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2024-05-04

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共12篇)

篇1: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大力实施“强村富民”工程 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XX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宁波对口援建的机遇,围绕“三个”加强,找准“四个依托”,不断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

围绕“三个加强”,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一是加强指导和帮扶力度,出台完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意见、帮扶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以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助力基层组织建设,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二是加强“三资清理”力度。由农经局牵头,包村乡镇领导负责,在各乡镇开展审计、清欠和对集体土地清理工作。以明晰债权债务,整顿村级班子。三是抓好“五个一”工程。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围绕“养好一群畜,管好一片经济田(林),发展好一个企业,抓好一个农机服务队,办好一个农业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培育好乡村集体经济增长点。

找准“四个依托”,打破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一是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有偿、微利的服务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鼓励村级组织领办和创办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发展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把农民增收和集体增利结合起来,构建企业带动、产业互动格局。三是依托“一事一议”奖补政策,积极为农牧民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四是依托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加大村级财务监督。建立健全村民理财小组及村级财务收支管理制度,规范代理机构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类票据的使用行为,确保村集体资金运转正常。

篇2: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发挥优势夯实基础努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泰康镇幸福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典型材料幸福村总幅原面积75,961亩,其中耕地15,096亩,草原24,822亩,林地3,778亩,水域8,319亩。全村下辖4个自然屯,有农户928户,人口3,577人。几年来,幸福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畜牧业发展为主导,以城**优势为依托,注重农村经营机制创新,努力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政策扶持和项目开发,村级集体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立足主导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建设主导产业的发展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幸福村坚持从以畜牧为主导产业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入手,大力实施奶牛提质增效工程,坚持多元牧业发展并举推进,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一是积极组建了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幸福村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于2007年4月组建了幸福村八公里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76户,吸纳股金160700元,社员养殖奶牛985头。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奶牛已达到1600头,实现效益35.4万元,户均年增收可达3000元以上。同时,投入资金120余万元,新建标准化厂房700平方米,配套推进了奶牛TMR生产设备引进、综合服务室、饲草饲料储存库、青贮窖、沼气池等一批功能性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了标准化生产水平,扩大了村集体经济。

篇3: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山东省苍山县代村近年来通过对村内土地进行集约经营, 在提升该村农产品的竞争力的同时, 实现了规模经营, 大幅度的提高了整体生产力水平, 从而促进了村内经济发展, 增加了农民收入。下面以该村为例进行分析。

一、代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代村位于被誉为“山东南菜园”的山东省苍山县县城西南部, 现有居民912户, 占地约2 650亩, 是一个以规模化培育和种植绿色蔬菜为主, 生态旅游、农产品深加工、养殖业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并存的农业自然村。

代村的区位优势较为显著。该村南邻苏北, 西临枣庄, 位于北京和上海的中间区域, 距离京沪高速和京广铁路线均不超过20公里, 附近有204、205、206国道通往京沪地区, 交通便利;临近鲁南农产品批发市场、鸿运物流公司和中韩合资清水食品等企业, 距离城区车程不到15分钟。尽管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 但是由于土地分散等问题, 直至20世纪90年代, 代村的发展速度仍然比较缓慢。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 为了解决不同村民之间承包土地面积严重不平衡和地块分散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代村开始对村内土地进行调整, 推行全村人均, 提高了生产效率, 减少了村内矛盾。2005年之后, 代村开始通过“反租倒包”和“公司+农户”等土地流转方式进行集约经营, 2007年由村集体出面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 并联合周边五村流转园区内土地7 000余亩, 流转面积居山东省第一位。至2008年, 代村工农业生产总产值达到3亿元、集体纯收入1 0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7 500元。

二、土地集约经营的措施与效果

代村通过联合周边五村成立代村社区后, 开始着手建立总面积两万余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 园区内的土地集约经营模式主要为“反租倒包”和“公司+农户”等。其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分为三步:首先, 对村内土地按质量进行分级, 根据分级情况折算面积;其次, 对土地情况进行调整, 在遵循历史习惯的情况下按照平均原则重新划分地块;最后, 按照高于当地土地租赁市价 (市价每年约300元/亩) 进行补助, 年补助金额约为500~600元/亩。

代村将园区内土地集中之后, 再面向企业或个人进行承包, 其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由县财政和村集体共同承担。

目前, 代村已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的产业化格局, 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村内形成了一批以名优蔬菜生产为特色的优势产业, 并且通过对蔬菜新品种的开发和对种植新技术示范推广带动了周边农村乃至整个苍山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大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 成为产业农民, 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之后外出务工, 增加了农民收入, 提高了生活水平。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该村的经济有了较快速的发展, 其具体发展情况 (如下页表所示) :

在整体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 该村村民对于当前自身生活情况的满意度也是较高的 (实地调查数据显示, 75%以上的村民对于当前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补贴政策同时持“满意”及以上的态度) 。2008年代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40.28% (2008年农村平均值为43.7%) , 居民生活已经接近富裕水平。

三、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集约经营的进入壁垒过高。

目前在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之中, 进入壁垒不断抬高。以蔬菜种植为例, 若想达到比较可观的规模效益, 租用的土地面积应该不低于10亩, 按每亩地每年租金300元~800元, 算上种子费和肥料费等, 若无万元以上的启动资金, 则根本无法从事蔬菜种植。

资料来源:实地调查。

一些缺乏资金和渠道的农民只能采取去村外务工或者给村内土地大户打工的模式, 赚取工资, 这种情况影响了农民进一步增收。调查中, 有30.36%的农民认为“资金缺乏”是影响自身增收的最主要原因。

2. 多村合并后如何整合资源, 共同发展。

随着代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2008年代村周边的五个自然村与代村合并, 加入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园区范围之中, 成立代村社区, 实行统一的规划经营。六个村落之间的行政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如何进行最优化的整合, 避免矛盾, 是代村社区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应予注意的。目前, 已经出现了对政府依赖性过大的问题, 政府和村集体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是代村社区发展的保证, 但是, 长期下去将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3. 贫富差距扩大。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 代村村民生活的贫富差距已经开始显现, 一些收入较高的村民已经住进了别墅, 而一些收入较低的村民依然主要依靠村集体的补助生活。在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后, 我们计算出2008年代村基尼系数为0.4437, 这一数值远高于2008年中国农村基尼系数0.3782。在发展的上升期, 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率, 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必要的, 但是公平问题也应予以注意, 以免造成新的社会矛盾。

四、代村的解决方法和经验

1. 政府职能转变。

为了促进代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政府结合浙江滕头村等地的发展经验以及代村自身的条件, 从现实和长远的利益出发, 积极地向村民进行土地集约经营和发展方面的引导。同时, 转变政府职能, 更多的发挥服务和引导职能。

2. 合理规划土地使用。

代村拥有2 600余亩耕地, 属于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的村落, 但是代村的村集体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从未因建筑和住宅等原因占用过耕地, 保护了不可再生资源。而且通过旧村改造等方式, 节约出600亩~700亩土地发展商贸, 实现了企业和个人的同步增收。

3. 村内福利保障制度和相关设施的建设。

代村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由政府出资建设了老年公寓、医疗中心等福利性机构和居民楼80余座, 并进行的街道绿化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创造了“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环境, 改变了居民的精神面貌。

五、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 各地区都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从代村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 依法进行合理土地流转有利于保护耕地和促进规模经营, 并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利用率, 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达到规模效益, 从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利用实地调研的资料, 分析了山东省苍山县代村社区近年来通过土地集约经营发展农村经济的经验和不足, 对该村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并为其他地区进行土地流转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高韧, 邢安刚.种植业产品结构调整中的农村政府行为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3) .

篇4:集群村壮大集体经济推动扶贫开发

丰顺县积极引导帮扶单位加大力度筹集资金,针对缺乏发展集体经济条件的重点帮扶村,以帮扶村为单位,入股丰顺县投资管理公司或其他企业,采取“企业运作、政府监督、村委入股、保本分红”的方式,保障帮扶村集体经济零风险增收。

至目前,已有67个帮扶单位(村)筹资3933万元,以帮扶村的名义按10万至110万元不等的额度入股丰顺县投资管理公司,每年可获得占投资额10%的分红受益,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效保障了重点帮扶村实现稳定增收。到2015年第三季度,70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达447.3万元,村均6.39万元。

集群村位于丰顺县潘田镇东部,下辖 33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3064 人。自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以来,广州市教育局通过自筹与发动社会力量等方式,共投入976.7万元对丰顺县潘田镇集群村进行帮扶,着重突出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实事、发展村集体经济等项目,有效改善了该村的发展环境,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的收入水平。

自2013年对口帮扶集群村以来,广州市教育局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对全村的荒山、荒坡、土壤、河流等资源进行了认真清理,并多次召集村民代表共同探讨集群村农业生产经营类项目的发展方向。经过充分调研,决定集群村发展红肉蜜柚种植、优质大米种植及黄牛养殖项目。

广州市教育局先后投入资金向贫困户免费发放优质蜜柚种苗、肥料、提供育苗补助及相关种植技能培训等,共带动贫困户91户,非贫困户41户,种植面积达201.4亩。通过农业技能培训种植户掌握了种植技术,经过科学管理蜜柚长势喜人,按照果树生长周期2016年底将有第一批蜜柚收成。据初步估计,集群村红肉蜜柚年产量将达80万公斤以上,年产值达720万元。届时广州市教育局将启动跟踪帮扶机制,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努力打造集群村绿色品牌,牵头帮助集群村红肉蜜柚拓宽销路,以达到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户家庭经济收入增加的良好效果。

广州市教育局投入资金向贫困户免费发放“广8优”系列优质水稻种子并提供肥料及技术指导,合共带动农户169户,其中贫困户88户,种植面积达300亩以上。广州市教育局还以合作社牵头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发动各局属单位进行认购的方式进行销售。2015年7月,与村委会、合作社签订三方购销协议,充分发动全教育系统力量,向合作社收购集群村优质晚造米。在所得利润中,合作社将以0.8元/斤返还村委会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将为村集体经济带来24万元以上的收入,贫困户家庭农业生产收入也得到明显提高。

集群村集北自然村投影面积约3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地处深山,海拔较高,牧草资源极为丰富,适合发展畜牧业。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广州市教育局本着“帮村扶户”,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富裕为目的,帮助集群村委会扶持本村有养牛经验的贫困户完善养牛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黄牛养殖规模,使集群村村集体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自2013年12月底集群养牛场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广州市教育局先后投入资金30万元。至今,集群养牛场黄牛数量已达一百余头,养牛户年收益达5万元以上,该项目累计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达15万元以上。

广州市教育局还投入资金50万元到丰顺县白盆铺水电站,每年12月份按照10%利润返还给集群村村委会,为集群村集体经济提供稳定收入。

篇5:发展村集体经济支部书记典型材料

――记XX镇XX村党支部书记 XX XX镇XX村,是革命老区乡村,属镇政府所在地,全村版土面积4.3平方公里,以山坡岗地为主,耕地面积1252亩,山林面积890亩。总户数617户,人口2103人,劳动力1100人,常年外出务工530人,分为16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湾,是全镇唯一的地少人多的中心村。2011年,XX同志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四年来,他以管理企业的理念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创新了“五强”工作法,深挖内部增收潜力,走上了大兴林业,合理调整种植业,入股经营等多业并举之路,村集体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新农村气象。截至2014年4月底,村拥有集体山林资产300万元,集体积累资金50万元、固定资产200万元。其中:201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2500多元,集体经济完成了从不足5万到突破15万,直到现在的年收入60万元的三级跳,预计2015年村集体经济可达到150万元。

一、强班子,聚人心,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一个坚强的村级班子和一个好的领路人。XX同志接手支部书记后,他以企业家的眼光定位村级班子建设,把配齐配强村级班子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打破村支部管理中懒散惯例,把村干部的工作实绩、工作量和工资待遇以及村级发展挂钩,将村级分工重新调整为村务服务类和经济发展类两大类,并聘请有着丰富农村工作经验和集体经济发展意识的

老党员和在外能人为经济发展顾问,完善了班子结构,进一步增强了村级班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活力。同时,结合市区组织部长年驻点帮扶的有利条件,不断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和管理,着力提高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针对村干部的素质现状,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远程教育等培训资源,在村干部当中开展市场经济、股份合作、农村经营管理、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知识以及农村适用技术、技能的培训,增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适应市场、领导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通过配强村级班子和素质能力的培训,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强管理,抓村务,带头树立村级服务群众新形象 在抓村级经济增收方面,XX同志在不断探索新办法的同时,重注重村级内部财务管理,他认为企业管理讲求科学化和精细化,村级同样也需要。2011年出任书记后,结合全区上下开展“阳光村务工程”建设,XX同志把握契机,多次召开村两委会研究“三资”清理办法,并召集各村民小组长具体对村组所有的资源、资产及资金全部摸底,逐项逐件登记核查,并建立台帐,确保集体财产不流失。同时成立村级财务监督委员会,并通过民主表决将“三资”全权委托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代理,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将家底交给全体村民,使村民更加了解集体财产的来源去向,规范了村级固定资产出租管理,增强了市场化、民主化运作,通过这一举措,村级客运站、菜市场和村级门面出租收益大幅上升,每年为村级增收15万元,并逐年递增。村干部无不感叹:真的是管理出效益。

三、强思路,抓增收,引领开辟村集体经济增收新路子 XX同志接手支部书记后,面对集体经济发展的困惑,他没有丝毫懈怠,总是以“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信念不断摸索。2011年底,在得知弘源丰景观绿化有限公司准备落户XX镇后,他第一时间带领村支部一班人上门自荐,并带领企业家实地考查,同时组织村干部和老党员连夜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一个星期流转土地700亩,完成第一期企业引入工作,为了满足企业需求,村支部主动成立专班,加强协调流转扩建,并积极协调企业用工与村民对接,实现了村、企、民三方共赢,截止到2013年底,共计流转土地2000余亩,协调完成了300多人就业,盘活了村级闲置土地250多亩,为村级创收15万元。菲尼克斯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自2009年落户XX村,一直以太空种植和特色药材种植为主,由于市场拓宽有限,经济效益一直得不到提升,2014年4月,在得知企业融资扩建困难后,XX同志通过对市场的前期预测,主动与企业对接,融资300万元,以村支部占股51%的模式入驻菲尼克斯公司,并实施产业转型战略,栽种苗木花卉2000多亩,水产养殖150余亩,结合全镇养殖资源,打造循环种养农业发展示范区,安置本村村民200多人就业,预计入股后,2015年可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创收80万元,2016年可突破100万元。

四、强带动,促发展,探索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新模式 在市区两级组织部门长年驻点帮扶中,XX村党支部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在建立鹏程10万只蛋鸡养殖基地后,村支部主动成立全镇每一家养鸡专业合作社,新增培育20多户养殖大户,每年可

为村民创收达到200多万元。2011年,在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支持发展家庭农场经营种植模式后,XX同志主动申报,动员村级能力程建华、徐文喜等人筹建家庭农场,在得到原市委常委、警备区政委徐宗元同志的具体指导下,XX村率先成立了全区第一家家庭农场――宏发祥家庭农场,流转村级集体土地和山林地200亩,开辟种植西甜瓜、甜玉米和优质葡萄,当年就获得明显效益,在村支部的引领下,2012年再成立家庭农场4家,流转村级集体土地近300亩,把村级闲置的边角土地集约化经营,真正实现了闲置土地资源化、村民共赢的新格局,仅此一项为村级创收达到10万元以上。

五、强服务,优民生,强化村集体经济惠及群众硬举措 有了村级集体经济,受益最多的还是村民。四年来,XX同志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完成了全区第一家市级示范村五务合一建设,并打造了独具一格的XX文化广场,另一方面自筹资金,加大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5万元,硬化1.5公里的小学进出路,极大地方便学生出行。投资12万元,修建了通往菜市场和车站的市场路,提升了集镇形象和群众出行便利性。投资9万元实施了路灯亮化工程,美化了环境。投资 6万元,增添了村级环卫保洁力量,改善生态环境。投资10万元,兴建焚烧炉和垃圾池,聘请保洁员天天清扫,改变了以往村中垃圾乱丢乱倒现象,村中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观。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投资近万元,组建30余人的腰鼓队,每年出资举办镇级文化艺术节,群众极大欢迎。

篇6:Xx村发展集体经济典型材料

【村情概要】

Xx村地处xx南部,北依xx,南有xx,与xx交界,耕地面积xx亩,全村xx户,xxxx人,党支部下设x个党小组,党员xx名,村“两委”班子成员x人,其中交叉任职的x人,女干部x名。近年来,xx村紧紧抓住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机遇,根据国家扶持重点,做好项目的论证、筛选、申报工作,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主导产业,由欠发达村一跃成为现在的先进村。2009-2011年连续三年被县委、县府评为全县“经济发展先进村”,被县委组织部评为全县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明星村”。

【发展历程】

Xx村地理位置偏辟,地下水源贫泛,基础设施条件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虽然干部干事热情高涨,村民发展意愿强烈,但由于缺乏资金,村集体经济一直没有起色。2008年,xx村抓住市直部门包村契机,借助包村领导的帮助,通过对上争取破解资金难题,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大发展。

一、策划包装项目,破解资金难题,改善基础设施

市直包村工作组进村后,同村干部一起梳理西山前村的优势和劣势,立足该村人均耕地多、山地面积大、基础设施差的现状,确定了包装策划项目、对上争取资金来破解发展难题的思路。为此,村干部和包村干部从修路、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办公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入手,策划包装了一系列项目。为做好对上争取,村里实行了项目工作“一把手”负责制,把项目分解到人,实行考核奖惩制,与村干部工资挂钩。为了寻找资金门路,村干部紧密联系包村部门,利用包村部门加强与主管部门的联系,同时充分发动村里的在外能人,动用一切人脉资源,全力以赴对上争取。2009年至今三年多的时间,通过省财政厅、教育厅、民政厅、市县交通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农业局等部门,xx村共争取到上级无偿扶持资金300余万元,彻底破解了资金难题。

在资金的使用上,xx村主要用于基础设建设和改造,先后硬化水泥路面xx公里,安装路灯xx盏;新打机井一眼,埋设塑料暗管xx米;维修办公室xx间,添置了一定数量的办公用品;启动了新农村居民楼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田水利条件、办公条件、居民出行条件和居住条件。

二、培植主导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实现自我发展

Xx村自2004年开始发展薄皮核桃,受资金所限,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在资金难题解决以后,村“两委”班子决定在原有基础上,把核桃产业做大做强,形成本村主导产业。2008年,xx村在原核桃协会的基础上,向县工商局申请,批准成立了xxx合作社。合作社为核桃种植户提供种植技术、管理和销售服务,充分调动了全村村民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年xx村发展核桃面积xx亩,今年又新栽和补栽xx棵,折合面积xx亩。目前全村核桃种植面积达到xx亩,力争三年内总面积突破xx亩。

在发展核桃种植的同时,xx村还引导村民大力发展菊花、中药材种植和獭兔、蛋鸡养殖等产业。靠种植、养殖富起来的大户,带

动其他村民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预计到2014年,xx村药材面积将达到500亩,全村有20%的农户靠药材种植和养殖业增收,基本实现农民纯收入过万元的目标。

三年多的对上争取,加上核桃合作社提供服务,给村集体每年带来xx万元以上的收入。村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村集体服务能力和两委班子在群众中的向心力,促进了全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案例点评】

篇7:黄渊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

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为全面推进“五个基本”建设,更好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我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区位优势,通过一系列举措,到2010年下半年,村级集体收入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聚精英、拓市场,创建专业合作社

黄渊村属近郊村,毗邻荆州市开发区,农业生产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前,由于,本村的蔬菜经营模式存在着散、乱、小的问题,农民对市场、销路等信息知之甚少,导致农业发展速度缓慢。

近年来,我们村涌现了一批以周永宏等人为代表的创业致富能手,通过创办绿康蔬菜专业合作社,将蔬菜产业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由种子研发、生产、加工到销售服务一条龙式的产业链条。2009-2010年,本村通过采取竞标等方式,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情况下将土地承包出去,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最大空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同时,也带动了整个蔬菜产业的发展。预计将在2010年底为村集体净增加2万元收入。

二、搞服务、保生产,增加集体收入

本村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具体服务项目。产前,有村“两委”班子及各小组联络员深入各农户,征求所需的种植品种、种子以及生产资料,采取分门别类到种子、农资、农膜生产厂家和经销部门进行集中订购的方式,为农户提供方便以及质量保障。同时,与商家协商,按照低于市场价格的标准销售给农户,从中获得部分差价,增加集体收入。产中,村“两委”将利用现有资源,为各农户提供农药、技术等,帮助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切实为老百姓搞好跟踪服务。产后,村“两委”将及时做好市场调查,引进和联系产品销售商贩到本村直接收货,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同时,可以从中提取中介费增加集体收入。预计到年底,村集体可净增加3-5万元的收入

三、节能耗、创效益,兴办蔬菜加工业

本村的农业产业主要是以蔬菜生产为主,每年产量可在几十万吨以上,但由于市场行情经常波动,在蔬菜生产销售过程中,部分产品出现滞销的现象,很多农户将蔬菜丢置、耕作、浪费,鉴于此情况,村“两委”重点围绕兴办蔬菜加工产业,把弃用的蔬菜实施转化,变废为宝,提高经济效益。

四、建制度、强管理,完善村级财务机制

篇8:四川下寺村灾后重建案例研究

下寺村地处四川广元市剑阁县北部,背依冠京山脉,伏坐清江岸边,周绕河马沟小溪,比邻青川县界,村落风光秀美。

下寺村古称“剑州下寺场”,其老街据考形成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以前,迄今已有500余年历史,现状保留的土木结构老建筑仍然不少,是周遍地区的历史文化名村。

村中晚清曾出翰林士李榕(字申夫),为李鸿章门生,故又被人尊称为“翰林故里”。

当前,宝成铁路自村落中央高架穿越,京昆高速公路距离很近并可俯瞰下寺村远景,剑阁新县城隔清江遥对下寺村,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古村落正处在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之下。

5.12汶川大地震中,古老的下寺村遭受较严重的中度灾害,全村416户民宅的10%倒塌,45%成为危房(村办小学校也未能幸免),民宅破坏呈“斑块”状随机分布,其余50%建筑大多需要不同程度的加固与修复(不适宜拆倒重建),由此形成了“破碎斑块、扰动斑块、完好斑块”所随机性构成的复杂局面,这种现象不同于地震极重灾区的乡村,而是川北、陕南、甘南等地灾区最为普遍且量大面广的一种典型,“灾难斑块”型村落的灾后重建必须寻求适宜于自身的重建方式和方法。

2.下寺村灾后重建规划

依据下寺村的空间形态和空间资源特点,基于“广义安全”的目标,建立“带状老村、前街后街、山水滩地、街巷斑块”的村落灾后重建空间规划结构。

带状老村——保持下寺村老村原有的带状空间形态格局,保护其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层级格局。

前街后街——以宝成铁路为界,规划前街为历史文化休闲服务复兴区,规划后街为传统民俗休闲配套区。

山水滩坝——养育山体自然环境植被;借用水面开发清江河上娱乐设施;整理河滩地貌形态以提升大自然地景景观;利用院坝斑块型开敞空间以形成乡趣休闲开放空间。

街巷斑块——延续老村原有主要街巷空间格局,保护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提升其空间影响区的品质。区划灾后重建的街坊斑块,进行编号并分斑块控制建设。

3.斑块型多户整合农宅设计

基于前街历史文化休闲服务复兴区的规划方向,继承川北传统民居空间精髓,结合现代生活方式需求,嫁接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整合该地块原有院落的空间形态,建构多户拼合的院落式住宅模式,以适应居住、休闲、度假、家庭生活为一体的农家乐式的新民居。

4.下寺村灾后农房重建的过程与类型

参照规划,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历时一年,下寺村村民以自筹自建的方式完成了农宅的灾后重建,整个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2月,初步启动阶段

(2)第二阶段:2009年3月—2009年4月,全面展开阶段

(3)第三阶段:2008年5月—2009年6月,后续跟进阶段

(4)第四阶段:2008年7月—2009年8月,补充完善阶段

整个过程呈现出“陆续开始、等待观望、间隔停顿”的特点,具体的各阶段建设数量与所占比重见附表1。其建造的房屋类型呈现以下四种:

前院加建型、院坝加建型、部分重建型、完全重建型(见图8—图11)。

5.下寺村新芽小学援建

依据下寺村灾后重建规划所确定的小学校设计条件与设计方向,由香港龙文化基金会出资,香港中文大学朱竞翔设计,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下寺村村民代表与香港中文大学朱竞翔深入讨论方案并确定命名为“新芽”小学。

建筑结构采取冷弯薄壁轻钢构件增强抗震性能,探索了现代轻型钢结构建筑的地方性表达,空间选取一层院落式布局模式,形态沿承地方民居坡顶屋面传统,表皮材料利用地方材料与现代维护材料相结合的方式,造型设计手法现代构成,采光充分利用天光漫射,室内环境热舒适度适宜。

项目于2009年8月由施工厂家、香港中文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七所大学学生志愿者、下寺村村民约30人,历时两周共同完成现场安装施工。

6.结语

篇9:发展村集体经济 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推动发展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壮村”工作领导小组,将发展村集体经济纳入全县目标考评,县委、县政府与各镇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进度和要求,在全县上下形成了紧逼加压、强势推进的态势。在实施“壮村”工程的过程中,扎实推进“强基工程”,为“壮村”工程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基础和人力保障。按照“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思路,改革优化村党组织设置,着力打造“镇有产业型党委(总支)、村有产业型党(总)支部、党员干部中有产业型标兵”的“三级致富链”。目前,共建立村产业型党组织337个,其中专业合作社党支部130个,形成了涂沟镇水产养殖、闵桥镇荷藕加工、前锋镇生态观光农业、吕良镇农副产品营销等一批特色“产业链”。按照“能人治村、能人兴村、能人富村”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双强”型村干部的调整选配力度,充分发挥村干部引领发展的作用。县委、县政府还相继出台《关于加快镇工业集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意见》、《金湖县扶持镇工业集中区发展十条优惠政策》、《关于兴建标准厂房优惠政策的意见》等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如:入村创业点的企业标准厂房租金比入镇工业集中区的优惠40%;村引进或兴办的各类工业项目和民营企业,5年内形成的税收镇留存部分全额返还给村,5年后按50%分成;村集体资产出租收入所上缴的各项税收,镇留存部分,70%返还给村;村自建标准厂房产权和租金归村里,县、镇和部门援建的标准厂房产权归县里,租金归村里,等等。这些激励措施有力推动了村创业点建设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另外,县四套班子成员各挂钩帮扶1个村,67个县直部门与67个村、22个骨干企业与22个村进行结对帮扶。结对挂钩帮扶人员从“输血”和“造血”两方面入手,通过“三定”(定包村单位、定时间、定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扶”(资金上扶、项目上扶、技术上扶)等措施,合力推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因地制宜,拓宽渠道,加快发展

金湖县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激发和鼓励各镇、村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特点、自然地理环境和现实条件,因地制宜,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拓宽增收渠道,加快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一是筑巢引凤,走创办村创业点之路。金湖县把招引兴办工业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来抓,不断加快村创业点建设,要求各镇每年建成两个有一定规模的村创业点,逐步消灭无工业村。在推进村创业点建设过程中,金湖县坚持多措并举,对经济条件较好的由村自行建,对有条件的鼓励统一建,对经济条件较差的采取县扶持建,积极鼓励县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参与建设。2007年以来,通过以奖代补援建、招商引资新建、引凤还巢创建、村干部领建等多种形式,全县共建设各类村创业点46个,其中建成市级重点村创业点18个,建设标准厂房3万平方米;2009年创业点实现销售1.35亿元、入库税收1 100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236万元,形成“乡镇得税金,村居得租金,农民得薪金,村居干部得奖金”的多赢局面。

二是借景生财,走资源开发利用之路。金湖县河荡纵横、湖塘密布,境内拥有远近闻名的高邮湖、白马湖和宝应湖,森林资源丰富,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平原绿化先进县。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让金湖人意识到特色就是财富,要实现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围绕特色做文章。如前锋镇白马湖村大力开发以赏湖景、品湖鲜为特色的生态渔村观光业,目前该景区已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点”,门票、税收、租金等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2009年收入达150万元。

三是就地取材,走盘活存量资产之路。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荒地、荒滩、荒水等“三荒”农村集体资产通过承包、转让等方式,优化资源利用配置,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人股、出租、资产处置等方式,加大旧村部、旧小学、旧工厂等“三旧”的整理利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利用有开发价值的集镇边、道路边、行政区域边等“三边”集体土地,采取出租、投资建设房产、兴办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

四是双赢互惠,走有偿社会服务之路。金湖县把发展和培育村集体有偿社会服务作为新增长点来抓,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资金扶持等方式,引导村集体围绕增收,面向农民,服务农村,创办领办各类服务实体。吕良镇泰山村利用紧靠集镇的条件,村集体牵头成立建筑劳务分包公司,参与集镇房地产开发,组织劳务输出,定期不定期组织劳力为企业和单位服务,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涂沟镇五星村以建立特色党支部为核心,以提供技术、销售、加工、服务为纽带,领办了“渔业营销协会”,吸收会员186个,2009年协会实现销售2000多万元、税收60多万元,村集体通过技术指导、营销服务等方式实现收入40万元。前锋镇淮胜村利用本村及周边木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原村办木材加工企业为核心,成立淮胜木业协会,通过集中采购木材资源、提供技术指导、承接加工订单、对外营销、贷款融资互担共保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集团化发展。目前,入会企业达50多户,2009年实现销售3000多万元、税收250多万元,仅此一项村集体经济就实现收入25万元,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0万元。

三、化解债务,卸下包袱,促进发展

篇10: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村是全县有名的涝区之一,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5.2亩,且绝大多数为旱田),十年九涝,集体经济脆弱,百姓不富裕。针对实际情况村里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致富步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不放,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村里劳

务经济一年一个新台阶,2004年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全乡名列前茅,受到了县委和乡党委的表彰和奖励,支部书记**个人还获得了乡“劳务输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5年再创历史新高,全村转移劳动力137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1.2%,占富余劳动力的107%,创收547万元,人均创收3988元,拉动人均增收148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63.2%,并实现了用工单位、劳务人员和家属的“三满意”。劳务输出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先进村。

——发展劳务经济就要领导重视,敢担风险

村里始终把抓好劳务输出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使命,贯穿于经济工作实际,给予高度重视,切实摆上位置,村两委班子一如即往地真抓实管,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从而改变了过去群众对班子的不信任、干群关系紧张的被动局面,呈现出了群众主动找村里给联系活计的良好势头,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的。

刚开始时干部群众满足现状,因循守旧,怕担风险等现象普遍存在。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支部书记及时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到屯多次召开群众座谈会,搞好算帐对比,并请打工典型现身说法,以打工的典型事例让人们看到致富的希望,觉得有前途、有奔头,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体会到眼下唯有发展劳务经济才是最快捷、最有效的致富途径。达成共识后干部抓劳务输出自觉了,群众也投亲靠友纷纷找门路了,两委班子抓住机遇,通过搞好宣传发动,鼓励农民走出去、集体组织送出去、派出能人带出去等措施来加快劳务输出进程。

——发展劳务经济就要多动脑筋,找准定位。

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发展劳务经济上动了许多脑筋,想了许多办法,切实找准突破口。一是辟建劳务基地,强化管理。采取依托能人搭桥、主动出击、鼓励农民外出创业等措施建成劳务基地16处。在建好基地的基础上,村里派村委会主任**和“一元钱”村官**,及委托能人**等人对基地加强管理,从而使无技能、无门路、岁数较大、头脑较差的农民60余人找到了活计,收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此同时,搞好回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村里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村干部每年深入老基地进行回访,解决实际问题,稳定人心。并经请示乡党委,在人员较多、相对集中的天津葛沽和唐沽镇建立了两个党员活动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及时了解群众呼声,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由于党员发挥了主心骨作用,这些基地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全村依托基地外输劳动力810人,占输出劳动力总数的59.1%,创收308万元,占劳务总收入的75.1%。可见,有了基地和能人,广大劳务人员站稳了脚,有了底气,有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使劳务人员有目的流动,减少了盲目性。二是搞好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本领。随着劳务输出人员的增多,劳动力就业门槛逐渐升高,多数农民很难适应市场需求。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村里联系县职教中心、县劳转办等单位,有针对性的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维权等知识的培训。全村每年都培训三次以上,使广大务工人员基本培训一遍,使劳动力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走出后纷纷成为用工单位的“抢手货”、“香饽饽”同,时打造了诚实守信、质量过硬的特色劳务品牌,没有出现务工人员“反弹”现象,工资大幅度地提高,有的走出国门,挣到了“洋钱”。农民**对电焊技术有个“小半仙”之称,到大连京广建筑集团后,方知自己的这点技术只是皮毛,回来后参加了培训,再到工地时,成了技术骨干,他感动地说:如果不是村里组织培训,恐怕我早就被老板辞退了,也不能挣上“大钱”。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先掌握一技之长,后走出去闯荡”这在广大务工人员中已形成共识。

——发展劳务经济就要以情感人,办好实事。

篇11: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做法的成功案例

一、烟筒砬子村

烟筒砬子村以合作社形式,集体饲养39头黄牛,确立分发到户,同时聘请了养牛能人驻村,帮助指导村民科学养殖,提高出栏率。合作社共投入63万元,购置黄牛和新建育肥牛舍、兽医室、草场围栏、饲料仓库及员工宿舍等基础设施;2012年养殖户人均收入为83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

二、东阿拉村

1、东阿拉村将60垧开荒地和50垧山场承包给农户,每年收入20万元。

篇12:“城中村”改造的典型案例

1、珠海市:政府决策,政策推动,市场运作

珠海市建成区共有26个城中旧村需要改造。总占地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需动迁人口近20万,其中常住人口近5万,暂住人口近15万。珠海市城中旧村改造实行了“政府决策,政策推动,市场运作”的方式,主要政策措施和做法是:

——政府调控市区其他地段的房地产开发规模,为城中旧村改造腾出市场空间。珠海市政府自1999年开始暂停新出让土地,计划3年内暂停批准市区新开工住宅项目。对已出让土地进行清理,其中交齐土地使用权出让金50%的有计划逐宗收回作为政府土地储备;已交齐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进行整合,同一地段的小地块必须合并为大地块,并按照新修编的《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重新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后方可进行开发。上述措施使珠海市市区自1999年以来基本未有房地产新开工项目推出市场。同时,珠海市已全面停止机关、企事业单位自建住房,并允许房改房上市,促进居民二次置业,增加了对商品房的有效需求。

——在国家和省拆迁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制订有利于旧村居民的拆迁政策,旧村居民是旧村改造中最大的受益者。拆迁政策包括:旧村居民所有合法房屋按建成年份以1:1至1:1.2的面积比例进行补偿,旧村居民旧房变新房,且居住面积普遍扩大;旧村居民无需支付额外的费用便可充分享受新社区完善的市政配套设施及优美的居住环境;旧村居民的原宅基地证换发房地产权证,其房屋成为商品房,可直接进入市场自由交易;拆迁期间旧村居民的安置费及原有房屋的出租收入,由开发商负责补偿;原村集体在旧村改造范围内的留用地、工业用地允许免交有关费用纳入统一规划、改造,土地升值的收益归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改为股份合作公司,股份具体量化到旧村居民个人,旧村居民回迁房必须优先建设,并由旧村居民优先挑选,保证按时回迁等。

——政府让出巨大利益,扶持房地产开发商参与改建城中旧村,并严格通过公开招标引入有实力的开发商,防止旧村改造出现“烂尾”问题。对房地产开发商最主要的优惠政策是“拆一免至三”,即根据旧村的区位及拆迁量,开发商每拆1平方米的房屋建筑面积,可免交2至3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地价,并减免相应的消防费等。对区位较差、拆迁量较大的,还允许开发商采取适当提高容积率,增加部分商业性质的建筑面积等办法提高经营收益。据有关部门测算,珠海市政府实施这一优惠政策,土地收益方面将减少40至50亿元,实质上政府让出巨大利益给旧村居民和开发商来推动旧村改造。

为引入有实力的开发商,珠海市采用公开招标的办法,不分开发商来自哪里,一律对其资金实力、改建规划方案、拆迁安置方案及商业信誉等方面进行量化计分、综合评标,公平、公正、择优选择开发商参与旧村改建。凡参加投标的开发商,其自有资金必须达到旧村改建项目总投资的三分之一以上,并划入指定的银行帐户,以确保旧村居民回迁房部分的建设资金(一般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左右)到位。该部分资金由开发商、珠海市改建办及开户银行共同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此外,其他建设资金还需由银行提供贷款承诺书。

——搞好规划,完善配套,提高环境质量,建设文明社区。在旧村改建过程中,有关部门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共建筑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和绿地系统、空间环境等因素的内在联系,努力促使每个旧村改建成为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体现现代化海滨城市和岭南特色的新型文明社区。并制定了《珠海市香洲区改造城中旧村,建设文明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对新建社区中的居委会办公场所、社区服务中心、物业管理处、商业网点、学校、邮政所、文化活动站、停车场、社区绿地,供水、供电、电讯、宽带接入网、安全智能化监控、垃圾房、公共厕所,以及旧村居民回迁房内部装修等各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

2、广州市:分类治理城中村

广州市区外围分布着138个行政村,分属五个带农村的区,其中以天河区居多,按已完成的行政村规划,未来数年间它们在“城中”部分将达到87.5平方公里,占全广州城市规划面积386平方公里的22.67%。广州市从2001年开始着手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实施的是“以原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改造模式,禁止开发商进入,实行“一村一策”,分类治理城中村。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城中村”的所有农业人口转为城市居民户口。首先由公安户政部门和区有关部门,将已征用土地的“城中村”农业人口一次性转为城市居民;然后以政府令的形式,将人均农用地面积不足66平方米(一分地)的在册农业户口有计划地逐步转为城市居民户口。对凡是征用土地后,按规定要实行农转非的,一律严格按规定办理农转非,换发新户口簿。在农业户口变更为居民户口过程中,免收城市增容费和其它有关费用。

第二,按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权分离”的方式,妥善处理“城中村”集体土地产权。按照《土地法》的有关规定,将农用地一次性转为国有土地,而土地使用权原则上保持不变,并按历史用地办理国有土地使用登记手续,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

第三,撤销“城中村”的村委会,设立城市社区居委会,保持自治组织的性质与地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在“城中村”所有农业人口转位城市居民后,村委会建制和农村管理体制自然撤销,没有村设置的乡镇随之撤消。取而代之的是城市街道、居委会的管理体制。对改制后的“城中村”实行城市化的属地管理,并妥善安置原村委会的干部。

第四,对集体经济组织转制问题,在撤销原“城中村”村委会的同时,将原村的集体经济组织从政企不分的状态中剥离出来,转制为由集体法人股东和个人股东持股的股份制公司;在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经资产评估机构对集体资产进行评估后,由各村根据实际制定具体的转制方案,并经股东大会通过后报区政府备案;集体经济组织专为公司,视作企业更名,免交注册费。

第五,着手建立社会养老保险机制。为解决征地后原村民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村民的生活出路问题,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结合“城中村”改造,逐步建立农转非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第六,多主体、多渠道、多方式地加快“城中村”的旧村改造。采取由区、镇、村和村民以及社会共同融资的办法。

3、深圳市:综合整治,全面改造

深圳市共有村落1000余个,其中特区内200余个,特区内外共有私房约30万栋。深圳市从1997年开始尝试改造城中村,“以政府为主导、规划全面、制度跟上”是深圳市城中村改造的经验与特点,其主要的改造模式有三种,一是村集体自主改造的渔民村模式,渔民村旧村建筑面积4.25万平方米,村民62户,191人,村民住宅33栋,旧厂房2栋,单身公寓1栋。新建的渔民村由11栋小高层和1栋20层高公寓以及完善的配套设施组成的建筑群体,总建筑面积为6.5万平方米,总投资为1.3亿元。建成后每户村民可住进一套240平方米的顶层复式住宅。绝大多数村民户均拥有的物业面积由过去的980平方米增加到1400平方米,居住的环境变成了花园式的小区,村民们的投入得到了回报,继续以经营可出租物业为主。一是提高容积率的鹿丹村模式,一是开发商主导的蔡屋围村模式。

2004年以来,深圳又采取了“综合整治+全面改造”两种改造模式,2005年,配合出台了《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总体规划纲要(2005--2010)》,具体措施如下。

综合整治类的自主权全部下放给区政府,局部拆建的标准定为改造率30%, 为了确保“成熟一个,改造一个,改造一个,成功一个”,深圳建立了“城中村”改造准入制度,对进入行政许可程序的改造项目和参加“城中村”(旧村)改造开发的机构设定准入条件。“城中村”(旧村)改造项目的绝大部分工作是在行政许可程序之前,进入行政许可程序之后,各相关部门一方面要依照《行政许可法》办理,另一方面要提供“直通车”或“绿色通道”服务,从而防止投机行为发生。

全面改造类则进一步分为整体拆建和局部拆建,以给改造工作提供更明晰的分类指引,如5月22日引爆的福田区渔农村16栋总面积为5.1万平方米的高层建筑,是深圳市实施全面改造模式的一个典型代表,为保证村民利益,市政府、福田区政府都给予了多种优惠:一是建成后除公共配套设施外,其他部分建筑可进入市场运营;二是对渔农村改造采取“特事特办”原则,提高改造效率;三是制定灵活的拆补方案,对村民的合理利益予以保障,另外,福田区政府还拨出资金近亿元,用于渔农村改造的前期工作、市政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和项目资金缺口补偿等项支出,改造过渡期间的安置费用采取租金补偿方式,按栋计算,每平方米面积的租金补偿为20元/月,按季支付,直到交付新房为止,建设周期暂定两年,租金补助为20元/平方米,不低于目前渔农村出租价格水平,对于顶风抢建的私房,政府不予补偿,而对于认定的私房,搬迁、回迁补助费政府一次性给予补偿。

深圳市最大的旧改项目——大冲村“推倒重来”整体改造项目,该项目根据其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特点,确定了新的改造定位:建设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配套基地+新型现代化高尚居住社区。其产业发展规划为:逐步迁出第二产业,大力发展高新园区配套商业及服务业,使第三产业成为大冲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效集约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促进土地利用向城市化模式发展,结合地铁的开通挖掘土地的开发潜力,提高单位用地面积产出;改善人居环境,加强主要道路的交通整治和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地段(如深南大道沿线、大王古庙等)的建筑群体进行详细的空间设计、环境设计、绿化配置等。与之相适应,大冲村在用地功能布局上,除了一般的居住、公寓外,增加了相关的商业、文化、娱乐以及部分研发孵化及专业展场等多项功能。整个大冲村旧村改造分为三步进行开发,保证难易结合,旧村的拆除和新开发建设并重,力争“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八年换新貌”。

4、武汉市:市场运作+有情操作

武汉市“城中村”包括147个行政村和15个农林单位,总人口35.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10万人,土地总面积200平方公里,相当于武汉市2020年规划建成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根据实际拥有耕地现状,武汉市将全市“城中村”分为三类:A类村为人均农用地小于或等于0.1亩的村;B类村为人均农用地大于0.1、小于或等于0.5 亩的村;C类村为人均农用地大于0.5亩的村。

按照2004年9月出台的武汉市《关于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意见》,“城中村”改造要体现“依法行政,有情操作”,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政策框架内,改造要充分考虑到村民的利益。具体为:A类村由改制后的村经济实体自行改造;B类村以项目开发的方式改造,原则上将土地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保留住宅用地及建设新区的还建用地,二是开发用地,三是解决原村民劳动就业的用地,四是储备用地;C类村以统征储备的方式实施改造。

武汉“城中村”改造最大特点在于土地出让实行彻底的市场化道路,全部土地以项目捆绑、挂牌底价方式出让。按照“城中村”综合改造政策规定,开发用地与还建用地捆绑成项目后,采取公开供地,其挂牌底价为安置房建设成本和本宗地价之和的1.15倍。其中多出的15%,一方面是让有开发资质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争取自行改造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有效保护村集体经济的利益和落实改造资金,另一方面是给前期进入的开发商以适当补偿。即使先期进入的开发商在土地挂牌后最终没能拍到这个地块,也可以获得15%的补偿,同时村集体仍可获得还建安置房的建设资金以及村集体土地的补偿金。

在基础设施配套资金方面,土地出让金、增值收益的60%划转给“城中村”所在的区财政专户储存,专用于“城中村”综合改造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道路、排水、绿化、供水、燃气、供电、电信、邮政等;40%由市政府统筹用于“城中村”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真正实现“专款专用”。

按照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办法,村民身份变为市民之后,将全部进入社保范畴。政策规定,允许村民上溯60年补缴养老金。按以村民平均年龄55岁,武汉市民平均寿命76岁计算,村民只需再交5年保费,政府就将承担他今后20年的生活保障。此外,武汉市还规定,“城中村”村民转居民后,在两年内还享受农村计划生育二胎政策。

5、西安市:政府主导,改制先行,改建跟进

西安市的城中村主要集中在三环以内,东起十里铺,西至三桥镇,北起草滩镇,南至三爻村,共有417个,农民身份人口40多万。为了有效改造城中村,西安市政府制定了《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2003年4月21日起施行。此办法明确指出:城中村改造坚持“一村一案”原则,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由城中村所在地的区政府统筹土地资源、合理调配城中村发展用地,为城中村的迁建、翻建提供土地保障。同时,在组织机构上,专门成立了“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指导与协调工作。城中村所在地的区政府成立相应的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辖区内城中村改造的组织实施工作。此次城中村改造的实施主体为:村民、村委会,由村委会组建并授权的具有合法资格的建设发展公司,及有实力、有资质的开发建设企业。西安城中村的改造将实现4个转变,即村民由农民向居民身份、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集体经济向股份制经济、村庄向社区的转变。

2005年,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起草完成了《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方案》。根据该方案,西安市将按照“政府主导,利民益民,改制先行,改建跟进,以区为主,尊重民意”的原则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具体措施如下: 1.二环以内村庄人均土地(不含宅基地)在0.3亩以下的土地出让金同级留成部分和储备用地的增值收益金全部用于城中村改造建设,涉及城中村改造建设项目的税收,形成专项资金用于城中村改造建设。以上资金在市财政设立专户,作为专项资金,由市、区两级政府调控使用。

2.免收城中村改造项目包括城中村安置新区建设项目和综合开发项目除质量监督、劳保统筹外的所有城建费用。

3.集中力量先完成城中村的土地转用、农民转居民、村庄转社区、农村集体经济转为城市社区经济的“四个转变”的无形改造,为城中村整体改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科学有序地完成城中村旧村拆除和新区建设的有形改造。

4.二环以内57个城中村的集体所有土地,除城市规划涉及的市政公用设施及市级以上重大公益建设项目外,不再审批与城中村改造无关的项目,全部用于城中村改造的开发利用。对三环以内城中村的集体土地,要做好规划定点、土地利用和城中村改造规划,保证城中村改造用地。

5.在政府统一收购储备用地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参与城中村改造的土地储备和土地一级市场的开发,投资者享受一定比例的土地储备和土地一级市场开发的增值收益,用以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城中村改造,以弥补政府资金紧缺状况。

6.将二环以内城中村的市政公用、市容园林管理工作纳入城市管理体系,按现行城市管理体制和标准,落实工作任务、经费和队伍,条件成熟后逐步向二环以外城中村推行。

7.城市规划中涉及到城中村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改造时,按城市建设拆迁政策和标准,优先列入城市维护建设年度计划,稳步提高城中村设施的城市化水平,为改造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8.探索多种改造方式,包括以改制后的经济实体自行实施改造;以项目开发方式实施改造;以统征储备的方式实施改造等。

9.鼓励土地资源紧缺的村庄实行易地改造,建设新社区,也可购买经济适用房安置。

6、北京市:政府主导,全部拆除 北京市的“城中村”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在建成区内环境脏乱的城市角落。这与南方城市的“城中村”存在非常大的不同,这些城市角落几乎不存在补征地农民的安置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转制等问题,是由北京城市建设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建设死角所形成。北京城八区约有这类的“城中村”231个;第二类“城中村”主要是指规划城区内的行政村,大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约有112个。目前这两类“城中村”均集中分布在北京的朝阳、海淀、丰台三个区。

北京市政府决定,今后三年将“城中村”整治工作的重点放在拆除第一类231个“城中村”。首先要拆除奥运场馆周边及四环路以内的171个“城中村”,占地面积697万平方米,其余的60个“城中村”将在2008年以后继续完成。

上一篇:2006社区开展城市管理年城市基础年总结下一篇:蟹黄汤包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