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

2022-08-13

第一篇: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研究者:太原五十九中 范慧卿 郝莉蓉 师敏 王雅琪 王宏 刘苗苗

摘要: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 研究目的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二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中国近百年来社会风俗变迁

2.研究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3.研究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及分析

1.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①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

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②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①A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 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② 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 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2. 饮食风俗的变迁

(1)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2)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①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②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店出现。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③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四 研究结论

世纪之交,百年话题成了热点和亮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变化。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俗话说“俗随时变”,历来风俗的变迁总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作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的风俗文化,适应社会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民众创造风俗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供人们欣赏和享受。创造和享受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愚昧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化,在美的法则面前,会自然追求和淘汰,21世纪的中国风俗文化,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加富有中国传统特色。

五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从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在人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感受着伟大的祖国从衰弱逐渐走向富强,人们由饥饿贫困走向安居乐业,富足小康。感受着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高中历史学科小课题研究方案

题目:高中历史学科校本课程设计与编写的实践研究

问题的提出:该小课题的提出基于生命化理念下高中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这一大课题,课题组成员经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活动,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实践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一些老师对于如何选择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如何科学合理仍存在问题,甚至将历史学科的校本课程与德育实践课、班会课混淆,难以真正体现学科性,基于上述因素,本将课题研究目标确立为校本课程设计与编写的实践研究。

研究价值:本课题是在承接原有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针对课题实践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很多课题组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设计的编写缺少深入理解和理论提升,只是在原有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没有很好地区别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本质差异,教师在进行校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仍是空喊口号,很难真正落实校本性,校本课堂缺少生机与活力,一些课题组老师能够开发校本课程,但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设计与编写缺乏科学性,针对这一现状,本学期将课题研究的题目确定为校本课程设计与编写的实践研究,一方面可以有效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归类整理,科学编写,形成作品,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保障:这一小课题研究是在原有大课题研究基础上进行,就原有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深入研究,课题组成员中绝大多数为科研骨干力量,研究热情很高,加上学校对于小课题研究的大力支持,主客观优势能够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研究策略:这一部分小课题采用分组研究与阶段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将课题组成员按照原有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进行有序分组,确定负责人,定期进行交流,汇总研究情况,及时整理研究资料,确保小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步骤方法与时间:这一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时长一年。

已经完成:

1、主题培训交流:(3---4月)

3月: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中选题与设计的设想

4月:科学合理设计编写校本教材

2、实践操作:(5---10月)课程开发 “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5月:课题组交流汇报;

6月:校本课交流汇报;

7月:各学校阶段小结并上报材料,召开课题组小结会,材料汇总归档,布置校本教材系列内容的编写 ;

本学期将进行:

9月:上报各学校校本课“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的教学设计。

10月:课题组成员展示教学设计并授课。

3、整理汇总:(11---12月)

11月:汇总已开发的校本课程,编审校对形成系统文字材料,作为大课题校本教材编写内容的一部分存档归类;

12月:召开小课题总结会,针对小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和设想,布置下一小课题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内容:

1、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组织活动,带领学生接触社会,探寻历史,发现身边的历史,真正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萧红等历

史人物探访;秋林大列吧、塞克等食品的来历;索菲亚教堂的渊源;我们的冰灯雪雕;孔庙、金上京的发展等学生耳熟能详又缺乏详细了解的话题,可以作为我们开发校本教材的突破口,为学生预留时间,设计好主题,发动学生自己探寻,集中汇总后汇报的方式,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多了更多的生活气息。

2、系列主题活动

结合我们所学的历史知识,可以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主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共同呈现给全体学生。如:中国古代文明发展(长城、宗教、自然风光、文学诗词、科技发展、艺术成就等);历史人物(康熙、乾隆、唐太宗、朱元璋、毛泽东、孙中山、邓小平);有关历史的传说故事;世界古文明的发展(两河文明、玛雅文化、古埃及探秘等);将教材知识有机拓展并延伸,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发展,宏观掌握发展脉络,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与教学同步的系列主题

可以结合高考教学工作,将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考前教学有机整合,开发系列专题教学主题,如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简史,中国不同经济类型的发展轨迹,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承等,在有效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4、提升人文素养的专题讲座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已经做了很多,开发出诸如“李鸿章之我见”、“历史的旋律青春的歌”、“中国近代的历史图片”、“党的七十年历史”、“鬼吹灯——盗墓者传说”等系列主题讲座。

成果预期:

1、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阶段总结,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案例汇编(按照系列

编辑成册)。

2、最终成果:结题报告、相关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的资料汇集、系列校本教材。。

人员分工:

第三篇:新课标下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历史)

粤藏育才基金2014年课题

新课标下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课题来源: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课题批准号:

课题主持人: 所在单位:

通讯地址:: 邮编: 电话: 撰写日期: 年 月 日

1 新课标下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历史教研组自2008年7月份至今承担了汕头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课题“新课标下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的实验工作。本课题组本着“从教学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教学”的原则,团结合作、开拓创新,在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及学校领导老师的通力配合下,经过两年的实践和实验,已较为圆满完成研究工作,现进行结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随着2004年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在“课标”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民族和全人类的命运。”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比较,要通过历史学习达成课标提出的要求,仍以“尊重历史、追求真实”为立足点,肯定和重视对课程知识教学的地位和价值。

2、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学科体系和编写体例的载体是课程知识。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学科体系和编写体例是依据“课标”进行构建的。在学科体系上遵循以“人类文明进程为中轴线、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的原则,高中历史课程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和六个可供选择的模块。在编写体例上遵循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时代性的原则,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既注重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突出以必修课为主体、选修课为补充拓展的格局,采用“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力求体现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时序性、整体性、多样性,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初衷和课标的要求,突出了课程知识的载体性质,而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及个性发展始终离不开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但现行教材中却出现了某一历史事件、历史规律、历史结论阐述的重复或模糊不清,甚至模棱两可、立场相左,使老师和学生难以适从,这是本课题组进行研究的最初动机。

3、“三维目标”和“一标多本”的教材格局需界定学科课程知识。

在当今的中学教学中出现“一标多本”的教材格局,主流版本的有“岳麓版”和“人教版”,在日常教学中应如何界定学科课程知识;如何通过对课程知识的教学来实现课标的三维目标,并体现课标基础性、多样性、时代性、人文性的精神,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所面临的一个既传统又富挑战性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怎样以某一版本的教材为依托,立足课标、纵揽全局、回归课堂,使师生能“有选择地讲与学、有目的地合作与探究、有收获地追寻历史的本原与魅力”,这是本课题组进行研究的持久驱动力。

4、健全课程知识和培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进行研究的归宿。

我们并不完全否定“一言堂”、“满堂灌”,因为这样的做法仅仅是教学手法的问题,我们

2 反对的是整齐划

一、千篇一律的教学目标,反对过分追求统一性、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反对过分强调分数的唯一性、忽视技能的可塑性,反对知识的至上性、忽视人性的多样性。我们更反对离开历史事实而无节制开展无谓的探究活动,既浪费教育资源,又使受教育者难以得到有效的收获。我们追求的是以课程知识为载体,突出课程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发掘课程知识中可以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和资源,重新构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力求通过对课程知识的教学促使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这是本课题组进行研究的归宿。

二、课题理论依据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为指导,依据课程理论、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等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市情、校情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力求探索出重视课程知识教学的可行途径,并为体现历史学科在新课程中的发展价值服务。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教学实践、调查研究,总结新课程标准推行过程中,对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的教学中出现的主要现象、问题。

2、提出和创设对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意见和可行的建议。

3、制定对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目标和评价方案。

4、初步形成对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相关基本理论。

5、全面实施对课程知识教学的基本方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6、体现历史学科在新课程标准中的学科价值,进一步促进教师科研水平和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1、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校学生的实际,对历史学科中必修课的不同模块、单元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制订详细、可行的教学目标体系。

2、根据不同模块、单元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力求安排充实、精当、有序,并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课程知识教学体系。

3、根据对课程知识教学的目标要求,探索对课程知识的教学方式,并在此课程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方法

主要以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为主,包括实验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

四、课题研究进程

(一)准备阶段(2008.4—2008.7)

1、认真分析,确定课题。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在教研组组会进行探讨研究,初步拟定《新课标下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的课题,作为本课题组的主攻目标,并呈报汕头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根据实际,分解课题。

3 根据课题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和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对课题进行分解:什么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程知识、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程知识教学、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加强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基本原则、对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基本方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方式、对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评价问题等等,形成本课题的主框架。

3、进行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我们认真组织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等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并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先后学习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走进新课程》等刊物和专著,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作准备。

4、组织调查,修定课题。

通过本校历史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并结合相关学科在教学中发现的主要问题,采用集体讨论和自主选报的方式,确定个人研究方向及主要承担任务,力求充实和完善课题的研究。

(二)实施阶段(2008.9—2010.6)

1、组织调查研究。(2008.9—2008.10)

根据课题的研究目标,制作既切合实际又能反映当今中学历史教学要求的调查问卷,对本校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调查,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技术手段对掌握的情况和数据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学校,听取学校及老师们的意见。

2、在教学实践中研究问题。(2008.10—2009.12)

通过我校有普通班、艺术班的特点施行教学,从中观察、总结当前中学历史对课程知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论证课题开展的必要性及方向。

3、制订修正性意见、评价方案。(2010.1—2010.3)

根据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依据研究目标和分解的课题,从对课程知识教学重要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课堂教学新结构等方面制订具体的实施修正性意见和评价方案,力求以具体的目标和评价方案规范、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对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理论上的有益探索。

4、在教学实践中检验研究问题。(2010.3—2010.6)

根据制订的相关资料,组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行之有效的实践,并通过开展组性、校性、区性、市性公开课检验,探索课程知识教学的新模式,通过观察、座谈交流、反馈调查等途径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应用的情况,力求从实际出发检验实施意见的可行性、可操作性。

5、对反馈情况进行反思研究。(2010.6)

根据实践情况和目标,力求从本课题的总目标出发检验实施的效果,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教学成果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总结阶段(2010.7—2010.9)

1、整理研究成果。

2、撰写结题报告。

3、专家鉴定结题。

4、课题理性反思。

结合研究成果,进行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验证,探讨如何改进存在的不足之处,对课题研究、实施加以完善,为新一轮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力求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要求和使命。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的界定

高中历史课程知识主要是指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具有丰富历史信息、历史内涵的事件、人物。具体是指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历史事件、人物、典章制度、经济变迁、思想文化成果等承载历史信息的事实。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历程、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世界市场的形成、20世纪主流思想的演变等。

通过界定,为不同年级、班级的教学提供了控制深度、广度的标高,逐步形成“高一打基础、拓宽知识面、培植学科情感,高二加深度、分析探究、提升学科素养,高三要全面、知识技能并举、增强综合素质”的系统教学观念,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层级提高、螺旋上升的机制,也为教师的教学创设了有效的循环上升空间。

2、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

通过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形成比较实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应明确调查的目标及调查对象的心理、年龄、学习特征,为制作问卷、指导填写、撰写报告提供大致的范围,而不会导致调查失效。其次,应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跟踪,在保持调查样本、内容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适当依据年级特点增加或变更符合实际的内容,以便于适时、准确、有效对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教学要求作出客观又有利于持续发展的评价、指导。最后,运用统计测量、定量定性分析、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对获取数据进行纵横比较,客观、科学撰写调查报告,以利于研究实验。

3、教学论文、学法讲座

理论来自于实践,有效的实践更需要理论的指导。经过两年的研究,我们共完成12篇较有质量的论文,其中涉及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程知识、当今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课程知识教学的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尤其是“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几点看法、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落实历史课程知识教学的课堂模式评价、新课标下课程知识教学的思考、新课标下高考历史科复习方法初探、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等论文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

5 同时,我们根据问卷调查、座谈、观察、纸笔测试等途径了解、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需求,适时开展学法讲座,重点解决好高一的“读与记”、高二的“记与用”、高三的“用与答”,力求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诱导学生学生解决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使学生能“在教师的诱导下自主学习、在同学的合作下自我激励、在实践中得到素质的抬升”。

(二)实践成果

1、举办各类公开课、撰写教学设计

两年来,我们举办的各级公开课有8个,撰写的教学设计有8份,在区、市都获得较高的评价,其中获得省级奖励有1人次、省级交流2人次;市级奖励和交流有5人次。

2、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新模式及评价方案 我们已探索出一些有益于教学的课堂新模式: (1)教师诱导式

在汲取新课改依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教材“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跳跃性、探究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效能,致力于建立“知识量分布合理、思维层级科学、师生关系融洽”的新课堂,具体是遵循教师“信息输出—问题导引—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分析评估”、学生“信息输入、储存—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辨析—知识储存、应用”的程序,即每节课基本上遵循了“复习巩固—新问题提出、探究—整理巩固”的过程,这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模式。

(2)师生互动式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具体是:教师布置问题—学生分组合作—学生解决问题、合作完成—教师点评、思路整理—师生合作总结。如辛亥革命的成败、洋务运动的评价、儒家思想的历史价值等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探究价值的问题便是采用这种模式完成探究的。

(3)生生互动式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仍然应明确“授之以渔”更重要于“授之以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就一些专门性问题开展活动课,如“古希腊神话人物与人文精神的萌发、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的变更、古代民本与近代民主思想”等。具体是:教师提出、分解问题—学生合作选题、定题—搜集、整理资料—模拟采访、辩论、讨论—学生代表、教师点评。

综合上面三种模式,都离不开师生的配合,我们反对哪种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更反对哪种放纵自由的极端行为,我们遵循的是寻找师生合作的最优化途径,充分利用、发掘可开发的教育资源,以理性、务实、创新的眼光去看待新课标,去品酌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契机与收获的欢欣。

评价方案根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进行制作,较之传统突出对知识传授的评价,主要有三个特色:

(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并重,尤其是突出最难体现的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2)突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感受、收获的评价,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对教师评价的做法,做到以学论教、评教,更能反映新课程的要求。

(3)对教师的评价更具综合性、挑战性,既立足对知识功底的评价,又突出对教师运用有效教学手段、主导地位体现的评价,既综合权衡教师的素养,又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某一片段的评价。

3、自编教学提纲、试题、CAI课件

依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教学实践,我们已形成一套适合不同版本、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自编提纲,一套按照考试说明顺序编制的同步测试题,一套可供参考的CAI课件等学科公共资源。

(1)自编教学提纲

①依据“一标多本”的教材格局,将岳麓版、人教版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采用“模块与时序并行、中外分开、中外混编”和““通史与时序并行、中外分开、中外混编”两种编写方法,克服了不同版本的差异,有机融合不同版本中课程知识,为教学提供了可以控制的知识范围、难度标尺、大致的能力层次,指导性较强。

②依据学生实际和个体差异,结合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编制内容、层次、形式不同的提纲,有简纲、表格、网络、细化四种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教师也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筛选,兼顾了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为其能力、认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可行的基本途径,实用性突出。

③依据课程标准和最新考试说明编制符合课标、考纲顺序的提纲,有简单、重点、细化、中西结合四种形式,既适应于平时的教学,也适应于考前指导、复习,对于进入高三的学生意义重大,可以压缩知识、整理知识、突出考点,应用性高。

(2)自编试题

依据模块和考试说明顺序编制,包括全套同步测试卷、综合检测卷2份,两年来命制的区、市模拟题2份,具有较高参考、应用价值。

(3)CAI课件按照模块顺序进行整理,共有课件237个,对多媒体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六、课题价值反思

1、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两年来,本课题组全体老师进行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学生的认同,在各级的教学评比中屡有收获。

(1)举办各级公开课共8个,其中区、市级以上2个;撰写教学设计共8份,获得市级及以上奖励有4份;有12篇教学论文区、市两级交流获奖。

(2)谢维江老师先后被评为区、市优秀教师和校、区、市教学改革先进个人。蔡璇娟老师被评为校教学改革先进个人。林伟江老师获得澄海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市二等奖,被评为校十佳青年教师。陈斯亮老师被评为校教学改革先进个人。历史教研组被评为校先进教研组、汕头市示范教研组,并就教研组的建设参加在深圳市举行的广东省优秀科

7 组建设研讨交流会。

(3)教研科研氛围进一步浓厚,教研组活动形成制度化、具体化,每4周举行一次活动,安排主讲人,集体讨论协商;备课组进行经常性活动,集体备课、探讨问题。全组教师凝聚力、教研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不断提高。

(4)教师在观念转变、角色转换、知识更新、教学手法创新、教学评价反馈等方面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在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获得较大的收获,历史科高考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为继续实践和推动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5)为系统进行学科教学、学生培养积累了资料和经验,同时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研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可以参考的做法,收到一定的效果。

2、尚待研究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1)课题研究的理论准备不足,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现代统计理论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中学课题组研究课题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课题组虽然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但仍力不从心、抓襟见肘。

(2)教师的知识储备略显不足,新课标的推行重视了学生的存在和价值的体现,对教师的学识、生活视野、思维视角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如何进一步开发有利于落实课程知识的课程资源是本课题组继续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3)如何通过对课程知识教学的研究推动本学科其他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如继续探索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评价技术和模式、教师培养方式和机制、相临学科的有机结合等等。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第1版。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 4.《浅谈高中新课标的特点及基本实施策略 》, 左世友。 5.《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王苏,教学研究,2002.6。

(执笔人:谢维江)

第四篇: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1)对日索赔问题研究(2)东海及钓鱼岛问题研究

(3)(某地)历史遗存研究(4)西藏问题研究

(5)抗美援朝出兵利弊问题研究(6)台湾问题及中国对台政策

(7)世贸中心为什么会遭飞机撞击(8)假如没有希特勒,二战会爆发吗

(9)中国足球为何难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10)新时期的创业精神(1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12)对李鸿章的再认识(1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演变

第五篇:高中课改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课题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供选题参考)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

(1)文言文虚词研究 (2)现代汉语字词音、形、义研究 (3)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4)标点符号研究 (5)如何解读赏析外国小说 (6)《史记》人物列传研究 (7)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 (8)我眼中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

(9)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10)宋朝豪放派词风的研讨 (11)追寻在(某地)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

(12)寓言对生活的启迪 (13)古希腊神话研读 (14)《三国》人物性格探析 (15)现代流行语言的背后 (16)高考满分作文研究 (17)《红楼梦》研究 (18)广告语的修辞分析 (19)民俗文化研究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

(1)函数主线在各章节是如何体现的 (2)我市主要十字路口人行道宽度的科学设计

(3)超市中的数字问题 (4)生活中的数学——贷款决策问题 (5)向量在中学中的应用问题 (6)商品促销中的打折与分期付款问题 (7)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 (8)存款方式与收益研究

(9)用向量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10)中国数学发展史——宋元数学 (11)函数y=ax+b/x的性质研究

(12)登高望远——数学中的测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

(1)商品名称中的英文与汉译方法探究

(2)中学生英语水平提高幅度与英文歌曲听唱之间的关系调查 (3)中西文化差异探讨 (4)中英美人之间的交际习惯 (5)性格与英语学习 (6)饮食行业的英语规范 (7)趣味英语收集 (8)旅游景区的标识英语

(9)西方国家节日谈趣 (10)兴趣爱好与学习英语之间的联系 (11)英语口语训练 (12)说英语国家的不同问候方式 (13)英语中的颜色与心情 (14)英语中的动物习语 (15)(某地)居民日常生活中英语使用情况与下一代英语启蒙教育的关系 (16)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困难与解放方法的研究

四、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1)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 (2)物理与能源开发 (3)防盗门的防盗原理 (4)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 (5)鸡蛋身上的物理学 (6)学校周围噪声的防治

(7)宇航生活与航天飞机 (8)物理学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五、生化研究性学习课题

(1)当前世界能源状况的调查分析 (2)(某地)环境污染及物种保护 (3)影响现代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生化物质

(4)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利用 (5)家庭水果酿酒可行性研究 (6)废弃定影液回收的方案设计 (7)高中学生生物学习状况调查 (8)碘与人类健康 (9)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10)(某地)自来水厂净化流程的参观调查

六、政治研究性学习课题

(1)各超市物品的价格调研 (2)本市假货现象调查

(3)本地某企业经营状况调查 (4)(某地)工业废水污染情况调查 (5)调查(某地)某企业的分配制度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6)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 (7)对(某地)就业状况的调查

七、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1)对日索赔问题研究 (2)东海及钓鱼岛问题研究 (3)(某地)历史遗存研究 (4)西藏问题研究

(5)抗美援朝出兵利弊问题研究 (6)台湾问题及中国对台政策 (7)世贸中心为什么会遭飞机撞击 (8)假如没有希特勒,二战会爆发吗 (9)中国足球为何难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10)新时期的创业精神 (1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12)对李鸿章的再认识 (1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演变

八、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1)新闻联播与“地理” (2)山谷风的形成 (3)(某地)公交线路现状与规划设计(4)“三圈环流模型”制作 (5)地球温室效应会不会导致海平面的持续上升

(6)(某地)旅游景点的开发 (7)自然带与旅游特色

(8)城市功能分区 (9)地域气候变化的“蝴蝶效应” (10)调查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 (11)月相变化观测 (12)读(某地)地图和照片研究(某地)的变化

(13)我的一日生活与自然资源 (14)火山模型的制作 (15)利用GIS信息技术制作(某地)人口分布特征图

(16)(某地)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7)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18)(某地)人口分布与学校的布局

九、体育研究性学习课题

(1)从CBA到NBA,姚明的价值在哪里?

(2)(某地)市民健身锻炼方式调查 (3)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4)篮球运球急停跳投技术在综合技术中的实践运用 (5)利用体育游戏丰富课余生活方法与策略研究 (6)体育锻炼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程度的探讨

十、艺术欣赏研究性学习课题

(1)创作心中理想的(某地、某主题)歌曲歌词 (2)探讨中西方(或传统与流行)音乐的差异

十一、环境保护

1、 加快防治“白色污染”的步伐

2、

对(某地区)废电池回收情况的调查及建议

3、 饮用水污染与自然人为因素的关系和控制对策

4、 环保筷的开发与推广

5、 空气中SO2对土壤的负面影响及治理措施

6、 绿岛的保护

7、 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

8、 (某某地区)空气污染现状及对策

9、浅谈水资源的污染其治理

10、汽车尾气的治理及再利用

11、如何降低汽车尾气净化的成本

12、 关于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设想与调查

13、塑料及其回收利用

14、摘掉城市的毒瘤——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研究

15、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16、汽车安全与环保问题

17、酸雨与人体健康

18、环保与产业的结合

19、光污染与光能节约 20、汽车与环境

21、无污染汽车

22、燃煤脱硫的简史及其发展

23、关于海水淡化问题的研究

24、降解塑料的发展

25、土地沙漠化的防治

26、富营养水质的生物治理

27、城市的供水、净水及水再利用

28、创造绿色电能

29、粉煤灰性能研究及综合利用 30、城市生活垃圾的绿色处理

31、无污染能源在家庭中的利用

32、绿色消费

33、杀虫剂使用的反思

34、氟利昂问题

35、核聚变、核裂变及环境污染

36、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37、太湖零点行动

38、长江上游生态保护

39、黄河断流

40、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

41、绿色文明

42、淮河治污零点行动

43、苏州河综合整治

44、电磁辐射污染

45、环境与健康

46、 无磷洗衣粉为何难以推广的探研

47、厨房生活垃圾能再利用吗

48、工业废水污染情况

49、农药污染的影响 50、 石材石粉尘污染的调查

51、工厂密集度和生活环境的关系

52、大气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

53、居室污染

54、食品污染

55、研究影响空气污染指数的因素及对策

56、常见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研究和对策

57、洗涤剂、工厂废弃物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58、磷对水质的污染

59、小区环境对住宅和人的影响 60、北方沙尘暴又起的原因分析 6

1、沿海生态环境调查 6

2、手帕和餐巾纸的利弊研究 十

二、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农用生物肥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利用

生命之源——营养 家庭包装 以氢气(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 正确提取热量及饮食 对化妆品成分的研究 方便面可食性内分装 油烟革命 装潢材料的应用及改进 金属防锈的研究 关于低自由基、无毒香烟 有关饮料中非食用色素的调查 化学与农村经济 纯净水是否“纯净” 环保型防震材料的开发 维生素王国探秘 浅淡当今社会之健康饮食 修正液对人体的危害 洗涤用品的发展与前景

新型墙对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竹制品代替木制品的可行性研究 中学生营养与健康 研究特别环境下使用的救生衣 浅谈食盐与人体健康 食用油中过氧化值的分析

研究高二学生早上的饮食 关于含碘食盐的日常保存的研究 处处可见的动态平衡 化肥对土壤的影响 农村生活用水调查 生活中的化学 厨房里的化学 化妆用品的副作用

科技与生活——关于纳米技术 奶制品工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 关于健康饮水方法的研究 十

三、资源利用

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太阳能发展前景及利用 创造绿色电能 未来能源技术

石油的开发与利用 绿色能源离我们多远

食品对大脑的营养供应研究 常见荤菜对大脑智力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学附近不洁食品状况调查 浅谈可再生能源 利用太阳能对未来的积极影响 潮汐资源的调查研究

十四、

1城市规划41体育台的物理应用

2自然灾害42学生身体素质与营养状况调查 3水土流失43方便面与人体健康 4环境污染44自制报警器等

5校园绿化与管理45声控感光延时开关、摇控器 6我的校园我作主46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7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的研究47信息技术 8月相变化观察与分析48说英语、话家乡 9太阳能等的天发与利用49长阳民风民俗 10家庭装饰与室内污染50文学作品品读鉴赏 11食品中的添加剂51学生阅读调查与研究 12洗涤剂的成份研究与开发52电视剧评析 13民用燃料---液化气53毛泽东诗词鉴赏

14农村垃圾的处理现状及发展方向54民间歇后语收集整理 15废电池的危害与利用、回收处理55广告语言艺术浅析 16厨房化学、化学趣味小实验56薛宝钗性格研究 17农药的性质研究57浅谈旗袍发展史 18含磷洗衣粉的研究58消费维权 19常用消毒剂研究59农村税费改革

20空气污染状况调查与对策60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关研究 21化肥的研究61学生条工体验 22兵器知识62学生消费、生活习惯

23关于台湾问题由来、现状等研究63农村产业结构 24巴勒斯坦问题来龙去脉64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同状况调查 25父母辛酸知多少65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26家乡的文化名人66网络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27水资源利用与污染67中学生上网利与弊 28白色污染68关于农村文化设施调查研究

29微量元素对人身体健康的探究69农民消费观的变化 30农村医疗卫生现状与对策70现代学生追星观

31噪音对居民的影响及其对策71中学生学习障碍心理探究 32‘三线’建设等有关的研究72我校学生人际关系调查 33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调查与研究73浅析青少年嫉妒心理问题

34生活中的数学74个性心理与人际关系 35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75留守孩子调查与研究

36关于分期付款问题的研究76未成年人违纪调查与研究 37储蓄、保险的收益分析比较77超市与传统店面的经营效益调查 38学生身体情况78家庭教育中的暴力行为调查研究 39音乐对人情绪波动的影响79假日经济现象及研究 40足球史等80长阳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62. 新能源的前景如何?新能源的应用普及还有多远? 63. 什么是蓝色能源、绿色能源和地热能? 64. 提出一项生活节能方案节约家庭支出。 65. 焚烧垃圾的利与弊。 66. 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的铺设需考虑那些化学问题/ 67. 怎样防止海底光缆的腐蚀? 68. 轮船外壳上的锌板有何作用? 69. 设计一个简单的伏特电池。 70. 海上渔船如何利用海水所蕴藏的能源? 71. 说说燃料电池的前景。 72. 玻璃对环境的污染? 73. 世界煤炭储藏量有多少?其主要用途?你认为“人造煤炭”会出现吗? 74. 制造太阳能电池的化学材料是什么?太阳能电池是真正的环保型能源吗? 75. 使用气体燃料是否利大于弊? 76. 对不同地区,用电烧饭和用燃料烧饭哪种更经济,对环境的影响更小,更符合中国人的烹调习惯? 77. 怎样理解铜是电气化的支柱? 78. 离子晶体与分子晶体的结构有什么不同?比较离子化合物和分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并叙述它们晶体结构的不同之处。 79. 谁揭开了燃烧之谜? 80. 你认为凯库勒确定苯分子的环状结构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 81. 如何防止或克服潜水员的职业病? 82. 食盐加碘的作用及其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怎样;加碘食盐的日常保存。 83. 说说过氧化氢的商业价值及生活用途。 84. 比较二氧化硫与次氯酸的漂白机理。 85. 硅及其化合物在现代科技及工业中的王牌地位还能维持多久? 86. 了解我国硅蕴藏量及开发应用状况。 87. 了解普通陶瓷及新型陶瓷种类及其用途。 88.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依据并设计一张未来的新元素周期表。 89. 利用生活废弃物制作熟悉的分子模型,如Cl2 H2 HCl、H2O、CH4等。 90. 说说温室效应。调查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化学物质。 91. 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危害,能否用此知识理解溃疡病的化学过程。 92. 你对能源危机有何认识。你及周围的同学是否有这样的意识。 93. 侯德榜对我国民族制碱工业发展的贡献。 94. 戴维对化学研究的贡献。 95. 常见含银废物中银的回收情况,调查本地区照相馆的废物处理情况。 96. 了解大气的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 97. 酒精可燃与不可燃临界浓度的研究 98. 叙述一些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的熔点与这些化合物的极性强弱的关系。 99. 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对粘合剂的研制的意义。 100. 调查胶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01. 试讨论“逆反心理”与“平衡移动原理”在了解上是否有共同点。 102. 调查医院中化学知识的应用。(如,PH试纸,

糖尿病的粗检查等) 103. 调查衣料所用纤维制品的性能,价格和市场占有率,如何识别它们。 104. 调查常用粘结剂的品种,主要化学组成,性能及价格。 105. 调查建筑和装修材料中的化学品的名称,主要化学成分和用途

上一篇:高中会考政治知识点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