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要忘了消费者

2024-04-30

创新,不要忘了消费者(精选12篇)

篇1:创新,不要忘了消费者

前段时间,和几个朋友在一起吃饭,无酒不成席,自然需要喝点白酒助兴,但是喝什么酒呢?这时一个朋友看到酒店的柜台上摆着近期正在做广告的一款某品牌的新产品。从产品外包装上看,给人感觉很不错。于是就准备喝这款酒。

但是就在开启酒时,问题出来了,说实话,这款酒的瓶盖设计的很特别,所以我们都无法把它打开,折腾了半天,就是无法把酒倒入酒杯。叫服务员过来帮忙,她看了后讲,这款酒也是才进他们店销售,她们也不知怎么把酒打开。最后一个朋友由于有力过猛,一下子就把瓶嘴给搞掉了,酒是能倒到杯里了,但是谁也不敢保证碎玻璃片没有掉入瓶内,所以我们也就不敢冒险喝这个酒了。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许多产品由于难以顺利打开包装从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进一步消费,从而影响到产品的进一步销售。

现在许多企业为了在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就在产品差异化上做文章,进行创新,

产品包装的差异和创新也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但是单纯追求差异则又可能给企业带入误区,很可能使企业出现出力不讨好的局面。

现在随着消费者生活节奏的加快,在产品选择上,会重点考虑在方便和实用方面考虑。而会给他们带来麻烦的产品通常会让他们选择抛弃。他们不会为了企业单纯追求差异化而给自己带来麻烦的产品去买单,尽管企业为了这个差异创新付出了不少的成本和代价,如果给消费者带来了麻烦,那么这一切就会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上述那个白酒企业,我相信它在这款产品上也费尽了心血,新的瓶盖设计无疑也会增加这款产品的成本。但是由于它会给消费者在消费者在消费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这种设计虽然突出了差异,但结果对消费者来讲,这却是一种严重的产品缺陷从而拒绝进一步消费。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在进行产品差异创新时,不能单纯为了差异而创新。而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我的产品是否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便利,而不是麻烦,否则这种创新则不要也罢。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可以首先占到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一下这个问题,或者邀请普通的消费者做一下测试。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企业势必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因为没有人愿意为麻烦买单。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maoxiaomin6@126.com

篇2:创新,不要忘了消费者

我要死了吗?没有食欲满口血腥味,感觉这样下去我真的要死了。你说的对,我一直都没长大,永远都学不会照顾自己,性格倔强乖戾臭脾气,又经常熬夜不吃早餐,以致今天这个结果

我知道我现在病怏怏一副颓废的样子你一定不会喜欢的,因为连我自己也不喜欢!

老师,我好想念你笑的样子,像冬天里的阳光,驱走我脸上的冬天

可是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一直都没有分开的时间长。

在我生命中那单纯的岁月里,你是唯一能够给我幻想的人。是唯一一个想制造更多的回忆,把未来维系在一起的人。

所以现在,就算在你真的离开我很久以后,我还是会梦见你,只是梦中的你,

永远只是一个遥远的背影,我看不见你的表情。

终于明白,原来油菜花海和地老天荒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昨天接到总经理的通知,我被炒鱿鱼了,主管这个位置一年还没做满就这么莫名其妙的丢了,我脑里不断描摹憧憬的.未来就这么被现实无情粉碎

终于明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继续脱离实际的生活还是回归正常?

放手还是不放手?

是啊,你是我的老师我是你的学生除了上课之余我们毫无交集,毕业后彼此就像两条不同方向的射线,越行越远

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说喜欢你追你,我就成了你事业上的绊脚石,师生恋终究不被他人看好,而我离开你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我不知道我们彼此得感情是什么?不是爱情不像师生友谊更不似朋友之情,但是它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了,我希望你在以后的日子里如果想起我们之间的回忆,至少它不让你觉得痛苦。我很想很想坚持到最后的,一直觉得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和你在一起,永远躲在你的背后,不管世界有多寒冷多么绝望。但是我双脚却一直陷在流沙之地,走不出来,也看不到一点星光和未来,看不到我们约定的油菜花海。茫茫人海,我最终还是和你失散。

是啊,我们渺小而短暂的生命,根本负荷不了那么多的承诺,还是根本不应该承诺呢

念念叨叨,或许是时候说再见了吧,老师,谢谢你陪我度过那段美好的高中两年,还有我憧憬的油菜花海

篇3:创新,不要忘了消费者

一、经济补偿金

【案例】:农民工老张多年来一直犹如候鸟初春出来城市工地打工, 深秋工程竣工回农村老家猫冬。“摆模块”、“垒墙体”, 年年劳作的工地有变, 用工的老板有变, 他干的活没有变。今年春天他投霍老板名下, 来“福多多工地”建居民小区。期间他和用工单位签订了从四月到十一月, 七个月的劳动合同。由于采用了模块摆放新技术, 工程进度加快。没到九月底工程提前一个多月基本完工。用人单位提出, 经双方协商解除了劳动合同。张某等工人被提前辞退。他们提出了经济补偿问题。

【说法】:经济补偿金是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 用人单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的经济上的补助。《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规定, 用人单位因以下十二种情形, 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 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1.用人单位提出, 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2.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 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 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3.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 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 仍不能胜任工作,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4.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 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5.用人单位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 依法裁减人员的;6.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 依法裁减人员的;7.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 经变更劳动合同后, 仍需裁减人员, 用人单位依法定程序裁减人员的;8.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用人单位依法定程序裁减人员的。9.劳动合同期满, 劳动者同意续订劳动合同而用人单位不同意续订劳动合同, 由用人单位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10.因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而终止劳动合同的;11.因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而终止劳动合同的;1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补偿标准每满一年按一个月工资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 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 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据此用人单位提出, 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应当给予经济补偿。

二、加班费

【案例】:农村姑娘萧某等每年八月节前都要到附近市郊一糕点厂“帮忙”, 打月饼、做糕点一直忙活到春节前。她们每工作二十四个小时, 休息八个小时。没有黑天白夜的观念。几个月下来人要瘦下一圈。年年辞工结账, 她们也提过加班费问题, 可用人单位先是说短期工没有加班费, 后又说加班费包括到了工资里。

【说法】:加班费是指劳动者按照用人单位生产和工作的需要在规定工作时间之外继续生产劳动或者工作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劳动法》第三十六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四条规定,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 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 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 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 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 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用人单位短期工没有加班费的说法不能成立。加班费包括在工资里, 加班也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时间。也不能无限制的让工人加班。超时加班也应付加班费。

三、双倍工资

【案例】:农村青年小胡, 家里的土地, 几年前就转租了。父亲常年在城里打工, 小胡高中毕业, 也加入了打工的人群。先是在装卸公司“扛个子”, 靠搬运计件挣钱, 后被一派遣公司招用派去一工厂作保安。用人单位用他们这群人从来没有和他们签订过书面劳动合同。无论干啥活, 都是用你, 你就干, 不用你, 你就走。最近整顿派遣用工市场, 因使用派遣工超标, 小胡被用工单位退回派遣公司。派遣公司无活可派, 过了一段时间将小胡辞退, 小胡提及了没签书面合同的双倍工资问题。

【说法】:双倍工资就是二倍工资, 其是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用人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惩罚性规定。《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第八十二条规定, 建立劳动关系, 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 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双倍工资的起点时间是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后, 终结时间是用工时间起一年, 最长计算时限为十一个月。

四、节假日工资

【案例】:韩某是一农村青年, 经过短期培训, 进城被一保安公司聘用派往一学校作了保安。保安这个岗位工作时间长, 工资低。松散惯了的年轻人, 整天圈在岗楼里, 韩某有些受不了。经和家里人商量他准备回家租地种田。工作一年来的礼拜天没有休息, 清明、五一、端午节法定假日也没得休息。现在他提出辞职并主张清明、五一、端午节, 法定假日没休的工资。有关单位称, 保安岗位特殊, 不享受法定假日休假待遇。

【说法】:《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 (国务院令第513号) 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 新年, 放假1天 (1月1日) ; (二) 春节, 放假3天 (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 (三) 清明节, 放假1天 (农历清明当日) ; (四) 劳动节, 放假1天 (5月1日) ; (五) 端午节, 放假1天 (农历端午当日) ;“全民”, 对保安岗位没有特别规定, 保安人员也应享有法定假日休假待遇。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 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 用人单位或用工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 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五、带薪休假工资

【案例】:农村中年妇女于某老人去世, 她完成了侍候老人的义务, 前年秋天出兑了土地、房屋, 带着孩子来到了城里。租了一处棚户房和丈夫住了下来。丈夫继续在外打工她在家照顾孩子, 最近丈夫突然得了大病, 不能外出劳动。全家生活陷入困境, 所在小区居民委员会考虑她家的实际情况, 给她安排了打扫小区老年活动市的公益性劳动。日前她在这个公益岗位工作一年多了, 眼下丈夫病好了, 上班了, 她可能离开这个公益岗位。别人都有带薪年休假, 没休的都按假日的工资。可因为她是公益性用工, 就此没有说法。给不给休假或休假工资, 有关领导说需要请示。

【说法】:公益岗位是指城市公共管理和涉及居民利益的非营利性的服务岗位。是政府予以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为那些通过市场竞争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提供的岗位。其包括各级政府投资开发的城市公共管理中的公共设施维护、社区保安、保洁、保绿、停车看管等。以《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令[第535号]) 第12条的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的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的公益性岗位, 其劳动合同不适用《劳动合同法》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以及支付经济补偿的规定。但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也是劳动者, 他们也应享受劳动法中有关带薪休假和休假工资的待遇。对于他们的带薪休假也应按《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国务院令[第514号]) 第三条、第五条等规定执行: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 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 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 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 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 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 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 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六、社保基金

【案例】:老聂是最早农村来的合同制工人, 进城来到某工厂一直在工厂的职工食堂工作, 作过杂工, 上过面案, 菜墩, 端过大勺, 当过大橱。几经改制, 老聂的工作岗位都没有变, 可厂方一直没给他上过养老保险。如今到了退休年龄, 他的养老出现了问题。

篇4:产品创新不要和消费者脱轨

案例中A企业蛇油SOD蜜的成功,是因为它将SOD蜜领导品牌所建立起的消费者对SOD蜜的认知资源和消费者对蛇油功效的已有认知进行了结合,顺畅地使消费者对产品的功效更为信服,从而得到消费者的垂爱。然而,该企业后几次的创新都没有考虑消费者的“感受”,完全与消费者脱轨,所以创新的失败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产品品项的创新不能和消费者的已有认知脱轨

A企业在推广蛇油SOD蜜获得成功后,又创新性地推出了另外7款新品,但这次SOD蜜产品品项延伸的创新消费者并不领情。因为创新品项中抗皱、美白SOD与蛇油SOD蜜相比较而言,都是蛇油SOD蜜功效的重复性承诺的结果,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新的利益,消费者当然不会购买。而且蛇油SOD蜜本来就有多种效果,它与后续推出的新品种——多效SOD蜜同时出现,难免会让消费者“不知所措”。并且,消费者都知道羊胎素是用于高档化妆品的成份,当羊胎素在SOD蜜中出现时,消费者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对该产品品质的质疑,而不是购买的冲动!

故而,进行产品品项创新时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种种脱轨,带来的结果只会是产品在终端陈列面增加,而没有起到细分市场、拓展更多目标消费群体的作用。

二、产品使用方法的创新不能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脱轨

消费者任何消费习惯的建立都经历过了一个过程,要改变消费者的这种已经建立起的消费习惯就需要更长的时间,而这种改变应比以前的习惯更加合理化才能取得成功。

A企业想通过产品使用方法的创新来增加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频次和拓展新的消费群体,并运用“一瓶蛇油SOD蜜,全身好皮肤”、“全身都能用,真的好实惠”的诉求,来告知消费者该产品不仅可以用于脸部和手部,还可以用于全身。但殊不知现在的消费者认为用于身上的护肤品和用于脸上的护肤品是应该分开的,而且这种方式已被消费者认为是比较科学的使用方法。显然,蛇油SOD蜜使用方法的创新背离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故而会影响其销量增长。

并且,产品包装印有一个女人图像无形中将该产品女性化,这又极不符合竞品SOD蜜所培养起来的男性消费群体购买日用护肤品的消费习惯,也会造成该产品原有男性消费群体的流失。

三、产品的技术创新不能和给予消费者的最直接利益脱轨

该企业的蛇油SOD蜜协同纳米技术后,对已被消费者所认知的纳米技术是“高科技”、“纳米分子小,容易渗透”等特点进行诉求,提出了“科技在升级,品质更出众”、“亲和性更好,渗透性更强”等购买理由,但并没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最直接的原因是消费者对于该产品协同纳米技术后能给他们带来何种利益没有感知。

篇5:不要忘了初心的说说

1、心里很清楚以后我要变得越来越好哦,丢掉那个没心没肺的我,天快要亮了呢。

2、现在的我只想好好认真对待每一天,每一件事,每一个遇见的人。

3、我认识了好多人每次都尝试开始一段新感情,可惜的是每次刚认识谁心里就会想起你,一想起你呀就很难继续下去了,真是欠你的。

4、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压力,生活是残酷的,所以那些被给予的温暖才弥足珍贵。

5、这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事情,唉,谁都不容易,唉,人活着真的好难啊,天亮了,还是要继续生活啊。

6、最磨练人的是挫折,这一路走来,只要不放弃,肯定会有奇迹。加油。我们都是经历一次又一次打击折磨挫折,才会变得越来越强大,才会对未来充满信心。

7、说好一起奋斗的朋友提前下了车,路终究还是自己一个人走。最近一直很丧,心情低落。不过,甘心吗?

8、我允许你想哭就哭,哭完还是要接着背,我希望你要坚持住,别辜负最初出发时候的那个自己。

9、辞掉了一年的工作只身来到另一个城市开始求学之路,我相信经过3个月的时间,我会上岸的,成为父母和他说的骄傲!

10、明明我在好好努力,明明我在晚上练习,自己回到租的房子哭了一个小时,然后出去自己溜达,买了男朋友喜欢吃的东西,我不知道为什么出去,理智告诉我生活还得继续。

11、虽然面临着残酷,却始终未曾将梦交出,温暖的笑容一如十年以前,温柔却有着振奋人心的力量,虽然晚到,但是不会离开。

12、一路上,磕磕绊绊,有收获有失去,变成过自己最讨厌的人,失去过喜欢的人,也伤害过爱我的人,不过幸好兜兜转转我又回来了,以后就平平淡淡的过完自己的一生就好。

13、若上帝没能让你梦想成真,他一定会许你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

14、我不停的告诉自己别总可怜自己,这一路走来的.是自找的!我不知道生活还能拿我怎样,我已经在谷底,任你怎么样我也只能往上爬了!

15、一个人走来,多少心酸,多少付出也只有自己一个人深深的知道。还好,感谢自己这一路坚持了下来。

16、从坚定到不断地怀疑自己,这一年中经历的事情,已经记不清有几次让我感觉快要撑不下去了,可还是坚持到了现在。无论结局是怎样的,我想我已经能够坦然接受了。人总是要成长的。生活那么美好,快乐的方式也不是只有一种。

17、这一路,很累很累,满身伤痕,懂得了谁才是你要珍惜的人,有些人注定是路人。

18、一个人什么都没变,就是经历多了一点,疼痛了点,坚强了点。幻想美好,现实残酷的。

19、这一路走来,确实好辛苦,可是人生都是自己选的路。那就好好加油吧。

篇6:不要忘了你自己美文

以前常看一个叫《开门大吉》的电视节目,让选手听音乐伴奏猜歌曲名,如果猜对了,就会有一扇门打开,一位歌手走出来演唱该曲。看了好几期节目,但是發现很少有知名歌手来参与,大多是其他人模仿演唱的。声音学得极像,而且有些人长得也像原唱歌手,让你以为是原唱的那位明星来了,直到主持人说“谢谢×××为我们演唱这首歌”时才明白过来。

看这个节目多了,我不禁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些不知名的歌手,能将明星的歌模仿得那么像?从外表来讲,他们长得不错,为何却难以成名呢?

是因为他们没有唱出自己的风格,没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吧。

现在手机网络上有一个很火的应用程序,叫作“小咖秀”,就是给你一段明星说的话或电视里很经典的话,你只要对着屏幕对口型、演动作就行了,学得越像,你就越厉害。

事实上,这些潜心研究如何学得更像他人,让大家称赞他为“模仿秀大神”的人,只是活在别人的影子里。如果他将这些时间用来自己思考,进行独立创作,比如写出一首可以哼唱的小诗,想出一个美丽的舞蹈动作,或者编一段比“小咖秀”里还要有趣的话。也许别人会认为这不怎么样,成名的时间肯定也要长一些。但至少可以证明,他是在创作,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有谁见过有人模仿“模仿秀大神”的吗?如果有人模仿名人很像,人们最多只是把他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而对于真正创作的人,人们大多会这样感叹:“天啊,他哪里来的时间!这创作太好了,我想学学!”

篇7:创新,不要忘了消费者

科学教学小论文 备课不要忘了“学生”

作者/闺秀凤

记得上学期我写过一篇题为《怎样准备有结构且实用的材料》,这学期讲《水》一文时,我的材料准备得很有结构但在分发时却出现了问题。

《水》一课其实并不是很难讲解,对于不太了解科学课的教师来说可能会认为这节课没有讲的必要,其实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要通过实验证明的是学生非常了解的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方法先后判断在一个不透明的塑料袋中的几种不同的物质:水、糖水、橡皮、空气、木头、醋。很显然,学生在平常很容易就能用一定的方法分辨出每一种物质。但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说出判断的方法以及实验过程是否符合判断的要求及步骤。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所以说,这节课的实验是非常有必要做的。

一开始我也认为这节课的 “水在哪个袋中”的实验比较简单,所以就没有太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导致学生的实验做得很不成功。三年级的学生是小学的低年段,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大多数的学生在课上,教师就是为他准备一杯水,他也会非常好奇,在那里研究来研究去,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杯水中,产生的`效果当然就是他基本不会再听老师讲的内容了。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不会跟着老师走了,而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溜号”了。《水》这一课是三年级学生的第一节真正的实验课,那么学生更是对做实验有很强的好奇心,当我把材料都发下去的时候,学生就忘了我给他们提出的要求了,完全按自己平时的想法来做这个实验,乱了套了。我要求是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能分辨出哪种物质,学生之前的回答也是用摸的方法,但当我把材料分下去以后,学生竟然能用摸的方法分辨出水、糖水和醋(当然这里我为学生准备的都是体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我很不理解,但为了实验能成功我又强调了用摸的方法能不能感觉出水、糖水和醋,为什么?(不能。因为摸上去的感觉是一样的。)基本都告诉是不能的。但学生再次做实验时却还是第一个把水拿出来,把醋拿出来,我问是怎么摸出来的,学生就说一摸就知道是水,是醋。弄得我一点办法都没有。最后这节课也只能草草地收场。根本没有完成任务。

回来后我就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就是没有备学生。可以说我整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很不错,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所以使实验没有成功。为了不让学生盲目地去判断,如果我把材料都分开放,一个袋子装一种物质,让学生分别来判断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或者,让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判断并适时地引导这样是不是也会好一些呢?答案当然是一定的。一节课要想讲得精彩老师一定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还要全面考虑。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篇8:美术不要忘了历史

以前对韩国这段现代主义历史知之甚少,这次看了,真是惊讶。应该说,我们对韩国现当代艺术的了解是不全面的,总以为现代主义在西方才是。不容否认,韩国的现代主义受到美国的影响,但40年之后回头来看,这种影响有历史的必然性,同时也有韩国自身的逻辑和特点,不能被一概说成是西方的翻版,就如中国在80年代的青年艺术被说成是模仿西方一样(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总会将学习西方或像那么一点西方的东西就被认为低下,被大加挞伐)。在这里,我想说的,不是韩国的这些现代主义先驱艺术家如何像西方,而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很到位地吃透了现代艺术的真谛:勇于打破视觉的惯性。初看这些作品,真以为是在MoMA或泰特看那些现代主义作品似的,很有连贯性,显示了他们对内心形式把握,完全不计较图像的叙事。有些作品也倒颇让人联想到今天中国一些艺术家在做的作品,可知我们还在现代主义艺术上补课。不客气地讲,我们没有完整的现代主义艺术,还没等现代主义从20、30年代在中国发展起来,就来了战争,种种战乱打破了它的进程;到了50年代后,更不用提现代主义了,即便是80年代大兴现代主义,我们对它的理解也没有在中国的现代艺术知识上解决,总被一种封闭套住:这是西方的舶来品、是他们的老黄历、已经不时兴了,我们总不肯在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开放自己,总是有很多框框来限制自己—总是讲出很多很艺术的理由来否定创新的艺术、实验的艺术、不习惯的艺术。可以说,我们在艺术的知识上不是进步了,倒是退步了(很像某本书的名字);在艺术的主张上,不是锐利了,而是钝涩了。现在有了那么多多元主义理论,就认为艺术没有分别和差别了。

不,艺术还是有差别的,甚至说,艺术的历史就是差别的历史;在差别中形成自身,就构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如果都是同质化的東西,就是再名气大、再以什么权位来托起自己,都不是差别的艺术,都不是历史中要叙事的艺术。这一点,凡是能够敏感于时代的,即便起步时不被人所识、即便是青涩的青年,也终究是因为他们是历史的创新者,所以才成为历史的一部分。面对现实,青年总是拥有历史的机会;面对历史,总是因为陌生化、差异化而被历史所写。历史不写权势,也不写虚名,也不屑虚名和权位;所以,在历史面前,艺术是公平的,这也是总体上人们崇敬艺术的缘由之一,因为在现实势利中,人们得不到公平,但在历史的艺术里得到(有时虽然来得太晚,如梵高、陈子庄)。同样,这些大邱的现代主义艺术家在其初始时也是被讽刺的,但今天被看作韩国的骄傲(虽然他们已经不再是今天的韩国艺术引领者)。所以,历史常常是痛苦的;为历史活着的艺术家是痛苦的,因为他们没有取媚于机巧才被现实所不识,也因为他们是历史的,不惧被顽固的眼睛去遮蔽,所以在现实的鼻子底下宁愿受着白眼的煎熬、物质的贫困、生存的争执,但他们的心灵却是纯洁的、是富足的。他们不活在谎言里。

历史也是进步的。大邱这些现代主义艺术存在过,今天回顾他们,是为了确认韩国有一批先行者,构成了现代主义的韩国艺术历史;但另一方面,也照出了他们今天的艺术的差别,也说明了他们的今天又在改变。如果没有这些大邱的现代主义,我们真以为韩国的艺术就是来北京赶场的那些商品化的作品;不是的,他们有过这些很纯粹的东西,甚至今天看来还是那么纯粹,比较同类的国内当下若干作品,可以现代主义地再纯粹些。相反,市场买卖收藏不是判断指标,是我们太缺乏系统批评,才把市场的买卖当作唯一的指标,好像被买了就是好东西。恰恰那些反市场的现代主义是有价值的,不被收藏才可能意味着真东西,当下即被收藏,倒说明是俗物—因为被流行的俗眼所见。纯真之眼太难了;世界上的俗人还是比不俗的人要多,因为21世纪并没有断绝了俗媚。也正因为如此,艺术的历史才显示了历史的不俗媚—它从来不把那些显示浮华过眼的东西留存,从不把那些表面的东西贴上无数个头衔。我们翻看历史的书籍,没有一切的浮华,是艺术,就写艺术;是艺术家,就写艺术家,不再写什么官职、虚名。—今天的当代艺术,实际上从来不是从虚名的头衔上开始的—纯粹的艺术家是纯粹艺术的开始(纯粹指他们做艺术的唯一性和一致性,不是形式的纯粹)。

历史和史书都是匠人所为—即倔强的人做的事,明明历史不可写,却偏偏要证明给历史看;明明历史的书写在某些时刻被权力把持着,为权势歌颂,却偏偏有秉笔指书的人要重写历史。近代中国美术的历史也是这样,很多历史故事都被写歪了,私欲很多,再来四十年肯定是历史的写作大变样。等不到那一天的人,就努力相信自己的艺术那一天会被写到:前提是自己最为纯粹而真实地以艺术为志业,而且是一生的,不是客串的,也不是赶时髦的;是有一己思想的,不是人云亦云的,不是趋媚的。在今天而言,是需要超越单一的媒介,是需要空间化处理东西,是新的视觉媒介手段大力使用的时候,是不说“艺术”的时候。

篇9:谈恋爱不要忘了信任二字散文

年近岁末,最近接到许多奇形怪状,活泼可爱的消息。每每想之,总有一抹怪异的笑凝在脸上不愿散去。平静的生活里,我为自己做了一个选择,也确立了一个宏远的目标。但是当我真的与目标接肩的时候,我发现梦想和现实的距离真可谓是遥不可及。对于实现梦想的一些事,我发现我只剩下在远方的望尘莫及。

现在这一刻,我也不知道要具体到哪一刻。把握现在,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是刚过去的那一秒时间吗?还是未来到的下一秒中?“现在”当我在键盘敲下这两字的时候,现在早就没有了定义。时间不会等待你反应出那一时间点才是现在才过去。

既然不知道现在确切是哪一个时间段,那刚过去就是现在吧,过去了,还该把握吗?能够把握住吗?所以,人不追忆过去是谎话,是空谈。

这寒冷的夜晚,我想起了他。我记得这个时候他的手会生冻疮,他是否还记得我教他的办法呢?这段时间我像是见鬼了一样,想他的心情变成疯狂生长的野草,不管多少野火在焚烧,它又会悄悄的长出来。我不知道我该不该这样想他,我这样想他意义何在!我不知道是否每一段爱情都是那样经不起怀疑,就像我今天所遇见的一样。

午睡半睡半醒的时候,雪姐夫报给我两个电话号码,一个是158的,另一个是150的,前面一个正是我以前用的号码,我当即告诉了他。剩下的一个,我根本就没有去查,就跟他说我不知道。他叫我查的时候,叮嘱我不能告诉雪姐。雪姐和我是好姐妹,我不告诉她我能行吗?但是我答应了姐夫,就不能说。上班的时候,我看到雪姐还如平时一样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她平时常会和姐夫吵架,我要是告诉她姐夫在查她是否有外遇的话,事情肯定会被闹大的。我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若无其事般做自己的事情。

我以为事情会就这样过去的,但未能如愿。小灵打电话问我,她姨丈(就是雪姐夫)是否有打过电话给我。因为之前她姨丈也有给她打过电话,恰好我在犹豫要不要跟雪姐说。所以,我就将事情告诉了她,她也答应不说出去的。但是,她来到办公室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找她的`妈妈,然后把事情说了出来。她也叫她妈妈不要说。结果,还没有转身,她妈妈就把事情告诉了雪姐。我和小采差点“没有”晕倒。

当我们以为雪姐会大发雷霆的时候,雪姐却道出整件事的由来。她解释说,因为姐夫的手机坏了,雪姐把她之前的手机给他用。其中还有通话记录和信息没有删除,姐夫自然就看到了。其实,姐夫真是很多余,假如雪姐真的有什么,她可能会不删除里面的内容就把手机给他用吗?当然,姐夫也是出自于一种爱才会冲动的去查雪姐。

雪姐一脸坦然,很明显就是因为开心所致。她发现自己的丈夫很关心她,她不为他的怀疑生气。这是一种豁然,一种阔达的心胸。其实,要做到像雪姐这样的妻子,很多人还需要努力。

篇10:创新,不要忘了消费者

在生活当中,父母应做以下2点:

1、适当的磨砺

当孩子受道的保护越多往往越容易出错,那是因为他们丧失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在生活当中突发且难以预料的事有很多,当孩子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就会束手无策。

去年冬天的一个早上,由于刚刚下过雪,路上的雪水都冻成了冰。张女士一家在路边走着,儿子要去滑冰,张女士不同意,但是儿子哭着非要去,就在路边又哭又喊地拉扯起来。这是张先生过来抱起孩子,把他放在冰上,孩子马上高兴地笑着跑,一下子摔了个四脚朝天,爬起来再跑又连着摔了好几个跟头。张女士立刻埋怨起来,可是再看自己的儿子,不但没有哭,还依旧爬起来,张开双臂慢慢地试探着滑,再也不跑了,也就再也没有摔倒。其实,这个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已经经受了一次磨砺,学会了保护自己。

在幼儿园大部分孩子都曾因为滑倒而摔伤,要是孩子在摔倒时用手撑一下地,那么自己受到的伤害就会小得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给孩子留一些小小的磨砺机会,让孩子在经受磨砺中长大,在经受磨砺中积累必要的生活经验,这样在遇到必须去独自面对的问题时,他们才能避免受到伤害。

2、正确引导

安全教育应该是集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全面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了解一些必要的安全知识外,还需引导他们进行一些场景演练。如:孩子在了解火的用途和危害后,可以开展一些自救演习。像学习拨打119,学习简单应急措施(用床单塞门缝,用湿毛巾捂嘴巴)等。

篇11:创新,不要忘了消费者

01.

在互联网创业的狂潮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创业成功,我们被这种“出名要趁早”的社会风气影响着。羡慕别人的成功,看着自己年龄不断增长,却一事无成,也开始焦虑,开始担忧未来。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身边一群人跟我请教问题的方式都变成了,我现在大二了,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才能成功,很焦虑,我该怎么办?我今年要出来工作了,我好恐慌;又或者我现在好想创业,可是我不知道自己能干嘛;更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够跟别人一样,很快就能成功?

曾经我每天都被这些杂乱无章的的想要寻求出路、急切想要成功的问题所困扰。现在回想起来,我发现自己曾经也是在这样的焦虑以及担忧中一步步走过来的,虽然现在也是会有焦虑,但是,当我看清楚别人成功的背后所做的努力的时候,我便能够更加淡定的去面对自己的焦虑。

02.

我上一家公司的老板,总是跟我说,女孩子,要先立业,再成家。女孩子的青春是很短暂的,你要好好珍惜自己的这几年时间,好好地奋斗,赶紧做好自己的事业。

他跟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在迷茫阶段,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我看着公司有些年纪轻轻的同事月薪好几万,我看着媒体报道的年轻人创业成功,我内心充满了无限的焦虑,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早日成功。

曾经我也一度陷入到“成名要趁早”的鬼圈子中。

每天晚上,我焦虑得睡不着,我想着那些初中毕业就开始工作的同学,有些已经是某公司的经理;朋友圈看到我的朋友们到处出国去旅游;看着我的朋友早早的结婚生子,过着小夫妻生活;而我,还在外面漂泊,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工作也仍然没有起步.......想着种种的一切,我感觉:自己这辈子真的过得很失败。

可是,我并不甘心于一直这样下去,我试图着去阅读成功学的书籍,尝试着看看在里面能否找到答案,但是,我发现,大部分的“成功学”故事,只会告诉你这个人遇到什么机遇,不会告诉你为什么机遇会垂青于他;只会告诉你他有多激荡潇洒,不会告诉你他有多厚重坚实;只会告诉你他收获了多少,不会告诉你他付出了多少;只会告诉你他成功了,不会告诉你他为什么这么快就能够成功。

所以我开始去探寻这些成功人士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能够那么早就成名?当我在一点点的看他们的资料的时候,我也渐渐内心平静了下来,因为我发现他们并非像媒体所报道的那样子,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们的努力,成功背后的付出。所以,我开始将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

03.

大学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去思考自己的未来,然后我就开始焦虑不已,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实现我的目标。我身边的朋友总是劝我说,不要想太多,过好现在就好了,未来有无限种可能的。

当我工作的第一年,我更加焦虑,我总是感觉青春快要没了,自己的年龄渐渐地要到达结婚的年龄了,自己会渐渐地老去啊。我感觉成功好像离我越来越远了,以至于某段时间,我好像得了抑郁症,不想跟人讲话,不想去做其他的努力,我感觉太痛苦了。

最终,我还是静下心来,去梳理自己的焦虑的原因。第一,是我积累还不够,腹中无料;第二,是我接触的东西不够多,视野不广;第三,是我缺乏深入思考,处事不全;第四,是我总在努力奋斗,却没有找对方向。

我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迷失了自我的方向。当我梳理完之后,我便一点一点的去努力,去一点点攻克,不断地去完善自己。

当我这样一点点去努力的时候,我也在努力中渐渐地看到自己的方向,虽然带有焦虑,但是,我能够一点点的去进步,更加踏实的去走好当下的每一步。

我突然明白了很多的焦虑,其实是我们只看到自己想要到达的未来,却忽略了当下的脚步,没办法踏踏实实的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更想要能够寻找一种能够一步登天的方法,可是,这种方法,我至今没有找到,我觉得所能做的,就是走好当下,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04.

我在做这个公众号平台的过程中,遇到很多也在做平台的伙伴,而且他们做得非常的好,我看到很多的90后已经出了属于自己的书籍,他们的粉丝有些已经好几万了。

以前的我,或许会很羡慕他们,然后问他们要怎么样才能更快的.出一本书,怎么样才能够快速的增加粉丝,怎样才能更快的成功,或许会觉得他们运气很好,不用怎么努力就能成功。

但是,现在的我,跟他们做着一样的事情,我深深地感受到每天输出高质量文章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当别人节假日出去旅游,当别人下班之后舒舒服服的躺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当别人早就进入睡梦中的时候,当别人休息的时候,却正是我们这群人的另一份工作的开始。

我每天在作者群里面,看着有些作者6点就起床,看书写文章;有些作者写文章到深夜两三点才入睡;而有些人,已经坚持写了好几年。

当我没有进入到这个圈子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些人究竟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才能够成功。

我们总是看到别人成功的光环,却忽略了背后的努力。一个人的成功,就犹如熔岩,在地下奔腾积累多时,一朝爆发,于是无可匹敌。而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走到山顶,在地上挖了个洞,火山就爆发了。我们能不焦虑吗?

而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才能够看起来毫不费力。

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能够改变自己,执着的人能够改变命运。

没有一种成功是轻而易举的,只有自己真真实实的努力过,才知道其中的滋味。

篇12:不要忘了林语堂

这部巨制缘起于作家译介《红楼梦》的设想,因为“再三考虑而感此非其时也,且《红楼梦》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林如斯《关于<京华烟云>》,刊该书卷首),一直专攻散文、杂文的林语堂才第一次涉猎小说创作,用娴熟的英文完成了洋洋七十万言。当时,抗战已经全面爆发,步入“不惑”三年的林语堂,尚处在一般研究公认的所谓“思想转折期”(胡风语)。

《京华烟云》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反映了中国一九○○年秋至一九三八年春的伟大变革;作为一部政治小说,表现了“过渡时代的中国”(同上)缓慢却很实在的前进历程,作为社会小说,叙述了北京姚、曾、牛三大家三代人的生活;小说描绘了许多男女的婚恋故事,又可当作人情小说;作为风俗小说恐怕还是作家的初衷,介绍了诸如婚丧礼宴、冲喜守寡、中医中药、古玩古画、赋诗作对、测字相面、求道成仙之类的中华民俗文化;论其艺术成就,虽深受“红楼”的启示与局限,也不乏某些弘扬创新。这样结构宏阔、内涵博大的小说往往能从许多方位去理解把握,却无论什么方位都很难理直气壮地以为非我莫属,在这意义上,我们不妨赞同林氏长女如斯“此书的最大优点……是在其哲学意义”(同上)的断言。

林语堂一辈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全部幸运和不幸都在于是生活在中国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狂人的自大和自信在西方的实力前早已瓦解,从技术到管理到教育乃至政体的一系列改良亦告失败。这一代中国的先知不得不将反思的矛头直指他们赖以生存的文化,不得不承认“文化断层”时代的降临。西学以无法阻遏之势汹涌东渐,时代赋予这一代先知前所未有的万幸:开阔的视界和深邃的目力;也赋予他们难以超脱的不幸:理智的矛盾和情感的困惑。西学就已那么繁杂,德先生、赛先生、尼采、杜威、马克思……,传统的反思也只能首先是确认传统的多元,儒家、道家、墨子、孙子、韩非子……,还须再作西学与传统的掂量!选择已令这一代人几乎寸步难行,而历史又把重建中国文化的使命(这是我们这几代人都难以胜任的)加上他们的双肩。无怪乎这一辈先知先觉者们的言论和举动在今天看来是那么反复无常:在新文化运动高潮阶段几乎无一例外地高举“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旗帜,尔后又几乎无一例外地不同时间不同程度地呈现了向传统复归的势态。其实,不论西化抑或复归都只是表象,“西化一复归”的两极摆动实质正是他们矛盾心态的最高体现。

对于作家来说,他们比哲学家、历史学家幸运的是,不必拘泥于表述的抽象性或理论的体系性,不必将原本是矛盾体统在的文化意识一扯为几、忍痛割爱,而可以把全部理性、感性的矛盾困惑,把人格、个性、气质乃至潜意识毫无保留地倾注于文学文本,使后辈们比较易于逆向而上,以确立他们作为特殊文化现象的历史价值。显然,我们可以强调《京华烟云》的文化意义,因为这是作家身处“临界线”时表现自我的方式,隐含着作家的人格选择、生活道路,而且,时间证明“林语堂”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种典型现象,强调《京华烟云》的文化史价值就更为必要。

《京华烟云》的时间跨度将近四十年之久,有事件的更替、地点的迁移,也有新人物的不断出现,但却没有人物性格的发展,没有作家视角的变换,表现出显著的静态性特征。按照林如斯的解释,凡此种种都归因于作品旨在表现“哲学意义”,即所谓“全书受庄子影响,或可说庄子犹如上帝,出三句题目教林语堂去做”(同上)。这种看法似准以完全接受,倒不在于将《京华烟云》视作哲理小说,断定它表现了道家的思想会拔高作品的价值,而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京华烟云》及其作者林语堂都成为过去的“文本”了,即便是形象化地阐明了一个哲学体系也只有放在文化的历史考察中,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揭示其真正的意义。

现代的小说叙事理论区别了作者与叙述者,这里勿庸赘述,因为我们可以认为在《京华烟云》中,唯一的叙述者就是作者林语堂本人。其在小说中的地位是如此显赫,以致于《京华烟云》相对忽略了小说的艺术品性,忽略了作品人物形象的丰富个性及其合理变化,使作品人物的血肉之躯可以不太夸张地抽象成为服务于叙述者的积淀着特定文化意味的符号。

小说中,曾家大媳妇孙曼娘很值得重视,她端庄善良温驯,体现着儒家传统的妇德,叙述者的情感基调是衷心的景仰,当然也不排斥对封建婚姻制度的谴责;曾文朴是典型的正统儒生,叙述者对他有一种温和的否定;对于变质的朽儒牛思道,既不得儒又不得道,叙述者持无情的批判态度。倍受叙述者欣赏推崇的道家信徒姚思安,是京华一大富商,作品多借他的口宣扬庄子、道家,但其行为却无太多道家风度,最鲜明表现道家“归返自然”意味的逍遥云游也只是十年,且未详加描写,姚思安实质“思安”,最终回到人间天堂“静宜园”安享晚年;姚氏公子体仁的生活是其父青年时代的复现,放浪形骸,自然叛俗,但姚体仁受到褒扬的却是后来的转变:孝敬父母,安居乐业,向儒家道德理想的转变。

由此,我们似乎不难感觉到,与其说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选择是推崇道家的,毋宁说林语堂在叙述中以巧妙的中介情理态度,表现了选择的困难。换言之,《京华烟云》主题构成的特征不是某一特定哲理贯串整部长篇,而是一种思想的矛盾同时集中地体现在所有文字中。

固然,即使从文化角度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表现了“文化断层”时代普遍的矛盾心理也只是获得历史地位的一个前提。在一定意义上,这许多作品的成就更多也是取决于作家“走出矛盾”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取决于作家对时代现实以及历史中自我地位的理解与思考。由于鲁迅对“自身与社会传统的悲剧性对立”和“自身.与这个社会传统的难以割断的联系”(汪晖《历史的“中间物”与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载《文学评论》八六年第五期)的深刻反思,形成了自己是传统向中国新文化变革过程中的历史中间物的悲剧意识,因而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无以替代的大师;而很大程度上,林语堂正是在这些关节眼上缺乏鲁迅式的悲观与深刻,终于虽和鲁迅一度合作“语丝”,却必然分道扬镳。

鲁迅始终以世界文化的眼光观照、批判国民“劣根性”,他的小说里从未出现新文化新人的形象;相反,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煞费苦心地塑造了一位富家小姐姚木兰,她不仅是七十余万字的线索人物,林语堂名之“道家的女儿”,而且是作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在林语堂的意念中,作为中国新文化的典型新人,姚木兰是最获赞美的,她的行为实践是那么圆满地解决了矛盾困境,简直让林语堂在文化意识问题方面恍然大悟、茅塞顿开。这位“道家女儿”既有整个社会文化肯定的传统美德,又受过父亲道家思想的耳濡目染,也有西洋教会学校求学的经历。具备了较好地顺应世界,处理各种自然变故和人际关系的物质、精神基础,所以,虽然大半辈子承受了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终还能达到“知天命”的境界。

显而易见,木兰形象在小说众多人物中应该是最丰满的,读完作品感到木兰的意识、行为是多样甚至对立的,也就很自然了。比如,姚木兰的爱女“三·一八”惨死于军阀枪口,她思虑女儿的早亡给她与家庭带来的不幸,当独子奔赴抗日战场后,她关心儿子的性命远过于战争的胜败,这里绝对没有庄子丧妻“鼓盆而歌”的洒脱,倒有绝对的个人主义之嫌;不过,这位姚木兰也会在小说结穴之处的大逃难中,接二连三地收养孤儿寡女,合理的解释固然可以是,童年离散的人生经历与痛苦体验的唤醒、促动,而我们也不必否认蛰伏于木兰心灵的素朴的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精明强干的姚木兰鼓励丈夫纳妾,又较为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思想:既不妨害正妻的地位,又能促进家庭的和睦稳定,从而超然于世俗矛盾之上,何乐而不为!

“道家”似乎是个很顺手的标签,但想想一部《世说新语》就有多少共名殊相的道家,那么,林语堂的“道家”也只能是“林语堂式”的道家,看来这个标签是好使却无用,无济于说明一个独特的林语堂。纠缠于道家与否,还不如由林语堂的生平尤其是文化教育入手。“亲情近海的基督教家庭”(林语堂《八十自序》第7页)中生长的炎黄子孙林语堂,从小学到大学念的都是教会学校,没有像鲁迅、周作人、郭沫若他们在“开蒙”阶段打下传统的扎实根底,就通晓了外语并开始留学生活,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十分罕见的现象。身为没有语言障碍的“双语作家”,林语堂能够广泛地接触西学的实践主体——西方社会里的中产阶级,更易认同、羡慕、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但是,林语堂毕竟出生在中国福建的一个乡村,他的“格局”依然是悠久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切便决定了林语堂的尴尬处境,也免不了地成全了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中国人接受西学诚然有其无法摆脱“集体无意识”的一面,但由于中西现实生活条件、历史发展状况的对比是过于强烈了,而追求“彼岸”又是人类的永恒天性,因此不可能拒绝会有中国人比西方人更膜拜西学的另一面,就好比东方的禅目前在西方更热门。我们想说的是,林语堂确乎是致力于“调整”才达成“平衡”的一位,他不仅知识结构上西学先入为主,而且文化意识及其最初形成亦最根深蒂固、的世界观,也是以西方思想为主体的。同样,至少从结果上看,林语堂对西方上世纪末兴起的思潮隔膜得很,也没有选择基督教文化的那种悲剧精神和来世思想。大概就是这儿,文化积淀在林语堂身上显露,以实用理性为重要特征的传统文化向来是种乐感文化。所以,西方的个人本位主义,原始宗教式的人道思想,尤其是享乐主义意识成为林语堂选择的重心。这是不足为怪的,我们分析姚木兰的人生态度和文化意识结构也会得到相同的结论:

以自我为中心,以享乐为宗旨,在此前提下悲天悯人博而爱之。

林语堂的这套理想模式是很内在的,甚至不为他本人所体认,但是,一种主要在西方形成的思想实际上成为林语堂精神再塑造无法突破的先化范型。当林语堂回过头来读了读传统后,他忽然发现原来中国文化是更适合他的,——首要的无外乎成为林语堂口头禅的“闲适”“性灵”之类。“闲适”在传统士大夫那里多半是无可奈何的别无选择,而到了林语堂则是心甘情愿求之不得的了。不仅于此,林语堂还把他误解了的“闲适”当成中国文学以至整个文化的正宗,并一直追溯到老庄。于是表面上林语堂彻底地转了个身,很虔诚地弘扬,起道家哲学,实质,这个“道家”已经谬以千里了。林语堂一生信仰多变,且擅走极端,相信“夫子自谓”只能达到一笔糊涂帐,动辄命以“转折”亦不妥。从我们的“矛盾”观点想,这很正常也很容易理解:并非是为了故弄玄虚的缘故,林语堂把东西方文化实在是混合得太多,连他自己都难辨东西,无所适从了。

在接受美学看来,“林语堂式”的道家未必就不是“道家”,是无所谓“谬”或“误”的。道家哲学既然就本体意义而言并无实存,任何阐释道家原初观念的企图实质都只能是“接受”。在传统士大夫的“期待视野”中,道家作为儒的补结构,是“独善其身”的法宝,道家通过个体的绝对宇宙化、自然化可以达成一种心态的平衡,虽然有些虚幻;而只是随着西学东渐,“林语堂式”的道家才更多地走向了感性生命的个体追求和现世享受,确实很实在,但同时也抛弃了传统知识阶层实实在在的“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林语堂的人生实践和思想意识体现的正是这种“文化断层”时代对传统道家的全新接受。作为发人深思的精神现象,尤其是其中的功过成败、是非曲直是很难一语道破的。

或许,“文化断层”时代,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的是一种永恒的悲剧性命运。

传统向新文化的变革过程中,知识者的选择是决定性的,在愚昧落后的中国实现“新文化”化,大众的觉悟是根本性的。因此,作为先知先觉,知识分子在思想意识上必须变超前的可能为现实;作为启蒙者和解放者,他们应该压抑行为方式同步超前的感性欲望,而保持中国传统的人格传承,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这种历史要求在某种意义上使知识分子的生命分裂状态成为悲剧性的,直面这种悲剧性,勇敢地承受它,就更是悲剧性的了。

所以,鲁迅是伟大的,也是唯一的;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中,更多的人面对东西方文化现实的巨大落差,采取的是“为我所用”的立场,一种合乎“经济学”“美学”原则的选择,既避免游离的痛苦,又成全现实的人生,而且西方理论的确证使得行为本身问心无愧,甚至,谁又能说中国的“新文化”化期待的不正是这样觉醒独立、自由幸福的个人?但是这种选择并不符合“历史学”法则,获得了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却无法获得历史性的永恒存在,这对于“林语堂”们也未尝不是一个悲剧,虽然他们自己可能并未意识到。

时至今日,“文化断层”时代尚未结束,东西方文化的落差依然存在继续加大的巨大隐患。然而,较战争年代远为和平安宁的环境、进一步发展了的物质的诱惑,以及过分沉重的中国知识分子史的教训,……无疑是为“林语堂”们,而不是为“鲁迅”们,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这也正被眼下的许多事实验证着……

所以,我们说,不要忘了林语堂。

上一篇:超大型年会活动方案下一篇:“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