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县级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有关思考

2024-04-22

关于市县级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有关思考(通用9篇)

篇1:关于市县级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有关思考

关于市县级“十二五”规划编制方法若干思考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巳缝启动,正在加紧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各省市发展改革委都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市县级受条件限制不能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市县级政府和发改委(局)也定应组织本市县科技人员、选聘专家指导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并将回顾总结“十一五”规划经验教训作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重娄内客,对编制方法进行专题研究,提高规划编制水平。现笔者曾连续参与五届规划编制、三届规划主笔,现结合双峰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实践,就如何编制好市县级“十二五”规划与网友探讨。

一、明确规划的理论依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编制“十二五”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十二五”规划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编制的,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加快市县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体现到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各项行动中去,成为推动事业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十二五”规划是市县 1

委、市县政府在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创新发展举措的基础上描绘出的双峰未来发展的蓝图,是科学发展观在市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贯彻和落实。依椐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突出以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来带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这五个方面执政能力的全面提高,扎实锤炼执政主体的素质、把握运用执政规律、充实完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贯彻落实我们党成功执政经验、积极调整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不断夯实执政基础,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建设成果来进一步树立良好的执政形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继科学发展观之后提出的全新的战略思想、社会理念和社会理想,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保证长治久安的根本基础。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提出了一个社会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引领其他目标的终极目标,必将成为人民群齐心协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二、调整规划主要内容

市县级规划是我国现行规划体系中的最基本单元,是实施性规划,要要把着力点放在由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领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规划最为迫切、最为重要和最为关键的内容,其余内容少写或不写,确保县市级规划有的放矢和切实可行。市县级“十二五”规划规划主要内容:一是深入研究和谋划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保护以及生态建设。二要明

确政府规划的范围主要是政府履行的公共职能,这些职能包括交通、能源、水利、教育、科技、卫生、生态环境保护、防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国土、水源等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发展政策及重大改革措施等等。二是深入研究和谋划解决资源(土地、矿产、水)能源(电、油、煤)承载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公共设施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的策略和措施问题。三是深入研究和谋划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四是深入研究和谋划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和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四要明确政府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规划,主要是制定政策导向,规范市场秩序,以形成和完善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改进规划的编制方法和程序

编制方法,一是加强调查评价分析。要根据实际有重点地开展经济社会调查评价工作,吃透县情,分析发展趋势,为规划编制提供充分的基础依据。二是吃透国家当前的政策精神,依据县市的经济管理、政策制定、调动资源的权限,用足、用活、用新现有的政策和权限。三是加强发展战略和规划配套措施(政策)、机制的研究。解决县级发展战略雷同、不符实际的口号和政策措施克隆省市的不良现象,因地制宜,科学提炼出符合当地实际、具有特色和长远眼光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可操作的对策措施,明确县级政府的职责和工作重点,确保规划的实施。四是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县市规划是规划体系中的基本单元,仍需确定一些能够预测、需要预测的重要定量指标,来指导县市各部

门的工作,鼓舞部门士气和考核部门工作。但是应尽量简化过多、过细的定量指标,力求突出与国家导向和上级规划的衔接、突出自身的实际情况、突出预测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同时,可制订高中低不同方案,给定量指标的调整留有余地,以增强规划体系的有效性,免经济社会形势发生非常规变化后产生被动。五是鼓励规划方法多样化。借鉴国内外规划编制经验,采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六是规范规划成果的编制。规划纲要和指标、项目表、布局图是规划实施管理的依据,应达到规范性文件和表规图则的要求,做到简明、准确、规范。规划的规定性内容必须上下衔接,图数一致。要注意丰富规划成果的表达方式,力求各具特色,避免内容雷同,千规一面。

编制程序,一要加强上级对县级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建议省发改委及时召开县级规划编制、实施经验交流会。二要将编制规划思路作为编制规划的必要程序加以制度化。三要加强规划协调、衔接。坚持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发挥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作用,解决重复建设问题。要建立各级、各类规划之间协调、衔接的制度,明确协调、衔接的规定性内容。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和衔接,借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规划修编的机会,进一步渗透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战略意图,有效解决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规划相互之间不衔接和不吻合的问题。四要加强规划咨询论证。要建立专家咨询审议会制度,赋予专家咨询审议会明确和有实际效力的职能。五要加强监督和公众参与。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新闻媒体、社会中介等各类机构的舆论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提高规划编制过程的开放性和规划的透明度,使政府规划逐步向政府、规划师、公众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开放型规划转变。

四、市县级规划编制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要立足市情级县情实际,突出特色、优势和重点。编制县级规划,既要服从国家和省级规划的指导,与中央有关精神保持一致,也要考虑市县自身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基本特征。要扣紧本县市的特色,体现与众不同的方面;扣紧本县的优势,体现比较优势;要突出重点,切忌“小而全”面面俱到。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规划的虚无空泛,切实发挥对县级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二要从经济区域化谋划市县域经济发展。市县域经济是一个区域性、开放性兼备的经济体系,要跳出县域

行政边界,从更大区域发展的视角来谋划县域经济发展,找准县域在区域内的定位,积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的发展。三要重视发展方向、重点、速度、目标的论证;上下衡接和综合平衡。四要重视解决GDP与财政收入比值不相称的问题。据专家研究认为:县市级GDP与财政收入比值一般应在100:5以上。五要重视解决基础资料不大真实的问题,挤掉数据水份。如出栏牲猪数据,据知情人透露出栏牲猪上报数据,一般有四五成的水份,个别市县水份达七八成。六要正视统计数据与部门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如土地资源数据中耕地面积,统计部门数据是上世六十年代定的耕地面积数,国土部门土地详查变更登记是当年的实际耕地面积数。详查变更登记的耕地面积比统计部门的耕地面积一般多25%—30%。

五、加大规划实施力度

我国一直流传有“规划规划,纸上写写,墙上挂挂”的形象说法,特别是市县级规划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多方着手。首先,规划编制要尽量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这是规划能够顺利实施的基础。其次,加强对规划的评估和考核,建立简明实用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及时将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反馈和调整,减少规划执行中的失误和偏差。再次,要提高规划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我们编制规划要尽量动员大家的力量,多方面参与,把规划做好,特别是要重视专家的参与。要做好下面几件事:第一,要建立规划专家小组,专家小组参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第二,要通过媒体广泛征询对规划的建议;第三,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在规划草案初步形成后,要公开征询社会各界的意见;第四,专项规划也要采取适当形式提高社会参与的广泛性,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划,要采取大力推行公示、听证、问责等公开透明的方式,共同促进规划的实施法制化和规范化。

来自:http:///mishu/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3482

篇2:关于市县级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有关思考

专项规划编制目录

一、区域规划

(一)镇沅县“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1、主要内容:全县经济的空间布局及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编制单位: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3、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和商务局、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建设局、县水务局、县农

业局、县林业局、县人口和计生局、县统计

局、县环保局

二、专项规划

(二)镇沅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1、主要内容:贫困村整村推进、贫困乡整乡推进、安居工

程、易地搬迁、以工代赈、对口帮扶、社会

扶贫等扶贫开发开发重点建设项目

2、编制单位:县扶贫办

3、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局、县民宗局、县

移民局

(三)镇沅县“十二五”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1、主要内容: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2、编制单位:县国土资源局

3、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和商务局、县交通局、县建设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环保局

(四)镇沅县“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

1、主要内容: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水利工程移民

2、编制单位:县水务局

3、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和商务局、县建设局、县农业局、县环保局、县地震局

(五)镇沅县“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

1、主要内容:林业和林产工业(低产林改造)

2、编制单位:县林业局

3、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和商务局、县农业局、县环保局

(六)镇沅县“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

1、主要内容:基地建设、茶叶生产加工和茶叶科技研究与应用

2、编制单位:县茶办

3、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和商务局、县农业局、县科技局

(七)镇沅县“十二五”烤烟产业发展规划

1、主要内容:烤烟生产、基本烟田地建房与保护

2、编制单位:县烟草办

3、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和商务局、县国土资

源局、县农业局、县烟草专卖局(公司)

(八)镇沅县“十二五”矿产业发展规划

1、主要内容:矿产业布局、目标任务,资源整合,矿产资

源的勘查、开采、加工及可持续发展

2、编制单位:县矿办

3、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和商务局、县国土资

源局

(九)镇沅县“十二五”畜牧产业发展规划

1、主要内容:养殖加工区域布局与发展目标

2、编制单位:县畜牧局

3、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和商务局、县农业局

(十)镇沅县“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1、主要内容:产品开发、景点及服务设施建设

2、编制单位:县旅游局

3、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交通局、县文体局

(十一)镇沅县“十二五”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

1、主要内容:商流、物流、信息流基础设施建设

2、编制单位:经济和商务局

3、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交通局、县粮食局、县

供销社

(十二)镇沅县“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规划

1、主要内容: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改革与

发展

2、编制单位:县教育局

3、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县人事局、县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畜牧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

(十三)镇沅县“十二五”卫生改革发展规划

1、主要内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人

才队伍建设、技术规范与应用和疾病防控、医疗服务、妇幼保健、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2、编制单位:县卫生局

3、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

人事局

(十四)镇沅县“十二五”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1、主要内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基础

设施建设

2、编制单位:县体育局

3、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教育局、县文化局

(十五)镇沅县“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1、主要内容: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2、编制单位:县科技局

3、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和商务局、县教育

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卫生局、县茶

(十六)镇沅县“十二五”人才资源开发规划

1、主要内容: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2、编制单位:县委组织部

3、配合单位:县人事局、县经济和商务局、县教育局、县

科技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卫生局

(十七)镇沅县“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

1、主要内容:人口发展与调控

2、编制单位:人口和计生委

3、配合单位: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教育局、县劳动和

社会保障局、县卫生局、县统计局

(十八)镇沅县“十二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1、主要内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2、编制单位:县环保局

3、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建设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气象局

(十九)镇沅县“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1、主要内容:社会治安、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各种突发事

件的应急处理

2、编制单位:县应急办

3、配合单位: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二十)镇沅县“十二五”电网建设规划

1、主要内容:城乡电网建设

2、编制单位:县供电公司

3、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和商务局、县建设局、县农业局、县扶贫办

全县“十二五”规划已全面启动,现将研究课题公示,为更好的做好我县“十二五”规划,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访、来信、来搞,提出宝贵的建议。

篇3:关于市县级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有关思考

经过“十一五”大规模的建设,西安电网有了长足的发展,网架结构得到加强,设备状况显著改善,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供电质量全面改进,初步形成了坚强的电网,有力促进了西安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与国内外先进城市、与西安未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相比,西安电网在规划理念、发展方式、建设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需要通过下一轮规划和建设不断完善。超前研究西安电网“十二五”规划的一些重要问题对提高西安电网的发展水平至关重要,本文就西安电网发展方式转变、智能电网建设、主配网协调发展等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1 西安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研究

1.1 建设750 kV电网的必要性及优点分析

西安电网位于陕西电网的核心部位,主网架由7座330 kV变电站与相应联络线组成,全网分9个供电区,互为备用,形成辐射形或小环网供电格局,配电网以83座110 kV变电站、32座35 kV变电站和大量的10 kV以下电网组成,330 kV变电容量4 800 MV·A,2008年最大负荷为3 110 MW。根据《陕西电网十一五及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2015年西安地区全网最大负荷5 980 MW,2020年将达到8 970 MW,现有330 kV电网在资源配置能力、短路电流、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等方面已难以适应未来负荷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750 kV电网建设。其优点是:

(1)有利于区外电源的大规模接入[4]。按照西安电源发展规划,至2020年西安地区约有5座热电联产机组,总装机3 000 MW,约7 000 MW电源需要从区外引入。由于330 kV电网资源配置能力有限,以330 kV电网大规模从区外引入电源将引起线路通道紧张、电网投资大、变电站改造困难等诸多问题,因此急需发展750 kV电网。同时西安电网峰谷差较大,需要大量的系统调峰电源,750 kV电网有利于将陕南水电和抽水蓄能调峰电源接入西安电网。

(2)有利于降低系统短路电流。西安电网现运行330 kV变电站中大部分开关开断电流为40 kA,根据潮流计算结果,2015年西安电网若采取合环运行方式,现有7座330 kV变电站短路电流将超过45 kA,开关等设备面临着大规模更换的严重问题。因此,从限制短路电流、提高电网的适应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考虑,西安电网应在2012年前建成投运750 kV西安南变电站,以满足西安电网解环运行的要求。

(3)有利于电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西安市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十二五”期间将建成“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随着西安市城区建设改造力度的加大,在中心市区建站不可避免地涉及选所征地难、拆迁安置难、选线难等问题。而330 kV变电站占地多,传输能力小,不利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影响城市环境。因此,需要建设750 kV高一级电压等级网架提高传输能力,减少330 kV线路规模,节约投资,满足西安未来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因此,加快750 kV电网在西安的发展势在必行,必须将西安750 kV电网纳入全省电网规划,加快可研设计及项目核准工作,力争2012年建成750 kV西安南变电站,将陕南的水电、陕北和关中的火电大规模接入西安电网,提高西安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和供电可靠性。2020年前在西安北部建设一座750 kV变电站,形成西安电网750 kV网架结构。

1.2 建设20 kV电网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西安电网负荷快速增长,电网发展中的一些矛盾日渐凸显,积极探索配电网的升级换代成为必然,超前研究和积极推进20 kV电网发展也势在必行。

(1) 10 kV电网已不适应新阶段电力发展的要求。市区负荷密度越来越大和客户对可靠性的高期望值,现有10 kV供电能力与电力需求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电网损耗也难以有效下降;西安配电网的发展也受到土地、规划、环境等资源的制约;电力设施与土地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变电站、输电线路走廊资源严重不足;110 kV主变容量普遍提高至50 MV·A、63 MV·A,10 kV短路电流水平难以有效控制,变电站10 kV侧不能并联运行,客观上降低了供电可靠性。现有10 kV供电系统不经济、供电可靠性差的劣势日益呈现。

(2) 20 kV资源配置能力优势明显。从技术经济等方面对35 kV、20 kV、10 kV进行综合比较,20 kV系统配电网的主要优势是:与10 kV相比供电半径大、输送容量高,减少了电网线损和110 kV降压变电站的数量,节约了社会资源;建设投资小于35 kV,运行费用与10 kV基本相当,降低了客户投资,能很好地满足大客户供电需求;能降低电力企业投资,节省电网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节约土地资源。采用20/0.4 kV供电方式具有增加供电能力、保证电压质量、降低电网损耗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因此,立足于西安配电网现状,放眼未来发展,着力开展20 kV系统的配电网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非常必要。

(3)推进20 kV电网的试点建设。“十二五”期间,西安地区的开发区建设将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除“四区两基地”外,还将出现临潼新区、草堂旅游度假区、新筑国际港务区等一系列中、小型开发区。这些新兴的工业园区,繁荣的商业区对市容、环保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负荷密度大,一般在10~30 MW/km2范围内。为了确保在主城区推广的可实施性,应加快开展西安开发新区20 kV试点,为下一步主城区改造和建设提供经验,储备技术和人才资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西安创造条件。

将20 kV电网的发展纳入陕西和西安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加快推进,必将推进西安配电网的升级换代,提高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

2 西安智能电网的建设问题研究

智能电网是目前国际能源建设极具前瞻性的热门话题,也是近期我国电力系统在电网技术发展方面研讨的最新课题,建设智能电网目前已成为全球电力行业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建设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来提高电网运营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是提高西安电网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载体。用智能电网的理念和原则指导西安电网“十二五”规划成为当务之急。

(1)高度重视西安智能电网的建设。国家电网公司为适应电网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展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实践。刘振亚总经理就建设智能电网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建设性观点,提出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实现电网的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在供电安全、可靠、优质的基础上,实现清洁、高效,互动的智能电网[5]。因此,加快研究和推进西安智能电网建设,实现西安电网的新跨越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工作。

(2)以智能电网作为提高西安电网发展水平和质量的载体。建设西安智能电网,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消除电网薄弱环节,提高电网运行技术水平;有利于整合和集成企业资产管理和电网生产运行管理平台,为电网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有利于推动西安电网调度方式从粗放的经验型向精益的分析型和智能化转变;有利于推进节能降耗和电力市场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增供扩销和电费回收,保障客户供用电安全可靠,提升营销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3)积极开展西安智能电网的研究。建议成立西安供电局智能电网建设领导小组和专业组,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西安智能电网建设的理念、思路、原则、技术架构、实施方案、行动计划和落实措施等。通过整体考虑、系统规划、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科学地推进智能电网建设,走出一条路径短、成本低、符合西安电网实际的智能电网建设之路。

3 主配网协调发展等相关问题研究

结合西安电网发展实际,“十二五”期间应做好西安电网各电压等级的协调发展,持续推进新建布点、技术改造、架空线落地、“一户一表”等4项重点工作,高度关注地铁等电气化铁路供电问题,促进西安电网协调发展。

3.1 各级电压的协调发展问题

通过近几年大规模电网建设,西安电网结构趋于合理,供电能力大幅提高,供电瓶颈基本消除,但电网两头弱、相互间协调不够等问题较为突出:1)城市高压电网结构性矛盾突出,虽然容载比基本在规程范围内,但城市中心和西南部330 kV负荷较重;2) 110 kV间、10 kV间及相互间的负荷转供能力未得到有效发挥,协调性差;3)配电网,特别是农村配电网建设发展相对滞后,部分中高压电网建成后,低压配电网不能及时形成有效支撑,在高峰负荷和自然灾害情况下停电频繁。因此,要科学规划西安“十二五”电网,积极谋划西安电网750 kV远景目标网架和中心城市远景目标电网,强调上一级电网规划的指导作用,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

(1)超前研究750 kV和330 kV电网的协调发展。按照陕西电网远景发展规划,2020年前后750 kV将成为西安电网的主网架,大多数330 kV分区分片运行成为高压配电网。由于750 kV电网在“十二五”期间仅有一座西安南变电站,2012年建成投产,330 kV出线12回,除接入电厂外,分别接入330 kV长安、户县、南郊变电站,而且北部地区尚无750 kV电网。因此,750 kV电网难以承担主网架功能,仍应加强330 kV主网架的规划建设,优化330 kV电网结构,超前做好330 kV电网与750 kV电网的衔接,做到远近结合,防止投资浪费。

(2)高度重视330 kV与110 kV电网的协调发展。在增加330 kV电网布点、解决结构性矛盾的同时,着力解决西安电网330 kV与110 kV容量的配置不合理、330 kV电网形成的供电区负荷分配不均、110 kV电网负荷转移能力差等问题。随着330 kV系统的解环运行,应进一步优化330 kV变电站供电区,形成110 kV系统配网化模式,逐步简化变电站主接线、网架结构、系统接入方式,合理有效地完善电网结构,力求做到西安电网110 kV系统结构简单、清晰。“十二五”规划中应进一步梳理原有110 kV变电站的网架结构,通过平衡各330 kV供电区的负荷来缓解330 kV变电站的负荷压力。同时,为确保各供电区内重要负荷的供电可靠性,在充分利用原有线路的基础上,在各供电区之间设置数条联络线以确保在330 kV变电站出现问题时,区内重要负荷不受影响。

(3) 110 kV系统与低压配电网的协调发展。目前110 kV和10 kV负荷转移不配套,大客户高电压等级供电占用10 kV间隔较多,致使110 kV变压器尚有较大富裕时,10 kV间隔资源已没有。“十二五”规划中应充分发挥两个电压转移负荷的能力,加强配电网“手拉手”供电线路及电缆环网供电模式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站之间的互供能力,相应建设10 kV开闭所,提高互供能力。

(4)低压配电网各电压等级的协调发展。在西安配电网中,除现有35 kV、10 kV、6 kV电压等级外,20 kV电压等级也将逐步发展。因此,“十二五”规划中应进一步梳理配电网电压等级,35 kV、6 kV将逐步退役,20 kV、10 kV将进一步协调发展。35 kV现有变电站、用户将进行升压或降压改造。6 kV用户将通过加装变压器等改造方式,逐步消除现有变电站的6kV电压等级。同时加大10 kV及以下配电网的投资力度,彻底解决卡脖子等问题。

“十二五”期间应加快推进“两型”电网建设,实现电网发展方式从“重规模、重速度”向“重效益,重质量”的转变。坚持把提高投资效益作为转变电网发展方式的主线,提出电网在饱和负荷情况下的建设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电网规划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真正做到将城市电网规划项目站址和线路走廊列入法律保护范围,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可实施性,推进电网科学发展。

3.2 西安电网架空线落地问题

随着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战略的实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城市道路新建和改造的规模逐年加大,西安市政府将按计划分步骤在城市主要道路上修建电力沟道,与电力部门共同推进架空线落地工作。陕西省电力公司《关于开展西安城网电力沟道专项规划的通知》对做好西安城市电网电力沟道专项规划设计提出了总体要求。目前,西安地区电缆沟道主要分布在二环内城市干道和开发区,沟道规划线位不能有效落实,现有电缆沟道健康水平较差,110 kV和10 kV线路电缆化率仅为10%,严重制约了城市负荷的发展。因此,在“十二五”期间结合西安城市经济建设情况做好西安城市电网电力沟道专项规划,实施架空线落地势在必行。

(1)电网规划与市政规划相结合。按照西安市政规划和“十二五”电网规划的要求,做好架空线落地专项规划。依托于道路和城市规划,统筹通道,为电网发展预留线路走廊,并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防止一事一议,工作被动。

(2)积极筹措建设资金。由于架空线落地工程投资巨大,完全是市政形象工程,对电力企业没有实际利益,因此应积极促进地方政府出台相应支持政策。同时,积极争取优先利用政府配套资金,结合道路新、改、扩建由市政部门同步建设,打通线路走廊,为电网发展预留空间。

(3)合理布局线路走廊。110 kV与10 kV线路尽可能少在主要道路上布局,尽可能从小街道迂回,以网格环形加放射性分布的格局逐步向外发展,形成相互贯通的沟道网络,提高城市电网供电可靠性,增强供电能力,净化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形象。

3.3“一户一表”建设与改造问题

目前,西安市城镇居民约129万户,西安供电局直供直管的居民户约20万户,尚未改造的有109万户,全市户表普及率仅为15.5%,离国家电网公司规定的省会城市户表普及率达到80%以上的要求相差甚远。若“十二五”末要达到国家电网公司要求,每年需改造12.5万户,7年完成88万户,按照每户5000元计算,共需改造资金约45亿元,完成109万户需改造资金约50亿元。但目前实施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来源,致使工程进展缓慢。因此,应把“一户一表”工程实施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西安电气化铁路供电问题

根据《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西安市快速交通网由6条线路构成,规划线路总长度251.8 km,共设车站150座,10座车辆段,4座停车场。2010年起步,分4个阶段实施,2036年建成[6]。地铁外部电源系统规划建设110 kV牵引变电站8座,最终最大负荷为694 MW。“十二五”期间,随着地铁1、2号线工程的实施运营,最大负荷约210 MW,同时郑西铁路、包西铁路、西成铁路等电铁工程也将建成投运,对西安电网的运行造成极大的压力,现有330 kV变电站已不能提供供电电源,需在中心城区建设330 kV电源点为大型市政建设项目、大用户及地铁牵引变电站供电。

(1)做好地铁专项规划。由于“十二五”及后期,西安电气化铁路将得到快速发展,做好电气化供电系统和电网规划的衔接非常重要,应编制电气化铁路专题规划,作为西安电网“十二五”及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子规划同步实施。

(2)高度重视电气化铁路供电。地铁负荷为重要的一类负荷,根据《西安地铁1至6号线外部电源系统规划方案》,为了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同时为了不使地铁周边的110 kV变电站限制负荷,地铁牵引变电站供电电源必须从330 kV变电站的110 kV母线引入;地铁牵引变电站的2个外部电源来自不同330 kV变电站的110 kV母线,如有困难,只有1个330 kV变电站供电,则需2回线路接入不同的母线段,增加330 kV布点,解决接入问题十分重要。

(3)加快330 kV中心变建设。西安电网的情况是中心市区尚无330 kV电源布点,地铁牵引变电站周边的110 kV系统变电站负荷大,扩建非常困难,需建设330 k V中心变电站为地铁牵引变电站提供电源。同时中心变也可满足西安市三环以内110 kV变电站负荷较大的问题。因此从理顺网架结构、满足铁路供电、提高电网的适应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考虑,需建设330 kV中心变电站。

因此,本次“十二五”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以上项目的用电需求,在中心城区建设330 kV电源点,为三环内110 kV变电站及相关地铁牵引变电站供电,合理分解负荷压力,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4 建议

为制定完善的西安电网“十二五”规划,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推进西安750 kV电网建设,尽早形成坚强的750 kV网架,提高主网资源配置能力;开展20 kV电压等级应用与改造示范工程;加快推进20 kV电网试点建设,提高配电网资源配置能力。

(2)处理好750 kV以下各级电网的关系,加快110 kV以下配电网的发展,不断提高配电网的供电能力。

(3)尽快启动西安智能电网的规划研究,将智能电网的理念贯穿到电网的规划和建设上。

(4)积极推进西安架空线落地、“一户一表”等重点工作,确保西安电网“十二五”规划取得明显成效。

(5)高度重视西安电气化铁路供电工作,加快推进西安中心变电站建设。

5 结语

通过规划和实施西安电网“十二五”规划,西安电网将成为一个坚强可靠、资源配置能力强、各级电网协调发展、自动化程度很高、涵盖电网各个环节的数字化电网;具有支持管理者高效决策、各类自动化系统高效集成的电网;国家、企业和用户共赢、节能减排的绿色电网是西安电网最大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西北电网公司.西北电网十一五及2020年远景规划[Z]. 2008.

[2]陕西省电力公司.陕西电网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Z].2008.

[3]西安供电局.西安地区“十一五”110kV电网规划(修订) [Z].2007-12.

[4]西安供电局调度中心.西安地区电网2009年度运行方式[Z].2009.

[5]刘振亚.全面建设坚强智能电网[N].国家电网报,第1版,总第689期,2009-04-28.

篇4:关于市县级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有关思考

关键词 图书馆 十二五 目标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图书馆事业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广大图书馆工作者,要抓住机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提升能力,推动图书馆事业大繁荣、大发展,为提高全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一、我国图书馆“十二五”战略规划制定的背景和意义

1.我国图书馆“十二五”战略规划制定的背景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事实表明: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以科学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待,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这就为图书馆“十二五”战略规划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对图书馆有了更大的新的需求。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图书馆成为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保障和知识保障设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学习型社会等,加强了图书馆的重要性。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与建设,赋予图书馆新的历史使命,确立了图书馆在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推动了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快速发展。

2.我国图书馆“十二五”战略规划制定的意义

“十一五”期间,我国图书馆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思路,以服务教学科研为中心,以优化馆藏为重点,以自动化、数字化建设为方向,在馆藏结构、数字化建设、管理水平、服务创优和服务内涵上特别是对地方经济服务上取得了进一步突破,为教学科研工作和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而这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机遇期。要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图书馆事业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指导我国图书馆下一个五年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二五”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加快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图书馆收集、存储并重新组织信息,使读者能方便地查到他所想要的信息,同时跟踪读者使用情况,以保护信息提供者的权益。从数字图书馆角度来看,就是收集或创建数字化馆藏,这集成了各种数字化技术,实现全球信息共享。

我国各图书馆通过制定“十二五”战略规划,将会对图书馆未来五年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能够为图书馆明确其使命、愿景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只有明确了发展方向,才不至于图书馆各项管理活动迷失方向,才能保证将有限资源用于关键发展领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明确图书馆的价值观、目标体系方式促进图书馆各部门更加协调一致为共同的发展目标努力。清晰、可达的目标有利增强馆员的信心,鼓舞馆员斗志,成为推动图书馆未来五年发展的加速器。

(2)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养。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要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等。图书馆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承载体与传送枢纽,其建设的好坏,与上述目标息息相关。因此,我国图书馆通过“十二五”战略规划的制定,将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纳入其战略发展重点,通过构建目标体系,将其推向图书馆日常工作。

二、关于加快实现图书馆事业十二五发展目标的思考

图书馆事业“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为: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方便快捷、惠及全民的服务网络,进一步增强活力,提高效能,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益明显提升,部分地区图书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强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系统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带动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从而使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使图书馆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阵地,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重大项目为抓手,在全国形成一个资源丰富、服务快捷、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分布式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催生网络环境下新的文化服务业态。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是下一代因特网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因特网上信息分散不便使用的现状。数字图书馆是没有时空限制的、便于使用的、超大规模的知识中心。

2.加快建设惠及全民的服务网络

全面实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在建立建全设施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多种形式延伸图书馆服务,提高图书馆服务获取的便捷性。积极拓展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在实现均等普惠的公共服务基础上,加强对特定地域、特殊群体的服务,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便捷高效、惠及全民的图书馆服务网络。

3.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和深化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和建立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公共图书馆体制机制。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图书馆充分利用自身的综合信息优势,组织和提供有关新技术、新的经营管理方式、新的市场、新的资源、新的合作伙伴、新的战略思维等方面的信息,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为社会进步提供优良的知识产品和精神消费品,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这是时代赋予图书馆的光荣使命。为此,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图书馆要想有所作为,大展宏图,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确立新的经营理念,转换运行机制,不断开拓和探索新的服务领域。

作者简介:

张颖,女,(1967~)辽宁锦州人,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篇5:关于市县级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有关思考

发展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

南充市文化体育局南充市新闻出版版权局

2012年4月26日

尊敬的向市长,各位副市长,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局编制起草《南充市“十二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送审稿)》(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主要依据

按照市政府要求,我局编制起草《规划》的主要依据是: 一是《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是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市委五届二次全会精神;

三是《中共南充市委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南委发〔2012〕2号);

四是四川省关于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十二五”专项规划。

五是《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六是《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南府办函〔2010〕200号)。

二、起草过程

2010年11月市政府办下发“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通知之后,我局高度重视,曾多次召开党组会议,就“十二五”时期我市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等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划》起草前期,我们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信息搜集和项目论证工作,并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规划》草案出来之后,我们又于2011年3月10日、6月24日、11月2日和2012年3月14日先后四次以座谈会的形式分别征求了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发改、宣传、农办、财政、规划、建设、国土、旅游、广电等10多个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结束后,根据两次会议的精神我们对《规划》又进行了充实和完善。《规划》起草过程历时长达一年半之久,期间,市政府分管领导曾多次亲自把关修改,我局按照领导要求和相关部门意见建议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共七易起稿形成了此《规划》送审稿,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第三部分: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第四部分:保障措施。这里侧重对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二部分的“总体目标”,就是要通过大力实施“十二五”文化体育发展规划,实施项目推动战略、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文化体育“走出去”战略,力争到2015年末,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更加丰富,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民文化与身体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机制更加开放有序、充满活力、富有效率,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川东北区域文化中心和成渝经济区北部文化中心,为把南充建设成为文化强市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规划》还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专业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发展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指标。

——第三部分“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规划》从文化(包括新闻出版)、体育两个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具体任务与工作举措。

在推进文化(新闻出版)建设方面:一是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要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全面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推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二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面繁荣文艺创作生产,为人民群众提

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要坚持正确文艺创作方向,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推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三是发挥文化支撑作用,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南充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扩大文化市场消费规模。四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建立现代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新型的文化管理机制,建立积极的文化交流机制。五是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要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文化人才成长良好环境,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在推进体育事业发展方面:一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全面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三是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四是强力推动竞技体育发展;五是着力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六是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主要从如何强化组织领导,实施项目推动,加大财税支持,严格监督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以保障“十二五”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事业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

篇6:关于市县级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有关思考

一、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紧密结合我省安全生产实际,正确处理安全生产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治本和治标的关系、专业监管和综合监管的关系。按照省政府和国家安监总局的总体要求,凝聚社会各界力量,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科学制定我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二、规划编制的原则

(一)目标明确,科学可行。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依据,确定我省安全生产五年发展的基本目标,科学规划,提高规划的先导作用。

(二)切合实际,针对性强。在我省现有安全生产水平的基础上,结合我省产业结构高危行业比重较大、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偏低的现状,围绕国务院确定的“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目标,做好我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统筹规划,上下衔接。确定规划指标、安排规划项目时,既要做好与本级政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衔接,又要注重与上、下级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衔接,还要保持与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的衔接。

三、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及分工

《江西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既是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大专项规划,也是关于全省安全生产整体工作的综合性规划,规划期为五年。主要内容包括:

1、安全生产现状与形势;

2、指导思想与目标;

3、规划重点任务;

4、重大工程(项目);

5、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一)《江西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内容涉及的部门多、领域较广,本着分工协作的原则,由省安委办牵头组织规划的编制,涉及综合监管行业的规划,由省公安厅、省交通厅、省煤监局等安委会成员单位协调配合,并按照工作职能负责编写有关内容;涉及省安监局直接监管行业的规划,由省安监局有关处室和局属单位编写相关内容。

(二)设区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按当地政府的要求,分别由各设区市安委办组织编制,同级政府相关部门予以配合。各地要将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列为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专项规划;其中,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4项指标要纳入本级政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标体系。

四、规划编制的步骤

全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一)调查研究和文本起草(2010年3月~11月)

1、进行全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总体框架的调查研究和初步设计。

2、相关行业、省安监局相关处室就所监管行业安全生产的发展规划提出建议(素材)。

3、在总体框架设计基础上,提出全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起草规划文本(草案)。

(二)衔接协调(2010年11月~12月)

完成与全国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和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和论证。

(三)公开咨询(2011年1月)

通过网站和其他媒体,印发“征求意见稿”等方式,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四)专家论证(2011年2月)

1、组织评审委员会对总体规划文本(草案)进行论证和评审。

2、根据社会各界的咨询意见和专家评审意见,对“十二五”规划文本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五)审批发布(2011年3月~4月)

江西省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本报省政府审核,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发布。

五、加强领导,落实机构和人员

(一)成立全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规划编制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组织成员:***(略)

篇7:关于市县级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有关思考

黑教发函〔2010〕26号

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各市(行署)教育局、有关厅(局)教育局(处),各省属高等学校: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作为指导未来五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制定目的在于确定2011年至2015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总体任务,提出具体要求。为做好我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根据国家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安排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我省教育实际,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

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确定的中心工作,特别是围绕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等重大部署,以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工作方针,以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内涵为工作着力点,以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能力为导向,以推动“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大任务落实为主线,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二、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步骤安排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0年1—3月)。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对“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细化责任分工,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课题研究任务。充分做好编制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明确规划的制定思路、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

第二阶段:规划起草、修改和完善阶段(2010年4—8月)。组织专家起草、修改和完善规划文本,经本地、本单位严格审核,在科学论证、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本地、本单位的“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第三阶段:规划报审阶段(2010年9—12月)。2010年年底前完成相关规划的衔接及规划文本的论证工作,并提交上级部门审批。

三、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要求

1、加强研究,理清思路。要充分考虑到我省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全省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及国家和省的院校设置标准及相关要求,科学分析、合理定位,切实组织开展好规划编制的前期调研工作,理清规划编制思路。

2、发扬民主,社会参与。在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公众了解和参与规划的编制,集思广益。要积极组织专家队伍,完善咨询方式,充分吸纳各方面建设性意见,把规划的编制过程作为发扬民主、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3、突出重点,强化衔接。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任务、主要方向。同时加强规划的纵向与横向衔接,下一级规划要

与上一级规划相衔接,相关的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相衔接,各项规划之间相互衔接。特别是要注意与国家和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以及“十一五”期间教育规划完成情况相衔接,使各阶段的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有机对接,保障连续性。此外,根据规划的性质和作用,既要研究提出预期性、导向性、可行性的指标,也要研究提出一些有约束力、能检查可评估的指标。

4、加强领导,全面保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并明确一位主管领导专门负责。要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制队伍,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以确保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篇8:关于市县级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有关思考

1. 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的要求

江苏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工作, 出台了《江苏省发展规划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及《做好“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 (以下简称《要求》) 。科技发展规划作为专项规划要贯彻《条例》及《要求》的指导方针, 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的战略部署, 加强对宏观科技形势的分析和把握, 初步明确“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战略重点, 为“十二五”科技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奠定基础。

2. 科学制定指标

“十一五”期间, 江苏的科技、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科技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应当对“十一五”期间取得重大进展的科技领域、产业企业展开调研, 总结提炼出一套能够指导产业升级改造、创新发展的方法, 用于指导“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展开。另外,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一些创新型企业仍然获得了高速发展, 这说明创新型经济具有抵御危机的能力, 应当对典型创新型企业、产业园区展开调研, 分析这些企业发展所处的政策环境、研发投入、管理体制、组织模式、投融资渠道等, 从中吸取经验, 建立相关指标模型。

对能够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 科技投入水平 (包括科技人力投入水平、科技财力投入水平) 、科技产出水平 (包括专利产出水平、科技论文水平、科技英才水平、技术市场、科技产业化产出水平) 、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程度 (包括科技促进经济增长的程度、环境保护水平、高教基础、信息化水平) 等展开调研, 分析当前的长处与不足, 确定加强与改进的方向。

在指标的选择上, 一方面, 保证规划指标的连续性;另一方面, 应根据全省要实现的目标要求, 选择重点突破领域指标。对于能够直接采用的指标可直接采用, 不能直接采用的, 应分解指标或确定替代指标。对指标体系的确立应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比性和动态性原则。

3. 创新科技规划的方法

规划编制应图文并茂, 一目了然, 可看性强, 有利于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可将技术路线图工具引入“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重点技术项目凝练和区域科技管理。加快产业技术路线图战略研究基地建设, 切实提高规划纲要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并以此来促进技术经济结合, 促进产学研合作, 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 引导研发, 构造新的创新联盟, 加强创新主体的协作, 为产业抓住未来市场发展机会指明方向。

广东省在2008年率先启动了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 做出了“铝工业技术路线图”, 并举办专题讲座, 为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实现产学研联盟为主体的集群式创新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湖南、河北、四川成都等省市纷纷启动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 应用技术路线图方法编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江苏可借鉴和学习, 积极应用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要体现空间开发的理念和要求, 加强对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源等因素的综合分析, 增强规划的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

4. 加强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

应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相互衔接。下一级科技规划要与上一级科技规划相衔接, 科技专项规划与要与总体规划相衔接, 相关的专项规划之间也要衔接。规划衔接要遵循下级服从上级、专项服从总体、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具体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要强调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前瞻性就是要有战略眼光, 要谋长远, 不仅仅考虑5年, 更要展望10年甚至20年。科学性就是要求真务实, 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 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可操作性就是要注重实施, 使规划真正成为指导行动的蓝图。前期研究的各个课题搞得好不好, 关键要看这个课题的最终成果有多少能够吸收到“十二五”规划当中去。

二是“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要以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和发展特色为重点。由于我国经济本身正处于结构转型和周期性调整“双重因素叠加”时期, 面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 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增加, 要准确地把握“十二五”规划时期的发展环境难度很大。

三是“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要坚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在“十一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已有所体现。但由于时间比较紧, 实事求是地说体现得还很不够。“十二五”规划应成为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个规划。所有从事和参与“十二五”规划研究和编制的同志, 都应该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究。

5. 重视科技规划编制的民主参与

在科技规划的编制过程中, 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集中智慧, 着力提高编制过程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 提高科技规划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精心组织实施好科技规划的讨论, 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 协调不同群体认识, 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要建立健全科技规划编制专家咨询制度, 组织科技规划咨询、论证、评估等活动。目前, 较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来说, 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的群众建言还很少, 可以借鉴上海的做法, 开通江苏“十二五”科技规划网上公开征集意见平台, 向社会各界征集对规划的重要意见建议, 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分享规划研究进展情况和最新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 重庆市的做法也值得借鉴。重庆市以调查问卷等形式采集与收集意见, 博采众长, 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对收集的民意进行科学遴选;组织成立专家委员会, 聘请社会各界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对江苏省的重点科技产业, 可以组织多场次专家专题研讨等, 采取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和有针对性的定向委托, 充分体现“开门编规划”“编制阳光规划”的改革创新精神。

6. 强化科技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把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 着重制订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规划, 并在科技项目、科技专项资金、科技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江苏省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新型工业化为先导, 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江苏新兴产业发展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要抓住机遇, 发挥优势, 乘势而上, 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要按照高端引领、自主创新、集约发展、政策聚焦、做强做大的要求实施《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 重点发展新兴产业, 形成新兴产业高起点、规模化的先发优势。

另外, 把新兴产业发展与建设创新型省份结合起来, 制订科技研发投入、科技进步贡献率、对外技术依存度、专利授权量等主要创新指标提前达标规划, 加速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 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从传统的投入拉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基本实现从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的跨越。

7. 结合实际做好技术预见

做好优先发展领域的遴选工作, 首先是与企业创新互动, 开展重点产业的企业创新需求调查, 可采用项目建议书的方式, 综合企业的发展意愿, 提高规划的落实程度;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可行性论证等方式开展优先发展领域的遴选, 并做好相关技术专利信息分析等技术预见工作。因为先有了专利技术后才有产业化。还要组织好相关的专家技术人才, 并同时做好重大知识产权预警, 保障在规划的指导下, 新兴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篇9:关于市县级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有关思考

1、宏观环境分析。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严把土地闸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以及调整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和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都是用土地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举措,是严守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红线”的重要保障。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强调,围绕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严格控制耕地流失,加大补充耕地力度,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强化耕地质量建设,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努力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强化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建设项目选址必须贯彻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扭转优质耕地过快减少的趋势。到2010年和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分别控制在100万公顷(1500万亩)和300万公顷(4500万亩)以内。从国家宏观土地环境和当前土地形势可以看出,编制用地节地规划是时代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是保障油田产能建设科学发展的基础,促进企业内部深化管理、降本增效的有力保证。

2、业务环境分析。从资源、产量、技术、管理等业务层面各因素对节地工作产生的影响分析,有利的方面主要是管理不断完善,技术不断提高;不利的方面主要是胜利油田复杂的地质条件决定了滚动勘探开发的特点,老区配套设施不断老化,管线穿孔、井口破损井喷等现象越来越多,新区进井道路较长、配套设施难以完善。另外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和当地农民传统的农耕单产效益不高等将对节地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1)从资源、产量的方面看,石油作为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的重要能源资源,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不可再生的特点也决定了储量的有限性。土地作为陆地石油开采的主要工作平台,节地已成为石油企业降本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

(2)从技术方面看,丛式井、侧钻井、井站合并、串联方式、平面布置优化、道路标准等新技术的完善、成熟和推广,为节地措施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3)从管理方面看,也有一定的节地潜力。对暂时需要封存的井场,可与当地村民签订协议,允许村民耕种防止土地荒芜,若井场需再次开采时,可以不必补偿直接进行生产;增强土地执法检查的管理措施,加大对新征土地使用的巡查力度,杜绝多占乱占情况的发生。

二、节地潜力分析

虽然节地工作有很大的难度,但潜力巨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油田和地方有关部门应建立相互交流与协调机制,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上做到优势互补、合理布局、统一规划。

2、贯彻科学发展观,利用已形成的丛式井、水平井技术,在油田产能建设中大幅度降低用地,并在油田建设过程中,形成“子母井场”布井模式,使同一个井场实现钻井、试油、采油同时作业,既减少了用地,又缩短了单井建井同期和投产时间。

3、油气田开发技术、工艺的创新应用和全面推广,不但可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益,还可大幅度降低产能建设所需用地。可以把稳流配水、油气混输、井组增压、区域转油、三相分离的技术进行投入应用,从而压缩以往不可缺少的配水间和计量站,油田地面建设由过去的三、四级布站,简化到一、二级布站,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

4、从产能建设各个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始,结合油气田长远开发效益,统筹规划井、站、道路、管道部署,从源头上避免用地浪费。在油气田建设中与当地的道路、供电、通信规划相结合,充分利用区域现有的配套设施与资源,减少重复建设,降低用地规模,从而降低油气建设投资。同时,可以通过利用报废井场,重新钻更新井或扩边打加密井,提高土地资源的二次使用效益,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

三、关于“十二五”节地工作措施的思考

“十二五”节地工作指导思想是合理规划、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严格土地管理,依法依规用地。“十二五”节地工作的发展目标是占地数量每年控制在7500亩,节地目标是每年节约土地1000亩。按照约束要硬、激励要实、责任要明、监管要严的原则,提高各项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取得明显成效。严格审查调整各类用地规划和标准。强化土地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统筹协调油田建设规划,严格土地使用标准,切实解决用地规模过大、标准过宽、用地过度扩张等问题。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1、从前期规划选址和设计入手,合理使用土地

新区规划与建设。体现在具体工作中:(1)除钻井井位不能选择外,其它设施的建设,在设计要求允许的情况下,要充分考虑有利于农业生产。(2)油矿基地建设应尽量集中统一,要在“合理、高效”上下功夫。(3)确保生产建设用地,控制非生产用地,控制用地总量。(4)计量站、联合站、变电所之间布局要合理,尽量能选择废弃地、坡地、荒地、滩涂地和低效能土地。(5)油区生产道路要尽量利用自然路,少占耕地。(6)施工部门要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要根据施工项目、工序,合理确定临时占用土地的面积。

老区规划与建设。(1)在老油区正常的生产条件下,施工用地主要是改造与维修,新占地相对较少,此时的工作主要是防止污染的发生。油田开发生产每天产生污油、污水的环节较多,稍不注意就会污染大片农田,给工农业生产都造成很大损失。防污治污工作应列为土地管理的重点。对因长期使用已腐蚀严重的管线,在未造成穿孔刺露之前及时更换、更新,防患于未然。(2)机构改革和企业重组后,有的单位被撤消合并,空闲部分土地和建筑,规划设计部门要优先考虑这些土地的再利用。并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内部土地调整和土地整理工作。(3)进行老区改造,盘活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2、油田继续实施“尽可能以占用最少的土地,开采最多的石油”的发展战略,依靠先进的钻井技术作支撑,采用“一场多井”式的丛式井钻井技术。胜利油田的作业区域横跨山东省8个市28个市、县、区,地貌复杂。由于“满天星”式的井位部署和大量的钻井施工及道路开挖,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大量土地。为了做到既能正常开采石油,又尽可能占用最少的土地资源,有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采取节地新技术。例如: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丛式井钻井技术,变原来的1个井场1口井为现在的1个井场多口井,在油井口数没有减少的情况下,使井场和道路数量成倍减少。

3、加强土地征用、施工及使用过程的监督巡查。油田规划计划、土地管理处室及各二级单位的土地管理部门,对新建项目用地要从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征地、施工及投产使用等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督巡查,严格土地的规范使用,防止多占地,滥占地以及违法用地现象的发生。

4、加强土地国情教育,增强土地忧患意识、节约集约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使节地观念深入人心。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克服“油老大”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土地节约对油田发展的重要意义。

上一篇:释怀追梦六年级散文下一篇:因身体原因辞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