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林外史》的人物外貌描写

2022-09-10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鲁迅称道它“戚而能谐, 婉而多讽”。

《儒林外史》塑造了众多的人物, 他们的外貌各不相同, 而作者对其外貌着墨刻画的有二十来人。吴敬梓笔下的人物外貌很有特点, 突破了其所处的那个年代的水准, 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古典小说人物外貌描写技巧的日趋提高和成熟。笔者试图从《儒林外史》的人物外貌描写上入手, 对小说人物外貌非概念性的描写、白描手法刻划进行探讨, 从中得出浅尝性的认识。

1 非概念性的人物外貌描写

非概念性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没有把人物的外貌以某一概念将其束缚固定住。《儒林外史》展示给读者的是一群儒生的形象, 男女老少俱全。作者在描写他们的外貌时, 没有将他们“脸谱化”, 不是以貌取人, 凭自己的意愿将人物概念化。具体表现为:

1.1 人物外貌的写真、写实

这是针对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某一时间段而言的, 这里所谈的外貌是指人物成长过程中的某一截面。作者站在某一点上静止的观察作品中的人物在某段时间内的外貌, 这某一时期人物的外貌具有静止性, 而这一时期内的人物外貌也有相对的真实性, 是与此时的人物实际情况相吻合的。

以周进为例, 他刚进薛家村教书时, 是在一阵狗吠声中出场的:“头戴一顶旧毡帽, 身穿元色绸旧直裰, 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 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 黑瘦面皮, 花白胡子。”从外到内, 周进的一副穷酸相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衣服离不开“破”“旧”, 胡子花白, 面皮黑瘦, 这与周进的年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地位是相符合的。作者通过这系统外貌的刻划, 将周进的生活境遇真实的反映了出来。

1.2 人物外貌的成长性

每个人的长相是天生的是无法改变的, 但他的外貌可以随着穿戴的变化而改变。在吴敬梓的笔下, 人物的外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时间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发展运动的, 或者说是与人物的命运相联系的, 而人物的命运又是紧紧的扣在科举和八股之上的。所以说, 作品中人物的外貌具有运动性, 也就是成长性。

例如范进, 未中举时是“面黄肌瘦, 花白胡须”、“破毡帽”, 十二月上旬时还穿着“麻布直裰, 冻得乞乞缩缩”, 让人看了很是揪心啊!即使他中了秀才, 在老丈人胡屠户眼里, 他也只是“尖嘴猴腮”的丑样。但当他中举之后, 在胡屠户的眼里他又变成了“方面大耳”, 连城里的老爷都没有他那样“体面的相貌”。再看看范进自己, 在听说自己中举后又是一副什么模样呢?“头发都跌散了, 两手黄泥, 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在一个庙门口站着, 散着头发, 满脸污泥, 鞋都跑掉了一只”, 还有在集市上怀里抱着鸡, 手里插个草标的模样。

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们舍生忘死的挤科举的这条独木桥, 拼命的钻八股这种文学游戏而乐此不疲。科举制度的毒素正一步步的侵向这些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大脑, 把他们推向悬崖边。

1.3 外貌美丑与心灵善恶的割裂

作品中出现了很多人物, 他们的外貌也是各不相同。一个人物出场了, 首先看见的是他的外貌, 而长相是外貌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长相是无法改变的。比如《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和刘备, 一个是“身长八尺”, 另一个是“身长七尺五寸”, 这些都只是言其高大魁梧, 两人都“脸如冠玉”, 这些都有明显的套话痕迹。更少有作家考虑作品人物个人生长的环境、以及喜好装扮等等, 对他外貌长相的影响, 于是他们在刻划人物外貌时不免带有片面性与主观性, 美的、丑的、好人、坏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我们不妨看看《儒林外史》, 吴敬梓一改传统人物外貌描写的脸谱化, 他笔下的人物心灵不需要长相来衬托, 人物清新自然, 毫不造作。读者是无法通过这个人的外貌美丑来断定这个人心灵善恶的, 这是吴敬梓对人物外貌描写的独特之处。如第一回的王冕, 是儒林的楷模, 艺术的典型。他勤劳好学, 适性高洁, 彻底从八股科举、功名富贵的精神桎梏中解放了出来。回目明标“借名流隐括全文”, “照惯例应配以一表人材, 用上‘面如冠玉, 唇若涂朱’之类的套语”。可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他的长相外貌如何, 其中写王冕的言行, 曾多处移植或改写前人为历史人物王冕所作的传记材料, 唯独在长相上没有涉及。同样, 正文中的虞博士, 作者是当作正面人物的核心——“真儒”、“大圣人”来刻画的。但是, 也不曾在他的相貌上花笔墨。作者在这里追求的是自然平和, 也是一种对传统写法的创新, 如果故意扭曲生活的真实, 那就得不偿失了。

2 白描式的人物外貌描写

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之一, 是指用墨线勾勒画面, 不着颜色。中国古典小说借鉴了白描这表现手法, 在文学描写时表现为“用质朴洗炼的语言对所描绘的事物作简洁的勾勒, 抓住特征, 重在传神”。自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第一次把白描这一绘画术语引入小说批评领域以后, 这一表现手法便更加得到作家的重视。

在《儒林外史》中, 吴敬梓充分运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绘, 不仅彰显了白描的基本要领, 而且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于不动声色中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2.1 抓住特征, 展现性格

白描手法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抓住对象特征, 采用最简练的笔墨将事物勾勒出来, 在《儒林外史》于人物外貌上, 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夏总甲为例:“外边走进一个人来, 两只红眼边, 一副锅铁脸, 几根黄胡子, 歪戴着瓦楞帽, 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 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 和众人拱一拱手, 就一屁股坐在上席”。通过夏总甲眼边之红, 勾勒出他的熬夜酗酒形象;借助他的锅铁色的脸, 表示出他处于官场的边缘, 需要屁颠颠地风里来雨里去;“几根黄胡子”, 暗示了年龄;而那歪戴的“瓦楞帽”、油篓般“青布衣服”, 服饰肮脏, 纯粹是一副二流子相, 形象化了他的地位及其为人的龌龊与粗鄙;不等别人谦让, “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使人一眼就看出这个夏总甲是个跋扈, 霸道的地头蛇;再加“一根赶驴的鞭子”——这根平凡的赶驴鞭, 实在妙不可言, 而这可是张静斋、严贡生之流不屑于拿的。作者通过这一番描写, 既将夏总甲富有个性的面貌展现给了读者, 又达到了自己所要讽刺的目的。虽然着墨不多, 但意趣盎然、喻意深刻, 不仅完成了对夏总甲丑态的讽刺, 更是做到了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揭露。

2.2 人物外貌浅色调的描绘

与其同时期的作品相比, 如果其他作品的人物外貌描绘可以用彩色来表示的话, 那么《儒林外史》人物外貌的色彩简直可以用黑白来概括。如《红楼梦》, 曹雪芹对其中的人物外貌做了很浓重的描绘, 色彩艳丽, 香艳动人。与之相比照, 《儒林外史》顿失光泽。当然这仅仅是从人物外貌的色调上说的, 并不是二者艺术成就的简单定位。

由于吴敬梓对人物外貌描写采用了白描手法, 而白描手法要求用墨色勾勒画面, 不着颜色。故纵观作品中人物外貌, 一眼看去, 犹如蒙着一层淡淡的灰色, 显得暗淡无光。当读者读到此处时, 心情也是蒙着一层灰色。无论是人物的表情, 还是人物的衣着, 都是一种灰暗的浅色调。例如中举之前那枯黄的面孔, 破得不能再破的破毡帽, 麻布直裰。还有倪霜峰出场时的“头戴破毡帽, 身穿一件破旧黑绸直裰, 脚下一双烂红鞋, 花白胡须, 约有六十多岁光景。手里拿着一张破琴, 琴上贴着一条白纸, 纸上写着四个字道:‘修补乐器’”。让读者一看, 整个的是一种没有生气的灰色画面, 犹如处在一种病态之中。当吴敬梓将白描运用于外貌时, 人物外貌颜色的处理是恰到好处的。

作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并非毫无根据。明清之际的封建统治者推行的科举考试制度象瘟疫一样, 弥漫着整个社会, 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 毒害了无数知识分子的心灵。在笼罩着一片灰色的天空下, 为了追求功名富贵, 广大知识分子都竭力的钻研八股文, 就象酒精中毒一样忘记了自己, 忘记了一切, 日渐消瘦, 精神恍惚。最终他们只能是学识浅陋, 灵魂卑污。社会的颜色最终赋予了生活在那个社会中的人, 这些人是可悲的, 因为他们生活在那片灰色的天空, 那个灰色的社会, 他们虽然无奈, 但别无选择。可见, 吴敬梓如此着笔是有其用意的, 这也正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才华。

2.3 外貌描写的民族特色

民族特色, 是相对国外人物外貌描写而言的, 其他作品与国外作品相比较也有这些不同之处, 但在《儒林外史》中民族特色更为明显。

在西方, 对人物外貌描写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侧重细描, 常以多种修辞手法使之高度形象化, 由形入神。正如福楼拜要求他的弟子莫泊桑:“当你走过一位坐在自家门口的杂货商面前, 一位吸着烟斗的守门人面前……请你给我画出这杂货商和守门人的姿态, 用形象化的手法勾绘出他们包藏着道德本性的身体外貌, 要使得我不至于把他们与任何别的杂货商、任何别的守门人混同起来”。这充分体现了细描的要求。二是夹以议论, 使读者不仅仅为作家的生动描写所感化, 也为作家的机智的分析所折服。当代西方小说家还常常使用之, 显示出浓厚的民族传统。在《红与黑》中, 作者描绘主人公于连的外貌时, 还时时夹以分析议论, 用此来体现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感情色彩。

而在《儒林外史》中, 吴敬梓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中抓住体现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 毫不铺陈, 只用粗疏的几笔, 就能极其精炼的勾勒出一个人的形象。这与国外的文学家刻画人物是不同的, 显得简洁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如第三回写范进:“面黄肌瘦, 花白胡须, 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已经温暖, 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 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 冻得乞乞缩缩……放头牌的时节……上来交卷, 那衣服因是朽烂了, 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于作者简单的几笔勾勒中, 联系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及生活境况, 一个老迈昏花, 穷困潦倒的老童生便跃然纸上。

总的看来, 《儒林外史》的人物外貌描写是成功的。作者打破了人物外貌描写的种种俗套与模式, 有着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在作者所处的那个年代, 这样的成就是很了不起的, 可以说具有超时代的意义。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与其同时期的作品相比, 具有很强的独特性, 人物外貌描写也别具一格。本文试从人物外貌的写真与写实、外貌的成长性、外貌美丑与心灵善恶的割裂等探讨人物外貌“非概念性”的描写;从抓住性格特征、浅色调描绘、民族特色等入手把握其“白描式”的人物外貌描写;指出吴敬梓在人物外貌描写方面打破了种种俗套与模式, 体现出自己独到的文学运思。

关键词:儒林外史,外貌描写,非概念性,白描式

参考文献

[1] 王明居.《儒林外史》艺术美新探[M].北京:中华书局, 1987 (9) .

[2] 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 安徽省纪念吴敬梓诞生二百八十周年委员会.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2.

[4] 吴敬梓.黄霖选析《儒林外史选粹》[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

[5] 方忠铭.小说讽刺艺术论[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 (17)

[6] 叶岗.儒林外史艺术综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哲社版) , 1997, 1 (17) .

[7] 赵宗义.天津农民报·绿地, 1999, 第4版.

上一篇:基于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探讨下一篇:心动情动行动——重庆市杏林中学课堂建设“心动”之路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