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透视2010年民生新亮点

2024-05-15

政府工作报告透视2010年民生新亮点(精选6篇)

篇1:政府工作报告透视2010年民生新亮点

一是“增重三农,夯实基础”。温总理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 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坚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增加投入。

二是“改革户籍,资源共享”。温总理说,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 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并进一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变为城镇居民,也要让农民有一个幸 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三是“教育优先,人才强国”。温总理说,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 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改造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尽快使所有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师资达到规定标 准。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让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四是“文化创新,寓教于乐”。温总理说,政府要更好地履行发展公益性文 化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要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生产更多健 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五是“扩大就业,各得其所”。温总理说,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我们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六是“完善社保,排难解忧”。温总理说,要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切实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好扶残助残的各项政策,为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今年再提高10%。

七是“做大蛋糕,分好蛋糕”。温总理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 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八是“保障住房,遏制房价” 温总理说,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财政拟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比上年增加81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办法,抑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加大对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九是“推进医改,广为覆盖”。温总理说,要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五项重点工作。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今年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开展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保障试点,尽力为这些不幸的儿童和家庭提供更多帮助。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把这个世界性难题解决好。

十是“发展民主,人民当家”。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 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要适应新形势,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认真解决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动争议、涉法涉诉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 的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总之,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件件关乎民生,句句都是真金白银,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充满希望和期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老百姓的日子今后有一定会越过越好。

篇2:政府工作报告透视2010年民生新亮点

2010年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 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在这个背景下, 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做什么?带着这个问题, 新华社记者徐博、皮曙初日前专访了在武汉参加全国社会保险局长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

落实新农保试点、养老医疗保险“漫游”

“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启动以来, 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各地要求尽快扩大试点的呼声很高。”胡晓义告诉记者, “从各地初步实践情况看, 新农保能否顺利实施, 能否及早推开, 关键在于基层经办管理服务能力。”

他说, 如果通过试点, 能够总结出宣传广泛深入、服务方便快捷、发放及时到位、信息规范准确、基金安全完整、并能持续调动群众参保积极性的成熟经验, 就完全有可能加快新农保推进步伐, 提前实现全覆盖。

“同时, 要确保养老保险关系转续办法平稳实施。”胡晓义说, “这个办法涉及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层次问题, 既涉及地区利益关系的调整, 又涉及基层管理能力提升, 还涉及群众社会保障意识的培养, 要办好这件好事并不容易。”

胡晓义坦言, 春节前后是一个考验阶段, 大批农民工返乡过年, 会有一部分人提出退保要求;而春节后农民工返城重新就业, 是对接续关系承诺的真正检验。

“我们要抓住重点时段和重点人群, 持续宣传, 并积极主动开展与参保人员对账等活动, 用实例来证明‘续保、转保不退保’是更好地维护了他们的权益。”胡晓义说话掷地有声。

这位副部长告诉记者, 2010年还要全面落实医疗保险转续暂行办法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意见。其中医疗保险转续暂行办法将于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 他要求各地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于6月底前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进一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缺失问题

“近年来,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 陆续填补了一些制度空白。”胡晓义坦言, “但仍有部分群体游离在社保制度之外, ‘从无到有’的任务还没有彻底完成。”

他告诉记者, 以下三项是今年制度建设新的突破点:第一, 研究制定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指导意见, 统筹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原家属工、“五七工”的养老保险问题。第二, 下大力气解决“老工伤”问题。通过多渠道筹资、多形式并举, 争取年底基本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第三, 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绝不是为了财政‘甩包袱’, 而是为了促进事业单位更好地发展, 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益服务。”胡晓义说,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 是建立社会统筹互济、分散风险的保障制度, 形成多缴多得的激励约束机制。”

他要求, 各试点省市要结合事业单位机构分类、实施绩效工资和人事制度改革, 根据实际情况, 认真测算, 拟订具体政策和实施方案, 保证原来国家规定的待遇水平不降低, 实现制度平稳衔接过渡。在整个改革过程中, 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做好宣传说明解释工作。

继续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

胡晓义说:“在当前背景下, 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加大国民收入再分配力度, 既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又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他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2010年要切实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 确保春节前发放到位。尚有基本养老金历史拖欠的地区, 要进一步加大补发力度。同时认真做好新农保试点地区的基础养老金发放工作, 确保60岁以上农民春节前领到基础养老金。

他强调, 要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待遇。各地要组织实施好新版药品目录报销工作, 确保参保人员得到实惠。今年各统筹地区封顶线要普遍提高到职工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

“开展居民医保门诊统筹重点联系的城市要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通过政策制订和运行服务管理工作, 在实践中细化完善门诊统筹政策和管理, 为全国推开门诊统筹工作打好基础。”胡晓义说。

全力维护基金安全

“确保安全, 是基金管理永恒的主题。”胡晓义直言不讳, “今年的重点是认真总结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 针对发现问题, 特别是制度上、流程上的漏洞, 做好整改工作;推广基金监管软件使用, 大力开展非现场监督。”

同时, 做好基金预算管理。按照国务院指导意见要求, 各地要切实履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编报和预算执行职责, 通过这一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切实建立政府的责任约束机制, 积极探索系统、科学的预算考核评价方法, 进一步提高预算的执行力。

篇3:政府工作报告透视2010年民生新亮点

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开启农民就业新天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10年将加快建立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农民工进城务工和返乡创业的扶持政策,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

财政部透露,2009年年底,财政部已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各地预拨了2010年就业转向资金232亿元,用于支持各地做好就业工作。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也表示,2010年将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建材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创新阳光工程培训内容和模式,充分发挥中等专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推动改善农民丁进城就业和返乡创业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对此,专家指出,2010年,更多的农民工有望得到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也将更加容易。这些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就业形势不断好转,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还将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扩大农村社保网的新突破

每年春节前都是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农民工退保的高峰期,但今年情况有了变化。随着2010年1月1《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正式实施,更多农民工选择不再退保。

新实施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明确,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转移,这意味着农民工跨省转移养老保险的通道已经打通,为了养老有更好的保障,他们已无须退保。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2010年城乡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将继续扩大,并进一步加大农民工劳动关系协渊、争议调解仲裁和监察执法工作力度,同时还将推动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或居民社会保险,重点在农民工集中的商贸、餐饮、住宿、文体、娱乐等服务业领域启动农民工参保工作。

此外,备受关注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自2009年启动以来正在各地有序推进。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7个省份320个新农保首批试点县和4个直辖市的试点方案被批复。

展望2010年,江苏省已明确提出,今年将实现新农保在省内的全覆盖。种种迹象显示,2010年新农保将在更大范围内扎实推进,广大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向实现“养老不犯愁”又迈进了一步。

中职教育农村困难家庭免学费: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2009年末,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宣布,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涉农专业的学生逐步免除学费。这意味着2010年新学期开学,农村困难家庭的中职学生和涉农专业的学生有望实现免费上学。

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2009年我国提前一年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政策目标,全国近1.5亿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利书政策,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112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中职教育对农村困难家庭的学生免学费,是继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我国促进教育公平的义一件大事,中央财政已于日前下拨了2009年秋季学期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24亿元,专项用于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学生免学费补助和三年级顶岗实习困难专业补助。

篇4:叶青:政府工作报告的新亮点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大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叶青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作为一个经济学教授,两会的热点人物,叶青频频见诸报端。说起这次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叶青滔滔不绝。他说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很有新意,亮点很多。”他还就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他首先谈到要公开“三公经费”及公车改革的问题,认为应该加大推进力度。他谈到要对公立医院进行改革,做到医药分开。说到这些,叶青面色凝重地说:“这都是老大难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解决,关键看落实,公立医院不同于私立医院。”

谈到对银行业的监管的问题,他认为要对大的国有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和调整,要给小银行及民营经济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这里叶青还引用了总理报告中的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叶青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国企银行高管、国有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进行控制,鼓励小型银行的发展,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要。

对于中国的加工贸易,叶青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应该过分地依赖加工贸易,仅满足于加工贸易会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我们应该改变这种贸易方式,他说:“一方面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尽量做高端、无污染的产品,可以把生产基地延伸到中西部,与其扩大出口,不如增加产业的输出;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培养产业输出基地,去其他国家生产汽车、服装、钢铁。作为经济第二大国应该发展的方向,我们的出口已经成熟了,可以走出去了。”

关于民生的问题,叶青给我们列举了一些相关数据,认为要更重视民生,经济宁可放慢一点,环境要做得更好一些。

说到自己关于公车改革的建议,叶青颇感欣慰,他说自己连续多年提出此建议。叶青曾以身作则,拒绝公车待遇特权,他说:“只有这样,我提出来才更有价值,才更有说服力。”同时他希望加快公车改革方案的出台、落实。

在今年两会上他还建议,在武汉建立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区,让高校和科研所支持企业,参与企业的研发体系建设。他说:“武汉高校比较多而且集中,让高校与经济结合在一起,以武汉作为试验点。高校科研所和企业合作,这将成为武汉未来发展的一个巨大潜力。”

篇5:政府工作报告透视2010年民生新亮点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体系;体制机制改革;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29-02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这一纲领性的文件对今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指导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宏观改革、中观上提高服务产业的能力、微观上转变教育教学方法有前瞻性的指导作用。各职业院校准备乘国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东风,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实现现代职业教育跨越式的大发展。

一、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现代职业教育政策的原因

(一)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呼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更新

为什么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同样这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能找到答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发展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众多‘创客脱颖而出……”进入21世纪10年代,我国之前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保护的要求。随着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新行业、新兴态、经济新模式的发展,呼唤新型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力资源的培养呼唤倒逼职业教育改革。

包括应用本科在内,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机制,每年培养数以百万计的技能型人才,但仍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需要。李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为适应“中国制造2025”,原有的产业结构有的要调整,有的要升级,而从事该项工作的劳动者所需的技能也要与时俱进地更新,这就倒逼职业教育面向产业进行革新。

(二)用人单位的需求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市场选择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针对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改革方向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俗地说,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暨市场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迫使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由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学校教育办学思想、职业定位、专业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存在不同程度的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有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没有给予明确引领的因素,为此,教育部发文“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解决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借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群众对……教育……等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群众的不满主要是由于目前职业院校地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各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水平与美国、欧洲等发展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教育层次结构尚未理顺,创新发展模式尚未完全清晰,人才的培养尚未系统化……,而这一切都需要职业院校借助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浪潮。建设适应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的专业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口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职业院校的引领作用

认真贯彻领会李克强总理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精神,对职业院校与职业教育改革有引领作用。

(一)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去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单一、校企合作不稳定,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按照李克强总理的部署,接下来由企业主导生产、教学、科研协同创新,在企业设置企业、学校共管共赢、良性运转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的新平台,使学校和企业共同受益,达到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

(二)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扩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实施范围,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不断释放。”整合应用本科、高职高专、中等职业教育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以用人单位的需要为导向,各职业院校之间资源相互衔接,用人单位与职业院校之间的资源融通共享。用人单位的优秀员工可以到职业院校任教,职业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到用人单位工作现场实践性教学,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形成工学结合的新模式。

(三)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大职业教育理念是一种强调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教育理念。基于大职业教育的视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现代性、类型特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可以围绕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教育过程的全程性、办学形式的全方位性、教育学制的全贯性、教育体系的全套性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通性等几个方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不仅要注重国内的职业院校,也应放眼全球,将目光投射到国外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一是走出去,去学习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与模式。二是通过国际合作办学的方式将国外的职业教育引进来,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领域、新空间。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路径

(一)现代职业教育对接现代产业体系

历史已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随意后工业化的来临、全面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悄然改变着现代产业体系。职业教育是服务于产业结构,服务于国民经济,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培植现代职教体系必须认真研究国民经济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以“互联网+”新业态、“中国制造2025”等对人力资源的新需要为导向,职业教育紧贴产业结构,使现代职教体系对接现代产业体系。

(二)社会服务能力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良性互动

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宗旨就是要有效整合政校企资源,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需要健全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激励机制,由政府主导或由NGO建设产学研结合的交流机构,微观上为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宏观上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研究生教育无缝衔接

“构建适应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的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已明确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职业院校应进行招生制度改革,由上往下依次贯穿研究生职业教育(包括博士和硕士)、本科职教教育(应用本科)、高职高专、中等职业教育等,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选拔上升通道,实现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研究生教育无缝衔接。

“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职业教育同样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尤其是来自农村地区的生源。“技术、技能和创意是产业和职业创新的三大驱动轮。而职业教育是三大驱动轮的发动机和原动力。在创业型经济时代,职业教育有了全新的理念和功能。”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院校教职工的号角、是用人单位的冲锋号、是青年学子的福音、更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火车。

参考文献:

[1]唐高华.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22(2):19-22.

[2]肖凤翔,薛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2):28—31.

[3]许正中等.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

篇6:政府工作报告透视2010年民生新亮点

过去10年,东北振兴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经济总量明显提升,产业竞争力逐渐恢复,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民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相对于经济总量的提升和优势产业的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仍然有待加强,受历史因素影响,东北地区民生欠账较多,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城市分布集中,城市棚户区分布集中,厂办大集体分布集中,职工工资增长慢、社保欠账多、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保护也有待加强。以养老保险为例,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职工进入大规模退休期,2014年辽、吉、黑三省养老保险赡养比分别为1.91、1.71、1.41,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社保全国统筹推进极其迟缓的情况下,仅为弥补社保欠账,目前东北各省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缴费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个百分点,这大大加重了东北地区的企业负担,抑制了企业竞争力。再比如,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东部地区)资源枯竭城市有21个,占全国30%,随着资源储量大幅缩减,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民众生活十分困苦,随着石油、煤炭等价格大幅下降,许多能源资源产地的民生问题再次凸显。

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制约了东北地区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日益影响东北地区的改革发展稳定。只有把民生保障好,才能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等任务,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只有把民生和发展有机衔接起来,才能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建议不再把GDP或人均GDP指标作为第一衡量标准或主要衡量标准,而应该重点看以下两个指标。一是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区域生活条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否缩小。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设施基本完备,即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民生状况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供水、供气、供电、供暖全面覆盖,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航等现代化交通设施基本具备作为衡量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准。二是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生态环境之间是否相互协调。按照各地区功能定位,促进人口分布和流动与经济、产业相协调,使人口、经济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哈大轴线应进一步集聚产业和人口,成为东北乃至全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带,其他地区依托重要交通轴带开展点状或片状开发,实现面状保护,建成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切实保护好青山绿水。

要全面贯彻落实好新一轮东北振兴在民生领域的五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高度重视去产能过程中的就业促进工作,加快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普惠、均等、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使城乡居民普遍享受一致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和生态安全,合理分享东北全面振兴成果,实现共享式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棚户区、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工程,尽快完成东北地区采煤沉陷区治理任务。加强矿区生态和地质环境整治,开展露天矿坑、矸石山、尾矿库等综合治理。

三是实施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工程,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更新改造力度,全面推进老工业区改造,优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和辐射能力,促进重点城市群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四是将资源型城市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区域,支持资源枯竭城市、独立工矿区等加快解决社会民生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完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城区与矿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五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支持林区、草原、湿地、沙地等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推进清洁生产,构建循环的产业体系,打造北方生态屏障和山清水绿的宜居家园。

在这一过程中,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真正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相得益彰。逐步把政府的职能转向重点构建市场环境,吸引企业家到东北投资创业,引导产业、产品和要素按市场信号的指引自由顺畅流动,引导人口从生态地区和农产品主产区有序流出,引导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从供需两侧达到就业和人口的新平衡。

二是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按照公共财政框架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制度,中央政府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并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事项上担负更主要的支出责任。改变长期以来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中央确定原则框架,地方根據财力制定实施标准的做法。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建立全国统一、流动转接顺畅的社会保险体系,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通过实现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清晰划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引导东北地区地方政府把工作着力点由招商引资、争取优惠政策转移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

三是处理好行政区和类型区的关系。对于东北三省一区面临的社保欠账,结构调整难度大等共性问题,应加大就业、社保、教育、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省级行政区继续加大力度解决。同时,进一步提高民生工作的精准性和针对性,加大对“老少边贫”和产业衰退、资源枯竭、生态严重退化等特殊困难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对于贫困地区,突出精准扶贫,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对于边境地区,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上一篇:房务部会议纪要140224-00下一篇:声乐兴趣小组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