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班级文化到文化班级

2024-05-01

从班级文化到文化班级(共9篇)

篇1:从班级文化到文化班级

从班级特色文化入手 有效组织课间十分钟

岳阳市岳阳楼区青年路小学

张望

2010年暑假,我在参加“知行中国”全国小学班主任培训时,看完专题五“不容忽视的课间十分钟”后,我的思绪马上飞到了我们的“百花园”中队。曾经的“百花园”在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也是“一片狼藉”。我这名园丁也曾像案例中那位老师一样,要么是没发现,要么是防不胜防,整天面对着那群“小萝卜头儿”们发感慨:“真不知道你们哪来的那么大的能量,要不是只有十分钟,真不知道要惹出多少事儿来!”正当我在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告状”声中疲于奔命时,事情竟然有了转机......那是一节语文课的最后几分钟,我举着生字卡片和孩子们玩“打地鼠”的游戏(读音、组词正确后即可举起拳头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地鼠”打回洞中),正当大家激动地消灭“地鼠”的时候,一个兴奋的声音传过来:“嘿!这个游戏我最喜欢玩了!像‘打卡’一样!”我正想逮着那个忘乎所以的小家伙教育一下的时候,灵光突现!何不......这样?!“大家先静一静!”我郑重其事地说,“我想谢谢一位聪明的孩子!他刚才帮老师解决了一个难题。他就是——王利蒙同学。”大伙又惊讶又羡慕地望着他,眼睛里满是疑惑。我不忍心再卖关子了,把我的计划全盘托出:最近学校严令低年级班级不得有‘打卡’现象,(原因是趴在地上用手拍来拍去极不卫生,三五成群的学生挤成一对很容易出安全事故。)否则将影响班级评比和班主任考评。刚才王利蒙同学的话让老师茅塞顿开,咱们不是‘百花园’中队吗?那我们就

要开动脑筋将原来的好玩但违反校纪班规的游戏‘改造’成既有益身心又轻松有趣的游艺活动,让百花园中队的课间活动变成‘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话音刚落,我们班的“小诸葛”付智裕同学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大声说:“我有个主意!我们可以制作一些字卡贴在原来的游戏卡上玩。”“那游戏规则是怎样的呢?”我故意装傻。“第一种玩法可以仿照语文课上的‘打地鼠......第二种方法可以‘打扑克’谁组的词语多谁就赢了......第三种......”“可以把字宝宝换成词语或成语吗?”我又问。“当然可以!那样就更好玩了!”他兴奋极了。我带头鼓起掌来,并给他所在的组加了一分。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下大家的热情都高涨起来了,有的说要和好朋友在课间排演刚学的课本剧;有的说要把原来的卡片用来做“立体造型手工”;还有的说要组建“走廊巡逻队”......看着这群曾让我头疼不已的“小调皮”七嘴八舌地为了那一句“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而绞尽脑汁,出谋划策时,我开心之余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其实,我知道,更开心的是孩子们。他们原本以为我会像以前那样声色俱厉的下禁令、心烦意乱地撕卡片呢?最后,我告诉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会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快乐的度过这短短的十分钟!”回应我的是一阵高过一阵的热烈掌声......原来,教育的契机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的心和孩子们在一起,再棘手的问题也能轻松应对。从细微处挖掘班级文化特色,保持阳光心态,做快乐的“园丁”,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收获满园春色。

篇2:从班级文化到文化班级

【摘 要】:良好的文化环境熏陶人,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而又有独特效果的教育力量,具有凝聚、导向、约束、激励作用。本文从高职院校实际出发,从心理学角度为构建班级文化提供依据并提出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 班级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对全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提到“合格学校主要看条件建设,良好学校主要看制度建设,优秀学校主要看文化建设”。可见,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是各项建设的最高层次,而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高职院校兴起的时间相对较晚,校园文化的积淀尚浅,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自律意识薄弱,学习基础较差。因此构建积极向上的良好班级文化去影响和规范学生行为,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构建良好班级文化

1、利用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它不具有强制性,是一种“软约束”。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利用一切舆论工具,宣传本班班级文化,主动利用从众心理使全班同学形成共同的理想、行为准则。

2、培养认同心理

认同指个体对组织目标的认同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一心理状态可产生肯定性的情感,成为客观目标的驱动力。在班级中,同学要对所在班级有认同感,班干部得到同学的认同,就要求班干部以身作则,作风正派,办事公正,善于沟通。此外,我们还要讲究民主,充分尊重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使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事务的决策中来,从而使班级目标和同学个人目标协调一致。

3、重视心理强化

强化是使某种心理品质变得更加牢固的手段,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给予一种好刺激,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负强化是去掉一个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这种心理机制运用到班级文化建设上,就是及时表扬或奖励和班级文化一致的思想、行为,及时批评或惩罚和班级文化相悖的思想和行为。

4、激发模仿心理

模仿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人际互动现象。所以我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树立先进典型,使他们的先进事迹和体现的精神深入人心,在全班同学中激发起模仿心理。

三、班级文化建设思路

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因此,构建良好班级文化,需要从大一开始抓起。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寝室文化和活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四个方面。

1、制定全班认同的班级管理制度

一个班级要形成优秀的班级文化,必须有一整套班级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评定品格行为的外在尺度,从而使每个学生时刻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集体利益,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其次,制定的班规应具有可操作性,执行力强、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特点。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规的制定中来,让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主动参与班级制度建设,真正成为班级主人,利用学生集体的智慧,最终以民主的方式确定其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自觉约束自己。一旦班规确定,任何学生都必须遵守,要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奖罚分明,才能使学生自觉认同班级制度。一旦有学生违反,必须受到相应的竞争,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熏陶,使之受到激励与启发。

2、形成有班级特色的班级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能在无意间影响、支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使每一个使置身于其中的学生都感到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班主任在班级建立伊始必须深入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性格特点、普遍兴趣爱好等,结合本班专业实际,集合学生的意愿为本班制定好号召力强,激发上进的班训和响亮的班级口号,并使之成为班级的核心精神。当学生自控力动摇时,想到班训和班级奋斗目标,能自觉地有所约束。其次,还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争着做”的风气,强化学生情感体验,使班级的文化氛围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班主任的事先垂范也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班级可以制作自己的网页,设计班级logo,晒班集事务,分享自己的心情,上传励志故事等等,让网络把全班同学紧紧联系在一起。

3、促进和谐的寝室文化

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由于当代大学生鲜明的个性,寝室成员之间关系紧张是种常态,轻者影响学生学习生活,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因此,要把寝室文化建设作为创和谐班级的重要因素来培养。通过开展如“宿舍风采大赛”、“内务大比拼”“我爱我的寝室,我的家”演讲比赛,最佳寝室口号征集,等等活动,增强寝室同学之间的凝聚力。通过设定“党员示范寝室”“流动红旗寝室”等,让优秀寝室成为全班学习的典范。

4、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提升活动文化

经常开展有意义的班级活动,能改进学生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生活的乐趣,增强集体观念,还能展现班级精神风貌。在组织活动前,为了创造积极参与的氛围,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设计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以提高综合职业素质。每次活动后,班主任要及时总结,指出成功之处和需改进之处,促使学生在成功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动力。

还可以开展一些固有活动,如每学期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普遍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在优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的转化。真正形成团结奋进、和谐向上的集体氛围。

参考文献:

篇3:从班级文化到文化班级

一、手机使用“禁令”被学生否决引发的思考

暑期家访时,几乎所有家长都提出一个相同的要求:为了能及时掌握孩子离校动态,希望老师允许让孩子带手机上学。开学后,我留意观察学生实际使用手机的情况。我发现,学生除了用手机与家长联系外,也会用手机交流下载自己喜爱的搞笑视频、小段子、表情包等,还会在有限的时间去追逐无限的所谓“信息”,甚至个别学生上课也惦记着手机,以致听课注意力分散……这不禁让我焦虑。

我决定在班级里做一次调查,了解学生手机拥有率以及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调查结果显示,全班39名学生100%拥有手机,并且每天都带手机上学。我让学生列举自己使用手机三种最主要的用途,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打电话(100%)、上网聊天(83%)、听音乐(72%),其他分别为查资料、看新闻、看书、玩游戏、上淘宝购物、看视频等等。

我准备下达手机“禁用令”,但是为了尊重学生的意见,我决定进行民主投票,希望学生都能拥护手机“禁用令”这一班规。可投票的结果让我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20票同意,19票反对。这条“禁用令”因为没有赢得全班2/3学生的支持,所以只能作罢。

我不禁陷入沉思:学生离不开手机,如果硬性规定不许带手机进教室,只会让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他们与老师更加对立,或者从地面转入地下,暗地里违背“禁用令”。该如何解决手机使用这个问题呢?堵不如疏,作为班主任,我应该尊重投票的结果,但我又该如何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促成良好班规的形成呢?

二、立体阅读,让手机成为班级“文化育人”的有效载体

投票风波过去不久,一些懂事的学生纷纷以他们的方式来“安慰”我。有学生说:老师,虽然有同学用手机娱乐打游戏,影响学习,但大部分同学都在用手机下载喜欢的书籍看,用手机上网查资料、找答案、看新闻,甚至有学生直接打开百度,让我查看电子阅读19条好处——成本低、携带方便、环保等。也有学生问我:老师,你有微信吗?你用支付宝吗?你用下来觉得方便吗?还有学生向我推荐一些网络作家,让我读一些他们写的书。

看着七嘴八舌的学生,我心里非常激动。在2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中,尽管每接一届新的班级都会面临一些班级管理的新问题,但我始终坚持“文化育人”的班级管理理念,通过阅读,引领学生成长。于是,我打算借助手机在班级中开展“立体阅读”,让手机发挥积极作用,为我所用。具体通过四个阶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手机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现如今,师生都缺乏大段阅读的时间,那么不妨就用手机下载软件,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阅读。我向学生推荐了“看看新闻”“经典短篇阅读”“欧美经典音乐”“奥秘世界”等栏目,供学生下载、欣赏阅读,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引导他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开展阅读,养成阅读习惯。

我不但向学生推荐手机阅读,同时也接受学生向我推荐作品,如唐家三少的玄幻系列、高月的历史小说系列、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等。网络小说中不乏有优秀作品,其艺术性和思想性并不逊色。师生之间互相推荐网络阅读作品,不仅增加了阅读量,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第二阶段:“悦读”交流——培养阅读习惯

在我们班,每天都有固定的读书时间。午休到下午上课,中间有50分钟时间,学生自发组织阅读活动,有配乐朗诵、名著欣赏、读者文摘等,充分享受着这段“悦读”时间。

我与学生通过读书交流,“神游”南北极和冰岛,“欣赏”密西西比河沿岸葳蕤茂密的森林,“穿越”丛林密布的非洲草原……每一本书都给予我们宏大的想象空间。无论是社科学术类的工具书,还是文学戏剧性的故事小说,都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世界。

第三阶段:引入博物馆阅读课程——挖掘阅读深度

学习是多方位的,阅读的形式也要丰富。小尹同学的父亲在复旦大学工作,在他的帮助下,我带着学生去复旦参观。走进复旦图书馆,看着那一排排琳琅满目的书架,学生们感到无比震撼,于是就有学生在随笔中写到“希望能走遍上海所有的图书馆”。虽然短期内要实现这一想法难度很大,但我觉得要圆学生这个梦想。于是,我借助网络平台,搜索上海各区县及高校图书馆介绍,下载相关内容,让学生们在网上畅游各大图书馆,并通过网络检索完成图书借阅。

与此同时,我又想到了博物馆。博物馆是人类智慧的集合,它的专业性和直观性是学校教育所无法呈现的。于是我指导学生自选学习主题,通过网络了解相关博物馆的历史和馆藏,然后去博物馆进行实地学习。比如,我带领学生走进了上海印刷博物馆,以了解古老的雕版技术、体验感受精美印刷为主题的博物馆课程应运而生。

每年寒暑假,我还会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和图书馆,学生们聆听“大圣年说大圣戏”“当莎士比亚遇上汤显祖”等讲座,欣赏诗歌朗诵、京昆雅韵等,从中不断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品质,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第四阶段:人文行走——感悟阅读价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学校的支持下,我又带着学生行走南京、绍兴,三上井冈山,两下遵义,让学生切身感受书木有字书与天地无字书之间的关系,感受古圣先贤曾经的心路历程,触摸这片土地乃至中华民族背后的精神与灵魂。

三、构建促进合作学习与思想分享的班级环境

班级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学习建立人际关系网络的重要场所。《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中指出:决定学生获得什么知识的关键不在于提供给他们的信息或教学活动,而在于他们在这些信息和活动中是如何体验和参与的。我将“学习科学”的理论,直接运用到了班级管理中,逐步形成以“自我知识体系、自我人际关系网络、班级环境支持体系”为重点的班级管理策略。

策略一:营造班级阅读的物化环境

让教室“活”起来,让墙壁会“说话”。我们班除了植物角、生物角外,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教室后面高高的书架。书架既有家长捐赠的,也有在劳技教师的帮助下,我与学生一起动手搭建的。书籍和杂志既有学生带来的,也有我历年的收藏,分门别类,品种多样,丰富多彩。教室四周贴有高尔基、周恩来等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整个教室洋溢着浓浓的读书氛围。

策略二:合作阅读,融入学习共同体

阅读虽然是个体行为,但渐渐的,兴趣相投、有共同爱好的一些同学走到了一起。比如,在博物馆课程学习中,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主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如雕版印刷术研究小组、青铜器研究小组等。学生们分工合作,上网查资料,一起参观游览,采访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又比如,一名学生暑假去英国参观大英博物馆,看到了许多被抢掠到国外的中国国宝,回国后,他与几个好朋友一起查阅资料、找历史老师了解中国近代史,共同选择了“中国陶瓷艺术”作为学习主题,重点研究被抢掠、偷运、贩卖到国外的瓷器。没有任何说教,爱国、强国的种子已在同学们的心间悄然萌发。

策略三:思想分享,独立表达观点

阅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有自由独立表达观点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班教室门口挂着一块小黑板,每天有一名学生会介绍他喜欢的书本上的句子;班级的黑板报有一块“读书角”,每期都有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言;语文课堂上,学生们阅读后有话可以即时说,我不会简单地以对与错来评判;每周,我会与每一个学生进行“笔谈”,交流读书学习的体会。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越来越喜爱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也越来越活跃。

梁实秋先生曾说:最简便的修养方法就是读书。20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深理解阅读的重要性。每周的班会课上“小董说书”“乐源讲坛”,每月的“读书之星”评选……丰富多彩的活动,助推了学生们读书的热情。爱书、惜书、读书,这已成为学生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初三中考,我班语文高分的收获,更是读书之外的一种惊喜!

阅读不仅改变着学生,还改变着家长。每年的“人文行走”,家长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主动要求做“人文行走”的志愿者;从只关心孩子的作业和学习成绩,到现在更乐意在微信平台上交流与孩子共同读书的心得体会,探讨教育改革背景下家庭教育的新方法。

篇4:德育从班级文化建设开始

一、用爱心营造班级精神文化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班级文化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它是班主任和各代课老师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的。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和建设良好班风的关键,是班级整体面貌的灵魂,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看到最美的生命的花朵,就不能忽视那些深植在土壤中的细小的根须,没有这些根须,生命就会凋谢。所以,班主任和各代课老师要善于接近孩子,以微笑面对孩子,用爱心关心学生,和学生交流思想,畅想未来。在课间活动时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如跳跳绳、转转呼啦圈,等等。“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可见,爱对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爱学生,还要时时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与生活需要,及时给学生心理、精神及生活上的帮助与引导,这样我们才能和学生做朋友。当然,在观察中,我们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缺点和性格,夸一句“你真行”“你真棒”“有进步”,等等,老师的这些语言,会让受冷落的后进生得到一丝温暖与鼓励。老师只有真正用爱心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才能营造出和谐的班级文化,也才会使处于班级不同层面的每个学生都感到温暖,因而能自由地、快乐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用爱心建设班级物质文化

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不仅包括精神文化建设,还要结合精神文化建设丰富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我们可以通过板报的编排、学习园地的建设、名人名言的剪贴等来丰富我们班级的物质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的远大目标。”因此,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在教室的墙上设计“图书角”“手工角”“卫生角”“英语角”“个性展示角”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和特长,去学习和更新那些内容。为了让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不但要结合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要求,而且还要结合班级的精神文化,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班训管理的目标,把班集体奋斗目标提到一个高度,激励起班级同学的潜能,净化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三、用爱心凝聚同学之间的情谊

一个班级的德育,除了以上的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学生之间的友谊也显得很重要。学生有了爱心,美德才会被激发出来,善良与爱心也才会被激发出来。在生活中我们也要给学生发现美的机会与契机。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福利院给孤儿献爱心,我们也可以在班级组织给贫困儿童捐书、捐物的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看电影,比如《一个都不能少》《一诺千金》《幸福时光》《我的兄弟姐妹》等等,这些优秀的影片,除了有人与人之间的爱与责任,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感恩,以及面对恨的宽恕。这些不但会让学生之间的友情无形中得到影片故事的感染与熏陶,使友谊得到升化,而且通过这些活动,还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品德提升一个台阶,让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对事物的认识与看法全面而不偏执。

总之,小学生德育首先是从班级文化建设开始的,有了班级德育方面的引导,学生才能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可见,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多么重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多么重要。环境改变一切,不同的文化环境造就不同的思想观念以及对事物的认识。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努力让班级文化建设为学生服务,从而把学生培养成阳光快乐的健康少年,让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黄美.浅谈班级文化建设在德育中的作用[J].科学教育,2003(02).

篇5:从班级文化到文化班级

-------“名师之路”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在这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有过喜悦,也有过失落,还曾出现过放弃班主任工作的念头。在本次班主任培训中,通过聆听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故事,专家们一次次的精彩评析,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让我重新找回了班主任工作的信心。一个好的班级评判标准,不在成绩的高低,名利的多少,则应该是能让学生快乐成长的园地,在这个班级中,老师,学生都应该感到幸福,快乐。怎样做一个好的班主任?怎样做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班主任?随着德育工作的逐步深入,班主任素质提升受到广泛关注。让我感受到要想让孩子们热爱班集体,要想让自己做个幸福的班主任,必须从班级文化建设抓起。

每个班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点、作风等,班级是学生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班级文化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同时在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中至关重要。

怎样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班级物质文化,另一方面是班级精神文化。班级文化是每个学生成长的载体,是学生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助于班级建设、班级管理,那么怎么具体实施呢?可以从下面两大方面构建着手。

第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给学生一个温馨的学习之家

国外有的一些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根据“生活就是教育”的理念,国外的教室设计和我国是大不相同的,国外学校教室大,分学习、阅读、电脑、教师办公区等多部分,教室布置生活化、家庭化。而我国学校教室空间不大,但是靠师生的智慧和共同努力,也能把教室布置出我们的特色。首先布置要有自己理念的教室,把自己的理念深入到教室的一墙一壁、一纸一画上面,做到全方位的、立体的环境布置。但同时也要注意简洁大方,不要太花哨繁杂,每个方位角落都要表现出平等、宽容、和谐、激励的现代文化气息。结合本班的一些布置具体说下,教室正前方可以是班级口号,我们班就是“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正前方两侧可以这样安排,一边是班级公告栏,下方悬挂班级规章制度,另一边是班级报刊悬挂栏及“心之桥”悬挂栏,旁边摆放班旗、班徽。

班级两侧墙壁上可以张贴或悬挂名言警句和名人图象,同时可以在一侧显眼地方张贴集体获奖奖状和证书。在班级后方正中张贴“班魂”,两侧下方位置可以这样安排,一方是“学习园地”或“成长乐园”,另一方是悬挂学校的学生“五个十大”(十大不文明行为、十大道德底线、十大行为底线、十大禁令、十大行为标准)或者校训等。每个同学的课桌左或右上角可以张贴自己的格言、目标、警语等,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后方黑板每期定时出好一期黑板报,展示学生的艺术作品,让每个学生都来展现自我、体验成功,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在班级窗台或者走廊可以适当种植一些绿色植物的盆景,布置成一个生态园,给班级带来生机,调剂学生学习生活。特别在节假日,如五

一、元旦等重大节日,教室更是要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像是家里在办喜事一样。诚然,教室布置的构思设计操作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这也是建立师生感情的锲机,是教师走进学生的桥梁,是学生接纳老师的过程。一个好的教室布置是师生共同努力创造的财富,围绕这个财富展开的活动也是学生能力锻炼和提升机会。

第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1、和谐的学习的环境及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对教室进行布置,我们的工作都是为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浓浓的学习环境,这样对班级好班风、好学风的形成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但是光这样还远远不够,后面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一是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特别要选好班长和学习委员,他们工作能力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本班的班风、学风,在选择好主要班干部后要对他们进行大力的培养,放手给他们参与到班主任工作管理中来,实行岗位责任制、岗位轮换制,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培养学生责任感、管理能力和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这样对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是强有力的后盾。二是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或者班级公约,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制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更具人性化班级规章制度或班级公约,在班级中试行半个月,进行修改最后制定出属于自己班级的规章制度或班级公约,全班同学签名,班主任签名,在班级正式施行。那么在赏识教育的同时也适当加入惩罚教育,加大对优秀的同学进行宣传,树立学习榜样,激励同学自己互相竞争。三是形成班级口号、班歌,制作班旗、班徽,形成班级特色,强化专业特色。四是每月可以出好一期本班的“班报“,这样可以为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同时对增强班级凝聚力,优化班级学风、丰富校园校本文化都起到积极作用。

2、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路的引路人。”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将产生积极作用,从而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我们在管理班级时,学生敢说话,有话说,愿意说,老师和学生不但是师生关系,而且也是朋友关系。师生间相互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共同进步,为班级进步共同努力。班主任在碰到学生问题时善于换位思考,从学生立场出发,用他们的思维考虑问题,按他们思路去理解事物,同时升化赏识教育,用心去和学生交流。这样有利于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班集体,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所以我们在班级文化建设及今后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当中努力做到下列三个目标:①信任;②平等;③民主。

篇6:从班级文化到文化班级

班级文化建设思考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班级力量的精神支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成为每一位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是十分重要的意义。

班级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形式,而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团体并为团体成员共同接受并遵循的集体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班级文化是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班级文化就是指的班级精神文化,它的形态包括以集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为核心的班风、教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精神文化。

然后,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对班级文化认识的误解和简单的做法。有些人将班级文化仅仅理解为教室的布置、主题班会的召开这些表层方面,甚至还有些教师忽视了班级文化中的负面因素。事实上,班级文化从性质上有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也有消极颓废的班级文化,从层次上来说有表层、中层、深层班级文化。作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应该不是停留在教室的布置和制订班级公约或章程,还包括班级的集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这些集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使学生们的班级自我意识不断强化,班级成员对自己所在班级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班级荣誉感不断提高,当班级成员意识到个人的言行代表着班级形象时,他们不仅会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能够自觉主动地维护集体形象不受损害,班级凝聚力得到不断增强,班级成员在校际、班际等各类竞赛和创优活动中努力发挥各自特长,团结协作,为班级争光。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构建

1、美化教育环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

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另外优美的教室与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凡是教室环境整洁、优美的教室,其师生荣誉感都比较强,班级的内聚力都比较大。我非常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教室的墙壁“会说话”。黑板报期期做到图文并茂,由于美化了教室环境,讲文明,讲卫生,蔚然成风。

2、提高班主任素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

“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虽然说的未必全面也未必完全正确,但从一个侧面透视出班主任的人格、修养、学识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力。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以及开展班级活动中,要十分注重从细节入手,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主动地影响、创建班级精神。在个人的外表形象方面,教师注重在流行时尚元素与教师职业着装要求之间寻求最佳契合点,力求整体搭配协调,既不失端庄,又能体现个人风格。在与学生“近”距离的接触过程中,及时并坦诚地将所思所感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积极参与者。班主任用自身的行动、情感去推动、促进、充实班级精神,是创建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一环。

3、培育班级文化精神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班级文化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为重要的则是确立班级文化的精神价值,班级风气、班级的共同理想、班级价值观念,从而形成班级积极向上的舆论压力,是形成良好班级文化的关键,离开了这一点班级文化则无从谈起,可以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班级文化精神的培养要从教育细节做起,以科学的价值观为导向,以班级规章制度为保证,以培养学生诚实做人、团结合作、积极向上为主要内容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4、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在班级精神确立后,要保障其良性发展,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是基础。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贯彻民主思想,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相互合作和相互尊重。班主任要做到以诚相待、以身作则,并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课余或班级活动间隙与其进行沟通,班级事务一定要做到公开化、透明化……,这样才能漫漫地形成一种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这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班级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有文化意识,高度重视

文化是什么?文化意识是什么?认识不同其行动也各不相同。如果把班级文化仅仅看作是一些表层的东西那么班级文化建设也只能表面文章机而已。只有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具有科学的文化观念,那么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意识、科学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准则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同学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学生刚入校,他们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各异,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思维方式不一,要在一个班集体中学习生活配合很好,刚开始肯定有一定的困难。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按照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循序渐进地进行,应该是从表层文化到中层文化再到深层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上,想要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三)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

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依靠全班的师生,当然也受到校园文化、社会风气等影响,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要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其关键班级成员的努力。这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努力。而学生的努力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教师思想、行为的制约,尤其是班主任的业务水平、道德素养、处理方式方法的影响,如何稍有不慎,则后果十分严重。因此,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篇7:班级文化班级口号

2、发展城市体育事业增强中华民族体魄。

3、机汽机汽,齐心协力;力争上游,永不言弃,

4、戮力同心,扬我班威。

5、我运动我快乐我锻炼我提高。

6、奋斗改变命,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

7、全员举绩迎国庆,祖国生日献厚礼。

8、挑战运动极限,演绎健美人学!

9、争先进,创文明。

10、全力拜访迎圣诞,你追我赶快签单。

11、顽强拼搏,超越自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2、团结自律最为高,永不言弃是英豪。

13、播下希望,充满激情,勇往直前,永不言败!

14、团结友爱创佳绩,顽强拼搏不言弃;

15、行销起步,天天拜访,事业发展,用心学习

16、青春活力聪明美丽帅气。

17、乘运动之帆,为学生喝彩。

18、健康第一从我做起。

19、青春如火,超越自我;机汽学子,勇创佳绩。

篇8:班级文化建设从小事做起

一、教室是学生的“展台”

长期以来, 教室以“讲台”为核心, 教师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唯一的中心和灵魂。“千班一面”的教室布置让学生被动地、单一地接受知识, 接受教育。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教育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初中学生爱张扬、爱表现、渴望得到肯定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 教育教学激励机制不完善, 学生课余生活内容不丰富, 学生学习生活乏味无活力, 不“阳光”。近年来, 我着力营造教室文化建设, 为学生打造温馨生活环境, 将班集体建设得稳定、和谐。

黑板正上方鲜红的国旗两侧是学生制定的班级目标:“团结进取, 勤奋求实。”“学习园地”以学习小组为主, 轮流展出学生学习心得、文艺创作、书法作品等内容。班级精神、班级宣言等内容统一装裱, 悬挂在教室醒目位置。“英模人物展台”“师生学法交流”“支部生活园地”等交流平台都由学生自由地展出。更让学生翘首期待的是一月一评一展出的“班级五小” (小小舞蹈家、小小演奏家、小小歌唱家、小小书法家、小小画家) “德育十星” (勤奋学习星、孝敬父母星、绿色环保星、爱心奉献星、勤俭节约星、文明礼貌星、助人为乐星、特长才艺星、关心集体星、遵纪守法星) “才艺十星”“学科状元”“班级之最”等各类优秀学生的评选活动, 让成绩优异、特长突出、进步明显的学生得到表扬和肯定, 他们的风采照片一并展出, 享受成功、进步的喜悦。

教室成为展示自我的平台, 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德育工作主阵地———班集体文化建设内容丰富, 健康向上。德育教育活动看得见, 摸得着, 够得上, 有兴趣, 能参与。学生自我教育功能明显加强。正如学生所说:“我的地盘我做主, 我的人生我把握”, 弘扬了“真善美”, 摒弃了“假恶丑”。常规的“养成教育”得到深化, 也使得“感恩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活动中。班级文化建设以活动为载体, 以个性化发展为平台, 主动、开放、自由地沿自己的特色发展。

二、激活班级制度, 建立班级“软”文化

真正的班级文化不仅仅只是优美的教室环境, 更为重要的是班级的制度文化, 学生只有置身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中, 才能受到熏陶与感染, 才能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标,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愉悦发展。正所谓“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学生的自觉性, 以及一系列规章制度的约束, 这样才能克服随意性, 提高自律性, 使整个班集体可以正常有序地运转。

(一) 班规的制定

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 我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执行现行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而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这些规章制度为参照, 发动全体学生, 一起积极地参与到班规的制订中来, 这充分体现了民主性与可行性。一方面, 可以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明确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班级的主人,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学生的班级管理参与度;另一方面这些班规, 由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亲自制订, 更具操作性与可行性, 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这大大提高了班规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学生更乐于遵守与执行, 从而为班级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 学生的自我管理

班级是全体学生共同的学习与生活场所, 他们既是管理者, 同时又是被管理者。要构建班级文化建设就要转变以往教师是单一的管理者, 学生完全处于被管理地位的状态, 要贯彻执行新课改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突出学生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 强化学生的自身的管理意识, 真正实现“班规我制订、班级我管理”的管理体系,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管理的意识,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三) 强化激励机制

现代教学提倡赏识激励机制。美国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曾说:“孩子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心理特征, 那就是喜欢被称赞、嘉许和鼓励, 而禁止、惩罚、抑阻等却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当学生出现不当的行为或错误时, 一味地批评可能会打击学生的自信, 使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 而逐渐脱离班级这个大队伍。相反, 如果我们采用激励机制, 奖励优秀, 树立典型,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优者更优, 而差者会激起更大的信心与勇气, 从而实现学生的整体提高。

三、师生共勉, 家校互动

走进学生心灵, 关爱学生成长是教育学生不争的手段和教育的真谛。作为班主任, 我向全班学生承诺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学生一样, 遵守班级一切规章制度。每周班会课, 班主任、值日班长和小组长一起向全班学生做一周工作述职报告, 坦诚汇报班级管理工作情况和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班主任寄语”和每位任课教师送给自己学生的一句话装裱成框悬挂在教室门口, 学生用“心”形红色卡片写下自己的小小心愿, 张贴在“学习园地”。请家长参加班级表彰各类优秀学生的活动和班会课, 家长给自己孩子佩戴大红花, 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 一并留影纪念, 照片张贴在荣誉榜上。学生每月一份“家书”往来, 拉近了孩子与家长的距离, 思想动态随时掌握, 感恩教育潜移默化, 学生不断进步的喜悦亲身感受。班级文化教育功能“润物细无声”, 学生成长档案图文并茂, 成册装订。班级文化建设也从被动盲目发展到主动有序, 德育教育有了好抓手。

篇9:从班级文化角度探究大学本科教育

关键词:班级文化;大学教育;对立价值模型;文化变革

一、引言

自1999年出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10年的扩招之路也带来诸多问题,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体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就业形势普遍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性问题;大学生精神空虚,人生价值观迷失,引发道德方面的质疑;大学生心理素质普遍不高,面对不平等竞争,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这让我们对当今的教育不断地进行反思。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生命的快乐和幸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使每个学生成为有个性和魅力的人。人文主义方向将是未来教育的一种必然。

二、概念的界定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所共同遵循的目标、价值观、制度规范和班级外部形象等的总和,决定着班级成员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影响着成员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李国梁,2008.6)。班级文化从对内和对外角度来看主要有两大作用:内部整合使成员发展成一种集体认同感;对外适应外部环境,更好地完成目标。根据卡梅隆和罗伯特·奎因,以两对对立价值维度(灵活适应和稳定控制;内部整合和外部竞争)可以将群体文化(班级文化)大致划分为部落式文化,注重内部管理,关心成员。领袖被看作导师,通过情感和信任来维系关系;临时体制式文化,成员在动态的场所生活,领袖被看成革新家,鼓励个人创造和自由;市场为先式文化,以结果为导向,很强的竞争性,高功利性;等级森严式文化,人们在正规的工作场所工作,一切按照程序,好的协调者被看作领导,管理重点是维持稳定的关系。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可以划分为以上4类,或是4类的叠加。本文以评估表和该模型为分析工具,深入分析大学班级文化,以更好地理解大学教育。

三、大学班级文化的评估和剖析

本文在对卡梅隆和奎因教授开发的文化评估工具的基础上从群体对象、名称、内涵等进行改造,从而提高测评的信度和效度。评估主要从6个要素出发,要素建立在班级如何工作的理论框架和文化赖以建立的价值观基础上,评估表包括6个维度:班级主要特征;班级的领导能力;班级成员的管理;班级的凝聚力,关系维系的依据和基础;班级的战略工作重点;班级成功的标准。

评估的具体操作有下面几步:

A.评估表的6个指标,每个赋予100分,每个指标由A、B、C、D(分别代表四类文化)使100分在4种文化间权衡.

B.分别以现状和期望状况为参考系,将现状中所有A分数相加,除以6,换成百分制。B、C、D也由同理可得。公式:A=∑(A1+A3+……+A6)/6,(B、C、D同理可得),将期望中所有A分数相加,除以6,得到平均分。B、C、D也同理可得。

C.以此分别得到两组数据。通过对现状和期望的比较来开展分析。

随机选取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在内的几所本科高等院校的24个班级(包括文理科)的班级文化进行评估。以班级为单位,分层分段,发放评估表150份,回收有效评估表144份,问卷有效率96%。以下分别以现状和期望为基础的两组不同的数据,分别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平均值的次序排列。

A类现状26.92,25.83,24.19,25.58,

25.62;A类期望值31.43,31.17,31.96,

32.08,31.66。

B类现状20.06,20.22,18.91,20.64,

20.41;B类期望25.08,21.58,24.60,23.80,

23.77。

C类现状:25.49,24.13,27.22,25.81,

25.66;C类期望19.82,18.39,19.02,20.75,

19.50。

D类现状27.12,27.12,30.05,25.30,

27.40;D类期望23.60,24.41,24.26,21.22,

23.37。

根据现状和期望的平均值建立对立价值模型(见图1):

(一)总体样本指标的分析

从期望的总体数值看,A类文化为31.66,期望之中,同学们希望建立以部落式为主导的文化,在友善的场所工作,分享劳动成果;领袖被看作导师,成员自觉承担义务,彼此通过情感、信任来维持关系,凝聚力和士气非常重要。而等级森严式文化和临时体制式文化比重较大,看出成员们希望维持一种稳定的运作方式并且有良好的创新精神。现状中A型文化只有25.62分,等级森严式文化却高达27.40分。这样形成AD互换,可知现实中大学生的生活工作是以政策、制度、学校的规定、课程的安排联系在一起,维持稳定、可预见性的关系,不是通过情感、信任等来维系。这比较类似于公共部门的文化,如法院、检察院等,而不适合于教育机构,这不利于本科生的成长。

(二)差距和强度分析

在平均值数据中,A为正差值6.03,即现实要远低于期望,C型出现负差值-6.16,C类文化特点是,以目标为导向,竞争力强,功利性高。大学生中表现出对利益的追逐,高功利性,以取胜、击败对手为成功标准。这不符合理想的文化,不利于本科生的成长,尤其是以道德精神为主流的人文精神的培养。D类等级森严式,出现了-4.03,说明现实中D类文化过于强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被政策、制度、学校的规定来维系,而不是情感和信任。B类文化即临时体制式文化,出现正值3.36,该文化特别要求创造能力,出现3.36的差值。大学生创造力与期望的差距,大多表现是创新的思想无法以实践的方式表达出来。当然等级森严式文化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由。灌输式为主的授课方式,讲师无法与学生做到良好沟通,正确引导,积极鼓励。

(三)分层分段观察A类文化的演化

理想期望中证实A类文化,部落式文化是主流。从4个年级学生的数据中观察A类文化的变化有实际意义,据统计数据如图2所示:

现状中A类文化先降后升,一年级的最高点降到三年级的最低点,然后开始升高,但达不到一年级的高度。四年级的得分与平均值接近,分别为25.63和25.58。而期望差这一指标正好相反的走势,上抛物线,在三年级到达最高点。四年级期望差与平均值又出奇接近,分别为6.5和6.03。在不考虑学校大的变革,生员差异性的条件下,大致可以这样描述大学四年班级文化的演变过程,从部落式的文化感越来越淡漠到四年级逐步回归,期望差距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最高,四年级回归,大致呈现这样的趋势。

(四)文史类与理工类之间的比较

文史和理工类的文化没有多大差异,但在A类和C类中出现一些差异。A类也即部落式文化,理工类26.05对于文史类24.90,相差1.15,理工类有一定优势。A类期望差,理工类8.28要远高于文史类4.56;理工科学生的部落式期望感要远高于文史科学生。C类文化中理工类的25.07低于文史类的26.59,期望差也是理工类的-7.5大于文史类的-6.27。总体上,理工类的文化组合更加靠近总体样本的平均值组合。从理工类和文史类的期望差值上看到,理工类学生的期望差比文史类高,理工类的学生更加不满足于现状。

四、尝试性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学习型班级,变革班级文化

学习型班级的实质是不断增强成员的团队能力,去实现内心的热望,其内涵是一种精神力量,人们真正相信自己,创造奇迹,以高质量的协调和合作为基础,建立高度的信任和理解。这里引进学习型组织理论来变革班级文化,首先确立共同的愿景,围绕愿景,形成心智模型,再根据新愿景,进行系统思考并设计出实现班级新愿景的系统结构,然后具体落实每一结构,使愿景逐步成为现实。

(二)团队建设

团隊建设可作为学习型班级构建的一个板块,也可独立使用。团队作为一个共同体,利用每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达到目标。团队共同讨论、冲突、决策、制定、沟通、创新、领导,这些互动有利于提高沟通与合作,增强成员参与性,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在团队建设中要注意,团队与班级的关系,团队能力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团队能力的多样性,成员责任感和信赖精神的培养。现实中,团队建设对于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班级的协调方面已起到诸多成效。

(三)积极正确的引导

作为高校的大学生相对于其他阶段的青年而言有较成熟的心智,积累了更多的知识,但是普遍缺乏社会阅历,面对挫折、失败表现出消极、沉落的心理,无法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此外,由于个体差异会使个体应对各类问题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行为,这就要求正确的引导。班级领导式人物必须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以便个体做出合理决策和判断。

总之,大学教育一直是个“怪圈”,无法就变革班级文化培养出完全符合社会价值观,满足各类事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因为教育是一个工程性的事业,这要寄希望于优良的学前教育、中高级教育和大学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本文从班级文化角度来探究大学本科教育,从现实到理想,从物质到精神,以此希望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教育事业,了解教育这项伟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美)金.S.卡梅隆,罗伯特.E.奎因.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美)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窦胜功,张兰霞.组织行为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梁燕玲.路径、框架、模型:高等教育组织文化研究综述[J].现代大学教育,2008(2).

5、李国梁.关于大学班级文化构建[J].高教论坛,2008(6).

上一篇:我悟到一个理儿优秀作文下一篇:《文言翻译与断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