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经典有感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读教育经典有感范文

读《经典天天读》有感

固镇县杨庙乡大学生村官 崔淮魁

近日,有幸读得《经典天天读》之诚实守信篇,其中关于诚实守信的经典哲理使人如沐春风,感触良多。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自古以来人们就以“信”来衡量人的品质,并以此作为标准来选择交往的对象,信者,众人聚之。守信的人总是会赢得别人的信赖,也总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和他交往,使他在群体中取得地位,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与人交往不诚信的人,他的妻子儿女都不信任他。一个人,如果连他最亲近的人都不信任他,又怎么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又怎么会有人愿意跟他交往,又怎么会有立身之地呢?更不用说发展的机遇了。可见,诚实守信对一人是多么的重要!

“诚者,政事之本”。理政者若要管理好国事,必须守信于民,方能得政于民、四邦平安、国力昌盛。商鞅徙木立信是流传千古的,我国古代关于得信于民进而是国力强盛的经典事例,这个故事明确的告诉我们诚信是理政者必备的品质,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对人民群众诚实守信,说到做到,不打折扣地兑现承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带领人民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否则,我们将失去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一个民族要想矗立于民族之林必以信为先,无信则无立。一个国家要想魏立于世界必以信为先,非信则不固。当今的世界是个多元化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要求各国之间要不断的加强合作与交流,同时加强政治互信。诚信的对待他国,必然赢得他国的信任,相互的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相互发展的要求,发展是各国的目的,而发展了才能使国家稳定有序、繁荣昌盛,人民才能尽享发展带来的成果。

《经典天天读》是一位好朋友、一位好老师,她让人心悦诚服、赏心悦目,给人带来知识、哲理的同时又给你带来美好的心情,让你感受到经典的魅力!

第二篇:读.国学经典有感

读《国学经典诵读>有感》

五年级四班严虹钰

在我打理书柜时,偶然发现了一本,《国学经典诵读.》,我拿了出来,拍了一下上面的灰尘,看了起来,结果看完后,却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不少知识。

《国学经典诵读》里有许多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故事,真的有很大的好处。有一个故事叫《扶不起的阿斗》,主要讲了三国时有 一个叫刘禅的人,他的小名叫阿斗,是一个无能的人诸葛亮死后,阿斗接位,由于他的无能,使蜀国灭亡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可以懦弱无能,如果无能的话,那么这个人便什么用也没有,只能自身自灭。正所谓马弱任人骑,人善被人欺啊!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可做毫无用途的人,《国学经典诵读》里还记录了许多古诗词,经典的《弟子规》中国有名的皮影戏。这本书总的来说就是写中国文艺方面的,所以看了这本书后,会对中国高深的中国文艺知识多点了解。所以,《国学经典诵读》的有益之处就在这里。我们应该多读一点这些文艺方面·历史方面的书,这样有助于我们的知识增长。我们作为学生,就应该多读一些书,多积累一些知 识,这样对我们的学习会有帮助的。

读完这本《国学经典诵读》真的使我想了很多,也使我明白了很多,积累了很多中国文艺知识,对我的启发真的太大了,我一定会好好利用这笔财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阅读国学经典,不但扩大了

阅读量,还潜移默化的塑造着我们的行为·个性。让国学经典永远伴我们健康成长!

.

第三篇:读国学经典有感

渑池四中五一班

学生:皮志斌

读国学经典有感

渑池四中五一班学生:皮志斌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

如今很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严而造成的,现在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为了实现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的目标,我和孩子一起潜心研读吟诵《三字经》,《三字经》采用叙事和论理并举,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赅。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茶后饭余,窗前榻后教孩子理解朗读《三字经》里的故事,轻松快乐,其乐融融,既培养了孩子的品德、礼貌、文化素养,又加强了父母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孩子一起读《三字经》,我觉得具有针对性或有现实意义。

闲暇之余我和孩子也一起品读诵读《弟子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教育我们要有感恩的心,孝顺父母、亲人。因为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

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做人才会变得很快乐。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我们静静思索这一名句,便总会产生精神共鸣:凡欲成大事者,必须自强,其德必须淳厚,以此为本,方可成一代英杰。上个世纪经历了三大文化运动,即“五四运动”、“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特别是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当然是举世瞩目,不可否认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外来文化的大潮涌入的时候,鱼龙混杂,一些西方不好的文化也进来了。西方的好的、优秀的文化被我们吸收、借鉴、引进之后,在这个同时,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也来了,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构成了严重的冲击。社会伦理道德失范,荣辱观念淡漠,这些成为我们今天社会突出的问题。对我们的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不像当年批判的那么一钱不值,还有很多非常宝贵的东西,对于我们今天乃至于未来仍然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我们提倡弘扬国学,但不能提倡旧学兴国,也不能提倡道德复古。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吸收,而不是搞三纲五常的奴化教育。传统道德中有其积极的部

分我们应该加以继承。

清晨醒来,手捧《桃花源记》,站在校园的柳树下,让自己的精神伴随着清爽的晨风,放飞到静谧,温馨的心灵田园,让自己的思想沉淀在熙熙攘攘的世俗中,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

第四篇:读百家经典有感

读《百家经典选读》有感

书中的前言说,阅读经典有利于发扬优良传统,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众所周知,历史名人和经典名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所以从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诸子百家到孙中山、鲁迅,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共产党人,他们的学说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理念与做人做事的依据,可以说是立身行世之本、安身立命之道、治国安邦之策、民族团结之魂。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黑格尔说中国无哲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许是对的,“先定义,再使用”可能是中国人最缺乏根基的习惯之一。比如说儒学大师朱熹讨论先有理还是先有气的句子:“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搭挂处。”,读来就让人寻思,能不能先定义一下什么是“理”什么是“气”?(quote自刘瑜)当代中国人在讨论社会改良方案的时候也常常忽视了同样的问题。我发现现今追求自由的中国人和拒绝自由的中国人,都仅仅在以个人对自由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追求或者拒绝自由。不仅仅是自由主义者和反自由主义者之间互相不能承认对方的观点,他们各自的内部成员常常也自相矛盾,以至于到了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主义的地步。忽视定义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坏处是:每个人都仅仅依赖于私自的看法自说自话,有效的沟通变得遥遥无期。概念上的混淆让我们不能发现一个能共同为之努力的目标,顶多达成不互相捣乱的协议;常常是这样的结果:方案被不了了之或者被强制执行——前者拒绝了可能的裨益,后者则助长了权力的滥用。

亚当·斯密《国富论》,老子曾经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是一种放任无为的政治,最好的政府(统治者)应是一个无为的政府,老百姓知道他的存在就可以了。好政府是很少发号施令的,但又能“功成事遂”。

今天说的并不是老子,而是有经济学之父誉称的亚当﹒斯密,他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确实做到了“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态度,而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缺少的态度。所以,熊彼得说亚当﹒斯密注重实际,将各种不同的数字与因素一并考虑,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交换时的经济行为,认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是利己心,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是人性的自然现象。茅于轼先生曾举《镜花园》里君子国里的故事加以说明人的利己行为,小说第十一回里描写了君子国里一名隶卒买物的情况:隶卒﹒﹒﹒手中拿着货物道:“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低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论法的精神》的精华在于其分权思想,这一点已经被无数热无数次提起。这个思想不是孟德斯鸠的首创,但经他的丰富与拓展后,

仅这一点,就足以让他成为旧时代的罪人,成为新时代的英雄。

就像我们所熟知的那样,他主张三权分立,君主,立法,司法应该各司其职;他认为小国家比较适合共和,中等国家比较适合君主立宪,而大的国家则比较倾向专制了。在这一点上,很多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又会说三道四,孟德斯鸠死于1755年,那是后法国还没革命,美国还没成立,世上的大国,比如俄罗斯、印度、中国,甚至法兰西都是专制的,你不能要求孟德斯鸠考虑到他死后的世界。而且的确,孟德斯鸠是位贵族,而且是一位蛮富有的贵族,但就像“诗歌是贵族的艺术”一样,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出身让他才有机会丰富自己的才识,成为难得的大家。相反,要像后来的雅各宾派的雅克一样,我们很难想象他会写出什么东西。而且,贵族的出身并不能代表其思想就有所谓的“局限性”和“落后性”,仔细看看《论法的精神》,我们会发现她依然有着很浓厚的现实意义。学无涯,生有涯。只有学习才能减少无知。

第五篇:读《国学经典》有感

张天华作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书籍鼓舞了我们的奋斗激情,增长了我们的知识与智慧,陶冶了我们的性情与修为,净化了我们的心灵与情感,帮助了我们摆脱愚昧与无知。如果没有书籍,文明将无法承继,社会将无法进步,野蛮与鄙陋永远取代了道德与良知。读好书,将会使我们健康成长,使我们一生受益无穷。 我的生活离不开书,离不开牵引我陪伴我成长的书籍。在我懂事的开始,我就喜欢读书,尤其是中国的国学经典。她随我一路走来,风雨同舟;她将伴随我的一生,不离不弃。

读国学经典,犹如品一杯香茶。在茶香四溢中,一颗心慢慢地沉静下来,浮躁世界红尘滚滚,惟愿内心清风朗月;读国学经典,犹如一股清泉涓涓细流进入心田,让心灵透明清澈、心花怒放、情窦欲开;读国学经典,犹如一股春风拂面,像妈妈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那种惬意,那种 温柔感油然而生;读国学经典,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的潜移默化,涤荡着我的灵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慢慢长夜,品读国学经典,无疑是孤枕难眠时的一剂良药,是一种消磨黑夜孤寂时光的消遣方式。慢慢长夜,惟国学经典之相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吾风雨中走来,已近不惑之年。细细打量前后四十年,无不感慨人生的悲欢离合,感叹人生的大起大落。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多么唯美的诗句,唯有我们的国学才有如此之精华,才有让人读而不厌、百看不舍的柔情诗怀!

“扶摇直上气贯长虹,百折不饶扭转乾坤”;“志存高远气冲霄汉,壮志凌云响彻九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多么雄壮的诗句,多么豪迈的语气,气吞山河、气贯长虹,读起来无不让人精神振奋、彭湃起伏。唐诗宋词谓之国学之精粹,中华民族结晶之所在,响彻九天。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是吾之幸事、是吾之责任。品读国学经典,铸造钢铁意志,树立崇高理想,形成健全人格,开启成功人生。品读国学经典,吾将倾其一生,吸取有用之成分,将其发扬光大。

国学经典是先人用尽一生总结的道理,那是对人生的品读,那里有人世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那里积淀着一个伟大的民族不变的灵魂。我品读国学经典,慢慢细嚼,认真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深奥与无限智慧,探索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我品读国学经典,从中品味人性的真善美。她像一位慈祥而兼有智慧的老者,谆谆善诱,使我拥有人性最美的东西。读国学经典,让我领悟到一个道理:读国学经典之人,不善也善;读国学经典之人,不真也真;读国学经典之人,不美也美!

国学经典,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国学经典,就像一双巧手,打开我的心窗,伴随我的成长。国学经典,是您让我拥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是您让我知道了如何做人的道理;是您在我最无助最失落时带来了希望与憧憬!

感谢您一路相伴!

上一篇:电教室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大讲堂活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