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的作文范文

2024-05-15

关于中药的作文范文(精选7篇)

篇1:关于中药的作文范文

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加强中药饮片监督管理的通知

川食药监安〔2011〕16号

2011-05-25 08:46

各市、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监督管理,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国家局、卫生部、国家中医药局近期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药饮片监督管理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11]25号)。为做好文件精神的落实,现就我省药监系统贯彻实施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提高加强中药饮片生产经营监管重要性的认识

中药饮片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医医疗效果。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加强中药饮片监管对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督,强化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结合中药生产监督专项检查,依法加强辖区内中药饮片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的监管,明确监管职责,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切实保障中药饮片质量。

二、加强中药饮片生产经营行为监管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必须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必须在符合药品GMP、GSP条件下组织生产和经营,出厂的中药饮片应检验合格,并随货附纸质或电子版的检验报告书。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采取日常监管、跟踪检查、专项检查等形式,严格规范企业生

产经营行为。对生产行为的监督检查应纳入中药生产监督检查中。

三、加强中药饮片生产、流通及使用环节执法监督

加强监督检查,对中药饮片生产、流通及使用环节存在违法生产、采购和使用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进行严肃查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依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进行查处。对经营企业从事饮片分包装、改换标签等活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三条进行处理;对生产企业外购中药饮片半成品或成品进行分包装或改换包装标签等行为,可按照《特别规定》第三条

第二款进行处理。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及时上报监督检查情况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按照本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领

导,落实责任,将中药饮片监管列为重点工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或措施,并开展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情况应每半年上报省局。省局将加强对各地中药饮片监管工作的指导,适时组织督导检查。

国家局、卫生部、国家中医药局《关于加强中药饮片监督管理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11]25号)请在国家局网站下载。

附件:关于加强中药饮片监督管理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11〕25号)

二〇一一年四月一日

关于加强中药饮片监督管理的通知

国食药监安[2011]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药饮片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医医疗效果。为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监督管理,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现就加强中药饮片监督管理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提高加强中药饮片监管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各级监督管理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监管,规范了中药饮片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使中药饮片质量水平有所提高。然而中药饮片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个别生产企业存在着不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生产,甚至外购散装饮片,加工包装等行为;部分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存在着从不具有资质的生产经营企业采购和使用中药饮片等问题。各级卫生行政、食品药品监管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应充分认识加强中药饮片监管对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依法加强辖区内中药饮片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管,工作中应加强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切实保障中药饮片质量。

二、加强中药饮片生产经营行为监管

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加强中药饮片生产、经营行为监管。生产中药饮片必须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GMP证书》;必须以中药材为起始原料,使用符合药用标准的中药材,并应尽量固定药材产地;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药品标准和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工艺规程;必须在符合药品GMP条

件下组织生产,出厂的中药饮片应检验合格,并随货附纸质或电子版的检验报告书。批发零售中药饮片必须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药品GSP证书》,必须从持有《药品GMP证书》的生产企业或持有《药品GSP证书》的经营企业采购。批发企业销售给医疗机构、药品零售企业和使用单位的中药饮片,应随货附加盖单位公章的生产、经营企业资质证书及检验报告书(复印件)。

严禁生产企业外购中药饮片半成品或成品进行分包装或改换包装标签等行为。严禁经营企业从事饮片分包装、改换标签等活动;严禁从中药材市场或其他不具备饮片生产经营资质的单位或个人采购中药饮片。

三、加强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监管

各级卫生行政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药饮片使用环节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对饮片的管理工作。医疗机构从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采购,必须要求企业提供资质证明文件及所购产品的质量检验报告书;从经营企业采购的,除要求提供经营企业资质证明外,还应要求提供所购产品生产企业的《药品GMP证书》以及质量检验报告书。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的规定使用中药饮片,保证在储存、运输、调剂过程中的饮片质量。

严禁医疗机构从中药材市场或其他没有资质的单位和个人,违法采购中药饮片调剂使用。医疗机构如加工少量自用特殊规格饮片,应将品种、数量、加工理由和特殊性等情况向所在地市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

四、明确监管责任,严格执法监督

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管、卫生行政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应按照本通知要求,加强中药饮片生产、经营及使用环节的监督和现场检查。发现医疗机构违反规定,使用不符合要求饮片的,卫生行政、中医药管理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发现中药饮片生产、流通及使用环节存在违法生产、采购和使用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一律依法查处。

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管、卫生行政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将中药饮片监管列为重点工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加强监管工作方案并开展监督检查,强化中药饮片生产、流通及使用环节日常监管工作,加大中药饮片抽验和检查力度,强化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药房中药饮片质量的监管,强化医疗机构调剂使用中药饮片的监督。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管、卫生行政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将中药饮片监督管理工作方案于2011年一季度前分别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并每半年报告监督管理工作情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加强对各地中药饮片监管工作的指导,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并适时组织督导检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0一一年一月五日

篇2:关于中药配伍的探讨

1 理论溯源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 咸味涌泄为阴, 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 以所利而行之, 调其气, 使其平也。”已经明确了药物的性味与功效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在临床选药组方治疗疾病时, 就是根据五脏和五味之间的关系来调整阴阳平衡, 使之协调。如“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就是最常用的治疗原则之一。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 佐以苦甘, ...热淫于内, 治以咸寒, 佐以甘苦”, 明确提出应根据感受病邪性质的不同, 在治疗中选用性味不同的药物, 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黄帝内经》中根据药物的功效特点和五味的不同将药物分为“气”和“味”两大类。气药是指凡是具有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的功效, 作用趋于向上向外以升浮为主的药物, 属阳药;味药是指凡是有出下窍、走五脏、归六腑的功效, 作用于里趋于向下向内以沉降为主的药物, 属阴药。《黄帝内经》中以药物的升降浮沉论药物阴阳属性, 药物有阴阳的偏胜偏衰, 人体的病理变化也有阴阳的偏胜偏衰, 因此临床配伍组方时, 就在于如何用药物的阴阳来调整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

由此可见, 《黄帝内经》中已将药物的性味和药效联系起来, 为后世中医治疗疾病运用药物性味配伍奠定了理论基础。

2 配伍方法

2.1 四气配伍法

“温、热、寒、凉”四种药性, 古时又被称为“四气”, 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在临床应用时, “同气配伍”是配伍的基本方法, 如麻黄汤中的麻黄和桂枝, 同为辛温解表之药, 共奏发汗解表之功, 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最佳配伍。但疾病的复杂性常常需要属性完全相反的药物配伍, 使药物之间既相互为用又相互制约,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都是寒热并治、调和配伍的代表方。如半夏泻心汤方中以辛温之半夏散结除痞, 又善降逆止呕;以干姜之辛热用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 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 补泄兼施以顾其虚实。

利用药物寒热温凉的四气组方用药, 必须要辨清证候的寒热属性和部位, 辨清寒热之虚实与真假, 才能恰当地运用四气配伍方法。

2.2 五味配伍法

临床上, 只有四气配伍是远远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的, 根据药物中辛、甘、酸、苦、咸五味的功能特点和病证的病因、性质、病位以及病势, 选择有针对性性味的药物组成方剂, 也是临床组方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的方法有:辛甘化风、苦辛通降、辛酸泄浊、甘酸熄风、咸酸坚阴、咸苦镇逆、酸苦泄热、酸甘化阴、甘凉濡润等。其中酸甘化阴是治疗阳虚或阴虚的常用方法, 辛甘发散通阳, 酸能收敛濡润, 如芍药甘草汤中的白芍与甘草配伍, 芍药酸苦微寒, 炙甘草甘温补中缓急, 二者同用可柔肝缓急, 使阴液恢复, 筋脉得养, 则挛急自伸。五味各有所喜, 各走其脏, 在治疗中根据脏腑的特点和五味的基本作用灵活配伍, 就能达到效能叠加的目的。

2.3 性味和合配伍法

中药性味配伍是根据病证性质的要求, 性味兼用, 使方中药物选择性地发挥与病证相适宜的功能共性, 这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配伍方法。如麻杏石甘汤, 麻黄辛甘温, 宣肺解表而平喘;石膏辛甘大寒, 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两者相辅相成, 即能宣肺又能泄热, 共为君药。石膏倍于麻黄, 不失为辛凉之剂, 麻黄得石膏, 则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 清解肺热而不凉遏, 是相制为用。

在《伤寒论》中桂枝汤及类方20余首, 桂枝汤有去桂加桂之分, 去芍加芍之别。去桂是不用其辛散恐伤其津液, 加桂是为助心阳平冲降逆。芍药酸寒, 酸能敛汗, 寒走阴而益营, 去芍是不用其酸寒防其有碍宣通阳气, 加芍是必用其酸寒柔肝缓急止痛。由此可见, 性味在组方中的重要性。

性味配伍也可概括方剂的的特征和效用, 如《温病条辨》中提出银翘散为辛凉平剂, 桑菊饮为辛凉轻剂, 白虎汤为辛凉重剂。

3 小结

中药的性能包含了中药的性味以及其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其他药性, 只有将药物的性能、功效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正确认识药物的特点, 更准确地遣药组方。在临床组方过程中, 只有在准确地辩证的基础上, 对该病确定恰当地治疗方法, 采用适宜的药物配伍, 才是真正合理有效地处方思路。

摘要:在临床组方过程中, 只有在准确地辩证的基础上, 对该病确定恰当地治疗方法, 采用适宜的药物配伍, 才是真正合理有效地处方思路。

篇3:关于中药的降压机理分析

[关键词]中药 降压 机理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68-01

高血压是世界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最大的流行病之一,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我国曾对高血压病进行3次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每10年上升约25%,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估计人数已超过1亿,每年死于中风与高血压合并症者在150万以上,致残者达数百万,因此,加强对高血压疾病防治的宣传,有利于控制不断上升的高血压患病率、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并发症,降低致死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疾病的药物主要包括: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等,这些西药虽然降压效果快,但却有一定甚至较明显的不良反应,而且停药后血压回升快,难以达到长期治疗和预防目的,其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中药的抗高血压作用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作用,尤其是在改善高血压并发症时有一定疗效。现浅谈几种中药的降压作用及机理如下,供借鉴。

1、钩藤

钩藤味甘、性微寒。归肝、心包经。具有清热平肝、息风定惊功效。主治头痛眩晕、惊痫抽搐、妊娠子痫、高血压等。钩藤含有多种吲哚类生物碱,其中降压成分为异钩藤碱和钩藤碱。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连续每天灌胃给予钩藤煎剂10g/kg,第5周始见显著降压作用。钩藤的降压作用温和而缓慢,降压机制是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并能阻滞交感神经和神经节,抑制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钩藤碱松弛动脉作用还与钙拮抗有关。

2、罗布麻叶

罗布麻叶性寒,味甘、苦,平肝安神,清热利水。主要成分芸香苷、儿茶素、异槲皮素、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氯化钾等,其中降压成分是槲皮素、总黄酮,具有降血压、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减少毛细血管脆性、降血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作用,并通过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电压依赖性Ca2+通道和受体操纵性Ca2+通道双重抑制作用,降低细胞内游离Ca2+水平,这可能是舒血管降压机制之一。

3、黄芪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等功效。主要成分黄芪多糖、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和三萜类。黄芪的降压成分为r-氨基丁酸和黄芪皂苷甲,具有扩张血管、抗缺氧、降低大鼠肺动脉中肢原纤维含量及强心利尿作用。当动物血压降至休克水平时,黄芪又可使血压稍上升且保持稳定,对血压具有一定的双向调节作用,其降压机制主要为直接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结果。

4、葛根

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肾经。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等作用。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大豆苷、葛根素等,异黄酮是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葛根素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大脑氧供的作用,对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降压作用。目前认为葛根降压机制可能在于:β受体阻断效应;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系系统;影响血浆儿茶酚胺代谢,改善血管的反应性。葛根降压作用不强,可能因其含有降压与升压不同的物质所致。

5、三七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作用。主要成分有三七皂苷、黄酮苷等,三七及PNS对犬、猫、家兔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等多种动物具有降血压作用,尤以降低舒张压作用明显。三七扩血管、降血压作用主要与阻Ca2+内流有关。PNS能特异性地阻断血管平滑肌上受体依赖性钙通道,减少Ca2+的内流,也能明显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Ca2+内流。

6、桑寄生

桑寄生性平,味苦。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及降压作用。主要成分齐墩果酸、β-乙酸香树脂素酯、中肌醇及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广寄生苷及槲皮素,是常用作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成分。其降压机制是通过调节血清激素水平,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达到保护中小动脉内皮细胞,逆转平滑肌细胞增殖,对抗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的效果。

7、杜仲

杜仲性温、味甘、微辛。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血压之功。主要成分为杜仲胶、β-谷甾醇、白桦脂醇、树脂、鞣质等,其中松酯醇=β-D葡萄糖苷是其降压成分,其降压机制是通过直接扩张血管和抑制血管运动中枢而使血压下降。杜仲在降血压的同时,还能调整血脂,改善动脉粥性硬化,减少心肌血管的发病率。杜仲降压平稳、无毒、无不良反应。

总之,中药降压作用虽没有西药速度快、作用强,但其作用是多耙点的,在降压的同时,还能兼顾高血压的其他病理环节,具有改善微循环、降脂抗氧化,保护内皮,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等作用。因此,中药能明显改善高血压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进一步发展,相信中药降压作用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董建平,浅谈中药的降压作用及机理,论文网,2011,04

[2]宋纯清,钩藤不同成分降压作用[J]_中草药,2006,10

[3]候家玉,方泰惠,中药药理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

篇4:关于中药的降糖作用研究

关键词:糖尿病,中药复方活性成分,植物,药用,胰岛素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病因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改变是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 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维生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表现为血糖。尿糖升高, 病人出现多食、多饮、多尿、口干及全身无力等症伏, 属中医消渴的范畴, 统计资料表明, 人群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长。它与癌症。心血管疾病同样被视为世界性三大疾病。本文就国内近年中药复方及中药活性成分降血糖作用及其治疗I型糖尿病 (NIDDM) 及Ⅱ型糖尿病 (IDDM) 研究的进展加以概述。

1 复方

(1) 金芪降糖片一种新型的抗糖尿病中药复方, 它能降低正常小鼠、四氧嘧啶小鼠、大鼠以及自发性肥胖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 并能改善四氧嘧啶小鼠糖耐量, 降低血乳酸, 减少皮肤糖含量, 促进肝糖原的合成。 (2) 克糖灵胶囊由黄芪、山药、花粉、苍术、玄参、生地、丹参、葛根、乌梅等组成。对小鼠糖尿病模型及健康家兔、对四氧嘧啶性高血糖, 采用舌下静注及灌胃后, 血糖均有明显对抗作用。 (3) “降糖煎”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小鼠用“降糖煎”治疗后, 其血糖值虽高于正常, 但显著低于给生理盐水对照组 (P<0.05) 。说明该药对化学性糖尿病小鼠有显著的降糖作用。对血糖、尿糖下降的幅度及临床主要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优降糖 (P<0.05) [1]。 (4) 益糖饮颗粒剂对链脲霉素糖尿病大鼠模型进行降血糖的实验研究表明, 低、中及高剂量益糖饮颗粒剂治疗糖尿病大鼠均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各组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用益糖饮颗粒剂治疗l型糖尿病结果表明, 它能改善患者多尿、口渴。多饮和多食的症状, 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5) 糖尿康胶囊糖尿康1.10~2.260/kg灌胃给药3~7d对肾上腺素性高血糖小鼠及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小, 大鼠可产生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并可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用糖尿康胶囊合并二甲双胍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NIDDM) 进行治疗观察, 结果表明:治疗组血糖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

2 中药活性成分

(1) 多糖: (1) 黄芪多糖:李先荣等[3]报道, 黄芪多糖 (APS-G) 250~500mg/kg给小鼠腹腔注射, 具有双向性调节血糖的作用。 (2) 麦冬多糖:张卫星等报道, 正常小鼠口服麦冬多糖100mg/kg, 给药llh血糖下降50%;口服200mg/kg, 能明显降低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丁仰先[4]报道, 用鲜麦冬全草每日50g, 切碎煎汤代茶饮, 连服3个月, 血糖和尿糖均降至正常。 (3) 桑叶总多糖:陈福君等报道, 自桑叶中提取的桑叶总多糖 (TPM) , 腹腔注射给药 (50、100、200mg/kg) , 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并可提高小鼠的糖耐量。TPM腹腔注射给药100mg/kg, 可促进正常大鼠胰岛素分泌[5]。 (4) 其它植物多糖人参多糖对肾上腺素、链脉霉素、四氧啥吮引起的动物高血糖有降低作用, 并已用于治疗NIDDM的复方中药中。 (2) 生物碱小檗碱 (黄连素) 为黄连、黄柏和三颗针的主要有效成分。陈其明等[6]报道, 给小鼠灌服黄连水煎剂1g/kg以上时, 可降低正常小鼠血糖, 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对正常小鼠灌服小檗碱40、80、120mg/kg时, 能显著地降低其血糖, 亦成明显的量效关系;小檗碱还可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正常小鼠血糖升高, 明显降低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同时灌服小檗碱40~120mg/kg, 15d可使自发性糖尿病小鼠血糖下降和改善葡萄糖耐量。 (3) 皂甙实验证明, 苦瓜皂甙对模型动物降血糖作用明显, 与对照药物优降糖相比, 其降糖作用缓慢而持久, 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能是因为苦瓜皂甙不仅有直接的类胰岛素作用, 还有刺激胰岛素释放的功能。此外, 荔枝核皂甙、刺五加皂甙、人参皂甙等均有降血糖作用。

3 提高胰岛素含量, 降低血糖素水平

胰岛素是胰腺内分泌部胰岛B细胞分泌的体内唯一负性调整血糖的激素, 它通过与特异性胰岛素受体结合引起一系列受体后信号传导及生物化学反应, 通过激活的葡萄糖转运子将葡萄糖转运到靶细胞内, 进行氧化代谢, 维持正常血糖。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可引发糖尿病, 而它在血清中的含量关系到与受体的结合率。胰高血糖素为胰岛素拮抗激素, 是体内主要的正性调节血糖的激素, 可促进分解代谢, 具有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的作用, 降低外周循环中胰高血糖素水平可减轻糖尿病症状。李方莲等报道, 卷柏水煎剂可显著降低四氧嘧啶 (ALX) 所致糖尿病大鼠血糖, 究其降低血糖机制可能与影响胰岛B细胞功能, 保护B细胞不受破坏, 促进胰岛细胞修复, 增加胰岛素的生物合成, 增加组织对糖的转化利用等有关。大蒜素是含硫化合物, 可通过提高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银杏叶提取物 (Egb) 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和银杏内酯, 对糖尿病胰岛B细胞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可促进胰岛素分泌, 从而改善糖代谢, 降低血糖。李宗友观察葫芦巴乙醇提取物对大鼠胰腺的作用时发现, 此化合物可直接刺激B细胞, 促进胰岛素分泌。李明等选用LiBP小鼠, 分离、收集, 培养胰岛, 将其置于甲磺丁脲及人参溶液中孵育发现, 人参对离体小鼠胰岛有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作用, 与甲磺丁脲的作用相似。复方灵芝降糖胶囊可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 降低血糖含量。鬼箭羽是中医常用的活血化瘀药, 它的提取物草酰乙酸钠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而起降低血糖作用。

4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和显著特征, 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内胰岛素并不缺乏, 而是单位胰岛素的生物效应降低, 即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1) 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亲和力及数目关系到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率。2糖尿病, 应用大黄治疗1个月后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 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结合力恢复正常。 (2) 对胰岛素及其受体结合后的影响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产生一系列信号传导及生物化学反应, 多数学者认为受体后缺陷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熊曼琪等研究提示加味核桃承气汤可提高2型糖尿病大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减轻受体后胰岛素抵抗。

5 抑制葡萄糖的吸收

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的一类多酚类化合物, 具有抑制糖苷酶活性的作用, 可抑制肠道α-淀粉酶, 延缓蔗糖分解, 并增加其排泄, 从而抑制口服蔗糖和淀粉后血糖的升高。豌豆可降低血糖.苦瓜果实内的甾体糖甙混合物和种子内的嘧啶核苷均可抑制小肠对葡萄糖的摄取。

6 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

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 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 从而使内皮素分泌增多, 一氧化氮产生减少, 而氧自由基与一氧化氮结合可形成过氧亚硝酸阴离子, 使一氧化氮进一步减少, 造成胰岛细胞特异性损伤。自由基还可抑制蛋白质的功能和线粒体生成三磷酸腺苷 (ATP) 的功能, 造成细胞信号传导障碍和物质能量代谢紊乱, 它破坏核酸及染色体的作用还使细胞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等均可减轻自由基对胰岛B细胞的损害或促进受损B细胞的修复。姚晓渝等研究发现, 山茱萸可明显提高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 降低血浆内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 并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心、肝、胰及肾等组织内丙二醛的含量。羊栖菜多糖及刺五加皂苷可明显降低糖尿病模型动物血清及胰腺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

综上所述, 中药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并证实了多种中药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影响胰岛素受体, 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及糖原分解等途径来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研究发现, 中药的降低血糖作用温和持久, 不良反应小, 且作用机理具有多效应、多位点及多功能等特点。中药治疗糖尿病大有可为, 今后应努力发掘不断开发新药, 造福于广大糖尿病患者。

参考文献

[1]周潮, 李晓哲, 单友琴, 等.降糖煎治疗I型糖尿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光明中医, 1996, 21 (6) :51.

[2]钟惠菊, 陈国林, 罗团连.益搪饮颗粒剂治疗I型搪尿病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7, 17 (4) :14.

[3]李先荣, 康永, 程霞, 等.注射用黄茂多糖药理作用的研究-3对血糖及其肝糖原含量的影响[J].1989, 11 (9) :32.

[4]张卫星, 王乃华.麦冬多糖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高血糖的降低作用[J].1993, 24 (1) :30.

[5]陈幅君, 卢军, 张永爆, 等.桑叶的药理研究 (I) -桑叶降血糖有效组分对糖尿病动物代谢的影响[J].1995, 13 (1) :24.

篇5:关于中药复方制剂制备工艺的研究

【关键词】中药复方制剂;制备;工艺

【中图分类号】TQ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54-01

1 组方认识

对于一个复方新药,为了使其工艺路线的设计避免盲目性,可从4方面对其组方进行分析:(1)以中医药理论作指导,了解组方的君、臣、佐、使。对一则组方不应局限在用中医理论进行论述,不应拘泥于强分君、臣、佐、使,而应以固定的组织结构和流动的气血津液,以及病因病机为着眼点进行分析。(2)了解组方药味的传统用法、有毒无毒,以及复方中各单味药有效成分的关联性。(3)了解组方中各味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确认各味药的炮制与否、炮制的目的与方法。(4)检索文献,了解各药味所含化学成分及其理化性质以及方中各药味的药理作用,特别注意与本组方的功能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如麻黄汤中组方4味药,以麻黄与桂枝有发汗作用,杏仁和甘草无发汗作用,麻黄中起发汗作用的成分有麻黄碱、伪麻黄碱,桂枝中有桂皮醛。

2 剂型的选择

选择剂型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1)根据临床需要,例如治疗急症、重症的,注射剂当属优选剂型。例如陈达仁等用川芎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急性脑梗塞有明显疗效。(2)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设计最佳剂型,例如挥发油成分易挥发,当挥发油含量较多时,如若制成片剂则易发生泛油、裂片现象,从而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稳定性,因此可以考虑制备成其他的固体分散剂如滴丸;某些药物口服时,其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对肝肾功能易造成损伤,那么应当考虑其他给药途径。如将附子理中方的丸剂改为缓控释片剂,使药物缓慢、近似恒速释放,克服药物在体内的峰谷现象,从而降低了药物的毒性,提高用药的安全有效性。(3)根据用药对象,老人与小儿用药应尽可能选择易于服用的剂型,比如口腔速溶片、口服液。(4)根据病症选择适宜的剂型。(5)其他因素,药物的味道,服用方便与否、组方剂量的大小等都应在剂型选择考虑范围内。

3 制备工艺的确定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复杂,对某一组方新药制备工艺的要求主要是尽量多地提取有效成分,同时又最大限度地除去杂质,尽可能使制剂内的有效部分含量高、生物利用度好、治疗剂量小、质量稳定和可控性强、安全度高及使用方便等。

3.1 提取工艺研究

中药提取工艺对保障中药制剂的内在质量、临床疗效最为关键。中药提取的基本方法为浸渍法(常温浸渍法、温浸法、煎煮法)、渗漉法、回流法,其中水煎煮法是最常用的符合传统习惯的方法,但传统的汤剂煎煮法有效成分损失较多,尤其是水不溶性成分和挥发性成分。

对于提取工艺路线的设计,组方分析是基础。由于中药复方成分非常复杂,同一药材在不同复方中可能作用不同。因此,在工艺设计前应先根据组方的功能主治,针对每味中药在组方中君臣佐使的地位,查阅文献分析其所含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充分考虑其合理性,再根据提取原理和预实验的结果,选择适宜的提取工艺路线。应先醇提再水提,缩短了丹参酮类成分的受热时间,提高了丹参酮类的提取转移率。确定提取工艺路线后,应对工艺的技术参数进行筛选对比,如正交法、均匀设计法等。优选时必须要以有效成分或主要化学成分为控制指标,不能采用一些无关紧要的控制指标(如出膏量等)。

3.2 分离与纯化工艺研究

现在,对中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精制的方法有絮凝沉淀法、膜分离法,大孔吸附树脂法,超临界萃取法以及超滤技术等类型,虽然能克服中药制剂剂量大、辅料量大的缺点,但应用推广面因素的影响。究竟采用哪种方法,必须根据药性,经试验研究后确定,一种方法无法解决所有药物的问题,每种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如膜分离技术具有可常温下操作、分离时无相变化、可分离不同分子量溶质等优点,利于保持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尤适用于受热有效成分易破坏的、保味性和对化学物质有反应的中草药制剂;并有去除溶液中各种微粒胶体、细菌和热原的作用,在中草药制剂特别是注射剂的制备中倍受青睐。但是,在中药复方制剂生产中,将膜分离技术放大至工厂生产还不能成为现实;此外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多样,有效成分与杂质用该法不易分离;膜易被污染,使用寿命短,且换膜不方便。大孔吸附树脂虽然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富集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但应当充分考虑大孔吸附树脂使用的安全性,要注意二乙烯苯泄漏量、微生物(细菌)量及有机残留量。

3.3 制剂成型研究

制剂成型研究是复方新药制剂制备工艺研究中最后而又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包括制剂处方设计和成型工艺设计。

制剂处方设计是根据剂型的特点、药物性质,设计不同的辅料配方(包括辅料组成和用量),通过模拟生产条件(如温湿度),使用相应的制剂设备进行筛选最优配方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解决制剂[FS:PAGE]的成型性、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与使用方便。设计的制剂处方能否使药物成型,成型后是否稳定,分剂量是否准确,含量是否均匀,能否崩解、释放、充分发挥药效等,这些均为制剂处方设计中应要注意的质量问题,也是筛选辅料的主要依据。一般应首先研究半成品与制剂成型性、稳定性,然后有针对性地选用辅料,以解决制剂在成型性与稳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黄世福等根据组方剂量和工艺提取率,以吸湿率和流动性为指标,筛选出消炎利胆胶囊的最佳辅料和制剂成型工艺。

制剂成型工艺是药物半成品与辅料加工处理,最后形成产品的过程。其重点在成型工艺路线的选用、药物与辅料的加工处理方法与方式、成型设备的选择与应用。不同的剂型其成型工艺迥然不同,在制剂成型工艺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半成品的理化性质决定着成型工艺路线,而不同工艺路线辅料的组成、用量亦有差别。因此,制剂处方设计研究应与成型工艺研究相结合,优选出最佳辅料组成和用量。例如冻干法制备口腔速溶片,辅料多为糊精、甘露醇、甘氨酸(防塌剂)、阿拉伯树胶、十二烷基硫酸钠等;而用于压法制备口腔速溶片,辅料多为乙醇、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糖类及其衍生物等。

3.4 大生产可行性研究

由于实验室受条件限制,样本量小,代表性相对较差,与生产会有一定差距,因此利用中试试验研究,调整工艺路线和技术参数,为设备选型提供依据。例如制备硬胶囊剂,若选用自由流动型填充机,而物料流动性差者,则应考虑采用制粒成型工艺;若选用螺旋钻压进式填充机,因机械往复运动,挤压式充填,能避免分层和充填不均现象,只要物料混合均匀,也可用直接填充。中试规模应达到处方量的10倍以上,这里所说的不是1日处方量,是以出成品1000个单位计算的处方量。提供至少3批中试生产及检测数据,包括批号、投料量、半成品量、辅料量、成品量、成品率。

篇6:关于医院中药质量的管理策略

1 要对供货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核

对长期供货企业的品种进行评估, 结合临床用药反馈意见,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以本单位的基本用药目录为依据, 决定是否购进, 优先选择企业规模较大, 技术实力雄厚的GSP认证企业。审核其《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及营业执照。审核所购中药的合法性和质量可控性。定期到药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中药质量标准管理。即原药材的购入、中药饮片生产规范化、技工炮制过程、质量检验、储存等是否符合国家标准。②根据以上资料的完整真实性建立资质档案。从而对中药质量实施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 遏止售假经营商和非法经营药贩, 净化药品流通市场, 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2 在中药入库前要进行严格的质量验收

2.1 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验收

对中药材及饮片进行系统质量评价与控制主要从药材来源、药用部位、性状、化学成分等多方面来体现。很显然, 中药材及饮片实行批准文号管理是药品生产合法性的标志, 也是药品质量验收的重要项目。但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品种, 如:雄黄、建曲等。对于大量需求的中药材及饮片实行批准文号管理仍然是现阶段制约质量的瓶颈。要执行客观可行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必须依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药品标准进行质量验收。首先直观的对中药材及饮片外观质量评价和性状的描述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如:大小、颜色、气味、药用部位、掺杂等特征肉眼判断中药材及饮片的真伪优劣, 严禁非药用部位, 拼接和淘汰中药材及饮片的混入, 不合格的不得验收。同时建立购进和验收记录, 作为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和跟踪检查的重要依据。这也是保证药品质量, 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

2.2 验收单味制剂和成方制剂注意事项

中药的单味制剂和成方制剂的科学技术在国内领先于中药材及饮片。验收时必须检查药品的名称、批准文号、生产日期、生产企业、说明书、贮藏、首营品种应有与首批到货药品同批号的省级药品检验所出示的检验报告书。药品的大小包装必须完整、无破损, 外包装上应有外用、毒性中药、麻醉中药、非处方用药等国家规定的专有标识, 处方用药应有规定的警示语。进口药应有进口注册文号等等。验收时应执行《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修订的统一撤换处方中含有青木香改为土木香的成方制剂, 如:十香返生丸、纯阳正气丸、冠心苏合丸等等;含有关木通改为木通的成方制剂, 如大黄清胃丸、金丹片、龙胆泻肝丸 (水丸, 蜜丸) 、排石颗粒等。杜绝那些具有合法身份, 又熟悉生产工艺和检验技术的专业造假者, 在法定的处方中掺入其他成分, 以降低成本牟取暴利的违法行为。

3 依法执业, 提高医院的用药水平

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药处方, 临床疗效和安全。只有保证中药材及饮片的调剂质量。才能更有效地运用药学专业知识给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处方调配的药品名称必须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的正名, 不符合者应给予撤换。药斗等储存饮片的容器内不得有中药霉变, 结串, 虫蛀等现象。排放应该合理, 应有与其符合的品名标签。药品易位, 标签随即更换。调剂用的计量器由计量管理单位定期校验, 不合格的不能使用。不得以手代称, 估量抓药, 饮片调配每剂剂量应在正负5%以内。每剂调配后, 应经复核人员复核, 合格无误后发给患者。

4 中药库的保管与养护要加强

合理的储藏保管药材也是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环节。中药饮片按性质要求做到分类定位, 整齐存放, 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干燥、降氧、熏蒸等方法养护。根据实际需要采取防尘、防潮、防污染等措施, 通过控制调节药材的储存条件, 对药材储存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及维护。达到有效防止药材质量变质、确保储存药材质量的目的。若由于管理不善或已变异失效不能使用的中药, 必须追查责任。对麻醉中药饮片, 毒性中药饮片实行专人、专柜、专帐、双锁保管。建有近期药品催销表, 不合格药品报损表。中药质量养护记录。温湿度记录, 销后退回记录等中药养护档案。

摘要:目的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的中药质量管理措施。方法 参考此类相关信息, 使中药从采购到库管的各个环节都建立规范的中药质量管理方案。结果 医院的中药质量管理得到了加强, 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性得到了提高。结论 通过医院中药管理的加强, 中医疗效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关键词:中药质量,管理策略,质量检验

参考文献

[1]钱直忠. (中国药典) 2005年版一部增修定内容介绍.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处, 2005.

篇7:关于中药剂型现状与发展的研讨

关键词:中药;剂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327-1

中医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对医药的记载,对世界中医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用于医治病人的中药,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中药在世界医药的发展中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治疗经验的积累和临床证治的需要,中药已发展有汤、散、丸、露、膏、丹、片以及条剂、线剂等多种内服、外服剂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制药设备、制药工艺也在不断更新,研发新的中药剂型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中药剂型的发展与改进

1.1 汤剂

自有记载开始,汤剂就已经开始使用,汤剂的使用为我国劳动人民防治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商代之前的《针灸甲乙经》序中就有了记载。汤剂的制备非常简单、方便,吸收快使得它的药效可以很快发挥出来,对人体副作用較小,无论大人小孩及老人都可以服用,所以,人们谈到中药,基本上想到的都是汤剂,是目前在我国中药开方中应用最广泛,也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剂型。

1.2 散剂

散剂的发展仅次于汤剂,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的使用节省了汤剂调剂的时间,在紧急的情况下,为医治好病人提供了可能,所以散剂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顾名思义,散剂非常容易分散开来,它的表面积较大,使药效的发挥更加快速。散剂的制法也非常简单,人们使用也很方便,病人可以采用吞服、煎服、外用等各种方式,病人的选择性更强,医生也很容易掌握它的使用剂量和方法,因此,它的使用也非常广泛。

1.3 丸剂

丸剂的记载最早是在《内经》中出现,是在汤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这么多年在临床的使用,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品种各异、制备巧妙的一种剂型。病人在服用丸剂后,丸剂在胃肠中消化吸收很慢,它的药效也在逐步释放,持续作用时间较长,因此对一些刺激性药物、毒性较强的药物、具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制成丸剂,可以减少这些方面的副作用,针对一些慢性疾病或者病后调节气血者,采用丸剂可以最大效应的发挥其作用。

1.4 冲剂

冲剂是在汤剂和糖浆剂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20世纪出现的新剂型。冲剂不仅保持了汤剂发挥作用迅速、吸收快的特点,而且克服了汤剂需临时煎煮、不易携带等缺点,同时它的体积较小、服用、贮存和运输都很方便。目前使用最广的是无糖冲剂,是在有糖冲剂的基础上,改进提取工艺及制剂技术,促进了我国中药剂型的发展。

除以上剂型外,我国还研制生产了注射剂、涂膜剂、膜剂、粉针剂、气雾剂等很多新剂型,在生产过程中运用了很多新技术、新设备,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2 中药剂型与西药剂型发展不同特点

中药剂型从远古时代产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中,它的发展经过了很多阶段,但是剂型的选择需要服从于疗效,为了更好的发挥中药的作用,我们选择合理的剂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疗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也在发展,所以中药剂型的选择还要符合当代人们的高节奏、高效率、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因此,在中药剂型的制造设备、制备工艺等都需要采用新的方式和方法,研究出更加适合当代人们生活的新的中药剂型。西药剂型的发展当然与中药剂型不同,首先西药剂型的出现就滞后于中药剂型,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西药剂型的现代化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3 中药剂型发展途径的建议

3.1 遵循传统中医中药理论,保持中医药特色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独具中国的特色,中药制剂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药制剂与中医的气血、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剂、药性等理论紧密联系起来,中医是最早的辩证法之一,中医的辨证治疗与中药制剂的选择具有紧密的关系。中药制剂的剂型研制与开发与中医的辨证治疗如果可以紧密联系,这将极大促进中药剂型的发展。

3.2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出现,许多仪器设备、化学和生物制药技术被引进到现代中药制剂领域,中药制剂发展也非常迅速,包括脂质体、微囊和微球技术、水溶性骨架型透皮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等都有了很大进步。现在中国中药剂型的现状比较滞后,主要应用传统制造设备和技术,有的强行使用一些尚未成熟的技术、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使得生产的中药一方面创新性不足,另一方面一些中药制剂药效不稳定,质量难以控制,从而限制了中药制剂的发展。因此,中药剂型的研究应在重视开发和引进新剂型的同时,又必须运用现代的新辅料、新技术、新设备而加强对中药传统剂型的研究,从中研制出高效、速效、毒副反应小,同时经济、剂量小、服用方便的中药新剂型。

3.3 加强剂型的质量控制

现在,我国中药制剂在药代动力学、稳定性、生物利用度等研究方面比较匮乏。随着剂型的现代化程度的增加,要求的中药原料的纯度也越来越高,临床的不良反应与不可控现象逐渐凸显出来。所以,中药剂型的改进不能一味追求新剂型,而应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强质量的控制,提升内在质量,才能促使中药剂型得以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小平,王亚华.目前医院煎药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46.

[2] 彭念国.超细微粉碎技术用于中药粉剂加工初探[J].国医论坛, 2001,16(6):54-55.

[3] 杨萍.煎药机利弊探讨[J].山西中医,2007,23(3):24.

上一篇:电子病历书写规范模板下一篇:乡镇道路交通安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