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小说读书心得

2024-04-29

儒林外史小说读书心得(通用11篇)

篇1:儒林外史小说读书心得

我终于明白没妈妈不行,有妈妈在身边是孩子最大的幸福!爸爸说:“我很快就要回去和你一起过中秋节了。突然,“嘭”的一声响,哥哥用力过猛把气球吹破了。他们每天很早就起来,在你还在做着甜美的梦时,已经有一位满头大汗的清洁工人从你家门口路过。当你走在去学校的路上和一位清洁工人擦肩而过的时候。你却不知道他就是今天早晨把你家门口打扫的干干净净的清洁工人。扫地是一件很累的事,而且清洁工人们一天要扫很多地方。你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一位清洁工人的脸都不是很白,因为他们每天都很灰尘打交道。灰尘落在脸上,自然他们的脸就比较黑了。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篇2:儒林外史小说读书心得

在当时认为举业高于一切,于是读书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认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于是隐藏在这种心理背后的丑态被折射了出来,君不见那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可是当他们考取了功名,真正为老百姓做事,当一个好官的又有几人呢?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但与他们相比开头出现的王冕,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他们全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鲜明对照。

篇3:儒林外史小说读书心得

师:最近我们一起阅读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狼王梦》, 这是一个关于狼、关于爱、关于生命、关于梦想的故事。今天, 让我们聚焦“梦想”, 分享阅读的快乐, 聊聊读书的收获。

师:阅读一本好书, 总是百感交集的, 我们会有许多的感受, 或惊讶, 或欣喜, 或忧虑, 或感动, 或愤恨, 或失望, 或苦涩, 或悲壮……你也一定有过吧?我们来聊一聊, 选择一个词语, 回忆书中内容, 哪段内容带给你这样的感受?不着急讲, 不用翻书, 想好了我们再聊。

(学生分享看书时留给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和感受)

师:我们情不自禁地和紫岚走在追梦的路上, 这一切都源自紫岚那心中辉煌的梦想。 (出示:它内心深处还有个野心……这个野心是大公狼黑桑未竟的遗志。) 请大家轻声读读, 再读读这段紫岚的内心, 有体会说来听听。

生:紫岚对它的梦想的追寻非常坚决, 生活道路上的任何坎坷和波折都无法使它的这个野心泯灭。

生:紫岚对梦想非常渴望, 这也是大公狼黑桑的遗志。

生:从大公狼黑桑死去的那一刻起, 紫岚的心中就有了这个想法, 它要用一生为追求这个梦想而奋斗。

生:紫岚是不屈不挠的, 它在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和痛苦后, 依然坚强地走了下去, 可见这个梦想在它的心里扎得很深。

聚焦———述说紫岚的“失去”

师:正像书中所写的那样:“紫岚已将这梦想植在心田, 就像埋进去了一粒籽种, 它要用生命去浇灌这粒籽种, 催其发芽开花结果。”但在追寻梦想的路上, 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何况是在狼的现实世界里, 紫岚为了梦想, 失去了太多。打开“读书单一”, 浏览故事, 概括地记录你的发言要点, 注意要站在紫岚的角度, 探寻紫岚的内心世界, 站在自己的角度, 表达自己的感受。

(出示读书单一)

生:紫岚在追寻梦想的路上失去了三个孩子, 最后显得是那么绝望, 那么落魄, 但是我觉得紫岚是自讨苦吃, 如果它不教唆孩子们去争夺狼王, 而是踏踏实实地放任狼崽们长大, 也许狼崽们会将自己锻炼得更加顽强, 而它也会过上安稳的日子。再说了, 作为动物, 最重要的是平安地生活下去, 紫岚不应该为了梦想而不顾孩子们的成长。

生:我觉得双毛的死让我心头一颤, 母狼紫岚在双毛的身上花的精力最多, 它先是用充足的食物让双毛强壮, 又为双毛恢复野心失去了一条腿, 而且天天受双毛的欺负而伤痕累累。双毛是最后一个狼孩, 也是紫岚的最后一个希望, 但双毛却死在了自己手里, 被狼群蚕食, 紫岚的痛苦不言而喻。

师:书中有一段描写, 刻画了双毛死后紫岚那颗沉沦而痛苦的心。

(一生朗读:失去了最后一匹狼儿双毛……那凄惨的叫声, 那惊惶的神态, 倒可以暂时使它忘却痛苦。)

生:蓝魂儿的死让我心颤, 蓝魂儿是被紫岚咬死的, 紫岚的心里必定是心如刀绞的, 但蓝魂儿已经被人们抓住了, 如果紫岚不咬死自己的孩子, 就会受到猎人和猎狗的欺辱, 紫岚这样做, 我觉得也是一种伟大的母爱。

师:这段话的确感动了很多人, 推荐给大家再读一读。 (师出示朗读:它把全部母性的温柔都凝聚在舌尖上……嘴里像塞满了苦艾。) 前面有同学就谈到这段话带给他感动、惊讶、苦涩, 我们再聊聊, 感动什么?惊讶什么?苦涩什么?说来听听。

生:我感动的是紫岚咬死了自己的孩子, 宁可咬死, 也不愿留下孩子的尸体, 即使孩子死去, 也要维护孩子的尊严。

生:紫岚竟然咬死了自己的孩子, 这该有多么疯狂。但我想紫岚在咬下的一刹那, 一定是心如刀绞的, 它的做法我也可以理解, 甚至感到敬佩, 它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免遭欺辱, 即使让它的孩子死, 也要死得有尊严。

生:我也有这样的感受, 紫岚是痛苦的, 却也是伟大的。

师:这种痛苦的抉择让人敬畏, 这是至大至伟的母爱。接着聊, 紫岚还失去了什么?

生:紫岚还失去了美丽的容颜, 小说开始写紫岚跑起来像飘飞的紫色的雾岚, 而到最后它竟“惨不忍睹”了。

师:书中的确对紫岚前后的容貌进行了描写, 阅读中, 我们有时这样对比起来读一读, 会获得更加真切的感受。

生:它为了狼王梦, 付出了青春年华, 付出了容貌, 让人痛心, 的确也让我觉得紫岚对这个梦想的坚持和执著。

生:其实, 直至最后, 紫岚为了它的狼王梦而失去了生命, 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它的心甘情愿, 为了梦想, 它哪怕死了, 也不后悔。

师:这是最后紫岚决定作出牺牲时的一段心理描写, 我们来读一读。 (出示:不, 它紫岚绝不能放弃这场搏杀的……老雕, 来吧!)

生:我很敬佩紫岚, 它已经为了这个梦想失去了那么多, 但它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坚守着自己的梦想, 同时也是为自己的狼孙清除生存的障碍, 它的死也就显得格外悲壮了。

师:一次次的失去, 一次次的伤痛, 紫岚从未停止这个疯狂的梦。每一次失去, 它都是在痛苦中觉醒, 这追寻的路也就显得格外悲壮了, 这都是因为那个在心中根深蒂固的梦想。 (出示:它内心深处还有个野心……这个野心是大公狼黑桑未竟的遗志。) 这个梦想给了紫岚多么丰富的体验, 多么强大的动力。 (出示:一想起这个辉煌的梦, 紫岚的心中就______________。)

生:一想起这个辉煌的梦, 紫岚的心中就升腾起希望的火焰, 使它能够在希望的路上走下去。

生:一想起这个辉煌的梦, 紫岚的心中就有了无尽的勇气, 使它能够克服一个个坚不可摧的困难。

生:一想起这个辉煌的梦, 紫岚的心中就燃烧起了激情, 使它用残存的生命浇灌这朵希望之花。

师:看来, 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梦想了, 它已经成了紫岚心中的什么了?

生:一种力量。

生:一种勇气。

生:一种信念。

生:一个诺言。

生:一个精神支柱。

深化———谈论“梦想”

师:同学们, 你们觉得紫岚值得吗?请大家看“读书单二”, 如果你非常坚决地选择紫岚值得, 那你就选择“3”, 并简要地写下原因, 你也可以选择“2”, 那说明你虽然最终选择了紫岚值得, 但心里有些犹豫, 而选择“1”则说明你心里很矛盾。同理, 你也可以选择“-1”“-2”“-3”。

(出示读书单二)

生:我选择“3”。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个探险家, 15岁时还是没见过世面的野孩子, 但他梦想着游遍世界。他把自己一生的梦想列成了一个单子, 一共127项目标, 为了实现这些梦想, 他在60岁之前18次死里逃生, 完成了其中的106项。有人说梦想是妄想, 有人说梦想是一种渴望, 但是, 正是有了梦想, 人类才能不断进步, 正是有了梦想, 许多人才在不同的领域获得了非凡的成就。梦想总是美好的, 它给人们带来希望, 不怕梦想不切实际, 关键是要为梦想执著追求, 不断努力。

生:我选择“3”。我认为紫岚值得, 这个梦想使它活得非常充实, 它经历了所有的酸甜苦辣, 这个梦也使它多次在绝望中复活, 虽然它失去了太多东西, 但是临死时它依然有梦。

生:我选择“-3”。我就认为不值得, 因为成为狼王是一匹狼自己的梦想, 可以为了这个梦想付出一切代价, 但有的狼也不想成为狼王。紫岚为了完成它和黑桑的梦想, 竟然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了完成梦想的一个工具, 所以这种疯狂的追寻我不能理解。

生:我选择“-3”。紫岚失去了那么多, 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它为梦想经历了那么多痛苦, 最终遗恨死去。如此坎坷沧桑的一生, 换来了什么?这是非常近于“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话的意思, 这个梦想折磨着紫岚。梦想固然可贵, 它能激起人们活下去的勇气, 活下去的意义, 活下去的信念, 但是若为这梦想奋斗一生, 最终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生:我选择“1”。我比较赞同追寻梦想的精神, 但紫岚追寻梦想的方法我很不赞同, 因为一匹狼是有着奔放的野性的, 它不应该把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培养成长, 应该按照孩子们自己的意愿去争夺狼王的位置。

生:我选择“-1”。我觉得紫岚的一生是有价值的一生, 但也是痛苦的一生, 它有时为了实现梦想享受着快乐与满足, 保存着心中美好的希望。但回想整个追寻过程, 让我有一种黑沉沉的压抑的感觉, 在小说读完的那一刻,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但又不知道在想什么。

师:我们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这毕竟站在狼的世界里。但是, 当我们站在人的世界里时, 是不是能从这“值得”与“不值得”的背后, 获得一些关于梦想的思考?现在, 在你的心里, 是怎样理解梦想的呢?关于梦想, 请你用几句话写下来。

生:我觉得梦想不是幻想, 梦想需要坚持不懈, 当然, 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追寻梦想, 追寻美好, 保留精神, 丢弃疯狂。

生:梦想不是幻想, 梦想应该以理想为内核, 实现梦想, 不仅要靠热情, 还要靠理智, 我们追寻梦想的路应该充满阳光, 充满活力, 应该是一片海阔天空。只要我们为梦想去坚持, 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迎难而上, 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在前进的道路上劈波斩浪。

生:因为有了梦想才有了理想, 有了理想才有了为梦想奋斗的人生历程。“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梦想只要持久, 就有可能成为现实。梦想是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渴望, 有时梦想是不切实际的, 但是, 毫无疑问, 它是我们最天真、最无邪、最可爱、最美丽的愿望。

篇4:儒林外史小说读书心得

关键词:鲁迅小说 吴敬梓 《儒林外史》 主题思想 比较

吴敬梓与鲁迅,这两位前后不同时期的杰出小说家,由于他们的时代、生活、思想有类似之处,特别是两人都出身于知识阶层,对同阶级士人的生活、思想都十分熟悉。吴敬梓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儒林外史》,鲁迅的《孔乙己》、《白光》等也是描写知识分子生活的著作,我们放在一起进行考察。不难看出,鲁迅的小说多少受到吴敬梓小说的影响,但又有所发展,取得了吴敬梓所不能比拟的成就。本文试图从主题思想方面对二者的作品进行比较。

一、“匡世”思想

《儒林外史》通过一些正面人物提出了作者的理想——礼乐兵农的救世良方,但对于理想能否实现则是抱着深沉的怀疑态度的。在最后一回中,吴敬梓以无限凄婉的笔触向读者提出他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看官!难道至今以后,就没有一个贤人君子可以入得《儒林外史》么?”[1]对吴敬梓提出的匡世理想,我们应该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一方面,应当看到其批判当时黑暗现实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并不能坚持先进的理想,只能在愤懑与怀疑中度过寂寞的一生。

而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匡世思想则可以用《呐喊·自序》中的一段话来概括:就是为了改变国民的精神;把不久都要闷死的许多熟睡的人们从铁屋子中惊起。鲁迅对自己的理想抱有坚定的信念,他在《故乡》中就写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当然,这种对于前途光明的预言还比较笼统,但这只是鲁迅早期的思想表露。到了后期,鲁迅对于前途问题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认识,认为“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2],并且说在经过长征胜利的中国工农红军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3]。这种坚信共产主义远大前程的思想,更是吴敬梓所不可企及的。

二、对科举制度的否定与批判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尽管多方面揭发和批判了八股举业牢笼、毒害士人的罪恶,甚至让王冕说出“这个法却定的不好”[4]的见解,然后,他仅仅是批判它的弊端,而未能也不可能将它当作封建经济的上层建筑即封建教育、选举制度来加以全面否定。因而吴敬梓的嘲讽尽管辛辣无情,然而却不够坚决彻底。如在《儒林外史》中,作为理想人物之一的萧云仙,为实践礼乐兵农的理想,在青枫城请沈大年教授学生的内容,也还是八股举业。同时,在吴敬梓笔下,也有一些沿着八股举业而高升的士人,如周进、范进,他们的最后归宿似也不“坏”,这无异是表明在这制度下寻求前程的人有幸有不幸。但在鲁迅笔下,由科举出身的士人几乎很少有好的结果。孔乙己被人打折了腿,最后的结果“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陈士成淹死在万流湖中,“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更“无尸亲认领”,极为悲惨。这就彻底否定了坑害知识分子千余年的科举制度。(至于《阿Q正传》中的秀才、举人,《祝福》中的老监生,他们之所以过着颐指气使般的生活,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地主身份。)

三、对封建礼教的揭露与控诉

在反对封建礼教方面,吴敬梓对于一些理学家的虚伪面目,有着辛辣的嘲讽,对他们肮脏的灵魂,有着深刻的解剖。然而,他只是反对礼教的虚伪,并不反对虚伪的礼教。对于孝、悌等封建的道德观念,他却没有进行任何批判,更谈不上从根本上加以否定。

鲁迅则不然,对封建礼教痛加抨击、彻底否定。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彻底反对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在小说中,他通过“狂人”的翻查,指出在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上,虽然每页上面都“歪歪斜斜”地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但实际上却只是“吃人”两个字,从而发出“救救孩子”的沉痛呼声。在其后创作的小说《长明灯》中,鲁迅描写了一个受到封建社会迫害致狂的疯子,在反动势力的围困下,依然坚持要吹熄那盏象征着封建统治的长明灯,甚至要采取“我放火”的斗争形式,坚决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批判和抨击封建礼教所达到的思想高度,是吴敬梓所不能企及的。

两位作家所表现的主题思想的相同或近似,正说明吴敬梓去世一个多世纪以后,鲁迅仍然要承担起批判科举制度、反对封建礼教的艰巨任务。封建社会晚期的种种遗毒,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仍然起着腐蚀作用,清除封建遗毒,肃清它的影响,正是鲁迅早期肩负的一项重要的战斗任务。

注释:

[1][4]吴敬梓:《儒林外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28页,第11页。

[2]鲁迅:《二心集·序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页。

[3]复旦大学《鲁迅年谱》编写组:《鲁迅年谱》(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14页。

篇5:《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第一章写的是王冕画荷花。王冕的母亲靠手工活赚钱,来供王冕上学。几年靠这些手工钱远远不够交学费。于是就到秦大爷家放牛,早上给钱买一点点心,中午在秦大爷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是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每天给的点心钱,他总是舍不得花,合攒一个月,他就掏空去买两本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下看书。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也懂了不少知识。一天,正值黄梅时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上坐着。转眼间,一场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的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的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非常美丽。古人说:“人在画里一点不错,可惜没有一点画工,天下哪有学不会之事?’’王冕想了想便拿起笔画了起来,以后王冕每攒一个月就去买纸和颜料。起初画的不好,过了三四个月后,王冕画的荷花形态逼真。后来他就靠画荷花,几年他不在给秦家放牛,而是卖画,这让母亲十分欢喜。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要学习王冕孝敬母亲,勇敢挑战、吃苦好学的精神。几百年后的今天,再次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因为现在科技发达有一些人忘记了这些虽然科技发达但我们还是不能忘记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要传承古代人吃苦好学的精神,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呀!

《儒林外史》最新读书心得6

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老师,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路过贡院,触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凌辱夹杂着悲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曾经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这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文章。因为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马上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篇6:《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助一些追求功名利禄、思想迂腐的文人雅士,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堕落。在这部抨击科举制度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故事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朽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及故事串起来,构成了一副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讽刺鞭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本书的主旋律。文中的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老丈人更是对他百般呵斥。范进去乡试,因没盘缠,与丈人商议,怎料被胡屠夫骂的狗血淋头。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无米,母亲叫范进抱老母鸡上集市换了米,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得知消息竟然疯了,还是他的老丈人一巴掌打醒了他。转眼的功夫,范进时来运转,财源广进,连胡屠夫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高八斗,品行又好”。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夫的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

篇7:儒林外史读书心得感悟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1

死亦为荣,壮烈而无悔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再次读起这句诗,他恍然出现在我眼前。一袭黑袍随风而起,他是两千年前那位的剑客,他亦是一名:死士。他有一个如青铜般的名字,他叫----荆轲。漉漉雨雪,秦世恍兮……

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见陵”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即便是知道前方是死路一条,你面不改色依旧毅然前行。“易水诀别”让我为之动容,我竭力去揣摩你当时该有的心情。但,除了入骨的凉意和惨惨戚戚的筑声,什么也没有……我想,你是知道的是吧?你知道自己是一名剑客,但更是一名死士,你的存在的一样就是为那个所谓的主子送命。你亦知道,以自己的身份是不配与活着的人交谊的。咸阳宫的大殿,是你的刑场,而你成名的地方,远在易水河畔。

你上路的情景如炊烟袅袅出现在我眼前:白幡猎猎,千马齐喑,以白衣冠送汝的太子及宾客,谁都清楚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在寒风中屏息待发的剑匣已如结冰的水般紧固,那淡淡的似有若无的血腥味儿……我想,连易水河畔的瞎子也知道会发生什么,只是,大家都心照不宣……

荆柯啊,渐离的悲歌已在易水河畔奏响,你一身傲骨带着一颗赤诚之心,提着樊将军的头颅,拿起用地图包裹的匕首,你义无反顾的踏上这条充满荆棘凶险之路。但我知道,你无怨无悔,在你心中,死士的含义就是死,这远比做一名剑客更重要。你,亦认准了那个比生命更大的东西:义。即使血洒咸阳殿,你亦是英雄,你为荣誉而死,你死亦为荣。

你死的壮烈,你亦是后人的楷模,你成了一座万世流芳的美学碑文……

你让我知道,渴望壮烈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壮烈不因生命的长短而消逝,也不因生命的尊卑而改变。壮烈的人生,每个人都有权拥有。当屈原纵深投向汨罗江,滚滚波涛浮起他的衣袂,这是何等的壮烈!当谭嗣同引颈就戮菜市口,高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何等的壮烈!当文天祥兵败被俘,吟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何等的壮烈!

你亦让我知道,壮烈有时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它也可以是一种平凡。秋风起,秋叶落,为来年树的萌芽,枯叶不也做了壮烈的选择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和蜡亦是选择的壮烈。当花枝枯萎,我将它连根拨起,啊,根?你已不在丑陋,因为花的美是你灵魂的甘露,你的选择亦是壮烈的不是吗?平凡而可贵……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我为荆轲感到骄傲,他舍生取义,使生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他死得其所,死亦为荣。他使我明白,要选择勇敢,要选择忠诚。造物主创造了生命,让世界活力四射,精彩纷呈……他让我知道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2

这学期,我读过许多书,但是在这么多的书中,唯有《儒林外史》使我记忆犹新,书中的故事一直让我念念不忘。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它集中了许许多多的人物,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小说作者吴敬梓运用周进、范进等生动的艺术形象,用辛辣的笔触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和虚伪,作为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品通过集中概括,典型地再现了生活的真实,揭示了他们的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

虽然如此,文中也有不少文人雅士,如王冕、萧云仙。其中,我最欣赏王冕,因为他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母亲只得让他去给邻家放牛。懂事的王冕了解家里的情况,便答应下来。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长大之后,他学会了画荷花,才靠画画维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为穷人作画。后来,有一位官府的人请他作画,他犹豫再三,才勉强答应。之后,有人请他去做官,但他洁身自好,不畏权贵,毅然拒绝了。他时常用梅来比喻自己清正的品质,正如他在《墨梅》一诗中所写:“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我想:王冕那种洁身自好、不畏权贵的品质,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确实,我们应该向王冕学习,从小体谅父母,体谅家庭的难处。即使自己遇到困难,也要学会坚强。在大富大贵面前,王冕选择了隐居,而不是去享受,这一点不又是我们该学习的吗?面对生活中那些无耻的人,我们不应躲开,而要敢于指责;面对身边有困难的人,我们应多一些鼓励,多一些爱心。正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3

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路过贡院,触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凌辱夹杂着悲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曾经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这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文章。因为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马上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4

余尝读吴文木之《儒林外史》,其书儒者之种种,光怪陆离,众生百态,不一而足,或吝啬,或迂腐,或势利,或恬淡,或浑雅,比比皆是也。

吝啬者如严监生之属,迂腐者如马纯上之类,势利者则五河县人之流也,恬淡者如庄征君,浑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笔,其历历者如在目矣。

另有如五十五回述盖宽及其邻翁于雨花台绝顶望江上舟船之往来,红日之西坠者,愚窃以为殆有谓也:其述江船之逡巡者,非谓时人之去而后人之来,寓述往追来之意者乎?而落日之谓非喻礼乐文章之颓废也欤?噫吁兮,聊聊数笔而一至如是之思者,此所谓文木之高妙也。

夫难平者事也,无尽者欲也,而皆出于人,是知世间善恶,皆自人出。夫人者无有穷而欲者无有尽,功名富贵,朝夕挂念,焉之此虚妄之物终为无益也?徒费尽心情,误尽流光,莫如啸傲林泉,梅妻鹤子,快然自足,极娱游于终日也。

且夫古之君子,温文尔雅,雍容敦厚,以正其身而推及人,行不言之教,助礼乐之闻,岂如文中之类,礼乐不行,教化不兴,惟知皓首穷经以为仕途,及仕则未知何谓仁义也,无论唐诗宋词文章辞赋也,而尽日所见惟黄白之物,所闻皆为官之道也。是以有泰伯祠群贤毕至,以复旧时礼乐之教化者,实文木之喟叹也。由是知之,八股之为害甚矣!

呜呼,圣道之不传也久矣,礼乐之不兴也亦久矣,而世人愚昧,不解名利之属终为虚妄,日追夜逐,靡有朝矣!夫庸知濯足沧浪,醉舞明月,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之乐也欤?余既怅然,故虽有不才而敢不竭鄙诚以为此文者哉?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5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篇8:《儒林外史》优秀读书心得

书中我们最熟悉的人物,没过严监生了。他在我们的课本中出现过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在临终前,还在看两个竹心,反应出他的爱财如命的性格。不过,此人也有一点也令我十分反感,就是他追悼他妻子时,连一枝花也不肯买,更反应了他的视财如命的家伙。

小说在一开始就讲王冕的故事,作者从这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通过在后面的各位书生故事的阅读,与王冕的一生对比就会显示出作者的讽刺。这正好回应主题,讽刺封建社会。不过,王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一生苦读,干成了许多事情。

篇9:《儒林外史》读书笔记个人心得

贯索象征牢狱,文昌象征文运,古人以天比人,“贯索犯文昌”,预示文人有灾,而后则是老天降下一伙星君维持文运。王冕不愧为奇才,纵观《儒林外史》,的确与之相符……

科举在明代的确危机四伏。文人为了参加科举、中进士及第,不择手段;而且文人只有写八股文这一条做官的途径,把其他的处世准则看轻了。于是,有些人不满于此规章制度,走出了这个名叫“科举”的怪圈,涌现出了一批可能当时被众人所误解的名士——

篇10:儒林外史读书心得600字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在五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教学中需要了解这篇课文的出处及相关的背景介绍,在给学生布置读名著的任务时,我也随之认真读了读。这次的读书带有教学任务去读,在读中的思考也是围绕着教学中出现的相关细节。因为这节课在学校上语文研究课,对这部著作只是粗浅的了解。

在假期中,完全以一种放松的心情再次品读,感受颇深。对于这部清代封建小说,鲁迅曾有过如此的评价。”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对于此,但却也深有同感。”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一是立志,二是奋斗,三是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花卉的名笔。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篇11: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优质文章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1

《儒林外史》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在商人的资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在南海主考时,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 打醒。

范进中举后,书中这样写:“他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 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灌醒过来,竟发了疯,一边叫‘我中了!’,一边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时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来。”他周围的人在他考中前后也俨然两副嘴脸,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现得最为典 型:先前的“现世宝穷鬼”一下子变成了“贤婿老爷”,连“尖嘴猴腮”也顿时 变成了“体面的相貌” 这个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整个社会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优点有三:其一是小说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比如像周进看见 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其二是《儒 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像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 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而结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 人的毒害,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药。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2

我读《儒林外史》是在《红楼梦》之后,在我看来《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相较而言虽在结构的宏大完整、人物的类型众多等方面它都显然不如《红楼梦》。但《红楼梦》还是有较多的“古典”气息。例如它的以神话为象征的哲理内涵、诗词歌赋的运用,以及宝黛爱情故事的诗化成分等,而《儒林外史》朴素、平实而深刻的艺术风格,则更接近于现代小说。在读它的时候也许你会想起曾读过的鲁迅小说中的一些简洁的描写和冷峻的笔调。

《儒林外史》是一部极具讽刺意义的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结合作者吴敬梓的亲身所历所闻,揭露埋没真正人才培养大批庸才、贪官污吏,造成当时社会道德败坏文化停滞不前的罪魁祸首——封建科举考试。同时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在我看来这也正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虽然这几句话都已是老生常谈,可如若真正能明白的人多一些在小说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儒林人士在读书的道路上第一步就走错了,他们一心只为功名利禄,却忘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领悟、意会、学以致用、提高自身修养,读书对他们来说,仅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可以转化成自身力量。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曾经把封建礼教比作为吃人的礼教,那么封建科举制度也就是名副其实的吃人的制度了。

在科举制度被废除了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作者吴敬梓幽默诙谐的语言中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读的淋漓尽致。以前曾经在课本里读过摘自第三回的节选《范进中举》,文中对于范进岳父——胡屠夫的描写是惟妙惟肖,在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些市侩之徒见风使舵、势利小人之形可见一斑。还有,在他笔下的吝啬鬼严监生,临死时因见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便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通过这一细节的描写将其的吝啬刻画的入木三分,但在后面作者其实也写到他为了把妾赵氏扶为正室,舍得大把大把地花银子。读到此时你是否会觉得这个严监生既可怜又可笑,却也颇有一点人情味。这些都是作者对平凡人物矛盾心理理解和同情的描写。另外,小说中杜少卿的出场,这位杜少卿,委实是挥金如土,但凡有个人来哭上几声,或是孝养母亲,或是做个小本生意,他并不多问,大把的银子撒了出去,家财散尽,搬到南京城。这还不算,他在南京城,陪娘子去看景致,轿里带着赤金杯子,融融春光做了下酒菜,喝得大醉,携着娘子的手一起走路。两旁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有人举荐他出仕,他却装病推辞不就。娘子问他为何不去,他反说:“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通部书里,多少人只要念八股文做试帖诗做官混钱,杜少卿却是一心一意地要生活:作诗、会友、喝酒、赏花……但他为人又最重孝义,杜慎卿说他“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说到杜少卿我不禁要提及《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们身上都有着其他人物形象身上所没有的叛逆精神,蔑视功名利禄,不已光宗耀祖为念。他们不仅是作家的精神寄寓,而且是寄托了作者审美理想的典型。体现了我国伟大作家对社会制度的深刻认识。

最后,宗上所述,《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作者却用其生花的艺术之笔,描绘出了一组组不同性格的人物群像,将其塑造成一面历史的明镜,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了广阔而深刻的反映,也折射出了当今社会中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正是因为这些文学意义才使得《儒林外史》的社会意义大大高出其他同类作品才奠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3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儒林外史读书心得4

我最早接触《儒林外史》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吴敬梓先生是我们家乡人,我小时候就经常听到老师们说过《儒林外史》是一本很具有时代意义的书,并且建议我们去读它。但是小时候太小了,有许多还不能够理解,所以我长大了之后就开始读它。

在整个小说中吴敬梓先生,都用非常鲜明的讽刺手法,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以及八股取士制度的腐朽。同时吴敬梓先生的语言也是非常有特色的,采用了许多全椒地方方言。

当我读了他的书,我才发现原来他所写的东西,全部都来源于他的生活中。书中最为典型的是周进和范进两个人物,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

周进,想要考取功名,但是始终没有成功,于是他就跟着商人,替他们管账,相当于一个账房先生。有一次,他经过考场,突然想到自己平生的遭遇,就嚎啕大哭,哭得死去活来,他的朋友看见了,实在于心不忍,替他捐了一个官。范进,一个考到胡子花白都没有考取功名的一个读书人。常常受到自己岳父胡屠夫的白眼。一次偶然,周进看见范进这么大年纪还在考场里考试,就问他的原因,范进和他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周进听了之后,觉得两人的经历遭遇十分相同,于是非常同情他。

周进作为主考官,在审阅范进的试卷时,特别关注了他,周进第一次读范进的文章,觉得他并没有什么才华,但是又想到了两个人相遇非常相似的身世,于是就看了第二遍,看第二遍之后,他觉得他写的还不错,于是就看了第三遍,第三遍之后,他拍手叫好,说范进写的太好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范进的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可是之前的考官却没有发现他有才华,这就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的统治和官僚机制的腐败。

在这个小说中,我看到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我觉得《儒林外史》想要表达的就是:不要过于重视钱财这些身外物,不一味追求名利富贵,要放开自我,追求思想自由。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不要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5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通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本书还揭露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庸才及贪官污吏。如像进士王惠那样,他被任命为南昌知府后,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询问当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询问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询问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本书中更生动地批判了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他们毒害着整个社会。如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本书不仅揭露科举制度使人堕落,更批判了科举制度是封建礼教帮凶。如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却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书中还列举了“范进中举”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考中秀才,后又考取进士。范进中举之前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一卷《儒林外史》,道尽了百年士林的风云雨雪,辛酸苦叹。

上一篇:古言论语经典语句下一篇:坟墓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