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传)读后感

2024-04-13

(邓小平传)读后感(精选8篇)

篇1:(邓小平传)读后感

《邓小平传》读后感

当代的中国正在圆梦,圆一个四十年前的梦。而提出这个梦的老人,是所有回顾中国现代化进程以及富国富民之路的人都避不开的。他,就是邓小平。

邓小平,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他在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汉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确保了党和国家的稳定发展。他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

他于1904年出生,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4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8年任八路军129师政委,1947年率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1949年参加开国大典,1959年任中央军委常委,1975年任中共中央副主席。

邓小平能有如此成就与他的性格分不开的,邓小平接受到新旧双重教育,使他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善,思维方式也较灵活,逻辑思维也比较严谨。这些为他后来的良好成长打下了基础。第二章中“无论置身何处,邓的性格在十六岁和二十一岁之间应该已经形成了。但难以令人置信的是,他如此年轻就变得那么坚强、自信。”在这段中,作者表达了他对邓小平的性格评价,也正是他的坚强和自信,让他在陌生世界里,靠他自己的智慧度过了一开始在国外艰难的求学生涯。在法国,他一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一边勤工俭学。在那里条件很艰苦,他漂泊了许多地方——从马赛到巴耶。在这段时间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在机车上当司炉和厨房帮工,能找到什么工作他就干什么工作。艰苦的生活条件磨练了他的意志,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不论遇到怎样的境遇,他从未放弃。更重要的是,他遇见了共产党,他开始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信仰,并相信终有一天他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后来遇到了周恩来,在他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也是在这一时期,他拘谨。不耐心的性格消逝不见了,到了1926年,他和伙伴们去了莫斯科,获得了机会,在政治上进行了深造。

他迈上了荣誉的顶峰,更走过了腥风血雨,而对他人生经历最好的概括莫过于“三落三起”。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此为 “第一落”。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是为“第一起”。1966年“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此为“第二落”。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是为“第二起”。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此为邓小平的“第三落”。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此为“第三起”。

即使在政局复杂,环境险恶情况下。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边工作边思考中国的问题,为中国的命运而担忧,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邓小平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他的哪一次“起”不是升至人生巅峰,哪一次“落”又不是跌至命运的低谷。他每次的“落”都是因为他坚持真理,从不向谬误低头;而每一次的“起”,他都会尽心竭力为革命胜利、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勤奋工作其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敬佩。没有索取,只有奉献,甚至在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后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这不仅让人想起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体现了伟人的风范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患难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大智大勇。“三落”一次比一次沉重,“三起”又一次比一次辉煌。他“三落三起”所彰显的胸怀、智慧和意志,都可以给我们以深刻而永恒的人生启迪。就像孟子在三千多年前所说的那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所有的苦都是为了拨乱反正而吃的,也是为了中国的未来而受的。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带领着中国共产党以郑重的态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纠正自己的失误,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式做出科学判断,成功的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祖国统一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他常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没错,他一心想着人民,想着中国的发展,想着尽快让中国富强起来,让老百姓富起来,于是他呕心沥血,以前所未有的经济思想带领着整个百废待兴的中国走向改革开放。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1980年,我国东南沿海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相继兴办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划定一定的区域范围,实行特殊的政策,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树立了一个全新的、行之有效的模式。

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我们坚持走这条道路,二十几年来中华大地发生巨变,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国家总体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国际地位和影响空前扩大和提高。

1985年,《时代》周刊以邓小平的头像作为封面,告诉世界,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对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所取得的经济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赏。中国这一曾千疮百孔的国家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再次立足于世界,迈向了富强!邓小平是真正坚定的马克思义理论的实践者。纵观其一生,无论局势多么复杂险恶,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政治上一直坚定地拥护真理,拥护党和人民利益。做实事,讲真话,不唯上,不唯书,不搞个人崇拜,不搞一言堂。他为中国后来数十年改革开放,放开手脚摸索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谋求和平发展的和民族强盛,创造了思想和制度上的环境。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社会主义重振雄风,再造辉煌,开辟一条希望和成功之路,为人类解放事业做出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信息33班

张冉

学号:2130502071 2014年12月13日

篇2:(邓小平传)读后感

——读《邓小平传》有感

说到邓小平,首先浮上我脑海的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一称号,想起他的邓小平理论。我所了解的邓小平,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人,在他不够高大的身躯里,承载了超越常人的伟大人格。但是,实话说,我对邓小平爷爷其实并不了解。我很感谢理查德·伊文思著作了《邓小平传》这本书,也非常庆幸自己看了这本书,是我对邓爷爷的人生有了更多深刻的了解。

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客观的角度对邓小平的生平进行了记叙,并没有涉及多少个人情感,我们读者可以客观地了解邓小平,自己对他进行评判,不受或少收作者的影响,因而我也非常喜欢这个作者。同时,阅读了这本书以后,我被邓小平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不屈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征服了。邓小平于1904年诞生于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可以说,邓小平的一生,几乎见证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从清光绪到中华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的一生三起三落:第一落为1933年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理论而被党内领导人批斗下放,同年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则为第一起;第二落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被撤去一切职务,第二起是他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第三落是晚年毛泽东的失误造成的,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撤销邓小平的职务,只保留了他的党籍,而后1977年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又使他有了第三起。这三起三落,构成了这个伟人一生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邓小平这样一个伟人的诞生有三个因素。首先,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便是时代的因素。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外国势力入侵,各种思想激荡,各种反帝反侵略运动此起彼伏,这样的时代需要进步人士的强大领导。邓小平生活于此,受其影响深刻,必须使自己适应它,并且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能有利于时代的人,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其次,邓小平身边的人也起到重要作用。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是一个读书人,曾就读于成都政法学校,常年奔走于内外,也是一个有见地的人。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父亲以及一位与他年纪相仿的叔叔,邓小平才得以出国念书,才能接受更多的新知识,新思想。后来,在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赵世炎、周恩来)的影响下,邓小平加入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渐渐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邓小平自身的性格。理查德在书中的第二章中就写到“无论置身何处,邓的性格在十六岁和二十一岁之间应该已经形成了。但难以令人置信的是,他如此年轻就变得那么坚强、自信。”正是他坚忍不拔的性格使他度过了国外艰难的求学生涯,也使他在后来的三起三落中不曾改变初衷。在任何困境中,他始终保持乐观,他相信不管怎样,一切总会过去的。在1973年二起的时候,毛泽东曾问他这么多年是怎么熬过来的,他回答说“忍耐和等待”。即使在逆境和挫折中,他还是冷静地分析总结问题,时刻准备着为人民谋福利,为新中国促发展。

篇3:(邓小平传)读后感

一、邓小平理论改变了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对邓小平做了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者, 邓小平理论主要创立者。”他“留给我们的最重要思想和政治遗产, 是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一次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战略步骤、政治保证、祖国统一、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基本问题, 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 邓小平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八大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 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 是极为艰巨的任务。”邓小平给中华民族复兴指明了一条实现途径, 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的选择是正确的。1987年8月29日, 邓小平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指出:“十三大归根到底是改革开放大会。十三大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这个实际制定规划。”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历史阶段,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 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仍将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 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1985年8月28日, 邓小平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时谈到, “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 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 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 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阐述, 明确了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

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 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动力,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 实行对外开放, 以点到面, 无疑是对外开放的最好形式。这种突破陈规、勇于开拓的实践形式, 打破了国内区域经济不流通状况, 也打开了与国外技术、贸易合作之窗, 对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第三代领导要取信于民, 得到人民对这个集体的信任, 使人民团结在一个他们所相信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周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不能动摇。”依靠群众,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既是对党的要求, 也是人民的期盼。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邓小平明确指出, “要整好我们的党, 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不惩治腐败, 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 确实有失败的危险。”坚决惩治腐败,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对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上, 邓小平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在祖国统一问题上, 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983年6月, 邓小平在与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谈及实现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方针政策时讲到:“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我们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是‘两个中国’, 而不是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 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 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一步阐明了一国两制的具体内容, 指出台湾地方政府对内政策可以保持自己原有的一套, 但前提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1984年, 邓小平同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谈话讲到, “世界上有许多争端, 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 我多年来一直在想, 找个什么办法, 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 来解决这种问题。”“一国两制”是在尊重现实基础上提出的新路子, 开创了解决国际争端新方法。

正是邓小平对发展社会主义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 使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用全新的视野看待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 在放眼世界、立足国情基础上开创的“中国模式”被世界所关注和借鉴。

二、邓小平理论影响了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贡献, 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邓小平通过敏锐的观察, 正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 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新判断。通过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利益得失、矛盾冲突、发展态势的判断, 表达出中国广交朋友、帮助弱者、永远不称霸的外交立场, 引导中国成功走上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邓小平通过分析当今时代最突出的矛盾, 指出:“当前世界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是有希望的, 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应当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邓小平运用辩证的思维观察世界、分析矛盾, 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指出世界的发展变化和主要特征, 给人们提供了对世界矛盾问题看法的新视角, 并对世界人民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新方向。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邓小平通过对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关系的分析, 始终站在中国主权和国家利益基础上, 谋划了中国新时期一系列重大外交战略决策。他指出“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 是真正不结盟, 中国不打美国牌, 也不打苏联牌, 中国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 在争取和平前提下, 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 发展自己的国家,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0年3月3日, 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 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邓小平站在中国主权角度上, 明确了中国外交战略的立场和原则, 提出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永不结盟、广交朋友等重大外交战略决策, 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中国的切身实践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永不称霸的外交理念。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邓小平同志的贡献, 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 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邓小平同志赢得了中国人民衷心爱戴, 也赢得了世界人民广泛的爱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他为中国设计出新时期发展的美好蓝图, 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在经济、法制、文化、社会建设、国防、港澳台工作、外交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构建起了属于中华民族的“富强梦”, 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21世纪的今天, 在党中央几代领导人的接续奋斗下, 经过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努力, 携手相依, 我们已步入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上, 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 我们也应认识到,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党和国家将面临更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迎接更多困难和挑战。前进的道路上面临许多荆棘, 但我们有实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曲折与困难。这种自信和能力与我们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分不开。“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要完成新时期“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们应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让邓小平理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 (1975—1997) (上、下)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篇4:《邓小平传》

作 者:理查德·伊文思〔英〕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毛泽东传要看迪克·威尔逊、特里尔,邓小平传要看理查德·伊文思!世界视野中的邓小平,西方同类传记中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被译成多种语言,全球热销,最客观公正的纪念碑式传记作品。西方邓小平研究专家、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RichardEvans),与邓小平多次面对面接触,三十年心血力作,全方位揭秘鲜为人知的邓小平!独家第一手材料,最新图文版,真实再现重大历史事件。

内容选摘:

作为一名领导者,邓小平的风格与毛泽东截然不同。毛泽总是高高在上地与他的同事保持一定的距离,邓小平则和他们打成一片;毛泽东善于掩饰自己,经常隐藏自己的真正感觉,邓小平则尽可能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毛泽东常处理抽象事物,邓小平则喜欢处理具体的事情,即便阐述一些原则问题时,亦是这样。邓小平的领导风范已不仅仅是风格问题。他有远见且实干,他能够并且已经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当一个问题出现时,他不是等待和观望,而是立即采取行动加以解决。他待人严厉但不残酷。政治局对华国锋作出结论后,他没有组织新闻媒体毁坏华的声誉,更没把他投入监狱。

作为一名决策者,邓小平有两项优点:他看得很远,而且他规定,所有的计划和提议都应该先试试看行不行得通。就前者来讲,他遵循的是列寧主义传统与中国政治的传统。在其早期的政治生涯中,也曾遵循毛泽东的作法。1930年代,毛泽东主张党和军队要与国民党和日本人进行一场持久战。邓小平则更进一步。他所设定的一些政治和经济目标,有的他生前或许可以看到,有的可以肯定他这辈子根本看不到。例如,他很乐意把1997年定为香港回归中国的日期,把本世纪末和下个世纪中叶分别定为党和政府实现其经济目标的日期。同多党制国家的政治领导人相比,邓小平有条件把眼光放得更远。但是他不一定非要这么做。许多共产党领导人并没有看得这样远。

服务指南:

定 价:?49.80

篇5:邓小平传读后感

姓名:倪浩浩

学号:

本书作者:理查德·伊文思翻译:武市红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1111250135 [英]1996年

读《邓小平传》有感

印象中对邓小平的记忆停留在几个长长的头衔上,党和国家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主要领导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基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的总设计师等,一系列高高在上的头衔把他推到了至高的地位,灿烂的光环让常人难以望其项背,似乎他一直离我们很远,似乎他本身就是一个应该被人们敬仰的人。

但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拜读了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的著作《邓小平传》,才揭开了蒙在我眼前的那层神秘的面纱,一个清晰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邓小平开始出现在我面前,让我近距离的了解了伟人的一生,纠正了我先前的误解。

理查德•伊文思以一个外国人的的视角,用不加修饰的质朴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代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从一个山沟沟里小县城农民的儿子,到共和国的奠基者、开拓者,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又遇到了什么样的磨难,作者一一向我们道来,还原我们一个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的现实中的邓小平。

1904年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牌坊村,原名邓希贤,早年接受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16岁时获得机会到法国留学,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在那里他最早接受到了西方先进的思想理念,后来在那里加入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了早期的共产主义活动,并结识了周恩来,在周恩来的指引下,他接触到了更多的先进的共产主义理念,参加组织了很多罢工活动,在这一阶段他逐渐成长起来,并引起法国当局的注意,不得不回到国内。正如第二章中作者说“无论置身何处,邓的性格在十六岁和二十一岁之间应该已经形成了。但难以令人置信的是,他如此年轻就变得那么坚强、自信。”

后来回到国内,邓小平开始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从此紧紧地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军旅生涯和政治生涯两个方面:

在军旅方面,抗日战争时期,他和刘伯承领导组建了一支可以和朱毛红军一样名留青史的伟大军队——刘邓大军,他们深入华北敌后,创建了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像一把尖刀直插敌军心脏,大量牵制了敌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巨大贡献。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1949年9月,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10月,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和刘伯承率部向西南进军,占领了云、贵、川、西康诸省,参加领导了进军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实现中国大陆的完全解放。

在政治方面,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在这个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同时,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香港和澳门已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回归中国。他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本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

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他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邓小平无论在军事还是在政治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正如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每一项伟大成就的背后,都必须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我们看到了邓小平的成功,但我们又是否了解他背后的艰辛呢?他在“三起三落”中所经受的苦难,在巨大变故中所保持的淡然,每一个都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世界,需要多么强大的承载力,这都是我们所无法企及的。

第一落,在20世纪30年代初,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担任省委宣传部部长,因执行毛泽东正确路线遭到掌握中央权力的“左”的势力的批判和斗争,被撤销所任职务并受到党内“最严重警告”处分,贬为区委巡视员。后又在6月份又被中央军委调到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

第二落,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文化大革命”刚开始不久,邓小平就被指责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全国范围声势浩大的声讨和批判。他当时担任的党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未经任何正当程序便被撤销了。接着,随着林彪“一号令”的发布,已经65岁的邓小平又被发配至江西新建县的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当了一名普通钳工。到了1973年,才恢复总理职务,是为第二起。

第三落,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北京许多干部群众为悼念周恩来逝世,反对“四人帮”倒行逆施,自发地掀起了“天安门运动”。为此,邓小平又被指责为“天安门反革命事件”的“总后台”,并被撤销了所担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等党内外一切职务,只“保留党籍,以观后效”。到了1977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恢复了职务,并且由此确立了新一代中央领军人物的地位,这是第三起。

三起三落,每一次都是由巅峰跌落到谷底,面对连续严厉的政治打击,若是我们常人,我想一定会精神崩溃,从此不再涉及政治,淡出政治舞台,过上清淡的普通人生活,但是这是邓小平,这是经历过长征,这是伴随革命一起成长的革命家,他面对一次次的打击,坦然的接受这一切,他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意志消沉,没有脱离政治舞台,因为他始终坚信,黑暗总会过去的,光明的太阳最终会突破层层乌云将光芒洒向中国大地,他在等待时机,在下放撤职期间,他没有徒劳的等待,而是在不断地思考改变中国的方法,他在为将来中国的发展谋道路,就像南宋陆游一样,即使赋闲在家,始终心忧祖国。这种种无不彰显了一代伟人无私无畏的品德,坚忍不拔的意志,海纳百川的胸怀,忧国忧民的风范。

篇6:邓小平传读后感

书中以大量翔实的资料,讲述了邓小平同志的早年生活、战争年月、十年战乱、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历史时期的经历。在阅读中,让我在了解了邓小平同志波澜壮阔、功勋卓著的一生的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教育。邓小平对于我来说是位陌生而又熟知的人,陌生是因为在我记事时他已经基本脱离政治舞台了,而说熟知则是邓小平的名字意味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和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毛泽东曾对邓小平做过这样的评价:邓小平德才兼备,军政皆优,是一位能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非凡帅才。除此之外,毛泽东也给予了邓小平的八字评价--柔中寓刚,棉里藏针。

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

邓小平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父亲在家里严格而又谦和,邓小平就继承了父亲的性格——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邓小平接受到新旧双重教育,使他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善,思维方式也较灵活,逻辑思维也比较严谨。这些为他后来的良好成长打下了基础。并且邓小平曾到法兰西求学,在那里条件很艰苦,他漂泊了许多地方——从马赛到巴耶。在这段时间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在机车上当司炉和厨房帮工,能找到什么工作他就干什么工作。后来遇到了周恩来,在他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也是在这一时期,他拘谨。不耐心的性格消逝不见了,到了1926年,他和伙伴们去了

莫斯科,获得了机会,在政治上进行了深造。1927年2月,邓小平接受中央分配,到西安的中山军事学校工作。在白色恐怖时期,邓小平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也形成了他严谨认真、守纪的工作作风。他在战争中支持毛泽东的战略主张,从此与他形成了一条牢固的政治纽带。

(1)抗日战争时期

他和师长刘伯承深入华北敌后,创建了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1943年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时,在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全面工作。

(2)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1949年9月,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10月,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和刘伯承率部向西南进军,占领了云、贵、川、西康诸省,参加领导了进军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实现中国大陆的完全解放。

(3)建国时候

他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同时,他还提出要尽快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在这个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82年9月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他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同时,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香港和澳门已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回归中国。他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本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他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然而,在称赞邓小平同志辉煌的事迹之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背后的艰辛与努力。在建国以后,邓小平由于受到四人帮各方面的陷害和诽谤,一次又一次地被党排挤出去,被下放到农村去改造,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边工作边思考中国的问题,为中国的命运而担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邓小平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看到他的三起三落,我不禁叹服,他的哪一次“起”不是升至人生巅峰,哪一次“落”又不是跌至命运的低谷?在人生的道路中,我们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就自己的梦想,每个人踩着脚下的路,都走得那么小心,那么畏缩。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知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其中的艰难和险阻只会化成前进的动力,他的每次“落”,都因为坚持了真理,坚持了自己的原则,每次的“起”,都为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他尽心尽力的为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富强繁荣以及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奋斗,其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敬佩。在书的末尾作者总结了邓小平的品格,他坚强、不屈不挠,正因为这个珍贵的品格,让他无论在人生巅峰和跌至命运的低谷都能坦然处之,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政治史上的奇迹。我想,这就是邓小平同志的伟大之处,过人之处,他用他坚强的意志力,用他独特的眼界,观看这个复杂的世界,然后很好的运用自己的智慧,看清当时的情形,运用自己的智慧,对当时的中国做出了很重大的贡献。而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在邓小平同志敏锐的视角,还要学会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要学会运用我们的所学的东西,结合我们的所想,很好的分析当代的政治、时事。分析当代我们社会的问题,对时事要很敏感,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篇7:邓小平传读后感1500字

邓小平的一生跌宕起伏,如果是按照上面的方式来写,一定也很精彩。但是这本英国人所著的《邓小平传》就比较平实了,甚至有点儿平铺直叙。

本书记录了1904--邓小平一生的主要事迹,基本都是客观地记录、分析,一些细节作者也予以核实,比如,在官方的版本中,邓小平在法国工厂是技术工,但是作者调取了档案记录,证明了他当时从事的不是技术工,而是毫无技术含量的工种。

这本书中,几乎看不到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我读《乔布斯传》也有这个感觉,很少见到细腻的心理描写。作者在书中极少猜测,甚至不做评论。

经济学中有个重要的思维方式:不看动机,看结果。其实当事人的内心活动是很难猜测的,但是判断后果就比较容易了。缺少了心理描写,虽然不是那么精彩,但胜在以事实说话,比较令人信服。

邓小平虽然做出了伟大的业绩,但是本书没有过分地地拔高,或者神话。你仍然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既是一个伟人,同时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篇8:邓小平传读后感.doc

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

邓小平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父亲在家里严格而又谦和,邓小平就继承了父亲的性格——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邓小平接受到新旧双重教育,使他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善,思维方式也较灵活,逻辑思维也比较严谨。这些为他后来的良好成长打下了基础。

邓小平曾到法兰西求学,在那里条件很艰苦,他漂泊了许多地方——从马赛到巴耶。在这段时间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在机车上当司炉和厨房帮工,能找到什么工作他就干什么工作。后来遇到了周恩来,在他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也是在这一时期,他拘谨。不耐心的性格消逝不见了,到了1926年,他和伙伴们去了莫斯科,获得了机会,在政治上进行了深造。

1927年2月,邓小平接受中央分配,到西安的中山军事学校工作。在白色恐怖时期,邓小平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也形成了他严谨认真、守纪的工作作风。他在战争中支持毛泽东的战略主张,从此与他形成了一条牢固的政治纽带。

邓小平被任命为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邓小平参加了大大小小很多战役。

邓小平曾三起三落,从没被打倒过。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以郑重的态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纠正自己的失误,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式做出科学判断,成功的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第二篇

我阅读了理查德.伊文思著的《邓小平传》它采用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位伟人辉煌的一生。其中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完全征服了我,是我对遥远又亲切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邓小平,一位时代伟人,和无数扭转人类历史的人物一样,诞生于普通的平民阶层。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作为一位传统的读书人,其形象深深的幼年的小平。小平自小接受老式私塾教育。后来升入广安中学学习现代科学。在父亲的影响下,年轻的小平把目光放在更远。1920年,16岁的小平来到法国,在那里,它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又参加勤工俭学,更重要的是,在开放的法国,他遇见了共产党,共产党使他在污浊的政治气氛中感受到一丝清新的空气。后来,在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影响下,他加入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邓小平身在法国,却无时不刻注视着祖国的形势。在祖国最需要自己的时候,他回到了内战纷纭的中国。随之而后。便是他同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为中国带来了光明。在他回国后的四年多时间里,邓小平一直在有生命危险中度过。在西安,邓身兼三职,当时的国民革命

运动随着孙中山的去世,内部矛盾日益加剧,终于分裂成两派。1927年3月蒋介石开始采取分裂行动,展开了一连串残酷无情的清洗运动。大屠杀在南京、广州以及长江三角洲一些小城镇蔓延开来。这使共产党面临抉择:是与国民党分道扬镳还是继续与左翼国民党合作以争取和控制他们。5月下雪召开的共产国际常委上决定共产党继续与左翼国民党直接合作,从那以后共产党的处境越来越糟糕了。8月7日,邓小平以党中央秘书的身份参加了中央委员会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从而亲身经历了共产党从惨败转向全新战略的过程。

当历史跨入二十世纪的时侯,中华民族处于深重的苦难中。为了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在酝酿中.全国处于大变革的前夕。邓小平就诞生在这个大动荡的年代。

影片以回忆穿插的形式叙述了邓小平的生平事迹,这样的方法给了人强烈的印象:一个很不起眼的矮小老头坐在漓江的游船上,手里拿着根过滤嘴过分长的烟,还不时地和旁边的人聊着,不知道的人怎么会想到这就是我们中国第二代伟大的领导人——邓小平呢?镜头一转,出现了30年代的中国,开始讲述邓小平年轻时代在广西的活动:一个精干的小伙子活跃在历史的舞台!这样鲜明的对比给人的冲击无疑是不小的!

邓小平,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5岁入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初到苏联学习。

影片讲述的是邓小平回国后在广西时的救国解放活动。邓小平1927年春回国,被派往西安冯玉祥国民军联军从事政治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改名邓小平,8月7日在武汉参加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年底随中央机关迁往上海。1928~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夏,作为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化名邓斌,同张云逸等于12月和次年2月,先后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影片中有这样的一幕,一个老太太讲述邓小平去见当时在农村里工作的一个同志时的情况说:“他当时说自己是邓斌,进去后就说自己是邓小平。”说的口气还好象非常气愤邓小平“欺骗”了她,当时引来了同学的一阵笑声。我想,是不是就是那个时候锻炼的小心谨慎让邓小平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走“稳”的路线,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带着中国人走上了正确的富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呢?

邓小平在1931年夏,到江西中央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由于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当时党内“左”倾领导者撤职。以后,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主编。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当时影片还播了在邓小平曾经工作过的房子里发现了一个都是小孔的顶梁,房子的主人把它锯下来交给了国家。那些小孔就是当然为了藏机密文件用的,真是一群聪明的共产党人啊,只有这样有智慧的一群人才可能在当时中国这样一个恶劣的条件下带领着中国的苦难人民走走出了黑暗吧!?

影片还介绍了邓小平和他的妻子卓琳的恋爱史,或许在现代人看来那不是恋爱,没有甜蜜的恋情,没有感人的表白,有的只是平实和朴素。邓小平为了中国,为了中国的人民放弃了和妻子一起相守的时光,放弃了甜蜜的夫妻生活。或许在那个时候看来都是“平凡”的,但我们站在现在的角度看,那就是“伟大” 的。牺牲精神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觉悟的,邓小平这样无私和彻底的精神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振兴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这样的领袖,可敬,可佩,可爱。

上一篇:上海初中入学告知书下一篇:法律援助律师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