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2024-05-08

新闻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精选8篇)

篇1:新闻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

新闻发布系统

提供人员登录系统,对新闻进行查看的功能,同时可以进行新闻的发布,对新闻的维护修改、删除等功能。登录人员根据自己的角色权限,来对相关新闻进行一系列操作。流程分为:登录系统,新闻维护。

1、系统登陆---验证系统的使用者,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流程:登录人员输入账号、密码,并选择身份,同时输入验证码----系统验证相关信息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允许进入系统,否则提示错误,拒绝进入。

2、新闻维护

① 新闻查看

流程:系统显示新闻的相关信息,用户可以选择某一新闻进行查看

② 新闻发布

新闻的增加功能,将新的新闻信息添加到数据库中,包括新闻的标题、类别、内容、备注等。

流程:增加新闻---审批-----如果审批成功,则可以发布;否则,不允许发布。

③ 新闻修改

选中某一条新闻,对新闻的标题、类别、内容、备注等相关内容进行修改。

④ 新闻删除

删除已经发布或保存的信息。

界面说明:

入口:“系统登录”->“新闻发布”

系统列出大量新闻信息,供用户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查看等操作。

备注:

篇2:新闻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广播节目中心现有记者编辑共9名,承担《诸暨新闻》、《诸广视角》、《对农广播600秒》、《整点快报》等四个栏目的编辑采访及其他所有的主题报道采访和外宣采访任务。新闻部编辑记者严重短缺,是近20年来一线编辑记者最少的,急需再增加至少3名一线记者。

目前新闻部存在着年龄结构偏老的问题,人员年龄分布为:50岁以上2位,40岁以上4位;30岁以上2位,20岁以上1位。学历结构为本科以上4位。其中两位老同志承担《诸广视角》编辑工作,其他采访任务基本不涉及;一位编辑负责每天的《整点快报》。其他6位则负责《诸暨新闻》《对农广播600秒》两个栏目每天的编辑和日常采访工作。

篇3:新闻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国际体育交流的加深, 使得体育英语专业应运而生。为了满足社会需求, 全国各体育院校陆续开设了英语专业 (体育英语方向) , 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基础和熟练的语言交际能力, 并且掌握体育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课程设计和实施。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各个学校不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逐渐成为体育院校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吴贻刚提到需要运用外语从事体育工作的领域主要是涉外体育, 其中包括涉外体育报道与信息工作。这类工作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同时具备比较全面的体育运动项目知识、新闻报道、信息分析知识与技能。对于体育课程的开设, 吴贻刚提出从体育、管理及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选择, 具备师资的选用英文授课, 教材一定选用英文原版教材。

李晶、田慧从专业定位的角度讨论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他提出体育英语专业定位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体育特色, 高年级阶段可以开设一些更专业课程, 如“体育新闻概论”、等课程。他还在此研究中指出由于师资和教学条件尚不具备, 使得体育类知识课程开设流于形式, 教学质量不高, 效果不好。李晶还指出大多数体育院校开设体育英语课程遇到的三个困难。首先是课程定位不清晰, 侧重专业知识的积累还是语言技能的提高不清晰。其次是师资问题, 大多数体育英语教师都缺乏系统的体育专业知识。再次是教材问题, 缺乏系统定位, 科学编写, 适合课堂使用的教材。

李晓玲、刘振忠等在对河北体育学院体育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研究中指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建立。在打破以传统外语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界限, 在立足专业主干课程群的基础上, 增设必要的体育方面的相关课程。专业选修设定英语语言文学和实用体育英语两个方向。他们指出根据实际需求开设一些体育产业学、体育赛事、体育新闻学、体育情报与翻译等方面的体育知识讲座。

以上研究是从宏观角度分析讨论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主要是针对专业课程模块的研究。他们的研究中都提到了开设新闻类的课程或者讲座, 但都是一笔带过, 没有针对开设新闻类课程的需求分析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 使得网络新媒体得到迅速发展。开设网络体育英语新闻课程, 有助于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本文关于网络体育英语新闻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将会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研究有利于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推动专业建设, 培养出更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是随着ESP教学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方法, 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模式的课程设置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主要通过内省、观察、访谈、问卷和测试等手段采集数据, 分析结果用于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内容和环节的设置和实施。

在外语教学领域,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需求的定义和分类作出不同的阐释和研究。Berwick把“需求”定义为“目前的局势 (a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 和期待的未来状态 (a desired future state) 之间的差距”。Brindley提出客观需求 (objective needs) 与主观需求 (subjective needs) 这一组概念。学习者目前的外语水平、语言学习中的难点、目前或打算从事的职业等客观情况等为客观需求;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认知和情感需求 (信心、态度和期望等) 为主观需求。Hutchinson& Waters将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目标需求指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中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需求指学习过程中为达到学习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和需要做的事情。目标需求细分为必学知识 (necessities) 、欠缺知识 (lacks ) 和想学的知识 (wants) 。必学知识是指学习者为了在工作环境中所需要的外语知识和技能;欠缺知识是指学习者目前水平同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想学的知识是指学习者面对目标环境的想要学习的东西。Robinson认为需求分析应该包括“目前情景分析” (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和“目标情景分析” (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 。目前情景即指学习者开始ESP课程学习前, 原有的语言程度和对下一阶段学习的要求和期待, 它包括学习者目前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学习动机、以前的学习方式等等;目标情景是指学习者未来工作的环境对学习者的要求以及学习者对待这种需求所持的态度。束定芳认为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 前者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 后者指学生日前的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一般而言, 需求分析可以在三个不同的阶段进行:课程前、课程中和课程后。课程前的需求分析被应用于设置课程;课程中的需求分析目的是改进课程, 主要是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微调;课程后的需求分析则是通过课程后学生的信息反馈为进一步合理设置课程提供依据。”

三、网络体育英语课程的需求分析

1.研究方法。本研究的需求分析是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之前, 其“重要性等同于医生对病人开处方前的诊断”。研究通过访谈、问卷和文献法调查分析网络体育英语新闻课程设置的学习者需求, 既包括客观需求也包括主观需求;既有目标需求也有学习需求。调查对象来自于河北体育学院的2013级外语系的学生以及外语系专业教师, 旨在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 学生目前的语言优势和不足是什么?

(2) 学生对开设网络体育英语新闻的态度 (学习动机) 是什么?

(3) 学生想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和技能是什么?

(4) 学生对学习环境 (教学方法、教师和教材) 需求是什么?

2.调查结果分析。

(1) 学生语言优势和不足。调查学生均已修完开设网路体育英语新闻课程的前期必修课程, 包括英语专业的听说读写课程和体育英语课程 (体育英语视听说, 体育英语阅读等) , 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 了解并掌握了基本的体育运动和赛事专业术语和知识。通过对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存在以下不足:1) 在听说方面缺少互动的技巧和策略, 比如在小组讨论中不知如何参与话题讨论, 不知如何在课堂中跟作报告的同学互动等等;2) 阅读方面缺少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对一些阅读材料只限于文字表层的理解, 不能进行深层次分析, 不能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3) 写作方面缺少新闻体裁的知识, 没有新闻写作的练习。

(2) 学生学习动机。调查发现, 90%学生对网络体育英语课程非常感兴趣, 他们认为网络媒体工作是非常有意思的, 具有挑战性的, 吸引人眼球的甚至是浪漫的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网络体育英语新闻课程的极大兴趣会保证学生对课程的持续的投入 (包括时间、努力, 甚至情感的投入) , 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新力。

(3) 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作为未来的网络体育英语新闻媒体工作者, 被调查学生希望能够学习到以下内容:1) 体育新闻的各种题材及网络体育新闻的特点;2) 访谈的策略、技巧以及如何在新闻写作中客观准确地引述被采访对象的话语;3) 网络体育英语新闻写作和编辑;4) 网络资源搜集和评价;5) 中英网络体育新闻对比。

(4) 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期望。

1) 课程以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2) 更多的师生互动和的小组活动;3) 教师能更多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4) 教师提供更多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材料和信息学生;5) 权威的原版的网络体育英语新闻的教材;6) 课下实践的机会。

四、结论和启示

以上需求分析结果可用于指导编写网络体育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的设置和实施。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培养学生写作和编辑网络新闻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效阐述事实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批判性地搜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5.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6.培养学生从跨文化角度报道体育赛事和新闻的能力。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和教学方法的期待, 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挑战。课程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 比如小组项目, 课上汇报, 同学互评等形式, 使学生课上课下真正参与到学习和实践当中。

需求分系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 今后的研究除了调查学习者的需求之外, 还应该包括社会用人单位对未来求职者的需求分析, 这样才能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

摘要:本研究通过访谈、问卷和文献法调查分析网络体育英语新闻课程设置的学习者需求。调查对象来自于河北体育学院2013级英语专业本科生以及外语系专业教师。调查内容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学生目前的语言优势和不足;2.学生对课程的态度 (学习动机) ;3.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4.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需求。调查结果对于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需求分析,课程设置,网络体育英语新闻

参考文献

[1]Berwick, R.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A].In R.Johnson (ed.)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Brindley, G..The role of needs analysis in adult ESL program design[A].In R.Johnson (ed.)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4]Long, M.H.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M].Cambridge:CUP, 2005.

[5]Robinson, P.C.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M].Prentice Hall:Prentice Hall, 1991.

[6]李晶, 田慧.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与课程设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07) .

[7]李晓玲, 刘振忠, 李茜.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5) .

[8]阮绩智.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9]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篇4:新闻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关键词】需求分析 课程设置 网络体育英语新闻

一、体育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国际体育交流的加深,使得体育英语专业应运而生。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全国各体育院校陆续开设了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基础和熟练的语言交际能力,并且掌握体育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课程设计和实施。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各个学校不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逐渐成为体育院校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吴贻刚提到需要运用外语从事体育工作的领域主要是涉外体育,其中包括涉外体育报道与信息工作。这类工作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具备比较全面的体育运动项目知识、新闻报道、信息分析知识与技能。对于体育课程的开设,吴贻刚提出从体育、管理及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选择,具备师资的选用英文授课,教材一定选用英文原版教材。

李晶、田慧从专业定位的角度讨论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他提出体育英语专业定位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体育特色,高年级阶段可以开设一些更专业课程, 如“体育新闻概论”、等课程。他还在此研究中指出由于师资和教学条件尚不具备,使得体育类知识课程开设流于形式,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好。李晶还指出大多数体育院校开设体育英语课程遇到的三个困难。首先是课程定位不清晰,侧重专业知识的积累还是语言技能的提高不清晰。其次是师资问题,大多数体育英语教师都缺乏系统的体育专业知识。再次是教材问题,缺乏系统定位,科学编写,适合课堂使用的教材。

李晓玲、刘振忠等在对河北体育学院体育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研究中指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建立。在打破以传统外语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界限,在立足专业主干课程群的基础上,增设必要的体育方面的相关课程。专业选修设定英语语言文学和实用体育英语两个方向。他们指出根据实际需求开设一些体育产业学、体育赛事、体育新闻学、体育情报与翻译等方面的体育知识讲座。

以上研究是从宏观角度分析讨论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要是针对专业课程模块的研究。他们的研究中都提到了开设新闻类的课程或者讲座,但都是一笔带过,没有针对开设新闻类课程的需求分析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新媒体得到迅速发展。开设网络体育英语新闻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本文关于网络体育英语新闻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将会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研究有利于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推动专业建设,培养出更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是随着ESP教学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模式的课程设置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主要通过内省、观察、访谈、问卷和测试等手段采集数据,分析结果用于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内容和环节的设置和实施。

在外语教学领域,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需求的定义和分类作出不同的阐释和研究。Berwick把“需求”定义为“目前的局势(a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和期待的未来状态(a desired future state)之间的差距”。Brindley提出客观需求(objective needs)与主观需求(subjective needs)这一组概念。学习者目前的外语水平、语言学习中的难点、目前或打算从事的职业等客观情况等为客观需求;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信心、态度和期望等)为主观需求。Hutchinson & Waters将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目标需求指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中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需求指学习过程中为达到学习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和需要做的事情。目标需求细分为必学知识(necessities)、欠缺知识(lacks )和想学的知识(wants)。必学知识是指学习者为了在工作环境中所需要的外语知识和技能;欠缺知识是指学习者目前水平同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想学的知识是指学习者面对目标环境的想要学习的东西。Robinson认为需求分析应该包括“目前情景分析”(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和“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目前情景即指学习者开始ESP课程学习前,原有的语言程度和对下一阶段学习的要求和期待,它包括学习者目前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学习动机、以前的学习方式等等;目标情景是指学习者未来工作的环境对学习者的要求以及学习者对待这种需求所持的态度。束定芳认为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前者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后者指学生日前的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一般而言,需求分析可以在三个不同的阶段进行:课程前、课程中和课程后。课程前的需求分析被应用于设置课程;课程中的需求分析目的是改进课程,主要是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微调;课程后的需求分析则是通过课程后学生的信息反馈为进一步合理设置课程提供依据。”

三、网络体育英语课程的需求分析

1.研究方法。本研究的需求分析是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之前,其“重要性等同于医生对病人开处方前的诊断”。研究通过访谈、问卷和文献法调查分析网络体育英语新闻课程设置的学习者需求,既包括客观需求也包括主观需求;既有目标需求也有学习需求。调查对象来自于河北体育学院的2013级外语系的学生以及外语系专业教师,旨在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目前的语言优势和不足是什么?

(2)学生对开设网络体育英语新闻的态度(学习动机)是什么?

(3)学生想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和技能是什么?

(4)学生对学习环境(教学方法、教师和教材)需求是什么?

2.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语言优势和不足。调查学生均已修完开设网路体育英语新闻课程的前期必修课程,包括英语专业的听说读写课程和体育英语课程(体育英语视听说,体育英语阅读等),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 了解并掌握了基本的体育运动和赛事专业术语和知识。通过对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存在以下不足:1)在听说方面缺少互动的技巧和策略,比如在小组讨论中不知如何参与话题讨论,不知如何在课堂中跟作报告的同学互动等等;2)阅读方面缺少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对一些阅读材料只限于文字表层的理解,不能进行深层次分析, 不能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3)写作方面缺少新闻体裁的知识,没有新闻写作的练习。

(2)学生学习动机。调查发现,90%学生对网络体育英语课程非常感兴趣,他们认为网络媒体工作是非常有意思的,具有挑战性的,吸引人眼球的甚至是浪漫的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网络体育英语新闻课程的极大兴趣会保证学生对课程的持续的投入(包括时间、努力,甚至情感的投入),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新力。

(3)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作为未来的网络体育英语新闻媒体工作者,被调查学生希望能够学习到以下内容:1)体育新闻的各种题材及网络体育新闻的特点;2)访谈的策略、技巧以及如何在新闻写作中客观准确地引述被采访对象的话语;3)网络体育英语新闻写作和编辑;4)网络资源搜集和评价;5)中英网络体育新闻对比。

(4)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期望。

1) 课程以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2) 更多的师生互动和的小组活动;3) 教师能更多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4) 教师提供更多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材料和信息学生;5)权威的原版的网络体育英语新闻的教材;6)课下实践的机会。

四、结论和启示

以上需求分析结果可用于指导编写网络体育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的设置和实施。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培养学生写作和编辑网络新闻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效阐述事实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批判性地搜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5.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6.培养学生从跨文化角度报道体育赛事和新闻的能力。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和教学方法的期待,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挑战。课程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比如小组项目,课上汇报,同学互评等形式,使学生课上课下真正参与到学习和实践当中。

需求分系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今后的研究除了调查学习者的需求之外,还应该包括社会用人单位对未来求职者的需求分析,这样才能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Berwick,R.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A].In R.Johnson(ed.).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Brindley,G..The role of needs analysis in adult ESL program design[A].In R.Johnson(ed.).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Hutchinson T.&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Long,M.H.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M].Cambridge:CUP,2005.

[5]Robinson,P.C.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M].Prentice Hall:Prentice Hall,1991.

[6]李晶,田慧.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与课程设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07).

[7]李晓玲,刘振忠,李茜.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

[8]阮绩智.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9]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0]吴贻刚.体育学院英语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

【基金项目】2014年河北体育学院教学改革支持项目《关于在体育学院英语专业设置网络体育新闻(英语)课程的研究》(2014JYZHC09)。

篇5:图书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1.引言 1.1 编写目的

软件需求分析,其目的是用于说明软件产品或软件项目需要满足的条件和限制。在软件工程项目中,首先要获取用户的需求,通过对软件需要的提取、分析、文档化和验证,为进一步的设计和实现提供数据。软件需求与其他活动也密切相关,如软件测试、配置管理和质量管理等。

本需求的编写是为了研究利用大型数据库做基础的图书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途径和应用方法。同时它也是进行项目策划、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的基础,是维护人员进行内部维护,信息更新,验收和测试的依据。

1.2 项目背景

本项目的名称:图书管理系统。

图书管理系统这任务提出与开发者为某学生的课程设计,用户是学校图书馆。本产品是针对电脑管理图书的需求设计的,可以完成图书信息录入、修改、删除,读者登记、购入新书、读者借还书、图书注销等。

1.3 相关定义

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简称DFD,它从数据传递和加工角度,以图形方式来表达系统的逻辑功能、数据在系统内部的逻辑流向和逻辑变换过程,是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的主要表达工具及用于表示软件模型的一种图示方法。数据字典:它是数据的信息的集合,即对数据流图中包含的所有元素的定义的集 合。其作用是为设计人员提供关于数据描述的信息。数据字典应该由对以下四类元素的定义组成:数据流、数据流分量(即数据元素)、数据存储、处理。

2.需求概述 2.1 目标

“图书管理系统”主要提供图书信息和读者基本信息的维护以及借阅等功能。本系统是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相关人员的工作量,使学校的图书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系统、高效的实施。

2.2 用户类和特征

最高用户是图书管理员和读者,图书管理员需要进行用户的创建、修改和删除等工作,要求具备计算机知识,如权限管理等。读者是普通用户,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即可。

2.3 运行环境

服务器:CPU P4 1GHz以上;内存256M以上配置。由于服务器将存储大量图书资料,建议准备100G以上硬盘、并预留磁盘扩充接口。

客户端:CPU C433MHz以上;硬盘:200M以上空白空间;内存:128M以上配置。

软件运行环境:服务器:Windows 2000 Server、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Windows 2003均可;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或 2005。

3.需求分析 3.1数据需求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完成功能主要有:

1)读者基本信息的输入,包括借书证编号、读者姓名、读者性别等。2)读者基本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读者借书证编号、读者姓名、读者性别等。3)书籍类别标准的制定、类别信息的输入,包括类别编号、类别名称。4)书籍类别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类别编号、类别名称。

5)书籍库存信息的输入,包括书籍编号、书籍名称、书籍类别、作者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登记日期。

6)书籍库存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书籍编号、书籍名称、书籍类别、作者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登记日期等。

7)借书信息的输入,包括读者借书证编号、书籍编号、借书日期。

8)借书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借书证编号、借书证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等。

9)还书信息的输入,包括借书证编号、书籍编号、还书日期。

10)还书信息的查询和修改,包括还书读者借书证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还书日期等。11)超期还书罚款输入,还书超出期限包括超出期限还书的读者借书证号,书籍编号,罚款金额。

12)超期还书罚款查询,删除,包括读者借书证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罚款金额等

13)管理员管理:包括创建读者用户信息、删除读者用户信息、添加图书信息、删除图书信息。

3.2事物需求

1)在读者信息管理部分,要求: a.可以查询读者信息。

b.可以对读者信息进行添加及删除的操作。

2)在书籍信息管理部分,要求: a.可以浏览书籍信息。

b.可以对书籍信息进行维护,包括添加及删除的操作。

3)在借阅信息管理部分,要求: a.可以浏览借阅信息。

b.可以对借阅信息进行维护操作。

4)在归还信息管理部分,要求: a.可以浏览归还信息。

b.对归还信息可修改维护操作。

5)在管理者信息管理部分,要求: a.显示当前数据库中管理者情况。b.对管理者信息维护操作。

6)在罚款信息管理部分,要求: a.可以浏览罚款信息。b.对罚款信息可以更新。

3.3确定用例及编写用例文档

用例描述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事件流程,其重点在于执行者与系统之间的交互而不是内在的系统活动,并对执行者产生有价值的可观测结果。

在这个“图书管理系统”中的用例图如下所示。

用例图不能提供用例所具有的全部信息,为此需要使用文字描述那些不能放在图形上的信息。用例文档是关于执行者与系统如何交互的规格说明,要求清晰明确,没有二义性。在描述用例时,应该只注重外部能力,不涉及内部细节。

4.非功能需求 4.1 性能需求

学校对系统性能无特殊的要求,只要查询图书的时候没有明显的延迟就可以了,查询的时间不要超过3秒钟。条件、假定和限制:

1)系统最小寿命: 系统应该能在无重大改动的条件下正常运行5年以上。

2)对设备的要求:

要求计算机稳定性良好,整套系统经济实惠。

3)可以利用的信息和资源:

图书管已经配置了所有的计算机,以及网络设备,操作人员将使用win2003 4)图书管员工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方面的培训,在调研的时候感觉有不少员工有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经验。5)编目要参照中图法。

安全性需求

对于图书管理系统的图书量会非常大,所以在对这些图书导入和查询时要保证速度。在图书借阅过程中又要保证事务的完整性。对于整个系统,需要完整的权限控制,防止某些人恶意攻击系统,修改原始记录,同时对于数据库中的数据需要定时备份,防止系统数据丢失。此外,系统要求用户在登陆时需要身份验证。

5.故障处理

在正常情况下,应不出错。一旦发生意外,比如掉电、网络不通等,也应保证系统数据不会丢失。

故障出现后可能采取的变通措施,包括:

篇6:图书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记载进行图书管理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且容易出错和浪费大量时间。而采用手工管理图书的方法,不仅效率低、易出错、手续繁琐,而且耗费大量的人力。为了满足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图书馆书籍,读者资料,借还书等进行高效的管理,在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前提下,很有必要来开发一个图书管理系统来管理图书,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且准确率高。

待开发系统的一般概述 : 立足于校园实际,着眼于未来发展,建成符合标准 化协议、通用性较强、实用的系统,以提高图书信息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信 息资源的共享。图书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集中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数据管理新模式。在对图书、读者的管理,其实是对图书、读者数据的管理。本系统的建成无疑会 为管理者对图书管理系统提供极大的帮助。使用该系统之后,图书馆管理人员可 以管理读者的登记、图书的购入、借出、归还以及注销等;还可以查询某位读者、某本图书的借阅情况,对当前借阅情况给出一些统计,以全面掌握图书的流通情况。本系统的宗旨是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相关人员的工作量,使学校的 图书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系统、高效的实施。

1.数据需求分析

本系统的主要信息为图书信息。图书信息主要包括书名、编号、作者、库存 量等。

2.功能需求分析

本系统主要实现对图书信息信息进行管理,需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功能:

1.采集图书信息。

2.加入新图书。加入新图书。

3.查询图书信息。查询图书信息。

4.删除图书。

5.图书的显示。

6.借阅图书。

篇7:《图书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版本号:2.0

文档名称:需求分析 项目名称:图书管理系统 项目负责人:xxxx

项目组长:xxx 程序录入:xxxx 需求分析:xx 软件测试: xxx

开发单位:xxx

一、编写目的:

编写本报告的目的是明确本系统的详细需求,供使用单位确认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并作为软件设计人员的设计依据和使用单位的验收标准。

二、编写背景:

系统待开发的名称:图书管理系统

项目组长:

段明伟

程序录入:

张露、冯丽荣

需求分析:

高春芳、冯丽荣、韩苗苗、张露

软件测试:

段明伟、曹凌云

本系统的用户:用户,管理员

三、任务概述

系统的体系结构为客户端/服务器结构,开发工具前台为 VB,后台数据库为SQL Server 2000。在Windows操作系统的支持下完成相应的所有功能。

1.使用范围

在学校图书馆内部的现有局域网这个网络环境下,信息由各用户在规定的权限下在各自的工作站上录入,信息上网后各用户可查询,调用,达到信息共享。2.背景 图书馆在正常运营中面对大量书籍、读者信息以及两者间相互联系产生的借书信息、还书信息。现有的人工记录方法既效率低又错误过多,大大影响了图书馆的正常管理工作。因此需要对书籍资源、读者资源、借书信息、还书信息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变更,有利用管理效率的提高。3.功能分析

(1)读者信息的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种类、性别、借书数量、借书期限、备注。

(2)书籍基本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类别、关键词、备注。

(3)借书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读者编号、借书日期、借书期限、备注。

(4)还书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读者编号、还书日期、还书期限、备注、对超期的情况自动给出提示。

(5)有条件、多条件查询各种信息。

(6)新生办理借书证、丢失办理结束证、挂失。四.需求规定

在图书管理系统中,管理员要为每个读者建立借阅账户,并給读者发放不同类别的借阅卡(借阅卡可提供卡号、读者姓名),账户内存储读者的个人信息和借阅记录信息。持有借阅卡的读者可以通过管理员(作为读者的代理人与系统交互)借阅、归还图书,不同类别的读者可借阅图书的范围、数量和期限不同,可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内查询终端查询图书信息和个人借阅情况,以及续借图书(系统审核符合续借条件)。

借阅图书时,先输入读者的借阅卡号,系统验证借阅卡的有效性和读者是否可继续借阅图书,无效则提示其原因,有效则显示读者的基本信息(包括照片),供管理员人工核对。然后输入要借阅的书号,系统查阅图书信息数据库,显示图书的基本信息,供管理员人工核对。最后提交借阅请求,若被系统接受则存储借阅纪录,并修改可借阅图书的数量。归还图书时,输入读者借阅卡号和图书号(或丢失标记号),系统验证是否有此借阅纪录以及是否超期借阅,无则提示,有则显示读者和图书的基本信息供管理员人工审核。如果有超期借阅或丢失情况,先转入过期罚款或图书丢失处理。然后提交还书请求,系统接受后删除借阅纪录,并登记并修改可借阅图书的数量。

图书管理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图书信息进行入库、修改、删除等图书信息管理以及注销(不外借),包括图书类别和出版社管理。

为系统维护人员提供权限管理、数据备份等通用功能。

1.性能需求

由于此开发项目针对图书馆,使用频度较高,使用性要求比较高。为防止对信息资料和管理程序的恶意破坏,要求有较为可靠的安全性能。总之,要求稳定、安全、便捷,易于管理和操作。

(1)查询速度:不超过10秒;

(2)其它所有交互功能反应速度:不超过3秒;(3)可靠性: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不低于200小时。

2.其他需求

能快速恢复系统和故障处理,方便系统升级和扩充,故障恢复时间不超过5小时。

五.业务流程

1.DFD数据流图(系统维护为通用功能,这里不做具体分析)

顶层图

读者信息图书信息管理员 读者情况 图书情况借还书信息

图书查询条件 借阅查询条件图书管理系统图书信息 读者借阅情况读者0层图

图书查询条件 图书信息1书籍管理图书信息读者 图书情况 借阅信息 图书信息 图书信息 图书信息表借阅查询条件借阅信息表 借阅信息 读者信息 读者情况管理员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借还信息 借阅信息 借还书信息 3 读者借阅情况借阅管理借还书信息读者基本信息2读者管理管理员 读者信息 读者信息 读者信息表

1层图(2书籍管理)

图书查询条件 图书信息1书籍管理 图书信息 图书信息表图书信息 图书信息借阅查询条件读者 图书情况 借阅信息借阅信息表 借阅信息 读者信息 读者情况管理员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借还信息 借阅信息 借还书信息 3 读者借阅情况借阅管理借还书信息读者基本信息2读者管理管理员 读者信息 读者信息 读者信息表 1层图(3读者管理)

读者类别表读者类别信息读者(类别)信息2.1读者类别管理读者类别信息管理员 读者情况读者信息2.2读者信息管理 借阅信息 读者信息 读者信息读者信息表借阅信息表

1层图(4借阅管理)

3..2.1过期罚款管理 过期信息 罚款数 借还(还)书信息管理员3.2.2图书丢失管理 借阅查询条件(续借)3.1续借管理 借阅情况读者 罚款数 丢失信息 续借信息3.2还书管理 还/丢书信息 读者基本信息3.3借还(借)书信息 借书信息借书管理 图书借信息 借阅信息 读者基 本信息图书基本信息 还书信息 借阅信息借阅信息表读者信息表图书信息表管理员图书信息表读者信息表2.数据描述(1)E-R图

读者借出日期借与还管理新生卡的办理超期处罚还款日期图书管理员卡的补办与挂失管理图书入库图书修改图书注销

读者实体与其属性

性别读者姓名读者类别借书证号读者是否有超期

图书实体与其属性

书名条形码号作者图书编号图书出版社出版日期类别借阅状态借阅次数

管理员实体与其属性

ID姓名密码管理员

(2)数据字典(DD)的描述

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流程图中,数据信息和处理过程需要通过数据字典才能描述清楚。在我们定义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字典中,主要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进行说明。

1.主要数据流的定义

(1)数据流名称:读者信息

定义:ID+姓名+性别+读者编号(用户名)+密码+用户类型

数据流量:………..(2)数据流名称:图书信息

定义:ID+书名+类别+作者+定价+是否借出

数据流量:………..(3)数据流名称:管理员信息

定义:ID+用户名+密码+用户类型

数据流量:………..(4)数据流名称:借书请求

定义:借书请求=书名+书号+读者信息

数据流量:………..(5)数据流名称:还书请求

定义:还书请求=书名+书号+是否超期

数据流量:………..2.主要数据存储的定义

(1)存储名称:图书记录

输入:书号

输出:图书所有信息及是否借出 数据结构:ID+书号+书名+出版社+作业+类别+定价+是否借出

说明:书号是唯一的,并且不能为空,用于建立主键

(2)存储名称:读者记录

输入:证件号

输出:读者信息及借书记录(所借书的书号)数据结构:ID+姓名+性别+职称+单位+读者编号+用户类型+书号(借书记录)说明:读者编号具有唯一性,这里书号为外码

(3)存储名称:借阅记录

输入:书号

输出:图书的借阅记录信息

数据结构:书号+读者编号+借出日期

说明:在图书-读者关系中书号为主键,读者编号为

外键;在读者-图书关系中读者编号为主键,书号为 外键

3.主要处理过程的定义(1)处理过程:读者管理

输入:读者编号 输出:读者的注册信息

处理操作:对所有注册的读者信息建表,并对读者统一编号,编号是唯一的,能够实现对读者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2)处理过程:图书管理

输入:书号

输出:图书的基本信息

处理操作:对所有进馆的图书编号,分类上架,建立图书信息表,图书编号具有唯一性,便于管理员对图书信息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3)处理过程:图书查询

输入:用户身份,图书编号,书名

输出:所查询图书的相关信息

处理操作:用户登录后可以查询图书信息,按图书编号可以查询到某本书的详细情况,也可以通过书名,作者,出版社进行模糊查询

六.运行环境规定  客户机

外围设备:鼠标,键盘,显示器;

操作系统:装有浏览器的各种操作系统; 

服务器

外围设备:鼠标,键盘,显示器; 编译程序:Visual Basic;

操作系统:任何操作系统(windows or linux); 数据库支持:SQL Server 2000或更高版本;

篇8:新闻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数据, 目前我国持证的新闻记者超过了25万人,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体制外或是活跃于各级新闻媒体但是没有正式身份的新闻从业人员, 据不完全统计, 总数超过了100万人, 他们构成了目前中国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业整体。由于过去媒体行业发展迅速, 对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总是依赖于道德自律, 缺乏有效的职业认证, 使得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员素质高低不齐, 一些“害群之马”的进入、“有偿新闻”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损害了这个行业的公信力。因此规范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而其中的关键一点在选拔人才上需更全面、更科学。所以, 本文通过建立新闻记者胜任力模型, 通过这个模型的建立, 将使传媒及相关经营企业建立起一套基于胜任力特征的管理模式, 并可以借助胜任力模型, 在甄选人才方面有的放矢。此外, 胜任力模型能够让新闻记者更加真实地了解自己,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也有利于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核心概念:胜任力及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

胜任力最早是由麦克里兰提出, 他将胜任力定义为:简单地说, 胜任力就是个体所具备的某种或某些潜在特质, 这些特质与高绩效员工的工作表现具有高度的因果关系, 也就是能够将在实际工作中带来高绩效或者是可以用来预测出任职者未来的预测水平和行为表现[1]。

弗兰纳里、霍夫里奇特与普拉滕 (Flannery, Hofrichter&Pl atten, 1996) 指出, 胜任力特征“增加价值并有助于预测成功”。杜波依斯与罗丝韦尔 (Rothwell, 2000) 把胜任力特征描述为员工以不同方式完成工作单元或职务任务的工作[2]。随后学者们又提出了许多胜任力的定义, 但是至今学术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后来胜任力理论的发展也就是在对胜任力定义的不断补充和更新中得以拓展[3]。总结以往研究, 本文认为胜任力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的特征: (1) 与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 甚至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业绩; (2) 与工作情景相关联, 具有动态性; (3) 能够区分优秀业绩者与普通业绩者。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知识、技能、个人特征都被认为是胜任力, 只有满足这三个重要特征才能被认为是胜任力。

我国学者对胜任力结构的研究较多, Boyatzis对2000名管理人员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得出管理者胜任力模型包括目标和行动管理、领导、人力资源管理、指导下级技能、其他 (如客观知觉、自我控制等) 及特殊知识[4]。YUki将管理者胜任力分为技术、人际和概念三类[5]。Tett对Spencert提出的管理者胜任力十二维度模型[6]进行分析, 使胜任力由原来的12项能力分类, 发展为符合效度要求的53个能力项目[7]。我国学者王重鸣、陈民科 (2002年) 对正、副总经理的管理胜任力的研究中指出管理胜任力由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两个维度构成[8], 但在具体的要素上,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结构要素。时勘、王继承 (2002年) 对胜任力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9], 探讨了我国通信业高层的胜任特征模型。他们认为高层管理者的胜任特征模型除了包括少量的基准性胜任力特征外, 主要应该突出鉴别性胜任特征。冯明、付茂华[10]构建了制造业管理胜任力模型, 模型共包括5个结构, 组成了三个维度, 即管理素质维度、管理技能维度和柔性维度。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是以胜任力为基本框架, 通过对组织环境、组织变量与优秀员工关键特征来确定岗位的培训需求, 是一种战略导向的分析方法。通过这种方法, 培训内容和程序一方面能够满足组织当前对岗位的要求, 另一方面适应组织发展的需要[11]。随着人力资源日益成为获取竞争优势基础,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提供了职位分析和人员分析的组织背景, 以组织分析统领其它层次的分析。调整培训与组织的长期匹配, 而不是与岗位的短期匹配, 并与组织经营目标与战略紧密联系; (2) 具有范式转移的意义, 从较多关注“绩效差距”和“缺口分析”等消极因素, 向关注胜任力等积极因素的方向转移; (3) 强调优秀员工的关键特征, 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 更容易被培训者所接受; (4) 注重培训方法分析, 提倡“内隐”学习模式。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胜任力模型评估员工胜任力的不足之处, 从而把培训重点放在相关的行为和技能上。同时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还能确保培训与开发的一致性, 适应组织的战略长期需求, 有效地节约资源。在同一个组织中, 由于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胜任素质要求, 所以他们的胜任力模型是各不相同, 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的岗位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在实施中注重效果反馈, 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12]。

把传统培训转变为基于胜任力的培训的关键在于培训需求的评估阶段及其关注点。传统方法把注意力局限在工作要求上, 而基于胜任力的方法的目标是揭示卓越成就者与绩效达标者之间的差别, 然后努力缩小这种差别。基于胜任力的培训应包含更多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如改变个体的动机水平、培育个性特质的成长等。利用基于胜任力的培训方法, 在特定组织中的学习者能够找到自我认同, 在多样化环境中获取学习资源, 当组织设定的目标绩效具有高度战略价值时,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设计就是一个恰当的选择。

三、问卷设计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结构式加开放式两种访谈类型来探测新闻记者所需的胜任力, 一共访谈了包括来自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人民广播电台、重庆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20位优秀记者, 平均年龄为35岁, 学历除一人是硕士外, 其余均是大学本科。由于是建构胜任力模型的初级指标, 因此在样本的选择上, 要突出媒体的多样性, 以及记者本身的代表性。样本中所选择的访谈对象多是从业多年的资深记者, 对于行业本身以及优秀记者的胜任力特征具有切身的体会, 他们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访谈结束后, 再结合大量国内外的文献资料, 并根据记者十余年新闻从业经历的体会, 进一步丰富了胜任力特征条目, 最终形成了有55个胜任力条目的问卷, 问卷采用Likert五点等级量表从“非常重要”到“非常不重要”, 笔者除了要求调查对象要对胜任力指标的重要性指标进行评价外, 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针对各项胜任力指标为自己评分。

四、研究过程

调查主要选取了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重庆晨报、重庆时报、重庆商报以及重庆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进行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295份, 回收有效问卷202份, 回收率为68.5%, 调查对象情况如表1:

对这些指标的总体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提取最接近胜任力特征的部分指标, 结果如表2:

从这张统计图表中可以看出, 胜任力指标的得分排在前几位分别是人品 (4.64) , 善于观察 (4.59) , 沟通 (4.57) , 社会责任感 (4.55) , 职业精神 (4.54) , 勤奋好学 (4.53) , 应变力 (4.50) , 知识视野 (4.50) , 这说明新闻记者这个职业相对于其他职业, 更注重从业人员的内隐特征。也就是是说它并不是一般的技术活, 它不是把从业者的外在技能和知识作为重要的首选因素, 而是一门需要有较高修养德行的人去从事的职业, 从业人员应该有着较高的职业使命感;胜任力得分排名靠后的分别是知名度 (3.62) , 善于表现自己 (3.56) , 个性鲜明 (3.49) , 形象好 (3.45) , 天赋 (3.31) , 高学历 (3.22) , 而这几项除了天赋以外, 都是从业者的外显特征, 而这些特征对于从事新闻工作来说恰恰是最不重要的, 排名最后的是高学历, (只有14.9%的人认为它最为重要) , 这说明选拔新闻记者不能唯学历是举, 应该多方面的考察, 尤其是从业者的执业态度和发展潜力。

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样本的KMO值为0.726, 表示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的Χ2值为9727.930 (自由度为2775) , 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 也表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本文主要用主成分分析, 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 分析结果见表3, 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四个, 可以累积解释总方差的55.54%。因子负荷水平均在0.40以上, 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看, 可将它们分别命名为:因素一为“职业素养”, 指新闻记者要人品好, 有职业精神、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知识视野宽泛, 时间观念强, 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等;因素二为“思维能力”, 指新闻记者具有逆向思维、超前意识, 善于创新, 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策划能力和应变能力;因素三为“从业技能”, 指新闻记者应当是一个优秀的提问者, 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 理性冷静、文字功底好;因素四为“社会知觉” (social awareness) , 指新闻记者具有很好的公信力, 对社会问题的发现能力和公关能力较强。

本研究采用Cronbach的一致性系数 (a系数) 用于检验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信度。五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71, 0.76, 0.80, 0.73, 0.76, 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 显示了比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证明了本研究问卷构思的同质性信度较高。

五、基于新闻记者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

研究选取了202个访谈对象中来自重庆广播电视集团的120名记者, 进行胜任力差距分析, 从而找出差距, 形成培训需求建议。

新闻记者对胜任力指标的重要程度的评价和访谈者对自己的打分就可以看出目前新闻记者在胜任力方面存在的差距, 如表4所示。差距比较大的指标是知识视野 (-0.92) 、沟通 (-0.72) 、勤奋好学 (-0.70) 、善于观察 (-0.71) 、优秀提问者 (-0.72) , 对现场的把控 (-0.71) , 这些胜任力指标主要是记者知识、技能等新闻工作的职业技能, 这些技能比较适合采用培训的手段进行提高。但是受访记者在分析问卷中也发现, 在对自身胜任力的评价中, 在有关品行的指标方面, 记者普遍给自己打了高分, 人品 (-0.20) 、社会责任感 (-0.42) 、职业精神 (-0.40) , 这表明记者对自己职业态度的自信和认可, 也有可能是一种自私的保护。但不管怎么说, 这一结果表明了记者内心认为这份职业是神圣的, 它需要优秀的品行和良好的道德, 是一份值得尊重的职业。但是笔者发现, 在政治敏感这项中, 两者差距达到了-0.66, 这似乎和前者有些自相矛盾, 其中原因笔者分析, 人品、社会责任感等指标带有比较强的社会称许性, 每个人打分的时候都会给予比较高的得分, 但是在很多记者的心目中, 对政治敏感这项指标就不那么重视了, 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不应该和政治联系得太紧, 这种观点固然有自己的道理, 但是新闻工作是有显著的意识形态特征的, 新闻生产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政治传播的过程, 新闻从某种角度来说, 是离不开政治的, 在这方面存在的差距也是今后新闻记者培训的重点。

另外记者的思维能力方面也存在问题, 逆向思维 (-0.60) 、超前意识 (-0.65) 、善于创新 (-0.66) 、策划能力 (-0.71) 、应变力 (-0.65) 、公关能力 (-0.65) 、发现能力 (-0.66) 、公信力 (-0.43) 都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 特提出如下培训建议: (1) 加强记者从业技能的培养, 根据记者工作的特殊性, 可采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在方式手段上创新, 针对提问技巧、政治敏感、文字功底、理性冷静、现场把控等子项目分门别类地进行培训; (2) 对于记者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很难用常规的培训手段达到的, 因为这项核心胜任力的各种子素质, 比如逆向思维、超前意识、创新、策划能力等都是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提高的。所以, 新闻机构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活动, 都能够使记者的思维创造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 逐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3) 社会知觉能力跟个人的自身素质有关, 比如性格、兴趣、爱好、生活背景等。在具体的培训中, 可以采用一些心理学量表, 对每个人进行测试, 了解他们社会知觉的相关情况, 为每个人建立“知觉档案”, 进行有的放矢的培训。此外, 可以请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以及媒体精英、社会名人等专家来进行组合式培训, 提升记者对自我价值和公共价值的认识。 (4) 新闻记者的培训其实应该强调全面性, 记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很高的, 对记者的培训内容也应该尽量地多涉猎, 广覆盖, 比如针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压力心理疏导等培训工作都应跟上。

六、结语

新闻记者是新闻生产中积极而活跃的要素。本文建立了新闻记者的胜任力模型, 获取了新闻记者所需要的核心胜任力, 主要有四个维度:职业素养、思维能力、从业技能、社会知觉。必须说明的是, 这一模型只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框架, 在具体到每一个媒体组织来说, 应该根据媒介的不同形态以及媒体的组织文化、生产特征来对具体的胜任力指标进行修正。总的来说, 胜任力模型首先是一种理念, 其次才是一种工具, 在传媒行业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方面, 胜任力方法的引进将会帮助媒体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未雨绸缪, 占得主动。

参考文献

[1]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院编著.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戴维.D.杜波依斯 (David D.Dubois) , 威廉.J.罗思韦尔 (William J.Rothwell) , 德博拉.乔.金.斯特恩 (Deborah JoKing Stem) , 琳达.K.肯普 (Linda K.Kemp)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M].于广涛, 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美]大卫.D.迪布瓦.胜任力—组织成功的核心源动力[M].杨传华,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Boyatzis R E.R endering into competence the things that arecompetent.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9.

[5]Miborrow G.Crafty management.Management Today, 1988.

[6]Spencer LM, Spence SM.Competence at work:Model for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Wiley, 1993.

[7]Jeffery SS.The practice of competency modeling.PersonalPsychology, 2000.

[8]王重鸣, 陈民科.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J].心理科学, 2002 (5) .

[9]王继承.谁能胜任[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10]冯明, 付茂华.基于柔性特征的制造业管理胜任力模型, 2005CES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国际研讨会:人力资本与环境投资 (第二卷) , 2005.

[11]章凯, 肖莹.胜任特征分析与人力资源管理[J].江淮论坛, 2004 (2) .

上一篇:妈妈的小书匣300字作文下一篇:成都应届毕业生户口及档案办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