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逸梅的对联

2024-04-18

郑逸梅的对联(精选5篇)

篇1:郑逸梅的对联

关于郑逸梅的对联精选

郑逸梅(1895-1992),名愿宗,字际玉,江苏吴县人。长期从事教育和写作,桃李满园,著作等身。民国初年有大量文史掌故载于报刊空白处,人称“补白大王”。曾任中国楹联学会顾问。

其言善也;

惟德馨乎。

——集句述怀

梅花数点;

月色一寮。

——自题门联

二酉春深涵日永;

重阳秋霁仰高风。

——挽严独鹤。 二酉:典出《荆州记》,后称藏书多

具陆羽卢仝旨趣;

与秦斯汉邕为缘。

——赠高燮。 秦斯汉邕:指秦朝李斯、汉代蔡邕,均为古代书法名家

平生未践勾栏迹;

至死不闻罗绮香。

——赠高燮

雅契联来黄歇浦;

文星殒去广陵潮。

——挽李涵秋。 广陵潮:李之小说名

直友难求,棣棣威仪君有度;

良朋痛失,茕茕孑影我何堪。

——挽程小青

篇2:“补白大王”郑逸梅

郑老本姓鞠,乳名宝生,因生性爱梅,便以“逸梅”作为别号。郑逸梅年轻时,爱读笔记,对这种散文、杂录式的文学体裁,如痴如迷。十七岁那年(1913年),因翻译散文《克买湖游记》,并将此处女作投寄《民权报》发表,而初登文坛。由于他常为《小说丛报》、 《小说月报》、 《小说新报》、《申报》、《时报》、《明镜报》等报刊撰写众多人物掌故,名家轶事,兼写山水胜迹,书画欣赏,其文庄谐兼至,笔墨精炼,涉猎极广,又常用于填补报刊空白,深受读者喜爱。为此,著名老报人、号称“笑匠”的徐卓呆与郑逸梅开玩笑,戏称其为“补白大王”。金石家高式熊为他刻了一方“补白大王”印章相送。篆刻家邓散木特地为他刻了一方“旧闻记者”的朱文小印;文人康觚子曾戏以赠诗一首。诗云:“舍弟能为小品文,惯搜旧史作新闻;若论补白称尊号,无冕帝王当属君。”从此,“补白大王”的雅号就这样传开了。在郑老九十生辰时,著名老作家楼适夷在《文学报》上发表题为《补白太少》的文章.文中提到: “郑逸梅专写补白的短文,人称他是‘补白大王’。今虽年老,现仍健在,我们老读者是很怀念他的。”郑老谦逊地说:“承蒙读者溢誉,实愧不克当”。

郑逸梅常说,“补白”,有人认为是“雕虫小技”,其实,真正要“补”出水平, “白”出哲理,并非易事。从他一生从事“补白”的写作生涯中,深深感到“补白”的关键是材料“三积累”。第一,要“博览群书”,开阔视野, “读书破万卷”,写起“补白”来,才能“下笔如有神”。第二,要“手勤笔勤”,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随手记录一得一识,既“可以避免事过境迁,记录不详”,又“便于日后稽考,随时为‘补白’所用。”第三,是广泛交结朋友,搜集名人轶闻趣事,这些德高望重的耆宿,知识渊博广洽,一肚皮文史掌故,尊酒笑谈之间,充实见闻,顿如聚敛者铢锱捃拾。他所著《艺坛百影》,就是从广泛结交的一百零二位艺人的众多、翔实的活材料里加以敷演选辑而成的。 《艺林散叶》的成书,亦是这样。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由于郑老严肃的治学态度,既注意从书本上汲取“间接材料”,又重视积累生活中的“直接材料”。他的“随手记录”记下数千万言,从而使他掌握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大量翔实的“古人古事”、 “今人今事”,所以他写的“补白”小品,深受海内外广大读者欢迎与喜爱。因为郑老的“补白”,用史严肃、线索清楚,有着浓郁的知识性、欣赏性、趣味性,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决非一般的小品所能比拟的。为此,郑老被人们尊为“著名文史掌故作家”,实在是受之无愧。

郑老生性豁达,淡泊寡欲,在九十岁那年,忽发奇想,竟自谥“文迂”,还特地请著名金石家支慈安为他刻一方“郑文迂公”的印章,其铃记常常出现在信笺上,令人惊绝。郑老说:“在封建时代,谥法看得非常隆重,凡属高官显爵者,死后由朝廷赐他一个谥号,如文正、文忠、文襄、文恪等等。这是公谥,假如没有禄位,在乡里有相当资望的,由门生故旧给以谥号,这是私谥。无论公谥,还是私谥,都是人死后才加的。我却偏要破例,生前博一谥号,并且人谥不如自谥,我‘迂拙成性’,这‘迂’字是确切不移的,至于‘文’,我涂抹多年,这‘文’字也不能说没有着落,所以‘郑文迂公’,也就当之无愧了。”

篇3:“掌故专家”郑逸梅

之所以先生有“补白大王”、“掌故专家”之称,是因为他素来喜写人物典故、佚史逸闻,且资料详实,慎持得当。而所谓“补白”,实则是较为短小、清新隽永的小品文;其文学史料、掌故笔记亦是值得品味之佳作。这些,一般人是难以与其匹敌的,可他谦虚地自称,他不过是位“旧闻记者”。

逸梅先生祖籍安徽歙县,生于苏州。许多人就此认为他是“苏州人”或“吴县人”。先生本姓“鞠”,过继到了郑家。原名“愿宗”,字“际云”,写稿时以“逸梅”为笔名,自此逸梅名噪海内外,而他先前的名和字却鲜为人知了。

对我而言,主要关心的是逸梅先生的养生之道。

先生的最后种种

据逸梅先生之子郑汝德先生撰写的《郑逸梅老先生最后种种》一文记载,逸梅先生于1992年7月11日凌晨4时15分逝世。他生于1895年,“享年九十有八”,是位老寿星。

先生于1913年开始写作,笔耕达80个寒暑,作品逾千万言,为我国写作史最长的作家。在此前的一篇访问记中,逸梅先生说道:“在中国像我这样的年纪还天天写文章的,可能就我一个了。”先生又曾自豪地写道:“以一个年临期颐的老人,能平均每年发表出版数十万言的作品,也算是一个‘奇迹’吧!”记忆极佳、笔耕不辍的逸梅先生被港澳报界形象地喻之为“用不坏的电脑”。

逸梅先生逝世前最后完成的稿子是7000余字的长文《画家潘天寿》。

他完成的最后一篇序文,是《陆抑非画集序言》。

他交付出版社的最后一部著作是40万字的《艺术散叶荟编》。

他为外界的最后题字,是应约为上海图书馆建馆40周年而写。

最后与他晤面的客人是上海市普陀区档案局领导一行4人,他们于7月6日来访,是为了收集逸梅先生的手稿等物的。

他的最后一封朋友来信,是荷兰著名华侨夏先生于6月27日寄自该国而于7月6日收到的。

他逝世当天收到香港的两本刊物,上面都有他撰写的作品,不过他已看不到所发表的文章了。

独特的饮食习惯

逸梅先生曾自述有“偏食”习惯:“我喜食肉类,尽管有说素食可以长寿,但我平生不喜吃素,居然也已(活到)九十有七。目前虽已牙齿脱落,但对酱汁肉、红烧蹄膀、菜心肉丸、咸肉、火腿仍喜进食。”“我尽管无牙,却不爱吃粥,而喜食粢饭、油条、油煎餅之类的点心。进食大半碗粥,已感甚饱,但肉粽子却可以吃二只。”“在荤食中,除猪肉外,蛋类则属我第二项喜食之物。”蛋糊、蒸蛋、茶叶蛋、五香酱蛋等,都是先生的“常食之物”。

按照一般常识,认为过多地食用肉蛋类等物,是不利健康的,但这类观点并非绝对,亦有因人而异的问题。难怪逸梅先生于1992年初要喜滋滋地写道:“最近我在某报看到一幅漫画,极有意思。图示一知识题提问者,问二位高龄老人,平时喜欢吃些什么?一老人回答:‘素食’;另一位回答:‘肥肉’。实则我就是这幅漫画中的第二个老人,一生如此,既嗜荤食,又从不锻炼,完全违反医药常规,却仍得到长寿。”

逸梅先生还记述过他不愿吃蔬菜的趣事:“可是我积习太深,总是改不过来。于是家人只能采取‘强硬’措施。”“规定至少得吃几口蔬菜之类的食品。有时在餐间因为谈话多了,他们忘了挟一箸蔬菜给我吃,我就乐得逃避。”若被曾外孙女发觉嚷着:“太公今天没有吃蔬菜。”先生则“不得不在饭后再补进之。”

其实,国内外都有众多嗜荤长寿的例子。而今一边倒地宣传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之害,过分强调饮食上应“素多荤少”,是不妥当不合理的。至于规定一天中只能吃50克或100克荤食,等等,恐怕就更不是科学的饮食之道了。

尽管逸梅先生声称“嗜荤食”,可他除了特爱猪肉外,其他荤食如甲鱼、鳗鱼、兔肉、蛙、蛇之类平时少用的都是不吃的;大多数人喜食的鱼、虾、鸡、鸭、牛肉也难得一尝。如此偏食,实属少见。

逸梅先生对蔬菜、调料亦禁忌多多,例如,他“绝对不吃”葱、韭、大蒜、姜、辣椒、芹菜等“带有一股气味的蔬菜”,也从来不用咖喱、糟油、蚝油、辣油、胡椒、花椒、芥末等物,先生真是位有独特饮食习惯的人。

苏州地区多河泽,盛产鱼虾,可逸梅先生嫌鱼多刺,食之不便,更怕鱼刺哽喉。所以,如果同时有肉鱼上桌,他总是弃鱼而择肉,他的观点是:食肉方便和安全也。

有趣的是,好肉的逸梅先生居然不吃羊肉。有一次,友人们共进羊肉面,众皆啖尽,唯先生只吃面不吃肉。问其故,答曰:“羊秉性温顺善良,我生肖属羊,又岂能食之?”

逸梅先生的观点是:“在饮食方面,我认为卫生和省事应放首位,营养和味美仅属其次,因此可以说,我的饮食很随便,并不十分讲究。我们家里人从不去个体户饮食铺购食,就是为了卫生。对未加包装、露天放置的食品,也是不买的。几十年来,我家从无人患肝炎等传染性疾病。而我家是一个和睦、孝顺、讲卫生的家庭,也是我长寿的重要保证。”

逸梅先生反对宴席上的“艺术化”冷盘。他写道:“旧时对菜肴的评定,常以‘色、香、味’三者作为要求。近年则在三者以外,增加了一项‘形’,即菜肴的外观形状不美,于是出现了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化’冷盘。”先生认为,“凡是越被装饰得外观美的冷盘,往往也是不大可口的。而许多讲究卫生的人们,(对用手操作摆弄的食物)心中反存厌恶之念。”“过分突出了‘形’,与烹饪是背道而驰的。”

“神补”及其他

使人长寿的因素,究竟是物质主要还是精神主要?通常的回答都是相互依存、难分彼此,两者都重要,但逸梅先生赞成精神是主要的。

他在《我的所谓养生之道》一文中明确宣布:“人们常说:‘药补不如食补’,我则认为:‘食补不如神补’。所谓‘神补’,即精神营养也。”先生举例为证:(先前)港澳居民生活条件自比大陆为好,但高寿者未见出于港澳;古代帝王极尽人间最高享受,且有最好的御医,也是大多短寿。“关键是过分紧张的高节奏,无节制的生活方式是促使短寿的根本因素。可见物质与精神,当以后者为重。”也许是看懂了这些,所以逸梅先生常用“物质上知足常乐,精神上自得其乐”来自勉。

“神”可作“精神”来解。精神是哲学名词,主要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在先生看来,集藏是“神补”妙法。先生这样记述:“我对于书画、尺牍、砚台、瓦当、铜瓶、竹刻、瓷盎、扇子、紫砂壶、雨花石,以及种种供玩消的,都喜爱成癖。我认为讲究营养及进补,这是物质方面的,怡情养性是精神的营养,有时精神往往胜过物质。”“闲时翻检喜爱的集藏品,摩挲玩赏,胸怀间廓然开畅,一无挂碍,这是无上的享受。从享受中获得营养,这就是我长寿的主要原因。常有人要我介绍养生之道,我告以‘集藏’两字。”先生还说:“每个家庭难免总会有争执,因而产生气恼。如果酷爱集藏,只要一头钻入其间,管保烦恼全消,一切会变得心平气和,家庭气氛也就融洽了。”

神補,就是进行心理调节,使之有益身心健康的一种手段。但调节心理以达“神补”的并非只是“集藏”。古书《素问》云:“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者就可望健康长寿。隋唐医家孙思邈提倡的“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滤清,顺理修身去烦恼”,实际上也都是种“神补”法。

逸梅先生主张:“人总有七情六欲,但思想不宜过于复杂。不愉快的事,在一生中总会遇上,多想徒增烦恼。”先生曾经在文章中写道:“我在‘文革’逆境中,历尽艰辛,备受凌辱,毕生爱好的书画文物,也毁于一旦,如今也很少去想它。在‘文革’期间,我身经大小批斗会数百次,两旁高呼‘打倒反动权威郑逸梅’的口号,我却在低头默念唐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据熟悉逸梅先生的朋友介绍,先生“长寿的原因主要在他的幽默”。幽默感是属于精神层面的,此说与先生所论可谓不约而同。先生是如何表现幽默的?且举几例。

先生一生好睡木板床,他曾风趣地这样解释:“从未有沙发床、弹簧床之享受,却老而弥坚。近据医学界人士谈,从人生理卫生角度出发,最好之睡床乃木板床,则余为先知先觉之实行家矣。”

先生喝粥时,佐餐的常为腐乳,他便自谓“生活腐化”。

先生爱吃红烧肉,而古书中有“食肉者鄙”一说,于是他便自称“鄙夫”。

先生头发全白后,自称“皓首匹夫”;牙齿脱落后自称“无耻(齿)之徒”;患有冠心病说是“坏良心”;年高体减钙少骨松,则谓之“骨头轻”……

请看,先生的幽默诙谐真是无处不在。足见他心里泰然的精神境界。这种遇事不惊、常乐常新的态度显然有益于长寿。

先生不抽烟、不喝酒,他在解释个中缘由时也说得非同一般:“少吃了不济事,多吃了济甚事。有事坏了事,无事生出事。”

先生的做人准则是:“不和人争名。也不和人争利。”“不与富交,我不贪;不与贵交,我不贱。”“虚怀始能交友,素心方许读书。”“世无金窟,有之在勤山劳水之间”——先生的总结是:“凡此种种,都是我健康的内在因素。”细细想来,确有相当道理。

篇4:郑逸梅:读书需要有个性

说到上学读书,我从小认为是件乐事。上学对有些孩子来说视若畏途,哭呀,闹呀,可我不这样。大人告诉我该上学了,我书包一背,就松松爽爽地上了学。我本来就酷爱看书,学堂是读书的地方,有什么为难的呢?我最先入的是上海露香园路附近的敦仁学堂,后又轉入苏州长元和公立第四小学堂。这两所学堂都是提倡新学的,除国文课外,还上英语、体操、音乐等课程。因为我爱书,也就爱教书的老师了,当然,老师也很喜欢我。不知怎么的,我读书有自己的个性,不爱对各科平均使气力,有点“偏科”。我只是一心一意地喜爱着国文,后来年级越高,偏科也就越厉害了。我的作文可算得上乘,而其他各科只能算平平了。当时的老师似乎是很注重个性发展,也很注重兴趣爱好的培养的,一任我向这方面发展,还常常加以表彰和策励呢!得到奖品后,我就欢蹦乱跳地捧回家去,外祖父为之掀髯色喜,并时有嘉奖之言。

我的作文就这样越学越好,跑到了全班全校的头里。

读小学时,我记得一位姓刘的国文老师曾出过一道《谢友馈赠藕和月饼》的作文题。也许是由于我读了不少名家著作的缘故吧,这篇作文我竟把它写成了很道地的骈体文,其中我记得有那么几句:“八孔玲珑,丝丝入扣。十分圆满,事事从心。”老师表扬我能另辟蹊径,写出了特色,而且对仗极工,就在许多文句旁加了浓密圈点,打上满分。这印象在我脑幕中,迄今未忘。

我至今还保存着一本幼时的作文本。这已是80多年前的遗留物了。这是我生命的最早的一部分。这本作文本经过岁月的风化、剥蚀,虽然纸质已经变黄,但我还是异常珍视它,即使在10年浩劫的年头,我的其他的书本、资料都几乎散失殆尽了,可这本作文本还是一直陪伴着我。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保存早年的作品,犹如看到自己早年赤屁股、嚼指头的照片一样,虽然幼稚,却会催人长进的。

篇5:郑逸梅不用喜好难为人

有一次他和几位文友,应一位朋友之邀到一家清真寺吃面,朋友很热情,不但每个人上了一碗面,还点了一盘羊肉,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一旁的郑逸梅笑呵呵地看着大家,然后低头吃面,一口羊肉也不吃,大家吃了一段时间,发现了这个问题,问郑逸梅为什么不吃羊肉啊?

郑逸梅一开始怎么问也不说,大家问急了,郑逸梅虔诚地说:“羊性情温顺,我属羊不忍心吃它,所以每遇到这样的场合,我都吃不带羊肉的食物。”

大家一聽很尴尬,赶紧都停了筷子说:“既然郑老说了,那我们也虔诚一下不吃了,省着您看着犯忌讳。”

郑逸梅摆了摆手说:“那倒不用,这就是我不愿意说的主要原因,爱好是自己的事情,要是因为自己的喜好,改变别人的习惯,那就是罪过了,你们吃吧,要因为我浪费这盘羊肉,我是要下地狱的,你们千万不要害我。”

大家听完哈哈大笑,气氛又开始热烈起来,又恢复了原来的场面,别人照常吃羊肉,郑逸梅还是依旧吃着面,相互不干扰。

这就是大师风范,每个人都会有喜好,保持自己喜好的独立性,是坚持原则的表现,又不干扰别人,是谦逊有内涵的展露,这样的人值得我们一生去尊重。

(编辑/袁恒雷)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郑逸梅的对联】相关文章:

梅的作文300字04-19

咏梅的最佳诗句04-25

梅的作文150字04-27

丁立梅的散文范文05-25

窦桂梅的故事范文05-26

探梅的五年级作文04-11

蜡梅的作文600字04-19

白落梅的经典句子04-19

春梅的作文350字04-23

赏梅的作文300字04-24

上一篇:科学动物之最下一篇:小数大小数比较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