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迷茫中的自己-情感散文

2024-05-01

致迷茫中的自己-情感散文(共8篇)

篇1:致迷茫中的自己-情感散文

致迷茫中的自己-情感散文

我时而在云里飘,时而在雾里走,一直都没能走出来,飘忽不定。

我希望能在时光的流逝中沉淀自己,让自己变得沉着冷静,亦希望岁月能带给我智慧的升华;不一样的人与事,让我洞悉世事的同时,也让我的心智成长。呵呵,好奇怪,我依然行事如火,依然遇事急燥,我曾质疑于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总觉得岁月蹉跎,人亦会变,而我在经历了悲欢离合后,蓦然回首,虽已是物是人非,但我为何还能这样的真,并一再与真较真着。

能不能有这样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有个坚定的可以让我依靠的.肩膀,这个肩膀还能挑起我沉重的心,不要让我在云雾里飘;

我分不清我是在云里还是在雾里,我看不清前方的路,我彷徨无助,惊恐不安;雾很重,雾气湿了我的双眼,我伸出双手,却抓不住飘在空中的那根稻草。

我伪装出来的强悍努力保护着我脆弱的心。不堪一击啊,我再次将自己卷曲成一团,缩在一个角落,别人看不见的角落。那一刻,我拥有了自己,我把自己锁进自己的世界;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安全了,没有纷争,没有烦恼,没有痛苦,亦不会有快乐,就这么安静的守护着自己,不再在云雾里飘荡。

篇2:致迷茫中的自己-情感散文

紧锁的房门,没有一丝光线愿意停留在这灰色,而又暗淡的,甚至是透漏着那一点死亡气息的可怕之地。而我却偏偏喜欢上她的。喜欢她的安静,安静的都可以听见她的呼吸、喜欢她的沉默,这沉默掩埋了太多的秘密、喜欢她的庸俗、喜欢她的清新、喜欢她的平淡、喜欢她超脱的美丽,甚至是喜欢她那近乎完美而又灵动的身躯!

我发现自己已经爱上她了,这爱是发自我心灵深处的。这心,犹如冰山已开始渐渐融化!我的心在呼喊,真想大声告诉她“我爱她”,爱的很深,很深…已渐渐的步入膏肓。 我开始策划着我们两个人的`婚礼。这婚礼,没有新房、没有牧师、没有蜡烛、没有火焰、没有红酒、甚至是连她的婚纱也不曾拥有。我只需要一条红色的丝带,我要它把我们两个人紧紧的捆绑在一起!我害怕她会嫁给别的“新郎”,害怕她会离我而去。如果没有她的陪伴,我该怎样活下去!

篇3:致迷茫中的自己-情感散文

【关键词】 青春残酷物语;理想主义;实用主义;情感结构;主体性

[中圖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虽然今天中国的大学生今天早已不是20世纪80年代的“天之骄子”,但他们的生活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以“情感结构”的方式反映、呈现和折射“时代精神”。作为反映90年代大学生生活的“青春片”,《致青春》的导演赵薇也自承她的大抱负是展现“一代人的青春史”。为此,她拒绝“把电影拍成小清新、小浪漫的感觉”,而是要以一种“重口味的内地青春史”来“追求直接、真实、残酷的东西”;她认为这样就蕴含了“大沧桑”。(1)评论者也看到影片里“此时此地的行动力已经逐渐地被一种回溯性的、缅怀性的抒情所取代……这种缅怀抒情式的青春叙述已经越来越主流,并不断地蔓延、召唤乃至构建着一代人的情感结构……”(2)这种展现是否有效?

从表面看,“影片从一开始,就朝着集体回忆的方向在走”。(3)在前半部分,这这些集体场景不少让人感到有一种会心一笑的诙谐感。但情节的展开逐渐使得这种叙述显现出一种“私人性”性质。那么这种“集体记忆”与“私人叙述”的辩证关系如何?“时代精神”的展现是如何借助私人话语来表达的?这个“青春片”类型同时也是“成长叙述”的演绎。那么,它是否完成了一个“个人成长”在这个“新时代”的过程?

一、“青春残酷物语”的空洞化

自始自终,影片以一种“青春残酷物语”的方式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它的在放纵生理情感之后无可避免的失败和黯淡。为此它以自喻为“玉面小飞龙”的18岁的自恋少女郑微的经历为主线。这位似乎洋溢着青春活力的不羁少女却一开始就面临被抛弃的厄运。如愿考上自幼青梅竹马的邻家大哥林静所在学校的邻校,她却被林静不辞而别出国留学的消息所打击。然而,她的“浪漫火热”个性注定她的失落心情只是暂时,于是我们看到富家公子许开阳对她展开疯狂的追求,而她却对一个酷毙的“台湾(性格的)”男生陈孝正(无论从他的名字,还是从他的外貌气质和举止,都使得我们无法将其认作一个大陆大学生)情有独钟。陈的“酷毙”表现在他的冷酷:对于玩弄观赏他的模型作品的郑微,由于担心损坏而毫不客气,一点也不怜香惜玉。这使得一贯受宠的郑微大为骇异。后者断然展开疯狂的报复,在大庭广众之下屡屡出格地羞辱这个气质异秉的男生,一系列行为不能不让观众对她产生厌恶心理。这里对她的表现如同《北京遇见西雅图》里对女主角前半部分表现一样,她们的张狂、自私让人侧目。然而,“在一次次地反击中,郑微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表面、内心善良的高材生,于是疯狂地反击演变为死缠烂打地追求”。如果我们认同今天流行的说法,即自己以为爱上的其实是自己的镜像,那么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两人确实趣味相投。他们都一贯地以自我为中心,一贯将维护个人利益当作张扬个性的必然。这在9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被当作需要培养个性的必需,无须向外人解释。

不出所料,陈孝正“终于在强攻之下缴械投降,欢喜冤家终成甜蜜恋人”。这是好莱坞爱情电影中常出现的“不懈追求结硕果”模式的中国励志版。但灰姑娘与王子不是“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是有了中国式转化:无奈的社会压力和人生际遇使得这个“美好”的爱情无果而终,陈孝正“迫于家庭压力选择出国留学,却迟迟不敢告诉郑微。感觉再次被欺骗的郑微痛苦地离开陈孝正,却遇到抱着新欢的许开阳”。这对郑微不啻是双重打击。

之所以说这是“中国式转化”,是说它其实颇为符合传统中国的“才子佳人”想象及其模式变异。陈孝正是位外观笨拙、木讷的“书生”,郑微是位有几分姿色、态度张扬的“小姐”,两人结合天造地设。虽然“书生”并未开始就喜欢小姐,但他们在“误会”之后终于彼此倾心。“才子佳人”的“磨难”影片中表现在于外界:虽然它无法将陈孝正的理由美化为晚清“鸳鸯蝴蝶派文学”以来至20世纪30年代文学中,社会恶势力和偏见对恋爱男女的压迫,但它仍然为此找到借口:陈孝正的格言是“人生不能有一厘米的偏差”。似乎这是位励志青年情有可原的、为了事业而使其爱情夭折的悲壮之举;或“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无奈选择。

与“鸳鸯蝴蝶派文学”类似的还有结局:多年以后,二人再次相遇,感叹命运无常,人世沧桑。但变异依旧存在:郑微蜕变为职场上的白领,而带着悔意和爱意的两个前恋人林静和陈孝正同时回到她的身边。她将如何选择?与小说原作里郑微和林静生活在一起不同的是,电影里选择了让郑微不但拒绝陈孝正,而且拱手让人,将林静送给深爱他的女人,尽管林静并不爱后者。人世的历练似乎让郑微长大了:她懂得了“人生和爱情的真谛”,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这当是编导借此呈现郑微“长大成人”的意图表达。

这种残酷青春不只是两位男女主人公的专利,郑微的室友一个个遭遇各种悲惨。比她温柔可人的阮莞受欢迎的程度远超郑微,甚至引起她的嫉妒,但阮姑娘却痴心爱着一个撇着她和另外一个女人发生关系、甚至让后者怀孕的男人,并竟然陪着那个女人去堕胎、而后对这个男人仍不离不弃。在最后不得不放手、自己也要结婚的当口,却为了赴这位负心男人见面的约而遇车祸身亡。将此视为“爱的感人表现”的呈现(由郑微的再三感叹表达)显见自恋女性的特有印记(执拗地为一般认为的不值情感去徒劳地正名)。而另一室友黎维娟一早为自己算计,抛弃了与自己同时参加高考的“难友”(或“战友”)兼男友,毕业后与一老头结婚并生子,仅仅为了继承他的遗产。而一副男生打扮和作风的朱小北则由于被误会为超市小偷而大发脾气,破罐破摔而退学;当再次和同学相遇时,已经成为成功的“成功学大师”的她却拒绝和同学相认。而诸男生也概莫能外,陈孝正如愿到美国后,虽事业成功并娶妻入美籍,却“不快乐”,回来向郑微忏悔,并希望能续前缘;许开阳和作为陈孝正前女友、前学生干部与领导女儿的曾毓结婚,但显然并不相爱快乐;而一直暗恋阮莞的张开则成了为糊口而给人写传记的职业“作家”,在心上人的墓前喃喃自语。在这一切情节安排中,男人们都为了他们心中爱慕的女人而无尽忏悔,也暗藏女性自我中心主义下编排的机锋。

nlc202309031403

在以上“残酷青春”的烟幕下,这些少男少女的成长历程惨不忍睹。如评论者所言,这里:

“青春”实际上是缺席的,大多数主人公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便非常的老道,乃至于暮气沉沉,每一个人似乎都活得很压抑,陈孝正成天念叨着他的人生不能有一厘米的偏差,女神一样的阮莞始终沉溺在一段很没有尊严的爱情里,而郑微的爱情来来去去都有点莫名其妙,大部分时候她都在歇斯底里,而在失恋后又突然表现出一反常态的冷静和宽容,另一个人物朱小北在超市遭遇无理搜身继而被退学,影片似乎想说青春就是这样不计后果的冲动……连要求诸如“公平”“讲理”的想法都没有,更别说付之于行动了。最让人绝望的是最终实现了自己“待价而沽”梦想的黎维娟,她对“现实”的认识越透彻,堕入现实的速度就越快,越让观众绝望,这个人从头到尾就没有青春过,也没有哪怕一次与现实正面抗衡,她一开始就选择了顺从与物质。无论怎样,整部电影几乎找不到可以用以抚慰观众的亮色与希望,所谓的青春实际上只表现为生理意义上的。(4)

总而言之,男人们显现精神气质上的早衰;而女人则将对爱情的向往彻底泯灭,以“过日子”为人生真谛。借此影片欲表达的“深意”呼之欲出。借陈孝正之口,编导在影片的尾声明确地提出主题:“青春就是看着自己变成自己所讨厌的人。”于是我们看到任性霸道令人讨厌却试图被演绎让观众理解为“率性纯真”的小女生郑微,在最后变成了“知性成熟”但却不无世故的女白领;曾经高傲(实则是如郑微一样的自私)的陈孝正变得市侩(实则一直是市侩)。林静则不像大学时那样“真诚”,“不得不爱”自己并不爱的女人;而大学里一直“追求真爱”的许开阳似乎也是向命运妥协(实则他一直利用自身的官二代身份作威作福、颐指气使),娶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官二代。在編导看来,面对现实世界、成人世界的残酷,在物质、金钱、利益、欲望的驱动下,所有人都会变成与当初自己截然相反的人。大学里的爱情终将会因为现实世界的残酷而分手,只是每个人学会去爱一个人的必经阶段。尤其是陈孝正的欺骗和背叛在编导看来虽然无可奈何,但“终将”如此,而不断渲染“陈孝正是给了郑微爱情启蒙的人”。这颇像李安在评论他编导的《色戒》时所说的:“每个男人都会经历人生的三阶段:早年如邝裕民那样充满理想主义信念,然后象老吴那样历经挫折磨难而不择手段,最后成为象易奸那样亦人亦鬼,不人不鬼。”

然而,现实固然残酷,空洞化的青春之下,如此毁三观的“人生哲学”表达,果其然否?其本真性与前因后果仍须辨析。这种空洞并非真的空洞,在辩证思维看来,恰是某种“时代真理内容”的呈现。

二、爱情作为时代症状:自我中心与自我弃绝

今天的大学生或许对这里的大学生活的呈现难以苟同,比如有观影的学生认为:

透过许开阳、张开等人的表现,让人困惑这样肉欲横流,“流氓、地痞”充斥的大学真的就是所谓青春?……导演有意营造了“像野兽出没的丛林”般的宿舍走廊,力图说明这样的大学令人失望,“太浪费生命”浪费青春。可是不知是浪费青春的大学造就了糟蹋青春的学生,还是糟蹋青春的学生造就了浪费青春的大学。影片红导演通过不以身作则的宿舍管理员,肆意践踏人权小卖铺老板,丑陋的学校管理层,力图说明正是这一切才造就了浪费青春的大学,但实际仍旧让人感到是这群大学生在糟蹋青春。(5)

在他们看来,虽然影片“对校园、宿舍的一些现象的夸张化表现”有其本源,但“本片的校园不具有现实代表性,甚至有些离谱”。(6)他们质疑“难道当代中国大学生就是这样颓废、丧失、无耻、不知所谓的吗?大学的爱情,就真是经不起利益的考验,终将背叛的吗?”然而,问题不在于校园生活是否真的如此(这里有地域、学校的分别,也有年代的分别。在90年代某个时期,在演艺界学院中这样挥霍青春、纵情声色的生活并不难找见。作为某种程度上延续“八九一代”大学生因为工作无忧而纵情声色的这种生活,在今天因为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下,为工作而疲于考证包装自己的时代,已经变得不可思议),而是为什么要这么表现,从什么角度来表现。

从表面上看,这是从女方视角(确切的说,从郑微或者女编导视角)观察的人生蜕变,并因此得出了让不少男观众难以认可的角色和情节演绎,比如对郑微个性“张扬”的刻画意在表现她“可爱的任性”,却不知会令(男)观众厌恶(这和同样出自女导演的《北京遇见西雅图》对女主角的性格做法的表现类似);对陈孝正动机加以美化,却让(男)观众对其卑鄙自私感到鄙弃;对于阮莞的屈从以“爱情的名义”给予“理解”,却让(男)观众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这种一味的包容体现了编剧自己内心中对女性的一种要求,认为女性应该义无反顾的爱着一个人,而男性无需对女性过多的负责(片中并未太多对其男友进行指责,而阮莞至死也爱着他)”。(6)将此视为“爱的感人表现”的呈现(由郑微的再三感叹表达)显见自恋女性的特有印记(执拗地为一般认为的不值情感去徒劳地正名)。但这种叙述角度的问题还只是表层的症候。我们只有更深一步,才能理解这个表面上的性别问题后面的时代与阶级性因素。

影片隐去了两大主角的家庭背景,然而,我们大致从其言语作为可知其出身。郑微霸道任性、肆意妄为,只知玩乐(深夜在男生宿舍打牌)、为了刁难陈孝正而在食堂糟蹋粮食,显然是当下娇生惯养的“富二代”代表。(7)与之相比,陈孝正似乎是个来自农村的贫困少年(或来自贫困的工人家庭?),这从他指责郑微浪费粮食可知。虽然很难将他当作大陆青年,但他看上去确是个上进的有为青年,做人做事持有原则。他最后背弃郑微的言辞毫无愧色,编导试图借此让观众觉得他抛弃自己挚爱“情有可原”。但这与其说是借助事业来压倒爱情,不如说是证明金钱对于人生的重要性。(8)正是这种潜在的意识形态因素让我们注意到影片中更多细节透露出来的信息:

穷人家的孩子没有出路,想获得成功,要么背弃爱情(陈孝正),要么“待价而沽”(黎维娟),要么“改名换姓”(朱小北)。美女才有青春(阮莞),才能恋爱(郑微),乡下人没有恋爱的权力(黎维娟),卖包子也要藏着掖着(朱小北),强强联手仍是王道(许开阳和曾毓),不过呢,赵薇说,这不是贫富的问题,这只是青春残酷物语。(4)

nlc202309031403

借郑微之口,编剧想传达她的至理名言“其实爱一个人,应该要像爱祖国、山川、河流”。这种将人事当作自然加以比喻初看上去不伦不类,但我们揣摩其意,不过表达的是所谓必须“无条件地爱”。而编剧也希望通过阮莞对其男友永恒的爱与包容,力图证明只有这份“爱”才能令青春永垂不朽,但不论是郑微,还是阮莞、黎维娟、张开,最终都在一条物欲横流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种对于“爱”的非历史性(本质上是非阶级性)理解由以上露出它的部分真面目——而这种真面目显示它自身其实正是出于一种阶级性的对于“爱”的理解。如上所言,这些男女自以为爱上的对象其实是自己的镜像,因此他们表面上对他者的爱(无论是郑微只考虑到自己感受的放纵自我,还是阮莞所谓无条件的宽容)其实只是某个阶层自我中心的表达。而且,通过陈孝正的行为,这种自我中心进而被演绎、理解为来自底层的人为了要出人头地而不得不放弃道德(影片丝毫没有表现陈的心机,从而显现他的选择是可理解的不得不为)。然而,虽然现实中有这样的个例,但不但郑微对于陈孝正的垂青表明二人精神境界的亲缘关系,而且即使底层出现种种状况,也是受这个社会氛围影响所致。

马克思主义曾有句名言,一个社会的主导思想是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那么,影片中的“自我中心意识”来自何处?由于编导的社会无意识以及刻意避免的从阶级分析角度加以理解,我们除了将其理解为“市民阶层”一贯的个人主义考虑外,似乎难以见到“统治阶级”的影子。让我们先将这个问题暂时搁在一旁,看到影片中与这种“不计一切往上爬”的心态相伴随的,却是一种自我弃绝的心态。不难看到:

赵薇把青春定义为“终将逝去的”,认为青春所有的美好,都抵抗不住现实世界的摧残,这本身就是一种懦弱地、对拜金主义、对唯物质论社会的低头,而面对逝去的美好,赵薇并不是去表现出青年人的挣扎(影片中只有少量呈现,后文会表),而是传达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主动去迎合了这个世界,将逝去的美好青春,定义为“用来怀念的”。(9)

在“个人主义”的放肆声张之下,却同时是个人强烈的无力感。这表明影片所表达的“统治阶级”的思想的主体本身却不是统治阶级。后者可以凭借其权势在人生事业上发达顺利(如许开阳、曾毓这样的官宦子弟),虽然未必在爱情上如其所愿;但他们不择手段出人头地的“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了这个社会的中低阶层,如陈孝正不计一切地追求名利。而自命清高的市民阶层在其幼年期(大学时代)沉醉于情感泛滥的宣泄,在走上社会的当下则感叹年少幼稚,“理想主义”的虚妄,致力于“实用主义”的信仰。这种弥漫的实用主义被视为经历年少轻狂沧海桑田后得见人生的真谛,一方面表明无权无势的市民阶层不得不服膺(甚至由衷信奉)这个社会统治阶级的主导观念,一方面表明当今社会犬儒主义的盛行。

三、时代矛盾与无力反映的整体性

本文第一节曾对于影片叙述和文学传统的异同进行比较,但这种比较仅在国内比较文学界中所谓“跨文化比较”和 “平行研究”中有些许意义。只有我们将社会潜文本纳入考察,才能理解它的真实内涵。在这之中,有两种矛盾进入我们的视野,那就是似乎仅是外在的美国梦与似乎仅是内部问题的社会结构。

评论者注意到在近期的三部热销电影中,“‘美国’或‘美国梦’不是点缀,而是无一例外地构成了结构性的要素。《中国合伙人》里,美国梦是青春的共谋;《致青春》里,美国梦是爱情的第三者;《北京遇上西雅图》里,美国梦既是红娘又是牧师,总之,无论怎么样,没有美国梦的在场,青春就失去了目标,爱情就无法起承转合。”比如,在《致青春》里,“曾毓苦口婆心地教导陈孝正:个人才华的施展必须通过出国深造来完成,留在中国就是对不起自己的理想。”(10)就是在这样的教导下,陈孝正无惧地作出了自己的抉择。美国在此不经意的再次成为最高价值的化身。在最高指示的“不在场的在场”的感召下,一切其他价值观一触即溃。

作为影片主角之一,郑微在当下中国的少女中未必具有典型意义,但在放肆满足个体欲望,与“成熟”后对于个己欲望的掌控(将自己“心爱”的男人拱手让人)上,确实是某个阶层的“典型”。而另一主角陈孝正的“具有异常冷静的掌控力和判断力。野心十足且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城府和耐力。深信‘世界上最可靠的就是自己’”更是统治阶层的立身立命的根本处世观。它虽被表面上进行曝光批判,但被轻描淡写并被理解为为了出人头地难免。而他的前女友曾毓是个容易被忽略的人物:

在文艺汇演上导演通过曾毓老气单调的表演(所选用的充满活力的音乐及曾毓不变虚伪笑容更反衬了其演出的呆板),以及演唱《红日》活力四射的郑微,对他们两个人所代表的不同时代、阶层给予一次夸张的对比。导演及编剧力图把郑微塑造成新生代,充满活力、不拘一格、不向世俗所低头,而曾毓则为老一代官僚阶级的一种延续,从郑微唱歌时校领导神态可以看出,他们对“新一代”怀有抵触心理,两人表演时台下观众大相径庭的反应,也说明了以郑微为代表的新生代与曾毓所影射的“老一辈”没有共鸣,有着很深的代沟与隔阂。而曾毓与许开阳的结合者也预示着现实中官僚阶级与大资产阶级的一种融合倾向。(11)

无论编导是否有此深意,这种情节安排由于没有结合对于曾毓与许开阳更多家庭背景的介绍,而基本无法呈现出其可能意图。陈孝正舍曾毓取美国表明在本土官僚能提供的待遇与美式生活间,投机者仍宁取后者。而在宿舍与陈孝正起了冲突的郑微“借”来伙管会的袖章,以此来找陈孝正的茬;这种借用“公权力”以报复的行为,虽在现实中的校园里极少见到而让人匪夷所思,但也可能被加以利用,暗示現实中的不公,遗憾的是也没有达到一定的效果。许开阳最后成为一名检察官(法院公职人员),也与他面对爱慕自己的施洁的冷淡粗暴没有有机关联。至于张开对阮莞隐忍的爱的刻画,本身没有“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阶层隔阂的内涵;而张开毕业后的不如意,似乎显示这个社会没有给“底层人物”奋斗的机会,但实际上张开的失败除了其自身的不作为以外,也难以看到更多社会因素。

篇4:致迷茫的自己随笔

30岁,一条连衣裙,一身职业装,一双牛皮鞋,有了面具,却笑得很不知所以。

一个青春,十年光阴;

一个念头,瞬息万变。

在青春期的日子里:

谁没有过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情壮志;

谁没有过不撞南墙头不回的铁胆雄心;

谁没有谈过几场没有结果的纯粹恋爱;

谁没有过抗争父母、欺骗老师的`旧桥段;

谁没有过初进社会被呼来唤去的经历;

……

经历过青春,你会发现:

觉得美好就对了,那是这个年龄的特有时光。

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

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给你长大的机会。

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是让你发现光芒的机会。

觉得无助就对了,那样你才能知道谁是你的贵人。

所以,在青春期的日子里,有快乐;也有悲伤,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为:

我们都一样,正处于期盼未来,挣脱过去,拼搏现实的样子。有狼狈,会潇洒,但更多的是不怕。不怕变动,不怕转机,不怕突然……

篇5:迷茫的情感散文

什么是情感?人为什么会产生感情呢?这问题曾不止一次地在我心头升腾。每当我想到这两个字的时候,泪水总是淹没心房的每一个角落,我不知道自己迷失的情感丟在了哪里……

每个人都行走在属于自己的世界,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生活,它就是生活,我们谁也无力去改变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众多不适。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有好多次都想潇洒地转一次身,离开这个本不属于我的世界,可一份责任牢牢地捆绑我,无法解脱。

从小体弱多病的我,在记忆里就是一个可怜虫。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生命的朝气,更没有自由的翅膀。十三岁那年父亲病逝,为我播种下了无尽忧伤的种子。单薄的身子行走在岁月深处是那样无奈与渺小呀。

为了生活,为了帮妈妈多减轻压力。身体与心灵上的双重折磨,像两座大山压得我无法喘气,我在十五岁的时候就有了病态的想法,想离开这个世界,不让妈妈为我担忧。可如果我真就那样走了,那妈妈会又是怎样的呢,想想都觉得可怕。到处都弥漫着黑色的气息,弱小的我窒息地感受着身体心灵的挣扎,倔强的性格驱使我行走在泥泞的人生路上。

都说有阳光的地方是明媚又温暖的,可我就是怎么也感觉不到阳光的温度。阳光中行走的我,身体与心灵都在瑟瑟中发抖,往事不堪回首,那都是血和泪铺成的路呀!当母亲再也无法支撑那个残缺不全的家离我们而去,人生路上的我们剩下了什么?只有痛苦不堪的回忆与无尽的思念深深地篆刻在记忆深处的绿洲。曾经多少次,多少次梦惊夜半,泪湿枕巾。残酷的孤独侵蚀单薄贫瘠的心灵与肉体。

家,一个多么温暖的字眼,你是我永久的渴望,是我无尽的思念,是我今生无法圆了的梦。无依无靠、孤苦伶仃、前境渺茫、生活贫困、苟延残喘、心灵倍受煎熬,这就是所谓孤儿们的真实写照。一份倔强,我不知道它是好是坏,弟妹需要温暖和呵护,做为姐姐的我是感到惭愧,因为我给不了他们许多。

饥饿,这个词有时候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也不知道该怎样解说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我认为饥饿它并不仅仅只是肉体的感触,更是心灵的需求,没有经历过心灵饥饿的人是不会真正体会到这个词的含义。岁月也许就是这样才产生了它独有的特性吧。

一份记忆便是一份伤痛。西瓜大家都不陌生吧,就是这个所谓的西瓜,是它在我心头,深深地插上了一把无形的钢刀,也是我永远的疼。记得那年妈妈还活着,我十五岁,而最小的弟弟仅有三岁。那天和现在一样,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大的几个跟着妈妈去田里干农活,中午刚进门,最小的妹妹就跑我面前向我告狀:“二姐、二姐、今天弟弟不听我话,到邻居家学嘴了。”我赶紧捂住小妹的嘴,怕这话被妈妈听见,其实我知道在那瞬间,妈妈只是假装没听见罢了。事后我避过妈妈问这是怎么回事,小妹告诉我:小弟弟不是不懂事,而是看尕爹他们吃西瓜,实在忍不住就过去看他们吃,他们也给了弟弟一小块西瓜,弟弟没吃过瘾,差点把西瓜皮都吃了,还被人家嘲笑,恰好被小妹看见就给拉回了家。那时小妹也只有五岁。

我把小弟弟带到妈妈看不见的地方,让他伸出手,在弟弟那可爱的小手上重重的用柳树条打了三下,告诉他:“我们虽然没有父亲,家里很贫穷,可我们要活的有骨气,要有脸,我们不是乞儿,不靠讨东西过活,现在虽然这样,等我们长大了就会好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到时候你想吃什么姐姐都买给你吃。”

弟弟静静地流着泪,忍着没哭出声,点了点头:“二姐,我知道错了,以后再不会去看别人吃东西,就是看见也会假装作没看见的。”我强忍着泪,用手在土墙上擦了擦,然后用沾了土的手指为弟弟擦去泪痕:“乖,去玩吧。”因为只有擦上土,妈妈才不易发现我们的泪痕,这是我们兄弟姐妹的一贯作风。弟弟是去玩了,可他哪里知道,我当时是怎样把流出来的泪狠狠地咽回肚子里。

记忆就像被锁在随时会决堤的坝,你若不小心触碰到,它都会像溃坝的洪水一样奔腾,狂流不止。狂风一样乱窜,无处下笔。冬天的脚步丝毫也不放慢它的步法,就那样一次次地无情的侵蚀心灵与肉体的创伤。

妈妈的去世如晴天霹雳,打得我们兄弟姐妹手足无措。那天是妈妈七七四十九天的祭日,我回家祭拜妈妈的同时为小弟买了一双棉鞋,他脚上穿的那双已经很破旧了,也不知道我们穿着它过了多少个冬天。第二天早上还没下炕就被我眼前的景象给弄伤心了,弟弟还在熟睡中,那可爱的睡姿甚是惹人爱怜。他那年十二岁的生日还没过,因为冬天上学迟些。我起来做早饭,只见弟弟把那双鞋端端正正地摆放在他的头顶的前面,我知道他是怕夜里谁不小心把鞋踩坏,所以才把鞋放在炕上的。

痛,也许就是这样悄悄潜入人的心扉吧。记忆就是这样在岁月深处让人无法平静,一次次折磨着灵魂深处的孤寂,在煎熬中度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从古传到现在的一句名句,也是我们中国人从未遗忘的一种记忆,是远在他乡、远离亲人的人,对自己亲人的相思。每到任何一个节日,一种痛就会贯穿我的全身,慢慢在血液里延伸,又延伸,自己无力去驱赶,只能任其恣意地咆哮,咆哮,再咆哮。

我一直以为自己很坚强,一直以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感,一直以为自己的`眼泪早已流干,一直以为自己能做到最好,却发现自己不过如此,如此的一个小女人。妈妈去世的头一年,正月初二我就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心情特别沉重的我,推开大门走进这个让我日夜牵挂的家。虎子摇摆着尾巴,伴随几声轻吠,亲热地扑向我,我没有心情地摸摸它的头,又把它抛在身后。

小院在冬天的摧残下,显得格外凄凉与安静,让我的心越沉越冷。我习惯地推开妈妈平常住的那间屋,房里是有点温暖,是的,是温暖的。房子里没人,我将手里的东西放在桌子上面,接着走向正中间的主房,看看弟妹们在否。主房的门和我沉重的心情一起打开,房子里也是暖暖的,一个瘦小孤独的身影坐在房子里,正在洗衣服,身前是一个比他还大的盆子,嗷嗷地张着大嘴。

“怎么你一个人,你哥他们呢。”“我哥陪嫂子去娘家了,姐姐们去外面了。”一根刺,是的,是带勾的,刺就在不经意间扎进了我脆弱的心房,泪水如倾斜的瀑布,无法阻挡,我赶忙转身跑出房门(自从爸爸去世后,弟妹们从来没看见过我流泪),跑回妈妈生前住的那间房子,任泪水肆意地践踏我脸上的表情,那是一种无法用文字所描述的悲哀与疼痛。没呆几分钟,我怕自己这样的心情无法收拾,又怕给弟弟带来不好的影响,头也不回地对身后的丈夫说了句“你给尕娃说一声,我们就回。”然后跑出了门。

我不知道自己那次是怎么回婆家的。自从那次以后,大弟在小弟没成家以前,每次过节都会把小弟带在身边。在小弟的记忆里,没有父亲,关于母亲的记忆也如同模糊的影子,哥哥就是他的全部。我在那次之后,每次回娘家进门前,养成个习惯,深呼吸三下,然后满脸灿烂地走进门。

现在想想,我觉得自己其实是很幸福了,我的兄弟姐妹们没有因为自己是孤儿而堕落,没因为自己被人性脆弱的一面所击败,没因心灵的创伤而丧失生活的勇气,现在的他们以自己顽强的个性和对生命的热爱做最好的自己,那就是幸福。这是我认为的幸福,我想父亲和母亲可以欣慰了,因为是他们打小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爱、自强、自尊、自励,他们的思想和原则陪伴我们在人生这条路上前行。虽有太多的辛酸和无奈,但我们做到了,做到了他们从小为我们定的那个界限,即做人的基本。

岁月的沧桑总是无情地延续。一份情感贵在曾经拥有过,我知道是我自己不好,心灵深处总有一种不足,总觉得在我的生活中缺少了什么,一种失落与迷茫一直徘徊在心底。也许是经历与众不同的缘故,这种情结一直与内心的迷茫缠绕在一起。

十年,一个漫长的时间,一段坎坷的岁月。二十九岁那年,我生了一场大病,至今还未痊愈。一个人能有几个十年呀,我的一生就这样走了一大截。在时间面前,人生是短暂的,人也是无奈的。

漫漫人生路,岁月沧桑。多少次行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多少次垂死挣扎,多少次忍受肉体与心灵上的伤痛,多少次在无奈中跌倒又爬起,爬起跌倒,然后再爬起……日子就这样在跌倒和爬起中度过。

生活不是等待暴风雨结束,而是在暴风雨里翩翩起舞。这句话说得多好,可一个人用半辈子的人生换取这一句话的真谛,未免太过残酷了吧!在我心灵深处,一直有一个梦,一个简单的梦: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坐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吃一顿饭,然后拍一张照片。无论生活多么残酷,我们在人生路上,学会了生存,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好多自己都不认为做得到的东西。有时想想自己的这个梦,却又感到无比悲凉。

一份痛,你不去触摸并不代表它不存在。我写下一个个字,只为心中的那一份温暖。我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啊,一份流淌在身体里的血液将我们牢牢凝聚,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无论我们是快乐或是忧伤;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啊,生活给了我们无尽的挑战,而我们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对待事物的理解,生活因此而精彩太多。

篇6:给那个迷茫的自己散文

亲爱的自己:

首先祝自己生日快乐,其次咱们两是该好好聊聊天啦!

嗨!哥们,不要总以为自己还是个孩子了,咱们一天天长大了,一天天的人生路上不断前行,有时你可以回望,有时你可以来留恋,回望过去的种种,留恋曾经的美好。每次经历以后,才发现路边的风景是那么美,那么的迷人。有时你在害怕什么,正如在上次说说里边的那样,怕明日的晨曦不会依然那么漂亮吗?怕昨日灿烂的夕阳里带有微微的瑕疵吗?怕滚滚东流的江河不在涛声依旧吗? 有时你又在忧愁着什么?忧你的现在,愁你的未来吗?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现在的你所忧所愁、所害怕的;你还记得你当初选择后,在心里的阵阵徘徊的那句话吗?也许不会忘,也许你已经忘的一干二净了吧!在这里重申一下吧!既然选择了,即使自己头破血流、满目疮痍、跪也要将它走下去。现在的你,做的怎么样了,难道忘记了最初的那些承诺了吗?

关于友情,你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那群小伙伴,是他们鼓励着、支持着,也许有人会觉得你很矫情,但是,在这里你要感谢他(她)们,感谢他们当你失意苦闷的时候,让你和颜悦色;感谢他们当你分享你的快乐时,是他们一边心里面高兴却嘴上挖苦讽刺;感谢他们在你生病的时候,向你嘘寒问暖;感谢他们,在你遇事难以做出抉择的时候,是他们为你指点迷津;当你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你总是有说不完的事,道不完的情;也许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有时候你们很少联系,但是见面必定相见如故,没有委婉、客套;所以请你珍惜他们,用自己的真心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小伙伴。

关于感情,你是该经历一段感情的,有时候你是担心,还是什么,总是拿着种种冠冕堂皇的借口推脱,或者是故意掩饰,你换记得你在那次班会上给大家说的那句话么!不管遇到什么事,你都的敢去想、敢去做、敢去实践、可是你做到了吗?也许你会受到点伤害,但是总归是一种无悔的经历,你不要遇到一点点困惑或者不明白就去逃避,你经常说:“是爷们就得活出个爷们的样子”该面对你就得去面对。

关于生活,我知道你怀着一颗积极生活的热心,没有任何事能够将你的这份热心击垮。有时候在你觉得,你过得够苦的时候,你偷偷的看看爸妈是怎样过日子的,看看那些还没有解决温饱的人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正如小孟前两天的说说一样“你花六块八买个便当吃,觉得很节省,有人在路边买了七毛钱馒头吞咽后步履匆匆;你八点起床看书,觉得很勤奋,上微博发现曾经的同学八点就已经在面对繁重的工作;你周六补个课,觉得很累,打个电话才知道许多朋友都连续加班了一个月”。亲爱的,你真的还不够苦,不够勤奋和努力。

篇7:致朋友的情感散文

转眼间又是一个冬天,那寒冷的早晨,哈出来的白气是那样的寒冷,空气冷的让我有点瑟瑟发抖。生活是绚丽的但是转眼间就衰败了,那种时不时出现在脑海里面的年头,把悲伤的一切都给牵扯了出来。转眼间又是一年过去了,还记得去年此时的我们,你悄然的离去,而今不知道该如何去追寻。

这一年里,我不经意的路过那曾经让我最伤心的地方,不由自由的想到了你。在那一刹那惊觉到,你早已经不在这里。那从容交错的时光里,有谁会不经意的想到你,一瞬间,心里仿佛有一根刺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那疼痛泛起了无尽的悲凉,这无法琢磨的命运,让我从此便失去了你,就像被鞭子狠狠的抽打了一般的疼痛。在我四处寻找之下,看到的永远是黑暗,再也看不到一丁点的光亮。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憋屈的呢?无法质问,但是我也不想要接受这不争的事实。但是现在的我什么都不能做,就只能这样眼睁睁的接受,不能发泄,甚至不能哭泣,因为我是个坚强的人,我还要努力的去面对现实。

这是一段多么巧合的缘分,让我们在这么多的人中相遇,相处过的三年里,虽然我们并不是很了解彼此,但是我们始终是在同一片天空下成长的。你的恬淡、随缘、温和、善良的性情曾经给我们太多的慰藉。俗世中的那些虚名对你来说是顺其自然,你总是不会强求。所以那曾经过去的所有,只能像你离开了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一年里,看着父母已不在年少,我们已不是当初的少年。没有办法抚平那心里的伤痛,有的时候感觉到现在的自己是多么的无哪能威力呢?因为他们曾经有一个嘘寒问暖的儿子,一个那么懂事的你是无法替代的,而我们之间的情谊仿佛只停留在过去,那个永远也回不去的过去。

篇8:爱情散文《致前任的情感》

今天是20xx年8月25日,难过的一天。

今天可以算是我来最难抉择心情最低落的日子了吧,我和你分开了,彻底讲清楚选择了分开。

在一起快四年了,从20xx年12月24号开始在一起有1340天呀,这是多么漫长的日子。还记得我们的相识在校园,刚好是平安夜的晚上你送了我苹果,我送了你一个平安的吻。那个时候懵懂的爱恋却有着很多疯狂的举动,为了见你,从二楼跳下去找你,你生病了,我熬粥给你喝,每天送你回宿舍…等等,太多太多的回忆回忆了。

我终于从学校毕业啦,而你却不能跟我一同踏入社会,我们的异地恋从此开始,每天只能努力的去工作,那个时候的目标是我要尽快在社会立足,迎接两年后你踏入社会的时刻,让你不会这么累,想法是美好的,异地恋的.过程很漫长,不在同一个城市的我们有吵闹,有猜忌,也有各自玩闹的伙伴。

虽然过程很漫长,但是我们还是熬过来了,两年后的你也毕业了,我们相约在同一个城市(深圳)这是一个既浪漫又残酷的城市呀。虽然我们在同一个城市却不能每天都呆在一起,理想真的赶不上现实,转变太快了,苦苦的等了那么久,由于家庭的缘故过完我就要离开我们曾经相约的城市(深圳),我们还要继续我们的异地恋吗?我们已经在一起四年了,我等得了,可是你等得了吗?我不想伤害你,可是我又舍不得,挣扎了数月的我,今天鼓起了勇气和你坦白了一切,你还是那么的温柔,只要我足够给你安全感异地恋也不怕,可是我怕了,每天只能通过网络的方式和你沟通,想找个拥抱的时候只能发个表情。我不想你继续等我了,我太自私,是我放弃了我们曾经的诺言。对不起。

你太喜欢拍照啦,我有你数不尽的照片,每一张都很美,可是我却没勇气删了,也不敢再看了。你在海边阳光折射下灿烂的笑,吃饱了满足的笑,看着我们一张张充满回忆的照片。我居然流泪了。谢谢你给我的爱,也很抱歉我给你带过的伤害。

上一篇:外协厂质量管理制度下一篇:写五分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