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沟通中的深层观念障碍探析

2024-05-21

跨文化沟通中的深层观念障碍探析(共3篇)

篇1:跨文化沟通中的深层观念障碍探析

关键词:沟通;语言障碍;文化观

一、语言障碍

语言上的障碍使得庞太太和她的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几乎是不可能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生长于美国的华裔后代,因此是几乎不会说中文的:“自打我去了学校,我的中文便自动停止增长了。在跟妈妈交流时我是一个语言矮子。当我说中文时,最多像一个早熟的五岁孩子的水平”(Louie 2008) 。当他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没有办法用流利的中文与母亲交流。而主人公的母亲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年,但是却没有学会英语。从庞太太与他人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她对于语言适应的拒绝和排斥:她坚持用广东话跟别人聊天,也不学英语,作为儿子,阿威没法用中文成功地说出自己心声。比如,他试图告诉母亲一些时事新闻,所以就想给母亲读报纸,但遗憾的是只能将报纸的标题字对字的翻译,“我”知道自己想说什么,而且“我”有好多话想说,但只能将自己想说的话字对字地翻译,然后将这些词语生硬地连接起来,最后无法说出什么名堂来。母子二人没有想过主动学习对方的语言,因此语言障碍是造成母子双方消极沟通的主要原因。

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母子之间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也是造成双方消极沟通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庞太太固守传统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她不能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另一方面,她的两个儿子生于美国、长在美国,相对于庞太太而言他们对于美国社会更熟悉,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他们已经融入了美国的年轻一代,并且活跃于社会生活中。生活于这个社会中,他们当然是希望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在主流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阿威就很关心时事,还喜欢读报纸,很有公民意识。看到母亲在看无聊的摔跤节目时,阿威的弟弟比利在送来咖啡和点心的同时借机关掉了电视,因为他认为这是低俗的电视节目。这些细节表明,母子双方有着不同的审美概念、审美情趣和需求,生长于美国的华裔后代已经适应了所处社会的环境,也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

三、婚恋观的冲突

不同的婚恋观也是导致母子双方不能积极地进行沟通的另一个因素。阿威虽然有一个女友,但是他对母亲说自己将不会结婚,这使得母亲非常生气的同时也无法理解。更让庞太太生气的是她的小儿子比利,他根本就没有女友(因为比利是同性恋),当母亲提出让比利去香港找一个媳妇的要求时,比利直接拒绝了她,说自己要跟猫结婚,其实这是他在清楚地表示自己不会和女性交往。当然,母亲是很气愤的:“讲这种混账话,那是一种什么生活,整天抱一只猫?她会给你生仔?”(Louie 2008)老太太的愿望很简单,她就是想找一个中国的儿媳妇,希望后代能孝亲敬祖,传承传统文化。双方都不饿能够接受彼此的婚恋观,当然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

四、曼迪的交流之道

与之相比,阿威的前女友曼迪对于庞太太的观念是包容、接纳的。尽管曼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说着纯正的英语,但她也努力学习中文以便跟庞太太沟通,而且也学着用广东话跟老太太聊天,如果口头上无法表达的,她还用笔写下自己想说的话,跨越语言障碍让两人得以愉快交谈。在文化观方面,曼迪也在试着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文化。每逢节假日,她都会跟庞太太一起做中国的食品和点心,陪伴着老太太一起庆祝节日,当然这些对于庞太太来说就是心灵上的慰藉,她也特别喜欢曼迪。曼迪在语言、习俗上对庞太太的尊重让双方都能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达到有效的沟通,从而促进了两人的友好关系。

五、结论

从作者对庞太太和两个儿子日常生活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双方的交流在很多方面都是消极、被动的,这种消极的沟通方式源自于语言障碍和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不管是母亲还是儿子都没有在语言学习、接纳他人的观点等方面做出努力,而是一味地责怪和抱怨,当然就阻碍了母子双方的情感交流。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只有努力适应语言障碍、用包容的心态来接纳彼此的价值观才能让双方达到有效沟通的同时,促进彼此的情感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异质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Louie, David Wong.“Pangs of Love.” In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ed. Xu Yingguo 248-272.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8.

篇2:探析沟通障碍

关键词:管理 沟通 沟通障碍

0 引言

沟通,是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和其他一切管理者最为重要的职责之一。在每一个群体中,它的成员要表示愿望、提出意见、交流思想;群体的领导者要了解下情、获得理解、发布命令,这些都需要有效的沟通。因此可以说,有效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技能,已成为人们工作与学习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功能之一。沟通也就是信息交流,是指主体(发送者)通过一定的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客体(接收者),并取得客体相应反应的过程。完整的沟通过程包括六个环节:①信息发送者,即沟通主体或来源,是指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②编码,指发送者用来传递信息内容的形式;③沟通渠道,或称媒体,指信息的流通载体;④信息接收者,即沟通客体;⑤译码,指客体对接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解释、理解;⑥反馈,客体对信息所做出的反应。沟通过程如图1所示。在人们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使沟通受到阻碍。通过对沟通过程的了解,可以发现沟通障碍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信息发送者的障碍、信息接收者的障碍、沟通渠道的障碍、反馈的忽视。

1 信息发送者的障碍

在沟通过程中,信息发送者的情绪、倾向、个人感受、表达能力、判断力等都会影响信息的完整传递。障碍主要表现在:

1.1 表达能力不佳。发送信息方如果口齿不清,词不达意或者字体模糊,就难以把信息完整地、准确地表达出来。有一个笑话说,主人请客吃饭,眼看约定的时间已过,只来了三个人,不禁焦急地说:“该来的没有来”,已到的客人一听,扭头就走了两位。主人意识到他们误解了他的话,又难过得说:“不该走的又走了”,结果剩下的客人也都气乎乎地走了;如果使用方言、土语,会使接收者无法理解。在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人员之间的交流中这种障碍更明显。

1.2 信息传送不全。发送者有时人为缩简信息,使信息变得模糊不全,使人难以完全理解。如:“淮胎厂”(淮安轮胎厂)、“上吊厂”(上海吊车厂)。

1.3 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不适时。信息传递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沟通效果。如:在春节联欢会上,领导反复强调生产纪律,就会使大家“大倒胃口”,听不进去。

1.4 知识经验的局限。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如果在知识和经验方面水平悬殊很大,发送者认为沟通的内容很简单,不考虑对方,仅按照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范围进行编码,而接收者却难以理解,从而影响沟通效果。如果不将原子科学的一些术语作明白的解释,一个普通人就难以正确了解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

1.5 对信息的过滤。过滤是指故意操纵信息,使信息显得对接收者更有利。如某管理人员向上级传递的信息都是对方想听到的东西,这位管理人员就是在过滤信息。现实生活中“报喜不报忧”就是典型的信息过滤行为。

1.6 地位影响。当某人在管理层中的地位大大高于另一些人时,变会产生地位影响。在英国金雀花王朝时代,曾有四个骑士听到国王亨利二世说:“谁来为我清除这个煽动骚乱的教士?”他们就认为这是国王的杀人命令,所以他们就把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Thomas Becket)杀死了,还认为是替国王除了一大祸根。其实,这句话不过是国王由于愤怒和失望而发出的慨叹罢了。

2 信息接收者的障碍

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看,影响信息沟通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

2.1 对信息的筛选。受主观性的影响,接收者在接受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按照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选择,从而可能会使许多信息内容被丢失,造成信息的不完整甚至失真。例如:在全公司大会上,总经理介绍公司明年的计划以后,小丁只在意了“明年3月份要加工资的15%”,而小刘则接受了“明年第一季度要完成销售额5000万元”。又比如:对于同样一个“○”,数学家说它是圆,运动员说它是一个球,画家说它是一轮明月。

2.2 对信息的承受力。每个人在单位时间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对于承受能力较低的人来讲,如果信息过量,难以全部接受,就会造成信息的丢失而产生误解。压力太大,会使一些员工“躺倒不干”。

2.3 心理上的障碍。接受者对发送者不信任,敌视或冷淡、厌烦,或者心理紧张、恐惧,都会歪曲或拒绝接受信息。

2.4 过早地评价。在尚未完整地接受一项信息之前就对信息做出评价,将有碍于对信息所包含的意义的接受。价值判断就是对一项信息所给予的总的价值的估计,它是以信息的来源、可靠性或预期的意义为基础的。过于匆忙地作出评价,就会使接受者只能听到他所希望听到的那部分内容。

2.5 情绪。在接受信息时,接受者的感觉会影响到他对信息的理解。不同的情绪感受会使个体对同一信息的解释截然不同。狂喜或悲伤等极端情绪体验都可能阻碍信息沟通,因为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出现意识狭隘的现象而不能进行客观地理性地思维活动,而代之以情绪性的判断。因此,应尽量避免在情况很激动的时候进行沟通。所以说,在领导心情好的时候,最适宜谈加工资的事情。

3 沟通渠道的障碍

沟通渠道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沟通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选择沟通媒介不当。比如对于重要事情而言,口头传达效果较差,因为接受者会认为“口说无凭”、“随便说说”而不加重视。

3.2 几种媒介相互冲突。当信息用几种形式传送时,如果相互之间不协调,会使接受者难以理解传递的信息内容。如领导表扬下属时面部表情很严肃甚至皱着眉头,就会让下属感到迷惑。

3.3 沟通渠道过长。组织机构庞大,内部层次多,从最高层传递信息到最低层,从低层汇总情况到最高层,中间环节太多,容易使信息损失较大。

3.4 外部干扰。信息沟通过程中经常会受到自然界各种物理噪音、机器故障的影响或被另外事物干扰所打扰,也会因双方距离太远而沟通不便,影响沟通效果。“三心二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4 反馈的忽视

反馈,是接收者给发送者一个信息,告知信息已收到以及信息理解的程度。反馈的目的是证实。

反馈不足可能产生两个问题:

4.1 发送者发出第二次信息。由于发送者没有收到回复信息,他不知道接收者是否收到或理解了信息,所以往往再次发出重复信息,或者询问是否收到第一次的信息。

4.2 接收者按照不确定的信息行动。如果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错误,那后果可能是很严重的。

正因为反馈如此重要,所以发送者必须努力获得反馈,而接收者也必须经常反馈。通常,反馈的方法主要有:重复原来的信息;回答自己理解的信息;用表情或身体语言来反馈。

可见,管理者只有明确发生沟通障碍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的掌握传递信息的技能,采取有效的沟通手段,才能有效改善甚至杜绝障碍的产生,使得管理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利,李大伟主编.管理学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程延江主编.管理学教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篇3:跨文化沟通中的深层观念障碍探析

摘要:校企文化沟通属于跨文化沟通,这种沟通存在着感知错位、缺乏共鸣、文化优越感和价值观差异等沟通障碍。树立文化兼容意识、实施跨文化培训、利用新媒体进行沟通,是破解沟通障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跨文化沟通:解决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中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向世人证明了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校企合作需要跨文化沟通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们所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总和。高校文化是高校师生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过程中形成的愿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校标、校训、校规、校风及主流舆论导向和硬件设施等文化内涵。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运营活动中创造和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企业制度和企业产品等的总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校企合作,需要跨文化沟通。

美国学者哈雷斯对“沟通”的界定是:沟通是一个包括信息发出、信息传递和信息接收的相互影响的循环过程,即将意图编译成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刺激源,再传递给接收者,接收者将收到的刺激源进行解码,最后赋予解码的信息独特的意义,并受其影响做出反应。跨文化沟通是指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来自不同的文化系统,发送者在一种文化类型中对信息进行编码,而接收者要在另一种文化类型中对信息进行解码。校企文化是一种异质文化,这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就属于跨文化沟通。

从组织理论的视角来看,要实现校企合作的目标,高校文化和企业文化要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实现有限融合,以形成一个校企双方认同并遵循的新型组织文化,从而形成校企合作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价值目标。可以说,校企合作需要校企文化的沟通和融合,校企合作越深入,校企文化沟通就越频繁,融合也就越全面。如果校企之间没有文化层面的沟通与融合,校企合作就会表现出单一化、表层化和短期化的特征,合作就将流于形式、表面,没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另外,从传播学的理论出发,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是校企合作管理的出发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双方面对的是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合作者,管理是在异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同质文化沟通相比,沟通难度更大。有效的沟通能让合作圆满完成,但沟通不当则可能遭遇“文化震撼”或“文化误解”,从而导致校企合作的破裂。

二、校企合作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一)感知错位

感知是个体对外部的刺激进行选择、评价和组织的过程。感知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文化决定了人们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方式以及对外部事物的倾向性选择和评价;另一方面,感知一旦形成,便会对文化及文化沟通产生重要影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沟通时常常习惯于将沟通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层面上,总是以自己的文化规范和标准作为参照系去评估别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比如,企业非常重视绩效水平,总是以“任务”为中心,对实习生的顶岗实习进行严格考核;而高校很重视校园的稳定与和谐,总是以“人”为中心,要求企业给予实习学生人文关怀。同样一件事,双方的感知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从而会造成校企合作双方的沟通障碍,在校企合作中会出现一些问题。

(二)缺乏共鸣

共鸣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情感和际遇,从而产生共同的感情倾向”的一种体验与感悟的过程。在跨文化环境中,沟通双方往往不能全面地了解、理解、接受对方的文化差异。企业文化以产品为核心,文化的表达体现在生产计划、生产实施、生产控制和监督考核等环节,而高校文化则以知识为核心,文化的表达体现在知识传授、科研引导、对话、质疑等环节;企业文化注重经济效益,强调组织和控制,而高校文化注重学生的成长,主张民主和自由;企业文化建设主要依仗严格的制度保障和外在激励,而高校文化建设更加倚重“文化”本身的浸润和内在的激励手段。总的来说,高校文化在本质上属于学术文化的范畴,具有传统与理想、传承与创新、单纯而内敛的特点;企业文化则是一种经营性文化,具有市场性、实践性和功利性的特点。高校文化相对独立和封闭,有意无意地与市场化的经营文化保持着距离。这些差异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两种文化格格不入、互不认可,很难达到文化的共鸣。

(三)文化优越感

文化优越感是指总认为自己的组织文化要优于其他组织文化而表现出的自夸和自大的情绪,它是“一种以自身的文化价值和标准去解释和判断其他文化环境中的群体的一种倾向”。比如,一些高校总以精神文化先锋和传承者自居,轻视和排斥企业文化,而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又总以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光大者自诩,对高校文化不以为然。在校企合作中,之所以“以谁为主”的问题一直在争论不休,就是文化优越感作用在合作主体身上的反映。其实,文化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不同的文化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决不能以自己所谓的强势文化强加于人,使跨文化沟通的过程变成单向灌输自身组织文化的过程,这样对双方的合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四)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高校和企业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差异。高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其文化建设的最高准则,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是一种“育人”的文化。企业遵循市场规律,科学合理组织生产运营,重视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协作意识等,是一种“做事”的文化。企业文化强调经济利益、控制和权威,既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市场经济利润成本的刚性约束,而高校文化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成才,受西方“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思想影响较大,没有明显的外在刚性约束。

三、校企合作跨文化沟通的障碍的解决途径

文化沟通障碍破坏了校企问的相互信任,扩大了校企问的利益分歧,阻碍了校企间的文化融合,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应该积极探寻有效的途径以解决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一)树立文化兼容意识

校企文化各具特色、各有优劣,双方要抛弃文化偏见,理解、尊重、包容异质文化,缩短彼此之间的文化距离。高校应主动吸纳企业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放下对企业文化的部分偏见。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集体意识,是高校教师必须习惯、入职大学生必须接受的一种异质性文化,高校需要在防范功利主义导向的商业文化侵蚀高校学术传统的前提下,审慎地接纳企业的商业文化。企业也应从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角度出发,通过承担部分教育成本和一定社会责任,加大对高校象牙塔文化的改造和吸纳,增强企业商业文化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二)实施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是解决文化差异、提升沟通绩效的基本手段。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中,绝大多数企业偏重对员工的技能培训,绝大多数高校偏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他们都忽略了对双方参与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彼此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的培训,语言培训,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等,其目的在于提高双方人员的文化沟通技能和对异质文化的适应和反应能力,建立一支文化管理团队,加强对跨文化冲突的管理。

(三)利用新媒体进行跨文化沟通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具有创新形态的互动性的传播媒体。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跨文化沟通的深度和频度要求越来越高,新媒体的介入恰逢其时。校企双方可通过门户网站、搜索引擎、SNS、微博、博客、播客、BBS、WIKI、RSS、移动设备、APP等渠道构建沟通平台,使跨文化沟通更方便快捷、更有效顺畅、更开放包容。

四、结语

上一篇:现代西方哲学复习资料下一篇:员工违规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