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2024-04-08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共14篇)

篇1: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既能看的见,又能听的见,还能动手操作。在组织的这节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掌握常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的有机整合也必能进一步促进现代技术教育的发展步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实施应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这里所谓“主动”,是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地位和态度;这里所谓“合作”,是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所以,“探究”是教学的基础与核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好的学习并应用它们到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我深刻认识到,小学阶段信息技术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和方式,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对于信息技术基础来说,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升华,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所涉及的软件基本上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软件,如信息的获取中要用到的浏览器,信息加工等,我们在上有关这些软件的教学内容时,不能只是以前所学简单功能的复述,这样会使学生觉得老师教的东西都是他们已经会的(事实上也有学生在课后反映所教的东西早就会了),从而没有学习兴趣。我们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设计的教学内容要符合我们的实际需要,且学生不经过认真探索是不那么容易解决的,以此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要灵活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用得最广的教学方式便是任务驱动式教学,主要学的是计算机操作能力,学习操作系统及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等。在教学中普遍采用”操作演示----任务驱动做练习----评价”的方式,在教学中会设计若干任务,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来使学生掌握各种技能。

在课程标准的学习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平时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深刻意义。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提倡终身学习,我们只有教会了学生怎样学习,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时时、处处进行学习,也只有达到了终身学习,才能在以后的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篇2: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南安市下房小学

黄雅云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是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和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和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和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1)2)3)4)5)6)7)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展开写作、绘画等活动,制作电脑作品。

学会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

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学会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机器人,体验“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控制动作”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好的学习并应用它们到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去献身教育事业。

通过学习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多设计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除此之外,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不仅如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 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 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篇3: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一、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 教师教学离不开书, 学生学习更离不开书。我校从三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 这一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 因此在教学时, 我们可选取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 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来学到知识。如教四年级学生认识Word时, 就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 再结合动手操作进行自学, 学生几乎都能顺利打开Word软件并参照书本认识其界面。在大部分学生已掌握的基础上, 请学生上台演示并讲解, 遇到共同的问题, 全班交流一起来解决这些难点。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等都能得到较好的培养及发展。

计算机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的工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它的工具性, 制作一些小课件或者教学平台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如在PPT2003的教学中, 学生掌握了PPT2003的基本操作, 教学《综合运用———制作电子小报》时, 教师可以制作一个辅助课件, 利用幻灯片展示上届学生的作品,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作品有个直观的形象, 在此基本上对作品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电子小报的组成要素, 每一个要素可以通过哪个操作来完成。或者也可为本节课制作一个专题学习网站, 让学生根据平台上的提示进行自主学习。久而久之, 学生就养成了敢动手、勤动手、爱动手的好习惯, 自学能力也随之增强了。

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 从事学习活动, 互促学习, 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这种教学活动, 将学生置于核心地位, 在与教师或他人合作中, 习得知识, 发展技能, 在发展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

1. 同桌互相学习。

每个学生, 与之距离最近、接触最多的就是同桌了。笔者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就别出心裁地不按原来的教室座位安排学生, 而将程度相当的两个学生安排在相邻座位上, 让他们彼此相互合作, 互相激励, 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从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不仅达成个人绩效, 提高学习效果, 也完成两人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 依据学习目标, 独立寻找相关资料, 自己阅读与分析后, 通过同桌间的互动、分析讨论, 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 进而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 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 根据教学内容将不同性别、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水平的学生合理搭配组成异质学习小组, 每个人在小组中承担一定的角色, 由小组长组织协调组内成员的关系, 相互协作完成任务。如在Word学习中, 就采用指定编组, 每组由几位负责采集扬州桥信息的是对扬州地形悉有交通资源的学生、几位负责民间故事采集的是有写作功底的学生、几位负责制作成果展示的是有计算机操作基础的学生组成。

其次, 合作学习必须是目标明确井然有序的学习。如在《遨游因特网》一课的教学中, 笔者在进行“认识浏览器”操作之前向学生出示了三条活动要求: (1) 小组集体观察浏览器的窗口, 讨论这个窗口和我们以往看到的窗口有什么不同? (2) 小组协作, 一起来探究启动和关闭浏览器的方法; (3) 想一想:除了在桌面上能找到浏览器外, 你还能在哪里找到它。完成后组长填写好学习记录表。对这三条要求先让学生齐读, 再逐条理解, 这样就避免了合作学习的随意性、盲目性, 使活动具有目标性, 让小组的全体成员都能为一个明确的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

篇4: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目前,教育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阶段学生接受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性较强,对学生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何在目前学生主体的情况下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1.以学生喜好为基准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

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是其学习态度的决定因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大量实践性的内容,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需要注意,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展开课堂教学。比如,现阶段的小学生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动画片有较大的兴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教学生使用画图工具时,可以先让学生熟悉各类工具的使用,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角色利用画图工具画出来,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也能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2.与其他科目相结合开展教学

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同的科目,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合理利用其与其他科目的联系能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教授学生PPT相关内容时,可以与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协商,让教师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完成教学,然后在上信息技术课程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某老师今天上课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吗?”而后问学生:“那你们想不想学会这种方法呢?”然后引导学生进入PPT相关内容的学习。

二、优化课堂结构

目前,许多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依然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法,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这种方式已经完全不适用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以身作则,以各种创新的课堂结构完成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开展教学活动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原则,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心智发育正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其好奇心与探索欲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篇5: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能力标准》是规范和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

基本内容则是根据两个要求根据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的五个维度,进行系统的阐述。

实施要求是从各级地方政府、学校、教师个人的角度对《能力标准》的学习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术语表是本标准中的有关系术语的解释,让我们更能理解常用术语的基本含义。从总体内容看,《能力标准》主要学习一个基本要求和一个发展性要求,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而发展性要求则是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针对两项要求,我觉得,要做一名自主发展型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掌握教师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制作课堂教学的课件、具有简化教学的动画、具有针对性的微课等;能根据课件、动画、微课等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

2.会利用word、excel等软件。利用常用 软件制作教学案,进行测试统计,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3.能掌握基本信息技术装备的简单使用。特别是电脑、多媒体、白板、网络等常用设备的操作。确保在备课中、课堂教学中正常使用这些设备辅助教学。

4.能引导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技能进行有效学习。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积极应用网络技术,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

5.能合理整合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的教学。理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的特点,合理安排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达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

6.会应用信息技术使用本校或是城域网中的服务平台。现在教学中利用平台整合知识的方面已很多,我们要充分学习相关知识,利用相关平台实现教学的远程监控。

篇6: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通过培训学习,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现有了新的认识,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同时对我们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使我们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在这短短的培训中我收获颇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只有3500字左右的内容,包括总则、基本内容、实施要求和附录,术语表四个部分,总则是概括的告诉我们,《能力标准》是规范和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基本内容则是根据两个要求根据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的五个维度,进行系统的阐述。实施要求是从各级地方政府、学校、教师个人的角度对《能力标准》的学习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术语表是本标准中的有关系术语的解释,让我们更能理解常用术语的基本含义。

本次网络国培主要学习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内容是信息技术对于学科教学的辅助作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英语学科教学设计、做温暖教育的践行者等课程。通过学习,我了解了信息技术在课程中是作为辅助工具的,并且要对一堂课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设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并且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更加用心去关爱学生、用心呵护学生、用温暖去爱护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路上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更加快乐。

一,在本次培训中提交和参与了坊内主题研讨活动: 1.对于人教版七年级英语第五单元助动词教学的一些感悟 2.这次学习很不错,还能用平板和手机进行学习3.手机学习很方便

4.教学目标的精细化能够让老师更加深入的把握教学过程 5.七年级的英语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基础

6.七年级的知识点比较简单,可以把知识点进行整合

7.对于七年级学生开展课外英语阅读,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8.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9.如何能够提高完形填空的得分率呢?

10.英语学习需要大量输入,但是学生的输出量并不好,怎样才能提高呢? 11.完形填空解题技巧

12.怎样提高学生对于短语的记忆和使用呢?

13.对于人称代词的使用方法和掌握技巧,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14.对于句型转换又再次出现在中考内容中,大家有什么想法? 15.对于日期的学习,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呢? 16.对于过去式的讲解有没有好一点的方法?

二,参加的主题研讨活动:

1,如何处理每个单元Section A 里的2d。2,玩转ppt,寻找课件达人。3,收集教学案例资源共享。4,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5,教师应具备的搜索技能。

三,通过参加研修活动、坊内答疑的主题研讨以及学科论坛交流,个人在教育教学中的思维更加活跃了,对于课堂教学以及各类题型的把握、知识点的讲解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于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课堂整体的把握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既更新了知识又拓展了眼界:

1,随着手机的普及,APP成为每一个人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软件。通过专题介绍应用案例的形式,帮助大家更好的将APP应用于移动教学。学习资源管理案例、基于移动设备的资源管理与分享、英语学科:写作课的新方式、走向移动学习案例等。

2,即时通讯工具具备非常广泛的用户基础,或将成为了移动学习应用软件的主流。通过专题介绍应用案例的形式,帮助大家更好的将即时通讯工具应用于移动教学。利用QQ群和云盘分享学习资源和实现远程课堂,利用微信群开展“为你读诗”等移动学习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把学习资源送到学生手中、组织投票问卷活动、开展个性化学习、设计课堂小测验,以及移动互联时代的学校信息化新思考等。

篇7: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一、学习概况

大家在这次培训活动中,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操作熟练与否,都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及时完成作业,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鲜的理念。通过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李源田处长的讲座提示我们,要用技术改变教学,即技术为我所用,教学因我而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马九克,五十多岁的教师,全国到处留下了他讲微课,MOOC,翻转课堂的声音。他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五十岁出头才开始学计算机,每年写一本计算机使用专著。说明什么呢?不怕起步晚,只要用心去做,多角度思考问题,多层次分析问题,多渠道解决问题,深层次总结问题,不怕不成功的。在他两天的office的应用讲座中,几乎无人请假。

二、学习收获

微课,微信,微博……,在微时代的今天我们该怎么办?等待观望定会被时代抛弃,迎面拥抱才是我们的抉择。微课时代号称是教育的一大变革,教师教的方式变革,学生学的方式变革。新时代的教师只有赶时髦了。

慕课,在线的,大规模的,开放的课程,改变了学生坐在教室接收教师攒手知识的学习方式,学生凭借移动工具,在家里,在公园,在广场,收看老师上传到平台的微视频,然后去根据老师的问题寻求答案。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小交流、探究。课外学知识,课内解决问题。把传统课堂教学反过来,就叫“翻转课堂”。微课程支撑慕课,翻转课堂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

在这次培训中,除了理念上洗脑外,也见识了几款好用的功能强大的软件,如卡秋莎,美化大师等,是制作微课的很好的软件。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自己全身心努力,做出了让自己很满意的作品。

在今后的教学中,尽可能将所学到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把所学到的技木服务于教学,把所学到的技巧传递给需要的人。

三、今后的打算

在微时代学校应加强的工作。

1.教师的微时代理念的渗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2.学校必须进行软件升级。把Office2003升级到Office2010及以上版本。

篇8: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心得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人类已经迈入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对各类人才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普遍关注。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起步相对较晚, 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相对比较落后, 中小学校严重缺少既懂教育基本理念, 又精通当代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教师。因此, 如何合理设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体系, 提高学生追求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性, 以及如何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方面教师的教育水平, 等等, 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结合教学实践, 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信息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 并对信息技术理论课和技能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2.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就是指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信息技术课内容丰富, 包含多种课型, 因此教学方法种类繁多, 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其中几种教学方法, 而且要建立可以成功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体系。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 (1) 讲授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进行讲授, 并且对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 (2) 讲授中不仅要注重口头语言的表述, 还要注意配合表情语言及体态语言对信息的传递; (3) 学生在倾听与反馈中构建知识体系, 因此, 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注意尽量借助一些直观手段, 如某些媒体、实物, 边讲授边操作、演示。

(2) 教练法。信息技术教学中采取教练法的主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 围绕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以信息活动、操练技能为主的学习活动, 并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操练中进行个性化指导与帮助, 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熟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教练法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和主动学习,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而提高认识, 完成学习任务, 并且鼓励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3) 讨论法。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讲, 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讨论法则可以帮助老师有效地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所谓讨论法, 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 以小组为单位, 围绕一定的问题和内容, 展开讨论、对话和辩论等。在此过程中, 学生互相启发, 可以快速提高认识能力, 教师要根据讨论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形式的讨论。

(4) 范例教学法。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角度看, 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但从学科的角度来看, 则应该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 建立对信息技术的整体认识和全局观念。范例教学法强调这种基本结构、整体观念的培养, 主张范例应具有针对性, 将范例当做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突破点, 因此有利于将学生的知识结构串成一个整体。

3. 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理论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 但是教师在讲授时面向的是全体同学, 很难实施个别化教学, 也难以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原则难以得到实施。此外, 讲授法缺乏主观性教学活动, 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利用一些情境化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1) 故事情境。教师可以以课本为蓝本, 利用一些包含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的故事情境作为开场白。这样, 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其积极性有所提高, 同时也能加强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 竞争情境。竞争无疑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教学中, 应面向全体学生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 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 用竞赛来消除学习的枯燥感, 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悬念情境。在理论课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悬念情境,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述VB程序设计中分支结构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创设“赌博”情境, 即让学生猜单双号, 通过一定的设计让学生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赢过计算机。这样的悬念情境可以很好地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加深其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4. 信息技术技能课的教学方法

技能课是一种以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使用计算机及操作各类应用软件的能力。技能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反复练习 (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练习) 中熟练操作, 进而掌握技巧、总结规律并形成能力迁移。然而,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容易将其狭隘地理解为软件操作课。实际上, 技能课中关注的技能训练不等同于技能化倾向, 其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及情感态度的形成。根据设计内容的具体情况的不同, 以及学生基础与能力的差异, 技能课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授课设计。

技能课强调操作的方式, 应以操作示范为主、讲解为辅, 讲解时提示操作要点与步骤, 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练法。一节技能课中涉及的可能是单一的技能, 如搜索技巧, 也可能是组合的技能, 如文字的格式调整包括字体、字号、行距等的调整。对于一个连续性的技能任务, 分散联系的效果优于集中联系;对于不连贯的任务, 则应尽量采用集中联系;对于操作不太复杂且组织性较强的任务, 集中练习的效果优于分散练习, 相反, 则应采用分散练习。

与理论课相比, 技能课中学生的差异性更加显著, 除了兴趣方面和态度方面外, 还有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采用同样的教学办法必然不能满足全部学生的不同需求。利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地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技能水平之间的矛盾, 解决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 实现因材施教。

篇9: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一)为指导各地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规范引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以下简称:能力标准),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类似培训时可参照执行本标准。

(二)《课程标准》综合考虑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差异,旨在满足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起点教师的能力提升需求,推行“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选学机制,确保按需施训。

(三)《课程标准》要求实施主题式培训,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促进各地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推行网络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四)《课程标准》依据能力标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设置“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3个系列的课程,共27个主题,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五)《课程标准》对教师在培训中的实践任务和学习成果提出明确要求,旨在推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协同开展教师应用成效评价,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工作,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切实得到提升。

二、课程目标

(一)“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在网络教学、移动学习等信息化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综合素质。

(三)“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树立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意识,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学会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及区域研修,养成网络学习习惯,促进终身学习,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三、课程主题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分别设15个和9个主题,由技术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课程主题构成。“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课程设3个主题,对应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主题。培训机构要依据课程主题,分学科(领域)开发课程,供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能力起点的教师选学。

(一)依据技术素养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树立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适应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学会操作常用信息技术设备,运用通用软件和学科软件,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制作等。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

(二)依据综合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在整体教学流程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讲授、启发教学等;“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和移动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依据专题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关键环节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教育教学实效。其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重点关注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导入、讲解、技能训练、总结与复习、评价等教学环节;“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重点关注网络和移动学习环境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任务设计、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学习过程监控、学习评价等环节。

(四)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主题开发的培训课程,其内容重在帮助教师利用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社区等,有效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协同备课、经验分享、课例研究、专题研讨、教学反思等校本及区域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主题及代码列表如下:

四、课程建设要求

各地要根据《课程标准》,建设一批能够符合地方实际,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培训机构要注重与中小学合作,重点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典型案例资源、微课程资源,加工生成性资源和校本特色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

(一)要切实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工作。探索利用测评工具,分析诊断不同地区、不同能力起点、不同学科(领域)教师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

(二)要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以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为主线,以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和关键环节为重点,以改善教育教学行为为目的,将技术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三)要适应开展混合式培训的需要。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根据开展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要求,合理设计教师实践任务,科学设计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教师学用结合。

(四)要注重分学科(领域)开发培训课程。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特点,确定培训课程内容,运用典型案例,帮助教师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重难点问题。

(五)要依据课程主题开发具体课程。按照课程主题说明,选择全部或部分内容要点,参照课程示例,设计具体课程。同一课程主题下,可根据需要设计多门课程。要特别关注实践任务、案例资源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六)要遵循课程目标、内容与评价的一致性。课程目标须体现课程主题描述的相关内容,具体可测。要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契合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要合理设计评价指标和方式,确保有效评价学习效果。

(七)要符合相关技术和格式要求。音视频、多媒体课件、文本、动画等课程资源要采用通用格式与标准,具有兼容性,保证学习者能够使用不同浏览器与通用播放软件进行学习。为便于课程规范管理,所建课程应按统一模板(附件2)进行说明。

(八)要提供功能完备的课程运行平台。平台须具备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等研修功能,满足混合式培训需要。具有充足的网络带宽,能够有效实现多网联通。

五、课程实施要求

(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审核遴选工作。要依据《课程标准》,本着“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对拟纳入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课程进行认真审核,遴选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要将课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遴选的重要条件。要将一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满意度,作为课程评审和培训机构调整的重要依据。

(二)各地要在训前测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多套培训课程组合菜单,便于教师选学。要合理配置技术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和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以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为重点,技术素养类课程原则上不超过规定学时的三分之一。要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教师培训服务信息,组织教师选学。

(三)各地在课程实施中,要加大培训模式创新力度,推行将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重点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现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培训机构要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要分工协作,分级建立培训者队伍,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要将培训重心下移,以校为本,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附录

术语表

1.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

2.通用软件:是指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通用性软件,例如办公软件、即时交流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等。

3.学科软件:是指特别适用于某些学科的软件,如几何画板、在线地图、听力训练软件、虚拟实验室等。

4.数字教育资源:是对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主题学习资源包、电子书、专题网站等各类与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资源的统称。

5.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泛指以信息技术支持为显著特征的教学形态。

6.技术资源:是对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资源的统称。

7.网络教学平台:是对能够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支持的网络平台的统称,如网络资源平台、网络互动平台、课程管理平台、在线测评系统、在线教学与学习空间等。

8.移动设备:是对便携式计算通信设备的统称,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9.评价工具:是指开展评价所使用的各种支持工具,如试卷、调查问卷、测试量表、评价量规、观察记录表、成长记录或电子档案袋等。

篇10: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通过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课程,让我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技术能力迫在眉睫。网络、计算机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他们与学科之间的深刻联系,它们为教学创造的不一般的教学环境。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学习如何规划主题单元设计,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单元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化解了平日教学中的不惑、不解。平日教学中对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实施、单元评价、研究性学习,主题问题,专题问题搞不清楚,通过学习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对于计算机的操作问题有了进一步提高。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可以改变陈旧的教材观和教学观,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也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教师的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更快,更好的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通过这次培训,我看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学习过程结束了,但学习还在继续,今后,我会把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电子商务专业的教研教改中。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我们今后教学的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式,利用“评价量规”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篇1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岩硐完小李春杰

2012年10月25日在岩硐完小教师会议办公室,我和全体数学老师一起参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小学数学老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

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学中做,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

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篇1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参加业务学习,了解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知道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基本特点、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高了思想认识,转变了教学观念。现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通过学习,我体会到语文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 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的语文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这体现在个关注学习内容的客观性的同时,更关注情感态度、过程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关注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关注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习者主动地去探索所学知识,能主动地、有个性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应坚持学生本位,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丰富的想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以关注学习者的发展为核心,将学习主体——学生作为主体,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设计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三、学习后,我体会到在教学中注意学习习惯和学习方 法的引导使很重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材应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活动中,注意观察、学会倾听、指导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控教学活动,能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发挥学生的特长;教师与学生积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的交流,既能达到知识水平的认知交流,又能达到情感价值方面的情感体会,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使我正确认识了新的学习方式的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新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不受他人支配,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它主要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学习。它体现了学习的交往性和互动性。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学习专题,探究学习知识。它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在教学中,应准确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

总之,通过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我提高了自己的思想

篇13: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一、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中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家海涅克曾经指出,仅对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做一些粗略的分析,也可以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选择和运用。学习者特征与具体学科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是指影响学习者学习有关学科内容效果的心理和社会的特点,可以影响教师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及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在西藏,开展学习者特征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学习风格。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之前已经具备的起始能力,来准确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学活动的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所有活动都应该促进学习者的“学”,因此,在开展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西藏,小学生受年龄、性别、信仰、文化和生活习俗等心理、生理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学习个体之间既表现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稳定特征,又表现出多样化的差异。在西藏小学教学实践中,农牧区与城市的学习个体认知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即使同一地区的学习个体,在学习风格、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方面也会表现出诸多的差异性。因此,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必须有效分析学习者特征,以便使教学设计与学习者特征相匹配,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最优学习效果。

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学习者特征分析过程中,分析学习个体的共性特征可以为优化集体化的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分析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则能够为个别化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中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分析学习者特征主要是分析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始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

1.西藏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分析

认知发展是指学习主体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对于小学生认知发展特征的分析,当前最著名的理论就是皮亚杰关于学习主体认知发展阶段的学说。皮亚杰将儿童个体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的年龄一般为0~2岁,是儿童智力与思维的萌芽阶段。前运算阶段的年龄一般为2~7岁,儿童头脑中有了具体事物的表象,能进行直觉思维和初级的抽象,能理解和使用从具体实际经验中获得的概念。具体运算阶段的年龄一般为7~11岁,儿童的思维水平有了较大的变化,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可以借助具体事物和形象的支持来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的年龄一般为11~15岁,儿童的思维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逐渐摆脱了具体实际经验的支撑,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除以上年龄和智能因素外,还有情感因素。情感是在儿童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发挥作用的,情感和智能是平行发展的。情感因素对少年儿童的认知具有调节功能和价值决定功能,可以决定学习个体是否主动、努力地施展智能,影响到少年儿童对学习目标的选择及获取知识的速度。

根据以上学说,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思维发展都是从具体到抽象。因此,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教学系统设计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形象、生动地将少年儿童能够理解的具体事物或概念作为他们进一步认识抽象事物的基础,引导他们的思维水平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

2.西藏小学生的起始能力分析

学生的起始能力主要是指其在开展某一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前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学习个体对于即将开展的新学习活动是否已经具有必备的认知能力,还需要给学习个体开展何种复习内容的学习活动;二是了解小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内容已经掌握的程度。学生起始能力的分析是学习者特征分析的重点。实际上,每一名学生在开展新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时,都会把曾经学习过的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带入其中,因此,学生起始能力是其开展新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必须进行有效、准确的分析与把握。

综上所述,学生起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活动起点的确定,决定着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开始层次。因此,在西藏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时,教师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来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即学习的起始能力。分析小学生的起始能力主要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分析小学生的预备能力、目标能力和学习态度。

第一,西藏小学生的预备能力分析。分析预备能力的目的是要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开展新知识与技能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前提知识与技能。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为掌握学习者是否已经具备了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新学习内容和个人教学经验来恰当制定教学活动的教学起点,将起点以下的知识与技能作为学习者的预备能力,并据此编制测验题或设计测试活动,测试学习者对预备能力的掌握情况。

第二,西藏小学生的目标能力分析。目标能力是指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新内容已经掌握的程度。学生很少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完全不了解,分析目标能力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其必须学会的知识与技能的程度。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对学习者目标能力的准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恰当地确定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教学系统设计强调教学效果的评价以预先确定的学习目标为依据。我们可以在学习者旧的学习活动结束时,以新学习内容的学习目标为基础恰当编写包含与旧知识联系密切的新学习内容的测试题目或测试活动,来检查学习者对即将学习新内容的目标能力。

第三,西藏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分析。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对学习内容的偏好、误解或个体情绪等。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所持的态度往往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可以使用态度量表,也可以采用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的优势,将复杂、枯燥、抽象、主观的学习内容变得简单、生动、具体、客观,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西藏有些小学生中,就是因为喜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而喜欢相应的学习内容。

在西藏实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预备能力分析、目标能力分析和学习态度分析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3.西藏小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

学习风格是学生在较长的时间段内所具有的持续稳定的具有明显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学习风格的分析,尤其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美国圣约翰大学的邓恩夫妇认为,学生的学习风格主要由环境、情感、社会、生理和心理五种要素组合而成,并在学习个体接受、存储和应用其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目前主要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个别化学习或合作学习。西藏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共享,为全面开展个别化教学提供了物质保障。在每一种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小学生都通过自身的接受能力来感知学习信息,并对感知到的知识和技能做出获取、收集、存储、处理和交流等反应。而小学生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不同小学生对学习信息的处理速度不同,对教学刺激的感知程度和反应速度也不同。因此,要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学,就必须恰当分析学习个体的学习风格,从而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小学生提供适合其学习特点的学习规划、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是学习个体的心理特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学习者感知不同的教学刺激,对不同教学刺激做出反应。近年来,控制点作为影响学习者学业成就的一种人格因素日益受到重视,可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学习者认为,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及学习效果可以由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决定。而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学习个体则相信,学习结果受命运、机遇、同学、教师、家长决定。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我们一般可以这样认为:内部控制特征明显的学习个体往往学习成就动机较高,外部控制特征明显的学习个体的学习成就动机则相对较低。因此,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恰当分析小学生的控制点特征,对于外部控制特征的小学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的特点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另外,近年来小学生的学习焦虑水平也是影响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学习焦虑水平不同的学习个体,应采用不同压力水平的学习要求、测验或测试活动。对于学习焦虑水平较低的小学生,我们可以设计压力相对较大的学习要求、测验或测试活动,以促使其提高学习动机水平;对于学习焦虑水平较高的小学生,我们应当设计压力较低的学习要求、测验或测试活动,从而降低他们的学习焦虑唤醒水平,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根据美国教学技术专家克内克等人有关学习者学习风格的研究观点,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时,最好能准确把握学习个体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1)小学生社会性的需求,如喜欢与同班同学一起学习、需要经常性得到身边同学的赞同等;(2)小学生感情的需求,如需要经常受到表扬和鼓励、能努力进取等;(3)小学生学习环境和个人情绪的需求,如喜欢在教室学习、喜欢在晚间学习等;(4)小学生感知或接受教学刺激所习惯采用的感官,如喜欢通过教学软件主动学习、喜欢多种教学刺激同时作用的学习等;(5)小学生加工信息的风格,如喜欢自定步调的学习、喜欢通过使用辅导材料主动学习等。

4.西藏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又叫学习动力,主要是指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学习动机可以推动学习活动的进行,良好的学习效果又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根据奥苏贝尔关于学习动机的观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加以分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者从好奇的情绪中派生出来的,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是小学生要求理解、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学习个体后天获得的,依赖于学习者特定的学习经验。自我提高内驱力对促进学习活动也非常重要,是学习个体因为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成功的需要。附属内驱力在儿童早期最为突出,是指学习者为了保持崇拜者的赞同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积极学习的一种需要。因此,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当小学生表现出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或学习动机较强时,教师就应该继续学习活动。而对没有表现出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小学生,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小学生不断体会参与学习活动过程的快乐刺激,从而产生学习的动机。

摘要: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小学教学系统设计的所有学教活动都必须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在西藏,小学生受年龄、性别、信仰、文化和生活习俗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个体之间往往既表现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稳定特征,又表现出多样化的差异。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学习者特征分析过程中,应该既考虑学习个体之间共性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又要分析学习个体之间差异性、相对变化的特征。

关键词:西藏,课程整合,学习者特征

参考文献

[1]谢幼如.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1).

[2]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1,8(1).

[3]黄德群,霍彤.现代教育技术[J].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2,5(1).

[4]周一新.初中外来务工子弟语文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

篇14: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师生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切实提高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一、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科学的奥妙。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叶圣陶先生认为,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就要“一使需之切”“一使乐其业”。教师能“寓教于乐”,善于运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准确精练、妙趣典雅的语言进行教学,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或几个游戏的情境,以此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最佳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化难为易,加深印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另外,我将学习信息技术课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较落后的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进行互助。并通过组际竞赛、男女生分组比赛、优秀作品展示会、大显身手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既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注重自主实践,品尝学习的乐趣

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让学生多动手,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而不是靠教师的长篇阔论、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作现场指导。而多操作,多动手,也能对各种基本的操作,如鼠标运用,键盘的使用变得越来越熟。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浓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多了、新了,师生间的氛围和谐轻松,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此外,教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词术语最难被孩子接受,适当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他们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尤为重要。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好。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课程容量大,任务多。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但学到知识,还要学到学习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时刻注意激发保持学生的兴趣,更有效的利用课上的时间,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练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教然后知困。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从而使我们的教育遍地开花,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刘桂桃.奏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三部曲[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02:119-120.

[2]张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程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01:26-27.

上一篇:2011年运管所工作总结下一篇:我做对了作文600字 我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