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历

2024-04-23

生平简历(通用12篇)

篇1:生平简历

1》 编者的话

在今日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拼搏顽强的鲁滨逊精神的浪潮之中,中小学生无异于弄潮儿:“中日少年友好徒步野行”,“寒暑假野外训练营”。在一片

褒扬声中,也许探险能丰富人生阅历,也许探险能磨炼意志,也许探险能激发自立意识,但没有顽强的意志,谁有受得了呢??

2》探险家 魏格纳的故事

魏格纳于1880年11月

l日出生在德国柏林,从小就喜欢幻想和冒险,童年时就喜爱读探险家的故事,英国著名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成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为了给将来探险做准备。他攻读气象学。1905年,25岁的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1906年,他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的远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麦探险队,来到了格陵兰岛,从事气象和冰川调查。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4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数人失去了勇气,只有他和另外两个追随者继续前进,终于胜利地到达了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11月1 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直至第二年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他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一体了。

3》探险名言

1.凡是我能够做的,我都想尝试。

2.当你第一次背起背包踏上远方的路,就永远都不会停下来!3.为什么去登山?——“因为山在那里”!这是英国著名登山家马洛里的名言。

4.“世界是用来探险的,规矩是用来违背的,手洗干净是用来再弄脏的。

5.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

6.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

7.一个人单独旅行好处较多,因为他思考得多。

8.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相逢;是探险,也是寻宝;是眼泪,也是歌声

4》探险常识 迷路了怎么办

争取回到原来有旅游山路的那座山上去。即使你已经下到谷底,而且已经很累,也要咬牙爬上去。不要偷懒,也不要心存侥幸去试别的路。

如果已经找不到原来有旅游山径的那座山了,争取找到一条小溪,顺着溪流走。一般情况下溪流迟早会把你引出去。遇到瀑布也要想办法绕过瀑布继续沿着溪流前进。

如果山里没有溪流,你应该做的,仍然是想办法登上一座较高的山岗。根据太阳或远方的参照物(如村庄、水库、公路)辨别好大致的方向和方位,在这个方向上选定一个距离合适、也容易辨认的目标山岗,向目标山岗前进。

5》七嘴八舌论探险

正方:没有探险,科学是很难进步的。人类的登山探险,揭开了人类在险恶环境下承受的极限;人类对太空的探险,揭开了宇宙的秘密,探索了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对自然奥秘的探险,解开了许多未知的秘密。哥伦布探出了“新大陆”,……探险可以激起我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我们勇于探索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反方:因为探险是一把双刃剑,只要人类的足迹所到之处,哪里就属于人吗?事实上,人类的足迹所至之处,就是那里的灾难发生之时。人类登上珠峰、长江之源已受到污染,人类出入原始森林,那里的动物已不得安宁,所以我方认为,人类的足迹所到之处,就会给那里蒙上了灰尘,带来了灾难。”

6》利与弊

利:麦哲伦是一名鲜为人知的探险家,他第一个证明了大地的球形学说。玄奘西游,促进了我国与外界的友好交往。鉴真东渡,促进了我国与日本的文化传播。马克〃波罗在唐朝生活了20余年,最终写成了《马克〃波罗游记》。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最熟悉的还有本单元学习的斯科特一行人,他们探险时的伟大牺牲精神,令所有人敬佩不已。

弊:麦哲伦虽然证明了大地球形说,却在美洲被当地的土著人攻击,失去了宝贵的生命。玄奘西游,在途中多次遇险,有一次在喝泉水时,差点被箭射死。鉴真在东渡途中,不幸双目失明。马克〃波罗探险的下场是被抓进监狱。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被抓去做俘虏。而斯科特一行人,最后的结局是五人全队覆没。

篇2:生平简历

达尔文生平简历

达尔文(1809—1882)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名门。祖父、父亲都从事医学工作。达尔文从小喜欢观察自然事物,常采集一些标本。但他的兴趣未得到父亲的重视。达尔文中学未毕业,就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了爱丁堡大学学医。后又到剑桥大学学习神学。但医学和神学都未引起达尔文的兴趣,他最终还是走上了自然科学的道路。1831—1836年的环球考察中,达尔文采集了数以千计的标本,并写下了《考察日记》。航海归来,他开始整理研究,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直到晚年,他还一直从事着研究、写作工作

篇3:陆贾生平功绩考

一、陆贾早期

现存陆贾行事主要集中在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到汉文帝初期这一阶段, 其早年情况史籍记载大多散佚, 所存极少。据后世学者研究, 陆贾早年曾习《诗》、《书》、《春秋三传》等儒家经典, 年轻时就有较高的经学素养, 或曰陆贾曾师事浮丘伯, 为荀卿的二传弟子, 《盐铁论·毁学》云:“李斯与包邱子俱事荀卿。”包邱子即浮邱伯。“盖荀卿适楚, 因家兰陵。陆贾, 楚人也, 与浮丘伯同时相善, 因而闻风相悦, 私淑相闻, 这是意料中事。”因而陆贾在《新语·资质》中赞曰:“鲍丘之德行, 非不高于李斯、赵高也, 然伏隐于蒿庐之下, 而不録于世, 利口之臣害之也。”鲍丘即包邱子, 盖陆贾与鲍丘游, 因而得闻荀子之说, 《新语》一书中也有不少可与《荀子》印证之处。陆贾早年的这些学术积淀为其以后在汉初思想学术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祖刘邦时期, 即高帝元年 (前206年) 至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在群雄蜂起抗秦之时, 陆贾以“客”的身份追随刘邦逐鹿中原, 平定天下。他学识渊博, 长于谋略, 善于外交, 娴于辞令, 居高祖左右, 常以说客身份出使诸侯, 功绩卓著, “名为有口辩士”。史载其本期主要游说活动有:一是前207年 (秦二世三年) , 反秦战争期间, 刘邦为了先于项羽入主关中, “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 啖以利”, 秦将果欲连和, 于是秦军设防懈怠, 士气大减, 汉军突然偷袭, 大破武关。陆贾也在刘邦义军中崭露头角, 成为刘邦重要的亲随谋士之一。二是前203年 (高帝四年) , 楚汉相争时期, 陆贾游说项羽, 请其释放被扣为人质的刘邦之父太公和吕后, 未果。三是公元前200至前198年间 (高帝七至九年) , 廷谏刘邦逆取顺守, 文武并用, 以亡秦为鉴, 行仁义之治, 并著《新语》十二篇献上。君臣就此在汉廷上展开了一场“马上”、“马下”治天下的著名的争论。在汉初平民政权初建的情况下, 陆贾说高祖、著《新语》, 对于刘邦、汉初儒学的复兴乃至整个汉代思想走向都有重大影响, 可谓秦汉间统治思想转型的关键事件之一。四是陆贾奉刘邦之命出使南越 (今广东、广西一带) , 说服该地割据者赵佗。高帝三年 (前204年) , 原秦之南粤尉赵佗乘中原战乱之机占据秦之南海、桂林、象郡等地, 割据一方, 自立南越武王。此时西汉政权初建, 北有匈奴外患, 内有异姓王隐忧, 南越路途遥远, 山川阻隔, 无力向南用兵。况高帝七年, 刘邦亲征韩王信, 遭匈奴七日白登之围, 惨痛教训, 相去未远。故借口中国劳苦, 对鞭长莫及的南越王国采取怀柔政策。前196年 (高帝十一年) , 派陆贾出使南越。而陆贾骋其才辩, 晓以利害形势, 赵佗大为叹服, 去制称臣, 与汉庭确立臣属关系, 并留陆贾与饮数月, 赐以千金。归报, 高祖大悦, 拜贾为太中大夫。

三、吕后专政时期, 即惠帝元年 (前194年) 至高后八年 (前180年)

刘邦死后, 惠帝柔弱, 吕后擅权, 诸吕用事。陆贾自度无力抗争, 便托病离职, 安家于田地肥美的雍州好畤县。将其出使南越时赵佗所赠宝物卖得千金, 分给五个儿子, 令为生产。而他或访问亲旧, 或留连道途, 或过其子所, 歌舞琴瑟, 宝剑车马, 逍遥自在, 表现出惊人的超脱与放达。虽表面隐退, 但仍心系时局, 韬光隐晦, 等待时机。

吕后大王诸吕, “欲劫少主, 危刘氏”, 一些刘邦的亲信老臣忧心如焚, 但迫于吕后的淫威, 也无可奈何。左丞相王陵因不同意王诸吕而免相, 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患力不能争反祸及自身, 在吕后面前也只有唯唯诺诺, 无计可施。此时, 一直密切关注朝局动向的陆贾, 在冷静分析之后, 轻车简从, 飘然而至, 建议陈平交欢太尉周勃, 并亲自往来于丞相与太尉之间, 调和将相, 使尽弃前嫌, 共商铲除诸吕的大计。诸吕政变步伐被打乱, 离间分化的阴谋终未得逞。“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 名声籍甚”。游说陈平, 调和将相为陆贾本期最重要的游说活动, 正是其深谋远虑与出色斡旋, 为稳定汉初政局立下汗马功劳。

四、文帝时期, 即文帝前元元年 (前179) 至十年 (前170)

赵佗称藩, 南北商货往来频繁, 对于社会安定、物资交流和民族融和都大有益处, 不料吕后专政后对南越实行禁运, 特别不准运送铁器, 这直接关系到南越的经济命脉。于是赵佗再绝汉廷, 更自上尊号为南越武帝, 出兵攻略长沙, 与汉朝分庭抗礼, 吕后派兵镇压却不得要领。经诸吕之乱, 文帝即位后更需要一个安定局面以恢复国力, 不宜对南越用兵, 而需遣使斡旋。丞相陈平向文帝推荐陆贾, 恢复其太中大夫之职, 于前179年再次出使南越。此时按其生于前240年的说法, 陆贾已是六十高龄, 仍不顾山川险阻, 欣然赴命。

陆贾二次赴南越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痛陈利害, 给了赵佗相当的震慑。赵佗上书谢罪, 愿长为藩臣, 并对陆贾顿首而谢。陆贾再一次凭借自己出色的外交才华、独特的个人魅力, 免除了一场生灵涂炭的祸乱。所凭虽是辩才, 但却决非一般摇唇鼓舌以博取功名之徒所可比拟, 虽然无武, 却胜似用武。两番出使, 说赵佗, 定南越, 是陆贾对安定汉初局势的又一大贡献。须知, 在此期间曾有吴楚七国之乱的震荡, 而南越无事, 终文景两朝, 赵佗一直“朝命如诸侯”, 足见赵佗臣藩汉廷是真诚的。

陆贾出使南越的事迹在民间也广为传颂, 对后世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與地纪胜》中就记载陆贾当年出使南越曾游历某处, 泛舟赋诗, 后人为陆贾立庙祭祀云云, 盖陆贾以九能之士, 出使诸侯, 完成一统, 功在国家, 人民怀之, 故多传颂其事迹, 其地也多留有陆氏胜迹。

诛灭诸吕、臣服南越之后, 汉朝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社会经济长足发展, 揭开了汉代盛世“文景之治”的序幕。此时历经三朝的陆贾已是垂垂暮年, 往来于亲友间安度最后的岁月。太史公在其本传中不禁感慨:陆贾身遭乱世, 最后竟以寿终。

综上所述, 陆贾在汉初的功绩主要有三:一是两使南越, 说服赵佗称藩纳贡, 巩固和发展了中原与岭南日渐疏远的关系, 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杰出贡献;二是在诛诸吕、安刘氏的斗争中, 为将相出谋划策、联络斡旋, 从而拨乱反正, 实现了汉初政局的稳定;三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帮助刘邦确立了汉朝立国之初的指导思想:逆取而顺守, 文武并用, 以亡秦为鉴, 行仁义之治, 并针对汉初社会现状, 首倡无为之政, 从而为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找到了理论根据。正如王利器先生在《新语校注》中所言:“汉初清静无为之治, 盖陆氏为之导夫先路矣。”《汉书·高帝纪》云:“天下既定, 命萧何次律令, 韩信申军法, 张苍定章程, 叔孙通制礼仪, 陆贾造《新语》。”这里分别列举了西汉立国之初在上层建筑领域内完成的几项重大建设。律令、军法、章程、礼仪都是具体的政治制度建设, 而且在汉初均带有“汉袭秦制”的色彩。而《新语》则是涵盖各个具体政治制度建设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政治思想原则, 它标志着秦汉间政治指导思想的重大转换, 标志着儒家政治哲学与中央集权的君主权力相结合的开始。

摘要:陆贾是汉初政坛上虽不惹眼但却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深谋远虑, 学识渊博, 言辞辩丽, 集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于一身, 在汉初的布衣将相格局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对汉初政治、思想、文学的走向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陆贾,生平,功绩

参考文献

[1]王利器.新语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3]翦伯赞.秦汉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4]金春峰.汉代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5]徐复观.两汉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于若木先生生平

为抗日救国,1937年10月,经中共济南市委介绍,她随一批平津流亡的学生一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被分配在陕北公学学习。不久因工作需要,组织派她去照顾因病休息的陈云同志。1938年1月,被派送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3月与陈云同志结为革命伴侣。

新中国成立后,于若木同志调到中央财经委员会专家联络室从事翻译工作,后被分配到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资料室,先后负责编辑机关刊物《科技动态》、《创造与发明》、《科学试验研究动态》等。工作期间,她接触到科技发展领域的最新信息,逐渐对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产生了兴趣,为以后从事营养、食品方面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1981年1月,于若木同志调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科技组顾问。她与科技组的同志到农业科学院进行调研,了解到该院蔬菜研究所在食用菌研究方面取得初步成就,并结合国内外食用菌发展情况,撰写了《食用菌生产大有可为》一文,在业内引起反响,促进了食用菌的生产发展。此后,她针对十年动乱中食品卫生制度遭到破坏、肝炎等疾病流行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提出的解决新长征路上的吃饭问题,率先提出改善我国人民的营养卫生状况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她访问了医学科学院的专家,敏锐地看到了营养学关乎民生的重要性和广阔的前景,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撰写和发表了《营养——关系人民体质的大事》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力推动了食品工业在中国的发展。她重视婴幼儿和中小学生的营养与健康工作,先后撰写了《关心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当代人的天职》、《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的营养》、《于若木论学生营养》等文章和书籍,并成立了“若木营养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学生营养研究工作。由于在营养、食品学研究方面的突出成绩,1986年她先后被聘为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微量元素与健康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等,1987年7月被评为研究员。

1988年4月,于若木同志作为妇女界代表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她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各项会议和活动,并继续从事营养学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工作。1989年1月,出于对下一代的无限关情,她发起成立了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呼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积极发展学生营养事业。在她的倡议下,国家先后启动了“护苗系统工程”、“大豆行动计划”和“学生饮用奶计划”,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1999年于若木同志出版了营养学专著《于若木文集》。

于若木同志为人正直,作风正派,谦虚谨慎,德高望重,被广大干部群众尊敬地称为“老大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始终牢记党员使命,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在新时期制定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热情赞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篇5:王之涣 生平简介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氏,是一个名门望族,从他往上五代都是当时为官之人。王之涣在家中排行第四,从小聪明好学,长到20岁,文章就写得很好了,少年时期的王之涣喜欢行侠仗义,常常击剑悲歌。一直到了中年他才开始虚心求教专心写诗,此后十几年诗名大振,不久后他在冀州衡水县主簿,但是遭人诬陷,王之涣愤而辞官回家。

王之涣的诗在当时可以说是将唐朝大壮丽山河都描绘了出来,但是现在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就只有6首,收录在《全唐诗》中。王之涣一生没有走科举之路,而且他做官时双亲已经去世了,辞去衡水主薄的官职后,在家闲居,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他再次入仕,以清官著称,很受当地老百姓称道,但是在文安县染病,从此卧床不起。

王之涣是怎么死的

王之涣死于壮年,在做文安县县尉的时候死在任上,最后葬在洛阳。王之涣之前的.一份工作是在衡水主簿,当时衡水县令李涤将女儿嫁给了王之涣,当时是公元722年,王之涣已经是35岁而且已婚有孩子了,李氏18岁,比王之涣小17岁。

李氏嫁给王之涣必定是为这位才子的才华倾倒,二人的感情非常恩爱,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王之涣在家中闲居15年,李氏安贫乐道,跟着王之涣苦了15年,但是毫无怨言,不过李氏不到40 就守寡了,而且王之涣死后6年李氏也病死,因为有前妻,两人不能合葬。王之涣的生平在史料中鲜有记载,我们后人对他的身世也知道的不多,但是他留下来的6首诗却让我们看到了这位才子的盛名不是空有的。

王之涣给我们留下的资料不多,但是他留下的寥寥6首诗歌却带给我们边塞诗的浪漫风采,人们大多认为《凉州词》是他的代表之作。王之涣的一生并没有像许多人那样追名逐利,反而有侠客之心,这样的诗人还是很少见的。

拓展:

王之涣经典的诗句名句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登鹳雀楼》

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5,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 王之涣《宴词》

6,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 王之涣《送别》

7,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 王之涣《宴词》

8,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 王之涣《送别》

9,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 王之涣《九日送别》

10,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11,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12,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 王之涣《九日送别》

1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4,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1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6,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篇6:父母碑文生平简介

显考某公讳某某,生于一九三四年农历正月十八日,卒于一九九四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享年六十一岁。

先父在家排行老三,幼入乡完小,聪颖好学,貌恭志强。一xx四年在某某县官道供销社参加工作,此后四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奋发上进。历任公社、县委、地区部门领导,官至县处级。职位渐高,然亲仁谨信、爱众孝悌、豁达宽宏、恩泽乡里,深得同僚、乡亲称颂。在家孝敬长辈,与母亲相濡以沫,对子女既严且慈,言传身教。及至九四年退休后回故里修葺房屋,突发心脏病,未及抢救便撒手人寰。呜呼哀哉! 一生鞠躬尽瘁却晚福未享,儿女沐恩却未及回报!如此憾事痛煞亲人!

先妣某氏讳某某,生于一九三四年农历十月十七日,卒于二零零六年农历十月七日,享年七十三岁。

慈母幼时聪慧善良,初识文字。一xx三年由某某县某某乡伏家村嫁入本乡某某村某家。孝敬公婆,和睦亲邻,兼做农活,含辛茹苦抚育儿女。及至四十八岁携子随夫迁入某某县城,相夫教子照顾家庭,夫贵妻荣,子孝女贤。九四年先父突逝,母亲强忍悲伤,与儿女相互携持自舔疗伤。孙辈渐长,母亲力所能及,帮抚幼孙,心系子女。慈母一生恭谨明理、勤俭持家、慈悲为怀、贞敬孝贤、名传乡里。祸福旦夕,慈母罹恙,数月之间,阴阳两隔。嗟乎!母子亲情难割舍,梦里血泪沾巾百喊不闻断肝肠!

二老嫡出两男三女,生养哺育,善诲严教,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如斯春晖,难报万一。

为感怀父母恩德,寄托儿女思念,激励后世子孙,值母三周年祭日,子女拭泪执笔,拂涕铭文,勒石慰痛,纪吾双亲!

篇7:雷锋同志生平简介

1962年8月15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因公殉职。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短22个春秋,可是他那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崇高精神却长留人间。伟大领袖毛主席在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因此把每年的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1940年12月18日,农历11月20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雷锋出生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在短短的四年多的时间里,他的爷爷、爸爸、妈妈、哥哥、弟弟五位亲人被逼迫相继死去,小雷锋不满七岁就成了孤儿。雷锋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家里很穷,父、母、哥、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这血海深仇,我永远铭记在心。”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的党支书供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

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民武装部)表明参军的决心。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参加人民解放军后,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任班长。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他曾多次立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1960年11月入党,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因公殉职。

雷锋的一生,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一生。他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实践,因而具备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他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艰苦奋斗、助人为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篇8:姬乃甫同志生平

姬乃甫同志1939年6月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1953年考入米脂中学,1959年考入兰州艺术学院文学系,1961年转入兰州大学中文系学习。1964年本科毕业后到新华社国内部工作,先后任记者、编辑、主任编辑、高级编辑,担任过财贸编辑室主任、国内部副主任。

1994年出任《新华每日电讯》常务副总编辑,1997年任新华每日电讯社党组书记、总编辑,1999年退休。

退休后,曾任首都新闻工作者书法家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记者观察杂志社特邀编委会主任委员。

姬乃甫同志在新华社从事记者、编辑和部门领导工作,长达35年。他学养深厚,业务娴熟,采写、策划、编辑出不少名篇佳作。

“文革”中的1968年5月,姬乃甫同志与人合作撰写参考报道,力主解放干部。毛泽东对此件批示:“在我看过的同类材料中,此件是写得最好的。”这篇报道作为中共中央文件发出,解救了数以万计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干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姬乃甫同志一直负责新华社国内经济报道的组织、编辑、发稿工作。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时期里,他编辑和组织了大量经济稿件,指挥了历次重大改革战役性报道。其中最著名的有1988年《关于物价的通信》。当时物价飞涨,超过了群众承受能力,姬乃甫同志点题并与两位记者共同采写的这一新闻名篇,及时解答了群众疑惑,梳理了物价改革焦点难点。其生动的笔触,令人信服的素材,浅显而又深刻的说理,实事求是的文风,吸引读者争相阅读,并引起外电评论,被誉为一部“袖珍经济学”。发表之后受到陈云同志等中央领导的重视,并约请姬乃甫同志去中南海参加了物价改革的座谈会。

姬乃甫同志在编辑工作中,善于提炼新闻,死稿救活,活稿编好,有“起死回生、点石成金”之誉。如名篇《王崇伦抓豆腐》,原稿题目是《哈尔滨市关心群众生活》,只在文章后半部分提到市委领导王崇伦亲自过问大豆之乡群众吃不上豆腐的问题。姬乃甫同志将稿件题目改为《王崇伦抓豆腐》,突出抓豆腐内容,删去多余的,使平常的工作性稿件一下子变成了读者过目难忘的好新闻。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倪志福向邓小平介绍王崇伦时,小平同志马上就说:“啊!你就是抓豆腐的那个王崇伦,抓得好,抓得好。”

姬乃甫同志采写的名篇还有:《一个县委书记的挑战》,曾被万里同志在全国会议上宣读;《戴着枷锁的攀登》,写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杨连康受“四人帮”迫害时在狱中坚持科研的事迹,受到胡耀邦同志的表扬;《活地图冯学富》,600字写活一个干部,被不少记者奉为范文保存。此外,《铁市长张铁民》《豫北新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新闻佳作。

姬乃甫同志重视并身体力行参与新闻业务研究。1978年,他即著文首次提出新闻有美学价值的论断。他曾以《王奶奶说新闻》《记者三问》《记者要自己“生孩子”》三篇文章通俗生动地讲述了新闻写作的要领,年轻记者评价这三篇文章是“袖珍新闻写作方法论”。

姬乃甫同志在担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期间,就参与策划、创办《新华每日电讯》。担任《新华每日电讯》常务副总编和总编辑期间,他坚持讲大局、讲政治,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新华社党组确定的宣传报道方针,狠抓队伍建设和编辑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在他的领导下,电讯人从不会办报、模仿办报到逐步摸到办报的门路。尤其是在《电讯》受制于当时条件,为自身定位,为在新华社整体事业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为参与报业竞争究竟有何本钱等等烦神困扰之时,姬乃甫同志带领电讯全体同志,在困难中守住了阵地,培养了人才,砥砺了意志,不仅让《电讯》顽强地生存下来,更为后来的改版、改革、发展打下了基础。

篇9:布罗茨基生平

布罗茨基从1955年开始写诗,多数发表在由一些青年作家和艺术家所办的刊物《句法》上,并通过诗朗诵和手抄本形式流传于社会,被称作“街头诗人”。1963年发表的著名长诗《悼约翰·邓》是他早期创作的代表作。1964年,布罗茨基被法庭以“社会寄生虫”罪判处5年徒刑,送往边远的劳改营服苦役。服刑18个月后,经过一些苏联著名作家和艺术家的干预和努力而被释放,获准回到列宁格勒。从此,布罗茨基的作品陆续在国外出版。从1965年起,布罗茨基的诗选陆续在美国、法国、西德和英国出版,主要诗集有《韵文与诗》(1965)、《山丘和其他》(1966)、《诗集》(1966)、《悼约翰 ·邓及其他》(1967)、《荒野中的停留》(1970)等。

1972年,布罗茨基被苏联驱逐出境。不久,他接受美国密执安大学的邀请,担任住校诗人,开始了他在美国的教书、写作生涯。1977年,加入美国国籍,任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和全国艺术与文学学会会员,巴伐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

1986年,布罗茨基获美国国家书评奖,1987年因其哀婉动人的抒情诗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1991年获选“美国桂冠诗人”。

侨居国外期间,布罗茨基又以十多种语言出版了他的选集,其中尤以《诗选》(1973)和《言语的一部分》(198O)影响为最大。此外,还有散文集《小于一》(1986)、《论悲伤与理智》(1996)等。他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和感受力,思想开阔而坦荡,感情真挚而温和。他的诗充满了俄罗斯风味,特别是在流亡国外之后,怀乡更成为他的重要诗歌主题之一。在艺术上,他始终“贴近两位前辈诗人,阿赫玛托娃和奥登”,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音韵的和谐。1987年,由于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及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96年1月28日,在纽约市布罗茨基因心脏病发作,在睡眠中逝世,享年55岁。

作者: [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译者: 黄灿然

《小于一》是布罗茨基的第一部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 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罗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城市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1986年美国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

我个人认为,布罗茨基这本《小于一》称得上是20世纪最好的随笔集,而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批评家的随笔集。任何读者都可从这本书中获得很多东西,不仅可作为文学力量和人格力量的参照系,而且可作为一个高标准,来衡量自己和别人写作的斤两。至少,受到这本书的洗礼,我们就不会对那些不管是流行作家还是精英作家的文章太过在意,这可省去我们很多时间。

篇10:曹禺生平

1922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成为骨干。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6年8月始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戏剧。抗日战争开始后,他随戏校迁至四川。1946年返回上海,后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1月回国,应聘于上海实验戏剧学校。

1949年初,曹禺接受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安排,由上海经香港抵达北平(今北京)。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与筹备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文代会召开,曹禺被选为主席团成员。1950年、1952年先后被任命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文化大革命中,曹禺遭到迫害,被迫搁笔。

篇11:杜甫生平

二、杜甫的思想 李白主要是道家老庄思想,杜甫则主要是儒家思想。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得杜甫始终关怀国事。早年“自比稷与契”,希望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后来虽然对自己入仕希望破灭了,却仍然关注着国家安危,“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希望有吕尚、诸葛亮这样的英雄出来收拾残局。并且能经常正视现实,即使在不断地失望中,在极端困难中,也从不感到绝望,希图出世,很有孔子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性。儒家虽然轻视劳动人民,却有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民为邦本”。这一思想的实质虽为维护封建统治,却起码道出了爱护人民的重要性这一真理。杜甫接受了这一思想,同时在现

实生活中亲见了人民的苦难而表现为关心、爱护人民。在《咏怀五百字》中就吟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在安史之乱中,他为人民的痛苦而悲恸,这一点在《三吏》、《三别》等诗中看得很清楚。三)、杜甫的创作和艺术成就

1)、写社会人生的写实倾向。2)、诗歌体裁的丰富多样。杜甫在诗歌体裁方面可以说是兼备众体,而都达到了那一诗体的最高成就。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也。”杜甫所用的诗体有古体、乐府、近体五七言律诗、绝句。

篇12:百年老人生平简介

白老大人生于1933古历五月初二吉时,因病经治疗无效于6月30日13时30分逝世,享年80岁。老人家一生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勤奋学习,勤俭持家,乐于助人,严格教育子女,在同志及乡亲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白老大人系中共党员,多年来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工作认真负责,艰苦奋斗,一心忠于党的事业,先后任******计财股长、*****学校校长、********主任、会计师等职,并多次被评为市县供销系统先进个人。

白**老大人生平简介

白老大人生于1933古历五月初二吉时,因病经治疗无效于206月30日13时30分逝世,享年80岁。老人家一生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勤奋学习,勤俭持家,乐于助人,严格教育子女,在同志及乡亲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白老大人系中共党员,多年来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工作认真负责,艰苦奋斗,一心忠于党的事业,先后任******计财股长、*****学校校长、********主任、会计师等职,并多次被评为市县供销系统先进个人。

白老大人幼年在家就读,因家境贫困,于1946年7月份经他的爷爷介绍到*************杂货店做伙计。指导白老大人在弥留之际还为儿女反复念叨当时的艰辛生活“清水河七十二道脚不干,弯弯曲曲九头山”,生活的艰辛和吃苦精神可见一斑!那时他才13岁,由于为人忠厚,善于学习,于1956年当选市政协代表,并出席了宝鸡市政协代表大会。同年在党对私有制的改造中,企业走向合作化道路,他老人家又任通洞镇杂货店经理,1958年企业又由公私合营过渡到国营,他本人又随之调到*****任会计员;在大跃进的年代里,由于工作繁重,老人家积劳成疾,后经多方医治病情得到缓解。1965年5月又调任*****任会计,并经受了“”的洗礼。1974年4月调到*****任会计工作,1976年元月调*****任会计工作,由于工作成绩显著,多次荣获市、县先进个人,1980年3月调县*****联社任会计股长,*****校长等职,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会计人才,他本人晋升为会计师职称。

1988年任*****主任,将一个连年亏损的企业变成了一个盈利企业,被市*****评为先进单位,并向全市*****系统介绍了经验。1989年退休,1990年至先后被聘在县属农副公司、工业品公司、生产资料等单位工作,发挥了自己的余热。后,回到家乡,曾参与********家族族案、族谱的完善和整理等公益事业,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完成了本家三房分十三世、十四世的家谱续写任务。闲余时间,仍不断学习,总结一生的所感所悟,传于后人!

白*同志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他历经了新旧两个社会,经历了缺吃少穿的低标准年代,在坎坷不平的人生路上谱写了一名共产党人应有的本色。工作中他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生活中勤劳简朴,为人和善。他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平凡中却彰显出他勤恳敬业、无私奉献、团结邻里、助人为乐和善良朴实。

1988年任*****主任,将一个连年亏损的企业变成了一个盈利企业,被市*****评为先进单位,并向全市*****系统介绍了经验。1989年退休,1990年至19先后被聘在县属农副公司、工业品公司、生产资料等单位工作,发挥了自己的余热。19后,回到家乡,曾参与********家族族案、族谱的完善和整理等公益事业,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完成了本家三房分十三世、十四世的家谱续写任务。闲余时间,仍不断学习,总结一生的所感所悟,传于后人!

白*同志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他历经了新旧两个社会,经历了缺吃少穿的低标准年代,在坎坷不平的人生路上谱写了一名共产党人应有的本色。工作中他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生活中勤劳简朴,为人和善。他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平凡中却彰显出他勤恳敬业、无私奉献、团结邻里、助人为乐和善良朴实。

值得欣慰的是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白老大人晚年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太平盛世,也享受到了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他的一生平凡而伟大。

白老大人的逝世,使白氏家族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好长辈,使邻里乡亲失去了一位好邻居,使子女们失去了一位好父亲。

美德堪称典范,遗训常昭子孙,白老大人虽与世长辞了,但他的精神长存周围的人们和儿女、子孙永远不会忘记他。

我们要学习他老人家乐观积极的为人处事方式,对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学习他老人家宽容、高尚的品格;学习他艰苦朴素、永不言弃的作风。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遗志谱新章。

上一篇:《红楼梦》的几点看法下一篇:悲伤的滋味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