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必考实验小结范文

2024-04-10

高考生物必考实验小结范文(通用11篇)

篇1:高考生物必考实验小结范文

必修一

实验一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P26

实验原理: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 呈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注意事项: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使用时现配。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P18 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 现配现用)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呈紫色反应

脂肪 + 苏丹III 染液

橘黄色

脂肪 + 苏丹IV 染液

红色

(需用显微镜)

注意事项:

1、还原糖的检测

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

2、脂肪的检测

滴1-2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1)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2)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

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3)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4)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

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5)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6)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7)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实验四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P47

1、原理: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从而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注意事项:

(1)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实验六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P61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中央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质壁分离复原

(1)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2)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

(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

实验七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P83

可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1)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用斐林试剂来观察实验现象。

(2)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实验八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P97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实验结果: 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考点提示:

(1)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

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

(2)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3)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色素带最窄的是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实验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P91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2、装置:(见课本)

3、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十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P115

1、材料:根尖分生组织

2、步骤: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2.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3min.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3.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4.制片: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根尖分生区细胞能进行细胞分裂;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2)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3)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所以无染色体。

(5)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实验十一

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P110 原理:通过探究细胞大小,即细胞的表面积与与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探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结论: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必修二

实验一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P21

1、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 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实验二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P88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考点提示:

(1)根尖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2)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染色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3)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4)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实验三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P91

1、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2、方法: 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3、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100% X 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 / 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

必修三

实验一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P51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萘乙酸), 2,4-D, IPA(苯乙酸).IBA(吲哚丁酸)、生根粉等

2、方法:

①浸泡法: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4、实验设计的几项原则: ①单一变量原则(只有溶液的浓度不同);②等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即除溶液的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③重复原则(每一浓度处理3~5段枝条);④对照原则(相互对照、空白对照);⑤科学性原则

实验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P68

1、培养酵母菌(温度、氧气、培养液):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2、计数:血球计数板,逐个计数很困难,所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实验四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P75

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篇2:高考生物必考实验小结范文

2. 蛙的红细胞增殖方式为无丝分裂。

3. 观察质壁分离实验时,细胞无色透明,如何调节光线?缩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

4. 抗体指免疫球蛋白,还有抗毒素、凝集素。但干扰素不是抗体,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5. 基因工程中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的限制酶可以不同。

6. 建立生态农业(桑基鱼塘),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7. 基因工程中CaCl2能增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对植物细胞壁无效。

8. 指纹分析需要限制酶吗?需要。先剪下,再解旋,再用DNA探针检测。外分泌性蛋白通过生物膜系统运送出细胞外,穿过的生物膜层数为零。

9. 叶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不含叶绿体。叶肉细胞为绿色,含叶绿体。保卫细胞含叶绿体。

10.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意义: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局限:不能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对可遗传变异的作用。

11. 德国施莱登,施旺创立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2. 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成的。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13. 一般营养物质被消化后,吸收主要是进入血液,但是甘油与脂肪酸则被主要被吸收进入淋巴液中。

14. 纤维素在人体中是不能消化的,但是它能促进肠的蠕动,有利于防止结肠癌,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了,所以也称为“第七营养物质”。

15. 表观光合速率判断的方法:坐标图中有“负值”,文字中有“实验测得”。

篇3:生物实验高考复习策略

搞好生物实验专题复习,首先要明确复习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材中学生实验部分,第二层次———教材中科学家做的实验,第三层次———实验设计与实验探究。不同的层次要达到不同的目标,接下来我将对每一层次逐一剖析。

第一层次:教材中学生实验部分。

教材中要求学生做的实验共有17个,这些实验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清楚,复习这部分实验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教材中学生实验部分要求把每一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都记清,并且要注意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处理,等等。

2.掌握操作技能,并能将实验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高中生物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方法有:显微镜的使用,徒手切片的操作,染色技术,绘图技能,确定实验材料的方法。

3.关注实验的变化。

比如《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变化,可以变为鉴定植物细胞死活,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小,探究植物细胞细胞液浓度大小,外界溶液为非蔗糖溶液时的现象。又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变化,该实验可以改为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

4.总结实验中的共同点

有一些实验在实验材料上有共同点,比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都用到了实验材料洋葱。有一些实验在实验手段上有共同点,比如有些实验步骤的安排都体现了对照的原则,有些实验都用到了染色剂,有些实验都有颜色变化,有些实验都用到了水浴加热,等等。

第二层次:教材中科学家做的实验。

这部分实验并不要求学生做,但却是科学家做过的。比如教材中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相关实验,酶的发现相关实验,生长素的发现相关实验,等等。这些实验教材中都有详细过程,要细细体会其中的原理,还有在每一个发现过程中不同的实验有先有后,有严谨的逻辑关系不能颠倒,要深入理解。

第三层次:实验设计与实验探究。

1.本层次实验考查的两个意向。

一是以实验技能为主,其中主要包括:⑴生物制片、染色和普通显微镜观察技能。⑵细胞内物质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技能。⑶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微生物培养技术。二是以方案设计为主,其中主要包括:⑴探究实验方案,包括假设与依据、设计与预期、分析与结论等。⑵有关调查研究方案,包括提纲与问卷记录表。⑶遗传育种方案。

2.探究实验考查的切入点。

(1)探究课题如何确定。

我们确定的探究课题应包含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针对假设,制定实验计划。

实验计划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实验方案、实验预测。

设计实验方案的依据:(1)预期目标和实验原理;(2)现有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3)题干可能给出的有关提示;(4)遵循单因子、有对照、大样本等原则;(5)以实验步骤为主线,将实验的组合及处理,对实验对象的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收集实验数据的方法等加以条理化。

实验的大体步骤:

———确定实验组合及其适量的处理数(遵循单因子、有对照、大样本等原则);

———实验器具和试剂准备,以及对实验材料的预处理;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的不同操作(可使用比较的表格);

———阐述收集和记载实验数据的具体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

———实验预测或者整理数据和分析结论。

(3)搜集数据,分析结论。

我们要搜集的数据也就是因变量的具体数值,因此因变量必须是看得见、摸得着、可测量的实验结果,必须有具体的数值,一定是可量化的变量。

3.该层次的实验考查点。

(1)确定合理的实验题目。

同一品种的西瓜在非生物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产量不相等,探究是什么引起产量的差异。希望能够找出一个研究的因素,确定合理的实验题目。

(2)写出相关的实验原理。

选择三组同学,进行不同强度的运动:静坐、中等强度运动、跑跳等剧烈运动都是2分钟,而后迅速对蒸馏水吹气,对吹气后的水测量pH值,说明什么问题(课题)?请你指出相关的实验原理。

(3)补充适当的实验步骤。

有两种物质A、B怀疑有毒,判断毒性强弱。给的材料:小鼠胚胎、显微镜……

思路:自变量———物质A、B

因变量———小鼠胚胎死活(测什么?教材是依据。看细胞,对细胞进行培养,看细胞的变异,动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检测物质毒性,怎样检测?基因突变?显微镜不行。基因重组?———不存在,因为没有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可观察。记录什么?变异细胞数量?不妥。应该是变异细胞比例。)

(4)根据相应的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5)预期实验结果。

已知在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浓度相同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产生的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吲哚乙酸(IAA)。为了验证NAA和IAA的这种差异,可分别用胚芽鞘和扦插枝条为材料进行实验。请预测结果。(1)以胚芽鞘为材料的实验预测结果。(2)以扦插枝条为材料的实验预测结果。

(6)得出相应结论。

以上是生物实验高考复习的一些策略,希望它能对高三学生的生物复习有所帮助。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2011年生物高考大纲对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要求, 分析了近几年来高考理综生物实验部分的主要考查题型和高考命题趋向, 对如何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篇4:高考生物必考实验小结范文

一、抓“双基”,全面掌握实验内容

根据《考试大纲》对实验内容和能力的要求,可分四个专题进行复习:

1.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有:常见仪器的规格、用途、使用方法,包括仪器连接、固定、组装和洗涤等;常用试剂的取用和保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溶液的配制与中和滴定(包括天平、容量瓶、滴定管的使用);试纸的使用。

2.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

常见气体的制备、净化、收集、检验、尾气回收以及实验安全等的考查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如制气的装置分三类:固—固加热装置、固—液或液—液加热装置、固—液或液—液不加热装置。气体的净化与干燥过程,使用的装置有洗气瓶、干燥管、硬质大试管等,收集的装置和方法要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度确定,为防止有毒气体污染环境要设尾气吸收装置。

3.物质的检验

其流程可归纳为鉴定、鉴别、推断。解答这类问题的思路是取少量待检验物质(固体应配成溶液)加入适量试剂鉴别,简要叙述检验步骤,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4.探究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制备

这类试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高考中常以“实验操作要领和原理”类的题目出现。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要重视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和科学探究,把握其操作要领,挖掘出其应有的价值。

二、重探究,积极提高综合能力

近年来,高考命题越来越突出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尤其注重对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学生在系统复习实验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还应注意灵活运用,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注重对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2011年全国卷第28题模拟登山运动员所需的能源提供剂氢化钙的合成,先后考查了考生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三、创新能力的建议

1.在基本仪器使用中探究

任何化学仪器都有其特殊用途,但并非唯一用途。如复习干燥管时,思考它还能用来做什么实验(燃烧气体、简易启普发生器、防止倒吸),要勤于讨论和思考。复习洗气瓶的使用时,可用圆底烧瓶、平底烧瓶、蒸馏烧瓶、锥形瓶等组装成洗气瓶。教师提问学生:“洗气装置除了洗气外,还有哪些用途?”如此复习能使学生对简单的仪器倍感兴趣,思维得到活化。

2.在常规实验操作中探究

实验操作也不能墨守成规,应适时创新。如2011年山东高考卷第30题(4)小题:常温下,H2SO3的电离常数K=1.210,K=6.310;H2CO3的电离常数K=4.5,K=4.7。某同学设计实验验证H2SO3酸性强于H2CO3;将SO2和CO2气体分别通入水中至饱和,立即用酸度计测两溶液的pH,若前者的pH小于后者,則H2SO3酸性强于H2CO3。该实验设计不正确,错误在于用于比较pH的两种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不相等。设计合理实验,验证H2SO3酸性强于H2CO3(简要说明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仪器自选。

解答本题需要常规的思考过程,但又不拘拟于某个套路。我们可设计多种方案。例如:

方案一:配制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HSO3和NaHCO3溶液,用酸度计(或pH试纸)测两溶液的pH,前者的pH小于后者,证明H2SO3酸性强于H2CO3。

方案二:将SO2气体依次有过NaHCO3(或Na2CO3)溶液、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品红溶液不褪色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H2SO3酸性强于H2CO3。

方案三:将CO2气体依次有过NaHSO3(或Na2SO3)溶液、品红溶液,品红溶液不褪色,证明H2SO3酸性强于H2CO3。

学生还可以思考有没有新的方案,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应该多提出几个“假如”,多问几个“为什么”,创新的思路自然会被激活。

3.在定量实验的设计中探究

高中阶段的定量实验较少,已给定的实验方案往往单一。在复习时,教师应以常规题为基础,对其进行引申和拓展,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进行创新分析,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优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2011年安徽卷第28题将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反应速率等相关知识放在一块进行了考查,验证实验设计,整个过程既有定量分析(坐标图的应用)和定性分析,又有创新设计。

篇5:哪些是高考生物必考知识点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存在)。

3.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4. 遗传密码是指信使RNA上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5.密码子是指信使RNA上的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信使RNA上四种碱基的组合方式有64种,其中,决定氨基酸的有61种,3种是终止密码子。

6.反密码子是指转运RNA上能够和它所携带的氨基酸的密码子配对的三个碱基,由于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所以,反密码子也有61种。

7.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9. 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10.一般情况下,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在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高考生物复习中要注意的点

1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要熟记

生物学考试中有不少概念辨析题,如“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针对“活细胞”可对产生部位、作用部位,针对“催化作用”可对催化剂的特点尤其是生物催化剂的特点,针对“有机物”可对酶的化学本质等知识进行考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了这个概念,其诸多特点也就掌握了。再者生物科学的特点之一是描述性,用生物学术语来描述一些生命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试能力要求,熟记一些书本上的经学者研究归纳出的概念,用起来自然就更准确、更灵活,跟标准答案也就更贴切,得分自然也就高了。

2图表——要真正弄清其含义

篇6:高考化学实验题必考的知识点

1.浓硫酸的稀释:

【规范操作】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沿烧杯内壁缓慢倒入浓硫酸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答题关键】①浓硫酸倒入水中;②缓慢;③不断搅拌。

2.分液操作

【规范操作】 将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打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当下层液体恰好流尽时,迅速关闭活塞。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答题关键】①液面上方与大气相通;②沿烧杯壁;③上上下下(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

3.焰色反应操作

【规范操作】

【答题关键】①烧、蘸、烧、洗、烧;②观察钾元素焰色反应时,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4.容量瓶查漏操作

【规范操作】向容量瓶中加适量水,塞紧瓶塞,用手指顶住瓶塞,倒立,用吸水纸检查是否有水珠渗出;如果不漏,再把塞子旋转180°,塞紧,倒置,用同样方法检查。

【答题关键】①装水;②倒立;③检查是否漏水;④旋转180°;⑤重复操作。

5.沉淀剂是否过量操作

【规范操作】(1)加沉淀剂: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少量沉淀剂,若无沉淀产生,则证明沉淀剂已过量,否则沉淀剂不过量。

(2)加入与沉淀剂反应的试剂:静置,取适量上层清液于另一洁净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与沉淀剂作用产生沉淀的试剂,若产生沉淀,证明沉淀剂已过量,否则沉淀剂不过量。

【答题关键】①上层清液;②沉淀剂或与沉淀剂;③是否沉淀;④若需称量沉淀的质量而进行有关定量计算时则只能选用方法(1)。

6.沉淀洗涤操作

【规范操作】 向漏斗内加蒸馏水至浸没沉淀,待水自然流出后,重复操作2~3次。

【答题关键】①浸没;②重复2~3次。

7.判断沉淀是否洗净操作

【答题模板】 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液置于试管中,滴加……(试剂),若没有……现象,证明沉淀已经洗净。

8.常见试纸的使用

【答题模板】

(1)定量试纸(如pH试纸)

取一小片--×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待试纸变色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得出测量数据。

(2)定性试纸(如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淀粉?KI试纸等)

①检验溶液:

将--×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的中部,试纸由--×色变为--×色,即证明--×溶液具有--×性质。

②检验气体:

取一小片--×试纸用蒸馏水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靠近盛有待测气体的容器口(如试管的管口)附近,试纸由--×色变为--×色,即证明该气体是--×。

9.气密性检验

【规范操作】(1)装置a:连接导管,将导管插入水中,捂热(或加热)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停止加热,导管内有水上升并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2)装置b:关闭活塞,从长颈漏斗注入蒸馏水,至浸没漏斗口,继续加水使漏斗中液面高于试管中的液面,静置观察液面是否变化。

【答题关键】(1)①密闭;②加热;③气泡;④水柱。

(2)①关闭活塞;②注水;③液柱。

【答题模板】 形成密闭体系―→操作―→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10.滴定管检查是否漏水操作

【规范操作】(1)酸式滴定管:关闭活塞,向滴定管中加入适量水,用滴定管夹将滴定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漏水,若2分钟内不漏水,将活塞旋转180°,重复上述操作。

(2)碱式滴定管:向滴定管中加入适量水,用滴定管夹将滴定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漏水,若2分钟内不漏水,轻轻挤压玻璃球,放出少量液体,再次观察滴定管是否漏水。

【答题关键】①固定;②观察;③旋转活塞或挤压玻璃球。

11.滴定管排气泡操作

【规范操作】(1)酸式滴定管:右手将滴定管倾斜30°左右,左手迅速打开活塞使溶液冲出,从而使溶液充满尖嘴。

(2)碱式滴定管:将胶管弯曲使玻璃尖嘴向上倾斜,用两指捏住胶管,轻轻挤压玻璃球,使溶液从尖嘴流出,即可排出碱式滴定管中的气泡。

【答题关键】(1)①倾斜30°;②使溶液迅速流出。

(2)①胶管弯曲向上;②挤压玻璃球。

12.气体验满和验纯操作

【规范操作】

(1)氧气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收集的氧气已满。

(2)可燃性气体(如氢气)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的气体,用大拇指摁住管口移近火焰,放开手指,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气体不纯;若听到轻微的“噗”的一声,则气体纯净。

(3)二氧化碳验满:将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气体已满。

(4)氨气验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说明气体已满。

(5)氯气验满: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说明气体已满。

篇7:高考生物必考实验小结范文

一、新课标卷出现概率大的知识点

1、集合与不等式;

2、复数运算;

3、三视图及面积、体积计算;

4、程序框图;

5、等差、等比、数列;数列知识;

6、平面向量知识;

7、三角函数基本计算、图像、性质;

8、解三角形、求边、角、面积以及面积最值、范围等;

9、概率计算;

10、概率与统计综合应用;

11、函数图像与性质、比较大小、定积分;

12、函数与导数:求单调区间、最值等;

13、球的内接体、空间量及元素之间关系;

14、立体几何:以几何体为载体,考查平行、垂直关系;求线面角、二面角;

15、线性规划问题;

16、圆锥曲线的性质、应用,求离心率等;

17、直线与圆锥曲线;

18、极坐标与参数方程;

19、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20、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及不等式证明;

二、新课标卷出现概率比较小的知识点(出现概率小不等于不出)

1、排列与组合,在概率统计中的体现;

2、直线、圆在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中的体现;

3、独立性检验不出;

4、命题、充要条件、简易逻辑;

5、推理证明、数学归纳法;

篇8:浅析高考生物实验题分类突破

关键词:高考,生物实验题,分类突破策略

引言

生物实验题是高考创新改革新增的题型,实验题型种类多样,是整个生物高考试题中的亮点之一。而且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实验题在生物高考试卷中的比重不断增加,题目形式和内容不断推陈出新[1]。但是,从生物实验题得分现状看,该题型的得分率较低,并成为难度最大、学生最恐惧的题型之一。如何突破高考生物实验题的教学成为广大高中生物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考生物实验题考查学生能力的分析

1.1实际应用实验原 理的能力

实验原理是学生开展实验设计和操作等活动的基础,它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实际应用实验原理的能力要求学生基于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结合实验原理包含的理论完成实际实验操作。例如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准确掌握实验的要点内容,如控制实验条件、总结实验结果。因此,解答实验题时学生要善于运用实验原理,分析题干给出的条件,总结题干特征,发现解题切入点。

1.2熟练处 理 实验结果 的能力

根据因果关系的理论,任何实验都存在实验结果,并且结果以各种形式呈现。例如数据、外在表现、形态等。学生得出解题结果后,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推理,总结导致结果的原因,把握实验的自变量,分析实验引起的质变,提炼解题要点。这要求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熟练掌握实验器材的运用、实验方法及步骤;根据实验过程分析导致实验结果的原因;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果和结论;正确处理非预期实验结果或实验现象。

1.3设计实验方案 的能力

从近年来高考生物实验题型设置可以看到, 许多实验题都借助实验方法创设实验情境,考查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而考查分析实验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是指学生以实验原理为基础,正确选择实验仪器、规划实验流程、选择数据处理方法、分析实验现象及结果等。考查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的本质在于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实验原理的核心本质、处理分析结果、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及迁移知识的能力[2]。

2.高考生物实验题分类突破策略

2.1教材实验 类

教材实验类题型以考试大纲规定实验为命题基础, 重点考查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器材和试剂掌握程度。教材实验类题目考查要求较低,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目,学生只需简单掌握实验相关内容即可。教材实验类题目分为实验操作题、实验选材题及实验试剂现象题三种。

实验操作题型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的能力, 例如常见化合物鉴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接种等操作等。突破实验操作型题目的关键在于掌握各种实验仪器用途及正确使用方法,如双缩脲试剂A液在鉴定蛋白质实验中起到创造碱性环境的作用,实验仪器的正确用法,如使用方法和仪器操作程序。

实验选材题考查学生了解材料的性能作用、材料来源途径、是否适用于实验等方面的程度。突破实验选材题的关键在于实验选材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符合实验要求的科学性原则、有助于使实现现象明显的直观性原则及取材容易的简便性原则。例如选用胚芽鞘作为生长素有关实验的原因在于胚芽鞘细胞具有不会分裂的特点,更有助于研究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试剂现象题目类型较简单, 主要考查试验中使用的试剂及其实验现象, 突破这种类型题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试剂在不同实验内容中的实验现象, 例如甲基绿在观察DNA试验中会呈现绿色。

2.2实验 分析类

实验分析包括实验原理分析、对照分析、变量分析及结果分析。突破实验原理分析题型难度较低,学生只需充分理解教材内每个实验的原理,就能找到解答该类型题目的关键;突破实验对照分析题型, 首先应判断实验组和对照组能否反映实验探究的目的, 再根据是否接受实验所研究因素处理进行判断;突破变量分析需要坚持单一变量原则,首先,无论实验包含多少因变量, 学生都需要做到一个自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因变量。其次,保证单一变量的操作规范,尽量避免无关变量的影响。总而言之,需要严格控制自变量。对于实验结果记录于分析类题目,学生可借助表格、曲线图、坐标轴、描点等方式呈现实验结果,方便理清数据及数据间的关系,帮助结果记录及分析[3]。

2.3实验设计 类

实验设计类目标考查学生根据相关要求及原理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分析实验方案,再选择最佳实验方案的能力,包括验证性实验设计题型和探究性实验设计题型。突破验证性实验题型,要求学生准确把握结果和结论的唯一性特点,再根据自变量和因变量内在逻辑进行逆向推理, 即根据结论推断结果。突破探究性实验设计题,学生要确定并设置实验变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排除其他变量的干扰;明确实验观察对象或检测指标。最后从整体上构思实验步骤,记录实验现象,根据原理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4实验评价 类

实验评价类题型特点为围绕某个实验,指出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或者实验结果分析的错误部分,即观察变量、结果、原理的使用是否正确。因此,突破实验评价类题目应该根据观察重点逐一分析。首先观察有无实验组、是否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实验试剂使用是否科学、实验结果验证是否合理。

结语

篇9:生物实验室 工作小结

在这学期中,我们生物实验室在扬校长领导下,在各位生物老师的配合下,实验室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

在实验管理工作中,我首先 熟练教材,了解教材常规的实验内容,掌握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与教师任课的大致进度和时间,做好实验的一切准备工作,在实验中药液的配制、选材的适中都将预先演练,取其最佳的实验效果,达到实验的目的。但是在本学期中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验开展次数较少 ;二、实验室被借用的比较多,如每次统练、月考、期中、期末、会考、模考、学生辅导等,这会造成实验室财物的损坏,卫生工作难度加大,影响正常的实验开展。现在我深深的知道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我要不断的钻研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用科学的方法去管理实验室。我保证以后做到以按教材要求开足实验。

今后还望学校领导和老师一如既往地支持配合我的工作,使我的工作更加完善,更加有效!

生物实验员 董均芳

篇10:谈高考生物实验复习的“四步曲”

一.明确09年考纲要求的17个内容:

二.教材经典实验的归纳:

三.解题策略在心中

(一) 实验方案的内容:

1.研究课题的名称2.研究的目的3.操作的原理4.预期与假设

5.研究的过程6.观察和数据收集7.分析结果和结论8.写出实验/调查报告

(二) 实验的要求:

1.明确问题实质2.设计科学可行3.平行重复性4.取样随机且具代表性5.用统计法分析

6.对照原则 (空白/条件/自身/相互/二次) 7.单一变量原则8.结论分析的完整性

(三) 实验类型的格式化:

1.鉴定型:取材—材料处理—加鉴定剂—观察—结果分析

2.显微观察型:取材—制片—镜检 (先低倍再高倍) —结果分析

3.对照型:分组编号—设置对照—条件处理—结果分析

4.调查研究型:选课题—收集材料—查资料—结果分析

5.提取型:选材料—处理材料—提取步骤—观察结果

6.示踪型:确定示踪元素—标记相关物质—观察物质变化—结果分析

7.测定型:气密性装置选取—材料选定—对照取平均值—结果分析

8.育种型:选亲本—处理—筛选淘汰—新品种

(四) 解题的思维:

找目的→思原理→作假设→想方法→析结果→得结论

四.近年理综高考生物实验典型题:

(一) 验证类:

1.填空补缺型 (07年高考理综北京卷31题)

2.设计完善型 (07年理综四川卷30题)

3.鉴定型 (01年上海卷39题)

4.改进型 (07年全国卷Ⅰ30题)

5.评价完善类: (08年理综重庆卷30题)

(二) 探究类 (07年重庆卷31题)

(三) 调查研究类 (07年宁夏卷高考9题)

(四) 育种类: (06年全国理综Ⅱ31题)

摘要:本文从考纲要求, 经典实验, 解题策略和典例分析谈高考生物实验题复习的“四步曲”。

关键词:重视实验,明确考纲,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二册及选修本, 人教版, 2006第3版.

[2]、新浪教育网http://edu.sina.com.cn/gaokao/gkdg2009/.

[3]、中国教育在线http://gaokao.eol.cn/.

[4]、《中学生物教学》http://all.zcom.com/mag2/shehuikexue/wenkejiaoti/32855/.

篇11:高考生物必考实验小结范文

生物实验中, 为了鉴别或观察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或结构, 常常要以某些物质或结构与特定试剂发生的特定颜色变化为依据。每年高考试题中都有这方面的试题, 本文就对染色剂和相关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说明, 以期对学生解决物质鉴定的考题有实质性的帮助。

一、染色剂的解读

1.概念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这些试剂称为染色剂。利用物理或化学方式使被染物质或结构与染色剂结合从而使被染物质或结构显示颜色的过程称为染色。

2.性质

作为染色剂必须具备两个性质:一要具有颜色;二要与被染组织间有亲和力。

染料的颜色和它与组织间的亲和力是由染料本身的分子结构决定的。分子结构的某些基团吸收某种波长的光, 而不吸收其他波长的光, 从而使人觉得好像这一物质“发出颜色”似的, 把这些基团称为“发色基团”。

作为染料物质, 除了有发色基团外, 还需要有一种使化合物发生电离作用的助色基团, 它们的存在使染料物质离子化, 极性增强, 促进染料与组织间发生作用, 产生染色效果。

3.分类

(1) 酸性染色剂、碱性染色剂和中性染色剂

一般来说, 电离后, 助色基团带正电荷的染色剂为碱性染色剂, 反之则为酸性染色剂。中性染色剂又称复合染料, 是酸性染色剂和碱性染色剂的复合物。碱性染色剂一般用于染细胞核, 如苏木精、龙胆紫、醋酸洋红、甲基绿和美蓝等;酸性染色剂一般用于染细胞质, 如伊红、健那绿等。

(2) 活体染色剂

活体染色剂是一种能被生物活细胞的某种构造吸收或吸附, 但对于细胞、组织和生物体不发生有害作用的染料。一般染料不能穿透细胞膜, 只有当细胞被固定后, 细胞膜被破坏, 染料才能进入细胞内部, 但是活体染色剂却能进入活细胞, 它们是一些无毒或毒性很小的染色剂, 能使细胞内某些特定结构着色。活体染色剂多为碱性染料, 如中性红、健那绿、亚甲基蓝等。

活体染色是指利用某些无毒或毒性很小的染色剂来显示出细胞内的某些结构, 而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的染色方法。活体染色技术通常可以用来研究生活状态下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病理状态, 包括体内活体染色和体外活体染色。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 在有机体 内部, 后者则是在空气中, 即在氧化的环 境中进行的。

二、相关实验归纳

【拓展】

1.显色反应与颜色反应

2.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都由 NaOH 溶液和 CuSO4溶液组成, 但存在以下不同:

(1) 溶液浓度不同:斐林试剂中, NaOH溶液称为甲液, 其浓度为0.1g/mL, CuSO4溶液称为乙液, 其浓度为0.05g/mL;双缩脲试 剂中, NaOH溶液称为 双缩脲试 剂A, 浓度为0.1g/mL, CuSO4溶液称为双缩脲试剂B, 浓度为0.01g/mL。

(2) 使用方法不同:斐林试剂要现用现配, 使用时必须先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等量混合均匀后, 再加入到待检测组织样液中, 然后水浴加热煮沸。双缩脲试剂使用时, 应先加入NaOH溶液 (1mL) , 摇荡均匀, 再加入3~4滴CuSO4溶液, 振荡摇匀后观察现象。

(3) 作用原理不同:斐林试剂作用原理是新制的Cu (OH) 2与还原糖中的醛基反应, 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双缩脲试剂的作用原理是在碱性溶液 (NaOH) 中, 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与Cu2+作用, 形成紫色络合物。

3.甲基绿和二苯胺

甲基绿和二苯 胺都可以 对DNA进行鉴定, 但二者有区别。DNA遇到甲基绿为绿色, 是显色反应。二苯胺鉴定DNA是颜色反应, 原理是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在酸性环境下生成ω-羟基-γ-酮基戊醛, 再与二苯胺试剂结合显蓝色。甲基绿鉴定DNA在常温下, 二苯胺试剂鉴定DNA需要沸水浴加热。

4.龙胆紫等碱性染料的染色原理

细胞核中的染色质 (体) 含有脱氧核糖核酸 (即DNA) , 属酸性物质, 可电离出氢离子, 从而使自身带负电荷, 能与碱性染料 (如龙胆紫) 电离出的带正电荷的助色基团通过电荷间的引力作用牢固结合, 从而被染料染上颜色。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 若用盐酸解离后不漂洗直接染色, 则由于盐酸是一种强酸, 而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弱酸, 盐酸的存在会抑制脱氧核糖核酸的电离, 从而使脱氧核糖核酸无法与龙胆紫中带正电荷的助色基团结合, 这样染色质 (体) 就无法被染上颜色。

三、高考真题回顾

例题1 (2011·山东卷) 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 才能显示细胞中某物质或结构的实验是 ()

A.苏丹Ⅲ染色观察花生种子子叶细胞中的脂肪

B.龙胆紫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

C.健那绿染色观察动物细胞的线粒体

D.甲基绿、派洛宁 (吡罗红) 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DNA和RNA

解析:本题考查教材实验中不同染色剂的特点, 考查理解能力。

苏丹Ⅲ染色时, 花生种子子叶细胞已经死亡, 染色剂才能进入细胞;龙胆紫染色前, 根尖经过解离, 细胞已经被杀死;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 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甲基绿、派洛宁 (吡罗红) 染色前, 用盐酸处理, 细胞已经死亡。

答案:C

例题2 (2012·安徽卷) 某同学以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 经不同处理和染色体剂染色, 用高倍显 微镜观察。 下列描述 正确的是 ()

A.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 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

B.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 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质

C.经健那绿染色, 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

D.经苏丹Ⅲ染色, 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状的蛋白质

解析:本题以实验材料为切入点, 涉及实验中常用染色剂的作用及颜色反应, 考查识记能力。吡罗红和甲基绿分别鉴定RNA、DNA, 染色后分别呈现红色、绿色。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所以用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做材料, 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 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质, 绿色的细胞核。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试剂, 经健那绿染色, 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苏丹Ⅲ染色后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状的脂肪, 而不是蛋白质。

答案:C

例题3 (2014·江苏卷) (多选) 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量取2 mL斐林试剂 时应优先 选用5mL量筒而不用10mL量筒

B.隔水加热时, 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

C.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 管内液体呈现无色, 加热后变成砖红色

D.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 以便长期保存备用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 意在考查学生能否独立完成考纲中规定的实验, 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用5mL量筒量取2 mL斐林试剂 比用10mL量筒更精确。隔水加热时, 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应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 有利于试管中液体的快速升温。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蓝色, 加热后先变成棕色, 最终变成砖红色。因为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 所以实验结束时, 剩余的斐林试剂舍弃。

答案:AB

例题4 (2011·重庆卷) 某兴趣小组将豆腐块灭菌, 接种微生物后培养2天, 加入适量食盐, 经密封放置10天后制得豆腐乳。

(1) 在保质期内, 豆腐乳放置时间越长, 蛋白质含量越低, 短肽和氨基酸含量越高。为探究其原因, 该小组取适量豆腐乳制成样液, 等量加入各试管, 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中, 加入双缩脲试剂A后, 样液的颜色将_______。处理4中, 100℃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

如果处理3与处理4相比, 显色较_____, 且处理3与处理2相比, 显色较_______, 则表明豆腐乳中蛋白质被微生物产生的______分解, 最终使短肽和氨基酸等含量增加, 因此保质 期内豆腐 乳放置越 久风味越佳。

(2) 食用豆腐乳后, 其中的氨基酸可以在人体内通过作用_____形成新的氨基酸, 还可以由氨基酸产生的不含氮部分合成。

解析:本题以腐乳保存过程中蛋白质的含量变化为背景, 考查双缩脲试剂的作用、酶的特点和蛋白质代谢,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 双缩脲试剂的A液是NaOH, 其作用是创造碱性环境, 以便双缩脲试剂的B液中的Cu2+与肽键形成紫色络合物。在蛋白质溶液中, 只加入双缩 脲试剂的A液, 颜色不改 变。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和肽酶可以将蛋白质分解为短肽和氨基酸。4组中酶经过100℃的高温处理后失去活性, 无法分解蛋白质。所以处理3与处理4相比, 蛋白质含量低, 肽键数目少, 显色较浅。2组与3组的区别在于时 间的差异, 放置时间越长, 蛋白质被分解越多, 显色越浅。 (2) 氨基酸经过转氨基作用可以合成新的氨基酸;氨基酸经过脱氨基作用后的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供能, 也可以转化成糖类和脂肪。

答案: (1) 不变使酶失活浅浅蛋白酶 (肽酶)

(2) 氨基转换糖类和脂肪

例题5 (2011·福建卷) 使用染色剂染色是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 某同学对有关实验作了如下归纳:

(1) 上述实验 结果的归 纳, 正确的有_______ (实验序号) 。

(2) 实验2和实验4在染色之前, 都使用了一定浓度的盐酸处理。其中, 实验2用盐酸可改变__________通透性, 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实验4用盐酸与酒精混合, 对材料进行解离。在两个实验操作中, 都要注意盐酸浓度, 以及处理材料时的温度和____________。

(3) 健那绿使线粒体着色与线粒体内膜的酶系统有关。线粒体内膜上的酶主要催化有氧呼吸的第______阶 反应, 该反应变 化是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高中教材实验中涉及的染色剂, 考查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1) 细胞中DNA主要分布 在细胞核 中, 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甲基绿、吡罗红分别染色DNA、RNA, 呈现绿色、红 色。所以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小于染成红色的面积。间期细胞中的染色质进入分裂期时转变为染色体, 染色体和染色质在本质上是同一种物质, 均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2) 实验2用盐酸, 一方面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另一方面 可使染色 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开。实验4是用盐酸与酒精混合, 目的是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两个实验都要注意盐酸浓度, 处理材料时的温度和时间, 防止解离过度, 影响染色效果。 (3) 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该阶段的物质变化是[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 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答案: (1) 13 (2) 细胞膜时间

(3) 三[H]与氧结合形成水, 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四、反馈训练

1.下表是根据实验目的, 所需选用的试剂与预期的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

2.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将不同成熟阶段的种子匀浆后检测, 结果正确的是 ()

3.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 盐酸的作用是使细胞彼此分离

B.使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其颜色变化是蓝→绿→黄

C.用斐林试剂鉴定梨果肉组织的还 原糖时, 溶液的颜色变化为浅蓝色→砖红色

D.“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 可取藓类的小叶滴加健那绿盖盖玻片观察

4.对不同时间大豆种子和幼苗中相关物质定量测定之前, 进行了蛋白质含量变化的预测实验, 请填充实验原理;判断实验步骤中划线部分是否正确, 并更正错误之处;写出实验结果。

(1) 实验原理:蛋白质_______, 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2) 实验步骤:

1将三份等量大豆种子分别萌发1、5、9天后取出, 各加入适量蒸馏水, 研碎、提取、定容后离心得到蛋白质制备液;

2取3支试管, 编号1、2、3, 分别加入等量的萌发1、5、9天的蛋白质制备液;

3在上述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 (a) 双缩脲试剂A和B (按比例配制) 的混合液, 振荡均匀后, 在 (b) 沸水浴中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a: ________。

b: __________。

(3) 实验结果:__________。

5.现有无标签的稀蛋清、葡萄糖、淀粉和淀粉酶溶液各一瓶, 可用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和淀粉溶液将它们鉴定出来。请回答:

(1) 用试剂将上述4种溶液初步鉴定如下图, 请在下图中填充图中相应内容。

(2) 区分发生显色反应一组溶液的方法及鉴定结果是________。

6.柑橘果实营养丰富, 色香味兼优, 柑橘产量居百果之首;既可鲜食, 又可加工成以果汁、果酒、果醋等饮料, 还可以提取橘皮精油。丰产稳产、经济效益 高, 是我国南 方重要的 经济树种。

(1) 下图是柑橘果醋的生产工艺, 进行酒精发酵时需定期“放气”, 原因是______, 进行醋酸发酵时 需通过充 气口“充气 ”, 原因是_____。

(2) 如果要对具有优良性状的柑橘树进行组织培养, 可选用花药进行离体培养, 应选择花粉发育至______期的花药培养, 确定花粉发育时期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 但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 需采用________。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发现培养基上感染了微生物, 为了鉴定是否含有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 可在以尿素 为唯一氮 源的培养 基中加入_______指示剂培养这些微生物后。若指示剂变红则说明含有, 反之则无。

参考答案

1.A2.C3.C

4. (1) 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2) a.×更正:先与双缩脲试剂A混合均匀后, 再加入试剂B

b.×更正:不加热或直接观察

(3) 1、2、3号试管中颜色依次加深

5. (1)

(2) 将淀粉溶液分别与发生显色反应的两种溶液混合, 一段时间后, 用斐林试剂分别处理上述两种混合液, 水浴加热后观察到无颜色变化的溶液是稀蛋清溶液, 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溶液是淀粉酶溶液。

6. (1) 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 CO2醋酸菌属于好氧菌, 醋酸发酵需要 O2

(2) 单核醋酸洋红焙花青-铬矾法酚红

上一篇:剪贴画教学计划下一篇:续签劳动合同的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