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新体会

2024-04-11

美术教学新体会(精选6篇)

篇1:美术教学新体会

美术教学新体会

河南省安阳市第二实验中学 崔巍

【摘要】美术写生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和认识对象的方法。能敏锐地反映出画面鲜明的整体和局部变化。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相关的美术理论知识及规律,并加以熟练运用,才能更好地把握画面,使画面既丰富又整体,进而提高我们的绘画能力。

【关键词】素描;整体观察法;写生

美术写生教学是锻炼学生的综合造型能力,因此它是美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近几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四点体会,和同志们共同探讨。

一、基本训练与个性发展

素描写生在美术教学中是一个基本训练,主要是训练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写实能力。如果训练中(特别是初期),不强调严格的写实能力的基本训练,那么也就失去素描教学的意义。在素描教学的某些时期内,学生模拟老师的画法,而导致全班作业大多相似,我认为是教学中的正常现象。在教学中过早强调个性、提倡风格,对培养学生造型能力是弊多利少,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风格形成。我们现在看到许多大画家的早期素描习作,也都是朴实严谨的风格居多,而且重视形体的刻划,并不都是“遗貌取神”,也不追求怪异风格。就连毕加索、马蒂斯的初期习作,也都是那么严谨,可见早期严格的基本训练,并不妨碍和束缚画家的个性发展和艺术的创造才能。

当然,即使教学初期,指导老师的画法和选择的示范画,也不是强求每个学生必须效法的模式,因为学生的天赋、理解与接受能力、绘画基础都存在种种差别。特别对个别学生在入学前已进行过某种画法的训练,而且造型能力比较强,又有明显个性,则不必勉强他们改变原来的画法,只能引导他们造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但是,对个别学生在学习中怕吃苦,企图投机取巧,以追求所谓“个性”、“风格”为借口,而忽视基本形体的准确性的学生,不能听之任之。所以在素描教学中既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又要掌握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基本训练统一起来。

二、概括与深入

在素描教学中,写生的要求是如实地艺术地再现对象。我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观察方法,在表现上主要强调概括与深入相结合的艺术手段。

一般讲“深入”就是画得精细, “概括”就是画得单纯。但这不是深入与概括的全部涵义。我认为“深入”是要求能认识和表现出物象的表象与本质,形体与结构等正确关系, “概括”也不是简单化,而是一种艺术取舍,是削弱次要部分,强调突出主要部分,是在深入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概括。这样达到的单纯才富有表现力。同样在概括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才富有整体感。因此正确理解和处理概括与深入的问题是素描教学中的关键。我在素描教学中始终抓住这个关键,在认识上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在艺术表现上要求概括而深入。在表现形体过程中我一般指导学生从作画开始,就要把握住对象的整体,来进行概括。例如:画头像,在对对象作详细观察之后,先免去细节,抓住大体动势,把头部概括地当作卵形来观察和表现,然后用简单的线条决定颜面部与颅顶的大体关系和眼、鼻、嘴的位置,然后逐步深入。这些用以概括的线条,必须是基本正确的能表现出形体的简化形,否则转入细部的刻划,会导致错误而失败。对不同的头形与动势,可以用不同的卵形概括,也可以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形,这完全根据对象的特点来决定。

三、整体观察法

整体的观察方法,就是把描绘物象、环境和光源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就是说把要纳入画面的物象,联系光源,包括环境一起置于视野之内,把主题物放于视野中心,进行观察、比较,从而认识、理解,进而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得正确的感受,进而更好的表现物象。

不正确的观察方法,往往是盯住一点而忽略了全局,目的是为了看清楚那个要画的局部,并不作全面考虑,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局部的细枝末节而看不到整体的情节气势。而作画时对物象的观察分析,不仅是为了认识物象,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物象。这就要求学生在开始完成一份素描作业时,要根据对物象的观察和感受,对习作的整体效果有一个设想,就像导演拿到剧本就应该在思想中形成这部戏或这部电影的整体”视像”一样。

整体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它的实质是便于比较。学生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个地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在处理局部时能否考虑到整体,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但这并不是说只强调整体而忽视局部细节的深入刻画。整体和局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不存在纯粹的”整体”,整体的丰富性有赖于对局部的深入刻画。

整体――局部――整体,作为习作的整个进程大致是这样,但在深入描绘各个局部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很多小的阶段。应当要求学生在习作的每个阶段都要考虑整体,并为掌握整体而调整整个画面,使每个阶段停下笔来都是一张形象生动的画。所以,掌握整体是对局部而言,在一定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刻画物象的.整体性特征,有了具体物象的整体性才有提高的基础。

四、比较――整体观察的命脉

如果说整体观察法得到的是整体印象,那么比较法将是整体观察法具体的补充。它可以通过对整个对象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的比较来得出它们各自与整体的确切关系和联系。在观察比较的时候,详细观察物象的动态、神态、位置、特点、明暗、虚实等关系。就像在动笔作画之前已经在脑子里用眼睛先画了一遍一样。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意在笔先。在绘画写生的每一个具体步骤中都离不开比较这一方法:构图时,通过上下左右的比较,将物象放置在合适的位置;起轮廓时,通过一系列的长线、短线,反复比较,反复观察,形体位置就越来越接近准确;深入刻画时,更需要把形体的各个部位进行整体比较,辨别主次、前后、虚实、明暗、转折、过度等关系,进而,艺术、科学地表现物象;在整理阶段,更要注重整体观察,整体比较,整体表现。如果初学绘画的同学能注意并认真地做到这一点,那么就会有明确的学习方法和清晰的目标,从而避免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之目的。

综上所述,美术写生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和认识对象的方法。能敏锐地反映出画面鲜明的整体和局部变化。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相关的美术理论知识及规律,并加以熟练运用,才能更好地把握画面,使画面既丰富又整体,进而提高我们的绘画能力。

篇2:美术教学新体会

从一名稚嫩的高校毕业生到一名年轻的新教师,角色的突然转变,使自己在刚开始的几个星期里不太适应,总是感觉课堂的效果比预期的差很多,无聊且又干涩,甚至出现我问问题,学生没有人反应的尴尬局面,更有甚者会打瞌睡。再加上新教材的推广使用,感觉挑战更大。新教材内容丰富,理念新颖,针对的是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同时该教材营造了一个倾向本土化语言的环境,教材起点高,坡度大,提倡“用到即学”。在这样情况下,感觉上课难度更大。

以前我一直以为只要专业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当好老师了,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传授过程,还有教书育人的过程,因此只靠专业知识是无济于事的。作为教师,最重要的还是具有热爱学生的基本素养,能够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互相尊重,以身作则。

一个办学期下来,我觉得备课和听课尤为重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以前学的基本上是纯理论的知识,只知道学生是主体,但如何落实呢?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使学生易接受。我以为这样学生会很好的理解我讲过的内容,但事实并非如此,以我的思维来考虑问题,有时会高估他们的水平,想不到他们可能会出的错误。听过许多老师的课,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他们总是把学生的思维慢慢引出来,循序渐进的,一切都好象是水到渠成的,这还需要我一段时间去学习。课堂上还有一点很重就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一举一动直接影响教学,但当有学生因课程难而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易受影响,把他带入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采取有效方法克服。

听课也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新老师只有多听课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所以对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听课的主要对象是师父和英语组其他老师的课,同年段居多。本学期,我听了二十多节课,收获很大,逐步掌握了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听完课之后,把教师们上课时讲到的记在听课记录上,然后对我自己的备课教案进行修改,将他们很多优点和长处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当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平时我也经常向师父及其老师请教教学上的问题,老师们都非常热情帮我解答,获益匪浅,从中明白了知识和经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把自己当成学生一样,积极吸取周围其他老师一切先进东西,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篇3:新课改教学体会

当刚刚拿到新教材后,就觉得新教材有新鲜感.新教材与我们一直用的教材有所不同,感觉在很多方面都做了改进.例如,更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更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不同的学生学习,使每名学生都能有进步.但实际怎样操作,怎样把握新教材心里却没底.经过一年半的新教材的教学工作,我想将我的一点看法总结如下.

中国有句古语“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常听学生们抱怨数学就是学不会,也常听老师们在一起探讨教学内容太多害怕讲不完.很多人开始使用新教材都感到不适应,这很正常,因为一是对老教材的一套讲法熟练,讲起来轻松,不需付出更多的思考和劳动;二是怕讲得少,知识点讲不到,学生掌握不好,影响考试成绩.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往教材的“臣民”,都习惯了以往教材的思想和模式.而对于许多学生而言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入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如何给学生搭一个坡度让学生以较整齐的阵容、较规范的步伐上好“引桥”,是个值得研究探索的过程.

首先,我认为我们老师要改变教学观念.高中数学与初中相比,内容多、进度快、题目难,课堂听懂作业却常常磕磕绊绊,由于各科信息量都较大,如果不能有效地复习,前学后忘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课堂上不仅要听懂,还要把老师补充的内容适当地记下来,课后最好把所学的内容消化后再做作业,不要一边做题一边看笔记或看公式.课后尽可能再选择一些相关问题来练习,以便做到触类旁通.而我们教师要做的是改变自己而非学生,不是让学生适应教师的教,而应让教师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最厌烦的就是教师独霸课堂,我们不能把孩子们再打回传统课堂!”于是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少讲,而让学生多说,多活动,多思考.我记得在拿到新教材的开始,我每次上课都是先把这节课所要讲的知识点、内容以提问的方式来让学生自己解决.在那一段时间的教学当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有时候对于一个问题,他们可以自己找到多种方法.同样的,有一段时间,我一进教室就从第一分钟讲到最后一分钟,把课本上的知识讲了不说,我唯恐学生不会甚至连资料上的题也让我讲了三分之二,讲到最后我发觉班里面打瞌睡的人数在逐步增加,结果最后的考试可想而知.经过这次教训我总结和对比了我的这两种不同教学方法,我希望我们老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因为新观念中包括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仅在教学中重视教学生学会,更注重教学生怎样去学,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创新和发展,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如对数运算性质:loga(m·n)=logam+logan,此性质课本的证明我们认为太突然,学生不好接受,我们选择如下讲解,先让学生计算:log216,log22,log28,提出问题:你能发现这三个对数之间的关系吗?学生不难找到log216=log22+log28,进一步提问:等式中真数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容易找到真数16=2×8,再进一步提问:你能否推广到一般情况:loga(m·n)=logam+logan呢?这一推广是否成立呢?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思考如何去证明,此时教师可适当引导.这样不仅解决了这一难点,也给后面性质的证明打下了基础.总之,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探索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我想说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是新、旧教材较明显的一个区别,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归纳能力有极大的帮助,我们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专门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各抒己见,力争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去设计“思考”与“探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我们除了做好这些之外,更要经常和学生多接触来了解学生课堂听课效果的质量高低、作业质量的高低.对学生课下提问的问题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及时纠正.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疑问点,不放过任何一个不清楚的知识点,统一进行单元、章节测验,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统一汇总,在以后的测验中加入这方面的试题,进行再加工,以从根本上彻底解决.

我们是第一届新课改的教学工作者,我想大家和我的想法一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有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让我们所有人都记住一句话: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绝不停止是“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

篇4:新课程教学体会

关键词: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兴趣和体验

一、我对高中物理新课程认识的变化

物理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是高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但是在教学中,老师感觉物理难教,学生觉得物理难学。主要原因是高中长期以来为应对高考大搞“题海战术”,出现“越是重点中学,学生越觉得物理难”的奇怪现象。但是为了高考,学生又不得不努力学习。这样的内容与时代发展产生错位,严重制约了未来人才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成了教育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新课改势在必行!

新课改后,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体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前提。因此,教材的编排要充分考虑让学生“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具体事物去寻找问题,让所产生的疑问与学习的积极性联系起来;要有让学生表达自己看法和观点的空间,尝试让学生去说明难以说明的事物现象,这样才能调动他们进一步研究的积极性。

物理新课标对物理教师的最大挑战是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及教学模式,设计新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将“三维”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并且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作为一线教师,从课改开始我就转变教学观念,加强理论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积极参加新课程教学研讨,注意积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

二、在模块教学中应注重的方面

共同必修模块中,涉及的内容不仅有经典的物理,同时还有近现代的物理,把这两部分内容合二为一,目的是让学生对物理学科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物理必修1这个模块,是高中生第一个要学习的模块,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带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领会物理模型等物理方法。对于一些样例和活动建议,都不是硬性的要求,但要灵活地使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对于实验教学的要求,课标中用了不同的行为动词,教师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不能任意拔高,加重学生负担,而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而对于实验器材,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见识更多、更先进的器材,但是学校条件有限,教师可以自己开发一些简单易行的器材,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提高。比如我们学习热学内容时,自制毛细管,让学生观察现象,还有同学提到虹吸现象,我们用优酸乳硬纸盒与吸管就可演示,现象非常明显,学生很感兴趣。又比如学习光学部分衍射内容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体验过程:晚自习时,学生眯起眼睛看教室里点亮的日光灯,学生很乐意参与,我又引导学生将它与单缝衍射仪器、衍射光栅和双缝干涉仪所见现象比较,找出异同点。这样的体验,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

现在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三维目标,比如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要求。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要给予三个维度的关注,而不要仅仅关注知识技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考虑怎样让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都有体会,对于物理这样一门自然科学、实验科学,教学中,随时可以和生活联系(尽管我们研究的大多数是物理模型,但也有其实际意义,并且这本身就是一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认识观的教育),也随时可以用物理前辈的钻研精神激励我们的学生,拿他们的一些科学发现过程中的史实教育我们的学生——科学家也有走弯路的时候,何况我们?学生听后会心一笑,学习劲头就更足了,课堂上经常洋溢着他们的欢笑与智慧,我们岂不教得其乐?非得给我们的学习戴上严肃的面纱吗?课后与学生随意聊聊,学生的一些困惑就能够提出来了,我们可以指点一下、因势利导。

三、谈谈我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是如何选择教学方式的

我在平常的物理教学中选择的教学方式主要有讲授法、自习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方式,我都尽量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较好。比如,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很重要的一节,而它是由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公式整理得出的,所以,在学习时,有复习、自习,还有讨论。而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加速度与质量和力的关系,所以本节课最好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所以对于教学方式的选择,依据之一就是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就是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及经验。同时还要依据现有的教学条件,比如,是否可以用实验探究式教学,仪器是否具备等。

四、创设问题情境,做好有效指导

在选修3-4中“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一节,为了让学生体会波的形成条件一是有波源的振动,二是介质中各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在课堂上,我让六七个男同学横着站成一排,相邻学生互相挽住胳膊,让第一个学生依次做下蹲、起立的动作,并且不让其他人自主地做相同动作,可以看到后边学生依次地也都被迫着做开了相同动作。形式上,就像大家熟悉的绳波一样。模拟之后,学生自己的体会是比较深的。教师可以提问第二、第三个学生为何也会做相同动作。这样学生对于机械波的形成条件就心领神会了。教师再提问后边学生开始动作的方向有何特点,与第一个学生的开始动作有何关系,学生就能得出,介质中各个质点的起振方向与波源起振方向相同,并依次落后于前一个已振质点。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之后,学生也很容易得出波传播过程的特点,可以把能量,以及波源的信息传出去,为以后学习电磁波的传播埋下了伏笔。对于这样的教学,学生在毕业以后还记忆犹新,津津樂道,还会会心一笑,还能想起当时完成相关习题的情形。

点点滴滴皆体会,课程改革中我们摸索前行,而我们的学生在经过新课改的洗礼后能更加适应新的时代、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为我国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陈琦.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

作者简介:李全平,女,山西汾阳中学物理教师。1998年大学本科毕业,一直从事高中物理教学、教研工作,中学一级教师。

篇5:新体育教师教学体会

新元小学-孟祥坤

作为一名新踏上教学工作岗位的新进体育教师,经过几周的教学实践,深感教育工作者的艰辛与不易,刹那间对这份神圣的职业又多了几份敬畏。在短短的几周工作中,我体会到了体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与专业性,感受到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肩负的压力和责任。

我执教的年级是小学五年级。刚开始我是相当头疼,对于本身就欠缺青少年教学工作经验的我来讲真是一大挑战。五年级孩子多,而且相当的闹腾,很多时候我真是羡慕孩子们的精力,从早上来到学校一直到下午放学回家,说句不好听的,嗷嗷乱叫一整天一点都不觉得累,不得不自叹老矣老矣„„孩子们几乎把所有能爆发的能量都积攒在了体育课上释放,可以想象,体育课是一种什么景象!从开始上课就要提着劲,集合、整队,游戏、放松、一点环节都不能松懈,一节课下来要用上高年级三倍的精力。初一年级还有一个让人头疼的地方就是低年级的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对事物集中注意力能维持的时间很短,很多时候真是喊了半天,人家根本视你为无物,几个人凑在一起玩的不亦乐乎。整节课几乎1/3的时间要花在强调课堂纪律、组织性的教学上,感觉一节课都没有上到什么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纪律性、组织意识差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如何提高五年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提高锻炼意识?我进行了一定的自我反思、咨询师傅与查阅资料。在开始对不同年级进行教学之前,我必须先做好如下几项准备工作:

1、深入了解体育教学的对象,再次深思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五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也有了自己的主张。他们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对成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实事求是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

2、了解学生喜欢和讨厌的课堂氛围:

鼓舞人心的课堂:自行、自主、热烈、合作、觉察;令人生厌的课堂:灌输、压抑、枯燥、旁观、疲劳。在课堂上,了解把握住学生喜欢的课堂主线即为课堂的教学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愉悦气氛,个人心情得到舒展,那么这时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以及吸收效率则达到最高,让学生领悟并提高即有了更多的可能。课堂教学应该像放风筝,应该让学生像风筝一样让他们飞

得更高、更远,给予学生充分翱翔的空间,真正的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教师只要做到抓住风筝线不放手,不让线断掉,要收的时候能收得回即可。

3、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一名好老师的形象应该是和蔼可亲、亲切热情、博学、教学认真、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能力,对学生没有偏见,理解学生且宽宏大度并能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可见学生对一名好老师的要求是很严格的。那么当一个老师的言行得到学生的认可时,学生则可能在学习上产生这样的同化作用,对这名老师的课程相对学得比较认真。倘若老师没能维护好在学生当中的形象,那么学生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对这名老师失去信心。在“快速跑”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堂上给学生分析跑的几个阶段,教授如何才能跑得更快时给学生做了几个示范,学生们立刻投来崇拜的目标,他们说原来跑步也可以这么酷,觉得老师的动作很标准,老师跑得一定特别快!产生了课后想要和老师一比高下的想法并发出了邀请,我接受了学生的邀请,结果我以一步之差输给了男生,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并没有因此欣喜若狂,而是对我投来了崇拜的目光说老师您是女生,我是男生,你却和我跑得差不多快,我以后要好好锻炼!而围观的女生则给了我一根棒棒糖以资鼓励,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让我刹那间感觉到学生不仅在体育课上获得了锻炼的机会,而且学会了,如何相互鼓励,不断进取的精神。

在短短的几周教学工作中我也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不足点及受到的启发:

1、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时间分配、侧重点、课堂形势的掌控很重要,在一开始的教学中我经常发现40分钟的时间过得特别快,而且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很累,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发现是自己未掌控好课堂的侧重点,未合理分配好教学时间。他告诉我,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基本技术的教学,又要抓住增强体质这个任务,每次课都应给学生较多的练习机会,以免过分强调技术细节,而忽略体能的提高,也要注意单纯为增强体质而忽视基本技术的掌握.”

2、体育教学手段中很重要的一项是:体育游戏,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这个环节。一旦在课堂上提到这节课要做游戏,学生的情绪就会很高涨,进而我发现应该在低年级的体育课堂中多安排体育游戏环节,甚至可以将教学项目以游戏的方式体现,这样既能让学生能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到技术动作,又能起到充分参与锻炼的目的。对于体育游戏的选择方面,查阅资料后发现:14-16

周岁(初中1-3年级):选择具有专门训练性质的游戏 16周岁以上:掌握竞赛性游戏的技术和战术的最有效时期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我也进一步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并且有了日后工作的指南:

1.终身学习;我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更多方面的,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理念等,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做事与人际交往,教师从事的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于观察、研究、思考、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那么相对来说,工作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

2.提升个人魅力;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喜欢听你的课,进而喜欢听你的指导,这就要求个人魅力不断提升,在积累经验中获得一种平和优雅的心境,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获得学生的信赖。书是最好的老师,多读书、提升自己,实践中反思自我,做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3.热爱学生;不管学生做了什么,你都要真心实意,关心爱护学生,体贴与理解学生。让学生觉得你始终是爱他们的。真城可以是一面镜子,也可以是一种无敌的武器,对待学生,对待花样年龄的青少年,除了真城还能用什么方式来打动他们,获得他们的信任呢?在教师生涯中,我将本着对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坚决地走下去。

4.不断反思;要想从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少不了这个环节,不断的反思、改进。教师职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不断的反思与积累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与方法,并且能将这种方法深化为一种理论,这便是做一名教师的最高境界了。

实践是最好的师傅,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反思,完善自我!活到老,学到老,虽然有点疲惫,但是受用终生,实际行动来为教育做贡献,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篇6:历史知识新授课教学体会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是新的课改理念。刚开始时我对这理念并不是认识的很透彻,经过一段时间,仔细揣摩、我觉得造成令人沮丧的课堂状况的主要原因不在学生身上,而在教师身上。我们不能深入学习和领悟新课程的理念,把握其实质。不去关注学生群体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认知规律,不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确定的教学目标自然带有一厢情愿、急功近利的色彩,往往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而强拉硬拽学生,结果是在不知不觉中重蹈旧辙,依然回到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自然会毁伤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性,当我们带着这种过高的要求让学生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去搜集信息、进而处理信息,从中获取新知识的时候,那种情形无异于让只会在小溪里扑腾几下的孩子去大海里去捞深藏的宝藏,孩子只在沙滩上、浅水里捞取了一些贝壳、小鱼小虾,我们就大失所望,怨天尤人,却不曾想想我们培养了他们游泳的本领了吗?培养的怎样?我们没有设身处地的想到:以他们的本领,到大海里获取到这些已经很难能可贵了,于是,当他们欣喜的带着这些收获来到我们面前盼望我们赞赏时,我们急躁、我们指责,没有他们所期待的鼓励、激赏。几次之后,他们还会有多大的兴趣跟我们到海边呢?我在新课标教学初期所犯的错误正是如此。为了改正这一错误,为了真正落实这一理念,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创造机会、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参与他们搜集知识的过程,了解他们得到的结论,并多从激励赞赏的角度,评价他们的成果。和他们一起筛选主要信息,关注、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兴趣和经验,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探究主题,逐渐改善了课堂气氛。

课堂讲授时精心设计好导语,来映衬历史,感悟历史。课内探究时,课堂讨论的展开,一般要经过情境的创设(或是背景材料的呈现)——自由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四个阶段。要完成这个过程,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裕的自由讨论时间,环环相扣,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这样课堂上才有可能出现激烈的争辩,引发精彩的奇思妙想。这就需要教师应对学生整体和个体的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所了解,对问题引起的反响有预见性。对于有些议题也可以提前告诉学生,指导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形成自己想对“成熟”的见解,然后在课堂汇报。议题呈现后应让学生阅读有关的教材和必要的参考资料,做好充分的背景知识准备;方可避免无序状态的出现,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构建知识树是巩固新知识的一个好方面,并不一定按照老师提供的模版来填写,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巩固效果的能力。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兴趣和经验,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等情况,不仅有助于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探究主题,也有助于我选择们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总之,我的新课标教学漏洞多多,但我由此而获得的教训多多,对我今后的探索实践新课改理念益处多多。因此,我认为要想落实上述课程改革新观点,历史教师必须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学方式,不断的学习、借鉴、更新,实现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根本性转变,走出重结论、轻过程,一味死记硬背的历史教学死胡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责任感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切实提高学生学历史的能力、历史智慧,还历史教学以本来面目。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

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人性养育的圣殿。

历史总结复习课的认识

历史总结复习课,是在学生对教材知识基本熟悉了解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领导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甚至整合,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并把知识升华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它要求在重视知识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触类旁通,进而得到拓展和应用。复习课要求突出“复习”的主题,加深学生的记忆。因此复习课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历史复习课的上法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讲清目标

在授课前,老师向学生出示复习提纲(主要包括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热点四个部分),并针对提纲,从识记、理解、运用和综合四个方面作一简要说明。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听什么,记什么,哪些应该了解,哪些应该重点掌握。

第二、不要把复习课上成新课

复习课就是把学过的知识巩固强化,并加深提高的过程。而有的教师在复习课堂中把每一节课的知识点依次逐个细致讲解;也有的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自学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课本的内容。

第三、不要搞“题海战术”

复习课的目的和任务,在于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整理总结,进行巩固提高,因此,复习课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通过练习检测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个知识要点,并从中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复习中,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既然是复习,让学生做题就可以了,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大搞“题海战术”,或一味给学生“对标准答案”并不能使学生达到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巩固学过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第四、教师要注意不要口若悬河地讲,让学生只能无味地听

在复习课中,课堂的主体依然是学生。有的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既然是复习课,就是教师先把教材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让学生记忆就可以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梳理、总结、穿线,学生无味的听,没有参与的时间,也没有讨论的机会。一节课下来,教师精疲力竭,学生却收获甚微,与新课教学相差无几,一遇到灵活的题就束手无策,复习的目的无法达到,那么,复习课又有何用?

第五、要讲出知识的规律

这里的“规律”主要有二方面:一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解答方法与技巧。由于每节课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纵横交错的。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将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形成网络系统,并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如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课文知识与时事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同课本之间的内容的内在联系等。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解答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思路的点拨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方法与答题技巧。在复习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总之,复习中一定要结合课本知识来进行,在学生牢固掌握了教材知识的要点和线索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理解教材的深层知识,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通过积极的启发、激励,打破学生思维定势,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充分的合作,引发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并掌握解决疑难问题和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复习的目的也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历史讲评课教学体会

练习卷及讲评,恐怕是每个老师的家常便饭,但怎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却要动一番心思。

一、认真做好课前教学设计。也许有不少人认为,讲评课不需要备课、不需要设计教学方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应该说,讲评课更需要课前认真设计。讲评课的目的是要解决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知识欠缺、方法问题和能力弱点。这就需要老师在事先熟悉练习卷内容,对练习卷中每道题所涉及的重要语言点作必要的拓展与联系,即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而不是就题目说题目,这样,学生在讲评练习题的时候,老师可以作到“有备无患”,同时也对指导学生学会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要注意调动、保护和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但是,在讲评课上,很多老师尤其习惯于“话语霸权”的做法: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从开始上课讲到下课。特别是学生练习效果不好、教师情绪不佳,就容易形成简单否定、一味批评的格局。为了讲评课的高效低耗,老师应当充分肯定练习中表现出的今后应予发扬光大的优势,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正视暴露出的问题,以学生的各类存在问题为可资利用的资源,辅之以到位的引导和恰当的点拨,尽可能促进学生自觉认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应该掌握的方法。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语言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一些老师的讲评课,就是一般的说说答案,稍微好一些的就是象征性地提问几个学生,让学生简单地说出答案,更好一些的也就是适当联系一下所学的知识而已。其实,这种我讲你听的模式,往往是收效甚微。英语讲评课应重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情况,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综合、归纳语言的内在规律,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心等学习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目的。因此,老师应大胆地把讲评权下放给学生,指定学生讲评的时候既要让学生说出答案,又要让学生试着说出练习题考查的知识内容、得出这个答案的理由、选择题还要分析其他选项错的原因,对于学生确实分析不出原因的练习题,老师可以作必要的指导和补充。这种课可以先尝试着指导学生回答讲解,逐步过度到学生主讲、教师辅以必要的指导,最终过度到把整堂课全部交给学生、老师只是看客的课堂模式。

综上所述,我一直坚持认为,上好讲评课实在是大有学问。把习题讲评课看成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学生就不会感到这种课枯燥无味,一节课下来,教师也不会感到口干舌燥、身心疲惫了。

历史综合探究课教学体会

综合探究课是依托《课程标准》,对重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在综合探究课中,要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应该说,综合探究课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理解的灵活运用能力的一种形式。

一、课前延伸

综合探究课是对历史知识的综合,涉及的历史知识比较广,可能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综合,也可能是中外历史的综合,因此,上好综合探究课的关键前提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所以在上课之前,课前延伸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准备好,综合探究课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甚至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精心设计好学案的课前延伸部分。主要设计三个栏目,分别是“探究目的与主题”、“搜集史料”、“收获与疑问”三个栏目。

“探究目的与主题”栏目:就是要制定出明确、具体的预习目标。预习目标主要包括智力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这种目标是有的放矢,是可操作的,能够使得绝大部分学生掌握完成,而非智力目标包括情感目标、意志目标、心理培养目标等。非智力目标是隐性目标,可不写在学案上。

“搜集史料”栏目,可分组进行,因为综合探究课的容量相对较大,因此单纯个人完成任务可能较为困难,因此,可分组进行,让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根据分工,用多种渠道搜集相关材料和信息,组长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小组内交流,共享学习资源。

“收获与疑问”针对在课前搜集史料,实施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由小组长组织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小组长汇总,在上课之前交到老师处。

二、课内探究

分为“情景导入,强化目标”、“组内合作,自主探究”、“ 成果展示,疑惑点拨”、“ 评价总结,反思拓展”等栏目。

“情景导入,强化目标”要创设探求新知的愉悦情境,明确课堂探究的目标。使得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自然地走进课堂中。

“组内合作,自主探究”是在自主预习过程中,独立完成自主探究,目的是理顺探究的层次关系。

“成果展示,疑惑点拨”是课内探究是重点,在《回顾中国近代百年历程》中,第一环节是让学生表演《五四运动》剧目,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探究活动是否比较投入,活动的积极性是否较高,和探究所选择的话题有关,只有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始探究,学生才会热情高涨。因此,小的剧目既提高了学生的学生兴趣,也对知识的理解有很大作用。第二环节是重温百年历程,将历史知识系统化,采用竞赛的方式,有助于课堂的效果。第三环节是感想感悟,这是探究的升华,是精髓,达成目标中的能力和情感目标,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精讲点拨,达到学习目标。第四个环节是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我的疑问”,可以其他小组进行回答,教师点拨。

“评价总结,反思拓展”是对本课探究的的评价,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要鼓励学生不断对自己的探究学习进行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于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失误和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启发、相互监督的形式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完善,以进一步巩固相关能力。

三、课外提升

根据本课探究内容,自拟题目,谈一下本课探究课的体会。

对初中历史习题课的体会

最近我一直在看潍坊市教科院主编的《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这本书。一直觉得习题课是最容易上的课,发下卷子让学生做就行了,但是现在我的想法不一样了,习题课是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习题课的教学,可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消除困惑,纠正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系统,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促进教学的目的,如何上好一堂习题课呢?

1、把握选题的准确性

(1)注重教学小结,克服选题的盲目性。

教师在编选例题前,对近一阶段的教学做些回顾与小结很有必要。小结应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对于“教”而言,要冷静、客观、全面地分析知识到位了没有,教学方法是否妥当,问题的提出以及知识形成,对于“学”而言,要了解学生的对重点内容理解到什么层次,难点消化到何种程度,思维训练如何等等。

(2)把握基础。选题要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围绕基础这个中心进行策划,要控制运算量,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真正有效地发挥习题的功能。

(3)控制难点。一般来说,作为平时的习题课,题目的综合性不要过强,这是因为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有的学生尚未完全理解和掌握,题目背景较深,信息量较大,涉及到的新知识多,思维可能跟不上,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丧失信心选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采取分步设问方式,这样学生易理解,易成功有利于学生思考兴趣,有助于学生把问题搞懂。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切忌“一言堂”、“满堂灌”要善于营造宽松有趣,生动活泼的思考气氛,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想。一方面,在问题的关键处要让学生想到,另一方面,要能提出尖锐的问题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特别是要鼓励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思考,哪怕是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也是可喜的,不要怕学生走弯路,走点弯路、吃点苦头。对于把一个问题搞懂、搞清搞透是非常有效的。

3、切实发挥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上一篇:忆家史范文3000字下一篇:关于加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相关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