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电影观后感

2022-06-27

第一篇:邓小平电影观后感

《邓小平》电影观后感

观看电影《邓小平》有感

邓小平传奇的一生是怎么样的?他又怎样书写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党的指导思想?又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者?一个个的问题,一幅幅场景,历历在目,而答案都可以从《邓小平》这部影片中得出,可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影片。

这部电视片围绕邓小平几十年的革命生涯,特别是他在革命和建设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提出的思想理论,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主线,反映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和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形象地反映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富有立体感,是学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极好教材。的确,欣赏完之后,利用这一形象、生动的教材,深化了我们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更形象生动和更深层次的让我们同学学习了《毛泽东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老师的苦心终有收获,其中伟人邓小平的精神和生活态度更是让我们记忆深刻。

片段一——勇者无畏,痛批“凡是”

记得在影片刚开始,邓小平还处在**中,当时四人帮”被粉碎了,但是邓小平同志的政治命运并没有立即得到改变。当时,中央还要求全国各地在揭批“四人帮”的同时,继续“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而且党主席的接班人华国锋同志坚持两个“凡是”,这让全国上下再次陷入恐慌。当邓小平同志听到这样的消息时,他就明确表示这样不行!后来他还进一步指出“毛泽东同志自己多次说过,他有些话讲错了。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他在影片这段讲话对我影响很大,一个还处在苦难中的人,还坚定自己的立场,敏锐地洞察到“两个凡是”的要害,充分体现了他马克思主义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党对国家前途高度负责的态度!

片段二——精干果敢,恢复高考

面对一延再延的会期,面对教育部主要领导人迟迟不对应届毕业生参加考试等问题表态,终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发了脾气,并在对教育部负责人谈话时明确表示,“两个估计”不符合实际。

在一个报告会上,历经“三下三上”刚刚复出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时,他就要求从科学院系统和教育部所属大学,各挑选科学家参加会议。对这些人的选择,有三个条件:第一,参加会议的人要有真才实学;第二,要有见识敢讲话,能说出东西来;第三,不能跟“四人帮”有关系。当时找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容易,找跟“四人帮”没什么牵连的人也不容易。但是后来会议就开成了,那时候参加会议的好多同志都是“文化大革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的,都还戴着这样的帽子,都是知识分子。会议过后,在邓小平一再坚持下,1977年恢复高考。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经历了十年**积压下来的几千万中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沸腾了,从影片中的场景看出,从城市到农村,中学课本被抢购一空,走村串户借书者有之、抄书者有之,求知学习蔚然成风,也带动了整个拨乱反正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人们的命运和试卷再次联系了起来,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

自己命运的时代到来了。

片段三——开拓创新,改革开放

进入影片的后半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并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不断波浪式向前发展的大政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后来,邓小平同志在和工商界领导人谈话时说:“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他继续大胆实践,指出“可以在广东、福建搞几个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可见这个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在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后说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要放胆地干,加速步伐,千万不要贻误时机。”他还说: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在他看来,经济特区主要是在经济方面不同于其他地区,在区内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经济管理体制和灵活的经济措施。经济特区同其它地区一样,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不存在特有的社会性质,改革是否成功,判断标准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同时,经济特区还要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是通过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一种方式。总之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要想发展,就必须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改革开放,创办和建设经济特区,就是邓小平为使我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这三个片段我是对《邓小平》这部影片的最深印象,可见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我们在重温邓小平同志光辉灿烂,波澜壮阔的一生之后,作为大学生我们,就是要学习他那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品德,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尤其要学习他那崇高的品德风范,执着的人生追求,在逆境中的百折不挠的积极生活态度!

第二篇: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邓小平》这一部影片。这是一部思想教育很强的纪录片。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邓小平坎坷曲折的革命生涯,展现了他光辉伟大的一生,并讲述了邓小平一生为党和国家做出的重大贡献。

影片主要是介绍邓小平的生平,讲了他不平凡的三起三落后恢复工作,他首先推断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还提出要尽快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等等。文革后的阴影,人民的不信任,政治思想的偏差,乃至各国的不接纳,一道又一道的坎,有谁敢于作排头兵,那可能就意味着第一个阵亡。邓小平鼓起勇气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切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做到了,他扛起了中国新局面的天空。

邓小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全党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他科学分析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种种新变化,立足于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这一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强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指出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我们要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根本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他支持农民的分田到户和承包责任制,并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回答英国首相关于收复香港的问题时,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香港于1997年回归中国,澳门于1999年底回归中国。

他倡议兴办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推动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当地领导说我们解放全中国胜利了,现在就靠你们了,我们要开辟出一条血的道路来发展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上他说股份制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股份制。

他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提倡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1997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指出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逝世。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我们也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我们也应当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学习,成才成人,脚踏实地,注重实践。将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将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才,全面发展,有自己的成才方法,努力创新。

第三篇: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邓小平》观后感

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邓小平》观后感

二月二十一日,在公司组织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了电视片《邓小平》。通过这次活动,我本人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体会深刻。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卓越领导人。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热爱人民,联系群众,总是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扬不赞扬、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邓小平同志崇尚实干、英勇果敢,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非凡的胆略和勇气,在决定恢复高考、收回香港主权、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个卓越领导人的大智大勇。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的南巡讲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中国人民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从而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辉煌一页。

邓小平同志目光远大、襟怀宽广,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大势,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问题,思考、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同志无私无畏、光明磊落。他一生“三起三落”,被错误的打倒和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总是不屈不挠,表现了他无私无畏的品德、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在重温邓小平同志光辉灿烂、波澜壮阔的一生之后,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向邓小平同志学习,特别是他崇高的品德风范,执着的人生追求,在逆境中的生活态度,更是我们所有共产党员的楷模。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自身素质和执企能力、执企水平,把自己分管的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强化管理执行,积极主动服务,为公司各项业务持续、稳健发展和中国联通发展模式根本转型、迅速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做出新的业绩。

第四篇:大学生毛概课论文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科学•••实践•••改革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班级:

姓名:XXXXXX

关键词: 科学生产力实践

改革

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纪念小平百年诞辰特稿:邓小平与农村改革》作者:周瑞金《永远的邓小平》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

别人说他的人民伟大的儿子,他却说他自己是伟大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每每在中国最危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出将入相,叱咤风云。革命生涯三起三落,历经沧桑而不衰。废“两个凡是”谬论,立“实践检验真理”之言。推恢复高考制度之举,创改革开放之先河。成“一国两制”之构想,立“三个代表”之旗帜。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颗忠诚赤子之心,开始了一个春天的故事。

于毛概课上,我们观看了历史纪录片《邓小平》。影片是从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开始讲起。影片的开头,是一声声“小平您好”,排山倒海的呼声,是当时人们对小平同志发出的内心最真诚的崇敬。 自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原来担任的领导职务后,小平同志就一直在思考着如何让社会主义的道路。他首先意识到了科教的重要性。1977年8月8日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他又指出:“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依赖于教育的关系。他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和劳动后备军,“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他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他派人去看望陈景润的感人细节,听到了他“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言论。为了让科教兴国的战略真正落实,他于1977年8月4日召开科学与教育座谈会。并听从了广大重要科学家的建议,不但推翻了“两个凡是”,还为众多在文革中被错判的冤案错案平反,让知识分子从阶级斗争的阴影中脱离出来。这一系列的创举,源于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和大智大勇。另一方面,他意识到了当时高等教育秩序混乱、问题成堆。在千头万绪中,他废除了“两个估计”,把恢复高考作为突破口。力排众议,号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领导指导思想和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为恢复高考扫清了思想障碍;推动党和政府做出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领导整顿教学秩序,为创造良好的高等教育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革后农村的情况,也是相当严峻。当时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吃的是大锅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整个农村缺乏活力。人民公社制度,实质上是苏联集体农庄模式的扩大版本,它难以解决人民温饱,反而形成短缺经济。1959年~1961年三年困难,曾使人民付出生命代价。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尽管在中国“左”倾思想、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已经过去,随着邓小平的复出,中国步入了改革开放时期,但在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还是指明“不要包产到户”。

可以说,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长期贫穷的中国农村向何处去,历史性地摆在了所有中国人民面前,更是摆在了主持工作未久的邓小平面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也是为了整个共和国的命运,邓小平亲自来到农村实地考察。邓小平来到四川一个山村,在村头碰见一个赶着两只鸭子的老人,于是就问她:“老人家,为什么只养两只鸭子啊?”老人家回答说:“多了不让养,要犯错误的。”邓小平感慨道:农民养两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养五只是资本主义,怪得很。从侧面也反映了中国农村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接下来邓小平看到了学大寨运动中农村遗留下来的问题:不能因地制宜,全面一刀切的种粮食;适龄儿童无学可上,

教育落后。邓小平有了第一手资料,面对各方的疑惑与分歧,邓小平的态度鲜明而坚决,积极支持这项改革。他在一次次的批示当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支持态度。在1980年5月,他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当中也明确提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这样一段态度鲜明的讲话,在当时对消除一些人的疑虑,统一认识,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接着邓小平肯定了大包干和包产到户,为中国在农村的改革打开了局面,农村又慢慢地恢复了生机。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工商业内,当时民族资本都扣着一个资本家的帽子,发展缓慢。如果一家个体作坊的工人超过5个人,那这个个体经营者就被看做是资本家,多么荒唐啊!人们的思想竟然禁锢如斯。十年浩劫把国家的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再不采取措施进行改革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此时刚刚上台不久的邓小平站了出来,提出了在广东搞特区,引进外资办实业的路子。伟大的改革开放终于拉开了序幕。在的改革中,邓小平历史性地回答了如何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提出了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怎样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的思想道路,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卓越领导人。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热爱人民,联系群众,总是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扬不赞扬、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重要的是邓小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情况下怎样建设党、建设国家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突破思想枷锁,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理论抓住了根本问题,深刻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挽救了国家,改变了命运。邓小平同志留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东西,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创立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开创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一代新风。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奋发向上、崇尚创新、人才辈出,因而更加充满希望。他的思想理论品格和作风也是留给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扬邓小平同志的品格风范,总结新的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一新的理论成果。全党全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邓小平在他人生最后的二十年,白发苍苍,却依旧日理万机,立下丰功伟绩,却始终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普通一员。他结束了一个时代的悲哀,开创了新中国的辉煌,用独到的眼光和卓越的远见,带领中国走出自强不息的足音。而最后,这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只是微微一笑,对着他的人民,他为之奉献一生的人民,说,“ 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第五篇:毛概 电影邓小平

电影《邓小平》的心得体会

当国产的“红旗”轿车缓缓驶入眼帘,那代表

七、八十年代的独有的电影色彩和沉重的电影配乐,仿佛就把我身临其境地带入到

七、八十年代地红色生活中去······

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到这样的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电影了,没有任何嘈杂和商业气息,仅仅只是讲诉了一代伟人邓小平为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的种种努力和改变的故事。然而影片中所折射出来的教育意义和邓小平的个人魅力,却以其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我。

回首那段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发生的历史,十年的**,十年的文化浩劫,十年的发展建设停滞,各种错误思想的充斥和四人帮的横行霸道······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许许多多的镜头是完全将真实的事情照搬到影幕上的,真实展现了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曲折与辉煌,直面错误,敢于批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才是现如今电影所缺少的。

影片里卢奇扮演的邓小平更可谓是形似神似,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一种邓小平所独有的个人魅力。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翻两个凡是,道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恢复高考,他重视教育,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他领导中国人民走这个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香港回归,他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坚决捍卫祖国领土。他使神州大地从百废待兴的局面一步步地迈向辉煌,他的伟大历史功绩也不是一部短短的影片或几个镜头所能体现的。他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土地和人民。”这句话更是时常萦绕在我耳边,久久不能忘怀。邓小平先生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考虑,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四个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无边尊敬的字。

这就是世纪伟人,这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设计师,不平凡一生的缩影。他用他的行动和思想铸就了一段辉煌的中国发展史。

上一篇:大学生讲座策划书下一篇:大学生诚信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