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2024-04-18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精选8篇)

篇1: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在共建共享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又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实践中,江西省樟树市坚持把共建和共享结合起来,着力促进科学发展,切实维

护群众利益,全面加强作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实现科学发展,夯实社会和谐的基础。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共建和谐社会,共享发展成果,首先要实现科学发展。近年来,樟树市立足自身实际,千方百计地加快发展。一是大力强化工业基础。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整合资源,突出特色,着力培育和发展药业、酒业、盐化工业、起重机械制造业等,并引导企业由分散发展转变为集约发展,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同时,采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二是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为标准开展招商选资,吸引各地企业、科研机构和创业者前来投资兴业;引导本地企业加强与外地相关企业的合作,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的能力,实现发展壮大。三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设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维护群众利益,不断增加和谐因素。人民群众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也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坚持共建共享,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利益协调,化解利益冲突,不断增加和谐因素,不断减少不和谐因素。在这方面,樟树市认真抓了三项工作:一是畅通利益表达。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地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忧;开通“民声通道”、“市长热线”等,为群众反映问题、表达看法提供条件。二是强化利益保障。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广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开展干部结对帮扶、产业项目扶贫和“太阳助学工程”等活动,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三是开展利益疏导。加强正确利益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规范行为,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作用,及时化解利益冲突。建立和谐平安联动中心,全天候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各级领导干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其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效。坚持共建共享,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樟树市抓住树立正确政绩观这个重点推进干部作风转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制定发展的规划和思路时,坚持量力而行,尊重客观规律;在推进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在评价工作和考核干部时,坚持群众公认,体现客观公正,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在共建共享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来源于,欢迎阅读在共建共享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篇2: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每周一早晨,学校都要组织升旗仪式 ,仪式后,校领导都要语重心长地要求大家懂得校规、遵守纪律、文明待人,注意保护自己。学校还请来了底店派出所和太峪交警中队的警察叔叔们给大家讲述交通规则和违反交通规则的严重危害,为我们普及法律知识,讲述违法的严重后果。

创造平安校园要靠我们一起合作,共同营造平安的环境,瞧:我们校园门口有闭路监控设备,有值班的保安,他们穿上警服多么威武,令不良分子不敢轻举妄动,闭路监控时时监视着同学们的一举一动,发现同学们有一些过激的动

作,推搡或践踏等,保安和值班老师会及时制止,防止意外发生。安全的校园让我们度过人生中最美好的校园生活。平安校园开展了各种安全演习,比如:消防演习、地震演习……在演习中老师教会了我们很多安全知识,比如:火灾中我们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猫着腰,一个个向安全出口跑去,还有地震发生时,同学们应该沉着地逃生,往外跳,或躲到铁桌下面……还有过马路时要注意的常识等。在校园里我们学会这些安全知识,更懂得了平安的意义。

我们的校园对面是水口街道,每到逢集日,这里交通拥挤,车辆川流不息,同学们过马路要分外小心,每天老师都护送我们到校门口对面的人行道,亲爱的老师,您不仅教会我们知识,也为我们保驾护航。在这样安全的校园里读书我们怎么不感到安全,家长能不感到安心吗?平安校园让我们茁壮成长,平安校园让我从小懂得了生命的宝贵,懂得了珍惜生命。

我要感谢我的学校,正因为有了它,我们才有了平安。有了平安,我们才能快乐地学习,像鸟儿一样自由地飞翔。平安校园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温馨、和谐。平安校园要靠全校的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维护,我多么希望,让平安走进每一个校园,让平安走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我爱你——平安校园!

指导教师评语:这篇文章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立意,通过描写自己亲身体会到的点点滴滴,反映出学校、老师及社

篇3: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一、深刻理解“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涵义

1.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格局是社会治理秩序的一种结构性关系, 这个关系实际上就是:利益相关的治理主体在社会治理领域中所形成的权力、义务和制约关系, 它标志着相关各方、各主体可以怎样去实现治理以解决他们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权力不平衡问题。这个治理格局对社会治理的效果、治理秩序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2.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的本属性。在全民共建共享机制中, 全民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共建是社会治理的核心, 而共享是社会治理的保障和目标。

(1) “全民”。当前我们所要构建的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 作为一个囊括现代国家治理参与主体的广义概念, “全民”不是全体人民或者全体公民的简称, 更不是民间社会的代称, 而是体现政府、市场与社会三大治理主体作为结构性力量的整合。

(2) “共建”。“共建”是多元参与和共治的集合体。如果只有单一主体或者单一中心, 则谈不上共建的过程。并且, 真正的治理是建立在各治理主体协商共治基础上的, 没有共同参与、相互协商就不可能形成治理, 也不是真正的治理。

(3) “共享”。共享, 是指在合理差别的基础上, 为人们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 要让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福祉尽可能地惠及每一个人。

共享, 不是均享, 不是平均主义、平均分配, 而是着眼于共同、公正的分享。

二、推行“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的重大意义

1.推行“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 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但是目前,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利于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因素。比如,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 我国的社会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一方面2014年全国人均GDP 8700美元, 离中等发达国家10000美元的标准已经不远;另一方面我国还有超过7000万人生活水平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 还有数以亿计游走在城乡之间、享受不到市民待遇的农民工。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我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 也显示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没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 而是大部分被少数人享有, 这是最大的脱离群众。

如果新一轮社会治理不重视解决这些问题, 改革的成果就难以被全民共享, “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2.推行“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再次强调, 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演讲中, 曾经指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国梦, 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

现在人们的幸福感不只是来自于他们自身已经有了什么, 还包括他们的邻居没有什么, 是一种和过去、和身边的人进行比较的一种满足感。

所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它的关键在于“全面”, 短板也在于“全面”,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阶段和关键时期。中央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适时地提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 就是要让发展的成果借助“共享”机制惠及全体人民, 确保民生水平整体提升到“全面”小康的状态。

3.推行“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进一步深化改革, 必须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之一, 它更强调多元互动共治, 更强调“共识、合作共赢、良性互动”。只有树立共享发展理念, 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把发展与民生改善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增加群众的获得感, 才能消除人民对改革的疑虑, 获得人民对改革的认同与支持。

三、当前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面临的主要障碍

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主体参与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目前要实现社会治理模式的转换仍面临一系列现实障碍, 主要表现为:

1.思维转变的障碍。我们前面提到, 社会治理在本质上是共建共享的。但由于我国在社会领域上引进治理理念的时间还不长, 人们对治理的本质认识不到位, 尤其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只有政府才是治理主体的思维理念, 因此现实的社会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共建共享的。

2.公众的无序性参与。随着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这些技术的成熟、普及, 公众表达诉求更加多元, 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更加便捷, 同时, 个人的表达意愿和诉求也更加自由, 但是这种自由也出现了无序和过度的现象, 这就给传统治理造成了极大的挑战。所以说, 公众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如何减少这种无序参与, 增强理性和创造性的参与是社会治理必须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3.社会治理责任分散。在“互联网+”时代下, 随着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融合的不断深入, 新的社会服务领域不断产生, 需要多个治理主体的共同参与和治理, 需要齐抓共管,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缺位、越位乃至错位的问题, 导致了治理责任的分散, 加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因此, 我们说在“互联网+”时代条件下, 如何更好地来整合各方的治理责任, 提升治理的有效性, 是社会治理必须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四、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激发全民“共建共享”

当前推进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仍面对诸多现实困难和障碍, 那到底怎样去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 以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呢?

1.要把转变治理思维作为社会治理共建共享的基础。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每年都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 但反响却一般, 政府的苦心换不来老百姓的满意。究其原因, 就在于原来的民生实事都是政府“配菜”, 并非百姓“点菜”, 没有接地气, 缺乏老百姓的充分参与, 与老百姓的期盼脱节, 实施效果自然一般。所以, 我们转变治理思维也就是从“政府配菜”向“居民点菜定菜”转变。

2.以扩大社会参与作为社会治理共建共享的关键。在当前的社会治理体制中, 社会组织尤其是公众参与不足成为最大的“短板”所在。然而, 在社会治理大格局下, 没有广泛的公民参与, 就谈不上真正的合作治理。所以, 要破解群众参与难题, 必须优化社会治理格局, 形成政府、社会、公民良性互动, 切实保障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确保群众“愿参与、能参与、敢参与”。

3.以群众满意作为检验社会治理共建共享的标尺。社会治理共建共享的成效如何, 最终还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因此, 民生实事要实现质和量的双提升, 还要有效理清各方责任, 形成社会共治的合力。这就需要加强社会治理的过程监督和结果监督, 提高社会监管的效率, 让所有的意愿都来自于百姓、所有的权力都用来实现百姓愿望、所有的效果都由百姓来点评, 把社会民生实事做实, 做到件件有着落, 事事有回音, 让群众看到变化, 得到实惠, 社会治理的民生本质也就体现出来了。

摘要:坚持共享发展,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治理创新新课题。本文从“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的涵义入手, 在分析当前推行“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重大意义的基础上, 探寻破解当前社会治理难题,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激发全民“共建共享”的新思路。

关键词: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1]周红云.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理论基础与概念框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6 (03) .

[2]周晓艳.浅析我国社会治理理论的发展及应用[J].明日风尚, 2016 (13) .

[3]葛春先.经济新常态下社会治理创新研究[J].长江丛刊, 2016 (23) .

[4]李盛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研究综述[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6 (01) .

[5]张润枝, 苏晓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发展脉络[J].社会治理, 2016 (04) .

[6]薛澜.国家治理框架下的社会治理---问题、挑战与机遇[J].社会治理, 2015 (4) .

篇4:共建信用中国 共享诚信社会

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任务日益迫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李克强总理强调,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要让信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桩”。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全社会对信用建设越来越重视,但总体上说,诚信建设的形势还很严峻,任务更加迫切。

一是诚信缺失问题屡禁不止,人民群众深受其害。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的诚信缺失问题还比较普遍,特别是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生态环保、产品质量等领域的严重失信行为高发、频发,严重侵害人民群眾生命财产安全。比如,最近发生的假奶粉、失效疫苗事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每年签订合同40多亿份,但履约率只有50%左右;每年因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其中因产品质量低劣造成的损失达到2000亿元。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但许多司法判决得不到有效执行,全国各级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达338万,“老赖”招摇过市,法律的权威受到挑战。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政策不落实、承诺不兑现,甚至“打白条”、弄虚作假等等,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

二是失信行为成本太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失信问题难以根治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失信的成本太低。这里既有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但更多是执法不到位的问题。很多时候失信不仅不需要付出代价,反而能捞到好处。在有的领域,“守信吃亏、失信得利”大行其道。很多严重违法失信行为,就算被监管部门查处,多半是一罚了之,信息不公开、不共享,没有全社会的共同监督。这对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是极大的破坏。

三是政府监管理念和监管能力滞后,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尚未形成。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简政放权等改革措施,减少事前审批,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但放权不是放任。国务院要求,要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这种新型市场监管应该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有限监管,区别不同主体信用状况的分类监管,瞄准违法失信风险的精准监管,多部门密切配合的协同监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综合监管,衔接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环节监管,贯穿市场主体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监管。只有建立这样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才能适应简政放权、“宽进严管”的要求,才能解决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与监管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才能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潮流。但目前来看,监管机制和监管能力建设与简政放权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四是市场和社会信用意识淡薄,诚信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但由于一些不正确思想的侵蚀,一部分人在市场交易中、在社会交往中,不能“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这种现象发生在企业家身上,就会让社会对他们生产的产品失去信心;发生在会计师、律师、导游、经纪人这些职业中介身上,就会让社会对他们服务的客观公正性产生质疑;发生在青少年身上,则不免让我们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而深深忧虑。怎么才能让诚实守信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追求,我们的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总的来看,诚信缺失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我们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确实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必须要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根治这一顽疾。

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都有明确部署。国务院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并在《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对加强信用监管提出明确要求。《“十三五”规划纲要》单列一章,要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各界热切期盼并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每年“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就信用建设提出建议、提案,大声疾呼,建言献策。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开展信用建设理论研究和人才教育。中央和地方有关媒体开设诚信建设专栏专刊,举办信用网站,发布诚信公益广告。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积极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会员企业信用评价。特别是涌现出了一批社会征信机构,以市场化的方式采集、加工信用信息,为社会提供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成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我们积极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的协调作用,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若干基础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统一了社会信用代码,使每个自然人、每个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唯一的身份标识。去年6月,国务院批转实施了统一标准、源头赋码、信息共享的18位代码方案。工商部门于去年10月1日率先实施,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

二是建立了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解决部门之间信用信息“孤岛”问题。目前,已联通37个部门和所有省区市,累计归集各类信用信息约3亿条。去年12月7日,李克强总理到发改委视察,对平台建设运行情况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指示。与此同时,有关地区和部门也按照国家要求,建立了相关信息系统。据不完全统计,现有19个省区市建立省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公安部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人民银行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工商总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及海关、税务、证监会、共青团等部门的信用信息系统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运行提供了信息保障。

三是开通了“信用中国”网站,为社会提供“一站式”信用信息查询。國家信息中心与百度公司合作建立了“信用中国”网站,归集各地区、各部门可向社会公开的信用信息,向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的查询服务。去年6月1日开通,对外公开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3200万条,累计访问量达1600万人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

四是建立重点领域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监管。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机制,通过制度性安排,让守信者获得便利和实惠,让失信者受到约束和惩戒,在全社会形成不愿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自觉守信的正确导向。在联合激励方面,税务总局与银监部门、金融机构建立“银税合作”机制,全国金融机构运用纳税信用信息发放贷款1300多亿元,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共青团中央等,制定对A级纳税人、海关高级认证企业、优秀志愿者的联合激励措施。在联合惩戒方面,2014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先后会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证监会、最高人民法院,联合40多个部门签署了《关于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实施联合惩戒措施的合作备忘录》、《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关于对违法失信上市公司相关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据不完全统计,有关部门对失信被执行人限制乘坐飞机388.7万人次,限制乘坐列车78.2万人次,限制法定代表人任职资格1.1万人次。在联合惩戒的强大威慑下,10%以上的“老赖”自动履行义务或达成和解。

五是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大力推动政府与社会征信机构合作。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样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目前,已经有超过100家企业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在人民银行备案,还有8家个人征信机构经批准开展了营业准备工作,这是信用建设的重要力量。国家发改委与有关社会征信机构签订合作备忘录,推动政府与社会征信机构合作,委托征信机构参与煤炭、钢铁、电力、粮食、盐业等领域行业信用建设和信用监管,并且结合“双11”、“3·15”、“春运”等社会非常关注的重要节点、重要活动,引导有关征信机构开展重点领域信用记录建设专项行动,利用大数据开展信用状况评价,推动政务信用信息与社会信用信息共享。浙江、辽宁、江苏、上海等地积极探索,在工程建设招投标中使用第三方信用报告,推动信用服务市场发展。

六是组织一批城市开展示范创建,为全国信用体系建设探索经验。目前已有43个城市纳入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试点。这些城市积极承担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7天内上网公示和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等重点、难点任务,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国家发改委推动京津冀、长三角、东北等地区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信用信息交流共享,推进区域信用服务机构和信用产品互认。

三、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着力于共建共享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光靠政府、光靠某几个部门推动,不可能全面覆盖、深入推进。必须是动员全社会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各地区、各部门以及行业组织、征信机构、评级机构、研究机构、新闻媒体、各类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共建共享。

一是共建共享信用建设法规标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迫切需要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的保障。国家发改委正在推动信用法、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条例、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研究起草,并且正在组织制定信用信息采集、共享、公开、评价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在研究起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过程中,国家发改委非常愿意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也欢迎有关地区和部门,征信机构、评级机构等单位制定本地区、本行业或者本单位的标准规范。

二是共建共享诚信文化。信用制度的刚性约束让人不敢失信,诚信文化的柔性约束则使人不愿失信。这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源于内心深处,在某种程度上比外在的约束更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加强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是共建共享信用信息。信用信息是评价一个人、一个单位信用状况的客观基础。要推动各个层面的信用信息共享,包括政府内部的共享,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把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系统打通。包括政府部门与社会机构的共享。也包括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实现社会信用信息的共享。很多征信机构、评级机构、电商平台收集大量信用记录,却有形成新的“信息孤岛”的趋势,我们鼓励各类社会机构加强合作,依法共享信用信息,为信用大数据价值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

四是共建共享激励惩戒。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机制,而且事实证明也是褒扬守信、惩戒失信最有力的举措。对失信纳税人、失信工商企业、失信上市公司、失信被执行人,我们已经分别出台了备忘录。下一步,还要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继续签署相关备忘录。比如,对A级纳税人、优秀青年志愿者、海关高级认证企业,要出台联合激励措施;对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知识产权、产品质量、旅游、农民工工资、政府性资金使用等领域的严重失信企业和个人,要出台联合惩戒措施。除了司法性、行政性措施外,还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性、社会性措施的激励和惩戒作用,以体现更为强大的影响力和威慑力。

五是共建共享信用成果。信用建设是全社会共建,更是全社会共享。比如,税务部门推动“税易贷”,既方便了银行,也给纳税人带来实惠,也为税收征管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又比如,专车服务软件设计了信用评价功能,在为乘车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诚信服务的司机可以优先获得更好的订单。希望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企业在制度安排、产品设计上,要注重让信用建设的成果惠及相关的参与主体,惠及社会上更多的人。只有这样,信用建设才可持续,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也是一项灵魂工程, 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事关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的切身利益。这项工作只要真抓实干,就一定会有成效,抓的力度越大,收到的成效就越好!衷心希望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共建共享诚信社会,共同打造“信用中国”!让我们一起努力!

篇5: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十六大以来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述评 日期:2012年09月14日 来源:光明日报

http://

“女儿接受免费义务教育,母亲每月领养老金,生病有新农合报销,种地政府给发钱,购农机还能享受补贴,建设和谐社会好啊。”提起和谐社会,辽宁省朝阳县雹神庙村的李春军赞不绝口,用他的话说,“一家人感觉很幸福”。

和谐社会,新实践孕育新理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远大目标。

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一直为促进和实现这一美好社会理想进行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虽然总体和谐,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与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比较突出。

新实践孕育新理论。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奋斗目标,到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从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郑重提出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决策部署逐步到位。

同样在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重大原则。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和谐社会,民生为本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根本要求在于坚持民生为本。十年来,围绕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党和政府频频发力。

从2006年到2008年,三年间,我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近年来,我国教育免费惠民政策的覆盖面逐渐扩大,力度前所未有: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到中等职业院校农村贫困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再到高等教育部分师范院校学生,受益人群越来越多。

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试点。2011年,全国参加新农合的人口达8.32亿,参合率达到97%。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医药费用补偿比例达70%,农民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超过50%;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年间,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民医保基本实现。

就业被称为民生之本。十年来,全国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亿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在4.3%以下。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城乡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比2006年末增加27%。

一年开工1043万套、建成432万套,“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第一年开工建设近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将实现“住有所居”。

十六大以来,从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到2007年的物权法,从2009年的侵权责任法,到2010 年的社会保险法,再到2012年“保障人权”首次写入刑诉法……法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保障。

第一次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第一次建立环保问责制,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和干部提拔直接挂钩……这么做就是为了天更蓝,水更清,老百姓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和谐社会观念的深入人心,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正在形成。

和谐社会,共建共享

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做好社会管理工作。如今,我国已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以保障民生为重点,建设服务型政府,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形成促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社会和谐人人共享”生动局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陈福今认为,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有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及稳定的社会基础。

湖北武汉的百步亭社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党支部、党小组组成领导网络,负责协调解决居民生活问题;楼栋长积极 参与社区自治;“托管服务队”、“白衣天使志愿者服务队”、“联防队”等100多个志愿者服务小组、2万多名志愿者等共同托举起这个拥有12万人口、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区。

篇6: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力量源泉。要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坚定不移地把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贯彻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一、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谋发展、促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坚持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精神。只有为人民群众而发展,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发展,以人民群众为发展之本,才是科学发展之路、和谐发展之路,才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不断推进以人民当家做主为本质内涵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牢固的政治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只有在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在我国社会,民主与法治是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法治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减少矛盾,而且在于可以有效地解决矛盾,使已经产生的纷争得到及时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证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的地位,让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大力弘扬和培育为人民服务精神,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文道义基础。中华文化有着重视人文道义的悠久传统。孔子倡导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表现了对人的关爱,希冀社会的每个人都有所“立”、有所“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善于借鉴、吸收、激活中华民族优良的人文精神传统,以丰富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涵,形成和谐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

要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从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出发,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利益上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差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具体利益上的矛盾,必须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利益,不能只考虑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忽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更不能只考虑少数人的利益而忽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对不同阶层群体合法的利益,都要一视同仁地予以尊重、保护,决不能压制和侵害人民群众应有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作为发展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让各阶层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的局面。

要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从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出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要尊重知识,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升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尊重知识必须尊重人才。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国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同工人阶级紧密团结,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尊重创造,提倡和推动自主创新,使创造的价值体现时代的要求,反映发展的规律。

要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从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出发,自觉把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有机统一起来。科学执政、民主执

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实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必由之路。要善于运用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方式,增强人民群众及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的动力和责任感,统筹各种社会资源,提高执政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拓宽畅通便捷的民意表达渠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形式,及时了解和反映社会各方面群众的不同意见或要求,加强对社会舆论的调控与引导,从而实现为人民执政和靠人民执政的统一。

三、把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贯彻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过程

要按照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健全社会组织机制。社会组织是社会成员进行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工具。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在这三种组织中,社团组织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健全组织机制,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

要按照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激发社会创造活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确保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都能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始终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始终坚持弘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

要按照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促进社会团结稳定。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是我们党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篇7: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加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共同构建节约型社会

图书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环节,应该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服务.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网上咨询、网上阅读等服务方式来实现资源共享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作 者:张振吉 作者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46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5)分类号:G25关键词:节约型社会 文献信息资源 共建共事

篇8: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其一, 要引导和督促企业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 全面准确地把握职工思想脉搏, 通过多种形式, 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宣传党和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决心, 宣传党执政治国的政策主张, 及时化解职工思想困惑。其二, 要利用各种媒体, 大力弘扬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 广泛宣传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热情讴歌工人阶级的奉献精神,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思想意识。其三, 要改进单一说教的工作方法, 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结合起来, 切实解决收入差距拉大、腐败滋生蔓延、普通职工社会地位下降等问题, 用事实教育和团结职工。其四, 要特别注意和重视当前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下滑严重的现象。

2 依靠职工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

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 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体现到各项改革过程中, 保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的贯彻落实。在改革的动力上, 要充分肯定和尊重职工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 坚持依靠职工群众推动改革, 既要引导职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 又要放手依靠职工推进改革, 实现职工当家做主的权利。在改革的制度创新上, 要把企业制度的改革创新与保障职工的政治民主权利结合起来, 不论企业的所有制如何、规模大小、管理体制怎样, 必须在制度上体现和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在改革的目的上, 要坚持“职工整体受益”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对经营者合理的激励和制约机制, 使其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 与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 控制经营管理者的“职务消费”和隐形收入, 防止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确保大多数职工获得公平、合理的改革成果。

3 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政策的贯彻落实

一要加大政府对社会基本保障的投入。要转变财政支出方向, 将市场建设性支出为主变为公共物品性支出为主, 通过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方式向社会保障专项基金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经费, 降低各种社会保障的门槛, 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二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目前, 我国职工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到50%, 且部分用人单位虽参保却不能正常缴费, 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和农民工以及非正式就业人员还游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要针对这部分职工, 制定灵活的、符合其实际的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项目, 逐步将其全部纳入到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三要加强对困难职工、农民工等弱势群众的救助和保护。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 整合社会资源, 建立社会基本保险、促进就业、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五位一体”的社会综合保障体系, 确保低收入阶层职工群众的基本生活, 使其也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4 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

一要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建立健全三方协调机构及工作制度, 规范协商程序和办法, 切实发挥三方协商机制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二要完善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要以《劳动合同法》实施为契机, 进一步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 大力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要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协议工、临时工等用工形式, 限制和取消部分劳动用工中介组织, 强化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各项责任。三要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凡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和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 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股份制企业要建立健全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 确保职工民主参与渠道的畅通。四要加强劳动执法检查, 进一步加强劳动监督执法力量, 建立健全群众劳动监督体系, 加大对违犯劳动法律法规的惩处力度, 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 保障劳动法律法规的贯彻实行。

摘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维护职工队伍稳定,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必然要求。为此, 我们要改进和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筑牢职工队伍稳定的思想基础;充分肯定和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 依靠职工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政策的贯彻落实, 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 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上一篇:爱睡觉的同学作文600字下一篇:成功不能复制,但经验却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