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不倒翁教学设计

2024-05-22

探秘不倒翁教学设计(共10篇)

篇1:探秘不倒翁教学设计

“探 秘 不 倒 翁”教学设计

奎文区金宝双语学校

王希娟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探究品质,学习不倒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自主探究意识。

三、教学准备

研究材料:各种可拆卸的不倒翁

制作材料:蛋壳、乒乓球、纸杯、橡皮泥、玻璃球、螺丝帽;剪刀、彩纸、彩笔、胶带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一个能吸引学生的动物不倒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抛出本节课的课题——探秘不倒翁。

【设计意图:有趣的动物不倒翁对孩子们来说很具有吸引力,能让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状态,并对老师的教学意图进行猜测。】

(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教师抛出“不到翁为什么不倒?”的问题,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将有价值的猜想板书在黑板上。(如上轻下重、有重物、底面半球等等)

【设计意图:猜想在探究课中是很重要的,这既能考察到学生的已有经验基础,还能引导学生思考,为接下来的实践验证做好铺垫。】

(三)引导探究,实践验证

1.教师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实验验证,并让学生讨论验证的方法,教师对学生选择的方法进行提炼(如拆卸法、对比法等),并对方法优秀的小组进行评价。

2.在提炼出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验证,并提出验证及汇报要求。

(学生需要的材料老师提前发给放到每个小组,小组成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找出影响不倒翁不倒的因素。)3.学生根据各自验证的猜想进行汇报展示,教师引导全体同学为小组展示进行合理评价和及时的质疑。

4.教师小结:通过我们的验证和探讨我们得到了影响不倒翁不倒的因素有:上轻下重、固定重物、底部半球。

5.教师质疑:要做一个不倒翁是不是只满足其中一个因素就可以了呢?引导学生回答,并强调:这三个因素是缺一不可的。

【设计意图:探究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对学生的验证和汇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引,学生在进行验证时才活而不乱,教师的引导和师生评价也使学生的汇报成了本节课的亮点,教师对整合探究活动的总结和质疑为这次探究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接下来的制作环节打好了理论基础。】

(四)动手制作,体验成功

1.让学生说一说,做一个不倒翁的步骤是怎样的?然后视频播放不倒翁的制作步骤。2.让小组长到台前自选制作材料。

3.教师提出制作和展示要求,各小组开始制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选制作材料的目的是想检测一下学生对探究环节的几大影响因素的应用情况,是否会活学活用。】

五、作品展评 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展示交流,并引导同学们进行评价。2.评选出创意不倒翁、最美不倒翁等奖项。3.全班进行作品展览,互相分享成果。4.教师展现了不倒翁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

5.创意作业:课下自制一个不倒翁作品,制作时可加入自己想象和创意。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和交流,让学生的展示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得到了锻炼,不倒翁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创意作业的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2:探秘不倒翁教学设计

2、学会写一段连贯的话,会适当地运用连词。

3、初步学会对事物作简单的描述。

设计意图:

教材原本定的内容是“做不倒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忽视了学生的喜好,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写作的质量。我的设计扩大了范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自己喜欢的人,如:不倒妈妈、不倒老师、不倒弟弟等;也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动物,如:不倒猫咪、不倒老虎,甚至不倒流氓兔„„学生因为有了选择,因为自已喜欢,才会乐于动手、乐于介绍、乐于写作,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千篇一律、而是各具特色、各有童趣了。

过程设计:

1、欣赏玩具,诱发兴趣。

出示玩具不倒翁,猜猜它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叫“不倒翁”?喜欢吗?为什么?

2、教师制作,学生观察。

教师演示制作过程,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教师板书连接词:先接着再然后最后。

3、扩大范围,学生选择。

同学们不一定非要做不倒翁,可以做你喜欢的人,也可以做你喜欢的动物。想一想,你会给大家什么样的惊喜?当然在制作过程中,也可以用上你喜欢的装饰物。还可以找伙伴分工合作„„

4、人人动手,全班交流。

制作完毕,大家可以互相欣赏评比一番,也可吸收别人的长处,“补已之短”。

5、上台口述,集体评议。

小组派代表上台讲一讲你是如何制作这人不倒××的,集体评议,教师小结。

6、练习写作,互相修改。

篇3:探秘不倒翁教学设计

一、导学目标

很多时候综合实践手工类项目设计课都被等同于手工制作课, 其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不需要作过多的思考, 先是由老师讲解或者自学课本, 学生再依样画葫芦。评价的标准也很简单, 看谁的像范例, 看谁的精细。长此以往, 学生的动手能力确有不小的发展, 但是随之付出的代价就是学生成了工厂的生产线工人, 创造性思维消失殆尽。因此对小学生而言, 手工类项目设计的着眼点就在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适当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项目确定课的教学中, 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 学生会提出很多有创意的项目, 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并经过需求分析, 最终确定学生本身感兴趣、有创意并且有能力去完成的项目。

二、导学环节

(一) 提出想法阶段

1.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发他们的创意。如在《与众不同的不倒翁》的教学中, 笔者在上课伊始出示了一个单脚站立的不倒翁 (就是重心在支点的下方) , 如图:。因为学生平时很少见到这样的不倒翁, 而且我安排了两次竞猜活动, 第一次没有旁边的两个“叉子”, 大部分同学都猜站不住, 也有不少学生对我深信不疑, 说站得住, 结果显见, 不可能站住。第二次在旁边加上了两个“叉子”, 即如图所示。这次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站不住, 可结果却是牢牢地站住了, 而且推倒了还能自己站起来, 成了名副其实的“不倒翁”。两次看似平常的猜测, 却因其出乎意料,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此时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 笔者此时顺势提了“关于不倒翁你有什么想说的?”这样一个开放式的问题, 学生的思维一如开闸的洪水, 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笔者也借此对学生关于不倒翁设计制作的知识起点进行了了解。

2. 提出想法

创设情境之后, 学生情绪正处在兴奋之中, 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此时, 教师要尽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自由的交流学习环境, 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 互相启发。当然, 在学生想法比较狭隘, 只关注某一方面的时候, 教师要适时出现, 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如《与众不同的不倒翁》中笔者就出示了一组非常新奇的图片:不倒翁汤勺、不倒翁牙刷、不倒翁笔等等, 如图:。这些物品在学生日常的生活中很少见, 于是再次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了兴奋点, 然后再适时提出“看了这些图片, 你有什么想说的?”这样一个问题, 让学生的创意想象在现实中软着陆, 迸发出更多创意的火花。

(二) 确定项目阶段

1. 独立构思

在初步确立项目阶段, 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将之前的想法转化为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学生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产生了很多的想法, 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表现出来, 在此环节正好可以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如《与众不同的不倒翁》中教师提出了“让你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不倒翁, 你会怎样设计呢?”的问题, 以“与众不同”对学生提出了创新的需求, 让学生思维的出发点着眼于“与众不同”。此时学生需要的是思考, 而不是急于让他们表达。俗话说:“三思而后行”, 因此教师在此处让学生闭眼静思, 将之前的想法沉淀, 在脑海里构思出自己最感兴趣并且“与众不同”的不倒翁。此环节的主要任务就是促使学生将想法转变成项目, 并且是一个有创意的项目, 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于足够的耐心, 切不可急于求成。

2. 交流互动

在学生初步确立项目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 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氛围, 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互相交流, 在交流中互相倾听、互相欣赏, 给同伴提出诚恳的建议, 而非一味地为难同伴, 只看到同伴作品的不足之处。此环节中学生交流方法的有效引导, 能使后续环节顺利开展, 保护学生的创作欲望与积极性。

3. 需求分析

项目的需求分析分为两部分: (1) 他人的需求分析; (2) 自我的条件分析。他人的需求分析一般从项目的新颖性、实用性、是否有科学依据, 是否满足人们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自我的条件分析一般从是否有知识基础、自身是否能够制作、是否能得到帮助、成本是否低廉等方面进行分析。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只需要有这方面的思考就行。

4. 讨论形成

本环节让学生自由地在小组内将各自的项目进行交流分析, 此时学生已经知道该如何交流分析自己的项目了, 小组讨论确定一个自己小组最感兴趣并且与众不同的项目, 然后再到班级里进行表述论证, 此时教师完全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去处理, 教师要做的就是关注、倾听, 学生困惑时, 点拨一下即可。

三、导学策略

(一) “加”倍关注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体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是萌发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动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要的便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 游戏激趣

《与众不同的不倒翁》在上课之前设计了一个单脚站立的小木偶, 也就是不倒翁。学生好奇于为何这个单脚站立的不倒翁, 怎么都推不倒, 由于好奇, 因而激发了他们对不倒翁的探究欲望。

2. 图片激趣

在《与众不同的不倒翁》的教学中, 就在学生苦于思索脑海里的不倒翁之时, 教师适时出示一组非常有张力的图片, 其中有各种非常奇特的不倒翁, 如不倒翁牙刷、不倒翁音响、不倒翁汤勺、不倒翁笔、不倒翁椅子等等, 孩子们不断发出“哇, 哇, ……”的叫声, 看着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 笔者知道他们的兴趣正在被不断地激发。

(二) “减”少出错心理负担

随着年级的增高, 很多老师都发现, 学生不像低年级时候那样积极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想法, 很多孩子开始畏首畏尾, 孩子们怕丢人现眼, 怕同学们笑话。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想办法减少孩子们出错的心理负担。

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欣赏别人的优点, 学会对别人的优点给予肯定。若是觉得别人的点子对自己有用, 还可以收为己用, 反过来促使自己的项目更为完善。如在《与众不同的不倒翁》的学习中, 当学生亮出项目进行交流的时候, 教师在此处对学生提出的交流要求就是先表扬, 再提出自己的建议, 而不是责难。只有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大程度地打开, 学生的话匣子才能充分打开, 因为在这里, 没有嘲笑, 只有平等的交流互助, 只有真诚的互相欣赏。

(三) “乘”势引导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把教师定位在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应把握好乘势引导的下列时机。

1. 思维定势之时

在上课刚开始, 让学生谈谈对不倒翁的想法的时候, 由于学生毕竟对不倒翁接触得不是很多, 受原有经验的影响, 学生的想法一般只会局限于玩具型的不倒翁, 就是下面圆圆的那种小人, 很难拓展到其他的领域中去, 此时教师就可趁势出示一组新奇的图片加以引导, 在学生苦思冥想不得之时, 这组图片对此时的孩子们来说恰似久旱逢甘霖, 思绪顿时被打开, 气氛立时活跃。这比先出示图片的说教式效果要好得多, 孩子们的印象更深、兴趣更浓。

2. 交流遇阻之时

又如在交流互动阶段, 教师要将交流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导自演”, 但是由于学生缺乏交流的经验或是各自的好胜心作怪, 孩子们往往会对台上的同学提出很多的问题或是不足之处, 其结果往往会是台上台下剑拔弩张, 争个面红耳赤, 此时教师就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引导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应该先表扬别人的优点, 然后提出自己认为切实可行的建议给台上的同学, 而不是开批斗会, 引导学生要学会欣赏别人。而在台上征求建议的同学也应该大肚能容, 不管建议是否被采纳都应该感谢别人的一份诚意。

3. 得意忘形之时

人在受到表扬或赞赏的时候容易使自己兴奋, 但有时也会兴奋过了头, 如果一味地赞赏, 也会使学生的想法不切实际, 比如有学生要造一个不倒翁的房子或是不倒翁宇宙飞船, 其想法虽有创意, 但在现阶段是不可行的, 若是造玩具类的不倒翁房子或是宇宙飞船倒是比较符合学生现阶段的能力。因而在学生的想法出现不切实际的时候, 教师应趁势引导, 引导学生分析他人和自身的实际需求。

(四) “除”去传统形式错误

篇4:小学习作教学探秘

一、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写作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作文才能感到快乐。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才能形成强大动力。

1.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授课能力,让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首先,具有严谨师德的教师,是能够经受功利思想和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的浪淘,并最终流河成金。在教学中对学生起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用于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讲评、撰写的能力。第三,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爱好,投其所好,循循善诱。总之,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认可你,佩服你,就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入手,正确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对语文课产生兴趣,从而对习作充满信心。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神态外貌;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物,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间接获得生活感受和生活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丰富资源。

3.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力的情景,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

4.教学相长,快乐习作。素质教育赋予“教学相长”思想的新的内涵。多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泛,获得知识的手段更便捷,学生可能与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时代呼唤老师和学生同成长,“教”与“学”才能水乳交融,共同进步,习作才能发乎真情喷薄而出。

二、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

1.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学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多阅读不仅使视野变得开阔,知识丰富,还能使人变得具有伟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读《三国演义》可以向诸葛亮借智慧;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使人明白人生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漫步《古诗苑》可以体会和感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宽广胸怀,体会“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引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思索,因为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里呼之欲出。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时,要求他们读懂书中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生动形象画面,体味友爱、忠诚、勇敢、智慧、爱国等永恒的人类精神,达到人格升华,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课外阅读有助于积累语言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阅读实质上构成了学生对生活的参与性及经历的丰富性。平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假以时日,待到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积极引导学生涉猎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探索,去感悟,对于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不无裨益。

三、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让作文表达真情实感,张扬个性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离开了生活,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贴近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生活素材。倡导“随笔文”如日记、游记、读后感等,随笔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不追求华丽的词藻,或写景记事,或谈读书感受,或是一种好心情,或是一点感悟,或是一个新发现。随笔写多了,写顺了,习作也就获得了成功。

2.指导学生利用文本,加强课外阅读,丰富写作语言。积累好词佳句和写作方法,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开展社会调查、采访、做小实验、小制作、手抄报等活动,收获成功的喜悦,只有将生活与作文联系起来,学生习作才会左右逢源,运用自如。

四、注重写作方法的引导

1.立足教材,模仿经典。教材集各家名作,是最有效的课程资源,是学生沟通大千世界的桥梁。活用教材,超越教材,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每一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把课文的读和作文的写有机结合,将课堂、教室、学校、社区形成一个丰富的资源空间,从而营造一个大语文观的良好氛围。

2.情境教学,有利创新。将写作基本要求(人物事件、语言、动作、细节等)和写作技巧融在学生选材、构思、鉴赏、评析和习作实践中完成。既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又解决作文教学的天马行空,促使学生重视作文乐于写作,提高课堂作文效率。

3.专题指导,讲练结合。作前讲解——自我修改——学生互改——作后讲评。通过以上步骤和途径,训练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指出成绩和发现不足,交流分享,有的放矢,教师相机点评,学生习作在不断的练习和修改中获得进步。

篇5:探秘不倒翁教学设计

2、初步学会观察教师的动作,并能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出来。

3、初步学会对一个事物做简单的描述。

教学重点:用恰当的连接词,按步骤有顺序地写出来。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连接词,按步骤有顺序地写出来。

教学准备:

1、制作好的一只不倒翁。

2、蛋壳、泥丸、小块红纸、红色水笔、一只小水桶。

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揭示题目。

教师出示做好的不倒翁。你们喜欢这不倒翁吗?谁想来玩一玩?

揭示题目:这么好玩的不倒翁,你们想不想做呢?不过,今天要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看看哪个小朋友观察得最仔细,说得最好,做得也最好。

二、观察老师做不倒翁。

1、明确观察要求:眼睛看,脑子想,嘴巴轻轻说。

2、教师边演示边交代:

(1)第一步:洗净空蛋壳。老师先轻轻地拿起一只空蛋壳,放在脸盆里,小心地将它洗干净。学生看后轻轻说。这里连接词用“先”。

(2)第二步:装入泥丸。接着,老师把几粒小泥丸装进蛋壳顶端的洞里。学生看后自由说。注意这里连接词用“接着”。

(3)用上“先、接着”来说说1、2两个步骤。(同桌互说,四人小组说,指名说,集体评议。)

(4)第三步:把纸帽粘到蛋壳上。然后,老师又把红色的纸帽粘到蛋壳上,看,不倒翁多神气啊!学生自由说说这个步骤。

(4)第四步:画眼睛、鼻子和嘴。最后,老师要用彩笔给不倒翁画上眼、鼻子和嘴。看,一个有趣的不倒翁就做好了。指导学生把这个步骤说一说

(5)用上“然后、最后”把第三、四个步骤说一说。

3、学生练说以上四个步骤。

4、口述教师做不倒翁的过程。

5、老师一边板书一边和学生一起回忆做不倒翁的过程。

6、学生练说。

7、指名说。

8、赛说,评出说得最佳的同学。

9、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认真观察,开动脑筋,大家都说得很好,连接词也用得不错,特别是(最佳的)同学,老师就把这个不倒翁奖给你。下节课,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把做不倒翁的经过写下来。

附板书:

洗净空蛋壳

接着

装入泥丸

然后

把纸帽粘到蛋壳上

最后

篇6:《探究不倒翁》教学反思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版)第三册第二课是《探究不倒翁》的秘密,第三课是制作不倒翁。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在玩不倒翁时发现不倒翁扳不倒的特点,激发兴趣,进而探究其秘密,再应用所学知识做一个不倒翁。去年,在教这个内容时,我在课前自己做了十几个可以拆开的不倒翁,课堂上给每个实验小组一个不倒翁,让学生先玩一玩,然后再让学生探究不倒翁扳不倒的原因。但是在教学中,学生探究的不倒翁,是老师的准备,每组只有一个,不可能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课堂上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玩不倒翁,积累感性认识,因而,学生对不倒翁扳不倒的原因的认识基本上是由老师牵着,按老师的设计一点一点来认识的。

虽然学生都认识了不倒翁扳不倒的原因,但是,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有学生动手的机会也不是人人都有。怎样让学生主动、直接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为每个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呢?要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不倒翁那该多好呀。我想能不能先教学生做不倒翁呢?这样一来不是人人都有不倒翁了吗?不就人人都动手实践的机会了吗?于是,这个学期我大胆尝试,调整了教学顺序,先教学生做不倒翁,再教探究不倒翁的秘密。上课时,当我演示了不倒翁后,学生马上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教我们做一个吧。于是,我顺其自然地揭示课题,教给制作方法,然后,我利用学具中的材料,让学生人人动手,放手让学生做。绝大部分学生在二十分钟左右完成了制作。当学生做好不倒翁后就饶有兴趣地玩了起来。有的推,有的扳,有的甚至把上部朝下地丢下来。不管怎么弄,不倒翁都笔直地站立着。于是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总是扳不倒呢?我就自然地布置他们课后利用自己已做好的不倒翁探究它为什么扳不倒?为下节课的探究不倒翁的秘密做准备。

第二周上课了,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在玩不倒翁时有什么发现?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发现不倒翁怎么也推不倒,有的说发现不倒翁的底下重些,有的说发现不倒翁的上面轻些,还有的学生兴奋地告诉我,他发现了一个推倒不倒翁的方法,就是把一个物体放在不倒翁的上面,并绘声绘色地表现给我看。马上有另一个学生接着说他发现了推倒不倒翁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把底下的半球形换成平底的。不一而足,学生的发现真多,由此可见,课后他们是怎样探究的。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猜测不倒翁扳不倒的原因。有了自己的感性积累在前,学生纷纷猜测,有的说可能是因为底下重,有的说是因为上面轻,有的说是因为底下是半球形,还有的说可能是因为地球的引力。学生的思维之门一下打开了。于是我又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想到把橡皮泥放在上面或别的部位,把半球形底换成平底。这时,再让学生动手实验。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猜想被实验证明,得到肯定之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一节课下来,很多同学急切地问我:下节课要准备什么材料。看来对自然课的学习、科学探究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的调整教学顺序这步棋没走错。

篇7:《有趣的不倒翁》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把一个滚揉到桌子上,然后翻滚,但总是能站起来。这是什么原因?翻滚学生猜测,他们猜测了各种原因,学生猜想给出肯定。当然学生猜测,但不能说对与错。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打滚筒,思考原因。这一次没有要求学生打开。现在想来主要是要求学生找出形状的原因,秋天不下降。在学生演奏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指导他们找到。一些更严重的学生发现了滚筒的重的特征。但我没有指出。让学生观察和发现。然后是学生报告。学生在报告的过程中,对于翻转的外观特征进行查找和报告。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操作,打开发现,看着滚筒是否底部沉重?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这个结论。

篇8:探秘不倒翁教学设计

一、看卓越之绩

学生对评剧和吴霜了解甚少, 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观看新凤霞演唱的评剧片段, 获得对评剧的感性认识, 并布置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评剧中“身段”、“板眼”等指的是什么, 了解吴霜的成长经历和主要成就, 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1.课前我们欣赏了评剧皇后新凤霞演唱的几个评剧片段, 了解了评剧表演要有动作 (身段) , 有唱词 (戏文) , 唱的节奏也有讲究 (板眼) , 学习评剧要苦练唱、念、做、打各项基本功, 要练身形、毯子功等。新凤霞有个女儿叫吴霜, 关于吴霜, 你们了解些什么?2.吴霜是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文学家, 透过这四“家”, 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吴霜? (学生交流后教师导入课题。) 3.吴霜确实了不起, 是个全能艺术家!可是同学们, 你们可曾知道在这些成就的背后, 吴霜付出的是什么?她在《我的舞台》中娓娓道出了她儿时学戏的酸甜苦辣, 让我们深入她的舞台生活, 去寻找她成功的秘诀。 (板书课题)

二、品学戏之趣

本课是略读课文, 可以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这一总领全文的句子, 让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自读自悟, 通过初读寻找作者的学戏趣事, 通过有选择有重点地品读词句, 品味小吴霜学戏的趣味, 体会她学艺的艰辛、乐观与执着, 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感悟艺术的魅力。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自学要求:1.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重要, 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神奇”和“吸引力”能让我们体会到“我”对戏剧艺术的痴迷、执着和热爱。) 2.从哪几件趣事中可以看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试着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这些事例。 (娘胎唱戏、床上仿戏、幕后学戏、院里练功、客厅献戏。) 3.课文的哪些语句体现了“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请画出来, 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并展开讨论, 交流感受。 (1) 据说, 我在娘胎时, 就“登台唱戏”了……全病房的观众都为我喝彩 (“登台唱戏”、“为我喝彩”流露的是自豪, 因为只有“我”———一个评剧演员的孩子, 才有机会在娘胎就登台唱戏, 这是“我”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的哭声能惊动全病房的人, 证明“我”一出生就具备清脆响亮的嗓音, 有艺术天分, 难怪“我”有“天才儿童”的美誉。“大闹天宫”、“亮开”、“过足了瘾”流露的是惬意。母亲怀着我还成天东奔西跑、赶场演出, 导致早产, 这是多么艰辛的生活!然而“我”笔下流泻的却是拥有学戏的优势和天分的自豪与惬意, 是对舞台的憧憬, 多么乐观, 多么有趣啊!) (2) 身上围着一条大毛巾……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从“我”的装扮、动作和咿咿呀呀的“唱词”, 能看出刚会走路的“我”就对唱戏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从那时起, 我就迷上了戏, 带着对戏的美好憧憬, 沉浸在自己的戏中有模有样、一本正经地仿戏。可一次意外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此时的“我”也许鼻青脸肿, 也许头上撞出了大血包, 也许这一摔留给“我”的是难以忍受的身体疼痛, 然而“我”却风趣地用“倒栽葱”来描述摔倒时的姿态, 呈现给读者的却是忍俊不禁。富有童趣的描述使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3) 无论多么远的剧场……这句词是怎么唱来着? (两个“无论”写出“我”跟随演出的母亲去学戏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 有可能是因路途遥远而长途颠簸或跋涉, 有可能不管遇到任何情况, “我”都“场场必到”, 而且坚持到演出结束, 没有任何情形能阻止“我”学戏, 对于戏, “我”竟如此执着!理解“挤”、“憋闷”、“兴味盎然”, 可以先让学生讲述类似的经历和切身感受, 体会身体因得不到应有的舒展而酸疼麻木的感觉, 再引导他们体会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的“我”, 身体在忍受拥挤、憋闷的痛苦, 心却陶醉在台上的戏里, 如饥似渴地记忆戏文, 学习身段, 琢磨板眼, 全身心沉浸在戏中欣赏优美的音乐和舞姿, 感受音乐、动作和唱词所承载的美好意境, 忘了拥挤, 忘了憋闷, 忘了戏以外的一切。小吴霜身体经历的是艰辛, 心里享受的却是快乐, 此情此景, 我们看到了她对评剧的钟爱, 看到了她从小受到的艺术熏陶, 在她内心深处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4) 师傅是一位身高近两米的黑脸大汉……像什么话? (“黑脸大汉”给人多么威严的感觉, 他那“一堵墙”似的身躯将“我”反衬得更加瘦小柔弱, 威严与柔弱间的落差预示着我将面临严格要求下的高强度超负荷训练, 为“我”舞台生活的艰辛埋下伏笔。“生面团”、“为所欲为”写出师傅对我要求非常严格, 毫不留情地让我做基本功训练的各种动作。教师可以让学习过舞蹈、武术、跆拳道的同学讲述自己练功过程中的疼痛感和疲惫感, 感受师傅的“为所欲为”给“我”带来的艰辛。“满脸的泪水和汗水”衬托出了我的苦痛和劳累, “目不忍视”和“躲”写出练功中“我”经历的苦痛远远超出了柔弱身体的承受力, 反衬出“我”学艺的艰辛。“我”没叫苦, 不喊痛, 不让观众看到我哭哭啼啼的样子, 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小吴霜。练功的过程充满艰辛, 但是坚强的小吴霜带给我们的不是眼泪, 而是勇气和力量。) (5) 我演到一半时……妈妈听了无言以对。 (“大为不满”说明“我”演戏认真, 渴望得到观众的尊重, “竟”说明“我”执着到出戏使“观众”始料不及, “跑”和“抗议”写出“我”发现观众没用心听戏时的冲动和失态, 足见我对舞台的痴迷。“我”从小遵照母亲的教导老实做人, 认真演戏, 也要求别人那样做, 对于舞台, “我”竟这样执着!)

三、探成功之秘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 深入到吴霜的舞台生活, 体会到了她学艺的艰辛、乐观与执着。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吴霜成功的秘诀, 揭示课文阐述的道理, 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师可以这样引导:1.师傅是威严的, 小吴霜是柔弱的,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柔弱的小吴霜, 使她坚强地扛过黑脸大汉揉面团般的为所欲为的“折腾”? (是不负家人厚望的坚定信念支撑着她, 是母亲“老实做人, 认真演戏”的谆谆教诲支撑着她, 是对舞台的执着、对艺术的浓厚兴趣支撑着她……) 2.舞台之路虽然是艰辛的, 可小吴霜却是乐观的,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稚嫩的小吴霜含笑走过那段艰辛路呢? (是沉浸在戏中享受美好意境的快乐冲淡了小吴霜练功的苦痛, 是对戏剧艺术的执着追求给了小吴霜勇往直前的动力, 是成为艺术家的梦想成就了小吴霜的坚强。一路上, 她付出的是心血和汗水, 收获的是勇气和力量。) 3.吴霜以卓越的成就赢得了“京城才女”、“中国戏剧界的一颗灿烂新星”等美誉, 她的《笑唱花腔》音乐会以“幽默吴霜”、“百变吴霜”、“魔音吴霜”三个“举世无双”, 以及唱功“高难度”、品位“高档次”、笑声“高密度”三个“实在是高”, 给观众带去远远超出意外的狂喜, 足以使她笑傲古典音乐市场!那么, 吴霜成功的秘诀究竟在哪里? (吴霜的成功离不开她的艺术天分, 离不开母亲的教诲和熏陶, 更离不开她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离不开她持之以恒地在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毅力, 离不开她对舞台的执着与痴迷!艺术的魅力是无法估量的, 是艺术给了她撼动人心的力量, 让她一路笑饮艰辛泪, 收获满园花。)

四、拓舞台之域

篇9:汽车内饰设计探秘

汽车是一个复杂的零件集合体,其中的功能模块之多,机构之复杂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技术文明的活体雕塑,我们能够舒适得驾驭如此复杂的钢铁巨兽,直观地感应它身上的信息,正是归功于功于合理的内饰设计的功劳。但在汽车刚刚诞生的时候,整体车身还很简陋,当时人们只是把汽车当作马车的衍生物,所以其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都与马车神似,当时马车一般为上层社会的头面人物所拥有,因而汽车的内饰设计材料一般也是按照当时显贵们的需求,采用大量的名贵木材,放置真皮座椅以及镶嵌贵重金属,所以直到现如今,高档的豪华汽车比如劳斯莱斯、本特利等仍然坚持采用镶嵌高档实木装饰条的设计手法标榜其贵族身份。

汽车在发明之初虽然没有所谓的内饰设计,但是几个汽车的重要的功能部件已经发明出来了,其中之一便是汽车驾驶的关键设备一方向盘,但是当时的方向盘的转向轴方向垂直于水平面,造成司机驾驶汽车时很不“趁手”,不但视野有限,还经常会腰酸背痛,驾驶员在经过漫长的肉体折磨之后,上帝看不过去了,在1887年秋季他终于出手了:德国戴姆勒汽车公司修理工人将一辆“菲顿”牌汽车进行大修,当吊车工人把修好的车身吊回装配之时,吊钩意外滑出,车身跌落在转向柱上,结果使转向住从垂直位置上弯曲了好几度。砸过后的方向盘角度不但正好适合人们坐姿驾驶,还使方向盘不会再妨碍驾驶视野,可谓歪打正着一

汽车的内饰设计发展与相关领域的功能与技术发展是分不开的,在汽车刚刚出现的年代,人们只发明了很少的机构用于辅助汽车的驾驶,汽车上的驾驶机构设计复杂,操作费时费力,除此之外,当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所以每—辆车的内饰布局结构大不一样,人们在熟练地驾驶一辆车之后养成的驾驶习惯在另一辆车上可能毫无用处。在尽历了无数次头破血流的教训之后,人们终于认识到他们把开车和骑马混淆了,马车可以只有一根缰绳,但是汽车却注定要有明晰易懂的显示系统,轻便灵巧的驾驶机构,以及有别于马车的内部布局,于是汽车内饰设计终于出现了一些不同于马车的特点。

20世纪初的汽车内饰设计实际上还是有很大进步的,现代汽车内部布局方式的雏形已经在福特T型车上出现了,从车身內部可以看得出明显的几大功能分区,包括倾斜式方向盘,离合刹车加速机构,换挡机构等模块,虽然形式比较丑陋粗糙但至少都已粉墨登场。值得称道的是T型车上的踏板式加速机构很好地解决了汽车驾驶的手脚协调问题,成为现代汽车加速踏板的雏彤,但是由于早期的汽车没有空调等设备,避震机构也很简陋,加上还要操纵不怎么精准的方向盘,所以当时开汽车绝对称得上是“铁人”运动,司机注意力要十二分的集中,而且甲期汽车的刹车很重,同时也没有方向盘助力系统,一旦出现突然情况,司机必须要拿出浑身解数来使自己的汽车摆脱困境。

汽车设计的真正春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1927年通用汽车公司斯隆总裁与厄尔创立了“艺术与色彩部”来对汽车的外形和内饰实际进行控制,工作性质相当于现在的设计部,同时现代内饰设计的基本布局已经在当时的美国车上出现了,例如1931年的林肯汽车的中央仪表板已经集成了大量的仪表仪器,同时已经有意识地进行了合理规划,遗憾的是当时内饰设计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各个部件的造型虽然在审美与功能层次上进行了优化,但还显得极其粗糙与简陋,车身内部还是给人冰冷的机械感。 时间飞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时很多难以操作的战争设备使参战部队每天都发生大量的自伤事件,这种情况客观上促使了人机工学的诞生,战后其学术成果在民用设备上得以广乏应用。在汽车驾驶辅助系统方面,助力方向盘、自动变速器的问世使得驾驶不再是铁人的专利,同时,富有创造力的美利坚人在汽车上还加入了空调和收音机等当时的“高科技”设备,还有电动车窗,助力刹车等等人性化机构的出现为美国汽车营造了奢华享受的内部设计风格,成为美国“黄金时代”的象征和代表,拥有一辆美国汽车成为当时不少“潮人”的梦想。

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汽车里面,很容易就看到制作精致的真皮座椅,闪亮夺目的金属镀铬件,夸张的中控面板。而且当时的内饰设计已经出现了Color-Trim的皱形,相当部分车内饰设计已经进行了生动的分色处理,中控台的布局一般是采取上下分体式设计,整个车内都洋溢着美利坚文明的奢华和富足。美国“丰裕”社会时代促他了“肌肉车”(Muscle Car)的出现,这种长相粗犷,擅长直线家属的耗油机器彻底点燃了当时美国人的激情,其内饰设计的一些语言也别具一格、可圈可点,看似简单的几可形状的穿插组合不但发挥了机械大生产的优势,还把跑车的野性展露无遗,以至于时至今日还有不少的忠实粉丝对其如痴如醉。

正所谓盛极必衰,石油危机的出现彻底打碎了美国人以大为美的汽车审美哲学,也使无休止加长加厚车身的设计风格告一段落。20)世纪70、80年代是小车的天下,这期间出现了大量的精品紧凑型小车,其中大众集团的大众高尔夫第一代小型车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车型,其方方正正、功能至上的内饰设计不但有效拓展了汽车的内部使用空间,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内饰设计的主要思路——简单实用而又安全可靠,排斥过分夸张而无实际意义的装饰元素。 理性的风格很容易就让人们产生厌倦情绪,简单无聊的内饰设计风格绝对是对汽车设计的侮辱。要不是石油危机迫于无奈,相信大部分人们还是会选择具有感性靓丽内饰没计风格的汽车,好在任何危机都会有尽头,当危机的乌云散去,人们压抑已久的消费欲望又开始膨胀。20世纪90年代是属于计算机的时代,计算机与汽车工业的交叉促使汽车曲面辅助技术的出现,内饰设计师可以更加自如地设计造型而不必过分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这一时期的汽车内饰造型多变,基本上奠定了现代汽车的内饰设计的几大布局方式,设计风格总的呈现出曲线化的趋势,形体圆润饱满;另一方面,内饰设计的内容和所涉及的学科门类也逐渐复杂和丰富起来。总的说来,内饰设计的内容包括仪表台、方向盘、座椅、操纵按键、空调出风口、拨挡杆、车门内饰、门把手等部件的设计和合理规划布局,每个设计部分都可以理解为一个独立的产品设计,要求设计师把设计细节和美感等要素拿捏到位,设计语言要求与外形没计相匹配,同时自身又不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内饰设计师在做好造型设计的同时,还要强调触觉、手感、舒适性和可视性以及驾驶者心理感受等属性的协调,可谓是非常复杂的设计门类,资深的内饰设计师不但是内饰设计的高手,更是产品设计领域的行家。

篇10:探秘不倒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有趣的不倒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中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里的一课。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并在其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趣的不倒翁》一课以“不倒翁为什么不倒”为探究主题,由学生自主地“把它拆开看一看”,从而经历一个“解暗箱”的科学探究过程,意识到从事物内部探究事物本质是可靠、科学、有效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本课顺应学生的年龄及兴趣特点,让学生尽情地玩不倒翁,并以此为载体,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探究方法,自主经历探究过程,自行获得问题结论,揭开不倒翁的秘密。通过探究使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对事物内部的观察,认识物体,意识到“解暗箱”是认识物体本质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能在玩不倒翁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能够运用“解暗箱”的方法研究不倒翁的秘密,经历“解暗箱”探究活动,认识到“解暗箱”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能够制作不倒翁,培养动手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由各种不容易倒的物品,联想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迪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知道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知道在从外观上无法找到问题答案的时候可以通过“解暗箱”的方法来解决。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不倒翁不倒的原因。

2、体验“解暗箱”是认识物体本质特征的一种科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

各种重心不同的不倒翁、底面是各种形状的不倒翁 装有不同水的矿泉水瓶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放矿泉水瓶比赛。要求是瓶口朝下放,瓶子不倒算成功。

2、小组派代表选择不同的水瓶。为什么有的瓶子放起来比较稳当?(小结:瓶子里有水,瓶口朝下时,水集中在瓶口处,使瓶子上轻下重,这样放起来就比较稳当。)

板书课题:《有趣的不倒翁》

(二)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1、探究外部构造。

(1)谈话:不倒翁为什么不倒呢?请同学们玩一玩你们带的不倒翁,仔细观察一下。

(2)学生们玩不倒翁并细心观察。

(3)汇报交流观察到的情况:不倒翁有一个大肚子,底部呈半球形的。(4)教师小结:从外观上看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它的底部是半球形的。(板书:外观 底部是半球形的)

2、探究内部构造

(1)谈话:底部是半球形的就一定不会倒吗?鸡蛋壳也是半球形的。(出示)看来,不倒翁不倒还有其它的原因,但从外观上我们看不出来,怎么办?(拆开来看看)

(2)学生进行研究。

(3)交流汇报:得出上轻下重的结论。

(4)教师小结:从内部看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因为上轻下重。(板书:内部 上轻下重)(5)小结:以上我们研究不倒翁的过程在科学上被称为“解暗箱”,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寻找生活中的“不倒翁”

1、教师谈话: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不倒翁不倒的原理?

2、学生交流: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看课本上的图片进行说明交流。

3、这样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观察,记录你们的发现。

(四)课后拓展,制作不倒翁

1、制作不倒翁需要注意什么呢?

2、学生交流。

(课件展示需要注意的问题:A、使用剪刀注意安全。B、注意不倒翁的重心。C、上轻下重。)

3、课后自己制作一个不倒翁,可以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方法作一个会翻跟头的熊猫,也可以自己制作喜欢的不倒翁,有时间我们组织一个“自制不倒翁”评比。

七、板书设计

9、有趣的不倒翁

上一篇:网络作业整理下一篇:局长离职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