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简介及生平事迹

2024-04-12

李清照简介及生平事迹(精选8篇)

篇1:李清照简介及生平事迹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欧鹭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她的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写到: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唳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篇2:李清照简介及生平事迹

李清照是一代才女了,古语有云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李清照却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 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清照是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从小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李清照对中国史学的第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协助赵明诚纂修《金石录》并历尽艰辛将它保存下来,另一重要贡献——为宋代保留下一部孤本的《哲宗皇帝实录》。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李清照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天才、激情,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作为女人,她温柔,她婉约,她的身体里流动着多愁善感的血液;但她同时又是一个博学多才,勤于思考的文人、学

者。她和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一样,身体里涌动着一股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阳刚之气。个性鲜明的李清照,与一般女人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李清照的豪情万丈,可以从她的《渔家傲》里感受到:“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词热情洋溢,奔放不拘,抒发了她欲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大家气度。其雄健磅礴的威势,直追词坛大侠苏东坡。

篇3:胡乔木生平及学术简介

胡乔木出生于1912年6月1日, 江苏省盐城县鞍湖乡人。1924—1930年在江苏省扬州中学读书时就开始接触进步思想, 并于1930年下半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主要从事党的宣传工作。之后两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工作。1941年2月起, 胡乔木开始担任毛泽东的秘书, 并且负责进步青年的革命教育工作, 他还协助编辑了《六大以来》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

解放战争时期, 胡乔木先是在陕甘宁边区主持土改工作, 后来又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到达西柏坡以后, 胡乔木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方面的领导工作, 任新华社总编辑和社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还多次为党起草重要文件。在他的领导下, 新闻宣传工作取得了巨大贡献, 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胡乔木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1954年起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 1956年9月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他参与编写《毛泽东选集》1~4卷, 为宣传毛泽东思想作出了贡献。他还参加起草了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文件, 为国家的建设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胡乔木虽然受到“四人帮”的迫害。但是他仍坚持研习马列主义著作, 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反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胡乔木主要领导关于党的文献编纂、党史研究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他领导《毛泽东选集》第1~4卷第二版的修订工作, 亲自编辑《毛泽东诗词选》新编本, 并协助邓小平同志审定《邓小平文选》等著作。他不顾体弱多病, 为编辑出版老一代革命家的各种著作集付出自己的全部智慧。

二、学术贡献

(一) 胡乔木对中共党史的研究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关系。胡乔木认为, 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翻译成“中国式的标新立异的马克思主义”有点歪曲,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不管运用在哪个国家, 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 有自己民族本身的优秀文化, 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中国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把中国的文化, 历史特点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并且加上新的内容, 让其发展成为适合中国, 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对中国的革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提到中国的只有很少一部分, 所以, 我们应该集中力量, 利用现有条件认真并深入地研究中国文化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2.关于革命和历史。《共产党宣言》认为, 以往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 这是一个有疑问的立论。这只是从某一个方面出发来讲, 历史很复杂很丰富, 我们不能仅仅从某一方面去研究, 而是应该全面的研究历史。作为革命家, 当然会以革命为重心, 认为革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 对于生活在和平阶段的人们来说, 他们认为, 革命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生存才是他们的生活重心。但是在和平时期, 斗争并不是不存在的, 只是不占主导地位, 所以我们也不能否认斗争的重要性。革命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很多拥护者, 很多群众刚开始可能不了解革命, 害怕革命, 甚至反对革命。但是随着革命的不断发展, 人们开始不断向革命靠拢, 并最终投身革命。

3.关于民主和专政。胡乔木认为, 民主是相当重要的, 但是怎样民主需要很有艺术性的处理。就像他当时在给中央起草文章的时候, 既要民主地考虑到党内各方面的情感以及需求也要考虑到大家的意见, 不能偏袒了任何一方。要找到最大公约数, 使尽可能多的人能接受。

对于讲民主, 像瑞士那样的小国也要用一年多时间来投票, 如果在中国, 这是不可想象的。国家这么大, 民族这么多, 如果没有党的领导, 很难工作。所以民主和专政都不是绝对的, 要视乎本国的国情, 找到最适合自己国家的方式。

(二) 胡乔木的新闻出版理论

1.新闻工作的党性和人民性问题。胡乔木认为, 党性来源于人民性又高于人民性的说法难以成立。他认为, 共产党的党性来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 无产阶级又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所以共产党也具有先进性, 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不能说它的党性来自于人民性, 而是仅仅来自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因此党报在出版时应该加强与与群众的联系, 代表党的利益的同时也要代表人民的利益, 遇到情况比较复杂的时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不是用人民性这个难以界定的词来一言以蔽之。

2.新闻工作的改革。首先, 新闻体制和新闻宣传的方式要多元化。政治生活本身是多层次的, 从中央到地方, 还有各个部门。社会结构也是十分多元化的, 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新闻作为宣传教育的工作应该从多方面来切入, 从经济理论到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工作要用系统的方式来加以报道。胡乔木认为, 报纸应该对技术革命进行重视, 加大对技术知识宣传方面的力度, 有很多东西都是几十年还不变的, 革新意识太弱, 新事物推广起来很困难。所以, 报纸应该多宣传创新意识, 不能一味的墨守成规。其次, 对于新闻自由的问题, 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像一些重大政策的推行, 如果有人随意在报纸上发表一些反对的意见, 那政策实行起来就会有困难, 所以要警惕个人办报的行为。另外, 对一些低级趣味的小报政府应该管一管, 新闻自由很重, 但是对报纸的出版也要有监控, 要能找到它的责任人。再次, 对于报纸宣传的内容, 范围应该要广一些, 丰富一些, 同时要具有真实性。有的报纸会有很多重复的内容, 或者名不副实, 这些现象都是应该受到控制的。当然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报纸来说, 内容则不能过广, 过散, 而是要围绕那个专业领域来谈。另外, 虽然报纸可以有一些商业化的操作存在, 但是不能过于商业化, 对于读者应该知道的信息, 应该满足, 不能随意加以收费及变相收费。最后, 对于广播电视, 要办得更加生动活泼, 办得更加吸引人。要借鉴外国一些电台的成功经验, 培养权威的评论员, 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和观众多做交流。电视、电台的评论员和播音员不能一味的照本宣科、读稿子, 而是应该中肯、扼要、生动地进行评论, 应该讲得十分吸引人们的注意。另外, 电视节目里的精华往往昙花一现, 播完就看不到了, 报纸应该多加利用这方面的信息。

(三) 胡乔木对语言文字的贡献

1.推广普通话。胡乔木认为, 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人为地破坏语言规律,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可以利用这种规律, 让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从汉语的演变过程、历史发展以及现实情况考量,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普通话已经存在, 我们要做的工作不是创造普通话而是如何推广已经存在的普通话。各个地区的人民都希望可以毫无障碍地进行交流和互动, 所以他们之间就必须拥有一种共同的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推广普通话的时候, 我们也不能用人为的手段去削弱方言。另外, 方言的削弱是一个必然现象, 我们不能用暴力的手段去限制它。另外, 因为推广普通话会受到一些误解, 甚至会受到一些语言学家的不理解, 这种不理解说明方言还有一定的作用, 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时候应该顾及到人民群众的感情, 向他们说明真实情况。

2.整理和简化汉字。简化汉字这是本身就存在的, 是个既定的事实, 胡乔木认为, “现在的问题, 就是对这些存在着的简体字加以承认, 给它合法地位, 使其合法化、合理化。”其实简体字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时间了, 但是并没有对它们进行规范, 还没有对每个汉字提出一个规范的简单的写法, 在古代, 我们往往把繁体字当做是正体, 没有重视简体字的地位。但是繁体字难学、难记又十分难写, 不利于我们掌握知识。当然简化汉字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首先, 简体字可能会破坏了汉字的传统, 有些简体字在古代可能另作他意。其次, 有些人认为简体字不够庄重、严肃。最后, 有一部分人认为, 简体字颁布之后, 本来认识字的人可能又要重新学习, 这要既费时又费力。这些缺点都值得考虑, 但是从大局来看, 只是暂时的困难, 胡乔木认为, 汉字现在很乱, 版本繁多, 地区差异大, 更不利于交流。把汉字统一标准, 再加以简化, 更方便大家学习知识以及交流。第一, 简化汉字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减少汉字的结构单位和结构方式, 减少汉字的部件。第二, 要减少汉字的笔画, 笔画复杂不仅难写, 也给汉字的机械化应用带来不便。第三, 要尽量让汉字可以并且便于分解, 这样比较方便记忆, 减少思维混乱。第四, 要减少一些难认的字并采用形声字的方法。第五, 尽量减少多音多义词, 我们在简化汉字的时候可以尽量避免歧义的发生。第六, 关于人名和地名, 应该用常用的字, 少用一些大家都不太认识的字。第七, 国家应该规定造字法, 防止人们随意造新字。第八, 在简化汉字的过程中, 应该使用便于检索的字。

3.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胡乔木认为, 汉字最后都会走上拼音的方向。首先, 拼音文字利于初学者学习, 因为拼音文字就算不知道它的含义, 至少也能读出音来。而对于汉字, 大部分人都会要借助字典才能正确读出、写出汉字来。其次, 因为汉字的特殊情况, 有很多先进的技术不能利用。例如开国际会议的时候, 其他国家的发言稿只要直接发过去, 而中国的发言稿要先翻译, 这样无疑会浪费掉很多时间。最后, 汉字的现状实际上妨碍了汉族跟少数民族以及国际上其他民族的交流。因为汉字的音和意都难以找到规律, 不利于少数民族和国际友人学习中文, 所以汉字必须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摘要:胡乔木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 是不可缺少的“中共中央一支笔”, 他在一生中参与编写了很多党的重要历史文件, 见证了党的历史上的许多伟大时刻。同时他一生致力于党的历史的考证, 对中共党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曾担任新华通讯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等职, 为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另外, 他也为汉字简化、普通话推广以及汉语拼音方案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胡乔木,党史,新闻,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1]胡乔木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2]胡乔木谈中共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篇4:老志诚生平简介及钢琴作品浅谈

关键词:老志诚 南北牧童 艺术特点 历史意义

一、生平简介

老志诚与王洛宾、曹试甘被誉为北师的“音乐三杰”,老先生自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到其留校任教,并兼任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以来,他见证了大半个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变迁,无论是在资历上还是其所做出的贡献上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前辈。

老志诚先生生于1911年,卒于2006年,是我国二三十年代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在中国音乐史上可称为“三朝元老”。老志诚先生自幼受民间音乐的熏陶,8岁半开始学习钢琴, 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钢琴,先后跟随吴伯超、王常青等学习钢琴,后又师从赴法留学归国的李树华老师进行深造。1931年,他在北平师范学校成功的举行了个人毕业音乐会,是我国最早在北京举行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的钢琴家,被誉为“我国近代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第一人”。

二、钢琴创作特点

《牧童之乐》无疑是老志诚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32年,正处于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便是用西方传统技法来演绎中国传统音乐风韵。

这部作品是在老志诚先生游玩于香山之后,对北方田园风情和牧童放牧之景的感慨之作。通过与《牧童短笛》的对比,可以明显感受到生活环境对音乐创作的影响。自古我国就形成了南放柔美北方刚健的音乐特点,这与其地理环境的差异有紧密联系。北方气候干燥,山水之间展现着粗犷与刚烈之美,与南方江南水乡,清秀柔和之美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音乐创作之中,与《牧童短笛》小巧玲珑,起伏平缓的特点相比,《牧童之乐》表现更多的是自由豪迈,起伏跌宕,长气息的乐句犹如回荡在空旷山野间的回声。这些不同的生活体验决定了这部作品的整体风格特点。

每一位音乐家在创作时都会受其自身专业素质水平的限制,在创作《牧童之乐》时,老志诚年仅21岁,但已有近12年较为专业的钢琴学习经验,从这部作品中不难发现有许多高于当时钢琴发展水平的演奏技巧,对节奏、和声的使用游刃有余,而不是生搬硬套。根据文献记载,老志诚并没进行过系统的专业的作曲学习,而是凭借丰富的钢琴演奏经验和创作热情,在琴键上进行大胆的实验,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倾注于钢琴之中,所以可以说《牧童之乐》是一部即兴之作,所传达的信息更多的是情与景的结合,有着自己鲜明的独创特色,这也是作品他的作品不同于当时的学院派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师从李树华老师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许多法国流派的音乐,并经常听到李树华对德彪西钢琴作品的演奏,在这一潜移默化之中,老志诚的钢琴创作中无意间也会流露着印象派的风格。这也是为什么齐尔品会说这部作品有点像德彪西的东西的原因。

三、时代特征

1915年由赵元任编写的《和平进行曲》,作为由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部钢琴曲,开启了中国钢琴发展的萌动时期,此时期的创作主要是对中西文化融合的探索,主要以赵元任、老志诚、萧友梅等音乐家的创作为中心,在这些音乐家中老志诚是唯一自幼便学习钢琴,并以音乐为本职的音乐家,所以在近现代音乐史上视老志诚为“北平钢琴界的核心人物”,其创作于1932年的《牧童之乐》,既是萌动时期的巅峰之作,又是繁荣时期的开篇之作,其作为过渡时期的作品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正如杨仲子所说:“我以为老志诚的《牧童之乐》可以说是具有中国民族风味钢琴曲的开山之作。”他代表了萌动时期的探索结果,也为之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启了中国钢琴发展的繁荣时期。

在30年代初,无论是音乐发展环境还是专业音乐教育条件方面,南方远远要优于北方,尤其是以国立音专为主的各专业院校,在音乐史记载中也是以此阵营为主,而对当时北方的音乐发展状况记载甚少,因此,可以说老志诚的这部牧童之作参赛1932年的“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并获二等奖荣誉有着特殊的意义。他是当时唯一一位来自北方的获奖者,也是唯一一位非专业音乐学院的参赛者,但他的作品却得到萧友梅与齐尔品等音乐家的高度赏识。在1935年夏齐尔品特地赶往北平为老志诚举行颁奖音乐会,并将《牧童之乐》带到东京出版,在世界各地演出时也经常演奏这首乐曲。1947年,中国近现代钢琴家李献敏和周小燕在第一届“布拉格之春”演出中演奏了《牧童之乐》与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将中国的南北牧童领上欧洲乐坛。

四、结语

一部在三十年代便走向世界舞台的作品本应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骄傲之作,但如今却成为资料室的尘封之作,很少被人演奏,即使在曲谱的刊印上也极为少见,目前得到曲谱的途径只有《拾遗》选集一书,或电子版本,在众多的中国钢琴曲集中很难见到对这首作品的收录。相反,另一部牧童之作《牧童短笛》被列入六级考级曲目,得到了很好的传播,是每个琴童都会接触的一部作品,并且是刘诗昆、殷承宗等一批早年钢琴家的音乐会保留曲目,起到了有效地推广与传承的作用。《牧童之乐》也急需找到合适的传播途径,目前它更多地是受到音乐史学界的关注,一部钢琴作品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所拥有的学术价值,而是拥有更多的演奏着,更多的聆听着。老一辈钢琴家如周广仁、赵聆常常将两首牧童作品一起演奏,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作用,但仅此微薄的力量是难以承担起传承的重任,作为年轻一代的钢琴专业学生,也应该有此荣誉感,莫使更多优秀作品被遗忘。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中,老志诚也被视为北平钢琴界的核心人物,为推动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在现在重技轻艺,贪大求难的发展趋势之下,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这些探索时期的音乐家的创作,认为他们的技法不够纯熟,或与当今世界的音乐发展不接轨,任由这批真正属于自己的宝贵财富自生自灭,我们要知道今天我们所取得的所有成果都是在这些前人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取得的,只有记住源头从何处来才能更好地将流沿着河脉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3]老志诚.老志诚音乐作品选集拾遗[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2.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莽克荣.老志诚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6]魏廷格.他依然谱曲不止、抚琴不辍——老志诚先生访谈录[J].钢琴艺术,1997,(04).

[7]吴晓娜.中国风钢琴语境的拓荒者、先驱者——论老志诚20世纪30年代初的钢琴创作[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02).

[8]王小强,王小力.勿让已走国门的钢琴精品在国内失传——学习齐尔品成对演奏“南北牧童”的成功经验[J].中国音乐,2010,(02).

篇5: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词意 国画李清照词不以辞采取胜,而是“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意。”通俗中见典雅,具有自然淡雅的艺术风格,达到朴素之美的境界。例如《声声慢》开头连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具有独创性,做到了自然朴素,不见凿痕。尤其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心理刻画,全用白描手法,正是李清照词语的生命力之所在,是李清照词被后人吟咏不哀的主要原因。

诗词手段

诗词的语言必须具备精炼凝重的特点,在短小的篇幅中蕴含丰富的内容,体现出诗人的感情。例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仅用33个字就细腻地概括了词人热爱自然界美好事物的心理。其中“肥”、“瘦”二字,极其精炼地概括描绘出春末夏初风吹雨打之后,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李清照词的语言既经锤炼而又清新自然,不受前人约束。

和谐的音调

篇6: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对中国史学的第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协助赵明诚纂修《金石录》并历尽艰辛将它保存下来。清道光《济南府志?列女传?李清照》:“明诚作《金石录》,考据精确,多足证正史之失,清照实助成之。”李清照与赵明诚在青州一同生活了十年的“归来堂”,实际上是一个史学研究的“夫妻店”;《金石录后序》前半部分,基本是叙述他们共同研究史学的经历;所谓“浸觉有味,不能自已”,所谓“甘心老是乡矣”,所谓“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所谓“意会心谋,目往神受,乐在声色犬马上”,道出了两人对史学的共同兴趣。可以这样说,即使李清照没有参与《金石录》的编著、整理,她能力尽艰辛把这部珍贵的史学著作保存下来,也已经难能可贵了。

史学保存

李清照对史学的另一重要贡献——为宋代保留下一部孤本的《哲宗皇帝实录》。《哲宗皇帝实录》由蔡京主持编写于徽宗大兴党狱之际,自然有褒贬颠倒、轻重失伦等诸多问题,但作为历史文献,它叙典章,述文献,次第先后,却大致能保存真相,对后世修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李清照于兵荒马乱、辗转流离中,所收藏文物丧失殆尽,而最终将《哲宗皇帝实录》与《金石录》一同保存下来,说明她充分了解在汴京沦陷,碧简飞灰之后,这部著作关系国史存亡,斯文绝续的意义。

李清照 - 影响

刘勰论作家和艺文风调之大别,曾谈到作家体性不同,“气有刚柔”、“文之任势,势有刚柔”。李清照诗文词赋,韵致多样,刚柔兼具,其审美风姿,也卓有独诣。李清照历来被推为“词采第一”、“婉约之宗”。其词作以柔美见胜。清思细腻执著,意象轻灵疏淡,意境密丽婉曲,风致委婉清雅,构成了《漱玉词》特有的阴柔美。李清照以女性本位,运用精于抒情的词体,表现少女之天真、少妇之缠绵、嫠妇之凄苦,使其词作带有独特的柔婉美和悲剧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漱玉词》继承婉约派的创作风情和手法,又有所开拓创新。其表现是笔力俊爽疏宕,意境展延开阔,风韵柔中带刚,时露崛强之气。如《蝶恋花》写别怀:“……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既写别怀之乱,又言音书易通,以爽俊之笔,开解沉抑之情。《鸥鸽天》写怀人:“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视力不局限于闺帏物事,笔锋伸展而及于王粟怀远、陶潜赏菊,思路藐远。 《渔家傲》记梦词,写“天接云涛”,星转帆舞,与天帝对话。境界阔大,想象瑰丽。路长日暮之嗟,诗徒惊人之慨,感概深沉。收拍高唱“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心高志壮,奋力求索,昂扬不屈的精神堂涌溢注。《寥园词选》谓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历代名媛诗词》评曰:“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漱玉词的这些特色确与苏轼、辛弃疾有一脉相通之处。沈曾植《菌阁琐谈》谓“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这不是偶然的。李清照词以婉约称胜,但它是柔中有刚、婉中含豪,刚柔融通的。

宋代诗词分流、诗庄词媚、诗豪词婉一时形成一种创作潮流。李清照诗词与时代轨迹也有相契合之处。如果说其词为婉约之宗但不乏刚气,那么她的诗,则充盈着阳刚之气、骏健之风。与词主要表现自我不同,其诗多取材于现实或史事,锋芒针对国势与政局;与词尚白描不同,其诗多掌故联翩,用事博洽,讲究典重;与词之清雅婉曲细密要吵不同,其诗多气象恢宏、笔势矫健,体现出作者超人的识力和气度。 比如《乌江》绝句之锐气凌厉,《题八咏楼》之气象宏敞,《钓台》之思致超拔,《和张文潜》之奇气横溢,可以说具有更多的“丈夫气”,所以朱熹叹曰:“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朱子语类》)。王的《碧鸡漫志》说她“自少便有诗名”。李清照的诗虽存留不多,但却有相当成就,也形成与其词风貌不同的独立诗格。

篇7:邓稼先生平简介及事迹

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

“七七”事变后,邓稼先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大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邓稼先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篇8:李清照简介及生平事迹

曹颖甫生平

曹家达, 字颖甫, 又字尹孚, 号鹏南, 晚署拙巢子、拙巢老人。1868年2月21日 (农历正月二十八) 出生 (资料来自繖墩曹氏第20世曹枫所藏家谱第7册第265页) , 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司马街人, 祖籍江阴市周庄镇, 为江阴繖墩曹氏第18世。

曹颖甫本为朗轩公 (鉴彝) 之子, 曹氏宗祠中“曹家达传略”中写到曹颖甫为“朗轩公 (鉴彝) 长子”, 但秉生公 (铭彝) 无子[1], 按习俗, 兄无子应以弟之长男为嗣, 故曹颖甫自幼即由秉生公 (铭彝) 抚育。曹颖甫出生于书香门第, 其伯祖父曹毓瑛为清朝大臣, 曾被慈禧太后赐予匾额“砥砺廉隅”。至今, 曹颖甫故居中仍然可见“砥砺廉隅”字样, 可见曹颖甫后来刚正不阿的性格也与伯祖父的潜在影响分不开。其养父秉生公“深通中医, 家人患疾, 从不延医, 自家处方服药, 无不霍然病痊”。[2]他从小耳濡目染, 对中医心向往之, 少年时就喜读医书, 其父见了便勉励道:“读书之暇, 倘得略通医理, 是亦济世之一术也!”[3]

曹颖甫很小就受父辈影响, 刚成年之时即喜读医籍, 酷爱古文, 工文学, 明医理, 善词画, 尤擅画梅。1895年, 入读于南菁书院, 亲炙黄以周先生, 汉学诗文功力日进, 深受师友赞许。在读书期间, 曹氏擅长词章, 于研求经训之外, 肆力于诗文;其为文, 初学桐城, 更上溯震川庐陵以达晋魏[4]。其诗尤超绝有奇气, 不为古人所囿, 别树一帜, 同学称之为“诗文大家”。其为人笃厚淳谨, 秉性耿直, 同学亦称之为“曹戆”。1901年补行科试, 其负笈赶考京师, 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 中举, 检选知县。中年不幸丧偶。1905年, 科举制度废除, 曹氏绝意仕途, 蓄须留辫, 深居简出, 除了寄情于书画、诗文之外, 还研究中医张仲景学说, 埋头著作。1915年, 曹颖甫结识了武进孟河的巢梧仲, 被聘为西席, 为其子传授学业。1919年末, 曹颖甫来到上海, 由于他受“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的思想指导, 悬壶沪上, 为人治病不计酬报, 对贫病者免费给药, 甚至将患者接至家中护理治疗。他在医治伤寒方面有独到之处, 即吃准病因, 重量投药;善用麻黄、桂枝, 患者均能迅速康复, 故在沪上有“曹一帖”之称。他注重医德, 一心服务病家, 经常到慈善单位义诊。后来受沪上名中医丁甘仁之聘, 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席, 并在慈善医药机构同仁辅元堂施诊。1927年后, 他还担任上海中国医学院和上海新华艺术学院的教授。

曹颖甫一生酷爱画梅, 他的性格高傲, 如同他画的梅花一样, 清奇坚挺, 笑傲霜雪。他通过诗词歌赋, 讥讽权贵、悲叹国事, 自名“老戆”、“拙巢”, 与至友同年邑名士自名“亦愚”的吴增甲, 一戆一愚, 实为大智, 当时在文人中引为美谈。在文学上, 著有古文骈文、《梅花集》、《气听斋骈文零拾》、《评注诸子精华录》、《汉乐府评注》等, 还有《丁甘仁作古纪念录》。

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 日寇入侵, 全民抗战, 淞沪战事爆发。曹颖甫由沪回澄, 但其全家未下乡避难。不久, 日军入侵, 江阴城沦陷。12月4日, 一名妇女由后门逃进颖甫公所居后宅。日军猛追进来, 颖甫公正在厢房修改诗稿, 闻声柱杖而出, 阻拦日兵并大声呵斥。日兵大怒之下抽下腰间刺刀, 向颖甫公腹部猛刺一刀后扬长离去。曹颖甫被日寇刀刺后, 肠子已流出体外, 仍大骂不止。家人急忙将他抬进卧室。当时城中尸横遍地, 无处可延医抢救, 三天后气绝身亡。过三天才由曹湘人 (曹颖甫之子) 请人从邻居家抬来一口寿材, 草草入殓。棺木停放后园空地, 日寇怀疑棺有藏匿, 几次揭开检查, 翻尸多次, 到第二年四月才请人抬至东外香山薛家湾祖茔安葬[1]。

关于曹颖甫的去世时间, 文字资料记载不尽相同, 但根据曹颖甫50周年纪念册、江阴被日军侵略时间 (1937年11月底) (http://q.yesky.com/group/review-18666067-5.html) 和曹颖甫后人曹枫所藏家谱考证, 应该为1937年12月7日 (十一月初五) , 终年七十岁。

曹颖甫生平年表

1868年, 出生于江苏江阴。

1879年, 12岁, 读张隐庵的医著《伤寒论集注》。

1880年, 13岁, 研习《伤寒论·阳明病篇》, 以大承气汤治愈邻居老妇腹胀拒按而脉实之病证。

1883年, 16岁, 其父病洞泄寒中, 经赵云泉先生以大剂附子理中剂治愈, 而对仲景方深信不疑。

1892年, 25岁, 赴试金陵途中卧病, 经陈葆厚先生用桂枝白虎汤一服而愈, 而益信经方。后治举子业, 房师嘉定秦芍舲先生明医理;南菁书院山长黄以周是著名的汉学大师兼精医学。

1895年, 28岁, 入江阴南菁书院研求经训之学。

1902年, 35岁, 中为举人。

1904年, 37岁, 诏罢科举, 即绝意仕途, 征选知县不应。慨然兴救世之志, 致力于医学济世活人。

1911年, 44岁, 辛亥革命时, 以巾裹发不肯去辫。

1915年, 48岁, 袁世凯称帝时, 曾诘难江阴士绅列名之劝进。应武进孟河巢梧仲邀请, 被聘为西席。

1919年, 52岁, 辞去巢府西席后, 在上海市南市区小西门江阴街挂牌行医。

1920年, 53岁, 与丁甘仁结识, 受丁甘仁之邀任教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主讲国文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课程, 不久担任教务主任。教学之余, 在慈善团体广益善堂、同仁辅元堂坐诊。

1925年, 58岁, 《曹颖甫先生医案》由苏州国医书社出版。

1926年, 59岁, 丁甘仁先生逝世, 曹颖甫著《丁甘仁作古纪念录》。

1927年, 60岁, 辞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务长一职, 从此专志著书。

1928年, 61岁, 《金匮发微》成书。

1930年, 63岁, 《伤寒发微》成书。

1931年, 64岁, 《伤寒发微》由上海昌明医学社出版。

1936年, 69岁, 《金匮发微》由上海医学书局出版;《经方实验录》成书。

1920~1936年, 曹氏任教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国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等多所中医院校, 同时写诗作画, 著述有《梅花诗集》、《气听斋骈文零拾》、《评注诸子精华录》、《汉乐府评注》等诗文集。

1937年, 70岁, 《经方实验录》由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上海“八·一三”事变后, 曹氏由沪回澄。12月4日, 曹氏因阻拦日军对一名逃进其家的妇女施暴, 痛斥贼兵, 被日军刺中腹部, 三天后 (12月7日) 去世, 终年七十岁。

参考文献

[1]曹枫.一代名医千古流芳——纪念伯祖父曹颖甫殉难六十周年[A]//中医药研究与临床 (江苏省名中医学术经验交流暨曹颖甫逝世6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选编)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7:145.

[2]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中医药研究与临床[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7:145.

[3]曹颖甫.经方实验录[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9:原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李清照简介及生平事迹】相关文章:

一剪梅李清照带拼音及鉴赏04-16

李清照写作04-13

品李清照04-26

钓台李清照04-30

李清照论文题目05-02

百家讲坛李清照讲稿04-07

关于李清照论文题目05-02

李清照诗词赏析范文06-13

读李清照诗词有感06-26

李清照诗词人生教案08-19

上一篇:潞西市国土资源局下一篇:《作弊》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