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不倒翁》教案

2024-05-02

大班科学活动《不倒翁》教案(共20篇)

篇1:大班科学活动《不倒翁》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感知“不倒翁”的秘密,了解“不倒翁”的原理。

2、学会观察比较,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不倒翁。

活动准备:

不倒翁、果冻壳、纸团、米粒、一次性纸杯、方形盒子、娃娃圈。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发现底部是半圆形的物体,只有在底部装进重的东西,还要把它固定在中间,才能使物体不倒。

教学难点:

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教学过程:

一、站一站

(一)出示材料,请一位幼儿动手试试哪些东西能站,哪些东西不能站。

(二)提问:哪些东西能站?哪些东西不能站?为什么?

(三)怎样能够让不能站的物体站起来?

(四)教师出示不倒翁,为什么不倒翁的底部是圆的,却不会倒呢?

二、尝试制作不倒玩具

(一)幼儿借助桌上的材料,尝试让果冻壳站起来。

(二)组织幼儿讨论:你在玩具里装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现象?

(三)为什么放进纸团,玩具倒了,而放进米粒的玩具却能站住?

(四)当摇晃装有米粒的玩具时,发现了什么?装进什么不会倒?为什么?

三、教师小结不倒翁的秘密,上轻下重,固定底部物体。

四、幼儿玩自己制作的不倒翁。

五、出示娃娃图,请幼儿尝试让娃娃圈站起来。

六、娃娃圈跳舞。

篇2:大班科学活动《不倒翁》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感知“不倒翁”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的兴趣。

2、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不倒翁“的原理。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准备:PPT、不倒翁玩偶、纸杯、硬币、螺丝、果冻盒、胶带、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主题

故事导入:有一天熊二想拜老鳄为师,可是老鳄不想收熊二。于是老鳄就给熊二出了一道非常困难的事情,熊二到底会不会成功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幻灯片。

提问:熊二成功了吗? 师: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把不倒翁打到呢?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小的不倒翁,我们来看一下。

二、探索实验,探知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1、让幼儿每人去一个不倒翁,让幼儿尝试怎么才能将不倒翁打倒。

2、(1)观察不倒翁形态特征,发现不倒翁的特征。

(2)让小朋友将不倒翁拿在手里,感受不倒翁拿在手里的感觉。

不倒翁推不倒的原理:不倒翁的底座是一个半球形的底座,且底部比较重,身体比较轻。

三、尝试制作不倒翁

幼儿尝试制作不倒翁,探索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1)当幼儿已完成的差不多的时候,老师请已完成的并且成功的小朋友分享经验。

(2)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一般情况下底部的重物会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保持不倒翁的平衡。

四、探索思考,怎样才能将不倒翁打到。

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怎样才能帮助熊二将不倒翁打倒呢? 通过抛出问题,激发小朋友的探索问题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动脑思考的能力。

解决方法:

(1)将不倒翁身体里的重的物体拿走。

(2)用物体将不倒翁半球形的底座挡住,这样不倒翁就会起不来了。

篇3:大班科学活动:弯管之旅

上学期, 我班新增了一些幼儿喜欢的管子玩具。有一天, 我发现几个孩子这样玩管子:一个孩子用嘴透过管子往另一个孩子的头上吹, 另一个孩子的头发被吹飘起来了;一个孩子把好几个管子连接在一起, 把一个弹珠放进管子, 弹珠从另一头滚出来了;一个孩子把一块积木也放进了管子, 可是积木落下去一半, 却出不来了……《纲要》强调, 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孩子们的这些行为不正是在进行“哪些东西能穿过弯管”的探索吗?于是我决定利用管子玩具, 让幼儿在假设猜测、不断探索中, 了解事物的相关特性。

活动目标

1.能结合已有经验提出假设, 乐意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

2.通过实验获得物体穿越弯管需要具备的特性, 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喜欢操作, 大胆交流, 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之一。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弯管玩具, 螺帽 (直径小于弯管的直径) 、毛线、较长的硬钢丝、沙子、手电筒。

2.教学材料:大记录表一张 (图一) , 小记录表 (图二) 人手一张, 笑脸、哭脸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 弯管拼搭

教师:看, 这是小朋友们平时常玩的管子玩具, 请你们用两分钟的时间赶紧搭一根弯管, 比比谁搭得又快又有创意。 (幼儿拼搭, 教师计时。)

教师:举出你的弯管让所有的小朋友看到, 说说你搭的是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给予回应。)

2. 预测假设

(1) 寻找弯管共同点

教师:你们搭的弯管各不相同, 真有趣呀, 可仔细观察一下你们的弯管, 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地方? (幼儿仔细观察, 允许和同伴小声交流。)

小结:弯管的造型无论怎么变化, 中间都是空的。

(2) 预测

教师:弯管的中间都是空的, 像一条弯弯的隧道, 今天来了许多的小东西, 它们想钻到弯管的身体里去旅行!看看, 有哪些小东西? (出示统计表, 表上有空气、沙、毛线、电筒、硬铅丝的图片。)

教师:这些东西能穿越弯管隧道吗, 它们想请我们小朋友先来猜一猜!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笑脸和一些哭脸, 笑脸表示能够穿越, 哭脸呢? (不能够穿越)

(3) 统计

教师:请你们想一想, 猜一猜, 哪些东西能穿过弯管, 哪些东西不能穿过弯管, 把笑脸和哭脸贴到相应的表格里。 (幼儿把自己的猜想结果贴到前面的大记录表上, 笑脸表示能穿过, 哭脸表示不能穿过。)

教师:我们看一下小朋友的猜测结果, 你从表格上看懂了什么? (点数表格上笑脸和哭脸的数量, 把总数写在最后一栏, 初步学习用统计的方法分析表格。)

3. 验证、记录

(1) 教师:小朋友有不同的意见, 那它们到底能不能穿越弯管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验证一下。

教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 请你们去做个实验, 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到统计图上, 能穿越的打菁, 不能穿越的打菖。不要忘了每一样东西都要试一试哦!

(2)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了解幼儿的实验过程及问题, 提醒幼儿及时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4. 交流实验结果

(1) 空气:空气是流动的, 所以能在弯管子里通过。还有哪些东西是流动的, 也能穿越弯管呢? (风、水、声音、气味等)

(2) 沙子:颗粒比较小, 能在管子里滚动、穿过。在生活中, 还有哪些这样的东西呢? (米、小豆等)

教师:怎样可以快速地穿过弯管呢? (个别幼儿试验后教师小结:放入沙子后, 晃动弯管, 更容易快速穿过。)

(3) 毛线:线在穿越的时候还需要一点技巧呢!要抖一抖才能够顺利穿越。为什么线能穿越弯管呢?

教师小结:因为线是细细的, 软软的, 那为什么老师还要在线上面绑一个螺帽呢? (因为可以增加它的重力, 使它能够更加方便地穿越弯管。)

(4) 光:它只能到哪里啊?

教师:手电筒照出来的光是直射的, 所以不能穿越弯管。

(5) 钢丝:因为长钢丝是直直的、硬硬的, 不能拐弯, 所以不能穿越弯管。

教师:有什么办法让它穿越弯管吗? (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人们动了很多脑筋帮助它们穿过弯管。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宝贝 (出示钢丝弹簧) , 钢丝变成螺旋形的样子后, 可以伸到长长的弯管里帮助清理堵塞在弯管里的垃圾了!

篇4:大班科学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特别喜欢玩水,感知水的流动性,探讨水的沉浮等。在某次区角活动中,一个幼儿无意间拿起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在桌子上快速地旋转起来,大家都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想:以此为兴趣点,引导孩子探索这种有趣的科学现象,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生活的事件,将其转化为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幼儿在探究中亲身感受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旋转的莲花,对水能帮助乒乓球转得又快又稳的现象感兴趣。

2.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泥工板;用乒乓球制作的“莲花”;记录表;笑脸标记;水;橡皮泥球;吸管;抹布;音乐《水仙花圆舞曲》《土耳其进行曲》。

四、活动过程

1.韵律活动,激趣导入

(1)韵律活动:《水仙花圆舞曲》

师:孩子们,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客人,我们为他们跳支舞吧。(幼儿表演双人集体舞《水仙花圆舞曲》,舞蹈中多数为旋转的动作。)

(2)出示“莲花”,导入活动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演的圆舞曲很优雅!看,这里有许多用乒乓球做成的“莲花”,也想和你们一样旋转着跳舞,泥工板就是它们的舞台。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莲花”在舞台上转动起来呢?快试一试。

2.自主尝试,探究奥秘

◆第一次:自由探索,转动“莲花”

(1)幼儿自由探索,想办法让“莲花”在泥工板上转动起来。

(2)交流分享:你用什么办法让莲花转动起来的?幼1:“用手转。”幼2:“我把泥工板前后摇动。”幼3:“我是用嘴巴吹的。”教师相机用图示记录下幼儿的方法并小结:“原来我们可以通过用手转、嘴巴吹、摇动舞台等方法,让莲花转动起来。”

◆第二次:借助材料,自主探究

(1)猜想。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可以让莲花转得既快又不掉到舞台外面去。猜一猜,水、橡皮泥球和吸管,谁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幼1:“可能是水。”幼2:“橡皮泥球放在莲花里,可以让莲花的重心更稳。”幼3:“用吸管吹可以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

(2)幼儿分组尝试、验证。师: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科学是用事实来说话的。请带着你的莲花和舞台分别用每一种材料试一试。

(三张桌子分别呈现辅助材料:水、橡皮泥球和吸管)幼儿分别试一试、比一比谁最能帮助莲花在舞台上转得又快又稳。

(3)交流探索结果。①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情况。师:你刚才是怎么玩的,你发现谁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请幼儿分别介绍、演示自己的实验情况,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可引导他们进行比赛,再次观察、比较。②探索水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的奥秘。师:如果再次让你进行选择,你会选择哪种材料呢?生:“水。”师:为什么泥工板蘸了适量的水后,莲花能转得又快又稳?生:“因为水滑滑的,可以让莲花转快。”师:是呀,水滑滑的,可以减少摩擦,让莲花转快。那为什么有了水的帮助,莲花就不容易从舞台上掉下来呢?让我们再来试一试,感知水的神奇魔力吧。

(在玩中师幼共同小结:当泥工板蘸了适量的水后,水会减少莲花与泥工板之间的摩擦,让莲花可以转快;泥工板上的水还会发出一种神奇的力量,叫做水的表面张力,就像把莲花的底部紧紧地拉住,所以莲花转得很稳,不容易掉到泥工板外面去。)

◆第三次:再次尝试,转快“莲花”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圆舞曲的节奏有快有慢,要跳好它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能让你的莲花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来旋转吗?老师以不同的节奏说出“慢——慢——,慢慢转——”,“快快,快快,快快转,快快转”,幼儿尝试让莲花根据不同的快慢节奏来旋转。师:怎样才能让莲花转快?(引导幼儿在玩中发现:泥工板越倾斜,莲花转动得越快。)

五、活动反思

1.层层递进,自主探究

活动中,一个个层层递进、有难度但又是可以获得解决的问题不断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小朋友跳舞身体的转动—莲花怎样能在泥工板上转动—借助什么材料让莲花转得快又稳—为什么水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探讨莲花转的快慢与泥工板倾斜程度的关系—挑战同时转起几朵莲花。孩子在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中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索,孩子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亲历者,他们在经历中思考,在发现、猜测、验证、修正、总结与反思中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2.与艺术结合,活动优雅

将整个探索活动贯穿于“莲花跳圆舞曲”这个情境中,尝试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整个活动以圆舞曲开场,以圆舞曲结束;从幼儿自身跳圆舞曲过渡到莲花跳圆舞曲;从莲花简单转起来到转得又快又稳,再到许多莲花的集体舞;幼儿的整个探索过程由浅入深,与圆舞曲的节奏、旋律巧妙结合。活动中音乐的选择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它是一种隐性的引导,让孩子沉浸于探究活动中,享受探究活动。有了艺术的融合,科学活动变得更优雅:孩子探究的环境是美美的,探究的过程是美美的,探究成功后的心里也是美美的。在他们未来的学习中,这些幼时的情绪体验说不定会悄然复苏。

参考文献:

篇5:大班科学活动不倒的蛋娃娃教案

活动目标:

1、在玩玩做做中,发现“不倒翁”不倒的原因,体验探究的乐趣。

2、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与想法,认真倾听他人的表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准备蛋宝宝两组:一组为“不倒的.蛋娃娃”,一组为“会倒的蛋娃娃 ”。蛋娃娃的数量同幼儿人数。小石块、小沙包、橡皮泥、胶带等。集体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幼儿观察并描述蛋宝宝的外形特征。

——幼儿自由玩蛋宝宝,观察并讨论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并将幼儿的发现记录下来。

2、猜测并实验验证。

——猜测和交流。

(1)师:为什么有的蛋宝宝推来推去不倒,有的蛋宝宝推一下就倒呢?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教师将幼儿的发现记录下来。

——实验验证。

——探究蛋宝宝不倒的原因。

(1)师:“为什么有的蛋宝宝身体里放了东西就推不倒,有的蛋宝宝一推就到了呢?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成功的作品失败的作品。

(3)教师小结并将幼儿的发现记录下来。

3、再次实验验证,解决问题。

(1)师根据我们的发现再试试能不能做成“不倒的蛋宝宝。

(2)幼儿自由制作。

(3)教师小结,出示饮料瓶能不能做“不倒娃娃”,给幼儿留下悬念,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篇6:大班科学教案:快乐不倒翁

活动目标:

1、了解、感知不倒翁的秘密,激发探索兴趣。

2、学习根据自己了解的原因,动手制作不倒翁。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不倒翁玩具。

2、每人一份沙子,纸团、鸡蛋壳(半个)、橡皮泥若干。

活动过程:

一、展示各种各样的不倒翁玩具,鼓励幼儿游戏。

1、展示各种各样的不倒翁玩具,鼓励幼儿游戏。(1)教师:桌上有许多玩具,请你玩一玩,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2)幼儿自由玩不倒翁玩具。

(3)教师: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请你用动作学一学。这些不会倒的玩具接触桌面的部分都是一样的吗?

2、幼儿观察不倒翁玩具,找到它们不倒的原因。(1)教师:请你再次观察一下不倒翁,找找它为什么能摇摇摆摆却不倒的原因。

(2)幼儿再次游戏,独立寻找不倒翁不倒的原因。(3)集体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你找到原因了吗?

(教师小结:原来不倒翁很轻,下面比较重,接触左面的底部是半圆形的,而且里面的东西是固定的。

3、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不倒翁玩具。

教师:这里有沙子、橡皮泥、纸团等材料,请你将橡皮泥捏成片状粘到鸡蛋壳底部,看看谁都能做出不倒翁,再请你改用在鸡蛋壳中装沙子、纸团能否做出不倒翁。

4、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

1、教师:你们制作出不倒翁了吗?你是怎样制作的? 为什么只有用橡皮泥才能制作出不倒翁呢?将纸团放进乒乓球或鸡蛋壳中会怎样?为什么呢?将沙子放进乒乓球或鸡蛋中又会怎样呢?为什么呢?

2、想一想你们的不倒翁都是上面轻轻的,下面比较重,橡皮泥都是固定在半圆形底部的中间吗?

篇7:大班科学活动《不倒翁》教案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究不倒翁不到的秘密。

2、尝试制作不倒翁。

3、享受不倒翁的艺术体验。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塑料球、蛋壳、橡皮泥、彩纸、剪刀、水彩笔。

活动过程:

1、以谜语形式引出课题:一个老头,不跑不走,请他睡觉,他就 摇头,请你猜猜是什么。

2、引导幼儿探索不倒翁的秘密。

(1)出示不倒翁让幼儿自由玩耍,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2)请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上轻下重)

(3)可以提示幼儿打开不倒翁看看,再说说自己的发现。(上轻下重,底下有固定物)

3、幼儿动手制作不倒翁,发现不倒翁的制作原理。

(1)幼儿自己选择材料制作不倒翁。

(2)幼儿操作完后,将作品摆在前面进行试验,检验是否成功。

(3)师幼共同探讨为什么有的成功了,有的不倒翁却站不起来。(固定物没有放在中间,没有固定住。)

(4)教师小结:不倒翁的底部必须是圆圆的、滑滑的。固定物一定要牢牢的站在不倒翁的底部。

4、幼儿再次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展览欣赏作品,感受成功的快乐。

(1)组织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

(2)跟随音乐学做不倒翁。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既有科学的探索,又有动手制作,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会比较喜欢、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在活动前我认为不倒翁应该是小朋友生活中经常玩的一种玩具,不倒翁真勇敢,我们也要学习不倒翁遇到困难继续站起来的精神。让我们和你的小伙伴介绍下你的不倒翁吧。

篇8: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沙漏

玩沙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在幼儿园常能见到很多幼儿围着沙池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开心地用各种工具铲沙、运沙、筛沙……沙子带给幼儿无尽的快乐。怎样让沙“玩”出更高的价值,既有愉快体验,又能获得知识、经验的积累呢? 我在思考之后生成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 能主动探究,发现沙漏速度与漏口大小、多少之间的关系。

2.乐意参与探究活动,积极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3.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探究及记录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单孔沙漏16个(大孔、小孔各8个),多孔沙漏8个。

2.细沙、勺子、塑料瓶若干。

3. 幼儿人手一份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组装沙漏,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沙漏部件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样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

师:还有什么? 两个塑料瓶有什么不一样?

2. 教师组装沙漏

师:再看看,究竟是什么? (沙漏)

二、 自由装沙,探索多种方法

1. 探索多种方法装沙

师:这就是老师今天带给大家的礼物,每人都会有一个。可是,老师忘记在每个瓶里装沙了,请小朋友自己将沙子装进塑料瓶内。 (幼儿人手一个塑料瓶、一把勺子,尝试将沙装进塑料瓶的最佳方法)

2.说说装沙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将沙子装进瓶子里的?

三、观察比较,探索沙漏秘密

1. 幼儿组装沙漏

师: 请你们将带瓶盖的瓶子和装有细沙的瓶子组装在一起。

2. 玩沙漏

师:沙漏做好了,赶紧玩一玩,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3.比比谁最快

师:刚刚小朋友发现有的沙漏流得快,有的沙漏流得慢,我们来比比谁的沙漏流得最快。听到老师说“开始”,请小朋友将沙漏倒放,等所有的沙都流到地上的瓶子里,就请你快速站起来。

4.初步探索沙漏的秘密

师:为什么有的沙漏流得快,有的沙漏流得慢? (有的沙漏中间的孔大,有的孔小;有的孔多,有的孔少;有的装的沙多,有的装的沙少。教师将幼儿发现的秘密一一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5.进一步探寻沙漏的奥秘

(1)漏口大小、多少一样,沙子多少不一样

师: 沙多的沙漏流得快, 还是沙少的沙漏流得快呢? (先请幼儿猜想,然后请一名幼儿现场示范)

师小结:原来,同样的漏口,沙少的沙漏结束得快。所以,在沙少的标记下方打“√”。

(2) 漏口大小、多少不一样,沙子等量

师:请小朋友将沙倒入盆中,现在我们在沙漏里装入一样多的沙,将沙装到红线处。

师:现在,沙一样多了。猜猜看大孔的沙漏和小孔的沙漏,哪个流得快;单孔的沙漏和多孔的沙漏,哪个流得快。

师: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猜想,现在两个小朋友一组来试一试、比一比,看看究竟哪个流得快,并在快的标记下面打“√”。

幼儿操作、记录探索结果。教师提醒幼儿手不碰到沙漏,两人同时开始,并对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帮助。

师:谁来介绍一下,大孔的沙漏与小孔的沙漏谁流得快? 多孔的沙漏和单孔的沙漏谁流得快?

师小结:原来,在沙一样多的情况下,大孔的沙漏结束得快, 小孔的沙漏结束得慢; 在沙一样多的情况下,多孔的沙漏结束得快,单孔的沙漏结束得慢。

四、了解沙漏的作用,比赛收材料

1. 了解沙漏的作用

师:你们知道沙漏有什么用吗? (古时候人们没有时钟、手表,就借助沙漏来计时)

2. 体验一分钟沙漏

师:老师这里就有一个一分钟的沙漏,一起来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是多长时间。

3. 说说一分钟能干什么

师:一分钟的时间,你能做些什么呢?

4. 借助沙漏比赛收材料。

篇9:大班科学活动:茶叶

1.观察、比较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茶叶的外形特征,感知茶叶泡水后的细微变化。

2.了解茶叶制作过程和起源。

3.体验品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茶叶(白茶、铁观音、龙井、碧螺春、银针、茉莉龙球、苦丁茶、普洱茶),每组一份。

2.茶叶制作过程的录像。

3.记录纸人手一张、大记录表。

4.茶具一套,小茶杯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

1.聊茶。

师:上星期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小朋友回家品尝爸爸或者是爷爷泡的茶,并了解茶的名称和茶的有关知识,有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茶的知识,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请幼儿讲述,鼓励幼儿讲述越多越好,每位幼儿讲述完,教师记录在记录表上。

2.引导幼儿观察在桌面上的各种茶叶。

通过看看、闻闻、摸摸、说说、感知茶叶的形状。

师:有的小朋友为了和大家分享茶叶的知识,还特意从家里带来了许多茶叶,就放在边上的桌子上,请小朋友去看一看茶叶的形状、颜色,用鼻子去闻一闻味道,并完成一张记录表。

(1)边观察边与同伴交流并完成记录表。

(2)请个别幼儿交流,教师作记录。

(3)小结:

教师:茶叶的形状都不相同,颜色也不太一样,有深有浅,但是闻上去的味道都是非常清香的。

(二)幼儿观察用开水泡后的茶叶的变化,谈谈茶叶的作用

1.引导幼儿观察茶叶在杯中的变化。

师:茶叶到了水中,经过开水泡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

2.小结:我们看到的是茶叶经过开水泡后,又慢慢变回刚采下来的样子,茶水的颜色慢慢变红,茶水的颜色慢慢变绿,闻一闻真香呀。

(三)品茶

师:这么香的茶想不想品尝一下。

(四)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

师:这么香的茶是怎么制成的呢,我们张家港有一座美丽的山叫凤凰山,凤凰山上种植了许多的茶叶,前几天老师到凤凰山玩,特意去询问了当地的茶农有关茶叶的知识,拍下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了解茶叶的起源

师:人们是怎么知道茶叶可以用来泡水喝的呢?

在古代的时候,有个叫陆羽的人,有一次到山上去采药,觉得口渴了,附近又没有什么水。突然发现附近有一棵树,有很多鸟儿都在吃树上的树叶,他也摘了一片放在嘴里,顿时感觉不口渴了,而且精神也变得非常好。于是就把这种树叶叫做茶叶,用这种茶叶泡水喝,效果会比吃茶叶更好。茶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饮料,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明。

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春天是采茶最忙的季节,我们一起去帮茶农采茶吧。

活动延伸:

继续探究“茶”知识。

游戏活动:茶馆。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为了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进行了聊茶这一环节。后来通过看、闻、品,让孩子对三种茶有了初步的认识:看——看茶叶在未泡水和泡了水以后状态、色泽的变化;闻——茶叶的香味;品——感受几种茶叶的口味,全面地让孩子感知了解。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浓厚,也调动了孩子的基础经验,看到过爸爸、妈妈喝茶,和今天的学习联系后也有一些自己对茶的认识。这里将茶道的展示添加并放在延伸环节是让孩子将对茶的认识的延续,激起他们新的学习欲望。

篇10:不倒翁大班健康活动教案

设计意图:

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及协调性,培养孩子勇于挑战,敢于探索,集体合作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本学期本班结合我园开展的体育教研活动,本着“以孩子为本,从孩子出发,与孩子活动”的宗旨,针对大班的年龄特点及身体发展需要开展了次此教研活动。

活动目标:

1、发展双脚的平衡能力及身体的.协调性。

2、大胆探索,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活动中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团结、谦让。

4、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5、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平衡板 沙包 篓子 图画一张 磁带 鼓面一张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热身运动,我们都是不倒翁。

二、游戏

活动:

1、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

2、提出要求再次游戏。

三、探索活动:

1、幼儿自由玩平衡板。

2、利用平衡板搭桥

A:幼儿集体游戏。

B:河面变宽,幼儿探索方法传递沙包。

C:加大难度,幼儿再次探索。

D:再次加大难度传沙包,并进行比赛。

3、游戏:找朋友

四、放松活动:

听音乐欣赏图画,放松身体并有序收好平衡板。

活动反思:

篇11:大班科学活动《不倒翁》教案

活动目标:

1、在玩玩做做中,发现“不倒翁”不倒的原因,体验探究的乐趣。

2、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与想法,认真倾听他人的表述。

活动准备:

准备蛋宝宝两组:一组为“不倒的蛋娃娃”,一组为“会倒的蛋娃娃 ”。蛋娃娃的数量同幼儿人数。!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小石块、小沙包、橡皮泥、胶带等。集体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幼儿观察并描述蛋宝宝的外形特征。

——幼儿自由玩蛋宝宝,观察并讨论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并将幼儿的发现记录下来。

2、猜测并实验验证。

——猜测和交流。

(1)师:为什么有的蛋宝宝推来推去不倒,有的蛋宝宝推一下就倒呢?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教师将幼儿的发现记录下来。

——实验验证。

——探究蛋宝宝不倒的原因。

(1)师:“为什么有的蛋宝宝身体里放了东西就推不倒,有的蛋宝宝一推就到了呢?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成功的作品失败的作品。

(3)教师小结并将幼儿的发现记录下来。

3、再次实验验证,解决问题。

(1)师根据我们的发现再试试能不能做成“不倒的蛋宝宝。

(2)幼儿自由制作。

(3)教师小结,出示饮料瓶能不能做“不倒娃娃”,给幼儿留下悬念,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作为科学活动,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兴趣,探究出一个结果不应成为一节科学活动的重点。不唯上、不唯书,存有一份好奇和质疑应是我们在科学活动中带给孩子的珍贵理念,也是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更新的观念。当然,活动中也存在较多的亮点。如教师能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索与兴趣,在探索发现环节弱化老师的控制,更多的把课堂交给孩子,使孩子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充分探索,自由大胆表达。

篇12:大班科学活动《不倒翁》教案

科学课最重要的学习手段是观察,只有作好观察指导,科学科才可以成功。

在导入部分时,当学生观察到不倒翁除了外形以外,在没有可探究的价值,我引导学生,除了观察外形,还可以观察研究物体的哪一部分?个别学生就马上想到还可以研究内部特征。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意识到还可以通过对物体内部的研究认识物体,认识到“解暗箱”也是认识物体本质特征的一种有效的科学探究方法。

在本科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就是上轻下重,底部是半球状的。学生还发现了生活中不容易倒的物体有篮球架、地球仪等,找到了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那就是重心偏低,摆放稳定。本次学习达到学习目标。

篇13:大班科学活动:挑战一分钟

日常活动中我们发现许多幼儿缺乏时间观念, 做事拖拉,因此,我以“一分钟”为切入口设计了本次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充分感知时间的价值,懂得珍惜时间,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为顺利进入小学做充分的准备。

活动目标

1. 感受一分钟的长短,知道宝贵的时间是一分一秒累加而成。

2. 掌握动作迅速等珍惜、利用时间的方法。

3. 日常生活中懂得珍惜时间,初步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过整点、半点,知道小时、分、秒的关系;掌握了拍球、跳绳的技能。

物质准备:教学课件(课件一:秒针走一圈一分钟FLASH动画,配有幼儿熟悉的舞蹈音乐;课件二: 生活中各类争分夺秒的视频,如医生争分夺秒抢救病人,警察争分夺秒抓罪犯,消防员争分夺秒救火), 计时闹钟一个,皮球两个,跳绳两根,16开画纸、记号笔、书包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表演导入:一分钟舞蹈

播放课件一,师:老师带来一段小朋友熟悉的舞蹈音乐,想和你们一起跳舞。

师幼一起跳舞,师:今天跳舞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观看FLASH动画,发现表演时间只有一分钟,感受一分钟短而快)

二、层层探究:神奇的一分钟

1. 猜想讨论:我有一分钟。 师:一分钟的时间长吗?如果给你一分钟你能做什么?

2. 尝试发现:一分钟的能量。师:这儿有两个皮球,老师要请两个小朋友来拍球,看看在一分钟的时间里能拍多少个。

3. 对比分析:不一样的一分钟。 师:为什么一分钟里两个小朋友拍球的个数不一样呢?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呢?(探讨珍惜时间的方法,如加快速度,减少停顿等)

师:请两位跳绳高手来比一比谁在一分钟里跳得多,注意用上你们抓紧时间的秘诀!

三、突破挑战:一分钟自画像

1. 一分钟自画像。师:今天有个“一分钟自画像”挑战,看看谁能用一分钟在16开的纸上画出自己大大的头像。(要求尽量画大,画出漂亮的五官)

2. 自画像展(交流、分享抓紧时间的方法)。

四、生活拓展:生活中的争分夺秒

1. 观看视频:生活中的争分夺秒。播放课件二, 师:一分钟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在很多时候却关系到生死,需要争分夺秒。

2. 生活实践:整理书包。师:我们就要上小学啦,合格的小学生能够抓紧时间做事情,请小朋友在三分钟时间里,整理好学具和书包并放回学具柜中, 看谁整理得又快又整齐。

(幼儿整理书包并放回学具柜中,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 家园合作:请家长做幼儿的榜样,共同商讨制订作息时间表,并自觉遵守。

2. 区域及生活渗透。语言区:借助故事《龟兔赛跑》《等明天》及一些惜时守时的名人故事,让幼儿知道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数学区:投放计时闹钟、挑战一分钟统计表,让幼儿实践、记录、量化在规定时间内做事的效率。生活渗透:设置挂钟,根据每日各项活动的难易商讨完成的时间,再按规定时间完成任务,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反思

1. 教学内容:源于生活,着眼发展。本活动在幼小衔接主题背景下生成,内容源于对幼儿日常生活的观察,因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2. 教学过程:突出探究,强化实践。活动按“感知——探究——实践——拓展”这个流程来组织。幼儿在探究环节经历“猜想讨论——尝试发现——观察对比”三个步骤,突破了活动的重、难点。在“尝试发现”中将抽象的一分钟通过不同形式物化、量化, 在观察对比中掌握了加快速度等抓紧时间的办法。

篇14:大班科学活动:接水管

1积极探索接水管的多种方式。

2乐意与同伴合作、探究、交流经验,并尝试运用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长、中、短PVC管若干,直、弯接头数个。

2活动室地面上标有若干水管标记。

3小区布局图板(上面标有小区楼房及水管接头)。

活动过程

1出示活动材料,引导幼儿观察: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它们有什么特征?

2操作探索活动

A管子拼图案

(1)提出要求:尝试用管子接出不同形状的图案。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全面观察了解幼儿的操作过程,并进行指导。

(3)交流与讨论:你用管子接出了什么形状的图案,你用了几个什么样的接头?几根什么样的管子?

B接断管

(1)引导幼儿观察地板上的水管标记,提出操作任务:请将断掉的水管接上。

(2)幼儿操作,鼓励幼儿互相介绍接的方法,并检验水管是否接好。

(3)交流与讨论:断掉的水管都接上了吗?用了几根什么样的管子接上的?

C帮小区接水管

(1)出示“小区布局图板”,提出操作任务:请帮新建好的楼房接水管。

(2)提出要求:水管必须连接两端水管接头,并要通过每幢楼房。

(3)幼儿操作,提醒幼儿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

(4)展示幼儿成果,互相参观。交流讨论:每根接好的水管是否都能通过楼房?谁接的水管最牢固?如何验证接好的水管是否能通水?

活动延伸

将材料投放到科学区中,引导幼儿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在这次《接水管》的活动中,幼儿对操作材料很感兴趣,非常投入,能自主地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方式接水管来解决问题,也能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进行交流。活动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和成功后的欣喜,而在活动中,我的指导很少。或者说,几乎感觉不到。为什么会产生这般的效应呢?

首先,活动的材料具有生活化、趣味性、操作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深深地吸引了幼儿,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从而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活动中所取材的管子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且具有低结构材料的特点,既能引起幼儿探究的动机和兴趣。让孩子动手动脑探索问题,又同时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三种不同长度的水管及直头、弯头、三通三种接头,操作起来富有变化,这为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其次,将教育目标隐藏于材料及操作活动中,使材料成为“第二位教师”。

在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实现目标的内隐操作活动:活动一开始,先让幼儿充分接触材料。按意愿拼接水管,幼儿自己去玩、去操作、去发现;接着让幼儿根据水管标记尝试将断了的水管接上: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为新建好的小区铺设自来水管道。活动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而且活动要求、目标被蕴含在材料中,间接呈现给幼儿,避免了幼儿行为、活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使材料真正成为“第二位教师”。活动中,教师作为隐性的指导者,尽量不介入幼儿的探索操作,只有当幼儿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才给予指点,主要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在随时关注幼儿活动的同时,适时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思考、操作,直到成功。

篇15:大班制作不倒翁教案

1、发挥自己的创意尝试制作不倒翁,并运用各种材料进行装饰。

2、体验制作、装饰活动的乐趣。

3、过幼儿自身的活动,感知“不倒玩具”的秘密,发现这些不倒玩具的底部都是半球体的。

4、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不倒翁”的原理。使幼儿认识到将不倒玩具中装入物体后,不倒玩具上轻下重就可以站住,但是一扳就倒,需要将重的物体固定在半球体的底部中央才能做成不倒玩具。

5、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⒈空蛋壳人手一个、彩泥、固体胶、双面胶、各种材料的装饰品若干、剪刀。

⒉ppt课件。

教学重难点:

引导幼儿发现底部是半秋形的上轻下重的物体不易倒。只有在底部装进重的东西,还要把它固定在中间,才能让玩具怎么扳也扳不倒。

在幼儿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激发对不倒翁的兴趣。

1、师:你们玩过不倒翁吗?它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不倒翁的样子吧!

2、幼儿模仿不倒翁摇摆。小精灵儿童网站

3、师出示用空蛋壳制作的不倒翁范例,激发幼儿自己制作不倒翁的兴趣。

师:你喜欢哪个不倒翁,为什么?

二、讨论制作不倒翁的方法。

1、提问:谁知道不倒翁为什么会不倒?怎样做能让它不倒呢?

2、个别幼儿尝试,集体讨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总结正确的制作方法。

3、小结:尝试从蛋壳顶部放入橡皮泥,并轻轻地把它固定,不倒就说明你成功了。

三、发挥自己的创意,尝试制作并运用各种材料进行装饰。

1、请幼儿先找到鸡蛋的平衡点再由少到多逐渐在鸡蛋壳里添加橡皮泥,使鸡蛋变得不倒。

2、引导幼儿按自己的想法来创作不倒翁。(在每组上准备一些不同材料的装饰物,幼儿可自己选择进行装饰)教师可适当协助幼儿完成。

四、作品展示与交流。

1、讨论创作过程中有无遇到困难,如果有,请幼儿说说是如何克服的。

2、幼儿展示作品时说说自己特色的地方。

师:你的`不倒翁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特色?

3、引导幼儿陈列作品,大家观摩作品,并给予鼓励。

师:你觉得谁的不倒翁最特别,为什么?

五、完成制作

小朋友一起玩一玩,体验乐趣成就感。

六、结束部分:

把幼儿制作好的蛋壳不倒翁展示出来,共同欣赏。

老师:“大家都把准备丢掉的蛋壳制作成这么漂亮好玩的玩具,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废品,稍为改变一下,就可以重新利用起来,小精灵儿童网站只要细心观察、留意;生活处处可以变废为宝”。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积极探索不倒翁,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这样孩子们所获得的经验都是在自己的探索中得到的,在大脑中的印象自然也就比单由教师传授的更加深刻。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

本次活动既有科学的探索,又有动手制作的环节,这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特点,是一种孩子们很喜欢的活动形式,因此进行得比较成功,然而在活动中我仍然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活动准备的材料不够多,一些能力强的幼儿还想到了很多创新的方法,可是却在材料上受到了限制。所以我没有给孩子们更好的发挥空间。在以后的科学活动中我应该多准备一些材料,供幼儿更好地进行操作。

篇16:大班体育活动 不倒翁

设计意图:

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及协调性,培养孩子勇于挑战,敢于探索,集体合作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本学期本班结合我园开展的体育教研活动,本着“以孩子为本,从孩子出发,与孩子活动”的宗旨,针对大班的年龄特点及身体发展需要开展了次此教研活动。

活动目标:

1.发展双脚的平衡能力及身体的协调性。

2.大胆探索,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平衡板 沙包 篓子 图画一张 磁带 鼓面一张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热身运动,我们都是不倒翁。

二.游戏

活动:

1.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

2.提出要求再次游戏。

三.探索活动:

1.幼儿自由玩平衡板。

2.利用平衡板搭桥

A:幼儿集体游戏。

B:河面变宽,幼儿探索方法传递沙包。

C:加大难度,幼儿再次探索。

D:再次加大难度传沙包,并进行比赛。

3.游戏:找朋友

四.放松活动:

听音乐欣赏图画,放松身体并有序收好平衡板。

《尖利的物品》课后反思

大班健康活动——《尖利的物品》课后反思

周一我上一节了健康活动《尖利的物品》,本次活动目标是:

1、知道尖利的物品,如使用不当会伤害身体。

2、学习使用剪刀、筷子、笔、刀、游戏棒等物品的正确方法。

这节课我共分四方面来进行教学,首先让幼儿观察了解尖利物品,知道名称,了解它的用途。因为幼儿的人数较多,怕在分组活动中出现意外,所以我只准备了一份的物品让幼儿进行观察,课堂的秩序较好。

在出示物品时,幼儿都能积极的举手告诉我这些物品的名称,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对于这些东西是十分的熟悉的;并对它们的用途也是比较了解的,大多数的幼儿一次就把所有物品的用途都说出来了,但是对于他们的共同之处幼儿的回答就不太完整,虽然知道但是不能用一个较好的词语来进行概括,从这里我发现我班幼儿在语言发展方面,词汇还是不够丰富需要加强。

幼儿对‘为什么要把尖利物品设计成这样’,不太了解,有的幼儿说 “本来就是这样的”有的说“因为这样好用”„„因此,在我讲了以后幼儿就有了一种恍然大捂的神情,感到很高兴,还不时和边上的同伴那进行交流。课堂的气氛一下字就活跃了起来。

在第二环节中主要让幼儿交流生活中使用尖利物品不当造成伤害的一些体会。幼儿都积极的说了一些自己使用过的尖利的物品。有剪刀、针、图钉、牙签、大头针、钉子等,幼儿的知识经验还是较丰富的,有些我也没有马上想到,但是幼儿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还对我说了很多发生在他们自己或者周围人身上的一些伤害事故,从中不难看出现在的幼儿知识面还是比较广的,他们都能对这些事情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进行分析,了解受伤的原因。第三环节是

活动的高潮,幼儿积极讨论正确使用尖利物品的方法。有些幼儿口语表达不清楚,但动作就很到位,因此,我就让一个幼儿做动作一个幼儿进行讲解,孩子们对这个方法很感兴趣,都举手想参加,课堂的气氛非常热烈。当中有的幼儿示范不够标准,或讲解不清楚的,其他幼儿还会进行指正,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已经基本掌握了正确的使用方法,活动的目标基本达到了!

最后我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小结,把幼儿的讲述的内容进行了汇总。

篇17:大班科学活动《不倒翁》教案

活动名称:

《顽皮的影子》

活动目标:

1、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活动,并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合作、判断能力。

准备活动:

知识准备:

1、知道镜子会反光,了解平面镜的特征。

2、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

物质部分:

1、白志、手电筒、固体胶若干。

2、乌龟、小鸟、牙孜、风车,电扇、蝴蝶等各种形象若干。

3、教师范例一份。

组织形式:

集体教学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打开应集灯,照在墙上同幼儿一起玩手影,并教幼儿几种手影,如:孔雀、小鸟、小狗等手影,以故事《小孔雀的一天》使幼儿知道在不同方位的光性照射出不同长短的影子。

教师关掉灯,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

二、了解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小兔并对幼儿说:“今天优质调皮的小兔子想和自己的影子做游戏,可他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小朋友帮小兔找到他的影子,并看看有什么变化。”

让幼儿用手电照在小兔身上,观察光线角度不同,影子有什么变化,幼儿自由发表意见,师选一幼儿代表进一步强化“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只有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才能产生影子。

三、跳舞的影子

1、游戏:蝴蝶跳舞,教师操作游戏材料表演,幼儿观察蝴蝶飞起来跳舞,但不结实操作过程。

2、为幼儿提供材料:手电、纸、蝴蝶、固体胶等材料,通过实验操作启发幼儿想办法让蝴蝶跳舞。

3、请个别幼儿把自己探索结果告诉大家,并掩饰过程。

4、讨论:为什么有的蝴蝶会跳舞?而有的蝴蝶不会跳舞?

5、小结:要升蝴蝶跳舞,他的翅膀与纸之间必须有距离,也就是只把蝴蝶的身上粘住即可,翅膀不必粘上。

四、进一步探索“影子”跳舞的奥秘

1、提供各种形象,请幼儿任选一种或几种材料,想想这些物体的那些部分适于活动,然后设法让他们动起来。

2、幼儿探索根据情况指导,如当幼儿未能让风车转起来,可以启发幼儿思考,“风车”的角度折叠得是否合适?手电移动的角度方向是否与“风车”的活动有关。

3、幼儿讲述方法并交流,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物体是怎样活动的?

4、你们发现什么秘密?(手电上下移动时,影子也上下移动,手电左右移动时,影子也左右移动)

5、教师小结:当手电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是影子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它们就跳起舞来了。

五、活动延伸

1、到户外去寻找各种物体和自己的影子,并玩踩影子游戏,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本次活动。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现象。

篇18:大班科学活动:陀螺转起来

设计意图

陀螺是幼儿感兴趣的玩具,他们时常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斗陀螺,观察中我发现现成的陀螺可变性少,探究价值不高。于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取了纸片和小木棍这两种生活中极易取材的半成品材料引导幼儿自制陀螺。活动中,将“影响陀螺旋转稳定性的因素”作为探究的核心问题,引导幼儿在实际操作、实验、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性探究,教师在此基础上启发鼓励、顺势引导,以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活动目标

1.初步探索陀螺转动的稳定性与陀螺面形状、材质、高低等因素的关系。

2.在操作实验中能细心观察、比较,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3.体验玩陀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分类盒人手一个,内放3根小木棍、1张圆形卡纸、1张其他形状的卡纸(三角形或者椭圆形或者平行四边形)、1张圆形白板纸。

2.实物陀螺、小篮子各若干。

活动过程

一、自由玩陀螺

师:看,今天小朋友带来了许多不一样的陀螺,每人选一个玩一玩。你的陀螺成功转起来了吗?你是怎么玩的?

小结:不同的陀螺有不同的玩法,可以通过抽、拉、拧、按等方法给陀螺一种力,让它转动起来。

二、自制不同形状的陀螺

1. 认识制作陀螺的材料。

师:陀螺好玩吗?想不想自己做一个陀螺玩一玩?看看分类盒里有些什么材料。小木棍和纸片可以帮助我们做成陀螺吗?它们分别可以做陀螺的哪个部位?我们来试一试做陀螺,让它们都转动起来!

2. 幼儿根据自己分类盒中的材料制作陀螺,做完三个陀螺分别转一转。

3. 观察比较。

教师根据陀螺面的形状和材质,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陀螺,请制作者分别转一转,其他幼儿仔细观察后交流发现。(三角形的陀螺面转起来也变成了圆形,三角形陀螺只能坚持转一会儿,平行四边形的陀螺转起来像宝剑……)

三、探索陀螺旋转时间的长短与陀螺面形状、材质的关系

1. 陀螺王选拔赛(第一次淘汰)。

师:你们的发现真多,我们做的陀螺是要参加陀螺王选拔赛的,猜猜怎样的陀螺可以当陀螺王。如果你的三个陀螺里面首先要淘汰掉一个,你会淘汰哪一个?为什么?

幼1:我先淘汰三角形的,它转的时间最短。

幼2:我也选三角形的,因为它被圆形陀螺一撞就倒了。

幼3:我淘汰平行四边形的,它比两个圆形陀螺转的时间都短。

幼4:我知道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都是有棱角的,所以转得不稳。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还会动脑筋思考,真棒!如果你没有三角形陀螺和平行四边形陀螺,你淘汰的是哪个?

幼5:我淘汰椭圆形的陀螺,它转得慢,而且一会儿就停了。

师:请小朋友们将最先淘汰掉的那个陀螺送到桌子上的篮子里。

小结:圆形陀螺面的陀螺转的时间比较长,也比较稳。

2. 陀螺王选拔赛(第二次淘汰)。

师:还剩下哪两个陀螺了?都是圆形的,如果再淘汰一个,你会选择淘汰哪个?

幼:淘汰卡纸陀螺,因为它没有白板纸陀螺坚持的时间长。

师:让我们一起转动两个陀螺比一比!同样是圆形的陀螺,为什么白板纸陀螺坚持的时间长呢?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幼1:卡纸比较轻,转起来有些摇晃,白板纸重一点,比较稳。

幼2:白板纸比较厚!

小结:原来重一点、厚一点的圆形白板纸陀螺比薄一点、轻一点的圆形卡纸陀螺转的时间长。

四、进一步探索陀螺旋转时间的长短和纸面距离地面高度的关系

师:看来三个陀螺中圆形白板纸做的陀螺最厉害,我也做了一个白板纸陀螺(陀螺面距离地面较高),我们来PK一下!

师:我的陀螺怎么坚持的时间这么短?跟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仔细看看!

幼:两个陀螺的面距离桌面的高度不同。

师:陀螺的面距离桌面的高度会对旋转时间的长短有影响吗?请你们也移动白板纸陀螺面的位置试一试,看看哪种情况下陀螺转的时间长。

师:比出来了吗?哪个才是今天的陀螺王呢?

幼:陀螺面距离桌面比较近的白板纸陀螺,坚持的时间更长!

师小结:真正的陀螺王诞生了,它就是陀螺面距离桌面比较近的圆形白板纸陀螺!

五、梳理经验,延展探究

师:原来陀螺旋转的时间跟陀螺面的形状、轻重、厚薄以及距离地面的高度有关系,还可能跟什么有关系呢?以后我们可以继续去研究。现在带上陀螺去参加陀螺大战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基于儿童的教育视角,以“选拔陀螺王”的游戏情境贯穿始终,做到从“面”上把握总方向,在“点”上完全放手,这种开放的自主探究允许并鼓励孩子从不同的点去发现陀螺转动起来的秘密,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使每个孩子都有发现的快乐。

活动中,我一改验证学习的方式,以“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陀螺能当选陀螺王”等问题引领,辅以淘汰赛、师幼PK等小游戏,点燃幼儿主动操作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在一次次积极的探究中解疑、释疑,将发现引向纵深,进行经验的重组和建构。

篇19:大班科学活动:瓶子魔镜

矿泉水瓶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普通物品。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孩子把它灌上了水,在盥洗室里玩得不亦乐乎,原来他们发现了灌了水的瓶子能让眼睛变大、鼻子变形。我也很好奇地反复操作,竟发现瓶子里还有这么多奇妙的影像变化:拉长、变宽、放大、缩短、甚至还能水平翻转和上下翻转!由此,我开展了一次集体活动“瓶子魔镜”,一是可以满足更多孩子的需要,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二是通过让幼儿反复探索透过装满水的瓶子可能看到的不同影像,将幼儿随意的玩耍、零散的经验加以提升;三是可以不断激活他们的好奇心,意在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

活动目标:

1.对透过装满水的瓶子看物体时出现的影像变化感兴趣,并能表达自己的真实发现。

2.学习验证自己或他人猜想的方法,探索影响影像变化的秘密。

3.乐意与同伴分享交流,学会观察、迁移运用他人的经验。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准备:

(1)在主题活动“有趣的影子”中,幼儿已了解透明瓶子透视、透光的特点。

(2)幼儿已有用简单的符号或数字进行记录的经验。

2.材料准备:

(1)表面光滑平整、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人手一个;

(2)隐藏蜗牛的花园图片、猴子站在树上伸手摘月亮的图片和树叶图片人手一份;

(3)记录表;

(4)视频课件(透过装满水的瓶子看猴子摘月亮图片,出现上下翻转的影像变化,呈现出猴子捞月亮的现象)。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发探究兴趣

教师(出示装满水的瓶子):老师带来了一个瓶子,看看里面有什么?猜猜,如果用这只装满水的瓶子来看东西会怎么样?

二、反复探索,发现变化,探寻奥秘

1.自由玩瓶,发现水瓶魔镜。

教师:“这是一个瓶子魔镜,现在请你们就用它来看一看旁边的小朋友和活动室里的东西,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幼儿拿瓶,自由透过瓶子看事物。

(2)交流分享,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根据幼儿的分享及时追问:“噢?有变化?什么变化?请说给大家听听!”、“他看到的现象你们也看到了吗?试试看吧!”、“还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是否敢于表达自己的发现,肯定并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真实的发现。

(设计意图:在游戏情境中,幼儿既明确目的又自然融入,在自由玩瓶的过程中发现透过装满水的瓶子看物体会出现变化的影像现象,接纳他们真实而多样的发现,不断地激活他们的好奇心,激发探究的愿望。)

2.“和蜗牛捉迷藏”,探索影像放大的秘密。

教师(出示“隐藏着小蜗牛的花园”图片):“花园里的小蜗牛和我们捉迷藏,它们很小很小,请你先用眼睛去找一找,看看有几只蜗牛?”

(1)幼儿用眼睛观察花园卡片,寻找图中隐藏的蜗牛。

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用什么方法找到蜗牛以及藏在哪里的蜗牛容易被找到?哪里的蜗牛不易被发现?

(设计意图:观察是探究的基础,引导幼儿学会基本的观察方法,在寻找发现蜗牛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进行比较观察、细节观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为探索扫清障碍。)

(2)交流与分享。

你是怎么找到小蜗牛的?

(3)对比用瓶子和眼睛两种方式看的区别,发现影像放大的变化。

教师:用瓶子再找找小蜗牛,看看到底能找到几只?用眼睛看蜗牛和透过瓶子看蜗牛,看到的蜗牛一样吗?

(4)幼儿用瓶子观察蜗牛图片,自主探索、对比发现。

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拿瓶的方向和幼儿是否能看到放大的影像?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5)交流与分享,教师用简单符号记录。

教师:用眼睛看蜗牛和透过瓶子看蜗牛,看到的蜗牛一样吗?

你是怎样拿瓶子的?还有其他的拿瓶子的方法吗?

竖直拿瓶、横着拿瓶、斜着拿瓶都能让蜗牛放大吗?都能看得清吗?试试看!

(设计意图: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语言“你是怎样拿瓶子的?”简化关于瓶子方向、角度的目标指向,提醒幼儿关注拿瓶方向和方式多样性,将关键经验前置,为后续探索打下基础。)

(6)师幼共同小结:瓶子魔镜不管是正着拿、倒着拿、横着拿、斜着拿,只要靠近图片,图案就变大了。瓶子魔瓶不仅能够放大图像,它还有别的魔力,能变出其他有趣的现象。

3.从猴子“摘月亮”到“捞月亮”图片,探究影像上下翻转的秘密。

(1)教师(出示猴子摘月亮的图片):小猴在干什么?月亮在哪里?小猴的手向着哪个方向?它站在哪里?用瓶子魔镜看会出现什么呢?

(2)幼儿大胆猜测后观看视频验证猜想。

教师:你看到小猴怎么样了?你从哪里看出它倒了?

(设计意图:带领幼儿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是为了让幼儿在观看视频时发现现象的变化,学会通过细节比对影像与原图的方法。)

(3)讨论与猜测:为什么猴子会倒过来捞月亮?怎样做才能看到猴子“捞月亮”呢?

(4)幼儿尝试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

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是否会调整瓶子与图片的距离?

(5)交流与分享,教师用简单符号记录。

教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看到这个现象的?

谁还没有试验成功?不着急,慢慢试。

(6)梳理经验,探究影像变化的秘密

篇20: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设计意图:

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正处在表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在认识事物上缺乏对其本质的了解:但是这个时期到幼儿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喜欢通过动手动脑获取新知识与经验,乐意使用工具和技术进行探索活动。汶川大地震不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还牵动着我们幼儿园所有孩子的心。近日来,孩子们常常谈论着自己从电视中看到的地震信息。在一次餐后活动中,我在建构区听到了几个男孩子的协商,他们在研究要盖一座防地震不倒的房子。看着孩子那认真的神情,我突然产生灵感,何不开展一次《不倒的房子》的科学建构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房子不倒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3、初步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小常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活动资源准备:

1、经验准备: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搭房子的技巧,以及房子的一些简单结构,并可让幼儿收集一些房子的构造图。

2、材料准备:

a 操作性材料:塑料杯、,塑料板,纸皮、纸筒、易拉罐、水管、水管接口、泡沫板做的实验演示台,水管、水管接口、细铁丝、小木棍。

b辅助材料:双面胶、透明胶、小剪刀、塑料绳子、细铁丝、小型电风扇。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1)提问;小朋友因为地震很多房子都倒了,你们想帮助灾区的小朋友吗?你们想盖一间怎样的房子呢?。

(2)幼儿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材料自由地搭建不倒的房子。

2、感知材料,提升认知。(重点)(1)幼儿在实验测试区域利用操作材料自由地探索,并在活动中初步(2)了解房子不倒的各种要素,了解要让房子不倒必需要用框架进行支撑与固定。

发现新问题: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把框架固定在实验台中会有更好的固定效果。

提问:怎样才能把我们做好的框架固定在实验台上,不移位呢?

3、动手操作,掌握技术。(难点)(1)激发幼儿带着问题继续实验。鼓励幼儿大胆地利用各种方法构建房子的墙体,并与框架连接起来。

提问:小朋友,有什么办法把墙体和框架连接起来呢?

(2)学习在操作中作出简单的记录。(附记录表)

4、展示与检查,体验成功。

(1)师幼合作利用风扇和一起拍打泡沫实验台检验构建的不倒的房子是否成功,分享成功的快乐并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

拓展活动:

上一篇:小学生童年趣事作文摘录下一篇:我的音乐老师小学生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