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体裁衣 打造自己的特色

2024-04-24

量体裁衣 打造自己的特色(通用10篇)

篇1:量体裁衣 打造自己的特色

量体裁衣 打造自己的特色

——浅谈农村小学的发展

二道湾子中心小学

内容摘要:

人人都在谈进步,校校都在谋发展。在这大张旗鼓,千军万马的改革大潮中,不免出现一些,别人摇旗,后面就跟着呐喊,万马齐喑,场面无不壮观。细心一看,千校一面,风景依旧。只有勇于找到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差距,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是发展之道,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最好的诠释。

关键词:谈现状

觅良策 全力打造

一、敢谈现状

1、地方财政困难,资金投入少,学校硬件设施差。一般的农村小学只能保证有地方上课,而一些相关的教学配套设施,如:音乐室、美术室、实验室等,只能出现在孩子的幻想里,有的甚至连起码的体育器材都不具备。

2、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师生对外界新生事物接触的少,对一些新的理念、知识接收的少,接收的晚,教学怕麻烦,固守着老模式,旧方法,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考试成绩决定一切。

3、师资严重匮乏。第一线的骨干老师依然是老师范毕业生,还有一部分是通过考试转正的民办教师。自从国家取消师范学校以后,学校基本没再补充新鲜血液,从农村走出去的师范类学生,认为自己读过大学,怎么也不能再回到农村教学了。年龄结构比较大,平均年龄在38——50之间。年轻教师少,高素质的教师难觅,体音美教师奇缺,学校的一些活动难搞。

4、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相应的能力,致使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了孩子不信任的态度。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力度不够,投资少,可利用的家庭教育资源十分匮乏。

5、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逐步深入,农村小学生数正逐年减少,不足100人的学校正在逐年增加,这么小的学校难以合理配置师资,不能保证正常开展各种规范有序的教学活动,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苦觅良策

1、加大学校的布局调整力度,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逐步撤并不足100人的学校,将有效的资源集中使用,优化配置,保证老中青结合,学历高低互补,集几村之力办一所学校,对学校的投入增加,逐步改善硬件设施。

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以人为本。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行为人是教师和学生。

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进行民主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一个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掌握最新教育理念、站在学科教学的前沿的空间。让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全面、协调发展。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对学生信任、民主、关爱、引领,要有耐心,有恒心,长期坚持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

3、加大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力度。通过家园联系卡、家长通知书、家长会远远不够的,针对农村家长的素质状况,成立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培训,提高其家庭教育质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4、加大教育投入,多方筹资,改善办学条件,通过集资、引资、政府投入等方式,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施。为农村小学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5、开展教师支教活动,实施教师轮岗制。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到偏僻的山区小学任教1——2年。设立教师特殊津贴,并及时兑现。

三、全力打造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没有春花,哪里来的秋果?只要付出了,就会有回报。几年的努力,学校颇具特色。

1、校园亮了。

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初见成效。集全乡之力重点打造几所小学,校园面积全县农村小学中最大,生均活动面积居全县首列。学校为凸现环境文化的教育魅力,还在绿化、美化、香化上下工夫。校园壁画、文化长廊,班级板报等无不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浓厚的民族气息。园内绿草茵茵,鲜花盛开,伴着书香满校园。使师生时时都在接受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这些别具匠心的安排达到“让每块墙壁都说话”,“每一处景物都传情”的效果。布局合理,清新宜人,具有花园式风格,达到了美丽的环境净化人,文明的环境熏陶人,健康的环境教育人的育人效果。布局调整后的学校,专用教室足了。除体音美、实验室外,远教接收室、光盘播放室、心理咨询室7室齐备,并且配齐相应的设施,做不到设备的一流,但做到设备齐全。师生笑了。

2、教师队伍壮了。

通过合校并点,支教等活动,老中青合理搭配。特别是“请进来,留得住。”政策,高薪诚聘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采取情感管理,做到思想工作灌注情,物质激励富于情,精神鼓励满含情。真心换来诚心,热情换来激情。这样做,留住了教师,留住心。现在全乡取消了代课教师。聘请的8名专职幼儿园教师,使全乡的幼儿教育踏上规范化轨道,向标准化幼儿园迈进。全乡教育战线人气十足!

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提倡“学习型的学校文化”。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学校的“走出去,请进来。”策略,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走进大学校园,提升学历。全乡取得的专科学历占全乡教师的87%,本科、本科在读的教师占全乡教师的45%。学校每学期都拿出一大笔经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育培训。开展全员研读“纲要”、“课标”和“教材”的活动,举行新课改系列讲座,组织观看相关影像资料,开展全员交流,推荐优秀论文、课例让教师学习领会,组织分学科的教材过关考试。加大远教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多媒体运用到教学的步伐。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教师的文化底蕴厚了。

加大教研力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学期,学校聘请市县级名师送交下乡,一股清新的教改之风,沁入乡村教师的心田。城乡互动,乡乡互动,为教师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增进了校校之间的经验交流与提升。开展校内擂台赛更是教师成长的舞台,教育的万花筒。通过讲课、听课、评课、课题研究、写反思、读好书,研中教,教中研,乡村教师的教育观念变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

3学生习惯好了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威廉.詹姆斯)这句话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农村小学由于受地域人文、家庭教育的影响,决定他教育的独特性。如卫生习惯、语言文明习惯,学习习惯较差,安全意识薄弱等。

规范行为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良好的习惯需要反复实践,长期进行严格的,甚至带有强制性训练才能养成,我校首先从学生的一日常规入手,对尊敬师长、停放自行车、校园卫生,课堂纪律,文明用语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序的训练,具体做法是突击训练和长期训练相结合,一次性训练和反复训练相结合,尤其注意抓反复、反复抓,直到习惯成自然,通过以上的训练,我校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提高,校内打仗说脏话的没有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已经近半年都不进行校园卫生大扫除,每天早上和放学后每位同学都能自觉的清扫分担区、班级、而整个过程无需教师指导或安排,一切都是学生自行安排。

学校图书室全日为学生开放,教师指导推荐图书,通过一些活动,巩固学生的读书成果,提升学生的读书的兴趣。引导学生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培养读书习惯。养成良好的学风,学生们的学风浓了。

学校安全无小事、安全涉及到每个学生,每个家庭。我们在抓习惯、重实效的同时,时刻不忘记学生的安全。开展富有成效的各种活动,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几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交通安全讲座”“安全联系你我他”主题队会,“交通规范知识竞赛”“小学生自救演示”“用电安全主题队会”“让危险远离我们”等一系列活动,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增强了。

4家长重视了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家长、老师共同配合,付出心力的结果。家长的助力可以鼓舞老师无比的信心和无限的驱动力。如果双方能够彼此融洽沟通,信任合作,一定可以造就孩子健康美好的未来。所以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培训家长,提高农村家长素质。教会家长如何与学校沟通,如何做合格的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亲近课堂”家长开放。这样家长认识上去了,学校省力了,孩子的综合素质提高了,特别是留守儿童数量减少了。

总之,农村小学独特发展,是一种理想,是一种境界,更是教育改革的亮点。因时、因地、因校制宜,灵活运用策略,不千篇一律,东施效颦,走自己的路,相信前途一片辉煌。

篇2:量体裁衣 打造自己的特色

选教辅要学会量体裁衣 适合自己最重要

教辅可以说是学生进步的阶梯,成功的翅膀,前进的加油站。没有哪个学生可以离得开教辅读物,没有哪位家长不对教辅抱以深切的期待和信任。选择一本好的教辅读物,是每位老师、家长和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面对名目繁多的教辅,当然不是多多易善,而是要学会量体裁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首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教材版别。有的教辅打破了区域限制,全国多地通用,如果想多地兼顾、多见多闻,可选购此类教材。有的教辅则专为某地区所编,如需针对性强的突击性学习,此类为最佳选择。如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各省市高考(微博)模拟试题汇编》。该书突破了地域上的局限,遴选了各省市上千套优质模拟试题,意图,拓展解题思路上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的特色,注重所选试题的适用性及创新度,针对性较强,作用。

其次,关于“专题性教辅”,如完形填空类、地域兼容性相对更强,对教材的提升相对更大,第三,在学习过程中,式学习法”,如题中“淘金”。《能力思维导图》系列图

总之,并有选择性地借鉴其他省市的教辅书,对各种考试能够做到胸有成竹。

篇3:打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特色

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学《茶花赋》时,结尾富有诗意,耐人寻味。“祖国如此伟大,人民精神如此美好,一朵茶花能容得下吗?能给人启发、深思吗?能。这是由于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进行了巧妙的艺术构思,不断开阔读者的视野,由情入手,而景,而人,而理,水乳交融,意境不断深化……”诗一样的语言,启发了学生的想象,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提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也。”其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与情感的交流等,都必须以语言作为纽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能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取精神上的愉悦。

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就更应该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语言。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就用了这样一段抑扬顿挫、情溢于辞的导语:“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他精力过人,他廉洁一生……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一周致哀。”短短的几句话,却让全班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周总理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令学生满怀崇敬之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情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这堂课效果之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学生的心灵是敏感的,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教师要以动情的语言为载体,以情传情,以情激情,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关于这点,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美比其他各学科表现得尤为突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教学语言的艺术美。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时轻时重,时快时慢,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地说,注意以下几点:1.讲究说话的节奏。口才出色的人,除能引经据典,诙谐幽默,还能适时的运用或高亢或低沉或轻快或凝重的节奏,就像钢琴家,运用简单的音符弹奏出动人心炫的高山流水,令人如沐春风。2.讲究说话的语气。缺乏语气词的话语,普遍是生硬的。恰当的使用语气词,可起到舒缓语气,强调内容,进而拉近师生关系的妙用。3.讲究说话的技巧。有效的组织教学,用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巧妙自然的过渡衔接语言,发人深省的结束语言,体现教师自身素质与文化修养,提高课堂效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语言要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应鼓励学生知难而进,思索争辩,训练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启发学生时,教师要抓住关键,善于“引渡”,帮助学生达到活跃思想和发展思维的目的。所谓启发,是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曾对此作出精辟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启发之重要。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大脑产生兴奋,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积极活动。教学中,教师若能通过耐人寻味的语言循循而诱,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线索,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探讨解答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则必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篇4:量体打造自己 不读大学读中专

徐乐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八卦洲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徐天成原是一家贸易公司职员,后来下海做起了机电生意,当时徐乐的母亲还在单位上班,工作非常忙,徐天成就经常把儿子带到门市部里,让他随便玩。买机电产品都需要试机,小徐乐一看到机电产品插上电源就能转动起来时,就会惊异地睁大眼睛像模像样地看起来。也许是受父亲工作的影响,徐乐喜欢关起门来自己一个人拆装玩具汽车。

就是关起门来“做东西”

上了职业学校,徐乐刻苦钻研理论,自己一个人经常闷在实验室动手制作小电路,搞“发明创造”。他这样描述:“刚进校的时候学校老师主要教我们理论课,但是很快就让我们学习动手。我喜欢看书,看到一些有关电子装配的小题目就探索着自己做。能靠自己做出电子产品的感觉非常好,我渐渐学会做小电路、传感器、单片机开发板等,越做越有兴趣,经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时候做到忘记吃饭,脑海里仿佛失去了时间的约束,有时候出门发现已经到夜里了。但是当你自己创造出很多东西的时候,会感到很满足,很有成就感。”对于参加比赛获奖,徐乐很谦虚地说,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不仅要速度,对技巧和用脑的要求都相当高,他只是喜欢不断地练习和尝试。“比如说做个小收录机,要做快做好非常有技巧,动作大一点信号就会出现很多干扰或者失真,所以你必须掌握技巧、反复尝试到有了手感。”2007年经过学校、市级层层选拔,徐乐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一举在江苏省技能大赛获得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一等奖而成为了小明星。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个奖,得到这个奖徐乐就正式获得了技师称号。中专生就当上技师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在职业学校徐乐是第一个“学生技师”,很多人都羡慕他:“你出来找工作可吃香了。”

遇到了好老师 碰上了好师傅

“反复练习装配,娴熟以后要学会编写程序,最后根据要求设计电路,考验的是选手真正的实用水平。能达到高水平的学生为什么能当技师,是因为确实具备了技师的动手能力,而技师在我省是非常紧缺的人才。”徐乐的师傅、在省技能大赛中获得教师组一等奖的南京高职校吴建宁老师谈到自己的这个徒弟充满了自豪:“徐乐这个孩子不仅学习很踏实,喜欢动手实践,最大的特点就是很爱探究。他自己很爱开动脑筋创造东西。一次他自己想要做个无线数字抢答器,就自己到图书馆、网上找了好多资料来研究,遇到不懂的他就画一个圈,把问题集中起来,有的时候还善于对问题进行拓展,打得我们措手不及。之前没有人教他一步一步该怎么做,完全靠自己的探索,他通过设计和反复尝试,把这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化解成一个个小项目,一个个攻坚完成,最后自己研究设计了新型的无线抢答器,还被用在学校语文教学课改辩论赛上,非常具有钻研精神。”

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是代表技能操作水平的五个层次,中专生就跃为“技师”非常不容易,这个技师在就业中的含金量很高。目前也有几份工作等着徐乐选择,他对自己未来的定位是不断做动手创作的事业。吴建宁老师说,徐乐这样的学生非常受企业的欢迎,还没毕业就有几十家单位抢着要他,熊猫电子、中兴通讯等大企业的研发部门都曾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有些单位甚至开出高达20万元的年薪。

篇5:量体裁衣 打造自己的特色

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却是我们容易忽略的, 那就是教师教学的随意性。这里所说的“随意性”不是指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和是否精心准备, 而是指不少教师缺乏基本的教学模式, 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这必然使教师每一节课在教学设想、方式方法上都处于一种比较自由、发散的状况,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意图难以形成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 每天都处在一种重新适应的过程中, 听课不能迅速地跟上教师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教师要注重研究、打造自身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让学生熟悉你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能很好地跟随你去思考、探究。我的体会就是:准确定位, 持之以恒, 不断提升。

一、准确定位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每个人对教学的理解都会有所区别, 每个人的个性特征也不一样, 注定教学就是各具特色、百花争艳的。那么, 怎样准确定位、打造自身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做教学中独特的“我”?这是要认真思考的。

我的教学风格是“问题导学”。我对“问题导学”的认识也有一个从粗浅到深入、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记得大学毕业工作几年后, 我想就“数学应用题教学与学生单向思维的拓展”问题写一篇文章。为了写好它, 我首先把能找到的中学数学杂志中这一类的文章全收集起来, 然后将他们的主要观点一一罗列出来, 再将对我启发最大的观点抽象出来, 准备作为我论文的框架。但是动笔的时候却犯难了, 因为我所想的东西别人都想到了, 而且比我想得更全面、更深刻;我没想到的别人也都想到了, 我感到自己没法提出比别人更新更有力的论证了。怎么办?慢慢通读这些文章后, 我发现, 他们都在研究怎么“教”, 都从教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那么学生“学”呢?如果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会怎样呢?于是我就尝试着从怎么“学”才能够让学生“学”得更好这个角度去阐述我的观点。文章整理好就寄出去了, 很快就收到了编辑部的用稿通知, 而且编辑还在信中鼓励我, 说我的文章“能从学生学的角度去分析、思考, 非常好, 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希望把它作为研究的一个方向, 努力去改善现有的教学方法”, 这让我信心百倍。从此, 我开始注重研究学生学法方面的问题, 读了很多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 努力从学生学法这个角度去思考和探讨一些教学问题。渐渐地, 我发现“学法”是个很深奥、很有挑战性的问题, 要实现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学”好, 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让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几年间, 我先后发表了《儿童的注意力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儿童心理规律, 改进数学教学方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加强立体几何教学的针对性》等一系列研究学法的文章。同时, 从对“学”的学习、研究、感悟中, 促进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实践, 慢慢形成了“问题导学”的教学雏形。

可见, 注重从教学实践中去提炼研究问题, 确定好目标并勇于实践, 是打造自己教学风格特色的基础。

二、持之以恒

在著名数学家欧拉出色地解决了贝努里求级数和的问题后, 另一位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评价道:“欧拉成功的决定因素就是大胆和坚持到底。”这句话对我很有启发。事实上, 教育是个极重积累的行业, 教师对教学的感悟力、对学生的了解力、看问题的穿透力, 都需要在不断的学习、积累、总结、反思中提高。而教学模式的构建同样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完善, 重要的就是持之以恒。

我从1986年开始对“问题导学”进行研究, 坚持了20多年。从刚开始较为单一的研究“学法”的特点规律, 逐渐拓展到研究怎样“导学”。我深深感到, “坚持”对我形成和完善“问题导学”的教学风格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每个人对教学问题的思考总是思路逐渐清晰、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过程, 只有坚持, 你才能不断感悟, 不断超越。比如对怎样设置问题的思考, 刚开始我只是想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可想, 进而才发现, 还要研究什么才是好的数学问题。有了这样的认识, 才逐渐深入地去构建问题设置的原则, 最后探索出问题设置的几个切入点:一是旨在“置疑”的设问——要重通法、重领悟。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以一个个的“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 把前人和自己对知识结论的认知过程分解为若干步, 并一一铺设阶梯, 层层设“问”, 启发学生沿着教学目标前进。二是旨在“释疑”的设问———要重符合学生思路的问题解决。学生有疑时, 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常常与教师不一致, 教师在“释疑”中, 最重要的任务是根据学生思维的具体状况和原有思路, 针对其“惑”去设计“问”, 从而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其“惑”的原因, 引导学生寻找解决的办法, 帮助学生突破认知上的“瓶颈”。三是旨在“激疑”的设问———要重另辟蹊径、重标新立异。教师要因势利导, 及时鼓励、支持学生发散思维和标新立异, 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这种“问”能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这时“问”的思维指向不要太具体, 要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开阔学生的思路,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这样不断地深入研究, 自己慢慢就对“问题设置”有了一个比较成型的教学思考和教学模式。

我觉得, 做到坚持研究, 你就能在这个领域上对问题看得更深、更广、更全, 你的教学实践就会有更厚实的专业思想去引领, 课堂教学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坚持, 就是胜利”决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更是教师成长的一个制胜法宝。

三、不断提升

如果常常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 你会发现, 我们很缺乏将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意识和能力, 常常处于“低位实践”的状况, 导致教学思考力不强, 不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理解和思考教学问题。这是急需改变的。

我十分注重把教育教学理论与自身的教学行为联系起来, 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 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行为的科学含量。通过学习、思考, 自己总结出了大量的经验、教训, 也撰写了许多心得体会文章, 如《提高数学课堂效益的认识与实践》、《对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几点思考》、《“问”要有的放矢而“设”》、《教师“释疑”要与学生认知基础相协调》等。这些学习与反思, 让我对怎样用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来指导教学实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促进自己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完善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教学也取得优异的成绩。从1996年至今, 我六次入选广西特级教师讲学团在广西各地上公开课和讲学, 多次受邀在兄弟学校和各种学术活动上上示范课, “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也深受学生欢迎和专家、同行的认可。2007年, 反映自己教育教学思想的个人教育专著《黄河清:中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策略》一书, 入选中国教育学会“名师教学艺术研究”项目, 成为向全国推广的《中小学名师教学艺术丛书》之一。专著出版后, 得到了广大同行的一致好评和推崇, 许多专家学者也给我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经过两年来的再研究、再实践, 自己对“问题导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如今, 关于“问题导学”的第二本专著即将完稿。在新专著中, 我从“‘问题导学’逻辑起点”、“‘问题导学’三核心”、“‘问题导学’效能四维度”、“‘问题导学’实施五步骤”、“‘问题导学’案例分析”五个方面对“问题导学”作了较全面深入的阐述, 我深感对“问题导学”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既有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 这无疑是自身专业思想的又一次提升。

篇6:打造属于自己的课堂特色

关键词:课堂特色;实践与思考;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200-01

课程内容、文化精神,都需要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影响,而主阵地是学科课堂教学。在“文化课堂、智慧教学”的学科教学特色建设理念下,我们积极变革教学行为,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努力汲取有效教学模式的精髓,并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特长,选择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方式,让教师更具有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及特色,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优势,充满灵性,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一、课堂生活化,体现学习乐趣

书本是由一系列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而儿童的生活世界是由许多鲜活的事例建构起来的世界,它们是那么多姿多彩,五彩斑斓。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主要以识字为主,如果只停留在文本上的汉字,就会让儿童感到枯燥、无味、呆板,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将课堂学习排除在自己喜爱的生活之外。而作为低段教学的语文教师,他们将镇街上的各种招牌名、孩子们喜爱的动画片名、爸爸妈妈的姓名、动物名、喜爱吃的食物等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制作成漂亮的幻灯片,通过现代教学媒体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让孩子们感受到识字的快乐。通过各种游戏,如:在许多的汉字娃娃中,摘下你所认识的字。让孩子们在课堂教学中找回自己的生活乐趣,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增加识字量。这真是学习、玩耍两不误啊!

高段的语文教师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板块,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他们更加地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着力于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着手于教学方式的改变,运用“读、练、悟、习”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方法,形成了“简单的语文获高效”的课堂教学风格。

二、教学情境化,体验成功快乐

如果只求过程体验而不注重梳理归纳结论的教学则会无目的。可知识结论,是教师直接讲授的,效果却未必好。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智慧特征将知识点转化为待探究的问题,数学学科教学研究组实践了“假设情景教学”,创设一定的教学问题情境,这让孩子们产生学习的欲望,能让孩子们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得到发展,获得收获,碰撞出教与学的智慧。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及环境,创设符合数学知识的情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关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体验,尽情观察、发言、总结,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从而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种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互动,从而让孩子们在这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教师还特别关注孩子们的直接经验,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关注孩子们的心理感受,帮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关注孩子们之间的学习差别,让他们共同分享收获的快乐。

英语教学中更是运用了“情境教学”。努力构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的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孩子们遵循言语的规律性、感悟言语的真实性、体会英语的实用性,孩子们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学习,促进了乐于学英语、乐于讲英语。

三、开放性教学,促个性化发展

科学教研组将现代化科技大系统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相贯通,力求把教学建立在这两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上,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它可以对教学内容的某一内容、某一环节、某一方法开放,包含着教学观念的开放、教学主体的开放、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等等,着眼于拓展学生思维,激发求知欲和探究科学的意识,提高其科学实践的基本能力,更加地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借助已知事物通过自主探究,从中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相长。

四、课程校本化,彰显学校特色

我们坚持课程校本化,一方面提高学科课程的实施水平,一方面研发出“乡村风韵”线描画校本课程,比较、拓展、整合美术课程,也将线描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同时,我校也鼓励教师以学科课程标准为准绳,将不同版本的学科教材加以比较研究,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拓展现行教材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需要加以整合、设计,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提高学科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水平。我校也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编写个性化的学科辅助教材、读本,将课程的有效性得到最大的展现。

篇7:量体裁衣 打造自己的特色

在《白毛女》之前, 歌剧的探索主要有三类:西洋大歌剧形式, 如《秋子》;对中国传统戏曲的改良, 如《红梅》;小歌剧的探索, 如独幕歌曲剧《扬子江暴风雨》、音乐剧《孟姜女》等。这些都是对歌剧的探索、“实验性”作品, 尚不成熟。直到《白毛女》的诞生, 中国歌剧才慢慢进入真正的成长阶段。这个时候, 出现了“严肃歌剧”和“民族歌剧”, 以这两种体裁铸就的作品在中国民族歌剧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把这两种体裁称为歌剧的“正统”体裁。

一、多元化 (1988—1998年)

事物不断地发展, 符合规律的新生事物总会不断释放潜力与魅力, 歌剧便是如此。从歌剧这个概念输入中国到《白毛女》的诞生, 再到《江姐》《洪湖赤卫队》的闪闪发光, 直至1987年《原野》走向国际, 中国民族歌剧的路走得曲折, 但历史的车轮一直滚滚向前。中国歌剧的体裁趋于丰富化, 站稳脚跟后, 歌剧创作者们立足于中国特色, 投身于国际大流, 多元化、国际化便是1988年后的歌剧舞台上的一大特色。

严肃歌剧在此十年硕果累累。于“1990全国歌剧观摩演出”出现的《从前有座山》《阿里郎》《归去来》这三部作品都是严肃歌剧取得新高度的典型, 写作手法与歌剧结构上均有新的成果。《阿里郎》的音乐从素材到处理, 从表现形式到乐器使用, 都深深打上了鲜明的朝鲜民族烙印。以民谣《阿里郎》为主旋律写成的合唱, 分别成为居中的序曲、三幕二场的终曲的全剧的终曲, 既富有变化又高度统一。1995年夏在韩国首演的《安重根》、11月在南京首演的《孙武》、1996年首演于沈阳的《苍原》、首演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狂人日记》、首演于厦门的《阿美姑娘》、1997年首演于包头的《舍楞将军》和重庆的《巫山神女》。除了郭文景的《狂人日记》以外, 这时期的严肃歌剧走的依然是正统路线:严肃的历史神话题材, 场面奢华气派, 史诗性强, 音乐以调性为主, 但杂以现代派技法。这一时期的严肃歌剧在创作技法上更显成熟, 创作个性及歌剧趣味也日渐凸显, 其结构、观念、技法、戏剧性展开各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专业化水准。

郭文景的独幕四场歌剧《狂人日记》则是严肃歌剧里的另类歌剧, 首先, 这是由郭文景一人包揽剧作家和作曲家的一部歌剧, 这在歌剧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正因为剧诗和音乐出自一人之手, 剧情和音乐才显得如此熨帖和一气呵成;再者, 此剧的音乐从布局上看是有调性的, 当然, 这种调性是新的调性观念, 即中心音的主导作用和结构作用。从另一个侧面的意思即相对于同时期其他的中国歌剧, 《狂人日记》是偏向于无调性音乐的。采用十二音写成, 之所以用十二音来写, 是因为没有比他更适于表现那个吃人社会的冷漠、黑暗、压抑、恐怖、扭曲的了”。最后, 因为这是在国外环境创作的中国歌剧, 其美学观念、音乐语言、演出样式、风格与结构乃至表演与演唱方法等方面都与国内同时代歌剧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更具国际性。

“民族歌剧”的成功代表是1992年首演的六场民族歌剧, 该剧从题材、创作和演唱风格上都强烈地体现了其民族性。其经典曲目有《血里火里又还魂》《万里春色满家园》《天边一颗闪亮的星》。

二、自由化、国际化 (1998—2008年)

这十年的中国歌剧基本上是沿着立足于中国特色, 积极走向国际化的路线。越来越多的作曲家活跃世界乐坛, 他们在中国接受教育, 再到海外深造, 而后旅居国外 (谭盾) 或回到中国任教 (郭文景) 。由于生活履历、眼界及所接触的音乐不同, 表现在作品里的技法、美学观念、表现手法等都更国际化。这个时候所谓的国际化具体表现为:无调性旋律, 音乐主题为非歌唱性主题, 不易哼唱, 常用乐器极端音或使用非常规性乐器, 乐队功能大, 音响效果丰富, 极具作曲家个性。此时歌剧的体裁更加多样化、细分化且不拘泥于传统。

首演于2001年12月北京人艺小剧场的《再别康桥》属于小剧场歌剧。整部戏以室内乐形式的小型乐队, 一共四个角色: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陆小曼, 正好是男高、女高、南中、女中。外加一个只说不唱的诵者, 同时肩负三个不同人物:金岳霖、泰戈尔、胡适。歌剧《再别康桥》的音乐采用了联曲体, 是我国上映的第一部小剧场歌剧, 其对歌剧体裁的探索给中国歌剧带来了新的生存空间, 从他来看, 小剧场歌剧有乐队小、角色少、与观众距离较近等特点。

在国内上演由国家或地方出资的优秀作品如《木兰诗篇》《野火春风斗古城》都是“民族歌剧”的优秀代表。其中《木兰诗篇》被冠以各种名称:大型交响乐音乐剧、情景交响歌剧、中国歌剧、民族歌剧。暂不定论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 至少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在形式体裁上有新意, 不同于其他传统歌剧的作品。该剧融汇了交响音乐、歌剧、音乐剧、舞蹈与中国传统戏曲等多种艺术元素, 以交响乐和情景剧交相呼应, 弘扬了伟大的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 展现中华儿女乃至全人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呼唤和平与正义的崇高精神境界。音乐创作模式为并不多见的四个乐章结构。

此时的歌剧作品中很大一部分为旅居在海外的创作者如谭盾、瞿小松、温德青等。这些作曲家深受国际前沿作曲技法影响, 又在极力推崇中国印象, 他们的作品不管从剧本和音乐方面都折射出中国特色, 甚至回归到最原始、传说中的古中国。其体裁形式不定, 打破传统歌剧形式的严格限制。又由于作曲家本人更多地参与、创作剧本甚至集剧作家和作曲家为一身, 歌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且其中最重要的元素音乐与剧诗的融合更加自然、浑然天成。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正因为其素材来自己中国民间, 甚至时古老中国元素, 才使歌剧的中国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很好地体现了歌剧的国际性。

题材与体裁可延伸为具体歌剧中的剧诗和音乐, 是歌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中国歌剧从诞生发展至今, 遭遇过荒寂, 绽放过夺目光环, 不断走向成熟。在1988年—2008年间, 在严肃歌剧与民族歌剧依然占主流的情况下, 另类歌剧、小剧场歌剧和以《木兰诗篇》为代表的新型歌剧体裁也层出不穷。中国歌剧的体裁更趋自由、丰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詹巧玲.《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J]《音乐研究》, 2005.1.

[2]孙红杰.杨燕迪《音乐体裁的学理探究论纲—以西方音乐的体裁现象为例》[J]音乐艺术, 2006.2

[3]笔者认为“严肃歌剧”以美声唱法为直观特征, 以西方歌剧的形式规律进行构思, 一般较“民族歌剧”更丰富地运用乐队, 音乐史诗性强, 多为历史神话等严肃题材;运用戏曲板腔体手法作为全剧音乐的主要结构原则, 以获得戏剧性;在演出实践中一般由民族唱法的演员扮演角色。 (《新中国音乐史》.居其宏.[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70)

[4]蒋力.《咏叹集》.《民族歌剧一明珠--又观<阿里郎>感言》[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5]居其宏:《更戏剧性地用音乐展开戏剧性--近年来严肃歌剧音乐创作之现状、成就与不足》[J].《人民音乐》, 1998.5.

篇8:量体裁衣 打造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高效课堂;主动性;合作性;学习;思考;领悟

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向堂上45分钟要质量”,但我们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想获得高效,就要不惟模式,不惟权威,要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自从我市提出要实施“高效课堂”教学以来,我曾到过很多层次不同的学校听过不少有关“高效课堂”的公开课,也刻意地向有关老师请教学习,吸取他们的先进教法,并在自己的课堂上作尝试运用,虽收到一定效果,但还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设想。我来自一所普通学校,所教的学生普遍基础不扎实,听说读写能力一般,学习热情和自觉性也不高。在课堂上,我也尝试过仿效某些学校,把整节课的绝大多数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展示、去点评、去提问、去回答。结果我发现,课堂上,在生生互动的环节,学生们很快就“无话可说”了,一个个都变成了闷葫芦。如果强要他们说的话,他们为了应付老师,就只好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说不到点子上,以致白白浪费了一节课的宝贵时间。这样的课堂,不要说什么高效了,能达到中效就很不错了。

一、预习交流,双管齐下

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之前,我都会布置学生预习,要求他们朗读课文至少三遍,解决生字词,初步思考课后练习题。但由于部分学生的自觉性并不高,根本保证不了预习的质量。所以,我采取双管齐下的方法,既布置他们课前预习,让自觉的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了解,课上的学习就显得游刃有余,又在堂上花20分钟左右的时间和他们一起预习,主要是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动口,动手,动脑,既是预习,又是学习。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课堂上,我会让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一些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上,既备教材,也备学生。既抓住教材重点,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让学生能有话可说,乐于参与,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

如果设置的问题难度不大,绝大多数同学经过独立思考能回答出来的话,就无必要再集体讨论了。

合作探究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以与同桌合作,可以跟前后桌的同学讨论。如果要解决的问题难度较大,课前,我会布置学生重点思考。堂上,还会让各个语文组长到他的组员身边去一对一地帮教辅导。这样,力求在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上,都能让同一小组的学生资源共享,或多或少会避免在分组讨论时个别同学不发言、不参与的现象,这样,既保证了基础差的学生学到知识,又保证了课堂上师生们融洽热烈的气氛,有利于学生们的整体进步,真正落实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的教学理念。但不管采用怎样方式的讨论、一对一帮教,前提是每个学生必须经过独立思考,可借鉴同学的见解,但必须有自我的观点,决不允许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三、师生互动,及时鼓励

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口头回答,可以书面回答,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也可以在堂上练习本上写出。可指定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抢答。只要能回答问题,不管对与错,都给学生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学生回答问题完毕后,我会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的答题进行适当的点评、补充。虽然现在提倡老师少讲,学生多说,提倡让学生点评,但我觉得老师的作用是任何学生都替代不了的,该出几时老师还是要出口,不能惜字如金。

另外,为了搞活课堂气氛,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年龄特点,上课时,我对表现好的同学、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都以小组为单位给他们分数奖励。每节课公布表彰课堂学习最佳小组,每月统计公布表彰课堂学习标兵小组,并给予相应的小奖品奖励。把学生引入学习竞争氛围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非常难得的。这也是培养这类学生“有心向学”的关键所在。

还有,在课堂教学上,针对我任教學生的特点,我很注重采取随意抽查的形式进行教学,力求让较多的学生能有机会回答问题。学生知道我要大面积地提问,课前肯定要做足准备功夫,丝毫不敢怠慢,上课时,每个人就会“胸有成竹”,自然就会努力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无形中就给每个学生以压力,学生进而把这种压力变为动力,让学生们“不用扬鞭自奋蹄”,促成了每一节课的高效。

四、达标测评,当堂过关

课堂上,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过关测评。我会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上课的具体情况出几个难易结合的题目,主要是看拼音写词语、选词写句、文意理解、句子赏析等,让几个同学在黑板上作答,并当堂批改,打分,点评,其他的同学在小测本上完成后上交。答得好的同学,不用做课后作业或少做课后作业,未能答出或答得较差的,要在课后作业本上重做一遍。为了在课后轻松一点、舒服一点,很多同学都特别认真地争取堂上过关,力争不带问题走出教室,这无形中也促成了课堂的高效。

以上就是我在实施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活动空间大,学习形式多样,他们除了热烈的讨论,还有静静的思考,都努力尽自己所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力争当堂学习的知识当堂解决、当堂過关。

经过一段时间教学的尝试和实践,我所运用的这种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融入新元素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比原来主动多了,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篇9:量体裁衣 打造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对比修辞,中国社会交际心理,体裁分析,个人陈述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近几年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延续,个人陈述作为留学申请材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重要意义愈发明显。然而根据我们的前期观察,中国学生写的个人陈述常常不被外国读者接受,直接导致了申请的失败。除了英语水平低影响了文字表达之外,我们认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学生在写作时习以为常的运用中国式思维进行写作。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到底在哪些方面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者写的个人陈述有所区别?这种中国式写法是不是会引起西方读者的反感?为什么中国大学生会运用这样的写法呢?基于上述观察和思考,本文先将个人陈述定义为议论文的一类,运用体裁分析的方法,通过探究中国大学生与以英语为母语者在对个人陈述的组织结构编排及写作策略方面的不同之处,重在对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的议论文写作方式进行中国社会交际心理的层面上的解释。

二、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中国社会交际心理作为理论框架,具体来说,我们依照Bond (1991)提出的“高语境”交际原则,Hofstede (1980)提出的“尊卑分明”交际原则及Hall (1976)对“情感交际”做出的解释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语篇的写作特点进行社会心理层面上的解释。我们将采用体裁分析的方法,运用Bhatia (1993)和Swales (1990)提出的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模型,对收集到的个人陈述语篇进行分析。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素材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收集到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写的个人陈述9篇(编号为C#1至C#9),西方个人陈述写作工具书中选取的个人陈述9篇(编号为W#1至W#9);第二部分素材为通过小组讨论、采访等方式收集的15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辅导员老师、英语语言学研究生和博士生对该写作方式发表的理解和意见。本文将首先运用体裁分析的方法,分析出收集到的个人陈述的图式结构,找出两组数据在行文结构和写作策略上的不同之处。接下来,通过整理、归类第二部分素材,我们将总结出在社会心理层面上对中国大学生写作中运用中国特色式写法的解释。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的行文结构大体分为三个语步。具体来说,在第一语步中,有8篇文章营造叙事场景,5篇以时间顺序对申请人学业进行描述,6篇则提及对自己未来的选择,用来赢取读者的同情或好感。第二语步中,有3篇写到选择该国家地区的理由,5篇为选择该大学或公司的理由,7篇为个人能力的展示,用以进一步加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感情交流。在第三语步中,7篇是直接表述申请目的,3篇为间接表述。再来看看西方国家典型的个人陈述行文结构。这部分文章行文大体也分成3个语步。在第一语步中7篇文章声明自己未来职业目标,3篇声明个人能力及符合条件;第二语步中7篇文章总结个人学业成绩,7篇回顾了工作经历,3篇强调了自己的个人品质;有四篇文章在第三语步中重申了自己对未来的决心。通过分析上述数据在行文编排和写作策略上存在的不同,我们发现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运用了推理顺序,这与西方典型使用的演绎顺序相反;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采用的“以情感人”的写作手法与西方典型的“以理服人”的方法相对应。以下我们具体分析中国特色的个人写作中存在的写作特点。

1. 层层剥笋。

作者把一系列具体的事件描述作为笋页,把最后出现的文章大意或重点作为笋心,像剥笋一样,从叙述中引导读者推理出结论,此为推理顺序。在第一语步中,营造场景的叙述通常与申请主题无关,在第二个语步中,作者叙述自己提出该申请的原因,叙述明确为主题服务。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总结,直接或间接陈述主题,至此,文章终于直述申请这一主题,表明之前陈述说明都是为最后总结做铺垫。

2. 以情感人。

中国式个人陈述中感情色彩十分浓厚。从第一语步的建立同情或好感到第二语步的深化感情,直到最后明示自己的观点,都是一种与读者感情的交流。我们以第一语步中营造场景为例。在采用营造场景为开头方式的8篇文章中,运用的最多的场景就是童年时期,然后记叙对自己人生目标有重大影响的一件事,另外,我们发现在第二语步中中国大学生趋向于使用如“excellent”“superb”“wonderful”“top”等形容词来奉承读者。通过这种赤裸裸的称赞,作者预期目的是打动读者,继而接受自己的申请要求。

五、中国社会交际心理层面上的讨论

由上文得出的有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写作的两个写作特点,我们不禁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大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频繁使用这样的写作策略呢?实际上,在对比修辞学领域,前人做的研究已经证明了中国人习惯运用绕弯子的写法陈述自己的写作目的。但是在这个领域里的对中国特色写作方法的研究局限在对文本本身的解释,因此大部分研究把此特色归结为受八股文的影响,在文化层面的解释较少。因此本文从中国社会交际心理层面对具有该特色的写作方法进行解释。通过采访及小组讨论得到的对运用中国特色写作方法的社会心理原因,我们首先归纳出中国人习惯让读者揣测文章的写作意图这一心理。Bond (1991)认为,汉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对话语的理解更多的依赖语境,而不是明示。所以我们认为在写作方式上,中国人也习惯性的运用大量铺垫,间接指明意图,让读者去推测其中的含义。其次,很多被访者提到中国人在口头或书面交际中都会“绕弯子”。在这种交际心理的影响下,写作手段也趋向于含蓄,写作意图也是在做了大量铺垫之后,被放在文章结尾。再次,被访人还提到中国人在交际中重情感交流,期待对方的情感反馈。在中国,成功的交际都是基于双方情感交流同步,关系融洽的基础上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解释了中国学生大量运用个人故事和场景回顾作为例证的写作方法。只有通过这种叙述方式,才能让读者最大程度上得到有关作者成长的信息,并赋予足够的感情去体会、欣赏作者所获的成绩。

该研究证实了对比修辞研究对具有文化特色的写作方式的论断,并从个人陈述,这个前人尚未涉及的体裁入手,分析了具有中国和西方特色的个人陈述的行文结构。通过探讨社会心理对二语写作学习的影响,该研究对更清楚了解并解释二语写作中出现的文化问题或体现的文化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0.

[2]Bhatia, 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New York:Longman, 1993.

[3]Bond, M.H.Chinese values and health:a cultural-level exami-nation[J].Psychology and Health, 1991, (5) :137-52.

[4]Gao, G., S.Ting-Toomey, &W.B.Gudykunst.Chinese commu-nication process[A].In M.H.Bond (ed.) , The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C].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5]Hall, E.T.Beyond Culture[M].New York:Doubleday, 1976.

[6]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Berverly Hill, CA:Sage, 1980.

[7]Kaplan, R.B.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 1966, (16) :38-54.

篇10:度身裁衣打造媒体品牌

媒体竞争已转向品牌建设

对中国的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而言,品牌建设可能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重重挑战面前,众多报纸都日渐清晰地感受到,内容上的竞争已近极致,和中国的企业竞争相似,媒体产品即内容之间的差异化将会越来越小,而品牌将会成为媒体混战时代的制胜法宝。真正核心的竞争力,将产生于以内容为基础、以品牌为先锋的组合之中。

目前国内企业的品牌建设已走上正轨,有着丰富的操作经验,但这对媒体来说却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正如一个有着良好口碑的主持人,多年来都是在舞台上向观众推介令人赏心悦目的节目,但到了今日,他同时还需要向别人推介自己,此时他所需要用到的策略,自然要有所不同。媒体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其品牌建设模式注定将和一般企业有共性也有特性。究竟哪一条路最正确最合适?走在前沿的媒体并没有教科书可以参照,答案只能源于实践。

《洛杉矶时报》发行人马克·韦尔斯认为要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报纸,要建立品牌,要以推销消费品那样的效率和冲劲来推销报纸,增强与读者接触的频率。作为国内报业的领航者,《广州日报》早在多年前便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率先开始了品牌建设之路的探索。2006年5月,《广州日报》加大了在这一方面的步伐,专门成立了品牌战略运营中心,其中的品牌市场部则是负责建设和维护《广州日报》品牌的专职部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广州日报社社长戴玉庆认为,成立品牌专职部门,是报社在采编、发行、广告传统的“三驾马车”基础上,增加了第四个轮子。《广州日报》的品牌,将与其内容、发行、印刷、广告和团队一起组成一个六面体的“市场魔方”,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需要,这个魔方会不断扭动,形成不同组合,由此产生的优势将使《广州日报》在激励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最终占据报业潮头。

品牌需要及时诊断

成立迄今,《广州日报》品牌市场部策划和组织了近200场活动和事件,从线上和线下,以多种渠道和方式来推广和宣传《广州日报》的品牌,全方位立体化的组合宣传,以紧密的频率和迅猛的势头,让各个层面的受众对《广州日报》的形象和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广州日报》的品牌影响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也在市场竞争中继续占据有利的位置。

品牌建设和维护是一个长远的过程,讲究章法,也讲究战略。要推广自身的品牌,推广者首先要了解自己品牌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并由此制订品牌推广策略,最终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按照世界著名广告大师、奥美的创始人奥格威在1955年时对品牌所作的定义,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的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无形组合。但在体验至上的今天,品牌的内涵将更为丰富。因此,《广州日报》品牌市场部在2006年成立之初,就聘请了专业的咨询公司对报业品牌进行调查和诊断,并结合报社的发展战略制定了2006年和2007年的品牌推广战略。

品牌建设拉动广告投放

广告、公共关系和人际传播是商业品牌传播的主要策略,其中依赖媒体进行的广告传播更是其品牌传播的重心。媒体的品牌传播一样要借助于广告这一手段。《广州日报》曾经推出过一种有创意的平面广告,并获得了较大的反响。相对于上个世纪,近年的广告平台形式繁多,资源丰富,这为报纸推广自身品牌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传统纸媒、网络媒体、户外广告、楼宇广告等新旧广告投放渠道进行合作,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宣传渠道组合,通过置换方式来宣传自我品牌,是《广州日报》在常规的品牌形象宣传中所主张的方式。2006年12月底,为《广州日报》量身打造的公益广告宣传片《新广州 大未来》便是采用了这种投放方式,从而以较为理想的投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获得今年中国媒体企划奖银奖。

如果将品牌传播简单区分为“说”(广告投放、内刊建设等)和“做”(活动策划、执行等),那么《广州日报》在“说”上可说是“多管齐下”,除了拍摄《新广州 大未来》、设计一系列平面宣传广告进行投放外,《广州日报》还与广州地铁合作,在2006年连续制作了多期《广州日报精彩时间》节目,在广州地铁电视媒体中滚动播放。这种通过跨媒体内容合作来潜移默化地推广品牌的做法,可说是报纸的一个新探索。另外,《广州日报》还专门一年两期制作《KING时代》内刊,该刊集中介绍其发展近况和新动作,主要发送给广告主、政府要员等高端客户和重要读者阅读,是《广州日报》专门为宣传自身品牌而开辟的阵地,为报社经营部门拉动广告营造了良好的气氛。

品牌推广要有“抓手”

广告投放是媒体和商业品牌传播的共性,而在品牌推广活动策划和报道上,媒体则有着自己的特性。在“做”上,媒体的品牌推广更讲究“假借于物”。从《广州日报》的活动来看,媒体品牌推广要取得成效,正如新闻稿件需要“由头”一样,合适的“抓手”必不可缺。言之无物、自说自话只能换来孤芳自赏,尽管拥有自有平台这个优势,媒体的品牌推广也不能只是单纯地自夸,而是更需要讲究事件营销。换言之,媒体的品牌推广活动不能仅仅着眼于现场受众的感受,比其更有价值的是翌日能够看到这一事件报道的数百万读者。这便要求媒体在设计品牌推广活动时特别需要讲究手段的新颖,特别需要讲究活动的新闻性,从而能够给新闻报道提供有利的素材。在推广“创新、活力、权威”这些品牌特性上,《广州日报》便巧妙借助“世界杯”、“记者节”、“2007亚洲年”、“广州三号线全线开通运营”、“香港回归10周年”等事件进行了新颖而广泛的品牌推广活动,从而给众多受众和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德国世界杯是《广州日报》品牌市场部的第一战。抓住世界杯四年一度、全球瞩目这一契机,《广州日报》推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品牌推广活动。这是一招有力的组合拳,其中既有针对时尚白领人群的“缘起世界杯”酒吧现场狂欢活动点亮广州足球夜生活,又有个性鲜明创意独特的“报”系列海报冲击人们的眼球,同时还通过跨媒体平台的短信比赛结果播报紧密网罗“拇指一族”的心。在设计这些活动时,《广州日报》的品牌工作人员即已将见报效果考虑在内,随着报道的升温,活动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现场受众的范围,新颖的创意受到了读者和客户的一致好评,在短短一个月内,《广州日报》便在目标受众群中焕然一新。

借助“记者节”和“2007亚洲年”这个概念,《广州日报》也在2006年适时地推出了“一日记者”和“亚洲记者”体验活动,巧妙地拉近了读者和报社之间的物理和情感距离,加强了《广州日报》品牌的亲和力。“记者节”本是一个小众节日,但却成为《广州日报》推广自身品牌的有力“抓手”,通过一波接一波的活动设计,最终演变为更有深度更有规模的“亚洲记者”活动。活动中,广州日报社从近千人的报名者中先后选出3批读者,为其提供一日采访的特殊体验机会。“一日记者”们在采访心得中纷纷“表白”:自己对《广州日报》的喜爱之情与日俱增!持续40多天的“广州日报·一日记者”活动刚刚落下帷幕,“亚洲记者”活动的号角又再响起,通过海选和层层面试,入围的优秀读者加入了《广州日报》的记者团队,准备出访亚洲各国。从“一日记者”到“亚洲记者”,围绕着“追求最出色新闻,塑造公信力媒体”的办报理念,围绕着读者的参与,通过主题事件的不断发展延伸,《广州日报》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品牌塑造为百姓心中的“金牌”。

品牌传播要细分受众

《广州日报》的品牌推广特别注意“因人而异”。专业、高端人群以及作为潜在读者的大学生群体中,是众多媒体冀望抢占的高地。所以,在借助事件营销来推广品牌之余,《广州日报》还将这两类人群定位为长期目标,并针对其设计专门活动。

大学生是报纸的潜在读者,培养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大学生踏入社会之前便将《广州日报》的品牌形象深深印入其内心,这是《广州日报》品牌推广的一项长期工程。为此,《广州日报》专门为广州大学城新生免费印刷服务手册《大学新鲜人宝典》,不定期组织明星记者前往校园开设讲座,在全国高校中开展报纸DIY大赛。这一系列活动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却必定能为《广州日报》赢来更多优质读者。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这是《广州日报》品牌推广的一个重要策略。这些有影响力的人包括企业决策人、政府要员、专家学者,他们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拥有更多话语权,也掌握更多的资源,他们本身就是一个辐射力很强的平台。《广州日报》在他们之中形成的“口碑”,将会更加深刻地影响大众。为此,2007年春天,《广州日报》与“中国经济50人论坛”联合举办了“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回顾与反思”广州研讨会。这可以说是《广州日报》在品牌推广中的一场高规格的高端公关活动。研讨会的定位、参加人员层次都比较高端,其中樊纲、许善达、吴晓灵、谢平、张曙光、夏斌、汪同三、贺力平和汤敏等9名论坛成员前来参会,这些论坛成员多是中央各决策机构的智囊团成员,有些本身就是决策机构的领导,他们的到来引起了全城的轰动。会议设置的议题也是大众和决策者所关注的焦点,因而见报后也引发了读者的追捧。“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广州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在社会上的反响非常强烈,从市委市政府领导,到会议嘉宾和报纸读者,都表示了高度关注和一致称赞。

总体说来,《广州日报》的品牌建设之路刚刚启程。随着报业竞争的发展,这个有着55年历史的大报品牌,其内涵将更为丰富,与此相关的品牌建设和维护工作,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但这也意味着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

上一篇:横畈镇2008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总结下一篇:隐身人的自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