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常识有感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读教育常识有感范文

李琳读《教育常识》有感

屯小

2014-2-10 寒假在家阅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李政涛著的《教育常识》,刚翻看一下目录和代序时,就感觉这本书没有一些教育类书籍的理论堆积,枯燥乏味,它通俗、生动、吸引人,令人想将它一口气读完。

这本书是作者从众多教育者和自身教育实践中经过生命体验和领悟,体现自我真性情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感悟与人生感悟,既有教育理论的穿插,也有自身经历的回顾,也有一线教育者的所思所想、教育实践。书中充满辩证法,很多语言是我自己想过但是零碎、没有条理的,读后令人感觉:“哦,这我也思考过,但怎么就没有这么深刻呢?”所以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思考、质疑、自我发现,准备在实践中自我建构的过程。

书中提到:一个具有纯粹人性的人,不会一味等待别人的恩赐,依赖于他人给自己的被里倒水,而是拥有“自己给予自身”、“自己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力量,自己插入那味自己的“荒漠甘泉”。这种在“自给予”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教育力量的介入和引导。所谓生命的“主体性”,以天赋的权利为起点,却以后天的教育早就作为终点。认的自由选择,在权利上是天赋的,但在能力上却是有待被教育赋予的。面对如此繁多的人生选择,幼稚单纯的孩童有选择的权利,却往往无选择的能力。这就是教育存在的价值,它把人的权利变成了人的能力,从而把可能变成了现实。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年龄小,知识的积累与生活经验的

1 不足导致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在他们进入学校以后,教育者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举一反三的高效率地学习;能发挥集体的优势,在合作中学习,即会说,又善于倾听,在吸取他人的智慧中完善自身;面对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书籍,如何带领他们选择适合他们,能引起他们思考,能给他们人文关怀的优秀书籍,让他们在选择中培养甄别书籍优劣的能力,这也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凡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技巧,这就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相机引导,在解决冲突中渗透同伴之间交往的注意事项,选择符合能彼此融洽相处的方式方法,掌握交往的能力。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有这样的体会:班级中小干部的综合素质要比普通学生强一些,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很多锻炼的机会。但是,如果要说出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就不容易做到。《教育常识》中给出了答案:人在表演中和观看中生长。它如同吃喝等生物性一样,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类行为,人有表演和观看的需要。表演者会在不断地表演中提高自身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口才可以在大量表演中生长,各种各样的技能大赛提升了人的能力,从而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明星。观看者通过对表演行为的观察、模仿而逐渐内化。可以说,人的大部分行为能力是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的。通过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教育意义。我们这些一线的教育者,了解了这些理论,如何将理论

2 转化为实践呢?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得到锻炼。比如在班级多设设置一些岗位,除了班长、学习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小组长,可以针对班级的花草需要护理而设置护花使者这一岗位,发同学征订报纸、杂志的小通讯员、维持路队的路队长等,同时这些岗位经常流动,交给他们一些工作方法。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锻炼锻炼自己的胆量,领导的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沟通技巧。另外,也要引导其它没有担任职务的同学多观察这些同学的行为,多总结,等自己担任这些职务时,争取做得更好!让孩子们在实践和模仿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读了这本书,会让你不知不觉地体会到:教育者需要悲悯之心。教育中的悲悯,在于对生长过程中生命所必将承受的痛苦、挫折、失败及各种危机的悲天悯人,在于对所有这些危机和遭遇的敏感和敬畏。带有悲悯之心的教育者,面对着那些艰难成长的孩童的生命,脸上带着微笑,内心充满柔情,充满理解,想办法和孩子一块去改变,努力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育需要内心的宁静。教育是一项静悄悄的事业:静悄悄的校园,静悄悄的课堂,静悄悄地生长,静悄悄地教育,是教育本应有的原貌。浮躁和喧闹的老师是不能扎实的教学的,浮躁和喧闹的学生是不会扎实的学习的;教育需要耐心。与生命生长的节律相应的,教育过程中也有许多节点和关键点,通过节点的过程是漫长艰辛的,教育者需要持守着耐心,耐心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一步一步朝前迈进,扎扎实实地为学生

3 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基。

通过读这本书,会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教育者在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应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作,是一个修炼自身的过程。所以,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寻找一种平衡,既要帮助学生寻找和体验学习的快乐,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的能力和习惯;教育者并不是只是在燃烧自己,而自己没有被照亮。在孩子的幸福成长中,教育者不断提炼教育的智慧,在学生成长得同时获得了自身的成长,内在的生命得到丰富,得到解放,得到自由,教育者收获到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尊严和欢乐。于是,教育的过程就会变成教育者自身丰富自我、滋润自我、提升自我生命的过程,变成一个不断告别旧我,创造新我的过程,实现了自我的生命价值。有效地教育应是师生双赢共惠的过程。

对于什么样的课时好课,如何上好一堂课,作者提出了他的观点和设想:“好课就是实实在在的课”、“让教学扎实的五大源泉”、“把课堂上成课型”、“以结构化的方式教学”等,这些观点都能给人以启发,让我们深思自己的课堂,思考如何创造高效率的课堂,让课堂洋溢生命的活力,师生共同成长。

读完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它是作者的真情之作,至纯至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本书渗透了作者多年来对教育的孜孜不倦地追求,作为社会的一员,书中透露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定位。完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与作者心灵共振的微妙声响,引人深思,启发人行动。

第二篇:读常识有感

读《常识》有感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即将爆发,作为殖民地的美国人民,面对强大的宗主国英国,主要有两种观点,有人急切要求开战独立,有人要求向英王求和。当时的局势混乱而复杂,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各种要素穿插在一起,托马斯在这样的背景下决定廓清美国人们心中的疑惑,指出美国未来的正确的道路,主张积极战备,要求独立,摒弃英国的君主制建立崭新的政府。于是乎常识这本书诞生了。书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所述:

一,首先区分了政府和社会的区别。 潘恩对政府的起源和目的、以及对英国政体的论述,常识性的普及了现代政治理念,即政府是人类邪恶的产物,它的唯一作用是保证“自由和安全”,是一种必要的恶。他在《常识》中把人民为什么要建立政府,以及如果不对政府加以小心的戒备,就会对人民的基本权利进行践踏,还有人的自然权利与政府的恶的本质进行了说明。潘恩说:社会的起源是我们的欲望,而政府的起源是我们的邪恶。假设把一群人放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得更好,他们肯定会相互协助,以建造房屋,交换物品,这就构成了社会,所以,社会是因为人们希望生活的更好而结成的,因而说社会的起源是我们的欲望。而由于人数越来越多,一些人的私欲(邪恶)将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这就需要一个机构来维持秩序和和平,于是政府产生了,因而说政府起源于我们的邪恶。

二,对英国的政体的评价,潘恩认为尽管英国政体在制度设计上有君主和共和的成分,国王和上议院代表君主的力量,下议院则代表共和的力量,但国王通过干预下议院议员的选举从而垄断议会,所以本质上英国的政体是君主制。 对英国的君主制是世袭表示批判,认为世袭没有合理性。

三,潘恩认为北美与英国已没有和解的可能,必须通过战争取得独立。潘恩认为北美的利益诉求是自由的通商,这要求和平的方式处理国际争端,所以没有必要引起战争;专制政体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更大,而共和政体则通过协商解决争端的可能性更大。况且考虑到英国保护北美是出于利益而不是出于情谊,所以北美的和平并不是英国的最终目的,如果北美的战争有利于英国,那么英国也会将北美卷入战争。四,潘恩认为只要保证各殖民地平等,那就可以消除个殖民地的争端。

五,对北美政府的设想,首先起草大宪章,保证法律的最高地位,保障各州权利平等,保障信仰自由。应该建立代议制政府。

常识的可贵之处是探讨问题从常识出发,浅显易懂,易于理解传播,扎根于美国大众。因此能够在北美的民间和军队中广为传播,被广泛的接受。总之本书目的就是割断当时北美人对英国以及英国式政体的迷信、畏惧,以及幻想和依恋,劝说美国人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共和国。就像劝慰一个18岁的青年,放弃对家庭和父母的依恋,勇敢地走出去,开创自己的未来。

谭诗赏2013.12.28

第三篇:读《爱的教育》有感_读《爱的教育》有感3篇1

爱的教育是一本好书,它可以使我们懂得尊老爱幼的法则,可以让我们学会文明礼节,可以让我们和同学友好相处。

爱的教育,主要写的是小学生安利柯与一些伙伴、一些老师、一些家人和祖国产生的爱的故事。小学生安利柯并用日记的形式,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使无数的孩子在这些故事的感染下健康成长。

爱的教育里有许多感人的文章,比如:《为父着想》,许利亚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是安利柯的同班同学。许利亚家生活比较艰苦,全家上上下下、老老小小全靠许利亚的父亲一人上班赚钱。父亲的工作非常辛苦,白天要在铁路上工作,夜晚还要在家用正楷字抄名册,500条才能赚3元钱。有一次许利亚看到了,就想了一个主意:我一定要帮父亲。于是他趁父亲睡了的时候,偷偷起床帮父亲抄名册,一直抄到深夜3点才迟迟入睡。第二天父亲起来数名册的时候,看到昨夜抄的名册有多了许多,可高兴了!但他却不知道是谁帮他抄的。许利亚也没有告诉父亲。许利亚白天上课,晚上帮父亲抄名册,这样的日子持续了1个月。最后还是被父亲发现了,但父亲并没有责骂他,而是流下了幸福的眼泪……《医院的天使》、《病中的老师》和《遇险的船》都是感人的文章。

爱的教育里,也有许多让人感到可爱的文章,例如:《幼儿园》。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吃饭的时候特别可爱。有人拿了两个勺子吃;有人直接用手抓着吃;还有人将豆子一粒一粒的装进口袋里,更可爱的人用小围裙包住豆子再捏成糨糊。特别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出神的看着苍蝇飞。孩子们吃完了饭,便在院中玩。有的玩游戏,有的唱歌跳舞,还有的听老师讲故事……《可怜的盲童》、《学校的女老师们》和《侠义的行为》都是写的比较可爱的。

爱的教育里有许多许多好词好句好段:沉甸甸、川流不息、叽叽咕咕、洋溢、乱哄哄、哇哇大哭、寒喧。我巴不得早点儿用上这些崭新的本子,更巴不得早点儿看到那些久别的同学,于是,我的脚步不禁快了起来。

爱的教育我爱你!我感谢你!谢谢你给我带来了这么的多爱的知识。

读《爱的教育》有感_读《爱的教育》有感3篇2

《爱的教育》时一位意大利着名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它用日记体形式讲述了发生在四年级学生与老师、家长之间所发生的一百多个感人故事。他(她)们都拥有高尚的品质,他们热爱祖国,尊老爱幼乐于助人。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位积极向上,善于帮助别人,富有同情心的好孩子。虽然里面的每篇故事不长,但都包含着一个意义深刻的道理,让我们仿佛都融入到里面了似的。

读了这本名着后,我感受到最深刻的就是“爱”。原来,爱还分许多种,有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朋友之间的友爱、同学之间的关爱、亲切而善良的母爱、宽宏大量的父爱、对病者、弱者的怜爱……

所以,我们都要以他们为榜样,去报效祖国。报效祖国就要先从感恩我们身边的人开始,感恩赋予我们丰富知识的师长,感恩将我们养大成人的父母,感恩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同学,将来也像他们一样为社会、为祖国添砖加瓦,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啊!读了《爱的教育》后,它仿佛让我品尝了一桌丰盛美味的“精神大餐”,相信只要我们每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温州市鹿城区白鹿外国语学校四年级:陈宸宏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名着,它是以日记的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小故事。“爱”是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好!我们要完全拥有它,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间最美好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

读《爱的教育》,我走进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我觉得安利柯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天真、活泼、好动,我发现在他生活的周围有许多关怀他的好朋友,时常鼓励他,安慰他,所以他才可以顺利成长。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这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皮斯的爱。诺皮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皮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皮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皮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皮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皮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

我看完这本书体会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照顾,我也从中知道老师对同学的关爱和教导。这让我想起了我的老师们,他们对我很好,就像安利柯的班导师一样慈祥、温柔、用心的在教导我们,关心我们!读这些故事真是让自己受益匪浅,我想我们也应该以身作则,在学校、家庭中学习这种关爱他人,用自己的爱来熏陶别人,让爱在人们心中永驻。

读《爱的教育》有感_读《爱的教育》有感3篇3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安利柯,用他的心﹑他的爱,去关怀和注视身边的世界。

发现,其实这个社会太值得爱了。

在这本书中,有一篇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每月故事中——万里寻母的故事。

这篇文章虽然语言简单朴实,但却流露出母子之间的爱。

看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的妈妈,想到妈妈平日对我们的爱,我不既有点后悔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让我感到脸红。

就拿平日的我来说吧!我每天一回到家,就把书包扔到一边去。

妈妈则轻轻地把书包捡起来放好,又习惯性地唠叨了几句,就问:今晚吃什么啊?”那时候,我真的觉得妈妈好烦,因为我总说随便,那妈妈还问来干嘛?我没有立刻回答妈妈。

现在想起来也有点后悔!读完这篇文章,我不既感受到社会上的爱。

第四篇:读《守望教育》有感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等撰写的童话故事,一代代少年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德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信。”“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作为教师的我们何不利用美丽动听故事把道德伦理贯穿到其中,循循善诱给孩子一个净化心灵途径。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在我心中一直有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心里,那就是孩子们的道德品质。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网络科技的不断发达。这进步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利,也带来的弊。一些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生存价值,那些不文明的行为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无疑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在目前一些领域中道德的示范,对道德期望与对道德行为要求和道德投入与产出效果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旋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了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二)教师不要让学生成为你的观众。

(三)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四) 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希望与理想。

二、启发:

(一)关注孩子的童年,多关心我们的学生,给学生以爱的教育,让他们留有美好的回忆,留给学生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给孩子们提供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生活空间,让他们拥有健康、活泼、充实、明亮的自我。

(三)教师要成为永远的思考者,与学生成为共同成长的伙伴。

(四)教师专业成长道德修养,必须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他们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第五篇:读《守望教育》有感

读《守望教育---教师节三十周年纪念版》有感

云亭中学

高海江

每当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拓展了思维,提供了方法,指点了迷津,在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在读了教师节三十周年纪念版《守望教育》这本书后,有几分的激动,也有一些共鸣。因为自己的一些谜团在读完了这本书后也日渐明朗。读了这本书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反思。

一、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是“训练”还是“教育”。

我对本书中一个一个案例和想法印象比较深刻。我曾经在高中教过几年数学,高中就拼一点,学生的分数,学生的练习满天飞,初中也是这样,应试教育的教育价值取向往往会将孩子置于“教育”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训练”。并不注重的是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但是我觉得在我们的课堂上,训练的成分还是比较多。文本只是一个载体,上面承载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创新,文化的传递,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文本,走出文本,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与素质。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知识的训练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要把知识点的训练作为我们教学的归宿。

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德育途中的一把钥匙。

本书中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故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去明白一个道理,很多时候,说教远远不如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也许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或者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能一个故事孩子听一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去做,而并不需要我们去耳提面命。更要的是孩子们都愿意听故事,并且听故事对孩子们好处多多。比如说我给孩子讲的一些故事,一遇到类似的问题,好多孩子会一起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这就说明这个故事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中。

三、学生形成“悦读”的习惯,真正会读书。 《守望教育》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见证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怎样让“阅读”变成“悦读”,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悦读是怎样形成的》。方法是做好事情的捷径,这里面有一套比较好的阅读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放任自由”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全凭学生喜欢,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师再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刊并提出读书要求,先“放”后“收”,让学生一个适应过渡期,有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保证课外阅读数量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其阅读的“质量”。在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必须在质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导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

四、还给孩子童真童趣。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那时侯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象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几个铜钱,几根鸡毛和一小段麦管用线一扎便扎成了一个鸡毛毽子;一个瓦片,地上画几个方格子,就是我们玩的瓦房子;天黑了,村子里的草垛,各种杆秸多成了我们躲猫猫的快乐场所„„

可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却不容乐观,在阳光体育课上,如果我们能够增加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活动,孩子们可能会是更快乐。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要抱有这样一个胸怀,不是教好某些优秀的学生,教好一个班的学生,教好几届学生,而是从“人”这个概念出发,用真心换真心,勇做学生成长路上的“三者”,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我们的目的应该是让每个孩子具备顽强的生存能力,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就让我们带着这个任务开始自己的教育工作吧。

上一篇:多媒体教室总结范文下一篇:党建工作制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