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儒林在吕梁调研

2024-04-30

王儒林在吕梁调研(精选6篇)

篇1:王儒林在吕梁调研

王儒林在吕梁调研

9月16日至19日,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深入吕梁市兴县、方山县、中阳县、离石区、文水县,就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山西工作指示要求的情况、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进行调研。王儒林强调,作为腐败问题重灾区,吕梁市的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的指示要求和省委的各项部署上来,一定要全力优化政治生态、实现弊绝风清,重塑吕梁形象、促进富民强市,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王儒林第一站到的是老区兴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兴县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政府和晋绥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毛泽东、朱德、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战斗生活,带领边区军民浴血奋战,建立了不朽功勋。位于蔡家崖村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依山而建,庄严肃穆。王儒林首先来到贺龙元帅雕像前,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深情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随后,在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前,仔细听取讲解,不时询问史实,认真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历程。他说,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吕梁是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英雄的吕梁人民前仆后继,筹粮筹钱,参军支前,为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做出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这次来吕梁,就是要看望老区人民,重温老区精神,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优良传统,增添反腐倡廉、战胜困难、搞好工作的信心和力量。

从纪念馆出来,王儒林随机走进蔡家崖村民家中,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期间,王儒林针对温补民等村民反映的饮水安全、住房、就医、就学等问题,一一查问情况,认真提出处理意见。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调研期间,王儒林还前往位于文水县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刘胡兰纪念馆,观看陈列,敬献花篮,回顾追念刘胡兰的英雄事迹。他说,刘胡兰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她的精神是永恒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清朝官员于成龙,无论官居何职,始终保持清廉本色,事迹广为流传,深受百姓爱戴。于成龙廉政文化园位于于成龙故里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由民营企业投资开发。王儒林详细了解于成龙生平事迹,登门看望于氏后人。当得知于成龙墓冢曾两次被严重破坏、目前一片荒芜时,他深感痛心。他说,我这次来吕梁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想研究如何在吕梁、在山西落实总书记关于弘扬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的重要指示,深入挖掘,大力弘扬于成龙廉政文化,以古代廉吏于成龙为鉴,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吕梁的传统文化重德重廉,历史上出清官廉吏,而且出了“天下廉吏第一”,现在为什么出了这么多问题?成了全国发生严重腐败问题出名的地方呢?忽视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一种痛苦的教训。王儒林要求,要按照符合政策、勤俭节约、尊重历史、教育后人的原则,修复于成龙墓地和故居。他说,我们不能让“天下廉吏第一”的墓地总是处于被严重破坏和一片荒芜的状态中,这件事我们不做,我们将愧对“天下廉吏第一”故里的荣称,将愧对吏者之师于公!

兴县巡检司村人均1.2亩红枣林,红枣是村民增收的主要依靠,但即将成熟的鲜枣一遇秋雨就表面皲裂、腐烂变质,枣农们非常痛惜。王儒林深入村民枣园,详细察看情况,深入探寻补救办法。他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要围绕群众发展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想办法、出主意,帮助排忧解难。核桃产业是中阳县农业主导产业,王儒林来到下枣林村核桃种植基地考察,与村民探讨增收办法。下枣林村党支部书记高三元自己拿钱,兴办公益事业,无偿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他由煤炭转产开发的厚通科技养殖项目,计划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建设年出栏30万头生猪的养殖场,带动2000多户村民养猪。王儒林来到新建的猪舍,饶有兴趣地了解生产经营规划,与技术员探讨相关新技术新工艺,寻求最佳经营模式和规避风险方法。王儒林对村支书、技术员和养殖项目给予高度评价。离石区泰瑞农林牧场,通过土地流转、村企帮扶、党组织联建等办法,帮助农民多渠道增加收入。小神头村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成为产业扶贫、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王儒林考察后,对他们的做法予以肯定。

吕梁市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由国防科技大学与吕梁市政府共同建立,联合开展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王儒林详细了解具有千万亿次计算能力的云计算中心、微纳卫星、无人机系统、能源互联网等项目开发的有关事宜,认真询问有关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时间虽然已经过去80多分钟,但交谈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王儒林指出,山西未来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要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袁家庄社区是离石区撤村建居工作试点、基层组织建设模范,王儒林来到这里,深入了解社区管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情况。他指出,要做好整体规划和转交工作,为居民积极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要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努力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王儒林还特意考察了中阳钢铁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他强调说,中阳钢铁有一万多职工、三万多家属,同时是县里许多社会事业和县城居民供热的依托,吕梁市,特别是中阳县要积极支持和帮助这样的企业克服困难,继续发展。

安全生产是王儒林此次调研的重点之一。他专程来到中阳桃园鑫隆煤业有限公司,深入调度中心、安全管理中心和斜井井口,了解企业安全生产设备运行情况,检查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王儒林说,越是煤炭价格下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候,越要重视安全生产,坚持把矿工生命安全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他说,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是必要的,但光有这些是不够的,抓安全生产最关键的是责任心,最害怕的是不认真,必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折不扣地把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调研期间,王儒林主持召开市、县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听取了吕梁市委的工作汇报。王儒林在讲话中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一要充分认识吕梁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吕梁的严重腐败问题对山西、对吕梁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市委、市纪委要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在中纪委领导下积极配合中纪委调查组查办有关案件,加大自办案件查处力度,不管什么人,只要违反党纪国法,都要一查到底,坚决遏制腐败多发势头,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要坚持标本兼治,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制度执行,有效防止权力寻租,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吕梁党员干部适应政治“新常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二要把老区人民利益放在心中第一位,千方百计帮助老区人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革命老区工作的领导干部,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增进群众感情,倾听群众呼声,积极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这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我们整天讲为人民服务,不能只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文件上,要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要在组织领导、资金投入、机制创新、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强化保障,切实抓好扶贫开发这个吕梁最重大的民生工程。三要继承和发扬革命老区精神,深入挖掘和借鉴历史优秀廉政文化。吕梁发生严重腐败问题,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在一些干部身上失去了老区的革命精神,伤了根、丢了魂、忘了本。要把弘扬老区精神摆上突出位置,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宗旨意识,始终坚持对党绝对忠诚、拒腐防变的党性观念,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运用老区精神推动反腐败斗争。吕梁作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故乡,要高度重视、深入挖掘、大力弘扬于成龙廉政文化,引以为鉴,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四要适应经济“新常态”,调结构、转方式,提高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加快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步伐,增强发展动力。要大力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延长煤焦化产业链条,发展好煤电铝产业,壮大煤层气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突出抓好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的平台作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催生发展相关产业。要全力推进第一和第三产业发展,狠抓红枣、核桃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增强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加快做大做强步伐。要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思想转型、思维方式的转变。要统一思想又要解放思想,思想不转型,经济转型、产业转型、企业转型都难以真正实现。针对吕梁的情况,要从行政配置资源的思维向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思维转变,从“人情思维”向法治思维转变,从官本位思维向以人为本思维转变,从“有煤快富”“一夜暴富”思维向勤劳致富、可持续发展思维转变,等等。五要积极稳妥处置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要重视解决金融问题,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摸清底数,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加强安全生产,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事故;做好信访工作,有力维护社会总体稳定。六要提振精神、勇于担当,重塑吕梁新形象。虽然吕梁一些干部出了问题,但省委相信吕梁大多数干部是好的,吕梁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广大党员干部要痛定思痛,振奋精神,严于律己,优化政治生态,重塑吕梁市委班子新形象,重塑吕梁政府新形象,重塑吕梁各级干部新形象,重塑吕梁企业家新形象,重塑吕梁改革发展稳定新形象。

篇2:王儒林在吕梁调研

2014年09月24日 06:1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成宇鹏

原标题:王儒林天问吕梁官员坦言“压力山大” 成宇鹏

吕梁当地官员坦言压力山大:“即使有新书记坐阵打气,但由于问题矛盾积累多年,官员们人人自危,很难放开手脚去干工作”。

四天时间,五个县区,十六个调研点(包括走访7个村和社区),两家工业企业,四个农业产业基地,两个革命纪念馆和一个科研单位。这是9月16日至19日,山西新任省委书记王儒林在腐败重灾区吕梁调研时的行程安排,而吕梁也是其履新山西不到三周以来省内调研的第一站。

在此时选择吕梁为调研第一站,在王儒林看来,颇有些偏向虎山行的味道。“实事求是地说,有的同志建议,吕梁情况复杂,第一站最好不去吕梁。我经过认真考虑,第一站还是要到吕梁来。”王儒林在调研当地时举行的座谈会上说。新任省委书记选择吕梁的理由有四点:第一,吕梁是革命老区;第二,吕梁是腐败问题重灾区;第三,吕梁是“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故乡;第四,吕梁是当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矛盾突出的地区。

尽管心理准备充分,四天走访下来,王儒林还是感慨万千:“我们吕梁的传统文化是重德重廉,历史上出清官廉吏,而且出了„天下廉吏第一‟,现在为什么却出了这么多问题?成了全国发生严重腐败问题出名的地方呢?大家要反思,这是个重大问题。”

“好似天问,看似简单,却又无从说起。”在提及当天座谈会上王儒林的上述讲话时,一位与会人士颇感无奈地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无奈的不只是当地官员,在兴县的随机调研中,遇到群众临时反映的诸如吃水、住房等问题,也让王儒林感到些许无奈。座谈会上,王儒林直言,“蔡家崖不是一般的村,曾是晋绥边区领导机关所在地,是全国著名的地方。现在,这个村老百姓办事都这么难,老百姓生活还这么苦,意见这么大,我感到心里很难受。”当地官员透露,在兴县调研期间,王儒林至少两次被喊冤群众拦住反映问题。

在上述座谈会上,王儒林开篇即谈到吕梁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公开资料显示,十八大以来,山西有7名省级领导干部被查,其中有3人曾在吕梁工作,包括山西原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白云,山西原省委常委、秘书长聂春玉,山西原省委常委、副省长杜善学。吕梁市级干部也有3人被查,包括原市长丁雪峰、原副市长张中生和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明珠。

过去几个月,也不断传出多名官员被带走调查的流言。即便是在当地召开领导干部大会期间,也有至少三名县区一把手被带走问话。

王儒林还揭晓一些谜底,如山西联盛集团董事局主席邢利斌确实被带走调查。邢利斌曾经是当地政商“朋友圈”的红人。曾有当地人士称,吕梁一些企业主被带走调查,与聂春玉关系极大,根源则是邢利斌。目前当地被调查的企业主达到10多名,包括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袁玉珠。

“吕梁的严重腐败问题对吕梁、对山西的形象都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王儒林说,必须旗帜鲜明地反腐败,坚决把吕梁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要对腐败现象“零容忍”,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在王看来,“吕梁发生严重腐败问题,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在一些干部身上失去了老区的革命精神,伤了根、丢了魂、忘了本。”

王儒林在讲话最后,也安抚吕梁官员的情绪,“虽然吕梁一些干部出了问题,但省委相信吕梁大多数干部是好的,吕梁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篇3:王儒林在吕梁调研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企业技术创新及技术中心建设实际情况, 更好地完成“形成具有山西省特色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和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的“十二五”目标, 省经信委组织的调研组, 与临汾市、侯马市、运城市、临猗县、吕梁市、阳泉市、平定县经信委及各市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中心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和交流, 深入临汾、运城、吕梁、阳泉四市的山西同世达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光宇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等14户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座谈讨论, 听取和查看了48户企业汇报材料, 清晰地看到了四市的企业技术创新和中心建设现状。

企业技术创新及技术中心工作现状

在山西的“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重点进行“四个建设”后, 企业技术中心提高了认识, 自身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 使得山西的传统产业得到优化, 技术中心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基本形成了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和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增强, 研发投入增加

结合山西资源型产业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围绕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树立了技术为先、标准为王和自主知识产权等经营理念, 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导向意识增强, 山西的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在调研中发现, 企业越来越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特别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 在管理、技术、生产中能不断引入创新理念,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山西新天源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研发费用投入逐年增加, 从2009年的409万元, 增加到2011年的609万元, 占到年销售收入的5.9%;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总计为8 937.33万元, 占公司产品销售收入的6.9%。

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不断规范, 职能作用不断显现

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能够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发展规模相适应, 多数企业为技术中心建设了专门的办公基地, 购置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实验等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 开展相关活动, 技术中心在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不断显现。如:山西汤荣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拥有国内最大的台架试验机, 国际最先进的蔡司金相显微镜, 以及国际先进的红外线碳硫分析设备, 新产品研发、技术开发等方面在同行业中具备很强的实力。

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由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共同组成的, 以提升区域产业技术水平, 增强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有机整体。通过企业技术中心的申报、认定、评审等工作的开展, 技术中心的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四市共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户, 省级技术中心38户。这些技术中心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阳煤集团技术中心累计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8项, 12项得到科技专项拨款资助, 获得了国家和省技术创新拨款620万元, 尤其承担国家发改委的“阳泉煤业 (集团) 技术中心创新能力项目——煤矿瓦斯灾害防治专业实验室建设”项目已建成, 将为杜绝重、特大瓦斯灾害事故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

“十一五”期间是中国企业生产从世界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转移的时期, 而自主创新将是其中关键一步, 自主创新将成为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山西作为资源型省份,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从此次调研中可以看出, 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增多,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如: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研制的《六轴7 200KW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研制项目》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山西平阳重工机构有限责任公司截止2011年底, 专利申请数达到87件 (其中发明专利42件) , 授权专利53件 (其中发明专利15件) , 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20余项, 其中国家一等奖一项、国防特等奖一项。

创新激励机制逐步完善,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经济技术活动, 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 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是基础。在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下, 山西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正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合作为支撑, 专业、行业技术互融为重点, 齐心协力、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格局。目前, 多数企业制定了技术人才激励奖励政策, 设立了企业技术创新奖励基金。如:山西光宇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为技术中心主要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两居室住房, 技术中心人员的收入实行岗位基本工资+项目效益工资+奖励基金的办法和年薪制的办法, 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山西闻喜银光镁业实施基薪加项目效益提成的收入分配制度, 实施“人才工程”, 建立优秀人才库, 并动态管理, 设立每月200~1 000元不等的人才津贴。山西青山化工有限公司针对技术人才制定了优厚的待遇制度, 有效保证了企业在地域弱势下的人才占有优势。

技术创新及技术中心建设方面的特色和亮点

通过不断培育、申报、认定各级企业技术中心,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指导企业从健全开发体系、建立内部机制、制定管理制度、完善开发手段等多方面入手, 加强技术中心建设,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对推动各市工业新型化进程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同时, 四市在技术创新及技术中心建设方面又存在着不同的特色和亮点:

亮点一:侯马市力争2013年实现“企业技术中心全覆盖”。侯马市在市十届二次全委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逐步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比较规范的企业技术中心全覆盖”, 力争在2013年实现。

亮点二: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军工企业, 从决策层到管理层, 坚持“军品、民品两条腿走路, 两条腿都要硬”的原则, 在认真完成军品任务的同时, 发展民用产业, 把军工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理念应用于民品的发展, 使公司液压支架产品得到长足发展——“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

亮点三:临汾染化在国内率先进行了硫化黑反应机理研究,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形成一套理论性成果, 将此理论用于指导硫化黑生产, 效果显著, 提高了产品质量, 降低了生产成本——“不仅重视创新产品的研发, 而且注重基础理论研究”。

亮点四:山西昌鑫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文新等诸多著名的土壤与环境微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和土肥学专家和教授长期做技术研发和指导, 形成了以陈文新院士为核心, 高淑英、梁绍芬等人为技术骨干的科研队伍——“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亮点五:山西华鑫电气有限公司注重科技人才的吸收利用, 从全国各地“招兵买马”, 张兆宇硕士就是公司实施人才战略中引进的一位, 他毕业于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曾师从中国工程院电机类唯一的院士唐任远, 掌握永磁电机核心技术, 使企业在国内电机行业获得快速发展。

亮点六:永济电机厂国家技术中心, 将科研费用加计扣除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 并制定了加计扣除申办流程及专项管理文件。

亮点七:在产学研合作上, 许多企业和省内、省外的院校、研究机构建立长期或针对项目的合作协议。有的企业技术中心长期聘请有关专家担任技术中心副主任和专家委员, 有的企业把中心一部分建在了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 有的企业邀请院校教授到技术中心搞培训讲座, 有的企业定期选送技术人员到院校进行进修学习。如:山西新天源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先后与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等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与同济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与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创办了创新药物与分子工程研发中心, 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分院建立了共同研发中心。山西昌鑫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陈文新院士为核心, 先后与山西农大、河北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这些特色及亮点取决于企业在技术创新及技术中心工作中的思路及发展方向、重点措施, 国家级、省级、市级中心, 不同层次企业各有不同。如:阳煤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 健全完善了创新技术中心管理体系, 适应了产业扩张的需要及强煤强化战略发展的要求;创新归集科技项目管理、建立落实各二级单位研究开发主体地位, 增加科研投入, 推进集团公司技术进步, 降低企业安全风险, 提升了集团公司的竞争力。

山西新天源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省级技术中心, 为实现公司的“十二五”发展目标, 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坚持产品“一大两小”的战略定位, 实现从医药中间体生产向行业的转型;坚持科技创新, 以项目为载体, 实现企业的产业升级与规模化;加大信息技术应用, 加大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山西华鑫电气有限公司市级技术中心, 以高效永磁节能变频技术为基础, 对传统运输起重系列产品进行技术改造, 及其他矿用产品的延伸应用;以常规电器产品制造为基础, 引进新技术, 新工艺, 逐步提升矿用产品品质, 同时研发高技术含量的矿用产品;以井下安全生产为出发点, 开发井下采掘无人化智能控制系统;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出发点, 改造现有生产设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

工作思考及建议

从此次调研情况看, 各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各具特点, 亮点频现, 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特别是山西正处在全面推进资源型地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开局时期, 技术创新要承担起为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作用, 更需要全社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 更需要技术中心在理念创新上有更多突破;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健全;在管理制度上更好完善;在能力水平上有更大提高。

积极营造全社会都重视技术创新的氛围

技术创新需要一个积极的创新氛围, 调研发现, 社会各界包括少数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 技术开发所需资金得不到保障,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得不到及时充分地运用, 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保证逐年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税务部门要积极支持企业享受国家技术开发费抵免所得税政策;社会技术资源也要向企业聚集, 提高技术资源的利用率;支持产学研合作向深度推进, 解决企业急需的技术难题。

经信系统要把企业职工技术培训统筹管理

此次调研多数企业反映企业职工技术培训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 大多数企业确实存在技术工人断层的问题, 企业也有职工培训的需求。建议各级经信委把工业企业及信息化系统的职工培训系统管理, 在落实国家企业职工培训经费合理支出的同时, 把职工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定期举办相关技术员工培训, 为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建立较规范的技术创新能力统计系统

目前, 由于统计工作的局限性, 全省企业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无法准确统计, 不能及时地为领导提供准确的一手资料, 因此, 建议经信系统建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各级经信委, 为统计工作开设渠道, 更好地指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为领导掌握全省企业创新能力情况提供依据。

企业技术中心要研究节能政策和淘汰落后政策

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 是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 用先进技术取代落后技术, 本身就是技术中心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所以, 企业中心在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的同时, 应该首先研究国家产业政策, 特别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政策, 才能指导企业的定位, 解决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 用新的节能技术淘汰落后技术, 产生替代技术。

发挥国家级技术中心引领地域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排头兵, 具备了一定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 也有条件带动地域经济发展。建议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区域经济研究, 从产业链延伸角度出发, 带动周边相关企业发展壮大;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 促进区域内企业技术进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力度, 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加入区域经济发展合作领域;加强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交流, 推动区域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

企业技术中心要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提供支撑

调研发现, 由于原始创新能力及集成创新能力不足, 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薄弱, 影响着一些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进而影响到全省调整产品结构、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因此企业技术中心要结合企业实际, 提出产业共性技术课题, 采取产学研合作的办法进行技术开发, 要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 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实验经费、中试条件, 为全省转型跨越提供技术支持。

“十二五”是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阶段, 技术引领转型、创新驱动跨越, 科学制定“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 对山西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次调研中了解, 部分企业积极开展“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的编制, 并制定了“十二五”技术创新发展总体目标。但具体目标还不够清晰, 需要完善。希望企业建设更加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披沙拣金、去粗取精, 在清晰的“十二五”规划中, 企业技术中心在理念上有新的突破, 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善, 在管理制度上有更大的进步, 把技术中心真正建设成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 行业技术进步的助推器, 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发动机。

参加调研的技术中心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

申晋宪太原长安重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武钢阳泉煤业集团公司

孙茂华山西省醇醚清洁燃料行业技术中心

李惠珍山西省铸造行业技术中心

樊文毅山西省食品生物技术中心

牛冲槐太原理工大学

贺俊果山西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部

篇4:王儒林在吕梁调研

首先,王儒林等领导一行来到梅河口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农业经济技术协会正在举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班现场,与会长王文学、部分学员代表进行了亲切的交流。王儒林代省长指出,现在农村工作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关键一条要靠科技,只有农民科技水平提高了,种植、养殖水平才能有大幅度地提高,通过培训,目的是让农民掌握更多的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王守臣副省长强调指出,通过培训骨干农民,就抓住了带头人,也就抓住了广大农民。协会现有分会216个、会员12519人,今年承担300人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任务,培训工作正在按要求有序地组织进行。

随后,王儒林等领导一行来到通化市农科院举办的第二期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现场。通化市农科院作为今年省认定的培训基地,承担着梅河口等5个县(市)500名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任务。在200多人的培训班现场,省领导等认真听取了通化市农科院负责同志的简要介绍和授课教师、部分学员表达对培训工作的想法建议后,王儒林代省长表示要大力抓好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工作,尽快提高这些同志的技术业务素质,发挥他们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人才保障作用。王守臣副省长提出我省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要年年做下去,要做出成效。

篇5:吕梁特色农业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认真组织实施“8+2”农业产业化振兴计划,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较好发展。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6.92亿元,比2010年的77.49亿元增加39.43亿元,增长50.9%;2013年粮食总产量115.85万吨,比2010年的104.27万吨增加11.58万吨。2014年粮食产量预计121.51万吨,创造了2005-2014年粮食生产保持十年连续递增的新记录。

一、我市特色农业发展主要特点

(一)特色产业优势凸显。全市按照“传统产业上档次、特色产业上规模、产业化经营上水平”的总体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实施“8+2”农业产业化三年振兴计划为抓手,推进产业特色化、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了红枣、核桃、马铃薯、食用菌、畜牧、林下中药材、小杂粮、蔬菜八大特色主导产业格局。红枣经济林达到200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核桃经济林300万亩,占全省的50%、全国的7%;马铃薯面积90万亩,其中脱毒马铃薯69万亩;我市利用野生中药材资源分布广、种类多的优势,人工开发种植中药材品种达32个,种植面积已达8万亩;小杂粮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10万亩左右,占全省小杂粮面积的23.5%,享有“杂粮王国”之称;蔬菜面积3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4.37万亩;食用菌作为新型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仅2013-2014年两年,我市共发展食用菌1976万棒,品种包括平菇、金针菇、香菇、杏鲍菇、双孢菇、白灵菇等十余种;畜牧养殖方面,狠抓标准化规模健康养殖和品种优化,呈现出猪、牛、羊和禽类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已建成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648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养殖总规模的30%左右。2013年猪牛羊存栏达到132万头(只),特别是今年实施的黄牛改良和湖羊、藏香猪引进,使我市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00户以上,农产品加工总量达到135万吨,销售收入完成100亿元左右。基本形成文水、孝义禽类加工,文水牛肉加工,汾阳、孝义核桃加工,柳林、临县、兴县、交城红枣加工,兴县杂粮加工和汾阳、文水白酒生产等农产品加工格局。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多个(国家级4户、省级45户、市级99户),农产品加工“513”工程龙头企业49户(省级梯次企业7户、市级13户、县级29户),“513”工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80亿元,占到农产品加工销售总收入的80%。龙头企业从业人数4.5万人、带动农户42万户,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2.2万个,龙头企业对 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三)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形成。截止2014年10月底,发展种粮大户473户,使种植户生产和经营方式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503家(种植业1617家、林业436个、畜牧业 3257、渔业9个、服务业358个、其他826个),入社农户数13.1万户,占总农户数的13.1%,带动非成员农户数18.98万户,带动率19%,其中示范社1162个(国家级64个,省级184个,市级258个,县级656个);发展各类家庭农场309个,经营土地54243亩,其中:耕地27668亩,四荒及其他面积30595亩。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健康发展。

(四)品牌建设及农产品认证工作步伐加快。全市立足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扶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设,增强了农业竞争力,农产品品牌建设及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获批“汾州核桃”、“柳林红枣”、“汾州香小米”、“冀村长山药”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12个;被国家有关部委授予临县 “全国红枣之乡”、“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中国枣业十强县”,汾阳市 “全国核桃之乡”、“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山西省核桃基地”,柳林三交镇“中国红枣第一镇”等称 3 号。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取得新进展。目前,全市共认证“三品一标”标准化面积60多万亩,其中:无公害认证农产品120个,面积40万亩;绿色食品10个,面积6万亩;有机农产品15个,面积2.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0万亩,地理标志产品12个。通过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特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低,生产规模小。我市大部分地区仍然沿袭着“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进展,但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没有改变,比较效益低下,传统农业转型比较难。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总体偏低,大部分农户和大户种植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全市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整体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农民合作社虽然已发展到6503户,但合作社成员平均23.4户,远低于全国80户的水平;加入合作社农户10.075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13%,低于全国17%和全省 10.5%的农户入社率;我市合作社带动率为16.45%,低于全省25%的水平。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认证工作虽然加快,但认证率低,农业的发展潜力还没有真正挖掘出来。目前,全市通过“三品”认证的基地面积约60万亩左右,不足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0%。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仍然集中在产前和产中,而产后的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比较薄弱,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单。同时,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情况复杂,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服务收益较低、科技人才缺乏、农业示范区、生产基地建设薄弱、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少、服务手段简单等原因,公益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特别是在公益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农机装备服务和金融服务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现有需求。

(三)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我市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12个、农贸市场32个、集贸市场68个,这些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处于原始落后的自发状态,流通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主体规模小、流通环节多、流通信息服务滞后、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 的发展,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农业企业融资难。农业企业要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资金。目前,国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对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和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扶持力度不够大,资金困难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农业企业融资难体现在:一是招商引资难。农业项目属于微利项目,投资回收期长,回报低,对外商的吸引力小,招商效果不明显。二是争取贷款难。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且有效担保缺乏,金融信贷风险高,争取贷款难。如:部分企业土地通过租赁、流转获得,无法做为抵押;即使有抵押能力的企业,由于抵押能力弱,单笔贷款数额很小。

三、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必须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的转型升级。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引导,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按照“集中扶持、重点突 破”的思路,要在品牌建设和产品认证工作、农产品流通和市场销售等薄弱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上寻突破;要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突破;要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地方配套措施,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快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在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上寻突破。

根据我市实际,围绕“农民收入翻番这一目标,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快速增收三大突破”,今后特别是“十三五”期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全市特色产业优势及发展现状,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重点以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和功能结构的调整为中心,形成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主导企业、产业集群、产业园区规模化与基地化的产业主线。同时,要规划布局好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和农业旅游等产业。

二是落实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优惠政策,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投入力度,并在土地、水电、税收方面给予优惠;用好专 项发展基金,重点扶持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市场建设、主体培育、品牌建设、特色宣传、网络信息等的发展,引导和推动我市特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以科技示范为引领,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启动实施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创建工作为契机,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利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我市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产品研发、农业生产资料配送、农产品流通体系、企业品牌建设、信息服务等方面搭建各类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法律咨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市场信息、动植物疫病防控、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种养过程监控、农机跨区作业等服务,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特色宣传、检疫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售后服务等,不断调整服务的方式和内容。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平台,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是依靠龙头带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围绕干果、杂粮加工、畜禽屠宰、肉类加工、食用菌加工、中药材加工等特色产业跨 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并延伸储藏、运销、服务链条。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广大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积极支持大型龙头企业改制上市,增强龙头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管理、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支持合作社的发展,特别是要把国家扶持合作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的合作社带头人,规范内部管理,健全机制,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支持引导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鼓励合作社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扩大生产规模,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

篇6: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蔬菜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的地位日益突出,蔬菜生产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蔬菜生产已经成为农业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听取汇报、走访农户、深入企业基地、掌握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蔬菜生产发展史

我市的蔬菜生产科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1977年的曲折发展阶段;1978年—1988年稳步发展阶段;1988年—1998年稳步发展阶段;1998年—2007年快速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蔬菜生产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年困难时期,全市扩大菜田种植面积,增加蔬菜产量,1960年种植面积达到27.1万亩,总产13.2万吨,人均占有量80.2公斤。文革期间,由于受“菜农不吃商品粮”的极左路线干扰,使蔬菜生产一路滑坡,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由20万亩下降到15万亩。

1978年—1988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以后的10年里,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完善,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全市蔬菜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积稳中有升,由1978年的14万亩增加到1988年的23万亩,总产达到26万吨,比1978年翻了一番,总产值达到7800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30元,比1978年的5元增长了6倍。实现了蔬菜生产史上前所未有的三大突破:一是建立了一批城郊蔬菜生产基地,使全市城镇居民副食品供应有了极大改善。二是地膜覆盖技术、塑料大棚得到了普及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效益和淡季供应能力。三是建立了一批蔬菜加工贮藏设施,提高了加工保鲜能力,均衡了淡季供应。

1988年—1998年: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蔬菜供应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对蔬菜发展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市蔬菜生产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变,蔬菜生产全面进入了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新时期,蔬菜作为短平快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设施栽培技术进一步完善,日光温室发展开始起步,到1998年,全市发展日光温室面积0.354万亩,塑料大棚发展迅速,蔬菜基地不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5.69万亩,总产39.22万吨,分别比1988年增长了11.7%和50%。蔬菜总产值58830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46元,比1988年增长了53%。

1988年—2009年:进入21世纪后,我市蔬菜生产飞速发展,步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到2007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47.43万亩,比1998年增加了21.74万亩,增长84.6%,是1978年的7倍。设施蔬菜面积大幅增加,占到蔬菜总播面积的14.5%。农民人均蔬菜收入275元,比1998年增加了229元,增长率497%。突出表现在:一是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二是设施栽培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温室、大、中、小棚及地膜覆盖相配套的保护地生产体系更趋完善。三是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四是标准化、无公害技术的推广为蔬菜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社会化服务的深入,为促进蔬菜生产的发展和向产业化的推进起到了非常的积极作用。

二、蔬菜生产现状

1、品种布局。目前我市棚室熟悉栽培的品种以西葫芦、黄瓜、番茄为主的果菜类和以芹菜、韭菜、油菜为主的耐寒性叶菜类占到棚室蔬菜总面积的90%以上,名优特新蔬菜品种额甚少,仅占5%左右。露地春播菜以甘蓝、越冬菠菜、韭菜、芜荽为主,夏播以黄瓜、豆角、茄子、辣椒、南瓜为主,秋播仍然是大白菜、胡萝卜、白萝卜、大葱、马铃薯等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冀村的长山药、开棚的架豆、方元的大葱、蔚屯的大蒜得到了恢复性增长。

2、生产设施。保护地是我市蔬菜生产的主要,尤其种类较多,有地膜覆盖、阳畦、大中小拱棚、温室。就保护地种类比例看,仍以地膜覆盖的塑料大棚为主,面积为28.6万亩,占保护地总面积的8.5%以上。从效益上看膜覆盖一般亩收入1300元,比露地增收200—300元;阳畦仅局限于育苗;小拱棚大多用于春提早生产,目前全市约1.6万亩,占保护地面积的5.5%平均亩收入2100元;大中棚面积达1.7万亩,平均亩收入4000元,日光节能温室面积达2.59万亩,占保护地总面积的9.25%,平均亩收入5500元左右。但日光温室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平川四县市和离市区等。目前各县市区日光节能温室仍以蔬菜生产为主,希特品种甚少,从整体设施水平来看,我市已基本形成了温室、大中小棚及地膜覆盖相配套的保护地生产体系。

3、技术水平。我市蔬菜生产之所以取得较大的成就,科技立了头功。多年来,我市蔬菜生产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菜农的共同努力,精心研究开发,大力引进推广,总结出了一系列先进成熟适用的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其中蔬菜优良品种得到全面普及,推广度达100%;新型节能日光温室设计与建造、配套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栽培技术更加成熟配套;CO2施肥、地膜覆盖、节水灌溉、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工厂化育苗、生物肥料、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等技术广泛推广。正是由于这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我市蔬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4、市场流通。目前全市蔬菜交易市场62个,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年交易能力68万吨。其中大型市场5个,集散贸易市场57个,全市共有贮藏鲜库50个,贮藏保鲜能力2500吨。各类蔬菜大中型加工企业4个,年消化新鲜蔬菜1.2万吨,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开发态势。其形式主要有:一是龙头加工企业与大型批发市场带动型,使市场、企业与农民之间通过契约或合同等形式,建立稳定的系统和利益利益分配关系。二是“公司+农户”、股份制等一体化经营形式。三是各种经济人队伍、协会组织。流通的主要方式有:产的收购、大型批发市场交易、批发市场和集散地销售、农民直销、专业运销组织等。以2007年为例,全市人口356万,蔬菜总产92.69万吨,人均年消费蔬菜115公斤左右(不包括薯类),蔬菜消费总量约40.94万吨,蔬菜外销量48.52万吨,分别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44.17%、52.35%。全市主栽品种有大葱、番茄、菜豆、南瓜、黄瓜、大白菜、甘蓝、辣椒、普通白菜、西葫芦等10种,播种面积35.1万亩、产量70.84万吨、产值68105.9万元,分别占到全年蔬菜总播面积的74%、总产量的76%、总产值的70%。产品在本省销量占总产量的44%以上,外省主要销往河北、陕西、内蒙等地,占总产量的3.4%。我市的地方特色菜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大型批发市场及其销售流通体系,仍以“自足自己”本地市场为主,市场销售半径很短,没有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5、基地建设。进入21世纪,我市蔬菜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基地建设日新月异。到2007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7.43万亩,比2000年的26.8万亩增加了20.63万亩,增长了77%,平均每年递增2.9万亩。总产达到92.69万吨。建成了三大特色种植基地:一是以交城和文水、汾阳、孝义人工栽培型和以临县、柳林、汾阳、文水、孝义为主的地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以离石、临县、方山、柳林、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3万亩。这些基地的形成,有力地带动了全市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6、园区建设。园区是输出产业化发展的窗口。“十五”期间,全市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全面推进蔬菜产业的优化升级。到2007年,我市结合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气候特点,已建成种类蔬菜示范园区10个。即交城农业生态示范园区,文水武陵、开栅、上贤有机型无土栽培示范园区,汾阳义安贾家庄、离石上安农业高科技技术示范园区及孝义霍家堡蔬菜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在全市蔬菜生产上已发挥出了明显的示范辐射效益。交城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占地300亩,内设“四位一体”日光温室20栋,每栋年养生猪24头,年生产瓜菜3500公斤,年产值1.9万元,辐射带动了周边乡村1500个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和生猪养殖,产生效益50余万元。文水武陵有机型无土栽培示范园区占地250亩,200个日光节能温室全部实行无土栽培,种植西瓜、甜瓜和西红柿,生产出的产品品味高、质量好,基本达到了无公害要求,市场十分看好,据测算每个温室效益7000元以上,带动周边乡村370个日光温室,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全市蔬菜产业发展摆出了样板,树立了典型。

三、我市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

发展蔬菜生产,我市具有以下五大优势。首先,在自然气候上,我市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的干物质积累,所产各类瓜菜,品质优、耐贮运、色泽鲜,特别是在7、8、9三个月全市蔬菜上市的高峰期,正值南方蔬菜生产的淡季,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其次,在区位上,我市的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四县市到达太原仅1个小时左右,而且交通、通讯发达;第三,在技术上,我市有着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级农业技术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蔬菜生产方面培养了一大批乡土人才;第四,在生产环境上,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病虫害发生相对较少,没有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具备了无公害生产的条件;第五,在生产成本和效益上,由于我市土地、劳动力、水、电等生产成本较低,作为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我市的蔬菜产品在价格上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据测算,种一亩露地蔬菜的效益是种粮的10倍,种一亩设施菜的效益是种露地菜的20倍。同时,我市在市场体系建设、蔬菜经济人队伍培育、蔬菜脱水加工、保鲜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当前,农民增收困难时“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也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无论是从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市的实践经验来看,发挥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生产,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地途径之一,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我市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内陆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蔬菜生产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虽然我市蔬菜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与先进地市相比,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1、产业化水平低,龙头带动作用弱。由于目前我市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蔬菜加工企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缺乏较大规模的龙头加工企业,蔬菜产业化经营层次低,对结构调整的牵动力不强。企业与基地与农户没有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蔬菜加工没有稳定的原料基地,农民种菜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蔬菜外销没有稳定的市场,蔬菜从产出到进入市场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对外难以形成品牌优势。

2、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农副产品流通不畅,主要是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吧。从我市的农村市场发育情况看,总的来讲是发育滞后,不能适应农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的要求。近几年,各地尽管都加大力度发展了一批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和一些集贸市场,但还没有真正形成通畅的流通体系,具体表现在:一是市场建设滞后,绝大多数农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没有或少有集中性、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只有初级产品商场,没有或少有中、高等级的生产要素市场;只有现贸市场,没有期贸市场。二是市场载体脆弱,设施简陋落后,有的没有设施,有市无场。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管理、市场服务不到位。

3、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我市目前蔬菜生产信息服务滞后,主要表现在:不能为市场、流通组织、加工企业提供国内外蔬菜供求信息,不能为外来商贩提供全面的产地信息和蔬菜收购服务。

4、农民的观念淡薄,对无公害蔬菜的认识不足。我市的蔬菜生产是菜农一家一户分散生产,规模小,小农意识强,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技术落后,信息闭塞且不对称,在市场中处于被动状态,缺乏竞争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此外,大多数菜农的素质不高,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科技意识,在生产经营中带有极大地盲目性,“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蔬菜产品的“卖难”和“买难”交替出现。相当多的菜农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认识不够。

四、加快我市蔬菜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蔬菜产业开发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惹出,发挥区域优势,突出规模经营,走蔬菜生产、贮藏加工市场建设一体化的路子;立足高起点、高科技,大力发展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扩大规模,创新品牌,提高产业开发的水平和效益,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50万亩,占用耕地面积30万亩,其中大中小拱棚5万亩,日光温室3万亩,实现总产100万吨,总产值10.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元。到2015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在中小拱棚面积7万亩,日光温室3.5万亩,总产量达到112万吨,总产值11.5亿元。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达到300元。

发展规模是: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全市重点建设三大蔬菜生产基地,即以交城和文水、汾阳、孝义人工栽培型蔬菜6万亩和以临县、柳林、石楼、兴县沿黄四县自然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万亩;以临县、柳林、汾阳、文水、孝义为主的地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以离石、临县、方山、柳林、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发展高科技示范园区10个,建立蔬菜大型批发市场3个,二级批发市场5个,各种集散市场若干个,建设蔬菜贮藏保鲜库5个,其中地下恒库2个,气调贮藏库3个;建立蔬菜加工企业4个。

五、发展蔬菜产业对策与建议

产业要发展,认识是基础,规划师关键,安全是重点,投入是保障,市场是根本。因此,要抓好蔬菜产业,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认识,保持现有耕地面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对蔬菜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目前已占到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支出比重35%。尤其是近年来各种“富贵病”的出现使人们对富含粗纤维的蔬菜更是青睐有加。同时,蔬菜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蔬菜产业,既是增加农民就业,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效渠道,更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我市工业迅速崛起,厂矿、企业占地普遍,特别是占用交通便利的水地现象日趋严重,不少菜地圈成了厂区,菜地日渐减少,因此要发展蔬菜生产,政府必须出台政策,保护现有蔬菜耕地面积不再减少,以充分保证我市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一是政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网络建设作为一项实事工程来抓,逐步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并在财力上予以重点扶持,在全市形成从生产环节到流通领域全方位的监控。二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在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建立质量安全定位监测点,根据生产、加工的农产品主导品种确定监测重点,制定检测规程,加强技术培训和联络,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充分发挥行业检测资源优势,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等实行定点监测,并在有关媒体上定期公布监测结果。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科查询。结合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完善农产品档案登记制度。

3、增加投入,提升蔬菜产业水平。蔬菜产业是一项强农富贫工程,同时也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各级政府要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主要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生产和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需要。尤其要重视专业菜地的基础设施和设施栽培建设投入。一是市政府要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入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蔬菜管理、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经费;二是计划、财政部门每年要编排项目单列资金,专项扶持蔬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从农业切块资金和科技三费中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引进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和示范;四是金融部门要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小额信贷的方式扶持菜农增加对蔬菜设施建设的投入;五是加大蔬菜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境内外的民资参与,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

4、政府搭台完善市场和流通体制。市场和流通在蔬菜产业发展壮大中起决定作用,由于缺乏市场、流通不畅,蔬菜生产中出现的淡旺季明显,价格不稳,收入没保障,茬口调整难以实现等现象,严重制约着蔬菜生产的发展壮大,而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只靠农民种植结构的调节和市场利益的驱动来完善,很难再短期内形成,甚至会出现崩溃,在这方面政府必须帮助建立市场体制、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建立产品集散地,吸引外埠蔬菜来此进行交易;组织人力开辟国内、国际市场;投入财力打造品牌,扩大影响;扶持经纪人队伍参与流通经营。通过帮扶和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建成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的市场格局,从这样一个平台起步,再通过市场调节和利益驱动去进一步发展壮大。

上一篇:初中数学听课评议下一篇:自查自纠报告整改时限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