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课题研究方案

2024-04-27

历史学课题研究方案(精选6篇)

篇1:历史学课题研究方案

高中历史学科小课题研究方案

题目:高中历史学科校本课程设计与编写的实践研究

问题的提出:该小课题的提出基于生命化理念下高中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这一大课题,课题组成员经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活动,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实践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一些老师对于如何选择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如何科学合理仍存在问题,甚至将历史学科的校本课程与德育实践课、班会课混淆,难以真正体现学科性,基于上述因素,本将课题研究目标确立为校本课程设计与编写的实践研究。

研究价值:本课题是在承接原有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针对课题实践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很多课题组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设计的编写缺少深入理解和理论提升,只是在原有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没有很好地区别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本质差异,教师在进行校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仍是空喊口号,很难真正落实校本性,校本课堂缺少生机与活力,一些课题组老师能够开发校本课程,但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设计与编写缺乏科学性,针对这一现状,本学期将课题研究的题目确定为校本课程设计与编写的实践研究,一方面可以有效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归类整理,科学编写,形成作品,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保障:这一小课题研究是在原有大课题研究基础上进行,就原有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深入研究,课题组成员中绝大多数为科研骨干力量,研究热情很高,加上学校对于小课题研究的大力支持,主客观优势能够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研究策略:这一部分小课题采用分组研究与阶段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将课题组成员按照原有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进行有序分组,确定负责人,定期进行交流,汇总研究情况,及时整理研究资料,确保小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步骤方法与时间:这一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时长一年。

已经完成:

1、主题培训交流:(3---4月)

3月: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中选题与设计的设想

4月:科学合理设计编写校本教材

2、实践操作:(5---10月)课程开发 “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5月:课题组交流汇报;

6月:校本课交流汇报;

7月:各学校阶段小结并上报材料,召开课题组小结会,材料汇总归档,布置校本教材系列内容的编写 ;

本学期将进行:

9月:上报各学校校本课“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的教学设计。

10月:课题组成员展示教学设计并授课。

3、整理汇总:(11---12月)

11月:汇总已开发的校本课程,编审校对形成系统文字材料,作为大课题校本教材编写内容的一部分存档归类;

12月:召开小课题总结会,针对小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和设想,布置下一小课题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内容:

1、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组织活动,带领学生接触社会,探寻历史,发现身边的历史,真正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萧红等历

史人物探访;秋林大列吧、塞克等食品的来历;索菲亚教堂的渊源;我们的冰灯雪雕;孔庙、金上京的发展等学生耳熟能详又缺乏详细了解的话题,可以作为我们开发校本教材的突破口,为学生预留时间,设计好主题,发动学生自己探寻,集中汇总后汇报的方式,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多了更多的生活气息。

2、系列主题活动

结合我们所学的历史知识,可以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主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共同呈现给全体学生。如:中国古代文明发展(长城、宗教、自然风光、文学诗词、科技发展、艺术成就等);历史人物(康熙、乾隆、唐太宗、朱元璋、毛泽东、孙中山、邓小平);有关历史的传说故事;世界古文明的发展(两河文明、玛雅文化、古埃及探秘等);将教材知识有机拓展并延伸,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发展,宏观掌握发展脉络,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与教学同步的系列主题

可以结合高考教学工作,将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考前教学有机整合,开发系列专题教学主题,如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简史,中国不同经济类型的发展轨迹,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承等,在有效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4、提升人文素养的专题讲座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已经做了很多,开发出诸如“李鸿章之我见”、“历史的旋律青春的歌”、“中国近代的历史图片”、“党的七十年历史”、“鬼吹灯——盗墓者传说”等系列主题讲座。

成果预期:

1、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阶段总结,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案例汇编(按照系列

编辑成册)。

2、最终成果:结题报告、相关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的资料汇集、系列校本教材。

人员分工:

篇2:历史学课题研究方案

(2017—2018学第一学期)

奎山教育中心中学部 刘宝娟

一、课题界定:

有效的导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长经验为最终要素,关照到每个学生的过去、现实与未来,将知识纳入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更有利于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

课题研究对象: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导入的任务在于激发、形成并保持或发展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及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力。要完成此任务,必须对心理学的构成因素有清楚的认识。心理学认为: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经常是由无意注意引起来的,而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是客观刺激物的特点。适应于转化时教学的基本原理,要获得成功的开讲还必须遵循教育学原理,教育一定要适应教育对象的年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和智力状况。适应者便能成功,反之,便是失败。所以好的导入必须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入或开讲方法。当然,还不能忽视美学原理,注重情感转移,教师能使学生的爱恨喜怒在师生之间同步转移,且条理井然,内容丰富,深入简出,具有科学美的审美价值。

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了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规律,认为新知识的形成乃是连续不断的构成的结果,认识过程存在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同化是个体(人)把客体(认识对象)纳入主体的图示(认识结构),它是认识的形成;顺应是主体的图示(认识结构)不能同化客体(未知对象),因而引起图示(认识结构)的质的变化,促进主体(人)调整原有图示(认识结构)或创立新的图示(认识结构),这是认识的提高。从儿童到成人,皮亚杰发现知识的获得不是传统的单向活动,而是同化和顺应的双向活动,从而产生对客体的新的认识。皮亚杰的心理学发现,对在教学中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并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前提,设计情境,在旧知与新知衔接、认识结构与实际生活结合中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言说的导入呈现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整体构建中学历史课堂导入与课堂教学体系。新课导入犹如一首歌的前奏曲,它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一堂课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开头。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可见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犹如“凤头,小巧玲珑,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的情境中,起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因此,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彩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初萌的好奇心,心因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中,还能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好的课堂导入,必须方法得当,科学有效,避免为了导入而导入。导入应该和课堂浑然一体,而不是撕裂开来;导入应该和课堂互相交融,而不是泾渭分明。导入和课堂必须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融合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2.形成课堂导入形式多样化的有效策略。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起着组织教学、唤起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作用,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之始,教师更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环境,选用对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激励性的导入方式,让教师富有艺术性、激励性的导入语,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把握历史课堂的特点,创造多样并且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导入课堂。“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时间段也会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所以说,导入形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教师选取恰当的导入方式,而恰当的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武器。

3.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探究。导入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思维方面的导入,二是知识方面的导入。导入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取决于导得“巧”、导得“活”和导得“实”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围绕课堂标准的阶段性要求精心设计导入环节。面对新课标下对教材的内容如何能提纲挈领,富有启发地导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关键,其他环节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服务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在导入这个环节中做好“点,拨,提”的工作,铺路搭桥,领导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是探讨导入艺术的重要性所在。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有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位老师都应该根据自己授课的内容、课型、对象、场合以及客观条件随机应变地设计出各种形式的导入方法,切忌不能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要做到以“情”、“奇”、“疑”、“趣”入境。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究导入的艺术性,使课堂导入不流于形式,充分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促使课堂导入艺术上升到一个新台阶,这样的导入才能适应当今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的要求,才能使它在教师教学活动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现其无限魅力。

四、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而历史是基础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更是起着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课教学导语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个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历史教师学习和借鉴历史课堂导入的成功经验,结合教学实践,加强对课堂导入原则、功能、方法、类型、技巧性等的研究,积极探索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不断丰富自身经验,灵活运用技能技巧更好的驾驭课堂,从容施教。也通过本课题研究,拓展教师的研究平台,提升历史老师教研层次,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带动并促进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引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研究》课题的规划下,拟分层次有计划的开展以下专题研究:

1. 中学历史课堂导入的功能 2.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问题 3.中学历史阅读教学导入艺术的研究 4.中学历史习作教学导入艺术的研究 5.中学历史口语交际教学导入艺术的研究 6.中学历史综合性学习专题教学艺术的研究

7.探讨中学历史阶段性教学课堂导入艺术的分层次问题 8.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 9.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有效性研究 10.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选择探讨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总结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1.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1月):

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做法。

2.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8年1月)(1)第一阶段(2016年9月——2017年1月)

①方案的制定和修改,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示范课,掌握导入的类型和运用的基本要求。

②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深刻理解历史课堂导入技能的意义和作用。

(2)第二阶段(2017年3月——2018年1月)

①在第一阶段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研究中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研究策略;

②课题参与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水平,完成教学案例或反思。(3)第三阶段(2018年3月----2018年8月)

积累有关研究资料和数据,形成初步研究成果。设计和编制合理有效地课堂的导入教案,并运用于课堂教学。

①分析优秀的案例,并在理解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结构和课程设置目的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导入。

② 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导入类型应用于教学之中。3.总结阶段(2018年8月)

整理材料,分析个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研究方法:

整理材料,分析个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学术期刊网、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们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对课堂导入教学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教学情境的质量的角度行的研究。所以行动研究需要我们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深入课堂,观察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导入方式上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程度,分析课堂内容对导入方式的优化选择问题,记录和整理每一个导入环节和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反复的案例实验分析,总结一般性普遍性的结论。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的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大量收集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4..问卷调查法:调查实施课堂导入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程度,学生对课堂导入的满意程度等情况。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条件:

1.研究者热爱教育科研工作,是学校的史地教研组组长,从事多年年的历史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学生的喜爱,是学校的历史学科带头人,在学校的校本校研中作出很大的贡献。曾参加学校的多个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能力。

2.研究者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比较强,经常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相当多的实践经验,并经常反思,每年都有案例。

3.问题教学法与我校教学特色“点题导学法” 研究密切相关,导学案的进一步优化是教研的重点,其中问题的设置成为研究的核心,通过组织大家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可以使问题教学法研究更加深入,现在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4.教学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操作性、可行性强。学生对问题教学的实验非常感兴趣,参与度强,参与率高。预期成果形式:

篇3:历史学课题研究方案

关于历史街区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最终明确的定义,我国的专家学者对历史街区阐述时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

1.1 王景慧确定历史街区有三个标准

(1)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

(2)有真实的历史遗存;

(3)有一定规模,视野所及面貌基本一致。

1.2 阮仪三历史街区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历史街区是有一定规模的片区,并具有较完整或可整治的景观风貌。

(2)有一定比例的真实历史遗存,携带真实的历史信息。

(3)历史街区应在城市(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地段。这也就决定了历史街区不但记载了过去城市的大量的文化信息,而且还不断并继续记载着当今城市发展的大量信息。

综上所述本文中将历史街区定义为:在历史的不断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且较完整的保存着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且历史风貌较完整的城市(镇)生活街区。

2 中央大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的矛盾与对策

2.1 中央大街历史街区概况

中央大街,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北起松花江畔防洪胜利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是哈尔滨市第一条步行街。1898年中东铁路开始修建,铁路工程局将铁路附属地沿江附近的河漫滩地拨给散居于哈尔滨的中国商民。1900年,始称这里为“中国街”,意为中国人住的街区。1907年哈尔滨开埠后,一些发达国家有人来哈经商办企业,由“中国街”向南发展形成大街,改“中国街”为“中国大街”。1924年铺修方石路面。1928年,“中国大街”改称为“中央大街”。1997年该街改为步行街。整条街区分为多个不同的段落,两旁耸立的是大型的百货公司、名牌时装店及特色食肆。由于街上禁止车辆行使,因此不论是不平日或假期,街上的人潮同样是川流不息。这条长街始建于1900年,全街区现有欧式、仿欧式建筑75栋,各类保护建筑36栋,其中主街17栋。中央大街虽非哈尔滨市最长的一条街,但却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有常见的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十七世纪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义;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

2.1.1 街道路面

中央大街的面包石一磨面方形花岗岩路面铺装,据当时统计,路面共用了88.6万块方石。己成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瑰宝。无论是其改造为商业步行街前、后,对于该街区路面铺装材质的完整维护均得到了较高的评价,由此而延续下来的商业,休闲文化氛围也得到了更为科学的发展。其结构形态完全有别于我国的传统街道,特别是胡同空间结构,而且又与现代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城市通渠大道存在极大差别。

虽然在街道平面布局上显现为1公里有余的长度范围内与10数条横向辅街相交形成了仍为鱼骨状的形态,这种南北短,东西长的街坊布局方式不但可以争取到更多的阳光,还可以设置更多的临街商业铺面,形成典型的寒地城市建筑布局特征。

同时产生了大小各异的23个十字或是丁字交叉节点,由于辅街宽度在20—24米之间,为保持行人空间感知与行为改变的一致性奠定了物质基础。

2.1.2 街道设施小品

中央大街上的雕塑、广告牌、装饰钟等景观设施,在对界面起到装饰的同时,使得街道界面的可识别性更强,体现其独特性,按照林奇的理论,这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有利于人们理解城市与管理城市。

街道上的雕塑以人物肖像为主,主题鲜明,贴近生活,特色突出,1:1比例关系增强了雕像的亲近感,古铜色的材质表面因受到行人的青睐,而被摩擦的越发光亮,透露出时光旖旎的痕迹。

同时街道上的广告牌匾,路灯,果皮箱,装饰钟等设施小品在材质色泽方面与整体街道背景能够保持统一,并沿袭了临街建筑立面中的巴洛克,新艺术运动等曲线造型和植物装饰要素,在尺度上充分考虑步行街道环境中,景观敏感点与人的注视习惯、视角范围的位置关系与比例关系,使之成为界面景观点睛之笔,成为人们停留或是会面的主要场所。

除此以外,自动提款机,公用电话等服务设施的设置为行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生。并且人们与此所做的停留,形成了丰富的街道动态景致,营造出生动真实的生活场景。

2.2 中央大街改造后产生的问题

中央大街改造取得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改为步行街后,也存在一些问题。

诸如(1)街道设施路线等方面未作相应的调整,导致人流行进在“旺季”形成阻塞;

(2)周边建筑景观协调性差;同时服务功能差,步行空间和休闲空间不足;

(3)步行街段仅为中央大街全长的五分之三;沿街公厕、果皮箱和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不足,影响游人游览和休闲;

(4)商业氛围有余,文化色彩不足;此外建设水准低。近些年来一些新建建筑物影响步行街的整体风格,打破了原有建筑勾勒的生动街道轮廓线,形成生硬的视线创面;

(5)建筑装饰广告、牌匾密集混乱、格调不高,文化内涵浅,个性化不突出。

2.3 中央大街本轮改造背景

本次对中央大街辅街进行修缮与改造主要因为中央大街辅街的老建筑基本上都建于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历史比较久远,房屋基本没有上下水,没有暖气,一些老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失去了历史价值,严重影响了周边景观。此次中央大街辅街改造以中央大街为轴线,北起西头道街,南至西十六道街,西起通江街,东至尚志大街的合围区域,包括17片,占地90万平方米。其中,在对西头道街、西二道街、西五道街三个地段的改造中,将对外立面按原有的建筑风格进行修补或修复。

针对中央大街停车位少的实际情况,将对中医街、上游街地段实施改造,规划停车场。对于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将根据历史和渊源进行特色改造。

3 中央大街本轮改造概念方案(图2,3)

对中央大街的新一轮改造主要针对其辅街进行,结合之前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对其辅街现状进行修缮、改造,在完善辅街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后,将对中央大街主街人流交通问题有所缓解;对重塑中央大街主街历史形象,完善其景观序列延续性具有重要作用。

本轮中央大街改造本着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只拆不建,恢复业态,提升城市功能;

二是点位修复,立面改造,改善城市形象;

三是拆除改造,适度平衡,优化城市结构;

四是成片开发,整体改造,推动城市更新。

4 小结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旧城改造和城市化发展更新需求不断增强,历史街区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城市深度开发的主要目标之一。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更新运动早期情况相似的是,目前我国对历史街区的“建造”破坏依然非常严重。哈尔滨市对历史街区的开发建设同样处于初级阶段,对类似中央大街的历史街区开发前更要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吸收其精华,再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有的放矢的融入进历史街区的改造中。本次设计方案所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将极大的避免对历史街区改造所产生的“建设性”破坏,真正实现“传承历史,让城市重焕光彩”美好愿景。

摘要:哈尔滨是地处祖国东北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城市以她独有的魅力,在中国近现代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浓重的色彩。历史街区是传承本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本文结合之前中央大街改造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以新一轮中央大街历史街区改造方案为例,阐述了在中央大街历史街区的改造中应如何做到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结构,推动城市更新,提出了一些方法和设计案例,以求为今后哈市历史街区改造提供些许参考依据和方法。

关键词:历史街区,中央大街,改造

参考文献

[1]邓慧.历史街区商业化进程中的体验设计研究[C].北京: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

[2]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阮仪三,顾晓伟.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J].同济大学学报,2004,(3).

[4]任君华.哈尔滨市历史街区保护的法规研究与应用.哈尔滨:硕士学位论文,2005.

篇4: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改革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099-01

中学生的自制力一般不是很强,因此,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学习的效果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老师的教学效果好,学生们就会对该科目产生浓烈的兴趣。因此,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

1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要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水平,首先要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合理、科学地制定好教学目标。学生发展的关键是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高低会影响制约正常教学进程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对于历史专业的教学有准确地把握并以此作为衡量尺度。其次,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还要正确处理好的“和谐关系”。通常情况下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度的关注与规划要因人而异,使学生们能够在不同步的学习下达到效果上的统一,对于基础知识一定要牢牢掌握,注意激发出学生们对于历史的热爱,让学生们能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爱好历史挖掘历史。

2 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启发教育

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源头,求知欲是学习兴趣的主要表现,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每节课开始的时候,精心设计科学有效的导语,便之能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反之,老师在上课时一味的照本宣科,学生们就会感到无比厌烦,时间长了,学生就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如此一来教学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历史课不是语文课,学生不是在学课文,而是在学老师对历史的心得体会。因此,历史教学中应常以疑促思,以思生趣,有目的地启发初中学生生疑、质疑,爱思、会思、多思,使求知的兴趣因疑而陡然增加。在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专心读教材,大胆表达自己对教材的看法,交流自己学习的感受,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培养他们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这样学生们才能积极地面对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老师要注意教学的方法,避免單刀直入的效果,要迂回教导,引导和启发孩子们自发地寻找答案,开启真理。

3 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过许多历史影片吧,那么是否看过有关秦朝的影视剧呢?你们是否知道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他对中国几千年历史有何重大影响?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钱币、测量刻度,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它们是如何发展变化而来的呢?我想你们一定想知道。从今天起,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历史知识。”我的导语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我试着让几个学生来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但都不是很准确。这时我指出:荧屏上的人物和事件与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是有差距的,荧屏上的事件及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而历史是不容改变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和秦朝吧,看一看与荧屏上的始皇帝、秦朝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非常急切地想知道秦始皇及秦朝的相关历史知识,我的导语激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可见,学习源于兴趣,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只有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历史的情趣之中才能自发地学习、自发地研究提问,才能发挥出自身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们在加深印象的同时活跃思维,提高表达和思考能力。

4 历史教学要有适宜的评价

评价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评价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进行关注,而是要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们各自的潜能,帮助学生来建立自己的学习体系。所以,应组建一套完善有效的课堂评价方式,使其能切实为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服务。

(1)在教学中应当多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使学生们拥有自信心。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自尊心大多非常强,心中十分渴望得到教师肯定的评价。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对于学生巩固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情感体验都具有重要的意见。课堂教学中的鼓励性评价,能让学生感到成功的欢乐,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积极情感,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还会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

(2)现代教学论认为,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标准,教学评价课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而形成性的评价是最有利于历史教学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采用星级评定与评分相结合的评价记录方式,这有利于改变以往片面以考试、作业等为单一评价标准的局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促进教学质量,要善于设置疑问,以疑激趣,才能营造出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5 结语

现代教学寓教于乐。这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重心不能再以教授固有知识给学生为主了,而是转向塑造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铸就学生完善的人格等为目标了。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合作,甚至于如何生存,从而使学生获得发展,这才是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詹承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2010(5).

篇5:历史学课题研究方案

兰州新区历史教研组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问题设置的针对性和启发性不强,时代性,趣味性不够,层次性不明显等等;严重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研究表明,问题的选择、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精妙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拓展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设疑、解疑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知识建构,进而转变到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产生对问题的强烈敏锐力,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培养了自学能力的目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课前的问题预设不充分

课前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在初中历史课堂前,大部分的教师往往会依赖于教参来进行课程的准备工作,再或是应用一些多媒体的课件,根据参考书或是课件上的一些问题,讲解给学生听,造成课堂的教学变得照本宣科,没有根据学生的反应和知识的特点来进行有效的教学提问设置,课堂气氛变得十分的呆滞,死板,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没有较好的效果,时间久了学生对这门课程可能会失去兴趣。

2、课堂上的提问有效性差

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大汗淋漓,但是课堂的效果却不是那么的理想,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都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很难抓住问题的本质,原因就是学生缺乏思考,只有经过了思考才能够弄清问题得根本,这些思考需要经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教师问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设置来实现,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会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思考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些问题的设置往往缺乏针对性,没有新意,启发性不强,趣味性不够,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明显的提高,这个时候学生会等着教师来公布答案,而不是主动地参与到思考中去。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的环节应该精心的准备,虽然讲得是历史知识,但问题不一定非要是历史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时代性,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来提出问题,问题的设置只有通过精心的准备,才能够有较好的效果,否则问题的提出使得提问的有效性很差,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没有提高。

在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它最关键的几个词是“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样的理念,无疑是丰富的。在短短一堂历史课上,如何最大程度体现这样的理念,这就对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提出,教育工作者们纷纷投身到课改的洪流中,我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有些教师仅注重“表”,而不注重“里”。一堂课上,大量的师生互动,眼花缭乱的学生活动,让我们质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道方法、手段多了,有效性就高了?如何真正做到有效教学,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还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话题。

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仍然有些教师停留在“我怎样能讲请楚”、“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的阶段,没有从根本上思考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这使得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新课程标准相差甚远。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价值:

国家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采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此可见,当代的教育要求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根本。历史课堂上,虽然学生是主角,但能否做到有效学习,取决于老师的水平。我们历史教研组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搜集和丰富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教育理论,为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提供一些实证性资料。

三、课题提出的实践价值 :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随之更新。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历史课堂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我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从而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课题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概念的界定:(1)“有效”

汉语词典中“有效”指有作用、有效果。

这里的有效主要是指对学生有效果、有作用。通过一系列方法、手段来提高效率,以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效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2)“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论专家余文森教授做过这样的解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当然,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毕竟是人的主动性活动的产物,历史包括大量的不会重复的特定事件。所以在教学中要有对历史过程最低限度的讲授和具体历史知识的传授,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才有保证。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要点

研究目标:立足于高中历史课堂,构建一系列有助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内容要点: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旗帜鲜明地引导老师们:反思让新手成为专家型教师。本课题研究重点之一就是通过教学反思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创设情境策略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3、开展设问式学习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其中包括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有兴趣的问题,如何排列这些学生面对的循序渐进的设问等,以及创建设问式学习的一般教学模式。

4、时代呼唤具有开拓创新、善于合作等品质的新型人才。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六.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学生发展与否是衡量教学效益最重要的指标。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或资源观是开放的,多元的,不再是过去的“唯教材论”。所以,我们现在的教学最主要的不是研究只讲什么史实不讲什么史实,最主要的通过这些具体的史实让学生获得什么意义和价值。学生通过学习,能过获得:客观真实的历史态度、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借鉴反省的自我意识、全面真切的人文关怀,这就是历史学科的基本价值所在。可能创新之处:

本课题“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并立足于我校展开的,这是区别于以往“有效教学”研究的最关键的特征。七.运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文献法:通过借鉴《教育学》、《历史教学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文献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案例分析法:每一环节实施后,进行阶段性分析,注意个案的分析和积累。

(3)行动实验法:尝试把学习和研究得到的有关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注意总结。

(4)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对学生的想法、需求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八.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9~2009.11)

(1)着手开展座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现状。(2)针对几个典型的学案,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出现效率低的原因。

(3)组内开展研究课,就课堂某一环节出现“无效教学”展开讨论,找出原因。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11~2010.6)

(1)这一阶段重点在于就出现的问题,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努力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2)组内开设研究课,实践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不断完善,并注意积累资料。

(3)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变化,及时反思。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6~2010.11)

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和理论性的总结,撰写有关研究报告。另一方面继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九.完成本课题任务的条件分析

我校有完整的教科研机构,对本课题高度重视。学校确保本课题的研究经费,保证开题论证、过程研究、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购置书刊、资料采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等各项经费的如期支付。

课题组全体成员均奋战在教学第一线,都有八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有较扎实的业务知识,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掌握着学情的第一手资料。资料的收集、查找方便。全组教师对课题有很高的积极性,参与意识很强,希望借助有效教学的研究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十.课题组成员: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邓焕发 中学一级 教学研究 彭均匀 中学一级 教学研究 邱 琦 中学一级 教学研究 欧阳金文 中学二级 教学研究 刘松柏 中学二级 教学研究 黄小平中学二级 教学研究 易 凡 中学二级 教学研究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在历史教学反思中成长(个案)

注重二次反思,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设问式学习创设情境策略,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与意义

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铺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题旨在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搀一步,挪一步,教师是辛辛苦苦工作,不敢放松一步。学生是“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占据讲台滔滔不绝,充分扮演“演员”的角色,学生则充当忠实的“听众”和“看客”。这种一个教师牵着几十个学生鼻子走,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懂,是否愿意听的“填鸭式”教法,严重忽视了天真活泼的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扼杀了学生智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国内外大量研究说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操练式学习对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非但没有显著效果,有时甚至还有负面效果。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改变,仍然按照老一套教学,“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或者只是换一套教科书,教师的教学理念、角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考试评价制度都不发生改变,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变革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变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课堂教学变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这就是我们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大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逐步有效的推进。

因此,进行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1、课题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

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我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之际,讨论和研究如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我校申请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并被列为我校的重点工作来抓。为了了解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虽然,许多学校和教师接爱了课改新理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教和学的有效性还不高。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适合于做这种研究,当然专业人员的参与不可或缺。也需要提炼总结出有效性教学的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即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解决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

有效性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对本课题理念内涵的基本解读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师生既要共同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又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效益。二十世纪西方国家提出的“有效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借鉴。1.概念界定:

① “有效”:是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②“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关注的是“教”学生如何“学”。

③策略研究:“策略”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本课题中的“策略”就是根据教材因素,学生实际而采用的艺术和方式方法。“策略研究”就是为创设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由地获取知识而运用的艺术及方式方法的研究。2.有效教学的具体内容: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要明确“教学”是如何“教”,学生是如何“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

要正确理解时间和效益的关系,教学效益并非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多少内容。③有效教学要有明确的测量性,即评价目标。

每一时段的学习都要建立评价的目标,要让学生明确我学懂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④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还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⑤有效教学更是一种策略

要求教师对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提出系统具体的问题行为解决方式即教学策略。

3、已有的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的研究成果

(一)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

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按照递进嵌套的层级关系把课堂教学时间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等不同类型,后一变量较之前一变量其时间范围逐渐由宽变窄,其与学习结果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

这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同时,由于实用时间、学术学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教学目标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同样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既可用于较低认知水平的“题海战术”,也可用于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因而,还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用和学术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

(三)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

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 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2)加强学习策略教学

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以及掌握知识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等元认知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三、课题研究重要性和意义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体验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活动热情,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通过多层次的师生互动,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人本地位,通过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使所有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上最具有意义的地方。

学校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要减负增效,这就触及到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即教学要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感知、理解、记忆与迁移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有效教学,要珍惜学生在教学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认识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是教师最大的失误,让45分钟分分秒秒都产生效益。这要求学校领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掌握最佳的教学方法,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因此,进行历史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原则及过程 1.研究目标:(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初中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3)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4)研究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使之行之有效,构建相应有效教学模式;

(5)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教和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教和学的效率。2.研究内容:

(1)影响课堂教学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因素分析。

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分析教师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2)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与策略的研究。

针对师生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对学生而言,学生有效主动参与的策略,主要有探究、合作、活动策略。对教师而言,主要有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价策略等。3.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2)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

(3)对比实验法。在同年级平行班中进行对比实验,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搞好包括分层教学、综合活动、有效测试等实验设计和实施。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随时总结改进提高。

(4)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4.研究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提倡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紧密结合,积极参与。

(2)发展性原则。一切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均以学生积极的终身的发展为前提。

(3)整合性原则。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对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如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进行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等。

(4)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教学策略属性的本质规定。5.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拟用一年时间(2008年1月——2009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和准备阶段):学习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研讨、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进行策略和理念内涵的研究,梳理有关理论,调查分析总结已有的有效性教学经验。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上课以及实践活动,实验总结具体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收集整理较为系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展示成果的专集,进行课题总结、验收。

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是相互交叉进行的,只是各有侧重。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习与积累,努力寻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通道。

课题研究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需要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点点滴滴数据、信息、经验。为此,我们课题组设计了《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要求课题组成员围绕研究课题,设立本学年或本学期研究的子课题,并围绕自己研究的子课题积极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努力开展教学实验活动。在《活动记录》上记下每次学习、活动的内容,并反思自己实验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总结归纳有关数据信息,从而为期末撰写教科研论文积累一批翔实、有价值的素材。在这些活动记录中,既有理论学习的记录,又有实践印证,还有各课题组成员的心得体会,它不仅将各课题组成员的思维导入深处,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2)关注过程,求真务实地上好每一堂实验课。

每学期初的理论学习之余,我们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组内推出一堂实验课,并及时落实人员、上课时间。每次上课之前,子课题成员集体备课,各子课题成员准时认真听课。上课后根据本课题研究主题和《课堂教学评价表》实事求是地评议。评议中,课题组成员在探讨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探索规律,获得了共同的提高。

(3)加强反思,对研究情况进行事实求是的评析、总结。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在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完善的。我们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产生新的问题,不断琢磨、推敲。在申报本课题后,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对方案进行了论证,使其更趋科学合理而富有研究价值。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对照新课程标准,在本课题研究中及时调整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平时,在教学中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实验经过,善于发现本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与他人合作解决,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及时撰写下来,形成教学案例、论文。

五、实施课题的保证措施

1、精选课题组成员,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网络。

2、充实教育资源库,设立“教科研”专柜。

3、加强理论学习、观摩与研讨、对话与交流制度。

六、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整理学习笔记,撰写相关论文和各种报告。

2、编写有效课堂教学实验报告和案例。

篇6:历史学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程对中小学教师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从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来看,对新课程的要求理解不透,因而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低效或无效的状况。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学设计的无效或低效。这种低效或无效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教师不能关注学生。当前教师教学设计的突出问题表现在:教学目标设计没有以学生为本,过大过空,难以具体操作和实现,设计形式化、模式化,缺乏层次性、连贯性、递进性等;教学设计不能准确地锁定教学起点,教学情景的创设,问题的提出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的设计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设计单

一、陈旧,教学媒体运用不当,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和提炼;教学过程设计重预设,轻生成,对课程资源不能很好地开发利用;教学设计只重前设计,忽略了中设计和后设计等等。既然教学设计关注学生是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基础,因此,对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方法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思品、历史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我们认为应该通过思品、历史课教师对教学的精心设计,启发学生在思考状态下主动学习;利用合作、探究等方法,实施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从而使三维目标都有落实。往常备课,一人一册书,从头备到尾。有的教师甚至出现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现象。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检查备课也只是数数备了多少节,看看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完整具体。如此备课,费时低效。鲜有自己对教材和课标的解读,教法的设计,预设不足,课堂随心所欲,上到哪儿算哪儿。大部分课后反思流于形式,寥寥几句话甚至一句话。教学效果好(不好),起不到反思的作用。因此我校才申请了“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实践研究”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思品、历史课教师要能深入进去——研读教材、钻透教材;了解学生、摸清底数;跳出教材,依据课标,设计教法、学法,从而实现三维目标有机达成,提高教学质量。

二、选题的目的、意义 对初中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有效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从整体上看,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有效方法已是引起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尤其是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除了理论工作者继续研究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中如何关注学生的理论和模式并应用于相关领域外,一线的基础教育思品、历史课教师已普遍认识到关注学生有效方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由此可见,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有效方法研究的确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应用空间。同时,由于我校这方面研究的理论和模式尚停留于引进和介绍阶段,系统化、本土化的理论研究缺乏,这直接导致一线思品、历史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诸多的困难,出现了许多的误区。因此,我们认为,我校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有效方法的研究和实践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缺乏经过系统性研究并具有原创性的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有效方法的成果;二是缺少从专业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出发,符合我校的教育背景和教育需要的、适合一线思品、历史课教师适用的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有效方法理论和操作规范;三是如何科学地应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有效方法理论于相关的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四是如何应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有效方法理论于思品、历史学科的实践研究,仍处于经验性的摸索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指导。

三、课题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本研究以教师教学设计行为的优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分别进行在思品、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深入地进行学情分析,关注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法的研究;在思品、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加强对教学内容研究的方法;在思品、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关注对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研究;在思品、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优化教学过程方法的研究;在思品、历史课堂教学后,有意义的教与学反思方法的研究。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地进行学情分析,关注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法的研究。研究学情是为了改善学情,我们在思品、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应该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特点及生理、心理状况,学生学习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和方式进行分析,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学目标准确,对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纳入优先考虑,教学设计者应多考虑如何将多个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序列。教学目标描述要明确、具体、完整、可操作性强,便于落实和检测。

2、加强对教学内容研究的方法。

思品、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研究教材,除了研读教材外,还要挖掘和拓展教材,从学情出发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即用教材教;第二是拓展教学资源(包括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恰当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基础,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需要与强烈兴趣的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除了要认真研读教材,还要认真调查学生的现实基础及学习需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

3、关注对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研究。

让学生动手实践和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思品、历史课堂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以成长手册为载体,开展多元化的学生学习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及时诊断,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地发展。有意义的练习及作业的设计研究,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设计的作业要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练习内容的层次性,手段的灵活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

4、优化教学过程方法的研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环节。教师怎样才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再现、联结前后的知识,值得研究。研究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直观化、形象化的情境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能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如何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式教学是思品、历史课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握讲授的范围和时机,讲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开展体验式教学、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式教学、如何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对培养学生认知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思品、历史课教学过程中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板书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如何将板书设计的科学、规范、简洁、美观、艺术,都要求教师狠下功夫。每个人都有追求完美、受人尊重和得到信任的需要,对中学生来讲,在课堂上得到老师和他人的认可是最大的喜悦。“积极评价”则是一项开发宝藏的工作,在课堂的教学中积极的评价会使学生的一个闪光点放大,成为耀眼的光芒,同时还会“排挤”掉一些不良行为。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童言无忌,在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中,在老师的赏识、尊重、鼓励中,孩子们会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创新的火花将不断闪现。所以有效的激励与评价也是提高课堂效率不可缺少的因素。

5、有意义的教与学反思方法的研究。

我国当前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和调整。这对思品、历史课教师而言,无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崭新的挑战,我们教师应如何有效提升自身素质以应对课改需要已成为迫在眉睫之事。增强思品、历史课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实施反思性教学是有效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同时,有效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学习,我们也打算让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反思,以数学日记的方式反馈给实验教师,以促教学相长。

四、课题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家长共同的追求,更是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堂教学是以师生的共同合作来完成的,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研究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达成以下目标:

1、推动思品、历史新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面积提高思品、历史课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通过围绕课题学习、思考、实践等研究,寻求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有效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2、通过学习和培训,让教师更新观念,探索出符合教师个人特色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有效方法的教学模式。

3、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热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科研队伍。

4、推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任务:

1、制定恰当的、符合教与学实际的、具体细化可操作的三维教学目标的方法。

2、如何准确地锁定教学起点,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生活经验和心理起点的方法。(学情分析的方法)

3、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分解教学目标,预设主要的教学环节,教学与学的环节同步设计,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指导方法,创设能引发学生兴趣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教学情景的方法。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将教材再开发后与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相互补充的方法。

5、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设计的问题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留下广袤的活动空间,拓展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空间的方法。

6、将教学的前设计、中设计和后设计有机地统一起来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方法为行动研究,包括课堂观察法、课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集体研讨法、资料编写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通过课堂观察和调查研究,了解学校思品、历史课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了解新课程实施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情况;通过课例研究,总结思品、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把准教学设计的脉络,指导课题研究的发展;通过集体研讨,共同找到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有效方法;通过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编写出相应的资料,供思品、历史课教师学习和借鉴。行动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重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研究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方法和途径,解决思品、历史课教师教学设计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六、课题预设的研究结果

本课题试图通过上述几方面的研究,探讨总结出思品、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有效方法,以此推动教的设计行为,教学设计行为围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学?”这一关键问题;促进教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再思考,从而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教学设计行为的反思,进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有效教学;不断寻找出师生在教与学设计中的行为规律,发现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设计行为对教学发生作用的规律;增强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从2011年5月开始至2013年5月结束,分三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2011.5—2011.8)准备阶段。⑴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⑵收集国内外有关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的理论文献及实践资料。⑶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第二阶段(2011.9—2012.9)实验阶段。

⑴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⑵对课题研究计划进行检查,实施中期评估,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⑶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小论文活动。第三阶段(2012.10—2013.5)总结阶段。⑴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⑵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提交课题组鉴定、验收。

八、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件

⑴参与课题研究的核心成员有不少是县级及以上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多人参加县或市教育学会和市教科所的课题培训会,一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研究。

⑵我校经过近几年的课改实践,已经积累一定的经验,现正大力借鉴、推行杜郎口中学课改模式,同时学校对教师的学习和教研也给予有力支持。这也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⑴文本及声像类成果 ①研究报告:《基于“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研究》的研究报告 ②研究成果集,含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个案、教学课件等 ③课例光盘 ⑵实践类成果

①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思品、历史课的喜爱、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业成绩得到提高.②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③促进学校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行动研究模式。

十、课题组参加人员的组成 课题组组长、负责人:陈志华 课题组成员:

核心成员:陈志华、周锦辉、林恭俊、周文景、林来诗、郭金海、林仁镔、施素华、周美胜、叶光亮、苏建仁

参与成员:郭昌誉、郑信煌、潘贤尊

十一、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1、策划保证。科学设计、并建立有效的课题研究模式、课题研究过程和档案管理模式。

2、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务实运作。

3、人员保证。充分发挥我校成长迅速的一批锐意进取,勇于探索、善于研究的优秀的教师的作用,推进课题研究。

4、制度保证。制定订课题管理制度,有效运作制约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使学习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需要,使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习惯。运用激励机制,重奖科研成果,对研究成员评优晋级等政策倾斜,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整体推进教师发展和科研兴校。

5、活动保证。坚持校本培训,校本教科研,遵循科研规律,严谨研究方法,开展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研究性、创新性的研究活动。坚持以活动促研究,以研究促发展。

上一篇:《沂蒙老兵》脱贫攻坚心得体会600字下一篇:梁秋实作品《雅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