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申请工伤认定程序

2024-05-17

个人申请工伤认定程序(精选6篇)

篇1:个人申请工伤认定程序

1、用人单位员工发生伤(亡)事故后,若用人单位不按规定出具事故报告及申请工伤认定的,受伤员工本人或亲属可向属地参保或企业营业执照注册所在地劳动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同时,个人申请工伤认定须携以下材料:

2、员工和用人单位有效的书面劳动合同或事实劳动关系证明

3、《职工工伤认定申请书》

4、员工本人身份证和工作证(或工卡)

5、员工或用人单位伤(亡)事故情况材料(如实叙述事故发生经过)

6、有关旁证材料(如目击证人书面证明材料现场记录、照片、口供记录等)

7、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常住地址证明材料等(属交通事故的)

8、工伤认定所需的其他材料

9、受伤员工委托证明、亲属关系证明(属亲属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

篇2:个人申请工伤认定程序

1、领取工伤认定申请表

2、报送工伤认定申请表及相关需要个人提供的材料,当场审核并一次性告知

3、材料齐全后7日内受理,并向单位发举证

4、结合单位举证材料及个人提供的材料进行调查

5、自工伤认定申请受理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

6、工伤认定决定作出后20日内送达

以上个人申请工伤认定程序,仅供参考!各地的工伤认定程序略有差异,建议可以向当地的社保局咨询!

以广州为例,个人申请工伤认定的步骤如下:

1、基本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报告: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受伤部位、事发经过、事故原因;

(2)劳动合同文书复印件或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

(3)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4)受伤者的身份证复印件。若死亡的死亡证和火化证明或火葬收费发票和户口注销复印件、殓葬证;

(5)用人单位注册登记资料;

(6)受伤时在场工友的证明及其身份证复印件;

(7)委托代理的,提交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明。

2、属于下列情况应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

(1)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或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其他有效证明。

(2)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提交:①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的责任认定书或其他有效证明;②路线图(标明:住所地址、单位地址、出事地点、勘查人、绘图人以及日期);③住所地户口簿或居住地证明;④驾驶证、行驶证。

(3)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证明或其他证明;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结论。

(4)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和死亡证明。

(5)属于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提交有效证明。

(6)属于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转业、复员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医疗机构对旧伤复发的诊断证明。

对因特殊情况,无法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应书面说明情况。

相关阅读:

1.2015年最新保险公司排名_历年中国保险公司名 http:///zt/baoxiangongsipaiming/

2.2015最新医保报销范围_热门地区医保报销范围-沃保保险网 http:///zt/yibaobaoxiaofanwei/

3.2015最新医保报销比例_热门地区医保报销比例-沃保保险网 http:///zt/yibaobaoxiaobili/

篇3:个人申请工伤认定程序

2014 年5 月15 日15 时34 分, XX大学教师王X约好学生见面收取学生论文初稿, 因未等到学生将会面改在了五号教学楼前的篮球场。2014 年5 月15 日15 时40 分左右, 王X在等待学生时, 看到学校篮球场有人打篮球, 便过去开始打篮球, 几分钟后却突然倒在了篮球场上。后被送入就近医院急救, 在抢救过程中因抢救无效导致死亡, 后经医院诊断, 王X因运动引起心脏骤停导致死亡。2014 年6月18 日, 从XX大学向XX市人社局递交了王X死亡工伤认定申请, 至2015 年10 月29 日本案死者家属在近两年的时间里, 为了其权利得到救济, 经过了四次诉讼、三次行政处理后, 却仍然在程序上兜圈子, 其诉求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一个工伤案件涉及行政、司法、等多个部门, 先后启动了行政认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多个程序后, 其是否属于工伤仍然无法确定。如此设定的工伤认定程序, 既大量消耗了国家司法资源, 又提高了劳动者的维权成本, 背离了《工伤保险条例》保护劳动者德立法初衷, 由此也引发了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工伤认定程序, 工伤赔偿程序中存在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在简要介绍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 论证有条件地赋予法院工伤认定权的可行性。

一、我国工伤认定程序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

( 一) 工伤认定标准的立法模式和适用不科学

我国现行工伤认定的主要法律依据为国务院制定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以及相关配套法规, 而这些相关规定立法层次低, 效力低, 无权威性。同时因全国各省对工伤认定偿各省都有相关的地方法规及部门规章, 这些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繁多杂乱, 规定也各有不同, 极易与我国工伤认定相关法律形成冲突。从而造成理论上以及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困境。且相同规定由劳动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同时适用时, 因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对于工伤认定情节考虑的择重点和出发点不一致, 对于具体情节是否符合工伤认定情节往往容易发生冲突。当工伤事故发生后, 对于具体事故情节是否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是否属于工伤, 工伤认定行政部门与法院对于《工伤保险条例》理解与适用也往往存在分歧, 因法院审判人员与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对于工伤认定及赔偿标准的出发点不同, (1) 导致在工伤认定过程中情节相同却出现截然不同的处理结果及赔偿标准。

( 二) 工伤最终认定权的归属不清

目前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对于人民法院最终工伤认定权并未确定。 (2) 而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 法院经过审理, 如果认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证据确凿, 适用法律、法规正确, 符合法定程序的, 判决维持; 如果认为该工伤认定存在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等情形之一的, 应当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 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劳动人社部门对于劳动者提出的工伤认申请是否为工伤而作出的决定书属于行政部门具体行政行为中的行政确认。 (3) 申请人对于工伤认定不服的只能在收到工程认定书之日起60 日内向认定部门上级机关或认定部门所在地市政府提出行政复议或6 个月内向认定部门所在地法院提出行政诉讼。而以上两种救济方式在现行模式下均存在不足, 因认定部门的上级部门与工伤认定部门属于同一系统上下级关系, 部门之间难免存在相互袒护的嫌疑。因此从实践上来看, 申请工伤经行政复议的处理结果绝大部分均与初次工伤认定书认定结果一致。而按照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 对行政部门所作出的工伤认定进行审查, “可以判决维持, 也可以判决撤销并责令重新作出认定, 但并不能行使司法变更权, 即不能代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是否属于工伤的认定”。 (4) 如此设定的工伤认定程序, 容易造成工伤认定行政部门与司法部门之间的权力冲突, 既大量消耗了国家司法行政资源, 又提高了劳动者的维权成本。

( 三) 认定程序复杂繁冗周期过长

我国现行工伤认定救济制度实行的是工伤认定行政部门行政确认前置程序。工伤认定赔偿程序包括工伤认定, 劳动能力鉴定及工伤赔偿仲裁程序三个部分。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因工作原因或由工作原因引起而受到伤害是申请工伤认定的先决条件。所受伤害是否属于工伤是劳动者能否获得工伤保险基金赔付及公司赔付的前提。因此, 在工伤损害赔偿案件中劳动者要获得工伤赔偿必须先进行工伤认定。而在实践中, 涉及工伤赔偿案件往往因建筑工地农民工居及公司员工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而引起。以以上两种主要引起工伤赔偿事故为例: 建筑工地农民工因建筑工地项目周期及现实中建筑工程转包分包情况大量存在, 导致建筑工地农民工流动性很大, 劳动合同签订率很低。损害事故发生后, 许多劳动者甚至连用人单位是谁都不知道, 还要举证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其所受伤害是因工作原因引起”其中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如果用人单位不承认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就必须先申请劳动关系仲裁先确定劳动关系。而上下班途中因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赔偿案件, 因相关法律规定劳动者必须在交通事故中无责或承担次要责任。因此, 在工伤认定程序中工伤认定部门往往需要交警部门出具的事故认定书, 如对事故认定书不服同样可以申请行政复议诉讼等程序, 这无形使工伤认定程序变得更复杂周期更长。而上述程序完成之后,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构成工伤可能又要经过工伤行政认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一审→行政诉讼二审→行政诉讼再审→民事诉讼一审→民事诉讼二审→民事执行等程序。 (5) 可见工伤认定几乎囊括了行政程序、行政诉讼程序、劳动仲裁程序、民事诉讼程序各种程序。现实中如此复杂的工伤认定程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及程序合法性进行了监督审查, 但却违背了工伤认定程序设置的初衷。

二、完善我国工伤救济制度的设想

我国现行工伤认定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正确理解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构建一个合理的工伤救济制度就变得尤为突出。以下是本文对完善我国工伤救济制度的几点设想:

( 一) 明确工伤认定的基本标准

在现行的法律体系下, 我国工伤认定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 也不明确, 进而使得工伤认定行政案件居高不下。在国际上, 较为权威的界定为: “由于职业所致之意外伤害或疾病, 并非出于患者自身之故意或失检, 而造成暂时或永久残废或死亡等情形, 包括往来于就业场所发生之意外及从事某种职业所致之疾病。” (6) 因此, 寻求工伤认定的实质性标准, 需把现行工伤认定模式由“什么是工伤”改变为“工伤是什么”。较为理想的立法模式是“实质标准和排除”模式, 即先从正面明确规定工伤的实质标准, 再从反面对不属于工伤的情形加以排除。 (7) 再者, 工伤认定可以适当适用“倾向性宽松解释”原则, 对有合理理由认为与工作存在模糊关系相关性伤害, 可以作宽松性解释作为工伤处理。另外, 工伤认定程序涉及的往往不是仅仅只涉及行政机关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还往往涉及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民事赔偿关系。要实现工伤认定标准的统一, 协调行政机关, 用人单位, 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除了要求对何为工伤及工伤认定模式进行统一外,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制定一部层次高, 效力低高, 权威, 操作性强的法律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统一工伤认定标准, 做到有法可依,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利。

( 二) 明确工伤最终认定权的归属, 简化工伤认定程序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将工伤认定权力归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这一行政机关而非司法机关的出发点是简化工伤赔偿程序, 提高对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监管及合理合法利用。而实际中工伤赔付的主体分为购买工伤保险部分和为购买工伤保险两部分。现行的工伤赔付程序实际上仅对于已购买工伤保险部分的劳动者获得赔偿提供了便利和保障。而大部分工伤赔偿案件产生纠纷的本质问题是因为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未购买工伤保险。一旦损害事故发生后, 工伤赔偿则需由用人单位按工伤保险条例赔付标准自行承担, 这就导致双方往往对赔偿金额标准高低分歧过大。用人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 往往在现行法律规定范围内充分利用利用工伤认定, 劳动能力鉴定, 工伤赔偿仲裁, 行政诉讼等相关程序拖延赔偿时间, 以达到减少赔偿金额的目的。这就直接导致了劳动者在损害事故发生后维权周期过长要获得相应赔偿难度加大。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虽然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有进行工伤认定的职责, 但这并不意味者法院就当然不能在民事诉讼中直接认定工伤。实际上, 工伤认定的程序标准及认定过程不同于一般的行政许可, 行政确认等一般行政程序, 却与司法审判程序十分类似, 这就为工伤认定权归属于司法权提供了可行的前提。另外, 我国法律的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 与工伤赔偿相关而制定的相关的法律, 法规也应当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利出发。将工伤认定权归属于司法权也既符合我国现代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有利于解决工伤最终认定权归属, 简化工程认定程序, 提高劳动者的维权效率。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伤事故发生几率也越来越高。随着劳动者维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 工伤事故发生后申请工伤认定及工伤赔偿的案件也越来越多。法院受理的工伤纠纷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9) 工伤认定程序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损害事故发生后劳动者能否降低获赔成本, 及时获得公正的赔偿, 提高工伤认定部门认定效率降低减少社会公共资源消耗。因此, 在完善相关立法的同时, 只有正确配置工伤认定权利归属才能既充分发挥司法职能, 及时公正地维护工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注释

11杨伟东.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行政审判权纵向范围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11.

22 唐刘念.现行工伤救济程序的不足及改革建议[J].法制与社会, 2012 (29) .

33 林嘉主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5:382.

44 唐刘念.现行工伤救济程序的不足及改革建议[J].法制与社会, 2012 (29) .

55 王建军.立足社会法理念设置工伤救济程序[J].中国劳动, 2009 (9) :41-42.

66 封莎.工伤认定的“去行政化”[N].法院报, 2009-4-3.

77 黄越钦著.劳动法新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4:366.

88 江君清.工伤认定程序应进行重构[J].中国劳动, 2006 (10) .

篇4:劳动者工伤救济程序的优化

[关键词] 程序缺陷司法审查工伤认定重构

一、问题的提出——工伤救济程序的缺陷

2004年6月14日,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芦浦村的农民工舒伦存在某建筑工地上施工时,一脚踏空,从高高的脚手架上坠落,当场左肾破裂,失血性休克。

舒伦存的家人向承包该工地工程的建设公司提出了赔偿要求,而建设公司却玩起了“太极”。无奈之下,舒伦存向劳动部门提出了工伤认定请求,走上了法律之路。

2005年5月31日,宁波市劳动保障局认定舒伦存为工伤,当地司法鉴定所鉴定其为二级伤残。8月,用人单位不服,向宁波市政府提起行政复议。9月,行政复议决定维持工伤认定。

2006年2月,建设公司以宁波市劳动保障局的工伤认定“事实与法律依据不足”为由,将该局告到了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要求撤销工伤认定,同时要求法院认定舒伦存为非工伤,且对伤残鉴定结果提出异议,要求劳动部门重新鉴定。就在法院尚未对该行政案件进行判决时,劳动部门对舒伦存的伤残鉴定等级,从原来的二级伤残改成了三级伤残。无奈,舒伦存再次向省劳动保障厅申请伤残鉴定。

2006年3月24日,舒伦存的伤残鉴定被恢复为二级伤残。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个鉴定结果下来的前一天,舒伦存因尿毒症恶化离开了人世!

从整个法律程序来看,工伤鉴定结果出来只是后面进行劳动仲裁和民事诉讼的一个必要前提。而且如果法院依据这个鉴定结果进行判决,用人单位不服的话还可以上诉,如果上诉被驳回,这场纠纷才可以真正进入劳动仲裁阶段。如果劳动仲裁裁决被双方接受,舒伦存可以很快获得赔偿,如果有一方不服,案件将进入民事诉讼阶段,接下来的将是一审、二审,最后才是执行。如果将所有的这些法律程序都走完需要多少时间?仅计算申请、起诉与受理裁判等期限,就达3年!

整个繁琐程序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在工伤赔偿案件中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的性质和效力如何界定?

二、行政权与司法权关系纬度下——法院对行政机关认定事实的审查标准

在工伤赔偿诉讼中如何界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的性质及效力,直接涉及到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问题,换言之也就是在工伤赔偿的民事诉讼中,法院对行政机关做出的工伤认定的行政行为的审查的界限和标准在哪里。

1.司法权对行政权审查的界限

(1)司法权的审查应该限定于“法律上的争讼”

基于权力分工及权力属性的差异,决定了司法权不宜对所有争议进行审查,除了法律上特别承认的情况外,应该将其审查范围限定于“法律上的争讼”。进行司法审查,一般必须具备如下两个基本前提:①法主体之间的具体争诉必须是有关“法律利益”而非其它利益;②此类争诉必须是能通过法律的判断得以解决。因此,不具有具体内容的抽象的、假设的争论,以及非法律性质不适合于法院判断的学术性、知识能力方面的、宗教上的教义对立等,由于其欠缺“法律上的争讼”之要件,应当排除在司法审查的领域之外。

(2)司法权的审查应当尊重行政权的自由裁量行为

在现代法治社会,根据“依据法律的行政”、“行政的法律执行性”的原则,所有行政权力都必须被置于法的规制之下。但是,在行政国家的理念下,无论是为了适应各个国民的具体生活状况进行权利保障,还是为了全体国民的利益,都不能够避免的是,在以法律规定基准的同时,承认行政机关有广泛的裁量权。法院对行政机关的制约作用被限定为对其行为的违法或者合法进行判断上。所以,行政机关完全从合乎目的的、政策性的视角作出的行政裁量行为,原则上不能允许法院进行审查。

2.司法权对行政机关认定事实的审查标准

在宏观上对司法权界限的定位,仍无法确实的划定对行政行为审查的具体标准,法院对行政机关认定事实的审查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将显得尤为实际和重要。

(1)英美法系——法律的归法院,事实的归行政

在英美法系的司法审查中,法院对行政行为所涉及的法律与事实问题采用不同的审查态度。一般而言,法院对法律问题进行严格、全面审查,法院可以自己的判断代替行政机关的判断,对事实问题则进行较为宽松的审查,往往对行政机关的事实认定采取尊重态度。

(2)大陆法系——法院全面审查的原则

与英美法系国家将法律和事实进行区分并采用不同的审查态度相反,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并不对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的审查程度进行严格区分,而采用全面审查态度。大陆法系许多国家的行政诉讼不像英美法系司法审查那样有明确的证据标准,没有像英美法系那样建立一套完整的证据规则体系;甚至法院可以依职权对事实问题进行调查,主动收集证据,直接查明案件情况。

(3)它山之石——司法权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区别审查的原则

比较分析两种制度,我们觉得二者各有利弊,而我们进行制度建设时,就应当兼采所长。具體说来,即应建立对行政行为的审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二元化的审查标准。在对事实认定上,人民法院既不能全面否定行政机关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也不应不加审查的承认行政机关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而是根据对行政机关不同的要求和对公民权利保护的需要而对事实问题采用不同的审查标准,体现为不同层次的监督力度。对于专业性或技术性强的行政管理事项,人民法院应当尊重行政机关对事实的认定,因为在此方面,行政官员的认识能力更强。对于重大的行政行为,或对当事人利益有重大影响的行政行为,可以进行全面审查。”

三、工伤赔偿诉讼中工伤认定的证据学意义分析

探讨了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界限,以及法院对行政机关认定事实的审查标准,在更具有操作性、实践性的层面上将面临如何理解和界定具体行政行为作为证据在工伤案件中的审查和采信问题。

1.具体行政行为作为民事诉讼证据的几种处理模式

综合我国司法实践及专家的观点,对具体行政行为作为民事诉讼证据的处理存在以下几种方法:

(1)推定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有效,并直接采信为定案证据的方法

在民事诉讼中发现作为证据的具体行政行为,不论是否经行政审判庭审理裁决(除判决撤销或宣告违法除外)均认定其效力,迳行采信,直接作为定案之事实证据。

(2)全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后决定是否作为定案证据的方法

民事诉讼在审查当事人主张的权利或实施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同时,应当对作为证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合法的判定。

(3)中止民事诉讼,待有新的结论后再行认定的方法

在民事诉讼中,对涉及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的问题,先不忙下结论,而是中止民事诉讼,建议行政机关自行复查作出结论或指导另一方当事人另案提起行政诉讼,待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正确有结论后,再恢复民事诉讼。

(4)合并诉讼程序,用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一并解决的方法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一般是指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在审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违法的同时,因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就该具体行政行为所引起的民事争议或就具体行政行为包含裁决的民事纠纷一并审理的诉讼制度。

正如本文案例所明示,在工伤救济程序中,法院(仲裁机构)对劳动保障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的审查采取的就是第三种模式,当劳动者在工作中发生伤亡事故后,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事故是否属于工伤产生争议,需要通过行政诉讼来解决,至于损害责任的承担则须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而且工伤的定性又直接决定着后者责任的分担。这种纠纷解决的模式会产生两个弊端:第一,容易造成伤亡劳动者权利救济的迟延。既然民事责任的承担以工伤认定为前提,则用人单位为了拖延时日往往会滥用行政诉权。第二,容易造成行政裁判与民事裁判的不协调。当行政审判人员与民事审判人员对于工伤的定性产生认识上的分歧时,就难免会出现在不同诉讼中作出相互矛盾的定性的尴尬情况,影响司法统一。

2.工伤认定在工伤救济程序中的证据审查规则

笔者认为,以上几种处理方式以及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民事诉讼中,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应当遵循民事证据审查的一般规则,这样不仅能协调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还有助于平衡民事诉讼中公平、效率及司法成本达到最优。

2001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制度的日趋成熟。《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对举证责任、举证期限、自认、免证事实、法院调查收集证据、证据交换、证人出庭作证、质证、非法证据的排除等内容设置了相应的规则。具体行政行为是由行政机关依职权作出的行为,但作为民事诉讼证据在民事案件中出现,它的性质只能是民事证据,对它的审查也只能按照民事证据的规则进行。

四、基于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对工伤认定程序的重构

工伤认定程序就目前的体制及存在的问题而言,说到底是工伤认定权的分配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工伤认定的程序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的工伤认定权应按职工是否参加工伤保险为标准,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法院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勞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已参加工伤保险职工的工伤认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法院负责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的工伤认定,并且这种工伤认定只在审理工伤待遇案件中附带进行审理,不作为一个独立的程序对待,其科学性、公正性和效率性将更强。

在仲裁或诉讼环节,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对工伤认定的审查,建议参照我国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做法,直接由民事审判(劳动仲裁)人员在(劳动仲裁)民事诉讼中将工伤认定作为一种证据进行审查,认为其真实、合法、有效时,予以采信,否则不予采信,而直接按照法院查证的事实进行责任判定。这样既可以减少当事人的诉累,缩短伤亡职工获得权利救济的时间,又可避免行政裁判与民事裁判的矛盾和冲突。

对未参保的劳动者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法院在审理工伤待遇案件中附带作出确认,不作为一个独立的程序处理。这种程序设计,具有以下优点:

1.优化仲裁或诉讼程序,节约劳动者工伤救济成本

确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劳动者所受伤害是否应当认定为工伤,这是一个法律问题,法院(仲裁委员会)当然有权审查。通过这种程序设计,劳动者就可以不用经过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和劳动争议仲裁(诉讼)的劳动关系确认程序,直接申请仲裁(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伤待遇,仲裁委员会(法院)在审理工伤待遇案件中就可对劳动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职工的受伤是否是工伤同时进行审理,在认定工伤后直接判决用人单位应支付的工伤待遇。同时,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认为劳动者的受伤不是工伤,但按《民法通则》规定符合人身损害赔偿或其他赔偿请求权要件的,可行使释明权,要求职工变更诉讼请求,改按人身损害或其他民事请求权主张权利,职工变更诉讼请求的,法院即可直接判决被告赔偿。

2.实现工伤认定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现行的工伤认定程序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先看劳动者的申请材料,再向用人单位做一份笔录,了解相关的事实,然后作出是否予以认定的决定,没有听取双方的意见,更没有给双方辩论的机会,使人们对其公正性产生怀疑,也难以保证结果准确。而在仲裁和诉讼中,审判人员要当面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并由双方进行辩论,在充分听取双方意见的基础上作出裁决,并且还有仲裁和一审、二审程序,相对来说准确性较高;同时,这种裁决是在双方当事人直接参与下,充分听取他们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与现行的工伤认定程序相比更具有公正性。

参考文献:

[1]李刚殷曹鸿涛:这场诉讼“马拉松”告诉了我们什么?工人日报,2006,9,2

[2]杨建顺:公共选择理论与司法权的界限.法学论坛,2003,3

[3]肖波李俊:论法院对行政机关认定事实的审查.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3

[4]李晓斌:民事诉讼审查具体行政行为之我见.行政法学研究,1997,3

[5]江君清:工伤认定程序应进行重构.中国劳动,2006,10

篇5:工伤认定申请的程序

办理事项:在我市的省属、市属企业、事业单位、电力、铁路、水电八局等行业单位的工伤认定工作。

办理依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认定办法》、市政府《长沙市工伤保险办法》。

办理时效:用人单位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职工或者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一、工伤认定程序

1、申请表获取

用人单位在劳动保障网上下载《工伤事故报告表》,在5个工作日交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用人单位和个人可在劳动保障网下载《长沙市工伤认定申请表》。

2、申请表的填写

各用人单位将申请表填好后,必须有职工本人的签字,并加盖用人单位公章。

3、申报资料

用人单位或个人在规定时间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有关证明材料,因为申请主体不同而有所区别。

用人单位申报一般应提交以下证明材料:

(1)《职工工伤认定申请表》;

(2)职工与单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或者事实劳动关系、人事关系证明材料;

(3)原始病历和抢救医院或定点医疗机构初次(当天及连续治疗)诊断证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具有职业病诊断资格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职业病诊断证明;

(4)受伤害职工的身份证、单位证明;

(5)受伤人员的受伤经过,1-2人的旁证材料;

(6)被派遣到外单位工作受到事故伤害,应提交对方单位的相关证明材料;

(7)交通事故伤害或暴力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责任裁定书和相关处理证明,下落不明的,提交司法部门裁定书;

(8)复转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本人的《革命伤残军人证》;

(9)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民政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的证明;

(10)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证明材料。个人申报一般应提交以下证明材料:

(1)《职工工伤认定申请表》;

(2)职工与单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或者事实劳动关系、人事关系的证明材料;

(3)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提交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查询证明;

(4)原始病历和抢救医院或者定点医疗机构初次(当天及连续治疗)诊断证明及住院出院诊断证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具有职业病诊断资格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职业病诊断证明;

(5)受伤害职工的身份证、亲属关系证明和身份证;

(6)交通事故伤害或暴力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责任裁定书和相关处理证明;下落不明的,提交司法部门的裁定书;

(7)复转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本人《革命伤残军人证》;

(8)受伤过程中工友的证明材料;

(9)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民政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的证明。

二、申请受理

1、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场或者在1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

料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2、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在2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决定送达工伤认定申请人以及受伤害职工和用人单位,并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3、职工或者直系亲属、用人单位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或者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工伤认定工作流程图

申请时效

用人单位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个人1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申请资料

申请资料:

1、长沙市工伤认定申请表;

2、劳动合同或者事实劳动关系、人事关系证明材料;

3、受伤害职工的身份证明;

4、原始病历和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

5、提交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个人);

6、劳动保障部门要求提供的相关资料证明。

材料审查

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场或者1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资料。

受理申请

用人单位或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事故调查

用人单位或申请人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和相关资料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事故情况进行调查。

工伤认定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在2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决定书送达工伤认定申请人以及受伤害职工和用人单位。

救济途径

篇6:申请工伤认定办理程序

一、申报

1、单位申报。

职工发生伤亡事故后,用人单位应当立即向当地劳动保障保障行政部门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报告,并填报《事故伤害报告表》。同时,应在伤亡事故发生或职业病确认诊之日起30日内填表写并提交《郴州市工伤认定申请表》和首诊病历本、旁证材料、身份证等有关材料。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应提交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查询证明。

2、职工或直系亲属的(工会组织)申请。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期限申请认定的,职工或直系亲属可在伤亡事故或职业病确诊之日起一年内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二、受理

如职工或其直系亲属的申请超过一年的期限,或不符合管辖权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不予受理,出具《不予受理决定书》。如申请材料不全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当场或在7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申请人。

三、调查

对职工或直系亲属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发出《工伤认定协查通知书》,要求单位提供相关材料,单位应在规定期限内如实提供情况和有关证据,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提出相反证据的,视为对职工或其直系亲属提供的证据材料无异议。

如有需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有关单位和个人应据实提供情况和有关证据或证据线索,参保单位有意隐瞒伤亡事故真相,提供虚假证据或数据等材料以及拒绝配合事故调查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可以拒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各项费用,转由用人单位负担。

四、认定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正式受理之日起60日内做出认定结论,开出《工伤认定结论书》。工伤认定结论作出之日起20个

工作日内送达用人单位和职工或其直亲属,并抄送工伤保险经办机构。

五、其他事项

用人单位或职工(直系亲属)对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的决定或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决定之日起60日内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认定为工伤的参保职工,应在医疗期满后,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力鉴定申请,有关费用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处理。

上一篇:依法治村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讲稿下一篇:青岛市2005年毕业生就业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