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理想课堂有效

2024-04-12

新教育理想课堂有效(精选10篇)

篇1:新教育理想课堂有效

有效课堂教育研讨会:理想课堂属于你

构建理想课堂,探讨有效教学,我觉得课堂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单位时间里学生知识的增量,保底讲,是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学有所得。怎样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精当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今天,我听了同题异构的《黄河的主人》三堂精彩的展示课,我首先关注的是教师的魅力。教者的文化涵养厚积薄发,在课堂上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召唤着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让我感受很深的是三位美丽的老师对于文本的深刻解读。

王雪晴老师的课,不愧是大家磨出来的,从新知的探索、共建,到能力的形成、提高,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层次分明,效果理想,给我的感受最深。我欣赏王老师的循循善诱,游刃有余,她对学生读书的指导,对文章的补白,有效地创设情境,在品读感悟中让学生学得主动,并学有所获,尤其是“展开想象,选择说一说”环节的设计,[ 课件 ]对于难点的突破提供了坡度,对于预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功不可没,但王老师的课还是美中不足的缺少一点灵气,牵引学生读书的味太浓,学生主动读书的时间不够充分。因为课堂达标率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爱上语文,在语文课上快乐地成长更重要!

我更欣赏书卷味、语文味很浓的杨老师的课,她的课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是我们所不能及的。杨老师能在平实的对话中,善于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在及时的鼓励中,引导学生自己解读文本。多媒体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给学生带来情感的震撼,并且在引导学生品读文字的同时,引导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魅力。杨老师的语言极具感染力,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她的指点有方,让课堂散发出磁性和魅力,但杨老师的话有点多,从学生的角度看,有点深奥,我希望杨老师能少一点雕琢的痕迹,多着眼于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开发再深些、广些,那么,更有效、更精彩、更理想的课堂将永远属于你!

篇2:新教育理想课堂有效

上一篇下一篇

更新时间:2010年6月7日

xht

分类:他山之石

【阐释】

篇3:构建理想课堂促进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理想课堂,教学智慧

新课程改革以来, 如何构建适合学生特点的课堂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那就是:教师很辛苦, 学生很痛苦。要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 首先应了解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二是学生主体性缩水;三学生创造性被扼杀。

一、理想课堂

既然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要想促进有效教学, 必须构建理想的课堂。

理想课堂最先由朱永新教授提出, 并指出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 让教学扎实有效;二是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本质, 发现真理;三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共鸣”1。就此陈大伟提出理想课堂的四个愿景2:一致力于帮助学生实现当下的幸福生活;二致力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幸福生活;三致力于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四追求有效的教学。

二、有效教学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呢, 陈晓端教授指出“目前并没有一个对有效教学的统一解释, 也很难找到一种最佳的界定角度或界定框架, 其发展趋势是着眼于学生成功的学习来解释, 即有效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3。

本研究对有效教学的界定:有效教学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有效果是学生愿意听你的, 你的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 学生根据你的指引得到了预期的成效;有效益就是学生愿意跟你了;有效率就是指你采用的方法是正确而并且适合学生的。

三、运用教育智慧, 构建理想课堂, 促进有效教学

通过前面部分的分析知道, 理想课堂的目标和追求就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实现可以通过构建理想课堂来实现, 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学术界的学者充分运用教育智慧, 以此来实现最终的目标———有效教学。

(一) 教育智慧

何谓教育智慧?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本研究主要介绍范梅南教授的观点。范梅南教授认为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反思行为, 也需要一种非反思的教育智慧, 他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替代父母”关系, 教育智慧就是体验和理解特定教育情景的教育意义, 在体验情景教育意义的同时, 就会自动构想行动意向, 以帮助孩子寻找存在的意义和精神的家园。

(二) 构建理想课堂的关键

构建理想课堂除了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之外, 还要注意别的方面。

1.润泽生命、呵护自主

理想课堂建设首先要改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与对话关系;充分满足学生在课堂上的安全需要, 营造温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儿童天性的自由表达免受惩罚, 特殊表现不受歧视。理想课堂的建设要尊重生命的存在、与生命进行对话, 尊重学生的自主, 真正做到“润泽生命、呵护自主”。

2.合理奖惩、珍视创新

理想课堂的建设要有合理的、行之有效的规则为之保驾护航, 对于学生违反学校纪律和规范, 对其他学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并会影响其自身发展的行为, 要合理运用教师的惩戒权, 遵循合目的性、合对象性、合程序性、侵害最小化而教育效益最大化的惩戒原则, 让学生学会为他人负责。

构建理想课堂还要珍视创新, 尊重孩子的话语权, 鼓励孩子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去创新、去创造。

3.享受课堂、享受成长

建设理想的课堂致力于改变学生现在的课堂生活状态, 改变学生走进教室的那种麻木而痛苦的表情, 要让所有的孩子来学校上课就如同吃了甘蔗一般快乐, 享受课堂的舒适, 享受课堂教学带来的成长。

(三) 理想课堂的构建对有效教学促进作用的表现

1.理想课堂激荡着磁力, 加强教学效果

所谓磁力, 即问题吸引力。理想课堂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在这样一种具有磁力的课堂, 学生愿意跟着老师学习, 愿意听老师的指导, 愿意呼应老师的教学。教师对学生有影响力, 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 学生非常愉快的参与到学习中, 这样的教学是有效果的, 这样的课堂不仅有效果, 更能加强效果。

2.理想课堂鼓荡着张力, 提升教学效益

所谓张力, 即思维展扩力。在理想课堂这样的“思维大场”中, 学生思维不受限制, 想象力打开, 让学生用他们能力挑战超前的教材、挑战课本, 让学生感受到创新挑战带来的幸福感, 这是一种有效益的教学, 对儿童的现在和将来都有益处的教学。

综上所述, 理想的课堂是充满着磁力、张力、活力的课堂, 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效率、效益的课堂, 是可以促进有效教学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冯彩凤.化学理想课堂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3 (5) .

[2]傅东缨.理想课堂教学境界探幽[J].中国教育学刊, 2003 (10) .

篇4:理想课堂的有效教学框架

模式化,带来“稳定性”与“可复制性”的同时,也带来僵化与死板。个性化,带来“创造”与“生动”的同时,也带来过程的“随意性”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并且,好的经验无法被较好地移植和复制。于是,层出不穷的形形色色的课堂模式,和风格各异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课堂艺术杂处并陈的局面,便是人们试图解决这一问题而又无力真正解决的无奈现实。

形形色色的课堂模式层出不穷,本身就已经告诉我们,这些模式是高度个性化、很难被移植的。在这些模式之间,并没有一个关于课堂的公认的结构。没有一种基本结构去保底,便会导致这种公共课堂话语的缺失。人们用不同的话语体系,去描述同一堂课,必然自说自话,各执一词。这种鸡同鸭讲,一定无法通过有效对话,达成对教学行为的基本共识。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课堂的基本结构模型。它让我们演绎课堂、描述课堂、反思课堂、交流课堂有一个基本的话语平台,也让教师的个性创造与发挥建立在一个相对稳固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模型非常重要。正如夏洛特·丹尼尔森在其《教学框架——一个新教学体系的作用》一书中所言:“新教师可以把它作为‘地图’,来引导自己穿越最初的教学途径;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把它作为‘支架’,以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大家可以借助它作为‘工具’,努力改善教学。”它把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课堂元素,和我们最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以及我们认为最合理的教学过程,用结构框定下来。一方面确保有效教学,另一方面也提供给参与课堂观察的教师一个观察课堂的框架,以便在同一话语体系中讨论一堂课的优劣得失。

理想课堂的有效教学框架包括三个板块八个环节:

A1教师编制学案(教师课前编制学生自学导航地图——学案);

A2学生课前自学(学生课前在导航地图引导下的定向自学——完成学案);

B1课上目标重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重目标明示重温);

B2组内互查互助(小组单位,组内互检、对学、研讨、互助);

B3分工群学探究(随机分工,均等机会,群学攻关,合作探究);

B4小组当堂展示(小组代表,面向全班,讲解展示,学生有效互动,教师高效点拨);

C1反馈小结升华(精短练习反馈,总结点评,画龙点睛);

C2课后自学指导(延伸课后,形成循环);

A、B、C分别对应“课前”“课中”“课末”三个板块。课前2个环节,课中4个环节,课末2个环节,共8个基本环节。

篇5:践行新教育 打造理想课堂

河阳大地如火如荼的进行新教育,新教育的主阵地是理想课堂。从接触新教育,就迷上了理想课堂。孩子是课堂的核心,如何最大可能地促进、实现学生每个个体的学习,如何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

困难学生,情有独钟。在探究学习中,有的学生思维敏捷,乐于表达;有的学生反应较慢,磕磕巴巴,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这样就达不到互帮互学的目的。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给那些不善言谈的学生留下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在提出问题后,先不急于讨论,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在小组展示时规定:困难学生首先发言,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说不下去再有组长补充。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又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画龙点睛,助力成功。教师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定出不同的目标,只要有点滴的进步,哪怕是隐性的,也要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让每个人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小组展示时只要成功,组员和组长共同加分,共享成功的喜悦。这样就能激起困难学生再接再厉,燃起他们奋发向上的`欲望。

积极参与,适时调整。教师以平等的身份适时地参与小组的讨论,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环节;不断改变学习小组的组成形式,丰富小组合作内容。小组展示结束,组长要问: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补充或疑问?然后,台上同学要对提问进行解答。解答不了时,台下有会的同学可以代替解答,都解决不了可以寻求老师帮助。每个小组要认真倾听发言,及时针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补充、建议或质疑,补充时切忌重复。最后教师点评,以此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课堂练习,形式多样。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练习的素材要与生活息息相关,适时渗透国情教育、环保教育、健康教育、科学教育,充分挖掘习题的育人功能。既有基础性又有挑战性习题,运用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

篇6:新教育理想课堂有效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说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内在要求。按照中央的决定和部署,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势必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只有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把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但是,应清醒看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如何切实增强在全体党员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这是新形势新任务向党的思想建设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分析及有效性影响因素

我们党一贯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努力推动全党同志真正把理想信念牢固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上,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从总体上看,当前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有比较普遍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理想信念教育还不尽如人意,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产生了思想困惑甚至出现了理想信念的动摇,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早在2000年,中央组织部按照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批示,组织了全国30万名党员思想状况调查。调研中发现,在部分党员中存在理想信念动摇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存在腐败问题,一些基层组织存在涣散问题。中国社科院2006年10月以来的调研显示,“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和学者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逐渐淡化,甚至丧失。他们 的内心世界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对它冷嘲热讽,在人民群众和学生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调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危机的原因时,受访的2602人中,有1678人认为是部分领导干部和教育者自己不信仰共产主义,占65%。”(引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课题组撰写的“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深入发展的今天,社会上的确有少数人甚至包括有些党员、干部错误地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模式”,是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主义、分配领域中的社会主义,它比科学社会主义更先进、更优越,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令人忧虑的是,当前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在一些方面呈现出乏力的表征。鉴于此,有的学者形象地把理想信念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分为四种类型,即政治迷茫型、伦理困惑型、生存忧虑型、心理失衡型。(参见《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1期周中之、余玉花撰写的“社会转型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一文)

当前,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处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物质、精神环境之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有效性的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理论和认识的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理想信念上动摇,是由于没有真正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对改革发展稳定中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普遍表现出的是一种“了解但不理解,认同但不关注”的漠然情绪。当然,也有些思想理论过于悬空化,缺乏应有的说服力,不能切实回答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困惑。调查显示,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本质、发展趋势、改革方向等相关问题存在着很多模糊的认识。理论是管思想管方向的,如果理论直面现实、解释现实的能力不够,一旦遇到严峻的考验,理想信念就会出现动摇,就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现实和实践的因素。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加之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在许多方面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不配套问题。在这个时期,一些历史遗留的和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逐渐显露,有些与改革的理论指向和目标产生了差异,有些还以比较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各种难以预料的挑战和风险明显加大,这就为党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导致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产生失落感,使得怀疑社会主义、崇拜资本主义的情绪有了滋生蔓延的土壤,决定了现阶段理想信念教育面临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成效明显与问题突出并存的复杂局面。

第三,环境和教育的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既有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的渗透、颠覆、破坏,又有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背景下各种杂音噪音带来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内容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方法也需要有所变化,然而我们的教育工作却没有能够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在提高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分析框架中,讲 原则、概念的东西多,具体的深层次分析少;流于形式多,解决思想实际问题少;教育培训覆盖面还没有覆盖到每一个党员,没有满足党员、领导干部个性化、差异化的内在需求。这样的教育缺乏针对性,使得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往往不理想,有的人甚至对理想信念教育产生逆反情绪。

二、增强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路径分析

应当承认,崇高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巩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上述影响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各种因素,不是短期内能够完全解决和消除的。鉴于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抓实抓好。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应不断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多种途径,切实增强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强化理论支撑,为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党员、领导干部理论上清醒与坚定,是思想上清醒与坚定的前提和保证。共产党人“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74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得以展开的理论支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的,不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就不可能建立在科学理解的基础上,因而也不可能是牢固的,就会在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丧失抵御能力。然而,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它不可能自发产生,需要有意识地灌输、教育。以往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有的比较空泛,容易形成厌烦心理,效果不好。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依赖于教育内容对共产党员的吸引力,缺乏这种吸引力就会妨碍 理想信念为共产党员所向往和接受,就会妨碍其真正在每个党员心中树立起来。为此,要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切实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支撑。共产党员具有的特殊社会地位、肩负的特殊社会职责,决定了对其“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必须根据党员、领导干部的认知特点,从逻辑和事实上深刻揭示出理论、原则的科学性,使他们明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精神实质,领悟其科学内涵,使党员心悦诚服地认同和接受,并积极地将之转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内化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增强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最重要的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注重实践养成,为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理想信念不仅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从长远讲,是共产主义;从现实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在追求理论形态的尽善和完美的同时,还要紧密结合社会的实际和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接受的实际,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深刻揭示理想信念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指导意义,充分说明在认识和处理现实生活问题时如何具体地运用它,才能为共产党员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法;要直面社会矛盾,针对共产党员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深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和问题,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来检验它、充实它,才能使共产党员深切感受到理想信念既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又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相符合,从 而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实践证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理想信念转化为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际行动,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篇7:新教育理想课堂有效

遄台中学 康国霞

遄台中学立足课堂,认真钻研,分别围绕集体备课、小组合作、教育科研、学科展示等方面探索理想课堂实施的有效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把我校的具体做法和心得体会与所有的数学教师分享。

一、集体备课,精心预设理想课堂

构建理想课堂——必须从解读教材、优化备课做起。吃透教材,精心备课是迈向理想课堂坚实的第一步。遄台中学的老师们把激情融入集体备课,把备课当做一种创造,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查阅资料去设计心目中最精彩的教学方案。他们对单元章节总体目标的设置、单课时教学设计的讨论、单元练习的选用、单课时课件的制作、习题设计的有效性等一系列进行全面的探讨。按照“个人初备——集体交流——形成教案——个性设计与反思”的程序运作,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集体备课,汇集了同备课组教师的教学智慧,优化教学预设,为构建理想课堂奠定基础。

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同学们划分为一个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性别、成绩、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构成,各组间无显著差异,既达到平衡又便于公平竞争。因为要以小组为单位对外竞争,同学们不想给小组抹黑,在学习上主动互相帮助。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自己“活动”。教师不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从依赖老师中走出来,让优秀的学生成为老师真正的助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教育科研,探索反思理想课堂

近年来,遄台中学的校本教研,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多元互助合作,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追求卓越品质的理想课堂。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说、讲、评”活动。讲课的教师先在教研组内说自己的课,同组的教师听课,评课,讲课的教师再进行反思,找出差距,写出改进方法。依据《临淄区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开展校内优质课比赛活动。优质课比赛更多地注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课堂的把握,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教法灵活多样,富有新意。对学生的评价多元而且富有激励性。组织教师进行了新教育实验课题——理想课堂的案例教学研究。根据理想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题组成员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出发,就理想课堂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剖析,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研讨,然后进行课例试验研讨优化,汲取有效的经验,努力打造务实高效的理想课堂。

四、学科展示,分享课堂教育智慧

篇8:构建理想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

一、找准起点, 用好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意味着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前必须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对接, 正如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然而, 在我们很多的数学课堂中, 由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认识脱离了学生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导致实际教学行为的偏差, 使得教学效果无效或者低效.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 实际上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起点的选择决定了其认知发展过程的长短,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细心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 精心预测学生的“客观”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心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 及时抓住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变化状况,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 从而合理把握好每一“回合”的学习起点, 让学生情感与外部世界对接, 原有经验与新鲜经验对接, 构筑师生交往对话的平台, 享受表达与聆听的愉悦, 让学生肯学、能学、乐学, 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迁移和知识的有效建构.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 教师应该把教材当做一个媒介, 在合理把握好教材的广度与深度的前提下, 不断摄取生活中的新鲜素材, 合理开发媒体、网络资源来充实课堂, 形成富有活力的学习材料, 让教材依我所需, 为我所用.“用教材教”取代传统的“教教材”, 这正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之一, 也是让学生“学”得精彩的必然选择.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 要教的好, 使学生受益, 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为此, 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应进行“二度”开发, 精心设计, 创新教法, 增强学生探索的广度与深度, 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发现、再创造, 如把封闭式命题转化为开放式、探究性的问题.例如, 如图1, 在四边形ABCD中, 已知AB∥CD, ∠B=60°, 求∠C的度数.能否求得∠A的度数?

显然在此得到的是封闭性答案:∠C=120°, 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 无法求出∠A的度数.若按一般的授课就至此为止, 但我们不妨来个“急转弯”, 巧设一问:你认为在什么条件下可求得∠A的度数?请与大家交流一下你的看法.这里以亲切的问语, 设置一个跳出封闭解答、走向开放的探究性问题, 此时学生思维活跃, 情绪高涨, 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所得所悟也必然更多.

二、巧设情境, 引发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教学情境, 正是充分地利用这一珍贵的教育资源.通过教师精心设计与合理安排凭借一个或一组数学问题的精彩引入,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给思维以方向、以动力,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发生、发现的过程, 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 使其主动思考, 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直角坐标系时, 出示了一幅笛卡尔的肖像画和一幅蜘蛛织网图, 问学生他们两者之间会有何联系 (生活中的蜘蛛网学生都认识, 但学生并不一定知道笛卡尔正是受到蜘蛛织网的启示才发明了直角坐标系的) 引入新课, 由此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秒的兴趣.

三、主动参与, 注重体验

体验是知识的内化, 经验的升华, 是个性化的知识, 它是自得自悟的生命活动状态.学生要发展, 就必须有体验的过程, 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主动参与.主动参与是指学生在主体交互中情感、思维和行为自觉地融入教学活动, 主动加工那些对个人有意义的信息, 实现认知与情感全面发展.在主动参与的状态下, 学生才能潜心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争辩、大胆陈述等, 形成有意义的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精彩, 自然和谐地发展.

1.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当知识与积极地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教师有必要根据教材开展适当的活动课.活动是载体, 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必须贯穿始终.学生通过“做一做, 议一议, 读一读”等形式, 在做中学, 学中做, 顺利的掌握新知识, 同时学生创造性的自我表现、独立性和积极性的情感体验也在活动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如, 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时, 可把如何测量物体高度作为课题, 带领学生在室外上一节活动课, 要求学生“测量校园内一棵树的高度”.课上, 学生六人一组, 先在校园内找好准备测量高度的树, 经实地考察后记录实际情形, 然后根据记录及小组内已经准备的测量工具分别设计出不同的测量方案进行测量.课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讨论的也很热烈, 想到了许多老师都没有想到的问题, 学生在有了充足的活动体验后, 课堂上介绍他们几个比较典型的设计方案, 给予肯定、鼓励,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陶醉于学习之中.

2. 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 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 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 是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 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 再发现的过程.

3.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是学生之间面对面的生生互动学习活动,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师生、生生之间情感, 获取新的知识, 分享到合作成功的喜悦.以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为例, 在课堂上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学生在课前准备的长度不等的小棒中任意选择三根围一围, 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听到这个问题, 学生很不屑, 认为太简单了, 很快就有很多同学举起了手, “老师我完成了”.“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呢?”有部分同学不吱声, 此时老师故意一脸诧异地问:“怎么你们选择的三根小棒围不成一个三角形呢?”围成的同学也很疑惑.于是, 老师安排学生4人一组, 共同探讨这个问题.在操作, 思考, 讨论中学生发现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合作学习的形式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 又能展示个人多方面的才能.此环节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 使他们体会与他人交流的快乐, 同时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四、望闻问切, 有效调控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 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告诉我们, 在与学生沟通交往的过程中, 教育本身赋予教师一种特殊身份, 虽然与学生是平等、民主的沟通交往关系, 但教师同时又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可以通过“望闻问切”, 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 有效调控教与学, 让课堂高潮迭起、“涟漪”无限.

“望”就是观察, 通过“望”学生的表情和动作, 揣摩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望”, 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 是否达到了行为、认知、情感参与的有机统一;观察学生的交往状态, 课堂上是否有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和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氛围;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 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 这些问题与见解是否具有挑战性与独创性;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 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 能否自我控制、调节学习情绪, 是否对今后的学习更加有信心, 更有兴趣.通过“望”, 进行师生感情交流, 互动、评价, 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的了解、反省, 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品质,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系统.比如, 给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以赞许的眼光、给未回答正确的学生以鼓励的眼光、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关怀的眼光等, 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的信心.“闻”就是听, 听取学生的表述、回答、提问等来了解实际学情, 从而及时合理应对.“问”即询问、反问, 通过问答、交流等方式来弄清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与障碍, 及时为他们解疑释惑.“切”指切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把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且环环相扣, 运用智慧和策略, 协调课堂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堵”、“导”变通, 消除影响教学的不利因素, 营建和维护学习对话场, 把教与学统一在一个最佳的程序之中, 将学生的智力活动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5.

篇9:追寻有效教学 构建理想课堂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条件等,灵活而又恰当地选用,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一、任务提出,引导活动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宗旨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

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会到学生中巡视,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指导。我们在设置任务时不仅要考虑到内容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使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还有要注意的就是任务要相互关联,以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受家庭环境、生理素质、兴趣爱好、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信息技术水平上也存在着差异,为解决这种差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分层教学法,感到效果很好。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在一个班内针对不同基础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评价,从而使各层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较好地解决统一教学与学生差异性的矛盾。

我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放低起点,尽量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学软件进行广播演示教学,直观展示操作,然后通过模仿示范,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则通过尝试探究,教师适时帮助,解决任务,尽可能使其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其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对第三层次的学生,则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教师适时点拨,协助教师帮助同学,培养其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在设置任务时也注意分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知识水平自行选其一进行操作练习。 这样的分层提升练习,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接受程度,让每一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这样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也到达了标点,树立了自信,基础好一点的学生也不会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教师,能恰如其分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水到渠成地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课堂教学逐渐走向高效。信息技术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担任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尽可能创造性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从而充分地展示自我。让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而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组内交流,合作沟通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水平差异比较大,为了弥补这种现状,信息技术教学通常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差异性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有效合理地建立学习小组,对我们驾驭课堂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我是通过给学生发放信息技术水平自我评估表,然后根据获取学生的信息来初步分组的,将男生、女生、成绩好的和电脑操作好的学生搭配开,使得各小组的实力比较均衡,再让各小组成员民主推选出一名学习基础好、组织能力强、说话流利的同学担任组长。在学习时,请组长管理本小组的纪律,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效果,适当的时候我还会在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得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五、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鲜活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思想和情感的孩子,他们的差异性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很大的变数,也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在课堂上会随时发生一些让人措手不及的事情,如果能够正确而巧妙地处理这样的问题,并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新资源,就会让信息技术课变得更加生动,更加丰富。

对一节课而言,预设体现对教学内容的尊重,是有序和高效教学的前提,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是巧妙与智慧教学的关键。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作为教师要想使得“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我个人认为要充分备课,弹性设计教学,多方面了解学生,尽力掌握学生的“现有起点”, 巧妙利用即时信息,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从而保障教学的有序性,诱发动态生成。

篇10:新教育理想课堂有效

前几天,我和我们学校的赵庆淑老师和唐阵梅老师去日照外国语学校,听取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中学高级教师支玉恒三位老师的作文课和讲评课,我受到很大启发,感受很深。

现在,我先汇报一下听了张祖庆老师的课的感受。

张祖庆《看新闻图片写故事》的现场作文指导课:

1、谈话引入,观察图片:由北极熊母子深情的一组图片切入,引出一幅新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将单幅图扩展成多幅图。

他先和同学们课前谈话,然后,让学生欣赏图片。

2、头脑风暴,展开故事:让学生自习观察图片,选择最有想象空间的几幅图片自由联想;通过即兴表演、头脑风暴等手段,丰满故事内容。

3、转换角色,创意表达:第一人称写作训练,环境心理描写训练,学生创作故事片段。当学生写完作文后,张老师紧接着进行作文讲评:

1、大屏幕展示优秀作文:

张老师讲评作文,先选择不同角度的三篇作文,不是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而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学生讲完故事,不是老师自己去评,而是学生各抒己见,进行点评。

2、其他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3、教师总结。

作文讲评完了,张老师展示了自己班的班级写作新计划:

首先,从舸二楞的作文故事谈起,说到了三年级作文的内容要求,然后,让我们走出怪圈:展示我们班的写作新计划。

张老师围绕三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学期的写作计划、主要内容目标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并且,每个学期他都引用了具体例子。

那么作文教学的出路在何方呢?张老师提出了“二度开发”的教学策略,从选材、构思、拟题以及激趣等多角度谈论了如何设计教材作文,让作文教学的路走宽、走远。张老师为了让孩子们从书信单元学到更多,不辞劳苦,和兄弟学校同年级班结对“小笔友”,笔墨传情。还举办了联谊活动,既增进了友谊,又让学生坚持了写作,一举多得。他提出“所谓语文,就是陪着孩子过日子。”心有灵犀,我以为语文就是陪着孩子成长。但张祖庆老师不仅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学会了语文,更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茁壮成长。

更让我觉得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师的作文讲评也许没有别人所说的新巧,但我以为这恰恰是我们这些老师所要追求的真功夫。真实、踏实、实效,这是我对他的课的感悟。一堂课,没有浪漫的抒情;没有华丽的设计;有的是直白的赏析和善意的建议。在他的课堂上,我觉得孩子们是真正从整体领会到作文原来要这样写的思想。从题目的新巧、叙述的有序、人物语言的运用以及人物心理的刻画等方面一点点分析,让学生懂得了该如何设计一篇文章,或者说该如何让自己的表达更能够吸引读者。我想这样的教学思路,不正是我们的孩子急切渴望的吗?

采百花之蜜,方有唇齿香甜。对我来说,每一次的学习就是一次采蜜,多希望在小语教坛的花园中有更多名花奇芳,让我这只小蜜蜂能够汲取更多的营养,为他人带来更多的香甜、、、、、、下午,我们听取了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的作文课和讲评课。宋运来校长为我们奉献的《童漫作文:愁女的故事》作文指导课以及作文讲评课。

课堂引入我是十分欣赏的:宋老师打出了一段描写学生身边李老师的文字,让学生抓住中心句,关键词概括人物外貌,同时让学生明白修饰词在文章的重要作用。接着宋老师出示了两组词语:愁眉苦脸,神情沮丧,没精打采,泪流满面,让学生反复读,读出心情,读出情感,知道在语气语调上应该如何变化。第二组词语:眉开眼笑,洋洋得意,容光焕发,神采飞扬。课前交流为作文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文指导中,宋老师从学生喜爱的漫画着手,让学生展开超级想象。第一幅漫画是一个圆,孩子们的想象掀起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让学生用“可能”“总分”“分总”练习说话,真正体现作文是语言表达的延伸的理念。这时教师出示第二幅漫画:被画了圆的纸遮去脸面。我们才真正体会到第一组词语出现的目的,学生在详细愁女的形象,揣摩愁女的心情,心理紧张难过。第三幅漫画是破碎的纸片和一把鸡毛掸,引导学生想象,可能会出现什么严重的情况,会有哪些人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又会怎样。学生用“我看到了”、“我听到了”将家长的责骂、粗暴、无奈,愤怒进行了合理的猜测。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然后让学生回到教室写作文。并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

一堂声情并茂的作文指导课慢慢降下帷幕。

正当我们为老师的不完善叹息时,作文评讲课开始了,宋老师肯定了学生开头和结尾的新颖,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神态进行了表扬。这时第四幅漫画出现了:一个快乐的女孩手拿一百分的试卷。原来第二组词语的巧用就在这里!为愁女更名是课堂的又一个高潮,老师引用了南京的莫愁女的传说,为漫画人物命名。一扫阴霾的情绪,为作文课画上了十分完美的句号。第二天,我们又听取了听支玉恒老师作文课,有感:和谐互动,乐于表达

这是一节别开生面的作文指导课。说是指导课,但是并没有看到支老师在讲台上大幅度的讲述写作方法。可他又确实进行了指导,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指导。全课的重点放在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开拓学生思路,拓展写作内容,展开丰富想象上。这使我一下子明白了内容决定形式。学生只要有了适当的内容,方法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上一篇:春天的声音150字作文下一篇:端午节的风俗优秀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