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术学位硕士的中药学论文

2022-04-30

摘要:探讨我国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并就药学硕士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导师配备以及实践基地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学术学位硕士的中药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关于学术学位硕士的中药学论文 篇1:

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摘要】导师对于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要。在分析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导师 队伍建设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GY2015089);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中药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2016JGB251)。

2010年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新设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为全日制研究生, 2011年开始第一批招生。与学术型学位的培养目标不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能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中药学专门人才。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建立高水平、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相比于已发展的较成熟的中药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药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尚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缺乏系统完善的建设管理机制,限制了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因此,研究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对提高中药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一、全日制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1.人员结构上,校内中药学专业学位导师多兼任学术学位导师,校外专业学位导师所占比例较小。专业学位培养与学术学位培养具有不同定位,根据培养目标,中药学专业学位需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侧重于实际工作的应用,因此相对应的,中药学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应着重遴选行业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尤其是校外导师。但由于各校中药学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建设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专业学位导师的相关制度、人才库,与相关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建设也尚不完善,致校外导师人员较少,在专业导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偏小。同时,专业学位校内导师多数由学术型导师兼任,雖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但缺乏相关行业的专业实践经验,双师型导师缺乏,也缺乏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技能的经验,校内导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还往往是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方式进行培养。

2.在研究生导师管理上,对校外导师管理松散,遴选、考评机制不完善。校外导师由于人事关系不在校内,与校内所在学科点、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联系较少。往往对学校的研究生相关信息政策了解的比较滞后,关于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校及学科点缺乏沟通。遴选机制不完善,对中药专业学位导师遴选缺乏针对性,主要还是从职称、学术水平、 科研项目等方面提出要求,而没有结合专业方向侧重从行业实践方面提出要求,对校外导师队伍建设缺少长期规划。对校外导师的考核评价,也很少有硬性规定。

3.校外导师在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目前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拔、考核、培养等过程的政策制度制定多由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制定,较少征求校外导师意见,校外导师因有本职工作,主要精力在企事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上。对于校外导师也缺乏激励机制,使他们参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参与度及积极性不高。

4.针对中药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培训较少。一方面,针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关于政策制度的培训较少且缺乏针对性,很多导师还是参照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另一方面,很多校外导师也极少参加校内的相关培训,对学校和学科点的情况不熟悉,也缺乏关于研究生培养政策的学习,而很多校内导师缺乏行业实践工作经验及缺乏与企业的交流机会,对指导中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操作等缺乏相关经验。

二、改善全日制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及管理的对策

1.完善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机制,改善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人员结构。对中药学专业导师队伍建设要结合专业方向进行规划,注重遴选具有各相关行业实践经验的优秀导师和双师型导师,并完善专业学位导师的遴选机制,侧重设置行业实践经验方面的遴选指标,对学术、科研方面的要求可降低,与中药学学术导师的遴选标准做区分。

2.加强中药学专业学位校外研究生导师管理。研究生管理部门、院系二级管理部门及学科点、教研室要加强与校外导师的联系,在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时要注意征求校外导师的意见,鼓励校外导师到校内开讲座、参加硕导培训以及给研究生上课,制定激励政策奖励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表现出色的校外导师。对中药学专业学位校外导师的管理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可将对学生的辅导、上课、参加学校培训等纳入校外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考核指标,在考核时要有校研究生管理部门、院系二级管理部门及学生三方对导师的考核意见,以使对导师的考核全面公正。实行导师汇报制度,规定导师定期向院系二级管理部门汇报,汇报内容包括对学生指导次数、每次指导时间及发现问题等,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对导师汇报内容进行核实,对导师工作进行监督。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与学术型研究生导师要以同等地位对待。

3.加强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培训。一方面要加强对各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进行专业学位导师政策制度方面的培训,使各专业学位导师明确专业学位培养的定位。另一方面对于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分别进行针对性的专业素质方面的培训。对校内导师要提升行业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鼓励校内导师到校外各企事业单位交流学习及进行课题合作,培养双师型导师,并将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发展成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校内导师及教学基地的交流学习,同时还可将教学基地里的行业优秀人才发展为专业学位导师,促进产学研合作。对于中药学专业学位校外导师,除学习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的各项政策制度外,还需加强对其教学技能、科研学术的学习。并多组织校内校外导师的交流会,促进校内外导师的交流,取长补短。

综上所述,对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及管理要有明确的规划,提供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制度支持,同时学校及院系研究生管理部门要与导师加强联系,重视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施亚玲,向兴华,李若英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

[2]王昆,任蓓蓓,林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9).

作者简介:

丘芬(1981—),女,汉族,广西百色人,硕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中药药理。

作者:丘芬

关于学术学位硕士的中药学论文 篇2: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探讨

摘要:探讨我国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并就药学硕士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导师配备以及实践基地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药学硕士 研究生 培养方案

文献标识码:C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警务、应用心理、新闻与传播、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城市规划、林业、护理、药学、中药学、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等硕士专业学位。

为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对药学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药学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Professional Master of Pharmacy”,缩写为M.Pharm。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面向药物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职业领域,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较好掌握药学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

1 专业人才需求与招生

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远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自身健康也越发关注。药品作为预防、治疗疾病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命生活质量。同时,高质量的药学服务是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环节,在保证患者合理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设置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点,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和具有创新能力的,能够将产学研有效结合,指导合理用药,进行优质药学服务的应用型高层次药学专门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随着医药领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进步,药品研发从简单仿制走向自主创新,药品供应从短缺走向丰富,医药产业不断在规范化、现代化、集约化、国际化等方面迈出新步伐。随着医药行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一线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颁布的药品法中,明确规定在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必须配备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而国家药监主管部门规章中,在GMP和GSP认证条件中又规定一些重要的岗位必须配备执业药师。

药学专门人才培养的多元需求。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已有药学硕士科学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位类型。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与药学硕士科学学位以培养教学科研型药学人才目标不同,旨在根据医药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增列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点,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药学人才市场体系,另一方面也为医药行业从业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职业发展和成长路径,使学习和实践、知识与技术、社会需要和个人成长成才更好地在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结合起来。

毕业生就业市场具有广阔前景。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日益得到国家的重视。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各大城市医药产业科技园建设成效日显,泰州、台州、昆山等二、三线城市的医药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给熟练掌握药物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职业领域知识和本领的药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2 培养目标定位

2.1药学硕士学位培养目标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面向药物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职业领域,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较好掌握药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第一,热爱祖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

第二,掌握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其相关专业技能,能胜任医药生产、质量评价、新药研发、流通管理、临床应用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第四,身心健康。

2.2药学硕士学位点建设发展规划与措施

第一,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着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制定、完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

第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努力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学术骨干,重点引进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同时,重视吸收来自药学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聘请在产学研结合领域具有显著成绩的企业家和学者为兼职教师,努力构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以高水平人才为核心、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第三,推进学科平台建设,努力培育专业特色。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重大需求,推进药学硕士理论教学与实践基地建设,促进相关学科资源整合和交叉融合,打造本专业领域先进创新研究平台;拓展与海内外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搭建校企技术研究平台,建立协同创新联盟,共同争取重大项目、申请专利等,带动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

第四,落实管理制度和培养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坚持实行双导师制、设置专业实践必修课程、审核学位论文实践选题以及评定奖助学金等制度,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给予实习实践经费支持,不断提升办学保障能力。

3 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面向药物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企业岗位实际,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充分反映药学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突出交叉性、实用性,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强调以应用和问题为主线对不同学科知识加以整合,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重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在培养过程上,充分体现专业学术性与医药职业性紧密结合,坚持实践育人导向,强化实践育人理念,有力推动教学实践,拓展实践育人载体,广搭实践育人平台,注重实践育人效果,积极推动社会实践,确保实践育人实效等措施,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和安排药学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实践过程中,重视培养和提升药学行业职业能力,注重产学结合,强调以应用和问题为主线对不同学科知识加以整合,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要重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专业实践应有带教老师签名的每阶段的实践报告及结束后的专业实践总结。对于专业实践的评价方式需经本校与实践单位双方同意,评价标准应符合行业实际,并能真实体现药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水平。

学位论文选题紧密结合药学及相关领域科技转化、注册与申报、生产与技改、推广与流通、药学服务及药品监管等实际问题,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学位论文类型可以是专题研究、典型案例分析、技改方案等,体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答辩形式可多种多样,答辩成员中须有药学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3.1领域方向简介

主要包括化学药物合成、药物新剂型、生物药物应用、药物分析方法与检测、临床药学、药事管理等专业与方向。

3.2招生对象与学习年限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3年。

3.3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实践教学是全日制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和安排药学硕士研究生到企业或医院实习。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学位论文选题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内容应着眼实际问题、面向行业应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3.4课程设置

攻读本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 1学分:

第一,学位课程不低于23学分,包括公共课5学分、专业必修课12学分以及专业实践6学分;

第二,选修课程不低于8学分;其中行业发展前沿讲座为必选课程,该课程要求研究生参加讲座4次以上并撰写学习报告,由导师评定学习成绩。

另外,须完成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报告两个必修环节。

3.5实践环节

药学硕士研究生应在医药行业相关单位进行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应有带教老师签名的每阶段的实践报告及结束后的专业实践总结。对于专业实践的评价方式需经本校与实践单位双方同意,评价标准应符合行业实际,并能真实体现药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水平。

3.6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结合医药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选题,突出课题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选题应紧密结合医药行业的实际,深入基层现场,对医药行业领域中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制订、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资料,在现场实践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对策。

论文形式可以是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可以是针对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解决方案,或者其它相关研究论文。论文应反映作者运用所掌握药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医药行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研究结果应对医药产业实际工作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校内,另一位导师为来自行业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

论文撰写完成经导师审阅定稿后,还应有2位(其中至少一位来自校外实践单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评阅并给出意见。论文评审应重点审核: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生产实践中所遇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攻读全日制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其中至少一位来自校外实践单位)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作者:谈弋

关于学术学位硕士的中药学论文 篇3:

当前医学研究生就业现状探究

摘 要: 随着近年来医学类研究生的扩招导致医学毕业研究生的竞争力增加,同时受到教育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影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学校要从教育管理、就业指导、导师、学生综合素质和择业观等方面努力,提高医学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 就业现状 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医学类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增加,总体上来说,医学研究生的就业是供不应求的,但是因为市场需求、地域差异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各专业就业率也存在差异,紧俏专业需求大但毕业生少,传统医学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目前,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的就业问题面临很多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1.医学研究生的就业现状

1.1毕业生人数增加。

随着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以平均每年20%的幅度增加,医学类研究生的情况亦是如此,因此导致医学研究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从而使得医学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近几年这种问题更显突出。

1.2研究生教育改革制度。

2013年2月国家出台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从2014年9月起对新入学的研究生收取学费,同时建立建全各高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制度,加大助管、助研和助教岗位津贴的资助力度。2013年3月,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改革的主线、着力点和“四个转变”等重要思路。2013年7月召开了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视频会议,旨在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次会议的召开意味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启动。2013年国家卫计委等七部门出台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和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积极推进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衔接。

随着国家一系列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的出台,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建立健全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同时加大考核与淘汰力度,增加学历和学位授予的难度,从而对就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1.3市场需求的差异。

有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培养类型的医学研究生就业状况有所差异,临床医学研究生比基础类研究生就业情况要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因专业技能较为扎实,且毕业时已经拿到规培证和执业医师证,因此比学术学位研究生就业方向更全,就业途径更多;从专业看,因市场需求和收入的不同,不同专业的就业状况有差异,儿科专业因为市场需求大而就业率好,骨科、肿瘤、眼科等专业因收入高等因素就业取向强烈,麻醉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因辅助性强而就业需求更大,而中药学、生理学等专业因就业面的局限性导致就业相对困难。

1.4就业地域差异。

医学类研究生毕业后都将自己择业的范围定位在大城市、大医院、大单位,不愿意到小城市或偏远地区就业,从而导致就业地区或单位过于集中,竞争力增强,就业难度增大,就业率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均现象。

1.5期望值过高。

随着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医学本科生毕业后不能进入理想的单位工作,因而选择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希望毕业后能进入理想的工作单位。同时,许多已经参加工作的往届生,由于对现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也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希望在毕业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单位。因此,通过攻读硕士研究生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同时相较于其他专业,医学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一直较好,因此大部分毕业生保持一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势感,缺乏危机感。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就业的地方多是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还要求有正式编制,待遇优厚,工作条件好,环境舒适。因而导致医学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过热”和“过冷”两种现象并存,经济发达地区的岗位一位难求,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招不到毕业生,医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着就业期望过高、脱离社会现实需求的现象。

2.解决医学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2.1贯彻实施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制度,提高培养质量。

积极贯彻实施国家出台的关于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制度的相关规定,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推进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制定适合研究生发展的实施细则,紧抓社会需求,鼓励创新人才培养,加强研究生专业学位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队伍,从而提高研究生就业优势。

2.2重视就业指导工作。

现在很多高校虽然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是所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只面向本科,对于研究生的就业工作仅限于贯彻国家的就业政策和为毕业研究生办理就业程序的手续等,而没有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指导,从而使得毕业研究生在选择工作时定位不准、期望过高、不懂得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因此,重视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应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拥有高素质、高水平、有较强的政策水平、组织协调能力、人才需求预测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同时具有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学、公共关系学等多方面知识结构的就业工作队伍。从研究生低年级的时候开始指导他们了解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做好职业规划,懂得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就业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目标,学会推销自己,力争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2.3发挥导师的作用。

现在研究生实施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在研究生的求学生涯中发挥不可忽略的作用,导师不仅仅是研究生的学术导师,更是他们的人生导师。因此,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在思想上、道德上和学识上以身作则,在日常管理中要积极配合学校对研究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为导师都是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在学生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前,可以向毕业生介绍一些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尽早了解工作环境。同时大部分导师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都有一定的成就,与从事科研教学或工作的过程中可能还与许多相关单位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在研究生就业的过程中导师可借助自身的优势,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向一些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学生,帮助他们就业。

2.4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现在医学毕业研究生就业困难,除了外界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因素。由于医学类研究生的大量扩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综合素质普遍下降。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对医疗条件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医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在提高,进而对医学毕业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导致部分综合素质较差的医学毕业研究生就业困难。因此,需要全面提高医学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对于科研型医学研究生,要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具有严谨治学的学术作风和诚实守信的道德精神;对于临床型医学研究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能力和严谨的医德医风。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党日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培养医学研究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5改善择业观。

据了解,大部分医学研究生毕业后热衷于留在大城市、大医院工作,同时要求工作稳定、有编制、待遇高和工作环境好,从而导致大城市的大医院扎堆竞聘的现象,这表明部分毕业生缺乏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焦躁的心态。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应引导医学研究生合理定位自己,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在毕业后能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找准自己与社会的结合点,避免期望过高而带来的失落感,逐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3.结语

改善医学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形势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部门、学校、研究生自己、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应出台一些有利于医学研究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为医学毕业研究生提供信息公开、竞争公平的就业环境;学校应深化培养机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工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提升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应根据当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多提供一些就业岗位,让不同培养方式的研究生能根据自身的特色选择适合的岗位,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优秀的医学毕业研究生;研究生自己应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好合适的职业规划。相信通过各级部门与学生自己的努力,医学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将会有所缓解,并寻找到一条属于医学特色的研究生就业道路。

参考文献:

[1]顾舒静,姜宇,徐惠红.浅论医学研究生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03).

[2]赵越,孙晶,郝明,范畅.试论医学研究生就业求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3]程雯,王京,霍彬.临床医学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与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17).

[4]吴岩.关于医学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04).

[5]丁玉兰.新时期就业形势下医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04).

[6]赵海艳.刍议新形势下医学研究生就业指导[J].中国医学创新,2010(27).

作者:周谊芬

上一篇:夏播大豆化学除草技术措施论文下一篇: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研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