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文化

2024-05-09

安康文化(精选6篇)

篇1:安康文化

安康文化 建设

职工安全健康文化,就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活动中的安全、健康工作的习俗和习惯、自我保全的理念,是职工价值观在安全健康方面的一种反映和体现。有远见的企业管理者,都非常重视企业职工的安康文化建设,明白搞企业安全工作必须重视职工安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会把企业“要我安全”的要求变为职工“我要安全”的意识,使安全的意识深入人心,职工安全的行为成为习惯,安全的氛围处处时时体现,健康的环境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所以,企业生产过程中,加强职工安康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提升职工安康观念建设

我们时刻强调的“以人为本”其实有两层含义:首先是一切管理经营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经营的主题,又是管理经营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经营层面上,离开人就谈不上管理经营;其次是管理经营活动中,作为管理经营对象的要素和系统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来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人的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体心理的需求与动机,而且还取决于他所在群体的文化因素。由此可见,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可以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使得人们产生认同感和归宿感,在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同时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单县化工就是把安康文化视为“以人为本”的主要价值观念,对这种激励性的安康文化机制极为重视。实施安康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帮助本企业职工树立安全观念、建立健康工作动机,从而调动积极性、预防不安全行为的过程,要求企业全体员工以安全行为准则作为自我激励标尺。同时,在安全价值观念和安全目标的强大精神感召下,相互激励,形成职工自觉、自信和自如实现安全生产和健康生活的内在动力。

所以,加强企业安康文化观念建设过程中要以提升全体职工安全思想境界为前提基础和核心。职工安康文化的培养,则从思想观念转变着手。单县化工坚持把“以人为本,健康先行”的管理信念作为职工安康工作的灵魂主线,推行人性化安全管理,从抓思想、提认识、转观念入手,把“众多危险源与岗位结合”形成责任体系,突出“打造单化安康文化”这一主题,不断丰富、提升和拓宽安康文化内涵,构建起具有单化特色的人人安康文化体系。为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康意识,充分利用安全活动日、政治学习日、班前班后会等时间,借助电视、网络、内刊、活动等工具,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在全体职工中开展长期的安全生产大讨论,强力推进安全法律法规和预防职业病防护常识、自我保健常识的宣传活动,每年都全面开展“珍爱生命、确保安康、关注安全”的安康知识竞赛、征文、演讲、文艺汇演等多种多样的安康教育活动,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为安康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使安康生产,生活观念深入每一位职工心中。

二、加强物态文化的安全建设

加强物态文化建设是创造职工良好安全环境的保证,革新技术装备则是营造良好的职工安全作业环境,避免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物态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指努力达到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它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失误—安全功能,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和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其二是故障—安全功能,指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由于技术、资金所限和人们对事故的认识等原因,目前还很难做到本质安全,只能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单县化工始终坚持科技兴企、安康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大安全投入,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不管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只要关乎职工安康,企业安全生产需要,都积极筹措资金保证投入。废气排放一直是制约职工健康、环境安全的“瓶径”,过去都是在多分散、慢排放上做文章,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严重制约着企业发展的步伐。车间联合公司开发办组成科研攻关小组,采用了废气抽排、循环加转化利用三步联动系统,集资500多万配备了先进的克劳斯转化炉,使废气转废为宝,有效的降低了车间的废气残留率,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职工作业环境,确保了职工的身心安康,更是保证了扩大生产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推行职工安全环境文化建设

职工安全环境并不再是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职工工作的场所,主要是指通过企业的管理者运用管理方面的因素为人创造一种安全、和谐、健康的环境,强调的是管理方面的因素。企业管理者以人为中心,对企业所拥有的职工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在企业安康文化建设中,单县化工加强职工行为文化建设看作是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的关键,因为人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安全生产,提高人的素质对安全生产尤为重要。单县化工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注重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技能和安康知识的系统培训。针对安全生产任务繁重人员紧张的实际,采取发放《职业病的预防》《自我保健》《化工保健》等保健书籍,以会带训:半脱产和脱产相结合,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等简单实用、灵活方便的培训形式进行安康教育。在培训内容上,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具体的培训计划。为强化职工健康意识,每年都进行三级健康知识专题培训,并组织职工进行全面体检,对女职工二次复检,大大降低了职业病的发生。一般工种侧重于岗位技能的应知应会;安全管理人员及要害工种侧重于安全法律法规、操作技能和安全专业知识,提高职工对事故的处理能力和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对特殊岗位职工、新分职工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明确规定“培训学习达不到考核要求的不准上岗”。对重点岗位人员更新了防毒、防尘等防护用品,及时开展安全预防性教育,有步骤地进行培训和帮教,从而使职工能够干标准活、干放心活。通过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进一步提高了职工技术素质,打牢了安全生产的根基。总之,企业职工安康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民心工程,需要群策群力、全员奋斗、全方位的通力合作,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实现其核心目标——人、物、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四、加强安全管理机制,力保职工安全健康

做到人、物、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的管理,贯穿企业安康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必须加强抓好管理机制建设,使安全管理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单县化工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了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一是安全风险绩效制,把安全管理和个人工资利益挂钩,增强了各级安全管理的责任心。二是安全检查拉网制,成立安全生产检查小组,加大安全监管的力度,使安全生产的各项制度得以真正落实。三是安全隐患排查制,把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事故的超前防范上,健全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实行跟踪整改责任制,做到落实人员、落实时间、落实效果“三落实”。四是安全信息公开制,严格安全信息管理,对当周无事故、无“三违”、无重大隐患的人和事提出表彰,对重大安全事故进行通报。五是安康防护监督制,充分发挥安监员、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对各生产岗位人员劳保使用、个人防护技能等内容进行不定期的巡回检查,做到各类检查不间断,人人查安全,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人人管健康,人人守安康的安全氛围,构建成安全的天网,为职工安康、企业安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安全”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职工安康更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把安康文化建设作为化工企业的重中之重,体现了对职工的生命权的尊重和对企业生存和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只有让安康文化形成理念,并成为企业全体职工的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动时,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篇2:安康文化

作者:李家成

安康旅游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但就其旅游资源开发来说,自然资源开发渐臻佳境,山水生态游正方兴未艾,而人文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对滞后,还未走上正轨。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安康的人文旅游资源,本文作些探讨,以期助力安康旅游业做大做强。

考证安康历史厘清本源文化

安康的本源文化是什么?

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其中《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我国分九州,据史料说,是在远古的大禹治水时期,也就是在夏代前。华阳之壤系指华山之南(南称阳)即今秦岭南坡至四川及云南的部分地区,岷在今四川,即蜀,梁指今陕南,即为当时的巴地。这说明,远古时期夏代前的尧舜时代,包括今安康在内的陕南就属巴地。

我国著名巴史专家、重庆博物馆主任董其祥在《巴史新考》中云: “伏羲族的活动地域原在汉水上游陇东、陕南之地,这一代是古代巴人 活动的地盘。”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董珞在《巴人始祖、方国考辨》一文中认为:“巴人的始祖是西部的伏羲,非东部的太嗥。”“商代,巴人有巴方和虎方两个方国,巴方在陕南,虎方在鄂北,后者是从前者分衍出来的”。

中华民族史学家、原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潘光旦,著名史学家、巴文化研究专家董其祥研究的统一的定论为:巴人首先从甘肃成县顺汉江而下,先在汉江上游(丹江口以上)地区生存,巴人与当地人相融合,因伏羲氏强悍,成为统领,形成“汉水之巴族”,并且形成了“爱国、勇武、质朴、尚义、刚烈、激情、包容、开放”的人文精神。

巴史专家白九江《巴国·巴人·巴文化》一文说:巴人“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商纣王,西周建立。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候国,宗姬在汉水上游被封为巴子国,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期,巴国竭力扩张其势力范围,东渡汉水,与邓国相争,又同楚国缔结军事联盟,扫荡江汉小国,北进中原”。“ 古代巴人不但作战勇猛顽强,以致被称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极其乐观。他们曾在商、周、楚、秦等强大部族的包围中经过不断征战,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他们斩蛇蟒、射熊豹、猎牧捕鱼、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这说明巴国的实际地域,包括秦岭、巴山间整个陕南,东至今襄樊,涵盖了汉江中上游地区,正好今安康处中心位置。该文还介绍,“战国中期迫于楚的势力,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立国。” 应该指出,公元前316年巴国将士虽然外迁,但不少巴族百姓仍在汉江上游农村特别是山区隐藏了下来。西晋咸宁年间,迁清江、川峡巴人的一支后来又回迁到了大巴山。安康江南山区是大巴山北坡的一部分,自然是巴人回迁的范围。也有史料记载,当时地方官吏称回迁的巴人为流民。还应看到,安康虽然经历了唐末、明初、特别是清代的三次大移民,但每次移民之时,安康的土著巴人皆有大量生存。移民所带的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有渗透和影响,却不可能动摇本土文化的根基和长期形成的特质。

值得一提的是,西周初期建立的巴子国。杨东晨先生1995年1月在《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的研究报告《论夏商周三代陕南的族国及其文化》一文说,这个巴子国就设在今安康市汉阴县地。今汉阴县上七镇有座古石头城遗址,叫城墙岭,汉阴旧县志说它“其岭颇扼形胜,昔筑有城,今城基犹存”。细查细究此城遗址,既不是安阳、安康故城,更不是宁都故城,很可能是巴子国的城垣之一。

从上述可以得出结论:巴人是包括今安康在内的陕南土著人,原住民,他们在此地长期形成的文化就是安康的本源文化,也是陕南的本源文化。巴国地域在汉江中上游地带,就安康而言,巴人在本地积淀的文化,也可简称“巴安文化”。

本源文化在安康本土的遗存

巴族部落作为一个远古族系,巴国作为一个在历史上甚为传奇的国度,曾经创造过灿烂可媲美中原的民族文化。时间虽然过去了2300 多年,但巴文化留给今安康的历史遗存却是丰富的。生活习俗方面:安康人喜食酸辣,与大多数湘鄂人钟情辣味、川渝人嗜好麻辣有所不同,却与巴人典型后裔土家族人喜酸辣完全相同,说明巴人长期形成的饮食习俗在安康积淀下来,传承到了现在。巴人常住上居人、下养畜的干栏式房屋及吊脚楼,而在安康的南北山区,至今仍可见到上住人、下养畜的改进式土木干栏房,在许多江边集镇20世纪末还有大量吊脚楼,这不是历史的巧合,真可谓巴人居俗的遗存。古代巴人善酿巴乡酒,饮誉遐迩,安康民间酿酒历来兴盛,至今南北山区、浅丘仍保留着农户自酿酒的习俗。安康在上世纪50年代前几乎处处可闻织机声,民间兴穿麻布衫、土布衣,用麻布做蚊帐、粮袋,与巴人善织,尤喜麻布的习俗相同。

婚丧习俗方面:远古巴人从成县进入汉江上游,完成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女子第一次要出嫁,离开母亲,依依不舍,动情诉说痛哭,形成了最早的哭嫁习俗。安康各地在上世纪50年代前,姑娘出嫁一直盛行唱哭嫁歌,将古代巴人哭嫁的习俗延续了下来。古代巴人崇拜巫神,人死了要跳丧舞(傩舞),打丧鼓。安康各地至今仍保留着丧事跳傩舞的习俗,只是打丧鼓与川渝鄂不同,是坐在亡灵前唱孝歌。古代巴人有船棺葬、悬棺葬、崖穴葬习俗,渝、蜀、楚多存留有船棺葬、悬棺葬遗迹,而安康多存留有崖穴葬遗迹,汉阴双河口、酒店、平梁、观音河,白河清风沟、冷水,紫阳县石坝、焕古,汉滨区老岚河口、茨沟、坝河等处,都发现有巴人崖墓。

崇拜信仰方面:巴人认为老虎是本民族的祖先并以虎为图腾,因此巴人自认为是虎之族,以虎为崇敬对象,自称“虎(音读作巴)人”。安康自古以来就有与“虎”有关的文化习俗,多处发现过画像砖“人射虎”,民间生活中流行的幼儿“虎头帽”、“虎头鞋”,建筑用的“虎头瓦当”,自是巴文化的遗存。

神话传说方面:巴人创造了不少神话传说,安康民间流传的“伏羲山”、“女娲山”、“比翼齐飞”、“巴蛇吞象”、“巴峦子”等神话和传说故事,都与巴人有关。

音乐舞蹈方面:古代巴人能歌善舞,创造了《下里》、《巴人》歌舞,一时风靡临国。巴人伐纣时的“前戈后舞”,“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属武舞、战舞类型”。表演中的“剑弩齐飞戈矛为之始、进退疾鹰鹞、龙战而弱地”、“退若急、进若飞、五声协、八音谐”的形式、形制是其它舞蹈不具备的,它的艺术效果是惊心动魄的。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最古老的音乐创作产生于陕南巴地。西汉至唐代宫廷乐舞,便源于商末汉水巴师伐纣时的“前歌后舞”。巴人歌舞后来虽在宫廷消失,但并未由此绝迹,而是继续扩展到了民间。先前在安康民间流传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近代的山歌、花鼓子、八岔、小场子、薅草锣鼓、背二哥、朝山歌、报路歌、船工号子、劳动号子、跑旱船、龙舞、狮舞、社火等等,就是古代巴人歌舞的流变。

交通竞技方面:巴,是由一个蛇状图腾演化而来的文字。这个图腾就是龙舟,被指划龙舟的人。巴人历来喜水而居,最早的龙舟就是巴人发明的,是用来做水上交通工具和划船竞技的。安康的龙舟文化,源远流长,其源头就来自古代巴人,至今兴盛不衰,说明巴人龙舟文化传承到了现在。古栈道是巴人最先发明的,巴人修建的 褒斜等栈道东周初期就基本形成。我市宁陕、石泉、汉阴等地都发现过古栈道的遗迹,多为巴人所建古栈道的留存。

文物出土方面:安康以出土的巴人用品以时间早、品类高著称。出土于汉滨区的史密簋、錞于、尊,石泉的巴式剑、虎纹戈、陶灯,紫阳白马石发现的巴人墓和随葬品虎纹戈、柳叶剑,都说明巴人在安康大地上长期生活过。特别是錞于,它是古代巴人的典型乐器,而安康出土的西周时期巴国錞于,钮为虎头,是稀世之宝。巴人的典型武器是“巴式短剑”,长约五六十厘米。虽然川渝湘鄂出土有巴式剑,但与安康出土的巴式剑比起来相对档次较低。安康有一巴式剑柄镶有红宝石和玉,而其它剑无。2001年3月,考古工作者还在汉滨区坝河的山水丛林之间,发现了古代巴人的祭祀物和巴人文字,这些文字与符号目前尚弄不清含义,但很可能添加巴人形成过自己文字的证据。

弘扬本源文化做强安康旅游

从上列可以看到,安康遗存的巴文化主要代表有四类:一是巴人歌舞,二是巴人风情,三是神话和传说故事,四是实物之证。它概括了巴安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结构的总和,其特质是“战天斗地、自强不息、刚柔并济、实干创造、乐山好水、因势逐变”。还可看到,巴安文化虽与巴蜀文化、巴渝文化、巴楚文化、土家族文化同祖,但又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不能互相代替。

篇3:安康龙舟文化透视

一安康龙舟习俗的历史渊源

安康南北朝时期就有关于龙舟的记载, 其他史料记载也很多, 据康熙三十四年兴安知州王希舜《重修兴安州志卷二·古迹志》载:“望江楼:在汉南岸, 昔人观竞渡处, 今废。”据此可以推出安康龙舟竞渡的风俗至少在明代已具规模且相当热闹, 当时已提升至官府活动。《重修兴安州志卷二·风俗志》记录:“端阳, 官长率僚属观竞渡, 谓之踏石。”关于龙舟竞渡的盛况, 成书于清康熙二十六年的《石泉县志·风俗》载:“……鼓乐盈街, 红榴绿艾, 命索虎符, 馈送竟日。官僚尉具席于楼船, 敦请长令观龙舟竞渡。男女盈岸, 轻舟画艇而载歌舞者, 邑中士绅之家也……左顾右盼, 应接不暇。终日而后骖掉, 皆游倦而言旋矣。”随着时代的演变, 龙舟竞渡成为安康百姓广泛参与和热爱的活动。龙舟竞渡便开始定形制、定人数, 且出现由龙舟竞渡而增设的其他游乐竞标项目。1932年石泉县《续修石泉县志·风俗志节九·民俗》载:“汉水上制龙舟数艘, 舟约载二三十人, 挥旗击鼓, 各抓木桡齐划, 状如矢飞。上下竞渡, 投鸭夺标, 喝彩之声不绝。邑僚尉具席, 敦请长令同观……”新中国成立前, 安康城区每年农历五月初三至初六连划四日, 数十里内的男女老幼齐观龙舟, 有时形成举火夜赛的盛况。1946年6月2日《兴安日报》记载:当年端午节“竞赛龙舟有十条只, 情况激烈, 观众如云, 河街自西关至小北门, 皆为之途塞。”20世纪50年代, 除民间自发的龙舟竞渡外, 政府也组织群众进行比赛。1958年端阳节, 安康县人民政府举办规模宏大的“安康龙舟赛”, 沿安康城江面十余里龙舟竞渡, 汉江两岸观者如林。20世纪60年代初期, 每年也有群众自发组织龙舟竞渡活动。然而自十年“文革”开始后, 这一传统民间习俗被认为是“四旧”而中止活动。1991年原县级安康市人民政府在端阳节举行“安康龙舟竞赛活动”。当时有18支来自安康城区街道办事处、企业、机关单位的队伍参加比赛。进入新世纪以后, 为了发扬安康传统文化, 打造龙舟文化品牌, 安康籍老领导徐山林同志提议于2000年6月举办“第一届安康龙舟节”, 至2011年共举办11届, 规模不断扩大, 内容、形式不断创新, 功能和价值不断演绎, 从而使这一传统民间风俗活动在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二安康龙舟的发展状况

“2009年4月28日, 第九届安康龙舟节筹委会龙舟赛队组队成功。据了解, 本届龙舟节共计22支龙舟队参加竞赛, 安康市九县区及市直单位组10支队伍, 汉滨区组队10支, 其他2支由外国友人组队参赛。目前, 各赛队已组建完成, 各项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绪, 5月18日将正式下水训练。据悉, 此次龙舟赛事共分六个单元:冲锋舟花样表演;龙舟方阵入场表演;龙舟横渡汉江表演;群雄闹汉江;百名游泳队员横渡汉江;500米下水龙舟表演。”

“2010年安康龙舟赛, 即‘第十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时间定于2010年6月15日至18日传统端午佳节期间举行。地点在安康城区, 届时, 明星大腕将助阵开幕盛典, 参加今年开幕式的明星有:朱军、王宏伟、张也、冯巩等。美丽如画的安康汉水之畔彩旗招展, 锣鼓喧天, 宽阔的汉江两岸, 宾客云集;美丽的金州古城, 双手迎客, 第十届中国安康汉江“明江杯”龙舟文化节隆重开幕。”

“2011年4月25日~27日在安康市金州广场、汉江南岸龙舟文化园合并举办中国陕西 (安康) 茶叶节及第十一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以‘龙腾汉江、陕茶飘香、富硒安康’为主题。‘两节’的合并举办, 将进一步提高办节规模, 整合资源, 提升档次, 突出亮点, 达到优势互补, 相得益彰, 有利于扩大对外宣传, 树立安康良好形象,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本次20支参赛龙舟队进行了激烈的角逐。上午十时, 在汉江南岸龙舟文化园内, 举行了屈原祭祀仪式、龙头点睛仪式和文体表演, 到场观众一万多名。抢鸭子环节引人注目, 放鸭船放出鸭子, 各参赛龙舟竞相追逐争抢, 谁抢到的鸭子最多为胜利者。下午进行了500米下水直道龙舟竞赛项目, 4月25日举行300米上水直道龙舟赛。”

三安康龙舟习俗的基本特征

安康龙舟竞渡自汉朝开始繁衍, 至宋代开始形成竞技比赛风俗, 流传至今已两千余年历史, 深受人们喜爱, 并形成鲜明的特征。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特征: (1) 崇尚爱国精神。龙舟节已成为安康民间民俗。而龙舟竞渡这一风俗中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爱国精神的崇尚和对先贤的追忆, 附带有祈福求平安的社会心理。 (2) 聚合人心功能。龙舟竞渡之所以弥久愈香, 是因为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体现了民族体育的传统性、参与性、观赏性、竞技性等, 还能强身健体, 聚合人心、人气。 (3) 表演形式独特。安康龙舟竞渡与其他地方的龙舟竞渡相比有明显的特征:龙舟制作上的不同、比赛办法的不同、增设有桡手, 桡手边指挥边表演, 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 (4) 纪念历史人物屈原。安康龙舟竞渡是中国历史上纬度最高的大江大河的龙舟竞渡。加之安康时秦时楚的历史渊源和明清湖广移民因素, 与荆楚的龙舟有血缘关系, 尤其是屈原一度流放汉水流域, 使安康汉江龙舟竞渡更具有纪念屈原的性质特征。

四安康龙舟习俗的传承价值

安康的龙舟竞渡可为所有人参加, 划手平时亦农亦商亦医亦杂工, 没有固定的传承谱系。安康的龙舟较早参加的队伍有镇江寺的红龙队、西泗王庙的金龙队、竹木行的青龙队、中渡台的黄龙队、小桃园的白龙队与中河街的红龙等。安康民间盛行龙舟竞渡也是现陕西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第一, 精神价值。龙舟竞渡的起源是追念爱国诗人屈原, 而龙舟精神则是“追念先贤, 奋勇向前, 顽强拼搏, 志争上游”, 这种精神也与改革开放精神和培育地方文化精神相吻合。第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龙舟竞渡在端阳节, 端阳节的民俗习惯中的插苍蒲艾香、吃粽子、点雄黄、采露水草等都与龙舟竞渡相得益彰。第三, 学术研究价值。安康龙舟的制作、竞渡运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第四, 文化创新价值。龙舟节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歌舞, 为弘扬、利用、保护传统文化打造了平台, 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五, 实用价值。龙舟节的举办对安康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观念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龙舟节既可加快安康改革开放的步伐。通过市场化运作, 达到“宣传企业, 增加社会效益, 减少政府投入”的目的, 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推动了安康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推进了安康旅游业和宾馆服务业的发展, 对安康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也可开阔当地人民的视野, 吸引各地的旅游者来此观光旅游。

五结束语

安康龙舟闻名中外, 集中展示了中华龙舟运动的发展情况。安康龙舟既是一种群众娱乐活动, 同时对人的体质增强、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都有重要的作用。安康龙舟应进一步扩大规模, 加强与各地龙舟队交流, 打造气势磅礴、世界品牌的龙舟赛。

摘要:2007年11月7日安康龙舟被列为安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2011年共举行了11届国际性龙舟比赛。本文分析了安康龙舟的发展历史, 褒扬其闪光之良策, 策励其不足之弊端, 为各地龙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安康,龙舟,现状,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邦基.安康龙舟文化[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2010

篇4:用双手合住安康

根据气功理论,两掌实为人体的南北两极,合十能够直接交流生物电,使体内的潜能得到发挥。所以,无论是坐禅,还是站桩,都把合十作为一种基本姿势。

我们平常见到的合十有四种:①坚实合掌——将两手手指伸直并拢,两掌贴合。它可以产生庄严肃然的奇妙效应。②虚心合掌——使坚实合掌的掌心虚空。它可以使人变得心平气和,杂念全无。③莲华合掌——将坚实合掌的中指与食指作“V”形,状如莲花蓓蕾(古代汉语中,“花”与“华”音义均同)。它可以使人忘掉忧愁和痛苦,逐渐变得开朗愉悦起来。④金刚合掌——将两掌并拢,手指插合,拇指交叉。它可以使人增强自信心,抑制住傲气和愤怒。以上四种合十姿势中,坚实合掌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见的。

如果能够选择适合的合十姿势,可以调整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使人通体舒泰。因为在人体的十二条经脉中,有六条是从手发端的,左右手掌集中了三条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三条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上的许多穴位。这些穴位各司其职,运行经气,犹如地下铁路不同线路上的车站,平时各自运载着不同目的地的乘客。非常情况下,当某一线路上的乘客较多时,调度员可以指挥他们疏散到其他线路上,使各条线路都不拥挤,从而达到平衡的目的。

前几年,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史蒂文·拉姆研究表明:人在双手十指相贴、掌心相对时,可以最大限度地进入一种使身心彻底放松的状态。这种近乎催眠术的姿态,能使人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如果一个人每天用30分钟至一小时的时间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久之对健康会大有裨益。

合十无论行、坐、站、卧均可进行,但以坐式(双盘坐、单盘坐)最好。合十时,唇齿上下自然相合,两眼垂帘闭目。呼吸以腹式呼吸为主,要求绵、匀、细、长。思想入静,排除杂念,意守丹田。练功时,宜选空气清新的幽静之地。

篇5: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探讨

杨 静

摘 要 安康的龙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全国也很有影响,曾被拍成新闻纪录片在全国热映。改革开放以来,安康已成功举办了世界龙舟节,夹江两岸,人如海,歌如潮,在山呼海啸班的呐喊声中,龙舟竞渡,角逐拼搏,充分展现安康人的尚武精神,不仅是安康老百姓的狂欢节,也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

关键字 安康 安康龙舟节 龙舟文化 历史渊源 时代意义

一 安康龙舟的历史渊源

安康自古得汉水舟辑之便,上通汉中可入川,下达汉口而融楚。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商贸的繁荣与兴盛,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则完全得益于这条不负巴蜀荆楚通津之谓的“母亲河”。然而,这江水又因秦岭、巴山两岸对峙,水底山垠横垣,在安康境内形成湾环重涧,曲隈复滩之势。“水道险阻,转缘山间;悬流逆折,触石破舟。”(宋•陈师道《忘归亭记》)“舟人至此而难焉。或倾覆货物,或淹溺人民。”(明•季统斋《回复滩记》)正所谓:“白浪交飞,万石风雷之阵;黄泉下睨,九幽神鬼之门。”(清•陈仪《募修紫阳炉子滩疏》)因而民间称船工为“死了没埋的”,可见在汉江上走水行船之险恶。栖息于斯的安康人,并非像清人刘德新在《汉江形胜记》中所言:“舟子束手于高滩,行旅魂惊乎石立”,他们不畏“水有奔滩触石之危”〔清•王云锦《赴兴安试院》(有序)〕,在弄水驱船,闯滩涉险中,酿造出了独具地方风貌的龙舟竞渡活动,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于他乡异域的地方民俗文化。

安康的龙舟文化,是移民文化的组成部分。自西晋太康元年(280)开始在这里安置巴山一带流民,至以后的历朝各代,尤其是明代成化年以来“四方流逋蜂屯蚁聚”(明•张大伦《修汉阴县治记》),形成“秦山大半楚人耕”的人文历史环境。(清•叶世倬《春日兴安舟中杂咏》)自然使当地习尚以楚风楚韵为重。而龙舟竞渡正是“楚国之俗流传到其他各国”的端午习俗。(文崇一《九歌中的水神与华南的龙舟精神》见《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1年第八期》)

就龙舟竞渡的地理分布情况看,张世建在《中国的龙舟与竞渡》一文所引资料中(《体育史料》1988年第13期),按中国现行行政区旧的府、州、县列表对照,湖南30个、湖北40个、广东45个、福建16个、浙江18个、江苏26个、安徽12个、江西20个、四川17个、广西9个、贵州8个、台湾8个以及香港、澳门。以上虽不是中国龙舟竞渡分布的全面统计,但通过它能看到分布的主要情况。在上述省区中,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广东的龙舟竞渡之风最盛。而最盛之地除广州外均属“三楚”所涉的地域,安康的移民正是来自于以湖广为主的上述省区。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更何况安康自公元前611年至公元前312年间,属楚地历时299年。正是移民这个人文历史环境和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与有机结合,端午节也因此被安康人作为一年当中,最受注重的重大节日之一;龙舟竞渡也由此而成为重要的节日活动。因为如此,安康的龙舟竞渡大都保持了较好的原创性文化生态,这种原创性文化生态表现在龙舟竞渡中诸如“施钱祈福”的“旱龙船”、“禳灾祈年”的“祭祀”、“拯屈招屈”的“跪而竞桡”、“以猪泡实钱果使浮水面为标”、“小船载乳鸭往来画舫间,游人鬻之水中”、“舟中人飞身泅水抢之”。以及节日期间的“以艾插门”、“百草煎汤沐浴”、“糸驱毒香囊”、“喝雄黄酒”、“贴天师符”等等。这些活动与习俗,“三楚”各地有志可考,安康各地则有迹可寻。也许,某些细节或形式与故楚地相比已发生了变化,但其根本决不会变,有些甚至是外边变了,这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传统方式。例如: 龙舟比赛,领先为胜。许多地方虽然不设奖品,却都有抢标的习惯。在终点处有观众将一幅长约三尺的红布条挂在竹竿上,领先的龙船就可以抢到布条,谁抢的多就证明这条船划得快。抢到的布条挂满龙头,以炫耀自己的胜利。安康不抢布条,而是在龙头上用红绸攀花扎彩,把自己的龙船打扮的更漂亮。这是比赛方式变了的结果,但却把在龙头上挂布条的根留下了。许多地方龙舟赛以后,有抢鸭子的活动,一般是由组织筹办方或当地富商在自己观望比赛的彩船上把鸭子甩到河里。安康则是由众商号在备好的舢板船上既甩鸭子,又以猪泡装入铜钱给赏钱,逗引得龙船在自己的彩船附近团团转。这是商家们另类的比赛,财力的展现,气势的较量,于龙舟赛之外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变化是竞渡之戏的升华。

百姓将竞渡看作为禳灾、祈年,文人则偏重于招屈的理解:“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叩水求屈原,屈原死已今千载,满船哀歌似当年。”(《东坡先生诗集注》卷32乐府)安康也有“哀唱”,“三闾书院”(武昌会馆)在端午之日必唱半日大戏:叹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暗、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呼屈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种哀唱的情感表现在竞渡当中,即为安康(主要指城区一带)特有的跪而竞桡和龙舟下水后人员可以替换,而舟不可以停泊的习俗。这两种习俗正是“因拯救屈原而起”所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龙舟文化。因为,跪着划可以将身体俯于船沿,便于察看水中屈原的躯体,也是对逝者的崇敬;舟不停泊是沿江满河寻找的需要,也可以驱赶鱼类,以避免其对屈原尸体的侵害。

二 安康龙舟习俗的基本内容

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它集祭祀、祈福、竞技、斗志、争荣誉为一体,具有自己一整套程式与比赛办法。

1、集资。集资者由当地的“龙头儿”等组织者或族长担任,总之是赛龙舟是大家的事,大家出钱、出物,划手出力,没有任何报酬。

2、祭龙舟。祭龙舟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有老龙头的先在放龙头的庙里祭祀。凡祭祀前三日,要求所有划手先“净身”。祭祀程序一般为先开锣鼓道场,然后由“龙头儿”敬三柱香,众划手依次敬香完,行三叩九拜礼。“龙头儿”或“乡绅”念祭文:“天道玄黄,节至端阳,祭祀龙舟,敬拜祖上„„汉水汤汤,龙舟闹江,风调雨顺,永保安康„„”祭文完后要唱一些花鼓词,然后由划手护龙头游街、下江;另一种是龙头安装好进行祭龙,除要求程序与第一种一样,所不同的是头一年胜出的龙舟要由输家的划手敬拜,敬拜后本龙舟的划手要绕船三六九,然后带上艾蒲头圈,再抬上龙舟游街下江。

3、下水仪式。龙舟下水仪式是隆重的,从场面上摆有香案,香案上有猪头、羊头、苍蒲、粽子和时令瓜果。从程序上先是鼓乐钟鸣,然后是礼炮,下水仪式开始先宰杀一个大公鸡,让鸡血在香案前滴过后把鸡血顺到江水中,叫“鸡降”取意“吉祥”。龙舟下水前,“龙头儿”喊完下水号子,众划手把龙舟推下水。

4、竞赛。竞赛分上水赛、下水赛、对岸赛、环绕赛、夺标赛、抢鸭赛等。夺标赛分两种,一种是在江中插一竹标旗,先抢到为胜;一种是在江中投一浮标,比较滑,谁先抱上船为胜;抢鸭子——把鸭子头顶的毛拔掉,再撒上盐粉,把鸭子投入江中,鸭子见盐疼痛就朝水里钻,所有选手下水抢鸭子,谁抢得多谁为勇士,哪个船抢得多哪个船为胜。

5、划对头。安康龙舟竞渡有专门的对头对划。安康民间有俗语“宁荒三年田,不输一年船”,可见龙舟输赢对人的精神鼓舞作用。

6、赢输笑。对头之间比赛完后,输家给赢家唱颂歌、叩头,作揖或道歉,还要向赢家的龙舟敬拜。赢家则趾高气扬地在那接受拜贺,还要挑战来年,输家也不甘示弱,称来年再比,然后双方互拜言和。

三 安康龙舟文化的现实意义

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体活动,自2000年举办首届龙舟节以来,安康已成功举办了十届龙舟节,龙舟节节庆活动先后获得中国节庆学院奖最佳主题奖、“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等荣誉称号。建设安康,说到底是一个发展经济的问题,而经济的发展不但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而且与地方化生态的保护、建设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如前面所论及到的,安康虽为西部秦地,但因古老而绵长的汉江,又使得安康与长江流域的楚地一脉相承。经济发展的模式问题,就存在着特色经济和资源特色的利用、开发问题。所谓资源特色即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的特色资源就包括,特殊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所形成的“龙舟文化”。“龙舟搭台,旅游经贸唱戏”,亦充分体现了人文资源的经济属性,以及人文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 安康龙舟文化的重要价值

安康龙舟竞渡是安康民间风俗的典型代表,也是陕西独树一帜的文化遗存。对其进行发掘、抢救、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

1、社会精神价值。龙舟竞渡的起源是追念爱国诗人屈原。而龙舟精神则是“追念先贤,奋勇向前,顽强拼搏,志争上游”,这种精神也与改革开放精神和培育地方文化精神相吻合。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龙舟竞渡在端阳节,端阳节的民俗习惯中的插苍蒲艾香、吃粽子、点雄黄、采露水草等都与龙舟竞渡相得益彰。

3、学术研究价值。安康龙舟的制作、竞渡运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

4、文化创新价值。八届龙舟节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歌舞,为弘扬、利用、保护传统文化打造了平台,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5、实用价值。龙舟节举办的八年,它对安康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观念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大致可以从如下方面体现:

一是加快安康改革开放的步伐。通过市场化运作,达到“宣传企业,增加社会效益,减少政府投入”的目的,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二是推动了安康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总计投资2600万元修建的河堤,改造了城堤,建立了龙舟观礼台,又按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了龙舟文化园。投资800万元对汉江两岸实施亮化工程,让汉江成为七彩的人间天河。2006年又启动“一江两岸是公园”工程。为了适应龙舟节等大型节庆活动的举办,建设了当时西北最大的城市广场和可容纳25000观众的安康体育场。三是拉动安康旅游业和宾馆服务业。龙舟节举办前安康城区的铺位为2200张,到2007年为1.2万张,旅游收入2000年全市全年8400万,2006年龙舟节期间全市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6亿元。四是推动安康经济发展。八届龙舟节期间总计签约各种经济项目361个,总金额为39.1亿元,商贸交易金额4.71亿元。五是宣传安康的作用,提高了安康的知名度。每年的龙舟节均吸引来自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宣传报导,其次通过名人的宣传效应让外界了解安康,关注安康。

六是开阔人的视野的作用。不仅亲身感受发达地区的生活态势,也实现了思想观念和视野信息的融通对接。七是龙舟节示范带动作用。由于龙舟节举办的效应,安康现在设立举办了汉阴“油菜花节”、“紫阳民歌节”、“平利女娲及茶文化节”等。

八是龙舟竞渡已吸引来自四川乐山、湖北陨县、西安大唐芙蓉园、西安产灞河管委会、铜川市政府、南京旅游局前来参观学习。

四 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

龙舟竞渡及其所派生的龙舟文化,经千百年延续,已非“楚吴”所独有。凡有条件的沿江河的地方都在搞龙舟竞渡,而唯有安康的龙舟竞渡,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更加灿烂辉煌的龙舟文化。它的基本划法(跪式划法及龙舟下水后,人员可以替换而舟不可以停泊)是“因拯救屈原而起”的活化石;它的装备(棹、桡、扰鞭以及桡的分类和旗帜)是船工生活的写照;装饰打扮可谓独树一帜,击鼓鸣锣堪称不同凡响,“结冤家对头”的赛制,更是别具一格。这种民俗文化,极大的丰富了中国龙舟文化的内涵,且大都保持了较好的原创性文化状态,相对于其他地区千篇一律的速度比赛,就显得尤为珍贵,它为建立有特色的当代中国龙舟文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资源体系,同时,它也是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研究的绝好素材。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发展安康、宣传安康、打造安康的文化名片,安康创立了龙舟节。风雨龙舟节已走过了8届,并迎来第九届的启航之声,龙舟节先后被中国节庆协会评为“中国节庆50强”、“十大博览赛事节庆”、“十大魅力节庆”、“陕西省首届十大魅力节庆”等。2006年,安康龙舟习俗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康龙舟习俗是安康先民给后世安康的文化禀赋,是当代安康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保护和弘扬、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对安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篇6:安康文化

奉贤现代农业园区邵凌云

长期以来,我国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分析,我国事故发生率比发达国家高出—倍以上。以煤矿为例,我国原煤产量约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1/5,而工伤死亡人数却占全世界煤矿死亡人数的4/5。我国原煤产量与美国接近,但开采百万吨原煤人员死亡率达6.04,是美国的200多倍。

安全形势具有如此大的差距,除硬件方面的原因外,软件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因素。建立企业安全文化是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建立企业安全文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何谓企业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顾名思义是指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职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奋斗目标、企业安全进取精神;保护职工身心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而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防灾避难应急的安全设备和措施等企业安全生产的形象;安全的价值观、安全的审美观、安全的心理素质和企业的安全风貌等种种企业安全物质因素和安全精神因素之总和。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延伸和渗透到安全管理工作的一脉分支,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必不可少的组成之一;建立企业安全文化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必不可少的支护,同时开展好和建设好企业安全文化又不能离开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的统一指导,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效也将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企业文化建立的实效。

二、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原则

企业安全文化有其基本原则,来指导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而使企业安全文化能够融入企业文化,能够在企业发展中起到推动的作用。

——主题鲜明集中原则。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安全工作主题,所以每个时期的安全文化氛围营造都要确定一个鲜明的主题,使安全文化氛围营造的主题更加集中。

——切合实际原则。各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使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切合实际,不要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

——职能明确原则。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必须各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努力。只有做到分项工作有专人负责,具体任务落实到部门和业务骨干,有标准、有考核、有奖惩,才能真正保证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工作件件落实不落空。

——内容丰富原则。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就要使安全文化的内容在深入深刻的基础上实现宽广博大,实现多种格调风格、多种档次品位,否则,安全文化氛围就无法满足各个层面的多种需求,缺乏吸引力和生命力。

——形式活泼原则。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也要为受众服务。安全文化氛围受众的全员特点,决定了其形式必须让职工喜闻乐见。只有高雅的通俗的交织,传统的现代的融合,才能合乎职工的口味。

——广泛参与原则。职工群众既是安全文化的接受者又是创造者。职工群众参与的过程,就是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也是氛围发生作用、产生工效的过程。因此要积极引导职工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绝不能打消职工群众的创造热情。

——注重实效原则。营造安全文化氛围的目的就是要不折不扣地为安全生产服务,所以要以做实功、求实效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践效果作为检验标准。

——创新改进原则。创新是安全文化氛围的生命力所在,内容创新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形式的创新是氛围营造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三、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

企业安全文化能够将员工的安全意识做到一个很好的统一,人人都保持一种安全文化,便于企业进行安全管理的实施,便于企业安全政策的制定,使管理更完善、系统。

1、企业安全文化具有对安全生产的导向作用

企业安全生产决策者是在一定的观念指导和文化气氛下进行的。它不仅取决于企业领导及领导层的观念和作风,而且还取决于整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气氛。积极向上的企业安全文化可为企业安全生产决策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的精神气氛。

2、企业安全文化具有对安全生产的激励作用

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可以形成强烈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越能认识行为的意义,就越能产生行为的推动力。积极向上的企业安全生产精神就是一把员工自我激励的标尺,他们通过自己对照行为,找出差距,可以产生改进工作的驱动力,同时企业内共同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又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能使员工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

3、企业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生产起凝聚、协调和控制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系统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组织的凝聚力、协调和控制能力可以通过制度、纪律等刚性连接件产生。但制度、纪律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难以适应复杂多变及个人作业的管理要求。而积极向上的共同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是一种内部粘结剂,是人们意识的一部分,就可以使员工自觉地行动,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协调。

四、如何建立企业安全文化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要在企业内普遍形成正确的安全心态、规范的安全行为、特有的企业安全文化景观,如健全完善的法规制度,强有力的管理体系,丰富多样的宣传手段,切实有效的安全设施等。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企业安全文化的组织领导

为保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由企业党政领导参加,安全管理、宣传和教育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明确安全生产目标、安全工作内容和安全日活动内容等。通过统一领导,便于纵横协调,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加强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

发挥各类宣传媒体的作用,引导员工掌握安全知识。利用电视讲座、报告会、培训班、学习班、板和竞赛活动等各种手段,对员工进行生产作业安全技术知识、专业安全技术知识和抗灾避险知识等各种内容的普及教育和再教育,从而使员工充分掌握生产、生活活动安全知识和自我防护知识。同时企业应对员工每年进行一次各种安全知识的充实更新教育。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安全知识、安

全法规和遵章守纪教育,使员工从更深层次理解各自岗位安全的内涵,知道怎样做安全,怎样做不安全,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同时开展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寓教于乐,帮助员工正确认识和掌握安全生产规律,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技术水平,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令,认真遵守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从根本上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创造性地开展安全辩论、安全演讲等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活动,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使每一位员工经常性地接受安全教育。

同时企业在布置任务时应进行安全预案的考虑,提前做好安全生产的危急准备和应对措施。在安全工作平稳时进行案例学习讲座,定期举行消防演习,以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开展事故纪念日活动等,旨在消灭重复性事故。

3、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

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各项规程、规章制度,使其规范科学并严格执行。组织清理、修订、完善已有的安全操作规程、标准。同时对企业在技术进步、技术改造中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施,建立起安全操作技术规程、标准和有关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安全保证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流程和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安全管理制度,形成目标、任务、职责、流程、权限互相协调配合的有机整体,规范安全生产例会、建立班组每的安全活动日和安全生产活动月、安全检查、安全隐患整改、安全教育、安全事故调查、安全简报和安全总结材料等安全措施,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安全管理,使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4、企业全员安全文化的培养

加强安全思想教育,以全体员工为主要对象,长期反复进行思想、态度、责任、法制、价值观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并从哲学和文学等多角度对全员进行企业安全文化渗透。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充分阐释和大力传播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灌输和认真实践企业安全文化,唤醒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渴望,从根本上提高安全认识,提高安全觉悟,牢固树立“人的安全与健康高于一切”的观念。同时研究、规划和建立一些企业安全文化气氛浓、艺术性较强、有益于人们增强安全意识、增加安全知识的宣传标志、艺术作品,开展各种有益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文娱体育活动,逐步形成企业安全文化的浓厚氛围。

逐步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其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这也是控制事故的有效途径。首先是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操作技能强化性训练,利用一段时间,对本企业每个岗位、每个人进行一轮安全操作标准化训练,并经严格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操作。还要聘请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工人技师和操作能手兼任安全操作教员,对一些重要的危险性大的岗位、工种进行规范化安全操作表演,可拍成电视录像,供强化训练参考。还可开展安全操作对抗赛、操作表演赛、岗位安全操作技术练兵、突发事故处置演练和反事故演习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技能训练活动。

5、建立企业的安全文化体系

建立相对完善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如同建立其它文化体系一样,也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其中基础建设尤为重要,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应建立企业信息反馈网络,通过相对稳定的、畅通的企业安全文化信息反馈网络,将不同层面、不同岗位员

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意见和建议快速、客观地反馈到企业安全管理部门,以便尽早做出相应的反应;其次应建立企业安全文化档案,这对积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记录重要历程,帮助找准工作最佳结合点都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还要博采众家之长,在总结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多方汲取相关文化建设的知识和营养,开阔工作视野,及时解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保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人民调解工作经验下一篇:从业资格考试题库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