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2022-07-14

第一篇: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为梧桐社区“共治共建,共驻共享”提建议

为了贯彻落实盐田区四届党代会精神,进一步落实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梧桐社区综合党委、海山街道组宣科、社会事务科在梧桐社区主办了《共治共建梧桐 • 共驻共享幸福》——“梧桐社区邀您一起献策幸福梧桐”论坛,我受邀出席了此次论坛,对如何开展“共治共建,共驻共享”活动发表我的看法:

当前我市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在利益主体日趋多元的情况下,党政部门也迫切需要倾听市民呼声,了解百姓诉求, 梧桐社区要如何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相关职能部门执政能力和公信力建设,如何兼顾和整合各方的权益,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引导不同类型的群体之间和谐相处,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力量,也成了党委、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为梧桐社区“共治共建,共驻共享”建议:

一、加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增进社区相关单位和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度。进一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发挥多方力量优势,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发挥社区专业人士的智慧,让民间智慧得到新体现,使社区居民反映的问题和合理诉求可以得到充分尊重,说了没

有白说,关键点就是抓落实,在共治共建联席会议后,及时将“联席会议”的结果通过社区网络和公布栏向各方通报,还要向居民披露会议内容结果,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相关部门有做不到、做不好的要解释为啥没有做好、为啥做不到,要将议事的落实情况及时向民众反馈,每一件联席会议都要设立编号,必要时要相关领导督办,加意见,要做到居民所反映问题和联席会议所商议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交待。居民还要对每件事项满意度给予评分,对落实效果群众不满意的,立即进行整改,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联席会议”议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建立多方协商机制和共商社区事务的公共平台,进一步解决好社区问题。要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使得他们更加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建设,“联席会议”为居民沟通搭建一条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居民对社区事务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途径。逐步把“联席会议”打造成为群众利益实现的表达平台、政府执政的便民平台和居民权益与权力博弈的公正平台。

二、加大对社区“网络问政”的力度。我在新浪网微博看到“梧桐社区服务中心”的微博,感觉到梧桐社区在拓宽网络服务辖区居民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还是有待完善的空间,在梧桐社区民意表达工作室的基础上,要尝试拓宽“网络问政”建言的新渠道,开展“网络问政”是目前社会

发展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最有效途径,可使政府部门决策向科学发展的方向迈进,也为辖区的居民建言献策提供更多的渠道,从而推动党政部门和民众从线上到线下的良性互动。要大力推动网络问政的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动网络问政的方法创新,引进和运用互联网的最新技术和手段开展网络问政,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建立方式多样、规范有序、畅通高效的网络表达诉求渠道,进一步畅通有序的民意表达机制,健全群众权益保障和矛盾化解机制。让社区居民能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并且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化解社会矛盾。要以社区居民的利益为重、以他们的利益期盼为念,解决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难点问题,形成了共驻共治、促进和谐的良好局面,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民生服务网络化管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实效,显示出党委、政府开放、亲民、自信的形象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从而实现善治。

三、进一步提高社区的自治水平,创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模式。要加大对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通过开展共驻共建,将社区自治组织整合到社区治理体系中,使得公益、便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把社会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社会管理创新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和单位,还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强化工作考

评,确保按节点推进、按责任落实,努力探索新型城市的社区建设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梧桐社区的服务能力,运用信息化手段,探索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整合社区各类资源,不断提高社区自治水平,努力把梧桐社区建设成为“幸福深圳”的模范区。

作者简介:

罗林虎:资深网友,政协委员。网络建议被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亲笔批示“建言谋策、其诚可感”。今年3月,被全国政协邀请到北京旁听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网络建议被列为全国政协正式提案。2010年11月12日,曾受邀为盐田区制定《盐田“十二五”规划》提建议。2011年1月9日,撰写的《盐田区隆重纪念三洲田起义110周年的建议》网络提案荣获深圳市民革参政议政三等奖。

第二篇:“共建共治共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十九大回声|专家谈】“共建共治共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点赞十九大”系列评论(10) 法制网特约评论员 周望

为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相较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增加了“共治”提法,丰富了社会治理的内涵。报告还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候,“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明确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美好前景。可以看出,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相关论述,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纲领,指明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方向、任务和实现路径。 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体制

完善的社会治理体制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治理体制,契合不同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本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必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政府在我国社会治理中具有显著优势,比如组织动员优势、资源配置优势、协调执行优势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离不开政府的作用。2016年3月23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规定》明确“各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责任人”;此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社会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并不是说党委政府大包大揽,这与社会治理的实质是背道而驰的。社会治理意味着在发挥党委、政府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社会和公众的作用,形成公共权力和社会力量的协同治理。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变革和权利意识的增长,社会组织(包括企业组织)和公众在公共事务和社会治理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组织和公众既是社会治理的成果享有者,也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如何发挥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作用,从传统的“强政府、弱社会”走向“强政府、强社会”,是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关键之所在,潜力之所在,也是难题之所在。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是社会治理最可靠的长效机制。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一要完善社会治理领域立法;二要依法治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防止因不依法办事、侵犯群众合法权益而引发社会矛盾;三要健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四要培育法治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和自觉行动。

提高社会治理“四化”水平

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趋势。

“四化”思想的形成有一个过程。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治理”理念以后,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2017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在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2016年10月,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指示,提出“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2017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十九大报告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概括为“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四个方面,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需要指出,这一表述并不是对精细化、系统化、科学化等其他内涵的否定或排除。

社会治理社会化意味着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实现政府与社会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当今社会,已经不可能仅仅依靠单一力量就能治理好。而这正是社会治理价值之所在,因为社会治理的实质就是多元社会主体的共建共治,进而达致政府与社会的最佳状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善治。社会治理法治化意味着把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治理难题。这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在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社会治理智能化意味着科技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善于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提高社会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社会治理专业化意味着尊重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善于运用专业的队伍、专业的方法、专业的精神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这是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社会矛盾和问题趋向复杂化的必然要求。 注重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体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先后建立。但是,制度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根据十九大的部署,要特别注重以下治理机制和治理体系建设:其一,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如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其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思想,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其三,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其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其五,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其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农村稳则天下安”,要立足“三农”基本国情,发挥乡(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农村和谐稳定,夯实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础。 综上,我国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要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和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立法与法治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第三篇:社会治理布新局 浙江代表热议“共建共治共享”

2017-10-23 05:09:49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李攀 金春华 翁杰 曾福泉

浙江在线10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攀 金春华 翁杰 曾福泉)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是千百年来人皆向往的和谐图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经历着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脱贫,人数最多、最为频繁的社会人口流动和最深刻的社会结构变化。治理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必须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意识,社会要有“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良性治理体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引发浙江代表们的热议。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亲自作出“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的重要部署,十九大报告谋划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多元共治 凝聚合力

诸暨枫桥盛产香榧,但在枫桥人眼里,比香榧更宝贵的是“枫桥经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半个多世纪前,小镇枫桥依靠群防群治的“法宝”,一跃成为全国社会治理样板。岁月,将经验酿成了美酒,品味愈发醇厚。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在绍兴市委常委、诸暨市委书记张晓强代表看来,其中蕴含的“共建共治共享”思想,也是“枫桥经验”历久弥新的精髓和核心——全民参与社会治理。

当下,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社会治理模式要从单纯依靠政府进行管理向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转变,从单纯依靠行政管理向注重协调、协商、合作转变。”张晓强代表说,这几年诸暨在探索中总结、在摸索中前进,走出了一条共治、法治、德治、自治、善治“五治一体”的新路子,其中分量最重的就是共治。

明年是“枫桥经验”诞生55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张晓强代表表示,将紧紧遵循十九大精神的指引,打造升级版“枫桥经验”,建设好枫桥平安特色小镇,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挖掘更多基层智慧。

多元共治,凝聚合力,为社会治理注入温暖能量。温州瓯海区政协退休干部宋玲华代表在当地成立了“宋妈妈爱心工作室”“宋大姐帮教室”,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帮助困难群众、帮扶服刑在教人员等公益活动,“大爱温州”的美丽拼图里有她的付出。“社会组织不仅让参与社会治理的力量更强大,也让治理水平更专业。”宋玲华代表说,聆听了十九大报告,她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今后的工作也更有干劲了。

重心下移 聚焦民生

百里郊原似掌平,道出的是浙北小城嘉善的地理风貌。地嘉而人善,说的也是这一内外兼修的江南水乡。今年,嘉善凭借连续12年平安县创建达标的成绩勇夺“平安金鼎”,夺鼎的背后是嘉善12年练就的一颗“恒心”:不遗余力地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基础。

嘉善县委书记许晴代表说,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这对县域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重心下移是社会治理力量的下移。今年,在村和社区组织换届中,嘉善全面下派“三官一师”(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到基层担任“平安书记”。许晴代表说,他们既是搜集民情民意的“信息员”、群众矛盾的“调解员”,又是便民利民的“服务员”。

许晴代表说,在共建共治共享三者的逻辑关系中,共享既是共建共治的目标也是手段,实现共享就要特别注重保障民生。嘉善在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中,始终以富民安民为先,倾力打造民生幸福新家园,各项温暖举措不仅将基层民生短板一一补齐,也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杭州西湖区翠苑街道翠苑一区社区党委书记张爱民代表注意到,十九大报告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关注,已经落到社区这一社会基本单元,“十九大报告的这段论述切中了社区治理的要害,也指明了治理策略。”

翠苑一区是一个有1万多居民、30多年历史的老社区,但社工只有13人。近年来,社区党委向社会组织借力,引进了专业医疗卫生、专业法律咨询等6个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服务,深受群众欢迎。

智能治理 智能防控

大漈乡,地处浙西南海拔千余米的群山中,位置偏远,道路曲折,人口分布不均匀,公共服务不均衡,如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十九大报告中,景宁大漈乡党委书记蓝景芬代表找到了“破题”之法: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其中智能化引发了她浓厚的兴趣。

什么是智能治理?“就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嵌入一枚‘智能芯片’。”蓝景芬代表的深入思考源于浙江正在进行的一场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四个平台”建设。

小到窨井盖丢失,大到农居危房转移,网格员收集掌握到的民生信息,从线下传至线上,并迅速得到分类落实和精准办理。综治工作和谐稳定,市场监管及时到位,综合执法依法高效,便民服务快捷惠民,织牢织密的这张“全域智治网”,让大漈乡的基层治理水平得以大幅提升。

身处基层治理一线,蓝景芬代表表示,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让她更坚定朝着智能治理的方向走下去,“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推进和完善‘四个平台’建设。”

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大队长胡朝霞代表说,浙江公安提出的“云上公安,智能防控”,同样是朝着智能化社会治理的目标前行。比如实施“雪亮工程”后,遍布城乡的视频监控就像一张巨大的“安全网”覆盖之江大地。

去年,浙江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6.43%,浙江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社会公平指数最高的省份之一。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浙江代表纷纷表示,十九大报告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要以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使人民群众利益有保障、安全有基础、福利有托底、权利能行使。

第四篇:华舍蓝天三校联合开展专项行动 共建、共治、共享校园及周边安全

华舍蓝天三校联合开展专项行动 共建、共治、共享校园及周边安全

为积极响应教体局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区综治委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专项组的要求,华舍中学、华舍小学与蓝天实验学校三校联合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

本次活动实地踏勘校园及周边环境,联系相关部门了解情况,重点关注传达室内技防设施(四件一套)配备及正常使用情况,食堂、放心店及饮用水管理情况、校园日常管理及消防设施等其他安全。另召开班主任例会、值周(安全岗)教师培训会及保安门卫联席会议落实交通安全及防溺水教育。

希望进一步加强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工作,不断优化校园及周边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校园及周边安全。

(平华淼)

第五篇:2020年全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的通知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认真开展调研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工作情况

近年来,全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将x村确定为市级试点单位,将x村确定为区级试点单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坚持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以平安建设为统领,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紧扣新时代新使命,适应新矛盾新要求,探索新时期社会治理科学路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提高了服务和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提升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水平,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主要做法

(一)在“共建”方面。一是巩固优化大党建工作格局。在城市社区,健全完善了“兼职委员制”和联席会议制度,与辖区单位签订了“十个一”区域化联建协议书。建立完善了“双清单、双认领”联建机制,社区党工委通过社区自主制定、上门征集辖区单位需求等方式,认领了辖区单位服务需求事项,向辖区居民开放了棋盘室、书画室、红观影室、培训场所等服务场所,做到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辖区单位认领了社区服务事项,开放了各自单位体育馆、篮球场、羽毛球馆等资源共享场所。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员积极发挥行业部门优势,按照“四定”“六个一”标准开展集中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全域无垃圾”专项整治、文明城市创建、辖区平安建设守护等工作。在农村,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五四八”(五项机制、四项能力和八项体系。即:“建立党组织领导机制、政府负责机制、社会协同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法治保障机制;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村级治理能力、法治服务能力、德治教育能力;建设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共同发展体系、信用评价体系、网格管理体系、治安防控体系、安全责任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心理服务体系”。)综合治理体系。二是持续深化网格化工作模式。进一步健全规范了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全科网格员”工作,落实了“六必访、六必到、八必报、十条为民服务线”工作法。三是探索实行巷长负责制。在城市社区,组建了由社区党工委班子成员兼任巷长,由网格员、在职党员、社区民警、物业公司负责人等力量组成的治理队伍,由社区党工委主要负责人和社工委副主任分别担任巷长,综合协调管理各类事务。同时,建立完善在职党员、网格员、物业公司职工兼任信息员制度,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及时反馈网格内各类信息,及时将特殊群体的信息反馈到楼栋党小组、网格党支部、巷长及社区党工委,做到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四是以职业化管理提升战斗力。全区全部行政村四委班子成员实行正常上班制,全天候服务人民群众。大力推行村“两委”正职“一肩挑”,切实提高村干部待遇保障水平,强化绩效考核,2019年村干部年工作报酬人均x万元,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积极探索实行村干部廉洁保证金制度,将村主要负责人每年绩效考核奖励报酬总额的40%作为廉洁承诺保证金,在届中或任期届满离任时一次性发放,让村干部廉洁管事。

(二)在“共治”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完善自治机制。充分发挥社区民情接待室、代表委员工作室、社区警务室、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功能作用,开展居委会成员、人大代表、党代表、居民代表议事工作,收集社情民意,解决居民诉求。建立完善“周集—月议—季报”居民议事机制,打造居民协商议事阵地,研究解决违章建筑拆除、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地埋式垃圾桶安置等突出问题。二是坚持“法治”“德治”相结合。社区结合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打造心理咨询室和法律咨询室,聘请法律顾问,常态化开展心理疏导和法律咨询服务。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依托道德讲堂、市民学校、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三是丰富拓展党员作用发挥平台。探索推行以“党员+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党员+群众”为主要内容的“党员+N”服务模式。采取多形式打造过硬网格队伍,以“双向培养”建强党员、网格员队伍。设立小区巡逻岗、文明劝导岗等服务岗位,组织居民老党员开展不明文劝导、车辆乱摆乱放等“逢六”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集中志愿服务活动,深化“先锋圆梦微心愿”活动,兑现微心愿。突出主题党日“党味”,组织支部党员深入群众开展结对帮扶、走访慰问、爱心募捐、义务劳动、文明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四是探索基层协商民主新实践。在所有行政村按照“l+7+x”模式组建协商议事会(“1”即村党支部书记;“7”即七类固定成员:包括村党组织班子代表、村民委员会班子代表、村监委会班子代表、两代表一委员、法律工作者、辖区内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代表以及村民代表;“x”主要包括协商事项涉及的利益群体代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代表等),对群众普遍反映的共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六步议事”程序开展协商(收集议题、确定议题、议前调研、协商议事、公开公示、跟踪落实),引导农民群众通过协商表达诉求、化解矛盾,初步构建了“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基层治理主体多元联动格局。五是构建村民自治新机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切实发挥“红白理事会”和“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创新建立村民褒扬惩戒和失德行为约谈等制度,采取提醒约谈、警告约谈、曝光等方式,督促失德者向好向善,真正使村民自治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发挥实效。六是以德治提升治理活力。创新推行道德信贷工程,为星级文明户发放低利率的道德贷款。开设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用积分换日用品。创新开展最美夕阳红“德润生日会”活动,每个季度为7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七是打造法律服务新模式。在所有行政村成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聘请法律顾问x人,组建“红袖章”志愿服务队伍x支,加大法律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三)在“共享”方面。一是打造美丽宜居社区。巩固提升“全域无垃圾”工作成果,实施老旧小区美化硬化改造工程。结合党员活动日、志愿服务、网格周三入户日整治违规占道、车辆乱停、摆摊设点等行为,不断改善辖区居住环境。二是全面推行“一门式”服务。安装便民服务终端,衔接推进服务窗口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逐步实现“一窗受理、一证通办、一次办结”,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居民满意度。三是拓展社区大学教育功能。采取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方式,试点社区设立社区老年大学分校,根据社区实际以及居民爱好和需求,每周开设工笔画、书法、国画等班次,招募师资团队。打造红色教育观影室,按照“月月有主题、周周有电影”的要求,为辖区党员和居民播放红色电影。四是持续拓展社区品牌。将党建活动和群众活动有机结合,采取“每周小活动、每月大活动”的方式,针对不同群体、不同节日、不同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效提升了社区党组织凝聚力。五是着力推进共管共享。在所有行政村成立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理事会,制定管理章程、基金管理办法和设施管护标准,按照每村x万元的标准设立基金专户,选聘x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开展村庄保洁和设施管护,建立分段包干、划段管理、绩效考核的工作运行模式,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村民共管共享的良好机制。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随着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心理行为异常和精神障碍人数逐年增加,如何加强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相互叠加、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矛盾纠纷呈现出“诉求利益化、形式多样化、参与群体化、化解复杂化”的多元发展趋势,如何有效化解各类矛盾问题,成为当前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难点之一。

三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原有住宅小区设施的老化,辖区人防、物防、技防设施落后,人防措施还存在薄弱点。

四是辖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力度还不足,部分在职居民习惯当旁观者,对基层治理工作不了解、不理解、不认同,不愿参与进来,持观望或者冷漠态度。

四、对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深入开展的意见建议

下一步,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措施,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推动基层各类组织共管,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制,引导各方面积极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确保社会治理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深化自治实践,加强法治建设,提升德治水平,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一是积极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诉前调解机制,在各镇设立涉农纠纷特邀人民调解工作室,建立诉前调解联席会议制度、诉前工作报告制度、信息通报制度、督查督导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健全诉前调解体系,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二是结合综治中心建设,在各社区(村)卫生室建立心理驿站和心理咨询(辅导)室,配备心理辅导人员或社会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心理援助服务,重视流浪乞讨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加强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促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衔接,预防和减少极端案(事)件的发生。

三是加强农村社区警务室规范化建设,配齐配强警力,实现村警务室全覆盖。以“雪亮工程”为依托,大力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布点建设、联网共享、智能应用和统筹管理,结合智慧城市和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建设,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集约化、联网规范化、应用智能化”。全面推行“红袖章”工程,动员组织辖区内已退休且身体较好的“五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教师、老退伍军人)以及爱心人士,出屋上街,看家护院,为全区平安建设做贡献。

四是建立居民恳谈会、访谈日,设置意见建议箱,在微信公众平台开设留言功能,拓宽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平台。进一步发挥道德银行、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的作用,积极动员公益组织、党员、居民群众以及热心公益人士自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广泛性、民主性和科学性。

上一篇:上海大学申请考核下一篇:设计理念陈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