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讲所观后感

2024-05-04

农讲所观后感(共10篇)

篇1:农讲所观后感

农讲所观后感

繁华的闹市区中有许许多多的令人难以忘却的历史遗迹,广州农讲所位于中山四路,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是毛泽东等人于1926年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培养农民干部的学校。它原是建于明代的孔庙,清代为番禺学宫,始建于1370年,是一座庄严古的建筑群。在1953年的时候按农讲所原貌建筑维修,复原了课堂、教务部、军事训练部、图书馆、所长办公室、学生宿舍等,并由周恩来题写了馆名。

这座宏伟的古建筑是坐北朝南,从南至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等组成,两边有庑廊等宏大建筑。大门是花岗岩雕琢的棂星门。进入了大门是前院的泮池,泮池中间架有一座石拱桥,过桥便是九行并排的花岗石板铺成的通道,直通宽敞的大成门。过大成门之后,是一个草木葱郁的大院,院内木棉、菩提、龙眼、九里香等古树挺拔而立。站在这大院当中,能强烈的感受到树木发出的阵阵芳香。大成殿屹立在由花岗石砌成的台基上,它看上去是那么宏伟壮观。沿着大成殿两侧的通道向前走去,即达崇圣殿。

接下来是中共三大会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这么一个简陋的环境下召开的。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全国代表大会,也是惟一一次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观看馆里面的资料图片让我再一次重温了党的光辉历史。

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时,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两个务必”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我们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风范和革命精神,提升时代责任感和求实精神。

篇2:农讲所观后感

2011年5月22日,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如今的农讲所像一个安详的老人,静静地等待前来参观的游人,以他的深沉和稳重打动每一个人。虽然已没有了往日的朗朗书声和忙碌的场景,但曾经革命的印记却在此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教学教室里,我们仿佛看到一群热血青年坐在这里认真地听着革命教育课,他们是那样地努力,随时准备为国捐躯。也就是这里走出来的人,慢慢地一点点地用他们的热血用他们的激情改写着中国的近代史。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在长期坚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农讲所师生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常委办公室里,我们看到办公桌上摆放着老师们的名字。当年的毛主席就在这里为国家局势谋划着,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中国的一代伟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磨砺出来的。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们对党的忠诚,他们坚信中国共产党会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在大教室里,我们看到一面墙上挂着孙中山像,是他带领着一批人进行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推翻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制度。大教室的后面挂着马克思等共产党人的头像,这样前后的结合不正体现出国共合作吗?虽然国共两党当时存在意识形态等矛盾,但面临外来侵略,两党还是能合作一致抗敌。还有那墙上挂着的“实行耕者有其田”等字幅,不都是以人为本吗?现在的和谐社会观和以人为本都是对那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都在为中国奋斗着。

随后,我们还去了大操场,学生宿舍,食堂等。所有的地方都很简陋,但无不体现着共产党人大无畏的精神。学生宿舍里现在还挂着当年“到农村去!”的字幅,那时毛泽东采取的策略正是农村包围城市,这一切都是历史的印记,历史的沉积。

看着这所充满了翠绿色植物的农讲所,我仿佛看到农民革命的火种被渐渐培育起来,越来越多的新生革命者从此诞生,他们在此接受革命知识的熏陶,他们代表着一股又一股新生的革命力量,不断的为革命增添活力。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精神,它叫求知。

参观毛泽东旧居,这是一栋晚清旧式居民建筑,走进去时一种古色古香之感迎面扑来,青砖灰瓦,木头门窗,朴素,是我的第一感觉。在这里,我仿佛置身于另一种天地,一种朴素,宁静,远离世俗喧嚣的绝好之地,就是在这里,毛泽东,杨开慧及他们的儿子们过着艰苦朴素的日子;就是在这里,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完成;就是在这里,那位写下“看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的烈士曾经工作过;就是在这里,蔡和森,罗哲等革命人士在此为了共产事业忙碌着。在这里,我仿佛回到了1927年,仿佛看到了一个个身影穿过,看到共产事业从他们的手中渐渐兴起,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到了一种精神,它叫忘我。

一张迎窗摆放的简单破旧的木质书桌,一盏灯罩内积了厚厚一层烟垢的煤油灯,几页端端正正摆在桌前的文书,一直掉了颜色的旧钢笔——在这些诉说着泛黄岁月的物件面前,我仿佛可以看见,可以看见在那同书桌一样简单破旧的木制椅子上伏案学习工作的伟大身影。

大概数着故居太过静谧的缘故吧,我觉得,老爷爷也好,曾今在这里的烈士们也好,纵使他们先后离开了他们想要守护的人民,但他们的意志仍留在他们所经过的地方——他们的为人民而奋斗,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的意志,仍留在他们居住过的土地上,感染着从今以后到这里来参观的人们。

“反腐倡廉纪念堂”,进入不大的展厅,我的视线就被大量的图片充斥着,内容自不用我说当然都是革命党人打击贪污腐败分子的辉煌历史,其中也还是有一些值得我们铭记的“人民公仆”,有“兰考的灵魂”——焦裕禄,有因公殉职的公安干警——任长霞,有“倒在岗位上”的好干部——牛玉儒„..这一个个让人铭记的名字铸就了时代的丰碑,而这座丰碑的名字就叫做:廉洁。

参观陈潭秋先烈的故居。踏进红砖青瓦的大院,一股庄严的气息迎面扑来:四面是青石板、红木漆做的各种楼阁。时光荏苒,虽然有明显的翻新痕迹,但仍就掩映不住当年革命时期的风范;绿草如茵,树木欣欣向荣,充满着勃勃的生机!而我们中国的革命脚步,也如这蓬勃生长的树木一样,从未停止过向阳的奋斗,此时此刻,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心底升腾,令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而随后对陈潭秋先烈起居室的拜访,又是我有了新的感受。

卧室不大,无需多步就可踏至尽头;窗子不多,却注意阳光的射入,为其平添许多活力。他的卧室中并无多的物品,但满满一书架的书籍却使人对其敬畏三分:在革命年代,如此艰辛的生活,陈潭秋先烈却不忘发奋读书,依然手不释卷,这对我们的启示该有多大啊!周总理曾经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陈潭秋先烈,正是此言之最佳模范。我们作为大学生,生活在当今社会上,更应为国家的发展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年纪尚轻的我们在当下无法做出多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用书籍充实自己,用知识武装大脑,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日后对国家的建设做好准备——“时刻准备着”,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我们又来到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走在充满着革命气息的历史走廊里,看着一幅幅讲着过去故事的图画和那一张张记录着革命成长的信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身影在灯下批改,发送着文件,看到了一张张严肃又充满信心的脸在讲台上激情澎湃的发表这对革命发展的意见及建议,看到了革命之路在他们的手中渐渐铺平、扩大,看到了一盏又一盏希望之灯在他们手中点燃。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精神,它叫鞠躬尽瘁。

在这些革命先烈们留下的物品与信件中,处处充满着他们对革命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他们用他们的一生来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鞠躬尽瘁,我想,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的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这次参观活动,不仅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更带来了一种革命蓬勃的精神,让我们重温了党的创建历程,革命党人乐观积极的革命精神。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学习革命精神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党员。

篇3:农讲所心得

今天(2011年5月29日),在团总支活动策划人的带领下,积极分子们来到了广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讲所开展了一次党外扩展活动。

广州农讲所的旧址是番禺学宫,是明清时期番禺县培养儒生和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在1926年5月,为了配合即将进行的北伐战争,由毛泽东任校长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此举办,周恩来,萧楚女,彭湃等共产党员任教员。在此学习的来自20个省327名学生,在此学习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参加重大的社会活动。他们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领导农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讲所旧址中,当年的所长办公室,教务部,军事训练部,课堂,学生宿舍等均被按原貌布置,并辅有《农讲所旧址复原陈列》展览。农讲所设有《孔子与儒学》,《中国科举文化》,《广东各地学宫》等的展览。

通过对农讲所的参观学习,我更加了解了我国农民,农业,农民运动问题在中国丰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有着强烈的凝聚力,共同团结起来抵御列强,为权利而战。我知道了中国共产党带领的每一次战斗,都是经过严格考虑,精密思考才采取行动的,永远不打没准备的战。

由此我想到了,作为积极分子的我们,都是抱有一种想要为人民服务,为国家贡献的心态而申请入党的。但是单单只有这种心态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投身于实际行动上去,既要了解党的历史文化知识及党的理论知识,还要时刻关注党的发展动态,对党提出的各种路线方针政策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且通过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因为我们所说的坚持拥护党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通过实践行动做出来的。

这次是一次值得回忆的课外党课学习活动,不仅使我们对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对我们的身心思想发展和入党动机的端正有了更明确的指标。活动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学员亲身

篇4:农讲所实践活动

广州农讲所是位于中山四路的农讲所,广州农讲所坐落在繁华的闹市区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我在入口处阅读了解说文字,对农讲所的历史有了大致的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国民革命运动迅猛发展。为了配合即将进行的北伐战争,发展全国农民运动,1926年5月,由毛泽东任所长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此举办,周恩来、萧楚女、彭湃等共产党员任教员。来自20个省区的327名学生,在此学习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参加重大的社会活动。他们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领导农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位于中山四路42号的农讲所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53年修复旧址,建立旧址纪念馆,周恩来总理为旧址题名。并由周恩来题写了馆名。

纪念馆按农讲所原貌建筑维修,复原了课堂、教务部、军事训练部、图书馆、所长办公室、学生宿舍等。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毛泽东等人于1926年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培养农民干部的学校。它原是建于明代的孔庙,清代为番禺学宫,始建于1370年,是一座庄严古的建筑群。农讲所旧址中,当年的所长办公室、教务部、军事训练部、课堂、学生宿舍等均按原貌布置,并辅有《农讲

所旧址复原陈列》展览,实事求是地展示第一届至第六届农讲所的历史。里面的摆设都很简单,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农讲所的师生仍努力奋斗,他们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这种大无谓的革命精神和自我牺牲的品行,值得我们每个人钦佩和学习。

参观回来后回想起那一幅幅的图片,我心潮起伏,曾几何时,他们来了,在血雨腥风中为农民百姓的幸福呼喊斗争!曾几何时,他们走了,却托起今天繁华盛世的基石!这次参观让我们重温了党的光荣历史,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和一次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我党为民族解放所做的努力,也因此增加了我们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正是这么多先烈们自幼便树立了报效祖国的宏伟理想,使得他们前仆后继的踏上了革命的征程,最终建立了不朽的功业。

篇5:参观农讲所有感

教育学院成海丽

今天上午,我们华中师范大学第四十六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第八分党校出外进行党课实践活动。内容主要为参观武昌人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以及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以及国家反腐倡廉会馆。

在农民运动讲习所中,我们认真地参观了当时的教务处,大教室以及大操场,好好地亲身融入当时的环境感受当年农民运动讲习的情形。站在简陋的略微弱光的大教室里,看着拜访整齐的条形凳子和墙上的总理遗书,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毛泽东等人在此给农民干部上课的情景,他们谆谆教导,偶尔累了便在外面的教务处简朴的藤椅上坐下歇一会,就这样培养出一批批的优秀党员们,投入到革命中。穿过大教室,外面是一个长满青草的大操场,毛泽东主席的石像耸立其中,依稀还能感受到当年那热血青年的气息。退出农讲所,我们来到毛泽东故居毛泽东旧居是毛泽东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旧居,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时与他同住在这里的有他的夫人杨开慧及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蔡和森、彭湃、郭亮、夏明翰、毛泽民、毛泽覃、罗哲等共产党人也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那是一个古朴的民国时期老式民宅,黑瓦白墙,厚重的木板门窗和桌椅,是当时革命党人们简朴的生活环境和习惯,革命作风的缩影。简朴的一切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当时革命者们的那种为革命奋斗的决心和精神,也许只有这么习惯于在简朴中奋斗,只有这样的坚毅和对革命的执着,才能让他们在经历革命的惊涛骇浪时依然面不改色,依然忠贞吧!为此,我在心里默默地地向伟大的革命者深深致敬。

离开毛泽东故居,我们一行人继续去中共五大会址和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参观,感受革命,感受历史。通过对纪念馆内展览资料的观赏,我们从最初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直往前看,谁主沉浮,中流击水,一路观看,一路在回归到当时的革命历史中思索,前行。静静地从最初不成熟的开始抗战到后来新中国的成立在到后面的改革开放,新时代,我们仿佛是亲身经历了当年的1927年,然后一步一步在革命历史中走向当今的新中国新时代,置身史中,亲身感受着整个革命过程和新中国从成立到文革到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的整个历程。

通过参观纪念馆,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当年革命党人们的奋争和艰苦以及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也很骄傲地看到祖国在最初的风雨飘摇中一步步站起,建国后又一步一步的探索者发展道路,一步一步地在探索中前进,变强大。此外,我们深深的感动于共产党员们为革命胜利而奋斗,甚至不惜在革命中壮烈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这次的革命纪念馆参观,给了我思想上很大的震撼和触动。我明白了历史并不知识历史书上的历史,而是我们的革命老前辈们不畏艰难困苦,用智慧和血汗为我们创造出来的,用生命铸造的,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感恩和学习的。我也深刻的感受到,无论是在国家危亡革命时期还是不断繁荣发展中的现代,我们的党都是我们民族崛起的希望,都是引领着人民和国家走向富强繁荣,民族振兴的希望!这次的课外实践让我明白了:一心一意向党靠近,跟着党走,把振兴中华和国家富强当己任,奋发图强,他日为祖国做出最大的贡献!

退出农讲所,我们来到毛泽东故居。毛泽东故居是毛泽东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旧居,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时与他同住在这里的有特的夫人以及他的三个儿子。蔡和森,澎湃,郭亮,夏明渊,毛泽民,毛泽覃,罗哲等共产党人也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那是一个古朴的民国时期的老式民宅,黑瓦白墙。厚重的木板门墙和桌椅,是当时革命党人们简朴生活环境和喜欢以及革命作风的缩影。简朴的一切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当时革命者们的那种为革命奋斗的决心和精神,也许只有这么习惯于在简朴中奋斗,只有这样的坚毅和对革命的执着,才能让他们在经历革命的惊涛骇浪时仍面不改色,依然忠贞吧!为此,我在心里默默地向伟大的革命者们深深致敬。离开毛泽东故居,我们一行人继续去中共五大会址和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参观,感受革命,感受历史。通过对纪念馆内展览资料的观赏,我们从最初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直往前看,谁主沉浮,中流击水,一路观看,一路在回归到当时的革命历史中思索,前行。静静地从最初不成熟的开始抗战到后来新中国的成立在到后面的改革开放,新时代,我们仿佛是亲身经历了当年的1927年,然后一步一步在革命历史中走向当今的新中国新时代,置身史中,亲身感受着整个革命过程和新中国从成立到文革到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的整个历程。

篇6:参观农讲所之感

2011年5月,老师带我们参观了武昌农讲所, 武昌农讲所全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其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红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据我所知, 农讲所的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毛泽东在所主持工作,参与制定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亲自选聘教员,讲授《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共产党人周以栗任教务主任,夏明翰任秘书。许多著名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

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陈荫林、于树德、李汉俊、何翼人、李达等在农讲所任教。

农讲所以训练能领导农村革命人材为培养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着重研究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组织学生下乡调查,参加社会活动。为造就农民武装骨干,农讲所对学生实行军事编制,讲授军事知识,进行军事训练,并组成学生军参加镇压麻城地主豪绅制造的反革命**和击溃夏斗寅叛变的战斗。

一到旧址入口处,就能够看到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的馆名,入门则看到一个小小的院子,栽种了许多盆花和大树,给人一种宁静、朴实之感。在院子一边立着大理石碑,刻上了介绍给遗址的文字,通过这些文字,才真正了解到这所农讲所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意义有多深厚。这所农讲所原是清末湖广总督举办的北路学堂,后改为湖北省甲种商业学校、湖北省高等商业学校。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国民政府于1927年1月从广州迁到武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倡议创办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毛泽东实际主持全所工作。它不仅为当时的农民运动培养了革命干部,而且成为指导当时火热的农民革命的重要阵地。

通过短短的廊道,眼前的是大教室,摆放着条形板凳,讲台前的墙上悬挂这孙中山先生的画像,下面则是孙中山的寄语,几句鼓舞人心的话可以想象当时有多么的振奋人心。教师宽敞明亮,窗外是一片绿草地,幽静简朴,当年就是在这个教室,这个讲台,毛泽东传播了他对中国革命,特别是中国农民问题的见解和思想,培养了一批有马列主义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领导农民运动的优秀干部。站在这里可以想象他们当时的慷慨激昂。

再往里走去,有常委办公室、教务处等,大操场后面,还能看到当年他们所巨居住的宿舍。这些灰色的石砖,红色的木漆柱子,完完整真的保留这当时的建筑风格,在这里,我看

到的是当年他们艰苦朴素的生活和执着的学习工作的身影。我已经牢牢记住了入党宣言,但

是依然被教师内红色牌子上的入党誓词所震撼,在这里所看到的誓词,是严肃庄重的,而不

是往常的念在口里那么简单,在读出这简单的几个字时,背负的是神圣的 使命。

教室里有“总理遗嘱”的石碑,有“世界革命成功万岁”的标语,还陈列着汉阳兵工厂

制造的七九式步枪,无一不展示着当年革命的磅礴气势,让我重新认识到了党所肩负的历史

革命之重大。

参观过后,我们小组以及全班同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普遍认为,我们的领袖毛主

席,在当时的情况下,果断判断出中国革命的形势,确立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占人口

大多数的中国农民,眼光无疑是深远的,这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阶级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为什么是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我想这首先是因为中国

用最先进的理论——马克思作为它的理论指导和行动纲领;其次是因为中国人民怀着一颗救

国图存的心,誓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强,誓要解放最广大的中国人民。在那个列强侵略,军阀混战的年代,当其他党派还在维护封建阶级、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以及投降列强时,只

有中国共产党,站在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不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不求荣华富贵地进

行着解放中国人民的斗争。

历史是一首歌,我们要时常在心中吟唱,不忘先辈们的艰辛与牺牲,不忘自己身上所负的历史责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我们依然要传承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一心为国的精神,坚定地跟党走,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专业水平,争取在这个建设祖国的大好时机下,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刻苦学习,从现

在作起,脚踏实地,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树立理想,坚定信念;我们要刻苦学习,奋发成材;我们要勇于实践,全面发展。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善于学习的本领,创造性实践的本领和持续发展的本领。我们

才能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

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潇瑟秋风今又是,换了

人间。”(《浪淘沙 北戴河》)毛泽东在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中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也完成了中国的蜕变。而我们现在,便是要扎扎实实地从基础做起,从思想上,行动上,把理论和

实践统一起来,为中国实现更好的蜕变而不懈奋半,作出最大的努力!

这次主题实践活动给大家上了一次生动的精神文明课,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篇7:观武汉农讲所有感

本来在学习党课的时候就为我们安排了会有一次考察参观课的,当时一直很期待,希望能有机会瞻仰革命前辈的风采,感受他们那种为国家为人民努力奋斗的信念,但是后来因为一些事给耽误了,学院没能组织我们去,颇感失望。前两天听说,学院要组织我们去参观农民运动讲习所,心里面特别期待,第一个报了名,在网上查了一些有关资料,了解到讲习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红巷13号,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由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组成学校最高领导机构,毛泽东实际主持工作。1927年3月开学,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800余人,同年6月毕业,大多数被委任为农协特派员,到农村领导农民运动。旧址原为北路学堂,大革命失败后一度为军队驻地,后一直为学校。旧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 850平方米。有房屋四栋,为晚清砖木结构学宫式建筑。1958年筹建旧址纪念馆,1963年正式开放。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事实证明这次学习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有价值,有意义。

我们中午12:30在学校集合,然后以班为单位,由各班的预备党员组织一起乘车去,同学们都很积极,在等人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由于此次参观有人员限制,每班限三人,好多同学想去都没有机会,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这些80后的爱国热情还是挺高的,相信这样的积极性,这样的爱国情怀,以后同学们不管在哪工作,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都将为国家的建设,人民的安乐做出贡献。

乘车过程中,好多同学主动为上了年龄的乘客让座,得到市民的称赞,也有少数男生同学没能了解到自己代表的是一代大学生,一个80后集体,更重要的是代表一个可能成为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子的入党积极分子,在车上不主动让座还大大发表自己的偏见,当然这也是我的个人见解,希望他们通过此次参观,不仅在本质,在各方面都能有一个提高和改善。

坐车大约一个小时到达司门口,我们作为第一批到达的同学,大家都在原地,耐心等待后面的同学,服从安排,一起行动,这一点也体现出了良好的纪律性。在等待的时间里,在我们四周的是繁华的商业街,流行歌曲充耳,促销单瞭眼,机动车拥街,好不热闹!然而抬起头,一抹翠绿映入眼帘,路两旁是苍老的梧桐,翠绿欲滴的叶子如可爱的孩子迎着点滴小雨,在微风中欢呼雀跃,一片和谐的景象。正如我们此行的目的,体会老一辈革命情怀,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实现新一代与老一辈的和谐共存,虽然时代不同了,发展状况也有天壤之别,但是老一辈给我们留下的却永远也学不完,永远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呃儿,说远了,经过大约15分钟的路程,我们走进一条偏僻的小道,顿时感觉与世隔离,地是由石块铺成的,路两边依旧是老树,但姿态各异,仿佛以遒劲的身躯向我们诠释他走过的风风雨雨,见证的血雨腥风,最终享受的和谐安宁。

继续向前,一个并不太显眼的老大门映入眼帘,稍细看门口写着“武汉市革命博物馆”才知道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农民运动讲习所遗址。想想我们的老一辈领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出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领导我们的人民军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进入院内,一排红底金字映入眼帘“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据导游小姐讲,这里建于1904 年,初为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小学堂,1927 年改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了馆名。占地面积 12850平方米,建筑面积5110平方米,由四栋砖木结构房屋组成,其中一二栋、三四栋分别相连,第三栋为二层式,其余均为一层建筑,二三栋之间有一个大操场,是武汉市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我们首先参观了教务处,教务处门前鲜红的誓词显得格外鲜明: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眼前总会浮现出无数革命先烈在此宣誓的场面。教务处是农讲所具体组织教学的机构,由栗任主任,张国基、朱仲说任干事。在开设的课程中,既有基本的革命理论课,又有中国农民革命的理论和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课程。围绕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科目,理论和实际得到密切结合。这一思想至今仍然指导我们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也成为我党办事的重要原则。接着,我们来到常委办公室,这是农民所的领导机构办公的地方,当时农民所的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为委员。邓演达社会职务较多,很少在所内。毛泽东主持全所工作,规定教学方针,制定教学计划,选聘教员,讲授主要课程。陈克文主要负责事物工作。进入办公室,四张简单的书桌,陈旧的藤椅,仿佛他们在这办公讨论教学的场景浮现在眼前。窗外一棵古树,一分为二,据介绍,它可谓正正见证了讲习所的成立与发展。接着,我们来到总部队,这里是具体组织学生进行军训的机构。农讲所始终把军事训练放在重要位置,学生实行军事编制,里面陈列了学员们当年使用过的汉阳造的七步九式步枪,他们曾拿着这些武器赴麻城镇压反革命的“红枪会”。接着我们来到大教室,前面挂着孙中山先生的头像,和国民党的党旗,后面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林等共产党前期重要领导人。据介绍毛泽东亲自在这里给学生讲授《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1927年3月12—13日,毛主席在这里为学生和工农革命同志讲授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瞿秋白、李立

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陈荫林、李达等也先后在这边讲课。大家坐在教室感受氛围,拍照留念。出了大讲堂,我们来到大操场,这里是进行军事训练和举行集会的地方,当时的学生每天操练2小时,每周都会进行一次军事演习,以提高军事素质。1927年3月15日至22日,河南全省武装农民代表大会在真理举行。3月26日,农讲所学生在这里召开追悼阳新、赣州死难烈士大会,毛主席参加了两次大会并做了重要讲话。

篇8:思想汇报农讲所心得

为了加强对党的认识,我们参观了农民革命运动的旧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当天,恰好里面有个爱国主义精神的展览—纪念五四爱国运动90周年展。我们又接受了爱国主义的熏陶,真是受益匪浅啊。

我了解到了农讲所的历史。它的前身是明代时期的番禺学宫,是明清两代培养士大夫和祭祀孔子的地方。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主办了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任所长,萧楚女、彭湃、周恩来等担任教员。

在参观之前,我一直以为讲习所只是传播革命理论的场所,并不知道原来它的作用如此大。其实农讲所是革命的摇篮,是为农民运动培养领导人的。来自全国20个省区的327名学生在这里学习革命理论,接受严格军事训练,毕业后,他们奔赴全国各地从事农民运动。所以说,农讲所唤醒了无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它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我一边参观一边在想象着革命前辈们当年艰苦奋斗的画面,触摸着残旧的建筑,仿佛感受到了他们精神的不朽。我参观学员宿舍时真的受到很大的触动。那一张张简陋的床铺,还有那一双双破旧的草鞋,这些俭朴的生活设施让我深深感受到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奋斗的美德。

瞻仰毛主席的塑像,一种崇敬之感油然而生,我眼前浮现出当年毛泽东同志率领全国人民艰苦抗战的画面。毛主席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终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作为渺小的我,虽然未必会像毛泽东同志那样成就一番大事业,但我也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件小事。

参观大成殿时,我们看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展览,重温了当年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再次怀念那些勇敢的志士青年。五月四日,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我们的节日。一九一九年的今天,北京学生游行示威,抗议巴黎和会承认日本接管德国侵占我国山东的各种特权的无理决定,这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可以这样说,“五四”的气质贯穿了整个时代,跨越了整个时代,成为了一个永恒的闪光点。

本质上来说,“五四”精神的真谛是爱国精神,是一种对祖国对人民无限赤诚,对历史,对社会勇于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永恒的,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是多样的,如抗洪精神,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更需要将五四精神转化到实践中来,实现祖国新的发展。

篇9:参观农讲所与烈士陵园有感

2011年4月21日,我们小组终于历尽艰辛的来到“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第一站农讲所,农讲所是毛主席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于1924年7月,其前身是建于明朝洪武三年的番禺学宫,是明清两代培养士大夫和拜祭孔子的地方,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1926年5到9月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这里举办,毛泽东担任所长,萧楚女,澎湃,周恩来等担任教员。来自全国20个省区327名学生在这里学习革命理论,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毕业后,他们奔赴全国各地从事农民运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天天气出奇的好,阳光灿烂同时我们的脸上也洋溢着青春喜悦的气息。走进农讲所大门,在高阁古院的门口右边悬挂着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讲所的大门由6根柱子3个门组成的石牌坊式建筑,叫棂星门,规模不大但大气。进门有个泮池,还看见工作人员栽种荷花。听说那是当年毛所长与教员和学员在课后散步谈心的地方。过了石拱桥,看到大城门中间为涌道,两边用木板间隔成教员办公的教务部,军事教官轮流值班的值星室和管理行政事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事务庶务区。地方不大且设施简单,条件很是艰辛但是他们却很是刻苦专研。大成门东西两边的耳房,西房是图书馆,面积虽小,看起来里面的书报杂志也不多,但却是学员们汲取知识营养的地方。想想我们黄埔校区的图书馆虽然不大,但也足够我们汲取知识的营养,而且比起农讲所的图书馆可是好上百倍啦!我们呀,就应该好好珍惜。再进里看,有他们的饭堂,侧边是他们的宿舍,简陋的架床下摆着一双破草鞋。农讲所的学员们是经过考试从全国各地来到广州的,就像我们的同学来自各个地方。看一下他们的课程表,就知道他们还要学习25们功课,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地方。除了上理论课还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参加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毕业后奔赴各地开展革命工作,继续开展农讲所,农训班,掀起了全国农民运动的高潮,推动了各地的武装斗争。在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中,约四分一的农讲所学员牺牲了。想想我们才学几门课?我们还有那么多人逃课?真是要好好问下自己对不对得住先烈们?对不对得住自己现在的幸福日子?

第二站,烈士陵园瞻仰烈士英魂。带着一份激动的心情用心灵去贴近先烈们伟大的灵魂,感受心灵的洗涤与革命的精神。看到先烈当时奋战的壁画和简介,仿佛还还能看到他们英勇奋战的身影,看到他们坚信革命成功的眼神,听到你们嘹亮的口号与号角。心中不禁热情澎湃。在这个烈士陵园里面,烈士多的数不胜数,每个烈士的事迹都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光荣,从这里我知道了,烈士陵园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知道烈士的伟大,烈士的光荣,让我们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的珍惜,要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将来作贡献,让国家在世界上立于强国之林,不再受别人的欺负。当一次次的纸醉金迷之后,有何曾感恩过给我们铸造如此优越环境的人?吃水不忘挖井人,让我们永远铭记给我们优越生活的人,让我们永远感恩那一个个为了这片土地,洒下热血的先烈们!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给中华民族精神渲染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自强、自信、自尊、自律,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审计事业美好的明天,储备学识,储备能量,抓住机遇,笑迎挑战,用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风采去为祖国描绘更加光彩夺目的蓝图。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当代青年,我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用实际行动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密切联系群众,正确维护群众利益,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成为学校及将来各项工作的带头人和骨干;努力团结拼搏、带动广大同学朋友按照“四有”新人的要求,将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进入社会后能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工作中,创造一定的效益,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也应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尽自己所能去向需要帮助的同学伸出一支援助之手,做到想同学所想,急同学所急,同时也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当今的社会飞速发展,知识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应知道党现阶段的任务,亦应知道自己应如何完成这一任务而使自己成为一名有用的新时代接班人。一个有时间观念,一个有责任感,一个有远大理想的现代青年,才有能力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组织。大学生活是短暂的,我们的青春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现在的宝贵时光,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确立远大的理想,学好共产主义理论,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奋斗。

篇10:农讲所观后感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参观群众路线教育基地农讲所心得体会

今天,我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专程来到xx市群众路线教育基地xx农讲所参观。屹立在我面前的是由一幢幢古色古香的红墙平房所围成的一个大院,这就是“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俗称“农讲所”。“农讲所”虽到1926年9月就停办,但历经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其建筑物一直没有颓败。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中央决定在“农讲所”旧址创建“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经一番修葺,纪念馆按农讲所原貌建筑维修,复原了课堂、教务部、军事训练部、图书馆、所长办公室、学生宿舍等。该馆于1953年建立,并由周恩来题写了馆名。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xx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开办的培养农民干部的学校。它以国民党的名义开办,但农民运动的真正倡导者是中国共产党,因此毛泽东和彭湃等共产党人在其中起了主要领导作用。从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农讲所一共开办了六届。开办农讲所的主要目的是为当时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培养一批有一定理论基础,懂得革命道理,善于组织农民队伍参与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动的农村干部。xx农讲所的创办,的确起到这样的作用。后来的实践证明,正是农讲所所培养出来的一批批学生,在以后各地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中发挥了强有力的宣传和组织作用。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回到农村,成为农民运动的骨干。他们发动群众,建立农民自卫军,开展反对地主豪绅的斗争,掀起了各地农民运动的高潮,对推动全国农民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家祖辈世世代代都是农民,我的根在农村,我的心永远和农民连在一起。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更加了解了我国农民,农业和农村。农民问题不仅对于研究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的问题。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做了不懈的探索,写下了不少不朽的篇章,而这一切,就是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办xx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始的。

这是一次值得回忆的课外党课学习活动,它不仅使我对新时期“三农”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对党中央重视农村发展,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城市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眼前的一间间古朴的教室和办公室,使我仿佛看到当年那些胸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革命者,正热血沸腾、如饥似渴、积极探索的场景;一件件看起来并不起眼而却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使我感受到革命的艰难;一幕幕历史的画面,使我亲身感受到革命年代的氛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不断探索革命的真理,前赴后继,英勇抗击一切反动派而换来的。

通过参观和反思,我明确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所肩负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以后,我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学习和生活上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优秀党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我将记住教书育人是祖国赋予我的光荣职责,也是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我将继承先烈遗志,在有生之年不断学习探索,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文 章来源 莲

上一篇:清商怨古诗鉴赏下一篇:社区工作站学习培训制度