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窦桂梅的教学艺术

2024-04-25

论窦桂梅的教学艺术(精选6篇)

篇1:论窦桂梅的教学艺术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目录

一、窦桂梅语文教学艺术呈现的总体特征探究...............................................................2

1、趣味性......................................................................................................................3

2、情感性......................................................................................................................3

3、创造性......................................................................................................................3

二、窦桂梅的课堂教学艺术...............................................................................................4

1、导入艺术..................................................................................................................4(1)、析题导入法.................................................................................................5(2)、歌曲导入法.................................................................................................6(3)、谈话导入法.................................................................................................6

2、提问艺术..................................................................................................................7(1)、提问态度——精心准备,温情催化.........................................................7(2)、提问角度——巧妙切入,激趣生疑.........................................................8(3)、提问的广度——面向全体,开阔思维.....................................................8(4)、提问深度——难易适当,促进发展.........................................................9

三、板书艺术.....................................................................................................................10

1、课题板书艺术........................................................................................................10

2、主板书艺术............................................................................................................11

四、课堂组织艺术.............................................................................................................11

1、课堂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情感。....................................................................12

2、强调师生共同成长,学生永远是主体。............................................................13 结语.....................................................................................................................................13 参考文献:.........................................................................................................................14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窦桂梅的教学艺术

摘要: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对教学艺术的研究对有效的组织课堂有着极大的作用。当前有许多专家、学者对于窦桂梅的语文教学艺术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对窦桂梅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方面,窦桂梅语文教学艺术的总体特征探究。窦桂梅的语文教学艺术主要呈现出三个特征:

一、趣味性,二情感性,三、创造性。

第二方面,窦桂梅语文教学艺术深究。窦桂梅课堂教学艺术主要表现在课堂的导入艺术、板书艺术、提问艺术、课堂组织艺术四个方面。

关键词:窦桂梅 教学艺术 导入艺术 提问艺术 板书艺术 组织艺术

Abstract: Teaching is both a science and an art.The study of teaching art of effective organization classroom has a great effect.Currently there are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for Dou GuiMei Chinese teaching art is lack of systematic study.The Dou GuiMei language teaching art research mainly from two aspects: The first on the one hand, Dou GuiMei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rt to explore.DouGuiMei language teaching art presents the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 one, interest, affective, and creativity.Second, DouGuiMei Chinese teaching art.DouGuiMei classroom teaching ar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classroom import, blackboard writing art, art, art of classroom organization from four aspects to ask a question.Key Word:

一、窦桂梅语文教学艺术呈现的总体特征探究

教学是一门四季常青的艺术。在这门艺术中,教师是耕耘者,出了不少力,流了不少汗,施了不少肥,也费了不少心思。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艺术的特征体现了教师对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的独到见解,是对教学方法具有内驱力的反映,是在教学实践中长期磨练的结果。窦老师的教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学艺术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趣味性;二情感性;三创造性。

1、趣味性

窦桂梅的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注意添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力求运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比如窦老师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在解说晏子名字由来时,窦老师问同学们“假如我生活在晏子的那个时代,也对国家做出了贡献,人们是不是叫我窦子啊?”台下的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原本冷清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了。学生们也开始跟着老师的步调,积极的加入讨论之中。除此之外,窦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创设一个自评与互评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进行自我修正与提高。

2、情感性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种唤醒,一种心灵的唤醒。母亲的一个微笑,可以使孩子产生信心;老师的一句表扬,可以激励孩子克服困难。教师的使命就是用温柔而灵巧的“教育之手”去唤醒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情感和潜能。在窦老师教学《我的爸爸叫焦尼》中,窦老师这样解说:或许有的家庭正处于破裂的边缘,一句“狄姆的围巾是爸爸妈妈爱情的纽带”使孩子明白了自己不是孤立的;或许因怨恨而疏远爸爸妈妈,一句“温馨与酸楚彼此渗透,无奈与达观互为包蕴”,能让孩子也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当然,更多的是“其乐融融”,这些简单的画面、动人的细节,带给孩子的是丰富的感动,让他们回味起温馨与幸福,学会加倍的珍惜。

3、创造性

有人形象的把近年来的语文教学比成空中一条被风干的丝瓜,课内的芝麻被弄成了西瓜,课外的西瓜一个也没抓住。说的是学生缺少大量的阅读。窦桂梅老师的课独具创新,一改死守教材的做法,不以教材为唯一标准,补充了大量的课外阅读。窦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补充的资料有《雨果致巴特莱的信》;龚自珍的诗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李大钊的诗“圆明两度昆仑劫,鹤化千年未刃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以及很多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和图片等。这些材料不但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还积累了大量素材,拓宽了视野,丰富了课堂的文化内涵。

窦老师的课精彩纷呈,又自然真实,尤其具有创造性。窦老师的课,其实已经由让学生理解文本提升到感悟人生这一境界上。在课堂上,窦老师诠释了如何处理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的偏差而不显得循规蹈矩,诠释了如何立足文本而又不墨守成规合理开发课堂资源。这样的课堂是学生自我的塑造和个性的塑造的双重结合。

二、窦桂梅的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的艺术在于讲的层次,而且应该是一层深一层地理解,不是一层一层的叠加。②窦老师在燃烧温度的情境下扩充广度,在扩充广度的的基础上提高深度,自然而然水道渠成。窦老师将导入艺术、提问艺术、板书艺术、组织艺术巧妙的结合,给观者呈现一堂出精彩纷呈、充满哲思、激情飞扬的语文课,体现了一种高雅典范的课堂教学艺术之美。

1、导入艺术

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便是“导入”。“导入”是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具有协调、诱导、衔接等多种作用③。在教学过程的众多环节中。一个新颖的“开讲”往往能为整个课堂奠定“基调”。语文课上如果能巧妙的运用生动、创新的导入方法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带进学习的情境,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师设计导入时既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又要充分考虑自身特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导入方法要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瑞士作家温克勒曾经说过:开场白有两种作用:一是建立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共鸣,②② 徐士启,《浅谈语文课导入的艺术》[《学苑教育》],2012·15,第32页

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2007年版,第212页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二是顾名思义,打开场面,引入正题。导入语起着联系师生情感,打开课堂教学,引入新课的重要作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这座桥架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窦桂梅的语文课堂中,“导入”这一环节占有重要地位。窦老师汲取百家之长、兼容并蓄,形成一己之风,独具艺术魅力。在窦老师的课堂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1)、析题导入法

文章的题目是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是文章内蕴的文眼。它像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实质,窥视文章的思路,体会文章的精髓。因此,要读懂一篇文章,首要步骤就是要读懂题目。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题目,有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的题目多种多样,有的题目以特定的语言形式,标示出鲜明的文体特点;有的题目能反映出作者的感情态度;在有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里,作者为了突出文章的精彩片段,又常常以故事的主要情节作为题目;还有一部分课文的题目里,蕴涵着难以觉察的特殊意味。

运用课题来导入,以课题作为切入点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导课方法。导入新课时,教师从课题入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理解题意,通过题目推想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如窦桂梅老师教《再见了,亲人》:

师:请跟老师一起写“亲”生:略

师:我们祖先看到枝叶的繁茂,联想到是下面的树根给予的营养,从而创造了这个字,来指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如爸爸、妈妈、爷爷„„生:略

师:我们也会用歌声,比如“世上只有妈妈好”生:略

师:为了表达父母长辈对我们的爱,我们用歌声表达“慈母手中线„„”生:略„„ 师:不知你们发现没有,与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有时也被我们叫称为亲人„„ 师:下面让我们跨越国界,放眼世界„„ 师:这让我们不禁想起当年的朝鲜人民„„

在本堂课教学中,窦老师紧锁题目中的“亲人”二字,从会意字“亲”入手,然后领导学生想象“树木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领会 5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亲人之间的血脉相连,然后通过联想抗洪抢险的战士,“非典”期间的白衣天使,以及“感动中国的人物”引导学生领会同胞之情,再引导学生联想跨国界的亲情,引出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三步带领学生走入课文《再见了,亲人》,体会中朝之间深厚的亲情。(2)、歌曲导入法

歌曲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易传播性等特点。一首好的歌曲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它可以激发人的灵感和志趣,陶冶情操。大多数歌曲有着美好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和歌词。合理利用歌曲,把歌曲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课前播放乐曲、吟唱歌曲、引用歌词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窦老师在教学《游园不值》时,首先和同学们一起唱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在轻快明亮的旋律中,学生心情愉悦、兴致勃勃。恰到好处的利用歌曲进行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得课堂洋溢着春天的气息,也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动机,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除此之外还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丰富了教学形式。(3)、谈话导入法

谈话导入能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和蔼的神情,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轻松的谈话,营造了温馨的“学习场”,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双方的感情得到很好的沟通。它让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减轻了对新知识学习的恐惧感。在《晏子使楚》这一课的教学中窦老师就设置了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彼此的问候,从我们的表情和我们的状态,送大家三个字:“精、气、神”。我们彼此做一个鼓励,让我们在这一堂课里互相地鼓励自己,为我们自己送上这样一句牌匾上的话。该从哪读起?自己大声地读一读,开始——

生:规圆矩方。

师:如果能像刚才问好一样,富有节奏地读,那就更好啦,读——规圆钜方。可 6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以用北方人的发音读——规圆钜方。就是这个“矩”字,我特意用了三声来强调,你发现这个字上多了什么?

生:这个字上面多了一点。

师:这个书法家写这个字肯定不是错字,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字上加一点?大胆地想—— 我来说说试试行不行?比如:古人有说一句话,叫做“外圆内方”,外圆——规圆,内方——矩方。那就是说,“矩方”指的是规矩对自己多一点,要强调自己真才实学,对自己更加要严格要求,对外要尊重礼节,所以堪称这个人做人能做到规圆矩方。

窦老师的谈话,以平等交流、易于接受的特点被孩子们所喜欢。而教师有目的的引导性谈话直接在新课与学生认知结构建立联系,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学习动力。窦老师用大气而不失精细,轻松而富有智慧的言语,通过对牌匾的解读既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又巧妙地组织了教学,引出了本课教学的课题。

2、提问艺术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语文教学实践也证明,提问是老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提问是教师把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提问还需善问,要区别对象,根据学生的水平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和提问角度。《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④这是说,对接受能力强的人,教师只需轻轻点拨。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要容易一点,否则他们就会丧失信心。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度,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下面就窦桂梅老师的提问艺术进行探讨。(1)、提问态度——精心准备,温情催化

窦老师在自己的博客“玫瑰小语”中写道:课堂是值得老师好好经营的地方。作 ④ 《学记》,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为老师,赢得课堂,就是赢得人生。她对课堂的态度决定了她提问的质量和艺术。比如在教学《朋友》一课时,有这样一句话“但,茫茫人海中就有一个人不怕死,而且真是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窦老师就是怎样设计提问的呢?

师:就是这句话,若老师再给你们读一遍,同学们能听出些什么呢?(注意突出茫茫人海等重点词)生:„„

师:(学生多人读这句话后,老师二次读这句话,突出其他词语)这一次,你们又听出什么?生:„„

师:还是这句话,我再读读。(语气又有变化,突出的重点词又不一样)你还听出什么?

生:„„

一句话三读三问,除了体现窦老师深厚的基本功,还能从中看出窦老师设计问题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灵气大动、幽默智慧。窦老师不仅注重面向全体,而且对回答问题的同学一视同仁,既热心又耐心。回答正确时加以表扬并顺势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回答错误时温和的进行引导启发。循循善诱,让学生轻松自在。(2)、提问角度——巧妙切入,激趣生疑

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选准切入点提问,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减少理解障碍,让学生轻松的“开窍”。比如在窦老师教学《晏子使楚》时就非常注重运用提问让学生“开窍”。

师:尊重的意思就是——?生:略 师:那不尊重呢?生:略 师:“不敢不尊重”呢?生:略

在都老师的牵引和巧妙地点播下,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且牢牢地把握了文本的重点。紧扣“不尊重”和“不敢不”,让学生体验“尊重”与“不尊重”的较量,体会这一对相反意义的词带来的滋味。通过换词训练,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味极浓。

(3)、提问的广度——面向全体,开阔思维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提问的广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问面向全体,改变“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尴尬局面,让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二是问题本身要能够启发发散思维,促成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尝试运用比较、分析等各种思维方法。且窦老师在教学《晏子使楚》里的教学片断

师: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我尊重你们的意见„„ 师:韩信的“看了看”和晏子的“看了看”有什么不同? 师:从晏子的“看了看”,你看到了晏子的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交流。大家注意倾听,看看他的见解与你的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可以补充,可以升华。

《晏子使楚》和《胯下受辱》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代名人故事,“钻狗洞”和“钻裤裆”这样的两难问题,情节如此相似,扣着“看一看”一词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轻松的读出了晏子的机智自尊和韩信的能屈能伸。窦老师通过朴实的对话,不仅使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有言可发,轻松自在的进入文本的解读,而且又立足课堂与链接课外结合,这样的提问,岂一个妙字了得。(4)、提问深度——难易适当,促进发展

设计课堂教学时,提问应该深浅适宜。有些问题是学生字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也应该是班里大多数学生进过学习理解课外之后能够回答的。问得太难,学生望而生畏。问题太易,又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比如窦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对于需深入理解的问题,窦老师穷追不舍:

师: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 生:„„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5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

“文以载道”,窦老师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深度挖掘文本的人文性,使学生由陷入民族情绪转为对历史的反思。虽然这些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是相当有难度的。对于这些问题的发问是否有必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不是学习的终结,而 9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开端。窦老师能够立足眼前,放眼发展,有意在学生脑中播下思考的种子,引导孩子透过现象寻找本质,促使孩子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板书艺术

板书作为一门艺术,它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⑤。运用板书有助于提纲挈领,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好的板书,能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给人以艺术的美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智力,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幅精美的文章结构图。它是文章结构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板书,可以指导学生从中理解掌握课文的行文线索、层次结构、表现方法,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过程,指导学生审题立意、编拟提纲,增强写作能力。精美的板书设计,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下面就窦桂梅语文课堂中的课题板书艺术和主板书艺术进行探讨:

1、课题板书艺术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辅助手段,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都需要板书的配合,课题是板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成功的课题板书,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增强教学效果。课题的板书,讲究跟教学思路的和谐,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成功的课题板书可以丰富课题内涵,使课题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还可以突出文章重点,强化文章中心;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增强教师讲课效果,提高讲课效率。且看窦老师《再见,亲人》的课题板书

“見”——“親”

师:课前,我们先来写个字,你们可以一起来写写,嘴里说说

师:请同学看(屏幕:一棵树旁写着一个繁体 见),我们的祖先看见枝繁叶茂的大树。左边的这个见是繁体字。枝叶长得那么茂盛,就联想到是下面的树根给予的营养,于是就创造了这个“親”,最后简化成“亲”。来说明那些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如: ⑤ 史梅芳,《语文教学的板书艺术》,[ ]《浙江师大学报》,1996年第6期,第120页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亲人„„

窦老师别出心裁从会意字“亲”入手,扩展到学生从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再扩展到无血缘的跨越国度的亲人的理解,达到渲染情感的效果。

2、主板书艺术

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其内在的逻辑顺序,仅仅用口头语言表达,学生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知识体系,而板书则准确地反映了教材内容,它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都可以从板书上清晰地反映出来,学生只要把握了板书,实际上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体框架。

教学板书运用简要的文字或图像等形象画面呈现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繁冗的语言说明,从而简化了教学过程,节省了大量讲述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从而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且看窦老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走近圆明园

走进圆明园

走出圆明园

此板书结构明了使文章结构一目了然。板书就像一座桥,它有机地把课堂、学生和老师联系在了一起。正是这样的板书设计使合作的快意、感悟的真诚和阅读的快感融为一体,升华为一种难以忘却的阅读体验。

四、课堂组织艺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而能否有效利用课上的教学时间则是一节课成功 11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与否的关键。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不能让学生来凑他的教法, 配他的教材, 只让学生坐而受教, 而应主动了解学生, 改进教 学方法。也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 即要教学合一。一节有 效的课堂不仅要教学合一, 还要活动合一, 即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窦老师的课堂组织艺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课堂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情感。

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 其中包含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要有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最佳的效益语言, 在启迪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严谨治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励学生追求理想等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座规范、严谨、准确严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库, 从而使课堂教学能更好的适应课 堂的变化和不断 出现的新情况。窦老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

师:注意: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怀念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铭心的事。师:带着你的体会读课文。(读略)生:踏着秋天的落叶,陶醉在小路上„„ 师:带着你的感觉,读一读这个课题。(读略)

生:我的眼前出现的画面是,一个人在怀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飘落的黄叶,那从北向南的雁阵„„

师:读出你的体会,读出你的韵味。(读略)

在这里同样是读课题,窦老师却三次都用了不一样的词去要求学生,体会——感觉——韵味,层层递进。以往老师总是要求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也知道指导学生进行重点词句的训练,但始终是停留在文本层面上。而窦老师的课堂语言,那是情至而发地读,那是自然而然地从学生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声音。每一堂课,把学生装在心里,把文本内涵装进心里,和学生一起美美地读,细细地品,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2、强调师生共同成长,学生永远是主体。

窦老师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超越,是教师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世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有能力脱离教师的搀扶学会学习,最终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她说,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敢于超越教师的勇气;有超越之识,能够超越的能力;有超越之智,实现超越的成功。语文的学习应该寻找一种和学生谈话的轻松,态度平等亲切、心灵坦诚和谐。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老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标准答案中体会一次独立思考。在窦老师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是在课堂上一起幸福成长。

结语

窦老师说,课堂的美是不可分割的,课堂的感觉应该是整体的。在上课之前窦老师对文本进行条分缕析,精心设计哪些该细讲,哪些该略讲。然后通过将导入艺术、提问艺术、板书艺术、组织课堂的艺术融入文本,达到教学艺术与教学主题完美融合,从而使课堂化作一个完备的整体。完整的课堂就像一个人一样,教学设计是人的心脏,教学主题是人的大脑,教学艺术是人的血液。没有血液循环,心脏和大脑也无法运作。没有教学艺术的支撑,再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主题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呈现一个完整的课堂。

窦老师的课堂始终重视并努力追求精妙的教学艺术,在她的课堂上,精当严谨的导入艺术,丝丝入扣的板书艺术,完整严密的提问艺术,掌控全局的组织艺术„„听来如流水,看去如行云。窦老师所有的精细设计背后,都有一个支撑点:不是自我显示,而是彰显学生的个性。由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也就呈现出艺术的光彩。这不仅是“思想的艺术”,更是“艺术的艺术”!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窦桂梅:《激情与思想》,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版 【4】:窦桂梅:《玫瑰与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版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6】:窦桂梅:《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年版 【7】:窦桂梅:《语文新课程思考下》,《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第2期 【8】:窦桂梅:《语文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河南教育》,2005年第5期 【9】:窦桂梅:《课堂细节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中国教育报》,2006年第008版 【10】:陈瑞芬:《课题板书艺术探微》,《考试》 【11】:徐启士:《浅谈语文课导入的艺术》,《语文教育》,2012年第15期 【12:】张冬菊 曾扬明:《温度 深度 广度——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晏子使楚>教学艺术赏析》,《青年教师》2012年5月 【13】:徐红梅:《让艺术之花在课堂绽放——有感于窦桂梅老师的精彩教学艺术》,《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 【14】:孙艳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现代阅读》2012年2月第2期 【15】:周成平(主编),《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讲堂》,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刘学,《浅谈语文教学板书的功能与设计要素》,《小学教学参考》,2012年4月 【17】:吴英,《所有的讲都是思,所有的思都是诗——我看窦桂梅老师的“讲”》,《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8月 【18】: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史梅芳,《语文教学的板书艺术》,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篇2:论窦桂梅的教学艺术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节 读准字音、扫除障碍 第二节 落实语句

整体推进

二、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 第一节 停连的作用 第二节 停连的种类

三、语气——朗读中的语句的“形”“神” 第一节 什么是语气

第二节 语气的色彩和分量 第三节 语气的声音形式

四、节奏——语句中的抑扬顿挫、轻急缓重 第一节 我去哪里寻找你——我的“节奏” 第二节 节奏的不同类型

升华——窦桂梅课堂朗读艺术之己见 第一节 对窦老师朗读艺术的总结与评价 第二节 我观窦老师朗读艺术

论窦桂梅语文课堂朗读艺术

朗读,在中国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从孟子“诵其诗,读其书”的说法中,我们大致可以可以推断朗读在中国大约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无法得知古人是如何进行朗读了,与我们现代人朗读有多大的差异,可是我们无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论古今,甚至中外,朗读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唯有朗读,我们方可以从文字中探索古人的踪迹、领略其思其想,与之把臂同游。朗读在语文教学上尤为重要。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对经典,除了朗读还是朗读。不是讲读,也不是解读,而是朗读!学习经典,感悟的是语言,不是故事;我们不是开故事会,而是体会文学的魅力。”窦桂梅老师是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之一,她在语文上有着非凡的建树。窦老师将朗读划在语文教学重要的层面上,可见朗读教学确实不可忽略,而窦老师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便是她的指导朗读艺术。

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

要进行流畅朗读,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非常必要。窦桂梅老师总会先从课题切入,让学生从课题中初步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窦老师用好汉歌作为背景音乐,PPT上先后略过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窦老师在她营造出的氛围中以她惯有磁性的声音解说着水浒传发生的背景,最后,PPT固定在一百单八将其中一将身上,窦老师问学生此人姓甚名谁,在听完学生弱弱回答林冲之后,窦老师不甚满意,再次反问学生:“千年人物就这样喊出来吗?此人姓甚名谁?”学生此回回答得刚硬大气,如同林冲本人刚硬且大气,窦老师才稍稍满意。在亮出林冲后,窦老师又渐渐板书出课文的标题——林冲棒打洪教头。

窦桂梅让学生朗读题目,在 窦老师“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打的是谁”示意下,三名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感情色彩朗读了题目,第一名学生侧重读“棒打”,第二名侧重读“林冲”,第三名学生侧重读“洪教头”。短短三分多钟,独具匠心的指导朗读方式,窦老师让学生迅速融入课文的学习中,清晰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第一节 读准字音、扫除障碍

读准字音、扫除障碍可是朗读的前期准备工作之一。汉字有读音、语音(口语音)、异读字、多音多义字等的区别,比较复杂,还有一些姓名、古代国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常常有特别的念法,一不注意就难免出错,造成笑话。这些吃不准对错的字音会在你朗读的过程中造成干扰,影响朗读的流畅性。所以很多老师都会在教授新课文时提前让学生先自学课文,找准课文的正确读法,也会在课堂上对某些学生易错字音做重点强调,让学生反复读防止下次出错。窦老师在这方面与一般老师表现无异,她也会在课堂上就错读频率较高的字做强调。以老师的教学实录《清平乐.春居》为例,窦老师以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导入新课,念《破阵子》时,窦老师特别强调醉里挑灯看剑里挑[tiǎo]字以及梦回吹角连营里的营[yíng]字读法,挑字是多音字[tiāo]、[tiǎo],所以强调其读法,而之所以还强调营字的读法主要是因为某些学生在读这个字时读成了[yīng],引起了窦老师的关注。在转回本次课程内容《清平乐.春居》时,窦老师叫一女学生朗读了整首词,女学生朗读完后,窦老师对其三个地方作了重要点评:第一个是白发谁家翁媪里翁媪[wēng ǎo]二字,这两个字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第二个是溪头卧剥莲蓬里的剥[bāo],第三个是蓬[péng],剥字是多音字[bāo]、[bō],莲蓬里的蓬在现实生活中可读成轻声,在这里读作第二声主要是因为押韵。又以《晏子使楚》为例,第一位女生朗读一、二段时窦老师评价了该学生读的大夫[dài fu],因

古读[dà ifu]、现读[dài fū],也评价了她的侮辱[wǔ rǔ],因学生在这个词上容易读错,接下来窦老师又请了第二名男同学朗读,提别点评了他的儿化音和瞅了你一眼的瞅[chǒu],特别评儿化音是因为上公开课的学生是深圳的,儿化音可能没有北方人那么准,点评瞅是因为这个字可能很多学生不认识。窦老师在其他课上也有诸如上述所示例中的对易错字音的提醒,特别是古代诗词方面窦老师在读音上的强调就更下一番功夫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词应押韵而读。一切皆以韵味为首,这是窦老师区别于其他老师最大的特色。在读准字音、扫除阅读障碍的准备工作中,一般的教师都会在真正进入文章学习前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正确读音,告诉学生这个字、词应该是这样读才对,一切才是死理,更改不得。窦老师的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则是在合乎情理之下,随文动而动。她会告诉学生这个字、词只有这么读才更迎合文章的韵味,让一切水到渠成,又不显得突兀。历代学子吟诵文赋时都会赋予音乐美,是吟诵、唱读,而不是死读、僵硬读,并不是说这个字词一定要这样读、这是更改不得的,而是我们在赋予它们这个读音时才会更加有韵味,更加灵动悦耳。窦老师很明显了解这点,所以在教授读音时她不会直接跟学生说这个是正确读音,而是让学生在欣赏中读出韵味,韵味为主、正确为辅。

第二节 明确文章立意

明确文章立意,是抓住作品灵魂的有效方法。

我们知道,朗读是运用有声语言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的。理解作品应该是朗读创作的第一步,其次才是寻求适当的表达方法问题。只有先理解了作品,表达才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只有先透彻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才谈得上正确而完善的表达。

那么,窦老师是如何在朗读前让学生理解文章立意的呢?我们以老师的教学实录《圆明园的毁灭》为例看窦老师是如何在这点上诠释完美的。

我们先来分析《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总共六个自然段,除掉开头第一段以及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中间三段作者皆在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真正进入课文主题“圆明园的毁灭”的仅仅是一小段。我们可以通过文章字符数更精准了解作者安排文章的规格:除掉标题“圆明园的毁灭”这6个字,统计上课文的标点符号以及空格,课文总共583个字符,详述“圆明园的辉煌”的字符数有365,叙述作品主旨“毁灭”的字符数却仅仅只有158个,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立意是什么呢?我们暂且放下这个疑问,去看看窦老师是如何讲述这篇文章的。

就《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来说,窦老师在全国很多地方均上过公开课,在讲述文章时,窦老师因不同地方学生情况不同而对课程做过略微调整,当然在这样的调整下上课时长也不尽相同,可是不管是上课时间较长还是较短,窦老师对课文各个部分分配的时间比例是相似的,表现为:讲述“圆明园辉煌”的时长3为总时长的,讲述“毁灭”的时长却占总时长的一半以上。为什么窦老师会8这样安排课文呢?为什么字符数仅有158个的小小段落窦老师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授?原因在于窦老师清楚明白作者安排文章的立意、了解作者内心最真实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正如课文最后一句话所说“记住辉煌铭记毁灭”,在安排文章时作者用了365个字符描写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却只用了158个字符叙说着其的毁灭,这场

毁灭虽然短暂、仓促,可是在这仓促下却裹藏着作者对两千多年的文化被毁于旦夕的无奈、悲恸、悔恨,以及作者想让我们沉思的方向,她想让我们沉思历史是需要铭记的,只要铭记历史,我们才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这个事实,才能激发我们振兴中华的决心!所以,“漫长”的“辉煌”只是想让这“短暂”的“毁灭”来得更加石破天惊、惊天动地,“辉煌”的只是结果,“毁灭”才是震撼作者心灵的过程啊!窦老师非常了解作者,她更将这份理解传达给学生。在讲述课文时,窦老师不含蓄作者心中所思所想,她非常直接敞开作者所有的感情,在时长接近80分钟的教学中,她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渲染着作者对于毁灭的悲痛,她让学生感受着作者的痛,更让学生承担作者寄托的情感:铭记历史,开拓明天、振兴中华!

只有明确文章的立意,我们方可以抓住文章的灵魂。关于文章立意的重要性,唐朝文学家杜牧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凡为文以意为主„„苟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辞句,绕前捧後,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圜圚,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他的意思是说,对于写文章来说,立意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先确定立意,而只是注重文辞的华美,那么写得也越多意思就越乱。《圆明园的毁灭》作者虽然较大篇幅描写曾经的辉煌,让我们感受“众星拱月”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的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的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的珍贵,可是作者真正想让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些辉煌,而是当辉煌毁于一旦之后历史的哀鸣。作者要的不是后人对毁灭的祭奠,而是铭记、沉思。如若理解不到作者起意文章的心思,那么教师在教授时情感势必会偏颇,会过于将目光集中在曾经的辉煌上,毁灭则少了一份深沉,朗读作品时我们投入的感情就会倾斜甚至错置。这就是缘何窦老师在课文笔墨少之处却花费大量时间讲述,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立意。了解立意后我们朗读时就朗读的重点放在能提示作者创作意图、揭示作品主题的地方。

上述所讲似乎过于抽象,那我们在简化一下。正如王宇红老师所说,想要了解文章立意,在朗读前我们不妨问一下这三个为什么,即: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他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三节 理解文章结构

感受——从理解到表达的桥梁 第一节 抓住感受

表达感情 第二节 落实语句

整体推进

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

第一节 停连的作用 第二节 停连的种类

语气——朗读中的语句的“形”“神”

第一节 什么是语气 第二节 语气的色彩和分量 第三节 语气的声音形式

节奏——语句中的抑扬顿挫、轻急缓重 第一节 我去哪里寻找你——我的“节奏”

第二节

节奏的不同类型

升华——窦桂梅课堂朗读艺术之己见 第三节 对窦老师朗读艺术的总结与评价

篇3:论窦桂梅的教学艺术

窦桂梅老师是追求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典范,她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十杰教师提名,201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观念演讲团主讲人之一,曾在人民大会堂作专题报告。窦老师多个精品课如《皇帝的新装》《大脚丫跳芭蕾》等曾受到众多专家的肯定。《晏子使楚》这一课,窦老师运用课堂教学艺术,以新颖独特的视角进行剖析和解读,带领学生走出课本,打破常规,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课文中教出不一样的语文味来。

一、巧设导语提问,牵引教学课题

一个好的导语设计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入课文的主题,如《晏子使楚》一课,窦老师设计如下:

师:出示“规圆矩方”(学生齐读)

生:规圆矩方

师:注意观察“矩”字,和你平时写的有什么不同?

生:“矩”的笔画都是横平竖直的。右边的“巨”里多了一点。

师:想象一下,为什么要在“矩”字里多加一点?

生:是要告诉自己一定严格要求吧。

师:这个“点”正如同学们说的一样,是要规矩多一“点”儿;对外呢,要讲规矩,懂礼节。对这个人(晏子)本来他叫晏婴,为什么称“晏子”?

生:这是古代对有贡献人的尊称。

师:我是女性,假如窦老师是古代值得尊敬的人,那就叫我“窦子”?

生:啊,我明白了,是指古代对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窦老师以一种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解释了牌匾的“矩”字和晏子的称呼,在营造一种欢快的课堂气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与学生认识和发生情感共鸣的良好“催化剂”。

二、构建文本之亮点,开出思维之蓓蕾

如果说数学上的美是圆周长和半径之间存在的和谐之美;美术中的美是堪称完美的黄金分割的比例之美。那么语文中的美则是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和鉴赏之美。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学生对课文进行怎样的解读,他们思维的蓓蕾都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大多数教师在讲《晏子使楚》时,几乎无人会把对文本内在的“尊重”进行深入思考,只是简单的停留在表面义“爱国”情感的解读上,而窦老师的亮点在于内容上深入挖掘,寻求新的亮点。窦老师分别引出了一位外交官和一位历史学家对“晏子使楚”的评价,引发两次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理性的思考,把“审判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进行剖析。这既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使学生对这篇“文质优美”的课文的理解由“形式”上升为对“尊重”内核的思考。

三、悟品经典文字,感受语言魅力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品其言才能领其意。窦老师对《晏子使楚》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充满着无限虔诚和敬意。如,在她讲到“晏子看了看”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接着又使学生思考晏子的“看了看”和韩信的“看了看”有什么不同?最后启发学生揣摩晏子“看了看”这语言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力量?窦老师由引导学生对文字的“悟”到“思考”再到“揣摩语言背后的力量”,可谓丝丝入扣,具有逻辑性,使学生用心领会语言的魅力时得到切己的思考。

四、课始激情情使生,课终语情情未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阐释到:“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窦老师把对晏子“尊重”这条情感主线贯穿于教学始终。窦老师以深情改唱《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来结束本课的教学,这种带有教师个性化的结语设计不仅使课堂教学艺术之美达到了本堂课高潮,同时也是对本课“尊重”主情感呈现出一种“流动的美”。

教师站得有多高,学生的目光就能看得有多远,那么对于一篇课文的情感而言也是一样,只有教师真正把握了课文的情感,切己体察,才能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内心世界,当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发生交融与碰撞时,真正感人的力量才会震撼学生的心灵深处。

艺术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的“美容”,教师只有科学、合理地为教材“量体裁衣”,才会呈现出课堂教学艺术之美。愿每一位教师都能用自己那把充满艺术性的剪刀,裁剪出属于自己的那一道亮丽风景,愿课堂教学艺术之树常青。

摘要:当下语文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教师不仅仅局限于对课文的解读,而是要带领学生超越教材,在“求同存异,引领阅读教学的课堂追求”中给予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本文将以窦桂梅老师的《晏子使楚》教学实录为例,分别从导语艺术、内容艺术、语言艺术、情感艺术等四个方面来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

篇4:论窦桂梅的教学艺术

教育理论学者和小学一线教师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证,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研究尚不深入,没有形成系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为我们形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研究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1.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一线教师经过实践探究,形成了诵读、品读、积累三步教学模式,即合理的诵读、细致的品读、有效的情感体验。而教育理论学者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借助计算机工具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但其教学模式局限于只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一方面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

2.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研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偏重知识、缺乏过程、三维目标分开、语文缺失等问题的出现,导致设计目标与课标目标不一致。针对这一现象有学者提出了紧扣课题、抓住中心、研透文本、突出重点有效策略。

3.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

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小学一线教师运用引趣激疑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理论学者认为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教学目标设定有关,离开了教学目标就很难比较教学方法的优劣。小学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优化组织语文资源、创设丰富的语境、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学等方法。

二、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研究

1.关于窦桂梅教育教学理念的研究

2011年窦桂梅提出了她的第一个教育教学理念——“三个超越”,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二度创造;教学要走出课堂,创造“无围栏”的课堂;教学建立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让语文教学充分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003年窦桂梅提出了她的第二个教育教学理念——“主题教学”。“主题教学”是对“三个超越”的提升和完善。窦桂梅的两大教育教学理念为教育工作者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启示。但由于主题教学时是多篇文章进行整合、课内与课外文章相衔接,容量大,预设多,大大增加了教师备课的容量和难度,不利于现实教学的长久操作。

之后窦桂梅提出她的另一个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回归生活。她指出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让每一个环节都努力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体验和感悟,唤起每一个生命内在的、心灵深处的涌动和震撼。

2.关于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

对于窦桂梅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期刊的文献和书籍。从期刊的文章来看,主要是针对窦桂梅的语文公开课对窦桂梅课堂艺术方面的探究,如《觉醒抵达新境界——从窦桂梅的<珍珠鸟>说开去》、《教出古诗词的文化意蕴来——窦桂梅教<清平乐·村居>片断赏析》等等。就教学内容本身来看,《清平乐·村居》、《秋天的怀念》等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对家人的爱,感悟人间亲情。窦桂梅多采用“情感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正是基于教学内容本身、基于窦桂梅教学方法的独特性、基于窦桂梅本身是一个富有激情的性情中人,在做公开课时,特挖掘具有情感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字字句句都是有生命的,字字句句都是有着丰厚的情感。

3.关于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

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主要有调情、阅读教学与学生人生相结合两种教学方法,如《谈有创意的阅读教学“多角度”》、《让学生在感悟中体验情感》等。窦桂梅为让课堂能够传达她对学生人生的关照,把课堂和学生人生的裂缝弥补起来,导课中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新授课中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课堂小节中拓宽学生生命成长的时空,从而让课堂承担“传道”的职能。

4.关于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的研究

(1)导入语

第一,实物演示法,窦桂梅在教学时多利用课文中提到的实物进行导课,例如明代学者魏学伊《核舟记》窦桂梅将核桃带进课堂,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个了不起的人在这枚小小的核桃上刻了五个人,一艘船,八扇窗,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这样的导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主动到书中寻找答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二,情境渲染法,有的课文或是悲愤,或是欣喜,情感色彩浓郁,例如古代诗歌《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窦桂梅运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声情并茂的导课,营造一种情调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2)提问得法

窦桂梅对课堂的态度决定了她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问的态度,精心准备,温情催化;窦桂梅提倡教师的提问要着眼于学生“开窍”,提问的角度,要巧妙切入,激趣生疑;窦桂梅话语朴素,它的妙处在于开课之始使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有言可发,轻松自在地进行文本阅读,体现了面向学生的广度,开阔思维;窦桂梅设计课堂教学时总是深浅适宜,她一直把握一个原则,提问的深度,难易适当,促进发展;窦桂梅的课堂疏密有致,节奏相宜,循循善诱。

综上所述,经过对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关文献的梳理,有关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窦桂梅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在实践教学层面的研究,主要是对窦桂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导课和语言艺术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为教育专家提供大胆推陈出新的研究案例,而且为一线教师展示出本色语文课堂听、说、读、写训练的范例。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有关“窦桂梅”研究缺少教育思想深层次的挖掘,缺少对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特质的研究。在观看窦桂梅的教学实录后,发现窦桂梅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孩子感悟“两种境界”, 给孩子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让孩子们敢于向教材发难,同时课堂是“无围栏”的,她在课堂上一直追求与学生心灵的碰撞,让同学们感受三种情感,即激情、温情、真情。

作者简介:

篇5: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分析

——“主题教学”的新思考

窦桂梅

10多年前,针对当时教材、课堂、教师“三中心”的藩篱,我提出“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即“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详见2002年第1期《人民教育》)

超越的目的,并不是弃语文学科的传统与经验如敝履,另辟蹊径搞形式上的创新,而是要在尊重语文学科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教学研究的拓展与延伸,摆脱陈旧观念和落后方法的束缚,超越因循、超越固陋、超越自我,最终实现向儿童生命、母语学习本质、教师专业发展的回归。

当然,超越没有止境。多年以后,回想自己曾经的教育理想,越加能清醒地看出其中的发展空间。比如,对教师而言,实现三个超越之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用怎样的动力提供保证?对学生而言,在超越中积累的知识,如何才能与生活经验链接,活化、内化为儿童的精神血脉?

“超越之后怎么办”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母语、儿童、教师应该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元素,在继承以上“三个超越”的基础上,再回到课堂,用实践与研究去拨开迷雾——“主题教学”让我重新看到了方向。

在研究课程理论后,借鉴文学母题研究的方法,我在实践中开始努力构建“主题教学”的语文课程体系。《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详见2004年第12期《人民教育》,以下简称《课堂》)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主题教学”思想的成型。有关“主题教学”的边界、内涵、层次与基本操作模式等基本问题在该文里都有所论述。

但主题教学草创之时,对于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主题选取与界定方法等,虽经不断探索,但仍缺少系统论证。如今,随着实践的深入,我对这些问题又有了新的思考。

教学主张:回到母语

⒈主题的出发点。

“心生而言立、立言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勰《文心雕龙》)人是万物之灵,有了人,才有了语言和文章,这是自然之道。因此,语文的教与学,首先应基于对生命的观照和对心灵吁求的唤醒。

人,不同于其他生物之处,还在于其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必须要有意义的支撑与价值的衡量。正是源于生命与生活,又灌注于生命与生活之中的核心价值观,把“碎片化生活”凝聚成价值主题,仿若灵魂,由此生命才有了色彩。于是,生命在价值主题的延展中,才获得了超越人类自然属性的“高贵”;人类在对生命价值的淬炼中,才有了根的支撑,有了叶与花的蓬勃葱茏。

回顾人类文明史,价值主题给予一代又一代人精神的滋养。它们如果能在儿童生命中生根、生长、润泽、发酵,他们的生命便会具备基本的格调与品质。所以,“主题教学”必须建立在这些支撑和拓展儿童生命成长的价值主题之上,并最终以母语的名义成为儿童生命的组成部分。

同时,语言是生命和生活的符号化表达。对个体而言,语言犹如生命流动的血液,浓缩和记载着个体生命的每一道“痕迹”。对群体而言,语言又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同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是个体与民族生命“主题”的“忠实记录者”。那些迷人的童话、有趣的儿歌、令人敬畏的神话、充满哲思的寓言,那些劳动号子、幽怨恋歌以及战争的硝烟、历史的启迪……既是对人类生命、生活的文字记载,同时也构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

基于这样的认识,语文教学,在承载起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当努力从每一堂课、每一个文本中读出与人类共通的生命主题。那些散落在文本中的价值主题(高贵、尊严、幸福、谦卑……)富有生命活力和精神内涵,它们既是语言本身,又具有哲学、美学与文化意味;既是交流工具,又是“立人”的载体,是体现、回归人性的“符号”。它们好比一粒粒饱满的种子,通过师生有效的、润物无声地言语涵咏,通过一课一品、一课多悟,播撒在学生的心田,编织成一张张“夏洛的网”。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内化为学生生命的价值取向,长成最为壮丽的生命图景。

由此看来,语文教育兼有多种功能,但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情操、涵养人的品格。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与儿童生命价值的主题相遇、契合、生长——这构成了“主题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主题教学是立足于语文学科内容与儿童生命中价值主题的相融合。主题教学,既是生命主题和意义浮现的地方,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寻的境界。

⒉何谓主题教学。在我看来,立足于语文教材,并从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中,获取具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价值的核心“语词”即“主题”。其体验、发现的过程称之为“主题教学”。这里的“主题”不同于教材编辑中以“主题单元”形式出现的话题——它们仅从内容上加以归类,而忽视了对文本内核的把握和精神生命的关注;当然它也不完全等同于以往所说的思想教育主题、知识主题、写作主题等。“主题教学”以“立人”为核心,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用“主题”串联起那些散乱的“珍珠”,将“听、说、读、写”训练与人文性知识统整起来,构成“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从而形成教学的立体效果。一句话,主题教学,坚持以儿童生命价值为取向,指向人内在的言语与精神生命成长。

3.主题的界定。

呈现方式上,“主题”表现为富有生命意义的词语。

主题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儿童从具体的文本学习中获取的核心词语,既是文本核心,又体现精神生命内涵。

以阅读教学为例,充当主题的词语本身,应当是从课文当中提炼出来,能够代表文本核心价值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词语应当具有丰富的延展性和强大的概括力。具体来讲,主题或是外显的,即文本给出的;或是隐含的,要求读者悟得的。那些与情感、态度相关的文本内容及言语形式的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总领句、总结句,尤其是反复出现的高频率词句,常常是获取主题的重要来源。

我们遇到一篇课文时,不可能从头至尾,读到一个词就学习一个词,读到一句话就学一句话,进行“平推式”的学习。这样,儿童看似学了一堆词语,但没有沉淀,没有生长,没有穿透力,仿佛手握一把散乱的沙子,塑不成有生命的形象。语言是寄托意义的符号,而主题借助语义场的支撑,能将这些符号“挈领而顿,万毛皆顺”。所以说,语文教学有必要在整体基础上,略过一些语句,再回到整体,从而一步步发现并体悟“以一贯之”的主题。比如读到“田园”,不能简单解作“菜地”,更应理解为生命之所和精神家园;“春雨”,不仅仅是春天的雨,而是自然的造化之功,精神的勃发向上。这样,“春雨、田园”被赋予了生命味道,带给人们更为澄明的人生启迪。

充当主题的词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些主题会把他们的生命逐渐引向高处。某一文本,我们也许只抓其中某一个主题,但借助这个符号,便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那种与生命衔接在一起的能力。主题教学,正是希望让儿童在母语学习中能够潜移默化地生成这种敏感力。

文本内容上,“主题”不完全等同于“文眼”。

中国自古讲究“纲举目张”,写文章要设计“文眼”。文眼最能涵盖内容、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所以“主题”常常和“文眼”相关。例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我引领学生感受“母亲的‘好好儿活’”,“作者的‘好好儿活’”,整堂课都聚焦在这个词语上。学生发现,“好好儿活”既是母亲最大的生命期盼,也是子女收获的最宝贵的人生礼物——简单的几个字,却是全文的核心意象,它是文章的“文眼”,自然也是教学的“主题”。

但是,“主题”也不完全等同于“文眼”。“文眼”是从文章创作的角度提出的,主题教学中的“主题”,则不仅仅是文章创作的角度,还应有一个儿童生命发展的维度。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的“香”是全诗的文眼,在诗中有“花的香味、酒的香味,友情的醇厚”,虽蕴藉深厚,但却不宜作为主题。只有能够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生命成长的“词语”,才是能够担当起教学“主题”的使命。教学立意上,着眼于儿童生命价值取向。

从言语内容上,教学《村居》中生存的“居危思安”,《晏子使楚》中对国家的“尊重”,《三打白骨精》中人性的“向善”,《丑小鸭》中成长的“高贵”,《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幸福”;从言语形式上《我的爸爸叫焦尼》的“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等主题,都是在对文本语言的揣摩中,深入并深刻理解其内涵与分量,情感和取向之后,方才植入内心的。一旦这些词语在儿童心中留住,其背后的典故、故事、情感、哲思也一并收入囊中。也就是说,每个“主题”背后,由文本语言串联着动人的故事、难忘的历史、厚重的思想。

为了实现儿童的生命价值取向,主题教学依然延续《课堂》一文中提出的三个路径——“整合:人和自然、社会;积累:人和母语文化;自省:自我的确立”,让儿童在“主题”学习中实现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与统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弘扬母语文化,在实践中努力找到适合儿童的语文学习与教育方式,探索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语文教学之路,同时促进教师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

⒊相关要素再阐释。

为了使主题教学的内涵更加清晰,我们需要厘清主题教学中的相关要素。

(1)主题有多“深”?

语文学习很多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美不美”、“深不深”的问题。我曾提出教学中的三个维度:“温度、广度与深度”,提倡教学要基于年段、体裁、课时特点进行适度把握。主题教学的深度意味着揭示出文本的内在逻辑。教师用主题的方式精简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但同时要搭建适当的教学结构,合理配置教学难度,形成教学梯度,达成一定高度。

比如《朋友》的教学,以《皮斯阿斯和达蒙》为主讲课文,再扩展四篇角度不同的文章,辩证理解“朋友”。于是,主题“朋友”就像钻石一样,有了多维的切面。朋友可以是经历生死考验的患难与共,可以是平淡中的君子之交,也可以是洗去怨恨后的相逢一笑;当然,朋友不能离开正向的引导——简单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非不分的两肋插刀,并非友谊的真谛。又如《珍珠鸟》经由解读小鸟眼中的信赖、解析大鸟眼中的信赖、解析人与鸟的信赖,很好地区别了信赖与信任、依赖的不同,当学生从心灵深处发出呼唤——用“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这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始终要陪伴他们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就常驻心间了。这一切领悟看似深沉厚重,却都是儿童通过阅读亲身获得的感悟与体验。另外,曾引起激烈讨论的《圆明园的毁灭》等课,它们追求的深度,也不是强行让学生直面惨淡的人生,而是努力通过有节制的释放,循序渐进地达到。即便这样,对于那些值得思考、会存在疑义或争议的问题,还是要把选择权交给儿童。

所以,主题教学中所倡导的深度,不是单纯增加知识数量与难度的故作高深,更不是脱离文本的任意拓展和拔高——而是力图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着力,寻找最佳的“度”,从而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我认为,所谓“最近发展区”,应当是学生的自学水平与老师、同伴帮助下能够达成的学习水平之间的落差。主题教学的深度,就要为学生提供带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潜能。轻松不等于肤浅,简单不排斥深刻,这也正是主题教学的一贯追求。

(2)主题有多丰富? 由于主题教学要义在于开发文本的精神内涵,因此文本解读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主题教学的实施。几年前,在教学《游园不值》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我们与文本一起出生》,专门探讨过文本解读的一般过程。近年来,随着主题教学的发展,适应不同文体的特点,我认为文本解读应当坚持四层并举、略有侧重的原则。第一层是知人论世,结合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身世来分析文本意蕴;第二层是“作者死了”的文本解读法,教师通过个人的文本细读,尽可能发挥已有的鉴赏水平审视文本;第三层是结构原型解读法,借助原型批评、结构主义等相关理论,来阐释文本隐藏的意蕴;第四层借助“读者反映理论”,教师站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来解读。

近年来在对大部头文学作品进行教学导读时,我们更注重结构分析和原型揭示。比如《三打白骨精》,它的叙事结构可圈可点。反复叙事的结构模式,让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在“打”的几个回合中,同中有异,行文一波三折,从而成为《西游记》中的经典“桥段”。又如《丑小鸭》,它是安徒生对于“受难原型”的再创造。“丑小鸭”具有受难原型的特点——有很多的迫害者,但最重要的协助者是自己,最终的战利品是变成了天鹅,但与其他受难原型不同的是,最终获得成功的“丑小鸭”并没有选择惩罚迫害者,反而以谦卑之心面对人们的赞美,这正是“丑小鸭”的高贵之所在。抓住了这些,教学就能够更好地把握住文本真正值得深入研究的“主题”。于是师生一道,把“丑小鸭”的出生、童年、成长、飞翔和安徒生的人生奋斗联系起来,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高贵”——“苦难中追寻梦想,幸福中心怀谦卑”。

正因为文本解读的丰富性,所以主题还可能是一个大主题串联起几个小主题,比如用“苦难、梦想、幸福、谦卑”等小主题环拱起“高贵”。但主题不论大或小,单一还是复合,都不是空穴来风,它们一定是建立在深入挖掘文本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必然指向学生生命成长的某一方面。

课程建设:回到儿童

我和老师们围绕着主题教学进行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心中也有难掩的困惑。语文教学内容繁复,要在被挤占得越来越少的课时当中完成,这本身就是一个难点;教材与课程标准的脱节、培训体系的高耗低效,使得教师在费尽心力深耕课堂之后却发现——如果缺少有意识的课程建构,零敲碎打式的课堂研讨,最终作用于儿童身上的只能是语文素养的某一个方面。因此,为了促进母语学习的长效发展,教师必要从课程建设的高度,总结规律与方法,改进教学研究效果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⒈制定《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

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语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如何对“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调控与融合,具有一定难度。于是在主题教学研究中,如何使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发生联系并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成了我们思考的重心。我们试图在三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首先是确定“质量目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有什么外显的特征?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提出了“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三个“质量目标”,得到老师们的一致认同。“三个一”里的“好”,意味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不仅要掌握知识与技能,更要提高素养、培养情趣、焕发儿童对母语的热爱。“三个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了一个人整体的语文素养,这就为小学六年的母语课堂教学,定下了基本的目标和方向。

对于年段落实,我们又提出了通俗易懂的三句话:低年级——基础牢,侧重知识、习惯落实;中年级——腰杆硬,侧重知识、习惯、方法;高年级——起点高,侧重知识、习惯、方法、能力。虽然在不同年段提出了“知识、习惯、方法、能力”的分布与侧重,但这些要素都可以作为“知识”来认识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掌握“一生有用的知识”,学会“运用知识的知识”。只有结构化、系统性、整体化的知识,才是最有用的知识。

于是,2002年,我和我的团队尝试着在课改实验年级首次推出第一册《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以下称《手册》),力图清晰地呈现出“三个一”目标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经过试点、改进、完善——近七年的时间!目前,已经修订出版了12册。《手册》按照“三个一”的质量目标进行细化,每个板块的体例框架依此是:质量依据、质量目标、实施策略、质量评价、相关附件。

“三个一”质量目标提出并细化,以及相关的实施策略的研究,大多是原创的。这些构成了主题教学的质量核心。十二本《手册》,在“教什么”、“怎么教”、“怎样评价”上寻求着突破。我们相信,有了这些“知识体系”,语文学习不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了,教学内容、素养的提高一定能够真正做到落地生根。

⒉主题教学的分项研究。

为了实现“三个一”质量目标,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手册》,我们将语文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板块构建,组成语文学习的“立体网络”——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段特点,及课时分配,将教学分为“主题识字”、“主题阅读”、“主题讲读”、“主题诵读”、“主题作文”等五大板块,建立起立体的“校本课程体系”。这一实践同时也拓展了“主题教学”的内涵。

主题识字——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依据低年段特点,教学中对字理识字、归类识字、集中识字、韵语识字、定位识字、随文识字等识字类型,以及识字、写字习惯和方法展开主题研究。一句话,“主题识字”就是不仅要让学生会认、会写这些字,更重要的是能够感受到汉字中的历史与文化魅力。

主题讲读——重点研究教材中的“精讲”课文。通过深入备课,挖掘到课文“定篇”中核心的、带文化意味的主题,以主题带动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与审美意蕴。每学年我们都会选择语文教材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类文本,作为全体语文老师共同的研究主题。比如2006年的“古诗、古文、古代故事”专题研究。2008年的“童话”主题研究并开发出“安徒生童话系列课程”。2009年的“古典小说”主题研究以及开发出的“水浒传系列课程”等等。

主题阅读——以“亲情”、“童年”、“成长”等主题作为核心线索,串起课外阅读中那些散乱的“珍珠”。课内学习如何读懂一篇文章,并强调一篇课文带多篇文章;课外学习如何读懂一本书,并强调一课书带一本书,甚至多本书。按年段,每学期推荐必读和选读书目,强调“经典性”、“序列性”和“儿童性”。

主题作文——以“主题”带动课内“读写结合”与课外写作方法的掌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围绕“主题”,形成一套以看图作文、写事作文、写人作文、写景作文、状物作文、应用文写作、话题作文、想象作文、诗歌写作等为内容的儿童习作体系。主题诵读——根据儿童年龄、心理特点,按照一定主题,每学期选择一些必背和选读的古代和现代的经典诗词文赋,利用晨读时间,采用朗读和吟诵的方式,日有所诵。

同时(这个词是否删掉),在对不同板块的研究中,我们总结、归纳出了“三个一”年段具体要求,拿出了一系列经典课例。分项研究实践是在努力给儿童掘一口口井,期待能为他们找到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围绕主题教学的课程建设与研发,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努力满足儿童母语学习与生命成长的需要。也就是我常说的“为生命奠基”,为儿童打好“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

团队引领:回到教师

2000年,我的职业角色从教师转变到主抓教学的副校长。作为一名专业引领者,怎样透过个人成长的风格与思想,转化为普遍的规律,带领更多教师走向专业的自觉与提升?怎样从教学名师变为教学导师,即成为培养课堂专家的专家?这是我时常思考的问题。近年来的团队成长与实践,让我坚定了这种想法:学校要想真正的发展,必须建立学科团队,依托于学科教研与课程开发,教师方能形成自觉发展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⒈“共读一本书”:组成“专题学习”共同体。

众所周知,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专业素养已成为制约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就是发展的机遇!能改变的,教师要立马改变;不能改变的,一定要找到不能改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简单地概括为两句话:第一、解读教材的功夫;第二、课堂教学的功夫。然而如何培养这些素养,如何让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和积累下来的专业经验,融于教师课堂上的言谈举止之间,成为教育的机智和情怀,成为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吸引学生热爱语文的强有力的磁场?这一切要求我们必须集思广益,把问题专题化、项目化、课程化,组成一个共同学习的团队,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教研方式,通过学习共同体的专题阅读研究,让老师与儿童共同分享阅读经验,都能获得良好的根部滋养。

以2007年上半年为例,我们开展了共读《西游记》的主题系列活动。为什么读这本书?为了以读促教。教材中只是选取了书中的几个章回,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猴王出世》等。我们力图通过阅读整本《西游记》寻找到源头活水,从原著中准确地提取出“教学价值”。但读的过程并不简单。《西游记》成书四百年来,被人们反反复复地改编、重新审视,这样的经典里蕴含着太多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为了破解这些文化密码,我们围绕原著,读了《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西游记与民俗文化》、《名家读西游记》、《西游记漫话》、《看罢西游不成经》等相关书籍以及上百篇评论。为了让研究更加深入,我们还读了《文学理论》、《文学概论》、《当代西方文论》、《中国叙事学》、《叙事诗学》、《叙事学的中国之路》、《现代小说美学》等相关文艺理论书籍。

“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读名著,让老师和学生一道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最后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两节好课,更有看不见的熏陶与浸染。于是,从《西游记》到《安徒生童话全集》,再到《水浒》,几年来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培养机制,有力的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⒉“共上一堂课”:促成“深度教研”共同体。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圣地,但如今课堂评价标准不一,教学研究往往不容易达成共识。于是我们突破原先的教研模式,提出所有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都参照“学科特点、学段特点、课时特点”这三个标准,并以此来引导形成“深度教研”共同体。

(1)开展“主题深度备课”。

所谓“主题深度备课”,就是团队以教材为起点,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达到教材解读的深度与高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合力,使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定尽可能地趋于合理。

深入研读文本——做一个老老实实的“读者”。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而又多维度解读,从文本标题、用词、造句、修辞、语法、标点、结构等入手,逐一进行细读。最后通过对学生的前测,确定课堂教学主题。

深度研究设计——做一个认认真真的“教者”。要求在深入研读文本后教师预设课堂流程,写出教学预案,努力实现教师研读的“深入”和学生习得的“浅出”。这是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因此,教师必须反复琢磨,力争将阅读教材获得的认识同拓展研读得到的收获结合起来。同时,这也是基于儿童学习心理,实现备课再创作的过程。

深刻反思教学——做一个大大方方的“评者”。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思考的终结。教学完成后,我和老师们深入反思,将教学收获条分缕析地归纳、总结,从中提炼出宝贵的“闪光点”,并争取将这些认识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2)开展“同课多轮”教学活动。以往的一课一研分散备课,或是“同课异构”,上课教师收获很大,但是教研的辐射作用却有限。鉴于此,我们提倡“与特级教师共上一节课!”——当“共备”课文确定后,每位老师与我同备一节课:先是教师自己研读教材,链接相关素材,提出思路,拿出教案。开学后,各年级推选能代表本年级水平的老师组成备课核心组,整合老师们的教学设计,带着大家的理解和思考,与我一起研讨并共上一堂课。比如今年的“小说”教学,以《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为抓手,先后有6位老师与我共上了这一课,并就《水浒传》中与此相关的《景阳冈》、《林冲夜奔》、《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进行了研究。这一艰辛的过程中,于老师们而言,真实地获得了成长;于我而言,也收获了许多发现的欣喜。几年下来,语文教材当中不同体裁的文章均被我们纳入研究范围琢磨了一番。

⒊“共写一本书”:养成“拥有尊严”的共同体。

如果说“以教促读,以读促教”成了共同体成长的专业范式的话,那么“以教促写”也是专业成长中必须的一环。写作是具有更大效应的、远比现场议课更高层次的对话。“共写”,是对教师专业尊严的唤醒,它唤起的是对专业的志趣与认同。通过“读书、教书、写书”这样的路径,有了这么几个来回,老师们便拥有了共同的情趣和共同的话题,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能够促使自我的不断反思,加速专业成长。这种由成长带来的幸福与满足会长久地留存在共同体中,成为教师尊严的标志。

篇6:对窦桂梅的主题教学价值的探究

[摘要]主题教学的价值是由主题教学的内涵与三个维度构建而成,它注重儿童生命价值取向并力求体现自然、生命价值以及课标“三维目标”的统整。并且窦老师的主题教学具有注重基础,促进发展;内容丰富,组合集中;读懂教材,超越教材的教学价值。主题教学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主题教学的深度备课;主题教学主张超越教材的实践价值。

[关键字]主题;主题教学;价值

一、主题教学的价值构建

主题教学是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主题,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简单来说,它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从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一)主题教学的内涵

从教学立意上——着眼于儿童生命价值取向。主题教学力求体现自然、生命价值以及课标“三维目标”的统整。如在教学时,抓住《珍珠鸟》中的“信赖”,《村居》的“安居乐业”,《晏子使楚》中的“尊重”,《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等主题,在对文本言语具体的揣摩中,深入并深刻理解这类语词的内涵与分量,情感和取向,并植入内心。一旦这些词语在儿童心中留住,就将这个词语背后的典故、故事、情感、哲思一并收入囊中。也就是说,每一个“主题”立意背后,就串联起文本的字、词、段、篇,就串联起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段难忘的历史、一份厚重的思想与情怀。主题立意,往往又是儿童语言和精神同生共长的结合点。真正的语文在此,真正的主题也在此。

主题不是一般的语词,是儿童从文本中获得或萃取的恒心语词,这些主题,既是文本的核心,有体现精神生命内涵。这些富有人生意义、生命意义的词语,很多时候就隐藏在文本中。语文教学的主题必须来源于具体的语文学习内容,充当主题的词语本身,应当是从课文当中精选或精炼出来的,能够代表文章的核心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词语应当具有丰富的延展性和巨大的概括性。具体来说,由于文本不同,主题或是外显的,即文本写出来的;或是暗含的,即读者悟得的。也就是说,主题可以使文本直接表达的,也可以是提炼于文本,甚至由师生“读”出来的。那些与情感态度相关的高频率词,那些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那些总领句、总结句,尤其是反复出现的高频率句,常常是我们获得主题的重要依据。

(二)主题教学三个维度的构建 1.温度

温度就是基本性。温度首先指的是主题教学中的课堂活力。文本的中所隐含的情感,蕴藏在教材文字之中,作为教师应根据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情感调动和贮备,通过文字体验、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充满温度。

其次温度也指教师的感染力。窦老师认为“要把外在的激情内化为一种气质,你的温度就是你的感染力,你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适合的情感河流。”

2.广度

广度就是开放性和丰富性。窦老师认为“教师必须把语文当作‘课程’来开发—博览群书,扩展视野,深入思考,方可纵横驰骋于课堂间”。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石,学习语文的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题教学就是利用教材中的一篇(或多篇)文本为“主题”,在学生充分掌握语文教材文本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出相同或相近的“主题”文本,从而实现文本“主题”价值意义的建构,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语文课堂知识面的宽度和开放程度,是主题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从量的角度拓展文本空间,增加课时容量,在限定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就有价值的语言材料信息。其具体表现为:语境丰富度、学生参与度、教材扩展度、扩展阅读度。围绕一篇(或多篇)文本,在文本阅读量上扩展与延伸,然后,对教材的一些相关主题内容进行延伸,再创造。促使文本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广阔策源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容量大、密度高、效果强。其次广度也包含思维和情感的广度。

3.深度

深度就是发展性。教育要面向未来——对于有意识的人的生命而言,未来的生命应当是相对于当今的深化、开拓和伸展。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课堂,才可能持久,才可能给生命以底气。这里的“深度”,不仅包含着对教师要拿真诚的阅读体验和学生交流,同时,还要在课堂上把这种深度适当地藏匿起来。将阅读体验感受的权利和时间交还给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文本进入了学生的内心深处——这种课堂生成的“深度”,往往有赖教师的“拨弹”。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窦老师是从课题的“毁灭”引发学生思考:“圆明园毁灭了,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必须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于是,课堂的结尾成了一个深邃的问号。

二、主题教学的教学价值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涉及先后的问题。窦老师认为:学习文章首先吸引你的是文字中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语言表达形式,语文教学“应从内容或‘人文’着手带动对形式的领悟”,其操作基本框架是“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

(一)注重基础,促进发展

基础性是窦桂梅主题教学的特征之一。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窦桂梅的出台的语文质量目标是“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对于“一手好字”的教学内容包括“识字,写字,多音字,书写习惯”。“一副好口才”分为“听”“说”两个部分,每一项都能根据年级的特点有详细的要求,根据详细的要求制定具体的要求。每个学年,一年内的教学内容是十个故事,50首诗词。“一篇好文章”的教学内容是“主题阅读”和“主题作文”,还有一些必读的数目和必须积累的格言警句。下面是根据四年级下学期“一手好字”的规划要求(北师大版)的教学目标整理出来的教学内容:

识字的教学内容:(1)对于201个新字的教学,要求是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对于183个新字的教学,能读准字音(3)对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教学

(4)对学生进行使用工具书学习生字的方法的教学 写字的教学内容:(1)对学生进行熟悉习惯的教学(2)本册重点词语的教学

多音字的教学内容:对三个多音字“和、给、荷”进行教学

从窦桂梅的以上的这些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她抓住的是听、说、读、写这个基础,培养并提高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素养核心就是读与写,要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从识字,写字起,特别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窦桂梅在其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选择也特别注重能够培养学生“基本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二)内容丰富,组合集中

窦桂梅主张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大量的阅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进行广度的开拓,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和相关信息。教师能够合理的找到教材的空白、延伸点,力争体现言语意识,积累意识。

窦桂梅在《晏子使楚》的教学中,有着大量的言语方面的内容,如成语、典故、格言、历史学家、外交官的话,而且在认真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内容,科学的补充教学内容。增添了新的阅读内容,古文方面的内容有:

(1)孔子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蕙,勇而无礼乱,直而无礼绞。”(2)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间,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3)“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4)“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

准确的加工教材内容,使学生不但学会了现代文《晏子使楚》,还读懂了古文《晏子使楚》。教材内容己经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而是有效地整合上的量的积累。不仅增添了文言文,增加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通过教材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对照,学生已经悟出了文言文的简练与精确。不仅如此还增添了寓言故事《胯下受辱》等等,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感悟。在《珍珠鸟》的教学中,就穿插了苏轼的《题西林壁》,白居易的《忆江南》和,李白的《赠汪伦》,司马光的《放鹦鹉》,欧阳修的《画眉鸟》等多篇古诗,不断创造让学生读、说、写的机会。在《圆明园的毁灭》中,摘抄了吕厚龙的《告别圆明园》,樊美平的《透过圆明园的硝烟》,李钟琴的《由庚子国难看“愤青的虚火》,袁伟时的《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等文章中的词条。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使其教学内容在组合上具有集中性。“教学内容少而精,本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如果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老师设立多个教学目标,其结果可能是老师什么都没有教会,学生什么都没有学会。如果一节40多分钟的语文阅读课要教数十个内容,就会造成对课文的肢解。“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这也是语文课‘好课’的底线。

(三)读懂教材,超越教材

首先是读懂教材,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内容都是些经典的诗文,经典的书籍,教材中的内容是前人智慧的积淀,全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们承载着民族的精华,人性的光彩,同时也是语言的艺术典范。学生阅读这些内容,可以获得生命的高峰体验和成长的营养,可以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我,关照世界,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命状态。因此窦桂梅指出,“选择语言材料,就是选择自我的生命姿态和成长路径,学习语言就是建构自己的语言世界和精神家园”。把教材上的内容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一切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当立足于它。它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切实把握这个基础,根植语文教材,才能上出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在某种程度下,语文教材有一定的权威,所以必须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尊重它。

作为语文教师,最首要的是要把这看得见、摸得着的,丰富的,多层次的语文教材资源,让学生贴近语文教材,与教材亲密接触,走进语文教材世界,领略教材世界所构成的美丽风光,才有可能体悟语文的奥妙,感受语文的美,从而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文。

其次是超越教材,“还应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窦桂梅在《敢向教材发难的孩子们》中,三年级的学生能对《灰雀》中的结尾一句“这些天”用词感到不满,理由是灰雀从失踪到回来共计才两天。对《爱迪生》中“爱迪生试制电灯不知进行了多少次实验”中的“多少”也感到不满,理由是有关资料已写过共“一千六百多次”。

三、主题教学的实践价值

(一)主题教学的深度备课

所谓的深度备课,就是指以教材为起点,在深读教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开发可以利用的一切课程资源。具体包括深入拓展、深度研究和深刻思考三方面。

1.深入拓展

不仅是指对于“这一课”教学内容的拓展,而且还包括对课文的相关评论、课文的原著、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与课文同题材的相关作品等拓展阅读。通过对文本深入细致而有多角度的解读,选择恰当的教学主题,进而进行教学设计。

2.深度研究

是在深度拓展之后对教学进行深度设计,如何预设好课堂流程,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入浅出。这一环节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因为,这是一个需要反复琢磨,吧阅读教材 获得的认识,结合扩展得到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如何基于儿童的接受心理,实现贝壳的在创作的过程。

3.深度反思

一堂课结束后,并不意味思考的终结,教学终结后要深入的思考,将这一过程获得的收获条分缕析地归纳总结,从中提炼宝贵的思想闪光点,并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可进行书面写作的形式,也可以是互动讨论、听课评课的形式,升华结晶。

深度备课可以帮助教师达到教材解读的深读与高度,拓宽教学内容的广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合力,使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定尽可能地趋于适度合理,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二)主题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1.主题教学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启示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进行自主学习。窦桂梅放弃了以往对课文内容繁琐多余的分析串讲,而是先教学生“讲”的具体方法,让学生自己“讲”,在讲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实现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

2.主题教学对建立师生平等对话关系的启示

新课改提出,师生要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师生间基本模式应该是这样的:倾听——理解——应付。首先需要倾听,没有倾听便没有师生间的对话,接下来是理解。对话的实质是理解,而非评价。

(三)主题教学主张超越教材

超越教材,扩大篇章的阅读量。在六年的学习中,窦桂梅在学习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精选文章,泛读文章,不仅如此,还大量精讲文章,略读文章。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建议不同的阅读内容。比如在低年级,给学生推荐一些故事,在中高年级推荐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等等,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六年的小学教学,窦桂梅能使学生积累300多首古今诗词。学生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情怀。

总之,主题教学的研究,目前已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拿出了一系列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课例。并且主题教学目前依然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与自我修正中。

参考文献

上一篇:在支教欢送会上发言稿下一篇:猫武士读书笔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