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蔡元培教育名篇有感

2024-04-20

读蔡元培教育名篇有感(共11篇)

篇1:读蔡元培教育名篇有感

读《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有感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毛泽东曾说“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句话确切的概括了蔡元培为教育鞠躬尽瘁的一生。蔡元培主张兴教育以救国,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五项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他学贯中西,主张用教育改造社会,奠定生活,并努力实践,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留下了珍贵的财富。《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是高平叔编订的文集,转录了《蔡元培教育文选》和《蔡元培教育论集》中重要论文以及蔡元培的其他教育论著。

一、教育方针

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应以公民道德为中坚,以世界观及美育完善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须以道德为根本。这五者都是当今教育所不能偏废的。如果用人的身体来作比方:军国民主义就是筋骨,用以自卫;实利主义就是肠胃,提供营养;公民道德就是呼吸循环系统,贯彻全身;美育就是神经系统,用以传导;世界观就是心理,指导行为。因此这五者缺一不可。其中,目前各所学校普遍重视的是德、智、体三育。

先说体育,由蔡元培先生的一句话可以看出他对体育的重视,“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 身体是人之根本,思想不可能游离身体而存在。如果一味的死读书而把身体弄坏,那我们还拿什么来扩展学识,所以体育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但中国的学生惰性很深,要想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学校必须将体育贯彻始终。

再说智育,蔡元培先生主张打破文、理界限。他认为学生在中学学习,是接受充分普通教育的时期,预备升学的阶段。但是学生常常出现不好的现象,学习文科的人,不愿意研究理科的实学;学习理科的人,也不愿意研究文科。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学识偏枯,危害甚大。譬如机器,必须各部分俱全,否则运用时一定不灵敏。如果在中学的时候普通知识没学完全,将来升学必会发现许多困难,所以文理分科弊处很多。许多教育家也认识到这一点,因此现在教育改革已经逐渐消除文理界限,这与蔡元培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论德育,德育是完全人格之本。如果无德,即使体魄智力发达,也只是助其为恶,毫无益处。如今风俗日下,道德摇摆;败德毁行的行为触目皆是,如果不是根深蒂固,怎么会流行于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理应自束自爱,砥砺德行;教师更应以身作则,力矫颓俗。故品行不可以不严谨,德育的重要更甚于体育、智育。

二、对师范生的希望

蔡元培先生曾说:“怎么叫做师范?范就是模范,可为人的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自己的行为要做别人的模范,所以师范生的行为非常重要。

小学内常常以一人兼教各种科学,一个师范生可以办一个小学。师范生的程度,必须各科都好,才能担负这种责任。所以师范生必须兼长并进,不能选此舍彼。师范生对于各科的知识必须融会贯通,各有心得。而中学科目繁多,怎么教的完呢?蔡元培先生又说了:“当教师的,先要把教材和时间支配均匀,选择学科要紧的部分教授,有的容易了解的,教学生自行练习。”因此我们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教学,教学,通常将“教”与“学”分为两件事,而蔡元培先生认为教与学绝不能如此划分。教而不学的教师,常有保守的习气,传授陈腐的知识,使青年学生墨守陈腐的见解,而不易获得广大的知识;学而不教的教师,肯研究学问而不谙教学的方法,于是教学内容充实却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学不教的教师,既对所教学科没有彻底的了解,又不谙教学方法,敷衍了事,背诵课本,自误误人,害人不浅!只有又教又学,在研究教学方法的同时继续研究所教学科,组织最新学理,使用创新教学手段,才能成为成功的教学。

最后,以上两点仅是本人浅读《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所得出的一点心得。蔡元培先生的教育论著中所提到的教育理念远不止这些,我们可以从他的论著中学到很多,如果将这些都运用到教育中去,我们的教学将更上一层。

篇2:读蔡元培教育名篇有感

鸭园中心校刘丽艳

这几天一有空,我就翻开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书,认真地读起来.同时也为自己虽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了解甚少而深感不安.读了先生的一些言论和几则小故事,让我油然生出许多感动:先生不求功利,身先士卒,用一生的行动饯行“追求真理做真人.”为国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毛泽东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对这儿的“伟大”两字的理解是:平凡中见伟大.称陶先生为平民教育家更合适,更让人感到亲切,也符合先生之秉性.读了几篇文章后,我更感到先生的文风朴实,言词恳切,说明道理.我在心里默默说道:先生您说的对,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大众教育和生活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平等,认为教育是快乐之事,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这些教育思想在西方社会已饯行整一个世纪,而我们呢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这些观点,我们现在还只是津津乐道,在民主的幌子下,拉皮拉锯,把教育做的越来越累人,越 只有貌似的快乐。

篇3:读蔡元培教育名篇有感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陶老的书, 感觉亲切无比。就如同一位长者在跟自己无拘无束地打着比方聊着天。该书通俗易懂, 我们读起来丝毫不费力气。一口气读下去, 就像一股清泉流过心田。虽然近乎平淡, 但平淡的背后是睿智, 是启迪。

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一文中, 陶老说:“要想学生学好, 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 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老的谆谆教导让我有所感悟, 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 也要不断学习充电, 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让他们自由汲取营养。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 那么学生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 教师应不断研究, 才能时常找到新理, 只有学而不厌, 才能诲人不倦。鲁迅先生曾说过:“教师应像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在《新教育》里, 陶老教会了我许多教育的方法。1.符合目的;2.依据经验;3.共同生活;4.积极设施;5.注重启发;6.鼓励自治;7.全部发育;8.唤起兴趣;9.责成效率。这在今天来讲, 我认为即是因材施教、全面发展、激发兴趣、自主学习等方法。有陶老的教育方法做指导, 何愁教不好学生呢?

同样在《新教育》里, 陶老还教会了我领悟工作的幸福。其实, 看小学生慢慢长大, 从没有知识, 变为有知识, 如同一粒种子由萌芽而生枝叶, 而看它开花, 看它成熟, 这里有极大的乐趣。

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里, 陶老主张: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 不是两个东西。在生活教育的观点来看, 他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 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 先生用学名喊他, 妈妈用小名喊他。生活即教育, 是生活便是教育, 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陶老高举着“生活教育”这面大旗, 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让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深有体会。据此我上了《找春天》这篇课文,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回顾原因:主要是课堂上我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即生活经验, 让春天的小草、小花、柳芽、溪水等一些他们习以为常的事物直观地呈现在眼前, 根本不用老师说, 孩子们就找到春天了。我认为这就是陶老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教师说的得再多, 也不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语文。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 也就是教育法。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教的方法。陶老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 也不是教学生, 而是教学生学。这恰恰符合今天的新课改理念。对于一个问题, 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 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告诉学生, 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 经过类似的经验, 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 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 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 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 成为主动学习者。

《每天四问》里, 陶老教会我“日省吾身”。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如果灵活运用得好, 每个人身体健康有进步, 学问进修有进步, 工作效能上有进步, 道德品格上有进步, 那必将水到渠成。陶老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 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 教师应将其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

陶老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一切创造都伴随想象。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 无论是创造性想象, 还是再造成想象, 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努力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 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例如对教材中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让学生各自想象作画, 通过想象的画面感悟语言, 理解课文内容。对教材中一篇篇主题鲜明, 富有表现力的课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相互表演, 想象动作、语言、表情、心理活动。通过学生表演扩展, 使学生深入体会了课文内容,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使学生的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在为小学生准备课外书时, 陶老也有自己精辟的见解。让我领悟到其中的内涵。要为孩子们准备那些读了第一节便想第二节, 甚至于从早晨读到夜晚, 从夜晚读到天亮, 要把它一口气读完了才觉得痛快的书。我们不妨让孩子们当当蛀书虫, 因为书中有好吃的东西, 可以吃了又吃。这让我豁然开朗, 原来给孩子们推荐书是大有学问的, 最好是自己先读读, 品一番滋味, 千万不要随便就把书丢给孩子, 让孩子们读书如同嚼蜡, 吃了一回, 再不想吃第二回了, 这样他们丧失了阅读的最初兴趣。

读了陶老的这些精辟的文章, 我受益匪浅。为本书作《序二》的张老师说:“他的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他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这才是陶公精神的本源, 我们真正要学的也就是这样的精神, “没有这些精神, 所有的教学法都是苍白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惟独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 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 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篇4: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的保证。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主体,是内因;而老师只是促其转化的外部因素,是主导,是平等中的首席。我以为教师有效的“教”的最终落脚点应是学生有效的“学”,怎样才算是有效的学呢?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正确的学习习惯,并对学科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学习中养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都可算得有效,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就是教师有效的“教”的成果表现。

陶行知先生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既反对“老八股”教育,又反对“洋八股”教育,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积极倡导教育要参与社会生活,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立志做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他的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有新意,仍具时代价值。

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千百年来中国教育史上的焦点问题。人们往往片面地认为:“教学”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只要教师认真教,学生就能学得好。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其表现行为有三:一是只拿书本让学生读、记、写,把原本活泼的孩子当成了“书架子”,一味地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也就是过去所讲的“填鸭式教学法”,真可谓是“教书匠”了。二是“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这种行为是把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凡是学生需要的,都拿来给他们。这种办法,虽说好于“教书”,然而学生还是在被动的位置上徘徊。三是“打铁不求本身硬”,教者缺乏自身提高意识,不能做到“边教边学”,自身文化业务水平停止不前,只当是学生与知识间的“传声筒”,根本谈不上“居高临下”。以上三种现象,均忽视了学生“学”的一面。

其实,“教学”这一概念是“教”与“学”的统一,“教”是教师的行为,“学”是学生的权利,只有“教”与“学”互动才是真正的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教学生会学”。

二、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统一,才是真正的教学之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教育工作者屡见不鲜的说法了,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什么“学生的爱好,兴趣”一概不顾,勉强让学生来适应自己的教法,学生苦恼极多,学起来亦步亦趋,可谓“苦学”。如果教法与学法统一了,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教者也省时省力,学者也自然轻松愉快了,此为“乐学”。让学生从“苦学”中解脱出来,变“苦学”为“乐学”岂不悠哉!

三、边教边学是教学合一的重要内涵

以往,提起“教学”,大都只考虑的是教和学的问題,忽略了教师自身提高的主因。现代教育的通病就是“拿来主义”十分明显。教学资料繁多是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丰富了教学资源,而我们的教师却不能很好地利用,把原本该参阅的东西变成了抄袭,只是“借他山之石”不能“攻我之玉”其结果自身一无所获,这便是“教”、“学”分离的流弊。此类教师是该重温一下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了吧!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而后才能诲人不倦吧。年年岁岁照样“画葫芦”,岂不万分枯燥,何谈教育英才之快乐呢?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合一”的保证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双方是平等的,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看: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小型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应该营造的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氛围,(下转 128页)(上接 79页)创设教学相长、师生和谐发展的境界。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限于课堂上有限时间的培养,师生还可以通过作业的方式实现其间的互动交流,增进相互间的了解。这个方法也是老师关注后进生的一个良方,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情况下,单独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妙计。

篇5: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现在静下心来想想,一年多来,给予孩子的严厉多于微笑,批评多于协商,呵斥多于原谅,偏“专制”的管理对于一个新教师老师来说,是比较有效的。但是时间久了,问题暴露得也比较明显,孩子在老师不在的时候常常会做出违规违纪的事情。这样做班主任,我觉得很累。

规矩是一定要有的,我想没有人会否认,规矩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规矩让我们的工作有序、有效,没有规矩的自由主义,短时间内,让我们感到自由和轻松,时间一长,种种坏习惯便悄然滋生,到那时想改犹如芒刺在背,拔除十分痛苦。

那么,就需要教育者在规矩中渗透爱的表达,我认为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在制定规矩、运行规矩中教师的雷厉风行是必须的,在全班大声而严厉的告诉大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你犯错误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在前期要交代清楚。教师严格的形象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在执行过程中,我觉得要特别注意给学生留面子,之前,因为我的冲动和莽撞,也致使过学生因为自尊心受挫而无法做思想工作,虽然学生当时没有跟我顶撞,可是从他不屑的眼神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自己的失当。所以,无论有多么冲动和愤怒,一定不能当众呵斥学生。

在办公室处理学生,可以适当严格一些,当然,也不是冲着学生发火,可以让他先反思一会儿,想一想为什么老师要处理自己。

陶行知说:

你的教鞭底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所以无论如何,请不要让孩子觉得你的教育中只有权威、冷漠和嘲笑。对待学生也是如此,学生是我们明天的朋友还是敌人,就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态度。

如果可以,我还是觉得在疾言厉色后,多跟学生一起走一走谈一谈,取得学生的信任之后,就能给自己省下很多麻烦。

篇6: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其中感触较深的是:

1、生活教育思想是贯穿在陶行知所有的教育思想之中的。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给生活以教育,对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我觉得学习陶行知思想时,重要的是把陶行知思想当前教育改革结合起来,更好的掌握教育规律,更贴近生活,以便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为学生服务,作为一个普通教师,能够有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现在与今后需要什么,给予每个学生他需要的教学与教育,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每项本职工作,服务于自己所教的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能学有所得,这就是我在读了这本书以后对教师工作进一步的理解。

2、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教学的重心要为学生今后的现实生活做准备中,现实生活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普通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以此为标准,以此为准则,实施自己的教学工作。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没有让“教”、“学”围绕着“做“这个中心。因此往往事倍功半。读了此书后,我真正明确了,为了学生今后更好的生活,我们要尽可能给予他今后需要的知识,做人的道理,让他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篇7: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教师:徐晓伟 青岛市黄岛区珠江路小学

从入职以来,在其他教师的帮助下,自己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我在音乐教学中的经验日益增加,但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又感觉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开辟了一条中国教育的新路,并同时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这在世界上引起了各方教育家的关注,陶行知先生被誉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当之无愧!今天来谈一谈我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感受。

一、热爱学习的楷模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教师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身体健康上的进步,学问上的进步,工作效能上的进步,道德品格上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追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在变化着。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我们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热爱学生的典范

陶行知先生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一文中他说道:“我虽觉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帮助诸位,但指南针确是有些不敢当。我和诸位同是在乡村里摸路的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一席话,不仅使人感到他非常谦虚,更体现陶先生求真、务实的态度,既不夸大自己的作用,也不轻视自己的作用。在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写到:“平时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获奇宝,看过了即刻就写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每逢疲倦的时候,又把它打开一读,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一个不是真心关心儿童、从内心爱护儿童的成年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一个孩子给他的信,陶先生都给予这样认真的回复,待人之诚恳、做事之认真可见一般。

三、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陶先生提出 “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给我的启示很多,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在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中尽最大的努力去践行这些先辈的指引,从而让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师的责任!

篇8:读《教育小语》有感

《晏阳初教育论著选》指出:要做一个“现代人”, 一方面不要忘本, 换句话说, 就是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 一方面要应用欧美的科学, 要有驾驭自然的本领, 一扫从前那种靠天吃饭、信赖命运的行为, 换上一副创造新天地的气魄, 这才能有办法。古人说:“民为邦本”。一个共和国的基础稳固不稳固, 全看国民有知识没有。国民如果受到相当的教育, 能够和衷共济, 努力为国家负责, 国基一定稳固。

杰斐逊《反对愚昧无知运动》一书中说:“除了教育外, 任何东西都不能促进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和幸福。”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国家富强在于开启民智, 人的发展取决于教育。国家的强大, 人民的幸福与教书育人密切联系。一个国家, 少年强则国家强, 少年兴则国家兴。作为一名教师, 一名普通的教育者, 我深感肩上担负的重任。要真正地与孩子很好地相处, 你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上的特点, 懂得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孩子喜欢具体的东西, 不能理解比较抽象的道理, 所以无论是什么东西, 以生活化的形式出现, 其效果总是令人满意的。就如:

一、生活化、趣味化的课前研学单

学生毕竟是孩子, 更多的是喜欢与生活实际相符合的东西, 或者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知识。我们都是数学老师, 我们都经历过布置预习作业, 该做的会做, 不做的还是不做, 甚至久了, 都不做了的情况。不怪学生的不完成, 而是我们的作业真的提起不了他们的兴趣。所以我的课前研学单虽也有知识性的东西, 但是我更多的是将知识结合到生活中去, 提高课前研学单的趣味性和神秘性, 激起学生合作探索的欲望。比如本学期, 我在教学负数的时候, 知道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 就在研学单中提出:“今天的温度是多少?我记得去年6月份时是20°C, 它们区别在哪?能分别说出它们的意义么?”还有, “一个朋友, 最近买房, 钱不够, 找银行贷款了20万, 于是其他朋友都叫他“负二贷”, 这是什么意思?”等等。这比让学生预习了解什么是负数, 负数的意义等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比如教学简算时, 我会提供我的购物清单, 让学生通过笔算, 找出最好的计算方法, 研究简算的技巧, 也让他们知道简算在生活中如何使用。

学生的想象和创意是无限的, 得力于家长和网络, 在得到我所想让他们知道的知识同时, 他们给我的意外却也是巨大的, 尤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

二、丰富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

课前研学单的设计, 我会根据工作日与节假日进行设计, 工作日的设计偏于理论和研讨, 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得到了解, 而节假日的研学单我更侧重于实践活动的开展。一般在这个时段, 我会布置很少的理论作业用于巩固知识, 将大部分作业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比如教学表面积的时候, 学生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认为太简单了。在假期我就布置任务, 让同学们去测量学校的门卫室, 我们要刷门卫室的里面。结果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 有直接 (长×宽+长×高+宽×高) ×2算的, 有算五个面的, 有减去门窗的, 甚至有人考虑到房檐的等等。在课堂上, 各小组就开始争论谁对谁错, 一个一个发言, 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不足, 找到最合理的。当最后的结果出来时, 我知道是我上场的时候来, 所以在作出结论前, 我告诉他们,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有的时候是生活的理想化结果, 不要以为我们学了知识, 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我们要谦虚谨慎, 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知识, 这才是真正的学会了、学懂了。

其实任何学科的教学只要我们用心, 只要我们善于了解孩子, 只要我们善于关注他们的需求, 引起他们思考, 就都能上得让他们所喜欢, 上得富有美感, 上得带有生活的启迪。

篇9:读“职业教育研究名篇”之零札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碎思 札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务院在时隔9年后的2014年盛夏,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许多专家学者从许多角度做了许多研究和阐释。以笔者有限的阅读,做了一个不全面的梳理和归纳,以飨读者。

高职教育从它肇始和发端就受到社会的关注,在名校林立、社会疑虑、自身嬗变的艰难历程中,逐渐从以一种更接近社会需求、更贴近生活实际的亲和力,步入高等教育的中心舞台,即“半壁江山”。现在,高职教育对促进经济社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对人就业的促进作用。

《决定》明确指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黄炎培先生曾说过,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为己谋生,为群服务”。宴阳初先生也曾指出,职业教育主要是治愚、治穷、治弱、治私等。国家法规和著名职业教育专家的论段都非常明确地强调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性。所以,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并非生产一线的技术熟练操作工人,而是某一方面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劳动力大军的主要阵地,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我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逐步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紧迫。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新要求。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都要围着市场需求,把学校的发展中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专业设置上,要突出区域性、应用性和灵活性,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就业需求相一致;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教材改革创新,随时增添行业企业急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新成果;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做到教室、实验室、实岗现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并重,确保学生在校时与社会近距离,毕业时与社会零距离,成为拥有多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最大限度地适应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

《决定》明确提出:“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与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这样的表述和要求,无疑给职业教育定好了位,也给职业院校定好了位,那就是努力培养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职业院校应该明白其使命和责任,心无旁骛地办学。现在还要想中职校忙着升格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忙着升格本科院校,盲目地急于求成地贪大求全,“上档次、上规模”,甚至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行为,那真是不识时务者。当前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高等职业教育方面也是如此。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将迎来发展的巨大机遇期。职业院校要抢抓机遇,审时度势,安心办学,切实坚持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努力打造职教品牌,办出特色,从而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首先要推荐“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就是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

自主办学的关键是要摒弃行政化管理模式,真正使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学习为中心。去行政化的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去政府管理教育教学的行政化。政府的职责是给学校提供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至于学校如何组织教学,政府不必干预。第二,去行政部门管理教学的行政化。行政部门去行政化的关键是管办分离。即行政管理与学校办学、人才评价从责任主体上相对分离。具体地说,就是要将招生、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设置与开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教材使用、师资配备等,全部交给行业、企业和学校,保障办学机构能够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来办学,不再通过行政立项、评审、审批等来决定教学事务。第三,去学校内部的教学行政化。在学校内部去行政化,要做到:取消行政级别、精简行政机构和行政管理人员、变行政管理为服务管理,而不是追求“官本位”。让教师不再成为各类行政活动的附庸,按照人才成长规律组织教育教学,享受教书育人带给教师的尊严和快乐。

《决定》指出:“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特色是特点和优势的彰显。高职院校的特色应体现在专家治校、名师兴校、科研强校等方面。

专家治校是说,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动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技术性,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市场经济模式和行政管理经验。但是高职院校运行和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要使之科学合理并富有实效,应当最后由专家委员会决定。名师兴校是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所高职院校能否兴旺发达,关键是看能否培养出市场看好和社会抢手的毕业生。名师出高徒。高素质的毕业生当然要靠过硬的教师来培养。通常说来,一所知名的高职院校要靠若干位名师来支撑。或者说,拥有了一批名师才能造就一所名校。建设一支“叫得响”的师资队伍,是兴校之本。科研强校是说,高职院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长,许多问题有待于研究解决,诸如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中职与高职的衔接、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等问题。把这些问题研究透了并推出了有价值的科研成果,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才能坚实有力,学校的整体发展也才能有扎实基础和前进导向。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践行“以人为本”,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把握人的需要,明确教育方向。人的需要是指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指谋得自身的存活和生命的延续;发展的需要是指人的个性发挥、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需要。“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一定要了解人的需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正确方向。高职教育是“能力先导”、“就业本位”的教育,职业需要是高职生最根本的需要。二要赋予人以能力,掌握生存本领。能力是高职学生谋职就业之本、安身立命之基、才略智能之长、个性发展之根。知识也只有转化为能力,才能被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高职教育如果不能赋予学生高超的技能,知识的掌握又根本无法和普通高等教育媲美,空乏其身,学生学不到职业生存的看家本领,那将是高职教育的最大失败。三要实现人的就业,达成适意栖居。“技艺是人在宇宙中为自己找到的位置。”职业教育是“授人以渔”的事业。高职院校必须牢牢扭住这个根本。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要教育学生务实求真、诚实守信,不再追求非分的目标。把学好技能、谋求就业作为首选,以求得一份薪资为目标来安顿自我,适意栖居,而不是去追求与自己真实需要和生存相背离的精英符号。

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是为企业生产一线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支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把企业需求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出发点,把为企业服务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落脚点,在为企业服务、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获得企业的支持与帮助。

企业应当具有战略眼光与参与意识,积极地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就是要按所在地方政府的具体要求,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和保障;积极地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接纳教师参与科研及技术开发,为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资助;深度地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实际需要“零距离”;还要对学生、家庭、社会负责,参与学校对来企业实习的学生严格管理,形成校企双方齐抓共管、共同育人的良好环境。

《决定》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政策。”等这些表述,足以为政府在办职业教育中有所作为指明了方向。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的关注多一些,职业教育的环境和稳定性就更好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大一点,校企互动的积极性就高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多倾斜一些,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就更强一些。政府密切关注职业教育,不仅优化了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理顺了部门关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学校的发展有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且促进了职业教育进一步接轨区域经济发展。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职业学校要积极依靠地方政府大平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健.职业教育的追问与视界[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2] 蒋夫尔.职业院校应心无旁骛地办学[N].中国教育报,2010,11,9.

篇10: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中心小学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中学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感化一个孩子真的很难,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暑假期间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作品《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获益匪浅。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和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另外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篇11: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临浦三小沈加蓉

在美国跟着杜威学习多年,回国后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将毕生精力致力于祖国教育事业的陶行知先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爱满天下”。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着爱的教育,让我既敬佩,又汗颜。先生有一句名言:“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话正是他为人类、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宣言。看完先生教育名篇,令我感想颇多,先生对爱的教育的执着实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体会1:十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先生的话告诉我:师生之间应该确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人,我们都应该称他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也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先生非常尊重孩子,他把“小孩子”当作“小小研究生”,推崇为“小先生”,强调要尊重儿童的人格,理解儿童的心理,相信儿童的能力。对于孩子,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特别需要的不是批评与否定,而是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

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体会2:非常欣赏学生的闪光点

先生的话告诉我:“我的教鞭下有瓦特,我的冷眼里有牛顿,我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千万不要把学生看死,不能把他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身为教师的我们也要努力挖掘他,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至少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智能、听觉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因此我们的教育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我们教育关注的不是哪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哪些方面更聪明。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光点”,然后赏识学生的“发光点”,使之成发“发光面”。

成人需要赏识,孩子则更需要赏识。赏识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可是现在,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孩子们心灵深处这种渴望得到赏识的美好愿望,似乎被遗忘了。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内心世界都潜伏着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用赏识教育的理念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付出爱心,激励他们把内在的潜能发挥出来,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自主探讨,学会学习,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最好的证明。

尊敬的老师,请把我们的学生,不管是优秀的,还是暂时不太优秀的,都当作天使一样呵护吧!把他们培植在爱的土壤上,呼吸着民主、平等的空气,再以尊重和赏识作灌溉,那么,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定会在校园里尽情地绽放!体会3:懂得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爱

“教育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然而,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往往一片爱心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与接受,其原因是我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当。那爱该如何表达呢?看完先生的教育名篇后,我更会这样去行动:

一、每天早上微笑进教室,并向学生亲切问好

一个人早上的心情,也许会影响到整个一天的精神状态。积极的精神状态有利于事情的顺利开展,而消极的精神状态则会抑制大脑的兴奋,从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早上给学生一个微笑,其积极作用不可忽视。

二、多给学生微笑、关切、鼓励、肯定的眼神

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关切、鼓励或肯定的眼神,对他们来说都是咖啡中的糖果,是不小的收获。我们不能忽视眼神的作用,因为对学生来说,是否有眼神的投射,意味着自己是否受到老师的关注,投射的次数多少,意味着关注程度的高低。

三、尽量采用积极的语言,避免使用消极的语言

要坚信再顽皮的学生心都是肉长的,都有被感化的一天。关键在于我们的付出能否持之以恒,我们的方式是否得当。许多问题学生之所以不能被感化,是因为我们对他们缺少了解与足够的耐心。我们不能因为他们重蹈错误就大发雷霆之怒,这样很容易让我们情绪失控而说出一些伤害孩子自尊的话来。学生在表扬与批评的话语之间,对于后者往往记忆更为持久。

四、及时表扬学生,为孩子的进步或成功而高兴

当学生在学习或者其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或者成功,一定要及时表扬,不要忽略了孩子的哪怕是一小点进步。否则学生会有一种被忽略的感觉,认为自己努力与不努力一个样,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五、当学生表现得好,奖给学生一份意外的惊喜

我们可以设置一张张小小的给家长的表扬通知单。学生的作业质量较高的情况下,或者在校的行为表现突出的情况下,夹在他们的作业本里。这样,对孩子和家长都是一个惊喜。孩子在家里和学校得到双重表扬,我想,孩子没有比这一天更快乐的了。

体会4:把学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

先生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先生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行知先生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冬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

上一篇:吕寨职高七年级三班班主任工作计划下一篇:美丽的秋天300字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