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生平经历简介

2024-04-18

朱德生平经历简介(精选6篇)

篇1:朱德生平经历简介

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2017年初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2017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192017年12月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1917年7月任滇军旅长,在四川参加反对北洋军阀段琪瑞的护法战争。1921年春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等职。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1922年8月为寻求革命真理赴德国,在柏林结识周恩来和其他共产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德国格丁根市一所大学里留学。1925年年内返回柏林,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驻德支部执行委员,因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两次被德国政府逮捕,并被驱逐出境。1925年7月到苏联学习军事。1926年夏回国,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四川军队中进行革命工作。1927年初到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培训革命军事干部。

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军长。起义军南下广东后,主力在潮汕地区被国民党军队击败,他率领余部转至湖南南部,发动农民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1928年4月率部万余人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随即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他和毛泽东指挥部队多次战胜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9年1月和毛泽东率部向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进军,为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30年8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他先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四次大规模军事“围剿”。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贵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长征途中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分裂共产党和红军的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不久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协同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等战斗的胜利,尔后指挥八路军各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了许多抗日根据地。曾先后兼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和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指挥所辖部分国民党军队与八路军共同作战,维护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1940年5月返回延安,提出“南泥湾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以打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1945年4-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在解放战争中,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47年3月同刘少奇等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到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他亲临华北前线指导作战,取得了清风店、石家庄战役的胜利,开创了攻克坚固设防城市的先例。在战略决战阶段,他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4月和毛泽东一起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渡长江南下的作战命令,最后推翻了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他在长期的军事生涯特别是革命战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并逐步形成一整套适合人民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的关于带兵、练兵、养兵、用兵等重大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在中国红军初创时期,他同毛泽东共同总结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成为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指导原则。以后又写了许多军事论文,论述运动战、山地战、隘路战、遭遇战、追击战、袭击战、攻坚战、歼灭战等战术思想,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在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连续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在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他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参与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他极其关心并积极主张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及时提出一系列正确的建军方针和原则,对陆、海、空和装甲兵、炮兵等诸军兵种的建设和发展,对军事院校工作和培养现代军事人才等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他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调查研究,对发展工业、矿业、农业、商业、外贸、财政、交通等项事业,都提出过不少中肯的意见和重要的主张。他一贯主张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实行多种经营方式,主张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对于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提出纠正意见。建国初期,兼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组织纪律,克服党内各种不良倾向,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还多次出国访问、会见外国领导人,增进了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友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曾遭到林彪、江青集团的侮辱和打击,但受到毛泽东的保护。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篇2:朱德生平经历简介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去世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李白故里成了与其有关的地方力争的焦点。本报3月26日刊登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李白“故里”在甘肃秦安》一文之后,许多专家、学者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祖籍成纪

李白究竟是什么地方人?李白的族叔李阳冰《草堂集序》曰:“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曰:“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新唐书》卷二○二《艺文中·李白传》曰:“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这一记载显然是综合李阳冰、魏颢和范传正等人的记载而成文的。有关李白早年的事迹,李阳冰与范传正的记载是最为可信的,因为李阳冰为李白的《草堂集》作序,是应李白的请求而作的。有关李氏的经历,应当出自李白的口述。范传正于宪宗元和年间至当涂访问李白遗迹,见到李白之子伯禽所保存的记载李家世系的手疏,在这一问题上,李、范二人的记载又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应当相信二人的记载。而且,李白本人在其诗文中也多次申明自己是陇西人,在《赠张相镐二首》之二中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因为李广的后裔有一支是居于陇西成纪,后为唐代著名郡望中的陇西李氏。李唐王室也自称系出陇西李氏,则说明李白与唐王室有同宗的关系。

据史籍记载,北魏在全国定四海望族时,汉李广十八世孙、凉武昭王李暠之孙李宝家庭被定为首冠,足见成纪李氏后裔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极其著盛。历史上所说的陇西李氏,就是指李广的后裔,以成纪为本贯、以陇西为郡望的李氏,所以,成纪李氏的后裔和称为“陇西李氏”的后裔所指是相同的。

陇西李氏所宗其族的最早代表人物是李广,因为李广是陇西成纪人,天水人为其修建了衣冠冢。天水西关李家巷曾立有“汉飞将军李广故里”牌坊,并称此巷为“飞将巷”。这亦有力地证明了李白故里在今甘肃天水,即天水市所管辖秦安的事实。

生于碎叶

李白一家何以移居西域,范传正说是“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新唐书》本传上说“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李阳冰《草堂集序》则说“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这与范《碑》上的说法一致。

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按武则天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曾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区,藏《大云经》。其时她正准备代唐自立为周,《大云经》内有女主受命的内容,故有各地建寺的命令。今知碎叶亦有大云寺,其地且已发掘出两座佛寺的遗迹,及安西副都护杜怀宝造像题名,说明李白的祖辈在此生活时,直到李白降生,碎叶一直属于唐王朝的疆域。

李白生于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的长安元年,即公元701年。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云:“臣伏见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此表作于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此上推,可知李白应当生于武后大足元年,即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此时下距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有4年之久,说明李白在其父从西域携至蜀中时,年已及5岁。这就是说,李白应当生于西域碎叶。碎叶是李白出生地,当然是李白的第二故乡。

长于江油

李白的六世祖于隋末西徙碎叶,到了他的父亲时,于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带着5岁的`李白至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居住。现在的江油市内有太白公园,距市区5公里的青莲镇有李白故居。李白少长于江油,江油自然该是李白的又一个故乡了,但李白故居原名“陇西院”,不称李白故居。

昌隆地广人稀,离成都虽不远,但交通不便,李白一家徙居此地,生活应当很稳定。李白一家是同族中人一起迁徙此地的,这由李白排行十二的情况可以得知,说明堂房兄弟不少。

李白祖籍天水秦安,过天水时是将近5岁之孩童。在天水倒是流传有一首李白的《南山寺》诗,诗曰:“自此风尘远,山高月夜寒。东泉澄沏底,西塔顶连天。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这是一首咏天水南郭寺的诗,诗中之景完全符合实际,但诗的格调与李白诗相差甚远,有人认为是后人伪作,似有道理。研究再三后,我突然发现,假如这首诗就是李白5岁时过秦州所作,岂不相匹?以李白神童之才,5岁作此诗当是能够的,而诗的表述也像一个孩子的口气。

酒隐安陆

李白在蜀地生活了20年左右,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他24岁时,便离开四川。李白自三峡东下,至江南,又北上扬州,再到金陵,南下游历了浙江一带,最后从江南回到楚地时,钱财已经荡尽。他决定在安州安陆郡(今属湖北)的寿山隐居。

安州安陆郡属淮南道,郡治在今湖北安陆县,其地在武汉市之北偏西。李白在寿山隐居了一段时间后,就入赘曾在高宗时拜相的许圉师之府为婿。

李白在安陆时期的生活并不惬意,自己也说“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大约在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前后,即经南阳向长安进发,去谋求发展。

别室兖州

开元后期,李白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时称“竹溪六逸”。徂徕在兖州,即今山东兖州市。这时,许夫人大概已经去世,为李白留下了一子一女,子曰伯禽,小名明月奴,女名平阳。于是李白带着两个孩子移家东鲁。魏颢在叙及李白家室时,曰:“白始娶于许”,“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宗)”。这里的“娶”“合”含义有别,许、宗是正式成婚的关系,所以称“娶”,而刘氏与鲁一妇人是同居关系,所以叫“合”。鲁妇为李白生下了另一个儿子颇黎,李白别室于东鲁是不争的事实。上世纪80年代在兖州市沙丘河中曾发掘出一块石碑,上边清楚地记载了李白在兖州的行迹。

逝于当涂

篇3:胡乔木生平及学术简介

胡乔木出生于1912年6月1日, 江苏省盐城县鞍湖乡人。1924—1930年在江苏省扬州中学读书时就开始接触进步思想, 并于1930年下半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主要从事党的宣传工作。之后两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工作。1941年2月起, 胡乔木开始担任毛泽东的秘书, 并且负责进步青年的革命教育工作, 他还协助编辑了《六大以来》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

解放战争时期, 胡乔木先是在陕甘宁边区主持土改工作, 后来又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到达西柏坡以后, 胡乔木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方面的领导工作, 任新华社总编辑和社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还多次为党起草重要文件。在他的领导下, 新闻宣传工作取得了巨大贡献, 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胡乔木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1954年起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 1956年9月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他参与编写《毛泽东选集》1~4卷, 为宣传毛泽东思想作出了贡献。他还参加起草了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文件, 为国家的建设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胡乔木虽然受到“四人帮”的迫害。但是他仍坚持研习马列主义著作, 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反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胡乔木主要领导关于党的文献编纂、党史研究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他领导《毛泽东选集》第1~4卷第二版的修订工作, 亲自编辑《毛泽东诗词选》新编本, 并协助邓小平同志审定《邓小平文选》等著作。他不顾体弱多病, 为编辑出版老一代革命家的各种著作集付出自己的全部智慧。

二、学术贡献

(一) 胡乔木对中共党史的研究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关系。胡乔木认为, 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翻译成“中国式的标新立异的马克思主义”有点歪曲,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不管运用在哪个国家, 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 有自己民族本身的优秀文化, 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中国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把中国的文化, 历史特点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并且加上新的内容, 让其发展成为适合中国, 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对中国的革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提到中国的只有很少一部分, 所以, 我们应该集中力量, 利用现有条件认真并深入地研究中国文化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2.关于革命和历史。《共产党宣言》认为, 以往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 这是一个有疑问的立论。这只是从某一个方面出发来讲, 历史很复杂很丰富, 我们不能仅仅从某一方面去研究, 而是应该全面的研究历史。作为革命家, 当然会以革命为重心, 认为革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 对于生活在和平阶段的人们来说, 他们认为, 革命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生存才是他们的生活重心。但是在和平时期, 斗争并不是不存在的, 只是不占主导地位, 所以我们也不能否认斗争的重要性。革命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很多拥护者, 很多群众刚开始可能不了解革命, 害怕革命, 甚至反对革命。但是随着革命的不断发展, 人们开始不断向革命靠拢, 并最终投身革命。

3.关于民主和专政。胡乔木认为, 民主是相当重要的, 但是怎样民主需要很有艺术性的处理。就像他当时在给中央起草文章的时候, 既要民主地考虑到党内各方面的情感以及需求也要考虑到大家的意见, 不能偏袒了任何一方。要找到最大公约数, 使尽可能多的人能接受。

对于讲民主, 像瑞士那样的小国也要用一年多时间来投票, 如果在中国, 这是不可想象的。国家这么大, 民族这么多, 如果没有党的领导, 很难工作。所以民主和专政都不是绝对的, 要视乎本国的国情, 找到最适合自己国家的方式。

(二) 胡乔木的新闻出版理论

1.新闻工作的党性和人民性问题。胡乔木认为, 党性来源于人民性又高于人民性的说法难以成立。他认为, 共产党的党性来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 无产阶级又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所以共产党也具有先进性, 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不能说它的党性来自于人民性, 而是仅仅来自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因此党报在出版时应该加强与与群众的联系, 代表党的利益的同时也要代表人民的利益, 遇到情况比较复杂的时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不是用人民性这个难以界定的词来一言以蔽之。

2.新闻工作的改革。首先, 新闻体制和新闻宣传的方式要多元化。政治生活本身是多层次的, 从中央到地方, 还有各个部门。社会结构也是十分多元化的, 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新闻作为宣传教育的工作应该从多方面来切入, 从经济理论到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工作要用系统的方式来加以报道。胡乔木认为, 报纸应该对技术革命进行重视, 加大对技术知识宣传方面的力度, 有很多东西都是几十年还不变的, 革新意识太弱, 新事物推广起来很困难。所以, 报纸应该多宣传创新意识, 不能一味的墨守成规。其次, 对于新闻自由的问题, 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像一些重大政策的推行, 如果有人随意在报纸上发表一些反对的意见, 那政策实行起来就会有困难, 所以要警惕个人办报的行为。另外, 对一些低级趣味的小报政府应该管一管, 新闻自由很重, 但是对报纸的出版也要有监控, 要能找到它的责任人。再次, 对于报纸宣传的内容, 范围应该要广一些, 丰富一些, 同时要具有真实性。有的报纸会有很多重复的内容, 或者名不副实, 这些现象都是应该受到控制的。当然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报纸来说, 内容则不能过广, 过散, 而是要围绕那个专业领域来谈。另外, 虽然报纸可以有一些商业化的操作存在, 但是不能过于商业化, 对于读者应该知道的信息, 应该满足, 不能随意加以收费及变相收费。最后, 对于广播电视, 要办得更加生动活泼, 办得更加吸引人。要借鉴外国一些电台的成功经验, 培养权威的评论员, 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和观众多做交流。电视、电台的评论员和播音员不能一味的照本宣科、读稿子, 而是应该中肯、扼要、生动地进行评论, 应该讲得十分吸引人们的注意。另外, 电视节目里的精华往往昙花一现, 播完就看不到了, 报纸应该多加利用这方面的信息。

(三) 胡乔木对语言文字的贡献

1.推广普通话。胡乔木认为, 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人为地破坏语言规律,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可以利用这种规律, 让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从汉语的演变过程、历史发展以及现实情况考量,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普通话已经存在, 我们要做的工作不是创造普通话而是如何推广已经存在的普通话。各个地区的人民都希望可以毫无障碍地进行交流和互动, 所以他们之间就必须拥有一种共同的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推广普通话的时候, 我们也不能用人为的手段去削弱方言。另外, 方言的削弱是一个必然现象, 我们不能用暴力的手段去限制它。另外, 因为推广普通话会受到一些误解, 甚至会受到一些语言学家的不理解, 这种不理解说明方言还有一定的作用, 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时候应该顾及到人民群众的感情, 向他们说明真实情况。

2.整理和简化汉字。简化汉字这是本身就存在的, 是个既定的事实, 胡乔木认为, “现在的问题, 就是对这些存在着的简体字加以承认, 给它合法地位, 使其合法化、合理化。”其实简体字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时间了, 但是并没有对它们进行规范, 还没有对每个汉字提出一个规范的简单的写法, 在古代, 我们往往把繁体字当做是正体, 没有重视简体字的地位。但是繁体字难学、难记又十分难写, 不利于我们掌握知识。当然简化汉字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首先, 简体字可能会破坏了汉字的传统, 有些简体字在古代可能另作他意。其次, 有些人认为简体字不够庄重、严肃。最后, 有一部分人认为, 简体字颁布之后, 本来认识字的人可能又要重新学习, 这要既费时又费力。这些缺点都值得考虑, 但是从大局来看, 只是暂时的困难, 胡乔木认为, 汉字现在很乱, 版本繁多, 地区差异大, 更不利于交流。把汉字统一标准, 再加以简化, 更方便大家学习知识以及交流。第一, 简化汉字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减少汉字的结构单位和结构方式, 减少汉字的部件。第二, 要减少汉字的笔画, 笔画复杂不仅难写, 也给汉字的机械化应用带来不便。第三, 要尽量让汉字可以并且便于分解, 这样比较方便记忆, 减少思维混乱。第四, 要减少一些难认的字并采用形声字的方法。第五, 尽量减少多音多义词, 我们在简化汉字的时候可以尽量避免歧义的发生。第六, 关于人名和地名, 应该用常用的字, 少用一些大家都不太认识的字。第七, 国家应该规定造字法, 防止人们随意造新字。第八, 在简化汉字的过程中, 应该使用便于检索的字。

3.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胡乔木认为, 汉字最后都会走上拼音的方向。首先, 拼音文字利于初学者学习, 因为拼音文字就算不知道它的含义, 至少也能读出音来。而对于汉字, 大部分人都会要借助字典才能正确读出、写出汉字来。其次, 因为汉字的特殊情况, 有很多先进的技术不能利用。例如开国际会议的时候, 其他国家的发言稿只要直接发过去, 而中国的发言稿要先翻译, 这样无疑会浪费掉很多时间。最后, 汉字的现状实际上妨碍了汉族跟少数民族以及国际上其他民族的交流。因为汉字的音和意都难以找到规律, 不利于少数民族和国际友人学习中文, 所以汉字必须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摘要:胡乔木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 是不可缺少的“中共中央一支笔”, 他在一生中参与编写了很多党的重要历史文件, 见证了党的历史上的许多伟大时刻。同时他一生致力于党的历史的考证, 对中共党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曾担任新华通讯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等职, 为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另外, 他也为汉字简化、普通话推广以及汉语拼音方案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胡乔木,党史,新闻,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1]胡乔木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2]胡乔木谈中共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篇4:茅盾生平经历

1920年,茅盾接编并全面革新了老牌的《小说月报》,并于1921年1月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也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茅盾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8年7月,茅盾赴日,1930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行政书记。积极开展革命文艺运动,在鲁迅及其作品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了文学奖金(后定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篇5:黄庭坚生平经历及诗词

金荷酌美酒,夫子莫留残。

石有补天材,虎豹守九关。

丝窠将柳花,入户扑衣冠。

竹风摇永日,思与子盘桓。

匏瓜岂无匹,自古同心难。

革急而韦缓,只在揉化间。

木桃终报汝,药石理予颜。

跋子瞻和陶诗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罢姑熟寄元明用觞字韵

追随富贵劳牵尾,准拟田园略滥觞。

本与江鸥成保社,聊随海燕度炎凉。

未栽姑熟桃李径,却入江西鸿雁行。

别後常同千里月,书来莫寄九回肠。

白鹤观

复殿重楼堕杳冥,故基乔木尚峥嵘。

银河不改三千尺,铁马曾经十万兵。

华表故应终化鹤,谪仙未解独骑鲸。

林泉一二儿童旧,白发衰颜只自惊。

白莲庵颂

入泥出泥圣功,香光透尘透风。

篇6:王之涣 生平简介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氏,是一个名门望族,从他往上五代都是当时为官之人。王之涣在家中排行第四,从小聪明好学,长到20岁,文章就写得很好了,少年时期的王之涣喜欢行侠仗义,常常击剑悲歌。一直到了中年他才开始虚心求教专心写诗,此后十几年诗名大振,不久后他在冀州衡水县主簿,但是遭人诬陷,王之涣愤而辞官回家。

王之涣的诗在当时可以说是将唐朝大壮丽山河都描绘了出来,但是现在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就只有6首,收录在《全唐诗》中。王之涣一生没有走科举之路,而且他做官时双亲已经去世了,辞去衡水主薄的官职后,在家闲居,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他再次入仕,以清官著称,很受当地老百姓称道,但是在文安县染病,从此卧床不起。

王之涣是怎么死的

王之涣死于壮年,在做文安县县尉的时候死在任上,最后葬在洛阳。王之涣之前的.一份工作是在衡水主簿,当时衡水县令李涤将女儿嫁给了王之涣,当时是公元722年,王之涣已经是35岁而且已婚有孩子了,李氏18岁,比王之涣小17岁。

李氏嫁给王之涣必定是为这位才子的才华倾倒,二人的感情非常恩爱,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王之涣在家中闲居15年,李氏安贫乐道,跟着王之涣苦了15年,但是毫无怨言,不过李氏不到40 就守寡了,而且王之涣死后6年李氏也病死,因为有前妻,两人不能合葬。王之涣的生平在史料中鲜有记载,我们后人对他的身世也知道的不多,但是他留下来的6首诗却让我们看到了这位才子的盛名不是空有的。

王之涣给我们留下的资料不多,但是他留下的寥寥6首诗歌却带给我们边塞诗的浪漫风采,人们大多认为《凉州词》是他的代表之作。王之涣的一生并没有像许多人那样追名逐利,反而有侠客之心,这样的诗人还是很少见的。

拓展:

王之涣经典的诗句名句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登鹳雀楼》

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5,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 王之涣《宴词》

6,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 王之涣《送别》

7,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 王之涣《宴词》

8,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 王之涣《送别》

9,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 王之涣《九日送别》

10,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11,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12,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 王之涣《九日送别》

1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4,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1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6,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上一篇:甲方结构设计师职责下一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