的状况,要求像成人一样,或大体一样,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生活。

[2]这种社会独立性使青少年的自尊心、好胜心日益增强,但社会成人界仍然习惯地拿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这种心理差距和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而郭敬明相对内敛一些,他所创作的大都是比较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他的小说中,充满着忧郁和悲伤。《梦里花落知多少》,一看标题,就能感到淡淡的忧愁。主人公林岚是一个任性、外向的女孩,从高中就和顾小北谈起了恋爱。这份纯真的恋爱在顾小北对林岚的百般恩爱和体贴中持续了六年,还是分了手。后来顾小北交了号称校花的姚姗姗做新女友,白松也认识了纯真的李茉莉,加上林岚的好姐妹闻婧、微微、火柴,一群人在北京上演了彼此关联的悲伤故事。广告界精英陆叙爱上了林岚,林岚知道顾小北和姚姗姗订婚后,心情极度悲痛,叫上陆叙一起喝酒,回来途中出了车祸,把陆叙摔成重伤,又一时失手,直接送走了陆叙的命。外表“纯真”的李茉莉只是一个伪装得很好的妓女,不仅骗走了白松的钱,更击垮了白松的心灵,白松成了吸毒的废品。闻婧被李茉莉报复,惨遭她指派的歹徒强暴,只好和男友

武长城过上了隐居生活。而经历种种伤痛的林岚也只有远走深圳,躲避这个带给她太多痛苦的北京城。

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哭过了,但泪水还是不能洗刷浓浓的伤感。亲情、友情、爱情,最后换来的都是痛苦不堪的结局。或许也只能用文中的话来解释了:“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梦,有时候我们沉溺在梦里面不愿意醒来,我们在梦里哭了笑了难过了开心了,当梦醒了我们又开始另外一个梦。”[13]

(二语言方式的不同

韩寒作品中的语言较朴实、自然。这种特点在《通稿2003》和《三重门》中对教育、教师等问题的议论表现得非常突出,“孩子是一个很容易对看起来好像知道很多的人产生崇拜心理的人,可是能当教师的至少已经是成年人了,相对于小学的一班处男来说,哪怕是一个流氓都能让这班处男肃然起敬”。[11]在语言方面,备受赞誉。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在《三重门》的序言中说:“《三重门》以成熟、老练甚至以老到见长,在尖刻之外,更多的显示了作者的智慧。” [9]《三重门》的责任编辑袁敏甚至认为这部作品中“有钱钟书的影子”。小说《像少年啦飞驰》也保持着他一贯的语言特点,有漫画式的生动比喻,出人意料的反语,意味深长的类比,令人目不暇接。[8] 韩寒文笔朴实精炼,往往能一针见血,而郭敬明的语言文字非常华丽。这也是郭敬明小说的一大卖点。华丽的辞藻,精致的句子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特别符合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初高中学生的审美观。作家曹文轩曾在《幻城》序言中这样评价郭敬明的语言特色“把握语言充满自信,滔滔不绝、左右逢源,无论在描物状态方面还是在剖析灵魂方面抑或是哲理性的解说方面,都无搜索语言的捉襟见肘。意象新颖,对话有古典话剧之对白一样的讲究,长短句相得益彰。在语言的王国,语词的千军万马,无边无际地簇拥在他的麾下。他将调动他的语词大军当成了写作的最大的快意。他更多的时候是喜欢语词大军的漫山遍野,看到洪流般的气势。”[4]

三、“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及对其创作的思考

(一“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80后”作家大部分出自“新概念作文大赛”,“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是“新概念作文大赛”对参赛者的基本要求。“新思维”就是要求必须有创造性、运用发散型思维,打破僵化保守,提倡无拘无束;“新表达”就是让参赛者在写作的时候不要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己的个性语言,反对千篇一律;“真体验”则是指“真实”、“真诚”、要求参赛者要真挚地关注、感受和体察生活。在这样的比赛理念指导下,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人的写作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成名之后的文学创作中也得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到体现。“‘率性’、‘真切’的风格,无论是对传统作文模式的挑战,还是对成年生活的反叛,最率真地表达自己或许就是他们最初的创作动机。”[1]

1.一种情感化的生活经验

情感是“80后”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他们的许多作品都是情感的融合。“80后”作家大都喜欢写散文和小说,这两种文体由情感得以贯通。“80后”作家中许多是从新概念作文写作进入文学写作的,故表达方式多是直抒胸臆,多表现的是他们的学生时代,如韩寒的《那些事、那些人》、郭敬明的《一个仰望天空的小孩》《三个人》等散文中所体现的都是一种情感的融合,对于其他人而言那是一些陌生的东西,而对于他们又是日常的生活经验,从寝室到教室,从教室到食堂,过的都是一般学生式的生活,但都是自己的真切情感体验。生活体验并不会因为个性的张扬和特立独行而受到削弱,反而使他们体验着富有内容和深意的情感,并升华为对理想的追寻。散文中的华丽唯美而不拘格套的创作手法,在被运用到小说这样的叙述性文体的创作后,给小说中增添了许多情感化的生活经验,为小说文体带来轻松和解放。“由作者的独抒性灵、自然抒情所造就的小说叙述文体,它们是由美的青春心灵而生成的自然而然的美文,再炫耀的词句也显得可以接受,再奇幻的情节都成为可理解的审美想象。”[14]如郭敬明的长篇小说《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作品,都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体验。

2.一种品性与情感的融合

情感是品性的表现,而品性则是人的情感智慧所熔铸的稳定性素质。人的品性与情感的融合则可称之为性情。人的品性中有理智、情感、欲望等不同因素,但由情感来主导的品性才可称为“性情”。“80后”文学作品无不体现新时代个性化的张扬与独立独行:韩寒的《三重门》、春树的《北京娃娃》等在此都可以视作性情之作、率真之作。《三重门》中的林雨翔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性情学生,严格而繁重的学校体制生活被他的主观性情所改装,变成一种性情的生活。人们在评价这部作品时,往往用“思想锐利”、“智慧”和“幽默感”来判断其内容,但“性情”二字更为贴切,其作者韩寒就是一个“性情中人”,这是一部愤世嫉俗、针对性强的具有叛逆性和激情性的性情之作。《北京娃娃》中的那个“春树”,是一个更为个性化的“我”,她“奋不顾身而盲目”地追

求爱情,一次又一次地进入而又逃离,或许她根本就不懂爱情,性情和自由促使她不断追寻,尽管有痛楚,但她依然独立独行,为了追求自由,不仅任性,而且任情,没有理性深度,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性情之子。

3.不泯的童心,或者性情的解放

就目前“80后”文学作品,无论是散文或者小说,其价值恐怕在于具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已不是儿童,却要顽固地守持着“童心”。“童心”是一种性情的解放,是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人格的坚持和理想的表达。郭敬明说:“我是一个在感到寂寞的时候就会仰望天空的小孩,望着那个大太阳,望着那个大月亮,望到脖子酸痛,望到眼中噙满泪水。而我笔下的那些东西,那些看上去像是开放在水中的幻觉一样的东西,它们也是真的”。“‘80后’们的童心坚持,是在审美的、文学意义上的坚持,“童心”是他们文学写作的本初动机,本色性情,并不能用一般的成长社会学来要求。”[14]韩寒所秉持的写作动力,正在于所守持心灵中的真人真性的“童心”。“这种有真性情的“童心”,在韩寒的长篇小说《一座城池》中,闪现在作品中的“我”的眼睛中,这双眼睛观察着他和别人逃离一座城池而又不知觉地构造的另一座人性和人世的围城之中,不时地发出富有性情的感慨和忧伤。”[14]这种童心写作,给中国新世纪文学带来了

清新之风,率性率真的童心写作,在内容表达上或者形式上都不拘格套,而是追求性灵的解放和自由。呈现了丰富多样的自由状态。如同《幻城》、《三重门》、《北京娃娃》等以各不相同的方式所表达的,就是抱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一种自由精神,是一种解放了的性情,解放了的想象力和情感爆发力,是“80后”一代人追求性灵解放的表达。

(二对“80后”文学创作的思考

2004年的高峰过后,“80后”文学产生的热潮正在慢慢降温,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重新让风光一时的“80后”有了更用心写作的空间,回归到一个“文学现象”的本身。“80后”文学在经历的几年的辉煌后,开始以理性的轨迹发展,它所反映出来的既有肯定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对此,值得我们深思。

1.文学才华与不懈努力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80后”文学作品所展示出的文学才华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他们投入的真情实感,对自我青春的书写以及开放的写作姿态和自由表达以及充沛的文学想象力、对于文学事业的热情让“80后”文学作品呈现出了丰富别致的现状。“‘80后’写作能够在一片喧嚣中持续下去,并渐趋沉稳扎实,与他们的才华、勤奋是分不开的。我们能够在“80后”作家们推出的一部又一部作品中感受到他们对于文学的热忱和对自己的信心。”[15]他们的努力和探索精神值得肯定。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可以说他们的创作实绩也体现了他们的努力,同时我们更清楚,除了现在广为熟知的一些“80后”作家,他们背后还有一批批默默无闻的写作者,他们怀抱着文学理想,在他们自己的纯文学园地里辛勤寂寞地耕耘着。“他们‘在一群群小孩子靠无病呻吟和伤花感月被冠以作家头衔,垃圾文学大行其道的今天仍然坚持着真正的小说标准’而且他们‘所承受的孤寂,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决不是一个软弱的灵魂所能承受的’,他们的未来因此值得我们期待。”[15]

2.受年龄经验等方面的制约

毕竟“80后”文学是年青人的艺术成果,由于其年龄、经验等方面的原因,“80后”作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他们自身的弱点。“如他们在题材选择上范围较窄,多局限于自己的情感经历;在驾驭语言方面还不够熟练,叙事技巧和结构欠成熟;作品往往局部精彩,整体贫弱,有时过多地沉浸于内心,耐读性差。”[2]这样,“80后文学”就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如:《三重门》、《梦里花落知多少》、《樱桃之远》等小说,均选择了以校园、青春以及爱情作为叙述的主题,这一题材的小说较多。“‘80后’作家可以把注意力延伸到社会更广阔的天地去中去,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他们这个年龄段所缺乏生活积淀和人生经验的事实,而只好津津乐道于狭小的生活圈。” [15]同时还缺乏哲学根底与思想深度。“80后”崛起的催化因素更多的是市场,因此迎合市场成了他们的首选。我们看到以描写校园和爱情为主的生活常态的作品“扎推”出现,正是他们急于走进市场、缺乏冷静思考的体现。很多“80后”作家有着明显模仿前辈作家的痕迹,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他们失去了自我的价值定位和独立的哲学思考。诚如评论家指出的那样:“一直在生活的表层艰难匍匐,而不能拔地而起,凌空翱翔,俯瞰生活的腹地和全部复杂的生活机关。” [10]这种思想深度的缺乏,让“80后”文学打了不少折扣。

结论

“80后”文学是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出现的一个新的文化现象。他们书写青春的反叛、另类和边缘状态,具有孤独、叛逆、感伤、颓废等情绪特征,阅读对象以年轻人居多。“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多表现为一种情感化的生活经验,一种品性与情感的融合以及一种不泯的童心,或者性情的解放。情感是“80后”写作的基本面,在他们的作品中无不体现着新时代个性化的张扬,而“童心”作为一种真性情是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人格的坚持和理想的表达。翻开一篇篇书写青春的文字,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是“80后”以“率性”“真诚”的青春姿态写就的生命成长体验。由于成长环境的独特和青春本性的敏感,成长过程中的“孤独”、“忧郁”、“叛逆”、“残酷”等青春情绪和青春形象一起织就了“80后”青春叙事的话语系统。他们开放的写作姿态和心理体验、充沛的文学想象力、对于文学事业的热情让“80后”作品呈现出了丰富别致的现状。“80后”写作能够在一片喧嚣中持续下去,与他们的才华、勤奋是分不开 的。但是,由于其年龄、经验等方面的原因,“80后文学”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他们在题材选择上范围较窄,多局限于自己的情感经历;在驾驭语言方面还不够熟练,叙事技巧和结构还不成熟;作品往往局部精彩,整体贫弱,有时过多地沉浸于内心,耐读性差等。

从韩寒和郭敬明看“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先进个人总结发言稿下一篇:根据材料写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