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有感

2024-04-14

读《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有感(精选5篇)

篇1:读《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有感

今天,再一次认真的把蔡元培先生的《就职北京大学校长演讲》读了一遍。不得不说,每次读完都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心灵上也再一次收到洗涤。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对这篇演讲的理解,体会也更加深刻,置身于其中。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个演讲的感受。

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三点,对于第一点抱定宗旨,珍惜光阴,孜孜求学,不以高官厚禄,富甲一方为读书的目的。我觉得这是人读书求学的本质,大学生在校接受高等教育,在于扩展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见识,真所谓修身。不可否认,我们作为时代青年,终将走上社会的各个岗位,但是我个人认为在求学阶段,我们应该目的明确,那就是增长知识,踏踏实实的学习,研究。如此,以后我们才能在自己的道路上走的坚实,走的成功。第二点蔡先生说要砥砺德行,一个人不仅要有才,更重要的是要有德,我们国家更是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古人说德大于才是贤人,而才大于德是小人。首先我们应该要有责任感,敢于负责,敢于担当,作为大学生更是如此,这样以后我们才能肩负更重大的任务;其次我们要爱国,国是大家,大家的安定关乎小家的幸福,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爱我们的国家,保护我们的国家,为国家付出自己的热情;最后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心中时刻守护道德标准。第三点,蔡先生说敬爱师友,在学校,老师和同学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人。老师为我们授业解惑,同学与我们一起奋斗,另外敬师爱友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另外蔡先生所提关于购置新书等多项举措,切实关乎教学,说明他观察细致,准备充足,是一位务实的校长。

以上三点是我对蔡元培先生演讲的体会和理解,我觉得时至今日,蔡元培先生的教诲对我们当代大学生仍然有很多启示的东西,希望我们大学生永远都是时代的先锋,为我们的国家,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2:读《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有感

百年以前,有这样一个人,年过半百,“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从此开启了中国教育史崭新的一页。

他就是蔡元培,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有人在回忆录里这样写到“蔡元培先生来之前,校名改了(由“京师大学堂”改作“北京大学“),但本质并无什么变化,封建主义仍然占统治地位。1913年我考人北大预科时,学校像个衙门,没有多少学术气氛。”蔡元培先生来到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唤起了北大学子青春年华的激情与行为,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与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展开斗争,使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五四运动的指挥部。

蔡先生是我崇敬的人。在我看来,在那样一个愚昧、混沌的时代,能唤醒人们心灵的人,比谁都强大。所以,我决定选读这篇“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说”。不为新鲜与好奇,只希望一百年前的指引与叮嘱,能够有益于我在大学生活中的坚守与奋进。

初读此文,略有遗憾。我被以为,这样一位思想大家,本该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掷地有声,洋洋洒洒几千字,给茫然的大学生们精神上的指引。但他确实语言简练,平铺直述,不同于今天演讲者的文采飞扬,更添了几份朴实和厚望。有人恐怕会觉得,先生提出的“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项要求,过于简单,毫无高度。但仔细想想,其实正是这三项简单的要求开始了北大质地的改革;再仔细想想,其实今天的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也难以做好这三项“简单”、“无高度”的要求。

先生说,大学生应明白大学的性质,抱定宗旨,持之以恒。他给予大学的定义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起初我想,在那样一个混乱困苦的时代,缺少有识之士的时代,仅仅要求学生以研究学问为宗旨,是否浪费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资源。认真思考过我才明白,蔡元培先生的目的,在于改变北京大学腐败的风气,拜金的思想,浮躁的心灵。时代需要内心沉静的人,善于并敢于思考的人,体会到社会时弊的人,奋勇而起冲破阻碍的人,拥有高尚心灵并能“复制”更多高尚心灵的人„„所有这些,都必须以潜心感悟为基础,蔡先生的要求正是给了那些没有明确方向的人以指引,告诉他们:先埋下头,再跃起身,并在跳跃起来的同时,明白自己肩上的使命。

近一百年过去了,时代有了变化,社会有了变化。21世纪里的我们,生活上面临更大的压力,我们变得对金钱名誉充满欲望,努力奋斗,为未来而奋斗。我想,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想要隐居山林,不顾世俗,清心寡欲,潜心读书,只能成为美好的向往,却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但我们似乎渐渐被利欲充斥了内心,只声称“物质是精神的基础”,却忘了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是要我们时刻向更高的精神追求迈进。我们应当把大学视作真正的“象牙塔”,沉静心灵,潜心研究,珍惜这短短几年的纯白时光,去充盈自我,丰实内心。一个精神充实的人,更能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更能走好未来要走的路,更能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无敌不破,无往不胜。蔡先生又说,大学生们应砥砺德行,清者自清。“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短短三十几字,道出的是大学生们的道德责任,我们的道德责任。常常上网的人都会发现,在网上众多的网站中,有着众多这样的帖子——常常是揭露社会丑陋现实的几千字文章,常常是描绘社会“晦暗不堪”的几张图片,也常常是一群网友用一堆激烈的言语直指社会“黑暗”„„我常想,社会的不断发展,正表明了我们正生存在一个不完美的时代,它一定会有不足,一定仍需成长。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里,从不缺少发现丑陋的眼睛,却实在缺少有勇气,有魄力,去改变时代的人们。而蔡元培先生却早在百年以前告诉过我们,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我们本就被赋予了完善社会的使命,不应仅仅抱怨社会,而应爱这个社会,爱这个因我们的努力日益发展的社会。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我们是大学生,我们无可推脱。

蔡元培念念不忘“学术救国,道德救国”,其人格魅力,其爱国精神,至死而光芒不减。人们抚今追昔,愈加感受到“蔡元培”的长久生命力之所在。是因为蔡元培先生总能够给予我们后辈修养的力量、科学的力量、改革的力量。

篇3:读《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有感

蔡先生对于北京大学改革的成功,一方面缘于他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一方面缘于他的勇于开拓、不畏流俗而又果敢坚定的精神,但我以为最重要的恐怕是先生对于教育宗旨深刻而又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在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中,先生给学生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为研究高深学问而来,并且还讲了自己为学生求学之便利首先要做两件事:改良讲义和添购书籍。此外,先生还特别以“学诣为主”,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发展研究所。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荡涤了北京大学原来颓废而又陈腐的风气,也改变了学生的求学观念,使得北京大学从此变成了一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摇篮。我以为先生若没有这一远见卓识,即使再有勇气和魄力也不会扭转北京大学当时放荡冶游,混文凭,为做官,求发财的学风的。先生正是抓住了教育对象思想认识的根本点,教育的目标才得以基本实现,教育的前途才得到长足发展。

由此可见,正当而高远的求学宗旨对于学校来说是端正学风,培养人才的指向标。因为正确的宗旨能引领多数学生积极上进,懂得珍惜光阴,在求知做学问上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得整个学校学风浓厚,这样的学习氛围,必然让学生个体产生压力和动力,同时不易养成怠惰散漫的行为习惯。从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一直到90年代初,我国各大学和高中,学风基本上都是良好且浓厚的,较少有现在这种被动学习、厌学,甚至于因学习而对抗老师和家长的现象。尽管当时的学生也未必都怀着为求知而求学的宗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想通过求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都能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以改变人生,因此才会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奋努力,抵制各种诱惑和干扰,不断挖掘和发挥自身的潜能,在求知和对高深学问的研究上专心致志,乐此不疲。最终自然会寻得智慧之果,在成就自己梦想的同时,也成就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富强。

所以说正当而高远的求学宗旨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不仅可以激发其兴趣,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而且还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个人价值,成就精彩人生。当年的青年鲁迅不就是因为抱定了一个高远的求学宗旨才离开家乡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又改入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然后又弃医从文,这其中的辗转与艰辛不是今天的学生所能承受的,可鲁迅先生却能痛并快乐着,苦并执着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心中那个唤醒国民麻木的灵魂的人生信念。当年的孙中山、少年毛泽东和少年周恩来不都是因为抱定了救国救民的人生宗旨才发奋苦读,乐以忘忧的吗?

人生需要一个坚定的信念来支撑,学生在艰辛而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也需要一个有力的支撑和强大的召引,那就是坚定不移的求学宗旨。抱定做官发财目标的学生绝不会把考高分练技能作为每日学习的中心,相反他们会把政治投机和经济机遇当作命根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抱定拿文凭混学历思想的学生绝不会把提升个人思想境界和学问水平作为学习的重点,他们只求考试轻松过关,整日里浑浑噩噩,俨然一个混世魔王;而那些把上学作为逃避责任、享受家庭供养的正当权利的学生,也绝不会把消除无知、弥补欠缺、改变肤浅作为自己的日常使命。由此看来,我们想要改变现在学生的浮躁、贪玩、沉迷网络、热衷时尚、寻求刺激、爱慕虚荣、放纵自我等一系列不良的行为和习惯,要是不首先确立他们的求学宗旨,解决学习动力等问题的话,我认为这样的学习风气是很难改变的。

篇4: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演说

1917年1月4日,国立北京大学的校工们在门口列队欢迎新任校长蔡元培。出人意料的是,这位新校长向校工们脱下礼帽,以一个非常平民的质朴姿态,走进中国的最高学府。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了巨大波澜,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先生在此,北大重生。这一天注定要载入史册,一场至今依然掷地有声的演讲,正悄然推动着中国历史的车轮从黑夜走向黎明。今天就让我们到文中去聆听先生的教诲,感受北大之父的精神魅力吧!(板书标题)二.学习目标(生齐读)

1.结合本文结构,学习演讲辞的写作特点。

2.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思想文化意义。3.了解蔡元培的个人魅力和伟大贡献。三.研读课文。

师:从题目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演讲稿,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演讲。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是传播知识、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心灵、争取同盟的有力桥梁。(PPT)好的演讲能够运用语言的魅力影响听众的思想,进而影响听众的行为。蔡元培校长在这次演讲传播了什么思想,发表了什么见解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哪位同学起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生:三点,一曰二曰三曰

师:好,请坐。她说了中间三段的内容,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说了什么,谁补充一下?

生:第一段介绍了蔡元培先生跟北大的渊源;最后一段讲的是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之后,所要采取的举措。

师:你说的非常准确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文章的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了本次演讲的话题,中间三段提希望,大家把三点希望一齐读一读。学生齐读(齐读三点)师:最后一段作者写自己上任以后的计划:改良讲义,添购书籍。三事都是位于每段的段首,位置很醒目。

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啊?(注意本文演讲辞的特点)生:这样更容易让听众抓住演讲的中心。

师:演讲是一讲而过,听众没时间慢慢理清思路、细细推敲字句,为了让听众听懂。所以演讲词要观点明确 思路清晰,这为演讲成功的第一要素PPT:观点明确 思路清晰 师:蔡校长给学子们提出的第一个希望就是抱定宗旨,宗旨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目标 师:蔡校长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要抱定什么宗旨,而是隐藏在他演讲的字里行间当中,孩子们,你们一定要认真去读,看看蔡校长他到底要学子们抱定什么宗旨呢? 生: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师:面对北大学子这么一群当时的知识精英,蔡校长为什么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来大学是要学习这么一个理所当然的要求,并把抱定求学的宗旨放在他认为使至关重要的第一位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下当时的北大现状和社会现状。请看一段视频。(插入视频)

师:视频里的北大被人喻为“大染缸”“臭虫窝”,可谓是培养腐败官员的养习所。对此本文里也有涉及,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品读课文“找出能反映北大现状的句子”边找边用笔划出来。好,找好的同学起来说一说。生1:“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 生2:“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 生3:“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 1 此活动于社会” 师:“冶游”的意思是? 生:游玩的意思。师:塞责的意思是? 生:敷衍,学习不认真。

师: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学生? PPT:这是一群 的学生。

生:不学无术的,只想做官发财的,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只考虑自己的。

师:北大的学子怎么会是这样的?仅仅是他们个人的原因吗?我们要探究一下当时的社会。找出文中体现时代背景的句子。PPT:这是一个 的社会。

生2: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原文第三自然段)。

师:提取一个关键词——道德沦丧。

师小结:蔡校长清醒的认识到,此时中国真正的危机,是道德和信仰的危机。改革北大必须从改革学生的观念入手,所以蔡校长提出了三点希望,都具备什么特点呢? 生:针对性强

师:这位同学说出了演讲稿的另一特点(PPT:针对时弊 对症下药)

师:此时出任北大校长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间,而蔡元培却抱着坚定的信念走进北大,“挽狂澜之即倒,扶大厦于将倾”请大家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当时的北大校长,你正站在北大礼堂的讲台之上,面对着动荡不安,道德沦丧的社会,面对着不学无术,争名逐利的北大学生,你会泛起怎样的情感波澜?你会用什么样的情感和语气发表演讲? 演讲内容以大屏幕上的文字为主,请选你最感兴趣的一段大声朗读课文。(原为四句,现改为俩句)

1.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 2.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鲜不为流俗所染。师:好大家停下来,第一位蔡校长在哪里? 生:我读第二句“方今风俗日偷……”

师:你为什么读这么快,或者说,你想表达什么情感。生:根据当时的社会风气提出的这些要求。师:这是什么情感? 生:愤怒、痛心之情

师:好,你请坐。对这种之情,他读的很快,大家看在表达一种愤怒、痛心之情的时侯,还有没有其它的表达方式?比如慢一些大家试一试。生:齐读

师:由此我们明白,同一种情感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快也可以慢。大家看看你们班上哪个同学最有蔡校长的风范?

生:读“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 师:在这里你觉得表现了蔡校长的什么情感? 生:对学生不满、恨铁不成钢,师:蔡校长对学生有批评和担忧,对社会有不满和愤怒,这体现了他金刚怒目的一面,爱之深,方能责之切。在演讲中蔡校长仅仅只表现了这些情感吗? 生:不是,还有激励和期望之情

师:请大家细细体味文本,说说最能打动自己的是哪一句。生:“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师:你感受到校长的什么情感?

生:蔡校长用平缓的语气娓娓道来,对学生进行劝勉鼓励。

师:好,请坐。体会的非常到位。类似这种情感的还有吗?比如说在抱定宗旨这一部分 生: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问心无愧,于我何损? 师:你觉得这一句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生:对广大学生的期望,对别人的看法,不要过份在意,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师:激励之情对吗?大家看看“弭谤不如自修”什么意思?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生:消除别人对自己的诽谤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师:说的非常好,这个典故出自三国的陈寿的《三国志》,前面还有一句“救寒莫如重裘”意思是抵御寒冷莫如穿上厚厚的裘皮大家,消除诽谤最好的方法是加强自我的修养,老师注意到这句话的人称代词是“我”,这本应是校长对学生说的话,应该用“你们或诸君”才对呀。大家一起读一读

PPT:弭谤莫如自修,人讥诸君腐败,而诸君不腐败,问心无愧,于尔等何损? 师:这样改好不好呢?

生:不好,用“我”能体现蔡校长与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共同面对外界的指摘,拉近了他与学生的距离。

师:你是一个善于体会别人内心的人,这正是蔡校长设身处地地忠告,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师:在演讲时,蔡校长是痛心中有希望,愤怒中含激励,所以,演讲最感人的根本不在于文辞的华美,而在于什么呢? 生:感情的真挚

师:演讲者能用自己的情感之火点燃听众的情绪,这体现了演讲辞的又一特点,(PPT情感真挚,感染力强)

师:游学归来的蔡元培认识到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不计利益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这个国家才能走向独立和富强。所以当蔡校长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时,他把所有的期盼,所有的渴望都放在了这些学子身上,他希望他们加强自身的修养来改变这浑浊不堪的社会,修(板书)同学们在文中找找,看看哪些词语和句子体现了要学生加强自身“修”养? 师:好,找好的同学,请说一说。生:弥谤莫如自修

师:在这一节要求学生加强哪一方面的修养? 生: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师:也就是要学生修——学。(板书:修学)

师:好,请坐,有补充的没有,其他部分还有有关的词语吗? 生:第三段,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师:同学们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什么意思吗?有没有同学知道的。你说什么意思,还解释一下好吗?

生:假如如果不自工修养的话,不讲究学问。

师:基本意思是正确的,这个句子出自孔子的《论语》,原文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不加强道德修养,不研究学问,听说道理不施行,有缺点不改正,这让我很担忧,在这一节中强调的是? 生:修德(板书)

关于“修”的句子,同学们还有没有要补充? 师:在改良讲义,添购书籍里面有没有? 生: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己潜修。

师,我们把同学们讲的归纳一下,看一看。师:大家自由的读一下。生:齐读

师:强调修身的目的是什么?

生:中国文人自古就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培养优秀的北大学子,达到平天下的目的。师:强调修学是想以学生之力最终开启整个民族之智,强调修德是想以北大为旗帜来重塑整个社会之道德,最终达到先生教育救国的理想。

师:全文围绕修身之“修”字,展开论证,正面明宗旨,反面析危害,谈修身之原因,明改革之举措,思想深邃,逻辑缜密,体现了演讲辞的又一特点。PPT思想深邃、逻辑严密

师小结:下面我们把刚才说到的演讲词的特点总结一下,大声齐读 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针对时弊,对症下药 情感真挚,感染力强 思想深邃,逻辑严密

师:演讲的力量超乎我们的想象,“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蔡校长出于自身坚定的信念发出了改革北大宣言。在演讲中,先晓之以理,再动之以情,最后导之以行。用一篇演讲就改变了中国学术精英人生目标及信仰。

在蔡校长的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在校长“民主自由,兼容并包”的旗帜下,用不了多久,那个叫陈独秀的文科学长就会把德先生和赛先生请进北大,北大的讲堂上,鲁迅将带着他的《狂人日记》引发一场空前的白话文运动。过不了多久,新近传来的马克思主义将在这里生根发芽。此时的北大再不是腐朽官僚的养成所,在那里,学术与信仰达到了空前的自由。按照钱理群先生的说法——

出示PPT:中国知识分子从庙堂走向民间,从官场走向象牙之塔、十字街头,正是从蔡先生踏进北大这天开始的。——钱理群

师:这里的“走向十字街头”指的就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这篇演讲发表于1917年,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蔡校长就使北大学生成为一代有思想、新学识、新道德的优秀青年,担负起力挽颓俗以振兴国家的重任。可谓是化腐朽为神奇,蔡先生居功至伟。

篇5: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讲话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惧?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求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仕事,但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已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已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几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室,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勗,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上一篇:镇域经济发展五年规划下一篇:优选公交绿色出行倡议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