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中失去自我小学生作文

2024-04-23

迷茫中失去自我小学生作文(精选9篇)

篇1:迷茫中失去自我小学生作文

文秘助手之初三优秀作文:失去,迷茫

世上的许多东西,只有失去了,我们才懂得珍惜。

快乐

快乐是什么?想过了n遍的问题。

是凤凰涅后的重生?是大战告捷的欣喜?是嘴角上扬的微笑?好像全是,又好像全不是?

快乐在我的“词典”里,大概是过去时。因为那时还是个小小的孩子,不懂得什么叫做忧郁,什么叫做难过,只会整天蹦蹦跳跳地带着微笑上路。即使是哭了,一个小小的糖果,也会让我快乐起来。

现在呢,刚好相反,不懂什么叫快乐。只是眨着带有冰蓝色忧郁的眼睛,不解地望着天空。抑或是在阳光下狂奔。似乎这样可以逃得过什么,却是逃过了快乐,撞上了青春独有的忧郁。

童年

同年似乎只属于那个年代。

吃着棒棒糖,扎着特可爱的发型,穿着背带裤,眸子里闪烁着纯洁。

童年那时,那么单纯,那么天真,总以为事情都特简单,快乐地不知天高地厚。

现在,没有了天真的想法,也没有了单纯的观念。因为这个环境很复杂,而且复杂环境中的复杂的人都带着复杂的心情。

是谁打乱了我童年的调色盘。

时间

总感觉生活在时间脚下。

光阴。如梭。飞逝转身,回眸,时间流水般逝去。蓦然,漫天雪花,摔在脸上,冷冷的。已经从那个忧伤的秋天步入了冰冷的冬天。

这转身的期间发生过什么,我要找回我逝去的时间。可是,它们,又在哪里呢?

失去的,留给我一片寂寞的孤岛,我扬起风帆,在海上飘飘荡荡,要把它寻回,虽然明白过程有多么艰难……但,有什么比失去更让人憔悴,让人悲伤的呢?

篇2:如何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我

关键词:儿童,习作,表达自我

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曾说:“儿童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富于想像力、感受性的时代, 儿童新鲜、柔软的心灵, 到处是感知生活的触角, 而相比之下, 久经概念侵蚀的成人感性田园已经僵硬、板结起来。”在成人眼中一切司空见惯的事物, 在小学生眼里却充满诱惑。他们对整个世界都充满好奇, 对周围的一切都想一探究竟。在这个过程中的一切都显得好玩, 那样富有吸引力, 都那样一次次冲击着他们那颗稚嫩的心。他们内心中时时保持着那股急于表达的需求与冲动,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那么, 在小学生习作指导中, 习作写什么, 怎么写, 要从学生的感受出发, 遵循学生的语言系统。而不是从老师的情感、规范的表达引导出发。学生要表达“自我”就要做到学生“优先”, 简言之, “自我”即“优先”。

在指导学生写四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写童话时, 我先让学生读童话, 问他们读童话与读其他文章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学生分享, 童话里的主人公都有魔力, 太有意思啦。我便要他们找出这些有意思的好玩的句子, 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纸条记录魔力外貌、魔力动作、魔力语言, 魔幻环境的句子。我让他们加进自己的表情、动作读这些句子, 让他们互相观察后再问他们, 感觉这些主人公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截然不同的感受?学生说:有的太美啦, 有的就是最让人讨厌的。了解学生这样的情感体验和喜欢怎样的语言后, 指导学生写童话时, 我是这样说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写童话, 这将是让同学们尽情宣泄自己感情的充满快意的一节课。为什么呢?因为今天同学们可以写爱意童话, 还可以写冷宫童话。如果你要创造一个你喜欢的主人公, 请写爱意童话, 把天底下最美好的都给他, 让他在你的童话里拥有最有魔力的外貌、语言、动作, 在最美的舞台出场, 给他经历最魔幻最奇妙的旅程。总之, 跟你读过的最爱意的童话进行PK (唤醒同学的阅读积累) , 比它更爱意!反之, 嘿嘿嘿, 你们懂的……”我又一本正经地补充:“而且, 今天是有求必应哦, 你能写成怎样, 那个主人公就能拥有什么。想好了, 你到底想写谁。”

请看小学生们写的童话:

福斯和波克黑

一条清澈的小溪旁, 盛开着一丛丛娇艳欲滴的玫瑰花, 蝴蝶在花丛中游戏, 蜜蜂在花丛间欢歌, 花丛深处, 有座可爱的小城堡, 它是有粉红色的屋顶, 洁白的墙壁, 蓝色的窗棂。

城堡里住着一只高大帅气的狗, 他叫福斯, 成天梦想着做一名英雄。

一天早晨, 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城堡, 花香鸟语。突然, 乌云密布, 雷雨大作, 一只老鼠, 他叫波克黑偷走好些香蕉、玫瑰花, 正是福斯准备送给村民们的。当他看见福斯, 立刻拿出一块红布, 一摇, 又一抖, 想把福斯一下子吸进去。福斯轻轻吹一气, 红布从波克黑飞到自己手上, 只看见波克黑立刻被冰雪覆盖着, 动弹不得。福斯再一伸手, 波克黑手里的香蕉、玫瑰花轻轻飞起来, 稳稳地落在门口的马车上。波克黑用内功融化冰雪, 愤怒地逃跑了, 一边说着:“我还会回来的”。

在以上的片断中, 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 爱憎分明地给予了“福斯”这个主人公一切美好的元素, 而对“波克黑”, 实在是太糟糕的一次出行, 就连名字, 也一个带着“福”字, 一个则带着“黑”。字里行间, 分明能感觉小作者在写作快意流泻的享受!

篇3:从自我概念浅析大学生迷茫困境

关键词:迷茫;大学生;自我概念

1 迷茫是当前大学生的常见心理

迷茫是指对于当下及未来不知所措的一种心境,这种心境在当前大学生中十分常见。根据调查研究,研究者采取随机抽样调查,被访者为走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研究者提问大学生你的大学生活是否是你所期待的,你是否有清晰的大学奋斗目标等此类问题,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模糊不清的。由此可见,迷茫是当代大学生的常见心理。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迷茫心态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低年级学生经历了freshman的新鲜好奇感,逐渐开始变得不知所措起来,开始慢慢探索大学的意义何在,自己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而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而高年级的学生更多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中怀揣很多理想和目标,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却不知道从何下手,于是日复一日的慵懒浑浑噩噩。还有一类特殊群体即大学生学生干部,这类学生通常担任着众多学生干部职位又或者担任校外兼职工作,身兼数职,时时刻刻和时间在比赛,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考虑和质疑自身的价值在哪,前途又在哪,所做的一切是否值得。高等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比也是当代大学生迷茫心理的一个重大诱因,就业难导致的大学教育的功利性与应用性的偏好,通识教育的功用性等等,都在困扰着大学生,家庭的重望与自身作为教育精英的优越感对比就业的弱势,都在冲击和影响着大学生们,由此产生自我的否定。

2 迷茫是自我意识的深度麻醉

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来划分,大学生属于青年期阶段(一般指个体从17~18岁到35岁的人群)。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大学生处于探索并尝试去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感的重要时段。心理学上自我可以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两大部分。主体我是自我感知的我,是观察者、认同者、分析评价者,"客体我"是被观察者、被分析评价者、被认同者,简单来讲,二者的关系就是由主体我来分析、认识客体我。如果客体我和主体我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大学生便难以确立自我形象,也无法形成自我概念。如是大学生们就会在这个过程当中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引起自我情感的激烈变化,引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自我同一性扩散或社会角色混乱,造成自我同一感危机,从而进行自我怀疑和否定,陷入迷茫困境。

从学者(小此木启吾)研究同一性征候群的主体特性来对大学生的迷茫心境做具体分析。①同一性意识过剩。大学生因为价值观人生观的尚未真正确立,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偏执,而偏执的想法和观念带来的行为阻碍会引发焦虑情绪,大学生陷入这种焦虑情绪之中不能自拔,难以从“是我”、“不是我”、“我怎么会是这样”等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而失去自我,产生迷茫。②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有自我全能感或幻想无限自我的症状,无法确定或限定自我定义,失去了自我概念、自我选择或自我决断。只能处于回避选择和决断的麻痹状态。典型行为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的社交恐惧。③与他人距离失调。无法保持适宜的人际距离,或拒绝与他人来往,或被他人孤立。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之一即为大学生人际关系交流障碍,很多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有待提升,在与同辈交往过程中产生问题,而亲密感的建立与渴望又影响着关系的持续。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男女关系的交往更容易产生诸多问题,从而引发心理危机。④时间前景的扩散。时间前景的扩散是一种时间意识障碍,表现为不相信机遇、不期待对将来的展望,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许多大学生沉迷网络,也是基于自我的无力感。①

3 走出迷茫困境需自我悦纳

很多时候人们容易画地为牢,把自己圈起来,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面一劳永逸,永远有许多借口和理由,为自己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隐藏起来,由于害怕,所以不作为。例如很多大一的学生会说,我怕自己时间不够,所以不能参加社团或者不能够去竞选学生干部。高年级的学生会想,我学的专业不够热门,在社会上不容易找到好的工作,所以我不需要跨出校门。有的同学会想,我的交际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大家不那么喜欢我。我做的事情不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等等。诸如此类的想法和观念很多,因而造成迷茫困境。潜意识里面的对自我的不自信导致行为上的懦弱,对自己的成长造成阻碍。一个渴望自我发展的人,一个希望走出迷茫困境的人,必须主动克服自我障碍,学会自我悦纳,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和突破,给自己开辟新的一片天地。停止自我怀疑和对立,克服自我障碍。简单地讲,就是真心的喜欢自己欣赏自己,看到每个人身上独特的闪光点,从而建立自信。另外重要的一点是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性,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对自我完成某项工作的期望与预期。当人们期望自己成功时,他必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当面临挑战性任务时,会表现出更强的坚持力,从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因而无论是面对学业压力还是人际问题或者是情感危机,高的自我效能感都能帮助大学生付出高强度的意志努力,从而走出困境。其实,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或者角色丛,认真的扮演好自己不同阶段的人生角色,给自己多一些肯定,就会走的充实踏实很多。培养自己的业余兴趣也很重要,大学里面有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择优而入,陶冶情操的同时给自己一个释放压力的途径。

除此之外,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对自我意识的提升有良好的积极作用。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通过来自他人的评价而发展起自我概念的过程。大学生们通常更注重教师、同学和家长对自己的评价,来自周围的这些重要人员的积极评价,会激起他们强烈情感反应,也会巩固、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识。

注释:

①小此木啓吾.モラ卜リアム人间の时代[M].东京:中央公论新社,1978.

参考文献:

[1]张枫霞.当代大学生生存状态调查[M].华文出版社,2006-8.

篇4:迷茫中失去自我小学生作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美术创造力,概念化

美术老师是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无论是2001版的实验稿美术课程标准还是2011年发布的新版美术课程标准正式稿都提出美术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创新精神。可见,关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提倡和发扬,而能够把注重创新精神的教学理念内化的一线美术老师又有多少呢?

请看这个课例:拓印画《美丽的瓶花》。

教师在讲授拓印技巧时,示范的是一个圆形的花瓶,花瓶上点缀着几朵全中国人民都熟悉的五片圆形花瓣的小红花。课后,从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看,全班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跟着这位教师拓印一幅点缀着五片圆形花瓣的小红花图样的拓印画《美丽的瓶花》。

这位美术教师在现场示范和欣赏环节时应该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各种美丽的花卉造型,而不是简单地只拿概念化的小红花作示范,这样机械僵化的示范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跟着老师的样品纯粹地临摹,作品概念化,单一重复的训练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美术教学完全脱离了生活实际。世界多姿多彩,花卉品种极其丰富。只有教师的眼睛发现了,才能引导学生善于探索生活中不同花卉的美,拓印出个性化的“百花齐放”的美术作品。小学生的身心正是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处于可塑性最强的阶段。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位美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意识,而不让宝贵的创造力被概念化的教学影响呢?在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重视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下面谈谈自己在小学美术个性化创作教学方面的体会。

一、捕捉学生感兴趣的“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如果我们挑选一个生疏无趣的绘画内容让学生表现,则部分学生很可能没有创作激情,无从下笔。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在统一化的美术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题地域性强,有些与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差距较大。在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我果断地摒弃了以往陈旧的绘画主题,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新的内容和方法。例如《没有客人的宴会》,一确定这样的绘画主题,学生自然就产生疑惑:为什么宴会中突然没有客人,客人去哪里了,究竟发生在哪个主人家里,又发生了什么事。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猜测不同的故事情节,于是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表现不同创意,班级中会出现风格迥异的几十幅不同构思的作品。有的学生画的是在好朋友的生日宴会中,隔壁邻居家发生火灾,大家跑出去帮忙提水灭火了。有的学生画的是在小熊的生日宴会上,小公鸡和小狗吵架了,大家不愉快就散伙了。有的画的是生日蛋糕是变质产品,几个小朋友吃完中毒,大伙一起把他们送医院急救了……经过实践探索,我发现学生的美术创作呈现个性化色彩,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所选择的绘画主题突出新、奇、趣,这是美术教师备课研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积极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创作手法

学生常用的创作手法如果长期重复使用,渐渐地他们就难以保持创作的热情,偶尔引导学生尝试从来不曾接触的新方法,会达到意想不到的创作效果。

1. 改变常规

创造是美术的灵魂,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美术作品的最大价值就是独创性,历代流派风格的更替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野兽派”大师马蒂斯曾说:一幅画应是一种唯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形式。一个画家在创作作品时,可以打破常规的逻辑,甚至将虚幻的和现实不可能存在的事物表现在画面上。如西班牙画家达利的著名代表作《时间的永恒》,这无疑为严谨的、常规的科学思维多开了一条自由之路。打破常规同样适用于小学生的美术创作,它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如创作《有趣的颠倒世界》,学生画出了树种在人的头顶上,鱼游到了树上,大老鼠追赶小猫,鸭子飞到天空等充满幽默有趣的个性化的画。

2. 改变材料

在美术界其他门类中有很多创新之举。例如油画方面扬·凡·埃克发明了油画颜料的新配方和国画方面李可染将光引到了山水画作品中。既然美术学科中有这么多的创新材料切入点,我们为什么不多开发和利用呢?如同样的课题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比如:火柴棍、禾秆、细竹签、羽毛及采集的动植物标本等进行手工粘贴作画,制作出自己喜爱的各种动植物画。再如用油画棒在磨砂纸上作画,水粉颜料在彩色卡纸上作画,水彩笔、油性记号笔在生宣纸上作画等都是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的个性化的创作手法。

3. 改变时空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部分学生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画不下去,如果变化绘画时空,让学生当小老师走上黑板上绘画,很多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展露自己的绘画才艺,欲以此得到大家的肯定与赞赏。比如在艺术节中,让学生集体趴在地上画一幅合作长卷画《我们来到25世纪》,面对观赏他们绘画表演的观众,学生热热闹闹地凑在一起自由自在地创作自己到了25世纪发生的奇妙有趣的故事。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绘画时空多样性能刺激潜藏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绘画冲动。所以,我们要在启蒙引导中,为学生创造多种绘画时空,刺激潜藏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绘画冲动,把每一个学生当做画家,让他们得到许多的绘画机缘。”如教学《校园的一角》一课时,对学生来说,这样的题材不够有吸引力,我在教学时就带领他们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实地观察校园风景,亲手触摸树叶的形状,新校园环境幽静美丽,处处春色盎然。室外课让学生精神振奋,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最后,一幅幅生动而又亲切的《校园的一角》就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4. 改变构图

艺术是求异的学科,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儿童画创作也不例外。如果学生每次画的都是同一种构图的画,众人一套,千人一面,总会让人乏味。因此,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敢于创新,不断变出新的构图形式。构图即是一幅画的结构,如同房子的结构是由梁柱等组成的一样。如中国画教学,它的构图形式具有一定规律,多样统一又千变万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避免重复上一节的构图,利用线条的曲直、粗细、保持画面均衡的同时,处理好疏密的关系,鼓励学生创新出与众不同的构图方法。

我们并不是要小学生现在就有重大的发明创造,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学会创造性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敢于探索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力。改变惯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有了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就能轻松地做学生美术作品创作的引路人,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注重评价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新版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在评价中体现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学生的成功源于自信心,学生的自信又源于教师的鼓励。鼓励性评价,就是教师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创造支持性的环境,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鼓励性评价艺术是美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广大美术教师驾驭美术课堂的工具。美术学科的特色主要是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评价艺术的运用,尊重并保护学生的个性化创造力。

1. 注重评价对学生个性化创作的尊重

美术创作展现了学生的个人喜好,带有浓重的个性色彩,不像其他学科教学例如数学、体育等在教学中注重共性。美术教育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因材施教,认同差异性的发展,鼓励学生个性化地创作。学生的差异往往隐藏着不易被发现的创作爆发力,教师要用智慧的目光发现不同个性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用更多的爱心,欣赏的眼光鼓励他们,赞赏他们,保护各式各样的好苗子。比如有个男生在上美术课程时不按课程《画树叶》的要求做作业,自己在偷偷地画飞机坦克。被其他同学检举揭发了。我走过去拿起他的画看了看,然后微笑地展示给全班同学欣赏,表扬他平时认真观察,富有想象力,画得很棒,但是如果能把自己喜爱画的画留到课后画或者把画树叶和飞机坦克结合起来创作就更妙了。这样的建议他欣然接受。你尊重了学生,学生也会尊重你,喜欢你,自然也喜欢你教的课程。鼓励性的评价艺术可以使学生保持乐观的创作心态,保持个性化的创作热情。

2. 注意评价不过度干预学生的创作过程

当学生正在思考创作时,教师在学生一旁指手画脚,为学生“热情评价指导”,这样对学生的创作干扰很大。学生创作要由“我要画”转变为“要我画”,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所以学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老师应适度评价,尽量不过度干预学生的创作过程。创作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我们不应以老师的身份强求学生按照我们的思维模式构思。不过度干预学生的创作过程也是对学生创作自由的一种保护。

3. 教师和家长的评价达成共识

有时,老师对学生作品表扬赞赏,而家长对作品皱眉,泼冷水,说画得不像,比例失调,等等,这其中就有一个问题,教学评价标准不统一、不合理。像家长的行为可以理解,就像拔苗助长故事中的农夫,农夫的好意却扼杀了禾苗的成长。这对学生的美术创作是很不利的,所以教师与家长要在教学评价上达成共识———以“激励”为准。美术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应利用学校的家校联系宣传板报宣传如何欣赏儿童画,尽量提高家长的欣赏水平,让教师和家长在评价学生美术作品时达成共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孩子的创作潜力。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学生的创造潜能难以估量。美术作品因个性化创作而精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勇于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避免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在概念化的教学中失去。

参考文献

篇5:走出迷茫 确立自我

关键词:金阁;自我;实现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209-04

一、导言

小说《金阁寺》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剧作家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并且一直被公认为是三岛的代表作。小说出版发行后引起了热烈反响,获得了1956年度的读卖文学奖,不管是在日本国内还是国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日本的评论家、小说家中村光夫评论这部作品时谈到“《金阁寺》即使放在我国现代小说佳作系列里也是可以当之无愧的。”①

《金阁寺》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昭和25年(1950年)7月,大谷大学中国语专业一年级学生林养贤放火烧毁位于京都的具有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日本国宝级文物建筑——金阁寺这一震惊世俗的纵火案。但是三岛不仅仅是简单地用小说的形式来还原这一事件,而是用其独特的视角、流畅细腻的笔触、澄澈深渊的文学意境,以金阁寺纵火案为背景为我们描绘了出种种奇特的心里构图。小说以主人公沟口类似于手记一样的自我讲述方式来展开,讲述了主人公从最初向往金阁、热爱金阁到接触金阁、亲近金阁,再到想要摆脱金阁,最后到火烧金阁的一系列过程及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这一系列事件三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美的固定观念逼得走投无路的男子”②即小说主人公沟口自我实现的一段过程。

目前,对三岛《金阁寺》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研究角度也是各方各面。本文在众多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回归到小说原文,立足于文本,以主人公沟口的活动为线索,通过文本分析主人公与金阁的种种关系试图探索出主人公的整个心路历程,找出他是如何从“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境地中解脱出来,进行自我拯救、自我实现的。

二、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我”(沟口)出生在日本一个荒凉孤寂的小岛上,小说一开头主人也说到自己“没有定性的气质”可能就是受了当地多变的气候的浸染。主人公在寺院里长大,自幼身体就不太好,不论是跑步还是练单杠都输给人家,再加上天生结巴,性格内向,经常受到周围伙伴们的戏弄和嘲笑。“我”一结巴,“坏孩子们便模仿口吃和尚磕磕巴巴念经的样子开我的玩笑”,③于是“我”做什么事都畏首畏尾的。

对于主人公,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结巴,这是主人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也可以说是造成他很大的负面影响的根源。由于结巴,他无法用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而语言恰恰又是如此重要,它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沟通内部世界通往外部世界门户的一把钥匙。一般人可以通过自由驾驭语言,敞开内心世界与外界之间的门扉,使它通风良好,可是结巴的主人公却办不到,主人公觉得“这在我却是大大的难事。我的钥匙锈住了。”“我”每次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愿都会遭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同伴们无情的嘲笑。在小说第一章中有如下一例:

夏天的一个晚上,“我”由于思念暗中爱慕的有为子难以成眠,便凌晨抹黑出门在路上等着见她。可是当见到有为子的时候“我”却说不出话,“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了一块石头,胆量和欲望也都凝滞了”,自然得到的也只是有为子冰冷无情的斥责“你想干什么!你这个小结巴从哪儿学来的这一套!”刺骨的话深深地刺伤了“我”的心。有为子离开时,“我”觉得她“像绕开石头一般”从我面前拐了过去,她骑到远处的田地那边时,“我”“还能听见她不停地按着车铃嘲笑我”。

如上所述,对于主人公来说,结巴并非只是单纯的语言行为的障碍,而且还会因此导致社会交流行为的障碍,妨碍“我”和他人的交往。就像文中说到主人公在文中强调的好朋友鹤川在听“我”讲话时脸上出现的唯一的一种表情——“就像所有听我磕磕绊绊地说话的人脸上常见到的那样,充满了焦躁感”。下面的这段引文正是看到这种表情时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这样的表情,在我已司空见惯。无论是坦白内心隐蔽时,还是倾诉对美的深刻感受时,甚至恨不得把心掏出来时,我碰上的都是这样的一张面孔。人对人一般说来是不应端出这样一副面孔的。这种表情简直就是我那滑稽的焦躁感的写照,它就像一面镜子活生生地映出了我的表情,令我感到恐怖。即使再美的脸,在这时候也会变得和我一模一样的丑。一看到它,我想要表达的宝贵思想顷刻间便土崩瓦解,变成一堆残砖废石。”

一次次的交流不顺使“我”变得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成了“把不为人理解看成是最大的骄傲”、“始终缺少为求得他人理解而竭力自我表现的冲动”的人。结巴无疑在主人公和外界之间设置了一大障碍,使其内心一直有着被外界所排斥的感觉。所以主人公对寺庙和社会不满,渐渐形成了孤僻、奇怪的性格。

存在障碍,主人公便开始寻找另一种可以摆脱这种处境,使自己内心可以实现平衡的出路。于是,在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产生了“两种相反的权力意志”,也可以认为这是主人公的自我精神补偿法,主人公寻求自我主体性的意识渐渐凸现出来。

一方面是主人公对“暴君”这一角色的向往。他“爱看历史上关于暴君的记叙”,他想“做一个口吃的、缄默不语的暴君”,可以“一个个地处置那些一贯与我作对的先生和同学”。而“没有必要再找什么明确流畅的语言去使我的残虐正当化”,因为作为暴君的“我”的“无言足以使我的残虐正当化”。也就是说,主人公幻想的是不需要自己去适应外界,而是依靠摧毁外界来满足自己。这也从另—个角度反映出主人公想要摧毁自身与外界之间的障碍,想要真正的走出外界的强烈愿望。

另一面主人公又“陶醉在做自我精神世界的主宰,成为静观自得、谛视人生的艺术大师的梦幻中”,成为封闭的内心世界中的王者。主人公自己认为“我的贫乏只是表象,内心则丰硕无比”。结巴的自卑感,反而让主人公寻求自我的主体性的意识更加强烈,他要明确自我的存在,而且还不是普通的存在。他认为自己虽然是“具有某些难以拂拭的缺陷的少年”但是“自己来到世上乃是上苍的选擢”,内心还隐隐感到“在这个世界的某处,似乎有我尚不知晓的重任正等待我前往承担”。

如此看来,在主人公的内心里一直共存在着想要走出外界和想要封闭在内心世界的这两种极端的愿望,现世的恶与不良、内在的精神美与自足,构成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的两个原型, 在此后的活动中此消彼长、争斗不息,又形成了一系列的矛盾,而主人公也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生活着。

主人公渴望自我确立还体现在对自己口吃的想法上。“过去我一直抱有一种奇怪的想法,深信我与口吃是不可分的,故而无视我的口吃,就等于抹杀了我的存在”。虽然口吃妨碍了自己,可在主人公独特的精神世界里却把它作为标榜自我存在的旗帜,不允许自己被别人忽视。

另外,或许是在独特的权力意识的影响下,主人公从小就有着破坏美的东西的毁灭心理以及强烈的报复心。这也可以认为是为后文的火烧金阁的结局埋下伏笔。从文本中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

海军机关学校先辈佩戴的一把短剑,主人公也觉得是“荣耀的东西”“美好的装饰”,但是对于这样的美,主人公采取的却是破坏的态度:“我迅速从口袋里掏出一把上锈的铅笔刀,悄悄地走近短剑,在它美丽的黑鞘里侧,刻上两三道深深的伤痕”。强烈的报复心则可以从主人公喜欢诅咒别人这一点看出来。“我日里夜里都在盼望着有位子死掉。我盼望知道我丑事的见证人死掉。只要没了证人,羞耻便会就地根绝了”,“旅店的那位小姑娘是我可耻行为的见证人,我分明诅咒过她快快死掉”。

三、主人公与金阁

下文开始通过主人公和金阁的种种关系来探索主人公微妙的心理变化,探索主人公如何与金阁进行心灵碰撞,以致最后产生出烧毁金阁的火花的。

“从童年时起,我便常听父亲说到金阁”,这就是主人公认识金阁的起点。刚了解金阁时的主人公的想法是这样的:

“现实中的金阁从照片或教科书是可以经常看到。看是看,心里总觉得还是父亲说时引起的那种幻觉最好。父亲也自然决不是把现实的金阁说得如何金碧辉煌。听他说来,金阁是大地上最美的了,加之金阁的字形以及它的音韵,使得父亲在我心里描绘的金阁实在难以用语言表达”。

主人公沟口被父亲的言语所引导,以“听”的方式初识了金阁。并且通过父亲言语的描述在自己脑海中勾勒出了完美的金阁的轮廓,业就是说在还没见到真实的金阁之前,主人公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就已建造出了绝美的金阁形象。他甚至认为父亲话语中所描述的金阁寺要比现实中的金阁更好。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金阁,而只是主人公心中幻想出来的金阁,是他观念上的金阁。也可以说,主人公所崇拜的金阁的美,并不是这世界上真正存在的美,而是只存在于幻想的世界中的美,是他用自己的固定观念制造出来的美。主人公的父亲只是一个言语朴素而贫乏的僧人,对金阁的描述在给主人公所留下的也只不过是一个完全抽象的美的形象,但是这个形象在主人公的心中却无限地被放大,无限地延伸,以至于美到“实在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程度,成了主人公一切审美的标准:“夏日里看到一朵小花被朝露打湿,放出朦胧的光时,我便想到它美得好像金阁”,甚至“看到美人的秀丽面庞,心里也会不由得想:真像金阁一般”。

父亲为了将主人公引荐给金阁寺主持,而带领他访问金阁的第一次金阁之行使得一直只存在于心中的金阁的终于有机会以实体的形式出现在主人公面前。访问金阁寺虽然也是主人公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是未曾一睹金阁的主人公,在金阁寺即将出现在自己眼前的时候,“内心反倒踌躇起来”。

那是因为“我”害怕现实中的金阁寺会无情地摧毁心中对金阁寺的美好幻想。在主人公的心里,不管怎么说金阁都应该是美的。但是无论现实中的金阁寺有多美,始终都会比主人公心中所幻想的金阁寺逊色吧。因为在他的幻想世界里,已经有了美的存在,他已经把金阁做为一切事物的审美标准。

“若说金阁不美,这在我是不可思议的。我只是担心自己的想象在现实的金阁美面前会显得黯然失色。”

当金阁真正出现在主人公眼前时,他的反应又又是怎样呢?

“我变换着各种不同的角度,左端右详地打量着金阁,内心却丝毫不为其所动。这只不过是一座旧得黑咕隆咚的小小三层楼阁。立在楼顶的金凤凰,看上去就象一只乌鸦。岂止不美!我甚至为其失于谐调而感到大煞风景。这种不美的东西何以会被冠之以美呢!”

“上到二层潮音洞,看了天棚上相传为狩野正信所绘的天人奏乐图,又上到三层究竟顶,看了四处金箔剥落的惨相,我都没感到有什么美可言。”

上述两段引文就是主人公亲眼看到心中向往已久的金阁寺后的感想。他觉得金阁寺并没有幻想中的金阁寺那么美,于是心中想像的金阁的美开始破灭,他感到沮丧、失望。可见一直以来的金阁的幻想已在主人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金阁的美闭锁在他的观念世界里。

在前文的叙述中已经提到,主人公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被外界所抛弃的人,所以他要远离丑陋的现实世界,而在自己心中勾勒出了—个美好的幻想世界。在主人公的那个幻想世界里,他所追求的事物必定是以他所期望的状态存在着。

二战快要结束时,京都的空袭不可避免,但是就是这个时候是主人公认为和金阁关系最为亲密的时候。因为主人公与金阁同时面临着战火的威胁,“金阁也同我们一道被卷入时代的漩涡中了”,“面对面,心贴心,空袭的期待使我们与金阁彼此靠得更近了”,“过去这座建筑曾以其超越时光的不朽令我喟然,拒我于千里之外;而今它又在即将毁于战火之际,向我们靠拢。是命运把我们连在一起”。“在这个世界上,我和金阁有着共同的危难,这使我得到鼓舞”,“能焚毁我的火也能焚毁金阁,这个想法真使我心醉。共同逢凶罹祸源于我们共同的厄运,金阁和我侧身的世界属于同一个层次”,于是主人公这时候在金阁面前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它所具有的无比的美。认为“如此一来,现实金阁的美也丝毫不劣于我心象中的金阁了”。虽然主人公自己认为“这一时期,我还没有受到金阁的坏影响,或者说没受到它什么毒害”,但是笔者认为,这时的主人公已经受到金阁的影响了,影响到他的精神、他的思想,金阁已经慢慢地渗透到主人公的心里。

如此影响下,主人公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形成了自己的观念,就像后文中出现的“金阁与人的存在呈现出明确的对比。一方面,人虽然容易消灭,但却造成一种永生的幻觉,而金阁虽然不灭,但却从美中隐约露出消灭之可能性。人这种易灭之物是根绝不了的。金阁那样不灭的东西反倒终归要被消灭”。在主人公的观念世界中,永恒的存在不能称为美,美只有在即将毁灭时,才有审美价值。因为美是人心中的美,而人的存在是短暂的所以美就没有理由永远存在;倘若永存,就构成了对完美人生的挑战。现实的金阁对于主人公来说,不仅是毫无意义的,反而破坏了他幻想世界中金阁的美。

与主人公的期待相反,战争结束了,但金阁却毫发无损, 这时主人公认为自己和金阁的这种亲密关系也随之不复存在了:“自打这天看到金阁的第一眼起,我感到我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金阁依旧金光闪闪,依旧格调高雅,它又恢复了以前那种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永恒姿态,对主人公来说这时的金阁已经超脱了他的心象,冷漠而绝对,美得令人害怕,主人公认为“我和金阁的关系结束了,由此,我欲与金阁同居一个世界的梦想便化为泡影了……美在彼而我却在此。只要这个世界继续存在,这一情形便永无改观的希望了”。

后来虽然经过几番波折,主人公还是被老师送入大谷大学预科学习,在那里,他认识了生来内翻足的柏木。在柏木的诱导下,主人公心中的“恶之花”渐渐绽放,他渴望介入世俗生活。他两次试图同女人发生关系,却都因为在愿望即将实现的瞬间,由于金阁幻影的突然浮现而以失败告终。一次是和柏木介绍的房东女儿。当“我”鼓起勇气“终于把手滑到女人的衣裾里”时,“这时金阁出现了”,“经常以澄明的透力在我脑浮现的那个金阁出现了”,“它横隔着我和我所希冀的人生”。主人公一直把金阁作为永恒的美的象征,而他现在已开始意识到“美的永恒存在阻碍并且毒害我的生命也真是这个时侯”。另一次是和插花女师傅。在主人公眼里,她的乳房只是“一块肥肉,一种物质罢了”“就在这里,金阁又出现了,更确切地说,是乳房已变相为金阁了”。这一次,主人公再度感到自己被推出了人生大门之外,感到“金阁总是横现在女人和我以及人生和我之间”,当主人公正要获得幸福时,由于金阁的出现幸福总变成了一堆灰烬,展望总化作了一片沙漠。于是主人公生来第一次“以近乎诅咒的语气”向金阁发出了挑战,“总有一天,我要统治你。为了使你不再来干扰我,总有一天,我一定把你变为我的所有”。这可以说是主人公实现自我的心声的流露。金阁和主人公的矛盾也由此急剧上升,进一步升级。在与柏木的谈话中,主人公觉得金阁是“一切没劲的根源!”,当然也是阻碍自己、令自己无力的根源,所以主人公想通过毁灭金阁来消除这个令人无力的根源。为了摆脱束缚自己的观念上的美,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从此过正常人的生活,决定烧毁金阁。

这之后,主人公在心情极度压抑的情况下私自出走,去了中学修学旅行去过的一个地方。在那里看着波涛汹涌的日本内海,主人公意识到了自己“一切不幸和灰色的思想的源泉,一切丑恶与力量的源泉”,突然萌发出一个强烈的念头:“必须烧毁金阁!”

在做出要烧毁金阁的决定之后,主人公的心境发生了变化。“那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是金阁把女人和我隔离开来。这挫折我再也不怕了。因为我已没有任何梦想,也不再要借重女人参与人生。我给生命的定向似乎定在遥远的彼方,到达彼岸的行为只不过是履行阴惨的手续”。于是,主人公拿着老师给他的学费,走进了妓女街,这一次金阁果然不再出现,因须烧毁金阁!”。到此为止,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达到了一个高潮,这是主人公为了拯救自我而做出的重大决定。此时主人公对金阁的崇拜心理消除了,他战胜了金阁,金阁不再是偶像了,主人公自由地投入了女人的怀抱。

最终,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主人公终于点燃了焚毁金阁的那把火,也是消除心中障碍、实现自我的一把火。在纵火后,主人公又有了一个新的决定:“我想,我还要活下去”。小说也就在这样一个有力的的决定中结束。主人公通过一个毁灭性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给他的自我认识画上了浓重的一笔。到此为止,可以看到主人公在一步步迈向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所做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所带来的一个崭新的开始。

四、结语

主人公从小开始就有着和普通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口吃这样的生理缺陷使他感受现实世界的能力比正常人更为敏锐,而且有着丰富的内心生活体验。主人公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一直在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努力实现一个真正的自我。在坎坷、曲折的过程中,在父母、老师、朋友等身边的一些人的影响下,主人公的自我认识在一步步提高,最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金阁作为小说线索贯穿全文,在作品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主人公来说,金阁是美的象征,美的标准,也是束缚主人公的美。金阁自始至终都与主人公的生活,尤其是与他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它伴随在主人公的全部成长过程中。在小说里,金阁始终被主人公当作美的化身而苦苦地追求着。幼时的金阁得自父亲之口和自己的想象,它存在于幻想而非现实之中。它存在于主人公的心中,成了主人公用以衡量世间万物的标准,这其实是纯粹的观念上的金阁。初入金阁寺时,金阁使主人公大失所望,丝毫不能打动主人公的心灵,它存在于主人公的幻想世界之外,在现实世界中平庸而又琐屑。战后的金阁呈现为一种超然尘世外的永恒姿态,多次阻断主人公介入俗世生活。金阁就是做为这样一种象征,一个“美的固定观念”在文中反复出现。

中村光夫说过,“我们各自的人生都有自己的‘金阁,憧憬和被疏远的感情,经过破坏的所有,恐怕就是生的根本形式。”我们每个人也是在和自己的“金阁”的磨合中生活、成长起来的。从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象征这一高度来看《金阁寺》,或许我们也可以理解主人公沟口的这样一个举动,毕竟自我存在的确立正是生的意义所在。

注 释:

①中村光夫.三岛由纪夫[M].东京:小学馆,1990. 133.

②唐月梅.三岛由纪夫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104.

③焦同仁,李征,译.金阁寺.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参考文献:

〔1〕焦同仁,李征译.金阁寺[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2〕中村光夫.三岛由纪夫[M].东京:小学馆,1990.

〔3〕唐月梅.三岛由纪夫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4〕张文举.《金阁寺》本事、结构及意义阐释[J].外国文学评论,2003(3).

篇6:迷茫中的中职教育

20世纪80、90年代,中职毕业生都是包分配的,出来的都是国家干部编制,如果说当时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那中职生也可称得上是社会精英。而现在呢?当很多高职高专都在为生源发愁的时候,中职院校就处在了一个更加尴尬的地位。什么样的岗位会留给中职毕业生?什么样的学生会进入中职院校?

绝大部分学生的中考分数都在当地的高中提档线左右徘徊,满分为600分的中考总成绩,有些学生只考了一两百分,几十分,甚至根本就没有参加中考,初中就中途辍学了。学生无论从文化基础、学习态度甚至是人格发展方面都已经超出了很多老师可以承受的范围。作为学校,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接受这样的学生?我的观点是:理解、尊重还有爱。

人们常常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性,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似乎做老师是苦的,老师牺牲了自己的快乐成全了学生的进步。对此,我不敢苟同,一名真正热爱学生的老师, 在跟学生在一起的过程中,他应该是快乐的,他会把快乐和爱传递给他的学生,即使他的学生过于顽劣,对学习实在没什么兴趣,也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关爱,学会规则,懂得尊重。如果能够让这些学生有修养、懂礼貌、明是非,这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的成功?

网上经常有老师惩罚学生的极端案例,有家长的问题,学生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当然也有我们老师自己的问题。我相信绝大部分老师都是一心一意为学生好的,可是这就像很多父母都是为子女好一样,不一定会得到子女的理解。你用你自己的方式爱我,有没有问过我想要什么,这是很多学生心里的纠葛。

老师可以管教学生吗?我认为是可以的,适度的管教完全可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你要让学生感受到爱,感受到你的管教是一种爱,是为了让他变得更好。有个学生因为学管干事用书抽了他一下而怒不可遏,扬言报复或者去教育局投诉。

我问他:你爸妈打过你吗?

他:当然打过,小时候太顽皮。

我:你怨恨他们吗?想过反抗吗?

他:当然没有。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

我:为什么老师就打了你一下,你就这么不依不饶?其实老师和你爸妈一样,都是为你好啊。

他:怎么能一样呢?我爸妈辛辛苦苦把我养大,他们当然有资格打我,他(学管干事)是谁?他连我名字说不定都不知道呢, 我来学校还是交了学费的,他凭什么打我?

在爱的基础上惩罚,才能够让人接受。这个学生懂得了父母的爱,所以他愿意接受父母的惩戒;可是他并不理解老师的爱, 他觉得你不爱我,就没有资格惩罚我。何况我来学习是交了学费的,跟老师谁也不欠谁,你更加没有惩罚我的理由。

进入中职的学生,对于学习成绩,很多家长是不抱什么指望的。初中毕业,年龄太小,放在社会上不安全,先丢在学校里平平安安待三年,18岁成人后再另做打算。至于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知识,家长是不太关心的。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中职学生,传道要比授业解惑重要得多。教会这些学生宽容、感恩、尊重以及爱与被爱的能力其实需要老师更多的付出。曾经有一位家长专门到学校感谢孩子的所有任课老师,仅仅是因为,孩子回家后变得有礼貌了,跟他们的交流也多了,不再那么叛逆,这让这位父亲非常感动,认为老师的教育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多么朴实的家长,他们的要求不像重点初中或高中的家长那样功利,虽然他们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孩子,但对自己孩子的学习能力已经没有太高要求,只求孩子懂事而已。

很多人对中职生的评价都不好,认为他们是被筛了一层又一层剩下来的,可我想说,那是因为你们不懂他们的好。他们中很多都个性张扬,聪明倔强。他们会在离你还是十几米远的时候,就大喊:老师好,老师我想你了,说不定还会给你一个拥抱。 他们会在业余时间跟你谈婚姻,谈爱情,谈人生,谈理想。他们不会像大学生那样,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似乎还有点儿好高骛远。 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非常现实的认识,他们对底层社会的生活有着更深刻的认知,他们坚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不一定非要通过学习成绩见高低,他们在三年的中职学习生活中不断探寻、摸索自己的人生航向。我们要做的只是帮助他们发展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让他们心态阳光、积极向上,我想这也算把学生教好了。

参考文献

[1]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杜宏鹏.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个性化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篇7:莫因评价失去自我

评价他人的生活,古已有之。一间茶馆,三两闲人,茶余饭后聊聊身边七大姑八大婶的生活,是市井常态。如此评价若扩散开去,或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可使嘉言懿行者传为佳话,流芳百世;为非作歹者遭人唾弃,遗臭万年。这种评价不可否认地起着社会舆论监督之功用,是用语言的力量惩恶扬善,从而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培养出整个社会的一身正气。

然而并不是所有评价都有这样的价值。正如《师说》中所记述的:“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正是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一点一点的累积,终致师道之不复,呜呼悲哉!人言可畏,一句轻浮随意的讥讽就足以扼杀一颗求是求真的心。常言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理固宜然。我们并没有评价他人生活的资格。

庄子的寓言同样极有意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生活本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众人所眼见的生活只是粗糙表象,也大都类似,无非是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那些琴棋书画诗酒花,狷介的书生意气与情怀,细微如针尖的情感体验,唯有自己独处时方可默然咀嚼,于寂静处生欢喜,于无声处听见惊雷。

反观那些对他人的评价,大多是以己度人,一切从自身角度出发,预设立场去评判他人的生活,其中不乏主观臆断的成分。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准则,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难以论断谁是谁非。况且人非圣贤,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正,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戴着隐形的有色眼镜而不自知。最典型的便是那些网络戾气的生产者——键盘侠们,常常“义愤填膺”地群起而攻,躲在群体的大盾之中,片面化地人云亦云,大肆发表偏激观点。评价者个人理性缺失,全凭一时任性,日积月累,何有真正的、完整的“自我”?

评价他人者,需理性。同样,面对他人的评价,要坚信,人生而自由。在不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对于他人理性的评价可加以思量,反省自身,而对于那些不负责任,甚至恶毒的、不怀好意的评价,则没必要抛却自由,将自己的生活囿于“他人”的目光中。

篇8:迷茫中的一盏导航灯

在为期两天的培训中, 虽然时间很短, 但是我体会颇多, 渐渐地走出困境。对于高三二轮复习在心中逐渐有了规划和方向, 同时也更加理解了高考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方向。

一、新课程下的高考, 主要考查学生的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 不再有单纯地考查基础知识, 而是以课标和考纲为基准, 考查学生的能力。高考题型基本上都是以材料形式为主, 表面看起来和教材没有关系, 但是每个题都是教材基础知识的升华, 每个考题在教材中都有对应点。基础知识无论在何种背景下的高考都是不可忽视的, 基础知识只有在一定量的积累上才能达到升华。所以在二轮复习过程中, 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 同时加大对学生分析考题, 解题能力的提升。

二、二轮复习要尽量避免成为一轮复习的重复

二轮复习应该参照旧教材, 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现行教材都是以模块的形式进行安排, 这样的安排有着特殊的优势。但是, 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模块式教学和复习对学生而言, 往往造成历史事件时间上的混淆, 而高考试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安排的, 这对我们的学生解题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二轮复习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教材按照通史的方式进行整合, 以通史的方式进行复习。

三、新课程下的高三复习, 教师一讲到底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课程下的高考

许多老师包括我在内, 在讲授新课时可以体现出以学生为主的新课程理念, 但是在高考复习中, 因为没有经验和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认识不足, 所以依旧采用旧教材高考复习的老办法, 全面系统地一讲到底, 害怕出现知识点遗漏, 担心学生出现知识缺陷。殊不知, 新课程高考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平时复习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高考如何能考出理想的成绩?转变观念是二轮复习中首先要自我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有效的复习时间里, 引导学生去归纳、去思考、去分析?这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应该在即将到来的二轮复习的备课中充分考虑这些问题。

篇9:在失去自我的日子里

1988年夏季的一个黄昏,我回到寝室。同伴马霞对我说:“我们一起骑车出去玩儿玩儿,好吗?”

“好吧!”我对她说。不一会,我俩上了路。底特律的乡间风景很美,夏季的黄昏到处是鲜花。大湖上,帆船点缀着湖面,漂亮极了!我们骑着车,呼吸着馨香的空气。马霞在后我在前。我们来到一拐弯处,突然迎面驶来一辆越野吉普,我还没来得及下车就被撞到空中,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

医生变成患者

醒来时,我看见窗前穿白衣的护士。马霞在我身旁。

神经外科医生来了。他说:“真高兴,你醒过来了。现在还不知道你脑震荡的严重程度。所以,你得住院观察。”

“为什么?”我问医生。“我想不会很严重。我想回去上班。你知道我也是医生!”

“好吧!你若一定要走,请保持联系。”

结果,7周后,我穿着白大褂满怀信心地上班了。

严重的医疗事故

早上,医院里热闹非凡。我走进病房,指着一位患者问下级大夫:“这是谁?”

下级大夫说出了患者的姓名。“他的病历在哪儿?”

下级大夫指着我的手答道:“在你手上!”我这才打开看。

不久,更严重的问题出来了。我为一位病人开的药用后无效,结果患者的脚化了脓,得截肢!我拚命地想这是怎么回事,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最后我找到院长,把这一切告诉了她。她要我立即停止给患者看病,并马上找夏兹医生检查。

失去自我

检查使夏兹医生吓了一跳。她建议我到神经心理学家那里作进一步检查。她说我需要很长的康复过程才能恢复正常的脑功能。后来,我来到了纽约,住在大学同窗罗丽的家里。我几乎整天睡觉,直到被闹钟吵醒。我睁开眼睛看着周围,发现一切都很陌生。我突然想不起来我为什么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住在一个陌生的公寓里。直到看到罗丽留下的条子,我才明白。

这时,纽约严冬的寒风正烈,我的脸就像被刀子割,我的头皮冻得发麻。我来到车站,发现兜里没钱。回到公寓后,我从镜子中发现我的头发乱七八糟,上面结着白霜。我这才想起来,还没梳头,忘了扎皮筋儿。

好不容易我才来到第24大街的一幢红砖楼房前,它的面墙上贴着金光闪闪的几个大字:纽约大学脑创伤康复中心。我做了各种检查,结果比我预想的更糟。其中一种测试是医生要我用左右两手先后把钉子钉入一块木板内。我先用右手,然后再用左手。结果表明,我的右手失灵了。我恐慌极了,我不曾料到这么严重。

最初,我在笔记本上写道:“5个月的疗程,7月27日结束,7月31日正式上班。”我的护士琼很年轻,她说话轻笑容甜,很逗人爱。我与琼谈我的打算,可琼从来都是微笑着静静地听我讲,很少说话。一天,她建议我看一下我和医生谈话的录像。从录像中我发现自己成了疯子,衣冠不整,披头散发,目光呆滞。我这才知道,我成了什么样子。

我接受治疗9周后,第一次与亲人见面。“你会好的!”母亲鼓励我,我躺在母亲的怀里,她轻轻地抚摸我的头,让我享受童年般的幸福。母亲曾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但她没有被压倒,她已成为ABC广播公司底特律分公司的总经理。我说:“我现在好多了。”“是的,孩子,你好多了。”妈妈答道。

“我要回家,我要上班。”“是的,你一定可以,但现在不行。”但我不这样想,我盘算着,7月27日回到家后要好好地庆贺一下,然后到外面散散心。也许我还得回来。因为,已有数人回家后又回来了。许多人都对我说,延长治疗是明智的。第二天,医生查房,他问我,“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我赶忙写下他的话,可怎么也琢磨不出他的意思。我又听见医生在问其他人。我突然发现,我的记忆没有了,我的智力也没有了,我的工作、我的身份、我的生活都没有了,只有躯体存在。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哀。我走到窗前看着外面。我突然体验到了人们自杀前的感受。人是多么容易改变呀!

下一个疗程

6周后我又回到了康复中心,接受为期5个月的第二疗程。糟糕的是,我找不到房门的钥匙,连电话都不知在哪儿,也不知该吃中餐还是晚餐,只觉得饿。一天,我拖着极度疲乏的身体走上曼哈顿街头,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公用电话,胡乱地拨着号码,对外面嘈杂的声音不屑一顾。我在听筒里听见了母亲的声音。我喊了一声妈妈,就什么也说不出来了,母亲能听到的只有我的哭泣声和街上的嘈杂声。

第二天母亲赶来了。我突然害羞起来。34岁的人还要母亲喂饭!母亲把我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都贴上了标签,以便我能通过文字来识别。我发现最有用的标签是贴在冰箱上的,因为我饿了就可以从上边找到我想吃的东西。

我接受治疗的时间远远超过了预期,我发现我的梦想已全部化为泡影,我精心策划的工作也全部落空。我突然感到,我的生活已失去了意义。为了摆脱痛苦,我走访了凯,我以前很好的朋友。可不巧,她的侄女在车祸中丧了生,她非常痛苦。我紧紧地抱着她哭个不停,我不知道是在为她哭泣还是在哭我自己。反正我控制不住感情。她对我说,“克劳霞,去年你差点丢了命,可你活过来了,真幸运!”我突然想起,一个朋友也对我说过这句话:“你从车轮下捡了一条命,真幸运!”

真正的康复

5个月后琼对我说:“你现在好多了!”

“是的,我知道!”我开始做更多的事。十月的纽约,秋高气爽,外面是新鲜的空气、人声鼎沸的大街、充满活力的世界。我感到了生命的回归。我的目光异常灵活,总想看这看那。

一天琼带着医生来看我,要我给学生准备长达3小时的讲座,内容是脑创伤的临床症状。我异常激动起来。因为我知道,这将决定我今后还能否教学。1小时下来,我们开始休息。我仔细观察学生,发现他们没有异常反应,也没有疑问。他们说,我讲得很好。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个崭新的自我。

从此,我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别出错。有一次我把脏衣服扔进垃圾箱,又赶忙捡回来,正好倒垃圾的人来了。我对他笑了笑说:“我不会让你拿去的!”

上一篇:背胀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下一篇:车民小学民族文化最新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