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的大学生清醒吧

2022-08-20

第一篇:迷茫的大学生清醒吧

大学生的迷茫

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很明显,就业已经是每个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考虑的事情了。根据对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人口的测算,未来数年中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每年仍保持在1500~2200万之间的高位,供大于求,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直接导致就业压力大。

素质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道德素质,二是综合业务素质,三是文化素质,四是综合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人生有两件事要做。第一是学做人,第二是学做事。一是“文明行为习惯”教育,二是“责任感”教育,三是“道德品质”教育。

第二,业务素质是核心。二张通行证:一是英语,二是计算机, 第三,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第四,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处事能力的培养

第二篇:“大学生的迷茫”资料

摘自拾贝的博客

大学生为什么会迷茫?——读李开复“当迷茫在大学里„„

今天同事看一篇文章“当迷茫在大学里泛滥成灾......”,我偶然也看到了这篇文章,偶有感触,随笔提来。

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会感觉到特别的迷茫,在我国这不是个案,而是很普遍的一种情况,包括我在大学时也有过一段这样的迷茫时期,我身边的同学也有很多都是这样。现在我已经研究生毕业,工作快两年了,在大学里教书,每天都和大学生接触,这种迷茫的思绪有增无减,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些自己的看法。

之所以会迷茫,是因为没有目标。按说大学生有文化,有知识,普遍感到迷茫,普遍没有目标是很不正常的事情。但想想也不奇怪。

看看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吧。上小学,甚至还没有上小学时,大多数父母就开始有意识无意识的说,以后一定要考上大学,初中高中就跟别提了,老师们也是每天以这样的口吻教育我们,一定要考上大学,只有考上了大学才会有好的工作、好的出路......,大学一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来奋斗这个目标,很少想过其他的。结果呢,我们上了大学,目标实现了,但是新的目标呢,还没有找到。大学期间,有没有去找?大一时,刚刚跨过高中艰苦的阶段,来到了令自己向往自由的大学阶段,一晃而过,没有去思考,也没有人去提醒他去思考;大二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证书,过得还算充实吧;大三,快毕业了,以后怎么发展呢,开始了思考,开始想知道自己的目标,发展方向到底在哪?可是不知道,眼看就要毕业,自己却什么也不会,于是就开始了迷茫,因为很快即将毕业,而自己什么都没有准备好,不知道以后自己会何去何从,感觉大学虚度,什么也没有学到,没有好好上过几节课,没有去过几次图书馆,没有......

所以,我们从小受到家庭、学校这样的一种灌输,对于我们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这或许就是大学生普遍感到迷茫的最核心的原因吧。我曾经在火车上和坐在我对面的一位父亲随便聊起了这些事情,他的女儿十几岁,上初中,他自己做生意,经常各地来回跑,应该也是一位见了不少世面的人。我给他说现在大学生普遍感到很迷茫,在大学里什么也没有学到。他很诧异。我说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普遍都没有自己的目标,才会感到迷茫。我问他:“你平时教育你的小女儿时,是不是经常给他说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他说是,我说:“我感觉这样教育他对于他以后的发展可能会很不利,很可能对使她以后上了大学后,也会想现在的大学生一样,感到迷茫的。”他说:“那不这样教育,那应该怎样?”是的应该怎样呢?或许应该重新回归到小时候的“你长大了要干什么呀”“我长大了要做科学家、老师、飞行员.......”等这样我们今天看起来或许很幼稚的问题上。

我哥哥的孩子刚刚4岁了。在他刚刚2岁多时,我有一天不知道问了他什么,他说:“我还不会做呢,因为我还没有长大,我长大了就会了”。“那你什么时候才会长大呀”“等我上了大学就长大了”。非常天真的小男孩,看着他就觉得充满了希望,他回答我的问题非常的巧妙,但是是一种童趣的直接的回答,没有经过什么思考,也不知道什么是上大学,但是他的回答却令人很佩服。然而,却

又引起我另一番思索,这些都是父母平常教他的,可见我们中国的很多父母从小都在给自己的孩子灌输上大学的理念,虽然说是无意识的。

还有一个方面我也必须提一下。小学、初中、高中正处于学习阶段,我认为这个阶段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如何做人、怎样独立思考等最基本的道德和技能。我在这里想说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看看我们今天的孩子们,他们的时间都被用在了学习数理化、学习语数外。虽然他们有很多是主动学习,可是做父母的请假设一下,他们要是说我不喜欢学这些,你们会不会硬逼着他们学呢?我觉得十有八九会的。所以父母认为只有好好学习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听话的孩子、将来很有出息的孩子(我们不是市场听到邻里街坊说“看看人家的孩子,学习那么好,将来肯定能考上大学,肯定很有出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老师就给好孩子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学习好,考上大学才是好孩子,有出息的孩子”。那么,听话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也不用自己思考其他的事情,就可以得到周围很多人的称赞;不听话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处处受到批评、指责,他们有一些新的想法会被积极的打消掉“你把这些精力用到学习上该多好呀”。于是独立思考的人会越来越少。家长、老师说“你们的目标就是考上初中、就是考上高中、考上大学”,这些目标有人帮我们设定好了,不需要我们再来思考了,于是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等到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别无二心的好好学习,上了大学后,却没有人再给我们说你的目标就是......,这时我们已经二十多岁了,马上就要踏入社会,却没有自己亲自决定一件事情,没有自己独立思考过。一切都是别人再帮我们安排,我们一心一意的学习,时间被挤压的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隙,然而即便是有了,也是以胡思乱想论处,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是正道。

大学生要重塑自我。怎么重塑自我,就是要独立思考、独立自主。在快二十年的时间里没有培养起来,要在大学短短的三四年内培养起来,都拥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何谈容易。但是早一天总比晚一天好。儿歌当中唱“学习不分早和晚”,那么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自主的能力也不分早和晚。所以我认为对自己大学生活感到很迷茫,并为此感到十分难过的大学生们,相信你们会有一个好的未来的!

最后,祝愿每一个大学生能早日走出迷茫阶段!

2011李开复圆明园演讲节选:

去年,创新工场做校园招聘时,我们去了15所高校,给面试筛选出的顶尖计算机系毕业生发出了大约200份录取通知。然后,我一一打电话,看每个人是否愿意加入创新工场学习创业。在说服他们加入创新工场前,我不想误导任何学生。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你有没有想过,在你人生的未来,创业是否是你真正想做的一件事。”

既然是顶尖大学的顶尖学生,对这个问题就应该胸有成竹。如果你并非真正想创业,可能你就不适合加入创新工场,也许,你会在大企业或政府机构里得到更好的发展。

出乎我的意料,超过80%的顶尖毕业生给我的答案是:“不知道,没想过。”

这,就是一种迷茫。80%来创新工场申请工作并成功得到录取通知的人都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不知道创业是不是自己未来的道路。这个比例还是在顶尖学生中统计得到的。我在网上看到更多即将毕业的同学在发问,他们不知道专业不对口该怎么办,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爱做什么„„每个疑问都透露出毕业生在毕业时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

博爱人才网——初入职场,大学毕业生毁约成常态 时间:2012-03-22(节选)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107人进行的调查发现,99。2%的受访者感觉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草签族”。受访者中,15。9%的人从事招聘工作,在读大学生占15。9%,大学已经毕业的人占62。4%;80后占48。0%,70后占28。9%。

摘自《劳动保障世界》2010年第09期

最近出炉的一项大学毕业生跳槽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为:“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高职高专院校45%。“离职类型”分为主动离职、被雇主解职、两者均有(离职两次以上可能会出现)三类情形。其中,主动离职的占到了88%。

节选自人大教授张鸣的博客《跟大学生说的几句闲话》

我身在大学,深知当今的大学,根本没有大学的精神。即使没有一拨又一拨乌烟瘴气的鸟导师出来指点迷津,在中小学就被标准答案式教育培养成宠物猫的学生,根本无法通过大学四年自立起来。大学四年,懒人则玩过去,勤快则像没头苍蝇,跟着潮流,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如果你有幸在一个好一点的大学,兴许还能碰上几个稍微读点书的老师,参加新东方的外语培训,还方便一点,否则,四年能学点什么,根本就没有准。

如果有心向学,我的建议是,不要等老师,不要指望学校,自己先动起来。先学会读书,多面开花,逮到什么读什么,多进图书馆,少进课堂,老师实在要点名,也带了书到课堂去,他讲他的,你读你的就是。中了毒也不打紧,误入歧途也无所谓,反正读得多了,自然就会校正,只要不是单啃一类书就好。然后从身边的洒扫庭除开始,学会做事。把自己放在人群中,学会跟人沟通。最后通过前面三项,学会做人。这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大学四事:learn to learn;learn to do:learn to together:learn to be。其中,learn to be是最要紧的,即古人所云,学者无他,学做人而已。做人,就是做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盲从的动物。

大学不相信眼泪,也没有救世主,甚至都可能没有关心你的人,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这就是我要跟大学生朋友们说的闲话。

摘自秋菊的博客为什么中国大学生都迷茫?

1、因为手里始终连一项实用就业能力都没有。⑴社会就业需要两种能力,并且只要这两种能力:一是文盲实践能力即工作经验,就是只会干活不会讲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二是用知识去实践的知识分子能力即应用能力,既能干活又能讲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显然就比工作经验要高一层次。⑵就业不是大

学生的最终目标,但是一切目标的根本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能踏实地读书,就能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努力更高目标。每个大学生,只要手里能有一项过硬的实用就业能力,就不愁就业了,就不会大学迷茫了;只要每门课都教成一项应用能力,则大学毕业就有约四十项过硬的就业能力在手,就都成社会抢手人才了,就不再对未来迷茫了。

2、但中国大学既不教应用能力,又不让学生自主去打工实践能力。⑴大学教师不会应用,不教应用能力。现在的中国大学老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50后、60后,虽然以前有些应用能力,但因二十多年一直应试早已完全生疏了社会实践,更对社会实践发展外行了,就不会知识的现行应用了;二是70后、80后,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都是应试模式培养出来的,而应试是从来不培养应用能力的。老师都不会应用,怎么教学生应用?⑵老师与学校既不带学生实践,也不让学生实践。中国大学,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出发,按有无知识把社会人分为两类:高贵的读书人,只该干纯粹的脑力劳动,即只教知识或只坐办公室;下/贱的大/老/粗,才该干体力劳动。结果,学校与老师就既不带学生去社会实践,又不让学生自主去社会实践即打工。这就让大学生既读不出应用能力,又不能自主打工工作经验,永远都无就业能力,就永远都迷茫。

怎么办?很好办,缺什么,就补什么。

1、缺工作经验,就先由学校安排大一打工,再逐渐放手学生自主打工。应试高考上来的学生,几乎都不敢自主打工;但所有的应试学生都能放心地跟着老师去打工。宜先由学校安排学生打工,由具体老师负责指导;一年半载之后,要锻炼出自主打工能力,到时候再放手学生打工。

2、缺应用能力,就搞素质教育。每门课都要教会学生(有理论指导的)的一门实用技能或(有理论指导的)能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一门实务能力,每个专业都要教成(有理论指导的)社会专业工作能力。具体操作方案,敬请网页搜索 “杨贵元自荐当教育部长,用脑袋担保教改三年成功!杨贵元251次挑战中国教育权威”,“杨贵元再次自荐当教育部长,一无所有还被抄家搞成教改!杨贵元285次挑战中国教育权威”。或可简便地直接搜索“杨贵元第1轮十问两会教育文集”。

中国大学生是好生迷茫,坏/差/生也迷茫。

按照是否听话,中国大学把学生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认真读书的好学生,二是混文凭的坏/差/生,但不论好坏都迷茫。

1、坏/差/生是混文凭型迷茫。⑴清醒着读书。他们往往能看清就业需要什么能力:首先是应用能力,其次是工作经验,最后是人际关系能力,但就是不白养书/呆/子。他们从事实中看得出:不论学习好坏,都一样没有任何应用能力(因为应试教育就是只教知识,不教实践,不教应用);学习越好,越没时间精力去干学习之外的事情,就越是没有工作经验与人际关系能力。⑵迷茫着混日子。要想毕业能就业,就得打工积累工作经验与搞人际关系,但这后两者与学校教育无关,往往还要受到学校的有形或无形阻碍,如学校怕学生到社会上惹/事,就既把上课时间排得很分散,又还要求科任教师上课实行严格的点名制度,结果:学生们就几乎都出不去打工了,只得窝在学校里以打扑克、玩游戏、吃喝玩乐等不

良方式来锻炼人际关系能力(其实也锻炼不好人际关系能力),他们都会自我承认读大学就是在混日子、混文凭,但除了混还能有什么办法?

2、好学生是死读书型迷茫。⑴沉迷于读书。要背着重重的书包才感到心里踏实,要坐在教室里听到老师讲课或到图书馆翻开书才感到习惯,认为只有好好学习才是学生的正事,认为只有把全部时间与精力都用于好好学习才是好学生。⑵迷茫着未来。下课了走出教室,书看累了走出图书馆,脑袋里稍微一空闲,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想如何即将成家立业(都是二十来岁的成年人,要说不想这些,那一定是在说假话),但一看自己手上始终连一项过硬的实用就业技能都没有,拿什么去就业?连工作都没有,靠什么去成家?越想越累既伤心还伤身,反正想也解决不了,加上所有的老师都天天唠叨着“只有考研才是唯一的出路”,干脆就用看书考研来转移注意力吧。再说了,不考研也找不到事做,学校老师辅导员也不让做其他事。

第三篇:初入大学的迷茫

1."天之骄子"的困惑

"刚上大学时远离了父母,远离了昔日的朋友,我的心底非常迷惘、非常伤感。新同学的陌生更增加了我心底那份化不开的孤独。每天背着书包奔波在校园中,独自品味着生活的白开水。"

在经历了"十年寒窗"的苦读,熬过了"黑色七月"的炼狱之后,你就要升入理想的大学就读,成为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了。对你来说,大学生活将是人生辉煌灿烂的一个阶段,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将令人终身难以忘怀。作为"天之骄子",你将变得有知识有头脑有激情,更有着青年人蓬勃的朝气,你将成为时代的幸运儿……大学的校园生活真是一个早已翘首期盼的美丽新世界啊!

然而,当大学生活初步被安顿下来,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之后,最初的惊奇与激情逐渐逝去,大学新生要面临的是一段艰难的心理适应期。对于缺乏心理准备的大学新生来说,在这个心理转型与重塑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

"刚上大学时远离了父母,远离了昔日的朋友,我的心底非常迷惘、非常伤感。新同学的陌生更增加了我心底那份化不开的孤独。每天背着书包奔波在校园中,独自品味着生活

的白开水。"一位大学新生在接受心理辅导时如是说。其实,类似的例子在大学校园里并不鲜见:

某女大学生在考入理想的大学后,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温暖、充满母爱的小家庭到校园中的大家庭,完全不能适应。她说:"洗澡要排队,衣服要自己洗,食堂的饭菜又难以下咽……"为此天天给家里打长途电话诉苦。电话里的哭声让母亲揪心,于是母亲只好请假租房陪女儿读书……有一位男大学生,在家乡中学里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某名牌大学。可是在这所大学里,所有的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尖子。相比之下,他的第一学期成绩排名顶多算是中下,还有一科不及格,在严重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下,最后竟跳楼自杀了。

可见,大学新生在"金榜题名"的兴奋之余,必须重视入学前后的心理调适。能否在入学期间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能否在心理转型与重塑的过程中成功进行"大学生"角色的转换,将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的质量。

2.为什么大学新生容易产生适应困难?

从中学时代走来,每一个大学新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学习方法,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音难觅的孤独、中心地位的失落和强烈的自卑心理是导致大学新生适应困难的

重要因素。

从地方中学到高等学府,校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新生从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到大城市读书,非常容易产生迷惘感和孤独感;同时,他们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也将由狭窄、单纯变得宽广、复杂,从而要求有更高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对大学新生来说,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学习方法,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于变化而产生的知音难觅的孤独、中心地位的失落和强烈的自卑心理,是导致他们适应困难的重要因素。

(1)新环境中知音难觅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新生,有着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属的需要,非常渴望从朋友中获得感情的共鸣,但往往由于青春期的闭锁心理,当他们与大学里面的新同学接触时,总习惯拿高中时的好友为标准来加以衡量。由于有老朋友的存在,常常会觉得新面孔不太合意,因此他们宁愿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从而阻碍了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

此外,在高中阶段,上大学几乎是所有高中生最迫切的目标,在这个统一的目标下,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容易。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各人的目标和志向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要找到一个在某一方面有共同追求的朋友,就需要较长时间的

努力。

(2)中心地位的失落

一般来说,能挤过高考独木桥、考上大学的同学,在高中阶段都是学习的佼佼者。老师的青睐,同学们的羡慕,使他们成为同龄人的中心,无形中可能会产生某种过高的自我评价。进入大学后,全国各地成绩优异的佼佼者汇集一堂,相比之下,很多新生会发现自己显得比较平常,成绩比自己更优异的同学比比皆是。这一突然的变化使一些新生措手不及,无法接受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巨大差距,一种失落感便袭上心头。

(3)强烈的自卑感

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许多大学新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比如,某些男同学可能会因为身材矮小而自卑,某些女同学可能因长相不佳而自卑;还有一些来自农村或小城镇的同学,与来自大城市的同学相比,往往会觉得自己见识浅薄,没有特长,从而产生自卑感。

如果未能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克服这种自卑感,他们

往往会陷入自我封闭的怪圈,久而久之,甚至可能会患上自闭症。

第四篇:写给现在处于迷茫的大学生

1 要习惯不发短信,少打电话的生活

2 等待本身就是一种错误,那就更不要让别人去等你

3 请你记住,看得开一点。伤的就会少一点

4 许多事情,总是在经历以后才会懂得,一如感情:错过了,遗憾了,才知道其实生活并不需要这么多无谓的执着。

5 珍惜手边的幸福,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悔不当初,也许,你的一生也就只有那么一个人会真正用心自你的身上、

6 人生就像一列列车,车上总有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往来。你也可能会在车上遇到很多你以为很有缘分的人。但是车也会有停下来的时候,总会有人后悔从人生列车上上下下,当你下去的时候你挥挥手,一转身你能记住的只有回家的路。

7 有的人你看了一辈子,却忽视了一辈子,有的人你看了一眼,却影响到你的一生。有的人热情地为你而快乐,却被你冷落。有的人让你拥有短暂的开心,却得到你思绪的连锁。 8 不要欠朋友太多的东西,因为你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还他。

9 曾经清涩的感受,曾经单纯的表达,曾经真诚的体会,曾经无法割舍的留念„„正在经历的幸福,正在憧憬的美好,正在成长的兴奋与惶恐„„走过的年轻。渐渐地长大,你我共同的记忆里,有那些校园中传唱着的动听的歌。

10 一个人过了二十岁,就不会动不动就许下承诺,也不会再动不动就为了理想放弃这,放弃那。成熟的那人要有思想,更要有理智。

11 无论自己身处何种状态,都不要放弃和忘记学习,人最可怕的就是满足,请继续保持野心,有野心理想不一定实现,但是有野心你才会前进,才会不堕落。

12 不要指望对方为你付出一切,你觉得你的重量真的或者应该比父母、朋友更重要?如果说你很重要,那只是比其中一个或几个重要,但是也许在必要是她会为你付出生命!

13 不要太看重梦想,吃饱饭才是一切的前提;不要太看重现实,她肯陪你,已经是足够了。 15 爱情不是生活的一切。24岁了,应该知道那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天天儿女情长,为情所困的男人,连女人都会鄙视他。

16 每当你无聊的时候,总是会给你发短信的那个人,才是关心你的人。不要因为习惯就觉得那是应该的。你应该知道没有事又没有企图,还会给你电话的人不多了,如果聊很久的话,你应该懂得为什么。

17 每个人都会累,没人会为你承担所有的悲伤,人总有一段时间要学会自己长大。

18 人可以冷漠,不可以冷血。比如你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你可以不给他钱,因为你冷漠,不要说他可能是骗子,这不是你帮他的理由你日光看也不看一眼扔给他几毛钱,那是冷血。 19 爱情是两个人的,如果你只是口头说的多爱多爱,但是当他要求你为他做饭的时候,你还反问一句:“为什么是女的做饭?”那你觉得你配说爱他吗?

你是否想过当他父母说你是穷小子,不同意你们时,她为你顶撞父母时的压力。 20 你可以不相信爱情,但是不可以不相信爱。

21 要学会说:“你的眼泪与我无关”

22 如果手机里的老朋友联系的越来越少,不要觉得孤单那是必然的。

23 要永远记住感情和婚姻不能建立在金钱之上,选择一个可以和你同舟共济,可以和你一起承受人生挫折的女人。

24 男人可以哭,但是绝对不可以轻易认输。

25 不要为一个心爱的女人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可以放下架子但不能丧失自己,大男主义未尝不好。

26 如果不能给一个女人基本的物质生活,你拿什么说出你的爱。

27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要记住对的起你做人的良心

28 离那些只要求有房有车的女人远点,请把爱多给父母一些吧,不要为了追求自己生活的舒适,牺牲父母毕生的心血,你的目标不是努力让子女未来生活的好,而是让父母能过上你现在想要过上的生活,牺牲自己,让他们享受到他们应该享受的生活。

29 朋友不需要天天联系,如果他需要你的时候,请把他的事大当自己的事去办,竭尽所能。 30 24岁你可以有很多份感情,因为那时你年轻,24岁后请不要轻易说爱,许下的诺言就是欠下的债。

31 请努力地改掉自己的脾气和大男主义,不要以为那很酷,很个性,那很致命

32 不要说没有一个女人可以征服你,如果你愿意,请放下你那处女座特有的追求完美和过于挑剔的特点吧,让自己很愿意去听那个人的话吧。

33 人生有很多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这些机会要你自己去寻找,去把握,而不是等待别人给你。

34 永远保持一颗向上的心,不要沉溺于袭击过去的成绩和记忆。

35 要用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36 25岁到35岁,人生最重要的十年。目标是妻子、孩子、房子、车子、票子、面子。 37 要时刻记得感恩那些在人生路上帮助过你的人。

38 健康高于一切,理智大于情感,父母永远是第一位。

第五篇:大学毕业生的迷茫

寻找内心真实的呼唤

——大学毕业生的迷茫 当前正是高校大学生、研究生即将毕业的时刻,可我们不少同学在选择职业时,却显得很迷茫,也很无奈,有的人碰巧选对了行业与职业,所以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晋升与发展的很快,而另一些人在初入职场时却选错了方向,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们要不是不喜欢当前的职业,就是能力所不及,不能全力发挥他们的潜能,在工作中,总是表现为换了一个又一个,却还是原地踏步,有些人还老是弄不明白为什么别人能过上“好日子”而自己的薪水却仅够维持生活必需。

这些很可能是由于选择职业的茫然造成的,而造成这种选择错误的原因可能是:

(一)、是对自己的认识不足。

1、对自己拥有的知识、能力的认识不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工作,好像什么都能做,又好像对什么都不很了解,专业知识不精,肤浅。比如,一个学营销的学生不知道营销之父是谁,其实,在实际工作中知与不知道这个,对工作没什么影响,这个只能说明你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对专业知识了解的甚浅。

2、对自己内心真实想要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认识不足。他们没有踏踏实实地坐下来坦诚地认识了解自己。

(二)、是对具体职业的了解不够。对将要从事的工作是干什么的,工作的发展前景、工作中需要什么知识和能力就更不知了,这是我们灌输式教育、封闭式教育、知识型教育方式的弊端,是教育与实践相脱节的结果,当然也是我们个体不愿、不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

(三)、是经济压力所迫。读了若干年的书,花费了父母不少的钱,而自己在经济上还未能完全独立,更谈不上对父母的报答了,所以只要有工作,只要工资高一些,差不多的职业都可以做,这很可能使你从事与自己完全不符合的工作。这时,你可能会想,先挣些钱,以后再调整。这在理论上说是成立的,可现实往往未能如愿,以后的道路未必会随着你的感觉走。即使强行按着自己的想法去调整,那也是你付出更多的代价或机会成本去换取的,你会失去的更多。

(四)、是受外界的诱惑、影响与干扰。看到别的同学都去考公务员,不管自己是否合适、是否喜欢,也去考,也许他在公务员的职业生涯中是很平凡的,也许在别的行业中,他会有更大的热情与动力,会有更多的天赋发挥。也有可能来自于父母、老师的影响与干扰等。 那么如何尽快发现符合自己的职业哪,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寻找自己内心真实的呼唤。问一下自己,到底自己最希望做什么样的工作,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只要你找到了你喜欢的适合你的职业、工作,你才会在工作中,尽情的工作,将你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你才能充分展示你的才华与能力,你还会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每天的工作都将成为你快乐与满足的源泉。成功就是来自于你出色的工作表现。而且,由于你绝佳的表现,社会也会赠与你绝佳的报酬。

那么如何发现自己内心真实的呼唤,下面的哪一些方法是否对你有用:

方法(一)、如果你找到了你内心真实的呼唤,你就会持续不断地去进一步了解它。若你没有动力去更多地了解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没有内在的动力去积极工作,那就说明你选错了职业。在你错选的职业里,你要想有些成就,要想不被淘汰,你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去了解自己从事的领域,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工作。这时,工作对你来说是一种负担,而不是快乐,因你是在背着你的心灵去工作。

方法(二)、如果你找到了内心真实的呼唤,你会决心成为本领域中顶级的人物,你会愿意付出任何必要的代价来跻身于他们的行列,你会愿意工作得比任何人都早,比任何人都勤奋,比任何人都工作时间长。你愿意这样吗,如果你愿意,说明你找到了适合你的工作。

方法(三)、如果你找到了内心真实的呼唤,这个工作就能应用你独特的才能,你就会不自觉地崇拜那些本领域的顶级人物,你会像他们看齐,期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在工作和其他事情上,你会模仿他们,你会希望与他们会面,交谈,阅读他们的著作,聆听他们的讲话。

方法(四)、如果你还是不清楚自己真实的想法时,问问你周围最亲近的人。如你的朋友、父母、老师,或向职业规划师求助。你可以问他们,“你认为我做什么最好”。这时,你会发现在你迷茫的时候,他们却如此清楚得知道你该做什么工作,这正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

综上所述,我认为人人都是天才,只是因我们每个人个体才赋的方向不同,每个人对自己才赋的认识程度不同,选择职业道路的不同,从而对自己才赋发挥程度的不同,最终导致每个人发挥出的能力和才华程度的不同,也就造成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经历。

上一篇:门式脚手架规范要求下一篇:模拟交易大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