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安全思想存在的误区及整改建议

2024-04-12

职工安全思想存在的误区及整改建议(精选9篇)

篇1:职工安全思想存在的误区及整改建议

职工安全思想调查报告

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开展,我支部对职工进行了安全活动宣传和贯彻,为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但在安全生产中有些职工却扭曲了安全本身的含义,对待安全上存在着许多误区

误区一:认识不足。在对开展安全思想教育的认识上,有的职工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只要制度健全,措施严密就行了”;“安全教育的作用不是很大,关键是要与经济挂钩,出事就扣他的钱,他就不敢了”;有的班组长认为,现在连续安全生产的天数这么多,压力大,宁可少干点工作,也不能出事,等等。

误区二:形式主义。从现场查看,安全活动次数不少,安全记录整洁悦目,但存在着“泡沫”和做假现象。有的班组把安全学习当作“任务”完成,甚至指定专人做假台帐,应付检查。认为台帐造假,多是因为要求每月学习的次数太多,有每天班前会、班后会就行了,再专门安排安全活动就多了。

误区三:重干轻教。一些班组长反映“能干的天天干,不会干的永远不干。遇有外出学习培训时,由于工作忙,能干的不能离开,往往安排一个平时工作任务比较少的同志参加”。而“能干的在现场干得越多,出事的几率就越大,越容易被扣钱,结果奖金和不能干的拿得差不多”。

分析和建议

单位领导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是否真正到位,不仅要看其安全计划订得如何?安全教育活动进行得如何?更要看职工安全教育工作是否真正落实到位,安全工作的效果如何。但在调查中反映出的职工在安全认识上的差距,说明安全思想教育工作与真正到位的要求还有距离,安全思想教育还存在薄弱环节。这就要求,不仅要经常跟班作业、到现场进行安全检查,还应按制度定期参加班组安全活动,跟班安全学习,对职工的安全教育进行有效引导,一步到位地传达上级精神,帮助班组提高安全活动质量,确保安全思想教育扎实有效,灌输到位。在安全教育形式的选择上,要探索、创新

一方面,职工的思想日趋活跃,老的一套安全思想教育方法已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因而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和职工的思想特点,在加强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改进,在过去安全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创新,努力探索搞活安全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提高安全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把安全思想教育落实到基层的新机制、新方式,建立有效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工作网络。做到不仅重视大型施工、复杂操作时的安全思想教育,也重视日常的、临时性操作的安全思想教育;不但要抓好老工人的安全思想教育,更要抓好新工人的安全思想教育,使安全思想教育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渗透到生产的各个角落。

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施上,坚持从班组抓起

班组长是班组的核心,具体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要由他们去组织、实施,班组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班组安全思想教育的质量。必须在认真配齐配好班组长的同时,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以提高他们从事班组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教育培训内容上,要贴紧实际、贴近需要

随着我矿形势的大发展,新设备、新技术被大量应用,迫切要求职工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与之相适应。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特别是当前旧设备、旧技术的退役和淘汰,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和引进,更要求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变化的需求。要积极引导职工,尤其是广大青工,树立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良好风气,努力提高职工学技术、钻业务的自觉性,为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职工安全思想调查报告

篇2:职工安全思想存在的误区及整改建议

整改方案

为认真细致及时地整改云南省地方煤矿设计研究院安全评价所对我矿进行2009年安全现状评价时提出的存在问题及建议,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全矿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行,根据评价组提出的22项存在问题及建议,同时根据有关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结合本矿井实际,特制定本整改方案,以供全矿职工顺利开展整改工作。

一.整改目标

此次整改工作时间紧且工作量大,全矿干部职工必须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此次整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整改责任,明确整改重点,落实整改安全技术措施,切实把此次整改工作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来抓。通过此次整改,促进我矿安全标准化的建设,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安全装备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力争达到B类矿井的要求。

二.组织领导

为认真开展好此次整改工作,确保各项整改任务落到期实处,取得实效,经研究决定成立整改领导小组,具体组成情况如下:

长:张文喜(主要负责人)副组长:矣洪明(矿长)

方俊春(安全副矿长)

方正荣(生产副矿长)

普立生(技术负责人)

成员:方跃荣(安全检查员)

方树光(安全检查员)

矣洪旺(电钳工)

夏天明(测风测尘工)

方俊有(安全检查员)

夏志华(安全管理员)

李增福(安全管理员)

李国亮(绞车司机)

方荣海(绞车司机)

马永顺(绞车司机)

鲁学林(爆破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此次整改工作的组织、领导、督促、检查等方面的工作,办公室设在矿部矿长办公室,由矣洪明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作好相关上报的书面材料,并完成上报工作。

三.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10月16日—10月17日):制定整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和安排布置整改工作。

1.结合本矿实际,编制整改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

2.召集全矿管理人员开整改工作会议,安排布置整改工作的具体内容,把整改任务明确分解到各班组长及个人,签订整改责任书,并安排矿领导或安全管理人员轮流带班下井指挥作业。第二阶段(10月17日—10月25日):整改阶段,分五个组进行整改。第一组(张文喜、李增福):组长由李增福兼任,负责落实整改资金的投入到位,所需材料的购进。

第二组(普立生、矣洪明):组长由普立生兼任,负责整改完成软件方面(安全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共8项,要求10月25日前整改完成。第三组(夏天明、崔同若):组长由夏天明兼任,负责整改完成通风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共1项,要求10月25日以前整改完成。第四组(方正荣、方俊春、夏志华、方树光):组长由方正荣兼任,负责整改完成硬件(开采系统、防治水系统、防灭火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共5项,要求10月25日前整改完成。第五组(矣洪旺、方跃荣、方俊有、李国亮、方荣海、马永顺):组长由矣洪旺兼任,负责整改完成安全监控系统、运输和提升系统、电气系统、瓦斯和煤层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共8项,要求10月25日前整改完成。

以上各组及个人负责整改的项目分工详见《峨山县细腰山煤矿安全隐患落实整改责任签名表》,附后。

第三阶段(10月24日—10月25日):督促整改阶段。组织部分矿部安全管理员,对整改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督促检查,存有不符合整改要求的责令立即再次整改,直至合格为止,并及 时填报《峨山县细腰山煤矿事故隐患排查整改记录表》,以便备案复查。对于近期内不能整改的问题及建议,落实整改标准,落实整改人员、落实整改资金、落实整改安全技术措施、落实限期整改时间、落实整改后的检查验收,逐条跟踪整改落实,切实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安全生产。

第四阶段(10月26日—10月27日):总结上报审批阶段。结合整改工作的实际,对整改工作情况作好认真的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县煤管局和县、市经委,申请复查验收,开展正常的生产活动,并报云南省地方煤矿设计研究院安全评价所备案。

四.工作要求

1.各组员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决不能有依赖思想,尽自己所能,对整改工作积极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2.组与组之间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3.由于条件和资金限制,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必须提前向主要负责人张文喜报告。

后附:1.峨山县细腰山煤矿安全隐患落实整改责任人签名表

峨山县细腰山煤矿

二00九年十月十七日 2.峨山县细腰山煤矿安全事故隐患整改安全技术措施 峨山县细腰山煤矿整改安全事故隐患

安全技术措施

为使安全事故隐患整改工作顺利开展,确保整改期间的安全运行,根据有关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结合本矿实际,特制定本安全技术措施。

一.全矿所有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二.作业人员严格按照《各工种安全生产技术操作标准规程》的要求开展整改工作。三.严格执行入井检身制度,出入井必须清点人员登记,入井人员必须佩戴矿用安全帽和矿灯,穿水鞋、工作服,严禁洒后和带烟火下井作业。四.每个班至少有一名煤矿负责人或安全管理员在井下带班指挥作业,与工人同下同上。五.瓦斯检测员一定要检测好各个工作地点的瓦斯、二氧化碳浓度,严禁超瓦斯、二氧化碳作业。六.作业人员认真听从带班主管安全员或技术人员的指挥和安排作业。七.电路、电器检查检修严格遵守停电、放电、验电、装设接地线设置栅栏和悬挂标牌等规定制度,严禁带电作业。八.通防工、瓦检员把好矿井各作业点供给新鲜空气,能满足安全整改工作的需要。

九.处理四采区运输下山两侧帮的空帮时,必须由上往下逐段用 皮柴或相木背实,并把渣子清理干净。

十.本措施不足之处,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执行。十一.在整改过程中,若出现新情况或新问题,由整改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

峨山县细腰山煤矿

篇3:职工安全思想存在的误区及整改建议

职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高职工素质, 加快知识积累, 塑造企业文化,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许多跨国公司及外企在职工培训方面做得非常好, 企业的管理者和职工都因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而鼓励或自发参与培训, 并形成参与培训——提高素质——企业发展——个人受益——更积极参与培训的良性循环。但是, 大部分内资企业的培训现状却不如人意, 培训理念落后、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普遍存在, 给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1管理者对职工培训存在的误区

1.1过分夸大职工培训的作用

目前, 有些公司管理者对管理和培训认识不清, 过分夸大了培训的作用。企业开展的职工培训, 往往是为了满足大部分员工群体的培训需求, 更多的是方向性、理念性和技巧性的东西, 很难做到满足员工个体化的“因材施教”。同时, 职工培训的功能不是直接来变革企业机制的, 而是通过改变人的内心思想和素质能力来推动机制的变革, 所以开展职工培训只是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 而不是唯一的方式。

1.2认为职工培训可有可无

当前, 有很多的企业管理者不能充分认识职工培训的作用, 觉得培训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与其让职工参加培训, 还不如加强管理让职工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来得更好, 于是大幅削减培训投入, 大力裁撤培训机构。的确, 职工培训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应当认识到, 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 培训可以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增强职工与职工、职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凝聚力及团结精神, 增强职工对本职工作的认知力和办事能力。

1.3认为职工培训得不偿失

企业人才的高流动率使管理者面临这样一种困境:花费很多的资源在培训工作上, 培养了需要的人才, 却往往留不住人才, 于是认为职工培训得不偿失。其实, 留不住人才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培训本身, 它跟企业的用人机制有很大关系。培训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前端是招聘管理, 后端是绩效管理, 它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它各个模块是交织融合在一起的。要想既培养人才又留住人才, 就要把职工培训放到这个系统工程当中, 去作通盘的考虑。

2企业职工培训的不足

2.1培训需求不明确

对许多管理层来说, 培训工作“既重要又茫然”, 根本的问题在于企业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 但对自身的培训需求不明确。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求缺乏科学细致的分析, 有的公司完全由员工本人提出培训要求, 公司人事部门简单予以同意或反对;有的公司不进行需求分析, 不根据实际情况, 只凭经验或者模仿他人而机械地制定培训计划。总之, 很多企业没有将公司发展目标和员工的生涯设计结合起来, 职工培训成了一种应急式的偶然工作。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培训内容上, 以学习和掌握既有知识和技能为主, 不能开发职工的创新能力;在培训方法上, 大多运用传统的模式授课, “老师讲, 职工听, 考试测”, 讨论式、讲演式、游戏式、案例分析、模块培训等先进的方法极少加以应用;在培训教材上, 一本讲义用几年, 外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生产中最新的实践经验很难得到体现。

2.3评估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评估方法单一, 仅仅停留在培训后的简单考试, 事后不做跟踪调查;评估内容不全, 仅仅对培训课程中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 没有涉及到职工态度的改变、绩效的提高、能力的增长等较深层次的问题;评估纪录缺乏系统管理, 统计分析工作没有及时跟上, 使得记录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

2.4培训成果难转化

在实际工作环境中, 存在着诸多阻碍员工进行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 如时间紧迫、资金短缺、设备匮乏、上级不支持、同事不理解等等。培训成果难以转化, 成为“培训无用论”的一大佐证。

3职工培训的改进

企业对职工培训的认识误区与自身不足, 极大影响了职工培训的作用和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需要在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的这个过程中加以改进。

3.1培训——沟通与规划

作为培训组织者, 必须强化培训需求分析。通过与员工和管理者的双向沟通, 充分了解岗位信息, 全面理解企业目标, 然后与员工一起规划, 明确怎样从即将接受的培训课程中获得所需的技能和理念。

从参培职工的角度, 这意味着要准备一份详细的问题清单, 在培训过程中一一寻求解答, 或者找到方法将培训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参训职工的目标期望越明确, 他们从培训中收获的东西越多, 从而越能够实现那些期望。

3.2培训中——学习与实践

作为培训组织者, 必须保证职工在培训过程中有机会通过练习、角色扮演、游戏和模拟活动去实践所学的技能。培训中的理想状态是:职工能在知识理念和实践运用之间不断转换, 一边学习技能, 一边练习怎样运用它们。

从参训职工的角度, 这意味着要不断思考课堂上讨论的问题, 以及怎样进行实际运用。比如在领导力课程中, 职工要思考如何重新确立领导力价值观, 如果是关于解决问题的课程, 那就要从实际生活中挑出一个问题来进行训练。

3.3培训后——应用与评估

作为培训组织者, 必须提供足够的工具和资源, 并且定期检查, 帮助和促使职工自觉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 需要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 可以从反应 (职工对整个培训过程的意见和看法) 、知识 (员工通过培训学习所获得的原理、技能、态度等) 、行为 (职工返回工作岗位的行为变化) 以及成效 (培训活动对企业及工作环境产生的影响或者说培训的投资回报) 等四个方面, 对培训工作进行检测, 发现存在的问题, 寻求改进的方案。

从参训职工的角度, 这意味着要在课程结束时制订一份行动计划表, 为自己设定几个目标, 然后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 努力完成这些预定目标, 并根据目标完成情况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4结束语

企业职工培训不仅要帮助员工实现良好的业绩表现, 同时也要与企业的目标和战略相结合。为达到职工培训的最佳效果, 需要规划持续性的培训体系。

摘要:分析了现在企业职工培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不足,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篇4:职工安全思想存在的误区及整改建议

一、小组组建:随意化

这是体育教学中合作小组组建“随意化”的典型例子,在实际体育教学中亦是随处可见。其实教师应认真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体能和体质的因素,主要如“跑、跳、投”等各种能力,同时考虑到男女生的性别和个性差异,将学生编组进行教学。为什么要这样编组呢?其实合作学习中小组组建有个原则: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就是同一小组尽量包容不同特点(长处)的学生,而各组间又大致均衡。这样编组由于“同组异质”则更利于同组个体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由于“异组同质”又利于教师用教学策略加以调控。所以,可以这么说,凡是小组组建如此随意化的教师其实是根本没有吃透“合作学习”的要义,或者表明他们是把“随机”演绎成了“随意”,以此来偷掉教师备课中很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当然,也有教师错把“分层教学”当作“合作学习”,如果我们用小组组建原则来考量,会发现“分层教学”建组原则却是:同组同质、异组异质,教学过程为:同步教,异步学。这与合作学习的教学特征相比较,实是大相径庭的事。

二、对待差异:模糊化

所谓个体差异,只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将差异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建设性力量,承认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其次,教师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要,善于利用个体差异进行合作学习,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达成要求。而在体育教学实际操作中正如“现象2”所描述的,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认识表现出模糊化倾向,在教学实施中面对丰富的差异资源“不作为”或“没有作为”。这里可以举一个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关注差异善用差异的范例,可供我们借鉴,让我们进行深度思考。德国的这堂课内容虽然简单,但是我感觉这堂课的高明之处就是教师对待差异决不含糊,善于利用学生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身体素质,而且是全方位的。

三、对话互动:形式化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课堂生成态势加强引导、指点、调控,以使课堂对话向纵深发展、构建立体化课堂互动。叶澜教授说: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具体教学实际中,体育教师必须要加强五个指导:1.指导小组成员向同伴提问(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2.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学会彼此尊重);3.指导小组成员辅导同伴(培养学生的协同意识);4.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交流,共同探究问题(着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5.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协调组员间的分歧,归纳组员观点(共享合作成果)。

四、过程评估:缺失化

有些体育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评价目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把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完成练习的次数及密度作为衡量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否成功的标准。这样的评价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宗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发展。体育教师应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更应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评价使师生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美国合作学习专家尼戴维森提出了合作七要点,首要的就是“小组完成讨论、解决难题”,这正是强调了合作过程的重要性。

五、情感培育:简单化

现代教育学专家特金在谈情感教育时说:“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因为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巧,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始终如一的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所以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思想变化,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情绪、兴趣、注意力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合理安排生理、心理负荷;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情智交融,提高体育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将使学生获益久远。同时,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挖掘课标及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在制定教学内容的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育教学中尽力寻找,发现知识、技能与情感教育的结合部。

六、终结评价:功利化

合作学习通过将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合作学习使得整个形成性评价的重心落在如何推动每一个人都努力达标上,而不是热衷分数排名。由于小组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得到的,所以小组学习从本质上不是个人单干,在终结评价上也不是“你赢我输”的排他性竞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终结评价时不能老眼光去看问题,更应注重评价的去“功利化”。

篇5:文本补白存在的误区及矫正建议

误区一:违背作者本意的补白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片段为例:做花生,还是做桃子、石榴?

师:桃子、石榴、苹果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埋进泥土。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仔细阅读课本中的句子,你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请大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我认为父亲的话有些不对。现在是竞争的时代,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难道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有错吗?

生:其实桃子、石榴、苹果比花生更值得赞扬。一个人有才华就要大胆地表现自己,这样别人才会知道你。

师:你们说得真好!的确,现在的社会更需要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那你们愿意做桃子、石榴,还是愿意做花生呢?

生:(异口同声)做桃子、石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倡导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于是,教学中就出现了教师无原则地“保护”学生的“质疑声音”的现象。《落花生》一课所倡导的是无私奉献、不炫耀的精神。无论何时,这种精神都非常可贵。

读书更可贵的是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面对学生的“曲解”,教师要因势利导,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文本的主旨上来。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可以先肯定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然后予以正确的引导:当今社会同样需要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且大量的普通劳动者都是“花生”。许地山将“落华生(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正说明了花生的精神带给他的影响。

误区二: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补白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的教学片段为例:生死对白。

师: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一对父子啊!面对生离死别,他们一定有好多话要说。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话题自由写话。

(投影出示话题:

学生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开始思考横线上的内容。几分钟后,学生们开始陆续举手,读自己补充的内容。

执教者设计写话的本意是挖掘文本空白点,让学生感悟父子的崇高精神,但在生死系于一线的时刻,老支书哪里有时间“教育儿子”呢?这样的设计显然与当时的情境相背离,因此学生的回答也显得苍白无力。

教师可以从父与子的内心世界入手:“同学们,这对父子心中一定有万语千言来不及说,你能体会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吗?请发挥想象,将他们的内心活动补充完整。”这样一来,有声语言转化为内心对白,既与当时的情境吻合,又有利于学生的自由表达。

误区三:远离文本内容的补白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廉颇从当初的蛮横、不服气,到负荆请罪,几天里发生了什么事呢?

生:可能是廉颇去上朝时,大臣们告诉他的。

生:也许是丫环们在街上买菜时说漏了嘴,传到廉颇耳朵里的。

生:或者是廉颇的一个门客告诉他的。

……

师:那廉颇将军是怎么做的呢?一路上人们看见了会怎样想,怎么说呢?(学生来了兴致,一个个把手举得老高。)

生:廉颇大叫一声:“来人啊,把荆条给我拿来。我要向蔺大人请罪去。”

生:廉颇走在大街上,青年人看见了说:“堂堂大将军,你也有今天啊。”

生:老年人说:“廉颇将军这是得罪谁啦?犯不着亲自背着荆条去啊!他可是我们赵国的牛人啊。”

在以上案例中,课堂看上去十分热闹,师生对话互动频繁,学生们小手林立,但只要稍加留心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热闹仅仅停留在表面:教师将学生的兴趣点人为地转移到了与文本内容关系不大的话题上,远离了文本,变成了漫无边际的自由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导学生揣摩台词和提示语上,然后让学生通过活灵活现的表演展示出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少教师单一地追求文本空白点的深度挖掘和标新立异,结果远离了文本,偏离了学情。究其原因,还是对文本空白点的教学存在误解。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不仅要入乎其内,潜心涵泳,还要出乎其外,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运用语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简略处求补充

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凡卡》一文中,作者在描写凡卡悲痛时用了多处感叹号和省略号。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一处处感叹号、省略号想开去,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其中蕴含着的内容、情感丰富起来。在对文本的补白中,学生感受到凡卡命运的悲凉,体会到他对未来生活的迷茫,进而感悟到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

我抓住了简略的省略号和感叹号引导学生加以补白,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引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二、暗含处求明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一课写的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情谊,但这份情谊需要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去感受。

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找出最打动自己的一个词。孙老师选择“深情厚谊”中的“情谊”两个字,让学生在课文当中寻找;其次引导学生们品读“饼干丁”“很小心”“退后一步”等细节,感受老人的细心和对海鸥的情深意重。

孙老师抓住“情谊”这个词,通过品读、范读、表演读,使文本中暗含的情感逐渐明朗,很快把学生带入语境,让学生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孙老师那动情的语言描述,更为这幅有声有色的画卷注入了温情,让课堂变得和谐、美好而温情。学生仿佛随着文字一起融入了美妙而和谐的境界。孙老师在学生心中播下了情感、智慧的种子,并慢慢长成智慧之树,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言实践中得到了交融。

三、概括处求具体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中用“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概括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极大的思考空间。在教学时,我抓住“烟熏火燎”一词,并以此为突破口,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补白。

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被烟火熏烤的感觉,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居里夫人“终日”在“烟熏火燎”的环境中搅拌矿渣的情景。随后出示居里夫人的笔记:“1898年8月,第一次分离失败;1898年11月,分离失败!1900年7月,第457次———分离失败!”最后,我饱含深情地讲述:“在烟熏火燎中,她经过了漫长的三年又九个月,整整458次分离,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读到这儿,你想说什么?”

我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居里夫人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越来越清晰,她勇于献身、不怕困难的精神也愈加明朗起来。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还让他们受到了人物形象的感染。

篇6:职工安全思想存在的误区及整改建议

误区一:教师主导作用被过度窄化

探究性学习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开展探究,自主建构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片面认为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辅助者,探究活动的参与和结论得出的过程都应该完全放手发动学生去进行,教师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好课堂各预定环节就万事大吉了。这样错误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从头到尾都是学生在活动,教师只是在开头和结尾的时候“崭露头角”,对于学生的回答,并没有给予及时有效和具体明确的引导和评价。教师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引领者、调控者、推动者的作用,导致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螺旋式的提升,只是局限于师生间,生生间“平面化的流动”。

误区二:学生整体关注被过度淡化

因为家庭环境影响、父母教育影响和本身学习能力与学习意愿的影响,每个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个体能力是不一样的。由于学生个体能力间的差异,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效地面对全体学生,这本身也是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在探究性教学实践中,这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没有深刻地理解和有效开展探究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忽略了对大部分学生在问题意识、探究方法、探究能力等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忽略了对所谓的“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的激励和引导,导致课堂中能够自主探究,认真思考,主动发言的学生往往就是较为固定的少数几个人,形成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课堂“话语霸权”。教师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会使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因为教师的集中指导而越加强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因为得不到教师的关注致使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最终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误区三:探究内容被过度泛化

探究内容的泛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探究文本无节制,二是探究问题选择不当。目前,探究不辨选文类型,不讲探究角度,不限探究内容,从原来的“一讲到底”到现在的“一探到底”,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呈现出矫枉过正的态势。比如在《背影》中探究作者父亲横穿月台是否违反交通法规的问题;在《孔雀东南飞》中去探究孔雀为什么要东南飞而不西北飞的问题;在《花木兰》中去探究花木兰为什么没有被其他士兵发现是女儿身;在《祝福》中去探究祥林嫂死后是否还会对自己生前的行为感到后悔。这些探究阅读活动看似新颖,很据有探究的价值,但实际上这些探究不仅抹杀了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价值,而且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这对语文教学造成了本质上的戕害。

误区四:文本意义被过度解读

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多元解读,但个性化的解读并不是信马由疆式的随意解读,对于那种完全超越文本整体意义和深刻内涵而过度开展对文本内涵的所谓探究,有的教师不仅不去纠正,还将它视为彰显学生个性的创新思维而大加赞赏,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一大误区。比如在《故乡》中“杨二嫂的两手为什么是“搭在髀间”而不是插在腰间?”解读出:搭在髀间,是为了掩护自己放在裤腰带里偷的东西。再如:圆规在使用过程中所体现的“变”与“不变”,这和杨二嫂有什么关系?有人解读出:圆规不变的“支脚”,是杨二嫂自私自利的“支脚”,圆规变化的是不断画出的“漂亮却略显空洞的”“圆”,这正如杨二嫂圆滑世故的言行。这样的解读完全脱离了文本的整体意义和内涵,虽然是新的东西,但缺少文本的支持,仔细推敲后便会发现根本就立不住脚。

为什么会产生以上这些误区,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理念、行为及开展探究性教学的能力素养没有到位。以下是笔者总结的一些应对误区的方法。

方法一:注重问题意识和质疑方法

在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之前,从探究者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言,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掌握一些质疑探究的方法,才能有效开展探究活动,否则学生就会面临无法融入、参与乃至失败的结局。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引导学生掌握质疑探究的方法和途径呢?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掌握下列几种常见的质疑方法。第一种,类比生疑法。类比生疑法是指在同类的类比中找出其细微差别,探究原因,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二种,联想生疑法。联想生疑法是指紧扣课文的某一知识点或课文的某一触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或人物的一个动作等)展开多方面的联想,从而发现疑问。追根溯源。第三种,异同对比生疑法。异同对比生疑法是指用对比法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借助这一新的问题,我们有可能找到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第四种,借果推因生疑法。这一方法是指在学习时,学习者由果寻因,多问一个为什么。

方法二:重视教师的的引导作用

在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把握好教学时机,在探究无法继续、探究遇到障碍时、教师要及时提供引导和帮助,或提醒学生调整方式,或提供信息来源的渠道,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之间因为见解不一致而争吵、甚至出现人身攻击时,教师要控制节奏,申明要认真倾听,尊重对方意见,表述自己观点时注意理由和依据。当学生囿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思维陷入误区,产生对文本理解谬误的看法时,教师要予以明确纠正。当学生对文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所提出的问题是与文本关系不大的但却像一个怪异的音符出现时,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育机智来巧妙地把问题引导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堂教学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教学,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方式全盘否定。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和合适的教学内容相匹配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并非任何一篇选文都适合用来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可以说,选文的属性类型决定了是否适合于探究,决定了采用何种探究角度。一般来说,选本接近生活实际,意义较为浅显,且富于理趣、情趣,既能使学生产生问题和发散思维,又能深挖课文内涵,既有利于学生感悟文中所载之道,又使得课堂的互动生成更有效。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散步》等等。就探究角度和探究内容而言,应该紧扣文本语言运用这一核心,具体来说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思考讨论。

(1)关于字词、标点方面,为什么要要用这个词或标点,换另一个行不行。

(2)关于标题和特殊句子的理解方面,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关于故事情节、段落安排方面。可不可以替换?假如没有这个情节,又会如何发展。

(4)关于人物形象理解方面。假如你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5)关于理解意义层面的困惑。包括整体文意、句意前后是否矛盾。

(6)关于文章选材方面。为什么要选取这个表现事物,能不能选别的。

(7)关于文章写作手法方面。为何要这样写,有何作用。

方法三:注重文本解读的自由度

篇7:职工安全思想存在的误区及整改建议

关键词:思想品德,开卷考试,误区,对策

一、误区

近年来, 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中考试卷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品德学科更是以其开放式的命题、开卷式的考试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行开卷考试后, 学生在思想上放松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 认为思想品德课可以不要学了, 笔记可以不做了, 作业也可以不做了, 考试只要翻翻书、抄抄书本上现有的东西就行了。这是一个误区, 甚至是个盲区。作为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从这一个误区或盲区中走出来, 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这一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1. 误区一:

开卷就是考教师。自从实行开卷考试以来, 不少人认为思想品德开卷考试就是考教师。意思就是看教师能否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好材料, 教师能否猜题, 而学生考试时只要按照教师编好的题目“套”答案, 这样就能得高分。但这种高分存在着可怕的隐患, 这种方式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的“高分低能儿”。学生缺乏必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误区二:

开卷无需识记。实行开卷考试, 是为了减轻

浅谈中国古姓氏的产生和发展

卢林

(新疆博乐市第六中学, 新疆博乐833400)

摘要:关于“姓氏”, 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一般人只知道这是家族的名号。至于上古时期的姓和今天的姓有什么区别, 早期的“姓”和“氏”有什么不同, 恐怕能说清楚的人就不多了。

关键词:姓氏;合二为一;古姓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志码:A

一、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

在远古时期创立姓氏的主导思想是以母系氏族的女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21-0254-02

姓为核心的。姓是什么呢?汉代的许慎认为:姓从女, 女就是母, “女”、“生”就是“生母”。无论是谁, 他的生命都是他

-----------------------------------------------

学生的学业负担, 扭转思想品德学科死记硬背的局面。但很多人错误地认为, 开卷考试的知识要点、内容课本里都有, 考试时只要将这些内容抄在试卷上就可以了, 平时学习无需抓紧了, 练习和作业也可以少做或不做了, 也不再需要记忆了;老师也不需要讲了, 只需要给同学们在课本上划一些重点, 同学们也不用看书, 只要把一些要点知识、重点习题和答案抄在课本上或者从各种资料中剪下来粘到课本上即可。

3. 误区三:

题题都翻书。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就是翻翻书和翻翻资料, 但在规定的时间内题题都要翻书找答案, 学生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翻书。更何况, 有不少灵活的活动与实践题, 在书上和资料中根本就没有现成的答案, 哪怕是翻烂了书和资料也无济于事。我们在学校里的学习就是书本知识“有字书”, 而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学习就是“无字书”, 它不仅包括“家事、国事、天下事”, 还包括我们的思想觉悟、行为、观念等。要知道我们在“有字书”里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 只有在“无字书”里所学的知识才是无限的。更何况, 在开卷考试的条件下, 试题的开放性越来越强, 许多试题都要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思想和行为的实际回答问题。答案又往往是多元的、具有发散性的特点, 一般来说是没有现成答案的。如果考试仅是靠翻翻“有字书”是没有办法满足这类试题要求的。

4. 误区四:

教辅书众多。中考思想品德改为开卷考试后, 文化市场上教辅书众多, 一些教师被教辅书牵着走, 对教辅书上的习题一个也不放过, 广泛搜集题目, 实施“题海战术”, 搞得学生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这种方式与课改精神背道而驰。

二、对策措施

以上对思想品德认识上的偏差, 影响到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 也影响到了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效率。要改变这样的状况, 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1. 思想品德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去认识问题, 重视平时的训练和积累。

要紧紧抓住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 在点点滴滴中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着眼于把学生培养成富有个性而又全面发展的人, 绝不能着眼于把学生浇铸成制造考试高分的机器。否则, 开卷考试的初衷和课程改革的目的就会化为泡影。

2. 要想让学生获得理想的考试效果, 让思想品德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科目, 必须教会学生学会记忆。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 一是把每一课的重点知识列出来, 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 把所学过的知识, 总结归纳成为一些重要的、系统化的、条理化的知识要点;二是区别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三是基础知识归类对比, 把原因、核心、根本任务、关键、特点等之类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对比记忆;四是指导学生看目录, 让学生对教材有个全面的了解, 明确每一目录下的主要内容, 理顺思想脉络, 以便考试时有选择性地查找所需要的知识点, 审清题意, 对症下药, 然后组织文字, 回答问题。

3.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双开”并不意味可以不要学习,

而是对学生、对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知识, 提高学生的判断、理解、分析、总结归纳等多种能力。我们对所学的知识应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 化作潜能存储于我们的大脑中, 以便在考试时不用翻书既可解答。如果实在不能确定答案, 才可借鉴课本、资料, 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就是题义与所学知识的联系, 理清思路、确定答题方向。因为“双开”并不是让学生照抄书本而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能力。

4. 要在开卷考试中充分发挥能力, 取得较好的效果,

这就取决于平时的学习、复习程度和参加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程度。这就要求学生平时采用有效的措施掌握所学的知识, 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参加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即理论联系实际。

5. 要扎根教材, 树立课本是根本的意识。

如果依赖教辅书, 那学生的解题就会失去根基, 失去源头。平时进行一些适当的试题演练是需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及时进行评讲, 通过评讲, 不仅让学生知其然, 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评讲时, 要教会学生怎样审题, 怎样抓住有效信息, 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要培养学生迁移知识和转化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真正做到答题轻松, 真正使开卷考试达到减负效果。

6. 作为学校分管的教学领导, 也应该转变或者树立对初中政治学科开卷考试的正确思想。

篇8:职工安全思想存在的误区及整改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艺术教育误区教育建议

一、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一)艺术教育目标定位不正确

艺术教育目标定位不正确表现在幼儿园的教育者普遍认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幼儿艺术技能地掌握、艺术知识地学习,把艺术教育当做是促进幼儿体育、德育和智育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并没有把艺术教育目标定位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上。这种对艺术教育目标错误的定位是阻碍幼儿园艺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艺术教育内容选择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

幼儿园在进行艺术教育内容地选择时,往往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选取的那些教育内容都是幼儿比较陌生的,或者是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其次是教师选取的教育内容过于专业化,难度大,不适合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过于强调技能地掌握,而忽视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例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让幼儿画一棵树,可是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教幼儿怎么画树叶、树干和树枝这些技能技巧上,而忽视了让幼儿学会从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灵感。

(三)艺术教育方法上重视模仿性轻视创造性

幼儿教师在艺术活动中采用的教育方法是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幼儿模仿学习为辅的教育方法,轻视幼儿的创造性。例如:在幼儿园的绘画活动中,教师让幼儿画苹果,采取的教育方法是模仿教师提供的苹果范画进行绘画,结果幼儿画出来的苹果都是和教师提供的范画上的苹果一模一样;在幼儿园舞蹈活动中,幼儿教师首先给出示范动作,然后让幼儿去模仿自己示范的动作来进行训练,训练的结果是全部幼儿都以教师示范的動作为标准来跳舞;在进行歌唱教学时,幼儿教师采取的做法是教师唱一句,幼儿跟唱一句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整首儿歌的学习。

(四)艺术教育评价单一

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中,评价的单一性主要表现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和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两个方面。在评价的方式上,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存在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幼儿学习艺术过程的评价。许多教师在评价幼儿艺术能力发展时,只是单纯的以一幅作品的形式来对幼儿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对幼儿其他方面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主要是以幼儿园行政管理者的评价为主,很少结合幼儿教师、家长和幼儿的评价来判断幼儿的学习能力。

二、教育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明确地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①《指南》在艺术教育领域中体现出来的教育精神是要引导幼儿去感受美、发现美,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把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教育观念上,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把幼儿看做是一个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把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作为艺术教育的目标来对幼儿进行教育,教育者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表现事物的特有方式,想方设法地为幼儿创设学习的环境,提供充分的条件,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二)艺术教育应回归于幼儿的生活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其教育理论中认为“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卢梭在《爱弥儿》中描绘到:“如果他从来没有在干燥的原野上跑过,如果他的脚没有被灼热的沙砾烫过,如果他从来没有受过太阳从岩石上所反射的闷人的热气,他怎能领略那美丽的清晨的清新空气呢?”。②从这些教育家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与生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要重视幼儿对生活的内在体验。幼儿园在进行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选取时就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活来进行选取,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和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让幼儿的艺术教育回归于幼儿的生活。

(三)艺术教育的方法应正确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幼儿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和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幼儿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教师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可以充分运用游戏、故事、表演等方式贯穿于艺术教育中,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幼儿学习艺术的兴趣。在艺术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来决定要不要出示示范,把握好出示示范的时机和程度。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要谨慎出示示范画,要考虑好何时使用示范画,如何用示范画,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示范的方式也要有所变化;在幼儿舞蹈活动中,教师的示范有时很重要,但是只有当幼儿在经过各种尝试后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才可以出示示范;在歌唱活动中,教师可以播放原声唱得歌曲来带领幼儿一起学习歌曲,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幼儿教师的歌唱。

(四)艺术教育的评价应多元化

在评价方式上,教育者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方式去评价幼儿的发展,应该结合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评价方式上可以结合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在注重幼儿在艺术教育中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注意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尽可能多地去发现幼儿在艺术学习中的优点,哪怕是很小的一个优点,这对幼儿的学习都会起到鼓励的作用。教师切忌用“好”与“不好”、“像”与“不像”、“对”与“不对”这样的评价词语来对幼儿进行评价,而应该从整体上去评价幼儿,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在评价主体上,应形成以教师自评为主,并结合园长、幼儿园管理人员、家长、幼儿五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艺术能力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10).

②卢梭著:《爱弥儿——论教育(上卷)》,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18.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58-179.

[2]李佳.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7(6).

篇9:职工安全思想存在的误区及整改建议

目前寻甸支行在职职工24人, 从年龄结构上看, 30岁以下职工1人, 30—35岁职工4人, 35—40岁职工3人, 40—45岁职工12人, 40-45岁职工4人。从政治面貌上看, 党员职工15人, 占62.5%。从学历构成上看, 高中2人, 大专5人, 本科16人, 硕士研究生在读1人。从专业技术结构上看, 初级职称9人, 中级职称 (含技师) 15人。

一、当前基层央行职工管理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难点

(一) 缺乏系统有效的考核评价奖惩机制是制约县支行管理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提高的根本所在

工作水平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提升靠的是良好的工作体制, 完善的配套考核激励机制。当前人民银行工作体制下, 职工的利益分配问题与个人工作业绩没有太大关联性, 由于缺乏有效地考核评价机制, 个人的工作成效和业绩难以量化考核, 工作成果难以与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等直接挂钩, 于是产生一些“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无所谓”的惰性思想, 工作中互相推诿, “能少干一点是一点”, 认为只要不给单位“捅娄子”就行。

在职工教育方面, 对学习教育主体的引导、启发、激励以及创新管理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难以发挥综合作用, 在诸如考试管理、岗位资格、奖惩考核等方面难以综合协调, 造成职工的主动学习意识不强, 求知欲望也不明显, 影响了职工学习教育的效果。

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 由于学习体制缺乏创新, 一般采用会议学习、知识竞赛等形式, 形式比较单一, 无法充分调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 也没有相对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学习内容考核管理机制, 政治理论学习就容易“走过场”, 造成只注重形式, 而忽视了职工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消化和吸收。

(二) 职工队伍中的一些隐性不稳定

因影响县支行职工管理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队伍管理的关键问题是队伍稳定问题, 社会发展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必定会涉及到部分人的切身利益, 一些隐性的不稳定因素就会随之而来, 影响到县支行各项工作的长足发展。这些隐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在岗职工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涉及到福利待遇、岗位工资、职称评定等问题, 当前基层央行的待遇与上级行的差距, 给基层行的职工带来很多的想法, 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县支行非领导职务的晋升停止多年后, 自2000年以来每两年一个的名额, 让积压多年的非领导职务晋升无法正常解决, 这样就造成了绝大部分基层职工长时期无法获得晋升职务的机会, 有的职工在人民银行工作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也无法获得职务的晋升, 而周边其他部门在非领导职务晋升上与人民银行的差距让县支行的职工在思想上产生许多想法。

虽然这部分职工的思想问题是暂时的, 通过正确的引导、合理的解释、政策的倾斜和内部的调节, 就会理顺情绪, 化解矛盾, 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如果没有引导到位、或是政策倾斜依旧不能解决这些关乎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 势必在今后的工作中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为管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埋下隐患。

二是特殊群体职工的稳定因素。主要涉及到保险、医疗、养老等社会问题, 部分职工因家庭经济负担较重、或因病导致生活拮据, 有的职工及其家属依赖单位生存的心理过大, 遇到困难时, 只要组织照顾, 不管组织纪律。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 往往只顾个人眼前利益, 而无视集体利益, 容易产生心理失衡, 这部分人的思想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县支行工作开展的效率。

三是重点岗位职工的不稳定因素。这部分职工的工作岗位都是关乎国家资金安全、人民切身利益、人民银行形象的关键环节。如若受外部环境影响和不法分子利诱, 或是邪教思想的渗透, 思想产生波动, 极易发生岗位违法犯罪现象。这部分人一旦发生问题就会涉及到法律法规, 为单位和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影响。

(三) 县支行人员年龄结构呈老化趋

势, 人员素质提升难度加大, 影响管理教育工作水平的有效突破

县支行队伍管理的根本问题是素质提升问题, 县支行的发展离不开人, 更离不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目前寻甸支行职工平均年龄在40.4岁, 40岁以上职工占比高达71%, 虽然目前支行已有58%的40岁以上职工通过自学考试、在职教育等方式取得大学本科学历, 但是对一些现代化知识、技能的掌握、使用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离人民银行快速发展的现代化业务技能要求仍然有一定差距。就目前而言, 大部分40岁以上职工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奉献式”好职工, 离现代化管理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和发展要求。加之受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部分职工思想滞后, 观念陈旧, 综合素质与业务发展需求的差距不断拉大, 这部分人一旦脱离单位, 走向社会, 就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淘汰出局。作为基层组织而言, 在提高职工素质方面也还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为全面提高县支行的管理教育工作水平带来了障碍。

队伍管理的本质问题是价值体现问题。个人价值实现是体现人本管理本质所在。就目前职工队伍素质而言, 在个人价值实现上还缺乏正确地认识和理解, 直接导致了一些工作作风不扎实的现象:工作拈轻怕重, 工作上缺乏开拓和创新意识, 遇到困难工作想办法躲避和绕开, 胆小怕事;在工作中不注重细节, 对工作缺乏激情, 干工作不求最好, 只求一知半解, 凑合干工作;自己主观不努力, 客观找原因, 一味地抱怨岗位、环境、领导和单位, 不但导致个人碌碌无为, 单位的形象和工作也受到影响。以上这些问题, 虽然只存在于个别职工身上, 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和消极的打击那些想干一些事的职工的工作热情, 更影响到整个支行各项工作开展的效率和水平。

(四) 职工教育培训模式的落后, 将会阻滞职工管理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

当前基层人行职工的教育培训没有充分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没有紧跟时代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一方面, 近年来, 县支行业务部门不断整合人力资源, 相当一部分职工的岗位进行了调整, 很多人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迫切需要关于新岗位新业务的培训, 以尽快适应新的岗位, 完成职能的转化。但当前, 基层教育培训无论是从培训对象的广度上, 还是从培训内容的深度质量上都没有完全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 知识经济时代的许多理念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常规理念和传统思维模式, 职工培训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 相应地对教育模式进行调整。但当前我们的职工教育培训在培训内容和教学模式上都缺乏创新。主要表现在:

1. 当前培训工作重高层次干部培训, 轻一线业务岗位人才的技能培训。

一线岗位需要熟练掌握专门知识, 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的业务人才。目前, 基层部门人才结构失衡, 特别是基层单位中青年业务骨干严重匮乏, 甚至出现断层现象;而一线业务岗位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却少之又少, 绝大部分培训是针对高层次的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培训, 或者是针对某项业务的规范要求培训, 参加培训的人员多是来自基层管理岗位的人员, 或是业务部门的中层负责人, 对一线业务岗位人员的强化培训几乎没有。

2. 按需培训与重点培训不突出。

当前县支行由于人员匮乏, 一人兼职多个岗位的情况普遍存在, 这必然要求县支行的职工要满足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理论、技能素质都需要提升到一定水平。然而目前县支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需要培训的内容相对的就应该多样化、深入化, 并应根据业务工作发展的要求, 有重点、有选择的开展培训教育。但是当前很多职工培训并没有根据职工专业学历的不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以至供需不平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培训效果与职工的学习积极性。

3. 职工教育培训在内容传达上存在衰减现象。

由于目前教育培训资源有限, 我们现在的培训模式是分层次地培训模式, 用个别到整体的教学方式, 能来参加培训的仅仅是代表本岗位或本单位的一小部分人, 而剩下的这些没参加培训的职工就需要这小部分人将培训内容进行传达。但是, 在这个知识传递的过程中, 有可能使得培训内容在一次次向下传达时出现递减现象, 从而职工教育培训达不到预期目的。

二、对策及建议

(一) 加强调研, 把准脉搏, 对症下药, 控源头保稳定

稳定压倒一切, 没有稳定的环境, 什么都干不成。影响队伍稳定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但最主要的是职工思想源头的稳定。针对当前基层央行人员年龄结构逐步老化和基层央行履职要求不断提高的矛盾现状,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紧密结合基层央行工作和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必须深入一线岗位、家庭, 加强调研, 掌握第一手资料, 通过分析、归纳、总结, 找出共性问题, 对症下药,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思想上控制源头, 做好稳定工作, 争取让职工做到“三种人”, 即:“知情人”———通过加大形势任务教育宣传力度, 让职工第一时间内知道支行面临的工作形势;“议事人”———根据改革的形势和趋势, 结合实际情况向职工宣讲本单位所涉及到的问题, 让职工参与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受益人”———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 力求让大多数人在支行的不断发展进步中见到实惠, 有效激励职工工作积极性。通过这些工作使职工感到自己是支行的一员, 支行的兴衰与自己的利益和参与息息相关。同时, 抓稳定, 更要抓职工的法制教育, 确保职工、单位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 立足实际, 选好载体, 引入竞争, 靠机制提素质

组织的良好发展, 靠的是一个好机制, 一支好队伍。只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才能为单位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 提高职工素质是一个组织追求的更大目标。首先, 要提高职工的学习力, 通过学习力增强进取力, 提升创造力。营造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良好氛围, 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 激励职工努力学习, 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 也为支行创造效益。其次, 建立竞争机制, 激励个体素质, 促进整体素质。探索建立岗位竞争机制、人才竞争机制, 奖惩考核机制, 将职工的学习教育、工作业绩与职工福利待遇挂钩, 靠机制激活内部细胞, 切实提高职工工作、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不断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三) 搭台唱戏, 营造氛围, 凸显价值, 抓管理创效益

一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多种多样的, 每个人都想通过为集体做贡献让别人和社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 个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单位为其创造的环境。为此, 加强职工队伍管理要做到:一是要为职工搭建岗位成才的舞台。要结合实际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 并要敢于放手, 激励他们创新发展, 在平凡的岗位实现人生价值。二是营造一种实现价值的氛围。要定期开展优秀员工成长回顾展、事迹报告会等活动, 让职工自身有荣誉感, 从而鼓励、带动他人。同时基层部门要大胆助推, 能推的推, 能提的提, 不压制人才, 不埋没人才, 从而使其对组织产生一种信任感、留恋感, 坚定他们为集体进步做出贡献的决心。

(四) 与时俱进, 提高认识, 创新模式, 促教育上水平

一是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使职工培训成为职工的自觉行为。我们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职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扩大影响, 使职工明确在新形势下通过培训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紧迫性, 促使职工自觉接受培训,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做到无人不学习, 无处不学习, 无时不学习, 提高职工对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是丰富培训内容, 建立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与时俱进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要全面化、系统化, 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培训教育要以政治理论学习为核心, 加强职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业务知识学习为重点, 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为适应单位人力资源的需求, 培养出一批高水平、高质量、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既要让全体职工掌握本专业本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又要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培育一才多用的综合性人才, 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 坚持普遍提高和重点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 急用先学, 让培训教育立竿见影。根据职工的岗位、专业、学历的不同, 分别确立培训目的和培训内容, 有计划, 分层次, 有重点地组织安排培训工作;力争实现培训的强针对性, 要深入调研掌握职工的素质现状及岗位需求, 及时掌握不同岗位对教育培训的需求, 做到有的放矢, 从而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权。

四是创新培训形式, 灵活机动地开展职工教育培训。高度重视职工教育培训中学员在接受能力上存在的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讲求实效, 灵活多样的开展培训。积极探索远程教育培训, 加快网络培训管理平台的开发应用, 实现系统内部培训资源的广泛共享。

课题组组长:付正明

课题组成员:李凯王瑞杨颖

上一篇:前赤壁赋习题下一篇:江西省行测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