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幻之美美文欣赏

2024-04-25

虚幻之美美文欣赏(精选9篇)

篇1:虚幻之美美文欣赏

虚幻之美美文欣赏

午夜的高原用寂寥收集散落的灯盏,一颗星在湛蓝的天幕下格外沉静。

这样的时刻,怀念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经书。

深入地冥想,细细地吟诵。

你像一个侵入者,把影子嵌入我的体内,构成我的想念,幽怨,沉默与歌声。那些滞留的过往,闪烁的言辞和已经散架的青春,深入我通身的细节。

我们从相互缠绕到麻木厌倦,到现在我都没有弄清楚,拒绝听闻的`我为何在离开以后却乐于搜集关于你的一切消息,如此迷茫,虚晃地将自己隔绝于笼中。

那些不断延续的渴望如疾病入体,疼痛时才有意识。

我仿佛被时光抛到了老年的某一天,用回忆获取已经退潮的故事。

这细碎的时间凝聚午夜的心跳。

在沉默的山峦间我是一块欣赏沉默的石头。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为忘记一个背影我开始了无倦的行走。我像一个打捞希望的水手,到处打捞金灿灿的回忆。

多少年风雨,总在忘记与拾起之间矛盾,我却在不断的矛盾中喜欢上了这种并不真实的,虚幻的美!

篇2:虚幻之美美文欣赏

早听说过熊培云的名字,是痴爱阅读的博友“半解斋”推荐的,也许因为熊培云先生是江西修水人,我恰巧有早年相识的文友柯君也在修水,他曾担任《修水日报》记者,多年前不定期地寄来一些他们的报纸,读过文友柯君写的一些独到见解的散文和杂文,所以听说修水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作家、学者熊培云,自然也就找到他的第一本结集《思想国》来读,可惜读得不完整,只是读过一些片段。这是我阅读不好的毛病,很难在规定的时间里读完一本好书。但是记得书里面有很多精彩的句子,讲得哲学、理性,作者把留学巴黎期间撰写的部分文字,其中包括欧游旅途中的感想见闻,对欧洲时事的现场直击,对转型时期的中国国情现状的深刻观察。这是一部“彼岸书”,记载的不仅是思想者的精神履迹,更寄托了对未来中国的乡愁与期许,“思想国”这一概念也由此逐渐深入人心,引来许多读者的共鸣。我也赶上能及时读到这样一本好书,和读到一些抚慰心灵的好文字。――“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里,人人可以自由地思想与旅行。”我很喜欢和欣赏这一句,恰好与我喜好精神畅游的思想相逢合并在一起。记得我在20写过一个随笔《闲话旅行》,就提到过类似于“阅读就是一场旅行”诸类等等的思想观点。当然,我不能与熊培云先生的博大深邃的思想相比,但是至少思想里有一点类似就可以。熊先生是一位很有文学功底的、很有个性思想的一位学者型作家,其知识量之丰富,见识之广,阅读人生之深,文学天赋之精,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没想到他现在出诗集。现场有人和我一样的好奇,提问思想家,为什么写着写着,写起了诗歌?

熊先生在读书会上谈了很多个人的思想观点,有的我记在本子上,很多根本跟不上他的讲话内容。他讲之前在沈星的微信朋友圈子里,发现一些诗性的语言或诗意的句子,很不错,于是就反省自己写评论写了很多年,为什么把诗歌丢在一旁,或者说丢掉了诗歌?从某种意义上,是沈星勾起他重新写诗的欲望。熊培云先生的诗集叫《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听着就是一个诗意的集子名字。我在本子上记下熊先生提到的叶芝说过一句话:“人们在与别人的争吵中发明了辩术,在与自己争吵中创造了诗。”后来我细细地揣摩过这一句,和自己争吵?是不是等于和自己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反而创造了诗?那么诗到底是什么?不是说,诗与美是一对娈生姐妹么?争吵也是另一种美?不对,对于事物与事物的争吵,人与人的争吵,我是一概不喜欢的,我最害怕听人大声说话,哪怕说话的人没有恶性。对人对事,我喜欢心平气和地讲道理。所以我还是对诗不了解,不了解诗,那就更谈不上写诗评诗。特别提醒自己,诗,不是用白话语言来写,不能用平常心境去读。写诗,如果脱离深沉,脱离美学,如果没有内涵,最好不要轻意下笔。

而对于熊培云先生,他是这么解释诗歌创作的。他说,对于他来说,其实并不是这样像叶芝提到的在与自己争吵中创造诗。他说他写评论的时候是在与自己争吵--而非与别人争吵,他并不想说服别人什么,而证明他自己是对的,而是想让自己明白一些事理。写诗的时候,他也不是在跟自己争吵,而是在聆听自己。争吵讨论的是事实概念,而写诗或者说诗歌本身带给他的完全是一种人生意义。我现在静下来想想,其实每位写作者,对于诗歌是一个早期的非常隐蔽的有关写作的线索,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是诗歌,最早的文学启蒙还是诗歌。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唐诗很多首背得滚瓜烂熟,但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境。后来长大阅读多些,就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某个角度而言,古人的思想品味其实相比现代人要高明得多,精神世界相比现代人更丰富更高级。古人借景能生情、能生诗。并且流芳百世。比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又比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那些意境,特别美妙。现代人的诗,有的根本不能企及,无法达到此种意境。

由此,我就想起了记得我二十岁初写文字时,真的还是诗歌在前面,在一本封面好像是日本演员山口百惠头像的小本子上,的确记有几首几行歪诗,所谓的情诗也罢,恋爱时的什么“银河将星星和月亮分开/是什么让你和我相离/主啊/我们何时团聚”之类,实在嫩稚,实在窃笑。当初就知道贴美女图在本上,是不是潜意识里以为,美就是诗?诗应该就是美的?对美的理解实在浮浅。当初根本是,连好诗都没有怎么读过,祖先留下的《诗经》那么美的诗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都不晓得静下心去理解去沉浸到作者的思想里去,何来敢于提笔写诗的能力呢?

熊先生在读书会上细细慢慢地聊天。他聊到,今天的汉语,让他有一种想要逃亡的感觉。当打开刷微博,看到满屏都是脏话和怨愤、是语言上的自相残杀的时候,真的感到非常痛心。他说,我们是有过《诗经》的民族,我们是有过诗意表达的民族,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也有权利去要求精致的语言。我们需要诗歌,我们需要意义,我们需要生活,我们不光需要面包,还需要玫瑰。他写评论、写散文,现在写诗,只是一种创作的表达方式,谈不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的回归,他只代表个体的一种表达方式,他说他曾读到“在冰冷的炉边,渡过童年”,所以他的心中念念不忘诗,不能丢掉诗,因为他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都有在炉边长大的经历,我想是诗,圆了许多人的人生美梦;我想诗是,恩泽灵魂的东西,我们的心安放在文字里,在诗里,我想这是每位热爱诗或者文字的人,都可以接受的观点。

篇3:欣赏英语之美

1 英语文字美

英语文字美是指英语字母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性, 主要包括简洁美、形式美、秀丽美。

1.1 简洁美

尽管英语单词数以万计, 但构成单词的基本字母只有26个。目前, 缩写词越来越多, 这些缩写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如PK (Personal Killing) 、VS (Versus)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UN (United Nations) 、P (Park) 、WC (Water Closet) 、NATO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PRC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SA (The United States)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等, 都是生活中常用的缩写词。另外, 一些英语习语中常用一个或几个字母直接表达词意, 简洁、形象。如ABC (基础知识, 入门) 、from A to Z (自始至终) 等, 无不体现了英语文字的简洁美。

1.2 形式美、秀丽美

英语26个字母不仅有印刷体、斜体、圆体, 还有罗马体、意大利体、黑正体、黑斜体、正等线体和哥德体等, 可谓形式多样, 多姿多彩, 无不体现出文字的形式美。英语字母的字体不仅形式多样, 而且每种字体各有特色, 看上去赏心悦目。如有的工整庄重, 有的圆润, 有的匀称, 有的对比强烈, 有的朴实雄厚。特别是斜体和圆体连笔如蓝天中的行云, 又如蜿蜒曲折的小河流水, 给人以一种秀媚、圆润、流畅的美感。

2 英语语言音乐美

音乐美是指英语语言本身所表现出的旋律美和节奏美。旋律是由不同的音高在时间中有机结合而构成的。旋律美是音乐的灵魂, 美的旋律给人以美的感受, 或高昂、或顺畅、或悠扬、或连贯。如“The topic of thought is one area of psychology, and many observers have considered this aspect in connection of whether computers could think.The first massive electronic computers, capable of rapid computation and little or no creative activity, were soon called‘electronic brains’.”围绕“computer”这个中心展开, 给人以一种优美、流畅之美。

节奏是声音在时间中的出现与消失的有序组织形式, 是声音在时间中先后出现的间隔而构成的秩序。美的节奏是音乐美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具有无穷的力量。舒缓的节奏使人沉静、平稳, 给人以自然、舒适之美感;激越的节奏使人振奋、激动, 给人以欢快、活跃、向上之力量。在英语中, 由于单音节、双音节及从音节的单词发音, 升降调、连读、同化、失去爆破、各种声调等声音因素, 再辅以重音、次重音、弱读音、停顿的交错及长短相间的手段, 使英语具有快慢明显、轻重分明、高低相间、强弱相生、圆润流畅、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如from first to last、from birth to death、from womb to tomb等习语读起来节奏分明, 给人以节奏美的享受。

3 英语语言知识美

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英语语言的发展, 使其打上了民族、历史、地域及心理的烙印。因此, 英语教材中并不是抽象空洞的语言, 它在介绍语言内容的同时, 还必然贯穿并渗透英语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建筑、文学、艺术、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礼仪、宗教、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内容, 进而使英语词汇丰富多彩, 语言形式生动活泼。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之中蕴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 不仅有内容的情景美及故事的情节美, 还含有风光美、机智美、冒险美、科学美等审美因素。

如阅读以下文字时, 就能在感受故事情节美的同时, 享受所描绘的风光美:“As she walked alone, she noticed an old pine tree ahead at the entrance to a valley.pushed the branches aside.She saw a brook with red flowers and green grass on both sides.”

4英语语言规则美

规则美主要是指英语词类的转换和句子结构变化规律体现的形式。

英语词汇数以万计, 一个单词可表达多种意思, 一种意思又可由不同词汇和不同句式表达。虽然英语词形变化的组句方式多种多样, 但它们变化的形式却有规则可循, 给人以对称、和谐、简洁、协调等美的感受。如名词“use”的词形变化。

肯定形式:use (n.) →useful (adj.) →usefully (adv.) →usefulness (n.)

否定形式:use (n.) →useless (adj.) →uselessly (adv.) →uselessness (n.)

从这里可以看出不同后缀表示不同的词性意义, 还可得出一些名词变为形容词、副词、抽象名词以及反义形容词、反义副词与反义抽象名词的规则, 充分体现了词性转换的规则美。

在词组与句子的表达上也是如此, 给人以一种语言形式变化美、规则美的感受。如表示“自始至终”若用“from…to”的形式, 就不下10种:from start to finish, from A to Z, from first to last, from birth to death, from womb to tomb, from beginning to end, from soup to nuts, from top to bottom, from archery to zoology, from start to end, from beginning to finish.教师如能归纳总结英语语言形式变化规则, 让学生体会语言的规则美, 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感到学习英语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美的享受。

5 英语作品情感美

英语作品的情感美是指在入选教材的英语作品中所体现的喜悦、愉快等使人身心愉悦的审美感受。

我国著名学界泰斗蔡元培先生早在几十年以前就说过:“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2]”列宁也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美育活动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与情感的激发有紧密联系, 只有充分发掘作品中的审美情感, 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学生充分感受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美。

统观英语教材, 入选的作品一般为名家名作, 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感, 这其中既有人类的本能情感 (喜、怒、哀、乐、爱、惧、恶、欲) , 又有基础情感 (骨肉情、师生情、同学情、朋友情、爱美情) , 还有情感范畴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理性情感 (爱国情、事业情、阶级情) 。如初中英语课文“The Gift”, 就将儿女与母亲之间的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高中英语第一册课文“My Teacher”表现了浓浓的师生情, “The New Students”反映了亲密的同学情, “Discovery”和“Madame Curie”表现了主人公的事业情、爱国情, “Martin Luther King”体现了深厚的阶级情;高中英语第二册课文“Ann’s Birthday”体现了真挚的朋友情;大学英语课文“Food and Culture”展现了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 “The Merchant of Venice”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肯定和对丑的现实的揭露与憎恨之情。英语教材所选的每篇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在英语审美教育过程中, 外语教师除完成认知目标的教学任务外, 还应深入挖掘英语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 英语语言富含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 英语教师要尽量挖掘英语语言中蕴含的各种审美因素, 充分利用英语自身的审美特性, 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为审美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真正渗透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篇4:欣赏数学之美

1引言

自从“数学美”的概念被提出后,众多学者对其展开了论述,多数将其分类为对称美、和谐美、简单美、奇异美.但是,数学之美,绝不仅限于此,数学之美更展现在古今数学家锲而不舍、几十年如一日钻研探索的数学精神上;展现在他们坚持真理、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上;展现在看似杂乱无章的符号、数字背后的紧密关联上;展现在美轮美奂、多姿多彩的计算机模拟数学图形变换上;展现在数学思想的深邃、数学方法的巧妙以及数学无处不在的广泛应用上.数学从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欣赏的眼光.张奠宙先生在文[1]中指出,数学欣赏往往要从欣赏几何图形外表的美观开始,然后逐渐到欣赏数学内涵的精妙.基于此,张先生把对勾股定理的欣赏分为四个维度:外表直观之秀,内涵深刻之慧,文化底蕴之浓,理性思考之精.笔者深以为然,本文将以勾股定理的发现、证明、拓展以及价值为着眼点,彰显数学之美,并呼吁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数学素养,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和探寻数学中所蕴含的美,寓美于教,以美启真.

2美在何处

2.1美在形式

大体上看,勾股定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1.从代数角度叙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

2.从几何角度叙述:以直角三角形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如)[2].

几何角度示意勾股定理如上所述,该定理内容精准、清晰、言简意赅,在用最平实的语言阐明道理的同时,留给读者充足的想象空间,引发其积极思考.其中公式a2+b2=c2形式整齐、和谐、简单、美观,给人以美的感受.另外,此定理的条件恰到好处,多一个太多,少一个太少,严密简练.爱因斯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这种简单性、准确性、严密性是美的特征,也是数学美的基本内容.

2.2美在内涵

有着“千古第一定理”之称的“勾股定理”可以说是初等数学中最重要、最美丽的定理.之所以美丽,不仅在于定理本身是联系数学中最基本、最原始的两个对象——数与形的第一定理,是代数方法与几何方法相互渗透的完美体现;不仅在于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重要工具和有效媒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更在于其本身蕴涵的丰富历史见证了古代人民的坚持与智慧,更见证了数学这门科学不断发展、不断超越的光辉历程,是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熏陶,理解数学本质的大好机会.通过对勾股定理的探索以及对其蕴含的内在美的解读,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定理本身,也能感受到其中无穷的数学魅力,产生对数学美的向往,有了对“美”的渴望,进而产生对“真”的追求.

2.3美在起源

在我国,“勾股定理”又称“商高定理”,因为早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周公、商高时代,就知道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个规律;西方文献一直把“勾股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在任何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两条直角边上的正方形面积之和”,据说这是继中国发现“勾股定理”540年后,毕达哥拉斯学派在研究地砖问题时得到的结论,并给出了某种证明,后来被欧几里得编入《几何原本》中.关于到底以谁的名字来命名此定理的诸多主张自然是出自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含有莫数典忘祖之意,后来决定不用人名,索性称之为“勾股定理”,这样既反映了古代的光辉成就,又直观地点明了这一定理的具体内容.[3]这也正说明科学无国界,“勾股定理”闪耀的是整个人类在探寻数学宝藏之路上的智慧之光,在探索数学定理的艰辛历程中,东西方数学家们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百折不饶的精神百世流芳.

2.4美在多样

自从“勾股定理”被发现以后,古今中外众多学者集思广益,给出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证明,不断拓展、日益深化.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勾股定理的证明是赵爽在他所著的《勾股圆方图注》中给出的.“这几乎是一篇无字论文,构思之巧妙,推理之严格、之简洁,令千载后人为之叫绝(王树和语)”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边长分别为a、b、c),拼成一个中空的正方形(如),赵爽勾股弦图把直角三角形涂上红色,并把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称为朱实,中间的正方形(边长为a-b)涂上黄色,面积称为黄实,大正方形的边长为c,面积称为弦实,将此图称为弦图.利用弦图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重要的证明思路,弦实=朱实+黄实,也就是:大正方形的面积=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中间小正方形的面积,由等积式导出代数恒等式即:c2=4×12ab+(a-b)2,c2=2ab+(a-b)2,从而c2=a2+b2,继而证得[4].

2002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以赵爽弦图作为会标,实现了古代与现代的对接.这标志着国际数学家对“弦图”的尊重,足以彰显“弦图”之美、勾股定理之重要.

五巧板剪割图北师大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在勾股定理章介绍了“五巧板证法”,作直角△ABC,以斜边AB为边,向内作正方形ABDE,延长BC交DE于点I,作DF⊥BI,取CG=CB,再作HG⊥AC,正方形ABDE被分割成五块:①—⑤(如).沿着这些线段将正方形剪割开来,就得到一副五巧板.做两副五巧板,可以拼接出如所示的图形,该图通过图形的“出入相补、面积拼接”,可以直观的证明出勾股定理[4].

五巧板拼接图加菲尔德梯形图美国第二十任总统加菲尔德对初等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高超的才能,1876年在《新英格兰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他对勾股定理的一个漂亮证明.如所示,将两个全等直角三角形一横一竖拼接成直角梯形,利用梯形面积公式,得到S梯形ABCD=12(a+b)2=a2+2ab+b22,S梯形ABCD=S三角形ADE+S三角形BCE+S三角形CDE=ab+ab+c22,

比较以上两式相等,从而得到a2+b2=c2.[4]

上述过程足以彰显:同样一个问题,以不同的视角切入,会探寻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而不同的证明方法又各有特点,平分秋色.赵爽弦图证法的巧妙在于他独特的逻辑起点、构图方式,以及这种方法背后蕴含的对图形灵活的割、补、截、拼为我所用的思想方法;而利用五巧板来证明,可以说“寓教于乐”,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他们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更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加菲尔德的证明过程也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他通过巧妙的构造,将代数式的证明完美的转化为面积恒等的证明,运用梯形的面积等于组成它的三角形面积的和来构造等式,直观易懂,同时也展示了代数与几何之间紧密又奇特的关系.

通过勾股定理的证明,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在数学问题中没有固定的解题思路、解题过程甚至没有固定的答案,所以解题模式应不拘一格,要灵活多变.采用另辟蹊径的视角、剑走偏锋的着眼点,深入的挖掘数学独特美,领悟其深邃的内涵,经过不断的努力尝试,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这种角度看数学的美体现在它的独创性、严密性和数形高度统一性,体现在别出心裁的数学逻辑思维、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巧妙多样的证明过程,还有从古至今众多数学家不断探索,多方求证的数学精神上.

2.5美在拓展

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美无言”,勾股定理这种宁静纯粹的美的姿态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为古今中外众多学者所津津乐道,绝不仅仅是由于其形式之简洁秀美、内涵之广泛深刻、证明之匠心独运,还借助它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实用价值和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给人们带来的重重惊喜.“当勾股定理中的a、b均为1时,c为多少?”正是由勾股定理所引发的这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联想,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深信不疑的“万物皆可数”的假说,向世人揭开了“无理数”的神秘面纱;“余弦定理”我们再熟悉不过,其代数表达式为:c2=a2+b2-2abcosC,如果C=90°,便容易得到:c2=a2+b2,可见,勾股定理可以理解为是在几何学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余弦定理”的特例,换言之,在欧氏平面上将直角三角形转变为一般三角形,勾股定理便被推广为余弦定理;目前已有学者将勾股定理成功向三维甚至n维欧式空间进行推广,使得勾股定理不再局限于平面几何,成功的向我们展示了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内在和谐美,加深了人们关于空间性质的认识,也为将低维空间结论向高维空间不断拓展做出了有益的表率;除此之外,勾股定理对方程思想的萌芽以及平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的拓展都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2.6美在价值

勾股树图勾股定理是一个会生金蛋的鸡,也是一个生机盎然永葆青春的古树,玉树临风——“勾股树”,改变动画的值,勾股树就会随“风”摇曳[5].从此图()可看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数学知识动态的表达出来,使得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现代文明跨时空交织[6],真正做到将数学的美进一步升华.从前文所述内容我们可以体悟到勾股定理之所以光芒万丈、美不胜收,不仅仅是由于它令人惊叹的定理内容,更和它教会了我们在探寻美、感受美的过程中领悟“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密不可分.勾股定理的内容以及证明过程的不断探索,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仅要观其“表——空间形式”,还要探其“里——代数表达”,做到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换言之,遇到数学问题时,在充分理解其代数表达的同时不忘深入挖掘其几何意义,探寻二者微妙的内在联系,真正做到“取形之优——以形助数”、“扬数之长——以数辅形”,在“数”、“形”这对矛盾中找寻一种辩证美、平衡美,使其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进而使数学问题得到全面彻底的解决.

3以美启真

数学本身蕴含着鲜活的文化背景,浸润了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本质和力量,与人类社会(自然的、历史的、人文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7].所以只要用心感悟,我们就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无处不用、数学无处不美.

数学视角,使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探寻看似孤立事物背后的关联,让我们体察思想与方法的激烈碰撞与高度统一;数学思想,使我们感悟到数学是由数字和图形所组成的完美乐章,就像交响曲一样和谐高亢,让人睿智、让人深邃;数学文化,为我们展现数学在历史长河中的源远流长、涓涓流淌,以史为鉴,指引我们开创更加美好的景象;数学应用,让冰冷呆板的数学变得炽热灵活,让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尽显数学人溢彩流光.

数学作为至高无上的艺术,散发出瑰丽无比的光芒,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数学知识,深入挖掘数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美,并运用巧妙的手段寓美于教,唤起学生的审美欲望,使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独特的美学价值,培养其理性思维,以美启真,以美促智.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欣赏:一片等待开发的沃土[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4(1-2).

[2]杨小丽.勾股定理的PCK内涵解析[J].数学通报,2011(3).

[3]鲁又文.数学古今谈[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4]蔡宗熹.千古第一定理:勾股定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徐章韬.信息技术下的勾股定理[J].中学数学(初中版),2011(3).

[6]徐章韬.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研究[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3.

[7]徐章韬,王春华.多姿多彩的圆[J].湖南教育,2010,(8).

篇5:赞美书法的美文欣赏:书法之美

文化是软实力,也是彰显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尺。书法和京剧都具有历史纵深感,承载着广大华夏儿女深厚的情感寄托。但辉煌之后,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如此。虽然都知道京剧是好东西,但年轻人鲜有喜爱,咿咿呀呀的,一板一眼,节奏太慢,没有那个耐性。随着电视和新媒体的出现,人们的欣赏口味发生了改变,不用出门,手里遥控器一点,想看什么就有什么,不用请示汇报,不用抢占座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虽然少了参与感和热闹劲,却多了几分轻闲和自在。看戏,再也不是年轻人的唯一选择。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已经压榨了京剧的生活空间。

那么书法呢?

字是敲门砖,写一笔好字,是无数读书人的追求。电脑还没有普及前,谁要是写得一手好字,是很受人们尊重和推崇的。“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被别人请到家里舞文弄墨,书写对联,那是功德无量的事。

可是,几乎在一夜之间,电脑进入平常百姓家,钢笔、毛笔提前“病退”,键盘成了神“笔”,要什么字体有什么字体。办公用电脑,商务用电脑,写信用电脑,方便、高效、快捷。如果愿意,一天“写”一两万字也是一碟小菜。即使偶尔忘字,拼音一打就出来,方便得很。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时间一长,问题出来了,那些才高八斗的博士、硕士,文凭虽高,字却歪歪扭扭,让人大跌眼镜,不敢恭维。

是到了抢救书法的时候了。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自甲骨文始,逐步演变至今,可以说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这条绵延不绝奔腾不息的文明长河里,灿烂辉煌的文化基因强壮着我们的肌体,浸润着我们的身心。在世界文明史上,曾经闻名于世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其他三国要么被外族入侵而中断,要么被战火而撕裂,只有中华文化没有随历史的变迁而走样,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理应成为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文明的传承中,书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外国人喜爱中华文化,大多始于对书法的热爱。因此,书法于我们理应像吃饭穿衣一样自然、随意。然而现实不容乐观,信息化时代,电脑代替了人脑,键盘代替了毛笔,能够写上几笔的人逐年下降,再不加以保护,我们引以为豪的国粹将消失在移动的时光里。

请把目光投向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光辉名字,王羲之、王献之、米芾、张旭、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黄庭坚、赵孟頫、于右任、毛泽东……他们捋捋衣袖,在历史方位上挥动如椽之笔,潇洒地书写着自己的那一“体”,使文化大观园始终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王羲之的行书、张旭的狂草、颜真卿的楷书……这一件件艺术瑰宝,仿佛饕餮盛宴,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沉醉其中,大呼过瘾。

阳光总在风雨后,每一个书法家的背后,都有一段勤学苦练的故事。王羲之当年学书成痴,经常观察飞鸟的轻灵、虎豹的迅捷、苍鹰的雄姿、树木的形态、山形的走势、河水的流向,集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把个人体悟融入到书法中。他有个癖好,喜欢在夫人大腿上比划练字。一天,他又在夫人腿上比划起来,夫人假嗔道,人各有一体,不要总在我身上比划。“对,人各有一体!”夫人这句话给了王羲之极大的启发。自此他越加注重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师法古人而不拘泥,终于成为名留青史的“书圣”。凝聚着他才情与感情的《兰亭序》,大胆突破前人的规矩,写得行云流水,律动空灵,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代伟人毛泽东,诗词纵横卑阖,挥洒自如,书法同样得到举世公认。平时除了读书,最大的爱好就是读帖临帖。一次,他听说黄炎培有一本《王羲之真迹》,便向黄炎培借来研读,说好一个月后归还。这本字帖是黄炎培的镇家之宝,看得比生命还重。黄炎培很不放心,担心毛泽东“忘记”了,借出一周后便打电话询问。“不是讲好借一个月吗?我正在看呢。”毛泽东平和的语气,让黄炎培有点尴尬。又过了几天,黄炎培还是不放心,又打电话来催问。“还有7天,我数着呢。”毛泽东在电话里笑着说道。一星期后,毛泽东信守承诺,让《王羲之真迹》完璧归赵,留下了一段佳话。

读帖、临帖有个渐入佳境的过程,开始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看到的只是字;随着功力、阅历的加深,进入了另一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可以读出蕴藏其中的时代特点,政治哲学,人情世态,经济发展,历史风云。如魏朝流行碑体,这种字体端庄大方,金钩银划,有金石之气,充分体现了魏晋风骨。唐朝喜好行草,恣意汪洋,潇洒不羁,这是当时江山一统、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真实写照。宋朝皇帝赵徽宗不爱江山爱书画,擅长花鸟,苦练书法,自创瘦金体。江山都玩丢了,不瘦才怪!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如果你不了解那个人,单看他的字就可以略知一二。毛泽东的字体飘逸隽秀,入木三分,整体布局错落有致,起承转合自然天成,有横扫千军之气势。这就暗合了毛泽东不拘小节、多谋善断、胸有韬略、勇于创新的性格。苏东坡的字肥厚中暗藏端庄,古拙中透着灵动,佛性仁心,契合了他浪漫而豪迈,超脱且敦厚的性格特点。

列位看官,可别小看了横平竖直的方块字,一撇一划都从历史深处走来,从象形、会意、形声、转借的组合中可以看到文字形成的韵律之美,从上下、左右、杂合结构中可以看出文字构造的建筑之美,从由繁到简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文字演变的绘画之美。

汉字真是好东西啊!品读一本好帖,临写几个好字,就如同与智者对话,与高手过招,与贤人清谈,既如沐春风,又涵养心性,不亦快哉!

篇6:前端之美美文

连手指、脚尖等前端部位都注意到的人,在人群中看起来就像聚光灯照射一般亮眼。

只是拿个玻璃杯,撩一撩头发或者跷一跷腿就可以散发出令人心醉的气息,这种改变动作与外表的原动力其实就是自信。

这里我以芭蕾舞者为例。芭蕾舞者那精心琢磨过的`美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艺术。即使现在不是芭蕾舞者,但只要小时候学过一点芭蕾舞,也会散发出过人的优雅气质。过去让我觉得心动的女性几乎100%都学过芭蕾舞。

篇7:欣赏之美作文

――题记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言道。

生活,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欣赏与发现。善于欣赏,美,何处不在?

曾几何时,苦苦寻觅的美,其实一直伴你左右,穿梭在轮回的四季

身旁的灰尘,或许因为欣赏,幻变成漫天纷扬的雪花,随风飘洒,如梦般写意;潦草的字迹,或许因为欣赏,转变成飘逸的笔墨,超然脱俗,千百年来,傲然于世;无力的枯草,或许因为欣赏,幻变成纷扬的舞裙,迸发翠绿的生机,盎然复苏,在无垠大地上独自曳舞。;悠长的蝉鸣,或许因为欣赏,变成一首充满热情的夏日之歌,歌颂夏日的美丽与激情,享受五月的惬意;荒林的老树,或许因为欣赏,那千篇 一律的年轮,幻变成一卷卷厚重的历史,阵阵风尘的气息狂散开来,独述着不为人知的历史;发黄的日记,或许因为欣赏,一页页薄纸成了一生的回顾,一段段回忆,一次次思念,还有,角落里的那一句温存,闯入了心田的禁区,唤醒了尘封的过去;孤寂的雨,或许因为欣赏,那天的蔚蓝,云的净白,松的苍凉,图的绛红,随着静静的雨声,浅唱着挖空你的思绪,道出你的惆怅,注释你的困惑,勾画你的想象。太多心思太多情愫,太多哀怨,太多惆怅,太多太多无人问津,只能在细雨纷飞中将它们逐一放飞;残缺的皓月,或许因为欣赏,变成从古到今,无数诗人美好情思的寄托与传述者,更或许,月,只为履行那不为人知的古老约定;凌乱的落叶,或许因为欣赏,宛如自然的示范者,代表生命,向我们灌输无尽轮回的生命奥义所在;纷落的花瓣,或许因为欣赏,演绎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无奈,承载着无数古今骚人的情感,如花香般久久不散。立于树下,任由雨般的残朵,洒在身上,躬身拾起,嗅着那沁人的陶醉的花香,诗意兴起,取笔墨,行云流水间笔墨飞舞:千百春秋过,孤芳独自赏。前时花已陌,情愫何以偿?撒开手,任由那纸,随风而去,希望,它会飘到远方,虚妄,它会飘到日夜萦绕的你手中……

学会欣赏,美,何处不在?

篇8:学会欣赏语文之美

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因为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沉淀, 都是我们的国粹精华, 有古代诗人辞客的亘古华章, 笑爱恨, 情之所至。有现代文学大师不朽箴言, 人生至味, 千读不厌。还有当代才子的潇洒情释, 如行云流水, 至真至纯。它们都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人文性, 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极为有利, 所以对于每一篇课文, 都应该细细玩味, 尽请欣赏。但是, 面对考试, 师生都疲于应付, 便只好对这些课文“抽筋剥皮”, 取巧捷径。也就是说, 面对一篇课文, 首先不是欣赏它的美点, 而是选取其中对考试有力的部分来学习, 去巩固, 最后在运用。在现在的语文课本里有现代文、文言文和古代诗歌。在现代文里还有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于是我们的老师便针对其不同的文体对课文进行“肢解”。例如, 学习记述主文我们注重其基础知识、叙述的要素、结构、表达方式等。学说明文, 侧重其说明顺序、方法等。学习文言文, 除了字词句的释译外, 其他的内容几乎不曾涉及。这样, 好的一篇文章被分解的支离破碎, 像一只干枯了的丝瓜, 只剩了脉脉络络, 而皮肉等有滋味有营养的部分就这样被冷落被抛弃了, 真正能够滋润, 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正是那些被舍弃了的汁、液、血、肉。这才是真正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文的精华所在。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提高学生的成绩, 还要帮助学生吸收这些精华。新课标明要求, 语文素养可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法习惯等培养、感悟;思想道德的熏陶感染;创新精神, 审美情趣以及个性和人格的完美。可见, 新课标所要求的不但是知识的掌握, 更是学生们人格的塑造、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而我们常见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了第一层, 而忽略了第二层、第三次的意思, 既然这样, 全面提高素质从何而来?所以全面领会认真贯彻新课标是学语文的前提, 是我们解读语文学科的一把金钥匙,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官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 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教学时应借助于情景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习兴趣, 引起高度注意, 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 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 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 扩大视野, 理解课文,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 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试试生活化的教学,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让教学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并真正受到启迪, 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 做生活的强者, 做生活的主人。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著名的设计师被邀请在一块绿地上设计一条小路, 可设计师却迟迟没有动手, 过了不久, 草地上出现了一条很不规则的歪歪曲曲的小路, 那是行人走出来的。于是设计师才指挥工人沿着这个痕迹加以整理、美化。凡是看到这条小路的人无不交口称赞, 人们称赞的不是设计师的高超技艺, 而是他独到的匠心——自然的, 才是最美的。设计师只所以会收到如此的效果, 是因为他跳出了既有的框架, 摆脱了格式化、印象化。要充分地让学生欣赏课文之美, 要让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到的感受, 我们不妨也学学设计师高明之处吧———任其自然。别给他们太多的解释。对此, 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调查访问, 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在理解有关长征的文章时, 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 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 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 深刻理解长征中首长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 学生也兴趣盎然。

生活是源泉, 而语文素养则是盛起这泉水的杯。学会欣赏课文之美, 才能学会欣赏文学之美。唯其如此, 我们的学生才会充满灵气, 我们身后的文化底蕴才会得以继承。

篇9:欣赏物理学之美

那么深奥的、令广大莘莘学子视作畏途的物理学,它的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杨振宁先生告诉我们,在物理学里存在三种美,它们是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和理论结构之美。确实,我们在观察外部世界时,常常为物理现象表现出来的美感惊叹不已。七色的彩虹、雄伟的极光、色彩斑斓的光谱、玲珑剔透的晶体和变幻神奇的混沌和分形,都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其二是理论描述之美。只要学过物理学的人都会切身感受到物理学里的那些定律、定理,如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麦克斯韦电磁学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等,无不以极简的形式以及和谐的对称给学习者一种巨大的美的享受。以至,提出的原理的表达是否简洁、完美、匀称也成了研究者在判断自己工作方向时的一种参考。因为物理学家已经有一种信念:自然界是简单的、和谐的、美的。法国数学家兼物理学家庞加莱说:“如果自然不美,它就不值得去探索。”

其三是理论结构之美。物理学的理论内容在去芜存菁、抽象提炼之后都会归结成为若干个数学方程。这种形式极简、内容包罗万象的数学方程将在更深层次上体现出美感。对于这种“大美”,见到方程的人未必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方程的内涵才能深刻地感知它的存在。

对于我们广大的学习者来说,如果能感知到物理学内涵的美感,由此产生学习兴趣,进入物理学殿堂探索,显然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法。但是,常年以来社会上流行的应试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使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扼杀在题海之中。

由杨建邺教授编著的《物理学之美》无疑为广大学习者开拓了一条由兴趣入门的捷径。因为杨先生是物理学普及方面的高手,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已编著翻译物理学科普书籍和科学家传记达60部,其中不乏有影响的名作。在本书里,他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全书配有精美彩图百余幅。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插图中既有极具历史文献价值的科学家人像,也有珍贵的物理实验装置和奇妙的物理现象的图片,给读者一种亲历其境之感。本书还收集了一些既有科学内涵又有艺术性的画作,其中不乏世界名画,如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2号》,凡·高的《自画像》等,并配上了富有诗意的解说,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另外,在叙述时本书也很有特色,语言通俗亲切,资料丰富多样,故事引人入胜。特别是在介绍科学家的时候,不忘叙述他们的人文情怀,如麦克斯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电学家,还是一位不错的诗人。书中收录了他的两首长诗并配了俄罗斯画家列维坦的画《春潮》,图注:“涓涓春水涨满了画中的低地,它映照着天蓝色的苍穹……”如此阅读,无疑让读者徜徉在诗情画意之中。

笔者以为无论是否准备去学习物理学的读者,包括准备去学习文科或经济类的读者都可以阅读此书,并一定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由次触类旁通,将获得不菲的收益。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虚幻之美美文欣赏】相关文章:

虚幻的反义词05-03

虚幻共同体资本主义论文04-20

虚幻共同体资本主义论文提纲11-15

之美作文04-29

政治之美05-09

距离之美05-16

感受自然之美05-23

田野之美作文05-24

古镇之美作文05-25

诗词之美上05-25

上一篇:描绘中国梦作文650字下一篇:2018地理会考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