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经验

2024-04-25

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经验(精选8篇)

篇1: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经验

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典型材料

发展劳务经济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满达乡朝鲜族村,有113户,347人,其中朝鲜族32户,86人。近年来,村改变了以往破旧面貌,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一排排整齐漂亮的砖瓦房,条条硬化的村巷路,清一色的铁栅栏,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程

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95%,村如此巨变,主要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村两委班子积极发展“劳务经济”的结果。

村有2500亩耕地,人均不足7亩,农民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日子过得很艰难。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经过认真研究,带领村民,独辟蹊径,做起了劳务输出的大文章。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利用民族优势,借助亲缘关系,跨出国门“淘金”。

朝鲜族村原来是外来鲜族聚集建立的村。多年来,由于鲜族村百姓人多地少,收入低,生活不富裕。几年来,借助国家政策,他们利用本村朝鲜族村民与韩国的民族关系,到韩国进行打工。目前,在原村主任、原村委委员的组织下,、等38人人到韩国务工,年收入折合人民币260余万元。在韩国务工大军的带动下,村又广开渠道,建立了日、俄等邻国劳务输出基地,先后又有、等4人到日本创业、打工。、2人到俄罗斯种菜、伐木,每人年收入在40万元人民币。走出国门,赚洋钱的村农民,境外劳务经济收入已达320余万元。

(二)依托劳务基地,省内外打工,挣钱兴家。通过县劳转部门提供就业信息,等66人常年在吉林、河北、北京等地做保安、司机等职业,工作稳定,年人均收入在1.5万元。到农忙季节,有50――70个村民,到周边村屯或农场进行短期打工,做杂活,每人增加收入3000――5000元。到农闲季节,又有30左右个村民,到县城、市地、省城等劳动密集型地域季节性务工,做服务员、装卸工、缝纫工、售货员、普工等,每人月增加收入1500――5000元。

(三)就地转移,择机创业,兴村富民。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农业未来经营的发展方向,剩余劳动力转移势在必行。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把劳务经济做强做大,村紧跟上级劳动力转移新政策,全面实施以剩余劳动力就业为目标,稳外输,扩内转,强创业,提素质的劳务经济多元化转型,积极引导村民就地转移、兴业创业。组织村留守人员以及妇女等100余人,通过到山上采集中草药、山野菜、食用菌等,实现转移创收35万元。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投入低、饲养周期短、效益好的大鹅、鸡、鸭、兔、羊等养殖项目,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22户,34人,实现畜牧业收入85万元。村里县内渔业和捕捞业4人,交通运输4人,建筑业45人,社会服务业20人,其他12人;食杂店、旅店、饭店等创业小老板达到7人,民营性山产品收购营销创业小企业4个,常年转移农民工16人,季节性用农民工100余人;多元化的劳务转移方式使全村本村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累计34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70万元左右。

(四)技能培训、岗位练兵,农民获得“一技之长”。实施技能化“练兵”,给市场“量身定做”人才。这是村人转移成功的肺腑之言。近年来,全村组织村民参加技能性培训186人,引导性培训220人。培训专业选择上,讲究以实用为原则。为扫清境外输出语言障碍,乡政府和村领导积极组织有外输愿望的村民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联系,特聘请专业韩语教师在村里授课,举办了由40余人参加,规范化的短期韩语速成培训班。为解决野菜加工的质量问题,吉源加工厂提前做好了员工的技术培训,从野菜的采集、筛选、切段、掐根、打岔、淹渍、晾晒、装箱、装袋等技术环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培训和现场操作。

(五)健全社会化服务,带动全村经济稳步提升。为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村在抓好转移服务上下足了功夫。村里建立了资料齐全的村民档案及学员培训档案。,村里把国内外用工企业、劳务基地、服务站等机构发回的1500余条用工信息利用宣传单等方式进行宣传,帮助农民找转移的好去处。同时,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生产生活保障工作,从土地出租、子女上学、照顾老人等方面全方位做好服务工作,为外出务工人员排除后顾之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使更多的人有了事做,创造了价值和收入,人与人之间关系不断和谐,相互协作帮忙的越来越多,全村人民走上了忙增收、忙致富的新时代。

目前,村外出务工人数已达到168人,占全村人口的48%,年收入达到430万元;就地转移创业人数(3个月以上)达到152人,年收入达到245万元,全村人均劳务收入1.94万元,村民发展劳务经济的热情越来越高。村农民工成功经验感染着许多还未从土地中走出去的农民朋友。一家出去,带动几户,几户务工,带动全村,朝鲜族村正在以劳务经济创造富裕美好的明天。

篇2: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经验

**村是全县有名的涝区之一,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5.2亩,且绝大多数为旱田),十年九涝,集体经济脆弱,百姓不富裕。针对实际情况村里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致富步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不放,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村里劳

务经济一年一个新台阶,2004年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全乡名列前茅,受到了县委和乡党委的表彰和奖励,支部书记**个人还获得了乡“劳务输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5年再创历史新高,全村转移劳动力137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1.2%,占富余劳动力的107%,创收547万元,人均创收3988元,拉动人均增收148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63.2%,并实现了用工单位、劳务人员和家属的“三满意”。劳务输出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先进村。

——发展劳务经济就要领导重视,敢担风险

村里始终把抓好劳务输出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使命,贯穿于经济工作实际,给予高度重视,切实摆上位置,村两委班子一如即往地真抓实管,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从而改变了过去群众对班子的不信任、干群关系紧张的被动局面,呈现出了群众主动找村里给联系活计的良好势头,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的。

刚开始时干部群众满足现状,因循守旧,怕担风险等现象普遍存在。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支部书记及时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到屯多次召开群众座谈会,搞好算帐对比,并请打工典型现身说法,以打工的典型事例让人们看到致富的希望,觉得有前途、有奔头,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体会到眼下唯有发展劳务经济才是最快捷、最有效的致富途径。达成共识后干部抓劳务输出自觉了,群众也投亲靠友纷纷找门路了,两委班子抓住机遇,通过搞好宣传发动,鼓励农民走出去、集体组织送出去、派出能人带出去等措施来加快劳务输出进程。

——发展劳务经济就要多动脑筋,找准定位。

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发展劳务经济上动了许多脑筋,想了许多办法,切实找准突破口。一是辟建劳务基地,强化管理。采取依托能人搭桥、主动出击、鼓励农民外出创业等措施建成劳务基地16处。在建好基地的基础上,村里派村委会主任**和“一元钱”村官**,及委托能人**等人对基地加强管理,从而使无技能、无门路、岁数较大、头脑较差的农民60余人找到了活计,收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此同时,搞好回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村里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村干部每年深入老基地进行回访,解决实际问题,稳定人心。并经请示乡党委,在人员较多、相对集中的天津葛沽和唐沽镇建立了两个党员活动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及时了解群众呼声,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由于党员发挥了主心骨作用,这些基地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全村依托基地外输劳动力810人,占输出劳动力总数的59.1%,创收308万元,占劳务总收入的75.1%。可见,有了基地和能人,广大劳务人员站稳了脚,有了底气,有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使劳务人员有目的流动,减少了盲目性。二是搞好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本领。随着劳务输出人员的增多,劳动力就业门槛逐渐升高,多数农民很难适应市场需求。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村里联系县职教中心、县劳转办等单位,有针对性的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维权等知识的培训。全村每年都培训三次以上,使广大务工人员基本培训一遍,使劳动力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走出后纷纷成为用工单位的“抢手货”、“香饽饽”同,时打造了诚实守信、质量过硬的特色劳务品牌,没有出现务工人员“反弹”现象,工资大幅度地提高,有的走出国门,挣到了“洋钱”。农民**对电焊技术有个“小半仙”之称,到大连京广建筑集团后,方知自己的这点技术只是皮毛,回来后参加了培训,再到工地时,成了技术骨干,他感动地说:如果不是村里组织培训,恐怕我早就被老板辞退了,也不能挣上“大钱”。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先掌握一技之长,后走出去闯荡”这在广大务工人员中已形成共识。

——发展劳务经济就要以情感人,办好实事。

篇3: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经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市化进程一路加速,“城中村”这一过渡时期的产物应运而生,农村变为城市,生产和经营模式必然产生变化,过去的生产大队、生产队经过改制变成了现在的集体经济组织(荔湾区主要以经济联社为主,以下统称“经济联社”),经济联社对集体资产、土地等进行经营和管理。

城市化高歌猛进的“光与影”

应该说,城市化给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机遇,包括村容村貌的城市化和集体经济普遍增收等等。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上世纪90年代初,区内村委会最少的总收入有20多万元,最多的村也只有200多万元,但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区内总收入最多的经济联社已有27596万元。

收入增长了,生活方式基本与城市同步,管理办法却还是老一套,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近年来“小官大贪”案件层出不穷,曝光了许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伴随着“城中村”改造、征地拆迁补偿、项目开发与建设,部分经济联社“两委”与开发商勾结,贱价出卖集体资产,侵占、挪用补偿资金,个别干部甚至直接赤膊上阵,以个人名义注册成立开发公司,将村集体的利益转化成个人的暴利。为实现其利益长久化,他们还进一步腐蚀拉拢身边的党员干部形成“小圈子”,从而形成一个千丝万缕的既得利益集团。

不难看出,现在“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设正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的挑战与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和制约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不”导致问题重重

村改居,农民名义上变成居民,原村委会改为负责社会管理事务的居委会和经济联社两部分,但在土地权属、福利制度、外观形态、管理体制等方面仍沿用原有农村体制。目前荔湾区21个经济联社(集体经济组织)中只有1家成功改制成企业,其他经济联社仍存在“村不像村、居不像居、政不像政、企不像企”的现象。

比如,已转制的村民,并未能完全享受到与居民同等的社会公共福利等待遇。由于经济联社属于独立的经济实体,决策只须经过股东大会、经济联社领导班子审议通过,加上经济联社承担了很多行政和社会这些本应该是上级政府部门承担的事务,区有关部门和街道目前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监管,很容易出现集体资产流失、经济联社党员干部受贿、职务侵占等违法犯罪问题。

目前经济联社的问题概括起来有“四不”:定位不清、职责不明、监督不力、制度不全,而由这“四不”导致的问题更是犹如重重乌云,压制着经济联社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经济联社定位不清,职责不明。

“村改居”后,经济联社仍是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联社名义上是经济组织,但无论是在行政事务还是在社会事务管理中,仍然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居委会没有真正起到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主导作用。

目前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有限,在改制过程中大量的公共事务管理费用仍然由经济联社承担。比如:部分经济联社还要负责自来水供水维护和管理;大部分经济联社承担治安、卫生、教育、计生、道路维护等费用投入和具体工作,已转制的村民并未能完全享受到与居民同等的社会公共福利待遇等等,这些问题都只能通过尽快改制,撤销经济联社,成立股份制企业等途径来解决,过程是长期的,艰巨的。

二、内部监督失位风险高,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1.部分经济联社内部监督机制不畅顺。一些常务理事会不愿意接受社民和股东代表监督,绕开监督程序;一些联社社务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全面、不真实,致使社务公开栏成为摆设;一些涉及社民利益的重大工程没有事先向社员公开、没有广泛征求意见,只是在年终股东代表大会上通报,大部分社员只知道结果,没有参与决策过程,也不了解决策的依据。信息的不对称,令社民监督无门。

2.部分联社监事会的监督流于形式。目前,经济联社监事会成员基本都没有工资,只领取小额的工作补贴,工作动力不足;且监事会成员大部分缺乏财务基本原理等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有限,难以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3.外部监督薄弱。撤镇建街后,涉农单位和涉农街道对联社的管理和监督有所弱化,尤其属地街道与经济联社的关系定位不准、甚至没有专设这方面的职能科室,对经济联社工作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缺少检查监督,对经济联社的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和执行缺少指导和规范。

三、日常管理制度不完善,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1.股份合作章程不够完善。对经济联社运行的关键环节未作明确规定,如“成员资格及其权利”、“管理人员的产生与罢免”、“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及其议事、办事、表决规则”、“收益分配制度”等,有些条文甚至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如计划生育、外嫁女分红等相关条款。

2.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财务管理不到位。一方面,财务审批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基础制度不完善;另一方面,各项财务制度未能严格执行落实,土地物业出租、工程建设承包、接待消费、资产使用等方面普遍存在流程不规范的情况。

3.基础管理工作薄弱。部分联社的档案资料不健全,经成员会议、代表会议、理事会、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的项目没有留下详细的记录,无据可查。

四、少数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近几年四处频发的经济联社“小官大贪”案件,集中暴露了经济联社存在的突出问题:经济联社领导班子与黑恶势力勾结,通过经济联社相对集中的政治和经济权力,采用经济垄断、暴力、威胁等方法参与“黑公司”(披着合法外衣实为涉黑公司)的经济活动,并为黑公司提供保护;党支部形同虚设,软弱涣散,甚至瘫痪;有联社党员干部采取贿选方式当选,或者与不法商人组成利益团体参与贿选,当选后利用集体资产大肆牟私利,完全失去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随着反腐的深入,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调研中,很多经济联社干部反映,“两委”换届周期短,导致短期行为突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实践中,“头年看、二年干、三年准备换”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导致本届村委班子在制定村发展规划时,有的守成度日,得过且过,不愿也不敢放开手脚,大胆革新。有的一上任就搞短期突击,只顾眼前,不管以后。比如,为了办公益事业,有的变卖固定资产,有的长包机动地,有的拆东墙补西墙。几届下来,个别村存在家底不清,违法合同和协议一大堆的现象。有些村甚至出现了“前任”不敢交,怕露底;“继任”不敢接,欠一屁股债的现象。

突出重围:以制度建设为抓手

经济联社、经济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表面看是联社干部和社员个人的素质问题,根源还是在于权责不明、制度不全、监管不力。而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来解决,所以笔者建议,以制度建设为抓手,铺就一条经济联社健康发展之路。

一、制度建设是关键。

1.修订完善组织章程,明确权责。制订组织章程时,必须对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加以细化和明确:一是社员大会、社员代表会议、社委会、社长和监事会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二是社委会、社长违反组织章程应承担的行政、经济、法律责任;三是对经济联社、经济社的财务管理、社务公开等方面制度的细化,明确违反“三公开一监督”(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应承担的行政、经济、法律责任。四是明确涉及社员利益重大事项的内容。包括集体所有的土地、物业和其他财产的流转、承包、租赁,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的立项、资金筹集和使用,征地补偿款的分配,以社集体名义签订的经济合同,大额资金使用的审批权限及干部报酬分配等。

2.规范完善决策机制,民主决策。要按照“一般事项集体商议决定,重大事项社员讨论决定”的原则,进行民主决策。凡是涉及社员利益的重要事项,都须提请全体社员或社员代表会议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做出决定,使每一项重大决定的出台都公开透明,并体现民意。特别要明确规定在土地物业经营管理、工程招投标、经济合同签订、各项开支分配、干部待遇等方面的议事决策规则,如要明确规定多少金额以上的开支、多少金额以上的经济项目和经济合同签订、续签要经过什么程序,由什么会议决定等,防止出现个别人说了算和暗箱操作等现象。

3.健全社务公开制度,民主监督。区联社、经济社在社务公开方面存在“不公开”、“半公开”、“假公开”等问题,只公开一般性的内容,关键性的或比较敏感的内容不公开。推进民主监督,必须把干部的行为置于群众的广泛监督之下,必须建立健全社务公开制度,做到凡是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应向社员公开。要坚持把群众关注、反映强烈、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现象的问题作为公开的重点。公开的内容要具体,要尽可能量化、细化,便于干部社员执行,便于群众监督。

4.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经济联社、经济社要完善经济核算,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健全集体货币资金、债权债务、票据和财务开支审批等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账簿的设置和会计凭证、会计科目的使用。账务处理要达到规范、明确、清晰。规范支出票据、原始凭证的管理,实行统一票据,必须购买有广州市财政局监制的标准账册、凭证。经济联社、经济社对非法设置的账外账要进行全面清理,合并到依法设立的账簿。进一步细化财务管理制度,街道和区有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加强对贯彻执行财务制度情况的督促检查,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将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二、监督落实是根本。

1.加强资产和财务管理。加强对重点资产的监察,遏制和减少集体资产流失和亏损。切实开展“三资”清产核查工作,完善“三资管理”,防止集体“三资”流失,维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三资”的合理利用和保值增值。目前,荔湾区的“三资”交易平台已投入使用,但是还存在一些经济联社对此认识不足,落实不到位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和监管力度。要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经济联社、经济社财务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街道按管理需要,定期检查经济联社、经济社的资产台账、经营合同和印章的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

2.加强联社监事会监督。加强联社监事会建设,明确和改善监事会成员责、权、利、能及其之间的关系。加强监事会管理,其成员须具备一定的财会知识,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上岗后要接受监事会成员培训,使监事会成员权、责、利、能相统一。监事会向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有权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当事人对否决有异议的,可提交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会议讨论决定。街道应将经济联社、监事会监督工作列入经济联社、经济社领导班子成员年终目标考核。

3.加强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要加强对经济联社、经济社的审计监督。在审计中查出侵占集体资产和资金、铺张浪费的,要责令当事人如数退赔,并追究相关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涉及国家工作人员及党员干部的,要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街道每年要组织对经济联社、经济社的年度审计和领导班子的“任中审计”,如有重大涉农信访涉嫌经济问题时,街道应随时组织专项审计。

4.强化群众监督,阳光运行。在这方面荔湾区也有做得很好的一些亮点,比如东塱联社,充分利用“党员之家”、“党员电教室”、“党风廉政建设检查站”、宣传栏、各种大会情况通报等平台和载体,全力推进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联社党支部、理事会、监事会联合专门编印了《东塱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简报》,及时将联社“三会”的会议决定情况、重大经济决策、重大合同项目进度、财务总体收支、与社员利益攸关的上级政策精神、社员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等情况,每季度一刊,发放到每一户社员家中,全面、彻底地接受社员监督。

三、党组织建设是保障。

1.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向基层延伸。建立“廉情预警平台”,要把加强经济联社、经济社监管作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结合经济联社、经济社的实际,制订加强经济联社和经济社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规划,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并强化责任考核和追究,使责任制考核和追究与经济联社“两委”班子成员和经济社社委会成员的报酬相挂钩。

2.加强对联社干部的引导和激励。调研中,联社干部在待遇保障方面反映较多的是没有社区干部一样的基本保险。这些保险是国家赋予每个劳动者的最基本保障,村干部们理应同等享有。对成绩较为突出的联社“两委”干部,应该继续以考录择优的原则充实到乡镇公务员队伍中来。这样才能加强对经济联社干部的监督、引导和激励。

3.加大违纪违法查办力度,加强法制教育。要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集中时间和人力进行专项整治,对各种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对经济联社党员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党性教育,提高宗旨意识,以身边的经济联社违法案例为题材拍摄警示片,让经济联社党员干部时刻保持警醒。

篇4:创新经济:“村发展”攻略

在中关村发展集团媒体见面会结束后,他热情地与各路记者交谈,并坦言,“要发信息,电话可是接不过来哦。”

半小时前,他刚刚完成了示范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股权投资和创新合作的签约仪式。沉甸甸的果实,传递着他的快乐。萦绕于心的喜悦爬上他的眉梢。

而坐在于军身旁的最亲密无间的搭档——集团总经理许强介绍说,此次签约举足轻重:是践行“三个北京”和建设世界城市的大战略;是建立目标清晰、有制度安排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路线图的大转化;是建立从要素聚集、聚合到聚变的创新资源统筹运作平台的大整合;是开创以“四个一批”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的大发展。

与此同时,记者还细心地发现此次中关村发展集团的简称也由此前的“中发展”演变成“村发展”。中关村管委会李石柱副主任亲切地把其唤作“村发展”,“中发展”似乎易让人误以为是中国发展集团,而村发展似乎更加顺理成章,贴近中关村人感情。

值得一提的是“村发展”将代表政府,5年安排300亿进行重大产业化项目股权投资,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成长性的企业。

以往,中关村的一系列重大活动都会放在核心区举行,而此次移师京西无疑增加石景山园的曝光率。这从主管石景山园工作的石景山区李艳副区长从容走进会场的喜悦神情中得到验证。

作为东道主,匆忙而过的她不失时机地和记者握手言欢。

“村发展”转化路线图

渐渐地, “村发展”在中关村呈现出她的无穷生命力。引项目,促产业,抓金融则是其三大拿手好戏。

在于军看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就是要建立目标清晰、有制度安排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路线图。

为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着力抓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工作要求,中关村管委会将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工作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主要抓手。大力推进重大成果产业化工作平台体系建设。

而中关村发展集团则成为了加快重大成果产业化的一套工作机制的有力抓手,引进和转化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规模化前景的成果,促成了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当记者尝试理解“村发展”集团对中关村所能产生的影响时,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无疑是最好的向导。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为此建立了四项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挖掘重大科技成果的六大渠道。

在他看来,应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举办中关村科技沙龙、发挥中国技术交易所作用等,建立了高校院所、海外高端领军人才、中央在京企业和军工集团、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跨国公司和境内领军企业、国际一流实验室等六大渠道,深入挖掘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建立备选项目库。

在完善项目评价筛选机制方面,郭洪倡议建立专家库,由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973、科技支撑计划等专家。以及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成员等对备选项目,进行技术、市场、团队、管理等综合评价,筛选出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项目。

“市级财政5年统筹安排300亿元,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资金支持,带动中央和市属企业、战略投资者、创业投资机构等社会资本投入则旨在建立项目落地机制。”在财政支持下,郭洪提出了充分发挥北京市重大项目联席会集中决策、统筹支持的作用。组建项目联合工作组,指派专人全程跟踪协调,加快推进项目落地的举措。

而如何做好项目落地后的持续服务,也成为郭洪关心的一个问题。“支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采用担保融资、信用贷款、引入创业投资和战略投资者、到代办系统挂牌和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等方式,持续融资和发展。”

在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廖国华看来,实施对核心人才的股权激励、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品的政府采购支持力度、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承担单位享受“十百千工程”企业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则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村发展”运作大平台

记者了解到,引进重大项目和统筹产业布局是中关村发展集团首要任务。

“以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区域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建立起创新成果的主动发现机制;以政策集成为优势,以平抑产业化成本为突破口,建立起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产业培育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本纽带为调控手段,建立起规划布局合理的产业化机制。”

董事长于军强调,中关村发展集团将以政、产、学、研、用、金高度互动为着力点,通过三大转化机制的创新,为国内外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北京提供全方位服务。

“大力支持以需求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效率,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能力,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为实现大整合, “村发展”将建立从要素聚集、聚合到聚变的创新资源统筹运作大平台。

总经理许强告诉记者。集团将充分利用好政府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股权投资资金等手段,积极服务于各区县、各园区的产业发展,重点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重大成果产业化,推动重大项目在京落地。

据了解,中关村发展集团将力争实现对中央、北京市和各区县三级资源的整合;实现从创新成果到创新产业集群的产业化链条各环节资源的整合;实现政、产、学、研、用、金各类型创新主体资源的整合,形成创新资源统筹运作的大平台,服务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

“在政、产、学、研、用、金各创新相关主体中,科技金融是最关键的环节。”于军告诉《中关村》记者,为此,中关村发展集团第二项任务就是统筹融资,探索建立起与创新相匹配的金融支撑体系,解决科技与资本结合的问题。

“集团将代表政府,进行重大产业化项目股权投资,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成长性的企业。”

在会议现场。许强表示,集团将把国有资产资本整合起来,并通过引进战略投资、发行中期票据及企业债、信托计划。上市等方式增强集团融资功能,与政府、银行等机构一起建立多渠道、多层次、以风险投资为主的投融资体系,将社会流动资金转化为风险基金,用于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使其真正以资本的面貌与高新技术相结合。

通过政府资金整合,社会资本的进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都将从中受益。通过对目前已经成功落地的典型项目进行剖析,中关村发展集团还初步总结出了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

业化的几种有效方式。

于军说,发挥政府股权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国家战略核心技术产业化、政府股权投资与国企战略投资相结合。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组织能力优势、政府股权投资发挥天使投资人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化投资平台作用,做好保障和服务,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重大项目落地为安

记者了解到,此次首批签约的股权投资项目,都是自主创新、在国内外具有领先优势、具备产业化条件的重点项目。其中,中科院光电院和中视中科公司的激光显示大屏项目,是继黑白显示、标准彩色显示和数字显示后的第四代显示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关键战略,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高技术基础产业,它将为显示行业带来一场革命。

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贾中达接受《中关村》采访时表示,中关村发展集团通过对中视中科的支持。会在北京形成激光产业基地,会提升国内激光显示产业的总体水平,对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另外,京联云公司手机中间件项目、国智恒北斗电力全网时间同步项目和清华大学新型镁离子抗衰老药物项目也都属于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领域,具有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具备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和条件,符合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具有良好的成长潜力和市场预期,同时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

“京联云先期目标是联合国内知名手机硬件设计公司开发低成本智能手机终端。

京聯云软件首席执行官庞宇征向《中关村》杂志介绍了京联云与“村发展”合作的初衷。他说公司后期将长期捕捉运营商和用户的移动互联需求,结合技术进步和最新的市场理念,致力于成为最大的个性化定制移动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和中间件供应商。

“国能风力发电公司的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据我们测算,国能风电公司有望在五年内发展成为产值过500亿、利润过百亿的大型企业。”

国能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大龙告诉《中关村》杂志,目前公司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样机已正式下线,首批将运往张家口张北县风力发电厂进行发电运行试验,后续也将在北京选择适合的风场进行有关试验,该产品未来两年的订单已被国家电网公司和欧盟有关国家全部订购。

总经理许强是怎么想的呢?他表示,集团拟就对国能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的投资启动尽职调查工作,对其所提供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核实,并对公司的历史、技术、产品、市场和经营等方面做全方位的调研和评估。作为“村发展”集团总经理,他以令人愉悦的谦逊展示他对工作令人印象深刻的负责态度。

记者了解到,签约战略投资合作意向的1 0家企业,均注册在中关村示范区内,其中有8家是深交所“三板”企业,分布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国家大力支持的新兴行业及公共管理服务领域,在行业细分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主营业务清楚、发展战略明确,具有较高收益率和成长性。

“2009年9月,国家正式确立天地互备、以北斗为主的电力授时体系。随着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全面实施及电信等其他行业的授时需求,初步估算北斗授时体系产值规模近千亿元。”

北京国智恒电力管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吕建光接受《中关村》采访时强调,中关村发展集团作为战略投资人进入公司这些企业,将对我们公司完善治理结构、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和服务产生影响。

许强告诉记者,对上述公司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符合北京市产业发展政策要求;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对鼓励中小高成长性企业的发展能够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中关村发展集团高度重视与在京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清华、北大、中科院、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重大项目筛选和落地服务上进行全面合作。

篇5: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经验

一、基本情况

大源村位于凤川镇。。。大源村区域总面积?平方公里,现有户数?户,总人口?人,自然村10个,党员?人,耕地面积?亩,山林面积7万亩,其中自留山?亩,统管山?亩,林业收入占农村收入的?%,林业建设的质量、发展的速度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具体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源村是一个典型山区村,没有工厂企业,村集体经济建设除了依托山林资源,没有出路。随着毛竹价格的持续上涨,让大源看到了发展毛竹经济的大好前景。发展毛竹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我们计划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管理好老组祖宗留下的?亩竹林,另一条腿大力发展新造林。2006年以来,全村新发展毛竹造林面积3000亩,2011年新造竹林600余亩,今年已经开工种植竹林250亩。历年新造林面积总量排在全县行政村前例。

我们大源人爱说一句话做“一棵毛竹10元钱”。就是这样直观表达始终坚定着我们发展毛竹产业造林的决心。这么多年过去了,一棵毛竹加上笋、材销售,已经远远不止10块钱,而且毛竹管理方便,一年投入常年收益。经过多年的发展,预计到2015年,全村毛竹总面积将达到 ?万亩,实现收入?万元,人均?元,村集体经济能够自给。

为什么一个在全县毛竹资源优势并不明显的小山村,毛竹营造林工作能一直走在全县前例,我代表大源村谈几点看法。

二、主要做法和典型经验

1、统一思想,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历届村委,牢固树立“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信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竹产业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重要举措来抓,不断巩固扩大林业生产成 1

果,使竹业生产逐步成为我村的一项支柱产业。在日常工作中,将毛竹作为一项重要事情来督查和部署;在每周的村书记、主任例会,毛竹发展情况都要有汇报;在舆论造势上,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发展毛竹的产业扶持政策、种植毛竹的致富典型,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毛竹。通过层层宣传发动,毛竹产业的发展意义、发展思路及有关事宜在我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农民发展毛竹的热情空前高涨。

2、享受政策,争取资金,助推发展。2007以来,县委县政府开始出台林业相关产业政策,根据2010年最新政策,在采伐迹地新发展毛竹基地连片30亩以上的,经县林业部门验收合格,每亩给予200元补助。凤川镇政府给予1:1配套。政策出台后,我们主动认真学习政策文件,联络相关部门,争取扶持资金,大大减轻了村集体发展毛竹造林的资金压力,政策的出台把我村毛竹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3、赶挑重担,分解任务,干部带头

大源村有十个自然村,从大村到小村,每一届村委、每一个村干部,在困难面前从不言退。历年来,我村积极帮助乡镇党委政府分担造林压力,从不推委,在乡镇分管领导召开的村委林业工作会议上,敢于承诺,赶挑重担。每年,乡镇根据县营造林任务分解到行政村,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分解任务到自然村,到组、到户。层层分解落实。村集体对造林工作实行“三统一”,统一安排统一挖穴、统一栽植、统一技术服务。造林季,乡镇干部、村干部分片包干,划定责任区,造林季忙,村干部带头上山,挖穴种竹。

4、采造挂钩,科学规划,有序推进。为科学采伐山林、解决造林林地问题,村委一方面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制定出台村规民约保障村民自主管理,另一方面与采伐户签订造林协议书,规定对履约的造林户及时返还“造林保证金”,如采伐户不履行造林职责的,村里将以收取的保证金作为造林费用支出,统一组织劈山整地造林。

5、早半拍与快一步。在每年5月当年新造林完成后,大源村召开村委会议,与各小村沟通,协调下造林规模。待每年10月,乡镇造林任务分解到村,村集体以早半拍与快一步的势头落实好造林单位,山头地块,把政府行政要求转变成自我发展需求。早安排、早部署,确保造林任务的完成。

四、下一步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大源村将在县委县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大背景下,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宣传造声势。加强发展毛竹的产业扶持政策、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毛竹产业致富典型等方面宣传,动员全村力量参与毛竹基地建设。

二是抓示范强辐射。在建好??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再着手建设1-2个高标准、高档次的新造毛竹示范基地,增强示范基地的带动辐射作用。

三是抓科技促管理。联络县乡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强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种植毛竹、管理毛竹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和效益。

篇6: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经验

一、项目总论

镇脚位于福旺镇西南部,东邻宋家洞村,南邻太白洞村,西临郴仰公路,北距郴资桂高等级公路12公里,辖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农户364户,1767人,土地面积1760余万亩,村民以农业、畜牧业、外出务工为主。镇脚村交通便捷,景色宜人,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是种植特色产业和生态养殖的绝佳之地。村三委将以点带面,打造本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整合土地资源带动周边群众创业致富为行动目标。重点围绕(良种杂交肉牛)养殖来打造,地址位于中仙扩村农田及山上旱土。前期扩充土地250亩、投入资金380万元,2016年再增加300亩现在正在动工实施种植打造生态牧草基地。按照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我村实行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以公司带技术+管理,群众投工投劳打造,通过这种模式让群众学技术到懂技术会管理的村级发展模式,从而壮大村集体经济。到2018年见效、预计产值500余万。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为了解决我村集体经济零突破,镇脚村组织村、支、监及群众代表多次到浦北县思蓝生态养殖基地的实地考察。深入农户请教、听取种植户的讲解。敬请杂交肉牛生态养殖有一定养殖经验的技术人员到我村实地查看、讲课。技术人员一致认为镇脚村海拔、气候适应皇竹草生长和栽培。通过种植皇竹草是肉牛养殖资金投资高、劳动力投入比较大、收入比较高。和我村种植其他农作物作对比,杂交肉牛养殖回报高,群众务工收入高、对生态环境和土地改良都是很好的产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我村农业竞争条件增收致富、解决空壳村群众能增收致富的好品牌。

三、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该项目建设落成将覆盖饱和镇周边地区,销售情况将重点围绕项目周边城市供应需求。“镇脚生态肉牛”含有很高的营养成分,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标准,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生活需求。镇脚村将以点带面,不断扩大规模,创新耕种牧草和养殖管理模式,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宣传,优化产品质量,规划项目设施建设,让消费者愿意来、留得住的发展理念,确保占据市场的实力。加之地理位置优势,进县城18公里,离镇政府4公里,地理优越,交通便捷,景色宜人,土质肥沃、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健全,电、讯流畅全覆盖。加上土地资源数量大,为今后生态养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该项目在镇脚村中仙扩,建设用地规模250余亩,种植皇竹草。通过规划后期人工鱼塘、生态养殖、花草绿化,田园风光等。

通过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组织一批农户到外考察学习,请专家现场辅导学习,增强农户种养殖技术。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该项目建在镇脚村中仙扩,前期建设用地250余亩,投入资金320万元。建设项目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水(水池2口20立方、水管3200米)电(抽水、照明)共需要架线1600米、20根电杆;路(人行便道500米),拟建沼气池3个,以上”预计费用60万;

2、种植生态皇竹草200亩,单价600元吨,预计购买费用93.925万(一次性投入);

3、挖沟、挖坑、起拢:一次性投入(40万元);铁丝网每亩1100元、合计41.8万)共计81.8万;

4、土地流转费按每年每亩350元,流转土地380亩(按三年计算)共39.9万元;

5、聘请技术人员费,按每年7万元计算,三年共需要支付21万元;

6、人工工资(翻土、栽种、除草、施肥等费用)预计29.07万元。

(二)资金筹措

申请村级集体补助资金200万元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三年见效、年出栏300头,市场价初步按12元每斤算,一个肉牛产值1.5万元,肉牛年收入预计450万元。皇竹草年亩产12吨,市场价初步按200元一吨算,牧草年收入预计139.2万元。除开投资费用,年利润预计589.2万元。投资利润率预计40%以上。

(二)社会效益

通过产业运转、每年可解决当地群众就业务工1000人次,培养技术骨干20余人;计划每年解决群众务工费达80余万,年带动38户村民增收;三年扶持一个自然组,九年实现镇脚村全覆盖; 该项目重点围绕打造生态环境、倡导绿色环保,以扶贫发展集体经济为目标,加大生态环境的再巩固。

七、结论

实施生态杂交肉牛基地建设,使我村经济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通过生态牧草多年生植物的特性,可以极大的改良土壤结构,防沙固土,改善生态环境,改变农户不利于水土保持的粗放经营方式,从而减少和遏制水土流失,有利于区域生态建设的开展,对维护生态平衡将起到积极作用。生态杂交肉牛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高投入、高产出产业。我村人口流动量大,人均耕地占有量较小,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能有效利用富余劳动力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同时,通过实施生态牧草有机标准化栽培,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杜绝化肥和农药施用,从而改善土壤结构,防止环境污染,促进我村生态建设,实现全村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特向上级申请集体经济项目申报工作,为感!

钦州市浦

北县福旺镇镇脚村委员会

2016

篇7: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为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供经济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公益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也已开始起步。但同时也看到,从近几年我市309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看,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增长不快,各村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一,加上原先的基础不同,这就形成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相差悬殊的情况。有的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使很多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村级服务功能也难以发挥,大大削弱了基层党支部对广大村民的凝聚力与号召力,甚至有部分村的集体经济还是一片空白或发展的路子不宽,又无资金的“空壳村”,这样不但会影响“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将会影响干群关系的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基层政权的巩固。

一、当前一些村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发展集体经济观念弱化,氛围不浓。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干部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逐渐淡薄,认为党的政策是鼓励发展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已经过时,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也有人认为现在国有企业都改制了,各级都在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再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走回头路,不合时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对村的集体经济建设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这些错误认识严重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是尽管有些村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上作了一些改进和完善,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触动,这种模糊的制度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导致村民对村集体资产的好坏不关心;二是管理难度加大,不同程度出现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使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了信心。由于集体经济在体制上存在先天不足,导致集体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同时村干部领导水平低下,思想作风不正,素质不高,管理不善等原因挫伤了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三是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而且往往只负责核算,不履行监督职能,村干部的行为失去了监督。

3、村干部思路不活跃,认识不足。有的村干部只会怪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好政策,怨天尤人,只抱怨工作难做,干部难当,他们对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思路未激活,“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方面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对发展集体经济束手无策,领导无方,感到前途渺茫、日子难混。殊不知,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优势可找、都有潜力可挖。

二、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对策与思考

1、理清思路,努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大力开发集体资源。山林资源优势明显的村,可发挥现有的速生林等主导产业优势,使之上规模;田地资源较丰富的村,须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引导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提高农业效益;二是做好“以地生财,筑巢引凤”工作。通过招商引资,建工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办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三是开展物业租赁等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按照科学利用的原则,发展物业管理等有偿服务业?熏对那些集体闲置的土地、林场、渔塘、房产等实行租赁经营,积极实施项目开发,兴办各类集体经营项目,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合水镇高河村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较好的经验,他们充分发挥本村交通便捷,地理条件优越等优势,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高河村集体经济原来比较薄弱,两年前年收入仅1.9万元,针对这一情况,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干部千方百计想办法,切实把壮大村集体经济,尽快脱贫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为改变高河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近年来,驻村工作组和村党组织根据本村实际,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使村级集体经济步入良性发展阶段,促进了村集体经济较快发展,主要包括:(1)大力招商引资办厂,现在高河村高流河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总面积是2500亩,首期开发1250亩,已完成征地300亩,目前已有4家企业先后落户高河工业园区。其中有投资1200万元的豪庭家俱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的云板业有限公司、投资1600万元的志广钢业有限公司,还有投资1500万元的顺联肉类加工厂项目。(2)发挥高河千年古墟的效应,每年农历五月初四成集日的高流河圩,其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招惹万人赶集,中外游客慕名而来,观光购物,打造以高河的风姜鸡、艾头鸡汤等主要饮食品牌,拟建高流河饮食服务一条街,村委会建饮食商铺12个单元间,以出租形式发包给商人,把高流河地带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文化品位,以饮食、休闲、商品流通于一体的繁荣集市,以全力打响高流河旅游品牌,使高流河墟成为全市旅游文化产业的一面旗帜。(3)利用闲置的房屋、地皮,以集体所有的山林、水体、河滩等通过租赁、改造等形式,实行业主经营,集体一次性或分收取土地租金,盘活资产,提高利用率,增加集体收入。高河村通过市建设局挂点的“十百千万”干部穿针引线,立足本村丰富的蚕桑资源,多方争取资金建了高河蚕茧收购站,该项目不仅方便了周边群众卖蚕茧,而且为村集体带来1.9万元/年的收入。现又通过工作组和村委会向上级政府争取资金,在离旧村委会不远的地方兴建一幢新办公楼,新办公楼已经启用,将村委会旧办公楼出租,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8万元,目前高河村主要的集体经济收入有:鱼塘、山地、厂地、花卉场、旧办公楼、蚕茧站等出租项目,预计2007年村集体经济增加到7.2万元。

2、大胆创新管理机制,形成良好发展局面。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上?熏严格村级各项管理制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一些发展项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项,须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成立村民议事会,全体村民参加,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制度,严防挪用集体资金,建立议事机制,提出并公开讨论村事务,提交村党支部研究决定,同时,监督村集体资产运营情况。大力宣传新形势下带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先进典型,形成良好创业氛围,共同营造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以项目促发展,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3、选准村级领导班子和干部,强化培训提高。一是注重德才兼备和群众公认的原则,真正选把有能力、有本事,会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二是注重优化班子结构,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龄、知识、优化村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实现村领导班子的最优搭配,达到知识互补、性格相容,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三是开展系统性培训,培训对象要覆盖村干部、村党员和全体村民,并根据不同对象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培训内容要涵盖思想政治、政策法律、手艺技能等,并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确定内容,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培训主体可邀请党政领导、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作培训,地点可在村委会、田间地头等,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篇8: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1 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村集体自主创收收入对资源的依赖性过强, 收入不稳定

2010年村级集体自主创收收入4 986万元, 村平均收入19.50万元, 而2009年村级集体自主创收收入仅为2 985万元, 村平均收入11.66万元。2010年较2009年村平均收入增加近8万元。由于2010年村级集体资源续包处于高峰期, 集体经营性收入相对较多;2009年村级集体资源续包相对稳定, 集体经营性收入相对较少。有的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合同一定多年, 合同签订当年有收入, 其他年度无收入, 造成村集体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增长。

1.2 受地理、区位和资源条件限制, 大部分村几乎没有收入

临近城镇、集镇近郊的村, 其区位优势明显, 二、三产业发展较好, 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地处腰部、沿运地区的村, 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有的还是“空壳”村。地处东荡西湖的村集体水面、“四荒”等自然资源丰富, 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发包的村, 集体经济实力较强, 反之, 则比较薄弱。

1.3 村集体资产逐年增加, 但自我发展增加份额不大

2009年全县村级集体资产总额71 652万元, 2010年达86 252.49万元。虽然村级集体资产呈上升的趋势, 但从增加的资产看, 上级投资的“通达”公路建设、村公益事业建设、泵站建设、桥梁闸洞建设等非经营性资产占的份额较大, 而给村级集体带来收益的经营性资产增加较少。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条件薄弱, 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在农村税费改革、企业改制等一系列改革进程中, 部分村历年积累的集体资产基本拆分殆尽, 村办企业全部进行改制, 集体资产大多已处置。为了化解村级债务, 不少村将集体的林木、经营性资产等能卖则卖, 村级集体统一经营近乎空白, 特别是地处沿运腰部地区, 自然资源匮乏, 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 又无人才资金等基础条件, 发展集体经济尤为困难, 大部分村完全依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来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根本谈不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从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来看, 全县没有一家集体统一经营的龙头企业, 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出租集体资产、发包资源来获取一定的租金、承包金, 不能将集体资源转化为资本。部分无集体经济收入的村经济运行主要依赖“四靠”, 即村级运转靠“补”、债务偿还靠“拖”、公益事业靠“捐”、基础设施建设靠“要”。2010年全县村级各项赞助性收入481万元, 超过集体资产租赁收入, 成为村级集体经济新的支撑点[1]。

2.2 干部思路不宽, 阻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2.2.1“难”字当头。

有些村干部对集体经济的理解比较片面和滞后, 缺乏创新发展意识。感到事事都难, 无从下手, 无法下手。有些村干部只怪没有资源, 没有资金, 没有好政策, 只抱怨农村工作难做, 干部难当, 对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思路不清, “老办法不能用, 新办法不会用”, 对于如何发展集体经济束手无策。

2.2.2“怕”字作怪。

由于村级换届任期偏短, 一届任期只有3年, 大多数人在任时只求平稳过渡, 怕搞砸了受埋怨, 怕搞垮了受连累, 怕背上新的债务, 思想上顾虑重重。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特别是近几年来村干部的报酬和村级运转有了基本保障, 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村干部尤其是主要干部的惰性, 缺乏创新发展的精神, 发展观念滞后, 发展经济的思路少, 积极性不高, 导致村级集体经济一直不能取得创新和发展。

2.2.3“事”字缠身。

凡是牵涉到农业农村方面的工作, 都要靠村干部去执行。近年来, 新农村建设、全面创建小康、计划生育、征兵、农业政策性保险和新农合资金的收取等, 事务多、突击多;加之宝应县组级干部全部精简, 村干部大部分时间忙于事务, 根本没有精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2.3 村级债务多, 阻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截至2010年底, 全县村级债务总额38 387万元, 村平均149.37万元。债务过100万元的村就有114个。沉重的村级债务, 严重制约村级经济的发展, 也牵制村干部相当大的精力, 部分村级班子很大部分的精力用于应付偿还债务, 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2.4 政策不配套, 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 但也使村级集体收入锐减, 原先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转还能由“三提”来解决, 现在只能靠上级转移支付支撑, 村里资金运转困难, 村干部待遇偏低, 而现在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来优化村级发展环境, 拓展村级发展空间, 促进增收。许多惠农项目需要村级配套资金, 更加重了村集体负担, 形成新的债务。加之宝应县的区域因素, 许多惠农政策享受不全[2]。

3 发展对策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 也是建设现代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3.1 拓宽思路, 挖掘增收潜力

3.1.1 抢抓机遇。

鼓励村集体结合土地复垦、低产田改造、中心村庄建设等相关政策, 争取各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配套扶持资金。以项目建设代替传统的资金扶持, 变“输血”帮扶为“造血”帮扶, 集中力量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1.2 利用特色资源。

鼓励村集体依托特水种植、特水养殖、高效农业、规模饲养等农业资源优势, 采取入股、租赁等形式, 带动农户或联动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发展现代农业。鼓励村集体依托水乡特色的资源优势, 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和生态观光农业, 实现旅游业与农业、文化有效对接, 延伸产业链, 拓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3.1.3 发挥区位优势[3,4]。

鼓励城、镇周边村用足用好留用地政策, 发挥征地补偿费资金优势, 依托城镇及工业集中区兴办标准厂房、仓储、市场等二、三产业载体, 吸引外来投资, 开展物业租赁经营, 发展现代服务业。

3.1.4 推动服务创收。

依托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这个载体, 积极鼓励村集体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为农户提供生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商标使用、信息提供等服务中获取收益。鼓励村集体以土地经营权、资产、资金等参股由能人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从合作社的分配中获取收益。

3.1.5 发展镇脉经济。

鼓励村集体加强与本村外出工作的国家、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密切联系, 共同谋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蓝图, 破解发展难题。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引导农村外出经商能人带资金、带项目、带经验回村创办、领办集体经济实体, 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3.2 盘活要素, 培植发展后劲

3.2.1 整活存量资产。

对于闲置的村部、学校、设备等集体资产, 要积极整合, 以公开招标形式实行买断、租赁经营, 或以投资入股形式参与企业经营, 提高闲置存量资产的利用率。

3.2.2加大开发“四荒”资源。

对于村集体统管或农户承包的荒水、荒地、荒滩、荒堤等资源, 鼓励经营管理能手、种养大户进行规模经营, 或采取合股经营的形式进行开发。村集体也可以对“四荒”资源进行改造, 发展“小五场”, 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3.2.3 不断提高经营性资产效益。

通过不断完善资产有偿使用制度, 确保村集体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要依托镇农村集体资产招投标中心这一平台, 通过公开招投标, 提高标价, 增加资产收益。

3.3 改革创新, 增强发展活力

3.3.1 按照村民组织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职能相分离、村企分开的原则, 以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为重点, 创新集体经济组织[5]。

努力把发展农村“三大合作”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 逐步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成为“产权明晰股份化、权力分散民主化、经营管理公司化、以人为本合作化”的社区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3.3.2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 逐步推行“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 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实现保值增值。

3.3.3 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创新。

在对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清理、确权发证和建立“三资”管理台账的基础上。依托各镇农经管理服务中心, 健全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制度, 建立“三资”监管网络, 加强对村级集体“三资”的服务和动态监管。

3.4 落实政策, 加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

3.4.1 强化项目支撑。

县国土、农业、财政、发改、交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要将涉农资金和项目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 并向上级部门争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奖励资金。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延伸农村服务链条, 创新服务方式, 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力度。

3.4.2 鼓励结对帮扶。

结合扬州市新一轮结对帮扶活动, 加大县直部门、企业的帮扶力度。推进村企共建, 鼓励村企自愿结对, 实现双赢, 企业可与结对村合作开发, 兴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其他配套设施。

3.4.3 支持存量盘活。

对因招商引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征用土地, 村集体留用部分的补偿费、协调费优先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村集体建设用地, 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证, 允许其依法按规划使用土地开展生产和经营, 促使集体土地资产获取更大收益。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耕地, 要归村集体管理使用。村庄整理、建设用地复垦节约的土地调剂为建设用地和获得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要优先用于该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征用城镇规划范围内集体土地, 按一定比例将批准的建设用地留给村集体按城镇规划依法发展非农生产和经营。

3.5 规范管理, 完善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机制

3.5.1不断强化村级民主管理。

按照“四议二公开”的要求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规范集体资产租赁和资源开发。村集体以“三资”入股的, 要把好折股量化关、制定章程关、收益分配方案关、集体“三资”监管关。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 要明确经营者的经济责任, 要规范签订各类经济合同, 并严格兑现合同, 确保集体收益权。

3.5.2 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建立村企分开的财务管理体制,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村级集体名义建立的各种服务组织要独立建账、独立核算, 防止新增村级债务。村级集体领办的专业合作社要严格按照农业部颁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建账建制。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下属经济实体的财务要推行“村账镇管”制度, 坚持持证上岗, 进一步完善村级资金财务“双代管”制度, 规范“双代管”操作程序, 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坚持村级村务、财务公开制度, 及时、准确、真实地公开财务信息。

3.5.3 积极稳妥化解村级债务。

清理核实村级债权、债务, 摸清债务家底, 对不良债务要通过争取财政化债、收欠还债、核销减债、拍卖还债、划转冲债、减息止债等多种途径进行有效化解。对过去垫付的农业税和特产税尾欠要严格按税法规定缴清, 从而达到增加集体收入, 维护税法的严肃性的目的。对村提留和乡镇统筹尾欠要根据数额大小和农民承受能力, 制定还款计划, 采取说服教育与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依法清收, 达到壮大集体经济的目的。对村级债务达到一定规模的村, 要实行动态监测, 落实化解村级债务的目标责任制。

3.6 加强领导, 确保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取得实效

3.6.1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要纳入各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加强组织, 强化领导, 村级经济发展规划要逐步实行由镇统一组织、村集体具体实施。各镇、村相应成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 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6]。

3.6.2 加强部门配合。

各单位、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提供一切有利于村级经济发展的便利条件。各镇 (区) 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逐村建立资源库、项目库、信息库, 制订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提出发展模式和思路, 及时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推进集体经济发展。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协作, 寻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突破口, 协助解决土地、规划、资金等问题, 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提供有益指导和有效服务。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 大力宣传先进典型, 营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浓厚氛围[7]。

3.6.3 强化基层基础。

要切实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 着力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员干部的骨干作用和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村干部选拔培养工作, 配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 建立健全村级组织的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加大对村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政策法规知识和经营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村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能力[8]。

3.6.4 强化激励考核。

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村支部书记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各镇要以县委组织部对村支部书记的考核办法为基础, 制定考核细则, 落实负责考核的具体部门, 明确考核要求。总之, 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 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过20万元的村达到95%以上, 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 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得到明显壮大, 整体水平取得明显提高, 发展后劲日益增强, 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不断满足村级运转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祚峰.我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存在问题与对策[J].福建农业, 2004 (7) :6.

[2]杨萍, 黄小兰.关于彭阳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2) :104-105.

[3]李俊英.北京郊区村级集体经济制度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4]崔艺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J].特区经济, 2008 (9) :160-162.

[5]史济权, 卢文明.慈溪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J].宁波经济, 2000 (7) :71-73.

[6]苏小莹.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江苏淮安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3 (3) :98-99.

[7]冯道杰.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分析[J].山东经济, 2010, 26 (5) :35-40, 99.

上一篇:晏子答梁丘据的译文下一篇:做彩泥的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