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江市人民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经验材料

2024-05-23

冷水江市人民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经验材料(共6篇)

篇1:冷水江市人民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经验材料

强化基础

务实创新

全力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

《宋祁•杂说》有言:“法者,国仰以安也。”推进依法行政是规范国家权力运作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抓手,是社会管理有序、公民和谐相处的重要保证。依法行政工作之成效,事关和谐稳定,事关发展全局。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行政方针,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制度建设,强化基础,务实创新,努力打造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切实保障和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握牢法治政府建设的指挥棒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重点在落实,关键在领导。谈及依法行政工作,过去一些部门和乡镇、街道的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还没有把依法行政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甚至有极少数把依法行政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一谈经济发展,就不顾法律约束,甚至把依法办事看成是麻烦,按法律办事往往妨碍办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依法行政工作力度有自上而下逐级递

减的趋势。我市深刻意识到这一问题,要求从思想根源上提高依法行政意识,不断提高对依法行政的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领导,坚持将依法行政的法治理念贯彻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一是成立冷水江市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政府法制办负责推进依法行政的具体工作。同时,明确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为推进依法行政的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本单位依法行政工作负总责,形成了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抓的组织领导格局。二是高度重视依法行政部署工作。每年年初政府常务会议上专题研究依法行政工作,每年4月举行一次高规格的全市性依法行政大会,研究部署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具体任务和措施,分解落实工作任务,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落实。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开展情况的定期报告制度。每年12月份,市政府各个部门每年年底都会向市政府和市推进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本部门开展依法行政工作情况。每年年底市政府法制办都会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全市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及下一年度工作安排,推动依法行政工作深入开展。四是落实行政机关集体学法制度和学习培训长效机制。每年市政府通过政府常务会议、法制讲座、市委中心组学习会议等形式,组织3次以上依法行政知识的专题学习。2011年9月,在全市副科以上单位班子成员法律培训班上,对全市近120余人领导干部进行法律知识专题

培训,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依法行政意识和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依法行政正在成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行为准则和实际行动。五是加大依法行政考核力度。市政府每年均制定了《冷水江市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方案》,并把依法行政工作作为市级机关各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中一项独立的考核内容。市政府法制办根据依法行政工作的要求,进一步科学、合理地细化依法行政工作目标,制定考核细则。考核做到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分散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从全市抽调业务精通的专门人员组成考核小组,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众代表等组成外部评议小组,采取互查互评、内部考核与外部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按照集中考核、外部评议、复议复核、集中评定、报请政府确定四个考评时间的安排,对全市52个行政执法单位进行了年终考评。根据分数高低确定优秀单位、合格单位、基本合格单位及不合格单位,优秀单位予以表彰,不合格单位给予全市通报批评。通过年终考评,全面、客观地评估各行政执法部门每年依法行政的工作情况,也加大了市政府对各行政执法部门的层级监督力度。

二、完善决策机制,拽紧法治政府建设的方向舵

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是确保政府决策正确和决策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目标的基础要求。过去确实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部门和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

在重大决策前,不按程序进行或随便简化程序,既不做周密思考,也不深入调研从多方面征求意见,存在“拍脑袋”决策现象。为使政府的决策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我市严格遵守三个做法:一是坚持五个“绝不决策”。即:凡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凡是涉及发展规划、财政预算、重大项目、大额投资、重要改革、国资处置等重大决策,必须做到“没有调查研究不决策、没有专家咨询不决策、没有征求群众意见不决策、没有法制部门的合法性审核不决策、没有集体讨论不决策”。二是严把“六个环节”。即:凡是重大行政决策项目,要严格坚持立项审查、调查研究、听取民意、专家咨询、合法性论证和集体讨论决定“六个”环节,着力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完善“七项制度”。制定出台《冷水江市重大行政决策规则(试行)》、《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制度》、《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配套制度,严格规范行政决策完善行政决策制度体系。2011年3月、6月和12月,我市组织对《冷水江市个人房屋出租地方税收征管暂行办法》、《冷水江市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实施细则》、《冷水江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以及《冷水江市城市绿化赔偿费和绿化补偿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文件举行了重大行政决策听证会,特邀人大、政协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社会公众参加,听证代表达47人,采纳社会公众意见36条,克服了

过去“关门制文”的局限性,逐步开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三、强化执法监督,掌控法治政府建设的紧箍咒

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的有效举措。长久以来,执法行为也是最为人民群众所关注。可是我们行政执法领域,行政执法主体混乱,行政执法依据种类繁多,行政执法人员队伍法律政策素质较差,执法人员法制观念较为淡薄,执法行为还不够规范,执法不力、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我们已经进入了经济社会攻坚突破、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对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更加强烈。这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以更新的角度,更宽的视野,更加扎实的态度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一是开展行政执法依据梳理。我市始终坚持“执法依据明确、主体职权法定,执法行为规范、程序完善公开”的原则,2011年,以规范权力运行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大规模开展行政执法依据梳理,全市52个行政执法部门共梳理出行政执法依据4643项,行政许可316项,行政处罚3619项,行政强制185项,行政确认64项,其他行政行为459项,保质保量地完成“权力清单”梳理工作。二是规范行政裁量权工作。按照“自上而下、逐级推进”的原则,2011年6月,全市48家行政执法单位严格参照上级单位的裁量权基准,已全部完成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工作。积极稳妥推行行政裁量权案例指导制度,2011年9月,我市从各行政执法单位报送的78个行政执法典型案例中,从建设、文化、食品药品、国土资源等重点领域入手,严格按照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专家论证等程序,遴选出5个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执法案例,制定发布了《冷水江市2011年行政执法案例(第1期)》,真正实现了以案说法,寓法于案。加强依法行政示范点建设。三是加强行政程序示范点建设。2011年,我市下发了《冷水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行政程序建设示范点的通知》(冷政函〔2010〕11号),在我市范围内确定了毛易镇人民政府、国税局、烟草局、工商局、公安局、国土资源局、公安局交警大队等七个单位为我市的依法行政示范点,确立了“总结经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强了对依法行政示范点的指导。目前,各个行政程序示范点建设稳步推进,各具特色,形成行政程序建设中的“排头兵”。如:市烟草局的行政许可制度建设、案卷质量首屈一指,市公安局的执法办案网上流转和网上监督自成体系,市国土资源局的行政处罚听证、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交通事故快处快赔亮点颇多。四是规范执法行为,开展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大比武”。2006年以来,我市陆续展开行政执法效果的评选活动,先后推出了评选“十佳行政执法人员”、“十佳行政执法案卷”活动。五是强化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

督与协调。建立了全市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档案和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制度,实行行政执法证件动态管理。设立了监督投诉电话和投诉网站,实行了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加大行政投诉处理力度,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使各级行政执法行为得到了广泛监督。2011年,全市行政效能投诉10件,行政问责案件11起,促进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四、创新规范性文件管理机制,善用法治政府建设的引流器

规范性文件,是各级行政机关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履行各项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依据。近年来,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管理整体水平较以前有较大改观,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例如: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和程序较为随意,缺乏应有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文件制定过程中存在利益驱动因素,破坏了规范性文件的严肃性。重复制定问题严重,造成规范性文件数量繁多、名目繁杂、政出多门的混乱局面。不少规范性文件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规范性文件制定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故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管理工作,是“追本溯源”规范和约束权力。一是做好了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和备案工作,坚持四个“必须”。首先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工作,做到“有件必审”,法制机构从主体、权限、内容、程序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合法性审查工作的“零失误”和“零差错”,从源头上防止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以2011年为例,共审查市本级政府规范性文件21

件、市委和市政府及市委办和市政府办联合行文的文件13件、合同文本及其他行政公文件、部门规范性文件 278件。其次做好规范性文件登记工作,做到“有件必登”,坚决消除规范性文件登记的“死角”。再次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做到“有件必备”,规范性文件备案率达到100%。第四落实规范性文件异议审查制度,做到“有错必纠”。对违法的规范性文件,责令制定机关限期纠正;逾期不纠正的,依法予以撤销并通报。二是创新规范性文件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了《冷水江市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率先在娄底建立实行规范性文件管理人制度和听证主持人制度,加强对规范性文件审核、报送、管理和规范性文件听证工作。三是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2008年,我市组织专门力量对2001年以来全市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决定废止规范性文件20件,决定对162件规范性文件宣布失效,决定重新公布48件规范性文件,确认164件规范性文件继续有效。2010年,对2008年以来全市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再次全面清理,决定废止规范性文件16件,决定对14件规范性文件宣布失效,决定重新公布27件规范性文件,确认71件规范性文件继续有效。四是在娄底建立了规范性文件网上公布平台和数据库。及时将统一登记的规范性文件内容、登记时间、编号在平台上公布,严格标明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限,确保规范性文件资料库及时更新,方便了公众的查阅,完善规范性文件登记、备案和检索系统,提高规范性文件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五、完善行政争议化解机制,开启法治政府建设的缓冲器 随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和社会转型的加快,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纠纷逐步涌现,行政争议也日益增多。行政争议类型多,处理难度大。为形成有效解决行政争议的合力,市政府稳步构建多元化矛盾解机制。一是高度重视行政复议工作。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坚持办“精品案”,严把复议案件受理、审查、结案关,探索实践行政复议和解、调解结案、简易程序、实地调查、公开听证、专家咨询等多种审案方式,重依据、重证据、重程序,公正作出行政复议决定。2006年来,我市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38件,其中做出维持决定的86件,做出撤销决定的19件,协调后行政机关自行纠正撤回申请的16件,终止审理的5件,移送其他机关的5件,终止审理的6件,中止审理的1件。2006年6月5日,时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易振作为全省123个县级政府代表在全国行政审判及国家赔偿会议作典型经验发言,推介了我市依法行政、支持法院依法审判工作的经验。2010年,布溪社区居民龚铁军等七户住户请求市规划局撤销土地规划许可证一案中,不再向过去采取书面审理方式,而是严把证据关和依据关,深入实地调查,采用“模拟法庭式”公开听证审理,耐心调解,并最终以和解方式审结此案,赢得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高度称赞,并获得前来观摩我市的行政复议听证工作的省政府法制办及各兄弟县市法制办主任高度肯定。二是注重行政调解。建立把行政调解

作为创新社会管理和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每市政府半年组织召开一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信访联席工作会议,加强信访问题的部门联动处理,推动行政与司法的良性互动,实现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对接机制,增强防范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

六、深化政务公开,加速法治政府建设的助推器。

政务公开要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行政权力的运行公开化、透明化。过去,信息不公开一度成为人们群众质疑政府工作的重要因素。市政府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把政务公开、努力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及时的全方位服务为突破口,严格按照“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在无极限便民和零距离服务上积极探索,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和好评。一是规范政务中心运行,推进乡镇便民服务建设。截止2011年10月底,市政务中心32个办事窗口共完成各类办件217035件次,其中,咨询件46871件,即办件138696件,承诺件14354件,上报件16947件,群众满意率99%,提前办结率为92%,限时办结率为100%,收到办事群众和投资者送来的锦旗445面。便民服务中心也硕果累然。全市16个乡镇办都建立了乡镇(街道)便民中心,185个村(居)委会建立了便民服务点。便民服务中心运行以来,累计完成办件29437件次,整体反映良好,深受群众好评,2011年2月20日,《湖南日报》头版头条对此专门做了典型推荐。二是积极开展网上电子政务和电子

监察系统建设工作。5月份,根据省、娄底市的要求,我市专门成立了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审查工作领导小组,分期分批有步骤地开展服务事项梳理审查工作。目前,我市第一批30家行政单位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以及其他政务服务事项共599项已经全部通过省审改办的审核并上网公布运行,第二批34家行政单位的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初审工作已完成,网上政务公开工作成效突出。

实践证明,我市法治政府的建设成效卓越,硕果累然,为我市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极大服务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地方经济显著发展。2011年,全市完成GDP182亿元,增长13.5%。完成财政总收入17.92亿元,增长14.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61亿元,增长20.7%。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0352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8515元,增长17%。我市连续7年进入全省经济十强,居第六位。工业经济提质增速。全市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328亿元,增长32.7%;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15.1%;实现利润总额3.17亿元,增长35.7%;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3%。经济开发区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平台发展加快,区属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6亿元,增长66%。天宝、金鹰服饰、瑞达科技、立德、明玉陶瓷等被批准为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家。禾青建材工业园加快建设,华新水泥今年上半年可竣

工投产,工业企业“退城进郊”任务基本完成,耀华冷耐关停到位,新厂区完成征地拆迁。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51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362人,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00人次。新增廉租住房1226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01户,新增发放租赁补贴1242户,新增公共租赁住房484套,2596套城市棚户区改造房全部开工建设,竣工1659套,竣工率达到64%,开工率和竣工率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全面铺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受益人数10万人,新农保参保人数7万人,全市60岁以上的农民2.4万人和城镇居民6000人享受每月60元的基础养老金,基本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离不开法治建设建设这一项基础性工作。强化基础,务实创新,才使我们的县域经济发展走上一个稳定优质的良性发展轨道。

“雄关漫道铮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但我们深知,我市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显著的进步,但离人民群众的期望,离上级领导的希望还仍有一段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市将继续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服务,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开创依法行政工作的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篇2:冷水江市人民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经验材料

近年来,县水利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入落实省、市、县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推行阳光政务。在加强制度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行政监督机制,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保障和促进全县水利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推行阳光政务,打造法治水利工作现状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行简政放权,制定权利清单。按照上级要求,我局根据行政执法机关的职能,重新梳理行政权力事项。通过梳理,行政权力事项由原来的5项调整为8项。为更好打造法治水利、阳光水利,我县在2013年和2014年相继出台了《**县河道采砂管理办法》和《**县人民政府禁渔令》,2014年召开的县十七届三次人代会上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议案的决议》,这对我局在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水生态系统保护、渔业资源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人民的期望,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法治宣传

一是在县电视台播放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宣传片;二是印制宣传单15000份在四大河流沿岸群众聚集区发放;三是在县域境内醒目位置制作悬挂宣传标语56幅;四是出动宣传车,在县城

和沿河乡镇的主要街道巡回宣讲;五是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宣传契机集中开展宣传活动。

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遵纪守法的意识,降低水事违法案件的发生率;同时也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和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增强了水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加强公示力度

为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效杜绝在水利系统出现“吃、拿、卡、要”等现象和贪污腐败的行为,我局大力推行阳光政务,把审批事项、行政许可、方案批复、项目招投标情况等通过网站、电视、公示栏等多种渠道进行公开、公示,将各项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置于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之下。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为认真开展法治政府、阳光政府的实施工作,我局首先认真开展学习动员,及时传达了《**县行政效能督察办法》等文件精神,以及省、市、县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等相关会议精神。大力宣传建设法治政府,打造阳光政务的重要意义。将水利方面的法律法规汇编成学习资料发放到每一位干部职工,通过采取干部例会领学、干部自学、党小组学习等形式组织学习,使全局干部职工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增强贯彻落实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全面启动并认真扎实抓好推行法治政府、阳光政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全年,在水政资源监管方面下发整改通知40份,处罚无证采砂行为5起。在重点偷采地段投资3万元,安装电子监

控设备,禁采区偷采现象得到遏制。在规范渔业管理方面加强水政巡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2014年共查处毒鱼案件6起,没收渔具15套。同时,在县内四大河流投放鱼苗100万尾,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特别是安平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以来,面对河沙需求猛增的局面,我局采取多种手段,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做到了河沙资源有序开采,确保生态环境的健康、有序。

4.优化服务环境,方便服务群众

根据打造阳光政务的要求,本着强化行政责任,提高服务水平的原则,结合我局规范权力运行工作的开展,将局领导的姓名、职务、联系电话、照片、分管的工作,以及各股室对外办理的各项工作业务的办事流程、服务时限、服务指南,在我局的公示栏作了公开。并确定水政监察大队、业务股、水管站、水保站为本单位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针对排查出来的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采取前期预防、中期监督和后期补救的方式,制定工作措施,规范运行流程,完善监督制度。

5.制定相关配套制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建设法治政府,推行阳光政务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下发了《**县水利局关于全面贯彻落实行政问责办法等制度的实施意见》,《**县水利局关于印发首问负责制等三项制度施细则的通知》等文件,对建设法治政府,打造阳光政务进行安排布置,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要求。把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转变机关作风和行业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研究制定了《**县水利局重大决

策听证制度实施办法》、《**县水利局重要事项公示制度实施办法》、《**县水利局重点工作通报制度实施办法》等工作方案和实施办法,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推行阳光政务,打造法治水利工作面临的问题 1.执法力量严重不足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颁布实施以来,基层水政执法队伍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水政执法工作不断加强和规范,切实打击了一大批破坏水资源的违法者,有效地维护了正常的秩序,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但是就目前基层水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而言,在许多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依法治水的需要。具体从我县的水政执法队伍现状来看,水政执法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执法人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大多数执法人员既不是法律专业,也不是水利专业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的较少,加之水行政执法由于没有直接的强制手段,因此,在查处水事违法案件过程中,执法人员体力上、脑力上都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

2.执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一是水行政执法管理相对人成分复杂、素质偏低,多数为农民群众,水法律意识淡薄,面对执法人员采取避而不见或不予理睬的态度拒不配合,更有甚者,态度蛮横、谩骂打击、围攻水政执法人员,一些旁证害怕报复,不敢做证,给水政执法人员调查取证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从而影响案件的查处;二是部分群众,以自身利益为中心,信访不信法,有法不依,非法上访,这也给水行政执法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3.群众水资源保护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来,人们对保护水资源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水污染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影响。就节约用水和有效保护水资源这两项工作而言,我们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部分群众还没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随意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还要进一步提高,要通过法律的、行政的、技术的、经济的各种手段,大力加强节水治污工作,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多部门协作有待进一步增强

当辖区内发生违法案件时,经常会牵扯到多个主管单位。如果各单位相互协调不好,很容易出现矛盾,多头执法不仅使得执法力量削弱、执法威慑力降低、执法成本加大、执法效率不高、缺少统一协调和标准,难以有效维护良好有序的管理秩序,而且使得一些单位人浮于事,当遇到棘手的案件时互相推诿、等靠,致使一些违法案件不能及时得到查处,单位之间相互不支持配合,造成行业执法混乱和执法不到位等现象,从而使国家各项律法规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三、推行阳光政务,打造法治水利工作的建议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一是充实水行政执法人员,选派一些能力强、有一定执法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充实到执法队伍中来;二是加大投入,不断改

善水行政执法人员的装备水平。配备必要通讯工具,购置测量仪器、摄像机、照相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等等,三是加强在岗水行政执法人员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2.强化公民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执法环境

外部执法环境是执法部门的执法活动空间,外部执法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和成效。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执法环境,首先,应加大水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全社会宣传《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及相关配套法规,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等传媒的作用,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水问题的严峻性和水利事业的重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水法意识,树立水法制观念,自觉地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爱护水环境,更多地关心和支持水利建设事业,为搞好水行政执法奠定牢固的社会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执法环境,对于一些无理取闹、非法上访的行为经多次劝说无效后应坚决予以打击,同时引导群众采取合理渠道反映合理诉求。

3.成立综合执法队伍

篇3: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 既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也是各级政府公信力、执行力的竞争, 但归根到底是法治环境的竞争。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又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宪法, 2004年国务院在其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中明确提出, 当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是“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 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的严正指示。

一、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一) 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体制的要求, 我国政府职能兼有计划和市场的两重属性, 且计划功能色彩依然浓厚, 这与我国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在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题。第一, 政府职能过宽。虽几经调整, 但离建设有限政府的目标仍相去甚远。第二, 权力过分集中。法律没有对中央和地方进行严格的事权划分, 虽然地方有部分立法权, 但范围不清。第三, 组织结构不甚合理, 决策、执行和监督缺乏相对分立, 执行过于分散, 造成相互扯皮, 资源耗费, 并给相对人带来很大负担。第四, 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不完备。

(二) 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十二五”是达到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标这一任务的重要阶段。我国各级政府要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 不断预防和克服新问题, 努力实现建设一个遵纪守法的、诚实可信的、公开透明的、高效能的政府。

1. 遵纪守法。

政府守法, 要求政府坚持无法律即无行政和法无明文禁止即公民自由的法治原则。无法律即无行政原则, 是人民主权原则在行政领域的具体体现, 是对政府守法的直接要求。建设法治政府要求政府不仅要守实体法, 更有遵守程序法。实体法规定了政府机关所拥有的权力和其限度, 程序法则规定了政府机关行使其权力的过程、步骤和方式, 两者缺一不可。

2. 公开透明。

透明政府要求政府必须依法进行行政信息化公开。透明政府, 就要求政府在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划和做行政决定时, 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充分吸收公众的合理建议, 反复论证, 公开讨论, 妥善协调, 科学决策, 通过后予以公布。

3. 诚实可信。

在市场经济社会, 个人诚信是基础, 企业诚信是重点, 政府诚信是关键。诚实可信, 要求政府必须遵守其承诺, 而且政府诺言的保证人, 必须是法律和制度。

4. 效能政府。

效能=效率+方向正确。效能是行政管理的生命。建立法治政府, 要求政府不仅是公正的, 而且是高效率的, 否则政府管理就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政府应积极履行法定职责, 遵守法定时限, 提高办事效率, 提供优质服务, 把执政为民体现在政府管理职能的各个环节。

二、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和原则

(一) 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1. 加强宏观调控和服务功能的发挥。

第一, 树立人民群众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反映到政府管理思想上, 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二, 创新电子政务等政府管理方式, 在管理方式上实现人工管理向电子化、智能化管理转变, 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的行政效能和透明度, 也有利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第三, 完善科学民主决策的政府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最终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 实行社会听证和社会公示制度, 建立决策责任制度, 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第四, 要加快完善“小政府, 大社会”的运作机制。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有限政府, 应该将“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交给社会其他组织去办理, 还权于社会。

2. 政府应弱化自己的微观管理职能, 加强自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尽管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政府的经济管理和调节功能较强, 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相对滞后, 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3. 政府的行政管理要处理好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职能划分和权限到位之间的关系。

纵向上, 中央与地方政府严格依法划分行政事权与财权、人事权, 该集中的集中, 由中央或上一级政府执行;不该集中的, 坚决实行职能下移, 并适当将职能下放到基层社会自治组织等。横向上, 解决行政机关分工过细, 职能交叉、权限冲突等突出问题。第一, 将职能近似或容易交叉的职能合并成立一个部门, 避免权限冲突, 减少协调成本。第二, 通过行政组织立法明确规定事权的归属, 确定一个部门管理。第三, 建立有效的制度化、程序化的权限冲突裁决机制。第四, 政府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应分离, 并强化监督机制。将规划和决策的职能相对集中一至两个部门承担;职能部门专业化, 只负责执行, 并适当将某些职能外移, 由社会中介机构来运作, 减轻政府负担;完善监督机制, 赋予监督部门更大的权力, 依法监督对内和对外的各种行政行为执行情况及结果。

(二) 政府职能转变应遵循的原则

只有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依法进行, 政府履行职能的行政行为整体才能逐渐规范化、法治化, 转变政府职能的各项工作也才能稳步推进。转变政府职能具体说来应坚持以下这些原则。

1. 公开原则。

政府信息公开不仅是宪法上的一个基本要求, 也是我们承担的一个国际义务。最主要的是它符合现代政府的理念, 政府应该成为透明政府、阳光政府。

2. 听证原则。

听证程序主要指狭义上的, 指行政机关做出重大行政决定之前必须通过法定的方式来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非经该程序不得做出任何行政决定。听证可以采用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等方式进行, 这是建立在公开原则基础之上的公民参政议政的一个有效途径。

3. 高效便民原则。

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是有效率的, 只有较高的效能, 才是便民的前提。同时, 行政机关不仅应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具有互动性, 而且行政机关也应具有回应性。

4. 监督原则。

权力具有天生的扩张性, 政府部门有扩张自身规模, 要求尽可能的预算最大化、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且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往往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因此必须设计良好的监督程序和方式。监督程序应当清晰透明, 应当使被监督者和其他可能受到影响的人充分了解监督政策。通过信息的充分披露, 增强管理的灵活性、参与及自愿, 减少被监督机构对于政府的依赖。监督有内部层级监督, 也有来自群众、新闻舆论、民主人士的外部民主监督, 还有专门机构的司法监督。

三、结语

篇4:冷水江市人民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经验材料

十八届四中全会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因此“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本刊为您梳理四中全会公报中出现的新鲜提法。

关键词:依宪治国

【公报摘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解读】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褚宸舸:如能够激活宪法监督,某部法律法规违反宪法,可以通过宪法监督或宪法解释,宣布其全部或部分无效,宪法对立法监督乃至对政治的规范性就可以加强,宪法的生命力就焕发出来了。

关键词:法治政府

【公报摘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解读】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姜明安:公报首次提出了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法治体系建设,这是党践行法治理念、坚持依法执政、实现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法治化现代化的重大抉择,也是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实践。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还需要完善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责任法。

关键词: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公报摘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解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体制机制的改革,本质上是法律的改革,只有改革与法律同步才能避免冲突。

关键词:扩大地方立法权

【公报摘要】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设区的市全部赋予地方立法的权力,更有利于公民直接参与立法,赋予地方立法权更有利于其行使权利,对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积极的意义。立法权往地方扩大,可以大大加大立法速度和数量。

关键词:重大决策终身追责

【公报摘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解读】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林喆:这项制度对反腐败也能发挥作用,比如问题官员落马后,可以进行倒查,这让官员不会再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侥幸心态,选人用人也会更加谨慎。

关键词:独立公正司法

【公报摘要】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解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制度及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陈卫东:建立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这使得任何一个领导干预司法的时候都心有余悸,不能、不敢。

关键词:法治思维

【公报摘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

【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行政法教授马怀德:这是保证法律有效实施的最重要的一项制度。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称职,能否晋升,关键是看他有没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关键词:跨区划法院检察院

【公报摘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解读】国家法官学院教授张泗汉: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法院和检察院是触及司法体制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解决司法地方化的治本做法。按照司法规律进行重组,各类案件的审判将变得更为独立,极大地促进法院的公正审判。

关键词:法律职业准入制度

【公报摘要】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解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阮齐林:立法工作者需要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并且要有一定程度的司法实践经验,优秀的律师和法学专家符合这两项条件,还会丰富立法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促进我国立法更加成熟完善、具有前瞻性。

关键词:深化基层治理

【公报摘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解读】北京社科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副所长袁振龙:公报强调了市民公约、乡规民约或组织章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很多社会问题的治理,靠党委政府来包揽一切是难以实现的。让出一部分空间,让基层组织发挥自我管理和约束的功能,这是我国在未来需要大发展的领域。

(综合自新华社、人民日报等)

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重大任务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篇5:冷水江市人民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经验材料

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把方向

领导班子是履行好职责、开展好工作的指挥部。没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干部队伍,不可能创造一流的工作实绩,更不可能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一方面要抓学习,创建学习型班子。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学习经济、科技、金融等方面的新知识,使眼界更开阔、胸怀更宽广、思维更敏捷、思路更清晰、决策更超前。一方面要抓调研,创建务实型班子。要深入基层,研究新情况、提出新要求、解决新问题、付诸新实践。通过加强思想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二、健全完善机制,统揽全局当大任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以机制的创新增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第一,要进一步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民意咨询制、专家论证制、集体决定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议而有决、决而有行、分工负责、密切协作。规范完善常委班子的决策程序,逐步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第二,要发挥好领导班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作用。坚持总揽不包揽,总管不统管,管大局、议大事、把方向、出思路、定政策,支持人大、政协发挥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作用,督促政府抓好发展目标、任务的落实。第三,要发挥好领导班子的统领和表率作用。要紧扣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加强协调配合,全力保证各班子独立行使职权,抓好工作落实。第四,要认真落实常委分工负责制。进一步明确常委班子内部分工,建立常委每季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完善每日工作通报制度。

三、认真履行职责,真抓实干添活力

领导班子成员要履行工作职责,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真抓实干。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工作岗位当作一份责任、一份使命、一份信任、一份重托。要带头恪尽职守,乐于奉献,不计得失,增强主观能动性,创新方法,完善策略,做到工作有动力、有激情、有干劲、有成效。要抓大事、解难事,做到要事快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所有事情认真办,以最小的成本谋求最大的成绩。要立足大局,准确把握方向,找准定位,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以实际行动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

要改进工作作风,带头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察民情,访民意,解民难,做真抓实干的表率。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果断干练,对定下的事、看准的事、形成共识的事要马上办,决不拖泥带水、推推拖拖。要增强责任意识,敢于承担风险,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攻坚克难。要带头抓落实,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要确定完成时限,做到有人管、管到位、管到底、有着落。

四、规范运行程序,心齐气顺聚合力

实践充分证明,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团结出政绩、出人才、出干部。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讲大局、讲团结、讲和谐,四大班子要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尊重、肝胆相照。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使决策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的过程、成为落实的过程,成为统一行动的过程。要强化团队意识,人大、政协班子成员要积极投身到经济社会发展一线,与党政班子成员一道抓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四大班子成员要按照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服从大局,成事不败事,补台不拆台,到位不越位。

篇6:冷水江市人民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经验材料

杨小军 宋心然 范晓东

2014年04月18日15:55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以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契机,为落实《纲要》中所提出的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各地开始探索通过制定和实施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作为措施和途径来具体推进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实现。因此,厘清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建设中的理论问题,有助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

一、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产生背景及建设实践(一)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

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是落实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产物,而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过程是与民主法治的发展历程相伴随的,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起步阶段:从依政策办事到依法律办事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行政管理基本上以人治为主,行政机关主要是依政策办事,依领导人的指示、命令办事。经过“文革”的十年浩劫,法律虚无主义的危害已被深刻认识,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建立健全民主法制。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在全会公报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重新确立了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最高地位,至此,我国的法制建设才开始真正进入了新纪元。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条第1款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并在宪法层面规定了一切国家机关,包括国家行政机关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1984年,党中央提出了“从依政策办事,逐步转变为既要依政策办事,又要依法律办事”的方针。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又从宏观上提出了改革开放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任务,强调“法制建设必须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据此,从1978年—1988年十年间,以国务院组织法、地方政府组织法和许多单行法律、行政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标志,行政管理由原来的单纯依靠政策逐步向更多依靠法律办事过渡。

2.确立阶段: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

以1989年《行政诉讼法》颁布为起点,标志着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进入到了以约束行政权力、规范政府行为为重点的阶段。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确定了依法行政的原则。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各级政府都要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指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1999年3月,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被写入宪法。如此,在1989年—1999年的10年期间,以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一系列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行政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依法行政作为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基本准则被逐步确立起来。

3.全面推进阶段: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1999年宪法总纲为开端,1999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明确“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作出了专门部署,这标志着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开始进入了全面规划和整体实施的新阶段。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并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等作了全面部署,此成为了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的一部重要的纲要性文件。接着,国务院又于2008年5月发布了《关于加强县市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于2010年10月提出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这些都延续和深化了《纲要》的内容。近来,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据此,自1999年以来,主要以国务院先后提出和发布的决定、纲要和意见为标志,建设法治政府作为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工程,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主要环节得以全面推进。也就是在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这一大的背景下,基于将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基本原则和要求等予以细化和量化的考量,全国的许多地方政府开始尝试制定和实施法治政府指标体系。

(二)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目前在我国的建设实践

目前,我国的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建设主要在地方政府层面展开,并正在经历由部分地区先行先试向全国更大范围推行的发展趋势。

首先尝试建立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是深圳市。2008年1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制定和实施<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的决定》,将法治政府的建设具体细化为12个大项、44个小项、225个细项的重要指标。此后,在市级政府层面,温州市、渭南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苏州市、惠州市、沈阳市等也先后出台了各自的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在省级政府层面,湖北省、四川省、广东省先后出台了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如2010年6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湖北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以8个大项、35个中项、160个小项,并大多以完成式的语态,说明了法治政府建设指标要求达到的结果和状态。此外,县级政府层面,河北省永年县、江西省玉山县、贵州省普安县、江西省修水县、浙江省鹿城区、青岛市市南区、苏州市吴中区等也都对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实践探索。

可见,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已加入到了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建设行列,这是因为国务院《纲要》等文件虽然明确了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等内容,并对工作推进提出了全面部署,但总体上来说,这些规定基本还是原则性的、框架性的,对于如何落实以及法治政府的具体标准都缺乏统一认识。而制定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意义,就在于将《纲要》等文件中规定的法治政府的大致轮廓予以细化和量化,由此法治政府的轮廓就从粗线条变为了细线条、抽象变成了直观,更加清晰,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这就使得践行法治政府有了更为具体明确的内容和实施路径。也正是因为反映了目前法治政府建设更为深入、规范、精致的客观需求,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得以在这种背景下应势而起,并作为政府法治建设进程和发展方向的一个侧影,被各个地方政府所采纳,成为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具体“抓手”。

二、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对于法治政府基本要求的体现和反映

法治政府有基本要求,这是法治政府内涵的体现。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应当紧紧围绕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进行内容设定。

(一)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法治政府从字面上讲就是“法律统治下的政府”,即政府在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现代的法治政府作为一种理论主张和政府模式,其思想源于西方的“法治”理论。但对于什么是法治政府,法治政府的具体要求和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并没有完全统一的答案。总的来说,西方“法治”理论视野下理解法治政府的关键和要害在于政府行为均应当受到法律的限制、规范和约束,政府权力的运行应体现法治的原则和精神。而从实质法治观的角度来看,法治政府中对于行政权力加以约束的法律还必须是符合正义的良法,这是因为实质法治观看来,法律也可以成为权力的工具,权力的装饰,所以“善法”、“良法”或曰“公正的法律体系”被视为实现法治的前提。[1]

我国自2004年《纲要》正式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对于法治政府内涵的理解主要体现在《纲要》中对于依法行政所提出的六项基本要求上。具体如下:

1.合法行政,强调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取得和行使行政权力。这就意味着在法治政府的范畴内,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全能政府”应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限政府”。

2.合理行政,强调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公平公正,行使自由裁量时也要合乎比例原则。这就意味着法治政府应当为一个能够保障公众权利、为社会提供公众服务的“服务政府”。

3.程序正当,强调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公开透明,严守法定程序,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这就意味着法治政府应当是一个“阳光政府”。

4.高效便民,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遵守法定时限和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这是意味着法治政府应达到“效能政府”的基本要求。

5.诚实守信,要求行政机关信息公布应当全面、准确、及时,不得随意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确需撤销或变更时,要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要给相对人损失补偿。这就意味着法治政府打造的是一个“诚信政府”的形象。

6.权责统一,强调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行使职权,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实现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需赔偿。这就意味着法治政府的范畴内,政府应当是一个“责任政府”。

可见,“有限政府”、“服务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就是《纲要》中对于法治政府的基本理解,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就是建设法治政府目标下对于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基本要求。但若从行政权力依照法治原则进行运行这一法治政府的精髓来分析,“有限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的内涵都是直接指向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和方式的,理应属于法治政府的基本内涵;而强调行政应提高办事效率,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服务政府”、“效能政府”的内涵,则更侧重于强调政府行政的宗旨和导向,这其实是对法治政府建设所提出的更高目标和要求。笔者认为,就目前我国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来说,法治政府的内涵应首先是符合底线标准和体现最低要求的,这是因为,就公权力的运行规律来说,依照法律进行运行这是行使行政权力的底线,只有坚持了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坚守了法治政府的基本内涵。这也就意味着,要达到“服务政府”、“效能政府”的更高目标,基础和前提首先是法治政府。因此,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应首先是达到法治政府基本要求中的最低标准,即合法行政、程序正当、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

(二)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应以分解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作为内容设定的基本依据

目前各地基本上是以《纲要》中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框架进行指标体系的内容设定的。为落实关于法治政府的六项基本要求,《纲要》中从七个方面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任务和措施,即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包含5项内容;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包含3项内容;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包含5项内容;理顺行政执法体系,加快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包含5项内容;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包含3项内容;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包含8项内容;不断提高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包含4项内容。这七个方面33项内容构成了《纲要》中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轮廓,各地的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即主要依此轮廓设定出了具体的指标体系内容。以深圳市为例,其指标体系共设置了12个大项、44个子项、225个细项。12个大项是:政府立法工作法治化;机构、职责和编制法治化;行政决策法治化;公共财政管理与政府投资法治化;行政审批法治化;行政处罚法治化;行政服务法治化;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行政救济法治化,行政监督法治化,行政责任法治化,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再如湖北省,其设置了8个大项、35个中项、160个小项的指标体系。8个大项为:政府职能界定与机构职责配置;制度建设;行政决策;行政执法;行政服务;社会矛盾的防范和化解;行政监督;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可见,法治政府指标体系虽然基本反映了《纲要》中对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但内容并不完全对应,各地往往结合自身的实践,对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具体方面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并在具体内容上有所突破。

那么,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是否可以被看作为法治政府基本要求的具体规定?达到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要求是否即意味着实现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笔者认为,若单纯将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作为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抓手”,从手段和工具的意义上,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是可以超出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对法治政府建设的方方面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此时指标体系本身并不等同于法治政府,二者之间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但是若要以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作为建设法治政府的评判标准,则就应当围绕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进行内容设定,或者将体现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和最低标准的内容确定为指标体系中的基本部分,此时,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内容才可以被看作为法治政府的具体规定,这种对应关系就涉及到了法治政府基本要求能否被量化为指标体系具体内容的问题。

三、法治政府是否以及能否运用

指标体系予以量化法治政府的内涵是丰富的,基本要求也是抽象概括的,一套具体化的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法治政府的内涵和基本要求?这是构建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所要回答的理论问题。

(一)法治政府可以被量化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法治政府如同法治一样都是抽象概括的,而法治的基本要素在学理上和实践上是能够被细化分解、指标量化的,这构成了法治政府可以被量化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理论依据

学理上关于法治构成要素的分析,为量化法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就认为:法治秩序的主要指标是科层制行政活动的持续性、客观性,行政活动要权责分明,公私严格区分,禁止买卖官职,公务员的人格要保证独立化、专业化等。[2]又如我国法学家张文显教授认为,根据不同时期法治的原理和各国法治实践,可以把不同法治国家共性化的标志分为形式标志与实质标志:形式标志是指法治国家的外在表现方式以及实现法治国家的技术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严格的执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专门化的法律职业等等;实质标志则是指依据法治的精神而形成的理性化制度的确立和运作,涉及法律与政治、公共权力与国家责任、权力与权利、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关系。[3]这些理论,说明了法治可以分解为不同的构成要素,而这些构成要素是可以通过具体指标来予以计量的。

2.实践依据

目前世界上一些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尝试运用社会指标的方法,对部分地区的法治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和分析,具体开展了法治指数的量化实践,这些实践活动为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实践依据。例如世界银行推出的“全球治理指数”,认为对一个国家治理情况的评估主要由六项指标构成:反馈与问责、政治稳定与减少暴力、政府效力、规制质量、法治和腐败控制。其中,对法治评价的标准,主要为政府对隐私、合约的保护力度,以及警察、法庭等部门削减犯罪和暴力的能力。再如由美国律师协会联合国际律师协会、泛美律师协会、泛太平洋律师协会等律师组织发起的世界正义工程,其于2008年7月出台了旨在形成全球统一规范,衡量一个国家遵循法治程度的“法治指数”,其通过将行政、立法与执法过程等原则浓缩为联合国公约的13个核心原则,再对每项原则制定出3—7个具体指标,形成了一套包含60个指标的评价体系。还有我国的香港地区也于2005年出台了“法治指数”,它通过量化罪案率、法律援助、司法复核申请、各级法庭每年听取的案件、当值律师服务处理的案件、以及质化公众对法治几方面的观感数量来计算法治指数。且在及格分为50分,满分为100分的情况下,具体评定出2005年香港的法治指数为75分。这些实践活动均直接说明了抽象概括的法治是可以通过具体指标予以量化的。

(二)法治政府能够运用指标体系予以量化的可行路径

相比于法治被分解为不同的构成要素和具体指标,法治政府又如何被分解量化呢?笔者认为,从建设法治政府基本要求的横切面上,可以通过设定制度性指标、行为性指标、系统性指标和效果性指标四个方面将法治政府予以量化。

1.制度性指标。依法行政的前提首先是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为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供合法合理的依据,这是法治政府的基础性和前提性的要素。而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这些制度性规范,则完全可以在规模、质量、规范等方面量化为具体的制度性指标。首先从数量规模上,尽管制度的绝对数量并不必然导致法治政府的形成,但是法治政府下,制度的数量或者规模必须能够达到足以覆盖大部分的政府行政领域的程度。此时,制度的有无、多少、是否已经有效公布等均可以通过指标进行量化。其次,在质量要求上,制度建设是否遵守了法定的权限和程序,是否具备完善的规范要素,如施行时间、有效期等,也可以通过设定具体指标予以判断。再次,在规范性上,制度内容是否统一清晰,也完全可以通过制度是否定期进行检查、评估和清理的工作进行指标性的考评判断。

2.行为性指标。依法行政主要体现为行政机关的一系列行政行为,这是法治政府的主要内容之所在。而政府在具体行政决策、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救济、信息公开、行政服务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可以通过设定具体行为性指标予以量化。比如行政决策行为,就可以通过对决策程序是否进行了意见征求、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内容予以具体的指标设定和判断。再比如对于行政复议行为,也可以通过对复议机关是否依法受理、办理、作出等环节进行分析判断,形成具体指标内容。

3.系统性指标。依法行政以规范行政机关的行为为主要内容,但并不局限于此,法治建设中从立法到司法、护法、守法、学法的各个层面的法治环境都是依法行政的土壤。可以说,若没有整体的法治环境,单独的法治政府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构成了建设法治政府的体系性要素。而与政府行政行为相关的其它法治要素,则可以通过外在性表现进行指标考量。比如法治观念,就可以采取对行政领导实施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强化集体学法以及开展依法行政知识培训等途径进行提升,而这些途径的开展情况作为具体实践本身又可以运用指标予以量化。再比如行政机关与人大、政协、司法机关之间的协调和监督关系,也可以通过落实行政机关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结率,行政机关对于行政诉讼的出庭率和执行率等情况予以指标设定,进行量化考核。

4.效果性指标。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最终还是要体现为人民群众对于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及其取得成效的认可和满意程度。可以说,法治政府建设的成效如何,群众感受最真切,评价也更客观,这些构成了法治政府建设的不可或缺的民意要素。而公众对于法治政府的评价,则可以通过设定反映人们对于法治政府建设的感觉、愿望、态度、评价等主观状况的评价性指标进行考核。

当然,法治政府指标体系能够被设定是一个层面,而这些指标如何在实践中被测量、被验证则是另一层面的问题,这涉及到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建设中数据获取的方式和途径。应该说,制度性指标、行为性指标、系统性指标作为客观存在,“大多可以通过统计报表或现有资料获得”。[4]而效果性指标作为主观评价,则可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等多种方式,获取公众主观感受的相应数据。这里笔者要强调的是,为保持指标体系评价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客观性指标所获取的数据应当选取的是公开数据,而主观性指标所获得的数据则应侧重于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估。

四、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建设

应当处理好的系统关系法治政府建设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也不可能是政府系统自身就可以实现的目标。因此,在构建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行政机关内部自上而下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人民群众由外及内驱动法治政府建设的关系

目前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基本由政府主导推进,政府通过公共权威,采用自上而下、有目标、有计划的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这种模式下,上级政府、行政机关或者行政领导的安排和指令是法治政府建设和推进的直接动力,上级政府及行政领导对于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视程度,往往决定了法治政府建设的发展程度和推进速度。不可否认,在现阶段,行政机关内部自上而下推动的优势和有效性是非常明显的,政府作为一种“初始推动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5]但对自上而下的推动来说,行政机关更注重也更擅长使用上级要求下级服从的方式,如命令、指示以及相伴而生的处分、问责等,其强制色彩较为浓厚,手段也较为单一且刚性。这样一旦下级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不能认同,出现有形或无形的抵制时,法治政府建设的动力也就难以长久的维持。同时,单纯依靠政府的推动模式也往往会导致法治政府建设失去应有的社会基础而无法推行。按照现代政治哲学理论:“政府公共权力的运行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支配性、强制性和惩罚性,在某种意义上还取决于作为相对人社会公众的同意。只有当公众认为政府行政行为具有了法治化特征,政府在公众眼里才是合法的。”[6]社会公众作为法治政府建设成效的体验者和最终评判者,其本身从外部对于法治政府建设的需求和回应、认可和支持,将成为法治政府建设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和民意基础。

所以,法治政府建设需要行政机关和公众的沟通和协作,应当积极引导政府之外的社会公众参与到指标体系的内容建设、评估考核的过程之中,整合两种推动力量的优势,从不同角度发挥合力。

(二)法治政府与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关系

政府建设既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面,又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国家的依法治理、社会层面的法治建设,成为了与法治政府建设息息相关的政治“生态环境”,如果没有相应的政治“生态环境”,法治政府建设也难以“孤军深入”[7]。关于这一点,总书记在2012年12月4日召开的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 75 周年大会上,强调了新时期的法治中国建设问题,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这里提到的全面推进、共同推进、一体建设,这正是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关系内涵的深切解读。具体来说就是,建设法治国家是根本任务和远大目标,建设法治政府是核心任务和关键环节,建设法治社会是基础任务和普遍要求,它们的建设标准有同有异、互系互动、异曲同工。

故此,在确立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时,需要站在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大框架内进行法治政府建设的思考。一方面,法治国家建设所需具备的政治、经济、思想基础需要在指标体系的设定过程作为背景予以参考和体现;另一方面,法治社会中除了制度要求外,其他法治精神层面的要素也应成为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基本理念,成为指标体系确立时的价值依据。

(三)地方法治政府建设与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关系

目前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建设只是在部分地方政府层面展开,而在国家层面,虽然2009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曾组织起草了《关于推行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的指导意见(讨论稿)》,并提交于同年12月召开的全国法制办主任法规司司长会议讨论,但这个指导意见并没有正式印发,也就意味着国家层面目前并没有出台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在国家层面统一的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缺失的情况下,部分地区率先进行指标体系建设,并主张要在地方范围内率先实现法治政府的建设目标,这样就有个问题:在统一的法域内能否存在部分地区建成法治政府的状态?地方法治政府建设与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法治政府建设是有基本要求和最低标准的,站在这个角度,依法行政不能因为地区、层级、城乡等不同而不同,否则就会导致整个国家法治建设缺乏内在的统一性。由此出发,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建设也应强化整体性和科学性,从国家层面应当出台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建设的“基本版”,对于全国范围内指标体系的统一建设提出最低要求。但另一方面,法治政府建设实践却是复杂和多样的,各个地方社会、文化、经济条件的不平衡,自然会使法治政府建设的进度和关注点有所差异和不平衡,因此,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建设在地方层面可以有“充实版”,这可以体现出不同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的特色和重点。

可见,法治政府建设需要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共同推动。只要在国家法治建设的统一框架内,地方政府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出台,不仅不会破坏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统一性,不可能导致所谓的“法治割据”,相反,它还会使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更加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四)法治政府的不断发展性与基本规定性之间的关系

法治政府建设与法治发展一样具有渐进性特征,其处于不断完善的长期历史过程之中。同时,法治政府的建设也并非无源之水,它受到社会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等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而政治的民主化程度、社会理性文化的积淀、国家安定的内外部环境等本身也处于一个不断积累的历史进程,这些都决定了法治政府的建设是不断发展的,而且这个过程没有终点。此时产生的问题就是,既然法治政府建设始终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那么《纲要》中提出的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以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又如何来理解呢?此时需要关注法治政府建设所具备的基本规定性,即法治政府在历史长河中虽然是不断发展的,但在某一历史时期内,法治政府的建设还是有基本要求的,也就是意味着法治政府是有最低标准的,如此达到了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和最低标准,我们就可以认为此阶段内基本实现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可见,法治政府的建设是不断发展性和基本规定性的统一。受此特点影响,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建设也应当区分出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其中,静态指标反映法治政府的基本规定性,由此确定出一个阶段内法治政府建设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动态指标则反映法治政府的不断完善性,由此来明确未来法治政府建设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安全综治工作检查制度等下一篇:土地利用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