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22-10-26

第一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6分)

姓名1①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是()

②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③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④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

和能力。

A2.①②;B.③④;C.①④;观三个方面。下面属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可归纳为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D.①②③④。

)

情感态度与价值

ABC.能熟练使用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D.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

3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课标要求信息技术课要鼓励以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以下做法不正确的是(实现技术学习与技

)

A识;.信息技术教师要求学生上历史课前练习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的历史知

B张情绪的课程来进行,这样可以做到有张有弛;.学校学习主要是文化课的学习,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放松、调整学习紧

C

D.信息技术教师鼓励能力强的学生通过编制程序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4.学校举办学生电子小报和个人学习网站的竞赛评比活动。

个目标,教师应引导纠正以下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是(、信息技术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根据这

AB.课余时间交流电脑游戏攻略;C.利用QQ聊天工具向同班同学打听当天的家庭作业;

D.好朋友之间经常交流自己在互联网上发现的黑客工具的使用技术;

5.由班长带头在网上建立起一个班级同学录。

列不符合该要求的做法是(、课标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AB.指导和监督学生在断开电源的情况下对计算机机箱进行解剖分析;

C.打开显示器后盖,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显示器的结构;手进行升级尝试,比较前后效果;.指导学生对一些运行较慢的计算机从硬件配置上进行原因分析,并动

D享的一些资源管理命令。.引导学生学习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搜索、设置安全和共

6将任务按照学生的不同特长(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编程)进行分解、信息技术教师要求信息技术课代表组织全班同学为班级制作班级网站,分配,这体现了()

①采用多样的课程,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

②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

求;

③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④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A7.①③B.②④C.①②和研究性学习。、初中信息要学会使用()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D.③④ A

8、文字处理 B、多媒体制作际问题。、初中学生要学会利用(C 、电子表格)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D、图像处理A9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要遵循“、因特网B、电脑C、电视D、报纸()与创新相结合”的A

10、探究 B、实践C、应用D、拓展浏览和、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要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 ()信息的能力。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A

11、下载.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查看C、发布D传递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12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 B.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价值观是指(.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 A. 有机地结合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C 益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13A. .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③④ B. ①②③②培养环境意识 C. ①③ (D.②④)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二、判断题(每小题12分,共20分)

2、

3、在给班级制作网页活动中,禁止学生在课堂上用QQ聊天工具和陌生人聊天;要求所有学生各做各的, 然后评比;()成;、将班级小测验成绩统计分析工作交给会使用Excel电子表格的学生来完()()4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选修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5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力。

6、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

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

7上无须考虑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在内容选择、()

难度设置

8辅助学习不是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容。、利用BB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交流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9()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允许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 鼓10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要使学生提高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

1出的新要求而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 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2和网络获取、、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

过程。

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鼓励实现技术学习与4创新;、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5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

6.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7.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为中心的状况。

8.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的评价体系。 9.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和与。 10.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11.各学科课程标准是、、和的依据。

四、简答题(31分)

1、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四地”包括哪些方面?7分

2、义务教育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是什么?10分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5分4.目前在全市各县中小学进行高效课堂建设,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开展这项活动的现实意义的认识。9分

第二篇: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解读总结

学习初中信息技术新课标解读学习总结

德江民中

王江宁

通过此段时间对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学习,本人认识颇深,现总结如下:

二十一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的全新社会,也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时代,这就必然向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潜能。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学又是一门有难度的工作,如何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位从事教学工作者应当深思的问题。

过去的课堂教学是由老师教学生学(被动接受),后来发展为我要学——我会学——自主学——互相交流学,这也是教学的必然发展过程。课堂教学模式也由学生的指名、轮流转化为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井然有序的发言变成迫不及待的抢答,课堂教学更民主化,学生有了大胆表现自己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它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我认为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时候用,讨论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绝不能留于形式,以防止教学出现“浮躁与虚假”“课堂教学热热闹闹,结果却为低效”等现象。教学工作也是脚踏实地、不断革新的艰辛尝试与实践,绝不能使“有效教学”成了“面子工程”的化妆品。

新时代,新要求,新挑战。让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每一位同行树立良好的形象,用爱心和睿智去谱写自己的教育人生。

虽然很早以前就参加过课标、教材的培训,但是以前在很多时候只是走走形式,自身并没有真正走进研究与探索中去。现在我校要在开学初对所有的教师要进行专业的测试,我发现我对新课标认识还很肤浅,一次次的自己研究,面对新的体制我在理解新课标时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我不得不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新课标,从而也有了更新的体会。

新教材编写体现了“新”“实”“活”的特点。新主要表现在选材新、结构新;实主要表现在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强调实际运用、更突出实用效果;活主要表现在活用教材,既教材需要整合处理和开发、教法学法要活泼、为生活化学习提供范例。这样既拉近了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关系,更体现了信息技术本身的个性,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与生活更贴近了。

使学生愿学乐学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新教材体现“新” “实”“活”三个特点,在此,我只想谈谈对“活”的认识,“新”“实”“活”三个特点,在此,我只想谈谈对“活”的认识,尤其是在课堂上,如何使一节课鲜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曾尝试这样做:在阅读教学中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尽量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在探索中体验阅读的快乐。情景创设的形式力求活泼生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最好是能够在共同的学习探索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

实践操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感情体验的过程。老师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所谓的教学秩序而剥夺学生探索和体验的权利,而是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享受探索的乐趣,在实践操作中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探索和体验是个体生命独有的心理过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要允许有差异,不要把专家的实践操作体验强加给学生。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我总是不断地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讲对操作的了解,对结果的理解,对不同问题的见解。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忘我的投入,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自信感、成就感、快乐感,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也使得教师的讲课更富有激情与活力。

努力做到上课使人喜闻乐见,下课使人回味无穷是我追求的理想境界!

第三篇:2012初中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目录: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三、课程开设建议

四、课程内容描述 初中部分: 基础模块 拓展模块一:算法与程序设计 拓展模块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

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 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 本标准对内容的表述力求完备,尽量刻画出主要知识点或教学范围,并以过程化描述或者举例描述的方式表达该类知识点应达到的难度水平,但不以穷举知识点为追求。在内容的表述中,其排列顺序既力图表达学科知识的聚类特性,也努力体现知识分类和认知水平上的层次差异。 本标准系统地规划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希望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现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 1

课程的整体框架,以供各地各校研制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时参考。同时也建议各地各校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参考本标准制定相应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标准;鼓励各地在参考本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以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为例,部分学校已经积累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开设经验,其课程内容可能已经超越了本标准的要求,有条件设计更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课程开设建议 本标准针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整体设计,小学为“零起点”或“低起点”,初中和高中阶段为非零起点。对于部分地区中学生存在“零起点”或“低起点”状况,建议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小规模短时间补课、课间开放实验室、个别指导、分类教学和异质分组教学等各种针对性措施,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假设某个模块的学习需要低学段相关模块的学习作为基础,而学生缺乏这种基础,地方或学校还可以参考低学段的相关模块开设课程。例如,若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则在高中阶段可以参照初中阶段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设计自己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各地各校必须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课时条件,义务教育阶段应确保每周至少1课时,且不得随意调换、挤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间。每周1课时的情况一般应尽量保证在初中阶段七至八年级持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若条件允许每周2课时,则建议设置为两节课连堂,以提高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四、课程内容描述 基础模块设计为36课时。 本模块相比小学阶段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加强,不仅要感悟信息文化,更要顺应信息文化。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常见信息技术硬件的分类与构成,掌握常用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文件分类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技术的一般性和开放性特征;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信息加工的能力,理解信息加工与表达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协同工作,具备初步的跨工具迁移应用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感悟多媒体信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网络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水平,提高网络信息获取和交流的能力;了解网络技术发展最新进展,掌握网络社交的基本礼仪,学会自我保护。 专题1:硬件与系统管理 硬件与数码设备 1.能说出计算机主机内的基本部件及其作用。 2.能连接计算机的硬件及其常用外设,使之能正常工作。 3.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如台式机、一体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等),了解各类计算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4.能通过案例、数据或史实客观评价民族IT产业所取得的成就。 5.能正确使用身边的数码设备(如手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和摄像头等)。 6.能使用身边的数码设备采集信息,并实现数码设备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计算机软件 2

1.通过实践尝试,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2.能指出商业软件、共享软件、开源软件和自由软件的差异,了解开源软件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3.能根据提示安装、更新和卸载软件。 4.学会使用软件中的帮助或借助网络搜索引擎解决计算机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5.能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 6.熟悉文件管理的功能和操作方法,能依据分类管理思想建立合理的文件目录结构。 7.尝试使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中不同品牌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Android等),比较其界面、功能、操作方法上的异同。 8.初步了解信息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编码方式,认识信息的存储单位及大小。 9.了解文件格式的多样性,能根据需要,尝试对文档或多媒体文件在熟悉的常用格式间进行转换,了解开放文档格式(ODF)的功能及其意义。 10.通过简单体验了解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在计算机中编码的方法及特点。 信息安全 1.理解病毒、木马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学会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能更新杀毒软件。 并查杀病毒,能更新系统补丁。 2.学会合理而科学地设置帐户和口令。 3.做好计算机及个人信息及资料的安全防护,增强信息安全的手段和意识。 4.形成使用适当方法对网上和生活中的信息进行鉴别的意识。 专题2:信息加工与表达 文本 1.能根据需求输入文字,中文输入速度应达到30字/分钟或以上,并能设计文本排版格式使之符合表达规范。 2.会使用查找替换等工具对文件内容进行统计或批量修订等。 3.学习文档编辑中修订/文件合并/批阅模式等的使用方法,通过协作完成任务体会这些功能的社会意义,提高协作能力。 4.尝试使用在线文档协同写作和管理文档,并比较其与使用本地办公软件的异同,能对其社会意义进行评价。 表格 1.理解表格在排版和数据统计计算方面的作用,能分析生活实例中表格的不同功能。 2.能简略说明不同工具软件中二维表格的共同特征及差异,能够根据需求设计二维表格行列属性。 3.能根据需求绘制或套用排版类型表格,能按要求对其属性进行调整、设置。 4.根据需要在不同软件中相互复制表格,并观察辨析其属性的迁移情况。 5.能应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的简单统计、计算与直观表达。 6.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通过对相同数据做不同的加工以表达不同的观点,或对相同数据做不同的解读,感悟信息加工和利用的选择性、多元性和复杂性特征。 图片 1.了解多种图片采集的方法。 2.能使用专用工具软件浏览与管理图片。 3

3.能使用画笔、选区、图层和滤镜等功能加工图片,表达创意。 4.能根据表达需求在文本中插入合适的图片,并对图片各项属性做适当设置或调整。 5.能区分艺术创作和“恶搞”的差异,尊重他人隐私和名誉,健康合理的使用图片加工技术。 声音 1.能了解多种声音采集的方法。 2.能根据需要使用简单工具软件对声音做基本的剪接与合成等处理。 3.了解简单工具软件中降噪、环绕等音效处理功能。 动画 1.能通过编辑图层和关键帧制作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表达创意。 2.会制作引导线动画和遮罩动画。 3.能够说出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引导线动画和遮罩动画等多种动画形式的异同。 4.能根据情节与内容需要,运用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够制作出简单的动画作品。 视频 1.了解多种视频采集的方法。 2.能根据表达主题,借助简单的工具软件,通过视频剪辑、添加文字标题、特效和背景音乐等方式合成视频短片表达创意。 综合 1.通过对多媒体信息的观摩和体验,理解多媒体的优势和主要应用领域,感悟多媒体的社会价值。 2.围绕某个主题,使用媒体集成工具,综合运用多种媒体信息,设计、制作、发表或发布多媒体作品,能够根据任务的要求评价多媒体作品的表达效果。 3.通过实践比较图像加工软件、动画制作软件、视频编辑软件、多媒体集成软件中有关图层的概念,理解其技术思想。 4.通过体验不同的多媒体集成软件,比较不同集成软件的异同。 5.会利用互联网及各类常用工具的协同功能与他人配合完成任务。 6.能寻找、安装并会使用常用的自由软件工具,如汉字输入工具、在线或本地翻译工具、即时通讯工具、下载工具、音视频播放工具等等。 专题3:网络与信息交流 信息网络 1.通过体验局域网和因特网,初步了解网络的分类、组成和功能,了解网络的工作机制。 2.了解IP地址、域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学会根据网络环境配置本机IP地址。 3.分析实例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接入方法。 4.通过多媒体演示或亲身体验移动互联、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成果,了解网络技术应用发展的动向,激发学习网络技术的欲望。 信息获取 1.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服务,体会因特网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尝试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提高搜索效率。 3.通过实践,比较计算机中的查找、文本加工软件中的查找、搜素引擎中的搜索等方法的异同,理解基于“关键词” 4

的检索技术。 4.学会根据需求利用关键词组合以及权威网站查找等方法准确查找信息。 5.体验几种常用的下载工具,通过选择恰当的下载方法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6.通过分析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评价其立场和价值取向,尝试理解媒介信息是如何以及为何建构出来的。 信息交流 1.尝试通过博客、微博等呈现信息、表达观点,能根据个人爱好和实际需要,灵活运用网站提供的功能,对博客的主题、风格、内容和栏目进行设计和修改;能恰当使用RSS订阅、回复和关注等功能主动参与信息交流。 2.能够综合利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信息沟通、辅助学习及答疑解惑,在获取国内外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建立国际视野,鼓励开展跨文化交流。 3.能借助网络参与社会活动,尝试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平台开展网络协作,比较它们的应用范围和优缺点;体验博客、微博、社会网络服务(SNS)等Web2.0应用对信息时代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了解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 4.在网络交流中,知道自我保护方法,学会鉴别和评价信息,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和网络礼仪,不断强化信息安全习惯。 5.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能在信息表达与交流中合法利用网络资源,能通过归纳、演绎、总结和评估各种信息形成新的观点。 拓展模块一:算法与程序设计 本模块设计为36课时。 本模块与小学模块的基本定位和价值取向相同,以程序为基础,以算法为核心,不以代码编写训练为要义,而以程序设计方法和算法思想的体验为旨归,属于信息文化教育的“个性塑造”阶段。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借助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初步了解程序设计的概念、过程、方法;能从简单生活问题出发,设计算法并编程实现,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感悟算法的价值。 生活与程序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分析对应的高级语言程序实例,体验程序的作用,了解自然语言与程序设计语言的异同。 2.了解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概念,熟悉一种可视化程序开发工具的编程环境,借助实例理解控件、对象、属性等基本概念,掌握程序的编辑、编译、运行的方法。 3.通过感悟生活中的数据类型,了解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数据分类,理解数值型数据和字符型数据在程序中的作用。 4.通过感悟生活中的可变数据和不可变数据理解常量和变量,掌握常用算数运算符、关系运算符和常用的数值型标准函数的使用方法,能够根据任务要求写出数学表达式。 结构与算法 1.掌握输入、输出语句的用法和功能,能够编写具有顺序结构的简单程序。 2.了解多种分支结构的功能和用法,能够构造合适的分支条件,编写具有分支结构的程序。 3.了解多种循环结构的功能和用法,了解双重循环的结构及运行过程,能够编写具有循环功能的程序。 5

4.通过实例模仿,理解算法的概念与作用,以及算法与程序的关系,能使用流程图表达算法。 5.能够根据需求,编写由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形成的混合结构程序,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6.掌握数组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能够采用简单算法(如枚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7.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能分析程序的功能和调试程序。 拓展模块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 本模块设计为36课时。 本模块的设置与小学模块的宗旨是一样,目的是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了解机器人及相关技术的机会,而不是少数优秀学生学习的“专利”,但相比小学阶段,本模块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增强,强调设计与制作。 本模块属于信息文化教育的“个性塑造”阶段,旨在激发学生探究机器人的欲望并形成动手实现目的的能力。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各部件的作用;通过完成简单的机器人设计、硬件装配、程序编写、功能调试等任务;在掌握有关机器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创意解决更多实际问题,在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结构与功能 1.通过观看机器人应用的多媒体演示资料,观摩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扩展对机器人的概念、分类、应用和发展状况的认识。 2.通过装配机器人,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了解电路、电子元器件、单片机的相关概念或知识,能描述其简单功能。 4.能描述动力源(如电池、外接电源等)和电动机的作用,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5.了解传动装置的作用及简单工作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及适用场合。 6.了解机器人装配所需的简单机械结构的工作原理(如杠杆、轮轴等),并能够简单应用。 7.熟悉常用传感器(如红外、声音、光敏、指南针、碰撞、超声等)及其性能,通过分析简单信息捕获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捕获信息。 8.掌握常见构件的连接方式,能较熟练组装机器人功能模块。 9.通过让机器人解决简单的任务,熟悉算法、流程图、程序等概念,能绘制简单机器人程序的流程图来表达算法。 10.能在机器人附带的软件平台上使用图形模块或程序代码设计含有综合结构的程序,并下载到机器人上执行,了解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设计与制作 1.能够结合简单的实际问题,分析任务需求,设计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体验机器人应用方式的多样性和社会应用价值。 2.能够根据方案设计,完成简单机器人硬件的选择、装配及程序的编制。 3.能理解机器人程序、硬件部件的测试与调整的作用及简单原理,能通过分析故障发现问题并进行简单的调试。 4.了解硬件部件的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养成正确使用机器人的习惯。 5.能够从合理性和应用价值等方面,对机器人作品通过分析、评价,能够提出改进方案或设想。 6

6.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可以借助机器人技术解决的简单问题,能客观评价机器人的社会价值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五、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是学生发展依托的工具。教材的编写应当以本标准所提出的目标和内容为基本依据。教材开发是一个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建议教材开发者遵循如下要求。

(一)组织教材体系 依据本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形成一个自洽的知识体系,但课程内容表格中所呈现的聚类和层次关系仅是对知识体系的表达而言的,并不简单地等于教材的章节目。如模块中呈现的不同专题或单元,从教学过程的意义上,并不必然是前后关系,而有可能是并行关系;同一主题中的内容,完全可能分布在不同的章节甚至不同的分册上;而教材的某一节,完全可能涉及到二个甚至更多的主题。在教材编写中,务必在准确理解所表达的内容的基础上,依照不同主题或单元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过程特点,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得到合理的教材内容组织体系。

(二)挖掘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挖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技术的层级分类看,首先是动手的技术(操作的技术),这是技术的基础;其次是如何做的技术(技术方法,如设计的技术和开发的技术等),这是技术的主干;然后是为何做的技术(技术思想和价值),这是技术的灵魂。从社会生活的逻辑看,首先是生活或者工作中有某种需求,然后是为满足需求产生了某种技术,最后是该技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等。 譬如,“管理文件和文件夹”涉及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管理,即管理的目的,这是为何做的技术;如何管理,涉及到分类管理思想,这是如何做的技术;管理的具体操作,即涉及到文件的选定、移动、删除、复制等相关操作,这是动手做的技术。教材开发中,这几点都要涉及到,且要很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才说明对文件管理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到位,才能对教学进行正向的引导。 标准对技术纵深的挖掘做了阶段性的努力,但显然还有更广阔的空间留待教材开发者和实施者去探寻。因此,教材不仅要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且要在更加丰富的细节上,力求科学、客观、准确,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脉搏,传递富有底蕴的课程内容。

(三)展现技术价值 一方面,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悟技术的使用价值。信息技术教材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实践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适度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或研究性课题,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主动探究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 另一方面,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有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的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内化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此外,适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挖掘学生身边被广泛应用的国产信息技术软硬件品牌的应用实例,联系我国在信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现状和参与国际信息技术标准建设方面的成效,了解和体验我国在信息化建设特别是 7

核心信息技术发展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发展动态,理解开放源代码的重要价值,激发振兴民族信息技术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四)提高适应性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晚,各地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师资水平、评价制度等都存在较大差异,课程开设情况参差不齐,学生起点差异较大。为此,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应注意适应性。 教材要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教材编写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适应不同地区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鼓励各地各校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特色发展,设计和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 教材要适应不同的学生。教材的目标要求应具有弹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有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有灵活性,既保证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教材要适应课时的变化。由于实际课程实施过程中,义务教育阶段往往不能在每个学期都保证18个课时,建议教材编写时,采用必修加选修的内容结构设计,必修部分完成基本任务,选修部分用于综合拓展。比如采用14+4节,即14节必修、4节选修,当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设计成15+3或16+2等结构,以方便各校教师根据情况有选择地实施课程。 此外,教材要适应不同使用者的习惯。初中阶段教材可以视当地使用习惯而定,比如基础模块设计为二册,也可以和高中阶段保持一致,即每个模块均设计成一册。

六、教学建议 课堂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和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展现教师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建议信息技术教师遵循基本的教学导向,精心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

(一)教学基本导向 整体上,信息技术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充分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课程的目标和价值,充实教学内容,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引导学生亲历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技术行为习惯。

(二)课堂教学要求 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技术,需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并规范地实施;作为一门艺术,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师应能超越陈规和预设,学会创生课堂,激发课堂的生命气息。建议教师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做好设计,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做好课堂的实施,特别是如下几个方面需多做考虑: 其一,新课改理念和方法的落实是否合理?忌贴标签。理念和方法是服务于内容的,是服务于教学需求的,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因此,要从内容与学生的分析开始,考虑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落实什么样的理念。如果只强调理念,忽视了教学活动的真正核心,实质上是对理念的一知半解甚至是误解。 其二,内容是否充实?与教学对象认知水平是否相适应?这两个问题连在一起,既尊重了不同地区学生起点不 8

同这一客观事实,又因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考察,确保了教学目标定位的适切性,避免了将不同年龄段学生错位看待的情况出现。相反,如果在做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时,只是孤立地描述一下内容,笼统地分析一下学生,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细致分析,则不能对教学产生实际的指导作用。 其三,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知识点之间是否建立起了相互的联系?能否融会贯通?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突破?学生是否有效理解或能否进行充分的探究?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一定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同样需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过程联系起来考虑,否则,不仅不能解决个别学生的认知问题,有时甚至因此漠视了大部分同学。 其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是否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例如:任务驱动或主题活动并非包打天下;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也许并不需要繁文缛节的“探究”;“讲一讲、练一练”的教学模式对于某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许是合适的,但对于作品制作过程的学习常常会打乱学生的整体思维,流畅的教学过程变得支离破碎,等等。 其五,在教学过程当中对预设的教学方案能否适时调整?能否采用鲜活的教学语言(文字和身体语言)呈现内容、表达关注、驾驭课堂?教师要有课堂教学的智慧,能够即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够动态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能够合理化解突发的课堂事件,甚至将突发事件转化为流畅、生动的教学环节,能够以激励学生发展为指针“艺术”地批评或表扬学生,能够将来源于生活的实例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做“艺术”加工,等等。 其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积累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资源,如教师网络社区、典型资源网站、优秀案例和优秀课件等。除自己收集积累外,通过各种平台与同行交流交换同样非常有效。 最后,教师的教案和教学有无参考经典案例,有无个性原发创意,是衡量信息技术教师敬业与专业的一个重要维度。教学设计的过程与科学研究有相似之处。教学尽管是个人化的行为,但是作为成长的阶梯,针对某个具体的教学课题,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应该首先调研回顾已有相关成功教学案例,在吸收前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不足和做出创新。

七、评价建议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从评价时机的角度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类。要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就要准确理解两类评价的含义、功能和方法。

(一)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总结性评价所强调的“结果”而言的,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而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手段更加丰富和更易实施,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学 9

习网站中的评价模块或使用专门的测评系统即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依据评价量表快速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结合,也可以方便的建立电子档案袋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材料。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如果采用成本较低、省时、省力的评价方式就能达到相同的评价目的,则不要选用高成本的评价方式。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相互补充。

(二)总结性评价 结性评价一般指向对学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学习(如一个学期或所有模块的学习)的结果的评价,如期末考试、会考、高考等,倾向于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做分数或等级上的评定。总结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应极为慎重,要努力做到全面评估每个学生真实的信息素养水平,避免只重视知识记忆和技能操练,忽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试倾向;避免使用题目固定、形式呆板的考试系统或考试软件扼杀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性。 在评价手段上,要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操作、社会实践、过程性评价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和过程性评价结果,改变单纯以一次测验或考试为依据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片面做法。 在考试方法上,针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排序题等客观题进行,采用纸笔测试或机考系统均可,题目及试卷设计既要针对知识技能面的覆盖,又要通过题目的过程性特征的设计,唤醒学生学习或操作过程的经验,以提升对学生技能评测的效度。对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则需要采用实验操作或作品设计制作等题型,通常应采用上机操作方式进行,可以在真实的软硬件环境中进行测试,也可以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测试,如采用虚拟组网系统可以回避在真实网络环境中考核的诸多不便,又能较好考察学生的组网能力。

八、教师发展建议 信息技术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力量。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明了自己身负的重任,并努力提升专业能力。

(一)教师基本能力要求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能力指的是胜任信息技术教学岗位的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包括两部分,一是通用能力,即具有教育管理部门相关文件中规定的作为一个教师的基本能力;二是专业能力,即具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特定能力,具体又可分为两个方面: 1.应具有信息技术专用教室内设备设施的管理、维护与使用能力,能确保教学过程所需的软硬件环境正常运行。 2.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包括: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知识,如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出现在教材上的知识等;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关的基础性、背景性知识,如对搜索技巧相关的搜索引擎工作原理的初步了解,对网络分层协议相关的文化渊源的较多了解等;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相关领域的边界知识,如与各类通信工具相关的传播模型、传播特征、传播理论的了解,与图像加工技术相关之色彩、构图等知识的初步了解等。

(二)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主动承担有关教学研究课题,这样才能获得与各种教学专家和课程专家交流的机会,并在与专家的互动中实现经验的提升和理论的构建。教师不能单纯依赖于外来的理论灌输或所谓的“专业学习”,而应该扎根于教师课程实践,在参与教研活动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提升。 10

信息技术课程处于初创阶段,缺乏历史积淀,教师队伍年轻,师资力量薄弱,呈现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不是宽敞平坦的康庄大道,而必需自主自为,披荆斩棘开拓新路。信息技术教师少有根深蒂固的观念,面对新课程改革提供的发展机遇,相比其他学科更容易进入状态。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传统成熟学科的教师有所差异,不是跟随式的发展,而是创新式和跨越式的发展。例如,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常常不只是一种个体的内创造,更容易成为类创造,推动整个课程的向前发展。换言之,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积淀不多,专业发展的门槛相对较低,专业知识发展的空间相对较大,只要主动探索,就会取得成果和成就。正是这一点,使得信息技术教师发展与课程发展紧密耦合起来。 11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 1

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

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

小学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

(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

(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

(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

(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具;

(2)学会绘制图形

(3)学会给图形着色

(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

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

(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

(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1)了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

(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

(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既能看的见,又能听的见,还能动手操作。在组织的这节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掌握常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的有机整合也必能进一步促进现代技术教育的发展步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实施应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这里所谓“主动”,是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地位和态度;这里所谓“合作”,是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所以,“探究”是教学的基础与核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好的学习并应用它们到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我深刻认识到,小学阶段信息技术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和方式,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对于信息技术基础来说,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升华,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所涉及的软件基本上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软件,如信息的获取中要用到的浏览器,信息加工等,我们在上有关这些软件的教学内容时,不能只是以前所学简单功能的复述,这样会使学生觉得老师教的东西都是他们已经会的(事实上也有学生在课后反映所教的东西早就会了),从而没有学习兴趣。我们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设计的教学内容要符合我们的实际需要,且学生不经过认真探索是不那么容易解决的,以此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要灵活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用得最广的教学方式便是任务驱动式教学,主要学的是计算机操作能力,学习操作系统及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等。在教学中普遍采用”操作演示----任务驱动做练习----评价”的方式,在教学中会设计若干任务,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来使学生掌握各种技能。

在课程标准的学习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平时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深刻意义。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提倡终身学习,我们只有教会了学生怎样学习,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时时、处处进行学习,也只有达到了终身学习,才能在以后的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上一篇:初中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下一篇:初中物理课题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